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解依第二靜慮練根作見至。若無漏爲
。彼加行無間解脱道時。即彼聖者未
三靜慮染。依第二靜慮無漏他心智通。
及無漏念住時。依第三靜慮第三靜慮
。若無漏爲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
解脱道時。未第三靜慮染。信勝解依
三靜慮練根作見至。若無漏爲加行。彼加
行無間解脱道時。即彼聖者未第三靜慮
。依第三靜慮無漏他心智通。及無漏
念住時。於是時未曾得。非第四靜慮
無漏智現在前而不修淨。第四靜慮及無漏
若一切染汚心。乃至生無想天者如前初靜
慮中説。如説。第四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説亦
是。以此諸地於離下地染最後解脱道
。皆必入根本地故。問何故依近分
界乃至第二靜慮染。最後解脱道。或即近分。
或入根本。離第三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染
最後解脱道決定入根本地耶。答下三近分
根本地受有差別故。於得根本地
。有即能入者。有入者。上五近分
根本地受無差別故。於得根本地
定即能入。諸瑜伽師依近分地下染
者。必於自根本地欣樂。心力能起者必
即起故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
十四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六十五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縁納息第二之四
若最初入無漏初靜慮。乃至廣説。初有
。一入正性決定初。二得果初。三離染初。四
轉根初。此中依二初論。謂得果及轉根。
得果初者。謂得阿羅漢果初盡智時。轉根初
者。謂時解脱阿羅漢練根作不動最後解脱
道時。問何故於四初中但依二初論。答
若爾時修一切地功徳者。此中依之作論。
唯二初位能如是修故依作論。若最初入
無漏初靜慮。爾時所得諸餘未來無漏心心
所法。彼一切當有尋有伺耶。答彼或有
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有尋有伺
者。謂所修未至定。及初靜慮。無尋唯伺者。謂
所修靜慮中間。無尋無伺者。謂所修上三靜
慮。下三無色。若最初入無漏第二靜慮。爾時
所得諸餘未來無漏心心所法。彼一切當
喜根相應耶。答彼或樂根相應。或喜根相應。
或捨根相應。樂根相應者。謂所修第三靜慮。
喜根相應者。謂所修初及第二靜慮。捨根相
應者。謂所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四靜慮。下
三無色。若最初入無漏第三靜慮。爾時所得
諸餘未來無漏心心所法。彼一切當樂根
相應耶。答彼或樂根相應。或喜根相應。或捨
根相應。義如前釋。若最初入無漏第四靜
。爾時所得諸餘未來無漏心心所法。彼一
切當捨根相應耶。答彼或樂根相應。或
喜根相應。或捨根相應。義如前釋。若最初
無漏空無邊處。爾時所得諸餘未來無漏
心心所法。彼一切當空無邊處攝耶。答
彼或空無邊處攝。或識無邊處攝。或無所有
處攝。空無邊處攝者。謂所修空無邊處。識無
邊處攝者。謂所修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攝者。
謂所修無所有處。若最初入無漏識無邊處
爾時所得諸餘未來無漏心心所法。彼一切
識無邊處攝耶。答彼或空無邊處攝。
或識無邊處攝。或無所有處攝。義如前釋。若
最初入無漏無所有處。爾時所得諸餘未來
無漏心心所法。彼一切當無所有處攝
耶。答彼或空無邊處攝。或識無邊處攝。或無
所有處攝。義如前釋。問何故此中於靜慮
相應。於無色攝。答彼作論者意欲爾
故。隨彼意而作論。但不法相便不
責。有説。於靜慮無色並應倶問。而不問者
知此義有餘。有説。爲現種種文種種説
種種文種種説故義則易解。有説。爲
二門二略二階二炬二明二光二種文影。如
靜慮相應。於無色亦爾。如無色
攝。於靜慮亦爾。有説。靜慮麁顯易見易
知。故問相應。無色微細難了難覺。故但問
攝。有説。靜慮有種種相互不相似。故問
。無色不爾。故但問攝。有説。靜慮有種種
受種種根。故問相應。無色不爾。有説。靜慮
多功徳多勝利。故問相應。無色不爾。有
説。靜慮有遍縁智。故問相應。無色但有
自上智。故但問攝。問何故此中於靜慮
無色。於無色靜慮耶。答彼作
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説。有説。於靜慮無色
並應倶攝。而不攝者當知此義有餘。有
説。爲種種文種種説。由種種文種種説
故義則易解。有説。爲二門二略二影二
。乃至廣説。有説。無色依屬靜慮。以先得
靜慮後得無色故。於靜慮亦攝無色。靜慮
屬無色。故於無色靜慮。有説。
靜慮亦不無色。以無尋無伺等言有
別意故。謂無尋無伺者。唯説後三靜慮。捨
根相應者。唯説未至靜慮中間及第四靜慮
靜慮無色其相各異。雖互相修而不
。有説。於無色亦應靜慮。應是説。
或未至定攝。乃至或無所有處攝。而不説者
無色非入靜慮加行。以靜慮現前不
必因無色故。有説。生靜慮地能起無色
無色地。不靜慮。有説。聖者生
後容無色。生無色後無靜慮
是故於靜慮無色。於無色靜慮
味相應初靜慮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答
譬喩者意。以彼於縁性中明了
故。説縁非實有。今欲示諸縁自性。令
諸縁皆是實有。故作斯論。味相應初靜
慮。與味相應初靜慮等幾縁。答與自地
味相應因等無間所縁増上。因者三因。即
相應倶有同類因。等無間者。謂味相應初靜
慮等無間。味相應初靜慮現在前。所縁者。謂
味相應初靜慮與味相應初靜慮所縁。増
上者。謂不礙生。及唯無障。此中因縁如種子
。等無間縁如開避法。所縁縁如任杖法
増上縁如與欲法。與自地淨等無間。所
縁増上等無間者。謂味相應。初靜慮等無間
淨初靜慮現在前。如愛見慢疑。上靜慮者。煩
惱等無間淨定現在前。此則總説。若別説者。
淨有四種。謂順退分。順住分。順勝進分。順
決擇分。此中有説。味相應等無間。唯順退分
現在前。有説。亦起順住分所縁者。謂味相
應初靜慮。與淨初靜慮所縁。増上者。謂
不礙生及唯無障。非因者。以染汚法與
種子故。由此義故味相應與
自地淨。若總説爲三縁。若別説或三或二。
謂與前二分三縁。與後二分二縁
自地無漏。爲所縁増上。所縁者。謂與
集類忍類智品所縁。増上者如前説。非
因者。有漏法與無漏法種子法故。非
等無間者。煩惱等無間不聖道現在前
故。由此義故味相應與自地無漏。若總説
二縁。若別説或二或一。謂與苦集類忍智
二縁。與滅道類忍類智品及一切法忍
法智品。爲一縁。與淨無漏上三靜慮
縁増上。所縁者。彼縁下地味相應故。増上
者。謂不礙生及唯無障故。非因縁者。染於
不染種子法故。非等無間縁者。已離
方能起上根本地淨無漏故。與餘爲
増上。餘謂味相應上三靜慮。及一切無色。増
上義如前説。非因縁者。異界地法因果斷
故及異類法非種子故。非等無間縁者。已
下染上地染方現前故。及相違故。非
者。上地煩惱。及根本無色。不下地有
漏法故淨初靜慮與淨初靜慮等幾縁
答與自地淨因等無間所縁増上。因者三
因。即相應倶有同類因。等無間者。謂淨初靜
慮等無間。淨初靜慮現在前。所縁者。謂與
初靜慮所縁。増上義如前説。此即總説。
若別説者。淨有四分。順退分與順退分
四縁。與順住分亦爾。與餘二分三縁
等無間。順住分與順住分四縁。與
勝進分亦爾。與順決擇分三縁。除等無
。與順退分三縁。除因縁。勝非劣因
故。順勝進分與順勝進分四縁。與順決
擇分亦爾。與順退分。有説。但爲所縁増上
順勝進分無間順退分不現前故。如是説者。
亦現在前。是故與順退分三縁。除因縁
彼劣故。與順住分亦爾。順決擇分與
決擇分四縁。與順退分所縁増上。與
順住分。有説。但爲所縁増上。以順決擇分
無間順住分不現在前故。如是説者。亦現在
前。是故與彼爲三縁。除因縁。與順勝進分
亦爾。與自地無漏。爲等無間所縁増上。等
無間者。謂淨初靜慮等無間。無漏初靜慮現
在前。此但從順決擇分。有説。亦從順勝進
。所縁者。謂與無漏初靜慮所縁。増上
者如前説。非因縁者。有漏法非無漏因故。
自地味相應等無間所縁増上。等無間
者。如愛見慢疑。上靜慮者淨定等無間煩惱
現在前。當知此從順退分。或順住分。起由
已離未離自地染者。起自地煩惱有差別
故。所縁者。味著自地淨靜慮故。餘如前説
淨無漏第二第三靜慮等無間所縁増
。等無間者。於第二順次入故。於第三
起入故。當知從順勝進分上淨餘。餘
前説。與淨無漏第四靜慮所縁増上
無等無間者。以極遠故。餘如前説。與餘爲
一増上。餘謂味相應三靜慮。及一切無色。増
上義如前説。是中差別者。謂與淨無漏無
。非等無間者。以極遠故。餘如前説。問
亦有等無間縁。謂初靜慮善心命終生上地
時。此中何故不説。答應説與彼爲等無間
増上。而不説者。當知義則有餘。有説。此定
蘊中唯説定善及定煩惱命終。結生但是生
善及生煩惱。是故不説。有説。此定蘊中唯
説根本善及煩惱命終。結生唯住近分
根本。是以不説。無漏初靜慮與無漏初
靜慮等幾縁。答與自地無漏因等無
間所縁増上。因者三因。即相應倶有同類因。
所縁者。謂與道忍道智品所縁。餘説如
前。此即總説。若別説者。法智品與法智品
四縁。與類智品三縁。除所縁。類智品
類智品四縁。與法智品三縁。除
所縁。苦集滅智品與苦集滅智品三縁
所縁。與道智品四縁。道智品與道智
四縁。與苦集滅智品三縁。除
。未知當知根品與未知當知根品
。與已知根品亦爾。與具知根品三縁
等無間。已知根品與已知根品四縁
具知根品亦爾。與未知當知根品
。除因等無間。除因者。後生於前。生非因
故。除等無間者。修道等無間。見道不現在
前故。具知根品與具知根品四縁。與
知當知根品及已知根品二縁。除因等無
。無學法智品與學類智品一増上。無
學類智品與學法智品一増上。是故以
總説故云與自地無漏四縁。若差別説。
則有是或四三二一。與無漏第二第三靜
。爲因等無間所縁増上。以無漏法不
界故。異地爲因縁前説。與自地淨及淨
第二第三靜慮。爲等無間所縁増上。此中於
自地淨。有説。除順退分餘三分等無
。有説。唯與後二分等無間。於上地
亦爾。如是説者。漸次入時。亦與勝進分
等無間。超越入時唯與順決擇分
無間。問何故超越入時唯順決擇分。與無漏
互爲等無間縁。餘時不爾。答於超越時
唯有猛盛堅固善根。能相引發順決擇分
盛堅固。餘分不爾。與淨第四靜慮及淨無
。爲所縁増上。以初靜慮類智品是無色對
故。與淨無色亦爲所縁。餘如前説。與
無漏第四靜慮及無漏無色因所縁増上
無色道類智品亦縁初靜慮類智品故。
餘如前説。與餘爲増上。餘謂與一切味
應。増上義如前説。由無漏與味極相違
等無間。貪不無漏法故非所縁。無
漏與染非種子法故非因。問若無漏與
極相違者。云何作増上。答於無間起雖
相違。而正生時去來無障。故得展轉互爲
増上
味相應。第二靜慮與味相應第二靜慮等爲
幾縁答與自地味相應。爲因等無間所縁
増上。與淨初二靜慮等無間所縁増上
一切無漏靜慮及淨第三第四靜慮
縁増上。與餘爲一増上。餘謂味相應初第三
第四靜慮。及一切無色。此中與淨初靜慮
等無間者。謂瑜伽師第二靜慮淨定無間。
諸煩惱。其心熱惱如火燒。遂即歸
淨初靜慮。故契經説。寧起厭作。意倶初靜
劣作意倶第二靜慮。問彼起何等
淨初靜慮。有説。起順住分。以起故。有
説。起順勝進分。防護上地故。又此所説與
味相應初靜慮爲一増
問第二靜慮染心命終生初靜慮。則有等無
間縁。何故不説。答應彼爲等無間増
。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説。此定蘊
中唯説定煩惱命終。結生是生煩惱。是故不
説。有説。此定蘊中但説根本地煩惱命終
結生唯住近分地煩惱。是故不説。餘隨
前説。淨第二靜慮與淨第二靜慮等
幾縁。答與自地淨因等無間所縁増
。與一切無漏靜慮及淨初第三第四靜慮。
并自地味相應。爲等無間所縁増上。與
一増上。此亦如前隨應廣説。無漏第二
靜慮與無漏第二靜慮等幾縁。答與
切無漏靜慮。爲因等無間所縁増上。與一切
淨靜慮等無間所縁増上。與淨無色。爲
所縁増上。與無漏無色。爲因所縁増上。與
餘爲一増上。此亦隨應廣如前説。從第三
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五三一二問
。廣説如本論知。問如世俗道
第四靜慮及下三無色染。一切無間道皆
下地。何故不説第四靜慮下三無色味相
應淨與上地淨所縁耶。答此亦應説。而
説者。當知有餘。有説。此定蘊中唯説
本地。九無間道但是近分地。是故不説。問何
等無漏第三第四靜慮。與淨無漏無色
無間耶。答唯類智品。問何故非法智品。有
説。法智品依下縁下故。謂法智品但依
。但縁欲界諸行。及彼因彼滅彼對治道。淨
無漏無色不爾。故法智品非彼等無間縁。有
説。法智品但縁欲界及彼滅道。縁欲界及
彼滅道無間。不即縁無色地境。以極遠
故。由此法智品非無色等無間縁。有説。無
色地非法智品所依所縁及地故。謂四靜慮
法智品所依所縁。而是法智品地。欲界
法智品地。而是法智品所依所縁。諸無
色地無是事。故非法智品無間所起。問
何故淨無漏無色。但縁下地類智品道。非
智品道耶。答法智品道非彼地對治故。問
豈不法智品道亦對治彼耶。答雖治彼
而非根本亦非全。是故不説。謂雖是彼修
所斷法對治。而非彼見所斷法對治。又雖
道法智是彼對治。而非苦集法智。有説。類
智品是彼主對治。法智品是彼客對治故非
彼所縁然淨無漏靜慮無色或下或上無間
而起。從下起者名順次順超。從上起者名
逆次逆超同類起者名純。異類起者名雜。
地無間者名次地。有間者名超。有間唯能
於一地。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問所説超定加行云何。答修超定時。彼修定
者。先起欲界善心。從此無間入有漏初靜
。次入有漏第二靜慮。次第乃至入非想非
非想處。從彼還入有漏無所有處。次第乃至
復還入有漏初靜慮。於此諸地循環修習。
善淳熟如王路已。復入無漏初靜慮。次
無漏第二靜慮次第乃至。入無漏無所有
。從彼還入無漏。識無邊處。次第乃至復
還入無漏初靜慮。於此諸地循環修習。令
善淳熟如王路已。復入有漏初靜慮。從
漏初靜慮。超入有漏第三靜慮。從有漏第三
靜慮。超入有漏空無邊處。從有漏空無邊
。超入有漏無所有處。從有漏無所有處
還超入有漏空無邊處。從有漏空無邊處
入有漏第三靜慮。從有漏第三靜慮。超
入有漏初靜慮。於此諸地循環修習。令
淳熟如王路已。復入無漏初靜慮。從無漏
初靜慮。超入無漏第三靜慮。從無漏第三靜
。超入無漏空無邊處。從無漏空無邊處
入無漏。無所有處。從無漏無所有處。還
入無漏空無邊處。從無漏空無邊處。超
入無漏第三靜慮。從無漏第三靜慮。超入無
漏初靜慮。於此諸地循環修習。令善淳熟
猶如王路。齊此超定加行成滿。從此復入
有漏初靜慮。從有漏初靜慮。超入無漏第三
靜慮。從無漏第三靜慮。超入有漏空無邊
。從有漏空無邊處。超入無漏無所有處
無漏無所有處。還超入有漏空無邊處
有漏空無邊處。超入無漏第三靜慮。從
無漏第三靜慮。超入有漏初靜慮。如是名
超定成滿。有餘師説。修超定時。先起
界善心。從此無間入有漏初靜慮。次入
漏第二靜慮。次第乃至入非想非非想處。從
彼還入有漏無所有處。次第乃至復還入
漏初靜慮。於此諸地善串習已復入無漏初
靜慮。次入無漏第二靜慮。次第乃至入無漏
無所有處。從彼還入無漏識無邊處。次第乃
至復還入無漏初靜慮。於此諸地善串習
已。復入有漏初靜慮。次入無漏第二靜慮
次入有漏第三靜慮。次入無漏第四靜慮。次
有漏空無邊處。次入無漏識無邊處。次
有漏無所有處。從彼還入無漏識無邊
。次第乃至復還入有漏初靜慮。於此諸
善串習已。復入無漏初靜慮。次入有漏
第二靜慮。次入無漏第三靜慮。次入有漏第
四靜慮。次入無漏空無邊處。次入有漏識無
邊處。次入無漏無所有處。次入非想非非想
。從彼還入無漏無所有處。次第乃至復還
無漏初靜慮。於此諸地善串習已。復入
有漏初靜慮。從有漏初靜慮。超入有漏第三
靜慮。從有漏第三靜慮。超入有漏空無邊
。從有漏空無邊處。超入有漏無所有處
有漏無所有處。還入有漏空無邊處。從
有漏空無邊處。超入有漏第三靜慮。從有漏
第三靜慮。超入有漏初靜慮。於此諸地
串習已。復入無漏初靜慮。從無漏初靜慮
入無漏第三靜慮。從無漏第三靜慮。超
入無漏空無邊處。從無漏空無邊處。超入無
漏無所有處。從無漏無所有處。還入無漏空
無邊處。從無漏空無邊處。超入無漏第三靜
。從無漏第三靜慮。超入無漏初靜慮。於
此諸地善串修習。是名超定加行成滿。從
此復入有漏初靜慮有漏初靜慮。超
無漏第三靜慮。從無漏第三靜慮。超入有漏
空無邊處。從有漏空無邊處。超入無漏無所
有處。從無漏無所有處。還超入有漏空無邊
。從有漏空無邊處。超入無漏第三靜慮
無漏第三靜慮。超入有漏初靜慮。從
復入無漏初靜慮。從無漏初靜慮。超入有
漏第三靜慮。從有漏第三靜慮。超入無漏空
無邊處。從無漏空無邊處。超入有漏無所有
。從有漏無所有處。還超入無漏空無邊
。從無漏空無邊處。超入有漏第三靜慮
有漏第三靜慮。超入無漏初靜慮。如
名爲超定成滿。復有説者。前來所説皆是加
行。從此位後自在循環超入諸定。無
乃名成滿。然必不入第四。問何故
入第四。答過殑伽沙數諸佛世尊及
聖弟子超入諸定法皆如是。故不問。有
説。諸超定者本應漸起。若從彼超法唯超
一。勢不過故。如登梯時亦應漸上。其有
能越二。勢不及故。有説。後起徑路
法皆如前故但超一。謂觀行者初超定時。從
五入五從四入四。支數等故易超入。後
亦如是故不二。有説。如所縁縁故唯超
一。謂觀行者不作意。於所縁縁唯能超
一。問云何觀行者於所縁超。答彼由不念
作意初靜慮。於九地境一一別縁。於
唯能縁一地。謂縁欲界無間能上縁
靜慮。或第二靜慮非餘。縁初靜慮無間能
下縁欲界。上縁第二靜慮。或第三靜慮
餘。縁第二靜慮無間能下縁欲界。或初靜
慮。上縁第三靜慮或第四靜慮餘。縁
三靜慮無間能下縁初靜慮。或第二靜慮。上
第四靜慮或空無邊處餘。如是乃至
非想非非想處無間能下縁識無邊處。或
無所有處餘。如初定。如餘定
其所應所縁縁皆應廣説。如不
二地所縁。超定亦爾。故不第四。問若
爾。何故説淨解脱次起五心。淨解脱心縁
於欲界。第四靜慮遍行隨眠能縁自上乃至
有頂。豈非能越二地所縁。答説不染心不
二。彼心是染故不相違。問如苦法智
欲界無間起苦類忍。乃至縁有頂云何
不染汚心不二。答彼但是總縁不
名爲超。亦倶縁餘地故是故非
問何處能超定。答在欲界色無色。在
餘趣。在三洲北洲。男子女人倶能
超定。尊者僧伽筏蘇説曰。唯贍部洲唯男子
能超定。餘洲及女人所依劣故不能。如是説
者。餘洲及女人亦能超定。彼於三摩地
心自在故。問何等補特伽羅能超定。答
是聖者非異生。是無學非學。無學中是不時
解脱非時解脱。於不時解脱中。要得願智邊
際定等殊勝功徳然後能超。問何故唯無學
不時解脱能超定耶。答要相續中無諸煩惱
定自在乃能超定。學相續中猶有煩惱。時
解脱於定不自在故並不超定。問何
等善根無間能超定耶。答無量解脱勝處遍
處諸通等善根無間皆不超定。唯無常等
行相善根無間能超。所以者何。要猛利増上
善根能超定故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
十五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六十六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攝納息第三之一
十想謂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死想。不
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斷想。離
想。滅想。如是等章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應
廣分別。問何故此中先依十想論。答彼
論者意欲爾故。隨彼意欲而作斯論。但
法相便不責。有説。爲別契
經義故。如契經中説。有十想無常想乃至
滅想。契經雖是説而不廣辯。今欲
故作斯論。問何故此中但説十想。答此不
問以是佛經所説故。佛於處處經中
唯説十想。作論者於佛所説中
一説十一想。不一説於九想。所以者
何。佛所説法無増減故不増減。如無増
無減無多無少無缺無長。無量無邊亦爾。無
量者義難測故。無邊者文難了故。譬如
海無量無邊。無量者深。無邊者廣。假使百千
那庾多數諸大論師如舍利子。於佛所説二
句經中百千論。分別解釋盡其覺性。亦
其邊量況復多耶。問置作論者。何
故世尊但説十想。答所化有情齊此所説事
究竟故。謂佛世尊凡所説法。皆觀有情所應
作事令善究竟。齊此而止不増不減。譬如
良醫觀有病者。隨應授藥不増不減。佛亦
是。有説。世尊爲聖道聖道加行及聖
道果故説十想。謂説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
我想死想則顯聖道。説不淨想厭食想一切
世間不可樂想則顯聖道加行。説斷想離想
滅想則顯聖道果。有説。世尊爲聖道聖
道資糧及聖道果故説十想。此中配釋如
知。有説。世尊爲奢摩他毘鉢舍那。
及二果故説於十想。謂説不淨想厭食想一
切世間不可樂想則顯奢摩他。説無常想無
常苦想苦無我想死想則顯毘*鉢舍那
斷想離想滅想則顯彼二果。有説。世尊爲
此岸彼岸及船栰故説於十想。謂説
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則顯此岸
斷想離想滅想則顯彼岸。説無常想無
常苦想苦無我想死想則顯船栰。有説。世
尊爲諸蘊諸界過失及彼還滅果故説
。謂説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則顯
蘊過失。説不淨想厭食想則顯欲界過失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則顯色界過失。説
死想則顯無色界過失。説斷想離想滅想
則顯彼還滅果。有説。世尊爲正性離
三界染及彼道果故説十想。謂説
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則顯正性離生
不淨想厭食想則顯欲界染。以欲界
婬欲及段食欲。於彼染習不欲界
故。説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則顯色界
。以色界有生死中最勝喜受。最勝樂受。
及第四靜慮最勝輕安樂。於彼耽著不
色界染故。説死想則顯無色界染
無色界壽量長遠。於彼保著不
色界染故。説斷想離想滅想則顯彼道果
有説。世尊爲近對治所治障故説於十
。謂説無常想近對治於諸行中我慢
。説無常苦想近對治懈怠障。説苦無
我想近對治我見障。説不淨想近對
治色貪障。説厭食想近對治耽美食障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顯近對治貪著世間
可愛事障。説死想近對治恃命憍逸障
斷想近對治諸非法障。説離想
治染著障。説滅想近對治所依障。有
説。世尊爲治外道執見故説十想。謂
諸外道於無常蘊中多起常執。對治彼
無常想。彼由蘊起常執故便計爲樂。
治彼故説無常苦想。彼由蘊執有樂
故便計有我。對治彼故説苦無我想。彼由
有我故便計有淨。對治彼故説不淨
想及厭食想。彼由有淨故便樂著生死
治彼故説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彼由
生死故便不涅槃。對治彼故説斷想離
想滅想。彼由涅槃故保愛壽命。對
故説於死想。有説。世尊爲逆過
離過失。及證彼所得功徳故説
。謂説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則顯厭逆過失。説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
想死想則顯遠離過失。説斷想離想滅想
則顯彼所得功徳。有説。世尊爲
時斷究竟斷故説十想。謂説不淨想厭食想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暫時斷。説餘七想
究竟斷。如暫時斷究竟斷。如是有影斷。
無影斷。有餘斷。無餘斷。有縛斷。無縛斷。摧
枝葉斷。拔根本斷。制伏纒斷。害隨眠斷亦爾。
有説。世尊爲離三界染加行。離三界染
道。離三界染故説十想。謂説不淨想厭食
離欲界染加行。説無常想離欲界
染道。説斷想離欲界染。説一切世間不
可樂想離色界染加行。説無常苦想
離色界染道。説離想離色界染。説死想
離無色界染加行。説苦無我想離無
色界染道。説滅想離無色界染
是十想界分別者。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
間不可樂想欲色界。餘三界及非界
地者。不淨想厭食想在十地。謂欲界。靜慮中
間。四靜慮。及四近分。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在
七地。謂欲界。未至。靜慮中間。根本四靜慮。
餘七想有漏者。在十一地。謂欲界。未至。靜
慮中間。根本四靜慮。四無色。無漏者。在
。謂未至。靜慮中間。根本四靜慮。下三無
色。所依者。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
想依欲界。餘依三界
行相者無常想作無常行相。無常苦想作
行相。苦無我想作無我行相。不淨想作不淨
行相。厭食想作厭逆行相。一切世間不可樂
想作不可樂行相。死想作死行相。斷想作
斷行相。離想作離行相。滅想作滅行相。有
説。後三一切皆作滅靜妙離四種行相。問死
想亦通無漏。云何聖道作死行相耶。答死
所縁故名死想。然彼還作無常行相。問
若爾死想無常想有何差別。有説。觀察諸
行最後無常此想名死想。觀察諸行刹那
無常此想名無常想。有説。觀察有執受諸
行無常此想名死想。觀察有執受無執受諸
行無常此想名無常想。有説。於有情處
死想。於法處轉名無常想。問若厭食想
厭逆行相者。彼不淨想亦作厭逆行相
此二有何差別。答不淨想厭逆於色。厭食想
逆於味。有説。不淨想對治婬貪。厭食想
治食貪。諸有欲十六行相外無聖道
者。彼説無漏斷離滅想。即作滅諦四種行
。諸有欲十六行相外有聖道者。彼説
無漏斷想即作斷行相。乃至無漏滅想即作
滅行相
所縁者無常想。有漏者。三諦爲所縁。無漏
者。苦諦爲所縁。無常苦想有漏者。二諦爲
所縁。無漏者。苦諦爲所縁。苦無我想有漏
者。一切法爲所縁。無漏者。苦諦爲所縁。然
佛此中所説三想唯説縁苦諦餘。不淨想
眼識爲加行引發故。色處爲所縁。厭食
想厭段食故。香味觸處爲所縁。有説。此想
亦眼識爲加行引發故。但以色處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有説。唯縁欲界。以
此想對治縁世間可愛事貪欲。此貪欲
唯在欲界故。此中有説。唯縁世間可愛事
有説。亦縁可愛事所起貪欲。問若唯縁
者。云何名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答一切
二種。一一切一切。二少分一切。此中説
少分一切是故無過。有説。此想通縁三界
以名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故。問若爾何故説
此想對治世間。可愛事貪欲。彼貪欲唯在
故。答彼經顯初起趣入加行故作

若已數習成滿者。亦能斷色無色界貪欲
故無過。死想有説。以最後刹那命根
。有説。以最後刹那命根無常所縁。有
説。以最後刹那命根倶生五蘊所縁。有
説。以最後刹那命根倶生五蘊無常
。有説。以一切衆同分命根所縁。有
説。以一切衆同分命根無常所縁。有説。
一切衆同分命根。倶生五蘊爲所縁。有
説。以一切衆同分命根。倶生五蘊無常
所縁。如是説者。以最後命根倶生五蘊無
所縁。斷想以斷爲所縁。離想以離爲
所縁。滅想以滅爲所縁。此後三想隨別如
此。即是皆以滅諦涅槃所縁義
念住者。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四念住
倶。不淨想厭食想。身念住倶。一切世間不可
樂想。有説。身念住倶。有説。法念住倶。死想
斷離滅想法念住倶
智者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死想。四智
相應。謂法智類智苦智世俗智。不淨想。厭食
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一智相應。謂世俗智。
斷離滅想四智相應。謂法智類智滅智世俗
智。三摩地者。無常想。無常苦想。死想。無漏
者與無願三摩地相應。苦無我想無漏者。
空三摩地相應。斷離滅想無漏者。與
相三摩地相應。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
可樂想。及餘七想中有漏者。皆不三摩
相應。根者。總説皆與三根相應。謂樂喜
捨根。世者皆墮三世。縁世者。無常想。無常
苦想。苦無我想。縁三世。不淨想。厭食想。一
切世間不可樂想。過去縁過去。現在縁
。未來生者縁未來。不生者縁三世。死想
説。縁三世有説。縁未來。斷離滅想縁
非世
善等者一切皆善。縁善等者。無常想。無常
苦想。苦無我想。不淨想。縁善不善無記。厭
食想縁無記。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有説。縁
三種。有説。縁不善無記。死想有説。縁
。有説。縁三種斷離滅想唯縁
三界繋不繋者。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
可樂想。欲色界繋。餘三界繋及不繋。縁
界繋不繋者。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
死想縁三界繋。不淨想。厭食想。縁欲界繋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有説。縁欲界。以
想對治縁可愛事貪欲。此貪欲唯在欲界
故。有説。縁三界。以此名一切世間不可樂
故。如是説者。初説爲善。斷離滅想縁

學等者。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唯非學非無學。餘通三種。謂學無學非學非
無學。縁學等者。一切皆縁非學非無學。見所
斷等者。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唯修所斷。餘通修所斷及不斷。縁見所斷
者。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縁見修
所斷。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修所斷。死想有説。縁修所斷。有説縁
修所斷。斷離滅想。縁不斷
名義者。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通
名義。死想有説。唯縁義。有説通縁
。餘六想但縁於義
自相續等者。前七想縁自他相續。後三
想縁非相續
加行得。離染得。生得者。一切加行得。離染
得。非生得
有漏無漏者。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
樂想。唯有漏。餘有漏無漏。外國師説。死想唯
有漏。所以者何。非諸聖道作我當死行相
故。評曰。應此想有漏無漏。以
加行時雖我等當死行相。若成滿時即於
彼境還作無常行相轉故。縁有漏無漏者。
前七想縁有漏。後三想縁無漏。問此十想幾
有漏縁無漏。幾無漏縁有漏。幾有漏縁
。幾無漏縁無漏。答三少分是有漏縁
。四少分是無漏縁有漏。三全四少分是有
漏縁有漏。三少分是無漏縁無漏。問此十想
幾非有漏。非有漏。乃至廣作四句。前
第二句作此第一句。前第一句作此第二句
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前第三句作此第四
。有爲無爲者。一切皆是有爲。縁有爲無
者。前七想縁有爲。後三想縁無爲。問此
十想幾自性斷。非所縁斷。幾所縁斷非自性
。幾自性斷亦所縁斷。幾非自性斷。亦非
所縁斷。答三少分自性斷非所縁斷。四少分
所縁斷非自性斷。三全四少分亦自性斷亦
所縁斷。三少分非自性斷亦非所縁斷。問
此十想幾非自性斷。非不所縁斷。乃至廣
四句。前第二句作此第一句。前第一句
此第二句。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前第三
句作此第四句
問此十想幾是轉。幾是隨轉。答三是轉。謂不
淨想。厭食想。死想。餘七是隨轉。問若爾何想
轉時幾想隨轉。答不淨想厭食想轉時。各四
想隨轉。謂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及斷離滅想。
死想轉時。七想隨轉。謂無常想。無常苦想。苦
無我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及斷離滅想。云
何不淨想轉時四想隨轉。謂修行者起不淨
時。先往塚間不淨相。所謂死屍青瘀
膖脹膿爛。或虫獸食噉血肉狼藉支節分離
或肉盡筋連。唯觀鎖次第連接。取是相
已至一近處目思惟。若皆分明現前者
善。若不明了當更往觀。如此。善觀不淨相
已。疾還所止足敷座。結跏趺坐調滑身
。令身心柔軟身心堪能。身心無熱身心離
。既令身心離諸蓋已。取先外相以方
。如彼此亦爾。如此彼亦爾。謂我此身具
如前諸不淨相。因於足骨以拄踝骨。因
於踝骨以拄脛骨。因於脛骨以拄膝骨
*於膝骨以拄髀骨。因*於髀骨以拄
&MT01545;。因&MT01545;以拄腰骨。因於腰骨
脊骨。因於脊骨連肋骨。又因手骨
肘骨。因於肘骨以拄臂骨。因於臂骨
肩骨。因於肩骨以拄脊骨。復因脊骨
項骨。因於項骨以拄頷輪。因於頷輪
齒鬘。上有髑髏此身中骨鎖次第。善
相已繋念眉間。然其所樂有廣有略。若
樂略者即從眉間身念住。從身念住
受念住。從受念住心念住。從心念住
法念住若樂廣者從眉間起。復觀髑髏齒
鬘頷輪。次第觀察乃至足骨。次由勝解作
意力故。令所觀骨鎖漸増漸廣。遍滿一床
一房一院一僧伽藍一村一田一城一國。乃
至大海邊際所有大地。皆爲白骨周匝遍滿
復以勝解作意力故。從彼漸略捨大地骨
於一國。捨一國一城。乃至捨一房
一床。復捨一床所有骨相。但觀身骨。謂
足骨次觀踝骨。次觀脛骨。乃至最後觀
髑髏骨髑髏骨念眉間。彼瑜伽師若
是廣略自在。是名不淨觀成。然此不
淨觀有所縁少。非自在少。應四句。有
縁少自在少。謂但思惟自身骨鎖相。而
能數數入出。彼觀自在少所縁少。謂
能思惟大地骨鎖相。而不數數入出。彼
自在少。亦所縁少。謂但思惟自身骨
鎖相。亦不數數入出。彼觀非自在少
亦非所縁少。謂能思惟大地骨鎖相。亦能數
數入出。彼觀又此不淨觀。有所縁無量。非
自在無量。應四句。謂前第二句作此第
一句。前第一句作此第二句。前第四句作
第三句。前第三句作此第四句。彼瑜伽師如
是觀察不淨相已。作是思惟。生死諸行。何
欣樂。爾時便於欲色無色三界諸行
貪樂。由此故彼先所修一切世間不可
樂想便得圓滿。彼由樂生死故便欣
樂涅槃。由此因縁先所修習斷離滅想皆得
圓滿。如是不淨想轉時四想隨轉。云何厭食
想轉時四想隨轉。謂修行者起厭食想時。
手中若鉢中食何而成。知從糓等。復
糓等從何而來從田中種子差別。復
種子誰故生知種種泥土糞穢。如
是觀已便作是念。此食展轉從不淨生。復
能展轉生諸不淨。誰有智者於中貪著。又彼
行者或常乞食。或僧中食。常乞食者。晨
澡漱嚼楊枝時。於水作尿想。於楊枝
指骨想。著衣持鉢往聚落時。於衣作濕人
皮想。於腰縚人腸想。於鉢作髑髏想
錫杖脛骨想。於道路間所見礫石
骸骨想。既至聚落諸城壁塚墓想。見
諸男女骨鎖想。於乞食時。若得餅作
肚想。若得麨作骨粖想。若得鹽作人齒想
若得飯作蛆虫想。若得諸菜人髮想。若
羹臛下汁想。若得乳酪人腦想。若
酥蜜人脂膏想。若得魚及肉
肉想。若得諸飮人血想。若得歡喜丸等
乾糞想。其僧中食者。若得淨草死人
髮想。所處床座作骨聚想。於所得飮食
不淨想。皆如前説。問行者何故於飮食等
不淨想耶。答彼作是思惟。我無始生
死由不淨淨想故。輪迴五趣
苦惱。今欲彼趣涅槃樂。是故於中觀爲
不淨。復次彼行者作是念。莫我於飮食
淨想故。増益貪心礙聖道故。於
不淨想。由不淨想便能厭離。彼瑜伽
師如是於食起厭想已作是思惟。生死諸
行何可欣樂。便於三界諸行厭。由
故彼先所修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便得圓滿
生死故便樂涅槃。由此因縁
所修習斷離滅想皆得圓滿。如是厭食想轉
時四想隨轉。云何死想轉時七想隨轉。謂修
行者起死想時。觀察諸法念念生滅。彼於
春時諸卉木。生花生葉鮮榮紅紺如妙寶
。河池津液水漸盈滿魚鳥喧戲。便作
。今外物生。彼入聚落諸男女。歌舞跳
躍飮食喜慶。即前問之。此何故爾。答曰。此
處生男生女。便作是念。今内法生。復於
諸卉木柯條聳密花葉茂盛。河池汎溢
波濤輪轉査沫&T020717;岸。便作是念。此諸外法
今已興盛。彼入聚落諸男女。撃鼓吹
歌舞歡笑車馬雜沓。即前問之此何。故爾。答
曰。此中有嫁娶事。便作是念。此諸内法今
已壯盛。復於秋時諸草木。爲秋日所
涼風所吹青色銷盡葉皆黄悴。河池流水漸
漸減縮。便作是念。此諸外物今已衰悴。彼
聚落諸男女。髮白面皺扶杖而行。身
形曲僂咳逆上氣。便作是念。此諸内法今已
衰老。復於冬時諸草木。霜風飄撃葉皆
地摧折枯死。河池流水漸皆竭盡乃至乾
。便作是念。此諸外法今已復滅。彼入
諸男女。被髮跳踊搥胸號叫宛轉在
地。即前問之此何故爾。答曰。此處父母死
喪。便作是念。此諸内法今已復滅。彼於
是内外無常。善取相已還其所止。洗足敷
座結跏趺坐。調滑身心身心柔渜身心
堪能身心無熱身心離蓋。既令身心離
已。内住其心於死想。謂如所見諸無
。觀察内身一期諸蘊結生時生。乃至
老死時滅。復於一期爾所位諸蘊各異
餘隨觀一位諸蘊前生後滅。復於一位
爾所歳諸蘊各異。捨餘隨觀一歳諸蘊前
生後滅。復於一歳爾所時諸蘊各異。捨
餘隨觀一時諸蘊前生後滅。復於一時
爾所月諸蘊各異。捨餘隨觀一月諸蘊前生
後滅。復於一月爾所晝夜諸蘊各異。捨
餘隨觀一晝夜蘊前生後滅。復於一晝夜
爾所牟呼栗多諸蘊各異。捨餘隨觀一牟
呼栗多蘊前生後滅。復於一牟呼栗多
所臘縛諸蘊各異。捨餘隨觀一臘縛蘊前生
後滅。復於一臘縛爾所怛刹那諸蘊各
。捨餘隨觀一怛刹那蘊前生後滅。復於
一怛刹那爾所刹那諸蘊各異。以刹那最
故於中漸漸略觀。乃至觀蘊二刹那生二
刹那滅。是名生滅觀加行圓滿。從此無間能
諸蘊一刹那生一刹那滅。是名生滅觀
。爾時名爲死想圓滿。以諸位滅即是死
故。彼修行者如是諦觀蘊生滅已。便作
。世尊所説諸行無常誠爲善説。以生滅即
無常故。如是行者死想轉時。令先所修諸
無常想皆得圓滿。行者復觀諸蘊相續前刹
那蘊。由後刹那蘊所逼迫故生已即滅。如
是觀已便作是念。世尊所説無常故苦誠爲
善説。以逼迫即是苦故。如是行者死想轉
時。令先所修無常苦想而得圓滿。行者復
前刹那蘊纔滅後刹那蘊即生。假使前蘊
念言我今不滅後蘊念言我今不生。彼於
皆不自在。前蘊後所逼故必滅。後蘊前
牽故必生。如是觀已便作是念。世尊所説
苦無我想誠爲善説。以不自在即無我故。
是行者死想轉時。令先所修苦無我想而
圓滿。行者復觀諸行生滅不自在故。於
空行聚中貪樂。由此便於三界諸行
不生樂著。如是死想轉時。令先所修一切
世間不可樂想而得圓滿。彼修行者既於
樂著故便樂涅槃。如是死想轉時令
先所修斷離滅想皆得圓滿。由此故説死想
轉時七想隨轉。問修諸想時有勝解作意
眞實作意。彼勝解作意所觀不實何非
。答彼修行者知非眞實實執故非
顛倒。問若知不實何故猶作。答爲煩惱
是故須作。問此若不實云何能伏煩惱。答由
彼想。便能制伏。如餘女母想
貪染。於怨憎所親想時不
。於下人所尊想時不憍慢。此亦如
是故須觀察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
十六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六十七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攝納息第三之二
無常想等攝幾靜慮等耶。答無常想攝四靜
慮四無色四解脱。乃至廣説。問何故作此論
答欲己義故。如分別論者。許
他性攝自性攝。今止彼意自性攝
他性攝故作斯論。問何故此中不想還
想。答有説。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
廣説。有説。此中應是問。無常想等攝
幾想等耶。答無常想攝無常想。乃至一
切世間不可樂想。攝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是説而不説者當知此義有餘。有
説。此中欲立未成立義。想還攝想不
成立是故不説。問若爾後文亦不
靜慮等。還攝初靜慮等。有説。靜慮等攝
法體於多法。自性攝義不自成
一法是故非難。有説。彼亦不靜慮等
靜慮等。而説者欲種種文種種説。由
種種文種種説。莊嚴於義。義則易解。有説。
二門二略二階二炬二明二光二種文
。如想攝想。如是亦應靜慮
靜慮等。如後説靜慮攝靜慮等。如是亦
想攝想。欲彼此二義倶通。故作
文互相影發。有説。此中辯攝及相應義。以
想對想但有攝義。無相應義是故不説。此
理於智等持。亦不説無相應故。
是説。想自性無雜於攝易了是故不
説。智與等持或自性有雜。或行相有雜。於
攝難了是故則説。無常想攝四靜慮者。此
即總説。然諸靜慮皆五蘊性。此無常想唯攝
相蘊餘蘊。於想蘊中唯攝無常想
餘想。於無常想中過去攝過去。未來
未來。現在攝現在。有漏攝有漏。無漏攝
無漏。學攝學。無學攝無學。非學非無學攝
非學非無學。退法攝退法。乃至不動法攝
動法。於中在初靜慮者攝初靜慮。乃至在
第四靜慮者攝第四靜慮。是故總説攝四靜
。如説攝四靜慮。攝四無色四解脱亦爾。
差別者。四無色四解脱四蘊爲性。餘想隨
亦准此説。然諸想皆以想爲自性故。皆不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