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攝大乘論釋論 (No. 1596_ 世親笈多行矩譯 ) in Vol. 31

[First] [Prev]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別者由攝聚行有爲縁。於諸趣中成熟。若無
此阿梨耶引攝分。則無有因。於後有中諸法
眼等色根生起不成。此即是報果故。縁相
差別者即此阿梨耶識分與彼依止染汚意我
見爲我取縁相。若無此縁相阿梨耶識與染
汚意意倶身見爲因此我執所縁境不成。此
即是津液果
論曰。於中相貌差別者。此識有共相有不共
相。無受生種子相。有受生種子相。共相者
是器世界種子故。不共相者是各別内入種
子故。此共相是無受生種子。若對治起時不
共相障礙滅故。共相者他分別所持。觀行者
於中見清淨。如於一切物中種種樂欲種種
見成故。此中有偈
    難滅及難知 所謂共相結
    觀行者心異 於外大相中
    清淨者不滅 於中見清淨
    諸佛見清淨 成嚴淨佛刹
復有別偈
    隨種種欲樂 種種見得成
    觀人於一物 隨種種欲樂
    種種見得成 所取唯有識
此不共相。是有受生種子。此等若不有器世
界及衆生世界轉生。差別不成 釋曰。相貌
差別者有多種。於中謂共相不共相。有受生
種子相無受生種子相。此阿梨耶識爲一切
衆生所共器世界因體。即是無受生種子。不
共相阿梨耶識者。即是各各自身色等諸入
因體。即是有受生種子。若離如是相類阿梨
耶識。則一切衆生所共受用因。器世界則不
成。如是若離第二阿梨耶識衆生世界不成。
即如枯木無所覺知
論曰。復有麁惡相輕安相。麁惡相者是煩惱
小煩惱種子。輕安相者是有流善法種子故。
若無此於果報身中。有堪能無堪能差別不
成故 釋曰。麁惡相者謂身無堪能故。輕安
相者謂身有堪能故
論曰。復有受用相不受用相。受用相者。謂果
報已熟善不善種子故。不受用相者。謂言説
熏習種子。無始時戲論生起種子故。若無此
數數所作善惡業。得果受用此義不成。此新
言説熏習出生亦不成 釋曰。受用相者若
離此阿梨耶識。數數所作善惡業得果而盡
不得成。無受用相。謂言説熏習種子者。如
言説熏習差別中説。無始時戲論生起。種子
故者。謂無始已來俗數流布因故。若無此不
受用相。阿梨耶識則無本新言説熏習。生起
不成。何以故。於世間中。無有現在言説離
本得成。若本不有今亦不有故
論曰。復有相似相。謂似幻焔夢翳等故。若無
此相似相阿梨耶識。由虚妄分別種子故成
顛倒相。此義不成 釋曰。相似相者如幻事
爲因故。即得妄見象等相。如是如是由阿梨
耶識相似相。虚妄分別種子故。有顛倒相。若
無此彼顛倒相不成
論曰。復有具相不具相。具縛者是具相世間。
離欲者損減相。有學聲聞及諸菩薩一分拔
離相。阿羅漢辟支佛如來煩惱障具拔離相。
煩惱障智障具拔相者。如其所應。若無
次第滅煩惱義不成。何因縁故善惡法果報
唯是無障無記。此果報是無障無記故。與善
惡不相違。善惡更互相違。若果報是善惡。無
有道理得滅煩惱。是故果報識唯是無障無
記 釋曰。無障無記者。於中無障者謂無染。
由無染無記故名爲無障無記。非如色界生
以煩惱不善爲無記。此果報若是善不善。則
煩惱滅不得成。何以故。若是善更生善。若
是不善更生不善。則生死無有盡義。生死者
即是煩惱及有流善等。釋應知依止竟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三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四
  *世親菩薩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譯
  應知勝相勝語第二之一
相章第一
論曰。已説應知依止。應知相云何可見。此
略説有三種。謂依他相分別相成就相。此中
何者是依他相。阿梨耶識爲種子虚妄分別
所攝諸識。何者是諸識謂身識身者識。受者
識應受識正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説識。自
他差別識善惡兩道生死識。此中身識身者
識受者識。應受識正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
説識。此等從言説熏習種子生。自他差別識
從我見熏習種子生。善惡兩道生死識從有
分熏習種子生。此等諸識攝一切界趣。及煩
惱等依他相虚妄分別故。得顯現。此等諸識
虚妄分別所攝。唯是識量。無所有不實義顯
現依止。此是依他相 釋曰。今釋應知相中。
依他相略説者。謂總要而説故。虚妄分別所
攝者虚妄分別體性故。此中身識者謂眼等
五界。身者識者謂染汚意。受者識者謂意界。
應受識者謂色等六外界。正受識者謂六識
界。世識者謂生死相續不斷。數識者謂算計。
處識者謂器世界言説。識者謂見聞覺知四
種言説。此等九識皆是應知依止。見聞等名
言熏習差別爲因。自他差別識者謂依止身
差別。以我見熏習爲因。善惡兩道生死識者
謂生死趣無量種。從有分熏習種子生。此
等諸識者次前所説諸識。攝一切界趣煩惱
者謂三界五趣及煩惱等。攝者彼識體性故。
依他相者依他爲體故。此中虚妄分別所攝
者。是彼體性故。無所有不實義。顯現依止
者。是無所有不實義顯現因故。此中無所有
者無實體故。如我塵無有實義。於無所有中
執取譬如我。即是無所有而有我相顯現。此
所依止名顯現依止。依止者因義故即是依
他相
論曰。此中何者是分別相。於唯是識量無有
義中。有義顯現故 釋曰。分別相中言無有
義者。譬如實無有我。此唯有識量者。於無有
義中而顯現故。譬如我唯相似顯現故。爲義
顯現者爲所取相顯現。譬如無我而我相顯
現故
論曰。此中何者是成就相。即此依他相中。彼
義相畢竟無所有故 釋曰。成就相者此無
所有不實義。顯現因中彼不實義顯現無所
有故。如我相似相實無所有。然無我是有
論曰。此中身識身者識受者識。應知是眼等
六内界。應受識者應知是色等六外界。正受
識者應知是眼等六識界。其餘識即是此等
諸識差別。應知如是等識唯是識量以無義
故。此中以何爲譬。以夢等譬喩顯示應知。譬
如夢中離義獨唯有識。種種色聲香味觸舍
林地山等義相似相顯現。此中實無有義。以
如此譬應知一切處唯有識。以此爲首。復有
幻鹿渇翳等譬喩。應知猶如夢等覺時一切
處唯有識。如夢唯是識者覺時何故不如是
轉。實智覺者亦如是轉。如正夢時此覺不生。
若夢覺已此智即生。如是未得眞實智覺此
智不生。若得眞實智覺此智即生。若未有眞
實智覺云何於唯識得起比知。由阿含及道
理。阿含者如十地經中世尊説。三界唯心故。
又解節經中世尊説。時彌勒菩薩問世尊言。
所有三昧境像云何與定心爲可説異爲不可
説異。世尊言彌勒不異。何以故。定心所縁唯
識所顯。我説爲識。世尊。若三昧境像不異定
心。云何彼心還取彼心。彌勒。無有一法能
取餘法。然彼心即如是生亦如是顯現。譬如
因面見影言我見影。謂所見影異於自面。彼
心亦爾如是生起。即於彼心。謂有別物可見。
由此阿含及道理故得顯現 釋曰。此唯有
識者。如十地經及解節經所説故。此攀縁唯
識所顯故。我説唯識者此所攀縁唯識所顯。
此有何義爲顯唯識離義故。由是識所攝故。
佛言我説爲識顯彼三昧境界是識故。然如
是生起者爲彼相類而生故。於中取爲別義
者。於中謂於三昧境界中。取爲別義者於彼
識影謂有別物。爲所取體故
論曰。如是於靜心中。若見青等爾焔影像。
即見自心無別青等義。由此道理菩薩於一
切識中。應須比知唯是識量。又此青等非憶
持識。以所見境界現前住故。於聞思中所有
憶持識。攀縁過去但是彼影故成唯識。以此
比量雖未得眞如智覺於唯識中則得比知 
釋曰。此三昧境界。青等影像亦非憶持識何
以故。以非如昔所見。即於彼方處如是念
知故。以現前故。彼所有憶持識暗昧。此現
前住者所見明淨。若言於聞思中數習故。彼
雖過去後思念時如昔而生。此亦如是者。彼
聞思已過去。今則無有。於無有中若更生。此
即是識似彼而生。非過去已滅聞思。是故此
於成唯識塵無所有即得成就
論曰。如前所説種種識。譬如夢等者此中眼
識等識體唯識得成。眼根等識體是色。唯識
道理復云何可見此等由阿含及道理已如前
説。此等若是識體何故似色顯現。一類堅住
相續轉也。顛倒等煩惱住持故。若異此於無
義中義顛倒則不成。若無此煩惱障智障等
染則不成。此若無此清淨亦不成。是故眼等
如是生起得成。此中有偈
    亂因及亂體 所謂色識體
    及非色識體 前無後亦無
釋曰。眼識等識體非色故唯識得成。眼根等
識體是色云何成唯識也。此等如前阿含及
道理中已具顯示。一類堅住相續轉者。一類
者相似故。堅住者多時住故。由煩惱障智障
顛倒煩惱爲因故。住持者即是因也。若離如
是等生起。則無非義爲義顛倒心。若無此煩
惱障染智障染則不有。此義以偈顯示。亂因
及亂體者。謂色識體及非色識體。如其次
第此中色識體爲亂因。非色識爲亂體。此因
體色識若不有。彼果體非色識亦無
差別章第二
論曰。何故身識身者識。受者識應受識正受
識。於一切有身分共有和合生。顯生分受用
滿足故。何故世識等諸識。如前所説種種識
生。無始時生死流轉不斷故。無量衆生界故。
無量世界故。無量所作事更互言説故。無量
攝取受用差別故。無量愛非愛業受用果報
差別故。受無量生老死差別故。云何成立此
等諸識令成唯識。略説有三相。唯量義無所
有故。唯二謂有相及見識故。唯種種謂種種
相生起故。此等諸識無有義故故名唯量。有
相及見眼等諸識。以色等爲相。以彼等識爲
見。乃至身識爲見故。意識者以眼等一切識
體乃至法識爲相。以意識識爲見。意識能分
別故。又似一切識生起故。此中有偈
    唯量二種種 觀行人能入
    得入唯心時 此心亦滅離
釋曰。云何名具足身分受用。此身識身者識
受者識等五識。應知一切有身者。一時有故。
共有者一時生故。所顯者因體故成立三種
唯識義。如前長行及此偈顯示。於長行中言
唯量者。唯是識量故。一切所有諸識皆唯識
量。何以故。由所識義無所有故。唯二者成立
有相及見故。即此一識一分成相。第二分
成見。此是眼等識二分故。成立種種者還即
此一識。隨所起一分種種相生。第二分爲能
取故。若意識所取。彼一切眼等識乃至法識
爲相。即此意識爲見故。種種者唯意識爲彼
事。以不定故。其餘諸識有定境界。又不分別
故。是故若能分別則名爲見。以如是道理得
成唯識。偈言。入唯量者無有義故。入唯二
者有相及見識故。入種種者由識種種相貌
生故。觀行人能入者。謂修行人相應故。何故
得入唯心時。此心亦滅離也。由正入唯心時
則義無所有。識亦不有。若無所取義。云何得
有能取心也。唯二及種種者。但是説入唯量
因縁。餘義如前所説
論曰。一種諸師説。即此意識彼彼依止生。
得彼彼名。如意思得身口業名。此意識於一
切依止處。生種種相貌。似二而生唯似義故。
似分別故。一切處亦似觸而生。色界中意識
依止身故。如餘色根依止身故 釋曰。有諸
菩薩。欲令唯有一意識次第生起。今當顯示。
譬如意思得身口業名者。如意思於身門中
生名身業。於口門中生名口業。意業亦爾。如
是一意識若依止眼生則得眼識名。如是乃
至依止身生得身識名。此中離意識外更無
餘識。唯除阿梨耶識。若汝言眼等根無分別。
若意識依止彼生亦應無分別。如染汚意依
止染汚故。生起亦染汚。此亦應爾者。如論
説於一切依止處。生種種相貌似二而生。唯
似義故似分別故。是故無妨。於中一切依止
處者。謂依止眼等處故。種種相貌似二而生
者唯似義故似分別故。由此二句故可得了
知。此二句所説即是一識一分似唯義而生。
第二分於彼似義中。似分別而生。是故前説
無過。又一切處亦似觸而生。謂於有色處
心在定中。五識不行於色身中有内受生。如
餘色根依止於身者。如眼等根依止於身。此
諸根由依止身故即於自身能作損益。意識
亦爾。依止身故令身損益。應知復有別義如
身根依止於身。若有外縁來觸。即於身根中
似觸而生。此似觸生時即於自依止身中。爲
損爲益。意識亦爾。依止身故似觸生時。亦即
於身爲損爲益
論曰。此中有偈
    遠去及獨行 無身住空窟
    能伏難伏心 我説爲梵行
釋曰。彼諸菩薩成就所説。故引諸阿含偈。言
遠去者攀縁一切境界故。獨行者更無第二
故。無身者離色身故。住空窟者隱在色身空
窟中故。能伏者自在作用故。難調伏者鄙惡

論曰。又如經説。此五根等所行境界。皆意能
受用。彼等亦依止於意 釋曰。復有阿含説。
此等五根所行境界意能受用者。若根所
行處名爲境界。此意能分別一切法故。一一
境界各各受用故名能受用。彼等亦依止於
意者。爲彼等諸根生時此爲因體故。何以故。
若意有別縁則眼等不生
論曰。又如經説十二入中。説六識身爲意入
 釋曰。復有阿含説六識身説名爲意。無別
餘識名故。佛説六識身名爲意入。是故得知
唯獨有意
論曰。若有安立阿梨耶識識體爲義。識體處
彼中。成立所餘一切識體爲相。識體意識識
體及所依止成立爲見。應知彼等爲相貌識
體爲彼見生因。似義顯現。爲彼見生依止
事 釋曰。亦成立阿梨耶識。爲相見二識。意
識及依止是阿梨耶識見分。眼等識體及一
切法是相分。此等即是阿梨耶識體故。彼等
爲相貌識體者。謂眼等爲識生因體。成彼所
攀縁故。爲彼見生因者於彼中起見名彼見。
爲彼所見義顯現故。能爲意識見相續住不
斷因故。名爲能作見生依止事
論曰。如是等識體已成立爲唯識。諸義既現
前可見。云何得知非有。如世尊説菩薩具足
四法。得隨順入一切識體無義。一知相違識
相。如餓鬼畜生人天同於一切。識體見有
差別。二知無境界。識生如攀縁過去未來及
夢影等。三知離功用。應得無顛倒。如於實
有義中攀縁義。識則應不成顛倒。由不藉功
用。得眞實智。四知隨順三慧故。如諸菩薩
及得定者。得心自在故隨其樂欲。彼義顯現。
如有得奢摩他觀行者。修法觀時唯以意念
義即顯現。又得無分別智者。住無分別時。一
切義不顯現。諸義由隨順三慧。及前因縁故。
義無所有即得成就。此義中應説六偈。後於
増上慧學勝相中説。謂餓鬼畜生人等 釋
曰。一知相違識相者。諸相違者識所縁義名
爲相於中知故。知無境界識生者。謂見無所
攀縁而識得生。如過去等。知離功用應
無倒者。若如所顯現義。即如是有者。則不
須起對治無倒得成。如此解知故。隨順三智
者。此智知諸義。皆隨順三智故。及得定者。
謂聲聞辟支佛等。得心自在者。謂已得隨心
所作故。隨心樂欲彼義顯現者。若欲令地界
成水如念即成。火等亦如是故。得奢摩他者。
謂已得三摩提故。修行法觀者。於諸修多羅
等中。觀察修行故。唯以意念義則顯現者。於
一義中隨種種作意則種種相顯現故。已得
無分別智者。若如所顯現義是有則不得有
無分別智。此智實有故。應知彼義決定非有
分別章第三之初
論曰。若唯有識義顯現。所依止名依他性者。
云何依他何因縁説名依他。從自熏習種子
生。是故依他依他爲縁生已無功能。過一刹
那自住故説名依他 釋曰。若唯有識義顯
現所依止者。謂離義唯有識體爲義。顯現因
即此識體是依他。若自所攝云何依他何因
縁名依他。爲自因所生生已無力住故。即此
自攝説名爲他故名依他
論曰。若分別性依止於他。實無所有而義顯
現者。云何成分別。何故説分別。無量相貌意
識分別顛倒生因故成分別。無有自相唯見
分別故名分別 釋曰。依止於他者。謂依止
依他性唯識故。無所有者無自體故。爲義顯
現者有義可見故。何因縁説名分別者。如後
次第説。於中無量相者。謂一切境界相故。意
識分別者即意識是分別故。顛倒生因者意
識妄倒生時攀縁因故。無有自相者無體故。
唯見分別者唯見亂識故
論曰。若成就性分別性。畢竟無所有爲相。
云何成成就。何因縁説名成就。體無變異故
得成就。清淨境界故。一切善法中最勝等故。
由是最勝義故説名成就 釋曰。彼畢竟無
所有爲相者。以分別性無所有爲性故。云何
及何因縁等者。如前依他性説。體不變異者
不虚誑故。如誠實臣。由是清淨境界故一
切善法中最勝。即此清淨境界體最勝故名
成就。如已成就衣
論曰。復次有能分別。有所分別。有分別性。於
中何者能分別。何者所分別。何者分別性。意
識爲能分別。以是分別者。故此意識自名言
熏習種子故。一切識體名言熏習種子故。是
故有無量種分別生。一切處分別故。以是能
分別故説名能分別。復次依他性是所分別。
復次由此因縁故令依他性成所分別。此是
分別性由此因縁故。令依他性似義顯現者
如義故。復次云何分別能分別。何所攀縁取
何相貌。云何執著云何起言。云何流布云何
増益。攀縁於名故取依他性爲相故。執著於
見故。因覺觀起言故。見等四種流布爲流布
故。實無義中有義増益。如此分別 釋曰。云
何分別作分別者。意識名分別。依他性是所
分別。由此因縁令成分別。爲顯示此故。論云
攀縁於名如是等取。依他性爲相者。即是取
依他性中眼等名字爲相故。何以故。取彼相
已。而起分別故。見爲執著者。謂於彼所取相。
決定如是故。覺觀起言者。如所執著以覺觀
爲因出言語故。見等四種言説所言説者如
所言説。見聞覺知等四種流布。共相流布實
無有義。以爲有義是増益者。如所流布實無
有義。取爲有義故
論曰。復次云何此等三性。爲有異體爲不異。
應言非異非不異。此依他性別道理故成依
他。別道理故。即此成分別。別道理故即此成
成就。何等別道理。此成依他。依他熏習種子
生故成依他。何別道理即此成分別。與分別
爲因縁相故。即此是分別故。何別道理即此
成成就。如所分別畢竟不如是有故。何別道
理於一識體爲一切種種識體相貌也。阿梨
耶識識體爲彼餘生起識。種種相貌。應知爲
彼縁相生起故 釋曰。與分別爲因縁相者。
意識名能分別。爲此能分別所取境界體而
生故。即此是分別故者。即此意識分別彼
相取爲所分別境界體。以此義故依他性成
分別性。如分別意識正分別。所分別時此
分別畢竟無所有。由此義故依他性成成就

論曰。依他性幾種。略説有二種依他熏習種
子故。依他染淨性不成就故。由此二種依他
故。名依他分別性亦二種。自性分別故。差
別分別故。是名分別。成就性亦二種。本性成
就故清淨成就故。是名成就性 釋曰。染淨
體不成就故名依他者。由此依他性爲分別
分成染。爲無分別分成淨。於此二分中一分
不成就故。自性分別者如眼等有眼自性作
此分別故。差別分別者如彼眼等自性有無
常等差別。作此分別故。自性成就者。謂有垢
眞如。清淨成就者。謂無垢眞如
論曰。復有四種分別。謂自性分別差別分別。
有覺分別。無覺分別。有覺者。謂善知言説衆
生。無覺者。謂不善知言説衆生 釋曰。善知
言説者。謂有言説智。不善知言説者。如牛羊
等雖有分別。然於名字無能故
論曰。復更有五種分別。一依名分別義自
性。如此名有此義。二依義分別名自性。如此
義有此名。三依名分別名自性。如不識義之
名於中分別故。四依義分別義自性。如不識
名之義於中分別故。五依名義分別名義。如
此義如是體如是名。復次總攝一切分別有
十種。一根本分別。所謂阿梨耶識。二所縁
相分別。如色等識體。三似相分別。所謂共依
止眼識等識體。四相變異分別。謂老等樂受
等貪等。抂横及時節變異等。地獄趣等欲
界等此諸變異。五似相變異分別。謂即前所
説變異此中變異。六他授分別。謂聞非正法
因縁。聞正法因縁分別。七不正分別。謂佛法
外人聞非正法因縁。八正分別。謂佛法内人。
聞正法因縁。九執著分別。謂不正思惟因縁
身見爲根本。與六十二見處相應分別。十散
亂分別。謂諸菩薩十種分別 釋曰。總攝一
切分別有十種分別。爲説此故於中根本分
別者。爲諸分別根本自體。亦分別即是阿梨
耶識故。相分別者以相貌爲相。分別即是色
等識體故。似相分別者。於彼相種類中。若分
別生於所分別中能分別故得此名。即是眼
識等識體。及依止故。相變異分別者。謂彼
縁相若變異。即此相變異體名爲分別。老等
者謂身衰朽四大變異。於中分別故名相變
異分別。等者攝病及死等。樂受等。謂身有
變異爲相亦爾。等者攝苦及不苦不樂等。貪
等亦如是。等者攝瞋癡等。枉横及時節變
異等者。謂於如是身變異相中。若攀縁生分
別故。*抂横者。謂殺縛等。時變者。謂寒熱等
時節改變爲相故。地獄等者等言謂攝畜生
餓鬼等故。欲界等者等言即是攝色無色界
等故。似相變異分別者似彼縁相眼識等所
有變異。於此似相變異體起分別。即是如前
所説老等中變異。何以故。以住彼老等時。眼
識等亦變異生故。他授分別者。於他所説有
二種。謂聞非正法因縁。聞正法因縁。此二
種分別諸法由聞法生善不善。亦如是解釋。
不正分別者即是聞非正法爲因。此法外者。
謂諸出家外道。正分別者即是聞正法爲因。
此法内者。謂佛法内人。執著分別者不正思
惟爲因故。我見爲依止六十二見等如修多
羅説。與此見處相應分別故。散動分別者。謂
諸菩薩十種分別
論曰。一無有相散動二有相散動三増益散
動四損減散動五一執散動六異執散動七自
性散動八差別散動九如名取義散動十如義
取名散動。爲對治此十種散動一切般若波
羅蜜中説無分別智。此等障礙及對治。般若
波羅蜜義中具足應知。經云菩薩云何行般
若波羅蜜。舍利弗。此菩薩即於菩薩不見菩
薩。不見菩薩名。不見般若波羅蜜不見修行
不見色不見受想行識。何以故。色自性空非
空故空。若色空即非色亦非異空故有色。色
即是空空即是色。何以故。舍利弗。唯有名所
謂色自性。不生不滅無染無淨假立客名分
別諸法。以此*客名更相流布隨所流布隨起
執著。菩薩於此名字一切不見。以不見故則
無執著。如色乃至識亦爾。應知以此般若波
羅蜜文句故。得通達此等十種分別義 釋
曰。於中無有相散動者。即縁此無有爲相名
爲散動。爲對治此散動故般若波羅蜜經中。
説實有菩薩。言實有者顯示菩薩實有空體。
即空是體故名空體。有相散動者縁有爲相
名爲散動。爲對治此散動故彼經中説不見
有菩薩。謂不見以分別依他爲體由此意故。
増益散動者爲對治此故。彼經中説色自性
空。爲顯分別性色空故。損減散動者爲對治
此故彼經中説不空。謂色法如不空故。一執
散動者爲對治此故經言此色空非色。何以
故。若依他性與成就性是一者依他性亦應
如成就性。爲清淨境界。異執散動者爲對治
此故。經言非色異空。何以故。若此二有異即
法與法性亦應有異。此異不成如無常法與
無常不可有異。約分別性故言色即是空空
即是色。以分別性色無所有即是空。此空即
是色無所有。非如依他與成就性。自性散動
者爲對治此故。經言舍利弗。惟有名所謂
色。以色自性即是無所有故。差別散動者爲
對治此故。經言自性不生不滅無染無淨。於
中若生即有染。若滅即有淨。由不生不滅故
即無染無淨。此等諸句其義如是。如名
義散動者。謂隨名取義。即是散動爲對治此
故。經言假立種種名字。分別諸法種種者。謂
隨義取名即是散動。爲對治此故。經言假立
客名更相流布。謂非義自性有如是名。爲對
治此十種散動故。説般若波羅蜜經。由此説
爲因故無分別智生
論曰。若由別道理。依他性得成三性。此三
性云何得不成一也。由別道理故成依他性。
不由此成分別及成就。由別道理故成分別。
不由此成依他及成就。由別道理故成成就。
不由此成依他及分別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四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五
  *世親菩薩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譯
  應知勝相勝語第二之二
分別章第三之餘
論曰。復次云何得知依他性爲分別性。相顯
現而住。然非分別性體也。於名前無智即體
相違故。多名有多體此相違故。名不定雜體
相違故。此中有偈
    於名前無智 多名及不定
    同及多雜體 成就此相違
    法無而可見 無染而有淨
    應知如幻事 亦復似虚空
釋曰。如依他性中雖分別一分可見。然不成
彼性顯示此故於名前無智。同體相違故者。
若分別與依他是一體。則離名於義中智生。
如瓶離瓶名。於瓶義中瓶智不生。若瓶名與
瓶義是一相者。則應智自生。以不一相故。若
言名義同體。即是相違。此中成立名是依他。
義是分別。何以故。此依他由名力故成所分
別又一義有多名。若名義是一相如名有衆
多。義亦應衆多。若爾此義則應有多體。此
一義有多體。即是相違。是故兩性一體即是
第二相違。又名不定如瞿名能目九義。若執
名義是一。即諸義同體。此執是第三相違。以
無量別相義皆成牛等一體故。偈中亦説此
義。於偈中言成就者。明依他與分別不同體
義。成就法無而可見等。此一偈爲教諸弟子。
幻等譬喩故。弟子有二種相違疑。難法無而
可見。無染而有淨。於此有疑於中如幻事者。
如幻象實不有而可見。義亦如是。雖不有
而亦可見。又如虚空雲等。不能染汚本性清
淨。然雲等除時名爲清淨。諸法亦爾無有染
汚本性清淨。然除客塵障垢時。名爲清淨應

論曰。復次如所顯現既不有。此依他性一切
種悉無。何故不成。若無依他成就性亦無。一
切無所有此義不成。若依他性及成就性倶
無則無染汚及清淨過。現見染汚及清淨。是
故非一切無。此中有偈
    若無依他性 成就性亦無
    則亦恒不有 染汚及清淨
釋曰。依他性如所顯現不如是有。今爲顯一
切種悉無不成故。説此依他若不有成就亦
不有。何以故。由有染故則有淨。是故若二
種倶無即一切悉無。此義不成今當顯示謗
無染淨。此是過失。何以故。現見有染有淨
故。此依他成就二法現見是有。若執言無則
是實有染淨而謗言無
論曰。於佛世尊大乘方廣經中。彼經中説云
何應知分別性。若説無所有門應知。云何應
知依他性。若説幻焔夢像影響水月化等譬
喩應知。云何應知成就性。若説四種清淨法
應知。四種清淨法者。一本性清淨。所謂眞如
空實際無相第一義法界等。二離垢清淨。謂
即是離一切障垢。三至得道清淨。謂一切菩
提分法波羅蜜等。四道生境界清淨。謂所説
大乘正法此是清淨因故。非分別性。最清淨
法界所流津液故非依他性。此等四法中攝
得一切淨法。此中有偈
    幻等説於生 説無顯分別
    四種清淨法 此説成就性
    清淨有本性 無垢道攀縁
    一切清淨法 此四種所攝
釋曰。本性清淨者是自體清淨。此自體即是
眞如。一切衆生皆有。以平等相故。由有此故
説一切法爲如來藏。離垢清淨者。即此眞如
離煩惱障智障垢已。由此眞如清淨故得名
爲佛。至得道清淨者。得彼之道亦是清淨。即
是菩提分。念處等波羅蜜故。道生境界清淨
者。是諸菩提分法勝得生縁。此生縁亦是清
淨故説道生境界清淨。即是修多羅等十二
部言教。此言教若是分別即成染汚因。若是
依他即成虚妄。最清淨法界所流津液故非
虚妄。由離此二性故得爲成就。又此四種相
於大乘中隨説一種應知。即是説成就性。於
中初二不變異成就故名成就。後二以不顛
倒故名成就。於後偈中具明此義。幻等説於
生者依他性説名爲生。隨於何處説一切法
如幻。乃至如化等應知。此説依他性。説無
顯分別者若説無有色無所有乃至一切法無
所有。應知此説分別性
論曰。復次何因縁故。如經所説。依他性譬幻
事等。爲除他人於依他性中虚妄疑故。又云
何他人於依他性虚妄中生疑。他人作如是
念。云何實無有義而成境界。爲除此疑故説
幻事譬。若實無有義。心及心法云何得生。爲
除此疑故説焔譬。若實無有義。云何愛非愛
受用得成。爲除此疑故説夢譬。若實無有義
善不善業愛非愛果云何得生。爲除此疑故
説鏡像譬。若實無有義種種識云何得生。爲
除此疑故説光影譬。若實無有義種種流布
言説。云何得生。爲除此疑故説嚮譬。若實
無有義。取實三摩提中境界云何得成。爲除
此疑故説水月譬。若實無有義得自在菩薩
以不顛倒心。爲作衆生利益事故生云何得
成爲除此疑故説變化譬 釋曰。爲顯示依
他性故。説幻等譬。於中虚妄疑者。於虚妄體
中生疑故。於依他性中以幻等譬喩。顯示如
幻像實無有義而成境界。諸法亦爾。爲除彼
疑故作幻譬。若無義則無所攀縁。心及心法
云何得生。爲對治他人此疑故説焔譬。於中
焔譬心及心法。水喩於義如焔動故。水義識
生實無有水。如是心及心法亦爾。由動故實
無有義而生於識。諸小凡夫又復有疑。若無
有義。云何愛非愛受用得成。爲除此疑故以
夢譬。依他性如夢中。實無有義而愛非愛受
用得成。此中亦爾受用得成。又復有疑若善
不善業無義。云何愛不愛果義得成。爲除此
疑故以鏡像譬喩。依他性如鏡像。實無有義
即於自面有像智生。實無有像義可得。此亦
如是愛非愛果義實無所有。然亦可見應知。
又復有疑若無有義。云何得有種種識生。爲
對治此故以光影譬。依他性如人弄影。隨種
種相貌則有多種影現。然無實影義可得。識
亦如是實無種種義然有種種義可見。又復
有疑若無有義云何無量種流布言説得生。
爲除此疑故以*嚮譬。依他性如*嚮實無有
義而亦可聞。如是流布言説實無有義而亦
可得。又復有疑若無有義云何得定者。心
及心法得見於義。由經説得定心者如實知。
如實見故。爲對治此故説水月喩。如水月實
無有義而亦可見。以水潤滑澄清故。定心亦
爾實無境界義而亦得見。三摩提如水體潤
滑故。又復有疑若無實衆生。云何得如實
智諸菩薩等。先以智慧觀察爲彼等衆生。於
諸趣受身。爲對治此疑故。以變化譬喩依他
性。如變化實無有義。隨化者心一切事成。非
無化事可見。如是雖無受身實義。然爲一切
衆生故受身。此義可見應知。復次爲何意故
世尊説幻等八喩。今當顯示於中説幻喩者。
爲對治眼等六内入。由眼等猶如幻像實無
所有而亦可見應知。以此顯示。焔譬喩者喩
器世間以體寛大。是故如焔由動搖故。實
無有水而見有水。爲對治受用色等故説夢
喩。如夢中色等實無所有。然以此爲因愛憎
等受用得成。以此顯示。爲對治身業故説鏡
像喩。由善不善身業爲因縁故。有餘色像生。
爲對治口業故説*嚮譬。由口業爲因故得口
業果。猶如*嚮以此顯示。意業有三種。一欲
界二靜地三聞等。生於中爲對治欲界意業
故説光影譬。由意業果報猶如光影故。以此
顯示。爲對治靜地意業故。説水月譬。由靜地
意業果如水中月。實無所有然於靜心中有
種種果顯現。爲對治聞等意業故説變化譬。
於中聞等者謂聞思熏習。顯示此聞等意生
如化
論曰。世尊依何義故於梵天問經中。説如來
不見生死不見涅槃。於依他性中約分別性
成就性故。生死涅槃體無差別義。彼中即
依他性。分別分成生死。成就分成涅槃 釋
曰。此等三性法相如修多羅所説隨順相應。
今當顯示。依何義故梵天問經中説。如來不
見生死及涅槃。依生死涅槃無差別義故。依
他性非是生死由成就分即是涅槃故。亦非
涅槃由即彼分別分成生死故。是故不可偏
説一分。世尊見依他中無偏一性。由此意故
於彼經中。説不見生死不見涅槃
論曰。如世尊於阿毘達磨經中。説三種法。染
汚分清淨分彼二分。依何義故作如此説。依
他性中。分別性是染汚分。成就性是清淨分。
即此依他性是彼二分。由此義故作如此説。
此義以何譬顯示。以金土藏爲譬。如金土藏
有三種可見。謂一地界二土三金於地界中。
土非有而可見。金實有而不可見。若以火燒
土則不現。金則顯現。復次於地界中土相現
時。是虚妄體現。金體現時是眞實體現。是
故地界有二分。如是如是此識性未爲無分
別智火所燒時。於識性中虚妄分別性顯現。
成就性不顯現。此識性若爲無分別智火所
燒。於識性中實有成就性顯現。虚妄分別性
不顯現。是故此虚妄分別識體。依他性有二
分。如金藏土中所有地界 釋曰。如是阿毘
達磨修多羅中説。分別者染汚性。成就者清
淨性。依他者彼二分體。由此義故説三種法
謂染汚分。清淨分。彼二分以此金藏土譬喩
顯示。於中金藏者是金種子。地界者是堅
性。土者是所造色。於土顏色中則有三種可
得。彼地界中所有金。但土相顯現。彼金體以
後時可得故知。何以故。若以火燒金則得現。
是故知金本來是有
論曰。世尊有處説一切法常或説無常。或説
非常非無常。爲何義故説常。於依他性中約
成就性分故説常。約分別性分故説無常。約
彼二分故説非常非無常。爲此義故説如常
無常不二。苦樂亦不二善不善亦不二。空非
空不二我無我不二。寂靜非寂靜不二有自
性無自性不二。生無生不二滅無滅不二。本
寂非本寂不二。本性涅槃非本性涅槃不二。
生死涅槃無二。如是等差別諸佛世尊一切
密語。皆隨順三性如常無常門説。此中有偈
    如法無所有 而現無量種
    非法非非法 故説無二義
    依一分顯示 或有或非有
    依二分説言 非有非非有
    如顯現非有 是故説爲無
    由如是顯現 是故説爲有
    自顯無所有 自體不住故
    如取既不有 故成無自性
    由無性故成 前爲後依止
    無生滅寂靜 及本性涅槃
釋曰。如法無所有而現無量種者。此上半偈
如其次第即是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以無所
有故名非法。以非無顯現法故名非非法。以
非法非非法故。説即是無二義。一分者一邊
故。或有或非有者。或於有邊或非有邊。顯示
者説故。依二分説言非有非非有者由依他
性具二體。取此義故説爲非有非非有。如顯
現非有者如所見法彼是非有。以如是故説
名爲無。是故説爲有者即以此義故説名爲
有。今當顯示説無自性意。自不有者由一切
法無有離因縁能自有者。此是一種無自性
意。體不有者又是一種無自性意。若法滅
已。彼體不復更生。是故無自性。自體不住故
者。諸法即於生時無力能過一刹那住。此
亦是無自性。此等無自性法與聲聞共有。如
取既不有者。此不與聲聞共。如凡夫所取分
別性不如是有故。此意名爲大乘中無自性
法。又即以此無自性故。無生等一切皆得成
就。何以故。由無自性故無生。由無生故無
滅。由無生無滅故本來寂靜。由本來寂靜
故自性涅槃。前爲後依止者即是前爲後因

四意四合義章第四
論曰。復有四種意。四種合義。一切佛語應隨
順入。一平等意。如言我於昔時名毘婆尸正
遍知。二別時意。如言誦持多寶如來名。決
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如經説唯發
願得生極樂世界。三別義意如經説親近恒
伽河沙等諸佛。得解大乘法義。四隨人心意。
所謂或爲此人讃歎布施。後復爲此人毀訾
布施。如布施戒及餘修亦如是。是名四種意
 釋曰。如有人取同法故。言彼即是我。世尊
亦爾。心在平等法身故。説我於彼時名毘婆
尸等。非毘婆尸即是釋迦牟尼佛。此中以
平等爲意故。別時意者。此意非唯稱佛名決
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言以一金錢
得千金錢。豈一日得耶。此意在別時得故。
以彼一金錢得千金錢因故。如是如是。唯發
願得生極樂世界意亦如是。應知別義意中
得解大乘法者。謂於三性道理自覺其相。若
世尊意但以如文詞爲解義者。凡夫亦應正
解。彼解義者。必由親近無量諸佛方乃得故。
此是佛意。隨人心意者。或於此人讃歎布施。
又於此人毀呰布施。如是意者隨彼得成。若
人慳悋於彼讃施。若此人於施已得勝欲。即
於彼所毀呰布施。若無此意。於一施中或讃
或毀。即是相違。由有此意故。若讃若毀皆悉
相應。戒等亦爾。應知一分修者。謂世間修故。
意與義異相者。若世尊心有所在而説者爲
意。由所説決定令入佛教中者名義
論曰。四種合義者。一令入義。所謂如於聲
聞乘中。若大乘中。依世諦道理。説人法二
種自性及差別。二相義謂隨所説法相中。皆
以三性顯示。三對治義。所謂説八萬四千諸
對治行門故 釋曰。於中令入義者於人法
二種。約世諦道理。或説自性或説差別。爲令
衆生入佛法故。是名令入義。相義者。於中應
以相義説其相。由説三性故。對治義者。謂説
衆生行對治。即是説諸衆生煩惱對治。爲安
立衆生對治煩惱處故
論曰。四翻義如別義語字。顯示別義故。此中
有偈
阿娑犁娑 羅末多耶 毘鉢唎耶斯柘素悉
𨲙
多者吉犁絁捺柘 素僧吉利瑟吒
羅槃低菩提沒答摩
釋曰。於中阿娑犁者。顯了義名不實。隱密義
名不動。即是定以不動故名阿娑犁。娑羅末
多耶者。翻名於定起尊重意。毘鉢唎耶斯
柘者。若顯了義名顛倒。隱密義名翻倒。素
悉𨲙多者。謂善住於翻倒中。善住故無常謂
常。此爲顛倒。翻彼無常謂常倒中善住故。吉
犁絁捺柘者。若顯了義名煩惱。隱密義名勤
苦。素僧吉利瑟吒者。謂善染。是故經説於生
死中久染勤苦。羅槃低菩提沒答摩者。翻云
當得勝菩提。此句可解
論曰。若欲解釋大乘法。略説應以三種相解
釋。一解説縁生。二解説因縁所生法。三解説
言教中義。於中解説縁生者如偈説
    言熏所生法 此於彼亦爾
此顯果報識及生起識更互爲縁生故。彼因
縁所生法者。生起識爲相有相及見識體性。
彼以住持相分別相法爾相。即此得顯三性
相。如偈説
    有相及有見 是應知三相
復次云何解釋彼相。謂分別相於依他相中
無體。成就相於依他中是有。由此二故不有
及有不可得。可得不見眞實見眞實此二同
時。又於依他性中分別無所有。成就是有故。
得彼不得此。不得彼得此。如偈説
    依他無分別 唯成就是有
    不得及可得 於中二平等
釋曰。言熏所生法者。謂外分別熏習阿梨
耶識。即於識中住。以此熏習爲因生一切法。
即是生起識自性。此於彼亦爾者。此分別熏
習即以彼諸法爲因。此顯示阿梨耶識與生
起識更互爲因。又彼生起識性所有諸法。有
相有見識體爲性者。謂若識體有相及有見
即是彼體。此諸法有三相所謂住持相者。即
是依他相。由此等所説故。三性所有相即得
顯現。如是等義以偈義顯現有相有見。是
應知三相者此等三相如論本解釋中顯示。
不有及有不可得可得不見眞實見眞實此二
同時等者。以顯示之。此中二者。謂分別及成
就。於此二分一不有一是有故。説名有不有。
若得分別則不得成就。由不見眞實故。即於
彼時不得分別而得成就。由見眞實故。如是
等義又以偈顯示。偈中言平等者。謂一刹那
故。於中者謂依他性中故。二者謂見眞實不
見眞實故。故者有因縁故。由依他性中分別
是無。成就是有故。彼諸凡夫顛倒取故見。諸
聖人正見故見
論曰。解釋言教中義者。如説初句爲本以餘
句顯示其分。或功徳依止或義依止。功徳依
止者。如説佛功徳。最清淨覺無二法。行無
相法爲勝道。住於佛住得一切佛平等。至無
障礙處不退轉法。無礙境界不可思議成立。
入三世平等。遍行一切世界身。一切法無礙
智。一切行具足知。於法智無疑。無分別身
一切菩薩所受智。到無二佛住。第一波羅蜜
至究竟。無差別如來解脱智。入無邊無中佛
地平等法界。第一盡虚空界等。最清淨覺爲
本。其餘諸句是此句差別。應知如是等名爲
善解釋。諸法體最清淨覺者。此佛世尊最清
淨覺。應知攝餘二十一佛功徳。謂於應知中
一向無障礙轉功徳。令入有無無二相。眞如
最清淨功徳。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佛住功徳。
法身爲依止。心業無差別功徳。修對治一切
障功徳。降伏一切外道功徳。生在世間不爲
世法所礙功徳。成立法功徳。授記功徳。一切
世界中示現受用身化身功徳。斷疑功徳。令
入種種行功徳。未來法生智功徳。如所樂欲
爲顯示功徳。無量身爲教化衆生事功徳。平
等法身波羅蜜成就功徳。佛刹無差別隨所
信樂顯示功徳。三種佛身無方所限分功徳。
窮生死際恒爲利樂一切衆生功徳。無盡功
徳 釋曰。顯示其分者。如所應解釋。今顯
示此義。或功徳所攝或義所攝。於功徳所攝
中。最清淨覺者此爲初句。所餘諸句顯示其
義。於中無二行者。二行不可得是名無二行。
非如聲聞辟支佛智。亦有障礙亦無障礙。有
無無二相。第一清淨者。謂清淨眞如。即是
無相法。此眞如非有相。由一切法無所有故。
亦非無相。由有自體相故。此眞如於無相法
中爲第一清淨。入處故言令入功徳。最勝故
名爲道。道者入處義。故名爲道。無功用佛
事不休息佛住功徳者。謂於所有佛事常行
不住故。修對治一切障功徳者。以一切時恒
修覺故。能對治一切障礙。生在世間不爲世
法所礙功徳者。凡生在世間必行世境界。然
雖生世間不爲世間利等八法所染。成立法
功徳者。修多羅等諸法無量不可思議。以凡
夫不能入故名最清淨覺。即此最清淨覺句
一一句中皆相應。未來法生智功徳者。謂於
未來世法如是生。皆能知故。無量身爲教化
衆生相應功徳者。謂無量諸菩薩身。若作教
化衆生事。諸佛得自他平等智故。彼智即爲
佛智所攝故。即是佛教化事。平等法身波羅
蜜成就功徳者。謂法身無二故名平等。以此
無二法身故名得最清淨波羅蜜。至究竟無
差別解脱智者。謂於如來無差別智中。解
脱究竟故。此中解脱者。即是増上解故。
種佛身無方所限分功徳者謂法身於若干方
處。不能分限。如是受用身化身於諸世界亦
爾。法界第一者。最清淨法界第一故。名法
界第一。盡虚空界者。佛智如虚空無盡故。是
故名爲最清淨覺
論曰。復次義依止者如經説。菩薩具足三十
二法者説名菩薩。於一切衆生起利樂意故。
令入一切智智故。知我何價故。捨憍慢故。牢
固意故。非有所爲作憐愍故。於親非親平等
心故。究竟親友乃至涅槃際故。應量而語故。
微笑先言故。無限大悲故。荷負重擔無退
屈故。無疲惓意故。聞義無厭故。自所作罪能
見其過故。於他罪失不嫌而誨故。一切威儀
中修菩提心故。不求果報而行施故。不依止
一切有趣生。而持戒故。於一切衆生無礙行
忍故。攝取一切善法而行精進故。捨離無色
界而修禪故。方便相應智慧故。以四攝事爲
攝方便故。持戒破戒慈愛無二故。恭敬聽聞
正法故。恭敬住阿蘭若處故。於世間雜事不
樂著故。於下乘中無悕欲故。於大乘中見功
徳故。遠離惡友故。親近善友故。淨修四梵
行故。遊戲五通故。隨智行故。於住正行不
住正行諸衆生不棄捨故。一向語故重眞實
故。菩提心爲首故。如是諸句皆初句差別應
知。於一切衆生中利樂意者。此利樂意句。有
十六業差別應知。於中十六業者。謂展轉起
行業。不顛倒業。他不請作亦自行業。不動壞
業。無所求業。此有三句不求返報故。於違順
衆生無憎愛故。生生隨逐故。即此類中身口
業有二句。於苦於樂及非二中平等業。不卑
劣業。不退轉業。攝取方便業。厭惡障礙業。此
有二句。無間思惟業。進勝業。此有七句正修
行六波羅蜜。及修行四攝事修行成就方便
業。此有六句親近善丈夫故。聽聞正法故。住
阿蘭若處故。遠離惡覺故。正思惟功徳有二
種。共事功徳有二種。成就業有三種。無量清
淨故。得大威徳故。得勝功徳故。安立彼業。此
有四句。攝衆功徳故。決定教授故。法財二攝
爲一故。無染汚心故。如是句皆句差別。應知
如經偈説
    初句所攝故 由功徳句別
    初句所攝故 由義別句別
釋曰。義依止者。謂一切衆生中利樂意。此句
義有十六業。及餘句顯示。此中利樂意。作何
等業。令入一切智智者。若令諸衆生入一切
智智。此是展轉行。譬如一燈傳然千燈。即是
顯示利樂意。如是等諸句皆與利樂意相應。
自知我爲何價者。自有利樂意。仍是顛倒。
如有人意欲利樂而以飮酒與之。若如實自
知稱己分量教示衆生。不以憍慢故自無所
知。起心利益反成無利。捨憍慢者以捨憍慢
心故。不待勸請自爲説法。牢固意者。不以
衆生顛倒行故。牢固利樂心動壞。非有所爲
作憐愍意者。以不爲利養作利益衆生故。此
利樂愍意云何可知。以順行身口業故。於
中應量而語及先言等是口業。微笑及無限
大悲等是身業。此中應量語者謂唯作法語
故。無限悲者愍三苦故。苦者苦苦故。樂者
壞苦故。不苦不樂者行苦故。非二者不苦不
樂故。不卑劣業者不自卑劣。云我不能成佛。
如此等類。無厭惓意者。若不疲惓則能修佛
道。聞義無厭者。若不多聞則無教化衆生方
便智。一切威儀中者。此句義如淨行修多
羅中説。進勝業者是利樂意。趣向増長因體
故。修成就方便業有六句者。若人親近此行
即得成就。恭敬住阿蘭若處者。由住彼處故
能離惡。覺世間雜事者歌舞雜戲等。成就業
者謂表彼成就相故。威徳者謂六神通。隨智
慧行者。謂隨智不隨識自智慧生故。由此
智慧正證相應。住諸法中安立彼業者。由有
利樂意故。能以利樂安立衆生。於中攝衆者。
於破戒者不捨安立亦不驅儐。令離不善令
與善合。決定教授者。由一向與立教誡。不
自説已後復言我前所説不善故。聞者授教。
財法攝者由誠實告彼等言。以法及衣服等
財利攝故。如言具攝。無染汚心者由攝行菩
提心作衆生利益事。非爲自求供養。但念云
何以此善令衆生正覺無上菩提。如此攝受
故。偈中義亦爾釋應知相竟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五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六
  *世親菩薩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譯
  入應知勝相勝語第三
論曰。如此已説應知相。入應知相云何可見。
多聞所熏習依止。非阿梨耶所攝。如阿梨耶
成種子。正思惟所攝似法似義所生。似所取
物有見意言 釋曰。如此等應知相如應得
入。顯示此故入應知相。多聞熏習爲依止者。
謂大乘法所熏身故。非阿梨耶所攝者。謂對
治阿梨耶識故。如阿梨耶識成種子者。如阿
梨耶識爲染法因。此爲淨法因亦爾。故正思
惟所攝者。謂正思惟自性故。似法似義所生
者。謂爲法義相而生故。似所取物者。謂如色
等體故。有見者亦似見體故。即是成立相及
見二識
論曰。於中何人能入應知相。大乘多聞熏習
相續已故。得親近無量出世諸佛故。一向信
解善集善根故。善滿足福智資糧諸菩薩 
釋曰。何人能入應知相者。如此相類中。若
入所有方便。今當顯示。大乘多聞所熏者。爲
離聲聞乘等多聞故。得親近無量出世諸佛
者。過數量諸佛出世皆得現前親近故。一向
信解者。於大乘中決定信解。不爲惡知識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