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曇毘婆沙論 (No. 1546_ 迦旃延子浮陀跋摩道泰五百羅漢釋 ) in Vol. 28

[First] [Prev+100] [Prev]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報業者。即於坐上。更得命等八根。復有説者。
是時亦有死生問曰。若然者。施設經説云何
通。如説。三十三天。若男若女。初生之時。其
身如五歳小兒。在諸天抱上。忽然化生。爾時
諸天。若男若女。作如是言。此是我男。此是我
女。化生者亦作是言。此是我父。此是我母。問
曰。爾時諸天。爲見帝釋如是相不。答曰。皆見
而作是念。今者帝釋。有大神力。於世尊前。現
神足力。復次諸天中。有威徳者。一名因陀羅。
二名夏毘因陀羅。三名伊舍那。四名波闍
鉢哆。如是等有威徳諸天。如前有壯年時。身
初生時身亦爾。化生諸天。無有死屍。評曰。彼
無死生。如前説者好
施設經説。劫初人有化爲腹行虫人。號之爲
腹行。化爲三手者。號之爲象。如是等身變者。
爲有死生不。若有者彼中有云何。若無死生
者。人即作畜生耶。答曰。應作是説。無有死
生。問曰。若然者。人即作畜生耶。答曰。人非
即作畜生。但畜生身。與人身相續。復有説
者。劫初時人。其形似人。後以時惡飮食惡。諂
曲多故。人形便滅。畜生形現在前。實是人形
是畜生。猶如呪術力呪人爲驢雖形是驢。其
實是人。彼亦如是。復有説者。衆生從光音天
死。來生此間。實是畜生。其形似人。後以時惡
飮食惡。諂曲多故。人形便滅。還作畜生。形如
蝦蟇。前時形具。後時形具。前時形圓黒色。後
時形方而壯。復有説者。彼有死生
問曰。若然者。中有云何。答曰。中有微細。劫
初時人。化生無有死生。評曰。應作是説。無
有死生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六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七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使犍度十門品第四之一
二十二根。十八界。十二入。五陰。五取陰。六
界。二法。謂色法。無色法。可見法。不可見法。
有對法。無對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爲法。無
爲法。三法。謂過去未來現在法。善不善無
記法。欲色無色界繋法。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法。見道斷修道斷無斷法。四法。謂四諦。四禪。
四無量。四無色定。八解脱。八勝處。十一切處。
八智。三三昧。三結。乃至九十八使。眼根幾使
所使。乃至無色界修道所斷無明使。幾使所
使。如此章及解章義。此中應廣作優波提
舍。二十二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
根。男根。女根。命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
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欲知
根。知根。知已根。問曰。何故彼尊者。立二十
二根而作論。答曰。彼作經者。有如是欲如是
意。隨其欲意而作論。亦不違法相。彼意欲立
二十二根而作論。隨其意立二十二根。復有
説者。此中不應問彼尊者所以立二十二根。
所以者何。佛經説二十二根。佛經是此論所
爲根本。此論亦説二十二根。彼尊者。不能於
二十二根減一根説二十一根。増一根説二
十三根。所以者何。佛經不可増減。無減可増。
無増可減故。如無増無減。無多無少。無益無
損無量無邊。亦如是。無量者。謂義無量。無邊
者。謂文無邊。猶如大海無量無邊。無量者。謂
深無量。無邊者。謂廣無邊。佛經亦如是。如尊
者舍利弗等百千萬億那由他論師。爲解佛
經二句義故。造百千萬論。盡其覺性。猶不能
知其量得其邊際。問曰。置造論者。何故佛經
説二十二根。答曰。爲受化者故。受化者聞説
此法。則得増益。復次此經皆有所以因縁。何
者是耶。答曰。生聞婆羅門。往詣佛所。問訊世
尊。種種語已。在一面坐。而作是言。説諸根者
多。沙門瞿曇。説有幾根耶。佛告婆羅門。我説
二十二根。謂眼根乃至知已根。如來説二十
二根。則攝一切諸根義。婆羅門若有人言。沙
門瞿曇所説諸根。我能遮止。更説餘根。但有
是言。而無有實。若還問者。亦不能知反生愚
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婆羅門問佛。若
不應廣問。此經所以因縁應問。婆羅門。往至
佛所。但問二十二根。而不問陰界入眞諦沙
門果縁起助道等法耶。答曰。彼婆羅門所疑
處便問。不疑者不問。復次此婆羅門。善能
旋歴。喜試有所問。爲問根義故。經歴九十
種爲欲知一一道爲説幾根。如尼犍子
説一根謂命根。是故彼不飮冷水。不斷生草。
所以者何。於外物中。計有命根故。問曰。外道
於外物中。計有何根。答曰。或有説。計有意
根。復有説。計有命根。復有説外道於物中
計有意根。名有根法。計有命根。名有命法。或
計二根者。謂業及意。復有説若眼不見
色。耳不聞聲。是名聖修根。如波羅奢等。作如
是説。問曰。何故名波羅奢耶。答曰。是其人名
無有難名者。所以者何。自有不如義而立名。
復次波羅奢是其姓。如婆羅門。各有別姓。有
姓拘蹉。有姓婆蹉。有姓奢緻羅。有姓婆羅墮。
波羅奢姓亦如是。復次若從刹利婆羅門姓
生者。名波羅奢。猶如從驢馬生者名爲騾。評
曰。此姓波羅奢故。名波羅奢。彼有弟子。名
優多羅摩納婆。往詣佛所。問訊世尊。種種
語論。在一面坐。世尊問言。汝師波羅奢。爲諸
弟子。説修根法不。摩納答言。我師説之。佛問
云何説。摩納答言。若眼不見色。耳不聞聲。是
名聖修根。時佛難言。若不見色名聖修根者。
盲者便是聖修根人。爾時尊者阿難。侍佛後
立。以扇扇佛。復難摩納言。若汝所説。聾者便
是聖修根人。所以者何。以不聞聲故。問曰。如
尊者舍利弗等百千萬億那由他諸大論師。
惟佛一人。能難其義辯及所立言使令不行。
何故世尊。作第一難。尊者阿難。作第二難。世
尊何故而不制止尊者阿難耶。答曰。佛觀阿
難。咽喉有相。欲有所問。佛行菩薩道時。不曾
斷人。乃至弟子亦不斷其問。復次佛知阿難
所説與我所説等無有異無有増減。無増減
故。而不制止。復次若師與弟子倶能伏者。是
名善伏。復次欲令外道無餘言故。若當世尊
作第一難。阿難不作第二難者。彼梵志。還自
衆中。作如是説。雖爲彼師所伏。不爲彼弟子
所伏。雖伏我等弟子。不伏我等師。若世尊作
第一難。阿難作第二難。則破外道憍慢之心。
彼作是念。弟子猶能伏我。何況於師。復次爲
滿彼梵志意故。作如是説。彼梵志作是念。沙
門瞿曇。一切力士。無能伏者。一切論中。無能
報者。一切論中。爲最上者。往昔諸大論師無
能伏者。何況我等。若彼弟子。共我言論往反。
於理乃可。佛於一切時。常欲滿化人意。如其
所念。而便作之。復次佛以阿難。作證此義人。
彼諸外道。於阿難所。生信敬處。阿難形容端
正。善知因陀毘陀羅論。是故世尊。欲以阿難
作證此義人。令彼外道。於此義中。生信敬故。
復次欲現不斷弟子問難。外道法不聽弟子
有所難問。所以者何。若聽弟子問難者。或時
令師墮負處門。若師墮負處門者。則失利養。
如舍利弗等百千萬億諸大論師所立問難。
猶無有能共佛等者。何況能勝。是故佛法不
斷弟子問難。復次爲現慳法斷故。外道所以
不聽弟子問難。彼作是念。或能因是事故。多
得利養。佛則不爾。若令一切世人。多得利養。
乃至無有施佛毫末者。如來終無異相之言。
復次欲現善説法中所説具足同於一見無異
意故。外道法中。師所説異。弟子所説異。師

解異。弟子所解異。善説法中。無如是過。如師
所説。弟子亦爾。如師所解。弟子亦解。於文句
義。終無有異。是故欲現善説法中所説具足
同於一見無異意故。世尊作第一難。阿難作
第二難。以是事故。不制止阿難所難。問曰。
外道自作是説。眼不見色。耳不聞聲。是名聖
修根。世尊難言。若然者。盲聾之人。是聖修
根。則順他説。云何名難。答曰。佛作是説。是
名大難。斷他所説。亦名總説諸外道過。若眼
不見色。耳不聞聲。名聖修根者。汝等何爲
縁。棄居家。除去飾好。修行梵行。但當害於
二根。便是聖人。是故佛説名爲大難。斷他所
説。亦名總説諸外道過。衞施師復説五根。謂
眼耳鼻舌身根。如僧佉經。復説十一根。謂五
覺根五事根。五覺根者謂眼耳鼻舌身根。五
事根者謂語根手根。脚根。大便根小便根。意
根第十一。或有説百二十根者。謂兩眼根。兩
耳根。兩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命根。五受根。
信等五根。如是等有二十根。地獄趣有二十。
畜生趣有二十。餓鬼趣有二十。人趣有二十。
天趣有二十。阿修羅趣有二十。復有説者。諸
外道不説百二十根。説有百二十主。如天主
龍主阿修羅主人主。如是等上妙之身。經百
二十處。然後得般涅槃。彼婆羅門。聞説是語。
心轉疑惑。不知何者是實爲説一根者。爲説
乃至百二十根者。彼聞釋種生太子。有三十
二大人相。以自莊巖身。有八十種隨形好。純
黄金色。圓光繞身一尋。觀無厭足。出家求道。
得一切知見。能斷一切疑。與一切決定。盡
一切問難邊際。我應往問。即詣佛所。到已問
訊世尊。廣説如上。爾時生聞婆羅門。白佛言。
沙門瞿曇。説諸根者多。爲有幾根。問曰。何不
作如是問。九十六種。一一道中。爲説有幾根。
答曰。彼婆羅門。雖復黠慧。其性諂曲。有如是
念。若我作如是問者。沙門瞿曇。當選好者而
説。佛告婆羅門。有二十二根。謂眼根。乃至知
已根。如來説如是等根。能攝一切根義。汝
婆羅門。若有人言。沙門瞿曇。所説諸根。我能
遮止。更説餘根但有是言。而無有實。若還問
者。亦不能知。反生愚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
故問曰。何故復作是説。若有人言。乃至廣説。
答曰。欲止彼人先所聞。或説一根者。乃至説
百二十根者。皆非如實我。雖有一切*知見。
不能於二十二根減一根説二十一。増一根説
二十三。何況外道小智小見邪慧之者。以是
事故。彼婆羅門。往詣佛所。但問諸根。不問陰
界入眞諦沙門果縁起助道法。問曰。二十二
根。名有二十二。實體有幾。答曰。阿毘曇者。
作如是説。二十二根。名有二十二。實體十七。
彼作是説。五根更無別體。謂男根。女根。未
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問曰。彼何故説男根
女根無別體。答曰。彼説身根外更無男根女
根別體如説。云何男根。答曰。身根少分。云何
女根。答曰。身根少分。何故三無漏根。無有別
體。答曰。九根之外。更無三根別體。九根者。
意根。樂根。喜根。捨根。信等五根。此九根。有
時名未知欲知根。有時名知根。有時名知已
根。在見道時。名未知欲知根。在修道時。名知
根。在無學道時。名知已根。復次在堅信堅法
身中。名未知欲知根。在信解脱見到身證身
中。名知根。在慧解脱倶解脱身中。名知已根。
所以者何。九根合聚。名未知欲知根。九根合
聚。名知根。九根合聚。名知已根。以是事故。
説三無漏根無有別體。是故説根。名有二十
二。實體有十七。尊者曇摩多羅。作如是説。二
十二根。名有二十二。實體有十四。向説五根
無有別體。更説三根亦無別體。謂命根捨根
定根。問曰。彼何故説命根無別體。答曰。命根
是心不相應行陰。彼説心不相應行陰無有
別體。何故説捨根。無別體。答曰。彼説苦受樂
受外更無別捨受。諸所受若苦若樂不苦不
樂。云何名受。問曰。若然者云何通佛經。佛經
説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答曰。彼作是説。
樂受或時上或時下。或時黠慧。或時不黠慧。
或時寂靜。或時不寂靜。苦受亦爾。若樂受中
下者。苦受中下者。樂受中不黠慧者。苦受中
不黠慧者。樂受中寂靜者。苦受中寂靜者。是
名不苦不樂受。此不決定在一分中。其猶如
疑無有決定。問曰。何故説定根無有別體。答
曰。彼作是説。心外無別定根。如説云何定根。
答曰。一心是也。是故彼説二十二根。名有二
十二。實體有十四。尊者佛陀提婆作如是説。
二十二根。名有二十二。實體有一謂意根。彼
説有爲法作二分。一四大分。二心分。四大之
外無別造色。心外更無別數法。彼作是説。諸
色是四大差別。諸無色根是心差別。是故説
二十二根名有二十二。實體有一謂意根。評
曰。如前説者好。名有二十二。實體有十七如
名體。名假體假名異相體異相分別名分別
體知名知體亦如是。此是根體。乃至廣説。已
説體性。所以今當説。何故名根。根是何義。答
曰。威勢義是根義。明義是根義。異義是根義。
喜觀義是根義。勝義是根義。最義是根義。主
義是根義。問曰。若威勢義是根義者。一切有
爲法。展轉有威勢。無爲法於有爲法亦有威
勢。如是一切有爲法盡應是根。佛何故獨立
此二十二法爲根。尊者婆奢説曰。佛世尊決
定知法相。亦知勢用。餘人所不知。若法有根
相者立根。若法無根相者不立根。復次威勢
縁。或有下者。或有上者。或有減者。或有増者。
若上者増者立根。若減者下者。是非根法。復
次雖有爲法展轉有威勢。無爲法於有爲法
亦有威勢。不如二十二根威勢無明義無異
義無喜觀義無勝義無最義無主義。如一切
衆生。展轉有威勢縁。或有勝者。如閻羅王於
地獄衆生。師子王於獸中。村主於村中。王
於國中。轉輪聖王於四天下。自在天王於欲
界。梵天王於千世界。佛於三界。佛有如是威
勢。勝一切衆生。如是一切有爲法。雖展轉有
威勢。無爲法於有爲法有威勢。不如二十二
根威勢有明義乃至主義。以是事故。威勢義
明義。乃至主義是根義
問曰。若威勢義是根義者。於何處有威勢耶。
答曰。眼根於四處作威勢縁勝。一自莊嚴身。
二護自身。三爲眼識及眼識相應作所依。四
獨能見色。自莊嚴身者。雖有妙身一切肢體
具足。若無眼根。則無威勢。護自身者。眼根能
見好不好色。好者從之。惡者避之。令此身久
住。爲眼識及眼識相應法作所依者。眼識及
相應。依眼根生。獨能見色者。眼根能見色。餘
二十一根所不能。耳根於四處。作威勢縁勝。
一自莊嚴身。二護自身。三爲耳識及耳識相
應作所依。四獨能聞聲。自莊嚴身者。雖有妙
身一切*肢體具足。若無耳根則無威勢。護自
身者。耳根能聞好不好聲。好者從之。惡者
避之。令此身久住。爲耳識及識相應法作所
依者。耳識及相應。依耳根生。獨能聞聲者。
耳根能聞聲。餘二十一根所不能。復有説者。
眼根擁護生身。作威勢縁勝。如偈説
    譬如眼明人 能避嶮惡道
    世有聰明人 能遠離諸惡
耳根擁護法身。作威勢縁勝。如偈説
    多聞能知法 多聞能遠離
    多聞捨無義 多聞到涅槃
復有説者。此二倶擁護生身法身。作威勢縁
勝。擁護生身者如上説。擁護法身者。眼根親
近善知識。作威勢縁勝。耳根從其聞法。作威
勢縁勝。親近善知識。從其聞法。能生内正思
惟。如法修行。以是事故。經作是説。梵摩喩婆
羅門。二根不壞。謂眼根耳根。問曰。何故於諸
根聚中。説二根不壞。答曰。以此二根。佛出世
時。能入佛法門故。復次以此二根。能解知佛
法。如説比丘當知。若不能如實知他心者。應
以二處觀察如來。一以眼觀色。二以耳聽聲。
鼻舌身根。於四處作威勢縁勝。一莊嚴自身。
二護自身。三能爲鼻識舌識身識及相應法
作所依。四鼻獨能嗅香。舌獨能知味。身獨能
覺觸。莊嚴自身者。雖有妙身一切*肢體具
足。若於此三根。無一一根者則無威勢。護自
身者。以此三根故。能食揣食。令身久住。所以
者何。以揣食是香味觸入故。爲三識及相應
法作所依者。依此三根。能生三識。鼻根獨能
嗅香者。鼻根能嗅香。餘二十一根所不能。舌
根獨能知味者。舌根獨能知味。餘二十一根
所不能。身根獨能覺觸者。身根獨能覺觸。餘
二十一根所不能。意根於二處。作威勢縁勝。
一令未來有相續。二自在令他隨順。令未來
有相續者。如説佛告阿難。若識不在母身。名
色成迦羅羅不。答言不也。自在令他隨順者。
如説比丘當知。心能將世間。能生世間。若心
生處。皆得自在。復有説者。意根於煩惱出要
二處。作威勢縁勝。煩惱處勝者。如説心煩惱
故。衆生煩惱。出要處勝者。如説心出要故。衆
生出要。男根。女根。於二處作威勢縁勝。一異
衆生。二分別衆生。古昔時人。無有男女。以少
造色生故。便有男女。廣長形異。顏色語言。
衣服飮食。皆悉有異。復有説者。男根女根。於
煩惱出要二處。作威勢縁勝。煩惱處勝者。不
以婬欲合會故勝。所以者何。此處應爾。不足
生疑。若有男根女根者。能受惡戒。能斷善根。
令此身中無善種子。能作五無間業。如是等
事。黄門般吒。無形二形所不能作。出要處勝
者。若此二根不壞。能受逮解脱戒。能生禪
戒無漏戒。能離欲愛色無色愛。能生佛種子
及聲聞辟支佛種子。如是等事。黄門般吒。無
形二形。所不能作。命根於二處。作威勢縁勝。
一言有根。二令諸根不斷。隨幾時活言有根。
死已言無根。隨幾時活諸根相續。死已諸根
不相續。復有説者。命根於四處。作威勢縁勝。
一令此生相續。二擁護此生。三能持此生。四
令此生不斷。五受根於煩惱分中。作威勢縁
勝。衆生以受故。四方追求。行鐵鎖道及鉤
道索道上。登越高山。入於大海。有無量畏難。
所謂波浪洄澓難。失獸摩羅難。黒風旋風
難。水中伏山難。沒水難。漂在沙上難。墮惡龍
宮難。墮羅刹國難。如是等種種追求。皆爲受
因。問曰。無漏受。云何於煩惱分。作威勢縁
勝。答曰。無漏受。以方便初生時。於煩惱分。
作威勢縁勝。行者欲生無漏受時。亦須追求
衣服飮食資生之物。是故亦於煩惱分中。作
威勢縁。復有説者。受根於煩惱出要分。作威
勢縁勝。樂受於煩惱分。作威勢縁勝者。如説
樂受爲愛所使。出要分中作威勢縁勝者。如
説心樂則定。苦受於煩惱分中作威勢縁者。
如説恚使使苦受。苦受於出要分中。作威勢
縁勝者。如説苦能生信。不苦不樂受。於煩惱
分中作威勢縁勝者。如説無明使使不苦不
樂受。不苦不樂受。於出要分中作威勢縁勝
者。如説依六出要捨觀行。信等五根。於出
要分中作威勢縁勝者。如説有信者。能親近
善人。亦如偈説
    能信度流 越放逸海 精進除苦
    慧到彼岸
復如説若我弟子以信爲障板則能障不善外
敵。修行善法。如佛告阿難。精進能生菩提。若
我弟子具足精進身者。能捨不善法。修行善
法。如説念是遍法。若我弟子以念守門者。能
捨惡法。修行善法。如説定是正道。不定是邪
道。定心得清淨。非不定心。定能知諸陰生滅。
若我弟子能具足三三昧花鬘者。則能捨惡
法修行善法。如偈説
    慧爲世間上 能趣厭離者
    亦能如實知 能盡老死苦
亦説慧於一切法中。爲無有上。亦説姊妹當
知。我諸弟子以慧力斷一切結繋使垢纒。復
説若我弟子具足智慧城者。能捨惡法修行
善法。未知欲知根。於未曾見而見法。作威勢
縁勝知根。於已曾見法。能除過患。作威勢縁
勝。知已根。於已除過患。得現法樂。作威勢縁
勝。如是等諸根。於如是等諸法。作威勢縁勝。
尊者瞿沙跋摩。作如是説。實義應説一根謂
意根。所以者何。意根有三事。一在内。二遍一
切處。三能有所縁。在内者。内入所攝。遍一切
處者。從阿毘地獄。上至有頂。可得能有所縁
者縁一切法。餘根不具三事。眼耳鼻舌身根。
雖是内入攝。不遍一切處。不能有所縁。命根
雖遍一切處。亦不内入攝。不能有所縁。除捨
根餘受根。雖能有所縁。非内入攝。不能遍一
切處。捨根信等五根。雖遍一切處能有所縁。
非内入所攝。三無漏根。更無別體。諸根合聚。
立此三根如上説。問曰。若然者其餘諸根。以
何事故。得名爲根。答曰。爲意根作所依作依
作煩惱作出要作出要處。誰作所依。答曰。眼
耳鼻舌身根。誰作依。答曰。命根。誰作煩惱。
答曰。諸受根。誰作出要。答曰。信等五根。誰
作出要處。答曰。見道修道無學道。問曰。男根
女根。以何事故。得名爲根。答曰。以四事故。
一能有所生。二能生欲樂。三能制煩惱。四能
爲染汚識及相應法作所依。能有所生者。生
胎生卵生。能生欲樂者。行欲之人。此處生樂
遍身中。如聖人眉間生聖樂遍在身中。彼亦
如是。制煩惱者。須臾間斷。能爲染汚識及相
應作所依者。餘所依生三種識。或善不善無
記。此二所依。唯生染汚。愛相應相親近識。尊
者僧伽婆修説曰。命等六根。是實義根。命等
六根者。謂眼耳鼻舌身命根。所以者何。此六
是衆生根本。問曰。若然者。餘根以何事故。得
名爲根。答曰。此六是衆生根本。根本以何爲
種子。識爲種子。誰令其煩惱。謂五受根。誰令
其出要。謂信等五根。何處得出要。謂見道修
道無學道。男根女根。以何事故。得名爲根。答
曰。欲界衆生。以欲爲苗稼種子。從何處而有。
皆從男根女根。尊者瞿沙説曰。命等八根。是
實義根。命等八根者。謂眼耳鼻舌身男根女
根命根。所以者何。此是衆生根本。問曰。若然
者餘根以何事故。得名爲根。答曰。此八是衆
生根本。根本以何爲種子。誰令其煩惱。謂
五受根。誰令其出要。謂信等五根。何處得出
要。謂見道修道無學道。問曰。如身根微塵。從
足至頂盡遍。何故此處所身根。名男根女根。
非餘處所耶。尊者和須蜜説曰。以此處所
故。分別是男是女。問曰。若然者二形人亦名
男亦名女耶。答曰。此不名男亦不名女。復
次此處所。能生増長人寂靜人。増長人者。如
富蘭那等六師。寂靜人者。謂佛辟支佛聲聞。
尊者佛陀提婆説曰。此處所能生諸仙。能生
牟尼。能生善調伏者。能生善共住者
已總説諸根所以今當一一別説。云何眼根。
答曰。若眼已見色。今見色。當見色。及餘彼分
眼。已見色是過去眼。今見色是現在眼。當見
色是未來眼。及餘彼分眼者。廣説如界處。
乃至意根。説亦如是。云何女根。答曰。身根少
分。云何男根。答曰。身根少分。云何命根。答
曰。三界中壽。云何樂根。答曰。因觸生樂受。
若在身。若在心。覺樂能忍。是名樂根。云何苦
根。答曰。因觸生苦受。在身覺苦不可忍。是名
苦根。云何喜根。答曰。因觸生喜受。在心覺喜
能忍。是名喜根。云何憂根。答曰。因觸生憂
受。在心覺憂不可忍。是名憂根。云何捨根。答
曰。因觸生不苦不樂受。若在身。若在心。覺不
苦不樂。非可忍。非不可忍。是名捨根。云何信
根。答曰。於遠離寂靜善法生信。若信是法善。
信有是分別。受其事。取其相。如是淨心。是名
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廣説如經本。云
何未知欲知根。答曰。不見人。不得決定人。所
覺慧慧根。及諸餘根堅信堅法人。未見四
諦。當見四諦。是名未知欲知根。不見人者。謂
不見諸諦人。不得決定人者。不於諸諦得決
定。所有學慧慧根者。則説慧根。諸餘根堅信
堅法。所用八根。未見四諦。當見四諦。則説八
根。如是等九根合聚。名未知欲知根。問曰。彼
根聚中。何故再説慧根。一説餘根耶。答曰。以
名勝義勝故。彼根聚中慧名勝義亦勝。復次
慧説名前道。如説比丘當知。種種善法生
時。慧爲前導。慧爲前相。次有慚愧。復次慧於
三事得決定。一於見得決定。二於縁得決定。
三於事得決定。彼相應法。於二事得決定。於
縁得決定。於事得決定。非於見得決定。所以
者何。非見性故。非相應共有法。得一決定。謂
於事得決定。非見決定。非見相故。非縁決定。
非縁法故。復次若以慧見煩惱時。煩惱則不
得久住。如穴居衆生人若見時便還入穴。彼
亦如是。復次若身中有慧照。則煩惱賊不能
偸劫。猶如屋中有燈照者。賊則不能偸劫。彼
亦如是。復次以慧能照一切法外物。如日月
藥草摩尼珠。諸天宮能照一界一入一陰一
世少分。一界少分者謂色界。一入少分者謂
色入。一陰少分者謂色陰。一世少分者。謂現
在世。慧能照十八界十二入五陰三世及無
爲法。復次無慧者縛。有慧者解。復次佛出世
時。入佛法者。以慧而自娯樂。佛法以知解爲
勝。譬如有目之人能至寶處。如是有慧眼者。
能至佛法寶處。譬如盲人雖往寶處而無所
見。惡慧之人入佛法寶處。亦復如是。復次慧
名爲將。亦名爲眼。亦名爲頭。亦名爲覺。亦名
覺支。亦名爲道。亦名道支。復次慧名爲眼。餘
助道法。名爲盲。如衆多盲人。一有目者而
奬導之。令行正路。彼亦如是。復次慧斷煩
惱刀。如説姊妹當知。聖弟子以智慧刀。斷一
切結縛使垢纒。復次慧説名爲堂如。尊者阿
尼盧豆所説。我依戒立戒昇無上智慧堂。復
次慧能立別相總相法。能解別相法。能解總
相法。能破自體愚。能破縁中愚。於諸法中得
不顛倒。復次慧是諸佛所愛敬。諸佛不愛敬
人色族財富。愛敬有慧者。復次諸佛以慧故。
而有差別。非以色族財富等。以如是事故。慧
則再説。餘根一説。云何知根。見人。決定人。
所有學慧慧根。及諸餘根。信解脱見。到身證。
已見四諦。重見四諦是名知根。見人者見諸
諦。決定人者。於諸諦決定。所有學慧慧根。則
説慧根。餘諸根信解脱見到身證所用八根。
見四諦重見四諦。則説八根。如是等九根合
聚名知根。問曰。如無學人重見四諦。如退法
至憶法。憶法至護法。護法至等住。等住至能
進。能進至不動。何故唯説學人。不説無學人
耶。答曰。應説無學而不説者。當知此説有餘。
復次若説始。當知亦説終。若始説學。當知終
説無學如始終。初入已度方便畢竟。説亦如
是。復次斷未曾斷結。得未曾得果者。説名重
見。無學不斷未曾斷結。不得未曾得果故。不
名重見。復次若斷未曾斷煩惱得。證未曾證
解脱得。是名重見。無學雖證未曾證解脱得。
而不斷未曾斷煩惱故。是故不説。如斷煩惱
得證解脱得。除過患修功徳捨穢惡取勝妙。
去無義取有義。盡渇愛受無煩惱樂。當知亦
如是。復次斷未曾斷無知。得未曾得智。是名
重見。無學雖得未曾得智。不斷未曾斷無知。
謂染汚無知。以如是等事故。唯説學重見諦。
不説無學。云何知已根。答曰。若漏盡阿羅漢
無學所有慧慧根。解脱倶解脱所用諸根。能
生現法樂。是名知已根。漏盡阿羅漢。所有慧
慧根。則説慧解脱。倶解脱阿羅漢。所用諸根。
能生現法樂者。則説八根。如是等九根合聚。
名知已根。問曰。學人亦有現法樂。何以但説
無學。答曰。應説如説無學現法樂。亦應説學
現法樂。復次若説終當知亦説始。説畢竟當
知亦説方便。説已度當知亦説初入。復次以
名勝義亦勝故。若以法而言。無學法勝於學
法。以人而言。無學人勝於學人復。次無學人
所有猗樂。不爲煩惱所覆。學人雖有猗樂。爲
煩惱所覆。復次若受猗樂時。寛博廣大。是
説現法樂。學人有所作故。受猗樂時。不寛博
廣大。不名現法樂。無學人無有所作。受猗樂
寛博廣大故。名現法樂。譬如國王於諸怨敵。
未盡降伏。所受快樂。不寛博廣大。彼亦如是。
復次若無煩惱。意語亦滿。諸牟尼是説現法
樂。復次若受現法樂。不受後樂。是名現法
樂。學人受現法樂。亦受後樂故。不名現法樂。
以如是等事故。無學猗樂名現法樂。學人猗
樂不名現法樂
問曰。爲有三明阿羅漢不。若有者此中何
以不説。若無者此經云何通。如説尊者舍利
弗白佛言。世尊。此五百比丘。幾是三明。幾是
倶解脱。幾是慧解脱。問曰。尊者舍利弗。爲知
是事不。若知者何故問。若不知者云何名得
聲聞波羅蜜。答曰。應作是説。尊者舍利弗知。
問曰。若知者何故問。答曰。自有知而故問。如
比尼説。佛世尊知而故問。復次尊者舍利弗
爲利益他故問。尊者舍利弗雖自知。彼會中
有不知者。無無畏故。不能問佛。尊者舍利弗
無如是過。欲利益他故而問。復次欲説總相
令別異故而問。佛爲五百比丘説法。聞佛所
説。得阿羅漢果。斷未來有。盡可佛意。衆生若
能得阿羅漢。斷未來有。是名第一可世尊意。
尊者舍利弗作如是念。此諸尊者雖皆得阿
羅漢斷未來有。不知誰勤方便。欲説如是總
相令別異故而問。復次佛世尊令五百比丘
等住於果。舍利弗欲令其道差別故而問。復
次佛世尊令五百比丘等住無爲解脱。舍利
弗欲令有爲解脱差別故而問。復次欲顯功
徳寶藏令世知故而問。譬如寶藏覆在土中
多人不見。如是以少欲知足土。覆功徳寶藏
世無知者。復次欲令施主生信心故而問。有
諸檀越。於夏四月中。以衣食等所須之物。供
給衆僧。欲令施主知之。汝等所施。値如是等
清淨福田故而問。復次彼尊者淨行弟子法
故。弟子法應問。師應答。復次爲現破憍慢求
法情深故而問。復次爲壞少有所知生於憍
慢不喜問人故而問。尊者舍利弗作如是念。
我所有智慧有十六。世人所知有一分。我猶
問他。何況汝等少知見而不問耶。復次欲
現己身法無慳垢故。若人慳於法者。見他人
問。猶尚不喜。何況自問。復次爲止誹謗故而
問。諸外道等。作如是謗。沙門瞿曇夜從優波
提舍拘律陀邊受法。晝爲弟子説。若尊者舍
利弗合十爪掌。於大衆中而問於佛。彼誹謗
便止。復次弟子説善法。欲以如來印印故而
問。譬如王家所有符疏。若不以王印印者所
經關津而不信用。若以王印印者。所住之處
而皆信用。如是弟子所説善法。若不以如來
印印者。則於遺法四衆無信受者。若以如來
印印者。則遺法而四衆皆信受。是故弟子所
説。欲以如來印印故而問。答曰。應作是説。有
三明阿羅漢。問曰。此中何故不説。答曰。應説
文。應如是説。若慧解脱。倶解脱。三明阿
羅漢。能生現法樂。復次已説在先説義中。三
明阿羅漢。若是慧解脱。若是倶解脱。若説慧
解脱。當知已説慧解脱。有三明者。若説倶解
脱。當知已説倶解脱。有三明者。昔有二論師。
一名時婆羅。二名瞿沙跋摩。尊者時婆羅偏
讃歎慧。尊者瞿沙跋摩偏讃歎滅定。尊者時
婆羅作如是説。慧勝滅定。所以者何。慧能有
所縁。滅定無所縁。尊者瞿沙跋摩説滅定勝
慧。所以者何。滅定唯聖人有。慧凡聖倶有。讃
歎慧者。作如是説。若有三明。不具八解脱者。
是名三明。若有三明。具八解脱者亦名三明。
具八解脱。無三明者。是名倶解脱。若有一明
二明者。是名慧解脱。所以者何。慧勝滅定故。
若讃歎滅定者。作如是説。若具八解脱。無三
明者。是名倶解脱。若具八解脱。有三明者。亦
名倶解脱。若有三明。不具八解脱者。是名三
明。若有一明二明。名慧解脱。所以者何。滅定
勝慧故。此二所説。倶唐捐其功。此二所説。於
文無益。於義無益。三明。或得滅定。或不得滅
定。若得者。名倶解脱三明。若不得者。名慧解
脱三明。今當重説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
所以。何故名未知欲知根。答曰。未知當知。未
決定當決定。未斷當斷。是故名未知欲知根。
問曰。若未知當知。未決定當決定。未斷當斷。
名未知欲知根者。苦法忍生時。觀欲界五陰
苦得決定。後生苦法智。亦觀欲界五陰苦得
決定。是時名知苦已復知苦。何故名未知欲
知根。不名知根耶。答曰。苦法忍。始觀欲界五
陰苦不名已知苦法智名始知。復次苦法忍。
觀欲界五陰決定是苦。不名爲智。苦法智乃
知。以智爲決定不以忍。復次若後更不生未
知欲知道。不爲未知欲知學所覆。不以上著
不不得自在。名知根。與此相違故名未知
欲知根。何故名知根。答曰。未知已知。未決定
已決定。未斷已斷。問曰。若未知已知。未決定
已決定。未斷已斷。名知根者。道比忍現在前。
除自體及相應共有法。餘比智分悉得決定。
後生道比智。於彼相應共有法。始得決定。名
知根。何不名未知欲知根耶。答曰。外國法師
説。第十六心最初道比智刹那。名爲見道。問
曰。此中不論如是説者。乃論十五心是見
道者。尊者僧伽婆修作如是説。道比忍現在
前。未來有無量道比忍修。彼未來修者。能於
現在道比忍刹那相應共有法得決定。不應
作是説。所以者何。未來道不縁有所作。問曰。
若然者其義云何。答曰。從多分故。已得決定
者多。未得決定者少。已得決定猶如大地。未
得決定如一揣土。須彌山芥子。大海一渧。
虚空蚊翅處空喩亦如是。復次彼後更無未
知欲知道。更不爲未知欲知覺所覆。不以上
著下。*不不得自在。是故不名未知欲知根。
何故名知已根。答曰。知已更不知。決定已更
不決定。斷已更不斷。是名知已根
問曰。若知已更不知。決定已更不決定。斷已
更不斷。名知已根者。何故於三知已法中。一
獨名爲佛耶。答曰。佛初成道時。覺一切法。作
別相觀。非總相觀。聲聞辟支佛。初成道時。覺
一切法總相觀。非別相觀。復次若智自知遍
知決定知。是名爲佛。辟支佛智。雖自知非遍
知。非決定知。聲聞智。不名自知。非遍知。非
決定知。復次若於一切種。以縁自覺。是名爲
佛。辟支佛雖以縁自覺。不於一切種。聲聞不
於一切種以縁自覺。復次若智遍所知。覺遍
所覺。行遍所縁。根遍根義所。境界遍境界。是
名爲佛。聲聞辟支佛不爾。復次若所聞不如
擔。是名爲佛。聲聞辟支佛不爾。復次所
不應行習氣。於此身永斷。是名爲佛。聲聞辟
支佛不爾。復次於甚深十二因縁河。能盡其
底者。是名爲佛。聲聞辟支佛不爾。如三獸
度河。謂兎馬象兎。騰躑乃*度馬或盡其底。
或不盡底而*度。香象於一切時。足蹈其底而
*度。如兎*度河。聲聞*度因縁河亦復如是。
如馬*度河。辟支佛*度因縁河。亦復如是。如
香象*度河。佛*度因縁河亦復如是。復次若
永斷二種無知。謂染汚不染汚。是名爲佛。聲
聞辟支佛。雖斷染汚無知。不斷不染汚者。復
次若永斷二種疑。謂是人是杌疑及使性疑。
是名爲佛。聲聞辟支佛。雖斷使性疑。不斷是
人是杌疑。復次佛得盡智時。於二種障心得
解脱。謂煩惱障解脱障。是名爲佛。復次若依
所依具足者。是名爲佛。或有所依具足依不
具足。如轉輪聖王。或依具足所依不具足。如
辟支佛。佛世尊依所依二倶具足。如依所依
器中物器。當知亦爾。復次若三事具足。是名
爲佛。一色二族三言語。復次若具足三事。是
名爲佛。一誓願具足。二功果具足。三恣所問
具足。復次若有三不護。有三不共念處。是名
爲佛。復次若所言無二。有無盡辯。所記無
失。是名爲佛。復次若善知因。善知時。善知
相。善知爲他説法。是名爲佛。復次若有四種
智。一無畏智。二無著智。三無缺失智。四不
退智。是名爲佛。復次若知種種因。知種種果。
知種種性。知種種對治法。是名爲佛。復次若
於世八法得解脱。其徳無有能得邊者。能爲
一切厄難者作救護。是名爲佛。復次若於十
八不共法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不共念處。
是名爲佛。復次若大悲心。深遠微細。遍一切
處。於一切衆生。無怨憎心。深遠者。從三阿僧
祇劫積聚故。微細者。濟衆生三苦故。遍一切
處者。縁三界衆生故。於一切衆生無怨憎者。
於怨親中人等不異故。如是等事故。三已作
法中。説一爲佛
問曰。何故色陰中。眼耳鼻舌身立根。色聲香
味觸不立根耶。答曰。無根故不立根。復次
若是内入者立根。外入者不立根。復次若作
所依者立根。若作所縁者不立根。復次若是
衆生數者立根。若或是或非者不立根。復次
在自身中者立根。不定者不立根。復次若自
所用者立根。不定者不立根。復次不共者立
根。共者不立根
問曰。受陰中。樂受立二根。苦受立二根。何故
不苦不樂受立一根耶。答曰。應説二根而不
説者。當知此説有餘。復次欲現種種説種種
文。乃至廣説。復次欲現二門二略。乃至廣
説。復次樂受。或有黠慧者。有不黠慧者。或有
輕躁者。有不輕躁者。苦受亦爾。樂受中。若不
黠慧不輕躁者立樂根。若黠慧輕躁者立喜
根。苦受亦爾。不苦不樂受。不黠慧不輕躁故
立一根。復次樂受。樂根所作異。喜根所作異。
苦受亦爾。不苦不樂受所作無異。復次離相
對法故。樂受對苦受。苦受對樂受。不苦不樂
受。無相對故立一根
問曰。何故想陰不立根耶。答曰。不立根法多。
何故獨問想。問曰。所以問者。色陰行陰。少分
立根。少分不立根。受陰識陰。盡立根。想陰不
盡立根。不少分立根。是故問想陰何故不立
根。答曰。無根相故不立根。復次根以自力自
功用立。想以他力他功用立。如傭作人。他
教則作不教不作。若受有所覺。思有所思。識
有所識。然後想有所想。復次爲他所覆故。善
想爲慧所覆。如人憶想不妄世言是人智慧。
不善想爲顛倒所覆。如無常常想顛倒。尊者
和須密説曰。何故想不立根耶。答曰。威勢義
是根義。想威勢少。問曰。想亦有威勢。如説一
切有爲法。展轉有威勢無爲法。於有爲法
亦有威勢。復次根能害煩惱。想不能害。問曰。
想亦能害煩惱。如説比丘修行廣布無常想。
除一切欲愛色無色愛。尊者佛陀提婆説曰。
想取想分別。分別體唯取想。餘數法行境
界已想然後取想分別
問曰。煩惱何故不立根。答曰。無根相故不立
根。復次威勢義是根義。煩惱威勢少故不立
根。問曰。煩惱能沒生死遠離涅槃。壞諸善法。
云何言威勢少耶。答曰。以是下賤可呵法故。
言威勢少。問曰。若然者。染汚受何故立根
耶。答曰。受於煩惱有威勢。煩惱威勢少。猶如
獄卒。雖所住處下。亦與貴勝交往。諸獄卒守
門者。雖復苦切於人無有威勢。而不得與貴
勝交往。彼亦如是。尊者僧伽婆修説曰。若法
有欲無欲身中可得故立根。煩惱唯有欲身
中可得故不立根。若作是説。則憂根知已根
不爾。所以者何。憂根唯有欲人身中可得。
知已根。唯無欲人身中可得。是故如前説者

問曰。何故受善染汚不隱沒無記立根。慧唯
善立根。染汚不隱沒無記不立根耶。答曰。受
於煩惱分中勢用勝。善染汚不隱沒無記盡
立根。慧於出要法中勢用勝。善慧能増益出
法。染汚慧能斷出要法。不隱沒無記慧。
於出要法無所増益
問曰。倶是不相應行陰。命根立根。受身處何
故不立根耶。答曰。無根相故不立根。復次
命根是報。一切報從業生。是以命根立根。受
身處不定。或有是依。或有是報。是故不立

問曰。最勝義是根義。滅盡涅槃。於一切有爲
爲法中最勝。何以不立根耶。答曰。此是根
畢竟盡處不立根。譬如瓶衣。畢竟盡處。不名
瓶衣。復次若法行世。能取果。能有所作。能知
境界者立根。滅盡涅槃。與此相違故不立根。
復次若法是生滅有因。是有爲相者立根。滅
盡涅槃。與此相違故不立根。復次根屬因
屬縁屬所作立根。涅槃與此相違故不立根。
復次若法爲生所生爲老所老爲壞所壞者立
根。涅槃不爾。復次根在陰墮世。與苦相續。有
前後相上中下相者立根。涅槃不爾。復次言
最勝者。於有爲法中最勝故立根。涅槃於有
爲無爲法中最勝故不立根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七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八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使犍度十門品之二
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
意識界。界名略説亦名廣説。略説者於説大
經。如大因縁經大涅槃經等。廣説者。於説入
經入。亦名略説亦名廣説。略説者於説界經。
廣説者於説陰經。陰亦名略説亦名廣説。略
説者於説入經。廣説者如説。若有所受。當知
皆苦。於如是等經。名爲廣説。復有説者。界亦
名略説亦名廣説。即於界中。不於餘法。所以
者何。界中心色是廣説。心數法是略説。入亦
是略説。亦是廣説。即於入中。不於餘法。所以
者何。入中色是廣説。心心數是略説。陰亦是
略説。亦是廣説。即於陰中。不於餘法。所以者
何。陰中色心是略説。心數是廣説。如説若有
所受。當知皆苦。此説一向是略。復有説者。界
是廣説。亦攝一切法。大因縁經大涅槃經。雖
是廣説。不攝一切法入。雖攝一切法。而非廣
説。所以者何。是中説法故。陰不攝一切法。所
以者何。攝一切有爲法。不攝無爲法故。亦非
廣説。所以者何。是略説故。如説。若有所受當
知皆苦。此一向是略説。佛所説經。廣略義如
此。非謂如説法施財施是略説。大因縁經大
涅槃經是廣説。世尊於所知法。先廣説十八
界。即於彼所知。次略説十二入。於彼十二入。
除無爲法。略説五陰。是名世尊廣略之説。以
如是廣略所説法。佛告尊者舍利弗。我説諸
法。若廣若略。能知解者難得。以如是廣
略説故。尊者舍利弗。請於世尊。世尊説法若
廣若略。能有知解法寶者。譬如大海中龍於
大海中化作大身。上昇虚空興起大雲遍覆
虚空放電光。出如是雷音。我今當雨藥草樹
木。聞如是音。皆生恐怖作如是念。大海中龍。
若降雨者。我等皆當沒滅。是時大地。心無疑
懼。又無異色而請之言。汝當降雨經百千歳。
我盡能受。世尊亦爾。於主童佛然燈佛迦
拘遜陀村佛迦那含牟尼佛乃至迦葉佛所。
長養智身。上昇有餘涅槃虚空界中。以大悲
雲遍覆世間。放智電光。出無我師子吼音作
如是言。舍利弗我所説。若廣若略。知解者難
得。是時一切受化者。聞説是言心懷恐懼。唯
除尊者舍利弗。世尊以未曾聞名味句身。而
説諸法。我等所不能解。尊者舍利弗。於六十
劫中。増長如地知見。心無恐懼又無異色。而
請於佛。世尊説法。若廣若略。能有知解法寶
之者
問曰。有法非聲聞辟支佛境界。何故尊者舍
利弗。作如是請佛。答曰。聲聞所知。非佛知。
以聲聞境界非佛境界。以聲聞所行非佛所
行。以聲聞根非佛根。復次佛聽故請。尊者舍
利弗作如是念。世尊所説。常以憐愍知量。觀
其田器。當雨法雨。不唐捐其言。若説一句。
前人不受。佛則不説。世尊知我有爾所受法
器。則爲我説如是法。以是事故。佛聽故

問曰。爲何等受化者説界。何等説入。何等説
陰。答曰。於界中愚者爲説界。於入中愚者爲
説入。於陰中愚者爲説陰。復次受化者。或
是初行。或是已行。或是久行。爲初行者説界。
爲已行者説入。爲久行者説陰。下根中根上
根。樂廣樂略樂廣略者。説亦如是。復次若恃
性憍慢縱逸者爲説界。所以者何。性義是界
義故。若恃財憍慢縱逸者爲説入。所以者何。
輸門義是入義故。恃命憍慢縱逸者爲説陰。
所以者何。陰説名殺賊。復次於色心愚者爲
説界。所以者何。界中廣説色心。略説數法。
於色愚者爲説入。所以者何。入中廣説色。略
説心心數法。於心數法愚者爲説陰。所以者
何。陰中廣説心數法。略説色心。復次爲計我
者説界。爲於所依縁愚者説入。爲我憍者説
陰。佛爲如是受化衆生説陰界入
問曰。十八界。名有十八。實體有幾。答曰。十
八界。名有十八。實體或十七或十二。若説六
識身。則無意界。所以者何。離六識身外。更無
意界。是故名有十八。體有十七。若説意界。則
無六識身。所以者何。意界之外。更無六識身。
是故名有十八。體有十二。如名體。名假體假。
乃至知名知體。説亦如是。問曰。十八界體或
有十七。或有十二者。云何立十八界。答曰。以
三事故立十八界。一以所依。二以依。三以境
界。六界是所依。六界是依。六界是境界。所依
者。眼界乃至意界。依者。眼識乃至意識。境界
者。色乃至法。問曰。若以所依依境界。立十八
界者。阿羅漢最後心。則非意界。所以者何。不
能生識故。答曰。彼亦是意界。所以識更不相
續者。非以意界。更以餘事故。若識生者。亦
能作所依。過去有十八。未來現在。亦有十八。
問曰。過去有十八界可爾。所以者何。六識次
第滅者是意界。未來現在云何有十八界。答
曰。以是決定相故。若未來現在識。無意界相
者。過去者亦無。以決定相故。過去有十八界。
是故以三事説十八界。謂所依依境界。佛經
作如是喩。如大樹葉聚。比丘當知。無量界性
亦復如是。雖説無量界性。而不過十八界。盡
以三事故名界。謂所依依境界。佛經又説六
十二界。如多界經説。彼亦不過十八。盡以三
事故名界
問曰。佛經何故説六十二界。答曰。欲異外道
故。外道有六十二見。以身見爲本。爲對治彼
見故。説六十二界。餘經又説。憍尸迦。世間有
種種無量界衆生。各於自界。而起貪著。生牢
彊想。言我界勝。唯我是實。餘者是愚。如是
盡在十八界。亦以三事。謂所依依境界。復有
説者。此中諸見。以界名説。悉在法界中。以是
事故。十八界以三事立界。謂所依依境界。尊
者婆摩勒説曰。以四事故故立十八界。一以
自體二以事三以所作四以分別陰。以自體
者。色界乃至法界事者。眼識乃至意識。所作
者。眼界乃至意界。分別陰者。色陰有十界。
識陰有七。三陰有一界。此是界體性。乃至廣
説。已説體性。所以今當説。何故名界。界是何
義。答曰。性義是界義。叚義分義別義種種相
義不相似義分齊義。是界義。種種所依是界
所作。聲論者説曰。趣義是界義。持養義是界
義。性義是界義者。譬如一山之中多有諸性
鐵性白鑞性鉛性銅性銀性金性石性白
性。如是一所依身。有十八界性。叚義是界義
者。如諸材叚次第安置。名宮殿樓觀。次第
安置竹篾。名扇名蓋。次第安置肉叚。名爲男
女。分義是界義者。十八分是男。十八分是女。
別義是界義者。男別有十八。女別有十八種
種相義是界義者。眼界相異乃至法界相異。
不相似義是界義者。眼界於餘界不相似。乃
至法界。於餘界不相似分齊義是界義者。眼
界自有分齊。餘十七界亦有分齊。乃至法界
自有分齊。餘十七界。亦有分齊。種種所作是
界所作者。眼界所作。乃至非法界所作。法界
所作。乃至非眼界所作。聲論者説。趣義是界
義者。趣諸界諸趣諸生。持養義是界義者。能
持自性故。是故性義。乃至持養義是界義
已總説界所以。今當一一別説。云何眼界。若
眼已見色今見色。當見色。已見色是過去。今
見色是現在。當見色是未來。及諸餘彼分眼。
外國法師作如是説。彼分眼有四種。過去有
彼分眼界。謂眼不見色。滅墮過去者。現在亦
有彼分眼界。謂眼不見色今滅者。未來亦有
彼分眼界。謂眼不見色。當滅者及未來必不
生彼分眼。罽賓沙門説。彼分眼有五種。三種
如先説。未來必不生彼分眼。有二種。一與眼
識合。二不與眼識合。若以眼見色。於己名自
分。於餘一切衆生。亦名自分。若眼不見色。於
己名彼分。於餘一切衆生。亦名彼分。復有説
者。若以眼見色。於己名自分。於餘一切衆生。
名彼分。若眼不見色。於己名彼分。於餘一
切衆生。亦名彼分。復有説者。若以眼見色。於
己名自分。於餘一切衆生。不名自分。亦不
名彼分。若眼不見色。於己爲彼分。於餘一切
衆生。非自分亦非彼分。不應作是説。云何是
眼。不名自分亦非彼分。評曰。如前説者好。若
以眼見色。於己爲自分。於餘衆生。亦名自分。
若眼不見色。於己名彼分。於餘衆生。亦名彼

問曰。無有以他眼見色者。云何己眼於餘衆
生。名爲自分耶。答曰。誰説以他眼見色者耶。
問曰。若無説以他眼見色者。云何己眼於餘
衆生。名爲自分耶。答曰。以所作同故。如己眼
見色已滅。於餘衆生。亦名見色已滅。無有以
他眼見色者。問曰。自分眼見色。彼分眼不見
色。不見色眼。於見色眼。云何名彼分。答曰。展
轉爲因故。見色眼與不見色眼作因。不見色
眼與見色眼作因。復次以展轉相生故。見色
眼能生不見色眼。不見色眼。能生見色眼。復
次展轉相續故。見色眼續不見色眼。不見色
眼續見色眼。復次見色眼。不見色眼。倶是一
界一入一根一見。諸界有如是相者此中略
説。如眼界。耳界鼻舌界身界。説亦如是。云
何色界。答曰。若色爲眼。已見今見當見。已見
者是過去色。今見者。是現在色。當見者是未
來色。及餘彼分色。彼分色有四種。過去有彼
分色界。謂不爲眼所見已滅者。現在有彼分
色界。謂不爲眼所見今滅者。未來有彼分色
界。謂不爲眼所見當滅者。及未來必不生色。
有色界於一衆生。是自分。於二三乃至百千
衆生。是自分色界。於一衆生乃至百千衆生。
是自分者。如初生月。若生縁彼眼識。是自分
色界。若不生縁。彼眼識。是彼分色界。譬如大
會之中有一端正莊嚴伎女。在中種種舞戲。
若生縁。彼眼識。是名自分色界。若不生縁。
彼眼識。是名彼分色界。大衆之中。昇立坐
法師説法。亦復如是。有色界於一衆生。是彼
分。於二三乃至百千萬一切衆生。是彼分。謂
如須彌山中色大海大地中色。問曰。如是色
界。非天眼境界耶。答曰。雖是境界以不用故。
然有天眼者。不必一切時見所應見色
問曰。彼色不爲佛眼所見耶。答曰。是所見以
不用故。如今無佛。無佛眼見色。問曰。若以眼
見色。於己是自分。於餘一切衆生。亦是自
分。何故色界。若爲眼所見是自分。不爲眼所
見是彼分耶。答曰。一色界。容有一衆生。不
見二三衆生。則見無有一眼二人用見。何況
多耶。色界有如是相者。此中略説。如色界。聲
香味觸界説亦如是。以世俗言説故作是説。
世俗作如是語。汝所嗅香我亦嗅之。汝所甞
味我亦甞之。汝所覺觸我亦覺之實義不爾。
若一人已嗅香。第二人所不能嗅。一人已甞
味。第二人所不能甞。一人已覺觸。第二人所
不能觸。若世俗言説文説如上。若以實義文
應如是説。如眼界。耳界鼻界香界舌界味界
身界觸界説亦如是。云何眼識界答曰。眼縁
色生眼識。問曰。眼識生時除其自體餘一
切法皆作縁。何以但説眼色作縁耶。答曰。此
説眼識所依及境界眼。是彼所依色。是彼境
界。復次與眼識。作近威勢縁者説。眼色與眼
識作近威勢縁勝。於自體生老無常。是以故
説。問曰。眼識亦縁色生。何以但言眼識不言
色識。答曰。如外入經説。縁色生識。是名色
識。乃至廣説
問曰。但一經説色識。餘經多説眼識。答曰。
若是内法則説。不説外法。如内外所依所縁
根根義所境界境界不共共説亦如是。復次
識以所依故有別名。從眼生者。名爲眼識。乃
至從意生者名爲意識。如聲以所依故有別
名。如鼓聲依鼓貝聲依貝琴聲依琴。彼亦如
是。問曰。此皆依意。何以不盡依名意識耶。答
曰。若依是不共不同別異相。作識別名。云何
眼識所依不共不同別異。謂依於眼不依餘。
乃至身識説亦如是。以是事故而作四句。或
作所依。不作次第縁。乃至廣作四句。作所依
不作次第縁者。謂倶生眼。作次第縁不作所
依者。謂前次第滅心數法。作所依作次第縁
者謂意界。不作所依不作次第縁者。除上爾
所事。乃至身識説亦如是。若爲意識作所依。
亦爲意識作次第縁耶。答曰。若作所依。亦作
次第縁。頗有作次第縁不作所依耶。答曰。有
前次第滅心數法。尊者和須蜜説曰。亦縁色
生識。何故不言色識。但言眼識。答曰。眼爲識
作所依非色。復次眼所作勝。復次眼在自身
中色則不定。復次眼是内入。色則不定。復次
眼屬内色則不定。復次眼於識有損益。色則
不爾。問曰。若然者色亦有損益。答曰。一色雖
有損益。餘色能生眼識。眼不爾。若一眼壞。更
無餘眼能生識。餘識説亦如是。復次眼有上
中下識。亦有上中下色則不爾。復次眼所不
共。色則不定。如縁一界中色生二界中識。無
有依一界中眼生二界中識。縁一趣中色生
五趣中識。無有依一趣中眼生二趣中識。何
況多四生説亦如是。復次眼是威勢非色。尊
者佛陀提婆説曰。若眼無留難。識亦無留難。
問曰。色若有留難。識亦有留難。若無色者。識
何縁生。答曰不爾。境界常不壞。所依有壞。若
所依壞者。識則不生。假令有那由他色若所
依壞。縁色識不生者識則住不生法中。問曰。
眼識識色。何故言眼識色耶。答曰。或説所依
以顯依。或説依以顯所依。説所依以顯依者。
如此中説。眼能識色。説依以顯所依者。如説
眼識所更所分別名見。復次以名義勝故。如
伎人染衣書法。猶如伎師作伎時。非無伎子
伎女及餘侍從時會。然伎師於中勝故。但言
伎師作樂。如以染染衣。非無人水器等。但染
勝故言以染染衣。如以筆作字令字有差別。
非無人工紙墨等。但筆於中勝故説筆作字
令字差別。如是雖識能識色。以眼勝故説眼
識色。復次眼是識色具故言眼識色。如説伴
行於道。行者是足非伴。伴是道行之具。彼亦
如是。雖識識色。眼是識色具。故言眼識色。有
心意識。問曰。心意識。有何差別。答曰。或有
説者。無有差別。心即是意。意即是識如是等。
皆同一義。無有差別。如火名火亦名炎亦名
熾亦名燋薪。如是等十名經説。帝釋名因
陀羅。亦名憍尸迦。亦名釋迦。亦名千眼。一帝
釋有如是等十名。如阿毘曇説。受名爲受。亦
名別受。亦名等受。亦名覺受。一受有如是等
五名。彼亦如是。一心法有三種名。復有説差
別者。名即差別。是名心。是名意。是名識。復
次過去名意。未來名心。現在名識。復次説界
時名心。説入時名意。説陰時名識。復次遠行
義。是心義。如偈説
    獨行遠逝 不依於身 能調是者
    解脱畏怖
復次前導義是意義。如偈説
    意爲前導 意尊意駛 意若念惡
    即言即行 罪惡報應 如影隨形
生相續義是識義。復次性義是心義。輸門義
是意義聚義是識義。復次種種雜色義是心
義。如説比丘當知。畜生趣所以有種種雜色
者。皆由心有種種故。有種種雜色。歸屬義是
意義。如説比丘當知。此五根雖行種種境界。
持意分別。終歸屬意。分別物體相是識義。
復次増積義是心義。解了義是意義。別識義
是識義。尊者婆奢説曰。増積義斷義是心義。
解了義知義是意義。能識義別識義是識義。
増積是有漏。斷是無漏解了是有漏。知是無
漏。能識是有漏。別識是無漏。心意識。是謂差
別。若界有如是相者。此中略説。如眼識耳識
鼻識舌識身識説亦如是。云何意界。答曰。若
意能識法。已識今識當識。及餘彼分意。是名
意界。已識是過去意界。今識是現在意界。當
識是未來意界。及餘彼分意界者。未來必不
生意界。無有過去現在彼分意界。如意界。意
識界亦如是。問曰。何故不説五識界彼分。答
曰。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此説有餘。復次五識
以生爲差別。彼分是不生法。復次五識以所
作爲差別。彼分是無所作。復次若説意識界
彼分。當知亦略説五識界彼分。云何法界。答
曰。已爲意所知。今爲意所知。當爲意所知。已
爲意所知是過去法。今爲意所知是現在法。
當爲意所知是未來法。問曰。何故不説法界
彼分耶。答曰。無有彼分法界。所以者何。無有
如是法非意境界。若生一刹那意界。除其自
體相應共生。餘一切法盡縁。問曰。十色入亦
是意界境界。何故説名彼分耶。答曰。不以意
界故。説自分彼分。乃以眼於色有自分彼分。
色於眼有自分彼分。乃至身觸。亦如是。若以
意界。説自分彼分者。則十二入。盡是自分。無
有彼分。所以者何。盡是意境界故。以是事故。
作如是説。頗有共生法。或是自分。或是彼分
耶。答曰。有十色入是彼分。生老無常是自分。
所以者何。生老無常是法界所攝故。法界中
無有彼分。頗有相應共生法。或是自分或是
彼分耶。答曰。有未來必不生意界是彼分。彼
相應共生迴轉是自分。所以者何。是法界攝
故。法界中。無有彼分
問曰。頗以一眼界微塵作所依。一色界微塵
作境界。能生眼識耶。答曰。不生所以者何五
識身依積聚縁積聚。依合聚縁合聚。眼識依
自界縁自界他界。耳識亦爾。意識依自界他
界。縁自界他界。餘三識依自界縁自界。復次
眼識。依自縁自縁他。耳識亦爾。意識依自依
他。縁自縁他。餘三識依自縁自。此中説自
他者。即是界自他。復次眼識。依近縁近縁遠。
耳識亦爾。意識依近依遠。縁近縁遠。餘三識
依近縁近。所以者何。根與境界。無間識乃得
生。餘廣説如雜揵度
問曰。若彼繋眼。彼繋色。即生彼繋識。亦
生餘繋識耶。答曰。或即生彼繋識。亦生餘繋
識。即生彼繋識者。生欲界。欲界眼。見欲界
色。生欲界繋識。生欲界。初禪眼見初禪色。生
初禪眼識。生初禪初禪眼見初禪色。生初禪
眼識。是名即生彼繋識。生餘繋識者。生欲界。
以初禪眼。見欲界色。生初禪識。生欲界。以第
二禪眼。見欲界色。生初禪識。以第二禪眼。見
初禪色。生初禪識。以第二禪眼。見第二禪
色。生初禪識。以第三禪眼。見欲界色。生初禪
識。以第三禪眼。見初禪色。生初禪識。以第三
禪眼。見第二禪色。生初禪識。以第三禪眼。見
第三禪色。生初禪識。以第四禪眼。見欲界色。
生初禪識。以第四禪眼。見初禪色。生初禪識。
以第四禪眼。見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色。生
初禪識亦如是。是則説生欲界者生初禪。以
初禪眼。見欲界色。生初禪識。餘應隨相廣説。
如生欲界者。生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廣説
亦如是。問曰。彼繋身。彼繋眼。彼繋色。即生
彼繋識。亦生餘繋識耶。答曰。即生彼繋識。亦
生餘繋識。即生彼繋識者。生欲界。以欲界身
欲界眼。見欲界色。生欲界識。生初禪。以初禪
身初禪眼。見初禪色。生初禪識。是則説即生
彼繋識。生餘繋識者。生欲界。以欲界身初禪
眼。見初禪色。生初禪識。以欲界身初禪眼。
見初禪色。生初禪識。以欲界身以第二禪
眼。見欲界色。生初禪識。以欲界身第二禪眼。
見初禪色。生初禪識。以欲界身第二禪眼。見
第二禪色。生初禪識。以欲界身第三禪眼。見
欲界色。生初禪識。以欲界身第三禪眼見初
禪色生。初禪識。以欲界身。第三禪眼見第二
禪色。生初禪識。以欲界身。第三禪眼。見第三
禪色生初禪識。以欲界身第四禪眼。見欲界
色。生初禪識。以欲界身第四禪眼。見初禪色。
生初禪識。見第二禪。乃至見第四禪色。説亦
如是。是則説生欲界者。生初禪。以初禪身初
禪眼。見欲界色。生初禪識。以初禪身第二禪
眼。見欲界色。見初禪色。見第二禪色。説亦如
是。以初禪身第三禪眼。見欲界色。初禪色第
二禪色第三禪色。説亦如是。以初禪身第四
禪眼。見欲界色。初禪色第二禪色第三禪色
第四禪色。説亦如是。如生初禪。生第二第三。
第四禪亦應隨相。説以是事故。作如是説。頗
有餘繋身餘繋眼餘繋色。生餘繋識耶。答曰
有。生欲界以欲界身第三禪眼。見第二禪色
生初禪識。以第四禪眼。見第二禪色。以第
四禪眼。見第三禪色。説亦如是。生第二禪。以
第二禪身第三禪眼。見欲界色。生初禪識亦
爾。以第二禪身*以第四禪眼。見欲界色。生
初禪識亦爾。以第二禪身第四禪眼。見第三
禪色。生初禪識亦爾。生第三禪。以第三禪身
第四禪眼。見欲界色。生初禪識亦爾。以第三
禪身第四禪眼。見第二禪色。生初禪識亦爾。
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説亦
如是。問曰。若彼繋鼻。彼繋香。即生彼繋識。
亦生餘繋識耶。答曰。即生彼繋識。不生餘繋
識。欲界繋鼻欲界香。即生欲界繋識。如鼻界。
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説亦如是。問
曰。若彼繋身。彼繋觸。即生彼繋識。亦生餘繋
識耶。答曰。或生彼繋識。亦生餘繋識。生彼繋
識者。生欲界。以欲界身欲界觸。生欲界識。生
初禪。以初禪身初禪觸。生初禪識。是則説生
彼繋識。生餘繋識者。生第二禪。以第二禪身
第二禪觸。生初禪識。生第三第四禪亦如是。
所以者何。即彼身觸。非餘身觸。問曰。若彼繋
意。彼繋法。即生彼繋識。亦生餘繋識耶。答
曰。或生彼繋識。或生餘繋識。生彼繋識者。生
欲界。以欲界意。知欲界法。生欲界意識。乃至
生非想非非想處。以非想非非想處意。知非
想非非想處法。生非想非非想處識。是則説
即生彼處繋識。生餘繋識者。或有説。欲界善
心次第生未至依。未至依次第生欲界善心。
復有説者。欲界善心次第生未至依。亦生初
禪未至依。初禪次第生欲界善心
復有説者。欲界善心次第生未至依。初禪中
間禪。彼三地次第生欲界善心。尊者瞿沙。作
如是説。欲界善心次第生未至依。初禪中間
禪第二禪。彼四地次第生欲界善心。如行者
入超越定。從初禪超二禪及眷屬。起第三禪
現在前。此亦如是。評曰。應作是説。欲界善心
次第生未至依。初禪彼二地次第生欲界善
心。欲界善心次第生未至依。初禪者。欲界意
次第生初禪意識法。或三界繋。或不繋。彼二
地意次第生欲界善心。初禪意生欲界意識
法。或三界繋。或不繋。初禪次第生第二禪。是
順次定。初禪意生第二禪意識法。或三界繋。
或不繋。第二禪次第生初禪。是逆次定。第二
禪意。生初禪意識法或三界繋。或不繋。乃至
第三禪次第生第四禪。是順次定。第三禪意。
生第四禪意識法。或三界繋或不繋。第四禪
次第生第三禪是逆次定。第四禪意。生第三
禪意識法。或三界繋或不繋。第四禪次第生
空處。是順次定。第四禪意。生空處意識法。
或無色界繋或不繋。空處次第生第四禪。是
逆次定。空處意。生第四禪意識法。或三界繋
或不繋。空處次第生識處。是順次定。空處意。
生識處意識法。或識處繋。或無所有處繋。或
非想非非想處繋。或不繋。識處次第生空處。
是逆次定。識處意。生空處。意識法。或無色界
繋或不繋。乃至無所有處次第生非想非非
想處。是順次定。無所有處意。生非想非非想
處意識法。或非想非非想處繋或不繋。非想
非非想處次第生無所有處。是逆次定。非想
非非想處意。生無所有處意識法。或無所有
處繋。或非想非非想處繋或不繋。初禪次第
生第三禪。是順超定。初禪意。生第三禪意識
法。或三界繋或不繋。第三禪次第生初禪。是
逆超定。第三禪意。生初禪意識法。或三界繋
或不繋。如是乃至識處次第生非想非非想
處。是順超定。識處意。生非想非非想處意識
法。或非想非非想處繋。或不繋。非想非非想
處次第生識處。是逆超定。非想非非想處意。
生識處意識法。或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
想處繋或不繋。如是等則説定。復有餘定亦
可爾。欲界有四種變化心。欲界有初禪果變
化心。欲界有第二第三第四禪果變化心。此
變化心次第生淨禪。淨禪次第生變化心。淨
初禪次第生欲界初禪果變化心。初禪意。生
欲界意識法。是變化。或四入。或二入。欲界初
禪果變化心次第生淨初禪。欲界意。生初禪
意識法。或三界繋或不繋。乃至淨第四禪次
第生欲界第四禪果變化心。第四禪意。生欲
界意識法。是變化。若四入。若二入。欲界第
四禪果變化心次第生淨第四禪。欲界意生
第四禪意識法。或三界繋或不繋。如是則説
定。生時亦可爾。欲界命終生初禪。欲界意生
初禪意識法。或八地繋或不繋。初禪命終生
欲界。初禪意生欲界意識法。或三界繋或不
繋。欲界命終。乃至生非想非非想處欲界意。
生非想非非想處意識法。或非想非非想處
繋或不繋。非想非非想處命終。生欲界。非想
非非想處意。生欲界意識法。或三界繋或不
繋。乃至無所有處命終。生非想非非想處。無
所有處意。生非想非非想處意識法。或非想
非非想處繋或不繋。非想非非想處命終。生
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意。生無所有處意
識法。或無所有處繋。或非想非非想處繋或
不繋。是則説生時
若成就眼界。亦成就色界耶。答曰。成就眼界。
亦成就色界。頗成就色界。非成就眼界耶。答
曰有。生欲界。若不得。設得便失。廣説如根
揵度。若成就眼界。亦成就眼識界耶。答曰。或
成就眼界。不成就眼識界。乃至廣作四句。成
就眼界。不成就眼識界者。生第二第三第四
禪。眼識不現在前。成就眼識界。不成就眼
界者。生欲界。不得眼界。設得便失。成就眼
界。亦成就眼識界者。生欲界得眼界不失。若
生初禪。若生第二第三第四禪。眼識界現在
前。不成就眼界。亦不成就眼識界者。生無色
界。若成就色界。亦成就眼識界耶。答曰。若成
就眼識界。亦成就色界。頗成就色界。不成就
眼識界耶。答曰有。生第二第三第四禪。眼識
不現在前。若不成就眼界。亦不成就色界耶。
答曰。若不成就色界。亦不成就眼界。頗不成
就眼界。非不成就色界耶。答曰有。生欲界。不
得眼界。設得便失。若不成就眼界。亦不成就
眼識界耶。答曰。若不成就眼界。非不成就眼
識界。乃至廣作四句。不成就眼界非不成就
眼識界者。生欲界不得眼界。設得便失。不成
就眼識界非不成就眼界者。生第二第三第
四禪。眼識不現在前。倶不成就者。生無色
界。倶非不成就者。生欲界。得眼界不失。若生
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眼識現在前。若不成
就色界。亦不成就眼識界耶。答曰。若不成就
色界。亦不成就眼識界。頗不成就眼識界。非
不成就色界耶。答曰有。生第二第三第四禪。
眼識不現在前。若成就眼界得。不成就色界
亦爾耶。答曰。或成就眼界得。不成就非色界。
乃至廣作四句。成就眼界。得不成就非色界
者。生欲界。失眼界。成就色界得不成就非眼
界者。生欲界無眼界。命終生無色界。倶成就
得不成就者。生欲界。有眼界。命終生無色界。
若色界命終。生無色界。倶不成就不得不成
就者。除上爾所事。若成就眼界得。不成就眼
識界亦爾耶。乃至廣作四句。成就眼界得不
成就非眼識界者。若欲界失眼界。第二第三
第四禪命終。生無色界。成就眼識界得不成
就非眼界者。欲界無眼界。命終生無色界。若
第二第三第四禪眼識現在前而滅者。倶成
就得不成就者欲界有眼界。命終生無色界。
若初禪命終。生無色界。倶不成就不得不成
就者。除上爾所事。若成就色界得。不成就眼
識界亦爾耶。乃至廣作四句。成就色界得不
成就非眼識界者。第二第三第四禪命終。生
無色界。成就眼識界得不成就非色界者。第
二第三第四禪眼識現在前滅者。倶成就得
不成就者。欲界初禪命終。生無色界。倶不成
就不得不成就者。除上爾所事。若不成就眼
界得。成就色界亦爾耶。答曰有。若不成就色
界得。成就眼界亦爾。頗不成就眼界得。成就
非色界耶。答曰有。生欲界次第得眼界。若不
成就眼界得。成就眼識界亦爾耶。乃至廣作
四句。不成就眼界得成就非眼識界者。無色
界命終。生第二第三第四禪。生欲界次第得
眼界。不成就眼識界得成就非眼界者。生第
二第三第四禪眼識現在前。倶不成就得成
就者。無色界命終。生欲界初禪。非倶不成
就得成就者。除上爾所事。若不成就色界得。
成就眼識界亦爾耶。乃至廣作四句。不成就
色界得成就非眼識界者。無色界命終。生第
二第三第四禪。不成就眼識界得成就非色
界者。生第二第三第四禪。眼識現在前。倶
不成就得成就者。無色界命終。生欲界初禪。
非倶不成就得成就者。除上爾所事。如説眼
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亦應
隨相説。是則説相似者。如眼色眼識界。於餘
不相似作五三句。耳聲耳識界作四二句。鼻
香鼻識界作三三句。舌味舌識界作二三句。
身觸身識界作一三句也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八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九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     譯 
  使犍度十門品之
十二入。眼入乃至法入。問曰。何故作此論。答
曰。此是佛經。佛經説。生聞婆羅門。往詣佛所。
到已面共世尊種種語論。問訊已在一面坐。
爾時生聞婆羅門。白佛言。世尊。説一切者多。
一切有幾種。沙門瞿曇。爲施設何一切耶。佛
告婆羅門。我施設一切者。謂眼入乃至法入。
是名一切。如來説如是法名一切。婆羅門若
有作是説。我能遮止沙門瞿曇所説一切。更
説餘一切者。但有是語。而無有實。若還問者。
反生疑惑。所以者何。非境界故。佛經雖作是
説。而不廣分別。佛經是此論所爲根本。彼
中諸不説者。今欲廣説故。而作此論。問曰。若
作是説。有説。一切者。謂十八界。有説。一切
者。謂五陰及無爲法。有説。一切者。謂四諦及
虚空非數滅。有説。一切者。謂名色。如是等所
説。皆但有是語。而無有實。若還問者。反生愚
惑。非其境界耶。答曰。此中遮義不遮於文。若
作是説。一切法性。十二入攝。若更有説。餘法
非十二入攝者。如是説者。但有是語。空無有
實。乃至廣説。説十二入。是勝説妙説最上説。
問曰。説十二入。何故名勝説妙説最上説
耶。答曰。説入是中説能攝一切法。説界。雖能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