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曇心論 (No. 1550_ 法勝僧伽提婆慧遠譯 ) in Vol. 28

[First] [Prev] 821 822 823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唯有倶解脱 成就滅盡定
慧解脱當知不得滅盡定者。此六無著若不
成就滅盡定。是説慧解脱是慧力解脱非定
力。*唯有倶解脱成就滅盡定者。此六無著若
得滅盡定是説倶解脱。彼倶力解脱慧力及
定力。已説賢聖。人法今當説
    從信行諸法 及從法行法
    聖道見諦道 是盡同一相
從信行法從法行法是説見道
    於中諸根法 是名未知根
    謂餘有學法 佛説已知根
於中諸根法是名未知根者。於見道法中謂
根根數如心。及痛信首五根是未知根。謂餘
有學法佛説已知根者。離見道學法諸餘學
法中。即彼根説已知根
    當知無知根 在於無學中
    已得果便捨 前道應當説
當知無知根在於無學中者。無學法中即彼
根説無知根。已得果便捨前道應當説者。此
無漏法昇進得果時。捨無礙道所攝及解脱

    已盡爲解脱 得攝於一果
    不穢汚第九 滅盡應當説
已盡爲解脱得攝於一果者。無礙道至解脱
道。於其中間得煩惱盡。但得果時一切煩惱。
盡得一解脱果。不穢汚第九滅盡應當説者。
説諸煩惱九種道所滅。但不穢汚第九無礙
道一時斷不漸漸
    若有相似名 彼能獲不動
    無著及信脱 彼同性増道
若有相似名彼能獲不動者。謂無著不能一
切得不動。性必昇進得彼是相似名。無著及
信脱彼同性増道者。謂信解脱一向性必昇
進。是増益諸根逮得見到非餘。問云何知漸
漸見諦。答
    建立功徳惡 次第見眞諦
非以見功徳時見惡。亦不以見惡時見功徳。
亦非初總觀彼惡。亦非一時一切厭。亦非總
功徳諸功徳亦非一時合。是以建立功徳
次第見眞諦。問云何知有爲無爲果。答以無
礙道力得有爲無爲果。無礙道力得有爲果
及無爲果。是故以無礙道力。得有爲無爲果
阿毘曇心論卷第二



阿毘曇心論卷第三
  *尊者法勝造
 *晋*太元元年僧伽提婆
惠遠*於廬山  譯 
智品第六
    智慧性能了 明觀一切有
    有無有涅槃 是相今當説
謂智賢聖品已略説有無。有境界今當説
    三智佛所説 最上第一意
    法智未知智 及世俗等智
此三智攝一切智。於中法智名謂境界。於欲
界苦習滅道無漏智境界。是初受法相故曰
法智。從法智根現見已。非根現亦見未知智。
未知智名謂境界。色無色界苦習滅道無漏
智境界。是後受法相故曰未知智。等智名謂
有漏智。是多取等諦智男女長短爲首
    苦習息止道 二智如可得
    此名與四智 解脱師所説
此二智法智未知智。若行於諦如是相似名所
説。苦諦境界説苦智。習諦境界説習智。滅諦
境界説滅智。道諦境界説道智。解脱師所
    若智觀他心 是從三中説
    盡無生智二 境界在四門
若智觀他心是從三中説者。他心智謂有漏
境界。是等智境界。欲界道是法智境界。色界
道是未知智。盡無生智二者。無學二智盡智
無生智。於中所作已竟受無學智是盡智。不
復更作受無學智。是無生智是亦法智未知
智。問盡智無生智何諦境界。答境界在四門。
此二智四諦境界苦習滅道。已説十智。行今
當説
    二智十六行 法智未知智
    如是行或非 是説爲等智
二智十六行法智未知智者。法智性是十六
行四行受。苦四行習四行滅四行道未知智。
色無色界亦爾。如是行或非是説爲等智者。
煗頂忍第一法中攝等智行。無漏行二諦所
攝。十六行第一法攝四行聞思。及餘思惟等
智十六行。離此餘等智非十六行。謂施戒慈
如是比
    四智有四行 決定行所説
    正觀他心智 此或是或非
四智有四行決定行所説者。苦智四行如上
説。習滅道智亦如是。正觀他心智此或是或
非者。無漏他心智四行如道智有漏非
    盡智無生智 離空無我行
    説有十四行 受相爲最勝
盡智無生智離空無我行説有十四行者。盡
智無生智十四行除空無我行。所以者何。彼
行等諦我已作不復更作。空無我者不以此
行。受相爲最勝者。非一切無漏智在十六行。
十六行者是總行。更有無漏智受十六相。如
身意止是自相智。不在十六行前受十六行。
此自相行於諸無漏智前受故勝。已説十六
行。如此智所得今當説
    第一無漏心 或有成就一
    二或成就三 於上増益一
第一無漏心或有成就一者。第一無漏心苦
法忍相應。未離欲成就一等智。已離欲成就
他心智。二或成就三者。第二無漏心苦法智
相應。未離欲成就三法智苦智等智。已離欲
成就他心智。於上増益一者。於上四時増
説一。四時得苦未知智。得未知智習法智。得
習智滅法智。得滅智道法智。得道智。忍中不
得智。問此智何地所攝。答
    九智聖所説 依倚於上地
    禪中有十智 無色地中八
九智聖所説依倚於上地者。未來禪中間禪。
無他心智根本禪攝故。禪中有十智者。根本
四禪中有十智無色地中八者。無色中有八
智除法智他心智。法智者境界。於欲界不以
無色境界。於欲界他心智行。乘色無*色中
無色。已説地。修今當説。修有二種得修行修。
得修者。謂功徳未曾得而得。得已諸餘功徳
彼所倚。亦得得已後時不求而生。行修者。謂
曾得功徳今現在前行。問此諸智云何修。答
    若以得爲修 智者諸聖見
    彼即當來修 諸忍亦如是
若已得爲修智者諸聖見彼即當來修者。見
諦道中謂智現在前修。即彼當來修法智乃
至道智。諸忍亦如是者。忍亦如是苦法忍現
在前修。即苦法忍當來修。非智非餘忍如是
一切
    是於三心中 得修於等智
    或修七或六 最後心所説
是於三心中得修於等智者。即見諦道中。三
須當來修等智。苦未知智。習未知智。滅
未知智。行此三諦時得修等智。所以者何。此
三諦習已觀非道諦。謂地見道即彼地等智
及欲界。或修七或六最後心所説者。道未知
智離欲修七智。謂阿那含果所攝。未離欲修
六智除他心智。彼中非想非非想道得沙門
果。是以不修等智
    十七無漏心 於上思惟道
    當知修於七 六修増益根
十七無漏心於上思惟道當知修於七者。須
陀洹果上思惟道。十七心*須修七智。此道
未來禪所攝是以無他心智。盡智無生智是
學。以故無餘七智必修。所以者何。彼意
此功徳常不空。若不修者曾得已捨復未更
得。於其中間應空而不空是以必修。六種増
益根者。増益根名謂信解脱。増益諸根逮得
見到。彼有九無礙道九解脱道。是一切無礙
道一切解脱道修六智。此説未離欲是以無
他心智。爾時學道不學斷煩惱。彼未曾得修
功徳非已曾得。是以不修等智
    得不還果時 遠離於七地
    思學諸通道 解脱修習八
得不還果時者。若得不還果修八智彼中要
得根本禪是以修他心智餘智如前。遠離於
七地者。四禪三無色離欲時。一切九解脱道
修八智。於中一切修下地禪。思學諸通道解
脱修習八者。三通如意足天眼天耳。一切九
解脱道修八智。所以者何。攝根本禪故
    此無礙道中 及滅第一有
    彼八解脱道 説者修習七
七地離欲時一切無礙道中。修七智除他心
智。所以者何。此無礙道修滅結。智他心智
非滅結。以故不修非想非非想處第一有。彼
離欲時八解脱道中修七智除等智。所以者
何。等智於非想非非想處轉。還以非離故
    離於第一有 六修無礙道
    乘上應當知 修習於下地
離於第一有六修無礙道者。第一離欲時九
無礙道中。修六智除他心智及等智。乘上應
當知修習於下地者。此修一切地當知修自地
諸智。及下地所攝。謂依初禪離欲彼修二地
功徳。自地所攝及未來禪。如是至無所有處
    漏無漏一切 諸地修功徳
    初無學心中 此未知智意
漏無漏一切諸地修功徳初無學心中者。得
無著果時九地及自地。亦一切諸地於中修。
所以者何。非想非非想處地煩惱相違。一切
地有煩惱意不明淨。無煩惱意明淨。是以離
彼修一切。問此無學初心何智相應。答此未
知智意。是初無學心未知智相應。彼作是念
我生已滅。是非想非非想處生縁。所以者
何。最後盡故是以苦未知智相應。問又世尊
言見智慧此三爲一種爲種種。答此是慧之
差別慧性所有。但以事故世尊或説見或説
智。問此義云何。答
    謂決定能知 諸忍非智性
    盡智則非見 無生智亦然
謂決定能知諸忍非智性者。修行八忍能求
故見能視故慧。但非智不決定故。所以者何。
用始縁故。盡智則非見無生智亦然者。盡智
無生智視故慧決定故智。但非見不求故無
所爲故。餘無漏慧種三性所有見智及慧
    善俗有漏智 在意及諸見
    當知此則見 説一切是慧
善俗有漏智在意及諸見當知此則見者。意
識地中善有漏慧。三性見智及慧。五見煩惱
性此見所有觀察故。亦不離智及慧。餘有漏
慧種非見性所有。所以者何。無記意識相應
慧種。非見性所有不觀察故。穢汚慧種亦非
見性。所有煩惱所壞故。五識相應慧種亦非
見性。所有不觀察故亦不離智性。説一切是
慧者。謂前所説離如忍中。離智盡智無生智
離見。除善意識地及五見已餘有漏慧離見
慧不如是。所以者何。一切智種一切見種即
是慧種故。問一一智幾智縁。答
    法智未知智 曉了於九智
    因智及果智 是二智境界
法智未知智曉了於九智者。法智觀九智縁九
智除未知智。所以者何。未知智者非欲界果
非欲界因非欲界滅非欲界道。未知智亦如
是九智縁除法智。因智及果智是二智境界
者。習智是因智。彼有漏他心智及等智縁同
習故。餘非縁無漏故。苦智亦如是此即果智
    道智是九智 解脱智無縁
    餘一切境界 決定智所説
道智是九智者道智境界九智不縁等智有漏
故。餘盡縁同道諦故。解脱智無縁者。解脱智
是滅智。非縁智縁無爲故。餘一切境界決
定智所説者餘有四智縁一切十智。等智縁
十智境界一切法故。他心智亦縁十智。具他
心境界故。盡智無生智亦縁十智。一切有爲
境界故。問又世尊言。未知智如離非想非非
想處得無著果。未知智是彼道。非以此可知
未知智。是彼道非餘耶。答亦有法智是色無
色界道。問何者。答
    若息止及道 法智之所行
    是滅於三界 非欲未知智
若息止及道法智之所行是滅於三界者。謂
滅法智及道法智。在思惟道是滅於三界結。
或有法智離色無色界欲。謂此重見惡是於
欲界思惟滅及道。離色無色界欲非苦智非
習智。所以者何。不同苦習同於滅道故。問頗
有未知智滅欲界不。答非欲未知智。無有未
知智能滅於欲界。所以者何。無彼重見惡而
悲此。問神通智性所有彼。亦應當説一一幾
智。答
    如意足等智 天眼耳亦然
    六於宿命中 五説他心智
如意足等智天眼耳亦然者。如意足説等智
天眼天耳亦如是。無漏智不以此行。六於宿
命中者。宿命通有六智。法智憶法智分未知
智憶未知智分等智憶俗。苦智憶過去苦習
智。憶過去習道智憶過去道。五説他心智者。
他心智通有五智。法智知他心中法智及彼
相應心心數法未知智亦如是。等智知他俗
心心數法。道智知他無漏心心數法他心智

    九智漏盡通 聖人之所説
    八境界於身 法十九智二
九智漏盡通聖人之所説者。漏盡通無漏九
智。一切漏相違故。問又世尊言。身身觀意止
觀者。是慧此意止何智所有。答八境界於
身八智觀身色假名爲身。是八智所知除他
心智及滅智。若智縁色者是身意止。此二智
不縁色。法十者。法意止有十智離色痛心餘
法。謂法是境界有十智自相界。及一切總
如是法意止。九智二者。痛及心九智除滅
智。謂智縁痛是痛意止。謂智縁心是心意止。
問諸如來有智力。云何如來力施設智。及如
來四無所畏智性。所有如所説我等正覺。此
諸法未等正覺不見此相。如是一切此亦應
當分別。一一幾智性所有。答
    是處非處力 及無畏第一
    此是佛十智 餘此中差別
是處非處力及無畏第一此是佛十智者。佛
有十智是處。非處力。是處智名受諸法眞實
相眞實行。受知此法如是相如是行。是謂是
處智非處智。名諸法他相他行不可得。則知
非此法如是相如是行是名非處智。是佛十
智初無畏。亦十智等正受故。餘此中差別者。
是處非處力差別有十力初無畏差別。有四
無所畏處非處智。是境界差別故十種分別
初無畏亦境界差別故四種分別。問四辯亦
智性所有。此亦應當分別。一一幾智。答
    法辯辭辯一 應義辯倶十
    願智是七智 智最勝所説
法辯辭辯一者。法辯名覺諸法名是等智。非
以無漏智受名。世俗中名是假號。無漏智不
以此行。辭辯名覺正説。此亦等是俗中假智
號。應義辯倶十者。應辯名觀及現無所罣礙
方便智是十智義辯名覺諸法眞實。彼亦十
智受眞實相故其人云辭應二辭應一
等智法義二辯十智
問願智有
幾智。答願智是七智智最勝所説。願智有七
智除他心智盡智無生智。願智者利捷疾境
界。於三世受一切諸法。是七智性所有其人云
一等智
定品第七
問如是知諸智。此智當云何。答
    智依於諸定 行無罣礙行
    是以思惟定 欲求其眞實
智依於諸定行無罣礙行者。如燈依油離風
處光焔甚明。如是智依於定意離諸亂。智光
甚明必定無疑行於縁。是以思惟定欲求其
眞實
    決定説四禪 及與無色定
    此中一一説 雜味淨無漏
決定説四禪及與無色定者。有八定四禪及
四無色定。此中一一説雜味淨無漏者。初禪
有三種味相應淨無漏。如是一切諸定門。云
何味相應。云何淨。云何無漏。答
    善有漏是淨 無熱謂無漏
    氣味愛相應 最上無無漏
善有漏是淨者。謂善是淨故説淨。無熱謂無
漏者。煩惱假名熱謂定無煩惱是無漏。氣味
愛相應者。謂禪無色定愛相應。是具足共
相應共行是説味相應。最上無無漏者。最上
非想非非想處彼中無無漏。不揵疾行故是
三種餘各三種。問禪何性所有。答
    五枝有覺觀 亦復有三痛
    若干種四心 謂之是初禪
五枝者。謂五*枝攝受初禪令堅固。亦從此
得名覺觀。喜樂一心覺名。當入定時生善
功徳。始麁心思惟觀名。令心細相續相連喜
名。於定中悦樂名。已悦於身心中安隱快樂
一心名。於縁中心專不散。此種住定時是
枝及入時捨時是故五*枝。初禪有覺觀者。
有覺有觀即是初禪。問以受五枝今覺觀何
用。答枝者謂善是於五枝中。説穢汚及無記。
亦有覺有觀而不是善。亦復有三痛者。初禪
有三痛樂根喜根護根。於痛中樂根是身痛。
喜根是意地。護根在四識。若干種者梵世中
若干種有上有下。是説具足生處。四心者初
禪有四心。眼識耳識身識意識。謂之是初禪
者。此一切諸法謂是初禪。已説初禪。第
今當説
    二痛若干種 二禪有四枝
    五枝是第三 此禪説二痛
二痛者。第二禪有二痛喜根及護根。若干種
者。於中身有若干種。已離覺觀有若干心。或
時入喜根或時入護根。但喜是根本邊有護
根。二禪有四枝者。第二禪有四枝。内淨喜樂
一心内淨名。是信於離中生信。已得初禪離
便作是念。一切可離餘枝如前説。此種於第
二禪是枝。五枝是第三者。第三禪有五枝樂
護念智一心。樂者意識地中樂根。護者已樂
於樂不求餘其人云護雖有
義不應云枝
念者。是護方
便不捨智者不令樂。一心者定此種於第三
禪中是枝。此禪説二痛者。第三禪有二痛。
樂根及護根。樂根是根本。護根是邊
    離息入息出 第四有四枝
    此枝謂説善 亦復分別種
離息入息出者。息入者來息出者去。是第
禪中無。所以者何。彼由定力故身諸毛孔合。
第四有四枝者。第四禪有四枝。不苦不樂護
淨念。一心求離苦樂。不苦不樂餘如前説。
問何禪是枝相應。答此枝謂説善。善禪枝
相應枝非穢汚亦非無記。亦復分別種者。謂
種隨處已説。當知是餘處不應有。如初禪有
覺有觀。四心説此種餘一切地無。第四禪離
息入息出。是三中無不應説。已説四禪四無
色定。謂餘今當説。問如世尊言。有根本依。
若未離欲。未有根本依。而有無漏功徳。是無
漏功徳何地所攝。答未來禪所攝。又世尊所
説有三定。有覺有觀無覺少觀無覺無觀。於
中初禪是有覺有觀。第二禪是無覺無觀。謂
無覺少觀。定是何地所攝。答是中間禪所攝。
是未來禪中間禪相今當説
    相應有覺觀 倶在未來禪
    觀相應中間 明智之所説
相應有覺觀倶在未來禪者。未來禪中有覺
有觀。觀相應中間明智之所説者。中間禪少
有觀而無覺。彼漸漸心息止
    無依而二種 除其味相應
    中禪有三種 倶爲説一痛
無依而二種除其味相應者。未來禪一向善
有漏及無漏。有漏者淨。無漏即無漏。中禪
有三種者。中間禪有三種味淨無漏生死居
故。倶爲説一痛者。未來禪及中間禪倶有一
痛護根非根本地故。已説諸定餘功徳。於中
攝今當説
    三摩提有通 無量修一切
    除入及諸智 解脱於中起
三摩提者。三三摩提空無願無相。無漏心繋
縛故。有通者。有六通如意足智天耳智他心
通智憶宿命智生死智漏盡通智。無量者。四
無量慈悲喜護。無量衆生境界故曰無量。修
一切者。十一切入。地一切入。水火風青黄
赤白一切入。無量空處一切入。無量識處
一切入。盡具解故一切入。除入者。八除
入内未除色想不淨觀少境界。一無量境界。
二除色相少境界。三無量境界。四復除色
想青黄赤白觀除入。除淨境界故故曰除入。
及諸智者。諸智有十如前説。解脱者。八解
脱未除色想不淨思惟一。除色想不淨思惟
二。淨思惟三。四無色及滅盡定。境界背不
向故説解脱。於中起者。此諸功徳九地中
可得及於中起其人云
應十地
已説諸功徳隨地可得
今當説
    一慧悲及護 慈亦有五通
    説遍四禪中 六中有現智
一慧悲及護慈亦有五通説遍四禪中者。一
慧謂他心智三無量。及五通是一切功徳根
本四禪中非餘。六中有現智者。現智是法智。
六地中有根本四禪未來禪中間禪
    除入中説四 於中亦有喜
    初解脱及二 功徳初二禪
前四除入喜等初第二解脱。此功徳初第二
禪中非餘
    除入謂有餘 及與解脱一
    亦八一切入 佛説最上禪
後四除入淨解脱前八一切入。是功徳第四
禪中非餘
    餘脱即名説 二一切亦然
    滅盡最在後 餘九謂無漏
餘脱即名説二一切亦然者。餘四解脱自名
所説。及二一切入亦如是。無量空處解脱無
量空處一切入。於無量空處中所攝如是至
非想非非想處。滅盡最在後者。滅盡定非想
非非想處所攝。所以者何。謂未離彼欲亦入。
餘九謂無漏者。謂餘無漏法九地所攝。如三
三摩提七智漏盡通是九地所攝。四禪三無
色未來。及中間等智是十地所攝。此亦非想
非非想處可得以定數故。問此功徳幾有漏
幾無漏。答
    三解脱當知 有漏及無漏
    定智已分別 謂餘盡有漏
三解脱當知有漏及無漏者。無量空處無量
識處。無所有處解脱是有漏無漏。定智
分別者。定如契經品説。無漏智及諸通如智
品説。謂餘盡有漏者。餘一切功徳一向有漏。
如三通威儀法故色聲受相故。無量衆生縁
故。一切入意解希望故。三解脱亦如是。非
想非非想處非*揵疾行故。想智滅離覺觀故。
除入亦意解希望故。已説諸功徳。相成就今
當説
    未能度於欲 成就味相應
    度下未至上 成就淨諸定
未能度於欲成就味相應者。謂地若未離欲。
於彼地成就味相應度。下未至上成就淨諸
定者。謂離欲界欲。若未生梵世上地。彼成
就淨初禪。及初禪地有漏功徳。如是一切盡
當知
    住上應當知 無漏成就禪
    求得諸功徳 知非無欲中
住上應當知無漏成就禪者。謂離下地欲彼
住上地。亦成就下地無漏。如見諦離欲住梵
世上地。成就無漏初禪。及初禪地定等諸無
漏功徳。如是一切盡當知。世俗功徳繋在隨
生處。無漏在斷中。是以離生處捨有漏功徳
不捨無漏。求得諸功徳知非無欲中者。已説
離下地欲成就上功徳。當知非一切功徳離
欲時得。如如意足智天眼智天耳智無記性。
所有欲及滅盡定此求得。非離下地欲時
得。已説成就因縁今當説。定種有二十三。八
相應八淨七無漏。問此一一種幾種因。

    妙無漏無染 七種謂之因
    淨味相應禪 當知因有一
妙無漏無染七種謂之因者。一一無漏七種
自然因。自地相應因共因。淨味相應禪。當知
因有一者。味相應初禪。於味相應初禪因非
餘。非善因不相似故。非餘地穢汚因行相違
故。淨初禪於淨初禪因。非穢汚因不相似故。
非無漏因亦不相似故。非餘地淨因自地果
報故。及自地繋縛故。如是一切盡當知。已説
因縁次第縁。今當説。問一一次第生幾種。答
    無漏禪次第 興起六種禪
    七八九有十 起禪亦空定
無漏初禪次第生六種自地淨及無漏。如是
第二第三禪無漏。無所有處次第生七。自地
二下地四上地一。無漏第三禪次第生八。自
地二下地二上地四。無漏無量識處次第生
九。自地二下地四上地三。餘無漏次第生十。
自地二下地四上地四
    淨六有七八 九十生十一
    味相應諸禪 興二乃已十
淨六有七八九十生十一者。淨非想非非想
處次第生六。自地味相應及淨下地四。淨無
漏無所有處無量識處。非味相應離欲故。如
是一切盡當知。一切自地味相應。味相應諸
禪興二乃以十者。味相應禪次第生二。自地
味相應及淨不生餘。各各相違故。如是一
切自地二下地一淨其人云不應
有下地一淨
一切味相應
死時生。已説次第縁縁。今當説問一一幾
種縁。答
    淨以無漏禪 必縁一切地
    穢汚相應禪 獨縁於己地
淨以無漏禪必縁一切地者。淨及無漏禪一
切地縁一切種。穢汚相應禪獨縁於己地者。
味相應禪縁於自地味相應禪及淨。非無漏
愛無無漏縁。亦不樂於他地
    無色無有力 縁下有漏地
    善有根本地 穢汚如味禪
無色無有力縁下有漏地者。無色定不能縁
下地有漏法極寂靜故。問何謂無色不能縁
下地有漏法。答善有根本地淨。及無漏根本
無色。是自地縁及上地非下地縁。穢汚如味
禪者。如味相應説無色亦然
    謂餘於色界 無量等功徳
    是必欲界縁 世尊之所説
謂色界餘功徳如無量等。一切入除入及解
脱。唯縁欲界縁無量苦衆生。青等諸色此則
欲界。所以者何。神通二界縁故。問世尊所説
勳禪是云何。答*勳一切四禪無漏者。勳有
漏是無漏力故。受淨居果報。問若一切四禪
*勳者。以何等故下三禪中無淨居果。答
    若能*勳諸禪 是依第四禪
    三地愛盡故 淨居果實中
若得第四禪是能*勳禪。第四禪者先*勳餘
者後。謂得第四禪離三禪欲。以是故下地無
有淨居果實中。有問世尊言。有願智是云何。

    無著性不動 是得一切定
    彼由定力故 能起頂四禪
於中若彼意生功徳。願智不諍辯首諸功徳。
願智者如所願入定。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
或有爲或無爲是一切盡知。不諍者。欲令他
意不起諍。便不起辯者。諸法義及味決定。
無疑不罣礙無所畏。問是願智不諍及辯何
攝。答
    三地有願智 無諍依五地
    法辭辯依二 二辯依於九
三地有願智者。願智三地所攝。第四禪初禪
及欲界。入第四禪知初禪及欲界。説無諍依
五地者。無諍五地可得根本四禪四及欲界。
欲令一切不諍。法辭辯依二者。法辯名縁味
是欲界及梵天世。非上地離覺觀故。辭辯名
是味撰智。彼亦二地中可得。欲界及梵天世。
二辯依於九者。義辯及應辯九地中可得。四
禪四無色及欲界。已説初禪。當知已説未來
及中間。此是初禪眷屬故。問云何得此定。答」
    斷欲亦復生 而得於淨禪
    穢汚退及生 無漏*唯斷欲
斷欲亦復生而得於淨禪者。淨初禪二時得。
離欲時及上地沒生梵天世。如是一切盡當
知。穢汚退及生者。穢汚味相應是退時得。若
欲界及梵天世纒退於爾時得。味相應初禪
生時得者。若上地命終生欲界及梵天世於
爾時得。味相應初禪如是一切盡當知。無漏
*唯斷欲者。無漏*唯斷欲時得。謂聖得離欲
於爾時得無漏初禪。如是一切盡當知。問此
功徳誰能除煩惱。答
    無漏除煩惱 亦復定中間
    一切定中間 相應於護根
無漏除煩惱者。無漏初禪八地除煩惱。如是
一切盡當知。亦復定中間者。定中間名謂下
地除欲。以方便道故終不得根本生。未得
離欲餘不能除。一切定中間相應於護根者。
一切定中間護根相應終不得喜至不得義。
問變化心有幾。謂有如意足能變化答八。
四禪果欲界。四禪果初禪地。問彼誰成就。

    下地變化意 成就彼種果
    若合三種心 上地應當説
下地變化意成就彼種果者。謂若成就禪
是成就彼果下地變化心。問如説初禪有
四心。住於上地欲聞欲見。彼云何見聞。答」
梵世地識現在前。問彼幾時成就。答若合三
種心上地應當説。若時彼識現在前。若眼識
若鼻識若耳識若身識。爾時成就彼識。若
不現在前即滅爾時不成就
阿毘曇心論卷第三



阿毘曇心論卷第四
  尊者法勝造
 *晋*太元元年僧伽提婆
*共惠遠*於廬山  譯 
  契經品第八
已説定品契經品今當説
    一切智所説 契經微妙義
    此吾今當説 宜應善心聽
雖有一切阿毘曇契經義。然諸契經應具分
別今當説。世尊説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問
此云何。答
    欲界十居止 色界説十七
    無色中有四 三有亦復然
欲界十居止者。此欲界十居止。地獄畜生餓鬼
人。六欲天。四王天。三十三天。炎摩。兜
哆。化樂。他化自在。是衆生起欲想。此處所
中若可得物盡望婬欲所有。是以説欲界。
問色界云何。答色界説十七。色界説十七者。
居梵身梵富樓光。少光無量光光曜。少淨
無量淨遍淨。無罣礙受福果實。無想衆生不
煩不熱善見善現色究竟。此處所不起欲想。
但成極妙色。非男非女形是故色界。無色中
有四者。無色界四。*居無量空處。無量識處。
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此處所無色彼離
色欲。是以説無色界。問世尊説三有欲有色
有無色有。此云何。答三有亦復然謂前三界
分別即是三有。問如世尊所説七識住。是云
何。答
    善趣是欲界 及色界三地
    無色亦如是 慧知諸識住
此欲界中若趣善數。如人及六欲天。色界前
三地無色前三地。初禪地上。二禪地三
禪地上。三禪地三三禪地上。四禪地九。於中
前三地及無色前三地。是説七識住。何以故。
不壞識故。惡趣中苦痛壞故。不得立識住。第
四禪無想定壞故。亦不得立識住。非想非
非想處。滅盡定壞故。不得立識住。是故不

    第一有無想 衆生居説九
    諸有漏四陰 是説四識住
第一有無想衆生居説九者。此七識住及無
想衆生非想非非想處。是説九衆生居。於中
衆生居止是故説衆生居。諸有漏四陰是説
四識住者。有漏色痛想行。若識相續有此伴。
是故説識住。問世尊説十二枝縁起。此亦
應當説相。答
    諸煩惱及業 有體漸漸生
    是名説有*枝 衆生一切生
於中煩惱是無明愛受名説業者。行及有名
説體者。餘*枝是一切衆生漸漸生依體立煩
惱。煩惱所作業業所作體。是故十二種分別。
問此*枝爲一時行爲漸漸。答非一時。十二
苦陰説十二*枝。無明爲首
    彼是次第立 受於生死中
    過去及未來 處中説於八
彼有*枝次第立。於中前生時一切煩惱。共有
及伴説無明。由此故造業。業造果是行。彼生
種心是識。彼共生四陰相續是名色。於中所
依眼爲首。諸根是六入。根境界心和合是更
樂。更樂所生受是痛。痛所著是愛。痛具所煩
勞是受。彼所勞造業是有。於中更受果是生
彼生中無量起災患是老死。如是此有*枝
一切生中。二攝過去世。二未來。八現在生
中攝。問世尊説六界此云何。答
    諸大謂有四 及與有漏識
    亦色中間知 是界説生本
諸大謂有四及與有漏識亦色中間知者。四
大地水火風有漏識及色中間可知。謂眼所
受此六法説界。問以何等故於衆多法中説
六界。答是界説生本。是六法生死之本。此中
有士夫想。於中身地所生。水所潤火成熟除
爛腐臭。風所起。空中間飮食。由風行出入識
所立。此中起士夫想。是生死性故説界。問世
尊説四聖諦此相云何。答
    諸行若有果 有漏是説苦
    若有因是習 苦盡謂之滅
諸行若有果有漏是説苦者。一切有漏從行
因中生。亦作一切苦患。是故一切行説苦諦。
若有因是習者。一切有漏行他因。是以一
切行説習諦。如一女亦説母亦説女前後故。
如是有漏行亦説苦諦亦説習諦。已生當生
故。苦盡謂之滅者。一切有漏行滅休息止謂
之滅諦
    若有無漏行 是説爲道諦
    彼爲二事故 見著則知微
若有無漏行是説爲道諦者。一切無漏行説
道諦。何以故。休息苦時盡是具故。問何以
故説諦。答彼爲二事故。二事説諦。自相眞
實非顛倒。及見彼得非顛倒意。問如前因後
果。以何等故。世尊前説果後説因。答見著則
知微。聖諦雖有前習後苦。先修道後得滅。但
應前見苦諦後見習諦。如是應先見滅諦後
見道諦。何以故。苦麁習細滅麁道細。是故世
尊先説苦諦後説習諦。先説滅諦後説道諦。
問世尊説四聖沙門果此幾種。答
    聖果有六種 最勝在九地
    第三在六地 二倶依未來
聖果有六種者。六種四沙門果無漏五陰及
數縁滅。問四沙門果何地所攝。答最勝在九
地。最勝是無著果。是九地所攝。根本四禪
三無色未來及中間。第三在六地者。不還果
六地所攝。具足四禪未來及中。非無色以
無法智故。二倶依未來者。須陀洹果及斯陀
含未來禪所攝。以未離欲故。問世尊説四道。
苦非速通苦速*通樂不速*通樂速*通此何
相。答
    從信行諸法 無煩惱遲想
    從法行諸法 無煩惱速想
從信行諸法無煩惱遲想者。從信行無漏法
是非速。鈍根輩所攝是遲。若受此當知信解
脱時解脱。亦受同鈍根故。從法行諸法無煩
惱速想者。從法行無漏法利根輩所攝是速。
若受此當知見到不時解脱亦受同利根故
    根本禪地中 知假名樂想
    小及難得故 餘皆是苦想
根本禪地中知假名樂想者。根本四禪中利
根及鈍根法説樂道。何以故。止觀導等故
及樂行故。小及難得故餘皆是苦想者。餘地
攝無漏是苦想。所以者何。以小故。未來禪中
間禪止道小。無色中觀小。是故極苦一向難
得及小故説苦。問世尊説四不壞淨。於佛不
壞淨。於法僧聖戒不壞淨此云何。答
    自覺聲聞法 解脱亦餘因
    清淨無垢信 聖戒及決定
自覺聲聞法解脱亦餘因清淨無垢信者。自
覺是佛。彼佛無著果所攝。無學功徳是佛法。
於此法若無漏信。是説於佛不壞淨。已取正
證聲聞。彼學無學功徳是説聲聞法。於此法
若無漏信。是説於僧不壞淨。涅槃中無漏信
及餘有爲法。如苦諦習諦信。菩薩無漏功徳
信。學無學辟支佛法信。是説於法不壞淨。聖
戒者無漏戒。是説於戒不壞淨。問以何等故
不壞淨。一向無漏非有漏。答及決定此是決
定。從正見中生故無漏信無漏戒定無漏。有
漏信者爲不信所壞。有漏戒者爲非戒所壞。
是以不決定。無漏不壞至後生是以決定。故
不壞淨一向無漏。問世尊説修定有四。有修
定於現法中得樂居。有修定得知見。有修定
分別慧。有修定得漏盡。此何相。答
    初禪若有善 説現法是樂
    若知於生死 是説名知見
初禪若有善説現法是樂者。淨及無漏初禪
能得現法樂居。若知於生死是説名知見者。
生死智通。是説修定知見共依五陰
    慧分別當知 求得諸功徳
    金剛喩四禪 是名爲漏盡
慧分別當知求得諸功徳者。方便生功徳名
欲界戒。聞思修功徳一切色無色界善法。一
切無漏有爲法。是一切修定分別慧。金剛喩
四禪是名爲漏盡者。金剛喩名最後學心共
相應。共有第四禪所攝。是説修定漏盡。何義
此如來自已説。問世尊説四如意足四正斷
四意止。彼亦應當説相。答
    善有爲諸法 求方便等起
    佛説如意足 亦現正意斷
善有爲諸法求方便等起佛説如意足者。求
方便等起如前修定分別慧。説是一切如意
足。如意乘器故。亦現正意斷者。即此一切功
徳説正斷
    彼亦是意止 四聖種亦然
    謂有恩力生 彼聖之所説
彼亦是意止者。即此法亦説意止。問世尊説
四聖種此云何。答四聖種亦然。即此法亦説
四聖種。問何以故。此一切功徳。説意止正
斷如意足聖種。答謂有恩力生。彼聖之所
説。此諸法謂定*恩力生由定住。是故説如
意足。精進*恩力生故説正斷。念*恩力生故
説意止。少欲知足*恩力生故説聖種。已共
分別道品。自相今當説
    淨信精進念 喜慧及倚覺
    護思惟戒定 是法謂道品
此十法説道品非餘。於中信是信根信力精
進是四正斷。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枝正方
便。念是念根念力念覺*枝正念。喜是喜覺
*枝。慧是四意止慧根慧力。擇法覺*枝正見。
*倚是*倚覺*枝。護是護覺*枝。思惟是正志。
戒是正語正業正命。定是四如意足定根定
力定覺*枝正定。問何以此法如是多種分別。

    處方便一意 濡鈍及利根
    見道思惟道 佛説三十七
處者。正念立縁中故説意止。方便者。正方便
故説正斷。一意者。立一意故説如意足。*濡
鈍意得故説根。利根者。利根意得故説力。見
道者。見道得故説道支。思惟道者。思惟道
得故説覺*支。是謂分別事故。佛説三十七。
此十法事故佛説三十七。問此道品何地所
攝。答
    禪第二未來 是説三十六
    三四三十五 中間禪亦然
禪第二未來是説三十六者。第二禪無正志
未來禪無喜覺*枝。餘有三四三十五。中間禪
亦然者。第三第四禪中間禪。無喜覺*枝無
正志餘有
    第一説一切 三空三十一
    最上二十一 欲界二十二
第一説一切者。初禪具有三十七。三空三十
一者。三空中有三十一。喜正志正語正業正
命身意止彼中無餘有。最上二十一者。非想
非非想處。無七覺八道及身意止。欲界二十
二者。除覺*枝道*枝餘有。問世尊説四食揣
食更樂食意思食識食。是何想。答
    諸食中揣食 是欲界三種
    識思及更樂 是食謂有漏
諸食中揣食是欲界三種者。欲界揣食三種
香味細滑。除飢渇故説食。識思及更樂是食
謂有漏者。有漏識有漏思有漏更樂。是説食
有何義。後生相續不斷故説食。問世尊説三
三摩提空無願無相。此三摩提云何行幾行。

    無願有十行 二行是空定
    聖行中四行 説是無想定
無願有十行者。無願三摩提行十行。無常行
苦行習諦四行道諦四行。二行是空定者。空
三摩提二行空及無我行。聖行中四行説是
無*想定者。無*想三摩提滅諦四行。問世尊
説四顛倒。於無常有常想心顛倒想顛倒見
顛倒。苦有樂想不淨有淨想非我有我想。心
顛倒想顛倒見顛倒。此何見斷爲何性。答
    曉了見苦斷 四種是顛倒
    三見性所有 捨見正見説
曉了見苦斷四種是顛倒者。一切四顛倒見
苦斷以行苦處故。三見性所有捨見正見説
者。顛倒是見性三見中最上即是説顛倒。身
見是説我見我是我見故。邊見見有常及斷。
見盜不淨見淨彼一切行苦處。及見性所有
心想見作亂故。説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但
非性顛倒。問世尊説多見六十二首。是何
見所攝。答一切見是五見所攝。身見爲首。
問云何知。答
    誹謗於眞實 此説爲邪見
    非實而見實 是二見及智
誹謗於眞實此説爲邪見者。謂見誹謗眞實
法無。此如説無施無齊無説。如是一切説
邪見。非實而見實是二見及智者。五陰中不
眞實我見。我觀有是實見説身見。非眞實
樂淨觀有樂淨。是見見盜及餘邪智思惟所
斷。如夜有見。謂是賊。如竪木人像
    淨見謂戒盜 是非因見因
    受邊説此見 依斷滅有常
淨見謂戒盜是非因見因者。謂法於法非因
見是因。此見是戒盜。如苦行至解脱。受邊説
此見依斷滅有常者。謂見無常事見常。是謂
有常見。謂因縁相續不識已見斷。是謂斷見
謂之受邊見
    建立諸誹謗 因依於二邊
    若有事轉行 是正見應斷
建立諸誹謗者。説邪見。彼若誹謗苦是見苦
斷。若誹謗習是見習斷。若誹謗滅是見滅斷。
若誹謗道是見道斷。身見建立於苦我是我
是見苦斷。見盜建立苦爲樂是見苦斷。若習
是見習斷。若滅是見滅斷。不受正法是故見
滅斷道亦復然。戒盜若行有漏處是見苦斷。
若行無漏處是見道斷。見斷滅計常是亦見
苦斷。現五陰受斷滅計常非不現。此中分別
一切諸見。問世尊説二十二根。此云何。答
    諸界在於内 身三及命根
    是根生死依 聖人之所説
諸界在於内者。眼耳鼻舌意。身三者。身根
三種身根男根女根。及命根者。命根第九。是
根生死依聖人之所説者。此九根生死依故。
説根衆生是生死想
    從痛諸煩惱 信首依清淨
    九根謂無漏 是三依於道
從痛諸煩惱者。樂根苦根喜根憂根護根。是
諸痛從此諸煩惱故説根。信首依清淨者。信
根精進念定慧根。依此解脱故説根。九根謂
無漏是三依於道者。信首五根三痛及意根。
是若無漏依道故説根。謂從信行法行道所
攝是未知根。謂思惟道所攝是已知根。謂無
學道所攝是無知根。問此中幾欲界繋。幾色
界繋。幾無色界繋。答
    欲界四善八 色種性有七
    諸心數者十 一心慧所説
欲界四者男根女根苦根憂根。是一向欲界
繋。餘如界品説。善八者。信首五根及三無
漏。色種性有七者。色根有七五色根男根女
根餘者非色。問幾性心幾性心數幾非性心
非性心數。答諸心數者。十信首五根及五痛。
一心慧所説者。意根是餘根非性心非性心
數。問幾有報幾無報。答
    一及十有報 是慧之所説
    十三中是報 見實者分別
一者憂根一定有報。一向善不善故。現在方
便起是不從報生。非威儀非工巧。是以非無
記故一向有報。及十有報是慧之所説者。信
首五根謂有漏是有報。謂無漏是無報。意根
及三痛謂無記及無漏是無報。餘善不善是
有報。苦根謂無記是無報餘有報。問幾是報
幾非是報。答十三中是報。見實者分別十三
根中。或性是報或非色根。七命根意根及四
痛無記法者。善不善中生故報。問生時幾根
初得報。答
    二或六七八 謂初時可得
    欲中有報相 亦六及上一
二或六七八謂初時可得者。謂漸漸成根。如
卵生濕生胎生。是最初時二根生身根及命
根。化生無形得六根。五色根及命根。一形七
二形八。欲中有報想者。此説是一向欲界衆
生。亦六及上一者。色界最初得六根。無色
一根。彼爾時一向穢汚心。是以一向穢汚得
心心數法非報。問命終時幾根最後捨。答
    四捨八與九 或復捨於十
    死時漸漸滅 善捨各増五
四捨八與九或復捨於十死時漸漸滅者。無
記心漸命終時。最後捨四根身意命護根。無
形一時無記心命終捨八根。一形九二形十。
善捨各増五者。即彼善心加増信首五根。如
是色無色界隨根可得亦如是。問幾見斷幾
思惟斷幾無斷。答
    二斷無斷四 二種根有六
    三微妙不斷 謂餘思惟斷
二斷無斷四者。四根見斷思惟斷無斷意根
及三痛。二種根有六者。信首五根及憂根。三
微妙不斷者。三無漏是不斷。謂餘思惟斷者。
九根思惟斷命根八及苦根。已説諸經門今
當説。問世尊説六識。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此
識識何法。答
    若取諸根義 是五種心界
    受一切諸法 是謂意識界
若取諸根義是五種心界者。義名五種色是
五識識。眼識識色乃至身識識細滑。受一切
諸法是謂意識界者。意識識一切諸法。此境
界一切諸法。問有十法欲界相應不相應。色
界相應不相應。無色界相應不相應。有爲無
漏相應不相應。無爲二種善及無記。此中應
分別智。一一智境界幾法。答
    五法應當知 法智之境界
    未知智爲七 他心境界三
五法應當知法智之境界者。五法法智境界
欲界相應不相應。無漏相應不相應無爲善。
未知智爲七者。未知智境界七法。色無色界
及無漏相應不相應無爲善。他心境界三者。
他心智境界三法欲色及無漏相應
    有漏智有十 因果境界六
    解脱智一法 道二謂餘九
有漏智有十者。有漏智是等智。彼一切十法
境界一切法境界故。因果境界六者。苦智及
習智是境界六法。三界相應不相應。解脱智
一法者。滅智境界一法唯無爲善。道二者。
道智境界二法。有爲無漏相應不相應。謂餘
九者。餘盡智無生智是境界九法。除其無爲
無記是謂智解
    自地煩惱定 所使於自地
    一切遍是種 隨在於彼類
自地煩惱定所使於自地者。欲界諸煩惱所
使於欲界。梵世諸煩惱所使於梵世。如是至
非想非非想處盡當知。一切遍是種隨在於
彼類者。通一切遍不通一切遍。諸煩惱所使
隨種通一切遍亦他種。如身見見苦斷。此中
苦諦所斷一切使所使。及見習斷通一切。如
是至命根思惟斷。此思惟所斷一切所使及
通一切
    三界煩惱定 定在於三界
    二界應當知 一界亦復然
三界煩惱定定在於三界者。謂法三界所攝
是定在於三界。此中三界一切使所使。如意
根定在三界。此中一切使所使。二界應當知
者。謂法二界所攝是定於二界。此中二界一
切使所使。隨界可得。如覺觀定在欲色界。此
中欲色界一切使所使。一界亦復然者。謂法
定在一界。此中一界一切使所使如憂根。定
在欲界一切使所使
    此佛説契經 顯示於諸法
    識智及諸使 分別此三門
此佛契經中。若説諸法是三門應分別。識門
智門使門。如欲有中五根義是六識識。色界
四識除鼻識舌識。相應不相應故七智知。五
種故欲色界使所使
  雜品第九
已説契經品雜品今當説
    已説隨相應 一一分別法
    於上衆雜義 今略説善聽
    有縁亦相應 有行或與依
    心及心數法 是同一義説
心及心數法此名差別。一切行一縁是故説
有縁。更互相應故説相應。境界行故説行。由
依生故説依
    從縁生亦因 有因及有爲
    説處有道路 有果應當知
有爲法中此名差別。由依縁故説縁。生他故
説因。由依因故説有因。由依造有故説有爲。
多方便善顯現故説處。依過去未來現在道
路故説道路。有轉成果故説有果
    有惡亦隱沒 穢汚下賤黒
    善有爲及習 亦復名修學
有惡亦隱沒穢汚下賤黒者。不善及隱沒無
記法此名差別。不可説輩中立故説有惡。煩
惱所覆故説隱沒。煩惱垢汚故説穢汚。凡鄙
故説下賤。無智闇亂故説黒。善有爲及習者。
善有爲法此名差別。慧中生故説善行時。能
得功徳及可行故説習及修。已説心相應行。
心不相應行今當説
    無思想二定 亦衆生種類
    句身味名身 命根與法得
    凡夫性所有 及諸法四相
    非色不相應 説是有爲行
無思想者。生無想天心心數法不起。二定者。
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定名厭於生死解脱想。
由第四禪心相續一時斷。滅盡定名厭於勞
務息止想。由非想非非想心相續一時斷。亦
衆生種類者。生處已生於此處衆生依及心
相似。句者名會所説如所行非常謂興衰法
味者句會事。廣説如偈及契經。名者字會説
義如説常命根者。根及大等相續不斷。得者
成就諸法不捨。凡夫性者。未取正證離聖法
是凡夫性。所有四相者。生住老無常。非色者。
此一切諸法如上所説。非色非色所攝。不相
應者無縁故。説是有爲行者。有爲造故説有
爲行。問此中幾善幾不善幾無記。答
    善二三種五 七應是無記
    二在色當知 一在無色地
善二者。無想定滅盡定。三種五者。得生老住
無常。善中善不善中不善無記中無記。七應
是無記者。七無記無想天衆生種類。句味名
命凡夫性所有。問此中幾欲界繋幾色界繋
幾無色界繋。答二在色。當知一在無色地。二
在色當知者。無想定及無想天是色界。一在
無色地者。滅盡定在無色界
    二界説於三 謂餘在三界
    有漏無漏五 其餘定有漏
二界説於三者。句味名亦在欲界亦在色界。
非無色界離言語故。謂餘在三界者。衆生種
類命得凡夫性所有。及四相通在三界。問此
中幾有漏幾無漏。答曰。有漏無漏五其餘定
有漏五者。得生老住無常。在有漏中有漏。在
無漏中無漏。其餘定有漏者。謂餘一切定有
漏。問此離聖法假名凡夫三界中無記。此云
何捨云何斷。答
    初無漏心中 聖不成就捨
    凡夫流諸界 離欲時滅盡
初無漏心中聖不成就捨者。第一無漏心中
得聖法時得不成就捨。凡夫流諸界者。流諸
界時謂處所命終此處所捨。謂處所生彼處
所得無記故。離欲時滅盡者。謂地凡夫所有。
若此地離欲爾時得滅凡夫性。已説心不相
應行。無爲今當説。三無爲法數縁滅非數縁
及虚空。於中數縁滅者解脱諸煩惱。依於數
縁滅有漏法離煩惱解脱。數縁力智力計挍
事有而無。是名數縁滅。無罣礙之相是名曰
虚空。謂不障礙色是虚空
    諸法衆縁起 亦從依與縁
    不具以不生 此滅非是明
一切有爲法從衆縁而生無縁則不生。如眼
識依眼依色依空依明依地依寂然。若此一
切共和者便得生。若餘不具便不得生。如眼
時眠一切時生。爾時是餘事不具眼識不得
生。若彼眼識應當生而不生。眼生已終不復
更生離此縁故。是有未來不復當生。彼起具
差違不和是非數縁滅。如是一切行盡當知。
已説無爲因今當説。問有爲法説是因。此中
云何因爲誰因。答
    前因相似増 或倶依倚生
    二因及一縁 一向已生説
前因相似増者。前生法後生相似因轉増。如
*濡善於自地*濡善因。及中因上因中於中
因。及上因上*唯上因。行法時有住有増終
不減。以是故非爲*濡因。或倶依倚生者。或
因倶生如相應因及共有因。二因及一縁一
向已生説者。自然因已生當言因。非不生前
者後因。未生者無前後。若爲有者應隨時生
不從因。但不爾是故不有一切。遍因亦如是
及次第縁。問謂此報者爲是衆生數爲非衆
生數。答報是衆生數報者衆生。數法中。説非
不衆生數。所以者何。衆生數者不共有。非衆
生數共有是故非報。問是果法云何。答有爲
解脱果。一切有爲法性果。所有由因縁故無
爲解脱亦應説道果。問有縁法云何行縁。答
有縁者共倶有縁法是相應是共倶一縁中行
不別。問何處行。答行於他境界。他境界中
行非自性。離自行及縁差別故。問心心數法
爲有處所爲無處所。答無處所。所以者何。
普因故普因生心心數法。因二眼生一識。若
有住處者應住一眼中一識故。若爾者第二
眼不應見色而見。是故非一眼中住。如是一
切盡知。若如是者以是故無住處。問世尊説
心解脱云何。心解脱爲過去爲未來爲現在。
答生時而解脱道生時解脱。所以者何。道生
時諸煩惱滅。是故生時解脱。問道生時斷煩
惱爲不。答
    道滅時滅結 明慧之所説
道滅時斷諸煩惱非生時。所以者何。道生時
是未來。未來道者不能行事。以是故無礙道
滅時斷煩惱。解脱道生時解脱。問世尊説有
愛無有愛。有愛幾種無有幾種。答
    有愛有五種 無有獨一相
有愛有五種。有愛名於生不生物。若愛是名
有愛。此五種有苦斷見習滅道斷及思惟
斷。無有獨一相者。無有愛名已見斷。樂於
斷是名無有愛。此一向思惟斷。所以者何。
從見愛思惟斷。此是不轉行相續中。愛非愛
見是故思惟斷。問世尊説三界斷界無欲界
滅界此何相。答
    愛處餘煩惱 滅盡是三界
愛斷是無欲界。處斷是滅界。餘煩惱斷是斷
界。問十心欲界。善穢汚無記色界。善穢汚無
記無色界。善穢汚無記及無漏。此心幾穢汚
心中可得。幾善心中可得。幾無記心中。答
    穢汚心得十 正覺之所説
    善心中得六 無記即無記
穢汚心得十正覺之所説者。穢汚心中得一
切十心界。及地來還時三界善穢汚及無記。
此心一切得退時得無漏。善心中得六者。善
心中得六心。欲界善求學得及身口行。亦變
化心無記。色界善變化心無記。無色界善心
及無漏。無記即無記者。無記心*唯無記以
劣故。問前已説道品十法。此中幾根性所有。
幾非根。答
    道品有六法 當知是爲根
此中六法根性。所有信首五根及喜餘者非
根所有。問諸法爲自性相應。爲他性。答
    相應於諸法 是説謂爲他
諸法他性相應不自性。非爲自性於自性伴。
問若此解脱當云何。答
    縁中解於縛 大仙人所説
諸煩惱於縁中愚即彼不起愚。縁中縛即於
中解。不可以相應解相應。所以者何。以空
故。問若斷即是解脱爲異。答如是若解脱
者即是斷。問頗斷非解脱不。答有。或斷已
故縛。見道及思惟。苦智已生習智未生。見苦
所斷煩惱斷。而見習所斷煩惱縛。如是思惟
所斷一切種。更互相縁故。問見四眞諦云何
得不壞淨。答
    二解於三諦 四由見正道
    興起清淨信 修習於二世
二解於三諦者。觀苦習滅得於法不壞淨。苦
智習滅相應信。是名不壞淨得是及聖戒。四
由見正道興起清淨信者。見道時具得四。問
幾世修。答修習於二世。諸法修於二世。現
修行未來者得修。問心共行法云何。答
    一切心數法 説是心共行
    此相及餘法 作亦應當知
一切心數法説是心共行者。一切心數法説
心共行心近故。此相者。此心有四相生住老
無常。亦心近故。及餘法者。餘心數法相亦
心共行。作亦應當知者。無教戒如前説。問
斷法云何。答斷諸有漏法。一切有漏法斷雜
惡故。問知法云何。答知及諸無垢有漏及無
漏。是一切知法一切智境界故。問遠法云何。
答過去未來是説遠不辦事故。問近法云何。
答餘説近。現在近辦事故。無爲近速得故。
問定法云何。答
    無間無救業 及諸無漏行
    慧者説是定
五無間業是定必至地獄故。無漏行亦是定
必至解脱果故餘不定。問見處云何。答見處
必有漏一切有漏法見處五見處所故。問若
成就根是成就幾根。答
    説有十九根 謂成就極多
    少成就極八 曉了根所説
説有十九根。謂成就極多者。十九根成就極
多如二形。及具根者未離欲見諦。少成就極
八曉了根所説者。成就八根如不具身根斷
善根。及生無色中凡夫。問幾種更樂。答五種
    増有對無明 處中明更樂
    聖道倶有二 能興起成果
意識相應更樂是説増更樂。五識相應更樂
謂有對更樂。穢汚更樂是説無明更樂。
無漏更樂是説明更樂。有漏非穢汚更樂。是
説非明非無明更樂。問何等道徳果爲無礙
道爲解脱道。答聖道倶有二能興起成果。二
道共得果。一者解縛。二者得解脱。此二道
成果。問無著住何心般涅槃。答無著心中
得無爲涅槃。無著一切事無所作無爲無所
求住。從報心中便般涅槃。問幾有。答
    生有及死有 根本亦復中
生有者。始生時陰是謂生有。死有者死時陰
是謂死有。根本有者。除生有及死有。於其
中間陰是謂根本有。中有者。有所至陰是謂
中有。問説有厭有離欲。云何厭云何離欲。

    諸智在苦因 此忍修於厭
    滅欲得無欲 説普在四中
諸智在苦因此忍修於厭者。若智及忍縁苦
習。是説厭行厭處故。滅欲得無欲。説普在
四中者。四諦中智及忍説離欲能斷欲故
論品第十
    威儀不威儀 若離復獲得
    不由此致勝 能決定者答
答有從無色生色
    頗得聖果時 一切離諸惡
    有爲淨善法 得已而不修
答有退時得過去
    道者興起時 未遠離諸惡
    解脱時離惡 願答已必定
答有謂當來
    頗光曜煩惱 興起於定時
    清淨初禪中 獲得墮衰退
答有無著果修及勳修
    頗見諦道中 逮得諸善法
    是法亦有縁 聖者不見縁
答有欲界中修行等智
    頗慧有漏果 遠離淨功徳
    不離從於意 此亦是彼果
答有欲界變化心
    頗住無礙道 成就於諸滅
    諸煩惱從彼 非如無漏見
答有修學諸道時
    頗結不解脱 無垢者獲得
    而不斷煩惱 謂此無垢盡
答有從光曜中生梵天時
    頗無漏淨地 未曾得已得
    不離欲非退 不依於見道
答有離色欲取證時。得無漏無色思惟道
    頗未得諸法 而逮得此法
    不捨彼不得 若能知者答
答有餘初無漏心品。得餘無漏功徳。捨凡夫
事餘者一切不得
阿毘曇心論卷第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821 822 823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