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攝大乘論釋 (No. 1597_ 世親玄奘譯 ) in Vol. 31

[First] [Prev]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有如是義。如名取義散動者。謂如其名於
義散動。爲對治此散動故。即彼經言。假立
客名別別於法而起分別。言別別者。謂別
別名。如義取名散動者。如義於名而起散
動。爲對治此散動故。即彼經言。假立客名
隨起言説。非義自性有如是名。爲對治此
十散動故。説般若波羅蜜多。由此説爲因
無分別智生
論曰。若由異門依他起自性有三自性。云
何三自性不成無差別。若由異門成依他
起。不即由此成遍計所執及圓成實。若由
異門成遍計所執。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
圓成實若由異門成圓成實。不即由此成
依他起及遍計所執
釋曰。此義如前道理解釋
.攝大乘論釋卷第*四



攝大乘論釋卷第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所知相分第三之二
論曰。復次云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計
所執自性顯現而非稱體。由名前覺無稱體
相違故。由名有衆多多體相違故。由名不
決定雜體相違故。此中有二頌
    由名前覺無 多名不決定
    成稱體多體 雜體相違故
    法無而可得 無染而有淨
    應知如幻等 亦復似虚空
釋曰。如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分。雖顯現
可得。而非稱彼體。爲顯此義故。説由名
前覺無稱體相違故等。若依他起遍計所執
同一相者。應不待名於義覺轉。如執有
瓶。若離瓶名。於瓶義中無有瓶覺。若此瓶
名與彼瓶義。同一相者。瓶覺應轉。以非一
相是故不轉。由此名義。若體相稱則成相
違。此中安立名爲依他起。義爲遍計所執。
以依他起由名勢力成所遍計故。又於一
義有衆多名。若名與義同一相者。義應如
名亦有多種。若爾此義應成多體。一義多
體則成相違。是故兩性若同一相。則成第二
相違過失。又名不決定。以一瞿聲。於九義
轉。若執名義同一相者。多義相違應同一
體。則成第三相違過失。由執牛等非一相
義同一性故。初一伽他重顯此義。於中成
者。顯依他起遍計所執非一義成。法無而可
得等者。此一伽他以幻等喩開悟弟子。弟
子有二相違疑問。云何法無而現可得。云何
無染而有清淨。此中兩喩釋此疑問。如幻
等者。譬如幻象實無所有而現可得。應
知此中義亦如是。雖現可得而非實有。似
虚空者。譬如虚空雖非雲等所能染汚。性
清淨故。而離彼時説名清淨。當知諸法亦
復如是。雖實無染。性清淨故。然客障垢得
滅離時。説名清淨
論曰。復次何故如所顯現實無所有。而依
他起自性。非一切一切都無所有。此若無者。
圓成實自性亦無所有。此若無者。則一切
皆無。若依他起及圓成實自性無有。應成
無有染淨過失。既現可得雜染清淨。是故
不應一切皆無。此中有頌
    若無依他起 圓成實亦無
    一切種若無 恒時無染淨
釋曰。若依他起如所可得不如是有。既爾
何不一切一切都無所有。此若無者圓成實
性亦應無有。何以故。由有雜染清淨有故。
若二倶無則一切種皆無所有。今當顯此。
非都無有。有謗雜染清淨過故。雜染清淨
既現可得。故此二性倶非不有。若執爲無
則撥現有。雜染清淨言無所有
論曰。諸佛世尊於大乘中説方廣教。彼教
中言。云何應知遍計所執自性。應知異門
説無所有。云何應知依他起自性。應知譬
如幻炎夢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云何應知
圓成實自性。應知宣説四清淨法。何等名
爲四清淨法。一者自性清淨。謂眞如空實際
無相勝義法界。二者離垢清淨。謂即此離一
切障垢。三者得此道清淨。謂一切菩提分法
波羅蜜多等。四者生此境清淨。謂諸大乘妙
正法教。由此法教清淨縁故。非遍計所執
自性。最淨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
如是四法總攝一切清淨法。盡此中有二

    幻等説於生 説無計所執
    若説四清淨 是謂圓成實
    自性與離垢 清淨道所縁
    一切清淨法 皆四相所攝
釋曰。自性清淨者。謂此自性本來清淨。即是
眞如自性。實有一切有情平等共相。由有
此故説一切法有如來藏。離垢清淨者。即
此眞如遠離煩惱所知障垢。即由如是清淨
眞如顯成諸佛。得此道清淨者。謂能得此
眞如聖道即是清淨。謂念住等菩提分法。及
以一切波羅蜜多。生此境清淨者。生此能
證菩提分法所縁境界。生此境界即是清淨
故名生此境清淨。即契經等十二分教。何以
故。若此聖教是遍計所執應成雜染因。若是
依他起應成虚妄。最淨法界等流性故非是
虚妄。既離二自性故成圓成實。又此四種
於大乘中隨説一種。應知是説圓成實性。
於中初二無有變異。圓成實故名圓成實。
後之二種無有顛倒。圓成實故名圓成實。
後伽他中具頌此義。幻等説於生者。謂依
他起此中名生。若於是處説一切法。譬如
幻事乃至變化。應知此説依他起性。説無
計所執者。若於是處説無有色。乃至説無
一切諸法。應知此説遍計所執性
論曰。復次何縁如經所説。於依他起自性
説幻等喩。於依他起自性爲除他虚妄疑
故。他復云何於依他起自性有虚妄疑。由
他於此有如是疑。云何實無有義而成所
行境界。爲除此疑説幻事喩。云何無義心
心法轉。爲除此疑説陽炎喩。云何無義有
愛非愛受用差別。爲除此疑説所夢喩。云
何無義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而生。爲除
此疑説影像喩。云何無義種種識轉。爲除
此疑説光影喩。云何無義種種戲論言説而
轉。爲除此疑説谷嚮喩。云何無義而有
實取諸三摩地所行境轉。爲除此疑説水
月喩。云何無義有諸菩薩無顛倒心。爲辦
有情諸利樂事故思受生。爲除此疑説變
化喩
釋曰。爲此義故於依他起説幻等喩。今當
顯示。此中虚妄疑者。謂於虚妄依他起性所
有諸疑。爲除此疑説幻等喩顯依他起。若
實無義云何成境。爲治此疑説幻事喩顯
依他起。譬如幻象雖無實義而成境界。義
亦如是。他復生疑。若無有義即無所縁。諸
心心法云何而轉。爲除此疑説陽炎喩顯
依他起。此中陽焔譬心心法。水喩於義。譬
如陽炎有動搖故。雖無有義而生水覺。
諸心心法亦復如是。由動搖故。雖無有義
而生義覺。是諸愚夫於此復疑。若無有義
諸愛非愛受用差別云何可得。爲*除此疑
説所夢喩顯依他起。如於夢中。雖無實義
而見種種愛與非愛。受用差別現前可得。此
亦如是。於此復疑。淨不淨業義既實無。愛
非愛果義云何起。爲*除此疑説影像喩
顯依他起。譬如影像實無有義。即於本質
起影像覺。然影像義無別可得。此亦如是。
應知雖無愛與非愛眞實果義而現可得。
於此復疑。若無有義云何得有種種識轉。
爲*除此疑説光影喩顯依他起。如弄影
者有其種種光影可得。雖有多種光影可
得。而光影義實無所有。識亦如是。無種種
義而有種種義現可得。於此復疑。若無有
義。無量品類戲論言説云何而轉。爲*除此
疑説谷響喩顯依他起譬如谷響雖無有
義而現可得。戲論言説亦復如是。雖無實
義而現可得。於此復疑。若無有義。云何世
間定心心法有義可得。由説定心能如實
知如實見故。爲*除此疑説水月喩顯依
他起。譬如水月。其義實無。由水潤滑澄清
性故而現可得。定心亦爾。所縁境義雖實
無有。而現可得。水喩其定。以是潤滑澄清
性故。於此復疑。若有情義實無所有。云何
證眞諸菩薩等。作彼利樂覺慧爲先。彼彼
趣中攝受自體。爲除此疑説變化喩顯
依他起。譬如變化。實無有義。由化者力一
切事成。非變化義而不可得。應知此中亦
復如是。所受自體其義雖無。而有能作一
切有情利益安樂。所受自體義現可得
復有別義世尊意説幻等八喩。今當顯示。
此中幻喩爲*除眼等六種内處。應知顯示
眼等六處。譬如幻象。雖實非有而現可得。
説陽炎喩爲*除器世間。由彼大故。於陽
炎中實無有水。動搖力故似水可得。説所
夢喩爲*除色等所受用境。顯如所夢。色
等實無而能爲因起愛非愛受用差別。説影
像喩爲*除身業果。顯善不善身業爲縁。
而有餘色影像生起。説谷響喩爲*除語
業果。顯語業因感語業果猶如谷響。意
業三種。一非等引地。二等引地。三聞種類。
説光影喩爲*除非等引地諸意業果。顯此
意業所得諸果猶如光影。説水月喩爲*除
等引地諸意業果。顯等引地諸意業果猶如
水月。説變化喩爲*除聞種類意業聞種類
者。即是聞思之所熏習。此即顯示聞種類意
差別而轉猶如變化
論曰。世尊依何密意。於梵問經中説。如來
不得生死不得涅槃。於依他起自性中。
依遍計所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生死涅槃
無差別密意。何以故。即此依他起自性。由遍
計所執分成生死。由圓成實分成涅槃故」
釋曰。如是三種自性相法。所説契經悉皆隨
順。今當顯示。世尊依何密意於梵問經中
説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者。問於依他
起自性中依遍計所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
生死涅槃無差別密意者。答次當廣釋。依他
起自性非定生死。由圓成實分成涅槃故。
亦非定涅槃。由遍計所執分成生死故。是
故不可定説一性。由此自性若得一分餘
分不異。依此意趣。於彼經中説如來不
得生死不得涅槃
論曰。阿毘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説法有三
種。一雜染分。二清淨分。三彼二分。依何密
意作如是説。於依他起自性中。遍計所執
自性是雜染分。圓成實自性是清淨分。即依
他起是彼二分。依此密意作如是説。於此
義中以何喩顯。以金土藏爲喩顯示。譬如
世間金土藏中三法可得。一地界二土三金。
於地界中土非實有而現可得。金是實有
而不可得。火燒錬時土相不現金相顯現。
又此地界土顯現時虚妄顯現。金顯現時眞
實顯現。是故地界是彼二分。識亦如是。無分
別智火未燒時。於此識中所有虚妄遍計所
執自性顯現。所有眞實圓成實自性不顯現。
此識若爲無分別智火所燒時。於此識中
所有眞實圓成實自性顯現。所有虚妄遍計
所執自性不顯現。是故此虚妄分別識。依他
起自性有彼二分。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
釋曰。阿毘達磨大乘經中。由此密意説有
三法。一雜染分。謂遍計所執自性是雜染故。
二清淨分。謂圓成實自性是清淨故。三彼二
分。謂依他起自性通彼二故。爲顯此義以
金土藏爲其譬喩。此中藏者是彼種子。言
地界者。是堅硬性。土之與金是所造色。於
此喩中三法可得。謂此藏中先時有土相貌
顯現。後時金相方乃可得。爲顯金相後方
可得。説火燒*錬後可得故金眞實有
論曰。世尊有處説一切法常。有處説一切法
無常。有處説一切法非常非無常。依何密
意作如是説。謂依他起自性。由圓成實性
分是常。由遍計所執性分是無常。由彼二分
非常非無常。依此密意作如是説。如常無
常無二。如是苦樂無二。淨不淨無二。空不空
無二。我無我無二。寂靜不寂靜無二。有自性
無自性無二。生不生無二。滅不滅無二。本
來寂靜非本來寂靜無二。自性涅槃非自性
涅槃無二。生死涅槃無二亦爾。如是等差別
一切諸佛密意語言。由三自性應隨決了。
如前説常無常等門。此中有多頌
    如法實不有 如現非一種
    非法非非法 故説無二義
    依一分開顯 或有或非有
    依二分説言 非有非非有
    如顯現非有 是故説爲無
    由如是顯現 是故説爲有
    自然自體無 自性不堅住
    如執取不有 故許無自性
    由無性故成 後後所依止
    無生滅本寂 自性般涅槃
釋曰。伽他義中如法實不有如現非一種
者。如其次第釋非法非非法因縁。由實不
有故非法。由現非一種故非非法。以非法
非非法故説無二義。依一分者。謂依一邊。
開顯者。説示也。或有或非有者。或是有性或
是無性。依二分説言非有非非有者。取依
他起具二分性。説爲非有及非非有。如顯
現非有者。如現所得不如是有。是故説爲
無者。由此義故説之爲無。由如是顯現
者。由唯似有相貌顯現。是故説爲有者。即
由此義説之爲有。説一切法無自性意。今
當顯示。自然無者。由一切法無離衆縁自
然有性。是名一種無自性意。自體無者。由
法滅已不復更生故無自性。此復一種無自
性意自性不堅住者。由法纔生一刹那後無
力能住故無自性。如是諸法無自性理與聲
聞共。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者。此無自
性不共聲聞。以如愚夫所取。遍計所執自
性不如是有。由此意故依大乘理。説一切
法皆無自性。由無性故成者。由一切法無
自性故。無生滅等皆得成就。所以者何。由
無自性故無有生。由無生故亦無有滅。
無生滅故本來寂靜。本寂靜故自性涅槃。後
後所依止者。是後後因此而得有義
論曰。復有四種意趣四種祕密。一切佛言應
隨決了。四意趣者。一平等意趣。謂如説言
我昔曾於彼時彼分。即名勝觀正等覺者。二
別時意趣。謂如説言若誦多寶如來名者。
便於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又如説言
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三別義意
趣。謂如説言若已逢事爾所殑伽河沙等
佛。於大乘法方能解義。四補特伽羅意樂
意趣。謂如爲一補特伽羅先讃布施後還
呰。如於布施。如是尸羅及一分修當知
亦爾。如是名爲四種意趣。四祕密者。一令
入祕密。謂聲聞乘中或大乘中。依世俗諦
理説有補特伽羅。及有諸法自性差別。二
相祕密。謂於是處説諸法相顯三自性三
對治祕密。謂於是處説行對治八萬四千四
轉變祕密。謂於是處以其別義。諸言諸字
即顯別義。如有頌言
    覺不堅爲堅 善住於顛倒
    極煩惱所惱 得最上菩提
釋曰。意趣祕密有差別者。謂佛世尊先縁
此事後爲他説。是名意趣。由此決定令
入聖教。是名祕密。平等意趣者。謂如有人
取相似法説如是言。彼即是我。世尊亦爾。
平等法身置在心中。説言我昔曾於彼等。
非彼昔時毘鉢尸佛。即是今日釋迦牟尼。依
平等義所起意趣作如是説。別時意趣者。
謂此意趣令嬾惰者。由彼彼因於彼彼法
精勤修習。彼彼善根皆得増長。此中意趣顯
誦多寶如來名因。是昇進因。非唯誦名。便
於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如有説言由
一金錢得千金錢。豈於一日意在別時。由
一金錢是得千因故作此説。此亦如是。由
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當知亦爾。別
義意趣中。於大乘法方能解義者。謂於三
種自性義理自證其相。若但解了隨名言義
是佛意者。愚夫於此亦應解了。故知此中
言解義者。意在證解。要由過去逢事多佛。
補特伽羅意樂意趣者。謂如爲一先讃布
施後還毀呰。此中意者。先多慳悋爲讃布
施。後樂行施。還復毀*呰令修勝行。若無
此意。於一施中先讃後毀。則成相違。由有
此意讃毀應理。於尸羅等當知亦爾。一分
修者。謂世間修。令入祕密者。謂若是處依
世俗諦理。説有補特伽羅及一切法自性差
別。爲令有情入佛聖教。是故説名令入祕
密。相祕密者。謂於宣説諸法相中説三自
性。對治祕密者。謂於是處宣説有情諸行
對治。爲欲安立有情煩惱行對治故。轉變
祕密者。謂於是處以説餘義。諸言諸字轉
顯餘義。於伽他中。覺不堅爲堅者。不堅謂
定由不剛強馳散難調故名不堅。即於此
中起尊重覺。名覺爲堅。善住於顛倒者。
是於顛倒能顛倒中善安住義。於無常等
謂是常等。名爲顛倒。於無常等謂無常等。
是能顛倒。是於此中善安住義。極煩惱所惱
者。精進劬勞名爲煩惱。爲衆生故長時劬
勞精進所惱。如有誦言。處生死久惱。但由
於大悲。如是等。得最上菩提者。其義易了」
論曰。若有欲造大乘法釋。略由三相應
造其釋。一者由説縁起。二者由説從縁所
生法相。三者由説語義
釋曰。由此三相隨其所應。應造一切大乘
法釋
論曰。此中説縁起者。如説
    言熏習所生 諸法此從彼
    異熟與轉識 更互爲縁生
釋曰。言熏習所生諸法者。由外分別熏習
在阿頼耶識中。以此熏習爲因一切法生。
即是轉識自性。此從彼者。此分別熏習用彼
諸法爲因。此即顯示阿頼耶識。與彼轉識
更互爲因
論曰。復次彼轉識相法。有相有見識爲自性。
又彼以依處爲相。遍計所執爲相。法性爲
相。由此顯示三自性相。如説
    從有相有見 應知彼三相
復次云何應釋彼相。謂遍計所執相。於依
他起相中實無所有。圓成實相於中實有。
由此二種。非有及有。非得及得。未見已見。
眞者同時。謂於依他起自性中。無遍計所
執故。有圓成實故。於此轉時。若得彼即不
得此。若得此即不得彼。如説
    依他所執無 成實於中有
    故得及不得 其中二平等
釋曰。彼轉識相法有相有見識爲自性者。謂
彼識有相有見以爲其體。又即彼相有其三
種依處爲相者。謂依他起相。由此所説三
種自性顯示彼相。於伽他中即顯此義。從
有相有見應知彼三相者。如釋顯示。由此
二種非有及有非得及得未見已見眞者同時
者。遍計所執及圓成實名爲二種。如是二
種。第一非有。第二是有。未見眞者。得遍計
所執不得圓成實。已見眞者。即此刹那得
圓成實。不得遍計所執。於伽他中即顯此
義。謂依他所執無等平等者。謂一刹那。其中
者。謂依他起中。二者。謂未見眞者及已見眞
者。故者是由此因義。謂於依他起中。由遍
計所執無故。及由圓成實有故。又諸愚夫
顛倒執故如是見轉。若諸聖者由正見故如
是見轉
論曰。説語義者謂先説初句。後以餘句分
別顯示。或由徳處。或由義處
釋曰。由説語義如所造釋。今當顯示或
攝其徳或攝其義
論曰。由徳處者。謂説佛功徳最清淨覺。不
二現行趣無相法。住於佛住。逮得一切佛平
等性。到無障處。不可轉法。所行無礙。其所
安立不可思議。遊於三世平等法性。其身
流布一切世界。於一切法智無疑滯。於一
切行成就大覺。於諸法智無有疑惑。凡所
現身不可分別。一切菩薩等所求智。得佛
無二住勝彼岸。不相間雜如來解脱妙智
究竟。證無中邊佛地平等。極於法界。盡虚
空性。窮未來際。最清淨覺者。應知此句。由
所餘句分別顯示。如是乃成善説。法性最
清淨覺者。謂佛世尊最清淨覺。應知是佛二
十一種功徳所攝。謂於所知一向無障轉功
徳。於有無無二相。眞如最勝清淨能入功
徳。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徳。於法身中所
依意樂作業無差別功徳。修一切障對治功
徳。降伏一切外道功徳。生在世間不爲世
法所礙功徳。安立正法功徳。授記功徳。於
一切世界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徳。斷疑功徳。
令入種種行功徳。當來法生妙智功徳。如其
勝解示現功徳。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行功
徳。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徳。隨其勝解
示現差別佛土功徳。三種佛身方處無分限
功徳。窮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功徳。無盡功徳等
釋曰。此中不二現行者。謂二現行此中無有。
是故説名不二現行。即是於所知一向無障
轉功徳。非如聲聞獨覺智亦有障亦無障
故。趣無相法者。謂清淨眞如名無相法。趣
謂趣入。即是於有無無二相眞如最勝清
淨能入功徳。謂此眞如非是有相。諸法無性
以爲相故。亦非無相自相有故。於此無相
眞如最勝清淨能入。最勝能入故。清淨能入
故住於佛住者。謂住佛所住無所住處。即
是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徳。謂此住中常
作佛事無有休息。逮得一切佛平等性者。
即是於法身中所依意樂作業無差別功徳。
到無障處者。即是修一切障對治功徳。謂一
切時常修覺慧對治一切障故。不可轉法者。
即是降伏一切外道功徳。所行無礙者。即是
生在世間不爲世法所礙功徳。謂雖生世
間行於世間所行之處。不爲利等世間八
法所染汚故。其所安立不可思議者。即是安
立正法功徳。由契經等正法無量不可思議。
非諸愚夫所能解故。由此故名最清淨覺。
此最清淨覺句。於句句中皆遍相應。遊於
三世平等法性者。即是授記功徳。其身流布
一切世界者。即是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用
變化身功徳。於一切法智無疑滯者。即是
斷疑功徳。於一切行成就大覺者。即是令
入種種行功徳。於諸法智無有疑惑者。
即是當來法生妙智功徳。謂知當來如是法
生如來妙智。凡所現身不可分別者。即是
如其勝解示現功徳。一切菩薩等所求智者。
即是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行功徳。謂無量
菩薩所依。能作調伏諸有情事。此非諸佛已
得自他平等更求此智。唯有諸佛已作如
是勝調伏事。得佛無二住勝彼岸者。即是
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徳。謂無二法身
名平等法身。即於如是無二法身得善清
淨波羅蜜多。不相間雜如來解脱妙智究竟
者。謂於無雜如來智中勝解究竟。此中勝解
名爲解脱。即是隨其勝解示現差別功徳。
證無中邊佛地平等者。即是三種佛身方處
無分限功徳。謂佛法身不可分限。爾所方處
受用變化。亦不可説爾所世界。極於法界
者。謂極清淨法界。是名極於法界。即是窮
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徳。盡虚
空性者。即是無盡功徳。謂佛智無盡如虚空
故。窮未來際者。即是究竟功徳等。言等此
佛智究竟窮未來際無有間斷。是故名爲
最清淨覺
論曰。復次由義處者。如説若諸菩薩成就
三十二法乃名菩薩。謂於一切有情起利
益安樂増上意樂故。令入一切智智故。自
知我今何假智故。摧伏慢故。堅牢勝意樂
故非假憐愍故。於親非親平等心故。永作
善友乃至涅槃爲後邊故。應量而語故。含
笑先言故。無限大悲故。於所受事無退弱
故。無厭倦意故。聞義無厭故。於自作罪深
見過故。於他作罪不瞋而誨故。於一切
威儀中恒修治菩提心故。不悕異熟而行
施故。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於諸有
情無有恚礙而行忍故。爲欲攝受一切
善法勤精進故。捨無色界修靜慮故。方便
相應修般若故。由四攝事攝方便故。於
持戒破戒善友無二故。以慇重心聽聞正
法故。以慇重心住阿練若故。於世雜事
不愛樂故。於下劣乘曾不欣樂故。於大
乘中深見功徳故。遠離惡友故。親近善
友故。恒修治四梵住故。常遊戲五神通故。
依趣智故。於住正行不住正行諸有情類
不棄捨故。言決定故。重諦實故。大菩提心
恒爲首故。如是諸句。應知皆是初句差別。
謂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増上意樂
此利益安樂増上意樂句。有十六業差別應
知。此中十六業者。一展轉加行業。二無顛倒
業。三不待他請自然加行業。四不動壞業。五
無求染業。此有三句差別應知。謂無染繋
故。於恩非恩無愛恚故。於生生中恒隨轉
故。六相稱語身業此有二句差別應知。七
於樂於苦於無二中平等業八無下劣業。
九無退轉業。十攝方便業。十一厭惡所治業。
此有二句差別應知。十二無間作意業。十
三勝進行業。此有七句差別應知。謂六波
羅蜜多正加行故。及四攝事正加行故。十四
成滿加行業。此有六句差別應知。謂親近
善士故。聽聞正法故。住阿練若故。離惡
尋思故。作意功徳故。此復有二句差別應
知。助伴功徳故。此復有二句差別應知。十
五成滿業。此有三句差別應知。謂無量清
淨故。得大威力故。證得功徳故。十六安立
彼業。此有四句差別應知。謂御衆功徳故。
決定無疑教授教誡故。財法攝一故。無雜染
心故。如是諸句。應知皆是初句差別
釋曰。由義處中。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
増上意樂故者。此句義由十六業餘句顯
示。由何等業顯示利益安樂増上意樂。謂
展轉加行業者。即是令入一切智智故。謂
令諸有情入一切智智。展轉化導。譬如一
燈傳然千燈。此即顯示利益安樂増上意樂。
如是一切所餘句中。皆應配屬利益安樂増
上意樂。無顛倒業者。即是自知我今何假智
故。謂或雖有利益安樂増上意樂。仍是顛
倒。如有發起利益安樂増上意樂勸飮酒
等。若有正智如實自知。方能稱量教導有
情。非増上慢。不如實知起饒益心。勸他令
作不饒益事。不待他請。自然加行業者。即
是摧伏慢故。謂由摧伏憍慢心故。不待
勸請自爲説法。不動壞業者。即是堅牢勝意
樂故。不以有情行邪行故。動壞菩薩利益
安樂増上意樂堅固之心。無求染業者。即是
非假憐愍故。於親非親平等心故。永作善
友乃至涅槃爲後邊故。謂後三句釋此三
句。非爲利養恭敬等因。作諸有情利益安
樂。是故説名無求染業利益安樂増上意樂
云何可知。謂由相稱語身業者。即是應量而
語故。含笑先言故。此二句中。應量而語及先
言是語業。含笑是身業。應量語者。唯作法
語。言含笑者。舒顏往來作饒益事。於樂
於苦於無二中平等業者。即是無限大悲
故。無限悲者愍三苦故。於有苦有情愍其
苦苦。於有樂有情愍其壞苦。於不苦不樂
有情愍其行苦。不苦不樂故名無二。無下
劣業者。即是於所受事無退弱故。謂不自
輕云我不能當得佛果。如此等類。無退轉
業者。即是無厭倦意故。謂勤精進修成佛
因。心無厭倦。攝方便業者。即是聞義無厭
故。謂由多聞成善巧智饒益有情。厭惡所
治業者。即是於自作罪深見過故。於他作
罪不瞋而誨故。由此方便乃能如實調伏
有情。無間作意業者。即是於一切威儀中。恒
修治菩提心故。如是句義如所行清淨契
經廣説。勝進行業者。即是不悕異熟而行
施故。乃至由四攝事攝方便故。謂即依前
利益安樂増上意樂。修此加行。以爲増長
趣向果因。成滿加行業者。即是於持戒破戒
善友無二故。乃至親近善友故。謂後六句
釋此八句。若有習近如是加行。速得成滿
以慇重心。住阿練若故者。由住此處。離
惡尋思世雜事者。謂歌舞等。成滿業者。即是
恒修治四梵住故。常遊戲五神通故。依趣
智故謂後三句釋此三句。此成滿業所有相
状。大威力者。謂六神通依趣智故者。謂依
趣智。不依趣識内智生故。由此内智現見
相應安住於法。安立彼業者。即是於住正行
等。謂後四句釋此四句。由利益安樂増上意
樂故。安立有情利益安樂。御衆功徳故者。
由於破戒亦不棄捨安立不擯。令出不
善令住於善。決定無疑教受教誡故者。由
能一向與彼教勅非自説已
還復説言我言不善。由是因縁其言威肅。
財法攝一故者。由言誠諦以法攝取。衣服
等財還如是施。無雜染心故者。由善攝受
大菩提心饒益有情。非欲自求爲給使
故。云何有情由此善故速證無上正等菩
提。如此攝受一切有情
論曰。如説
    由最初句故 句別徳種類
    由最初句故 句別義差別
釋曰。此伽他中。即爲顯示前所説義。説如
是言
.攝大乘論釋卷第*五



攝大乘論釋卷第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入所知相分第四
論曰。如是已説所知相。入所知相云何應
見。多聞熏習所依。非阿頼耶識所攝。如阿
頼耶識成種子。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而
生。似所取事。有見意言
釋曰。如能悟入如是種類所應知相今當
顯説。入所知相者。謂能悟入所知境義。多聞
熏習所依者。謂大乘法所熏自體。非阿頼耶
識所攝者。謂能對治阿頼耶識故。如阿頼
耶識成種子者。謂如阿頼耶識爲一切雜
染法因。此爲一切清淨法因亦爾。如理作意
所攝者。謂如理作意爲自性。似法似義而生
者。謂似法義相而生起時。似所取事者。謂
似色等義。有見者。謂似於見此即成立有
相見識
論曰。此中誰能悟入所應知相。大乘多聞熏
習相續。已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於世。已
得一向決定勝解。已善積集諸善根故。善
備福智資糧菩薩
釋曰。如是品類。如此方便而能悟入今當
顯示。大乘多聞熏習相續者。簡聲聞等所
有多聞熏習相續。已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
於世者。已得現前逢事諸佛出現世間超
過數量。已得一向決定勝解者。謂於大乘
所得勝解。非諸惡友所能動壞。即由無間
所説三因。已善積集諸善根故。乃得名爲
善備福智資糧菩薩。又即如是福智資糧。云
何漸次而得圓滿。謂由因力。由善友力。由
作意力。由依持力。此中兩句即是二力如數
應知。作意力者。即是一向決定勝解。此用
大乘熏習爲因。事佛爲縁。以有一向決定
勝解。能修正行。修正行故積集善根。如
是名爲由作意力。善修福智二種資糧。由
此漸次善修福智二資糧故。能入大地。如
是名爲由依持力
論曰。何處能入。謂即於彼有見似法似義意
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勝解行地。見道修道
究竟道中。於一切法唯有識性。隨聞勝解
故。如理通達故。治一切障故。離一切障故」
釋曰。入如是類及入行相。今當顯示。意地
尋思説名意言。如是意言以大乘法爲因
而生。此中顯示意言差別。大乘法相等所生
者。是此教法爲縁生義。或有即於勝解行
地名能悟入。由但聽聞一切諸法唯有識
性。深生信解故名能入。於見道中如是悟
入。今當顯示。如理通達故者。謂於意言如
理通達云何於此如理通達。謂此意言非法
非義。非所取非能取。如是通達於修道
中如是悟入。今當顯示。治一切障故者。謂
觀此意言非法非義非所取非能取時。便能
對治一切障故究竟道中如是悟入。今當
顯示離一切障故者。謂善清淨妙智位中。
最微細障亦無有故
論曰。由何能入由善根力所任持故。謂
種相練磨心故。斷四處故縁法義境。止觀恒
常慇重加行。無放逸故
釋曰。由此能入今當顯示。由何能入由善
根力所任持故。謂三種相練磨心故。乃至恒
常慇重加行無放逸故者。謂於如是所説
八句善順相應。名善根力所任持故。言恒
常者。無間修故。言慇重者。恭敬修故。若於
如是品類造修。即於如是能無放逸
論曰。無量諸世界無量人。有情刹那刹那證
覺無上正等菩提。是爲第一練磨其心。由
此意樂能行施等波羅蜜多。我已獲得如
是意樂。我由此故少用功力。修習施等波
羅蜜多當得圓滿。是名第二練磨其心。若
有成就諸有障善。於命終時即便可愛。一
切自體圓滿而生。我有妙善無障礙善。云何
爾時不當獲得一切圓滿。是名第三練磨
其心
釋曰。此中對治三種退屈心故。唯修三種
練磨心。所以者何。以諸菩薩聞於無上正等
菩提最勝甚深廣大難可證得。心便退屈。
對治此故修第一練磨心。又諸菩薩聞所
修行波羅蜜多最勝甚深廣大難可證得。心
便退屈。對治此故修第二練磨心。由此
意樂能行施等波羅蜜多者。此中意樂。謂
信及欲。菩薩於諸波羅蜜多。眞實有性具功
徳性。有堪能性深生信解是名爲信。深
信解已樂欲修行。是名爲欲。菩薩既得如
是信欲。自性意樂少用功力。修習六種波
羅蜜多當得圓滿。又諸菩薩於佛甚深廣
大言教。思議決擇善巧轉時。如是思量。如
是無上正等菩提難可證得。隔一念心方
可證得。心便退窟。對治此故修第三練磨
心。我有妙善者。我有一切十種地中妙善
積集福智資糧。無障礙善者。謂金剛喩定能
破在骨麁重微細極難破障。此定無間得一
切障離繋轉依。云何爾時不當獲得一切圓
滿者。此中意説於障離繋。似彼命終時一
切種智如彼體圓滿。又於此中三種練磨心
者。謂諸菩薩善根無缺善根力持。由此力故
則能三種練磨其心。心無退屈。初當顯示
第一練磨心。謂人趣中無量世界無量有情。
刹那刹那能證無上正等菩提。云何我今獨
不能證。次當顯示第二練磨心。謂諸菩薩
作是思惟。我此意樂離諸障礙。波羅蜜多慳
等障礙皆無有故。不由功用波羅蜜多當
得圓滿。此圓滿故證佛菩提。後當顯示第
三練磨心。有障善者。謂由世善而成其善。
此有障善尚命終時即便可愛一切自體圓
滿而生。況我今者由無障善而成其善。不
當成佛無上菩提無有是處
論曰。此中有
    人趣諸有情 處數皆無量
    念念證等覺 故不應退屈
    諸淨心意樂 能修行施等
    此勝者已得 故能修施等
    善者於死時 得隨樂自滿
    勝善由永斷 圓滿云何無
釋曰。復以伽他顯如是義。故不應退屈
者。由上因縁策持其心令不怯弱。謂生
是心。我不能證無上菩提。諸淨心者。是非
不善無記心義。謂或有人以其散亂無記之
心而行施等。如是外道以不善心而行施
等。若求無上正等菩提。是最勝善故名淨
心。此勝者已得故能修施等者。最勝菩薩名
爲勝者。此之意樂菩薩已得。是故能修施
等諸度。即是已得能斷慳等所治心義等者。
取始從尸羅乃至般若波羅蜜多。善者於
死時得隨樂自滿者。是乃至得非想非非
想處義。勝善由永斷圓滿云何無者。是由
永斷障而成勝善圓滿佛果。云何無義
論曰。由離聲聞獨覺作意。斷作意故。由於
大乘諸疑離疑。以能永斷異慧疑故。由離
所聞所思法中我我所執。斷法執故。由於
現前現住安立一切相中。無所作意無所
分別。斷分別故。此中有頌
    現前自然住 安立一切相
    智者不分別 得最上菩提
釋曰。今當顯示斷除四處。斷作意故者。謂
斷聲聞等諸作意故。以能永斷異慧疑故
者。謂於大乘甚深廣大。能永斷除異慧及
疑。此中異慧。謂鄙惡慧於理動搖。疑謂猶
預。由於大乘諸疑離疑者。謂於大乘安
立法相三自性教。謂若説諸法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諸如是等永
無異門。依遍計所執自性。而説若説諸法
如幻陽炎夢相光影影像谷嚮水月變化。
諸如是等虚妄異門。依依他起自性而説。
若説諸法眞如實際無相勝義法界空性。諸
如是等眞實異門。依圓成實自性而説。於
此一切異慧及疑永無復轉。由離所聞所
思法中我我所執者。此中意説斷除法執。
斷法執故者。乃至所聞所思法中執我我
所。終不於彼如實悟入。由於現前現住安
立一切相中無所作意無所分別者。謂加
行無分別智轉時。如理作意住一切定心。諸
相作意分別皆斷。斷分別故者。謂於現前色
等現住。及骨鎖等定所安立。一切所縁諸境
界相。皆不作意無所分別。由無分別方便
能入。若異分別終不能入。現前自然住等
頌唯顯最後所斷義
論曰。由何云何而得悟入
釋曰。爲顯由此如是悟入故爲此問
論曰。由聞熏習種類。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
義有見意言
釋曰。由此悟入今當顯示。此中由聞熏習
種類者。謂由聞熏習爲因。即前所説悟入
任持大乘熏習等所生故。應知是圓成實自
性所攝
論曰。由四尋思。謂由名義自性差別。假立
尋思。及由四種如實遍智。謂由名事自性差
別。假立如實遍智。如是皆同不可得故。以
諸菩薩如是如實爲入唯識勤修加行。即
於似文似義意言。推求文名唯是意言。推
求依此文名之義亦唯意言。推求名義自
性差別唯是假立。若時證得唯有意言。爾時
證知若名若義自性差別皆是假立。自性差
別義相無故同不可得。由四尋思。及由四種
如實遍智。於此似文似義意言。便能悟入唯
有識性
釋曰。如是悟入今當顯示由四尋思者。謂
由名義自性等文之所顯説。及由四種如實
遍智者。謂由名事自性差別假立等文之所
顯説。如實遍知若名若事自性差別。皆是假
立。於中實義皆不可得。是故説言如是皆同
不可得故。又先推求若名若義自性差別唯
是假立。後如實知如是眞實皆不可得。於
推求時名爲尋思。若如實知不可得時。即
名四種如實遍智
論曰。於此悟入唯識性中。何所悟入。如何悟
入。入唯識性。相見二性及種種性。若名若
義自性差別。假自性差別義。如是六種義皆
無故。所取能取性現前故。一時現似種種相
義而生起故。如闇中繩顯現似蛇。譬如
繩上蛇非眞實。以無有故。若已了知彼義
無者。蛇覺雖滅繩覺猶在。若以微細品類
分析。此又虚妄色香味觸爲其相故。此覺爲
依繩覺當滅。如是於彼似文似義六相意
言。伏除非實六相義時。唯識性覺猶如蛇
覺。亦當除遣。由圓成實自性覺故 釋曰。
今於此中問所悟入及悟入譬。唯識性者。
唯有識性。相見二性者。顯示有相有見之
識。顯現似因似所建立故名爲相。種種性
者。唯是一識顯現。似有種種相生。非速
疾故別別而現。於此悟入唯識性中。如是
三種爲所悟入。一時現似種種相義而
生起故者。謂似種種名句文相而生起故。
及似種種依止此義而生起故。此中繩喩。
顯示悟入三種自性。伏除非實六相義時
者。謂於遣滅六相義時。此中遣滅名爲伏

論曰。如是菩薩悟入意言似義相故。悟入
遍計所執性。悟入唯識故悟入依他起性。
云何悟入圓成實性。若已滅除意言聞法熏
習種類唯識之想。爾時菩薩已遣義想。一切
似義無容得生。故似唯識亦不得生。由是
因縁住一切義無分別名。於法界中便得
現見相應而住。爾時菩薩平等平等所縁能
縁無分別智已得生起。由此菩薩名已悟
入圓成實性
釋曰。悟入意言似義相故悟入遍計所執
性者。謂知諸義唯是遍計分別所作。由是
故言悟入遍計所執自性悟入唯識故悟入
依他起性者。擧其唯識即取意言。了知一
切唯意言性。由此悟入依他起性。一切似義
無容得生者謂無如是品類實義可似其
生。故似唯識亦不得生者。謂唯識相亦不
得起。何以故。計有識時即有義故。從是
已後現證眞如。此現證位不可宣説。内自
證故。爾時菩薩平等平等所縁能縁無分別
智已得生起者。所縁謂眞如。能縁謂眞智。
此二平等譬如虚空。即是不住。所取能取二
種性義。由不分別所取能取。是故説名無分
別智。如是悟入圓成實性
論曰。此中有頌
    法補特伽羅 法義略廣
    不淨淨究竟 名所行差別
釋曰。如前所説住一切義無分別名。何等
爲名。幾品類義爲答此問。以頌顯示名類
差別。此中法名者。謂色受眼耳等。補特伽羅
名者。謂佛及隨信行等。又法名者。謂契經
等。義名者。謂依此法義。略名者。謂有情等。
廣名者。謂彼一一各別能詮。姓名者。謂諸字
本母。不淨名者。謂諸異生。淨名者。謂有學
等。究竟名者。謂一切法總相所縁。是諸菩薩
所縁名類略有十種。一法名謂眼等。二補特
伽羅名謂我等。三法名謂十二分教。四義名
謂此十二分教所詮諸義。五略名謂一切法
爲無爲等。六廣名謂色受等及虚空等七姓
名。謂阿字爲初訶字爲後。八不淨名謂諸異
生。九淨名謂諸見諦。十究竟名謂一切法總
相所縁。即是二智所縁境界。謂出世智及後
得智。以一切法眞如實際爲所縁故。以一
切法種種相別爲所縁故。如十地等。此中
意取於一切義總相縁智所縁境界。如是品
類。是諸菩薩名所行別
論曰。如是菩薩悟入唯識性故悟入所知
相。悟入此故入極喜地。善達法界生如來
家。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薩平等
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此即名爲菩薩見

釋曰。生如來家者。由此能令諸佛種
無斷絶故。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者。由作
是思。如我自身欲般涅槃。一切有情亦如
是故。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者。由得菩薩
等意樂故。得一切佛平等心性者。由此位
中得佛法身。證得此故得一切佛平等心
性。又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者。謂證自他
平等性故。如於自身欲盡衆苦。於他亦
爾。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者。謂與一切菩
薩意樂加行皆平等故。得一切佛平等心性
者。見彼法界與己法界無差別故
論曰。復次爲何義故入唯識性。由縁總法
出世止觀智故。由此後得種種相識智故。
爲斷及相阿頼耶識諸相種子。爲長能觸
法身種子。爲轉所依。爲欲證得一切佛法。
爲欲證得一切智智。入唯識性。又後得智。
於一切阿頼耶識所生。一切了別相中。見如
幻等性無倒轉。是故菩薩譬如幻師於所幻
事於諸相中。及説因果常無顛倒
釋曰。由縁總法出世止觀智故者。謂由止
觀所顯智故。爲斷及相阿頼耶識諸相種
子者。此中及相是及因義。於阿頼耶識中。
諸雜染法種子。名阿頼耶識諸相種子。復擧
相者。爲欲顯示即彼種子是所縁相。如是
説已。顯彼種子因果倶斷。若無分別智斷一
切障證得佛法。此後得智復何所用。無分
別智不能宣説諸因果法。無分別故。由是
因縁須後得智。宣説所有諸因果法常無顛
倒。譬如幻師於所幻事。於一切阿頼耶識
所生者。謂阿頼耶識爲因。一切了別相中
者。謂識爲因見相分中。由後得智見如幻
等。及宣説時皆無顛倒
論曰。於此悟入唯識性時。有四種三摩地。
是四種順決擇分依止。云何應知。應知由
四尋思。於下品無義忍中。有明得三摩地。
是煖順決擇分依止。於上品無義忍中。有明
増三摩地。是頂順決擇分依止。復由四種如
實遍智已入唯識。於無義中已得決定。
有入眞義一分三摩地。是諦順忍依止。從此
無間伏唯識想。有無間三摩地。是世第一法
依止。應知如是諸三摩地。是現觀邊
釋曰。於一切處入眞觀時。皆有四種順決
擇分。故於此中亦應顯示。是順決擇分依
止者。謂決擇分因所依止義。於下品無義忍
中有明得三摩地者。謂於無義中起下品
愛樂。以其明名。顯下品無義智三摩地名。
顯此無義智所依止定。於上品無義忍中
者。謂於無義中起上品愛樂。有明増三摩
地者。謂以明名。顯上品無義智三摩地名。
顯此無義智所依止定。諦順忍依止者。法無
我理名諦。此忍順彼名諦順忍。此云何成。
謂於外無中已決定者。於無能取亦深愛
樂。應知於利順忍轉時。是現觀邊者。謂現
觀時義
論曰。如是菩薩已入於地。已得見道。已入
唯識。於修道中云何修行。於如所説安立
十地。攝一切經皆現前中。由縁總法出世後
得止觀智故。經於無量百千倶胝那庾多劫。
數修習故。而得轉依。爲欲證得三種佛身
精勤修行
釋曰。於如所説安立十地者。謂於隨説安
立菩薩十種地中。由縁總法者。謂縁總相
非分別縁。言出世者。無分別智。後得即是
能成立智。此不應説唯是世間。由於世間
未積習故。亦不應説唯出世間。由隨世
間而現前故。由是因縁不可定説而得
轉依者。由縁總智故得轉依。爲欲證得
三種佛身精勤修行者。謂我當證三種佛
身故勤修行
論曰。聲聞現觀。菩薩現觀有何差別。謂菩薩
現觀與聲聞異。由十一種差別應知。一由
所縁差別。以大乘法爲所縁故。二由資持
差別。以大福智二種資糧爲資持故。三由
通達差別。以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故。四
由涅槃差別。攝受無住大涅槃故。五由地
差別。依於十地而出離故。六七由清淨差
別。斷煩惱習淨佛土故。八由於自他得
平等心差別。成熟有情加行無休息故。九
由生差別。生如來家故。十由受生差別。常
於諸佛大集會中攝受生故。十一由果差別。
十力無畏不共佛法。無量功徳果成滿故
釋曰。由涅槃差別者。以菩薩現觀攝受無
住大般涅槃。聲聞不爾。由清淨差別者。以
菩薩現觀永斷煩惱及諸習氣。能淨佛土。
聲聞不爾
論曰。此中有二頌
    名事互爲客 其性應尋思
    於二亦當推 唯量及唯假
    實智觀無義 唯有分別三
    彼無故此無 是即入三性
釋曰。將入眞觀故説二頌。名事互爲客其
性應尋思者。謂名於事爲客事於名爲客。
非稱彼體故。由定而觀故名尋思。於二亦
當推唯量及唯假者。應當推尋義之自性差
別並無。唯有識量。唯有自性差別假立。言
實智者。應知即是如實遍智。謂由四種尋
思爲因。發生四種如實遍智。所言觀無義
唯有分別三者。謂觀於義本無所有。唯有
三種虚妄分別謂名分別。自性分別。差別分
別。彼無故此無者。謂義無故分別亦無。何以
故。若有所分別義。可有能縁分別。由義無
所有故。當知分別亦無。是即入三性者。謂
於此中悟入三性。觀見名事互爲客故。即
是悟入遍計所執性觀見二種本無有義
唯有分別量。唯有名自性差別假立故。即
是悟入依他起性。亦不觀見此分別故。即
是悟入圓成實性。如是名爲悟入三性
論曰。復有教授二頌。如分別瑜伽論説
    菩薩於定位 觀影唯是心
    義想既滅除 審觀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 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無 後觸無所得
釋曰。爲入眞觀授以正教。於此義中説其
二頌。菩薩依定位。觀影唯是心者。謂觀似
法似義影像。唯是其心誰能觀。謂菩薩在何
位於定位。義想既滅除審觀唯自想者。謂此
位中義想既遣。審觀似法似義之想唯是自
心。如是住内心者。如攝自心住於無義。
即是令心住於内心。知所取非有者。謂了
所取義無所有。次能取亦無者。由所取義既
是非有。故能取心能取之性亦不得成。後觸
無所得者。謂從此後觸證眞如。由此眞如
無所得故名無所得
論曰。復有別五現觀伽他。如大乘經莊嚴論

    福徳智慧二資糧 菩薩善備無邊際
    於法思量善決已 故了義趣唯言類
    若知諸義唯是言 即住似彼唯心理
    便能現證眞法界 是故二相悉蠲除
    體知離心無別物 由此即會心非有
    智者了達二皆無 等住二無眞法界
    慧者無分別智力 周遍平等常順行
    滅依榛梗過失聚 如大良藥消衆毒
    佛説妙法善成立 安慧并根法界中
    了知念趣唯分別 勇猛疾歸徳海岸
釋曰。復有現觀伽他如經莊嚴論説。其中
難解於此顯示。福徳智慧二資糧菩薩善備
無邊際者。資糧有二種。一福徳資糧。二智慧
資糧。謂施等三波羅蜜多是福徳資糧。第六
般若波羅蜜多是智慧資糧。精進波羅蜜多
二資糧攝。何以故。若爲智慧而行精進。是
智慧資糧。若爲福徳而行精進。是福徳資
糧。如是靜慮波羅蜜多亦通二種。若縁無
量而修靜慮。是福徳資糧。餘是智慧資糧。
如是資糧是誰所有。謂諸菩薩長遠難度名
無邊際。如無邊語非無有邊。但以多故
得無邊稱此亦如是。於法思量善決已者。
要由定後思惟諸法。方善決定非餘所能。
故了義趣唯言類者。謂了知諸義唯意言
爲因。若知諸義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
者。謂若了知似義顯現唯是意言。即住似
義唯心正理。便能現證眞法界。是故二相悉
蠲除者。謂從此後現證眞如。永離所取能
取二相。如入現證次當顯示。體知離心
無別物由此即會心非有者。體知離心無
所縁義。彼無有故。即會能縁心亦非有。知
者了達二皆無者。謂諸菩薩了達此二悉皆
是無。等住二無眞法界者。謂平等住離義
離心眞實法界。慧者無分別智力者。謂諸菩
薩無分別智所有勢力。周遍平等常順行者。
於平等中隨順而行。觀契經等一切諸法猶
如虚空性平等故。内外諸法皆如是觀故名
周遍。常者時恒。滅依榛梗過失聚如大良
藥*消衆毒者。滅謂除滅。依謂所依。即所依
中雜染法因極難了故。如溪谷林榛梗難入。
過失聚者。是雜染法熏習自性。佛説妙法善
成立安慧并根法界中者。謂由佛教善安
其慧置眞如中。及能縁彼根本心中。根本
心者。謂縁如來所有正教總爲一相。應知
即是無分別心。了知念趣唯分別者。謂彼
安住根本心已。爲説正教。由後得智念諸
義趣。知此念趣唯是分別。勇猛疾歸徳海
岸者。謂諸菩薩由無分別智及後得智巧方
便故。速趣佛果功徳海岸。如是五頌總略
義者。謂第一頌顯資糧道。第二初半顯加
行道。後半第三顯於見道第四一頌顯於修
道。第五一頌顯究竟道
攝大乘論釋卷第*六



攝大乘論釋卷第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彼入因果分第五
論曰。如是已説入所知相。彼入因果云何可
見。謂由施戒忍精進靜慮般若六種波羅蜜
多。云何由六波羅蜜多得入唯識。復云何
六波羅蜜多成彼入果。謂此菩薩不著財
位。不犯尸羅。於苦無動。於修無懈。於如
是等散動因中。不現行時心專一境。便能如
簡擇諸法。得入唯識。菩薩依六波羅蜜
多入唯識已。證得六種清淨増上意樂所
攝波羅蜜多。是故於此。設離六種波羅蜜
多。現起加行。由於聖教得勝解故。及由
愛重隨喜欣樂諸作意故。恒常無間相應方
便。修習六種波羅蜜多。速得圓滿
釋曰。若於爾時得入唯識。即於是時證
得清淨増上意樂波羅蜜多。現起加行者。謂
波羅蜜多現行加行。由於聖教得勝解者。
謂即於此波羅蜜多相應聖教。雖極甚深而
能信解。愛重作意者。謂即於彼見勝功徳
深生愛味。欣樂作意者。謂如已到最勝彼
岸。諸佛所得清淨意樂。願我及彼一切有情
亦當證得
論曰。此中有三頌
    已圓滿白法 及得利疾忍
    菩薩於自乘 甚深廣大教
    等覺唯分別 得無分別智
    希求勝解淨 故意樂清淨
    前及此法流 皆得見諸佛
    了知菩提近 以無難得故
由此三頌。總顯清淨増上意樂。有七種相。
謂資糧故。堪忍故。所縁故。作意故。自體故。
瑞相故。勝利故。如其次第諸句伽他應知
顯示
釋曰。如是清淨増上意樂有何等相。而能
攝彼波羅蜜多。爲答此問。次説三頌顯
示其相。已圓滿白法者。謂先於彼勝解行
地。善備資糧故。於此中白法圓滿。及得利
疾忍者。忍有三品。謂軟中上。此中最上名
利疾忍。由是所縁而得清淨。次當顯示。菩
薩於自乘甚深廣大教者。謂於大乘名於
自乘。此中宣説無量甚深廣大事故。法無我
性名甚深事。虚空藏等諸三摩地名廣大事。
由是作意而得清淨。次當顯示。等覺唯分
別得無分別智者。謂若覺知一切諸法唯
有分別。即能獲得無分別智。意樂自體。次
當顯示。希求勝解淨故意樂清淨者。欲及勝
解倶清淨故意樂清淨。應知此中欲名希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