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徳一未決答釋 (No. 2460_ 杲寶撰 ) in Vol. 77

[First] [Prev] 873 874 875 876 877 87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460

徳一未決答釋

  杲寶
  一。菩薩十地疑事
未決云。菩薩十地疑者。毘盧遮那經第六卷。
云何爲如□。云何名菩薩佛告言。樂求彼
菩提名菩提薩埵。成就十地等後成佛十
力智故名如來。准此經文。眞言行人修十
地行後方成佛。如何菩提心論云超十地菩
薩境界已上
五祕密經云。則於現生遇逢曼荼羅阿闍
梨○具受灌頂受職金剛名號。從此已後受
得廣大甚深不思議法。超越二乘十地○人
法二執悉皆平等。現生證得初地
金剛頂義決云。此經所説直入直修直滿直
證。卽於此生得如來地善巧智故
灌頂文云。若有眞言乘菩薩。不依前五乘
而發心修行故。依大日尊自受用教三密法
門。是名最初發心□最無上究竟發心。
是發心卽所謂發菩提心也。此菩薩□初
發心已超越十地等覺境界故。龍猛菩薩發
菩提心論説。若有眞言行者不願前四乘。
修行瑜伽勝上法。從凡入佛位者。卽超越
十地菩薩境界
祕藏記云。眞言行菩薩超過十地。者。其心如
何。所修之行也。非謂所得之果。如何其行
超過トナラハ。初從阿闍梨入曼荼羅灌頂受法
之人。其所修之行。是佛境界之行也。非十地
菩薩分際。是故曰超過十地。所修之行。佛境
界行者。所得之果亦可佛果不然現身獲
得初地。經文分明故
大日經疏第二云。花嚴十地經一一名言。依
阿闍梨所傳。皆須作二種釋。一者淺略釋。
二者深祕釋。若不達如是密號。但依文説
之。則因縁事相往渉於十住品。若解金剛
頂十六大菩薩生。自當證知也
祕藏記云。是密教所謂横義也。初地與十地
無高下故。今卿所難次第義耳。十地自布
施波羅蜜至於智波羅蜜地地各有一波羅
蜜。是顯教所説地地遷登之義。今密教所説
言菩薩地者。是心也法文也佛也菩薩也。凡
異餘乘如此
探玄記第十云。此十地有二分。一就實十地。
唯佛所知佛智所行名爲果分○二隨相十
地。菩薩所知所行名爲因分
教時義第一安然云。佛地菩薩者。如優婆塞
戒經云妙覺菩薩五分法身未滿名爲菩薩。
而入妙覺海中名爲妙覺。復爲一切衆生
從凡夫地直入佛地之者。表其心中八分
干栗駄心開爲八葉芬陀利花故。現中台八
葉而已
  私云。今教從凡入佛之軌則。功縮益廣之
祕術。爲宗故。都不似常教所談。一乘性
宗猶不及之。何況法相權宗之學者。不
疑者歟。但超過十地者。以五祕密
經爲本據。何必至菩提心論。作此疑乎。
凡十地有二種。一果分十地。卽體性本覺
萬徳法身別也。二因分十地。卽因□修行
向上入證位也。今超過十地者。因分十地。
卽是顯教所説地地遷登義也。大日經中
所立十地者。果分十地。卽是密教所明開
顯寶藏位也。全不可爲相違者也
尋云。若立佛乘十地故非常十地者。誠可
爾。若爾者密教意。佛菩薩不同無之乎 答
云。平等心地中。又有四重海會差別故。必
可立佛菩薩別位。佛果萬徳開敷。周遍法界
普現色身無礙自在也。菩薩持一門戰具。各
主如來一智故。因果本末之異不亂之。而
ニハ分滿不二故。毘盧遮那本體同一金剛身
也。優婆塞戒經妙覺菩薩稱可思之
  一。梵字法然疑事
未決云。梵字疑者。學眞言徒傳云。梵字是
非梵天作。非外道作。非佛所作。法然而有。
但佛所顯示。今疑問曰。法然有者何等而有。
爲無爲爲有爲耶 答曰。非有爲非無爲。
但佛説顯耳。疑問曰。有爲無爲所不攝法是
無體法。此無體三世不生。如㝹角等。如何佛
説顯令有證用。又彼文字。是翰墨所書現
是等色法。是色等之有爲法非無爲法者。
可如所言何。非有爲法已上
字母釋大師云。夫梵字悉曇者。印度之文書
也。西域記云。梵天所製。五天竺國皆用此
字。然因地隨人稍有増減。語其骨體。以此
爲本。劫初之時世無法教。梵王下來授以
此悉曇章。根源四十七言。流派餘一萬。世人
不解元由。謂梵王所作。若依大毘盧遮那
經云。此是文字者。自然道理之所作也。非
如來所作。亦非梵王諸天之所作。若雖有
能作者。如來不墮喜。諸佛如來以佛眼觀
察此法然之文字。卽如實而説之利益衆
生。梵王等傳受轉教衆生
大日經第二具縁品云。此眞言相非一切諸佛
所作。不令他作。亦不隨喜。何以故。以是諸
法法如是故。若諸如來出現。若諸如來不
出。諸法法爾如是住。謂諸眞言眞言トハ法爾
疏第七釋云。以如來身語意畢竟等故。此眞
言相聲字皆常。常故不流。無有變易。法爾
如是非造作所成。若可造成卽是生法。法
若有生則可破壞。四相遷流無常無我。何
得名爲眞實語耶。是故佛不自作不令他
作。設令有能作之亦不隨喜。是此眞言相。
若佛出興于世。若不出世。若已説若未説若
現説。法住法位性相常住。是故名必定印。
衆聖道同。卽此大悲漫荼羅一切眞言。一一
眞言之相。皆法爾如是故重言之也
祕藏記云。梵字者性相共本有歟。爾也性相
共本有。性云本有者可然。何相稱本有。若
有證文耶。有證文。據密教性相本有不待
言也
十卷楞伽經第五云。大惠菩薩復曰佛言。世
尊如來説言。我何等夜證大菩提。何等夜入
般涅槃。我於中間不説一字○佛告大惠
言。大惠如來依二種法説如是言。何者爲
二○一者依自身内證法。二者依本住法。
我依此二法如是言。大惠云何依自身内
證法。謂自身内證諸境界行。離言語分別相。
離二種子故。大惠何者本住法。謂本行路平
坦。譬如金銀眞珠等寶在於彼處。大惠是
名法性本住處。大惠諸佛如來出世不出世。
法性法界法住法相法證常住如城本道。大
惠譬有人行曠野中。見向本城平坦正道。
卽隨入城。入彼城已受種種樂。作種種業。
大惠於意云何。彼人始作是道。隨入城耶。
始作種種諸莊嚴耶。大惠白佛。不也世尊。
大惠我及過去一切諸佛法性法界法住法相
法證常住。亦復如是
釋論第二云。以何義故作如是説。有爲無
爲一切諸法。通以一心而爲其體。於契經
中作如是説故。何等契經。謂道智經。云何
説耶。於彼契經中作如是説○文殊殊師
又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爲非有爲非無爲處。
佛言。非有爲非無爲處者。所謂則是一心本
  私云。梵字法然義。自宗經軌説多多也。具
擧之不遑毛擧文字者内心理趣。現其
形聲。擧體不生法然常住也。大日經疏云。
以本不生故。阿字現形。以離作業故迦
字現形卽此意也。若能得意者。非有爲
非無爲。亦無爲亦有爲。諸義具足非一偏。
何守性相一途門。疑不二性海談乎。非
有爲非無爲無體法者。是汝家所定也。龍
樹釋論引道智經。立非有爲非無爲法。徳
公引此論破傳教。豈不依用之哉。次色
法等非無爲者。是性相別論一義也。性相
猶破之。何況眞言乎。卽事而眞深旨。深可
思之
  一。法身説法疑事
未決云。問曰。毘盧遮那佛疑者。疏云。説此
經佛卽毘盧遮那佛。本地法身。今疑所言本
地法身者。不過理智二之法身。此二法身
不十地菩薩之所能見。如何執金剛手等。
皆悉雲集。共見毘盧遮那佛。共聞受其所
説經。若言法身説法者。爲誰説法。若爲十
地機説法者。不爾。他受用身應無用故。若
爲二乘凡夫説法者。此亦不爾。變化身應
無用故。此疑未決
實相講問答上覺晴作云。問。法身説法其義如
何。答云。此有二説。廬山惠遠大義抄中。成
法身説法之義。今慈恩淄洲御心。不許法身
説法。問。依何義慈恩大師不許法身説法
之義乎。答。法身是眞如理也。眞如理本是佛
性也。若法身説法者。佛性亦可説法。同眞如
故。今此眞如理。在纒之時但名佛性。雖含
衆徳。其用未顯。至佛位已名法身。理智冥
合。是時施含藏用。理獨非理。因智方理。智
獨非智。因理方智。是以理是所證爲萬法
性。智方冥合顯含藏用。若説法者不待智
用。可顯萬徳。自是智故是一證若法身説法
與智何別乎。智説法與理説法相状如何
若法身説法者。無分別智亦説法乎。無分
別智説法者。與後得智何別乎是三若法身
説法者。理上可有縁慮之用。與智何別。若
無縁慮用而説法者。豈諸佛説法。只如磬
出響玉放光乎。況若無縁慮用者。不可
有説法之義。如木石等故是四又夫説法者
四辨用也。四辨以智爲體。若法身説法者。
理中智性施説法之用歟。若理中智性施説
法等用者。又理中貪嗔心。可施殺等之用。
若成殺等。與事貪等何別乎。若謂理中智
性有説法用。理中嗔等無殺等用者。染已
無染用。淨寧有淨用乎。如此推徴理性之
心實無心用。如何可言法身説法乎是五
問。理性言慮不及者。凡夫言慮不及歟。佛
智言慮亦不及歟。答。若言慮可及者。佛智
可説之。佛智説之者。凡夫可悟之。凡夫不
可説。聖人不可説。謂之廢詮談旨一實境
界。問。佛智之前猶言慮不及。如何證之乎。
答。微細證會離分別也。又諸經論皆不辨
此義。與諸教大相違。勿會聖教曲任己見。
傳聞。眞言教中説法身説法之義。雖然未
勘其文。未習其義。祕密之宗。不似常途之
教。仍尋彼宗旨可決疑網而已覺晴號眞
成房。解脱
上人先師也。覺
晴藏俊覺盛
法華玄論第九吉藏云。問。法身何故不説法
耶。答。唯有二縁。一菩薩卽報身化之。聲聞
卽應身化之。法佛唯佛能見故不説法也。又
法身名相斯絶。豈有音聲説法。説法之事皆
是應身
金剛頂經云。一時薄伽梵○於本有金剛界
自在大三昧耶自覺本初大菩提心普賢滿月
不壞金剛光明心殿中。與自性所成眷屬金
剛手等十六大菩薩。及四攝行天女使金剛
内外八供養金剛天女使。各各以本誓加持
自住金剛月輪。持本三摩地幖幟。皆以微
細法身祕密心地。超過十地身語心金剛
大日經第一云。一時薄伽梵住如來加持廣
大金剛法界宮。一切持金剛者皆悉集會○
而演説法。所謂越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身
語意平等句法門
五祕密經云。若依毘盧遮那佛自受用身所
説内證自覺聖智法。及大普賢金剛薩埵他
受用身智
聖位經云。然如來變化身○不同報身○自
受用佛從心流出。無量菩薩皆同一性。謂金
剛性對遍照如來受灌頂職性。彼等菩薩各
説三密門。以獻毘盧遮那及一切如來。便
請加持教勅。毘盧遮那佛言。汝等將來
楞伽第二云。復次大惠法佛報佛説○大惠
法佛説法者。離心相應體故。内證聖行境界
故。大惠是名法佛説法之相。大惠應化佛所
作應佛説
釋迦儀軌云。爾時金剛手白毘盧遮那佛言。
我見佛色身戴大寶冠。冠中現五佛。表非
因非果處。大月輪住於虚空。常寂光處。恒
説金剛祕密之法。聲聞縁覺所不能知。或
居蓮花臺上。現報佛身。更説金剛一乘法
界唯心無上祕法。我等依内證之徳。常見常
聞。唯諸新發意菩薩。迷惑不解
又云。於色界頂第四禪成等正覺。下閻浮
提。於須彌盧頂。大曰陀羅尼壇。一切如來
請我法輪。演説大乘無上祕法。然後當歸
圓寂之道。如來祕密神通之力。無智人中勿
妄宣説
尊勝破地獄儀軌云。智法身佛住實相理。爲
自他受用現三十七尊。令一切衆生入不
二之道。理法身佛住如如。寂照法然常住不
動而動。現八葉爲自受用示三重曼荼羅。
令十界證大空也
智論第九云。法身佛常放光明常説法。而以
罪故不見不聞。譬如日出盲者不見。雷霆
振地聾者不聞
起信論云。問曰。若諸佛法身離於色相者。
云何能現色相。答曰。卽此法身是色體故。能
現於色。所謂從本已來色心不二。以色性
卽智故。色體無形説名智身。以智性卽色
故。説名法身
釋論第六云。言顯示智身形相門者。以智
攝色。無一一色而非智故説名智身。如本
以色性卽智故。色體無形説名智身故。言
顯示法身形相門者。以色攝智。無一一智
而非色故説名法身。如本以智性卽色故
説名法身故
疏第二十云。然常途説法。或云法性或云
法身。寂靜如空。無所動作。都不説具足如
是力用。以爲凡起神變皆是有爲之心三昧
之力。而不言法體。如是此其未了也
又第十六云。然此執金剛。卽是毘盧遮那之
所化身。爲欲發明此深密之法故也。此法
無能發問者。唯佛與佛相問乃可知耳
又云。今此執金剛亦如是。從佛金剛惠印
而生。復持如來金剛惠印能有所問。而佛
答之恐人不信。若自問自説則不足尊重
故。以佛身而問佛身也
異本卽身義云。問。凡説法者爲度機也。彼
佛既不對機。爲誰説法。答。自受法樂與本
有塵數眷屬倶解説法。問。若爾此宗佛不
與衆生説法耶。答。爲衆生説法。但現應
化説法耳
  私云。理智法身説法義。自宗不共所立
也。其證如右。卽兩部大經。是其所説經
也。金剛界智法身説。胎藏界理法身説。印
相眞言及尊像理智幖幟異也。更可尋之。
而今徳公致二身無用難。未辨祕宗意。
聖位經及楞伽經。又釋迦儀軌等。正明三
身説法別相。他受變化二身。對地前地上
菩薩説法。法身佛自受法樂故説法。此中
説聽主伴之儀。皆唯佛與佛境界。久已通
達建立也。所謂法身所具三密者。三種理
趣三大法性也。内心所證理趣。必出音勢。
音勢必歸身體。三密不離而倶至實際。卽
事而眞實義。深可思之。抑覺晴所疑其
意委細也。今因會之。第一理智相待難者。
是生滅相待教相。未及眞如無相法性。何
況於不二性徳法乎。釋論第二云。二門眞
如復有何別。生滅門理智自理故。眞如門
理理自理故意云。理智相待論隱顯。無
常家所談也。一切諸法皆同眞如故。於理
内具萬徳。眞如門所立也。何以異門難
異門乎。第二理智不別難者。破地獄儀軌。
明理智二佛説法相。卽兩部主伴説聽之
相也。理佛住法界定印誦a字。智佛住
智拳印誦va@m字。若廣此二字者。卽兩部
二十萬頌經也。一一別相如別記之。第三
正後相亂難者。大師釋云。已成佛後在自
受用土。自受法樂故説法。又作後智用爲
他説法。是並果之方便可思之。第四理
性無心難者。釋論第六云。智攝色故名智
身色攝智故名法身云云一切諸法有理
趣與決斷二徳。自性顯現成其體故名
理。自體明了現其相故名智。是一法上
體用二徳。暫時不離。譬如玉與光不相
離。若爾法身佛雖有縁慮心法。皆可念理
趣一種法性也。智佛又雖具理性色質。皆
心法相状一念氣力也。若爾者理智雖互
具其徳。而不相亂其分齊分滿不二卽
離不謬實義可案之。第五染淨相例難者。
是又不爾。釋論第三云。諸佛無盡藏契經
中作如是説。煩惱大海中有圓滿如來
宣説實相常住之理。本覺佛性中有無明
衆生。能起無量無邊煩惱之波實教甚
深所談。誠非信難解。卽事而眞祕旨。誰
以情得之乎。所謂智有二種。一本覺二
始覺。貪有二種。一大貪二小貪。由本覺
故有大貪。依始覺故有小貪。密教就初
意故。無別佛界非佛界。顯教約後意故。
作迷悟事理別執。祕密甚深宗旨。更可
問之。今覺公雖聞祕宗不似常教。未
知其宗旨。盲聾無甚之貧乏無過之。可
悲可歎者也
  一。大日經第七卷説者事
未決云。初六卷是毘盧遮那佛所説。彼第七
卷此誰語已上
義決云。得毘盧遮那佛而現其身及現多
身。於虚空中説此法門及文字章句。次第
令寫訖卽滅。卽今毘盧遮那念誦法要一
卷是
經第七云。稽首毘盧遮那佛。開敷淨眼如
青蓮。我依大日經王説供養所資儀軌
不思議疏云。北天竺乃有一城。名乾陀羅
國。其國之王仰憑和上受法念誦。其經文廣
義深。不能尋遂供養次第。求請和尚供養
方法。和尚受請。於金粟王所造塔邊。求聖
加被供養法。忽現空中金字炳然。和尚一遍
略讀。分明記著。仰空云。誰所造也。云我所
造也。云誰我也。云我是文殊師利也。卽喚
書人遂便寫取。卽與其王一本。自寫一本
隨行將行。流通四方也。所謂厥號善無三
藏和上。卽是小僧不可思議。多幸面諮和上。
所聞法要隨分抄記此疏靈含寺
圓行請來
義釋第七世間成
就品
云。阿闍梨於烏仗曩國撰
出毘盧遮那供養次第法
演密抄第七云。疏阿闍梨等者。阿闍梨卽指
善無畏三藏。於烏仗曩國トイフハ或云于闐國。
撰者集也
菩提心義第一安然云。而彼第七卷供養法疏
云。和上毱多於金粟王塔下。感得文殊現金
色字。於虚空中授供養法以授無畏云云
故知無畏在烏仗曩出彼所承。時人不了
云。三藏撰出。此義釋本三藏説一行記。智儼
治温古再治。故本記外多加人言。故知。菩提
心論所引供養法者。天竺本見彼文。非引
三藏在烏仗曩所造文也
  私云。第七卷説者有異説。一大日説。第七
卷與要略念誦經同本異譯也。彼既佛説
也。此何非佛説乎。彼經題云。大毘盧遮
那佛説要略念誦經云云但我依大日經王
説者。要略念誦經文云。我今依經要略
説自利利他悉地法若爾者設雖佛説。
云爾不可有相違也。二文殊説。不思議
疏意也。三無畏造。義釋意也。已上異説雖
有之。更非相違。此經本是佛説也。而文
殊傳説。又無畏出所承故也
  一鐵塔相承疑事
未決云鐵塔疑者。習眞言宗徒傳云。眞言所
憑經論。是釋迦如來滅度後八百年中。龍猛
菩薩入南天鐵塔。受金剛薩埵問誰傳如
是。爲有文傳爲是口傳耶。答曰。金剛智
説。又問。若金剛智三藏説者又疑爲是口傳
爲文傳。若言口傳非文傳者。不足信受。
若有文傳者請示其文。此疑未決。此所述
之諸疑問者。恐謗法業招無間報。唯欲決
所疑増明智解。一向歸信專學其宗耳。庶
諸同法者。莫依此疑問嫌輕彼宗。邊主云。
瑜伽論等。是無著菩薩獨一聽受。都無同聞
衆。不足信受。何故擧世奉行。以此論疑
例鐵塔疑建立彼宗。今決此疑云。唯識了
義燈第一云。安達羅國王。請陳那菩薩證無
學果。菩薩撫之欲遂王請。文殊師利。於虚
空中彈指驚曰。云何捨大心而期小果。可
製因明以弘慈氏所説瑜伽論。菩薩敬受
指誨奉以周旋遂作正理門論。因明疏云。
亦同爾。此言周遍五天竺無有一人不聞。
不知如何更致疑已上
  寛保第三歳舍癸亥五月望日遂修補畢
 僧正賢賀春秋
六十歳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873 874 875 876 877 87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