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禪法要解 (No. 0616_ 鳩摩羅什譯 ) in Vol. 15

[First] [Prev]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悉得是樂。又復見諸天上世間豪貴。取其樂
相願及衆生。心既柔軟。見一切衆生。悉得是
樂。修行慈時心生大喜。以此大喜願與衆生。
或從定起禮佛法衆讃歎供養。亦得心喜願。
與衆生。及取外喜願與衆生。或時自見其苦
老病憂惱飢寒困苦。欲令衆生離是苦惱。我
能分別籌量。心忍猶尚苦惱。何況衆生無有
智慧忍受衆苦。何得不惱。則生悲心。復見外
人刑戮鞭撻。又聞經説惡道苦痛。取是苦相
觀一切皆苦。而生悲心。捨*者自捨憎愛。
觀衆生無有憎愛。及取外衆生受不苦不樂
者。從第四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及欲界
無苦無樂時。取是相已觀一切衆生。亦都如
是無苦無樂。復次如貴人唯有一子。愛念甚
重心常慈愍。間諸樂願令悉得。自能得
者亦皆與之。其子或時遭諸惱患。父甚悲念。
若子從因得免。其父大喜。心生喜已。即便
放捨任子自長。父得休息。行者如是。於四無
量心中。觀諸衆生亦如子想。隨己所有樂事。
及取世間種種諸樂。願令得之。慈定力故悉
見一切皆是樂者。行人從慈心起。若見衆生
受諸苦痛。取是相已而生悲心。悲心力故見
諸衆生悉皆受苦。見受苦已願令衆生皆離
是苦。從悲三昧起。若見衆生受樂得道入涅
槃者。取是相已而生喜心。欲令彼得而彼
自得。心識柔軟悉見衆生皆得歡喜。從此定
起。見衆生不苦不樂者不憂不喜者。取是相
已而生捨心。願令衆生不苦不樂不憂不喜。
以善修捨定力故。悉見衆生不苦不樂不憂
不喜。得離煩惱熱。復次若衆生有諸過釁。
捨而不問。若恭敬愛著不以爲喜。是爲捨心。
如是等四無量義。如摩訶衍中説
禪法要*解卷上
  淨觀者三品或初習行。或已習行。或久習
行。若初習行當教言。破皮却不淨。當觀白
骨人。繋意在觀不令外意。外念諸縁攝之
令還。若已習行當教言。心却皮肉。具觀
頭骨不令外念。外念諸縁攝之令還。若
習行。却身中一寸皮肉繋意五處。頂上額。
上眉間鼻端心處。如是等處住意在骨不
令外念。外念諸縁攝之令還。當復觀心。若
心疲極捨諸外想注念在縁。譬如獼猴被
繋在柱終日馳走。鎖常攝還極乃休息。所
縁如柱。念則如*鎖。心喩獼猴。亦如乳母。
常觀小兒不令墮落。行者觀心亦復如是。
漸漸制心令住縁處。若心久住是應禪法。
若得禪定即有三相。身悉和悦柔軟輕便。
白骨流光猶如白珂。心得靜住是爲淨觀。
是時便得色界中心。是名初學禪法門。若
得勝心。則不如制之令住。是名一心。
若能一寸中住。便得遍却。不得但觀赤骨
人。得此觀已。棄赤骨人觀白骨人。不令外
念。外念諸縁攝之令還。心若清淨住於骨
觀。骨邊白光遍身中出。如天清明日光極
淨。此光既出。以心目觀了了見之。因光力
故見骨人中相。似諸心心相應法生滅。如
毘瑠璃筒中水流。是時心息得樂。婬人欲
樂不足喩也。外身觀亦復如是。如是一身
觀。次第轉多。乃至閻浮提。復從一閻浮提。
還至一寸心得自住。是爲不淨中淨三昧
門。復次此身空骨以薄皮覆。有何可樂甚
可患也


禪法要*解卷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等
於長安逍遙園   譯 
若行者欲求虚空定。當作是念。色是種種
衆苦具。如鞭杖割截殺害飢寒老病苦等。皆
由色故。思惟如是則捨離色得虚空處。問曰。
行者今以色爲身。云何便得捨離。答曰。諸煩
惱是色因縁。又能繋色。是煩惱滅故則名離
色。復次習行破色虚空觀法則得離色。復次
如佛所説。比丘觀第四禪五陰。如病如癰如
瘡如刺。無常苦空無我。如此等觀則離第四。
禪五陰。以餘陰隨色故但言離色。所以者
何。色究竟盡故。復次行者觀色。分分破裂則
無有色。如身有分。頭足肩臂等各各異分則
無有身。如頭眼耳鼻舌口鬚髮骨肉等分
分令異。則無有頭。如眼者四大四塵身根眼
根十事和合白黒等。肉團名爲眼。各各分別
則無有眼。地等諸分各亦如是。問曰。眼根四
大所造。不可定色。云何分別。答曰。四大及
四大造。淨色和合故名爲眼。若除是色則無
有眼。又此淨色雖不可見。以有對故有分。有
分故無眼。復次能見色者。是名爲眼。若除四
大及四大造色則無眼。若無眼能見色者。耳
亦應爲眼。若眼是色法。一切色法有處有分
故。應可分別。若可分別則爲多眼。若言四大
所造衆微塵爲眼者。不應一眼。若都非眼亦
無一眼。若言微塵爲眼者。是亦不然。何以故。
若微塵有色則有十方。不名爲微塵。若非色
者則不名爲眼。復次微塵體定有四分色香
味觸。是眼非四事。何以故。眼是内入攝。
爲外入攝。以是故。不得以諸微塵爲眼。如佛
説衆事和合見色假名爲眼。無有定實。耳鼻
舌皮肉骨等亦如是破。是爲破内身相。外色
宮殿財物妻子等。亦皆如是分別破。如佛告
羅陀。從今日當破散色壞裂色。令無有色。能
如是分別是名離色。復次如佛説。若比丘欲
離色。度一切色相。滅一切對相。不念一切異
相。入無量虚空處。度一切色相者。是可見色。
滅一切對相者。是有對不可見色。不念一切
異相者。不可見無對色。復次度一切色相者。
青黄赤白紅紫等種種色相。滅有對者。聲香
味觸等。不念一切異相者。大小長短方圓遠
近等。如是離一切色相。得入虚空處。復次行
者繋心身内虚空。所謂口鼻咽喉眼耳胸腹
等。既知色爲衆惱。空爲無患。是故心樂虚空。
若心在色攝令在空。心轉柔軟。令身中虚空
漸漸廣大。自見色身如藕根孔。習之轉利。見
身盡空無復有色。外色亦爾。内外虚空同爲
一空。是時心縁虚空無量無邊。便離色想安
隱快樂。如鳥在瓶瓶破得出。翺翔虚空無所
觸礙。是名初無色定。行者如虚空中受想行
識。如病如癰如瘡如刺。無常苦空無我。更求
妙定則離空縁。所以者何。知是心所想虚空
欺誑虚妄。先無今有已有還無。既知其患。是
虚空從識而有。謂識爲眞。但觀於識捨於空
縁。習於識觀時。漸見識相相續而生。如流
水燈焔。未來現在過去識。識相續無邊無量。
問曰。何以故。佛説識處無邊無量。答曰。識能
遠縁故無邊。無邊法縁故無邊。復次先縁虚
空無邊。若破無邊虚空。識應無邊。行者心柔
軟故能令識大乃至無邊。是名無邊識處。問
曰。是識處具有四陰。何以故。但説識處。答
曰。一切内法識爲其主。諸心數法皆隨屬
識。若説識者則説餘事。復次欲界中色陰爲
主。色界中受陰爲主。虚空處識處識陰爲主。
無所有處想陰爲主。非想非非想處行陰爲
主。復次三法身心心數法。欲界色界以身爲
主。心隨身故。若無身已心力獨用。心有二分。
一分縁空一分自縁。是故應有二處空處識
處。但初破色故虚空受名。破虚空故獨識爲
名。心數法亦有二分。一分想一分行。是故
亦應有二處。想無所有處。行非想非非想處。
復次縁識故得離虚空處。以是故雖有餘陰。
但識受名
行者得識處已。更求妙定觀識爲患如上説。
復次觀識如幻虚誑屬諸因縁而不自在。有縁
則生無縁則滅。識不住情亦不住縁亦不住
中間。非有住處非無住處。識相如是。世尊説
言。識如幻也。行者如是思惟已。得離識處。復
次行者作是念。如五欲虚誑。色亦如是。如色
虚誑。虚空亦爾。虚空虚誑識相亦爾。是皆虚
誑。而衆生惑著即謂諸法。空無所有是安隱
處。作是念已即入無所有處。問曰。虚空處無
所有處。有何差別。答曰。前者心想虚空爲縁。
此中心想無所有爲縁。是爲差別。行者入無
所有處已。利根者。覺是中猶有受想行識。厭
患如先説。鈍根者則不能覺。復次離無所有
處因縁有三見。有見無見非有見非無見。有
見從欲界乃至識處。無見即是無所有處。非
有非無見非想非非想處。是無見應當捨離。
何以故。非想非非想雖細尚應捨離。何況
所有處。作是念已離無所有處。問曰。如
佛法中亦有空無所有。若是爲實。云何言邪
見應當捨離。答曰。佛法中爲用破著故。説不
以爲實。無所有處謂爲是實。邪見愛著故。是
中衆生受定果報已。隨業因縁復受諸報。以
是故應捨。名雖相似其實各異。復次行者作
是念。一切想地皆麁可患。如病如癰如瘡如
箭。無想地則是癡處。今寂滅微妙第一處。所
謂非想非無想處。如是觀已。則離無所有處
想地。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問曰。是中爲有
想爲無想。答曰。是中有想。問曰。若有想者。
何以但下七地名爲想定耶。答曰。此地中想
微細不利。想用不了故不名爲想。行者心謂
是處非有想非無想。是故佛隨其本名。説是
名非有想非無想處。鈍根者。不覺是中有四
陰。便謂涅槃安隱之處生増上慢。壽八萬劫
已還墮諸趣。是中四陰雖微深妙。利根者則
能覺知。覺知已患厭作是念。此亦和合作法。
因縁生法虚誑不實。如病如癰如瘡如箭。無
常苦空無我。亦是後生因縁。應當捨離。以其
患故當學四諦。問曰。捨餘地時。何以不言學
四諦。答曰。前以説如病如癰如瘡如箭無常
苦空無我。便爲略説四諦。但未廣説。復次
餘地無遮無難。凡夫有漏道亦能過故。而此
世間之頂。唯有聖人學無漏道乃能得過。譬
如繩繋鳥脚。初雖得去繩盡攝還。凡夫人亦
如是。雖過餘地。魔王不以爲驚。若過有頂之
地。魔王大驚如繩斷鳥去。以是故。離餘地時
不説四諦。有頂地是三界之要門。欲出要門
當學四諦。問曰。云何爲四諦。答曰。苦諦集諦
滅諦道諦。苦有二種。一者身苦。二者心苦。集
亦二種。一者使。二者惱纒。滅亦二種。一者有
餘涅槃。二者無餘涅槃。道亦二種。一者定。二
者慧。復次苦諦有二種。一者苦諦。二者苦聖
諦。苦諦者惱相故。所謂五受陰名爲苦諦。苦
聖諦者。以知見故修道。是名苦聖諦。集諦有
二種。一者集諦。二者集聖諦。集諦者出生相。
所謂愛等諦煩惱名爲集諦。集聖諦者。以斷
故修道。是爲集聖諦。滅諦有二種。一者滅諦。
二者滅聖諦。滅諦者寂滅相。所謂四沙門果。
是名滅諦。滅聖諦者。以證故行道。是爲滅聖
諦。道諦有二種。一者道諦。二者道聖諦。道諦
者出到相。所謂八正道。是名爲道諦。道聖
諦者。以修故行道。是爲道聖諦。復次諦有
二種。總相別相。總相苦者。五受陰。別相苦者。
廣分別色陰受想行識陰。總相集者。能生後
受。別相集者。廣分別愛等諸煩惱及有漏
業五受陰因縁。總相滅者。能生後身愛盡。別
相滅者。廣分別八十九種盡。總相道者。八
聖道。別相道者。廣分別從苦法忍乃至無學
道。若不通達四諦者。則輪轉五道。往來生
死無休息時。以是因縁故。行者應念老病死
等一切苦惱皆由有身。譬如一切草木皆從
地出。如經中説。十方衆生所以有身。皆爲
受苦故生。譬如毒食。若好若醜皆爲殺人。若
無身心者。死苦則無所寄。如惡風摧折大
樹。若無樹者則無所壞。如是略説身心受苦
之本。如虚空風之本。木是火之本。地是水
之本。身是苦之本。復次如地常是堅相。水
常爲濕相。火常爲熱相。風常爲動相。身心
常爲苦相。所以者何。以有身故。則老病死飢
渇寒熱風雨等苦常隨逐之。以有心故。憂愁
怖畏瞋惱嫉妬等苦常隨逐之。若知現在身
苦。過去苦亦爾。如現在過去身苦。未來亦爾。
譬如見今穀種生穀。比知過去未來亦皆如
是。又如現在火熱相。比知過去未來火亦熱
如是。若無身心。前則無苦今亦無苦後亦無
苦。當知三世苦痛皆從身心而有。是故應觀
苦諦。如是心生厭患。是苦因縁。唯從愛等諸
煩惱生。非天非時非自然亦非無因縁。若離
煩惱則不有生。當知世間皆從愛等煩惱生。
如人造事皆欲以爲先。以是故諸煩惱是苦
因縁。復次由愛水故受身。若無愛水則不受
身。如乾土不能著壁。以水和之則有所著。
復次因諸煩惱是故受身種種不同。如多欲
者受多欲形。多瞋恚者受多瞋恚形。多癡者
受多癡形。煩惱薄者受薄煩惱形。見今果報
異故。知昔因縁各別。來世隨煩惱受身差別
亦如是。業受身。若不爲瞋恚則不受毒
蛇形。一切餘形亦如是。以是故當知愛等諸
煩惱一切苦因縁。苦因縁盡故則苦盡涅槃。
涅槃名離欲。斷諸煩惱常不變異。是中無生
無老無病無死。無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常樂
不退。行者得涅槃滅度時都無所去。名爲寂
滅。譬如然燈膏盡則滅不至諸方。是名滅諦。
得涅槃方便道。定分有三種。慧分有二種。戒
分有三種。住是戒中修行定慧。所謂於四諦
中慧能決了。是名正見。隨正見覺法發起。是
爲正思惟。是名慧分二種。正定正念正精進。
是名定分三種。正語正業正命。是名戒分三
種。住淨戒故。諸煩惱芽不令増長。勢力衰
薄。如非時種*芽不増長。諸煩惱力來。定分
能遮。如大山堰水。水不能破壞。譬如呪術
能禁毒蛇。雖復有毒不能害人。定分亦如是。
慧能拔諸煩惱根本。如夏水暴漲岸上諸樹
無不漂拔。行此三分八道眞直正路。能滅苦
因。畢竟安隱常樂無爲。若方便初習其門則
有十事。一者心專正。種種外事來壞不能移
轉。如四邊風起山不傾動。二者質直。聞師説
法不見長短。心無増減隨教無疑。譬如入稠
林採木直者易出曲者難出。如是三界稠林。
直者易出曲者難出。佛法中唯直是用曲者
遺棄。三者慚媿。是第一上服最妙莊嚴。慚
*媿爲鉤制諸惡心。有慚有*媿眞爲是人。若
無慚*媿畜生無異。四者不放逸。一切善法之
根本。如世間放逸失諸利事。行者放逸失涅
槃利。當知放逸如怨如賊。心常遠離。當知不
放逸如君父師長。應遵承不捨。五者遠離。因
此遠離成不放逸。若近五欲諸情開發。先
身離聚落。次心遠離不念世事。六者少欲。資
生之物心不多求。多求故則墮衆惱。七者知
足。有人雖復少欲。樂著好物則敗道心。是故
智者趣足而已。八者心不繋著。若弟子檀越
知識親里。若問訊迎送多營多事。如是等者
毀敗道故不應繋著。九者不樂世樂。若歌舞
伎樂。良時好日選擇吉凶。一切世事悉不喜
樂。十者忍辱。行者求道時。當忍十事。一蚊
虻侵害。二蛇蚖毒螫。三者毒獸。四*者
罵詈誹謗。五*者打擲加害。六者病痛。七飢。
八渇。九寒。十熱。如是惱事。行者忍之莫令
有勝。常勝此事。復次如人識知病相。知病因
縁。知除病藥。得看病人。隨意所須不久當
差。行者如是。知實苦相。知苦因縁。知苦盡
道。知得善師同學。如是不久得安隱寂滅。問
曰。以得非想非非想處入深禪定。唯有上地
結使微薄。心已柔軟。不應種種因縁種種譬
喩觀是四諦。似若不信。答曰非但爲有頂者
説。總爲一切有頂之人。但觀無色界四陰
常苦空無我。如病如瘡如箭入心無常苦空
無我。皆是因縁虚誑作法。觀涅槃上妙安
隱快樂非爲作法眞實不虚。滅三毒三衰。身
心苦滅。常呵四陰及其因縁。則名苦諦集諦。
讃歎涅槃及涅槃道。是名盡諦道諦。行者
得四禪四無色定。心已柔軟。若求五神通。
依第四禪則易得。若依初禪二禪三禪雖復
可得。求之甚難得亦不固。所以者何。初禪
覺觀亂定故。二禪喜多故。三禪樂多故。與定
相違。四如意分皆是定相。唯第四禪無苦無
樂無憂無喜。無出入息。諸聖所住快樂安隱。
是故行者當依第四禪修四如意分。所謂欲
定行法成就如意。精進定心定思惟定行法
成就如意。依是住者無事不得。問曰。云何欲
定行法成就如意。答曰。欲名欲於所求之事。
定名一心無有増減。行法名信念巧慧喜樂
等助成欲定。因欲爲主。得定故名爲欲定。精
進定心定思惟定亦如是。行者觀欲莫令有
増有減。莫令内多攝外多散。柔軟平等調和
堪用。猶如彈琴調其緩急。隨作何曲。精進
心思惟亦爾。如行者。學飛欲飛是名欲。攝諸
散心集助行法。是名精進心。能擧身離身
麁重睡掉等。心則輕便。以心輕故能擧其身。
是名心。籌量欲精進心多少。能擧身未能壞
内外諸色味。是名思惟。依四如意分。能具
足一切功徳。何況五通。問曰。五神通何者先
生。答曰。隨所樂者爲先。問曰。若爾者何以變
化神通在初。答曰。五神通多爲衆生。所以者
何。如慧解脱阿羅漢。既得阿羅漢作是念
言。有衆生多鈍根者。不信道事輕慢佛法。我
得難事漏盡神通。如何不起神通教化衆生
而令墮罪。又佛大悲利益衆生。我爲弟子。應
以神通助益衆生。然諸衆生多以現事而得
利益。神變感動貴賤 大衆無不傾伏。餘通無
有是者。以是故變化神通在初。問曰。天身火
大多故身有光明。亦能昇虚疾去。鬼神風大
多故身則輕疾。無所觸礙。龍身水多故心念
生水。亦能變動。人身地大多故輕動相少。云
何能飛。答曰。以人身地種輕動相少故。求學
神通。如天如神何用通爲。如地雖重。以水力
故地則爲動。如是心力故能擧其身。譬如獼
猴從高墜落而不傷身。人墮則傷。以獼猴心
力輕疾強故無損。當知身通如是。心力強故。
又如人能浮。雖在深水而不沈沒。心方便力
故能持其身。以是故當知。人身雖重。心力強
故身飛虚空。問曰。如是可信云何當學。答曰。
若行者住於第四禪。依四如意分。一心攝念
觀身。處處虚空如藕根孔。取身輕疾相。習之
不已。身與心合。如鐵與火合。滅身麁重相。但
有輕疾身。與欲精進思惟及助行法合。欲等
善行力故。身則隨逐如火在鐵輕軟中用。又
復色界四大造色。在此身中與身和合。令身
輕便隨意能去。如人服藥。令心了了身則輕
便。譬如色界四大造色明淨。在此身故眼則
明淨。如人學跳習之轉工絶於餘人。如鳥子
學飛漸漸轉遠。身通如是。初得之時。或一丈
二丈。漸能遠飛。是變化神通有四種。一者
身飛虚空如鳥飛行。二者遠能令近。三者此
滅彼出。四者猶如意疾。彈指之頃有六十念。
一念中間能越無量阿僧祇恒河沙國土。隨
念即至。用是神通身得自在。一身能爲多身。
多身能爲一身。大能爲小小能爲大。重若須
彌輕如鴻毛。如是等所作如意。復次菩薩得
是身通。一念之頃度恒河沙國土。然衆生見
菩薩到彼。而菩薩不動於本處。於彼説法教
化。此亦不廢。或有天人著常顛倒。可以神通
度者。現燒三千大千國土。而衆生見三千大
千國土焚燒破壞。而國土無損。有衆生心生
憍慢。現作手執金剛杵。從金剛中出火。見者
怖畏歸伏禮敬。有人樂著轉輪聖王身。即現
轉輪聖王而爲説法。或現釋提桓因。或現魔
王。或現聲聞辟支佛。或現佛身。隨所樂身而
爲説法。菩薩或復在虚空中結加趺坐。從身
四邊悉放種種光明而爲説法。或時衆生樂雜
色莊嚴。即爲現三千大千國土七寶莊嚴幢
幡華蓋百種伎樂。處中説法。或令三千大千
國土爲一海水。青蓮紅華覆蓋水上。於上説
法。或坐須彌山上。以梵音聲説法。普聞諸國。
或時衆生不見其形。但聞説法之聲。或作乾
闥婆身。伎樂音聲令其心悦。然後説法。或現
龍王雷電霹靂。而以説法。如是種種因縁方
便。而現神變開引衆生。問曰。是神通變化諸
物。云何而不虚妄。答曰。行者先知諸法虚
如幻如化。譬如調泥隨意所作。如福徳之人
尚能夏有雪冬生華河不流。又如仙人瞋怒
令虎狼師子變爲石身。何況神通定力而不
變物。復次一切物中各有氣分。取其分相神
力廣之。餘者隱沒。如經説。有比丘神力心得
自在。見有大木欲令爲地即皆是地。所以者
何。木有地分故。若水火風亦如是。若作金銀
種種寶物。隨意悉作。何以故。木有淨分故。問
曰。物變如是化無本末。其事云何。答曰。有言
虚空中四大所造微塵。化心力故令諸微塵
合成化人。譬如人死或生天上或生地獄。罪
福因縁故。和合微塵爲化亦如是等是
變化神通相。若行者欲求天耳。亦以第四禪
爲本。修四如意分。如上所説。調柔其心。屬念
大衆音聲。取種種聲相。所聞之聲常當想念。
若心餘縁攝之令還。常當一心修念。即於耳
中。得色界四大所造清淨之色。是名修習天
耳。以是天耳。聞十方無量國土音聲。所謂天
聲人聲龍聲。阿修羅聲。乾闥婆聲。栴陀
羅*聲。摩睺勒聲。及畜生餓鬼之聲。地獄苦
痛麁細大小音聲等。皆悉聽聞。菩薩定心轉
深。乃聞十方諸佛音聲。從佛聞法而不取相。
以法爲眞法爲最上。而依深義不依於語。云
何深義。所謂知諸法空無相無作。不生邪見。
於義亦不得義。不可得中亦無得相是依深
義不依語言。復次行者依了義經。不依非了
義經。了義經者。若能依義。一切諸經皆是了
義。義畢竟空不可説相故。是以諸經皆是了
義。若不依義。是人於諸經皆不了義。所以者
何。以無深智。隨逐音聲故。是音聲實相亦入
深義。倶不可説。是名分別了義經不非了義
經。復次行者依智而不依識。何以故。行者知
是識相。從因縁和合生。無有自性。無色無
對不可見。無知無識虚誑如幻。如是知識相。
識即爲智。是故依智而不依識。行者雖復生
識。若識若智而不生著。知識如相。識即爲智
相。以是智相爲衆生説。復次行者依法不依
人。何以故。若佛法中實有人者。無有清淨得
解脱者。而一切法無我無人。但隨俗故説有
人有我。以是故行者依法不依人。所謂法者
諸法之性。法性者無生性。是無生性者畢竟
空。是畢竟空者不可説者是。何以故。以語説
法。法中無語語中無法。語則是無語相。一切
語言非語言相。以是故經説。無示無説是名
佛法。行者以天耳聞諸佛法。若人若法不生
著見。若分別二相非爲佛法。若無二相則是
佛法。行者依止天耳力故。聞甚深之法。以教
化衆生。是名天耳神通。若行者欲得他心智。
先自觀心。取心生相住相滅相。亦知心垢相
淨相定相亂相等。復觀心所縁垢淨近遠多
少等。自取内外心相已。然縁觀衆生色。取欲
相心。瞋相心。慢相心。慳相心。嫉相心。憂相
心。畏相心。語言音聲種種所作相心等。作是
念。佛如我心。生時住時滅時。彼亦如是。自
知心所縁。他亦如是。我心有如是色相語言
所作相。他亦如是。常修學心相。如是習已得
他心通。是時但縁他心心數法。如明眼者觀
淨水中魚。有大小好醜悉皆見之。雖有水覆。
以水淨故不以爲礙。行者如是。知他心通力
故。衆生雖身覆心而能見之。既得心通。或時
在大衆説法。先知其心。知是衆生以何深心
行何法。何因縁有何相喜何事。知自心清淨
故。知衆生心亦可清淨。如淨鏡中隨所有色
若長若短方圓麁細等如本相現不増不減。
所以者何。鏡清淨故。鏡雖不分別而顯其相。
行者亦如是。自心清淨故。諸法無一定相。常
清淨故。衆生心心數法皆悉知之。若衆中多
婬欲者。即知其心。爲説離婬欲法。恚癡亦如
是。何以故。心實相無染無瞋無癡。若衆中求
聲聞乘者。亦知其心而爲説法。雖爲説法。知
法性亦無有小。求辟支佛道者。亦知其心而
爲説法。雖爲説法。知法性亦無有中。若求大
乘者。亦知其心而爲説法。雖爲説法。知法性
亦無有大。行者如是。等隨衆生心而爲説法。
亦不分別心相。雖分別三乘説法。而不壞法
性。不壞法性故悉知一切衆生心所行。雖自
用心知他心。於彼此心無逆無順。亦知一切
衆生心心相續如水流。如知心性。法性亦如
是。以他心智知衆生心而爲説法。則不
也。是名知他心智神通
若行者欲知宿命。先自覺知今所經事向所
經事。轉至昨夜昨日前日。如是一月。從今歳
乃至孩童。譬如行道。到所至處思惟憶念所
遊處。如是習已。善修定力故。憶念生時
處胎時。知某處死此胎生。知是一世二世三
世乃至百世千萬無量億世。以宿命智。自知
己身及他恒河沙劫所經由事。悉皆念知。以
宿命事教化衆生。作如是言。我某處如是姓
字如是生如是壽命所經苦樂。亦説彼所經
之事。行者以宿命力故。知是衆生先世罪
福因縁。所謂種聲聞因縁辟支佛因縁佛因
縁。隨其因縁而爲説法。復次行者宿命智力
故。自知從諸佛種善根不迴向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今當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行者亦知過去諸法滅時無所去。知未來世
諸法生時無所從來。雖知過去世無始。不生
無始見。雖觀未來世衆生滅入涅槃。亦不生
邊見。行者念宿命時。増益諸善根。及滅無量
世罪因縁。何以故。知一切法無新相無故相。
得如是智慧已觀一切有爲法及所經生死苦
樂。如夢中所見。以是故於生死中心不生厭。
於一切衆生而起悲心。知一切法皆是作相。
作是念。如我千萬億無量劫往來生死。皆爲
虚妄非實。一切衆生來往生死皆亦如是。若
無四大四陰者。是則爲實。四大四陰亦畢竟
不生。復次行者以宿命智憶念。曾爲轉輪聖
王。所受之樂無常磨滅。釋提桓因樂亦無常
磨滅。有諸國土清淨莊嚴。及諸菩薩諸佛上
妙之色。轉於法輪皆悉無常。何況餘事。念
如是已心厭遠離。行者依宿命智入無常空。
觀一切諸法皆空無常。而衆生顛倒故著。爲
是衆生故而生悲心。行是悲心。漸漸得成大
悲。得大悲已。十方諸佛念是菩薩讃歎其徳。
是名宿命神通
若行者欲求天眼者。初取明光相。所謂燈火
明珠日月星宿等。取是明相已。若晝日則閉
目。夜則無在念上明相如眼所見。常修習明
念。繋心在明不令他念。若去攝還心得一處。
是時色界四大所造清淨之色在此眼中。是
眼名天。以天四大造故。名爲天眼。又諸賢聖
清淨眼故。名爲天眼。行者得是天眼已。諸山
樹木鐵圍須彌及諸國土。都無障蔽。以無礙
眼。能見十方無量阿僧祇諸佛及莊嚴國土。
爾時行者能知一切佛爲一佛。又見一佛爲一
切佛。以法性不壞故。如見佛相。自見身相
亦如是。自身相淨故。一切法相亦如是。如見
佛清淨弟子亦爾。無有二相。及十方無量國
土衆生。若地獄畜生餓鬼人天。除無色者。生
死好醜皆悉見之。皆知十方六道衆生業因
縁及果報。是衆生以善業因縁故生天人中。
是衆生以不善業因縁故生三惡道中。行者
於天眼中得智慧力故。雖見衆生不生衆生
想。一切法無衆生想故。雖見業及果報相
續。亦入一切法無業無果報中。雖天眼見一
切色。以智慧力故亦不取色相。是色悉皆空
故。復次若障若不障近遠上下無不悉見。行
者見色界諸天清淨微形者。而彼不見。乃至
大天亦復不見。如是等種種神通義。如摩訶
衍神通義中廣説
禪法要*解卷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