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莊嚴法門經 (No. 0818_ 那連提耶舍譯 ) in Vol. 17

[First] [] 825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818[No.817]

大莊嚴法門經卷上亦名文殊師利神通力
經亦名勝金色光明徳
女經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與大
比丘衆五百人。大菩薩衆八千人倶。爾時王
舍城中。有婬女。女名勝金色光明徳。彼女宿
世善根因縁。形貌端正衆相具足。身眞金色
光明照曜。容儀媚麗世所希有。神慧聰敏辯
才無礙。音辭清妙深邃柔軟。言常含笑語無
麁獷。顧眄進止容豫安詳。隨所在處。或行或
住或坐或臥。地皆金色。光明照曜。所著衣服
青黄赤白亦皆金色。時王舍城一切人衆。或
是王子或大臣子。或長者子或豪富子。見者
貪染繋心愛著。情無捨離。是金色女。或在聚
落或在街巷。或在市肆或在河岸。或在園林
所遊之處。若男若女童男童女。皆悉隨從觀
無厭足。復於異日。有長者子名上威徳。爲欲
樂故多與財寶。共相要契乘駟馬車。其車純
以金銀琉璃摩尼眞珠上妙衆寶。嚴飾莊校。
建立寶幢微妙幡蓋。寶座華鬘塗香末香。如
是種種和合勝香以用塗薫。以瞻蔔華而爲
瓔珞。莊嚴其身同載寶車。於寶車前。種種伎
樂歌舞作倡。於其車後。復持種種甘美飮食
衣服臥具。次第隨從往詣園林。爾時大衆。若
男若女童男童女。皆悉隨逐左右觀看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從禪定起。於一切衆生
起大悲心。而作是念。何等衆生。於大乘中堪
受教化。何等衆生。應以神通而受教化。何等
衆生。應以過去業縁而受教化。何等衆生。應
聞正法而受教化。作是念已。見金色女與長
者子。同載寶車欲詣園林。見已即觀根性差
別。差別觀已作是念言。此女過去善業因縁
堪受教化。若聞我法即能信受。爾時文殊師
利以神通力身放光明。映蔽日光悉不復現。
何況餘光。時文殊師利所著衣服。面各光照
滿一由旬。令彼多衆皆悉覩見。復以種種衆
寶瓔珞天冠臂印。莊嚴其身。欲令見者心生
貪樂。作是事已。往詣女所當路而住。光照女
身及長者子。駟馬寶車所有光明皆悉闇蔽。
猶如聚墨比於眞金無有光明。彼金色女。見
文殊師利衆寶莊嚴衣服清潔光明遠照。謂
是天童自於己身及長者子。而生鄙惡不復
愛樂。於文殊身及以衣服起貪著心。默自念
言。我當就彼共爲嬉戲。從心欲樂求索彼
衣。作是念時。文殊師利威神力故。毘沙門王
化爲人像。從空而下立於女前而語之言。汝
今不應於彼人所生貪欲心。何以故。彼人清
淨無貪欲故。金色女言。此是何人。毘沙門言。
此是文殊師利童子菩薩。金色女言。云何名
菩薩願善説之。爲是天耶。爲是夜叉。爲乾闥
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爲是帝
釋。爲是梵天。爲是四天王天耶。毘沙門言。非
天。非夜叉。非乾闥婆。非阿修羅。非迦樓羅。
非緊那羅。非摩睺羅伽。亦非帝釋。亦非梵天。
亦非四天王天。如是等輩悉非菩薩。言菩薩
者。一切衆生隨所願求悉能滿足不生慳悋。
是名菩薩。時勝金色女即作是念。如所説者。
我今乞衣必定應得。即便下車向文殊師利
所。到已白言。文殊師利。願能施我所著衣裳
文殊師利言。妹汝若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者。當與汝衣。女言。文殊師利。何者名
爲菩提心耶。文殊師利言。汝身即是菩提。女
言。云何我身即是菩提。願重廣説令我得解。
於是女人説偈乞衣
    文殊久發菩提願 今可施我身上衣
    若不能施非菩薩 猶如枯河而無水
爾時文殊師利。説偈答言
    汝若能發菩提心 我當隨願施汝衣
    若有堅固菩提者 一切天人皆供養
爾時勝金色女。復以偈問
    菩提有何義 菩提從誰得
    菩提誰能與 菩提何行成
爾時文殊師利。語金色女言。於今現在有佛。
號釋迦牟尼多他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
陀。彼佛所説。身及菩提皆悉平等。於意云何。
汝身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不。是女過去善
根因縁聞此語已。即得法光。得法光已白文
殊言。如是如是。我今此身有五陰十二入十
八界。文殊師利言。於汝意云何。色可覺可知
不。女言。不也。不可覺不可知。文殊師利言。
菩提亦如是。不可覺不可知。如是色平等故。
菩提亦平等。是故我説汝身即是菩提
文殊師利言。於汝意云何受想行識可覺可
知不。女言。不也。不可覺不可知。文殊師利
言。菩提亦如是。不可覺知。如是受想行識平
等故。菩提亦平等。是故我説汝身即是菩提。
文殊師利言。於汝意云何。此色可説在此在
彼在内在外在中間不。可説青黄赤白頗梨
雜色不。女言不也。文殊師利言。菩提亦如是
不可得説。如是色平等故菩提亦平等。是故
我説汝身即是菩提
文殊師利言。受想行識可説在此在彼在内
在外在中間不。可説青黄赤白頗梨雜色不。
女言。不也。如色不可説。乃至受想行識亦不
可説。文殊師利言。菩提亦如是不可説。如是
受想行識平等故菩提平等。是故我説汝身
即是菩提
復次五陰如幻體性不實。顛倒故生。菩提亦
如幻體性不實。以顛倒故。世俗説生如是。幻
平等故五陰平等。幻平等故菩提平等。是故
我説汝身即是菩提
復次五陰如夢體性不生。菩提亦如是體性
不生如是夢平等故五陰平等。夢平等故菩
提平等。是故我説汝身即是菩提
復次五陰如陽炎以業縁故生。菩提亦如陽
焔無業無報。如是陽炎平等故五陰平等。陽
炎平等故菩提平等。是故我説汝身即是菩

復次五陰如鏡中像。體性空無不去不來。菩
提亦如是無去無來。如是鏡像平等故五陰
平等。鏡像平等故菩提平等。是故我説汝身
即是菩提
復次五陰但是假名。菩提亦如是但是假名。
如是五陰平等故菩提平等。是故我説汝身
即是菩提
復次五陰無有作者。離作者義。是菩提五陰
無體性離體性義。是菩提五陰不生離生義。
是菩提五陰無常離常義。是菩提五陰無樂
離樂義。是菩提五陰無清淨離清淨義。是菩
提五陰無我離我義。是菩提五陰不清淨離
清淨義。是菩提五陰無取離取義。是菩提五
陰無家離家義。是菩提五陰無去來無去來
義。是菩提五陰聖人法論。菩提亦聖人法
*論。如是*論非*論法五陰體性。如來一切
覺故。是名菩提。如是五陰體性即是菩提體
性。菩提體性即是一切諸佛體性。如汝身中。
五陰體性即是一切諸佛體性。諸佛體性即
是一切衆生五陰體性。是故我説汝身即是
菩提
復次覺五陰者。名覺菩提。何以故。非離五陰
佛得菩提。非離菩提佛覺五陰。此方便知。一
切衆生悉同菩提。菩提亦同一切衆生。是故
我説汝身即是菩提
復次四大法生。所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而
此地界非我。非衆生。非壽命。非晡沙。非富伽
羅。地界平等是菩提過去無取故。水界平等
是菩提。體性不生故。火界平等是菩提。體性
不可覺故。風界平等是菩提。體性不可見故。
地界體性如來覺故得菩提。如是水界火界
風界如來覺故得菩提。覺地性者是名菩提。
如是能覺水火風等是名菩提。是故我説汝
身即是菩提。復次地界不知水。水界不知火。
火界不知風。如是諸界無名不可説者是名
菩提。是故我説汝身即是菩提
復次汝身眼法生不。如是耳鼻舌身意生不。
妹此中眼空眼空體性即是菩提。如是耳鼻
舌身意空。意空體性即是菩提
復次若眼體性空色不可説。色空體性即是
菩提。如是耳鼻舌身意體性空。一切法不可
説法空體性即是菩提。復次眼不取色菩提
亦如眼不取色。如是耳鼻舌身意不取聲香
味觸法。菩提亦如是不取一切法。如是眼識
界色界中不住。眼識色界菩提中亦不住。耳
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法界中不
住。如是意識法界菩提中不住。眼識界菩提
界無二無別。乃至意識界菩提界無二無別。
是故我説汝身即是菩提
復次覺眼者是名菩提。如是覺耳鼻舌身意
者是名菩提。眼體性空。能覺如是體性空者
即是菩提。耳鼻舌身意體性空。能覺知者即
是菩提。復次眼體性不貪不瞋不癡。離貪瞋
癡即是菩提。如是耳鼻舌身意體性不貪不
瞋不癡。離貪瞋癡即是菩提。眼無主者無取
者。菩提亦無主者無取者。如是耳鼻舌身意
亦無主者無取者。菩提亦無主者無取者。眼
中無男法女法亦非男非女。如是菩提中無
男法女法亦非男非女。耳鼻舌身意中無男
法女法。耳鼻舌身意亦非男非女。如是菩提
中無男法女法。菩提亦非男非女。復次眼色
如如來。覺此如故名爲菩提。如是意法如如
來。覺此如故名爲菩提。是故我説汝身即是
菩提
復次汝身無我。無衆生。無壽命。無晡沙。無富
伽羅。無人。無摩那摩。無作者。無受者。無見
者。無聞者。無嗅者。無味者。無觸者。無知者。
彼菩提亦無我。無衆生。無壽命。無晡沙。無富
伽羅。無人。無摩那摩。無作者。無受者。無見
者。無聞者。無嗅者。無味者。無觸者。無知者。
是故説一切法不可知即是菩提
復次此身無知無覺無作。猶如草木石壁。若
内地界若外地界名地體性。此地界性。如來
般若智力覺已。是故我説汝身即是菩提
復次妹如汝心意和合思量分別。而此心意
思量分別無覺無知。不在皮膚。不在筋血。不
在骨髓。不在髮毛。不在指爪。不在内外。不在
眼耳鼻舌身意。非住非不住。不定住非不定
住。非此住非彼住。非色不可見不可捉。無障
礙無分別。不可執不和合。非家離家。清淨最
清淨。光明照曜彼心意思量分別。不與煩惱
和合亦非清淨。何以故。體性淨故不與煩惱
和合。不和合故清淨光明。又彼光明無身。無
身故不與煩惱和合亦非清淨。如是陰界入
體性即是菩提。菩提體性即是陰界入。是故
汝身陰界入性是名菩提。何以故。非離彼故
名爲菩提。離陰界入事中菩提不可得。覺陰
界入即是菩提。是故我説一切法平等覺此
名菩提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説此法已。時虚空中五
百諸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有隨
從勝金色光明徳女。若男若女童男童女二
百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六十天人
於諸法中得法眼淨。時勝金色女踊躍歡喜
心得清淨。五體投地禮文殊師利足。作如是
言。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歸三寶已。受梵行
五戒。受戒法已。至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既發心已白文殊言。我今得聞如是法
教。爲一切衆生得安隱故起慈悲心。爲不斷
佛種故至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
文殊師利爲我説此菩提之法。我當順行。亦
當廣爲一切衆生説如是法文殊師利。如是
佛法寂滅大寂滅。我不知故隨惡覺觀起顛
倒心執於身見。自貪著身復令他貪。我今至
心清淨懺悔一切罪業。如文殊師利所説貪
寂滅法一切和合法亦如是寂滅。若有衆生
不知此法起貪著者。我能令彼遠離貪著。安
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一切煩惱
猶如死人。但以顛倒妄想故生。若無顛倒諸
妄想者煩惱則滅。我今得聞文殊師利所説
法要。知一切煩惱猶如雲霧體性不實。煩惱
如電。一念不住。煩惱如風。體性不生。煩惱如
空中畫。不可見故。煩惱如畫水。隨畫隨滅故。
煩惱如夜叉鬼。生惡覺故。煩惱如熱病。狂妄
語故。煩惱體性無。惡覺生故。煩惱難捨。我我
所執故。無物妄取客塵。煩惱妄生故。煩惱隨
想現。惡覺觀取故。煩惱如眼。見種種境起故。
煩惱體無盡。猶心濁生故。煩惱體性無。和
合縁生故。煩惱如團聚。陰入界合故。煩惱不
可識。無名色故。煩惱不可知。無善覺故。煩惱
如種子。能生菩提故。何以故要因煩惱能滿
菩提故
文殊師利。菩提者如金剛撅。衆生煩惱不能
動故。又菩提者如金剛跡一切煩惱不能破
故。何以故。法界方便不可壞故。文殊師利。見
煩惱者名爲菩提。何以故。一切境界順菩提
故。如是菩提無有住處。一切煩惱亦無住處。
何以故。生即滅故。文殊師利如心體性不可
説示。亦不可説在此在彼。貪瞋癡體性亦復
如是。菩薩如是知煩惱故。於多貪衆生多瞋
衆生多癡衆生。善能教化然不爲彼衆生惱
亂。乃至教化等分衆生亦不惱亂。文殊師利。
如我貪瞋癡。一切衆生貪瞋癡亦復如是。如
我煩惱當知一切衆生煩惱亦復如是
復次文殊師利。譬如猛火於一切草木不生
恐怖。如是智慧行菩薩。於諸煩惱不生恐怖。
譬如日輪不與闇住。如是智慧行菩薩不與
惑住。譬如大風諸山樹木無能障礙。如是智
慧行菩薩。一切世間煩惱境界無能障礙。譬
如虚空劫火不燒。如是智慧行菩薩。諸煩惱
火亦不能燒。譬如有寶名曰鐵愛。不住不淨
隨所止處一切清淨。如是智慧行菩薩。於一
切煩惱亦復不住。譬如虚空不與地合。如是
智慧行菩薩。不與煩惱諸結和合。如鐵圍山
風不能動。如是智慧行菩薩。一切煩惱所不
能動。譬如倉鵠水乳和合惟啑於乳而
不取水。如是智慧行菩薩。雖與一切煩惱和
合。而但取智不取煩惱。如欝單越國男女和
合。悉詣樹下若非親者樹枝垂下陰覆其身。
菩薩如是。於根未熟衆生智不垂化
復次文殊師利。我今於此一切煩惱不生驚
怖。何以故。以知一切煩惱性故。善披菩薩
無畏鎧故。譬如健人臨陣不怖。若生恐懼則
非健人。菩薩亦爾。於諸煩惱而生恐怖則非
菩薩。又如有人入陣相撃。不能勝他反爲他
害不名健兒。若諸菩薩而爲煩惱之所害者。
不名菩薩文殊師利。如淨水珠投之濁水。水
則清淨而不爲彼濁水所汚。菩薩雖與煩惱
和合。不爲煩惱之所染汚
爾時勝金色女説是語已。問文殊師利言。云
何菩薩能離煩惱。文殊答言。若有菩薩知煩
惱生知煩惱滅。是則不名離煩惱者。譬如明
燈能滅諸闇。若與闇倶不名爲燈。如是菩薩
見煩惱生見煩惱滅。則不得名離煩惱菩薩。
復次離煩惱菩薩。不見煩惱不見清淨。非見
非不見。離心意識者名離煩惱。於彼彼處心
有分別。乃至念涅槃者。是名不離煩惱。何以
故。或心或心數生攀縁罪福故。此攀縁者名
一切作行。若作行已是爲流轉若流轉法名
實流轉。一切流轉名爲煩惱
復次和合者名爲煩惱。何者和合。眼與色和
合。耳與聲和合。鼻與香和合。舌與味和合。身
與觸和合。意與法和合。三昧與煩惱和合。何
以故。見得三昧出沒相者名爲煩惱。離惡覺
者名離煩惱。離心行者名離煩惱。無功用者
名離煩惱。離數量者名離煩惱。若有菩薩。自
離煩惱復令他離。爲解一切衆生縛故勤行
精進。如來説此名離煩惱精進菩薩。時勝金
色女問文殊師利言。何者名爲最勝精進菩
薩。文殊師利言。若有菩薩不證空法。於身見
衆生悲心不捨不證無相。於惡見衆生悲心
不捨不證無願。於願行衆生悲心不捨不證
無作法。於作行衆生悲心不捨不證無生法。
於生老死衆生悲心不捨不證無出法。於生
滅衆生悲心不捨。不證聲聞辟支佛果住菩
薩位。於一切衆生悲心不捨。是名最勝精進
菩薩。譬如大海易入難出。何以故無善方便
故。如是聲聞縁覺入空無相無作法中。無方
便故不能自出。最勝精進菩薩有方便故能
入能出。譬如有人入陣鬪戰身無傷損而能
免出。是最爲難。如是菩薩入空無相無願三
解脱門。有方便故則能免出。是則名爲菩薩
方便
勝金色女問文殊師利言。云何名爲菩薩方
便。文殊師利言。方便有二種。一者不捨生死。
二者不住涅槃。復有二種。一者空門。二者惡
見門。復有二種。一者無相門。二者相覺觀門。
復有二種。一者無願門。二者願生門。復有二
種。一者無作門。二者種善根行門。復有二種。
一者無生門。二者示生門。復有二種。一者無
出門。二者陰入界門。復有二種。一者寂滅門。
二者出生門。復有二種。一者定門。二者教化
門。復有二種。一者法界門。二者護正法門。復
有二種。一者聲聞門。二者深心菩提行門。復
有二種。一者辟支佛門。二者四無礙門。若有
菩薩於如是等二種法門。爲他示現無所執
著。於一切法門亦復如是。是名方便。復有二
種門。一者貪門。二者離貪門。復有二種。一者
瞋門。二者離瞋門。復有二門。一者癡門。二者
離癡門。復有二門。一者煩惱門。二者離煩惱
門。復有二種。一者一切生門。二者離生門。此
名菩薩方便門。復有二種。一者一切凡夫行
門。二者一切學無學聲聞辟支佛菩薩如來
門。若能知此二種門者。是名菩薩最勝方便
大莊嚴法門經卷上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825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