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曇毘婆沙論 (No. 1546_ 迦旃延子浮陀跋摩道泰五百羅漢釋 ) in Vol. 28

[First] [Prev+100] [Prev]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者。有一事隨順離轉近離垂入離。有期心無
縁。復問。阿夷比丘。從滅定起。爲觸幾觸。彼
作是説。毘舍佉優婆夷。觸三觸。一不動觸。二
無所有觸。三無相觸。問曰。何者是不動觸。
無所有觸。無相觸耶。尊者和須蜜説曰。空處
識處是不動觸。無所有處是無所有觸。非想
非非想處是無相觸。復次空是不動觸。無願
是無所有觸。無相是無相觸。復次無所有處
是不動觸。是無所有觸。是無相觸。無漏者是
不動觸。無所有處攝故。是無所有觸。縁涅槃
故。是無相觸。尊者佛陀提婆説曰。比丘從滅
定起。若是非想非非想處心。不起餘不相似
心。當言觸無相觸。若是無所有處不相似心。
當言觸無所有觸。若是識處不相似心。當言
觸不動觸。餘五有想定説亦如是。問曰。如次
第入滅定出滅定時。亦次第出不耶。答曰。如
次第入。不如次第出。如次第出。不如次第入。
如次第睡。不如次第覺。如次第覺。不如次第
睡。彼亦如是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四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五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使犍度十門品之九
如説。若得此定。依此定立此定。更不受
未來生老病死受苦起集。問曰。此定不能斷
結。何故作是説。若得此定。乃至廣説。答曰。
應觀是事爲以何故。若學人入滅定者起定。
作如是念。此是須臾滅。須臾心心數法不行。
靜妙乃爾。何況畢竟滅。畢竟心心數法不行
者。以是事故。即斷煩惱。入無餘涅槃。若無學
人。入滅定者起定。作如是念。乃至以是事故。
捨諸陰入無餘涅槃。以是事故。作如是説。若
得此定。乃至廣説。更不受苦起集
施設經説。有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有不作
願入定作願出定。有作願入定作願出定。有
不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作願入定不作願
出定者。猶如有一作如是念。使我入滅定。不
作是念。使我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若一
現在前。得彼定出。四種有想定。若一現在
前。是名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不作願入定
作願出定者。猶如有一不作是念。使我入滅
定而作是念。使我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若
一現在前。彼入滅定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
若一現在前。是名不作願入定作願出定。作
願入定作願出定者。猶如有一作如是念。使
我入滅定。使我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若
一現在前。彼入滅定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
若一現在前。是名作願入定作願出定。有不
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者。猶如有一不作是
念。使我入滅定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若一
現在前。彼入滅定出滅定。起四種有想定。若
一現在前。是名不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問
曰。作願入定作願出定可爾。何者是不欲入
定出定。而入定出定。答曰。此盡欲入定。盡欲
出定。然入定出定。有自在者。有不自在者。是
故施設經。作如是説。或有入定心得自在出
定心不得自在。或有出定心得自在。入定心
不得自在。或有入定出定心得自在。或有入
定出定心不得自在。入定心得自在出定心
不得自在者。不作願入定作願出定。出定心
得自在入定心不得自在者。不作願出定作
願入定。入定心得自在出定心得自在者。不
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入定心不得自在出
定心不得自在者。作願入定作願出定。以是
事故。作如是説。入定者。盡欲入定。出定者
盡欲出定。問曰。此中説。何者四有想定。答
曰。是四無色。問曰。何故説四無色是四有想
定。答曰。四無色定。於滅定得作逆次定逆超
定。若出彼定。起非想非非想處心。次起無
所有處心。是逆次定。若起識處心。是逆超定。
若出彼定。起無所有處心。次起識處心。是逆
次定若起空處心。是逆超定。以是事故。説四
無色是四有想定。經説。入滅定者。火不能
燒。水不能漂。刀不能傷。毒不能害。不爲他
所殺。問曰。何故入滅定者。火不能燒。水不能
漂。*刀不能傷。毒不能害。不爲他所殺耶。尊
者和須蜜説曰。此定是不害法。若入此定。害
不能害。復次此定有大威勢故。威徳諸天。常
守護定。復次禪禪境界神足神足境界。是不
可思議。復次此定無心。無心者不死不生。散
耆婆經。是此論因縁。曾聞。過去有迦拘孫陀
佛。有二大賢弟子。一名毘頭羅。二名散耆婆。
爾時尊者散耆婆。於一城中。多所教化。於彼
城邊。多人行處。入於滅定。時牧牛羊者。擔薪
草者。行道者。見皆作是念。此大徳平坐而
死。我等應取牛糞乾薪燒之而去。如其念。
即取乾薪牛糞燒已捨去。爾時尊者散耆婆。
晨朝從滅定起。速抖擻僧伽梨。以日初分。著
衣持鉢。入城乞食。時諸牧牛羊擔薪草行道
人見者。皆作是言。此尊者昨日平坐而死。
我等以乾薪牛糞燒已捨來。今復還活。時人
皆號之爲還活。所以不燒身者。以定力護故。
所以不燒衣者。以神足力持故。復有説者。所
以不燒身不燒衣者。皆以定力故。是故散耆
婆經是此論因縁
如因縁中説。施起滅定人。得現世報。問曰。何
故施起滅定人。得現世報耶。答曰。此不必須
通。所以者何。此説非脩多羅毘尼阿毘曇此
是因縁。或然不然。若必欲通者。有何意耶。
答曰。不得現世報。而受多報。問曰。何故施起
滅定者。若得現報。若得多報。答曰。若施滅
定者食。便爲施起諸禪解脱三昧者食。所以
者何。若欲入此定者。先起欲界善心。次第
入初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次第入滅定。欲
起此定。從此定次第起非想非非想處心。乃
至初禪。次第起欲界善心。以行者身中修如
是等功徳故。施食得現世報。若得多報。復次
從此定起。出入言説著衣受取飮食。如是等
威儀寂靜故。信心婆羅門居士。生敬重心。以
衣食等施。得現世報。若得多報。復次此定。生
人希有想。若人聞彼比丘得於滅定。極生希
有想。信心婆羅門居士。以清淨心。施其衣食
等。得現世報。若得多報。復次若施起滅定
者。食便名施。不食人食入有想定者。雖不食
摶食。而食有漏觸食意思食識食。入無漏定。
雖不食四種有漏食。而以無漏觸意思識持
身。入滅定者。無四種食。亦不以無漏觸意思
識持身。是故施起滅定者。則施不食人食。得
現世報。若得多報。復次若施起滅定者。食便
是施。到涅槃還者食。所以者何。此定與涅槃
相似故。如入無餘涅槃時。一切心心數法
生。滅一切有縁法。此定亦爾。是故施其食
者。得現世報。若得多報。不但*施滅定人食
得現世報。施五種人食。亦得現世報。一從滅
定起。二從慈心起。三從無諍起。四從見道
起。五從得盡智起。又施五種人食得多報。一
施父。二施母。三施病人。四施説法人。五施近
佛菩薩
問曰。此定爲是受生處造業爲是滿業耶。答
曰。此是滿業。非是造業。所以者何。造業必是
業性。彼非業性。問曰。此定爲得現報。爲得
生報。爲得後報耶。答曰。此定得生報。不得現
報。所以者何。非想非非想處。不能起此定。問
曰。何處受此定報。答曰。於非想非非想處報
四陰。若成就滅定。亦成就滅定報耶。答曰。
或成就滅定。不成就滅定報。乃至廣作四句。
成就滅定不成就滅定報者。生欲色界得滅
定。若得滅定不退。生非非想處。未受滅定
報。成就滅定報不成就滅定者於此得滅定
退。生非想非非想處。受滅定報。成就滅定亦
成就滅定報者。於此得滅定不退。生非想非
非想處。受滅定報。不成就滅定亦不成就滅
定報者。生欲色界中。不得滅定。生空處識處
無所有處。若得滅定退。若不得滅定。生非想
非非想處。不受滅定報
若退滅定。亦退阿羅漢果耶。答曰。或退滅定。
不退阿羅漢果。乃至廣作四句。退滅定不退
阿羅漢果者。學人退滅定。阿羅漢得滅定退。
不得自在。非起結現在前。退阿羅漢果不退
滅定者。慧解脱阿羅漢退。學時得滅定。無學
時起非想非非想處結。退滅定亦退阿羅漢
果者。學時得滅定。無學時起下地結。退無學
時得滅定。三界結若起一界結退。不退滅定
亦不退阿羅漢果者。除上爾所事。
阿羅漢果者六種。謂退法。憶法。護法。等住。
能進。不動。諸退法阿羅漢。盡是倶解脱耶。若
是倶解脱阿羅漢。盡是退法耶。乃至不動阿
羅漢。盡是倶解脱耶。若是倶解脱阿羅漢。盡
是不動耶。答曰。或是退法阿羅漢非是倶解
脱。乃至廣作四句。是退法阿羅漢非倶解脱
者。諸退法阿羅漢不得滅定。是倶解脱阿羅
漢非是退法者。憶法乃至不動得滅定。是退
法阿羅漢亦是倶解脱者。退法阿羅漢得滅
定。非退法阿羅漢亦非倶解脱者。憶法乃至
不動不得滅定。如退法阿羅漢作四句。餘五
種阿羅漢。作五四句亦如是
如無學道有六種阿羅漢。學地亦有六種性。
學諸退法學。盡是身證耶。若是身證。盡是退
法學耶。乃至不動性學。是身證耶。若是身證。
盡是不動性學耶。答曰。或是退法性學
身證。乃至廣作四句。是退法性學非身證者。
退法性學不得滅定。是身證非退法性學者。
憶法乃至不動性學得滅定。是退法性學亦
是身證者。退法學得滅定。非退性學亦非得
身證者。憶法乃至不動性學不得滅定。如退
法性學作四句。餘五性學作五四句亦如是。
若法與心作次第。亦是無間耶。答曰。或法與
心作次第。非是心無間。乃至廣作四句。與心
作次第非心無間者。除定初刹那及有心時。
餘定刹那及出定心是也。是心無間非心次
第者。定初刹那及有心時生住無常是也。是
心次第亦心無間者。定初刹那及有心時是
也。非心次第非心無間者。除定初刹那及有
心時生住無常。餘定刹那及出定心生住無
常是也。若法是心次第亦是定無間耶。答曰。
或法是心次第非定無間。乃至廣作四句。是
心次第非定無問者。定初刹那及有心時是
也。是定無間非心次第者。*除定初刹那及有
心時生住無常。餘定刹那及出定心生住無
常是也。是心次第亦定無間者。除定初刹那
及有心時定。餘刹那及出定心是也。非心次
第非定無間者。定初刹那及餘有心生住無
常是也。八勝處乃至廣説。問曰。勝處體性是
何。答曰。是不貪善根。對治於貪。若取相應迴
轉。欲界是四陰。色界是五陰
已説體性。所以今當説。何故名勝處。勝處是
何義。答曰。勝於境界。勝於煩惱。故名勝處。
雖諸行者不能盡勝境界。然於境界不生煩
惱故名勝處。如世尊説。勝此處故名勝處
界者是色界。地者初四勝處。未至中間初禪
第二禪地。後四勝處。在第四禪地。所依身者。
是欲界身。縁者縁於欲界。爲何所縁。答曰。
縁色入。盡縁一切欲界色入耶。答曰。盡縁。問
曰。若然者經云何通。如説。尊者阿泥盧頭。在
舍衞國。住一精舍。有四快意天女。來詣尊
者阿泥盧頭所。作如是言。尊者阿泥盧頭。我
等是快意天女。於四處得自在意欲。作何等
色。隨意能作。以自娯樂。若欲須衣服瓔珞。隨
意能作。而自娯樂。爾時尊者阿泥盧頭作如
是念。我今應觀此女作不淨想即起初禪不
淨想。不能勝之。乃至起第四禪不淨觀。亦不
能勝。復作是念。此色雜故。不能勝之。若純
一色。我則能勝。作是念已。而語之言。姊妹汝
等。於四處中。得自在者。盡作青色來。即皆青
色。亦不能勝。復作是念。若轉此色。或能勝
之。復語之言。作黄色來。即皆黄色。赤色亦
爾。不能勝之。爾時阿泥盧頭。復作是念。白色
隨順不淨想。若作白色。我或能勝。復語之
言。作白色來。即皆白色。亦不能勝。爾時尊者
阿泥盧頭。知此色雜妙不可勝故。閉目而坐。
是時天女。作如是念。今此尊者。不能憶念我
等。知此事已。忽然不現。尊者阿泥盧頭。不勝
境界。境界不勝尊者阿泥盧頭。譬如二力士。
相撲不能相勝。彼亦如是。此説云何通。答曰。
尊者阿泥盧頭。雖不能勝餘利根者。如佛舍
利弗目揵連等則勝。問曰。能於佛身作不淨
觀不。答曰。能作唯佛。能非餘聲聞辟支佛
能。所以者何。佛身清淨無垢。一切不淨觀者。
不能於佛身作不淨想。*唯佛世尊。能於自
身。作不淨觀。復次不淨觀有二種。一觀色過
患。二觀縁起。觀色過患不淨觀。不能於佛身
作觀色過患。不淨觀能作縁起觀。餘廣説如
雜揵度不淨觀處。念處者盡與身念處。倶智
者盡與等智倶。三昧者不與三昧倶。根者總
而言之。與二根相應。謂喜根捨根。過去未來
現在者。是三世。縁三世者。過去縁過去。未來
必生者縁未來。不生者縁三世。現在者縁現
在。善不善無記者。是善縁善。不善無記者盡
縁三種。三界繋者是色界繋縁三界繋及不
繋者。是縁欲界繋。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是非學非無學。縁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縁
非學非無學。是見道斷修道斷無斷者。是修
道斷。縁見道斷修道斷無斷者。縁修道斷。名
縁義縁者。是縁義。縁自身他身非身者。初二
縁自身他身。餘縁他身。是離欲得方便得者。
是離欲得。亦是方便得。初禪者。離欲界欲。得
二禪者。離初禪欲。得第四禪者。離第三禪欲。
得以方便起現在前。是方便得。佛不以方便
起現在前。辟支佛以下方便。聲聞或以中。或
以上方便。是曾得未曾得者。人最後身凡
夫起曾得。未曾得者。餘凡夫起曾得者
八勝處。内有色想觀外色。内有色想者。觀自
身色。修色想。不離色想。觀外色者。觀少外
色。若好若惡。少有二種。一境界少。二自在
少。好色者。不弊壞青黄赤白色。惡色者。弊壞
青黄赤白。色於此色。生勝見者。斷於欲
愛。過於欲愛。縁取前色。皆得自在。是名爲
勝。猶如大家大家子驅使奴僕皆得自在。彼
亦如是。是名初勝處。初者次第數在初故名
初。復次次第入彼定時初入故名初。勝處者。
若入此定。善色受想行識是名勝處。如初勝
處。第二勝處亦爾。異者。先觀少今觀多。多
有二種。一境界多。二自在多。餘如上説。内無
色想觀外色。内無色想者。内不*修色想。離
色想觀外色少。餘廣説如上。是名第三勝處。
如第三勝處。第四勝處亦爾。異者。第三觀少
好惡色。第四觀多内無色想。觀外色。如上
所説。觀青色者。作如是觀解。諸所有色。若略
若廣。盡觀是青。如眼識所觀眼識所行。次生
意識。觀青色青光青影。如是内無色想。觀外
青色青光青影。生勝*知勝見者。斷於欲愛。
過於欲愛。是名勝於色。縁取前色。皆得自在。
猶如大家大家子驅使奴僕皆得自在。彼亦
如是。有如是想者。起如是想現在前。是名第
五勝處。第五義廣説如上。如青色。黄色赤色
白色説亦如是。一一異者。黄勝處。應説迦那
迦華喩。赤色者。應説槃頭耆婆迦華喩。白色
者應説優師迦星喩。問曰。此四種色。何者最
妙。尊者和須蜜説曰。白色最妙。世人亦
是吉色。猶如四方之中東方最勝世人亦稱
爲吉。彼亦如是。尊者佛陀提婆説曰。觀白色
者。心則清淨。不隨順睡眠法
十一切處。乃至廣説。問曰。十一切處體性是
何。答曰。八是無貪善根。對治於貪。若取相應
迴轉。是四陰五陰性。若是欲界四陰。若是色
界五陰。空處識處一切處體性是四陰。此是
一切處體性。乃至廣説
已説體性。所以今當説。何故名一切處。一切
處是何義。答曰。以二事故。名一切處。一以不
缺。二以廣大。不缺者。無有處所縁地。復縁於
水如縁地。若縁水縁火風青黄赤白空處識
處不缺亦如是。廣大者。普遍縁地。乃至普遍
縁識。尊者佛陀提婆説曰。遍縁一切。無有空
缺。名一切處
界者。八在色界。二在無色界。地者。八在第四
禪地空處一切處在空處地識處一切處在識
處地。所以者何。淨解脱在第四禪地。能入
後四勝處。後四勝處。能入八一切處。淨解
脱。縁淨境界。不能分別若好若惡。青黄赤白
勝處。能分別不能令無邊一切處。能令青黄
赤白無邊。此色爲何所依。如依四大。是故
次觀無邊地無邊水無邊火無邊風。此廣大
誰所生。以覺故知色等依空。是故次觀無邊
空處。彼覺何所依。依於識。是故次觀無邊識。
識更無所依故。更不立一切處。所依身者。八
依欲界身。後二依三界身。行者不行行。縁
者。八縁欲界。縁欲界何法。答曰。縁於色入。
二縁無色界。念處者八與身念處倶。後二與
法念處倶。智者盡與等智倶。三昧者不與三
昧倶。根者與一捨根相應。過去未來現在者。
是三世。縁三世者八。過去者縁過去。未來必
生者縁未來。必不生者縁三世。現在者縁現
在。後二者縁三世。善不善無記者。是善縁善。
不善無記者。八縁三種。二縁善無記。是三界
繋不繋者。八是色界繋。二是無色界繋。縁三
界繋不繋者。八縁欲界繋。二縁無色界繋。是
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是非學非無學。縁學
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縁非學非無學。是見道
斷修道斷不斷者。是修道斷。縁見道斷修道
斷不斷者。八縁修道斷。二縁見道修道斷。縁
名縁義者是縁義。縁自身他身非身法者。八
縁他身。二縁自身他身。是離欲得方便得者。
是離欲得是方便得。離欲得者。離欲時得。方
便得者。作方便得。佛不以方便起現在前。辟
支佛以下方便。聲聞或以中。或以上。是本得。
未曾得者。是本得亦是未曾得。人内道凡
夫。亦是本得。亦是未曾得。餘凡夫是本得。問
曰。一切處方便云何。答曰。四以眼識爲方便
滿足時。縁青黄赤白色入。四以身識爲方
便滿足時。縁地水火風觸入。復有説者。七以
眼識爲方便。除風一切處。復有説者。八以眼
識爲方便。問曰。風一切處。云何以眼識爲方
便。答曰。眼識亦取風色入如是相。謂有塵無
塵。滿一切處。毘嵐風等。空一切處。以空爲
方便。識處一切處。以識爲方便
十一切處。云何爲十觀。上下諸邊地無有缺
無有量。上者是上方。下者是下方。諸邊者是
四方四維。無缺者不雜。無量者無有邊際。是
名初一切處。初者次第數在初故名初。復次
順次入此定時初入故名初。一切處者。入此
定時。善色受想行識。此是一切處。乃至識處
一切處説亦如是。異者空處一切處。識處一
切處。不説色陰。問曰。八一切處。縁上下諸
邊可爾。所以者何。彼所縁有方所故。空處一
切處。識處一切處。所縁無方所。云何有上下
諸邊。答曰。八一切處。應説有上下諸邊。二一
切處。無上下諸邊。若如是説者。有何意耶。答
曰。行此定者。在上下諸邊故。如人中修空處
一切處。是下四天王天中修識處一切處是
上餘方。説亦如是
問曰。何故第三禪。無解脱無勝處無一切處
耶。答曰。非其田器。乃至廣説。復次對治欲界
色愛故。初禪立解脱。對治初禪色愛故。第二
禪立解脱。第二禪無色愛故。第三禪不立解
脱。以第三禪無解脱故。亦無勝處。亦無一切
處。所以者何。以解脱入勝處。以勝處入一切
處故。復次以遠故不妙故。第三禪於欲界遠。
於四禪不妙。復次以如第三無色定故。空處
識處。有無邊行。非想非非想處。有滅定。無所
有處。無無邊行。亦無滅定。如第三無色定善
根減少。第三禪亦如是。復次第三禪。有一
切生死最勝受樂。行者多於中著樂故。不能
起解脱勝處一切處。問曰。若然者。何故有無
量神通等功徳。答曰。一切起不必有一切功
徳。若當彼地。無無量無神通者。彼地便是空
無功徳地
佛經説入地一切定者。作如是念。地即是我。
我即是地。我定與地。無二無別。餘一切處亦
如是。問曰。若得一切處。必離第三禪欲。若
計地是我。必是第四禪地身見。計第四禪地
是我。一切處縁欲界。此云何可爾。答曰。此
中説不定名定。如非沙門説名沙門非婆羅
門説名婆羅門。彼亦如是。復次此説前所得
事。譬如國王雖復亡國。富貴之事。猶名爲
王。此亦如是。先得此定。而退失之。以曾得
故。作如是説。復次彼是速入定者。於彼定退。
起欲界身見。計欲界地是我。速還離欲。起一
切處。復縁欲界。如提婆達多。能速入定。以神
足力。自化作小兒。五花剃髮。著金瓔珞。於
太子阿闍世抱上。宛轉遊戲。復現此相。使
太子阿闍世知是大提婆達多。時太子阿
闍世。抱弄嗚之。以唾著其口中。以貪利養故。
而咽其唾是故世尊語提婆達多。汝如死尸
食唾之人。彼食唾時。退失神足。速入定故。
尋得離欲。自化其身。還在太子阿闍世抱上。
宛轉遊戲。復次身見計第四禪地是我。一切
處亦觀第四禪地。問曰。一切處縁於欲界。答
曰。亦有縁第四禪者。若作是説者。一切處亦
縁第四禪。問曰。若然者。色界諸天純是白色。
云何觀青黄赤色耶。答曰。彼作是説。色界諸
天身。純一白色。諸非衆生數物。有青黄赤
色。不應作是説。若身見與一切處相應者。有
如是過。云何相應共有法。或縁欲界。或縁第
四禪身見。不與一切處相應。然一人亦名計
我。亦名得定。以起身見故。名爲計我。以起一
切處故。名爲得定。身見計第四禪地是我。一
切處縁欲界。非一時故。此經善通
有地定。有地一切處定。乃至有白定。有白一
切處定。問曰。地定地一切處定。有何差別。答
曰。地定在欲界四禪地。一切處定在第四禪。
復次方便是定。滿足是一切處。復次因是定。
果是一切處。復次少分。是定遍是一切處地
定地一切處定。是謂差別
問曰解脱勝處。一切處。有何差別。答曰。名即
差別。是名解脱。是名勝處。是名一切處。復次
下善根是解脱。中善根是勝處。上善根是一
切處。復次少善根是解脱多。中善根是勝處
無量。上善根是一切處。復次因是解脱。果是
一切處。因果是勝處。復次背捨義是解脱。
勝縁義是勝處。遍縁義是一切處。復次心解
脱是解脱。勝煩惱義是勝處。無缺遍義是一
切處。復次若得解脱。不必得勝處一切處。若
得解脱勝處。不必得一切處。若得一切處。必
得解脱勝處。所以者何。解脱能入勝處。勝處
能入一切處。解脱勝處。一切處。是謂差別
八智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苦智集智滅智
道智。云何法智。乃至道智。廣説如經本。問
曰。彼尊者何故於此論中。以八智而作論。答
曰。彼尊者有如是欲如是可如是意欲。以八
智而作論。隨其欲意。亦不違法相。立八智而
作論。餘處亦立八智而作論。如定智揵度中
説。或欲以二智而作論。即立二智。如智*揵
度中説他心智念前世智。根*揵度中立法
智比智。定*揵度中立盡智無生智。或欲以四
智而作論。即立四智。如根*揵度中説。若苦
智。是苦無漏智耶。乃至若道智。是道無漏智
耶。或欲以十智而作論。即立十智。隨其所知。
譬如陶師以知泥團安置輪上。隨其所欲。出
種種物。不損所能。彼尊者亦如是。以聞思修
慧。除所知過。隨其所欲而作論。不違法相亦
如是。復次不應求彼尊者何故立八智耶。所
以者何。此是佛經。佛經説八智。法智乃至道
智。彼尊者以佛經是此論根本因縁故。依八
智而作論。彼尊者無力。於八智中。減一智説
七智。増一智説九智。所以者何。佛經無有増
減。無増者無増可減。無減者無減可増。如無
増無減。無益無損。無量無邊。無量者。是無量
義。無邊者。是無邊文。猶如大海水無量無邊。
無量者深無量。無邊者廣無邊。一切佛經。亦
無量無邊。無量者。義無量。無邊者。文無邊。
如尊者舍利弗等。百千論師。欲解佛經二句
義故。造百千那由他論。盡其覺性退還而不
能知佛經二句義邊際到於彼岸。問曰。若佛
經是此論根本因縁者。佛經中多種説智。或
説二智。如二法中。或説四智。如四法中。或説
八智。如八法中。或説十智。如十法中。何故彼
尊者於多種智中。此使揵度依八智而作論。
答曰。八智是中説攝一切智。二智雖攝一切
智。而是略説。十智雖攝一切智。而是廣説。復
次若智數數修數數現在前者。依此智而作
論。復次此八智。亦是智性。亦是見性。盡智無
生智。雖是智性。而非見性。復次若智是有欲
無欲人身中可得者。依此智而作論。盡智無
生智。是無欲人身中可得。復次若智是學無
學人身中可得者。依此智而作論。盡智無生
智。是無學人身中可得。如學無學。所作已所
作。未棄重擔已棄重擔。未逮己利已逮己利。
有求無求。當知亦爾。彼尊者或依刹那頃一
智而作論。如雜*揵度説。頗有一智知一切
法耶。答曰。不知。若依十智而作論者。此論不
成。若依九八七六五四三二智而作論者。此
論不成。乃至一智二刹那頃而作論者。此論
亦不成。所以者何。初智刹那頃。不知自體相
應共有法。第二刹那頃。知前智相應共有法。
彼中依刹那頃一智而作論故。答曰。不知。或
説一智攝一切智。謂法智非如法智。以體是
法故。或説二智攝一切智。如有漏智無漏智
縛智解智繋智不繋智。或説三智攝一切智。
如法智比智等智。或説四智攝一切智。前三
智更増他心智。或説五智攝一切智。如等
智苦集滅道智。或説六智攝一切智。前五智
更増他心智。或説七智攝一切智。除他心智。
或説八智攝一切智。増他心智。問曰。若八智
攝一切智者。復有八智。謂法住智。涅槃智。
生死智。漏盡智。念前世智。願智。盡智。無生
智。云何攝耶。答曰。雖更有八智。亦是八智所
攝。所以者何。此八智盡在前八智中故。問曰。
此八智云何在前八智中。答曰。住名諸法因
三界上中下果在因中住。若知此智。名爲因
智。因智是四智性。等智法智比智集智涅槃
智。是滅智。亦是四智性。等智法智比智滅智
生死智者。舊阿毘曇者。罽賓沙門。作如是
説。是一智。謂等智。尊者婆摩勒。已作如是
説。生死智是四智性。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
評曰。應作是説。是一等智漏盡智。或有説者。
是漏盡。人身中可得故。名漏盡智。若作是説。
是十智性。或有説者。漏盡智是縁漏盡處智。
若作是説。漏盡智是四智性。謂法智比智等。
智滅智念前世智。舊阿毘曇者罽賓沙門。作
如是説。是一等智。尊者瞿沙。作如是説。是六
智。除滅智他心智非他心智。所以者何。他心
智縁現在法非滅智。所以者何。滅智縁無爲
法。評曰。應作是説。是一等智願智。是一等
智。或有説是八智性者。除盡智無生智。所
以者何。願智是見性。彼二智非見性。評曰。
應作是説。願智是一等智。盡智無生智是六
智。謂法智比智苦集滅道智。以如是等事
故。八智攝一切智。尊者僧伽婆修説曰。應
説一智。謂決定智。所以者何。決定義是智
義。彼決定有有漏有無漏有縛有解有繋有
不繋。有漏者是等智。是縛是繋。無漏智。是
解是無繋。或是欲界對治。或是色無色界
對治。或是欲界對治者。是法智。若色無
色界對治者。是比智此三智。若知他心心
數法。是知他心智無漏決定智。或行苦四行。
乃至行道四行。若行苦四行者。是苦智。乃至
若行道四行者。是道智。問曰。若然者*唯有
三智。法智比智等智。答曰。如是*唯有三智。
謂法智比智等智。問曰。若然者。云何立八智。
答曰。以五事故。一以對治。二以方便。三以
自體。四以行。五以縁行。對治者。是法智比
智。方便者。是他心智。自體者。是等智。行者
是苦智集智。所以者何。此智行不同縁。同縁
行者。是滅智道智。所以者何。此智縁不同行
不同故。以此五事故。立八智。尊者婆摩勒説
曰。對治四種愚故立八智。四種愚者。界愚心
愚法愚諦愚。對治界愚故説法智比智。對治
心愚故説他心智。對治法愚故説等智。對治
諦愚故説苦集滅道智。此是智體性。乃至廣
説。已説體性。所以今當説。何故名智。智是何
義。答曰。決定義是智義。問曰。若決定義是智
義者。疑相應智則非智。所以者何。不決定
故。答曰。疑相應慧亦是智。但疑於聚中有勢
用故。言是疑聚。如多愛人名爲愛行。非無恚
癡以愛有勢用故名爲愛行。彼亦如是。恚行
癡行。説亦如是。譬喩者。作如是説。若心有
智。則無不智。若心決定。則無猶豫。若心有
麁。則無有細。亦爲阿毘曇者説過。汝説法相。
猶如若干草木雜生一處而無別相。一心中
有智無智。非智非不智。猶豫決定。非猶豫非
決定。麁細非麁非細。阿毘曇者。復作是説。我
法生時。聚生一心中。有智無智。非智非無
智。決定猶豫。非決定非猶豫。麁細非麁非細。
智者是智。非智者是無明。非智非無智者。是
餘心心數法。猶豫者是疑。決定者是慧。非決
定非猶豫者。是餘心心數法。麁是覺細是觀。
非麁非細是餘法。復有説者。以二事故名智。
一以決定。二以適可。知苦乃至知道名決定。
自適適他意故名適可
已總説諸智。所以今當一一分別説。所以者
何。何故名法智。答曰。體是法故名法智。問
曰。餘智體亦是法。何故不名法智耶。答曰。餘
智雖體是法。而法智是法。如十八界雖體是
法。十二入體亦是法。七覺支體亦是法。四念
處體亦是法。四不壞淨體亦是法。四無礙體
亦是法。三歸三寶體亦是法。而法界法入
擇法覺支念法法念處法不壞淨法無礙法歸
法寶法。而名爲法。如是十智體。雖是法而
法智名法。復次法智有一名。餘智有二名。法
智是共名。餘智是共不共名。以不共名説。復
次以初知法故名法智。後知法故名比智。復
次彼智相應。初得信法名法智。後得信法名
比智。復次於法中現見故名法智。次現後生
故名比智。復次欲界多諸非法煩惱。如忿恨
諂誑放逸害等非法。誰是彼近對治。謂法智
是也。色無色界。無如是非法煩惱故名比智。
復次若智是六地所攝。縁於一地是法智。若
智九地所攝縁於八地是比智。復次若智六
地所攝縁六地者是法智。若智九地所攝縁
九地者是比智。復次若智對治十八界十二
入五陰者是法智。若智對治十四界十二入
五陰者是比智。復次若智對治善不善無記
五陰者是法智。若智對治善無記五陰者是
比智。若智對治福非福不動行者是法智。若
智對治福不動行者是比智。復次若智對治
摶食愛婬欲愛是法智。若智對治定愛是比
智。何故名知他心智。答曰。知他心故名知他
心智。問曰。亦知他心數法。何故但名知他心
智耶。答曰。以期心故。行者期心。作如是念。
使我知他心。若知他心。亦知數法。猶如有人
作如是念。使我見王。若見王時。亦見王侍
者。彼亦如是。復次此法以種種事故得名。或
以自體。或以對治。或以方便。或以相應。或以
所依。或以行。或以縁。或以行縁。以自體者。
如陰如諦如等智。以對治者。如法智比智。若
對治欲界名法智。若對治色無色界名比智。
以方便者。如空處識處五現三昧他心智。以
相應者。如婆伽羅經説。云何樂受法。答曰。
若法與樂受相應。云何苦受法。答曰。若法與
苦受相應。云何不苦不樂受法。答曰。若法
與不苦不樂受相應。以所依者。眼識乃至意
識。若依眼生名眼識。乃至依意生名意識以
行者是苦智集智。所以者何。此智行不同縁
同。或以縁者。念處無相三昧。以行縁者。是滅
道智。所以者何。彼行不同。縁亦不同。復次以
名義勝故。此聚中。誰爲最勝。心爲最勝。譬如
王來眷屬亦來。但言王來。彼亦如是餘廣説。
如雜*揵度説心處。何故名等智。答曰。世人
等行此智故名等智。如男女來去世人現所
行法等。問曰。亦縁第一義法。何故名世智。答
曰。從多分故。多縁世法。少縁第一義法。復次
此智無第一義相。以多人所稱故名世智。猶
如多人所立之王。雖非王種。以多人所立故。
亦名爲王。彼亦如是。復次此智是假名。所以
者何。一切人一切衆生一切處。盡有此智故。
復次此智是愚所依處愚立足處。復次此智
是所差故。猶如人差上座差維那聲。論者
説曰。此智爲無智所覆故名等智。猶器中物
名爲覆物。何故名苦智乃至道智。答曰。以對
治決定故。所縁決定故。乃至道智亦如是。復
次處所決定故。對治決定故。名苦智乃至道
智。復次行苦四行故名苦智。乃至行道四行
故名道智。問曰。若有漏慧。行苦四行。乃至行
道四行。是苦智耶。答曰。若行苦四行。行道
四行。於諦有決定者。名苦智道智。善有漏慧。
雖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於諦不決定故。
不名苦智乃至道智。復次若行苦四行。乃至
行道四行。煩惱更生。復次若行苦集滅道四
行。見不復名不見。知不復名不知。已得決
定處。不爲無知猶豫邪見所覆善有漏慧。雖
行苦等四行。見還不見。知還不知。還爲無
明猶豫邪見所覆。復次若行苦等四行。能
減損破壞。於有是苦智乃至道智。善有漏
慧。雖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増益長養。於
有餘。答如雜*揵度説。復次若行苦等四行。
不行集滅道等四行是苦智。若行集等四行
不行苦滅道等四行是集智。若行滅等四行。
不行苦集道等四行是滅智。若行道四行。不
行苦集滅等四行是道智。善有漏慧。若行苦
等四行。亦行集滅道等四行。或行苦行亦行
集行。或行苦行亦行滅行。或行苦行亦行道
行。或行集行亦行滅行。或行集行亦行道行。
或行滅行。亦行道行。或行苦行亦行集行滅
行。或行苦行亦行集行道行。或行苦行亦行
滅行道行。或行集行亦行滅行道行。或行苦
行亦行集行滅行道行。行如是行時。當言是
苦智。乃至當言是道智。復次若行苦集滅道
四行。不同苦集一繋。善有漏慧。雖行苦集滅
道四行。同苦集一繋。問曰。滅道不同一繋。何
故不立滅道智耶。答曰。以始不中立故。終
亦不中立。界者他心智。有漏者是色界繋。無
漏者是不繋。等智是三界繋。餘是不繋。地者。
法智在六地。謂未至中間根本四禪。比智在
九地。上説六地。三無色地。除非想非非想地。
他心智在根本四禪地。等智在十一地。欲界
未至中間根本四禪四無色地。餘若是法智。
分在六地。若是比智分在九地。所依身者。法
智依欲界身。他心智依欲色界身。比智等智
依三界身。餘若是法智分依欲界身。若是比
智分依三界身。行者。法智比智。行十六行。
他心智。若無漏者行道四行。有漏者。不行行
等智行十六行。亦有不行行者。苦智行苦等
四行。集智行集等四行。滅智行滅等四行。道
智行道等四行縁者。法智比智縁四諦。他心
智縁心心數法。等智縁一切法。苦智縁苦諦。
集智縁集諦。滅智縁滅諦。道智縁道諦。念處
者。他心智是三念處。除身念處。滅智是法念
處。餘智是四念處。智者即智。三昧者。法智比
智。與三三昧倶。他心智。若無漏者。與道無願
三昧倶。有漏者。不與三昧倶。等智不與三昧
倶。苦智與二三昧倶。集智與集無願三昧
倶。滅智與無相三昧倶。道智與道無願三昧
倶。根者。等智與五根相應。餘智總而言之。與
三根相應。過去未來現在者。是三世。縁三世
及非世者。法智比智等智。縁三世亦縁非世
法。他心智。過去者縁過去。現在者縁現在。未
來必不生者縁三世。必生者縁未來。滅智縁
非世法。餘智縁三世。善不善無記者。等智是
三種。餘智是善。縁善不善無記者。比智縁善
無記。滅智道智縁善。餘智縁三種。是三界
繋及不繋者。他心智。有漏者是色界繋。無漏
者是不繋。等智是三界繋。餘智是不繋。縁三
界繋不繋者。法智縁欲界繋及不繋。比智縁
色無色界繋及不繋。他心智縁欲色界繋及
不繋。等智縁三界繋及不繋。苦智集智縁三
界繋。滅智道智縁不繋。是學無學非學非無
學者。他心智是三種。等智是非學非無學。餘
智是學無學。縁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法智
比智等智他心智縁三種。苦集滅智縁非學
非無學。道智縁學無學。是見道斷修道斷不
斷者。他心智。有漏者修道斷。無漏者是不
斷。等智是見道修道斷。餘智是不斷。縁見道
斷修道斷不斷者。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縁
三種。苦智集智縁。見道斷修道斷。滅智道
智縁不斷。縁名縁義者。法智比智等智苦智
集智縁名縁義。餘智縁義。縁自身他身非身
者。法智比智等智縁自身他身及非身。他心
智縁他身。苦智集智道智縁自身他身。滅智
縁非身。若苦智行苦行耶。若行苦行是苦智
耶。答曰。或是苦智非行苦行。乃至廣作四句。
是苦智非行苦行者。苦智行無常行空行無
我行行。苦行非苦智者。行苦行苦智相應法。
是苦智亦行苦行者。苦智行苦行。非苦智非
行苦行者。若即取此種性者。行無常行空
行無我行苦智相應法。若不即取此種性者。
除上爾所事。已行苦行。當行苦行。説亦如是。
如苦行有三四句。無常行空行無我行。亦有
三四句。如苦智有十二四句。集智滅智道智。
各十二四句。合四十八四句
有四事故名法智。一以初知法。二以現見法。
三是實智。四是捨智。有四事名比智。一以因
比相知果。二以果比相知因。三以身口行比
相知心。四以所説比相知。佛有四事。名他心
智。謂因次第縁威勢。如此智有四事。智所縁
亦有四事。謂因次第縁威勢。有四事名等智。
一以名等。二以縛等。三以假等。四以著等。有
四事名苦。一以熱惱。二以生。三以身受。四以
死。若智行此四事。是名苦智。有四事名集。一
以業。二以煩惱。三以愛。四以無明。若智行此
四事名集智。有四事名滅。初沙門果斷三結。
第二果斷三結薄愛恚癡。第三果斷五下分
結。第四果斷一切結。若智行此四行。是滅智。
有四事名道。一從第八乃至一切學諸有所
作。二降伏怨敵。三觀本所作。四近漏盡。若智
行此四行。是名道智。有四事名盡智。一不攝
見。二不行空。三除他心智。四方便遲緩。有四
事名無生智。一知因。二知果。三知自身。四以

十智應言一智。謂法智。非如法智以體是法
故。十智應言一智。謂決定智。所以者何。決定
義是智。十智應言一智。謂智所知。亦是一智。
謂於所知審實生著。九智應言一智。謂道
智。以道諦攝故。十智應言一智。謂願智。以滿
所願故。十智應言一智。謂盡智。盡諸煩惱。身
中可得故。十智應言一智。謂無生智。更不迴
還故
三三昧。空無願無相。應説一三昧。如心數
法中定。如定根定力定覺枝正定。應説二三
昧。謂有漏無漏縛解。應説四三昧。謂欲界繋
色界繋無色界繋不繋。應説五三昧。謂欲界
繋色界繋無色界繋學無學。若以在身。若以
刹那。則有無量三昧。云何世尊。於一三昧於
無量三昧。立三三昧。答曰。以三事故。一以對
治。二以期心。三以所縁。對治者是空三昧。空
三昧是身見近對治。身見行我行我所行。空
三昧行空無我行。爲以何行對治何行。答曰。
以無我行。對治我行。以空行。對治我所行。復
次無我行。對治五我見行。空行對治十五我
所見行。復次無我行。對治己見。空行對治己
所見。復次無我行。對治我見愛。空行對治我
所見愛。復次陰非我是無我行。陰中無我是
空行。復次眼非我。是無我行。眼中無我。是空
行。乃至意亦如是。復次性空是無我行。無
所行空是空行。期心者。是無願期心不願於
有。故名無願。問曰。亦期心不願於道耶。答
曰。不應作是問。亦不期心。不願於道。然不願
於道。自有所以。道雖非有。而依於有。行者
期心。不願於陰。而道依陰。不願於世。而
道依世。不願於苦。而道與苦相續。問曰。若
然者。人何故修道。答曰。欲到涅槃故。行者
作如是念。除於道。更有方便到涅槃。不知
更無有是故。欲到涅槃故修道。所縁者是無
相縁。無十相法故是無相十相者。謂色聲香
味觸男女相。及三有爲相。復次陰是相。彼縁
陰滅故是無相。世是相。前後是相。下中上是
相。彼不縁世不縁前後。不縁下中上。故是無
相。復有説者。三三昧亦行行。空三昧行二行。
謂空無我行。無願三昧行十行。謂集道八行
無常苦行。無相三昧行四行。謂滅四行。復有
説者。三三昧是對治。空三昧是身見近對治。
無願三昧是戒取近對治。無相三昧是疑近
對治。施設經説。空三昧是空非無願。無相無
願三昧是無願非空。無相無相三昧是無相
非空無願。所以者何。空三昧所行非無願無
相。無願無相亦如是。復次説空三昧是無願。
無願是空三昧。無相即無相非空非無願。問
曰。何故二三昧同一體。一三昧異體耶。答曰。
以此二三昧一時得對治一種法。一時得者。
若依空三昧。得正決定。見苦四心頃。未來無
願三昧修。若依無願三昧。得正決定。見苦四
心頃。未來空三昧。修對治一種法者。此二三
昧倶對治見苦所斷法。復次説空三昧是空
無願無相。云何是空。此中無有常不變易空
無我無我所。云何是無願。此三昧。不願於
愛。不願於恚。不願於癡。不願未來有。云何是
無相。答曰。此三昧無色聲香味觸故。是無相
無願。是無願亦是空。亦是無相。云何是無願。
此三昧。不願愛恚癡。不願未來有。云何是
空。此三昧空無有常。乃至無我無我所。云何
是無相。此三昧。無有色相乃至觸相。無相三
昧。是無相是空是無願。云何是無相。此三昧。
無色相乃至無觸相。云何是空。此三昧。無有
常乃至無我無我所。云何是無願。此三昧。不
願於愛。乃至廣説。此是三昧體性。乃至廣説」
已説體性。所以今當説。何故名三昧。三昧是
何義。答曰。以三事故名三昧。一以正。二以
攝。三以相續。正者無始以來。煩惱惡行。邪見
顛倒。令心心數法嬈觸。所以令其正直者。
皆是三昧力。攝者無始以來。心心數法散亂。
於色聲香味觸法中。所以攝令不散。住一縁
中。皆是三昧力。相續者心心數法。生無
定。次第善心。次第生染汚無記心。染汚心
次第生善心無記心。無記心次第生善心染
汚心。所以能捨二種心。但令善心相續者。皆
是三昧力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五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六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使犍度十門品之十
復有三事故名三昧。一住一縁。二繋在一
縁。三正思惟。復有三事故名三昧。一自正心。
二生種善根。三令心正。直相續。復有三事故
名三昧。一於縁中不從。二持種種善法。三能
令種種善心住一縁中尊者和須蜜説曰。何
故名三昧。答曰。能令種種善心住一縁中。餘
説如上。尊者佛陀提婆説曰。三昧有多名。有
善法三昧。有不善法三昧。有無記法三昧。有
九次第三昧。此中説心正三昧名三昧
界者。有漏者。三界繋。無漏者不繋。地者。
有漏者在十一地。無漏者在九地。所依身者。
依三界身行者。空有二行。無願有十行。無相
有四行。縁者空三昧。有漏者縁一切。無漏
者縁苦諦。無願縁三諦。無相縁滅諦。念處者
空無願三昧是四念處。無相三昧是法念處。
智者空三昧與四智倶。謂法智比智等智苦
智。無願三昧與七智倶。除滅智。無相三昧與
四智倶。謂法智比智等智滅智。三昧者即三
昧根者總而言之。與三根相應。過去未來現
在者。是三世。縁三世法者。空三昧縁三世及
非世法。無願縁三世。無相縁非世。善不善無
記者。是善縁善。不善無記者。空無願縁三種。
無相縁善。是三界繋不繋者。或三界繋或不
繋。縁三界繋及不繋者。空三昧。有漏者縁三
界繋及不繋。無漏者縁三界繋。無願縁三界
繋及不繋。無相縁不繋。是學無學非學非無
學者。是三種。縁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空三
昧。有漏者。縁三種。無漏者縁非學非無學。無
願縁三種。無相縁非學非無學。是見道斷修
道斷不斷者。有漏者是修道斷。無漏者不斷。
縁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空三昧。有漏者縁
三種。無漏者縁見道斷修道斷。無願縁三種。
無相縁不斷。縁名縁義者。空無願縁義縁名。
無相縁義。縁自身他身非身者。空三昧。有漏
者縁三種。無漏者及無願縁自身他身。無相
縁非身。若空三昧。盡行空行耶。答曰。或空
三昧不行空行。乃至廣作四句。空三昧不行
空行者。空三昧行無我行。行空行非空三昧
者。行空行空三昧相應法。空三昧行空行者。
行空行空三昧。非空三昧非行空行者。若即
取此種性行無我行空三昧相應法。若不即
取此種性。除上爾所事。已行當行亦如是。如
空三昧空行作四句。空三昧行無我行亦如
是。無願作三十四句。無相作十二四句。合四
十八四句。問曰。三昧解脱門。有何差別。答
曰。三昧是有漏無漏。解脱門唯無漏。問曰。何
故三昧是有漏無漏。解脱門唯無漏耶。答曰。
解脱門不應是有漏。不應是繋縛。問曰。爲以
得正決定。爲以盡漏立解脱門耶。若以得正
決定者。苦法忍相應定。應是解脱門。若以
盡漏者。金剛喩定。應是解脱門。答曰。應作是
説。以得正決定亦以盡漏故。名解脱門。所以
者何。得一切道。盡名決定。一切斷盡名盡
漏。如世第一法次第得苦法忍。苦次第得集。
集次第得滅。滅次第得道。盡漏者。或依空三
昧。盡三界漏。或依無願三昧。盡三界漏。或依
無相三昧。盡三界漏。問曰。何故名解脱門。答
曰。如楯法故。譬如鬪人執楯在前斷怨敵頭。
行者爾時持如楯解脱門在前。斷煩惱怨家
成就頭墮著不成就地。如説。定是正道。不定
是邪道。定心得解脱非不定心。有定者能知
陰生
施設經廣説空。謂内空。外空。内外空。有爲
空。無爲空。無始空。性空。無所有空。第一義
空。空空。問曰。施設經何故廣説空耶。答曰。
以空是二十身見近對治
佛經説。若弟子。具足三三昧鬘者。能斷不
善法。修行善法。問曰。何故説三三昧名鬘。答
曰。以其妙好世人生欣上心故。如少年時首
繋花鬘。若男若女。生愛敬心。行者亦爾。若
繋三昧鬘。諸天世人。則生愛敬。復次如人首
繋華鬘風則不亂其髮。諸功徳首。若繋三昧
華鬘者。掉風不能亂。譬如花若繋以爲鬘。則
所用處多。諸功徳亦爾。若繋以爲鬘則多有
所用能得正決定。得果離欲盡漏。復次世人
於所繋華作鬘想。賢亦爾。以三三昧。繋諸
功徳。亦作鬘想。亦如世人次第繋華而生鬘
想。賢亦爾。次第繋心於一縁中。亦作鬘

佛經説。空三昧是上座住處。問曰。何故説空
三昧是上座住處。答曰。以諸上座多住是處
故。三界中佛是有徳上座。次辟支佛。彼尊
者舍利弗。常住此處故。言上座住處。復次
空是内道中不共法。内道一切皆是上座。外
道一切皆是年少。内道中年八歳者。皆是上
座。所以者何。成就上座法故。外道年八十者。
皆是年少。所以者何。成就年少法故。問曰。諸
外道有無願無相耶。答曰。雖無根本者。有相
似者。麁行似無願止行似無相空乃至無相
似者。況根本。復次以能生上座法故。空名
上座住處。上座法者。是道道果。誰能生者。謂
空能生。復次安住審諦法故。空名上座住處。
衆生若不得空三昧。則情性輕躁躁動。若得
空三昧。情性則不動如山。是故尊者瞿沙。
作如是説。若知解脱法。則情性審諦。情性審
諦。名上座。是故説空是上座住處。復次行者
住空法時。適意不適意好不好。有利益事。
無利益事。資生樂事。資生苦事。於此事中。心
不移動。曾聞。尊者舍利弗。其母命終共住弟
子還俗長齒比丘。常於尊者舍利弗。有怨嫌
心。作如是念。我今應往告其不吉之事。爾時
長齒比丘。便詣尊者舍利弗所。作如是語。長
老當知。汝母命過。共住弟子還俗。尊者舍利
弗。作如是答。我母命過。此是有身之法。我弟
子還俗。此是凡夫之法時長齒比丘。作是念。
長老舍利弗。雖作是言。心必有異。爾時尊者
舍利弗。以是事故。明朝著衣持鉢。入舍衞城。
次第乞食飮食訖。還詣住處。擧衣鉢洗足
已。以尼師檀著肩上。從祇桓林。詣安
林。於晝日露處坐一樹下。心生是念。世間頗
有可愛妙色。變易散滅之時。令我生憂悲苦
惱者。不遍觀見無有者。爾時尊者舍利弗。以
日暮時。從安陀林。還祇桓林。爾時長老阿難。
於所住精舍門邊經行。見尊者舍利弗來。問
言。尊者舍利弗。從何處來。舍利弗答言。我從
安陀林來復問。尊者舍利弗。汝於安陀林。多
住何三昧。舍利弗答言。住覺觀三昧。阿難復
問。住何覺何觀耶。舍利弗言。我晝日於安陀
林。有如是覺。世間頗有可愛妙色。乃至廣説。
阿難問言。尊者舍利弗。於意云何。爲有如是
色不。舍利弗答言。無也。阿難復語尊者舍利
弗言。汝常作是説。若佛不出世。我等便爲無
目而死。佛是可愛妙色。若當變易散滅。汝
不生憂悲苦惱耶。尊者舍利弗答言。若令世
尊變易散滅。我亦不生憂悲苦惱。但有是念。
世尊速般涅槃。世間眼速滅。爾時長老阿難
歎言。善哉善哉。尊者舍利弗。善除我見我所
見及與我慢。斷其根本。如斷多羅樹頭更不
復生。如來雖是可愛色。若當變易散滅者。
當有何憂悲苦惱耶。是故行者住彼法時。於
適意不適意好不好有利益無利益資生樂事
資生苦事。心不移動。是故名空是上座住處。
復説。尊者舍利弗。於倶薩羅國。住一林中。
爾時有一阿耆婆梵志。亦住彼林。去尊者舍
利弗不遠。値彼人民。設四月節會時。彼梵志。
詣村落中。多飮好酒。飽食猪肉。復持餘肉及
酒一瓶。還所住林。見尊者舍利弗坐一樹下。
生輕賤心。彼之與我。倶是出家。我今極樂。而
彼比丘極苦。即説偈言
    我飮粳糧酒 竊持一瓶來
    地上山草木 視之猶金聚
爾時尊者舍利弗。作如是念。此如死梵志。向
我説如是偈。我今亦應説偈。時尊者舍利弗。
便説此偈
    我飮無相酒 復竊持空瓶
    地上山草木 視之猶唾聚
此偈中尊者舍利弗。以三解脱門。作師子吼。
如説。我飮無相酒。是無相解脱門。復竊持空
瓶者。是空解脱門。地上山草木視之猶唾聚。
是無願解脱門
説無相有多名。或説空是無相。或説見道是
無相。或説不動心解脱是無相。或説非想非
非想處是無相。或説無相是無相。説空是無
相者。如經説。有一比丘。得無相心定。彼比丘
根鈍不知是定有何功徳有何果報。作是思
惟。誰知此定功徳果報。復作此念。長老阿
難。佛所稱譽。諸梵行者之所信敬。必知此定
所有功徳果報。我今應往問如是事。復作是
念。長老阿難。善知物相。若我往問。當還問
我。汝得是定耶。若答言得。彼比丘是少欲覆
藏。言法者不欲顯己功徳。若答言不得。是
現前妄語。若作餘言。不正答者。則是惱亂上
座比丘。我由來不曾惱亂上座比丘。我今但
應隨逐其後。若爲他人説是法者。我當得聞。
時彼比丘。於六年中。隨阿難後。而猶不聞爲
他解説。爾時比丘。問長老阿難言。若人得
無相心定。心無増減。住難得行。猶水停住。已
住故解脱。已解脱故住。世尊説是空有何功
徳有何果報耶。爾時長老阿難。問彼比丘。汝
得此定耶。時彼比丘。作如是念。如我所畏。今
果問之。即便默然。爾時阿難。作如是説。若比
丘於無相心定。無増無減。乃至廣説。佛説此
定。所有果報。得一切知見。能生智慧。修道
盡漏。汝亦不久當得此法。不増者。是斷我見。
不減者。斷我所見。五我見十五我所見亦如
是。不増者。是生死。不減者。是涅槃。住難得
行者。此行難得多用功多有所作。如水停住
者。譬如水從其源出。停住一處。更不餘流。如
是彼定。住於一縁。更不餘縁。住故解脱者。是
自體解脱。解脱故住者。是身中解脱。是中説
空是無相。餘處亦説無相是空。如法印經説。
若斷色相觀色。乃至廣説。衆生相是境界相。
若彼比丘。見於空法則除衆生相。於境界不
見有男相女相。是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説。衆
生相是境界相。若有是空行。於境界不見有
男相女相。説見道是無相者。如説。目揵連
提舍梵志。不説第六人行無相耶。云何第六
人行無相。答曰。第六人行無相者。是堅信堅
法。所以者何。彼是無相。不可數不可易知。在
此在彼。若苦法忍若苦法智。乃至道比忍比
智。問曰。何故見道名無相。答曰。此道是速疾
道。不起期心道故。不動心解脱是無相者。如
説。長老伽婆多貪欲是相恚癡是相不動心
解脱。是最勝無相。問曰。何故不動心解脱名
無相耶。答曰。煩惱是相。彼心不爲煩惱所覆。
不爲所壞。不以上著下。非不淨自在。是故
説不動心解脱名無相。非想非非想處。名無
相者。如説。我多用功徳無相心定。問曰。何
故説非想非非想處名無相定。答曰。以非想
非非想處愚癡不猛利不決定。猶如疑亦無
了了有想相。亦無了了無想相。説無相名無
相者。如此中説。經説
佛在舍衞國。住東方精舍彌伽羅母堂。爾時
長老阿難。往詣佛所。頭面禮足白佛言。世
尊。昔於一時。世尊住於釋種彌周吒村。我從
世尊。聞如是義。我今多住空三昧。我爲善
受持憶念如是説不。佛告阿難。如汝所言。善
受持憶念如我所説。而無有異。問曰。若善受
持。不應生疑。若生疑者。不名善受持。答曰。
以是事故。名善受持。所以者何。不生邪見。不
轉教餘人。不都忘失故。問曰。如長老阿難。
多聞總持一切智所説八萬法聚。以正念器
盛之。何故於一句中。而生疑心。答曰。聞此法
時。心有愁惱。害諸釋時。是此論因縁。如愚癡
瑠璃王殺害諸釋。爾時阿難。將一比丘入迦
毘羅城。此城本時如諸天城。當是之時。其猶
丘塚。所有樓觀。却敵睥睨。種種窓牖。皆悉
毀壞。清泉諸池。悉皆嬈濁。鴻雁鴛鴦孔雀鸚
鵡鸜翅羅鳥。爲烟火逼。皆飛翔虚空。諸小男
女。皆啼哭逐阿難後。作如是言。大徳阿難。我
母命過。我父命過。我父母命過。爾時長老
阿難。復至修迦羅。處梵志精舍。愚癡琉璃王。
於其處。埋迦毘羅諸釋。半身在於地中。以
末末之。殺七萬七千賢。爾時阿難。見
是事已。極生愁惱。次復世尊諸根無異。其
心安住。不動如山。善御其心。如持油鉢制
伏五根。如馬正視入迦毘羅城。爾時長老阿
難觀世尊面顏色和悦。見已作是念。如我親
族離別。生處毀壞。世尊不爾。我今苦惱。而
世尊心不動如山。爾時世尊知阿難所念。而
告之言。我多住空三昧故。汝心住村落想。
我住阿蘭若想。汝住親族想處。我*住凡人
想。汝作衆生想處。我作滿足法想。爾時世
尊知阿難及諸比丘不堪行道。便將諸比丘。
漸次遊行到舍衞國東方精舍彌迦羅母堂。
爾時長老阿難愁惱轉滅。往詣佛所頭面禮
足。而白佛言。廣説如上。以是事故。阿難問此
事時。心有愁惱。聞佛所説。我常住空三昧。所
以生疑。問曰。佛説我多住空。爲住何空。答
曰。或有説者。住無所行空。所以者何。無所行
空隨順四威儀法行時餘三威儀空餘威儀時
亦爾。評曰。應作是説。住性空。所以者何。但
觀法性故。是故阿難比丘若欲多住空者。當
觀聚落及衆生住阿練若想。時諸比丘皆有
是念。此住空法。是佛不共法佛爲除。比丘心
所疑。而告阿難。若比丘欲多住空三昧者。除
聚落及衆生想住阿練若想。問曰。何故佛告
比丘。除此二想。答曰。以諸比丘於此二想
生苦惱故。阿難若比丘除聚落想及衆生想。
住阿練若想當作地想。乃至作非想非非想
處想。問曰。何故世尊一切時除下想説上想。
不説其根本耶。答曰。此説是舊法。過去恒沙
諸佛説法皆爾。復次欲令所説不亂故。若世
尊説不除下想便説上想者。則所説法亂。諸
佛説法而無有亂。復次欲離重説法過故。若
世尊不除下想。説於上想。則是重説法。
世尊不重説法。復次定是略要法。若世尊一
切時説根本者。則經文多。復次欲現論議道
故。論議之道。若有所説。必定其言。若重定前
言。則壞論議道。佛是無對論師。善知論*議
道故。問曰。説村落想。爲現何事。乃至説非想
非非想處。爲現何事。答曰。村落想爲現迦毘
羅想。衆生想者現諸釋想。阿練若想者。現尼
拘陀精舍想。亦現諸比丘行道處想。地想者
現觀色是散壞想。所以者何。有色故有截手
足耳鼻。苦空想者。現觀空想。乃至非想非非
想處現觀非想非非想處想。復次村落想者。
是十五我所見。衆生想者。是五我見。阿練若
處想者。是空三昧。地想者是所縁。彼諸對
治。是無色定。復次村落想者。是欲界器世
界。衆生想。是欲界衆生世界。阿練若想。是初
禪二禪地想。是第三第四禪。彼諸對治。是無
色定。復次村落想是欲界。所以者何。欲界説
名村落。如偈説
    若伏村落刺 亦無罵繋害
    苦樂心不動 是名爲比丘
衆生想是初禪。所以者何。彼中有尊卑眷屬
故。阿練若想。是第二禪。所以者何。第二禪是
默然法故。地想。是第四禪。所以者何。彼
中有勝處一切處故。彼諸對治。是無色定。阿
難。是名入無上空。所謂盡漏不多用功心得
解脱。問曰。云何多用功心得解脱。不多用功
心得解脱。答曰。時解脱多用功。非時解脱
不多用功。復次五種阿羅漢。名多用功。不動
阿羅漢。不多用功。若依未至中間三無色定。
所得解脱。名多用功。若依根本禪所得解脱。
名不多用功
復有三三昧。謂空空三昧。無願無願三昧。無
相無相三昧。云何空空三昧。答曰。如施設經
説。若比丘觀有漏取行是空。此有漏取行空
中。無有常不變易法空無我無我所。作如是
思惟時。復更生心心數法。觀前思惟心是空。
中無有常不變易法空無我無我所。譬如有
人欲燒十木百木千木聚以爲積然火燒之。
復捉長竿在邊其中。若有墮落不燒者。以
長*竿聚之知木已*燒。所捉長*竿亦投火中。
行者亦爾。先觀有漏取行是空。廣説如上。云
何無願無願三昧。答曰。若比丘觀有漏取行
是無常是變易法。如是思惟時。復更生心心
數法。觀前思惟心。亦是無常變易法。如人燒
木。廣説如上。比丘亦爾觀有漏取行是無常。
乃至廣説。是名無願無願。云何無相無相三
昧。答曰。若比丘觀寂滅法此是妙離。所謂盡
愛離欲滅盡涅槃。作是思惟時。復更生心心
數法。觀前思惟心亦是寂滅。乃至廣説如上。
名取陰是空。次生空空三昧。即觀空是空。
汝空亦空。無願三昧觀五取陰是無常。後生
無願無願三昧。觀前無願。汝無願亦是無常。
無相三昧。觀寂滅涅槃。後生無相無相三昧。
觀前無相三昧非數寂滅。汝無相三昧非數
滅。無三相故。亦是寂滅。譬如旃陀羅燒死屍
時。手執長竿繞其邊行。若其中有墮落者。當
以此*竿聚之。知其燒盡。亦以長*竿投之火
中。空三昧亦爾。觀五取陰是空。後生空空三
昧。觀空三昧。汝亦是空。無願無相説亦如是。
問曰。云何得此三昧。答曰。或有説者。是見道
邊得。如見道邊等智。或有説者。離欲界欲時。
如變化心。評曰。應作是説。若應得三昧者。離
非想非非想欲時。得作方便現在前
問曰。幾智後起此三昧現在前。答曰。四法智
比智苦智滅智。總而言之四智後。欲界者三
智後法智苦智滅智。色無色界。亦三智後。比
智苦智滅智。若是欲界。空空等三昧依未至
禪所攝無漏道。後起現在前。非想非非想處
者。無所有處所攝無漏道後起現在前。餘者
即自地無漏道。後起現前
界者在三界。地者在十一地。所依身者依欲
界身。行者空有二行空空有一行唯空行。問
曰。何故空二行空空*唯一行耶。答曰。以在
行空。行空三昧後生故。復次此行與有相
違。能捨生死。此善根能觀無漏是過患。何況
生死。問曰。何故不行無我行。答曰。若見諸法
無我。不見空者。雖厭離生死。其心不勝。若見
諸法空。則厭離生死心勝。如人在道。獨行之
時。不大愁惘。若共伴行離別之時。則大愁
惘。彼亦如是。無願行十行。無願無願唯行無
常行。問曰。何故無願行十行。無願無願*唯
行無常行。答曰。以在行無常行無願後生故。
復次此行與有相違。能捨生死。此善根能觀
無漏道是過患。何況生死。何故不行苦行。答
曰。不觀道。作如此行。何故不行習等行。答
曰。若行習等行。則觀道。是有相續法故。何
故不行道等四行。答曰。若行道等行。則適可
道。不名過患。無相行四行。無相無相行止
行。問曰。何故無相行四行無相無相行止行
答曰。以在行止行無相後生故。問曰。何故不
行滅行。答曰。滅有二種。有非數滅。有無常
滅。不知爲縁何滅。何故不行妙行。答曰。波伽
羅那説。云何妙法。無漏無爲法。彼是中法。是
故不行妙行。問曰。何故不行離行。答曰。波伽
羅那説云何離法。答曰。欲界繋善戒。色無色
界出要善定。學法無學法及數滅。彼無有是
一相縁者。空空無願無願。或有説者。縁最後
道刹那。或有説者。縁最後道刹那倶五
陰。或有説者。縁一生中道。或有説者。縁一
生中道倶五陰。無相無相縁非數滅。念處
者是法念處。智者與等智倶。定者即是定。根
者總而言之與三根相應。世者在三世。縁世
者空空無願無願。若作是説。縁最後道刹
那者。過去現在縁過去未來。最初當生者縁
現在。餘未來刹那縁三世。若作是説。縁一生
道者。空空無願無願二倶縁三世。無相
無相縁。非世善不善無記者。是善縁善不善
無記者。空空無願無願縁善。無相無相縁無
記。繋者是三界繋。縁三界繋不繋者。縁不繋。
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是非學非無學。縁
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空空無願無願。縁無
學無相無相縁非學非無學。是見道斷修道
斷不斷者。是修道斷。縁見道斷修道斷不斷
者。縁不斷。縁名縁義者。是縁義。縁自身他身
非身者。空空無願無願。縁自身。無相無相縁
非身。問曰。何處起是三昧。答曰。欲界中非
色無色界起者。是人趣中非餘趣。人中三天
下非欝單越。依男身女身者倶能。瞿沙跋摩
作如是説。唯閻浮提非餘方。依男身非女身。
所以者何。此善根依牢強身。女人身劣弱。評
曰。如前説者好。所以者何。男子心得自在。定
得自在。女人亦心得自在。定得自在。爲是學
人爲是無學人者。是無學人。時解脱非時解
脱者。是非時解脱。所以者何。何等人能起此
定。謂於定自在。身中無煩惱信解脱人。不於
定得自在。亦不身中無煩惱。見到雖於定得
自在。不身中無煩惱。時解脱雖身中無煩惱。
於定不得自在。非時解脱身中無煩惱。於定
得自在。問曰。何者是三昧。爲初刹那是後相
續者是。若初者是。餘何所爲。若後相續者
是。識身所説云何通。如説頗法是世俗有
漏。是取陰所攝。從内起。因慧生。是善是欲
界繋。次道生縁無漏。是不共法。唯人不
共凡夫耶。答曰。有欲界繋空空無願無願無
相無相也。答曰。應作是説。初刹那是。問曰。
若然者。餘刹那爲是何耶。答曰。是似彼善根。
復有説者。相續者盡是。問曰。若然者。識身所
説云何通。答曰。初者是道次第縁無漏。餘
者雖非道。次第亦縁無漏
問曰。何時起此三昧現在前。答曰。般涅槃時。
阿羅漢。欲般涅槃時。從道起已。起此三昧
現在前。從此三昧起已。便般涅槃。更不復起。
更不復起道。評曰。應作是説。得此三昧
已。欲用便起現在前。問曰。道後起此三昧
現在前此三昧後。復起道現在前不耶。答
曰。或有説者不起。所以者何。此三昧憎惡
道故。復有説者能起。問曰。若能起者。云何名
憎惡道。答曰。此三昧雖復憎惡道。不如
道憎惡。於有道後。猶起有漏心。何況此
定後不起無漏心耶。然道次第起此定。此
定次第不起無漏心。此定*唯是有漏。問曰。
此定何以*唯是有漏。答曰。以不斷結故
問曰。人何故修此定耶。答曰。以四事故修。
一欲住現法樂故。二欲遊戲故。三欲觀本所
作故。四受用法故。復次此定是勝法
欲遊此定故
阿毘曇毘婆沙論智犍度八道品第一
佛説學人成就八種學道迹。漏盡阿羅漢。梵
行已立。成就十種無學道。學人八種學道迹。
幾成就過去。幾成就未來現在。漏盡阿羅漢。
梵行已立。十種無學道。幾成就過去。幾成就
未來現在。如此章及解章義。此中應廣説優
波提舍。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爲止於世中
愚言無過去未來世成就説現在世是無爲法
者意故。亦明過去未來行成就是實有法。若
過去未來行。非實有者。則無成就不成就。過
去未來行者。如第二頭第三手第六陰第十三
入。無有成就不成就者。以有成就過去未來
行故。*知過去未來行是實有法。復有説所以
作論者。或有説成就非實有法。如譬喩者。尊
者佛陀提婆説。成就無體。非實有法。所以者
何。若衆生不離彼法。名爲成就。然不離是分
別相待和合法。無有實體。如五指聚。名之
爲拳。散則非拳。若衆生不離彼法名爲成就。
若離彼法不名成就。問曰。彼何故作如是説。
答曰。彼依佛經。佛經説轉輪王成就七寶。彼
爲成就他身法及非衆生數法耶。若轉輪王
成就輪寶神珠寶者。則壞法體。所以者何。亦
是衆生數。亦非衆生數故。若成就象馬寶者
則壞趣。所以者何。亦是人趣。亦是畜生趣
故。若成就玉女寶者則壞身。所以者何。亦是
男身。亦是女身故。若成就主藏主兵臣者則
壞業。所以者何。亦是尊貴。亦是卑賤故。欲令
無如是過故。説成就無有實體。欲止如是説
者意。亦明成就有實體。若成就無實體者。則
違此經。如説學人成就八種學道迹。漏盡阿
羅漢。梵行已立。成就十種無學道。人有
漏心現在前時。成就過去未來現在。無無漏
道故。則不成就。復違餘經。如説此人成就善
法。亦成就不善無記法。若善法現在前時。則
離不善。無記法。不應成就。不善法現在前
時。則離善法。無記法。不應成就。無記法現在
前時。則離善不善法。不應成就。復違餘經。如
説比丘成就七法。於現法中。多住喜樂。若
修方便。必能盡漏。無有比丘成就七法者。於
七法中。若起一一法現在前。則成就一法。若
起餘法現在前。於七法中。則不成就。復違餘
經。如説如來成就十力。無有如來成就十力
者。若成就一力。若不成就如來。於十力中。若
起一一力現在前。則成就一力。所以者何。於
一刹那中。無兩慧並現在前何況多。若起餘
法現在前。則不成就力。復有餘過。凡夫人
可言離三界結。離三界結人。可言凡夫人。凡
夫人可言離三界結者。凡夫人善不隱沒無
記心現在前時。則不成就過去未來現在三
界結。應是離三界欲人。離三界欲人是凡夫
者。阿羅漢起善有漏及不隱沒無記心現在
前時。則不成就過去未來現在無漏法。以不
成就無漏法故。應是凡夫。欲令無如是過故。
説成就是實有法。問曰。若成就是實有法者。
譬喩者所引經云何通耶。答曰。轉輪王於七
寶中。得隨意自在用故。世尊説名成就。復
有説所以作論者。或説成就是實有法不成
就非實有法。爲止如是説者意。亦明不成就
是實有法。若不成就非實有者。成就亦非實
有。所以者何。因不成就故。施設成就。如因明
有闇因夜有晝因寒有熱。因不成就有成就
亦爾。復次不成就與成就。是兩兩近相對法。
如貪與不貪恚與不恚癡與不癡。是兩兩近
相對法。彼亦如是。復次若不成就無實體者。
無施設有斷煩惱法。所以者何。道生
時。斷於煩惱。非如以石磨香。道生時。斷煩
惱得證解脱得故。名斷煩惱。復有説所以作
論者。或有説道是無爲法。如毘婆闍婆提
説。道是無爲法。彼作是説。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道。是一常住法。諸佛出世。盡覺悟此
道。譬如莊嚴象馬之乘。多人更乘人人雖異
而乘常一。如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是
一常住。諸佛出世皆悟此道。諸佛雖異。其道
常一。問曰。彼何故作如是説。答曰。依於佛經。
佛經説。我得過去諸仙所得舊道。以佛説道
是舊法故。言是無爲。爲止如是説者意故亦
明道在世中。若道在世。必是有爲非是無爲。
所以者何。無有無爲法在於世者。若道是無
爲法者。則違此經。如説毘舍佉優婆夷。往
詣檀摩提那比丘尼所。作如是問。道爲是有
爲爲是無爲耶。彼作是答。毘舍佉優婆夷道
是有爲非是無爲。問曰。若道是有爲非無爲
者。毘婆闍婆提所説經云何通。答曰。以五事
同故。説名舊道。一以方便同。二以地同。三以
行同。四以境界同。五以所作同。方便同者。如
一佛於三阿僧祇劫滿足六波羅蜜。諸佛亦
爾。地同者。其道盡在第四禪地。行同者盡行
十六行。境界同者盡縁四諦。所作同者。如一
佛以道滅煩惱。一切佛亦爾以此義通彼經。
若如經所説。不依義者。即此經中説。我曾過
舊城舊村城村。可是無爲法耶。雖説城村是
舊。而非無爲。道亦如是。雖説舊道。而非無
爲。如偈説
    若斷欲無餘 如蓮華在水
    比丘離彼此 如蛇脱舊皮
蛇皮可是無爲法耶。如是蛇皮雖説是舊。而
非無爲。道亦如是。是故爲止他義欲顯己義。
亦欲説法相相應義故。而作此論
八種者。正見乃至正定。成就者。問曰。誰成
就。爲法成就。爲人成就耶。若法成就。一切法
無所欲。云何成就。若人成就。於實義中。人不
可得。若無有人。云何成就。答曰。應作是説。
成就非法非人。實義中有成就不成就。而無
成就不成就者。實義中有縛有解。而無縛者
解者。有煩惱有出要。而無煩惱者出要者。有
生有死。而無生者死者。有業有業報。而無作
業受業報者。有道有道果。而無修道證道果
者。於實義中。有成就不成就。而無成就不成
就者。或有説者法成就。問曰。若然者。眼入成
就十一入。十一入亦成就眼入耶。答曰。若作
是説。眼入成就十一入。十一入成就眼入而
無過。評曰。應作是説。成就非法非人。然四陰
五陰生時。有如是相似得。名成就不成就。尊
者和須蜜説曰。一切法無所欲。於無所欲法
中。有何成就不成就者。問曰。若然者佛經云
何通。如説此人成就善不善法。答曰。此是
如來隨俗言説而無有實。問曰。云何是成就
義。尊者和須蜜答曰。不斷義是成就義。問曰。
若然者。具縛凡夫於一切法。不斷盡成就耶。
答曰。不也。不得彼法故。復次不棄義是成就
義。問曰。若然者。學人不棄無學法。成就彼法
耶。答曰。不也。不得彼法故。尊者佛陀提婆
説曰。得而不失義。是成就義。若得彼法不
失。是名成就。問曰。何故名學爲學。學法故名
學耶。爲得學法故名學耶。若學學法是學者。
犍度所説云何通。如説學住自性。若得學
法是學者。佛經云何通。如説佛告尸婆迦。學
學法故名學。答曰。應作是説。學學法故名
學。問曰。若然者。佛經善通。定*犍度所説云
何通。答曰。彼中説得學法故名學人。復有説
者。得學法故名學。問曰。若然者。定*犍度所
説善通。佛經云何通。答曰。佛經中説。不捨期
心。不捨方便。學人若住善不善無記心。而不
捨趣涅槃心故名學。如人在道路中止息。他
人問言。欲何所趣。彼人答言。欲趣某方。其人
以不捨去心故。雖住言去。彼亦如是學迹者。
問曰。無學迹於學迹。明淨勝妙。何故但説學
迹。不説無學迹耶。答曰。應説而不説者。當知
此説有餘。復次此説始起初入法者已説學。
當知亦説無學。復次以所作各各不同故。學
人以道迹所作勝。無學人以解脱所作勝。如
王與臣所作各各不同。王以尊貴降伏所作
爲勝。臣以執仗鬪戰所作爲勝。彼亦如是。
復次學道迹。能斷煩惱。猶如器仗。能破怨敵。
無學不爾。復次學道迹。能作斷煩惱方便及
斷煩惱。無學不爾。復次數數行義是道迹義。
無學不數數行故。不名爲迹
學人成就八種道迹。幾成就過去。幾成就未
來。幾成就現在。答曰。若依有覺有觀三昧。
有覺有觀三昧者。是未至及初禪。問曰。此中
何者是依。答曰。或有説者。倶生故是依。復有
説者。次第縁是依。評曰。應作是説。依彼二地
起此法故名依。初者有四種。一得正決定初。
二得果初。三轉根初。四離欲初。得正決定初
者。依彼二地得正決定。得果初者。依彼二地
初得學果。轉根初者。依彼二地信解脱轉根
作見到。離欲初者。以世俗道離欲依彼二地。
初起無漏道現在前。此中依四種初而作論。
隨相而説學見現在前。問曰。學人或起非學
非無學見。何故但説學人學見現在前耶。答
曰。應作是説。或學見現在前。而不説者。當知
學人必起學見。不起非學非無學見。如所説
諸初刹那現在前無過去。所以者何。未有一
刹那經生滅者。設有生滅。以得果轉根故。而
捨八未來成就。修八現在成就。若滅已不捨。
滅者是無常。滅不捨者。捨道有三種。一得
果。二退。三轉根。若不得果。不退不轉根。即
依彼地滅已復起現在前。問曰。何故依彼地
滅已復起現在前耶。答曰。學人依彼地。共煩
惱戰得勝。破結怨敵。念其恩故。復起現在前。
如人著鎧執仗。與怨共鬪。既得勝已。其人後
時。以念恩故。數數修治器仗。而覆藏之。不令
毀壞。彼亦如是。復次以四事故。重起現在前。
一欲受現法樂故。二欲遊戲故。三欲觀先所
作故。四欲受用法故。學第二刹那頃。八成
就過去。是前刹那生滅者。八成就未來。是未
來修者。八成就現在。是現在前者。彼滅已不
捨。若依無覺無觀三昧。學見現在前。八成就
過去。是依有覺有觀地生滅者。八成就未來
是未來修者。七成就現在。是現在前者。除正
覺。所以者何。地無正覺故。彼滅已不捨。依無
色定。學見現在前。八成就過去。是有覺有觀
地生滅者。八成就未來。是未來修者。四成就
現在。除正覺正語正業正命。彼地無故。彼滅
已不捨。若入滅定。若起世俗心現在前。八成
就過去。是有覺有觀地生滅者。八成就未來
是未來修者。現在無。若入滅定。是時無心。有
心者能修道。若起世俗心現在前。彼心是有
漏。此中但説無漏道種。若依無覺無觀三昧。
無覺無觀三昧。是第二第三第四禪。問曰。此
中何故不説中間禪耶。答曰。應説而不説者。
當知此説有餘。復次已在後所説中故。所以
者何。更無異種。與第二第三第四禪種同故。
依義如先説。初者有四種。如先説。學見現在
如説。初刹那不成就過去。如先説。八成
就未來七現在。如先説。彼滅已不捨。如先説。
復依無覺無觀三昧。學見現在前。第二刹那
頃。七成就過去。是依無覺無觀地。生滅者。
八成就未來。七現在。如先説。彼滅已不捨。依
無色定。學見現在前。七成就過去。是無覺
無觀地生滅者。八未來四現在成就。如先説。
彼滅已不捨。入滅定。若起世俗心。如先説。彼
滅已不捨。依有覺有觀三昧。學見現在前。七
成就過去。是無覺無觀地。生滅者。八未來八
現在成就。如先説。若依無色定。無色定名空
處識處無所有處。依者如先説。初者四種初。
如先説。此中依離欲初而作論。非得正決定
初。所以者何。無有依無色定得正決定者。非
得果初。所以者何。無有依無色定得學果者。
非轉根初。所以者何。無有依無色定轉學根
者。以世俗道。離下地欲。後依彼地初起無漏
道現在前。最初刹那無過去。八未來四現在
成就。如先説。問曰。如世俗無色定非不因
世俗禪。無漏無色定非不因無漏禪。世俗禪。
是世俗無色定方便所依門。無漏禪是無漏
無色定方便所依門。何故説無過去耶。答曰。
道種或有在禪地者。或有在無色地者。彼雖
起在禪地者。未起在無色地者。是故無過去
滅者。是無常滅不捨者捨道有三種。如先
説。依彼地生滅道復起現在前。問曰。何故
依彼地生滅道復起現在前耶。答曰。以念
恩故。廣説如上。第二刹那頃。四成就過去。是
依無色定生滅者。八成就未來。是未來修者。
四成就現在。是起現在前者。除正覺正語正
業正命。彼地無故。彼滅已不捨。若入滅定。若
起世俗心現在前。四成就過去。八成就未來。
現在無。如先説。彼滅已不捨。依有覺有觀三
昧。學見現在前。四成就過去。是依無色定生
滅者。八成就未來。是未來修者。八成就現在。
是起現在前者。問曰。無色定次第能起有覺
有觀三昧耶。答曰。不能。此説説次第。不説定
次第。此説説隨順。不説定隨順。彼滅已不
捨。依無覺無觀三昧。學見現在前。四成就過
去。是依無色定生滅者。問曰。過去有八。是依
有覺有觀三昧生滅者。何故説四耶。答曰。此
中一切處唯説最初生滅者。八成就未來。是
未來修者。七成就現在。是起現在前者。除正
覺。彼地無故。問曰。此中説何等學人。答曰。
此中説習學次第入一切定。猶如登石上梯
者。先入有覺有觀三昧。次入無覺無觀三昧。
次入無色定。次入滅定。次起世俗心。説如是
學人。若先入有覺有觀三昧。次入無覺無觀
三昧。次入無色定。次入滅定。不起世俗心。不
説如是學人。餘如雜揵度。人品中説十二
枝縁端正女人喩
有四種道。一苦遲慧道。二苦速慧道。三樂遲
慧道。四樂速慧道。問曰。應説一道。謂盡苦
道。盡生死有道。盡老死道。應説二道。一盡色
道。二盡名道應説三道。一盡欲界道。二盡色
界道。三盡無色界道。應説五道。謂盡色道。乃
至盡識道。應説十一道。謂盡老死道。乃至盡
行道。若以在身若在刹那。則有無量無邊道。
何故世尊於一道廣説四道。於無量無邊道。
略説四道。云何施設立四道耶。答曰。以三事
故。一以地。二以根。三以人。總而言之。以三
事應以二事。或以地以根。或以地以人。以地
以根者。依未至中間三無色定。鈍根人所
行道。是名苦遲慧。即依此地利根人所行
道。是名苦速慧道。依根本禪。鈍根人所行道。
是名樂遲慧道。即依此禪。利根人所行道。
是名樂速慧道。是名以地以根。以地以人者。
依未至中間禪三無色定。堅信信解脱時解
脱人所行道。是名苦遲慧道。即依此地堅法
見到。非時解脱人所行道。是名苦速慧道。依
根本禪。堅信信解脱時解脱人所行道。是名
樂遲慧道。即依此禪。堅法見到。非時解脱人
所行道。是名樂速慧道。是名以地以人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六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