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No. 1545_ 五百大阿羅漢玄奘譯 ) in Vol. 27

[First] [Prev+100] [Prev] 821 822 823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先所得倶名爲淨。義無差別。不學與
差別相。是故不説。有説雖得以
故不説。謂生欲界梵世阿羅漢果
得。生上地者則不得故。有説。此中説一切
者。彼少分得。是故不説。頗有味相應
淨初靜慮無漏耶。答有。謂梵世上歿生
梵世時。以中有生時二倶得故。頗有
相應無漏初靜慮淨耶。答無。問阿羅漢
梵世纒退時。倶得二種何故言無。答應
有。即向所説者是。而言無者。當知有
餘。有説。先不成就今成就者。名無漏
初靜慮。先已成就是故不説。有説。前已説
無漏是勝功徳。於勝進時得則順。退
得則不順。是故不説。頗有淨無漏初
靜慮。非味相應耶。答有。謂聖者欲界愛盡
時。以不還果時二倶得故。頗有味相
應淨無漏初靜慮耶。答無。問起梵世纒退
阿羅漢果時。三種倶得何故不説。答爾時淨
少分得故不説。無漏如前説
問得與成就何差別。有説。名即差別。謂
得。名成就。有説。未得而得名得。已得而
得名成就。有説。最初得名得。後數數得名
成就。有説。先不成就而成就名得。先成就
而成就名成就。有説。先無繋屬而有繋屬
得。先有繋屬而有繋屬成就。有説
初得名得。得已不斷名成就。有説。初獲名
得。得已不失名成就。是故得唯在初成就。
初後得成就。是謂差別。頗有捨味相應
初靜慮非淨無漏耶。答有。謂梵世愛盡時。
是等文如本論説。隨其所應得相違
廣説。問梵世愛盡時亦捨退分淨。何故不
説。答此中説一切捨。彼唯少分捨。是故不
説。問得果練根及退位。皆有唯捨無漏初靜
餘。此中何故不説。有説。應説而不
説者。當知有餘。有説。此中説捨而不
者。彼捨還得。是故不説。問捨不成就有
差別。答名即差別。名捨名不成就。如是等
前得成就相違廣説
頗有退味相應初靜慮。非淨無漏耶。答無。
捨煩惱退故。頗有退淨初靜慮。非
味相應無漏耶。答有。謂異生從欲界愛盡
退時。頗有退淨無漏初靜慮非味相應耶。
答有。謂聖者從欲界愛盡退時。頗有餘退
耶。答無。問起上二界纒退無學果。及從
*種性退時。皆有退無漏初靜慮餘。此中
何故不説。有説。應説而不説者。當知此義
餘。有説。此中説退而不得者。彼雖退而
還得。是故不説。問捨退何差別。有説。名即
差別。謂名爲捨。名爲退。有説。捨通勝進及
退時。退唯退時。有説。捨通損減及増益時
退唯損減時。有説。捨通上下時。退唯下時。
有説。捨通盛衰時。退唯衰時。有説。捨通
相應等三。退唯二種除味相應。有説。捨通
利鈍根。退唯鈍根。是謂捨退差別
知此中有六成就。六不成就。五得三捨二
退。以明初靜慮味相應等三種差別。如説。
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説亦如是。此是總説。
中差別如理應知。非想非非想處不
三種故不類顯。然於所有二種亦准上應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
十二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六十三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縁納息第二之二
淨初靜慮有四種。謂順退分。順住分。順勝
進分。順決擇分。順退分者。謂若住此多分退
失。順住分者。謂若住此多分不退失
。順勝進分者。謂若住此多分勝進順決擇
分者。謂若住此多分能入正性離生。復次順
退分者。與諸煩惱&T020717;相雜煩惱無間此
現前此無間煩惱現前。順住分者。能觀下地
麁苦障而生厭背。能觀自地靜妙離
而樂安住。順勝進分者。能觀自地麁苦
而生厭背。能觀上地靜妙離而生
。順決擇分者。即煗頂忍世第一法等。復次
順退分者。隨順煩惱。順住分者。隨順自地
順勝進分者。隨順上地。順決擇分者。隨
聖道。此分或作聖行相。或作餘行相而向
聖道於解脱。如初靜慮乃至有頂隨
亦爾
頗有淨初靜慮。離染故得。離染故捨。退故
得。退故捨。生故得生故捨耶。答有。謂順退分
初靜慮離欲界染時得。離梵世染時捨。起
梵世纒退時得。起欲界纒退時捨。從上地
歿生梵世時得。從梵世歿生欲界時捨。乃
至有頂隨應亦爾。問若欲界沒生第二靜慮
第二靜慮歿生初靜慮者。彼於初靜慮
法往歿時捨。還生時不得。何法還生時得。往
沒時不捨。何法往沒時捨。還生時得。何法往
沒時不捨。還生時不得耶。答彼於初靜慮
順勝進分順決擇。分往沒時捨。還生時不得。
順退分及生得還生時得。往沒時不捨。順住
分往沒時捨。還生時得。除前相所餘法。往
沒時不捨。還生時不得。問若初靜慮沒生
第二靜慮。第二靜慮沒生初靜慮者。彼於
初靜慮何法往沒時捨。還生時不得。何法還
生時得。往沒時不捨。何法往沒時捨。還生時
得。何法往沒時不捨。還生時不得耶。答彼
初靜慮。順勝進分。順決擇分。往沒時捨。
還生時不得。順退分還生時得。往沒時不
捨。順住分及生得往沒時捨。還生時得。除
前相所餘法。往沒時不捨。還生時不得。如
初靜慮於第二靜慮是。乃至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亦爾。如根本地。如是諸
近分地亦應廣説。頗有第二靜慮纒退
無漏初靜慮耶。答有。謂無學初靜慮。及上七
地對治學初靜慮等。頗有第二靜慮纒退
淨初靜慮耶。答有。謂阿羅漢所修淨初靜慮。
及雜修淨初靜慮等
若修淨初靜慮。彼亦修無漏耶。乃至廣説。
修有四種。謂得修。習修。對治修。除遣修。此
中前二修。謂有爲善法。後二修。謂有漏法。外
國師。説。修有六種。謂前四。及防護修。分別
修。防護修者。即是修根。如契經説。若於
善調善覆善防善護。善修者能引後樂。分
別修者即是修身。如契經説。於此身中
髮毛爪齒。乃至廣説。此後二修應知即是對
治修除遣修攝。是故修唯有四。此中依
論。謂得修習修。如餘處説。若修法智
彼亦修類智耶。乃至廣説。彼亦依二修
論。謂得修習修。餘處復説。若道過去彼道一
切已修已安耶。乃至廣説。彼亦依二修
論。謂得修習修。如餘處説。若修身彼修戒
耶。乃至廣説。彼依二修論。謂對治修除
遣修。餘處復説。若修眼根彼修耳根耶。乃
至廣説。彼亦依二修論。謂對治修除遣
修。如餘處説。若修空三摩地。彼亦修無願
三摩地耶。乃至廣説。餘處復説。若修身念
。彼亦修受念住耶。乃至廣説。彼亦皆依
二修論。謂得修習修。如餘處説。若修
常想。彼思惟無常想耶。乃至廣説。有説。彼
得修論。有説。彼依習修論。有説。
彼依二修論。謂得修習修。如餘處説。云
何應修法。謂善有爲法。此法雖復具四修義
而彼但依二修論。謂得修習修。由此義
故應四句。有法有前二修後二修。謂
有爲無漏法。有法有後二修前二修。謂
染汚無覆無記法。有法具有四修。謂善有漏
法。有法倶無四修。謂無爲法。問何故名修。
答遍修故名修。數習故名修。熏故名修。學
故名修。令光淨故名修。應知此中現在
習修所顯。未來得修所顯。復次現在習故名
修。未來得故名修。復次現在受用故名修。
未來引發故名修。復次現在辦事故名修。未
來與欲故名修。復次現在身中故名修。未
來得自在故名修。復次現在現前故名修。
未來成就故名修。問何故已得善法現在前
時不未來耶。答已衰歇故。已受用故。已
作事故。已與果故。復次已修故。已息故。勢用
減故。復次已得法現前受用時。唯有漸盡
餘勢。云何能修未來。如人受用先所
積財。唯有漸減更無増益。復次作
者能修未來。非曾得法。須功用
故不未來。復次若已得法現在前。復能
未來者。則佛般涅槃時。現起一切靜慮
解脱等持等至。爾時亦應更修未來。如
則盡智時。應得一切功徳。云何得
所作究竟。勿此過故已得法現在前時。
未來諸餘功徳。若修淨初靜慮。彼亦
無漏耶。設修無漏初靜慮。彼亦修淨耶。
答應四句。有淨初靜慮。非無漏。謂已
淨初靜慮現在前。若未淨初靜慮現在
。而不無漏。若未非初靜慮世俗智
現在前。而修淨初靜慮無漏。已得淨初
靜慮現在前者。謂異生及聖者。或學或無學。
或聲聞。或獨覺。或如來。或爲現法樂住故。
或爲本所作故。或爲遊戲功徳故。或爲
受用聖財故。起曾得世俗初靜慮現在前
時。彼勢分尚不自第二刹那。況能修
未來功徳。然現前位即是習修故。得修淨
初靜慮。若未淨初靜慮現在前而不
無漏者。謂異生離欲界染。若最後解脱道。
根本初靜慮現在前時。即異生爲
靜慮染。依初靜慮加行道時。即異生依
初靜慮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三解
脱道時。即異生依初靜慮四無量。初二
解脱。前四勝處。不淨觀。念住。三義觀。煗頂
忍世第一法。有説。亦起持息念時。如是等
時。雖未曾得淨初靜慮。而不無漏。若
非初靜慮。世俗智現在前而修淨初
靜慮。非無漏者。此中餘地以智名説即未
至定靜慮中間。謂異生離欲界染即依未至
。起第九解脱道時。即異生爲初靜慮
。依未至定加行道時。即異生已離
。依未至定三無量。初二解脱。前四勝
處。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時。即異生
初靜慮染。依靜慮中間加行道時。
即異生依靜慮中間三無量。初二解脱。
前四勝處。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時。
是等時。起未曾得非初靜慮世俗智現在
。而修淨初靜慮無漏。有修無漏初靜
淨。謂已得無漏初靜慮現在前。若未
無漏初靜慮現在前。而不淨。若未
非初靜慮世俗智。及未非初靜慮無漏智
彼現在前而修無漏初靜慮淨。已得
漏初靜慮現在前者。謂諸聖者或學。乃至或
如來。或爲現法樂住故。乃至或爲受用聖
故。起曾得無漏初靜慮現在前時。彼勢
分尚不自第二刹那。況能修餘未來功
。然現前位即是習修故。得名無漏初靜
。若未無漏初靜慮現在前。而不
者。謂依初靜慮正性離生。苦集滅現觀
各三心頃。道現觀四心頃。聖者依初靜慮
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染。九無間道。九解
脱道時。及離非想非非想處染。九無間道。八
解脱道時。信勝解依初靜慮練根作見至
無間道。解脱道時。有説。除解脱道時。以
時亦修世俗道故。如是説者。爾時唯修
漏道。以見道得果故。時解脱阿羅漢。依
初靜慮練根作不動。九無間道。八解脱道
時。於是時未曾得無漏。初靜慮現在
而不淨。若未得非初靜慮世俗智現
在前。而修無漏初靜慮。非淨者。此中餘地
智名説即從第二靜慮近分。乃至非想非
非想處。謂聖者以世俗道初靜慮染。若
即第二靜慮近分爲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
道。九解脱道時。即聖者依第二靜慮近分
三無量。初二解脱。前四勝處。不淨觀。持
息念。念住。三義觀時。即聖者依第二靜慮
第二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世
俗爲加行。彼加行道時。依第二靜慮。信勝
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脱練根作不動。若世俗
加行。彼加行道時。雜修第二靜慮中間心
時。即聖者依第二靜慮。引發五通諸加行
。五無間道。二解脱道。及世俗他心智通解
脱道時。即聖者依第二靜慮。起四無量。初
二解脱。前四勝處。不淨觀。世俗念住。三義觀
七處善。有説。亦起持息念時。依第二靜慮
無礙解。及世俗無礙解増長時。依第二靜
。起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及増長時。即
聖者以世俗道第二靜慮染。若即第三靜
慮近分爲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脱
道時。即聖者依第三靜慮近分。起三無量
不淨觀。持息念。念住三義觀時。即聖者依
三靜慮。爲第三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若世俗爲加行。彼加行道時。依第三靜
信勝解練根作見至。乃至起空空無願無
願無相無相。及増長時。廣如第二靜慮説。差
別者除解脱勝處喜無量。餘皆如前。即聖者
世俗道。離第三靜慮染。若即第四靜慮近
分爲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脱道
時。即聖者依第四靜慮近分。起三無量。淨
解脱。後四勝處。前八遍處。不淨觀。念住三義
觀時。即聖者依第四靜慮。爲第四靜慮。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世俗爲加行。彼加
行道時。依第四靜慮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時解脱練根作不動。若世俗爲加行。彼加行
道時。雜修第四靜慮中間心時。即聖者依
第四靜慮。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二
解脱道。及世俗他心智通解脱道時。即聖者
第四靜慮。起三無量。淨解脱。後四勝處。
前八遍處。不淨觀。世俗念住。三義觀。七處善
時。依第四靜慮。起無礙解。及世俗無礙解
増長時。起無諍願智邊際定。及増長時。依
第四靜慮。起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及増
長時。即聖者以世俗道。離第四靜慮染。若
即空無邊處近分爲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
道。九解脱道時。即聖者依空無邊處。爲
空無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世俗爲
加行。彼加行道時。依空無邊處。時解脱阿羅
漢練根作不動。若世俗爲加行。彼加行道
時。即聖者起空無邊處。世俗解脱遍處。世俗
念住時。依空無邊處二無礙解。及世俗
無礙解増長時。依空無邊處。起空空無願無
願無相無相及増長時。即聖者以世俗道
空無邊處染。若即識無邊處近分爲加行
彼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脱道時。即聖者依
識無邊處。爲識無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
處染。若世俗爲加行。彼加行道時。餘廣如
空無邊處説。即聖者以世俗道。離識無邊處
。若即無所有處近分爲加行。彼加行道。九
無間道。九解脱道時。即聖者依無所有處。爲
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染。若世俗
加行。彼加行道時。餘亦廣如空無邊處
。差別者除遍處。即聖者以世俗道。離
所有處染。若即非想非非想處近分爲加行
彼加行道。九無間道。九解脱道時。即聖者依
非想非非想處。爲非想非非想處染。加行
道時。時解脱阿羅漢練根作不動。以非想非
非想處加行。彼加行道時。即聖者起
想非非想解脱念住時。依非想非非想處。起
二無礙解。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及増長
時。起入滅定想微細心時。於是時
曾得。非初靜慮世俗智現在前。而修無漏初
靜慮。非淨及未非初靜慮無漏智現在
。而修無漏初靜慮。非淨者此中餘地以
説。即從未至定初靜慮乃至無所有
。謂已離欲染未至定正性離生。道
類智時依未至定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
。一切無間解脱道時。離非想非非想處染
九無間道。八解脱道時。已離欲染信勝解。
未至定練根作見至。無間解脱道時。時
解脱阿羅漢。依未至定練根作不動。九無
間道。八解脱道時。依靜慮中間正性離
。苦集滅現觀。各三心頃。道現觀四心頃。
靜慮中間。離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染
一切無間解脱道時。離非想非非想處染。九
無間道。八解脱道時。依靜慮中間信勝解練
根作見至。無間解脱道時。時解脱阿羅漢練
根作不動。九無間道。八解脱道時。依第二
靜慮正性離生。苦集滅現觀。各三心頃。
道現觀四心頃。依第二靜慮。離第二靜慮。
乃至無所有處染。若無漏爲加行。一切加行
無間解脱道時。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若無漏
加行。諸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脱道時。
第二靜慮。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若無漏
加行。彼加行無間解脱道時。時解脱阿羅
漢練根作不動。若無漏爲加行。彼加行道。
九無間道。八解脱道時。雜修第二靜慮初後
時。依第二靜慮無漏他心智通。無漏
念住。及無漏二無礙解増長時。如第二靜
是依第三靜慮。依第四靜慮。廣説亦
爾。差別者即離彼上染。依空無邊處
無邊處。乃至無所有處染。若無漏爲加行。一
切加行無間解脱道時。離非想非非想處染
若無漏爲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解脱
道時。依空無邊處。時解脱阿羅漢練根作
。若無漏爲加行。彼加行道。九無間道。八
解脱道時。起無漏空無邊處解脱無漏念住
及無漏二無礙解増長時。如空無邊處。如
是依識無邊處。依無所有處亦爾。差別者
即離彼上染。於是時未曾得。非初靜
慮無漏智現在前。而修無漏初靜慮淨。
淨初靜慮亦無漏。謂未淨初靜慮
現在前。而修無漏若未無漏初靜慮現
在前。而修淨若未非初靜慮世俗智無漏
智彼現在前。而修淨初靜慮及無漏。若未
淨初靜慮現在前而修無漏者。謂聖者以
世俗道欲界染。最後起根本地解脱道
時。即聖者依初靜慮初靜慮乃至非
想非非想處染。若世俗爲加行。彼加行道時
初靜慮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解脱練根
不動。若世俗爲加行。彼加行道時。雜
初靜慮中間心時。即聖者依初靜慮。引
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間道。二解脱道。及世俗
他心智通解脱道時。即聖者依初靜慮
無量。初二解脱。前四勝處。不淨觀。世俗念住。
三義觀。七處善。有説。亦起持息念時。依
靜慮無礙解。及世俗無礙解増長時。依
初靜慮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及増長
時。於是時未曾得。淨初靜慮現在前
而修無漏。若未無漏初靜慮現在前。而
淨者。謂依初靜慮正性離生。苦集滅
現觀各一心頃。若以無漏道欲界染。最
後起根本地解脱道時。依初靜慮
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無漏爲加行
彼加行道時。依初靜慮阿羅漢果。初盡
智起時。依初靜慮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若
無漏爲加行。彼加行道時。時解脱阿羅漢練
根作不動。若無漏爲加行。彼加行道及最後
解脱道時。雜修初靜慮初後心時。依初靜
無漏他心智通。無漏念住無漏無礙解
増長時。於是時未曾得。無漏初靜慮
現在前。而修淨。若未非初靜慮世俗智
現在前。而修淨初靜慮及無漏者。此中餘地
智名説。即未至定靜慮中間。謂聖者以
世俗道欲界染。即依未至定最後解
脱道時。依未至定初靜慮。乃至非想
非非想處染。若世俗爲加行。彼加行道時。
未至定已離欲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
時解脱練根作不動。若世俗爲加行。彼加行
道時。已離欲染聖者。依未至定三無量
初二解脱。前四勝處。不淨觀。持息念。世俗念
住。三義觀。七處善。起無礙解。及世俗無礙
解増長時。起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及増
長時。即聖者依靜慮中間。爲初靜慮。乃
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世俗爲加行。彼加行
道時。依靜慮中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
解脱練根作不動。若世俗爲加行。彼加行道
時。即聖者依靜慮中間。起三無量。初二解
脱。前四勝處。不淨觀。持息念。世俗念住。三義
觀。七處善。起無礙解。及世俗無礙解増長時。
空空無願無願無相無相。及増長時。於
是時未曾得。非初靜慮世俗智現在前
而修淨初靜慮及無漏。及未非初靜慮無
漏智現在前。而修淨初靜慮及無漏者。此中
餘地以智名説。即從未至定初靜慮。乃
至無所有處。謂以無漏道欲界染。即依
未至定最後解脱道時。依未至定
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若無漏爲
。彼加行道時。依未至定阿羅漢果。初
盡智起時。依未至定已離欲染。信勝解練
根作見至。若無漏爲加行。彼加行道時。時
解脱練根作不動。若無漏爲加行。彼加行
道。及最後解脱道時。已離欲染聖者。依
至定無漏念住。及無漏無礙解増長時。
靜慮中間正性離生。苦集滅現觀各一
心頃。依靜慮中間初靜慮。乃至非想
非非想處染。若無漏爲加行。彼加行道時。
靜慮中間阿羅漢果。初盡智起時。依
靜慮中間信勝解練根作見至。若無漏爲
。彼加行道時。時解脱練根作不動。若無漏
加行。彼加行道。及最後解脱道時。依
慮中間無漏念住。及無漏無礙解増長時。
第二靜慮正性離生。苦集滅現觀各一
心頃。依第二靜慮。得阿羅漢果初盡智起
時。依第二靜慮時解脱練根作不動。最後
解脱道時。如説。依第二靜慮。依第三第四
靜慮亦應是説。依空無邊處阿羅漢
。初盡智起時。依空無邊處時解脱練根
不動。最後解脱道時。如説。依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亦應是説。於
是時未曾得。非初靜慮無漏智現在前
而修淨初靜慮及無漏
*説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六
十三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六十四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縁納息第二之三
淨初靜慮亦非無漏。謂已得非初
靜慮世俗智無漏智現在前。若未非初靜
慮世俗智無漏智。彼現在前而不淨初靜
慮及無漏。若一切染汚心。無記心現在前。若
無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已得非初靜
慮世俗智現在前者。此中餘地以智名説。
即從欲界未至定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
想處。謂此諸地曾得世俗功徳現在前時。彼
勢分尚不自第二刹那。況能修餘未來功
。又非初靜慮故於淨無漏初靜慮倶無
修義。已得非初靜慮無漏智現在前者。此中
餘地亦以智名説。即從未至定初靜慮
乃至無所有處。謂此諸地曾得無漏功徳現
在前時。彼勢分尚不自第二刹那。況能
餘未來功徳。又非初靜慮故。於淨無漏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21 822 823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