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善見律毘婆沙 (No. 1462_ 僧伽跋陀羅譯 ) in Vol. 24

[First] [Prev+100] [Prev] 742 743 744 745 746 747 748 749 750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相要者某時共去。或中前中後或夜。或今日
或明日。或今年或明年。相要不絶時剋不
違。犯不犯如前所説。若不教。教中前
而中後取。教初夜取而後夜取。教白月
而黒月取。教此年取而後年取。教者犯
小罪。取者犯波羅夷。若時*剋相應。倶得罪。
相要品竟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九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
 *簫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現相教取五者。眼現相爲初。或眼現相。或手
現相。或脚現相。或遙頭現相。或動身現相。
是種種現相教偸。犯不犯如前所説
此物而得此物。倶犯重。教此物
彼物。教者小罪。取者犯。教語此人
者。有衆多比丘。一是師三是弟子。第一弟子
佛陀勒棄多。二名曇摩勒棄多。三名
伽勒棄多。師行見他物盜心。喚佛陀勒
棄多語言。汝教曇摩勒棄多。教僧伽勒棄
。往取彼物。師教第一弟子時。師得突吉
羅。曇摩勒棄多語。僧伽勒棄多受語時。師
偸蘭遮。若往取物離本處。師及三弟子倶
重。法師曰。非但四人犯罪。若百千人展
轉相教。罪亦如是。教他者。師教佛陀勒棄
。汝往語曇摩勒棄多。教曇摩勒棄多。語
僧伽勒棄多。汝往取物。佛陀勒棄多。見
摩勒棄多。不語或不見。自往語僧伽勒棄
。汝往取物。若物離本處。師得突吉羅。曇
摩勒棄多無罪。第一第三犯重。已去還者。
僧伽勒棄多。見人守視取。還報師。師
語言。隨便取莫置。師得突吉羅。後若得物。
師及弟子倶犯重。若師教弟子物決定
得。如物虚空必定落地。師教竟得波羅
。若師盜心教弟子已。或一年或二年或三
年乃至六年。師或死或罷道。師不犯重。偸
者得罪。教已乃至三年。弟子未偸。弟子
耳聾。師不聾。師生悔心弟子
罷。弟子聾不語故。承先教往取離本處
師及聾弟子倶犯重。若弟子不聾。答言。善哉
取。師及弟子不犯重。得突吉羅。教取
品竟
今當現盜戒有五事。是故律本所説。五事
者。何謂爲五。一者他物。二者他物想。三者
重物。四者盜心。五者離本處。若一事二事
犯重。若具二事。偸蘭遮突吉羅。六事者。
自想親厚想。非暫用想重物。盜心離
本處。非者。非他守護。此物糞掃想
無主想。自己想暫用想。非盜心無罪己想。於
他物中自己想。取離本處罪。若物主
責應還。若不還者犯重罪親厚想者。如
律本所説。佛告諸比丘。有五事親厚
。何謂爲五。一者知識。二者同食。三者善
語。四者生。五者取已歡喜。何謂爲知識。一
見而歡喜。是名知識。同食者極親厚無
悋惜。是名親厚。善語者。若我物。隨汝意
復問。是名善語。生者。從今若未死。同
此物。取已歡喜。我取此物。物主聞之必
歡喜。是名五事。應知可取。親厚取復有
三事。一者生知識。取已歡喜。二者生同食。取
已歡喜。三者語。取已歡喜。若親厚生。取已歡
喜。成親厚取。若在家若出家。前取歡喜。後
事生悔心。雖*悔不奪取。復有
。心不與。口不與不與。取已物主後
。不奪取又有知識言。若汝有
所須取食用。我若有所須汝取。後因
相嫌。得奪取借用者。用已當主。如
用者。是名借用。若物主言。不還。仍布施
善。若不布施其物。衆物僧物亦如是。
餓鬼物者。四天王爲初亦入其中。若比丘
諸鬼神物罪。若天帝釋若帝釋立店
販賣。比丘天眼觀知是帝釋而取物。帝釋悋
惜還不還無罪。所以無罪。此是應化物故。
若世間人以物繋樹。無人守護取者無罪。
畜生物者。龍王迦樓羅爲初。若其化作
人形。如帝釋所説異。若師子若虎殺鹿
及牛而食。比丘不奪取。何以故。虎狼瞋
心恐殺比丘。若食竟比丘驅去然後取。若得
淨人炙食無罪。糞掃者。此是擲棄之
物。作是念已取之無罪。若此物有主來求。
比丘應還。若不還者犯重。顛狂者。律本廣
説。最初未制戒犯。顛狂不犯。後者。六群
比丘爲初盡犯。法師曰。盜戒究竟發起從
心。作世間罪惡業。不善者三受。汝等應當
知。發起者。從身業意業發起。此是自取。教
人取者。從意口業起。自取教人。從
口意業。作者。以身作得。世間罪者。性罪。不
善者。惡心作。受者。有三受苦樂不苦不樂
法師曰。悉前波羅夷已説。隨結者。六群比丘
初。若易解者。律本中已説。句次難解者
我當廣説。凡人心恒縁於欲。未曾捨離。聖
人若捨身口。以心結罪。無得脱者。是以
聖人制戒。要因身心。是故律本中説無罪者。
起心不身口。是名無罪。若起盜心。當
剋責還復好心。觸搖離本處。此易解耳。誰
偸取。答言。我偸取。佛言比丘汝心云何。比丘
答言。逐口語實無盜心。若爾無罪。鬼入
者。此餓鬼見死尸有好衣。起貪心即入
。不語者。此比丘聞餓鬼語。比丘莫
我好衣。比丘聞言亦不語。起者。此餓鬼
比丘將衣去。起而追逐。閉戸者。比丘
尸陀林。比丘*性強不鬼神。是故入
反閉戸倒地。此餓鬼見比丘閉戸已言。我
此衣。擲置死尸而去。是故律本所説。
地未爛壞者。此是新死尸也。未爛壞
尸不衣。若取者突吉羅。若爛壞者取
罪。問曰。云何爛壞。答曰。鷲鳥爲初。或脚
瓜瘡或口瘡乃至小瘡。如針頭刺取者無
罪。若皮未斷者亦不取。若此尸生時被
瘡或炙瘡。隨一一瘡取。若此尸膖脹爛
臭可取。若此尸完全。比丘故取衣。語守護
尸陀林人我取。若無守護尸陀林人。語
餘人汝爲我取善。若都無人者。比丘或以
刀子刺作瘡可取。若如此尸比丘得取。
籌者。衆僧擲籌分衣。比丘以盜心
好籌。犯不犯如前所説。若闇夜及晝日不
主盜取。此是小賊。若欺誑心治不中用
好。或以假色易取人物對面欺人。此是
大賊。若人自有力。王爲初。若自有力。若依
強勢物。重大斗前種種。皆
偸罪誓者。有二。一者物誓。二
誓。云何物誓。有比丘衣入房。若得
此衣餘物取。是名誓物。云何誓處。
若比丘取他物將去。自誓言。我至某處
取。是名誓處。易籌竟。法師曰。文句次解我
廣説。若寺舍空廢無人。比丘來去見
樹有果。應。若無揵鎚下至三拍
。然後取食無罪。若不是食盜。若
聚落外有寺。賊難惡獸難。比丘走入聚落
客比丘來入寺。見飮食及果。以
而食。隨直多少結罪。次第句易解。取
被繋者。於阿蘭若處。張羂繩野猪。比
丘以盜心放他猪。隨直多少犯重。若
慈心解放無罪。應直。若比丘有慈心
先以物准直繋著繩。然後解放無罪。若此
猪見比丘來。輒自突走繩斷去無罪。若猪
繩。比丘遙驅去無罪。若他狗噛野猪
比丘以慈心打狗猪無罪。若主責
還。若不還犯罪。野猪被羂三四日不
食。體羸不動。比丘盜心以飮食之。
食罷體健。比丘作大叫聲。猪聞之驚怖。
羂突走。比丘犯重罪。若慈心作不犯。應
主直。比丘見野猪著羂。盜心繩留
少許斷。比丘作大叫聲。猪聞驚怖突
走去。如前所説。比丘見猪著羂起盜心。或
刀劍繩。或繩邊燃火。欲使猪牽
刀。或火燒猪脱走去。犯不犯如前所説
若人故掘地作坑。擬猪鹿塵麞等衆
若比丘盜心。壞坑及諸張具物過不得。比
丘犯重。若衆生不過無罪。若人近寺邊
羂捕諸衆生。比丘語此人。莫
猪鹿。若此人不從。比丘向地主言。若地
主教壞不犯。若人作田爲麞鹿。所食。張
防護。捕鹿得鹿便食肉。若守護竟主捨心。
後壞若解不犯。法師曰。句次易解。若人安
魚笱魚。若盜心開放。隨直多少結罪。若
先穿魚笱孔。打水驚魚令出者犯。若
出者不犯如前。又盜心合將去離
水。隨直多少犯。又飮食於笱外魚。魚
飮食突出。若主責應直。若空魚笱。
比丘盜心若開若破。魚從中往還。主責直應
還。若比丘取魚*笱擲他處。犯不犯亦
前説。偸閻浮子及酥油器。如前所説
若比丘盜心取酥未滿一分。然後生悔心
後我不更作。至明更偸心。取不滿一分。復
*悔心後誓不作。如是展轉偸盡一器。不
重。得突吉羅偸蘭遮。又有比丘是偸
酥。日日止取。而不捨心滿一分
便犯重。相要偸者。食堂有二種殘食。次閻
浮子如前所説。分菴羅果者。舊比丘見
比丘來。而不果。客比丘語淨人言。我等
分與不。作是言已。客比丘便自打
果。便自分與舊比丘。及客倶得共食。是
故律本所説。佛告諸比丘。自今已後若有
分。分食無罪。自言。己寺舊比丘。若有
果有客比丘來。應共分食無罪。若客比丘
去後。舊比丘然後分食。是名朱羅。是故客
比丘來。舊比丘應唱鳴磬。共客比丘果。
若不磬。客比丘打磬食無罪。若舊比丘。
衆僧園林果樹。擬四種用。客比丘不
得輒打磬而食。亦不取將去。若舊比丘
衆僧園林。不肯守護。爲偸人取。若衆
僧倶共立制。不僧食。此制不成。若能守
護。此制則成。若檀越施衆僧果樹。或擬
或擬湯藥。衆僧不分食。若檀越以
四事布施。比丘以盜心迴分食。隨
多少結罪。若檀越爲作房舍衆僧。迴食
偸蘭遮。應直。若爲袈裟施。應當
袈裟。若飢儉時。衆僧作白羯磨。爲飮食難
得。衆僧三衣已足。今且迴以食用。令衆僧
安樂。若衆僧和合食用無罪。若檀越爲
三衣施。若衆僧無房舍。作白羯磨迴以作
房舍。衆僧和合用無罪。若檀越布施重物作
房舍。應房舍。若飢儉時。衆僧飮食難得。
或病或値國土荒亂。比丘捨寺餘方。寺舍
果樹無人主領。若如此者。重物得食用
住處故。又寺中房舍多。無人修治敗
。應好者。餘麁敗得壞賣爲食用。爲
住處故。若有檀越四事布施。不
迴以餘用。若以此直人守護園林。令
園中然後得用。若比丘行來過此園。見
子多羅樹子。守者得自與衆僧食。何以故。
已令其守護故。又守護人衆僧限分果與。
限數食。不過長。若守者爲
。販貨果蓏淨衣物衆僧者得。益與
守視人果食者善。若檀越布施園。爲華香燈
養塔像及修治僧房。得少直
園。若無果直者。得佛物迴*賃人。若
佛無物。得衆僧物*賃令住園中。若
守者於園中貨果。如前所説。熟菴羅
果者。佛語諸比丘。得守護園人布施。法
師曰。若守護善。若不守護不善。大徳
摩那言。若守園人衆僧日得供果。自有
限與者善。若過限不善。大徳波頭摩
言。*賃守園無券䟽者。亦得任意與。衆僧果
多少得食。又言。若聚落童子爲衆僧園。
若童子與果者衆僧得食。若童子便自取
者。不衆僧果或佛果。有人先下少直
市園果。而即守護園。若以果與衆僧
食。若衆僧以果雇人守園者。守園人以
己果分。得衆僧食。非己分與。又衆
僧衆多果樹。指以一樹守園人。是其樹
限果者。得比丘。不衆僧果。與
者。借用無罪。衆僧材木。擬説戒堂
或作食堂者。先白衆僧然後借用得。若衆
僧材具露。無覆爛敗。或雨濕曝露。得用作
房。若後有衆僧。責直及材具者。應
。又無直及材具備者。當是言。衆僧物
衆僧取用。若作房闕無窓牖。借用衆僧
材木。足者此應備還。餘材具亦如是。水者。
若乏水時。有衆僧自取水。若去半由旬一
由旬二由旬。如是水貴時。又以偸心
水。隨直多少結罪若取一器二器。以灌
提樹及澡洗。或作染汁者得。若衆僧立
人取。又以盜心取或不取。而以
土擲内水中。隨直多少結罪。若舊比丘制
極重。不餘人浣濯煮染。舊比丘伺不見。
餘人自盜心用。客比丘若見舊比丘已用。即
其用罪。衆僧有三池。僧立制不
雜用。一者飮池。二者浴池。三者雜用池。若如
是者客比丘來。一一隨順舊比丘制。不
亂用。若不制者隨用。若處土。衆僧
運取土。若以盜心一分。便犯重罪。若
衆僧然後得土。治護佛及衆僧房
竟。有須者先白衆僧然後得用。若不白貸
用亦得。灰亦如是。茅草者。若人燒
本處。燒者得突吉羅。應
。若草茅田衆僧守護。以覆房舍用。若衆
僧無人守護。有餘比丘守護得。用茅草
故。是衆僧田。又此比丘捨去。田被燒者。衆
僧亦不責。問曰。若此比丘就衆僧分者
分。若已與分遣其守護。若此比丘求
。衆僧應倍直。若衆僧不用者。餘人任
意得用。何以故。爲不用故。若衆僧與茅草
根株。若衆僧欲用語守者。不須復看衆
僧自看。床者爲初。有七事解。石柱
木柱一一柱。若比丘盜心取。隨直多少
結罪者。禪房爲初。衆僧無人守護。牆壁崩
倒。若有盜心柱種種材具。盜心取柱種
種材具。隨直多少結罪。何以故。衆僧物。或
時有衆僧。或時無衆僧。若於深野中
。衆僧捨寺避去。亦如前説。若借用無罪。
此比丘復移去。若死亡者應衆僧。寺中小
小用事易解。若比丘衆僧床席&MT02361;&T021739;。若
客上座與。若此物失或壞敗不償。
若有餘處去還付衆僧。若自用不上座
失者應償。若此比丘借餘寺床席*&MT02361;&T021739;者。
去有比丘借此用。當是語。我今
彼寺床席。比丘言但置。我自送還。若
代借者償。瞻波國中者。三新粥者。
麻豆米粥。或與酥乳酪沙糖蜜。王舍城中
者。糜豆瞿羅漢言
法師曰。次第易解耳。
藹壽迦者。易解。波羅㮈國賊所
將去。此比丘以神通力檀越家。見
越兒爲賊將去。比丘以神通力往取不犯。
云何神通力。比丘以神力小兒自見
而來入中。賊不小兒及化屋。小兒得
脱。法師曰。此二事易解耳。律第二波羅
夷廣説竟。名爲善見
    第三三淨説 諸佛善分別
    名爲波羅夷 今正當廣説
    我等善心聽
爾時佛住毘舍離大林中。於高閣講堂中
毘舍離者。此是國名也。因女人相立爲名。
此城人民衆多三過開廣。法師曰。我今廣
毘舍離根本因縁。往昔波羅㮈國王王夫
人懷妊。此夫人自知懷*妊而白王言。王即
供給侍養。皆使調適。期月已滿即入産堂
若有福徳之人。平旦時生。此夫人平旦時。生
肉一段。赤如木槿華。又餘夫人生兒。色
金色。此夫人見傍夫人生兒端正微妙。而
羞恥心。而作是念。若王見諸夫人兒端
。而我生子唯一段肉。無手足。王設見
者必生惡賤。作是念。即取盛貯器中。打
薄以朱砂題。是波羅㮈國王夫人所
生。蓋覆器頭以王印之。以金薄書置
器外。送放江中使人棄已。諸鬼神營護。使
風浪漂沒。爾時有一道士。依止牧牛
於江邊。此道士清朝往江邊澡洗。遙
此器而念言。我當拾取。此器近已而取。
又見金薄書字。復見王印印之。便開
看。唯見肉一段。而作是念。若是死肉久
爛臭。必有異相。即取將歸住處。善擧
。過半月已而成二片。道士見是瑞相
置好處。自爾之後復經半月。二片各生
五胞。又却後半月。一片成男一片成女。男
色如黄金。女色如白銀。道士見是相已。
心生愛重。如自子異。以慈心力故。兩
拇指自然出乳。一指飮男一指飮女。乳
子腹。譬如清水入摩尼珠。内外明徹。道
士號兒。名爲離車子*漢言皮薄
亦言同皮
道士養此二
。極爲辛苦。日入聚落乞食。兼爲二子
諸飮食。日晏方還。是時牧牛人。見道士爲
此二子辛苦如是。來白言。大徳。出家人正
行道。何以爲此二子廢道。可
我。我等爲養活。道士言。善哉。於是牧牛
人各還到。明日與諸同伴治道路。竪
幢旛雜色華。鳴鼓來迎二子道士處
道士言。今此二子時去矣。道士答言
善。道士復更付囑。此二子者。有大福徳
度量。汝等善好料理。當乳酪生熟酥
五種而供養之。若此二子長大。還自共匹對。
好平博處所安立住止。可男爲王女
夫人。牧牛人等受教勅已。即將還本住
。二子漸漸長大。共諸牧牛人兒子
遊戲。此二子便以脚蹋牧牛兒。牧牛兒涕泣
還向父母説。此無父母子蹋打我等。父母
答言。汝等各自避去。因此戲處。名爲跋闍
跋闇者漢
言避也
二子年至十六。牧牛人見子已長。又
平博地處縱廣一百由旬。即於中央
立宅舍。牧牛人以女嫁與男。立爲夫婦。即
男爲王女爲夫人。後懷*妊一産二兒。一
男一女。如是十六倒生兒。諸牧牛人見
子漸多。復各更爲開立舍宅諸園池。合
三十二人宅舍。如展轉乃至三倒開廣故。
名爲毘舍離。此是根本因縁也。大林中於
高閣講堂者。此林無人種自然而生。從
惟羅衞國連至雪山。故名大林。高閣
講堂者。於大林堂。堂形如雁子。一切
具足。爲佛作此堂也。種種方便讃
淨觀者。以種種因縁身不淨。云何不淨。
頭至足。頭髮指爪筋肉膿血屎尿㖒唾。
七孔出不淨。此略説汝自當知。佛告
諸比丘。此身一尋汝當善觀。於一一身分中
眞珠珊瑚摩尼等寶及牛頭栴檀等
。唯有臭穢不淨。髮毛爲初。觀髮有五種
一者色。二者形。三者氣。四者長。五者住處。
毛亦如是法師曰。我今略説已。在屈陀迦
廣説。如是於一一身分。悉有五種觀。説
者。如來以種種方便不淨。膖脹爲
内外倶觀。内者。自己身。外者。他身。如思念
自利益故。是故如來讃歎有五種。失得有
。有三善具足十相。名爲第一禪。因
一禪故。調心柔忍。而起毘婆毘婆舍那
*漢言觀苦
空無
此觀故。斷諸煩惱阿羅漢
。何因何縁爲足十相。一者心離煩惱
怨家。二者入中三昧。三者心不搖動極清
而放。四者已入靜放。五者一心不等法
六者合成一味。七者五根怡悦。八者精懃執
境不置。九者増進。十者成就堪受。是故禪從
中説。初禪何者爲中何者爲後。初入第一
。極淨爲初。滿捨爲中。怡悦爲後。又問。初
禪極淨者爲初。淨有幾相。答曰。淨有
。何謂爲三。一者從怨家離心淨。二者
淨故而入。三者已入三昧而住。此是初
禪極淨三相。初禪滿捨爲中。中者有幾相
答曰。中復有三相。一者心淨而放。二者入靜
而住。三者一處而住。此是初禪滿捨。爲中三
。是後禪本中説中善。何謂爲初禪怡悦。
斷。斷中幾相。答曰。斷有四相。一者不
同生法。二者合成一味五根怡悦。三者應足
精勤生怡悦心。更足精勤怡悦。四者増進。此
是初禪怡悦。爲後四相。是故禪經中説後善。
是心至眞。以三相十相具足。以思觀
樂具足。以志心至心念三昧智慧具足。
指示讃嘆入不淨三昧者。如是更重思
分別不亂。是故如來慇懃讃嘆説利者。所
以讃其所利。云何爲利。佛告諸比丘。若比
丘數觀不淨。因不淨故。心得婬欲
婬欲婬欲。比丘。譬如雞毛與筋
火燋縮不伸。比丘亦數觀不淨。見
穢汚心不近。佛語諸比丘。我樂入靜半
月獨住。勿餘人來至我所。唯聽一人送
食。樂修福徳者少於語言。如是比丘。乃
來往送食。餘一切比丘及白衣。悉斷不
入。何以故。如來作是勅。以天眼
往昔。有五百獵師。共入阿蘭若處諸群
鹿。以此爲業。五百獵師墮三惡道。於
惡道。受諸苦惱。經久得出。昔有微福
人間。出家爲道受具足戒。五百比丘宿
殃未盡。於半月中更相殺害。復教他殺。如
來見已此惡業至。諸佛所救。是故如
來。因此半月靜室。於五百中。有凡人
及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道。此諸聖衆
生死有際。餘凡人輪轉無際。是故如來。爲
諸凡人不淨觀。因不淨觀故。厭離愛欲
若其命終得天上。若不愛欲。死不
善處。佛自念。此五百比丘隨我出家。因
故得善處。是故我今當悲此等。爲説
不淨觀令善處。本不死。爲諸比丘
説已。復作是念。若比丘日日有死者。來白
我言。今日有一比丘死。今日二比丘死。今
日三比丘死。今日四比丘死。今日五比丘死。
日日如此。乃至十比丘死。非我神力
救護。彼我無益。是故我捨入靜處。是故律
本所説。佛告諸比丘。我樂靜處。是以不
餘人入。唯聽一人送食。如來欲諸譏
。勿使諸人作是言。佛是一切智。而不
諸聲聞弟子相殺。豈能制餘人。其中
人答言。佛入定。無人得往説此事
是故不知。若佛知者。必當制斷。不相殺
羞者。觀身穢汚不淨。而自羞恥賤薄。厭
此身。如年少男女。年至十六性好淨潔。莊
嚴其身者。以香湯沐浴竟。復以香塗身。
上妙細&T073554;衣服。而以死蛇死狗。以繋
。見此穢汚不淨。厭惡欲速棄捨之。比丘
惡其身亦復如是。取刀自相殺者。各各
相語。長老。卿爲度我。答言。我爲度汝。如
次第而共相殺。鹿杖沙門。鹿杖者。其名也。
沙門者。作沙門形。剃頭留少周羅髮
壞色衣。一以覆身。一以置肩上。入寺依
止比丘。拾取殘食以自生活。諸比丘往至鹿
杖沙門所。而作是言。善哉。慇懃汝爲度我。
此語者。是凡人也。非聖人語血流出者。
血出汚手足及刀。往婆裘摩河者。世間有
人言。此河能*洗除人罪。鹿杖沙門念言。我
婆裘河*洗除我罪多狐疑者。諸比
丘死已。皆悉右脇而臥。身亦不動無
。見是已。心生大狐疑。悔過剋責。我無
善利而得惡利善利者。於我無安樂
。而長嘆息無利無利。造作惡業者。鹿杖
沙門自念言。人身難得。而我殺諸持戒具足
比丘。於我極惡。有一魔神者。此是邪見地
神。是魔王伴儻。而自念言。我作此言
魔王意。以瓔珞嚴其身。現變神
。履水而行。往至鹿*杖沙門所。而作
。鹿*杖沙門。汝所作大善。未度汝度者。
三界中。未度汝爲度之。此是愚癡地神。
如是言。死者得度。鹿*杖沙門極大懊惱。
忽聞地神作是言。而念。此神有大神力
此語者。於我必當利。作此念已。更
刀入寺。房房喚覓。誰未度者我爲度之。
道者聞此語。而毛自竪驚怖心中震動。
已得道者。觀身無常苦空無我。而無惶怖
一日殺一比丘。有日或殺二三四五。如
増至五百比丘禪定起者。佛知
五百比丘死已。而從禪定起。佛知而故問。
人不知。何以故。欲説法故。而問
。先諸比丘極多。今何以減少。諸比丘日
常三時問訊諮受問法。今者都無。餘國去耶。
時阿難不五百比丘宿業果報。唯見
不淨故各自殺身如是。時尊者阿難答已。
而作是言。善哉世尊。願易餘觀羅漢
譬如大海多諸川流。佛法亦爾。多諸方
便。十念十極四大梵觀。如是爲初令
惟願世尊。以此方便諸比丘。是時世
尊。欲諸比丘更説餘觀。而喚阿難。如
是爲初。依止毘舍離者。諸比丘於毘舍離
住。或一伽浮陀。或半由旬。或一由旬。
一切比丘皆悉來講堂。阿難若近處
即自往喚。若遠處者。遣年少比丘往喚。
須臾之間悉集講堂。阿難往白*佛。時可
諸比丘教授説法。*佛知已。於佛告
諸比丘。我前所説觀不淨者。令羅漢。今
餘方便更爲汝等説。是故律本所説。
那波那念者。*佛爲比丘無上禪法。次第
文句我今當説。無漏失。汝當懃心諦聽
之。今此比丘者。佛告諸比丘。不但觀
淨行煩惱。今阿那波那亦得煩惱
法師曰。今廣説次第。阿那波那者。入息出
息。如經文所説。入息相非出息*相。出息
*相非入息*相。念入息出息出入息
故。便得定心。阿那波那念則是三昧。如
義汝自當知。數觀者。將養令大。更作者。已
思更思。極靜好者。此二法其義云何。答曰。
此阿那波那不不淨。其心不亂。不淨觀
者其心恒亂。何以故。爲厭故。律本所説。
極靜妙不假更足安樂不止。從初發心
惱亂。是故如來讃爲靜好極。有氣味
身心怡悦。易入耳。起者。不住不覆。惡法
須臾消滅。於四道果其所能。譬如春中
半月不雨。象馬人牛踐蹋塵起滿虚空中。夏
初五月疾風暴雨。塵滅消除無復遺餘。阿那
波那除煩惱。如塵。佛告諸比丘
那波那念三昧者。云何思云何念云何作。知
之阿那波那念。諸比丘。若人善出家爲道。若
空閑樹下山林。此是出靜處。問曰。何以
靜處。答曰。離諠鬧故。譬如牧牛人
一犢子。從出生母乳于長大。欲
乳時。以繩繋犢著柱。犢子念乳牽繩跳
踉。無時暫停。繩牢故。不
柱而息。比丘譬如牧牛人。牛母爲聚落。心
犢子。乳爲五欲。柱爲阿蘭若。繩爲阿那
波那念。一切禪定念阿那波那。諸佛縁覺阿
羅漢之所尊重。若不城邑聚落。難
那波那。若禪比丘取此定已。阿那波那第四
禪定。作已。而取爲地。復觀苦空無我觀已。
阿羅漢果。是故*佛爲諸禪人。現阿蘭若
住處佛如知相地師。若欲國邑。善能
別地相吉凶。即語王言。此地善可國。
若立。王得大利益。王隨語已即立
。如相師占便即之。佛亦如是。能分
別禪處。即向禪人説此處善可禪。諸
禪人即隨佛教。次第得阿羅漢果。讃嘆佛
亦如王供養相師。諸禪人。如師子王依
此林。隱蔽其身禽獸。若近其處而起。
捉取得便食之。比丘亦爾住在阿蘭若。伺
候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次第得者
即便取之。往昔偈言




    譬如師子王 隱住山林中
    伺諸*禽獸近 即便捉取食
    佛子亦如是 隱住阿蘭若
    取無上道 獲得沙門果
樹下者。於樹下若坐若行。靜室者。除
下阿蘭若處。餘一切住。皆名靜室。時節
四大和適時。所宜阿那波那念。是故律本中
説。加趺而坐。此是現阿那波那念。易
耳。結加趺坐者。易解。正身者。十八背骨骨
相累筋脈皮寛舒。若急坐者須臾疲勞。從
禪定退。安念前者。念禪定法置其前
出入息者。比丘結加趺坐念禪定已。念
入息云何。念喘息長喘息短。因長短
故。而心得定。無動搖。因不搖念
起成。以念及智慧。然後知喘息長短。譬如
兒在胎中。初從胎出。先出息長短可知。云
何可知。譬如水隨器長短而流。亦如象蛇
其身長故息亦隨長。蝦蟇。身短息亦隨短。坐
禪比丘亦復如是。以此譬喩息長短。以
正念故。心已生樂。因樂故。極細長出息入
息。心轉樂已。因出息入息。心轉樂已。出入
息轉細長。因轉樂已生怡悦。因怡悦故。
息轉成微細。因此怡悦復増怡悦。怡悦
故。倍息増微細難分別。已生捨心。以
九法汝自當知。我出息知一切身。入息亦
一切身者。知一切身出息入息。身長短
初中後。一切知現前。知知與心合。知息初
。又禪比丘見出息散塵。此現前見
。見中後不見。欲中後心不及。
又出息止見中。不初後。又見後出息。不
初中。又有比丘悉見初中後。何以故。心
疲倦故。若得如是。即爲善出入息。於
學者。不休息住。恒觀出入息。若如
者。護身口意業。名爲戒定慧。若三昧心。
名爲定。若能分別戒定者。名爲慧。此是
三學。於觀處中。以念正心已學繋心中
已作恒使絶。從此以後。於彼若慇懃當
學滅出息入息者。麁出息入息而滅。滅者
住也。云何爲麁。比丘初入禪定身心疲極。
是故出息入息麁。鼻孔盈滿復從口。出入息
麁。身心不疲極。漸漸細微。於出入息中
比丘而生狐疑。我出入息爲有爲無。譬如
人登上高山。身心疲勞氣息麁大。又從
山下平地下。有池水及大樹。入池洗浴
竟。還於樹下穌息。或眠或坐身心清涼。漸
漸氣息微細。比丘初入定亦復如是。初未
身心出入息麁。何以故。爲無念故。何以
漸細念。*録身心故。而説偈言
    身心極疲勞 出入息亦麁
第一禪麁。第二禪細。第三禪轉細。第四禪
定。第三禪爲麁。第四禪名爲細。此極處出
入。若不捉息出入息麁。若捉出入息細者。
捉者。放息。捉者。於第四禪初而捉心。
第四禪而滅出息入息此是舍摩陀法。
毘婆舍那法者。不出息入息大麁。若觀
四大即細。又觀優波陀那色細。四大成麁。
復觀一切色細。優波陀那色成麁。又觀
色細。一切色成麁。又觀色無色細。無色
麁。又觀因縁細。色無色成麁。又觀因及
名色細。因縁成麁。又觀觀相毘婆舍那細
因及名色成麁。觀小毘婆舍那細。觀相毘婆
舍那成麁。觀大毘婆舍那細。小毘婆舍那成
麁。此次第前。次第前者細。後後者麁。麁細
波薩提者*漢言寂靜
無有疲極
三跋陀中説。云何
學滅出息入息。云何出息。云何入息。答曰。
身有入息念。學滅出息入息。如是身心不
傾不危不動不搖。寂靜極微細如無。是名
學滅出息入息。如是風住。如阿那波
那念。亦未成就未成就智慧人。不
三昧。不此起。若學滅出息入息。如是成
就風住不起。即名開智慧人。入
亦從此起。云何知之。譬如銅器
初大後微。大聲已自憶識。後漸復善憶識。
微聲善憶心中。微聲已滅。猶思憶不
心中。出息入息亦復如是。初麁後細憶識麁
者。漸以至細。細者已滅。猶識心中。自
此憶識故心定住。如是得風息。心定住關
錬成就出息入息亦成就。阿那波那三昧亦
成就。如是智慧人入此禪定。亦從此起。是
故律本中説。滅出息入息已。隨念。更起。故
隨觀。知出息入息非隨念隨念非出息入
。因此二法故。有知起觀看此身。如是次
第得阿羅漢果。如是初學禪人。云何學之。
善心比丘應四戒。淨者有三。何謂爲三。
一者不犯。二者犯已懺悔。三者諸煩惱不壞。
是淨戒已。然後成念。應佛房跋多菩
提樹地前跋多和尚阿闍梨浴室説戒堂八
十二揵陀迦跋多。有四種摩訶跋多。如
作已名爲行戒也。若比丘樂學此戒。應
滿持。若比丘言。我持戒具足無缺漏
而不自念言。我應當死。作是念。捨
善行戒。此比丘戒滿者。無是處。若
比丘作善行戒者。此比丘戒具足美滿。因
美滿故得取三昧。何以故。如修多羅中
。佛告諸比丘。若人不學善行戒。此人
戒難具足。而説偈言
    住處寂利養 衆業足爲
    遠親及諸病 讀誦長爲
十戀慕法。若人能捨者。然後入禪定。禪
定法者。有二種一者一切觀。二者攝親。
問曰。何謂爲一切*觀。答曰。於比丘僧
初。作大慈心及念死觀不淨也。若比丘慈
心。云何初作慈心觀。比丘初觀作界心觀
先觀比丘僧。次觀天人。次觀大富長者。次
常人。次觀一切衆生。何以先觀比丘僧
者。爲同住故。若慈心遍覆。比丘僧中安樂
而住。何以觀天人。爲護持故。若慈心*遍
天人者。天人柔心而行善法。何以觀
富長者。爲善法故。何以觀常人。爲同法
故。莫自相害。何以觀一切衆生。爲
故。何以念者。覓長悲歎懈怠
故。觀不淨此聖觀也。若觀不淨便得離欲
一切諸惡。欲爲根本。是故應重不淨觀
能立一切諸善。是名一切觀三十八觀隨
意能修。修習不離。是名攝觀。此是阿那波
那念入攝觀。法師曰。我今略説。若欲知。於
阿毘曇婆沙廣説。如是淨戒已諸縁
。而入阿那波那定。因阿那波那定。即入
第四禪定。入已觀苦空無常。觀已往問阿羅
。若無阿羅漢阿那含。若無阿那含
斯陀含。若無斯陀含須陀洹若無
須陀洹往至得禪人。何以尋覓如此人。其
已得禪易指示故。譬如象行脚跡易尋不
正路。得道得禪亦復如是。何以故。易
指示故。法師曰。我欲初行。此比丘裝
輕身無餘長物。威儀具足往至師所。到已而
跋多。以下承師意。師漸以愛念
五品。問曰。何謂爲五品。一者取。二者問。三
者起。四者著。五者相。問曰。何謂爲取。答曰。
禪定法。何謂爲問問其次第。何謂爲起。
禪定法。何謂爲著。著禪定法。何謂爲相。
別禪定相貌。是名五品。何故前取五品
身莫勞亦莫師故。是故先取五品。爲
憶識從習故。若取五品已。若於
善者住。若不善可移住。無智慧者去
一由旬。有智慧者過此亦得住。應
十八住處善。有五種應當取。取已斷
小小縁事。中食已少時消息。息已先念三寶
心歡喜。隨師教忘失。此阿那
波那念善置心中。法師曰。我今略説已。於
阿毘曇廣説。汝自當知。憶識心中者。云
何憶識。數隨觸安置觀還淨歴觀。數者。一
二爲初。隨者。隨息出入。觸息所觸處安置
者。道也。淨者果。歴觀者。法相。若初學者。先
數安置心中。數法者下數。從一至五置更
始。不三四。上數者。從一至置更始
八九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一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問曰。若數至三四置者。有何不善。答曰。出
入息逼促。因逼促故。心難調伏。譬如牛欄
内牛極多。在欄裏迮切。會當欄出。若
足十者。身中寛容如大欄。寛容牛故。易
守養。若至八九何不善。答曰。勿使
。而生狐疑心。或言。我得禪味。起迷惑心
故。如是之過汝自捨離。若數息者。安徐數
也。如人量穀。先滿覆竟。然後數爲一。復更
量。若有塵草。選拾棄之。覆竟唱二。如
是次第乃至十。坐禪比丘。數出息入息
復如是。若駃者。如牧牛人數牛。云何數
牛。黠了牧牛人。手執杖門柱上坐。驅牛出
時打牛*駃出。完而數。一二三四五。如
是至十。何以故。作是數。有時四大不
和。氣息*駃出入。時隨出入而數。一二三四
五。一二三四五。數牛時當門關而數。不
内外。因*駃數故。而心得定。何以故。譬如
人乘船上湍。一二三四五篙。更互剌住船
然後定。出息入息亦復如是。何以心者如
船。出入息者如篙。心流五欲。而出息入息
其令定。若息入心隨入。如肪膏入身美
滿。若息出心隨出。於觀中最大。因其大故。
心亦難調。除此二法。於觸處住至而數
之。然後即成三昧。是故律本中説。莫
外息。數何時可止者。若心不息出入
便止不數如是已便作隨念。何謂名爲
。知出入息。不數而知隨念有三種。何
謂爲三。答曰。齊爲初。心爲中。鼻頭爲後。
三種。若出息者。齊爲初心爲中。鼻
頭爲後。若入息。鼻頭爲初。心爲中。齊爲
後。若心隨出息。心即不定。因心不定。身即
動搖。是故律本。若心隨出息入息。而内不
定。而外動搖動搖。因動搖故。不
。若隨入隨出亦復如是。是故莫隨息中
後出入。但安置鼻頭住正心。而住待息出
。若斷數心憶識自定。譬如跛脚人守養小
。以籃貯懸繋屋間。坐住攬至而盪一處
手不移動。比丘坐禪亦復如是。又曰。譬如
守門人。人出入不先遙問。臨門限然後
之。亦不所從來及所持雜物。但知
出入而已。比丘坐禪亦復如是。不先逆取
出入息。汝自當知。佛言。若知三法心即
。何謂爲三。一者樂入。二者方便。三者得
上。是名爲三。譬如大木善置地上。有人欲
木。先觀木際然後用鋸解之。心恒注
看鋸齒。令其正直往還。出息入息亦
復如是。現思禪法辦立方便。如大木在地。
善觀木際心善思禪法如鋸往還。出入
息亦爾。心注看鋸齒。如鼻頭。比丘坐禪
此譬。亦現禪定。亦立方便。亦至上處
問曰。何謂爲禪定。答曰。身心精進調柔成
就。此是名爲禪定。問曰。何謂方便
答曰。以勇猛精進除煩惱及滅斷思。是
辦立方便。問曰。何謂至上處。答曰。以
猛精進。消結使。是名至上處。此三法非
一心觀成。非三法。心亦不動現禪定
。辦立方便至上處。得是者。然後
阿那波那念。名爲成就。若比丘入阿那
波那念者。此比丘光徹世間。如月從雲得
光明於世間。此禪定中有人初作。而
瑞相。有人用數息而現瑞相。其瑞云何。
此比丘或坐地或坐床上。無敷具。其坐
處柔濡。猶如木綿華異。何以故。已數
息故。其身輕利。如是次第麁出入息滅。身
心無極故。猶虚空。出息轉細如有如無。
人打磬初麁後細。坐禪比丘數息亦復如
是。是故律本中説先大後小。法師曰。此數息
禪定。與餘禪定異。餘禪定先細後麁。若
此比丘入禪。禪相不現。莫坐起安心正
坐更自思惟。云何思惟。以禪相不現。而言。
此出息入息。何處有何處無。誰有誰無。而言。
人在母腹中。無出入息。於水中出入息
長壽天無出入息。死屍無出入息。入第四禪
出入息色無色界無出入息。滅盡三
昧無出入息。作是念已。自呵責身。汝智慧
人。非母腹中。亦非水。亦非色無色
。亦非滅盡三昧。亦非長壽天。亦非
死屍。亦非第四禪定。有出息入息極
細微。而不自知。但更正心。若長鼻者。安
鼻弗咤漢言鼻
兩邊
若鼻短者。安心置脣上
是故勤守此處。如修多羅中説。佛告諸比
。若人好忘不安心在前。不阿那波
那禪定。非但阿那波那禪定。餘一切禪定亦
是。若思念之禪定即現。此阿那波那禪
定極重。諸佛辟支佛大阿羅漢。悉用阿那
波那念地。然後得道念極靜。是故
此定中憶念爲上及慧。譬如絹練用針
綖極細。針者如憶念。*綖如智慧。連勿使
斷。因二法故。不出息入息。譬如耕田
。牛已疲極。其人亦復疲極。解牛而放。放
已牛即入林中。其人蘇息已。起追逐牛
牛跡。入林直先往牛飮水處止。或坐
或臥待牛飮水竟。取繩穿鼻以杖驅去。更
還耕田比丘禪定亦復如是。若出息入息
悉疲極。暫時放之令蘇息。不出入。但
先住鼻端。聽息出入而數。憶念如繩。智慧
杖。加之令出息入息若得是。不
而現禪相。身體怡悦。如木綿觸身柔弱。有
人見如古貝華。有人見如猛風起。有
見如星宿。有人見如連珠。有人見如散白
。有人見如*古貝華核。有人見如繩。有
人所觸悉強。有人見如火焔。有人見如
。有人見如雲起。有人見如蓮華。有人見
車輪。有人見如月圓。何以故。如修多羅
諸比丘集衆誦經。而各各有所見異瑞
人見如山如江如樹。如是爲初。問曰。
是山江樹者。從何生也。答曰。從心想有。
而生人憶各異。是故想亦爾。有人觀
息出。有人觀息入。有人觀禪相。若不
是亦不阿那波那。亦不初禪法。若
此三法者。成就禪定。若坐禪比丘
是相。應往白師。我見是相。師答言。是
見相。不是禪相。不非禪相。作是答
已更語。長老汝更進心。法師曰。師何不
是禪相是非禪相也。答曰。若向其分別説
者。是禪相即懈怠非禪相。而心生退。是故
説。但慇懃教之。禪相自現。而説往昔偈

    置心於觀後 現相非一種
    若有智慧人 正心而數
    於出息入息 精勤不錯亂
是從禪相現已。諸蓋寂然而住。諸煩惱
寂然自止。此二法正心安置。即成
。或得初地。或得除煩惱地。或因現禪支
或得初地者。此現得初三昧地。問曰。著三
昧與初三昧。有異爲同。答曰。有異。初三昧
心善行已。入婆傍伽心漢言心羸
弱心眠
三昧心
境界。一日恒入善行。不婆傍伽。此二法。
是名異。若禪相現已。或觀色或觀相貌
將養令長。如轉輪王在胎。父母愛重護之。
冷熱調適及諸飮食。若善守護得
。比丘護禪相亦復如是。不護即失。云何
之。一者善住處。二者善行處。三者親
善人。四者飮食調適。五者和調四時。六者善
經行立坐臥。七者離諸憒鬧及飮食初。
是名爲七。以此七法以用護之。若護如
禪相。堅固而住。次第増長現之已。諸根
極清淨調伏柔弱。若欲心即得。若欲
之即去。若欲之即起。若欲調之即調。若
歡喜即歡喜。若欲之即成捨。離非禪
近禪人。至心於禪知禪相。此是十法。
善安置心中。莫懈怠。精勤修習當
是念。今著三昧婆傍伽心。而諦心
刹那而滅。復起四五闍婆那漢言分
別心
五心。初心作心。第二學心。第三隨心。第四
中間心。第五著心。若合五爲四。初作學心
第二隨心。第三中間心。第四著心。此第四亦
名爲四。亦名爲五。無六無七。初者。欲界
心。著心色界心。以此心故。滅五支
。具足十相及三善。得第一禪已。即於
思念滅已。得第二禪。如是相滅。得第三
。如是教心乃至上。法師曰。此略説也。若
廣説淨道經。汝自當知。如是比丘得
四禪定。善記識之。令其増長。若欲至眞
。此第四禪五事善。一者安置心。二者入。三
者勅。四者起。五者反觀。以此五事而至
。此比丘已作流利。或觀色爲初。或觀
初色無色觀已。更増毘婆舍那。云何
増。此比丘從第四禪定起已。而取禪支。取
已此禪支依止心中。心依四大四大
。從此禪支。言非色處爲初。是色非色等
法而見識。從此四大初。色共諸色等。法
識非色也。若從三昧起。出息入息。身心即
是其因。見是已。譬如鍛師皮嚢筒
人鼓動風得出入。出息入息亦復如是。
身心故。息得出入。此比丘見出息入息
身。見色心等與諸法此非色。如是名色
已。復觀其因縁見已。於三世中連續名色
斷。因續名色而生狐疑。斷狐疑已。而
三相。觀三相已。復觀起滅。因起滅
故。先見光明。離十毘婆舍那煩惱。離已而
道智慧起已捨起法見。生滅法已。念
念相滅。若二法起已。於三界中而生厭患
是次第得四道已。至阿羅漢果。有
九覆觀智。知至極已。於三界中梵摩沙
門婆羅門中。成無上福田。此是阿那波那念
數。第一四廣説竟。餘三四中。與餘禪法
異。是故我今當分別説之。覺者現離喜
也。我今出息入息而現喜。以二事喜。何
謂爲二。一者用觀。二者用不迷。云何用
而覺喜。入二禪喜。正入時欲智慧
觀自然覺喜。是故用觀覺喜。云何不迷
而覺喜。二禪有喜。入已從禪定起。智與
而觀。消滅於毘婆舍那。貫度其相而不
迷。以不迷故。而成覺喜。於波致三毘陀
説。以喘息入息而成一心。心不散亂
生識。因識已知便即覺喜。以長出息
短入息。覺一切身滅身。出息入息成一心已
知識。以此二法而成覺起。以安心故。而
用覺喜。以知故。以觀故。反覆觀以整心。
至心而取精進。而用起識。正心安置以
之。應知以知。應捨而捨。應觀而觀。應
現而現。即成覺喜。如是覺喜已。餘句次
亦如是。此三禪定。便有異有覺樂。若以
禪定心増訶羅。問曰。何謂爲心増訶
。答曰。受二陰爲初。是名心増訶羅。覺
樂。此是毘婆舍那地。樂者。有二樂。一者身
樂。二者心樂。於三毘陀中説。滅心増訶羅
者。麁麁心増訶羅而滅。亦言定止若廣説
者。於身増訶羅。汝自當知。於喜文句中
受亦入。若取樂者。受即覆現二。心増訶羅句
想受支多私迦。此諸法與心不離。若取
心増訶羅。想與受等共入。如是觀受已。
此是説四事。汝自當知。於三四中四禪定
覺心。云何覺心。覺心歡喜善歡喜心極歡
喜。我今覺出息入息故。有二種歡喜。何謂
二種歡喜。一者以三昧。二者以毘婆舍
。云何以三昧而覺喜入二禪定。有喜正
入。一刹那心與喜等。心中怡悦喜極喜。云何
毘婆舍那入二禪定。有喜從禪定起已。以
消滅法而觸禪喜。如是於毘婆舍那刹那
禪喜觀。而心喜如是。隨心即怡悦。我
今覺出息入息善安置心者。以第一禪定
觀處中善安置心。入禪定已從定起。
滅滅法而觀禪心毘婆舍那中。現
度想一刹那心定。如是起刹那心定。爲
一心定故。於觀處心即善住。我覺是解
脱心者。從煩惱處即得解脱。從第二禪定
思念。從第三禪定喜。從第四禪定
苦樂。如是從次第脱。從定起已。見
滅滅法。於毘婆舍那。時見無常而捨常法
復見苦復捨樂想。復見無我復捨樂想。心
樂著。因不樂著故。而觀離欲。從欲而
滅想。從起想而觀棄捨。從取心即解
脱。是故律本説。出息入息心即解脱。如是觀
心。此是説四。汝自當知。於第四四中
者。無常想。應當知觀無常。應當知恒觀
無常。問曰。何謂無常。五陰無常。云何五陰無
常。答曰。爲生滅法。云何生滅。變相法。以
故。而生無相法。刹那刹那汝自當知。是
無常。其色爲初。觀無常者。此恒觀
無常也。因觀故。如是四大出息入息而滅
法。是名無常。觀離欲者。有二離欲。云
何二離欲。一者消離欲。二者無餘離欲。問曰。
何謂消離欲。一切法相刹那而滅。云何無餘
離欲。觀離欲是涅槃支因二法故。而至
處因。至已見寂滅法。見已觀捨。以毘婆
那捨除煩惱。轉即入涅槃。如是阿那念。而
極處。阿那波那品竟
是時世尊者。此略説也。爾時世尊。以阿那波
那念諸比丘。因諸比丘觀不淨。而自共
相殺。因此故。集諸衆僧。集已世尊訶責衆
。汝等比丘。何以自共相殺。賃鹿杖沙門
復殺諸比丘。如來訶責已而爲諸比丘
第三波羅夷。若比丘故斷人命。如是爲初。
聲聞弟子凡聖雜故。不諸比丘
癡人空人者。如是斷根已。次至隨結。讃
死教死爲初。法師曰我今説其根本。如
佛制戒已欲縛者欲來縛心。讃歎死者言
汝在世間諸苦惱。汝作諸功徳死得
已作善者如是爲初。汝已作善業。無
狐疑。死必生天。不惡業者汝不
生妄語。一切惡業汝皆悉不作。汝病極苦用
活何爲何以故。汝已作善業。故。若汝從
死已。得天上五欲樂。惡業者令*駃
。病人聞比丘語。因語故。而自取死。是名
斷也。知者此是衆生。我欲其死。決定無
疑也。衆生受人身者。從胎爲初至老。是
人身初心者。初受生心。此語現五欲界是故
初心。心與三無色陰共成。迦羅羅色者。
此初立人身。名爲迦羅羅。於迦羅羅色。若
男女身相。合成三十色。若黄門身相二十。
問曰。何男女迦羅羅色。初成迦羅羅時。如
眞羺羊取澄清油。而説偈言
    如油*酥微 澄清無垢濁
    迦羅羅初生 色澤亦如
如是極微細以此爲初。過去世人壽二千歳。
迦羅羅次第長大乃至老死。此名爲人身斷
者。從迦羅羅時。或熱手之。或以
之。或以藥服之。如是種種方便斷使
生。是名斷命二生者。一者色生。二者無色
生。於諸色中無不斷。色生可斷斷
已。無色亦死。何以故。爲無色依止色故。問
曰。斷色者。爲過去色現在色當來色也。而
偈言
    過去世生非今生 當來世生非今生
    現在世生是生生 離過未來現在




    斷現在生斷生
問曰。何謂爲現在。答曰。一刹那相續不滅。
是名現在生。問曰。云何爲刹那。答曰。起生
老滅。法師曰。若如是者則不殺。何以故。
自生自滅。不之。云何知之。答曰。
現在相續過去未滅。譬如人從外値熱而
來。入室安坐已。熱氣已滅。冷氣而來相續不
斷。心亦如是。過去生相續現在不絶。若斷
之即成殺生。此是當來生因。法師曰。應
衆生。應知斷衆生命。應知方便。問曰。何謂
知衆生。答曰。世人喚假名衆生。論
者生氣也。云何應知斷衆生命。答曰。斷
生氣生也。云何應知方便。答曰。有
六方便。一者自。二者教。三者擲。四者安。五
者呪。六者神力。問曰。云何爲自。答曰。自殺。
云何教。教餘人殺。如是汝殺。擲者。弓箭爲
初。隨種種方便命。安者。箛蔟塪及
毒藥等。安置一處。觸之即死。呪者。有二種
一者阿塔婆尼耶。二者數。問曰。何謂爲
塔婆尼耶。答曰。或敵國或賊呪之。令頭腹
痛種種疾病。令其死。數者。依文句呪。或十
二十如是至。是名數也。神力者。以
神通龍王迦留羅夜叉天人人王龍王
衆生。以眼視或噛或吐毒即死。迦留羅
者。能啄殺三十尋圍。龍夜叉天人人王者。隨
其種種方便。令衆生得死。與器杖者。種種
器仗乃至刀子。如此之物與令其自斷命。而
唱言。汝用此生何爲不死。而取鐵鎚石
木繩毒藥種種死具而近其身讃言。汝在
世已作諸功徳。死必生天。於難陀園中
天人玉女娯樂。何以生世受苦病
或教使巖。巖者。山破爲二段深谷中。或
教入地獄。法師曰。若教人如是自殺者。
波羅夷罪。此殺人身。若餘衆生得波夜
提罪。何以世尊廣制此戒。爲未來世惡比
故。餘後句次第易解。若毒藥或刺斫。種
種死具不即死。後因此死者。是比丘得
羅夷罪。我今現羺羊四。云何爲羺羊四。有
一比丘。見羺羊眠一處。而作憶識。我夜當
此羺羊。移眠餘處。於羺羊處。或父或母
或阿羅漢來。補以衣覆體而眠。此比丘往
至。夜闇不是人。言是羺羊。取刀而斫殺。
或得父死。或得母死。或得阿羅漢死。得
羅夷逆罪。何以故。初作殺羊心。臨下刀時
心言。不是羊是人。我正斷
。是故得波羅夷逆罪。有一比丘來補
而眠。殺者言。此是即殺得波羅夷罪。不
逆罪。夜叉鬼神來補羊處。殺者而言。此
是即殺得偸蘭遮罪。不五逆罪。若羊得
波夜提罪。若心期父母阿羅漢。次第而得
波羅夷逆罪。知父在軍中。望軍而射。
父死得波羅夷逆罪。若非父波羅夷罪。
長人短人。教絳衣人。而殺
衣人。教者得脱重罪。殺者得波羅夷。若教
言隨得而殺。隨死倶得罪。教人今日殺。受
教者明日殺。若教明日殺。而即今日殺。教
中前殺中後殺。殺者得波羅夷罪。教者脱
重罪。若教隨時殺。若殺倶得重罪。教言。若
人來至此處。汝當所期人。未來教者
往補。受教者不別而殺。殺者得波羅夷罪
死者初教時得突吉羅罪。若比丘教比丘。受
教者心生念。我當先殺伴。下刀還得所期
。殺者教者倶得重罪。若展轉教殺。犯不
犯亦如前。時非時亦如前。若比丘教比丘
比丘。教時未道。臨殺時此比丘已得
羅漢。教者殺者倶得波羅夷逆罪。不靜謂
者。不靜眼不見。謂言是靜。若供養時。於
家比丘中。與諸比丘共來。於前而坐。爲
蔽而不來。而作是言。此某甲名字。賊
何不之。毒蛇何不*噛之。人何不
。我意極樂此人死。如是之語。是名不靜
而言靜。靜而言不靜者。此比丘來至供養
而坐。向者呪比丘知此比丘來來比丘
去已。不覺謂言在。如前所説呪。是名
而言不靜。如前後所*説呪令死。悉突吉羅
罪。法師曰。今當演説讃歎死。以身作讃歎
者。隨其知或與刀杖。或與毒藥或與繩。
或令身山巖。如此之死。死已必當物。
或復得人身財富無量。或得生天。此是以
身教之。或搖手或搖足或攝眼。唱言者。開
口出聲隨意所讃其令死。此人知其讃
時。得突吉羅罪。隨其讃死苦痛而不
死。得偸蘭遮罪。若死波羅夷罪。若此人不
其讃。餘人解而言。我死必得生天即取
死。讃者無罪。若爲二人讃者。隨死得波羅
夷罪。若心無的屬曼讃死。若有死者
波羅夷罪。若遣使讃歎使某甲死。初語
突吉羅罪。往至説竟受苦痛偸蘭遮。若
死得波羅夷罪。使者聞讃歎死得生天。而
彼人。還自向親友眷屬説。若有
者。使者得波羅夷。教者得突吉羅罪。若使
者聞生天而自取死。教者得突吉羅罪
若作書遣使齎書。使者不書語若死。遣
者得波羅夷。使者無罪。若作書不指的。隨
得人與令死若得其父。父死者波羅夷
逆罪。若有殺心。自假造經書種種讃死。有
人讀此經書。見經讃死生天。隨經語
種死者。得波羅夷罪。若父母死得波羅夷逆
。若後生悔心經。得初作經突吉羅罪。
若衆多比丘共作讃死經。若有讀經
。衆多比丘悉得波羅夷。若隨得其父母
。得波羅夷逆罪。若造作讃死經。有人偸
取讀。因此有死者。造作比丘得波羅夷罪
若遭浛或遺落去失。有人拾得依經取死。
造經比丘得波羅夷罪。法師曰。今當
命初事。若比丘有殺心。掘地作坑令某甲
中死。初掘出地得突吉羅罪。若墮坑受
苦得偸蘭遮罪。若死者得波羅夷罪。若餘
人墮死者。比丘無罪。若爲一切坑。人墮
死得波羅夷。若父母墮死得波羅夷逆罪。若
坑深。有人擔食糧。落坑中即死。後噉食
盡必定死。無出期。初落坑。作坑者已得
波羅夷罪。若作坑本擬殺人。人不來而自
悞落坑死。初作坑時得突吉羅罪。復有
坑。手脚折不即死。又得坑已。後因
而死。作坑者得波羅夷罪。若因餘因縁
犯。法師曰。教人作坑犯不犯如前所説
若作坑取鬼神。初作坑時及鬼神落中受
苦。得突吉羅罪。若死者偸蘭遮。人與畜生
落死不犯。若後有悔心。自填塞坑。又餘縁
敗壞不犯。若作種種殺具使人死。犯不犯
前説。不故作者。或餘事作坑有落者
犯。或説苦空無常不淨觀。人聞此而自取
死不犯。廣説律本竟。今説殺戒因縁。或從
身心起得罪。或口心作得罪。或用身心口
罪。此是性罪。身業口業害心苦受。慈悲
者。有一比丘病極困。諸比丘見此比丘病
。以慈悲心而唱言。長老。長老持戒具足。
因畏死故。而受今苦。長老若死何必
天。病比丘聞語已而念言。諸比丘皆讃
我持戒具足。死必生天而不食取死。讃者
波羅夷罪。是故有智慧比丘。往看病比
。愼勿死。正可説言。長老持戒具足。莫
著住處及諸衣物知識朋友。但存念三
及念身不淨。三界中愼莫懈怠。隨壽命
長短。若此病比丘因語而死。如是因説法
死無罪。諸比丘欲坐先手按座而坐。法師
曰。何座先按而坐。何座不按而坐答曰。若單
席者不按。若有&T021794;&T021724;氈被者。先按
然後得。若比丘先到。後檀越敷&T021794;&T021724;
。不按而坐。若檀越言。法師此中可坐。
乃坐不按。若前已有比丘。後來比丘亦
更按即坐樁杵句者。於*樁杵句
。不故作者。無殺心。*樁臼句義可解。不
説。老出家句者。有三句。初句子向
言。莫衆僧待。爲速到故。推父倒
即死。是故無罪。第二句者。何以樂父死爲。
衆僧前衆僧問。誰兒。此是摩訶羅兒。此
摩訶羅兒。聞此語已生羞恥心。而故
死。是故得重罪。第三句者。正得偸蘭遮
。從此復有三句。易解不解。於
衞食三句。此乞食比丘以法爲重。所以
食先與同學。無殺心。是故無罪。從
下座一切皆死。餘句易解耳。第二
句。若乞食從外道家食。極精食者莫受。
若已受者。勿他人及自食可藏棄之。
畜生。試句者得偸蘭遮罪。何以
故。爲試故。若知決定應死者得重罪。從
此傳三句。此易解耳。婬慾亂心句中者
此比丘日夜思欲其心。而不制欲
復自念言。我持戒具足何以捨戒還俗。我寧
死。是故上耆闍崛山頂巖取死。而
巖下有斫伐人。比丘墮時塠殺伐人。無
無罪。佛告諸比丘。莫自殺身。殺身者。
乃至不食。亦得突吉羅罪。若比丘病極。
衆僧及看病比丘料理辛苦。而自念言。
此等政爲我故。辛苦乃爾。自觀壽命
久活。而不食不藥善。又有比丘我病極
苦。我壽命亦盡。我道跡如手掌。若見
此不食死無罪。若比丘入禪見得道。而
聚落乞食。遂不食亦善。石句中者。
比丘不石。不但石乃至草木土。若起
石擲打破亦得。乃至料理房舍亦
得。若中食後擲飯虚空衆鳥亦得。若有
惡獸來逼。用石土擲驚勿取著亦得。於
烝句者。次第義可解。作姦壞胎者。此女夫
婿遠行去。婦與人私通而生胎。胎長大。就
比丘藥令胎墮落。並婦句者。易解。
句中女人比丘言。云何得墮胎。比丘
答言。汝可按殺兒自墮。比丘教按。女人以
熱氣之。比丘無罪。若比丘教自按殺。女
人喚餘人按殺。比丘無罪。若但教按即
死。隨其自按。若餘人按死者。比丘得重罪
無兒女句者。一切女人無受胎。何以
喚爲無兒。若欲受胎時。一切女人受胎。若
罪業衆生入胎一彈指之頃即滅。是故無
兒。或女人四大不和。風吹而滅。或兒處有
蟲。亦生*蟲噉而滅。是故名爲無兒。此比
丘不解。作藥令兒得住。與藥而死。比丘
突吉羅罪。是故當來比丘勿醫師。若
醫師者。得突吉羅罪。若爲出家比丘比
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合藥者無罪。若
諸同學自有藥者爲合。若無藥自有亦與。若
自無者。亦可爲往自恣請檀越家。求藥不
得復往餘家。復有五種得與藥。何謂爲五。
一者父。二者母。三者人侍養父母。四者自
淨人。五者畔頭波羅沙。問曰。何謂畔頭波
羅沙。善男子欲出家衣鉢。欲
寺中者。若父母財富自有良藥。醫師不
復作。若父母猶居王位。有病不
合藥。若父母貧賤。病時時將入
看。洗浴母者。愼勿觸體。飮食得手與食
者如沙彌異。洗手足油塗身。悉得
手與。供養令差愈。淨人者。雇其得
伐藮薪。若得病未家。比丘與藥。若已
家。比丘不藥。若有善男子。依止比
丘隨驅使。若病比丘得與藥。復有十種得與
。一者兄。二者弟。三者姉。四者妹。五者叔
姨。六者伯姨。七者叔父。八者伯父。九者叔
舅。十者伯舅。此等自有藥者爲合。若無
借用。若後還者善。若不還勿責。如是展轉
乃至七世。得其乞藥合藥不犯汚他家
若弟婦若姉婿有病者。可藥與姉與
弟。令自與婿婦。若無弟無姉。云何得
藥。可外甥弟子。汝自與汝父母。若
上父母在寺有病疾。弟子亦得和*上
父母合藥治病。若和*上無父母自有藥善。
若無弟子父母有藥善。若無弟子父母有
藥自與得。和*上看弟子亦如是。若餘人有
病。或賊或軍人。被創來投入寺。比丘若有
眷屬。就眷屬藥得與。若無眷屬。有
優婆塞。就乞亦得與。若有檀越養衆僧
父母。若檀越疾病。衆僧不
合藥。亦不與藥。又檀越但問。大徳某甲
病。云何救治。云何合藥。答言。此藥得差。若
是言善。若檀越又問比丘。大徳我母病。
願大徳爲處方。比丘不處方。作方便問
傍大徳某甲比丘病。以何藥救治。答言。長
老用此藥。此藥得*差。檀越聞二比丘語
已。還爲父母湯藥。若比丘作是語
罪。爾時大徳摩訶波頭摩。娑婆王夫人
病。夫人遣宮中一女往問。大徳波頭摩
默然不答。乃與傍比丘共語此女人聞
比丘語已。還爲夫人合藥即得*差。夫人病
愈已。作三衣及三百迦利沙槃。又湯藥
一正瞿多者。是貯衣物遣餉。而置大徳前。問
訊言。夫人今以此藥。乃與大徳香花之費
波頭摩自念言。此香是醫師得分。用淨取而
供養。法師曰。如是智慧人能利益衆生
己亦無罪。如是作善。若白衣言。大徳請
某甲呪。比丘不作。若言。大徳爲
誦呪。得爲誦也當是念。此白衣不
。若我不爲作呪者。當惡念。是以爲
。取水灑繩而與。若自作繩水與者。得
吉羅罪。若國王及聚落大檀越有病者。遣
寺請比丘爲説呪。比丘爲説阿咤那
。或往到病所説法。爲與戒故得往。若
檀越作是言。今某國王某檀越喪今葬。請
喪。不去。若比丘自念言。我往看
無常。因此故我或得諸道果。如
去無罪。分衞食者。若可與。若不與。父母
與。不餘人。如一迦利沙槃。得
人供養父母。得淨人槃頭婆羅
。如此人等須與。若有賊若劫人來乞者
與。問曰。何人可與相勞問。何人不
與問。若有人來至寺。不貴賤劫賊。一
切悉得勞問。若有喚求所須。自物者得與。
若衆僧物。先白衆僧和合者得與。若有
力惡人來乞者。守物人爲住處故。得
意與。與竟後衆僧不訶問守物者言。是
汝自領而輒與惡人。何以故。爲住處故。
法師曰。我今説取其證。爾時於師子洲國
&T072933;羅陀。於中有賊。名阿婆耶。有
百賊。侍從圍繞一處中頓住。立作壘柵。去
壘四面各一由旬。而往劫奪。於隔歴句者。易
解耳。得罪者。於屈陀迦汝自當知。或
擧或抑者。十七群比丘有十七人。見六群比
一人。十七群比丘一人取其鉢盂。六
人擧之令地。展轉如異。各坐其上
是老六群比丘而死。結罪已。於律中説。
治鬼句者。殺夜叉鬼。此夜叉能捉人。比丘
誦呪其置而不肯置。比丘語言。若汝
置我能殺汝。夜叉猶不置。於是比丘。或
米粉或以土泥作夜叉鬼形。而誦呪
其手足。手足即斷。斷其頸。頸亦即斷而
死。是故得偸蘭遮罪。不但殺夜叉。殺天帝
亦得偸蘭遮罪。惡夜叉句者。有一寺惡
夜叉中。此比丘不房中有惡夜叉。而
一比丘來入房中。令其安樂住止。是故
無罪。若有殺心入死者犯重罪。不
偸蘭遮罪。不但惡夜叉。或有毒蛇虎狼
。悉入惡夜叉。犯不犯如前説。嶮難句者。
嶮難處多有賊。教者不知無罪。知者死
重罪。不死犯偸蘭遮罪。殺即是者。如
初句。有一比丘一比丘怨家。此比丘欲
怨家比丘。自念言。我若白日殺者。人即
覺知。伺夜當之。而先觀住處知已而還。
夜往怨家比丘所。而多有伴。此比丘闇
中摸索。疑是怨家。即殺已是怨家犯重罪
一比丘此而殺彼者此怨家比丘住
處。多伴共眠。於闇中摸*索言是怨家。而誤
彼。有一比丘言彼是而殺此者。言是彼
殺即得彼者。如此殺者。悉得重罪。非人句
者。初言令此鬼出。而與病比丘杖之遂
死。是故無罪。問曰。若欲鬼出者。云何得
出。答曰。以多羅樹葉。或以*綖縛病者手
而與杖。誦羅多那説呪竟。而言汝莫
嬈持戒人。汝可去爲説法者法師曰。此
句易解耳。法師曰。斫木句者。小小有
。若此木倒時笮比丘而不犯。此比丘手
中有刀斧鋘鈇。比丘寧守死。不此刀
斧等木掘土以脱其命。何以故。若掘
木得波夜提罪。因波夜提罪故。名爲
過聖人教。是故智慧人寧守戒而死。不
戒而生。若有餘人土斫木。救出者
善。若有方便得。云何方便有死木者。餘比
丘以抄擧之善。若比丘墮坑窟。餘比丘得
繩下釣上。愼莫自斫木。得諸白衣
沙彌爲斫。放火句者。有異義。若人放燒火
來近寺。爲住處故。比丘得草掘
以斷火不犯。放燒句者。復有義。若自念言。
我今燒一切衆生。中隨有衆生死隨得罪。
五逆波羅夷偸蘭遮波夜提罪。若言。我今正
草。得波夜提。教人燒突吉羅唯除
住處燒。何以故。佛所聽故。酪汁句者。
生酪汁冷酪汁熱酪汁。汝自當知。何謂爲
穌毘羅漿。答曰。先取阿摩羅訶羅勒鞞醯
。穀者。七穀。取粳米。爲初作餘甘蕉
子一切木果一切笋魚肉蜜沙糖石鹽三
此之物悉合和爲一。或内&T027647;或内小器
血頭蓋泥置。三四年中待其熟。熟時色如
蜜色。以此治病。風&T004623;癩如是病爲初。若
此藥飮食時。皆須肥味。一切諸藥無
此藥。最爲第一。若比丘服此藥時。過中亦
服。若無病者以水和得服。第三波羅夷
品竟
    世尊知四諦 善説第四重
    今分別解説 名爲波羅夷
爾時佛住毘舍離國者。此義已在前。不
重演。其未説者今我當説。爲白衣驅使者。
或爲白衣田及作園林。一切所作我等
作。此是亦不作。爲教授白衣。於
已説。使者。爲白衣使。行聖利法者。
人中名爲無上法也。亦言過人法。亦言
梵法。亦言入涅槃法。此法佛辟支佛羅漢法。
此比丘得第一禪。如是爲初。諸比丘自共
籌量已。然後向白衣説。有比丘。名
陀勒棄多。得第一禪定。曇無勒棄多。得
二禪定。僧伽勒棄多。得三禪定。如是向
白衣説。次第乃至第四禪定。阿羅漢漏盡
三達智。白衣或問或不問。諸比丘如是更相
讃歎。諸白衣供養。顏色光澤和悦氣力充足。
何以故。此諸比丘得供養已。飮食美味恣意
遊戲。亦不坐禪。是故顏色光澤和悦。婆裘
河邊者。此諸比丘於婆裘河邊安居故。名
婆裘河比丘。佛問比丘。汝等住止和合安樂
者。語諸比丘。汝等四體九孔悉安樂不。不
勞也。世尊慰喩已。而訶責婆裘河諸比
。汝等作此行。便是大賊。佛故欲因斷
當來諸比丘勿此行。是故律本説。佛告
諸比丘。今世有五種大賊。何謂爲五。一者
聚集衆多。或一百二百。如是乃至五百人主。
劫城聚落穿踰牆壁。是世間大賊。如是爲
初。比丘亦復如是。犯突吉羅罪波夜提。如
是展轉乃至犯波羅夷罪。受他供養尊重讃
歎叉手禮拜。如是爲初。今世有此惡比丘
師及同學。而營覓利養。得利養
已恣意飮食。身體肥壯氣力充足。共相調
戲。或説飮食美味。或説婬欲。或説國土富
樂聚落。或説園林甘美饍種種思憶言説談
道麁惡。放縱心意自制。遂成破戒
諸信心檀越布施衣服飮食湯藥臥具房
舍床席。實非釋種子。而稱釋種子。非梵行
自稱是梵行。受此諸施。是名第一大賊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一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二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善比丘。或知修多羅藏或解阿毘曇藏
或解毘尼藏。不飮食趣得命。持戒清
淨。或爲人説法。威儀具足。令人歡喜。從
邑。從國至國。爲人敬重佛法興隆。如
是比丘光揚佛法。有惡比丘。從善比丘
受法已。爲他講説言辭柔和音聲清徹。
人所樂聞衆共讃譽。大徳善説妙法。從
稟受。答言。我自知之。不他學。如是自稱。
如來積四阿僧祇劫百千劫。具足諸波羅
。勤苦如是得此妙法。而惡比丘因偸
。求覓利養。是名第二大賊。復有大賊。精
進比丘持戒具足。或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
含乃至阿羅漢。或凡夫比丘持戒清淨。以
羅夷法之。憎嫉他行。自稱己是清淨人
是謗諸賢聖。偸竊聖法。是名第三大賊
重物者。如盜戒異。乃至五摩沙迦盜取。
是名重物。佛告諸比丘。有五種重物。不
人。僧亦不與。衆亦不與。一人亦
與。若與者得偸蘭遮罪。何謂爲五。一
者園。二者地。三者鐵物。四者木物。五者土
物。以此諸重物。不妄與人。佛告諸比
。五種不分。僧衆一人園爲初。若分得
偸蘭遮罪。法師曰。分不可分。於蹇陀迦
廣説。今此略説。以取者。以此重物而取
衣意。希望白衣人。而偸取以餉
白衣。佞取其意。此是第四大賊也。以此重
致白衣者。名他家。因他家
突吉羅罪。應出衆。復有比丘。取僧物
己物異。行用與人得偸蘭遮罪。若以
偸心取者。隨宜多少結罪。此是名爲第五
大賊。賊無此賊。聖利法者。此法極細微。
若金銀珍寶亦可偸取。此法不偸取。是
故律本説。聖利法者。而自説有。於身中
聖利法。自言聖利法已在我身。問曰。此無
本處。云何名爲賊。答曰。不名爲
賊。何以故。爲空誑妄語。而得大利養
故。以方便之。是故律本説。佛告諸比丘
取人飮食者。此亦名大賊。何以故。以
無實故。假名有實言。我是阿羅漢。聖法在
他。而假偸在己。譬如獵師欲群鹿。若
人形往者。鹿見必走。以方便故。以草木
身。身非草木。而現示是草木形。諸群鹿
見者謂之草木。而來就之。即殺取。比丘亦
復如是。非阿羅漢。假示是阿羅漢。現阿羅
漢相。信心檀越謂是眞實。以餚饍飮食
養之。亦如獵師假鹿。如此比丘
假形*謀取諸檀越飮食是故律本中偈讃
    外袈裟繞頸 内行不淨法
    已行惡法故 死即墮地獄
    鐵丸熱光炎 寧可呑取
    若有破戒者 不信施
外袈裟繞頸者以袈裟纒置肩上。此是外
聖表。内空無所有。譬如畫器内盛
。如此之虚假。定無一可取。惡比丘亦復
是。第二偈者。何以如來作是説。寧呑
鐵火丸。而不檀越供養施食。何以故。呑
火丸肝腸爛死。不此因縁於地
。是故作是説。訶責婆裘比丘已告
比丘。説戒時作是言。若比丘空誑妄語爲
初。佛結第四波羅夷堅已。復次隨結。除
増上慢者。如是佛已爲比丘隨結已。
隨結中。不見謂爲已見者。以慧眼不見
阿羅漢想。而謂已見。如是未至謂至。未得
得。未得句者。以道諦未得。作眞實者。
慧眼見眞實。増上慢者。作是言。我已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42 743 744 745 746 747 748 749 750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