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唐内典録 (No. 2149_ 道宣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譬喩經
胡音偈本今應云
梵音
阿彌陀佛偈
讃七佛偈
恒怒尼百句
五言詠頌本起一百四
十首
道行品諸經梵音解舊云
胡音
般若波羅蜜神呪異本
七佛所結麻油術呪
幻師陂陀神呪
五龍呪毒經
取血氣神呪舊云
血呪
呪齲齒呪名齒
一名呪齒
呪牙痛呪異本
呪眼痛呪異本
呪賊呪法異本
七佛安宅神呪又安宅呪
法別
  右一百二十五部。合一百四十八卷。並是
僧祐律師出三藏記撰古舊二録及道安失
源并新舊所得失譯諸經卷部甚廣。讎挍
群目蕪穢者衆。出入相交實難詮定。未覩
經卷空閲名題。有入有源無入無譯。詳其
初始非不有由。既渉遠年故附此末。冀後
博識脱覿本流。希還正收以爲有據。瀅澄
法海使靜濤波焉。余又勘入藏見録止得
二十五卷。如別叙之。餘闕本未獲
大唐内典録卷第一



大唐内典録卷第二
 *京師西明寺釋*氏撰 
歴代衆經傳譯所從録第一之二
 前魏 南呉 西晋
  前魏朝曹氏傳譯佛經録第二
序曰。自漢已來天下一統。建安之始鼎峙而
分。袁曹競逐於中原。劉孫分&T060665;於江峽。五
岳塵擁九牧雲屯。或二祀而啓於帝圖。或三
分而陳於覇業。故使魏祖挾天子而令諸侯。
劉宗憑劍閣而規雍輦。孫氏英略高枕長江。
横武爪牙臥龍威力。別據一域。呑噬爲心。各
跨疆場互嚴關塞。廣延俊又以佐股肱。厚禮
賢能賓爲國寶。良匠妙法復此徂來。僧會適
呉。舍利曜靈於江左。迦羅遊魏。禁律創啓
於洛都。歸戒自此大行。圖塔由斯特立。譯人
隨俗仍彼方言。出經逐時便題名目。致有呉
品蜀普曜焉。重疊再翻因斯而始。派流失譯
良在於茲。既三國峙居。而西蜀一都獨無代
録者。豈非佛日麗天而無縁者弗覩。法雷震
地而比屋者不聞哉。且舊録雖注蜀普曜首
楞嚴等經。而復闕於經本譯人年代。設欲紀
述罔測所依。推入失翻故亡別録。今叙曹魏
中原所傳。文帝諱丕字子桓。沛郡譙人。
相王操之世子也。初生之日。有青雲大如車
蓋。當於其上竟日翠然。望氣者爲至貴之證。
非人臣象。八歳善屬文。初嗣相位爲魏王。受
後漢禪改稱爲魏。初居相在洛。魏公都鄴。王
基在譙。又許受禪於繁昌。後都洛邑。自文帝
黄初元年庚子。至元帝咸熙元年甲申。其中
五主四十五年。僧有六人。所出經律羯磨一
十三部。合二十五卷。以爲魏朝一代經録。其
有失譯諸經。總結呉録之末備之于彼
魏朝沙門曇柯迦羅一部一
卷戒本
沙門康僧鎧二部四
卷經
沙門曇諦一部一
卷羯磨
沙門白延六部八
卷經
沙門支彊梁一部六
沙門安法賢二部五
卷經
僧祇戒本一卷初出見竺道
祖魏世録
  右戒本一卷。中天竺國沙門曇柯迦羅魏
云法時。幼而才聰質像璝偉。讀書一覽文
義悉通。善四圍陀。風雲星月圖讖運變靡
所不該。自謂世間畢己心目。年二十五入
一僧坊。遇見法勝阿毘曇心。聊取觀之。茫
然不解。慇懃重省更増惛漠乃嘆曰。佛法
鉤深備論三世。乃棄俗出家。誦大小乘經
及諸律藏。遊化至洛。于時魏境雖有佛法。
而道風訛替。亦有衆僧未禀歸戒。止以剪
落爲殊俗耳。設復齋懺事同祠祀。迦羅既
至。大行佛法。諸僧請出毘尼。迦羅以律藏
曲制文言。繁廣佛教未昌必不承用。以嘉
平年於白馬寺出此戒本一卷。且備朝夕。
中夏戒法始自此焉
郁伽長者所問經二卷第二譯一名郁伽羅越問菩
薩行經見竺道祖魏録
無量壽經二卷第二譯見竺道祖晋世雜録及
寶唱録與世高出者小異
  右二部合四卷。天竺國沙門康僧鎧。齊王
世嘉平年。於洛陽白馬寺譯。高僧傳載。直
云郁伽長者等四經。撿道祖魏晋録及僧
祐出三藏記并寶唱梁代録等。所列如前。
自外二部並不顯名。挍閲群録未見
曇無徳羯磨一卷初出見竺
道祖魏録
  右一卷。曇無徳者。魏云法藏。藏師地梨
荼由。是阿踰闍第九世弟子。藏承其後。
即四分律主也。自斯異部興焉。此當佛
後二百年中。後安息國沙門曇諦。以高貴
郷公正元二年屆于洛汭。妙善律學。於白
馬寺衆請譯出
首楞嚴經二卷第二出與漢世支讖所出本同文少
異見竺道祖晋世雜録及三藏記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第三出與世高康僧鎧
等所出無量壽經本同
名少異見*竺
道祖晋世雜録
叉須頼經一卷一本無*叉字見*竺
道祖及僧祐等録
除災患經*一卷見三
藏記
平等覺經*一卷見*竺道
祖魏呉録
菩薩修行經*一卷一名長者威施所問菩薩修行經一名
長者修行經見始興及寶唱

  右六部合八卷。高貴郷公世。西域沙門
延。懷道遊化。甘露年中來屆洛陽止白馬
寺衆。請譯焉
法華三昧經六卷一本
正字
  右一部六卷。高貴郷公世。甘露元年七月。
外國沙門支彊梁*接。魏云正無畏。於交州
譯。沙門道馨筆受。祐云失譯。房撿及見竺
道祖魏世録及始興録。若依交州及始興
地。應入呉録。今據及魏
羅摩伽經三卷見*竺道祖寶唱法
靈裕等四録
大般涅槃經二卷略大本前數品爲此二
卷見*竺道祖録初出
  右二部合五卷。外國沙門安法賢譯。群録
並云。魏世不辯何帝年。今依編于魏録之
末。又別録亦載。故不敢削之
  南呉孫氏傳譯佛經録第三
序曰。自漢永平已來。至呉赤烏之歳。將二百
載。教流中原不達江表。及僧會初適設像置
齋。時爲矯異。以問尚書令闞澤曰。佛之化被
乃在漢明。流漸既久。如何始至江東。澤曰。
自摩騰入雒之初。五岳十八山館道士與騰
抗力之時。道士不如。南岳道士褚善信等自
感而死。弟子擧尸歸葬南岳。無人流布。今
方至此。餘如後列。呉大皇帝孫權。字仲謀。呉
郡富春人。世仕於呉。其家東塚上數有神光
雲氣。又權父堅初在孕。其母夢腸引出繞呉
昌門。衆咸稱爲孫氏興矣。及權生眼有異光
方頤大口。其父奇之。應覇王也。跨躡閩越都
斗牛。封授諸侯建立年號。朝宗海岳南面
君臨。稱大呉也。初都鄂武昌。次遷秣陵。又遷
業。魏承漢後二年。權立稱元。黄武四主
五十九年。晧立二年。晋受魏禪。經一十五年
平呉。若以年分則晧一十四年。應入晋代。今
別結取集爲呉録。道俗四人所譯諸經。一百
四十八部。一百九十卷。并魏呉兩代諸失譯
經。都合以爲呉録云
呉沙門維祇難二部六
沙門竺律炎三部三
卷*經
優婆塞支謙一百二十九部
百五十二卷經
沙門康僧會一十四部二十
九卷*經及注
諸失譯經。一百一十部二百九十二卷
阿差末菩薩經四卷見呉別二
録初出
法句經二卷初出呉録云五
卷見三藏記
  右二部合六卷。魏文帝世。天竺沙門維祇
難。呉言障礙。學通三藏妙善四含。歴國遊
方以行化爲業。發趾西域同伴竺律炎
到江左。黄武三年於武昌郡譯。爲呉文。而
維祇難既未善方音。翻梵之際頗有不盡。
志存義本辭句朴質。如文可知
三摩竭經*一卷見始興録與分惒
檀王經大同小異
梵志經*一卷見始興録與五百
梵志經同本異出
佛醫經*一卷共支越出非全異從大經略
寶唱録或云佛醫王經
  右三經合三卷。魏明帝世。天竺沙門竺律
炎維祇難卒。後爲孫權於楊都譯。群録
不同。或云將炎。或云持炎。或云律炎。未詳
孰是。故備擧之
大明度經四卷亦云大明度無極經或六卷
見*竺道祖魏呉等二
禪祕要經四卷亦云禪祕要
見呉別二録
撰集百縁經十卷見唐録
阿差末菩薩經四卷見呉録第二出與前維
難所譯本文小異
菩薩本縁集經四卷傳云天竺沙門
僧伽斯那
維摩詰所説不思議法門經三卷一云佛法普入
道門經或二卷
第二出與後漢嚴佛調譯者少異
見*竺道祖魏呉録及三藏記
修行方便經二卷或有禪字
見呉録
大般泥洹經二卷此略大本序分哀歎品爲二
卷後三紙少異耳見竺道祖




呉録道安云出長阿含僧祐云
今長*阿含與此異第二
瑞應本起經二卷黄武年第二出一云太子本起瑞
應與康孟詳出者小異陳郡謝鏘呉
郡張詵等筆受魏東阿王植
詳定見始興録及三藏記
法鏡經二卷道安録無僧祐云見
別録僧會注并製序
小阿差末經二卷見別録及
三藏記
阿彌陀經二卷第四*出與漢世高魏僧鎧譯者小
異内題云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檀過
度人道經亦云無量
壽經見竺道祖呉録
義足經二卷見竺道祖呉
録及寶唱録
方等首楞嚴經二卷黄武*年第二出與後漢支讖出
者小異見竺道祖呉録安録
無祐云
見別録
法句經二卷見別録及祐
録第二出
慧印經二卷一云慧印三昧經一云十方現在佛悉在前
立定經一云寶田慧印三昧經與如來智印
經同本異出見竺道
祖呉録及三藏記
本業經一卷云菩薩本
業經見祐録
須頼經一卷第二出與白延出者同本別出一*云須
頼菩薩見*竺*道祖呉録及三藏記
梵摩渝經*一卷見竺道祖録
及三藏記
私阿末經一*云私阿昧道安云即是菩薩道樹經
同本*異出見道安及支敏度三藏記
微密持經一云無量門微密持經見
僧叡二秦録及三藏記
月明童子經或云月明童男經或云月
明菩薩三昧經出三藏記
阿難四事經見三藏記
及別録
差摩竭經一云菩薩生地經
見*竺道祖呉録
優多羅母經云無母字
四經並一卷
七女經*一卷安云出阿毘曇一
云七女本經初出
郁伽長者經第二出見*竺道
祖呉録或二卷
八師經見*竺道
祖呉録
釋摩男本經出中*阿含見
*竺道祖呉録
孛抄經*一卷初出即孛經見
三藏記及別録
老女人經出阿毘曇呉録直云老女
經或云老母經見三藏記
齋經*一卷初出一云持
齋經見別録
悔過法經一云序十方禮拜
悔過文或無經字
賢者徳經*一卷
佛從上所行三十偈經或無
經字
了本生死經安云出生經祐云今五卷生經無此名
一名稻竿同本異出謙自注并製序
惟明二十偈經*一卷或無
經字
龍施女經*一卷安録無祐
云見別録
鹿子經*一卷安録無祐云見別録及竺道祖呉録
十二門大方等經安録無祐
云見別録
頼吒和羅經第二出與支曜出者小異或云羅漢
吒和羅經安録無祐云見別録凡三十
經四十八卷除郁伽
長者經並見祐録
四十二章經第二出與摩騰譯者小異文
義允正辭句可觀見別録
難龍王經*一卷一本無
王字
不自守意經或云自守或
云不自守
五陰事經*一卷
七知經*一卷一作
人民求願經*一卷
佛開解阿拔梵志經云梵志阿&T075586;
經出長阿含
寶海梵志成就大悲經*一卷
梵志子死稻敗經*一卷
梵志問佛師經*一卷
降千梵志經*一卷
梵志經*一卷第二
度梵志經*一卷
外道仙尼説度經*一卷
梵志結淨經*一卷
梵志問佛世間増減經*一卷
佛爲外道須深説離欲經*一卷
梵網六十二見經*一卷見別録僧祐
云法護出
阿質國王經*一卷
桀貪王經*一卷出六
度集
國王成就五法久存於世經*一卷
惟婁王師子潼譬喩經*一卷一本無
譬喩字
諸法本經*一卷
五母子經*一卷
戒消伏災經*一卷見舊録
枯樹經*一卷見道安録一
本上有大字
是我所經*一卷
甘露道經*一卷出出
曜經
不淨觀經*一卷出長
*阿含
水上泡經*一卷
恒水戒經*一卷*出舊録或
無戒字
色無常經*一卷出阿含
護口意經*一卷
壽命促經*一卷出雜
*阿含
法施勝經*一卷
諸漏盡經*一卷出雜
*阿



修行慈經*一卷
須摩提長者經*一卷
摩調王經一卷初出一本
無王字
四願經*一卷見*竺道祖呉
録及三藏記
淨行品經*一卷出華嚴一*云
菩薩本業經
金剛清淨經*一卷一云金剛三昧本性
清淨不滅不壞經
惟越雜難經*一卷
佛爲訶利曠野鬼説法經*一卷
阿闍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一卷初出
勸進學道經*一卷一本無
勸字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縁經*一卷第二
堅意經*一卷或作
心字
三品弟子經*一卷
摩訶精進經*一卷亦云大
精進經
菩薩修行經*一卷
普廣菩薩經一*卷見別録
陀羅尼句呪經*一卷*亦云持
句呪經
華積陀羅尼呪經*一卷見寶
唱録
八吉祥經*一卷見古録亦有
呪字初出
摩訶般若波羅蜜呪經*一卷見寶唱録或直云
般若波羅蜜呪經
七佛神呪經*一卷
大慈無減經*一卷
寶女明三十二相經一云問慧經一云三十二
事經一云寶女問
三魚失水經*一卷
演道俗業經*一卷或無
業字
不莊挍女經*一卷見寶
唱録
申日經*一卷道安云出
中*阿含
孫多耶致經*一卷云梵志孫那致經
道安云出中*阿含
長者音悦經*一卷一云長者音悦不蘭迦
葉經一直云音悦經
黒氏梵志經*一卷見別録
法律經*一卷*亦云法律
三昧經
出家功徳經*一卷見呉録
弊魔試目連經*一卷見舊録出
阿毘曇
七漏經*一卷見別録
藍達王經*一卷一云目連因縁功徳經
或云目連功徳經見呉録
魔女聞佛説法得男身經*一卷見別録
出大集
魔化作比丘經*一卷
佛以三車喚經*一卷
未生怨經*一卷
弗加沙王經*一卷云萍沙王五願經
道安云出中*阿含
須摩提女經*一卷
百喩經*一卷
雪山獼猴經*一卷
度脱狗子經*一卷
猘狗經*一卷
三種良馬經*一卷
鵄鳥事經*一卷
河中草龜經*一卷
龜經*一卷出増一
*阿含
四種良馬經*一卷
鷹鷂獵經*一卷出増一
阿含
無母子經*一卷
法滅盡經*一卷初出或云法沒盡經或
云空寂菩薩所問經
  右一百二十九部合一百五十二卷。魏文
帝世。月支國優婆塞支謙所譯。謙字恭明
一名越。漢末遊洛。受業於支亮。亮字紀
明。受業於支讖。讖已見漢録世稱天下博
知不出三支。謙該覽經籍莫不精究。世間
技藝多所綜習。遍學異書通六國語。其爲
人細長黒痩眼多白而精黄。時人爲之語
曰。支郎眼中黄形躯雖細是智嚢漢末分
亂避地歸呉。孫權聞其才慧召見悦之。即
拜爲博士。使輔導東宮。與韋曜諸人共盡
匡弼。甚有裨益。但謙生自西域。故呉
不載。任其力而不録其功。此史家過。豈帝
者之心。夫爲天下之君感得天下之才士
堪世務。則爵之於朝垂名竹帛。何華戎之
限隔而爲代典不述乎。且葉公子高。性愛
於龍。天龍遂爲之降。既不禮待。戎夷之民
而望其君。附化難矣。然市死馬之骨以要
駿驥。置九九之術用俟賢才。斯蓋上帝括
嚢包羅呑納刋之自古。今獨削哉。謙以大
教雖行而經多梵語未盡翻譯之美。自既
妙善方言乃更廣收衆經舊本。譯爲呉言。
從黄武首歳迄建興末年。其間首尾三十
餘載。所出維摩大般泥洹法句瑞應本起
經等。僧祐三藏集記唯有三十六部。慧皎
高僧傳止云四十九經余廣撿括衆家雜
録。自四十二章已下並是別記所顯雜經。
以附今録量前傳録三十六部或四十九
經似謙自譯在後所獲。或正前翻多梵語
者然。紀述聞見意體少同。録目廣狹出沒
多異。各存一家致惑取捨。兼法海淵曠事
方聚渧既博搜覽故備列之。而謙譯經
曲得聖義。辭旨文雅甚有碩才。又依無量
壽經及中本起製菩薩連句梵唄三契七聲
于今江淮間尚行。兼注了本生死等經。并
序餘諸行状。並附高僧傳及三寶紀見焉
六度集經九卷一云六度無極經一云度無極經一
云雜無極經見竺道祖録及三藏記
呉品經五卷是小品般
若見三藏集記
菩薩淨行經二卷赤烏年譯出大集寶髻品或
直云淨律經見竺道祖呉録
舊雜譬喩集經二卷或無集字
祐録
阿難念彌經二卷亦云法阿難
念經見祐録
鏡面王經一卷見三
藏記
察微王經一卷
祐録
梵皇王經一卷見祐録及
高僧傳
權方便經一卷見呉録
及別
坐禪經一卷見呉録
及別
菩薩二百五十法經*一卷以此代大僧二百
五十戒示晧者是
法鏡經解子注二卷并製序
道樹經注解*一卷并製序
安般經注解*一卷并製序
  右一十四部。合二十九卷。魏齊王世。正
始年中。天竺沙門康僧會。學通三藏博覽
六經。天文圖緯多所綜渉。辯於樞機善屬
文翰。于時孫權跨有江表。威侮所被爰備
三呉。先有清信士支謙宣譯經典。既初染
大法風化未全僧會欲使道振江淮興立圖
乃杖錫東遊。以呉赤烏年達于建業。即
搆茅茨設像行道。時未有僧。疑其矯異。有
司奏權。召而詰問。佛何靈驗爾獨改形。會
曰。如來遷迹已越千年。遺骨世間名爲舍
利。在所應現神耀無方。昔阿育王統閻浮
提。乃起八萬四千寶塔。夫塔寺之興以表
遺化也。權以爲夸誕。乃曰。若能得舍利
者當爲造塔。會乃以瓶盛水燒香禮請。三
七日暮猶無所覩莫不震懼。既入五更。忽
聞瓶中鎗然有聲。會自往視。果獲舍利。明
旦呈權。擧朝集觀。五色光炎照曜瓶上。權
自執瓶寫銅盤上。舍利所衝*盤即破碎。
權大肅然驚起而曰。希有瑞也。會進言曰。
舍利威神豈直光相而已。此乃劫燒之火
不能焚。金剛之杵不能碎。權命試之會更
誓曰。法雲方被蒼生仰澤。願更垂神迹以
廣示威靈。乃置舍利於鐵砧上。使有力
者用搥撃之。砧搥倶陷。舍利無損。權大
嗟服。即爲建塔。以始有佛寺故號建初寺。
因名其地爲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興
會之力也。至孫晧時制令苛虐廢棄淫祀。
及佛伽藍並欲毀壞。諸臣僉曰。佛之威力
不同餘神。康會感靈大皇創寺。今若輕毀
恐貽後殃。*晧意未然。乃遣張𦸸詣寺詰
會。自旦之夕𦸸不能摧。乃請退還。會送門
外。于時寺側有婬祀者。𦸸又折云。玄化
既孚。此輩何縁近而不革。會曰。雷霆震撃
聾者不聞。豈聲之微。貴在理會。理而有會
萬里斯通。苟非其人比屋胡越。昱還歎會
才明非臣所測伏願。天鑒親撿察之。*晧大
集朝賢以車馬迎會。會既坐。*晧問曰。佛
教所明善惡報應。何者是乎。會對曰。夫明
主以孝慈訓世則赤烏翔老人見。仁徳育
物則醴泉涌嘉苗生。善既有徴惡亦可驗。
故爲惡於隱鬼得而誅之。爲惡於顯人得
而戮之。詩詠求福不回。易稱積善餘慶。雖
儒典之格訓。即佛教之明謨也。*晧曰。若
然則周孔已行。何用佛教。會曰。周孔所説
略示世間。釋教幽微廣明因果。故行惡則
有永劫地獄苦酸。修善則有長受天宮安
樂。擧茲以明勸勵。不亦大哉。*晧不能折。
諮問罪福之理。會爲敷析。*辭甚精要*晧
本才學欣然大悦。求看僧戒。會以戒祕不
可輕宣。乃取菩薩本業百三十五願。分爲
二百五十事。持擬大僧二百五十戒。用以
呈*晧。*晧覩諸佛行住坐臥皆願衆生令
得安樂。倍加歡喜。即請會受五戒。乃於會
寺更加修飾。宣示宗室莫不信奉。會在呉
朝。亟説正法爲衆祈請。於建初寺譯出衆
經。多失其本。如別所顯。又注述諸經并
爲序製。並妙得正體文義允洽。其所注經
安般守意法鏡道樹等。備見於録又傳梵
唄。聲甚清靡哀亮囀韻。于今則之。呉天紀
四年四月。晧降于晋。九月會終。見諸傳
録費長房三寶紀
雜譬喩經八十卷 雜數經二十卷
阿惟越致轉經十八卷並見
舊録
摩訶乘經十四卷 蜀普曜經八卷
摩訶衍優波提舍經五卷
三昧王經五卷 梵王請問經五卷
不退轉輪經四卷
佛從兜率降中陰經四卷出王
宗録
四天王經四卷疑一部
四本
魔王請問經四卷
那先譬喩經四卷見舊
度無極譬經四
釋提桓因所問經三卷
大梵天王請轉法輪經三卷
法華光瑞菩薩現壽經三卷
普賢菩薩答難二千經三卷
濡首菩薩經二卷疑即是濡首
菩薩分衞經
太子試藝本起經二卷
小本起經二卷見舊録
不思議功徳經二卷
功徳經
蜀首楞嚴經二卷見舊録似
蜀土所出
後出首楞嚴經二卷見舊録云
十偈
梵天王請佛千首經一卷又大梵天王
二卷似此
深斷連經二卷
甘露味阿毘曇二卷或云甘露味
經二卷
七佛父母姓字經一卷舊録云七
佛姓字經
阿惟越致菩薩戒經一卷舊録云阿惟
越致戒經
菩薩常行經一卷
摩訶目犍連與佛角能經*一卷
阿難得道經*一卷
阿難般泥洹經*一卷
阿那律念復生經*一卷
沙門分衞見怪異經*一卷
人詐名爲道經*一卷
大戒經*一卷
衣服制經*一卷
沙彌離威儀經*一卷
弟子本行經*一卷
道本五戒經*一卷
威儀經一卷右並見
舊録
爲壽盡天子説法經*一卷舊録云命
盡天子經
魔試佛經*一卷見舊録
阿須倫問佛八事經舊録云阿須倫
所問八事經
摩竭王經*一卷舊録云摩
竭國王經
薩波達王經*一卷
尸呵遍王經*一卷云尼呵
遍王經
年少王*經*一卷
太子法慧經*一卷*云太子
法經
是光太子經*一卷
長者難提經*一卷
長者子誓經*一卷
五百婆羅門問有無*經*一卷
女利行經*一卷並見
舊録
貧女聽經蛇齧命終經*一卷祐録加生
天二字
國王癡夫人*經*一卷
四婦因縁*經*一卷
婬人曳踵行*經*一卷
須多羅經*一卷
惰迦*經*一卷晋言
堅強
槃達龍王*經*一卷
米自供養經*一卷
行牧食牛王*經*一卷
墮釋迦牧牛*經*一卷
法嚴經*一卷疑即是等
入法嚴經
壁四*經*一卷
賣智慧*經*一卷
初受道*經*一卷
學經福*經*一卷
止寺中*經*一卷
無端底持*經*一卷云無端底
總持經
安般行道*經*一卷
解慧微妙*經*一卷
失道得道*經*一卷
心情心識*經*一卷云有注
道徳果證*經*一卷
父子因縁*經*一卷
撿意向正經*一卷*並見
舊録
雜阿含*經*一卷
螢火六度經*一卷舊録云有明度經一卷
云一名螢火明度經
小觀世樓炭*經*一卷
内禪波羅蜜*經*一卷並見
舊録
四輩*經一卷舊録云四輩弟子
經或云四輩學經
大四諦*經*一卷
五方便*經*一卷
五惟越羅名解脱*經
五陰*經*一卷
中五濁世*經*一卷
六波羅蜜*經*一卷
大七車*經*一卷
八正邪*經*一卷
八總持*經*一卷
八輩*經*一卷
八部僧行名經一卷
大十二因縁經一卷
十八難*經*一卷*並見
舊録
五十二章*經*一卷見舊録別有孝
明四十二章經
百八愛*經*一卷見舊録似抄
五蓋疑結經
逮慧三昧經*一卷見舊録一名文殊師
利問菩薩十事行經
小安般舟三昧經*一卷見舊録
禪行斂意經*一卷見舊録
禪數經一*卷見舊録
化譬經*一卷見舊録亦
云化喩經
群生縁偈*一卷見舊録
大總持神呪經*一卷見舊録*亦
總持呪經
薩和菩薩經*一卷見舊録亦云國
王薩和菩薩
慧定普遍神通菩薩經見舊録*亦云慧定普
遍國土神通菩薩經
貧女人經*一卷見舊録亦云
貧女難陀經
阿秋那經一卷見舊録亦云阿
秋那三昧經
  右一百一十部。合二百九十一卷。並是
古舊二録失譯諸經。今結附此以彰遠年
之所依。據其名附本。並入見科。有録闕文
訪得後附
  西晋朝傳譯佛經録第四
教流東漸。漢魏雖聞。至於弘義。方開於晋。且
晋雖不文。文才實盛。故使翻傳終由人顯。所
以禮樂衣冠晋朝始備。信源智海從茲遂興。
可不然歟。西晋録者。司馬炎字安世。河内温
人。魏大將軍侍中録尚書相國。晋王昭之太
子也。昭薨炎嗣爲王。元帝知歴數有歸。使太
保鄭沖奉璽致位。炎垂拱受禪。是爲武帝。稱
晋。都洛及長安。舊東西京也。晋武在馭十有
五年。到咸寧中。命司馬伷。平呉得晧。封歸命
侯。自後漢永安二十四年。至晋泰康。肇元庚
子歳首。於是九州還一統矣。又呉黄武初陸
績有言曰。從今已後更六十年。天下車同軌
書同文。至是果如績言。蜀平呉滅。將六十年。
二十載後。至于惠帝永寧之初。政道虧頽。群
雄岳峙。趙王創基搆逆簒立於朝。張軌繼迹
弗臣擅牧涼土。内外糜沸。仍漸亂階。劉淵所
以平陽。李雄因茲井絡。懷帝蒙塵咸谷。愍帝
播越長安。既道藉時興。而兩都板蕩。法由人
顯。屬二主拪遑。萬姓崩離。歸信靡託。百官失
守。釋種無依。時有沙門竺法護及彊梁婁至
等。忘身利物誓志弘宣。匪憚苦辛。闡法爲務。
護於晋世出經最多。弘護法網由其而起。其
法欽羅叉聶遠父子竺法蘭等相繼度述。所
以五十年間華戒道俗十有三人。并前失譯
諸經戒等合四百五十一部。七百一十七卷。
集爲西晋二京四主五十二年世録云爾
沙門竺法護二百一十部三百
九十四卷經戒
沙門彊梁婁至一部一
卷經
沙門安法欽五部一十
二卷經
沙門無羅叉一部二
十卷經
清信士聶承遠三部四
卷經
沙門竺叔蘭二部五
卷經
清信士聶道眞五十四部六十
六卷經目録
沙門白法祖二十三部二
十五卷經
沙門釋法立四部一十
三卷經
優婆塞衞士度一部二
卷經
沙門支敏度二部一十
三卷經
沙門釋法炬一百三十二部一
百四十二卷經
沙門支法度四部五
卷經
諸失譯經 八部 一十五卷經
雜譬喩三百五十首經二十五卷見別録
光讃般若經十卷太康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
十七品或十五卷見道安録
新道行經十卷太始年第二出與漢世竺佛調譯舊
道行全異亦名小品出光讃般若
漸備一切智徳經十卷元康
閑居經十卷
正法華經十卷太康七年出清信士張士明張仲正及
法獻等筆受或七卷見聶道眞録曇邃
誦之日一遍遂感神請九十日畢施
白馬一疋白羊五頭絹九十疋
普曜經八卷永嘉二年於天水寺出是第三譯沙門康殊
白法臣等筆受與蜀普曜及智猛寶雲所出
六卷者小異見
聶道眞及古録
&T075586;陀劫三昧經七卷
修行經七卷大康五年出是第二譯與漢世安世高
出六卷者少異亦云道地經見寶唱録
大哀經七卷元康元年出或八卷或六卷是
大集一品見竺道祖晋世雜録
賢劫經七卷元康元年出趙文龍筆受或十
卷十三卷舊録云永康年出見聶道眞録
小品經七卷太始四年三月四日譯是第二出或八
卷見聶道眞録與舊道行經大同小異
薩芸分陀利經六卷太始元年譯見竺
道祖晋世雜録
持心經六卷太康七年出凡十七品一名等御諸法經一
名持心梵天所問經一名莊嚴佛法經亦云
持心梵天經見
舊録聶道眞録
度世品經六卷元康元年四月十三日出是
華嚴經世間品見聶道眞録
密迹金剛力士經五卷太康元年十月八日出或八
卷四卷見支敏度及竺道祖
晋世
雜録
樓炭經五卷或六卷八卷是長阿含世記句文小
異見聶道眞録道安云出方等部
生經五卷太康六年正月十九日
譯或四卷見聶道眞録
如來興顯經五卷元康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出是花
嚴經如來性品亦云興顯如幻經見
聶道
眞録
阿差末經四卷永嘉元年十二月一日譯是第二出或
五卷七卷出大集或云阿差末菩薩經
見聶道眞
録及別録
無盡意經四卷太始年第二出與差末同本別
譯出大集見聶道眞録或五卷
寶女經四卷太康八年四月二十七日出或三卷亦云寶
女三昧經或云寶女問慧經出大集見聶道

普超經四卷太康七年出第二譯與漢世支讖阿闍世王
經本同別譯亦云普超三昧亦云文殊普超
三昧經見竺
道祖雜録
海龍王經四卷太康六年七月出或
三卷見聶道眞録
阿惟越致經四卷或云阿惟越致遮經或云不退轉法
輪經四卷或云廣傳嚴淨經六卷四
經同本別譯
見聶道眞録
持人菩薩所問經三卷或卷經同
本別譯
等集衆徳三昧經三卷或云集一切福徳三昧
經或二卷見聶道眞録
超日明三昧經三卷太始七年正月譯初出或兩卷
或直云超日明經見聶道眞録
菩薩藏經三卷
諸神呪經三卷
寶髻菩薩所問經二卷&T002247;元年七月十四日出大
集一名菩薩淨行經舊録云
寶結
須眞天子經二卷太始二年於長安青門白馬寺出安
文惠白元信傳語聶承遠張玄伯孫
休達筆受亦云問四事
經見竺道祖晋世雜録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二卷&T002247;年出或云嚴淨佛
土或云佛土嚴淨見竺
道祖晋
世雜録
弘道廣顯三昧經二卷永嘉二年三月出一云阿耨達一云阿耨
達請佛一云金
剛定意或無三昧字凡四名凡十品一本但有
七品少中三品一本正有前五品見聶道眞録
大般泥洹經二卷太始五年七月三日出亦云
方等泥洹經見聶道眞録
無量壽經二卷永嘉二年正月二十一日譯是第四出
與呉世支謙魏世康僧鎧白延等出本
同文異亦云無量清淨平等
覺經見竺道祖晋世雜録
首楞嚴經二卷別有異出首楞
嚴云阿難言
寶藏經二卷太始六
年出
要集經二卷亦云諸佛
要集經
般舟三昧經二卷道安云出般
舟三昧經
大善權經二卷太康六年六月譯初出亦云慧上菩薩
問大善權經或云慧上菩薩經或善權
方便或方便所度無極
凡五名見聶道眞録
順權方便經二卷亦云轉女身菩薩經亦云順權方
便經舊録云順權女經見聶眞録
隨權女經二卷見別録
安録無
如幻三昧經二卷或三卷
等目菩薩經二卷或三卷
勇伏定經二卷元康元年四月九日出是第四譯與支
讖支謙白延等所出首楞嚴經本同異
出見聶
道眞録
更出阿闍世王經二卷第二出
賈客經二卷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二卷亦云文殊師利
佛土嚴淨經
佛昇忉利天爲母説法經二卷太始年出亦云佛
昇忉利天品經見
聶道
眞録
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一卷見晋世雜録
已後單經
普門品經一卷太康八年正月
出見聶道眞録
月光童子經一卷亦云月明童子經與申日申日
兜失利越等三經同本異譯
金剛藏菩薩行經一卷元嘉七年於長安市西寺
譯出花嚴第二十二卷
大淨法門經一卷建興元年十二月二
十六日出見道眞録
離垢施女經一卷太康十年二月二
日出見聶道眞録
須摩提菩薩經一卷亦云須摩提經亦云須摩經
見聶道眞及竺道祖等録
龍施女經一卷舊録云龍施
本經第二出
大方等頂王經一卷初出亦云頂王經亦云維摩詰子問
經亦云善思童子經見支敏度録
無所悕望經一卷亦云象歩經亦云象
腋經見聶道眞録
魔逆經一卷太康十年十二月二
日出見聶道眞録
濟諸方等學經一卷或無學字見竺
道祖晋世雜録
菩薩行五十縁身經一卷亦云五十縁身行經亦云
菩薩縁身五十事經見竺
道祖晋
世雜録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一卷大安二年五月十七日
譯一名彌勒本願經一
名彌勒難經見聶道
眞録及竺道祖録
文殊師利淨律經一卷太康十年四月八日護於洛
陽白馬寺遇西域沙門寂志
誦出經後尚有數品悉忘但宣憶者聶
道眞筆受見竺道祖録一云淨律經
無思議孩童菩薩經一卷一云不思議光所問
經亦云不思議光經
彌勒成佛經一卷太安二年出一名彌勒當
來下生經見聶道眞録
舍利弗目連遊諸國經一卷或云舍利弗摩訶目
犍連遊諸四衢經
琉璃王經一卷
寶施女經一卷一名須摩提法律三
昧經見聶道眞録
佛爲菩薩五夢經一卷太安二年五月譯一名佛五
夢一名太子五夢一名仙人
五夢見舊録
及聶道眞録
摩目犍連本經一卷一本無
揵字
太子墓魄經一卷第二出
四不可得經一卷見聶道眞
及正度録
菩薩悔過法經一卷或無經字下注云
出龍樹十住論
乳光經一卷與犢子經
本同譯別
心明女梵志婦飯汁施經一卷亦直云
心明經
大六向拜經一卷太安元年譯或云尺迦羅越六向拜
經或直云六向拜經見支敏度及寶

鴦掘魔經一卷一名指鬘經或鴦掘
魔羅經見道眞録
菩薩十住經一卷與菩薩十地
經大同小異
摩調王經一卷第二出與呉世支謙譯
者大同小異出六度集
照明三昧經一卷
所欲致患經一卷太安三年正月譯見
聶道眞及王宗録
法沒盡經一卷或作滅字一云空寂菩薩所問
經第二譯與呉世支謙出者同
菩薩齋法經一卷或無經字一名正齋一名持
齋一名賢首菩薩齋法經
獨證自誓三昧經一卷一名如來自
誓三昧經
過去佛分衞經一卷或云過世
見舊録
五蓋疑結失行經一卷永寧二年四月十二
日出見聶道眞録
總持經一卷出生經或云
佛心總持經
五福施經一卷一云清淨毘尼
方廣經見唐録
無憂施經一卷阿闍世
王女名
無極寶三昧經一卷永嘉元年三月三日譯
見聶道眞録及別録
寶網童子經一卷亦云寶網經
見聶道眞録
文殊師利悔過經一卷初出亦云文殊師
利五體悔過經
普法義經一卷亦云普義經第二譯與漢世世
高出者大同小異見聶道眞録
滅十方冥經一卷&T002247;元年八月十四日出
一本無滅字見聶道眞録
菩薩十地經一卷亦云十地經亦云大
方廣經出花嚴十地品
温室洗浴衆僧經一卷一名温室經
見聶道眞録
頼吒和羅所問光徳太子經一卷太始六年九月
三十日出一名
光徳太子經見竺
道祖晋世雜録
當來變經一卷見聶道
眞録
五百弟子自説本起經一卷太安二年五月譯舊録
云五百弟子説本末經
見聶道
眞録
師子月佛生經一卷太安年譯見
聶道眞録
迦葉結集傳經一卷或云結集戒經
見聶道眞録
柰女耆域經一卷太安年出一名奈
女經見聶道眞録
胞胎經一卷太安二年八月一日譯或云
胞胎受身經見聶道眞録
維摩詰所説法門經一卷太安二年四月一日譯第
三出與漢世嚴佛調呉世
支謙出者大同小
異見聶道眞録
郁伽羅越問菩薩行經一卷或云郁伽長者經即大
郁伽經或二卷是第三
出與魏世康僧鎧呉世支謙譯本
同廣略文異見道安及支敏度録
幻士仁賢經一卷見聶道
眞録
決總持經一卷一云決定
總持經
首意女經一卷一云梵女
首意經
舍頭諫經一卷亦云太子二十八宿經亦云虎耳意經
與摩登伽經同本異出第二譯與漢世
安世高所出者小
異見釋道安録
十二因縁經一卷第三出與漢世安世高出一云具
多樹下思惟十二縁經見唐録
六十二見經一卷亦云梵網六十二
見經見竺道祖録
四自侵經一卷
無言童子經一卷或二卷亦云無言菩薩
經出大集見聶道眞録
聖法印經一卷元康四年十二月五日於酒泉郡出竺
法首筆受亦直云聖印經亦云慧印經
道安云出雜阿含見
聶道眞及寶唱録
移山經一卷舊録云力
士移山經
嚴淨定經一卷一名序
世經
慧明經一卷
大迦葉本經一卷
光世音大勢至受決經一卷元康年出亦直云觀世
音授記經見聶眞録
諸方佛名功徳經一卷
目連上淨居天經一卷一本無天字出
佛本行集經
普首童眞經一卷見聶道
眞録
十方佛名經一卷
三品修行經一卷亦云三品悔過經道安云
近代人所集合大修行經
金益長者子經一卷
衆祐經一卷
觀行不移四事經一卷
小法沒盡經一卷
四婦喩經一卷
廬夷亘經一卷
廅羅王經一卷
檀若經一卷
龍施經一卷
馬王經一卷
鹿母經
無垢施菩薩分別應辯經與離垢施女
經同見唐録
給孤獨明徳經一卷亦云結孤
獨氏經
龍王兄弟陀達試王經一卷
勸化王經一卷
百佛名經一卷初出
殖衆徳本經一卷
沙門果證經一卷
身觀經一卷
醫王經一卷
法觀經一卷
意經一卷
降龍經一卷
應法經一卷
邪見經一卷
受歳經一卷
貧窮經一卷
灌臈經一卷或云般泥洹後
四輩灌臈經
蜜具經一卷出生經
悔過經一卷亦云舍利
弗悔過經
犯罪經一卷
法社經一卷世注
爲疑
雜讃經一卷
盂蘭經一卷
分別經一卷
腹使經一卷出生經
苦應經一卷
閑居經一卷出生經
四種人經一卷
七寶經一卷
四未曾有經一卷亦云四
未有經
八陽經一卷
三十二相因經一卷或云菩薩三十二
相經見道安録
四自在神通經一卷
佛悔過經一卷
三轉月明經一卷
解無常經一卷
胎藏經一卷
離垢蓋經一卷
小郁伽經一卷與郁伽長
者經不同
阿闍貰王女經一卷建武元年出第二譯與呉世支謙
譯者小異亦名阿述達經亦名阿
闍世王女經亦名阿述達菩
薩經見聶道眞及支敏度録
人所從來經一卷
誡羅云經一卷
鴈王經一卷
十等藏經一卷
鴈王五百鴈倶經一卷
誡具經一卷
決道俗經一卷
猛施經一卷亦云猛施道
地經見舊録
城喩經一卷
誡王經一卷
菩薩齋經一卷或云賢首菩薩齋經已上一百六十一
部三百三十五卷並見舊録及三藏記
多聞經一卷已下四十八部四十八卷並
是見呉録別録及晋世雜録
彌勒菩薩爲女身經一卷一本無
菩薩字
離睡經一卷
文殊師利菩薩經一卷
寤意經一卷
寶月明菩薩經一卷亦云寶日光菩薩
問蓮華國相貌經
樂想經一卷
尊上經一卷
慈仁問八十種好經或直云八十種
好經見道安録
夫那羅經一卷
惰藍本經一卷見別録云是
異出維藍
貧女爲國王夫人經一卷
寶女問慧經一卷第二譯與呉世支謙出
者同出四卷寶女經
七女本經一卷第二譯與呉世
支謙出者同
女人慾熾荒迷經一卷出出曜
悉鞞梨天子詣佛説偈經一卷出雜
阿含
梵王變身經一卷
觀世音經一卷出正法
華經
惟明二十偈一卷第二出與呉世
支謙譯者同
三品悔過經一卷
耆闍崛山解經一卷見祐録
比丘尼戒一卷十誦本或有經字與
曇摩持所出小異
衆經目録一卷
  右二百一十部。合三百九十四卷。月支國
沙門曇摩羅察。晋言法護。本姓支。歴遊西
域。解三十六國語及書。從天竺國。大齎梵
本婆羅門經。來達玉門。因居燉煌。遂稱竺
氏。後到洛陽及往江左。起武帝世大始元
年。至懷帝世永嘉二年。其間在所遇縁便
譯。清信士聶承遠執筆助翻。卷軸最多。而
高僧傳唯云。護出一百六十五部。僧祐出
三藏集記。止録一百五十四部三百九卷。
其中釋道安録。又闕四部。祐足。安云。遭値
亂世録目星散。更相錯渉。信有是焉。所以
雜録及諸別記。多注竺法護出。故知今之
所獲審是護公翻譯不疑。故聶承遠子道
眞。與竺法首陳士倫孫佰虎虞世等。前後
並是筆受之人。已見別傳。不復委載。又李
廓録及雜別録。並云。支菩薩譯經六部一
十六卷。僧祐録云。天竺菩薩譯經數同群
録。唯名不同。而祐下注支菩薩共竺法護
譯。撿上翻名。曇無羅察。晋言即是法護。然
支菩薩六部經目。並入法護録中。支竺姓
乖始末異耳。言菩薩者蓋美其號。究撿群
録。其支菩薩。即竺法護。無別兩人。出三藏
記。便成二擧小非詳審
十二遊經一卷
  右一經一卷。武帝世外國沙門彊梁婁至。
晋言眞喜。太始二年於廣州譯。見始興及
寶唱録
大阿育王經五卷光熈年出見竺
道祖晋世雜録
道神足無極變化經二卷第二譯或三卷四卷即是
竺法護所出佛昇忉利天
爲母説法經同本別名文
小異見竺道祖晋世雜録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二卷太安二年出或三卷亦云
示現寶藏經見竺道祖晋
世雜録
阿闍貰王經二卷太康年譯見竺
道祖晋世雜録
阿難目佉經一卷與微密持經本同名異
見竺道祖晋世雜録
  右五部合一十二卷惠帝世安息國沙門安
法欽太康年於洛陽譯
放光般若經二十卷第三出與漢世竺佛朔所譯道
行及小品並同本異譯別名
  右一部二十卷。此經元是頴川沙門朱士
行。覩其別本。行在洛陽嘗講道行。披覽竊
覺文句隱質諸未盡善者。毎嗟嘆曰。此經
實是大乘之要。而文未周。譯理不盡。誓志
捐身發心尋取。行以魏末甘露五年。發迹
雍州。遂遊西域。於于殿國得前梵本九十
章。減六十萬言。遣弟子弗如檀。晋云法
饒。從于殿送還歸洛陽。未發之頃。于殿諸
僧小乘學衆。遂以白王云。漢沙門欲以梵
書惑亂正典。王爲地主。若不禁之。將斷正
法。聾盲漢地王之咎也。王即不聽齎經出
境。士行懊惱深懷痛心。乃請乞求燒經爲
證。王即許焉。於是積薪聚置殿前。欲以焚
之。士行至誠臨火誓曰。若當大法應流漢
地。經當不燃。如其不護命也如何。言已投
經。火即爲滅皮牒如本。更覺光鮮。大衆駭
服咸稱神感。遂得送來。達到陳留。還遇于
殿僧無羅叉竺叔蘭等。當惠帝世元康元
年五月十日。於陳留倉垣水南寺譯之。而
竺道祖僧祐王宗寶唱李廓法上靈裕等。
諸録述著衆經。並云。朱士行翻此。蓋據其
元尋之人。推功歸之耳。房云。余審詳挍勘。
支敏度録及高僧傳。出經後記諸雜別目
等。乃是無羅叉竺法叔等三人詳譯。朱士
行身留停於于殿。仍於彼化。唯遣弟子。奉
齎經來到于晋地。斯豈得稱士行出也
超日明三昧經三卷第二譯或直云超日明經與
竺法護前出三卷者大同小
迦葉詰阿難經*一卷第二譯與漢世嚴佛調出
*者小異見始興及寶唱録
越難經*一卷第二出
  右三經合四卷。惠帝世。清信優婆塞聶承
遠。以此經等雖並先出文義隱質理句未
圓。遠後遂更重整文偈刪改勝前。見今所
行於世者
異毘摩羅詰經三卷元康元年第五出與漢佛調呉支
謙及竺法護羅什等出大同小異
或二卷見
道祖録
首楞嚴經二卷元康元年出是第五譯與二支一
白一竺出文是本同見道眞録
  右二*經。合五卷。惠帝世。西域沙門竺叔
蘭。並於洛陽出之
十住經十二卷
諸佛要集經二卷
觀世音授記經一卷第二出
寂音菩薩願經*一卷
大光明菩薩百四十八願經*一卷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一卷
師子歩雷菩薩問發心經*一卷云問文殊師
利成佛發心經
大雲密藏問大海三昧經*一卷
溥首童眞經*一卷
寂音菩薩問五濁經*一卷
無言菩薩流通法經*一卷出大集
菩薩戒要義經*一卷出菩薩
戒經
菩薩呵睡眠經*一卷
菩薩呵家過經*一卷
菩薩如意神通經*一卷
菩薩苦行經*一卷
菩薩宿命經*一卷
菩薩受齋經*一卷
菩薩導示行經*一卷
菩薩求佛本業經*一卷
菩薩奉施詣塔作願經*一卷
菩薩本願行品經*一卷
菩薩求五眼法經*一卷
菩薩出要行無礙法門經*一卷
菩薩初發心時經*一卷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一卷第二出與法護
譯大同小異
菩薩戒身自在經*一卷
菩薩三法經*一卷
無言菩薩經*一卷第二出
菩薩道行六法經*一卷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一卷
無垢施菩薩分別報應經*一卷即是異出離垢
施經亦云應辯
菩薩初地經*一卷
儒童菩薩經*一卷出六
度集
菩薩十道地經*一卷
味菩薩造七寶梯經*一卷出大集
菩薩縁身五十事經*一卷與五十縁經
大同小異
菩薩戒自在經*一卷
菩薩十法住經*一卷
波斯匿王欲伐鴦掘魔羅經*一卷
轉輪聖王七寶具足經*一卷
轉輪聖王發心求淨土經*一卷
文殊師利與離意女論義極似維摩經*一卷
文殊師利淨律經*一卷第二出與法
護譯小異
初發意菩薩行易行經*一卷出十
住論
菩薩布施懺悔法*一卷出決定
毘尼
菩薩戒獨受壇文*一卷
菩薩懺悔法*一卷異本
菩薩雜行法*一卷
菩薩所行四法*一卷
菩薩五法行經*一卷
菩薩六法行經*一卷
異出菩薩本起經*一卷或無
起字
衆經目録*一卷
  右五十四部。合六十六卷聶承遠子道眞。
惠帝之世。始太康年迄永嘉末。其間詢禀
諮承。法護筆受之外。及護公歿後。眞遂自
譯前件雜經。誠師護公眞當其稱。頗善文
辭義分炳。此並見在別録所載
嚴淨佛土經二卷亦云淨
土經
泥洹經二卷
善權經一
持心梵志經*一卷
特陀羅尼經*一卷
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
如來興顯經*一卷
海龍王經*一卷
長者修行經*一卷亦云長者威施所問菩薩
修行*亦云菩薩修行經
五百童子經*一卷*亦云幼童
經出生經
佛問四童子經*一卷出大
集經
調伏王子道心經*一卷出大
誓童子經*一卷或作逝與菩薩逝經
大同小異第二出
五百王子作淨土願經*一卷
三幼童經*一卷
二童子見佛説偈供養經*一卷
大愛道般泥洹經*一卷
等集三昧經*一卷
首達經*一卷舊録
無量破魔陀羅尼經*一卷
賢者五福經*一卷
郁伽羅越問菩薩經*一卷
惟逮菩薩經*一卷見高僧傳
及三藏記
  右二十三部。合二十五卷。惠帝世。河内沙
門白法祖出。高僧傳。止云。祖出一經。然其
所出諸經遭世擾攘。名録罕存莫紀其實。
房廣搜撿諸雜記録。見此二十二經。並注
祖出。今依所覩備而載之
樓炭經六卷第二出見別録與法護出五卷
者*小異出長阿含安録無
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舊録云佛藏方
等經見三藏記
法句本末經五卷第二出*亦云法句譬
亦云法譬或四或六
諸徳福田經*一卷亦直云
福田經
  右四部。合一十三卷惠帝世。沙門釋法立共
法炬等於洛陽出之
摩訶般若波羅蜜道行經二卷第二出亦直云道
行經與竺佛朔
譯者文質爲異見
道祖晋世雜録
  右一*經二卷。惠帝世。優婆塞衞士度略出
從舊道行中刪改。亦是小品及放光等要
別名耳。未詳士度是何許人。傳録弗載縁
起莫尋
合首楞嚴經五本八卷第六出合兩支兩竺一
五本爲一部見支敏度録
合維摩詰經三本五卷第四出合一支兩竺三本
爲一*經見支敏度録
二*經。合一十三卷。惠帝世。沙門支敏度
撰集衆譯共合爲部
樓炭經八卷第三出是長*阿含世記一分與法護法
所出五卷六卷者大同略廣異先共
法立出以意未悉故廣
之見敏度及寶唱録
句喩集四卷名句本末或
五卷見唐録
遺教法律經三卷一云遺教法律三昧經一
云遺教三昧經見始興録





諸經菩薩名經二卷
佛爲比丘説燒頭喩經一卷出雜
含經
波斯匿王祖母命經*一卷
魔女聞佛説法得男身經*一卷第二出與先
弊魔試目連經本
同名異見始興
僧祐録
衰利經*一卷
無懼經*一卷
普施經*一卷出阿含
無常經*一卷
慢法經*一卷
數經*一卷出雜
阿含
名稱經*一卷
受持經*一卷
忍辱經*一卷
時經*一卷一云非
時經
灌經*一卷亦云四月
八日灌經
福田經*一卷一名諸徳福田經第二出與法立
譯者小異出竺道祖晋世雜録
福行經*一卷出阿含
柔軟經*一卷
正意經*一卷二出
伏婬經*一卷
危脆經*一卷
息恚經*一卷出中
阿含
要意經*一卷出阿含或
云惡意
求欲經*一卷出阿含
擧鉢經*一卷
要道經*一卷出阿含
法海經*一卷
曉食經*一卷出修行
道地經
放逸經*一卷
河經*一卷
群牛譬經*一卷出阿含
鑄金喩經*一卷
毒草喩經*一卷出生經
恒河喩經*一卷
河喩經*一卷
木杵喩經*一卷出阿含
調達喩經*一卷
嬰兒喩經*一卷
大蛇譬喩經*一卷亦云大蛇
經見舊録
爪甲&T016254;土譬喩經*一卷*亦云爪甲取
土經見舊録
灰河譬喩經*一卷與灰河
經小異
毒喩經*一卷與毒草喩小
異出生經
飛鳥喩經*一卷出阿含
譬喩六人經*一卷出罵
意經
群羊喩經*一卷出阿含
田夫喩經*一卷出阿含
馬喩經*一卷
韋提希子月夜問夫人經*一卷
頂生王故事經*一卷
波斯匿王詣佛有五威儀經*一卷出阿含
波斯匿王喪母經*一卷
淨飯王般泥洹經*一卷
阿闍世王受決經*一卷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一卷
轉輪聖王七寶現世間經*一卷
毘娑羅王詣佛供養經*一卷
琉璃王攻釋子經*一卷
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一卷
優填王經*一卷
阿闍世王問瞋恨從何生經*一卷
波斯匿王女命過詣佛經*一卷出阿含
羅漢遇瓶沙王經*一卷出阿含
明帝釋施經*一卷
和難經*一卷出生經
鴦掘魔婦死經*一卷或云婦
化經
阿梵和利比丘無常經*一卷
波利比丘謗梵行經*一卷
摩訶比丘經*一卷
拘提比丘經*一卷
調達教人爲惡經*一卷出六
度集
調達問佛顏色經*一卷
尊者瞿低迦獨一思惟經*一卷出阿含
差摩比丘喩重病經*一卷出雜
*阿含
瞻波比丘經*一卷
鴦掘髻經*一卷第二出與法護指
髻經*大同小異
比丘分衞經*一卷出生經
佛看病比丘不受長者請經*一卷出出
佛爲諸比丘説莫思惟世間思惟經*一卷
比丘求證人經*一卷
比丘問佛多優婆塞命終經*一卷出中
*阿
佛爲比丘説大力經*一卷
佛爲年少比丘説正事經*一卷
聰明比丘經*一卷
大悲比丘本願經*一卷
羅漢迦留陀夷經*一卷
和難釋經*一卷出生經與和
難經小異
旬喩經*一卷
佛降鴦掘魔人民歡喜經*一卷
優陀夷坐樹下寂靜調伏經*一卷出阿
金師精舍尊者病經*一卷
難提釋經*一卷
浮彌經*一卷出増一
比丘各言志經*一卷出生經
比丘疾病經*一卷出生經
比丘於色厭離經*一卷*出阿含
佛爲比丘説三法經*一卷
坐禪比丘命過生天經*一卷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一卷
比丘問佛何故捨世學道經*一卷出出
曜*經
佛爲比丘説極深嶮難處經*一卷
沙曷比丘功徳經*一卷
深淺學比丘經*一卷
相應相可經*一卷
比方世利經*一卷
前世三轉經*一卷
少多制戒經*一卷
求欲説法經*一卷
衆生身穢經*一卷
信能渡河經*一卷
苦陰因事經*一卷*出中
阿*含
葉喩多少經*一卷
異信異欲經*一卷
向邪違法經*一卷
説法難値經*一卷
増一阿含經*一卷出増一
阿*含
積木燒燃經*一卷與樹經大
同小異
恒水流澍經*一卷
邪業自活法經*一卷出生經
栴檀塗塔經*一卷
眼色相繋經*一卷
處中行道經*一卷出雜
*阿*含
無始本際經*一卷
往古造行經*一卷
捨諸世務經*一卷
衆生未然三界經*一卷
有衆生三世作惡經*一卷
人民疾疫受三歸經*一卷出阿含
信人者生五種過患經*一卷
四大色身生厭離經*一卷
以金貢太山贖罪經*一卷世注入
右一百三十二部。合一百四十二卷。惠帝世。
沙門釋法炬出。初炬共法立同出。立死後。
炬又自出。多出大部。與立所出毎相參合。廣
略異耳。僧祐録全不載。既見舊別諸録。依
取繼之。庶知有據以考正僞焉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二卷第二出與安法欽所譯
三卷者*大同小異見
竺道祖
雜録
十善十惡經*一卷見竺道祖
世雜録
逝童子經*一卷二出亦名長者制經亦直云制
亦云菩薩逝經亦直云逝經五
文同別
譯爲異名
善生子經*一卷第三出與竺法護竺難提尸迦羅
六向拜經大同小異見敏度及竺
道祖録
右四經合五卷惠帝永寧年中沙門支法度
出總見寶唱録
度世品經六卷
如來祕密藏經二卷一名大方廣如來性起微密
藏經亦直云如來性起經
阿耨達龍王經二卷
方等陀羅尼經*一卷
寶嚴經*一卷
五福徳經*一卷亦直云
五福經
明相續解脱地波羅蜜經*一卷
弟子學有三輩經*一卷或云三品
弟子經
右八*經。合一十五卷。呉別二録。並直單注
元康年中出。不顯譯人。詳覽群録未見指的。
所以別件猶殊失譯
大唐内典録卷第二

  西晋朝傳譯佛經録第四
教流漸漬漢魏雖聞至於弘義方開於晋。
且晋雖不文文才實盛。故使翻傳終由人
顯。所以禮樂衣冠晋朝始備。信源智海相
從遂興。可不然歟。西晋録者。司馬炎。字安
世。河内温人。魏大將軍侍中録尚書相國
晋王昭之太子也。昭薨。炎嗣爲王。元帝知
暦數有歸。使太保鄭沖奉璽致位。炎垂拱
愛禪。是爲武帝。稱晋都洛及長安舊東西
京也。晋武在馭十有五年。到咸寧中。命司
馬伷平呉得皓封歸命侯。自後漢永安二
十四年。至晋泰康肇元庚子歳首。於是九
州還一統矣。又呉黄武初。陸績有言曰。從
今已後更六十年。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至
是果如績言。蜀平呉滅。將六十年。二十載
後。至乎惠帝永寧之初。正道虧頽群雄岳
峙。趙王創基構逆簒立於朝張軌繼迹弗
臣擅牧涼土。内外縻沸仍漸亂階。劉淵所
以平陽。李雄因茲井絡。懷帝蒙塵函谷。愍
帝播越長安。既道藉時興而兩都版蕩。法
由人顯。屬二主栖遑。萬姓崩離歸信靡託。
百官失守釋種無依。時有沙門竺法護及
畺梁婁至等。忘身利物誓志弘宣。匪憚苦
辛闡法爲務。護於晋世出經最多。弘護法
綱由其而起。其法欽羅叉聶遠父子竺
蘭等。相繼度述。所以五十年間華戎道俗
十有三人。并前失譯諸經戒等。合四百五
十一部。七百一十七卷。集爲西晋二京四
主五十二年世録云爾
西晋沙門竺法護二百一十部三百
九十四卷經戒
沙門畺良婁至一部一
卷經
沙門安法欽五部一十
二卷經
沙門無羅叉一部二
十卷
清信士聶承遠三部四
卷經
沙門竺叔蘭二部五
卷經
清信士聶道眞五十四部六十
六卷經録目
沙門白法祖二十三部二
十五卷經
沙門釋法立四部
十二卷經
優婆塞衞士度一部二
卷經
沙門支敏度二部十
三卷經
沙門釋法炬一百三十二部一
百四十二卷經
沙門支法度四部五
卷經
諸失譯經八部一十五卷經
西晋雜譬喩三百五十首經二十五卷見別録
光讃般若經十卷見
道安録
新道行經十卷一名小品
出光讃般若
漸備一切智徳經十卷見道安録
或云聶道眞録
閑居經十卷
正法華經十卷見
道眞録
普曜經八卷見道
眞及古録
&T075586;陀劫三昧經七卷
修行經七卷見寶唱録太康五年出第二
譯與世高者少異亦云道地經
大哀經七卷見道祖
晋世雜録
賢劫經七卷見道眞
録或十三卷
小品經七卷第二出太始四年三月四日譯見舊
眞二録或八卷與舊道行經本同文少異
薩云分陀利經六卷見道祖晋世
雜録太始元年譯
持心經六卷見舊録及
道眞録有四名
度世品經六卷見
眞録
樓炭經五卷或云八卷是長阿含世説分
文少異見道眞録安云出方等部
密迹金剛力士經五卷太康元年出見支
敏度竺道祖晋世雜録
生經五卷見
眞録
如來興顯經四卷見
眞録
阿差末經四卷見眞別二録
或七卷見唐録
無盡意經四卷見
眞録
寶女經四卷或三卷亦云寶女三昧經亦云
寶女問慧經出大集見聶道眞録
普超經四卷見道祖雜
録一加三昧字
海龍王經四卷太康六年七月
出或三卷見眞録
阿惟越致經四卷見眞
録或三卷
持人菩薩所問經三卷或四卷與持
世經同本別譯
等集衆徳三昧經三卷一云集一切福徳三
昧經或二卷見道眞録
超日明三昧經三卷見
道眞録
菩薩藏經三卷
諸神呪經三卷
寶髻菩薩所問經二卷見舊眞二
録一名淨行經
阿耨達龍王經二卷見
唐録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二卷見道
祖晋録
須眞天子經二卷見道祖
晋録或四卷
弘道廣顯三昧經二卷見
眞録
大般泥洹經二卷見眞録一
云佛般泥洹經
無量壽經二卷見道
祖雜録
首楞嚴經二卷別有異出首
楞嚴云阿難言
寶藏經二卷太始
六年出
要集經二卷一名
諸佛要集
般舟三昧經二卷道安云出
般舟三昧經
大善權經二卷凡五名見道眞
録一加惠上菩薩字
順權方便經二卷舊録云順權
安經見道眞録
隨權女經二卷見別
録安録無
如幻三昧經二卷或
三卷
等目菩薩經二卷或三卷或
加等目所問經
勇伏定經二卷元康元年四月九日出第四譯與支讖
支謙白延等出首楞嚴同本小異見道眞録
更出阿闍世王經二卷第
二出
賈客經二卷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二卷一云文殊師
利佛土嚴淨經
佛昇忉利天爲母説法經二卷太始年出一云佛昇
忉利天品經見聶道眞録
仁王般若經一卷見晋世雜
録已後單經
普門品經太康七年正月
出見聶道眞録
月光童子經與申日三經
同本小異
金剛藏菩薩行經元康七年於長安市西寺
譯出華嚴第二十二卷
大淨法門經建興元年十二月二
十六日出見眞録
離垢施女經太康十年二月二
日出見道眞録
須摩提菩薩經一云須摩經見道
眞録道祖等録
龍施女經舊録云龍施
本經第二出
大方等頂王經初出一云頂王經一云維摩詰子問經
一云善思童子經四名見支敏度録
無所希望經一云象歩一云
象腋見眞録
魔逆經太康十年十二月
一日出見道眞録
濟諸方等學經或無學字見
竺道祖録
菩薩行五十縁身經凡二名見
竺道祖録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太康二年五月十七日
譯凡三名見道眞祖録
文殊師利淨律經太康十年出見
道眞道祖録
無極寶三昧經永嘉元年三月三日
出見道眞録及別録
寶網童子經一云寶網經
見道眞録
文殊師利悔過經初出三云文殊
五體悔過經
普法義經一云普義經第二譯與漢
世高出者小異見道眞録
滅十方冥經光熈元年八月十四日出
一本無滅字見聶道眞録
菩薩十地經一云十地經一云大方
廣經出華嚴十地品
温室洗浴衆僧經見聶道
眞録
頼吒和羅所問光徳太子經太始六年九月三十
日出見竺道祖録
當來變經見道
眞録
五百弟子自説本起經太安二年五月
譯見舊眞二録
師子月佛生經太安年譯
見道眞録
迦葉結集傳經或云結集戒
經見道眞録
柰女耆域經太安年出一名奈
女經見道眞録
胞胎經太安二年八月一日譯一
云胞胎受身經見道眞録
維摩詰所説法門經太安二年四月一日譯第三譯與
漢佛調呉支謙出者大同小別見
眞録
郁伽羅越問菩薩行經或云郁伽長者經即大郁伽
經或二卷第二出與僧鎧支
謙出小異見道
安及支敏度録
幻士仁賢經見道
眞録
決總持經一云決定
總持經
首意女經一云梵女
首意經
舍頭諫經一云太子二十八宿經一云虎耳意經與摩登
伽經同第二譯與世高出者少異見道安録
十二因縁經第三出與世高出少異一云貝
多樹下思惟十二縁經見唐録
六十二見經一加梵網字
見道祖録
四自侵經
無言童子經或二卷一云無言菩薩
經出大集見道眞録
聖法印經元康四年十一月五日出於酒泉郡譯竺法首
筆受一云聖印經一云慧印經道安云出雜
*阿含見眞
唱等録
移山經舊録云力
士移山經
無思議孩童菩薩經一云不思議光所問
經一云不思議光經
彌勒成佛經太安二年出一名彌勒
當來下生經見道眞録
舍利弗目連遊諸國經一云舍利弗摩訶
目犍連遊四衢經
流離王經
寶施女經一云須摩提法律
三昧經見道眞録
佛爲菩薩五夢經太安二年五月譯一名佛五夢一名
太子五夢一名仙人五夢見舊録及
道眞
摩訶目犍連本經一本無
犍字
太子墓魄經第一出
四不可得經見道眞及
正度等録
菩薩悔過法經或無經字下注
云龍樹十住論
乳光經與犢子經
同本別譯
心明女梵志婦飯汁施經一云心
明經
大六向拜經太安元年譯或云尸迦六向拜或
云六向拜經見支敏度及寶唱録
鴦掘魔經一名指鬘經或央掘
摩羅經見道眞録
菩薩十住經與菩薩十地
經大同小異
摩調王經第二出與支謙出
者小異出六度集
照明三昧經
所欲致患經太安三年正月譯
見道眞及王宗録
法沒盡經或作滅字或云空寂菩薩所
問經第二譯與支謙出者同
菩薩齋法經或無經字一名正齋一名持
齋一名賢首菩薩齋法
獨證自誓三昧經一名如來自
誓三昧經
過去佛分衞經或云過世
見舊録
五蓋疑結失行經永寧二年四月十
二日出見道眞録
總持經出生經或云
佛心總持經
無憂施經阿闍世
王女名
五福施經一云清淨毘尼
方等經見唐録
嚴淨定經
慧明經
大迦葉本經
光世音大勢至受決經元康年出或觀音
受記經見眞録
諸方佛名功徳經
目連上淨居天經一本無天字
出佛本行集
普首童眞經見道
眞録
十方佛名經
三品修行經或三品悔過經道安云近
代人所集合大修行經
金益長者子經
衆祐經
觀行不移四事經
小法沒盡經
四婦喩經
盧夷亘經
廅羅王經
檀若經
龍施經
馬王經
鹿母經
無垢施菩薩分別應辯經與離垢施女
經同見唐録
給孤獨明徳經或給孤
獨氏經
龍王兄弟陀達誡王經
勸化王經
百佛名經初出
殖衆徳本經
沙門果證經
佛悔過經
三轉月明經
解無常經
胎藏經
離垢蓋經
小郁伽經與郁伽長
者經不同
阿闍世王女經建武元年第二譯與支謙譯小異或云
阿述達或云阿闍世王女或云阿述達
菩薩經見
眞度等録
人所從來經亦云所
從來
戒羅云經
鴈王經
十等藏經
鴈王五百鴈倶經
誡具經
決道俗經
猛施經或云猛施道
地經見舊録
城喩經
戒王經
菩薩齋經或賢首菩薩齋經已上一百六十一部
三百四十五卷並見舊録及三藏記
多聞經已下四十八部四十八卷並
見呉録別録及晋世雜録
彌勒菩薩爲女身經一本無
菩薩字
離睡眠經
文殊師利菩薩經
寤意經
寶月光明菩薩經或寶月光明菩薩
問蓮華國相貌經
樂想經
尊上經
身觀經
醫王經
法觀經
意經
降龍經
應法經
邪法經
何苦經
受歳經
貧窮經
灌臘經或般涅槃後
四輩灌臘經
蜜具經出生經
悔過經或舍利弗
悔過經
犯罪經
法社經世注
爲疑
雜讃經
盂蘭經
分別經
腹使經出生經
苦應經
閑居經出生經
四種人經
七寶經
四未曾有經或四未
有經
八陽經
四自在神通經
三十二相因縁經或菩薩三十二
相經見道安録
慈仁問八十種好經或八十種好
經見道安録
夫那羅經
隨藍本經見別録云是
異出維藍經
貧女爲國王夫人經
寶女問慧經第二譯與支謙出者
同出四卷寶女經
七女本經第二譯與呉
支謙譯同
女人欲熾荒迷經出出曜
悉鞞梨天子詣佛説偈經出雜
*阿含
梵王變身經
光世音經出正
法華
惟明二十偈第二出與支
謙譯者同
三品悔過經
耆闍崛山解經見祐録
比丘尼戒十誦本或有經字與
曇摩持所出少異
衆經目録一卷
  右二百一十部。合三百九十四卷。月支國
沙門曇摩羅察。晋言法護。本姓支。歴遊西
域解三十六國語及書。從天竺國大齎梵
本婆羅門經來。達王門。因居燉煌。遂稱竺
氏。後到洛陽。及往江左起武帝世太始元
年。至懷帝世永嘉二年。其間在所遇縁便
譯。清信士聶承遠執筆助翻。卷軸最多。而
高僧傳惟云護出一百六十五部。僧祐出
三藏集記。止録一百五十四部三百九卷。
其中釋道安録又闕四部祐足。安云。遭値
亂世録目星散更相錯渉。信有是焉。所以
雜録及諸別記。多注竺法護出。故知今之
所獲審是護公翻譯不疑。故聶承遠子道
眞與竺法首陳士倫孫伯虎虞世等。前後
並是筆受之人。已見別傳。不復委載。又李
廓及雜別衆録。悉云。支菩薩譯經六部一
十六卷。僧祐録云。天竺菩薩譯經數同群
録。惟名不同。而祐下注。支菩薩共竺法護
譯。檢上翻名曇無羅察。晋言即是法護。然
支菩薩六部經目。並入法護録中。支竺姓
乖始末異耳。言菩薩者。蓋美其號。究檢群
録。其支菩薩即竺法護。無別兩人。出三藏
記便成二擧小非審譯
十二遊經一卷
  右上一經武帝世。外國沙門彊梁婁至。晋
言眞喜。太始二年。於廣州譯。見始興及寶
唱録
大阿育王經五卷光熙年
出見道祖録
道神足無極變化經二卷第二譯或三卷即法護出佛
昇忉利天爲母説法同本別譯文
小不同見
竺祖録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二卷太安二年出或三卷一
云示現寶藏經見道祖録
阿闍世王經二卷太康年
譯見道祖録
阿難目佉經一卷與微密持經本同譯
見道祖録有本作目法字
  右五部。合一十二卷。惠帝世。安息國沙門
安法欽太。康年於洛陽譯
放光般若經二十卷第三出與漢世竺佛朔所譯
道行及小品並同本異譯別名耳
  右一部二十卷。此經元是頴川朱士行覩
其別本。行在洛陽。嘗講道行披覽。竊覺文
句隱質諸未盡善者。毎嗟嘆曰。此經實是
大乘之要。而文未周譯理不盡。誓志捐身
發心尋取。行以魏末甘露五年。發迹雍州
遂遊西域。於于闐國得前梵本。九十章減
六十萬言。遣弟子弗如檀。晋言法饒。從于
闐送還洛陽。未發之頃。于闐諸小乘學衆
遂以白王云。漢沙門欲以梵書惑亂正典。
王爲地主。若不禁之。城斷正法聾盲漢地。
王之咎也。王即不聽齎經出境。士行懊惱
深懷痛心。乃請乞求燒經爲證。王即許焉。
於是積薪聚置殿前。欲以焚之。士行至誠
臨火誓曰。若當大法應流漢地。經當不然。
如其不獲命也。如何。言已投經。火即爲
滅。皮牒如本。更覺光鮮。大衆駭服咸稱神
異。遂得送來達到陳留。還遇于闐僧無羅
叉竺叔蘭等。當惠帝世元康元年五月十
日。於陳留倉垣水南寺譯之。而竺道祖僧
祐王宗寶唱李廓法上靈裕等諸録。述著
衆經。並云。朱士行翻此蓋據其元尋之人
推功歸之耳。長房云。余審詳校勘支敏度
録及高僧傳出經後記諸雜別目等。乃是
無羅叉竺叔蘭等三人。詳譯。朱士行身留
停於于闐。仍於彼化。唯遣弟子奉齎經來
到于晋地。斯豈得稱士行出耶


大唐内典録卷第
 *京師西明寺釋*氏撰 
歴代衆經傳譯所從録第一之三
 東晋 前秦 後秦 西秦 北涼
  東晋朝傳譯佛經録第五
序曰。經云。三界無常有爲非久。晋氏之基。魏
室遠係。高標。誅曹爽而絶其宗。設帝策而陳
其績。及金承土運暦數在躬。平蜀而降大呉。
升平而曰寛政。文既允備武亦戢戈。百六奄
臻王官失守。天下大亂莫匪斯焉。于時道俗
崩離朝不謀夕。寄政江表法隨政興沙門信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