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開示抄/附、無量義經開示抄、普賢經開示抄 (No. 2195_ 貞慶撰 ) in Vol. 56

[First] [Prev+100] [Prev]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萬億諸佛世尊云云爾者說何事乎。答如文
之餘聲聞無捨是身已之詞。目連一人。何如
此說
私云。若論實身。無學迴心。皆受變易。不可有
捨義若論化身。舍利弗。目連。憍梵波提。阿
難等。皆已入滅。至目連獨說捨是身已。實以
有疑。若神通自在故。殊令人廣知其德歟。如
此事。依當座聽衆及繋屬衆生。說不說差別。
皆有其益歟。可勘釋
水抄云。經言捨是身已者。問。旣無學後有已
無若捨此身。更以何身而得成佛。答。牟云。
依變易身見諸佛。而修供養也。若爾。變易
依分段身。云何捨分段身而受變易。答。此據
捨化身。非父母所生之身也。如諸弟子見佛
化火梵身皆是此類。經依此說。言捨是身已
云云
  以寫本一■之
  寫本云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
十卷
寫本云
料紙顯定房權大僧都沙汰之
寫本云
永祿二年己未八月十日
  筆主 春信淸 胤三十七歳
  一■畢






法華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十一

  化城喩品上
1 化城體何物耶二方
2 化城者唯解脫所證有餘𣵀槃歟
3 我以如來知見力故
4 釋迦修行不越三祇
5 破魔軍已垂得阿耨菩提
6 智勝如來他受身證文
7 大通智勝佛他受用變化中何耶
8 一座十小劫
9 十方梵王請轉法輪
10 梵王所居宮殿供養智勝如來佛納受之歟
11 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
12 忍善者增益
13 智勝如來說緣起法時現座有緣覺衆歟
14 而於諸漏心得解脫
15 釋迦說法唯一會何
16 智勝如來成道二萬劫
17 智勝如來可說第二時
 以上十七帖 
法華經第三卷開示抄化城喩
品上
  ◎化城喩品
。當品中。付說化城喩。爾者化城者。其體
何物乎。進云。玄賛。二乘無學解脫道中。所
證生空理云云付之經云。過三百由旬。化作
一城云云若擇滅理者。何云化作乎。例如彼
說牛車云造作此車故。其體非無爲。依之法
華論。城者諸禪三昧城云云以知。非擇滅眞𣵀
槃云事
會云。二乘無學所證生空理爲化城體。於生
空理。依如識變二類有異。依如無爲根本智
內證之境界也。識變無爲。無漏有漏二種後
得智境也。於彼三種無漏根本後得二智所
緣。總名𣵀槃。是其化城體也。今疏述解脫道
中所證生空理。餘處判正智所證根本觀中
所得擇滅下名化城。加之重成其故云。所說
假視所變爲城不息苦故云云但化作一城者。
對佛果大𣵀槃寶所。暫時所得。故立化作名。
然而猶不同牛車體。彼專以有爲種智爲其
體。故次於法華論說者。頗與上義異也。以異
生假解智。名諸禪三昧城。彼智所變。且從自
所解。假攝𣵀槃類。又名化城。此則聞無學人
說有自所證𣵀槃之時。所化凡夫聞之。欣求
當果。豫所變作也。旣凡夫有漏後解智所變
也。全非𣵀槃體。然而爲破當座執。佛語竊
合之。論主且擧之。實全非化城體歟
尋云。根本智境。設雖二乘所證。眞而非假。何
名化城。如之。𣵀槃之多名目於後得智境。卽
四勝義中。第二第三勝義。三種勝義中。第
二得勝義也。皆是後得境。心變理也。大乘𣵀
槃。猶以爾也。況於二乘𣵀槃乎。設又𣵀槃中。
雖兼依如眞理。名化城之本意。專當假𣵀槃。
經文論意。全不亙實理。而玄賛意。剩假限根
本智境。如何耶
今推云。聖敎中。說眞如說𣵀槃。其體實雖同。
其義少可異。眞如門者廢詮談旨爲本。兼取
心變理。𣵀槃門者依詮談旨爲本。兼通二空
實理廢詮卽根本智所證。依詮門大旨。雖
後得智。猶通根本智境歟。證得勝義一分是
也。其中。二乘𣵀槃。實以生空眞理爲體。解
脫道根本所證是也。爾而小乘諸論。無學聖
者。依自所證所安立也。二乘智力。纔知盡無
生智分齊。有漏心中。還安立前事。以爲自
所證至極。彼弟子凡位依學信解所欣求者。
其所說𣵀槃也。*然猶異生假解智。作此思
惟之時。正所緣自心所變有漏相分也。法華
論所說卽是也。小乘經所說。雖同論藏。佛
意甚深故。密許生空眞如。何況大乘敎中。
談二乘相全無所。所殘二諦章聲聞緣覺四
勝義中。第四勝義。卽廢詮談旨生空眞如也
玄賛上下解化城體。皆此意也。總言之
可有四重。一者解脫道所證。二者盡無生智
緣。三者盡無生智以後所觀。四者異生
假解智所觀。從細出麁次第。如此經論意。
雖許四類。初二無漏故可爲𣵀槃。後二有漏。
假觀所變也。苦集二諦所攝也。豈名𣵀槃果
乎。何況第四凡夫心變也。何攝無學果歟
。今品中。明化城喩。爾者以解脫道所證
有餘𣵀槃。名化城歟。將兼取解脫道以後有
漏心所變𣵀槃歟
兩方。若唯限解脫道所證者。法華論𣵀槃城
者。諸禪三昧城也云云知。取有漏定所變解脫
云事。依之玄賛餘卷。如執化城以爲眞滅。
卽是所求世間三摩跋提。將爲眞滅云云若由
之爾者。今疏解脫道中。所證生空理。餘處正
智所證根本觀中。所得擇滅下名化城。不說
假觀所變爲城。不息苦故云云唯取解脫道所
證理之旨分明也。准上可會之
論云。四者實無謂有。增上慢心人。已有世間
有漏三昧三摩跋提。實無𣵀槃。而生𣵀槃想。
如是例取對治。此故爲說化城譬喩。應知。○
第四人者。方便令入𣵀槃城故。𣵀槃城者。所
謂諸禪三昧城。過彼城已。然後令入大般𣵀
槃城故云云
玄賛云。二者論解。爲對治七種具足煩惱性
衆生有七種增上慢中。第四有定人。實無而
有增上慢。以有世間三昧三摩跋提。實無𣵀
槃。而生𣵀槃想。對治此故。說化城喩。又云。
第四人者。方便令入𣵀槃城故。𣵀槃城者。諸
禪三昧城。過彼城已。令入大𣵀槃城故。有定
人者。彼已得定。諸有學凡夫人。今說住事令
憶念故。此所起慢。或欲界分別。或上界煩惱。
三昧城者。謂有學凡夫。專心所求在無學身。
盡無生智。後世間禪定所變解脫。離能變無
總名三昧。此定有漏名爲世間。此中意說。佛
說三事名大般𣵀槃。三乘同得擇滅解脫。卽
是無學解脫道中所證生空理。由此後時惑
苦不生。名爲解脫。佛說此解名爲化城。生空
智證。名爲暫入。以息衆苦故。言方便入𣵀槃
城。後引至寶所方至大般𣵀槃城。二乘之人。
加行智求。變作此故。至於無學解脫道中。正
證解脫。都無分別種種之想。於解脫道。後世
間定心重緣所得。以心麁故不知眞智所證
之法。但見加行所求𣵀槃解脫相狀。便謂𣵀
槃謂有實滅。豈非假解。是世間定故。言以有
世間三昧。實無𣵀槃。而生𣵀槃想。凡夫有學
聞此假解。不識知故。謂有實𣵀槃。起堅執心。
作意欣趣。故今略破之。說彼所證猶如化城。
尙爲不實不應趣求。況在無學假所變耶。如
二乘人所起四倒。正智證生空時。猶未起執。
後時觀前正智行相。不親得故。乃見加行所
求行相便謂爲眞。遂起四倒。此亦如此。非無
漏心及世間定皆是法執。出彼心後。方起執
故。此護法義云云水抄云。問。論釋城卽諸禪
三昧。疏解三昧城。卽是無學假所變。今此
又云。以正智所證𣵀槃城。一何乖反。答。論
說𣵀槃城。通二種正智證者。禦煩惱寇安正
智神。煩惱到此已無。正智之後。方起有漏。所
變之城假似於眞有。御安義。如疎所緣緣。皆
是城攝。方便之言。文通二處。彼眞化城。對
不定性。是佛方便。令入眞城。後至寶處。況
所變城。而是實耶。如來依此方便說之。爲
入𣵀槃云云上下文具可見之
義決云。問。化城以何爲體乎。答。如疏釋。又
助釋云。無學後心世間三昧。說爲化城。如
二車體。以根本智不作解故。後得智作𣵀槃
想解。將爲究竟。經化作故。論云。第四人者。
方便令入𣵀槃城者。諸禪三昧故。若爾。云何
能息諸苦。答。離障礙故。出三界故。二車故。
彼旣得云出宅。此不能息苦。若爾。二車云何
不得所設化城。卽言得入。答。不能了知一切
法故。非種智故。故不得車。何以故。以未離智
障故。如何得化城。以三界苦息故。得於解脫
故。或障已離故。若爾。何名爲𣵀槃。答。假名
𣵀槃。故第二云。但離虛妄名爲解脫。其實未
得一切解脫。又云。爾時心自謂得至於𣵀槃。
如謂增上慢。自謂得果。其實不得。此亦如
是。若爾者。無學豈不得有餘耶。答。如彼無漏
智隱而不彰。但說世間智名之爲車。此亦如
是。雖有有餘。非究竟故隱而不彰。令取大故。
所以論云令入𣵀槃城故。𣵀槃城者。諸禪三
昧城故。若爾。師指有餘。云何名諸禪三昧城
玄賛五云。論云。第一人者。以世間種種善根
三昧功德。方便令戲。後令入𣵀槃。故此中不
說解脫道中。正證生空理。擇滅眞智名爲世
間三昧假解。此是羊鹿非是車體。從彼觀後
入世間定。觀前所證。以心麁故不見正智及
生空如。乃見惑業後苦不生。心便變作𣵀槃
想解。正智所證根本觀中。所得擇滅下名化
城。不說假觀所變爲城。不息苦故。今說後時
後得智位能變相解。名爲世間善根三昧。輕
安喜樂種種功德假名羊鹿車。假名種智。與
之遊戲後說一乘。方令入於佛大𣵀槃。至佛
位中。能入牛車。卽是二智。卽是菩提。所入
𣵀槃。卽是寶處。後化城喩。二乘執彼惑苦不
生。故爲𣵀槃。理實𣵀槃解脫道中是正智證。
故說入化城衆。尙皆倦息。前後諸智皆悉不
能了一切法故。實非種智。說羊鹿車有名
不見登。說此世間三昧善根。與令遊戲故。二
乘執此以爲二車。實非車體。如二乘者所起
四顚倒。正觀不爾。後方想解。緣此起執。化城
亦爾云云
同八云。作一城者。本論云。諸禪三昧城。過彼
城已。令入大𣵀槃城故。佛言。施設本無實體。
故言化作。彼證滅心相應禪定。俱輕安不能
息麁重。佛敎之得名。化作滅理無二對。種
智車故名爲一等云云玄賛上下諸抄等文。甚
繁廣也委可披見
。經文我以如來知見力故云云見者五眼中
何。玄賛云。以惠眼見故云云付之見經次文。
觀彼久遠。猶如今日云云惠眼豈緣過去事乎。
惠眼緣眞理故也。若爾。可法眼佛眼等。
何耶
會云。依賛意者。以宿命智知。以惠眼見。是名
知見。若是宿命智知過去相。惠眼證其性歟。
若不證空性者。知過去可不明了故。兼說惠
眼。不云惠眼直緣過去歟。或以智惠照見故
名惠眼。卽是緣俗惠也。非五眼廢立。彼別開
惠法二眼故。以空有境各別相當玄賛。總云
惠眼。何必限眞智耶
經云
玄賛云。經我以𪥨來乃至猶如今日。賛曰。此
顯已能見。宿命智知。以惠眼見故云云水抄
云。言宿命智知者。疏意。本後智名知。佛五眼
名見。又宿命智名智。惠眼名見。路云。疏釋經
從勝而說。理實佛眼亦見云云
。玄賛問云。釋迦修行。不越三祇。何故云劫
極多。彼時猶稱王子云云*如何答之乎。答。有
三釋。一云。今此依於平等意趣說餘佛事。卽
是我身。二云。善心相續。劫滿三祇。諸心通
論。何妨爾劫。三云。依晝夜月時年。何妨許時
云云問。三釋共有疑。先對初釋。凡今經者。開
方便門示眞實相。至第三周顯往昔緣。豈依
平等意趣而說耶。此若非眞實者。弟子結緣。
亦應非實。若爾。繋寶珠喩。便爲虛設。付第二
釋。釋迦大智增上菩薩。上上勇猛。獨異餘聖。
設雖起餘心希而非多時。豈及三千塵點劫
耶。如後釋者。三祇可短時。如何乎。會云。賛
家三釋。各得一理。文無取捨。宜任意樂。而新
羅憬興。難初釋云。若說餘佛名釋迦者。結緣
旣異。今會佛事應非實。故佛事若非實。結
緣弟子事虛棄其劫云云遂述第三晝夜月時
年小劫之義。決又出第二善心相續之釋。准
之。後釋勝歟。且成初釋者。於僧祇以去餘心
易起。正行難修。七最勝所攝受之無相妙行。
時分不久。積之至三無數劫。總經塵點劫數
歟。依起信論者。一切菩薩發心卽等。根性亦
等。其中設雖有少分增減。大都可同。彼釋迦
對彌勒。纔超四十劫等也。若爾者。以釋迦精
進不可爲重難。次付第三釋會難者。一大千
界微塵數。猶以不可稱計。況過千國土纔下
一點。彼點不點世界抹爲微塵。阿惟越致菩
薩。輒難了逹。設依年月等論之。何不足三大
劫。難答俱雖暗。不忽相違歟
問。第一釋。實不遁難歟。若有深旨者。何輒捨
之乎。此釋意者。若對大通佛。云平等意趣歟。
將於王子會之歟。若約佛者。王子及舍利弗
所値佛。無大通智勝名。亦不出塵點劫前歟。
若爾。三根聲聞。自憶念昔事時。旣相違今佛
說。豈不生疑惑乎。若又於王子指他爲此者。
其相違彌重。加之。玄賛云。說餘佛事。卽是我
云云知。佛與佛相望。於昔上可立後名
答。試成初釋意云。同體意趣者。於王子身論
之。但今旣成佛故。云佛事無過。又所說相者。
是後佛事也。釋尊及身子等所經事故。憶念
時無疑心。但以後事名前時。說其劫數。聲聞
等。若許知時節。雖須疑佛說。極久遠故。不及
算計歟。譬如世人憶念往事不必&T047368;年歳。退
可案之
經云。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
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彼佛滅度
已來。甚大久遠。譬如三千世界所有地種。假
使有人磨以諸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
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
轉。盡地種墨○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
抹爲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復過是數。
無量無邊萬千萬憶阿僧祇劫云云
玄賛云。問。釋迦修行不越三祇。何故塵劫極
多。彼時猶如稱王子。答。意趣有四。一平等意
趣。謂佛說言。我於爾時曾名勝觀。法身
等故。○今此依於平等意趣說餘佛事。卽是
我身身平等故。若不爾者。何乃言爾許劫數。
又善心相續。劫滿三祇。諸心通論何妨。爾劫
在彼佛時猶稱王子。又依晝夜月時年何妨。
許時釋迦自身三祇劫內云云
攝釋云。疏釋迦修行至猶稱王子者。此難意
云。設大通世初始發心。迨於今時已逾三劫。
況大通時。早爲王子。王子行位非是初心。
云何許時今方得佛。猶爲尙也。義意可知。○
疏善心相續至猶稱王子者。言三劫者。據求
菩提方便善心。刹那積數相續而說。若起餘
&T047368;不善等時。不取爲數。今者三性所有時
節。總合而言故經爾許。問。准壽量品明成佛
時。已在十六王子前矣。○縱有多會豈不相
違。答。彼據實成。此依示相。或復彼依平等意
趣。此據實成。如下疏云云
興疏云。問。釋迦修行不過三劫。塵劫極多。猶
稱王子。豈不相違。答。有說。如平等意趣中
說。我於爾時曾名勝觀。法身等故。今依彼意
說餘佛事。卽釋迦身。身平等故。此必不爾。若
說餘佛名釋迦者。結緣旣異。今會佛事。應非
實故。佛事若非實。結緣弟子事唐棄其功。故
今卽依日夜歳數以顯時遠。故塵劫雖無數。
還在三劫之內。不爾便違論云示顯五種劫
故。又善心相續劫三無數。諸心通論。雖復塵
劫猶稱王子。義亦無過云云
。經文說智勝如來事。其佛。本坐道場。破魔
軍已。垂得阿耨菩提云云顯何事耶。答。如文」
付之佛德最勝故。堪能破魔軍。因位不爾。何
成道前破之。依之𣵀槃等經中。釋迦成道之
後有降魔事云云*如何
會云。諸佛成道降魔二相前後。隨緣可不定。
故玄賛云。此事不定。隨示現故云云釋迦智
勝。設雖不同。不可難。何況於釋尊。亦先降
魔。後成道之說非無。次智勝佛。設先降魔。何
不堪其力。等覺菩薩。威德强勝故
玄賛云。又釋迦破魔軍。諸部不同。有說。成道
後方破魔軍。依𣵀槃經亦作此說。有說。破魔
後方成道。此事不定。隨示現故云云
水抄云。言此事不定者。若先成道後破魔。魔
與佛競力。若先破魔後成道。魔與菩薩競力
也。隨根應情。各異故。不須和會云云
。智勝如來他受用身云事。以何文證之乎。
玄賛云。華積如須彌。明知。他受用身也云云
付之設說華積如須彌。何以之忽爲他受用
身。彼般若經時。所散華如須彌山云云般若
敎主。豈他受用身乎。況佛臨泥洹之時。寶幡
至梵天云云寧非變化身乎
會云。凡化身佛者居南洲。一洲之量不幾須
彌山者横竪皆八萬由旬也。豈如須彌之華。
聚得容受一洲化土之中乎。爰知。經所顯者。
他受用土也。說般若經之時。通可有報化二
身。若爾。所散華如迷盧山者。云說報土。有何
相違。餘文不同
。當品中。說大通智勝佛事。爾者他受用變
化中何乎。答。他受用身也。付之披經文思智
勝如來相。忉利諸天。菩提樹下設寶座。梵天
四王。雨衆華作天樂。破魔軍得阿耨菩提。十
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以知。八相作佛化身。
二乘凡夫能化云事。加之轉三轉十二行法
輪。說四諦緣起等法門。若臺上報身者。何說
小乘淺近法乎。況未出家前具十六王子。成
道時。祖父轉輪王。共一百大臣至道場。此等
事。皆非他受用身乎
會云。三佛身土不一不異也。智勝如來出世
之時。十地菩薩。在會座者。何不現報佛身土。
釋迦丈六身。雖出濁世。華嚴經等時。卽稱盧
舍那佛。居華藏世界。佛地論。受用變化二土
同處者。此意也。故攝釋此中化土及受用。境
合而說之。大卽報境。小卽化土隨應釋之。餘
皆准此云云是以說智勝如來事之中。或顯報
土邊云所散之華如須彌山。雨衆天華。面百
由旬等也。或說化土相。退類聲聞。正在其會
等也。隨文可知。不可定執
重尋云。諸佛出世。必可有地上菩薩。何佛不
通報身。殊於智勝佛。釋他受用身。有何故
乎。又安養世界爲唯報土。釋報土之中。許現
父母王國等之義。若爾。玄賛意。今經所說智
勝佛相。偏屬報身歟。今何兼化土邊乎。答。十
六王子。旣至地上水抄意爲顯其德。殊他愛用
身云歟。次父母王國事。論大旨化土相也。若
論暫時化現。七地以前分段身菩薩。於報土
又有見之。然而智勝佛本緣。專說舍利弗等
往事。輪王王子等相。以化土可爲本。何强
及會釋乎。然而其事。又玄賛通許報土邊。仍
旁無過
經云。時諸梵天王。雨衆天華。面百由旬。香風
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
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云云
又云。卽以天華而散佛上。其所散華。如須彌
云云
又云。所散之華。如須彌山云云
玄賛云。經適坐時至常雨此華。賛曰。三散華。
華積如須彌山。明知。他受用身也云云
興疏云。經適坐此座至常雨此華者。述曰。此
次梵王雨華。卽爲淨道場也。有說華積如須
彌卽受用身非也。鵠林之幡雖至梵天。尙變
化身說如須彌。亦何可證受用身云云
攝釋下文云。經其所散華如須彌山等者。問。
十方梵衆。皆悉獻花。一一華積竝若須彌。此
界云何容多須彌。答。此中他土及受用境。合
而說之。大卽報境。小卽化土。隨應釋之。餘皆
准此云云
決擇&T047368;云。問。菩提樹高十由旬。云何華積如
須彌山。又復世界云何得容。答。此經報佛。合
說亦不相違。所散華如須彌山者。約報土說。
聲聞等據化土。若不作此解。理甚爲難
水抄下文云。○章敬云。報佛寬廣容亦不妨。
縱閻浮地狹。神力包含。亦復何失。問。經云
其菩提樹高十由旬。華積如須彌。云何相攝。
答。一云。須彌山以四寶所成。華色亦作四寶。
故如須彌山。二云。亦是假設。所散華多。設
使槌著若須彌山相似。非實有也。三者。華
槌○實如須彌山。如七月十五日。簡架高亦
不妨。&T075577;國云。華散佛身顯人尊。華散佛樹顯
處勝云云
經云。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王子。○聞父得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
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其祖轉輪王。與一百
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
云云
玄賛云。經其佛未出家時至名曰智積。賛曰。
他受用身在父母等。鼓音王經。阿彌陀佛父
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有子有魔等。化七地
已前有分段死故。有父母等。化八地已上有
變易生。理無此事不死生。故他受用身。得與
金輪俱出故。此佛祖轉輪聖王云云
。經文一坐十小劫云云一坐者。華嚴經十種
坐中何乎。玄賛。今此乃是堅固三昧金剛坐故
云云付之見經上下。或云敷師子座。或述坐
師子座。准前後思之。今一坐可師子座
會云。玄賛。依華嚴經。略釋十種坐名義之
中。七堅固三昧坐。究竟大菩提故。十金剛
坐。降伏衆魔外道故云云而見今經。其佛本坐
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云云破魔軍故金剛坐也。得大菩提故堅固
三昧座也。玄賛解。深叶二經意。但師子坐
正法坐等義。實又可有之。經依常相表師子
座名
玄賛云。一坐十小劫者。華嚴經說有十種坐。
一轉輪王坐。與十善故。二四大天王坐。欲於
一切世界諸佛正法行自在故。三帝釋坐。於
一切衆生行自在故。四梵天王坐。自心他心
得自在故。五師子坐。分別演說甚深義故。六
正法坐。欲明總持諸力辨故。七堅固三昧坐。
究竟大菩提故。八大慈坐。令惡心者悉歡喜
故。九大悲坐。能忍一切諸苦惱故。十金剛坐。
降伏衆魔諸外道故。今此乃堅固三昧金剛
坐故云云
水抄云。言華嚴經說等者。潞云。所明十坐。行
住亦得。從勝爲坐。前五箇坐。皆佛菩薩等。心
所遊履。心住其中義說彼坐之名。非輪王等
坐。卽是彼身。其正法等。亦以義爲名。心住爲
坐。不同前五從人立名。有云。威儀一定。但所
爲事有十。故分十坐也。應撿彼疏也云云
會古通今抄云
。經文。十方梵王。請轉法輪云云爾者爲唯
初禪梵王。將*如何。玄賛有二釋。一云。通四
禪梵王。二云。唯初禪王云云付初釋。二禪已
上旣無語業。請轉法輪。何通四禪。是以佛成
道聲至色究竟。轉法輪聲極至梵世。四禪梵
王。皆請法輪者。轉法輪聲。何唯限初禪。依之
見經文。我等所從來五百萬億國。捨深禪定
樂。爲供養佛故云云第四禪無樂受。知。不通
四禪云事。況依請轉法輪感梵福量。而阿含
經。唯以初禪爲梵福量乎。付次釋。經云大光
普照遍滿世界云云若限初禪者。何云遍滿世
界乎。又次下文。時彼衆中有一大梵王。名曰
尸棄云云准大般若者。尸棄者。第四禪王也。
*如何
會云。初釋梵王名旣廣。其力皆堪。故通四禪。
但語業界地諸處合有多釋。何以一義爲難
乎。設限初禪釋意。於上三禪許借起初禪語
業。何不請法輪。次轉法輪聲至梵世者。梵名
通四禪。何必以初禪稱梵世乎。次深禪定樂
者。人師釋云。輕安安樂也云云次依請轉法
輪感梵福量者。旦擧其初況勝歟。次釋意者。
以前難趣可爲其證。就中。小化身領一四天
下。初禪等四天下。初禪梵王。尤當勸請體。但
大光普照難。甚以迂迴也。光設雖照無邊世
界轉法輪分齊。何以彼爲定量乎。次尸棄梵
王。或云初禪王。或云第四禪王有二釋。大
般若文隨二義聊簡可異。彼經。如明諸天來
會者。見上下次第。當初禪王若爾。還可爲此
釋證。況大般若所說。釋迦世尸棄梵王也。
此品所明。智勝時尸棄也。其名雖同。何必同
天王乎
經云
玄賛云。○此皆通四禪梵王。或唯初禪請轉
法輪。梵福量故云云
攝釋云。疏或初禪至梵福量者。請轉法輪感
梵福量。梵福量報卽初禪故云云
水抄云。言此皆通四禪者。准下。旣云我等所
從來五百萬億國。捨深禪定樂。爲供養佛故。
旣言捨樂寧通四禪答。彼此定中輕安樂也。
言或唯初禪等者。菩薩藏經譬如水災。下至
金輪上究梵世。滿中皆水遍三千界。假使有
人。以一牛毛假立分三分。取一分點水中拭
乾。又點水中。水盡。梵禪終不盡。潞云。請轉
法輪所感。卽初禪福量。若爾二禪已上何非
梵福。答。阿含經中但以欲界人天之福。■量
初禪一梵福故。二禪已上不可比故。所以不
云云
玄賛四云。經爾時諸梵王至請我轉法輪。賛
曰。初二頌諸天請說○大自在天色界天也。
今對三乘法爾說法。皆待請故。智度論云。淨
居天勸出家。四天王獻鉢。帝釋獻寶座。梵王
請轉法輪。佛初不許。梵王說有三根。重請懇
懃。佛方許之。初說三乘○然下大通智勝唯
梵王請。此說通諸天者此擧勝類。非無餘天
請彼佛也云云
興疏云。梵王雖通四禪。皆居初禪。故亦名初
禪。由此梵福唯在初定云云
水抄云。經言我等所從來二頌者。四禪根本
定名深禪定也。樂者卽輕安樂也。問。何以不
是樂受之樂。答。以樂受不通四禪故。章敬云。
所謂捨深禪定之至樂。明供養之極忻也云云
。十方梵王以所居宮殿供養智勝如來云云
爾者佛可納受所獻宮殿乎。若納受者。見經
文默然許之云云若納受供養者。何無呪願詞
乎。加之若以宮殿奉上佛了者。梵王更居何
處乎。下地器界不持上身故。若不受者。忉利
諸天敷師子座。如來旣坐上界梵王所獻宮
殿。豈不受之乎。依之唐土人師受宮殿云云
如何乎
會云。人師釋此事有受不受二義。俱無重難。
梵王旣以深心奉施。佛何不受之。見經文先
請所獻宮殿願垂納受。次請唯願世尊轉於
法輪。佛默然許之。於所請二事。似無取捨諸
佛法許他請。多默然無言。無垢妙光婆羅門
請來家之時。默然許之設雖受宮殿。何必呪
願。設雖呪願經不必說乎。次梵王施宮殿
畢。設坐露地何不依持其身。以定通力變似
下相。其境細故。能可持上身。彼云必變上器
者。不必宮殿故
經云。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云云
玄賛云。經爾時至默然許之。賛曰。第四大段
佛默然許問。何故𣵀槃時。默然不受他供。今
者默然遂許他說。古解。以佛顏有舒斂。請者
覺許不許。又云以佛身光表知受與不受。又
云。佛初成道時。自唱號言。凡時默然受請。𣵀
槃時默然是不受請。又受食理須呪願。默然
知佛不許。許說默已順請。不假出言而許云云
水抄云。問。梵王所獻宮殿佛受否。答。二說。
一佛不受。若受卽令呪願。佛旣默然。故不受。
二云。受已却施與梵王也。納而安處也。然前
所解不受爲正。以文不說。佛亦不居
。經文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云云顯何事
乎。答。智勝如來成道前百八十劫。佛不出世
云也。付之見一品前後。十六王子賛佛頌。云
於無量億歳爾乃得成佛。上方梵王賛嘆偈。
說於昔無量劫空過無有佛。東南方梵王文。
何違上下乎
答。此事決擇&T047368;出三品不同。過百三十者。
上品之人。百八十者。中品之人。於昔無量者。
下品之人。以彼可會也
  決擇&T047368;出三品不同。以彼可會
決擇&T047368;云。經過百三十劫者。問。東方一百八
十劫。空過無有佛。南方過百三十劫。今乃得
一見。上方云於昔無量劫空過無有佛。藏云。
尋佛應世感見不同者。由之衆生行厚薄之
異。故覩接致有久近之差。過百三十者上品
之人。百八十者中品之人。於昔無量劫者。下
品之人。略擧三品不同。則總攝感應之義盡
云云水抄幷義疏同之
。經文忍善者增益云云大師何釋之乎。玄賛
云。謂入聖道云云付之見具文。衆生聞此法。
得道若生天。諸惡道減少。忍善者增益云云
上云得道。旣是得聖果義也。此文得聖果者。
豈非重言耶。以知。下二句如次減惡道增善
趣義也。由之人師難玄賛如此。如何乎
會云。水抄以得道配忍善者增益。以生天配
諸惡道減少云云意者。上二句表二類。下二
句逆次重說前事也。易知
玄賛云。經爾時諸梵天王至忍善者增益。賛
曰。此請轉也。歎佛生益。忍善者增益。謂入聖
道。其義可知云云
水抄云。言歎佛生等者。經言得道若生天者。
得道二字配忍善者增益。若生天三字配諸
惡道減少。忍卽證忍信忍也。見道無漏智名
忍。入聖者多名忍善者增益也者。卽假者。所
謂得忍之有情。以經文言衆生聞此法。卽凡
聖通證。得道生天。分爲兩類。生天故惡道
減少。得道故忍善者多云云
興疏云。經曰爾時諸梵天王至忍善者增益
者。述云。此次請轉法輪也。諸法相者卽二乘
之法。得道者出世之益。生天者世間之益。忍
善者卽善趣也。有人言卽入聖道義旣有得
道。故前者勝也云云
。大通智勝佛依十六沙彌及十方梵王請
說十二緣起。爾者見坐可有緣覺衆乎。答。玄
賛云。雖無現前成獨覺者云云付之見經文。
智勝如來初說四諦。次說緣起。四諦旣被聲
聞。緣起何不對緣覺機乎。是以佛說十二緣
起時。六百萬億那由多人。心得解脫。具三明
六通云云此中定可有緣覺。加之經下文若聲
聞辟支佛及諸菩薩。能信是十六菩薩所說
經法。受持不毀者。是人皆當得阿耨菩提云云
明知。彼時有獨覺機乎
會云。見經文。前說四諦。次說十二因緣。終
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等云云
知於四諦緣起通悟解故。證果也。所謂設雖
十二因緣。入四諦門觀之。四十四智等也。若
聲聞聞四諦。緣覺聞緣起。各證其果者。何別
別不出之。是以下文云。從是已後諸聲聞衆。
無量無邊不可稱數云云唯擧聲聞不云緣覺。
玄賛云。雖無現前成獨覺者。令證聲聞亦說
此緣。依之說緣亦成三周十二行相云云攝釋
云。此伏釋違云云其伏難者。卽似今疑問。攝
釋云。故疏答云。今聲聞人聞緣起敎。因茲亦
得悟於自乘。如因外典得悟內乘。猶得小
乘趣歸大運云云若爾玄賛攝釋能通伏難。有
何相違。但玄賛雖無現前成獨覺者者現座
證獨覺靈果者定遮之。於凡夫類者。其義不
分明。若許之者。下文不及會釋。若又玄賛總
嫌凡聖二類者。下文後時有辟支佛機。傳聞
王子說之得益也
尋云。攝釋議曰。其意*如何。若彼座許證緣
覺聖果歟。若爾何名獨覺。又違諸處釋。部行
獨覺得果後雖有見佛。正證果時全不住師
處故。若又此釋於凡夫解者。何引經那由陀
人不受一切法等文爲證。云通有辟支乎。隨
又下問答中。會經聲聞無量文雖及二釋。不
云無聖者故。知。議曰云少分有緣覺證果也」
私云。議曰意似許聖者。尤以不審。況議曰
重加疏之不盡處。玄賛豈遂許證果義乎。可
思之
又尋云。興法師引玄賛難云。雖無現前得獨
覺果證。必有聞之發緣覺故等云云准之。玄賛
凡聖二類皆無會座云歟 答。釋尊一代。
旣有求辟支佛者。智勝佛時何嫌其類。爾者
玄賛意。云無現前證果歟。攝釋疏未論凡夫
有無故加之也。但引經文故會違也。非引證
歟。意云。證果人有數。凡夫類可無數。爾者經
唯那由多人不受一切法云。其外通有辟支
有何過爲言而興法師任玄賛顯文。不知議
曰意破之歟。興法師釋遂可當玄賛意歟
玄賛云○雖無現前成獨覺者。令證聲聞亦
說此緣。依之說諦。亦成三周十二行相云云
攝釋云。疏雖無現前至十二行相者。此伏釋
違。違云。十二因緣本被緣覺。下明得益元無
辟支。所爲旣不會筵。甘露豈無徒降。故疏答
云。令聲聞人聞緣起敎。因玆亦得悟於自乘。
如因外典得悟內宗。賴彼小乘趣歸大運。議
曰。亦有緣覺。經中但云說法時那由多人不
受一切法等。通有辟支。斯亦何失。若爾何故
經次說云從是已後聲聞無量。答。有二種。一
從多言。二從通說。聲聞之名通辟支故。若不
爾者有相例失。云何佛說四諦。大乘之法卽
有所被聲聞菩薩。說十二支何無所化。故通
說無爽云云
水抄云。言雖無現前等者。問。十二緣起本
被緣覺下明得益。寧無辟支所爲之人。旣不
在會中。十二縁生應成妄。設諸抄云以不受
一切法。卽是辟支雖有此說。此是聲聞無學
果文。法華會中無緣覺得果者。又准疏意。盡
不說緣覺。言令證聲聞亦說者。問。若無緣覺
何要說十二行相乎。答。疏令證聲聞等意說。
會下無獨覺。將十二緣起生爲聲聞說故。名
亦說此緣也。言依之說諦等者。問。與聲聞說
十二支。何成三轉十二行相耶。答。疏主依之
說諦等。意言。依十二支觀四諦。將此四諦三
遍說。成三周十二行相也云云
玄賛五云。求自然惠者。辟支與佛同時出世。
非見佛已方得果故。如有經言。釋迦出世。五
百獨覺從山中出來至佛處。故仁王經中有
獨覺衆。先成道訖後遇世尊。非如聲聞佛所
得道故。名精進求自然惠等云云
仁王經私&T047368;上云章安問。縁覺出無佛世。今云
何列爲同聞衆。答。縁覺佛在世亦有。只有聲
聞中攝。言出無佛世言此對聲聞。非但佛世
總無縁覺也云云
智度論疏一令見云。問。若縁覺始假終不假
者。何故大集經世間目品云。說是法時。六萬
衆生得辟支佛果。是則辟支終亦假敎。答。以
少從多。是故無妨云云
。經文而於諸漏心得解脫云云心解脫者。其
體何物乎。玄賛云。禪定名心云云付之見經具
文。而於諸漏心得解脫。皆得深妙禪定等云云
別云深妙禪定。知心解脫者。非禪定云事
會云。玄賛有二釋。初釋云成惠解脫。斷無
明等煩惱故。相應之心不縁境。起煩惱名心
解脫。後釋禪定名心。能住心故。付此釋會
難。上二句明除障。下二句顯定德歟。何有重
言歟
經云。佛於天人大衆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
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
得解脫。皆得深妙禪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云云
玄賛云。經佛於天人至具八解脫。賛云○受
者著也。不貪著一切法故。得心解脫。心解脫
者。由無明等煩惱解脫故。成惠解脫相應之
心。不後縁境起於煩惱。名心解脫。或禪定名
心。能住心故。得俱解脫名心解脫云云同一云
○以離定障名心解脫。離性障故名惠解脫。
又離無明貪愛等體名惠解脫。彼相應心得
離縛故名心解脫云云
。釋尊說法者。爲唯一會將如何。玄賛云。
釋迦不說會云云付之諸佛出世之時。所化機
根品類不同也。必設別時會可化之。釋迦說
法豈只一時乎。是以或大乘經中。釋迦別三
會。初會度十二億人。第二會二十四億。第三
會三十六億云云隨大師開發釋迦彌勒各三會
云云
會云。釋迦如來。一會度千二百五十人者。
長阿含經等說也。玄賛彌勒三會釋迦不說
會者。卽對彌勒三會。釋迦無別會說故。不
說會云也。但所化機根不同故。可有別時會
云事。自本所許也。故攝釋以有空中道三時。
名釋迦三會。彼通大乘敎總說之也。今於度
聲聞小聖。諸佛時會多少不同也。如彌勒三
會。智勝四會。皆明聲聞得度。其後別說大乘
經。故總論一代。釋迦又非無別會。但處胎經
文。可別機所感。以何知之者。釋尊以千二百
五十聲聞爲根本大弟子。諸經同聞衆多擧
之。彼得度阿含經一會悉不攝。而處胎經於
七十二億人。分初中後三會。旣不似常途說。
强不可和舍歟
玄賛云。彌勒三會說。釋迦不說會。利益生機
各不同故云云
攝釋云。疏釋迦不說會者。或說有空非空非
有三時說法。卽名三會云云
水抄云。彌勒三會說法。釋迦隨一人便與說
法。不分會數。謂五濁惡衆生難化也。雖華嚴
經七處八會。非一期之會也云云
七佛父母姓字經云。誰衞佛前後三會。第一
會十萬比丘得阿羅漢。第二會九萬比丘得
阿羅漢。第三會八萬比丘得阿羅漢。式佛亦
三會說經乃至隨葉佛再會乃至拘樓孫佛一
會說經。四萬比丘阿羅漢。&T025632;那含牟尼佛一
會說法。三萬比丘阿羅漢。迦葉佛一會說法。
二萬比丘阿羅漢。今我釋迦牟尼佛一會。千
二百五十比丘阿羅漢云云。取
意抄之
佛本行經四云
長阿含經第一云。毘婆尸佛三會說法。初十
六萬八千人。次十萬人。後八萬人。尸棄佛亦
三會說初十萬人。次八萬人。後七萬人。毘
婆尸佛二會說法。初七萬人。次六萬人。拘
摟孫佛一會說法。有四萬人。拘那含佛一會
說法。有三萬人。迦葉如來一會說法。有二萬
人。釋迦一會說。千二百五十人云云
  下生經興疏引之。可勘本文
。當品中。智勝如來過二萬劫已說法華經
云云爾者二萬劫間全不說法歟。若說法者。十
六王子偏請一乘。智勝如來何說餘法。受沙
彌請過二萬劫已。乃於四衆之中說是大乘
經文。焉見說餘法。依之大師等機熟故經二
萬劫云云其機未熟者。何說法耶。若依之爾
者。不說法空送二萬劫者。寧出世素意乎。是
以偈頌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云云此豈非
二萬劫間說法乎
會云。見經文。先說小敎。次過二萬劫已。受沙
彌請說大乘經。故二萬劫間不說法也。故玄
賛云待機熟故過二萬劫云云若機未熟時說
法者。還可有過失。佛說法離四非無非時者。
所謂此等也。凡彼佛坐道場經十劫。說小敎
已過二萬劫。入禪定及八萬四千劫。是知。所
化機希聞法。故還有利益歟。此則機根異餘
也。但說六波羅蜜等者。受沙彌請已後事也。
至請旣有二萬劫後。不可爲難
。智勝如來可說第二時空敎乎。若說者。經
文云二萬劫前說四諦十二緣起。二萬劫後
說法華。不見說第二時敎。若由之爾者。對
一類漸機。必有三時次第。豈不聞般若直悟
一乘乎
會云。前佛說敎時機難量。然而准釋迦推之。
以道理探之。爲漸悟入可說空敎。不定性人
歸於佛法。智解淺深三時悟異者。約機約理。
其義必然也。若不然者。第四會所度若干聲
聞。未聞法華前。豈不入大乘權門耶。但經文
實不分明。然而偈頌云佛知童子心宿世之
所行。以無量因緣種種諸譬喩。說六波羅蜜
及諸神通事者。其相旣廣。可大乘諸敎。分別
眞實法菩薩所行道。說是法華經如恒河沙
偈者。正說一乘實法也。對彼云無量因緣種
種譬喩等。寧非三乘權敎乎。以方便品文可
知其次第。不可云小乘敎。依菩薩沙彌請說
故。況上皆共請彼佛演說大乘法云。下說六
波羅蜜及諸神通事云故。此中定可有般若
等經歟
經云。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爲沙
彌○俱白佛言。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
聲聞。皆已成就。世尊亦當爲我等說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法○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
二萬劫已。乃於四衆之中說是大乘經。名妙
法蓮華等云云
同偈云。時十六王時。出家作沙彌。皆共請彼
佛演說大乘法○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以
無量因緣種種諸譬喩。說六波羅蜜及諸神
通事。分別眞實法菩薩所行道。說是法華經
如恒河沙偈
玄賛云。經爾時彼佛至佛所護念。賛曰。初將
說法時。待機熟故過二萬劫云云
攝釋云。疏待機熟故過二萬劫者。或令於法
生希有難遇心故云云
水抄云。經言彼佛受沙彌者。問。云何彼佛受
請已。過二萬劫方說此經耶。答。疏言時彼機
熟等意。其王子根熟理在不疑。縁待會下。餘
人大乘根未熟。佛觀過二萬劫方熟。所以受
經二萬劫也。亦令王子生希有難逢心故
  以寫本一交畢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中之內
第十一卷
金藏院本願
料紙顯定房權大僧都沙汰之
永祿二年己未八月十五日
 執筆春信淸胤 
朱書云
寬政第六乙寅天臘月十五日以寫本一
交畢滅罪生
善得證菩提 筆主 國枝 


法華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十二

  ◎化城喩品下
1 智勝成道二萬劫間全不說法
2 智勝如來可說第二時敎
3 其餘衆生千萬億衆
4 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
5 是人雖生滅度之想
6 滅度想
7 𣵀槃經八六四萬迴心
8 信解堅固了逹空法
9 譬如五百由旬
10 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11 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
  以上十一帖
法華經第三卷開示抄化城喩
品下
  化城喩品下
。經文其餘衆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云云
何事歟。答。智勝如來說法華時。千萬億衆生
生疑惑也。付之諸佛說法皆待根熟。其機若
未熟者。何說難解妙法乎。況乍受沙彌請遙
送二萬劫者。待根熟故也。以知。說法時其根
已熟云事。況釋尊說今經却五千上慢。唯止
貞實衆。知勝所化中。有疑惑類者。佛力何不
去會座乎
會云。玄賛云。上根菩薩聞之信受。中根聲聞
亦有信解。下根餘類皆生疑惑云云
鏡水抄云。凡夫爲下云云意云。准釋迦說法
華。智勝法華亦以不定性證果聲聞可爲正
機。自餘凡夫不正機故不能正悟。故名疑惑。
非誹謗之疑惑。故水抄云。生疑不信。行相有
云云意者生疑其過輕故。其衆猶在會座。
聞法不信其過重。故去座不聞。所謂五千上
慢類也。彼時聞法。卽値今佛悟一乘因也。故
玄賛云。下根衆生機未熟故。爲今時漸。故說
彼時有疑惑者云云
經云。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悉信受。聲聞
衆中亦有信解。其餘衆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
云云
玄賛云。經說是經時至未曾休廢○賛云。上
根菩薩聞之信受。中根聲聞亦有信解。下根
餘類皆生疑惑。是法華經難信解故。不根衆
生機未熟故。爲今時漸。故說彼時有疑惑者
云云
水抄云。問五千根未熟。今佛不令聞。彼萬億
衆生皆疑惑。大通如來寧爲說法華
答。生疑不信行相有殊。有去有聞。誘他之別
不應生疑。卽十六王子爲上。聲聞爲中。凡夫
爲下。問。何故凡夫皆生疑惑。答。有二意。一
表經力難思故。下根生疑。二根未熟故。爲今
時漸。所以疑惑也。問。當時何不待根熟了與
說。未熟何要與說經。答。今時漸故。當時若不
爲說因。何今爲有迴心也云云
興疏云。十六沙彌旣上根。悉解文義故皆信
受。中根聲聞於佛有縁故。亦有信解。餘下根
類。皆於十六沙彌結其縁故。皆生疑惑。如
其次第菩薩聲聞及以凡夫。有有行有信無
信行無也。不應難言。智勝如來旣有覆
今釋迦佛亦應有之者。三根之人。皆於釋迦
有法華縁。佛自度故云云
。智勝如來十六王子於十方世界成正覺。
爾者第十六王子。爲東北方佛將云何。
方若東北方佛者。見經文。東北方佛名壞一
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
國土。成阿耨菩提云云以知。釋迦非東北方
佛云事。況指歡喜國名東方。以安樂國爲西
方。可知娑婆世界中央國土云事。若依之爾
者。十六王子唱覺於八方。於一一方各有二
佛。釋尊爲中央佛者。東北方闕一佛。是以正
法華。東北二佛號除世曜念吾能人云云加之
不思議功德經列東北方六十三佛之中。出
壞一切世間怖畏如來及釋迦牟尼佛云云
會云。釋迦者中央佛也。見經文。大通佛十
六王子。於十方國土成佛者。對大通土可
定十方也。而說大通事。不表何方處云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