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注大乘入楞伽經 (No. 1791_ 寶臣述 ) in Vol. 39

[First] [Prev]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1791 [cf. No. 672]
注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一并序
 〔宋、時〕 

 東都沙門 寶臣 述 
達磨西來。本自不立文字。楞伽東付。以印傳
佛心宗。雖叢林此話大行。而衲子猶患幽眇。
粤有實叉難陀大徳。出於李唐久視年間。互
收三翻之品題。證足一經之妙理。方諸前古。
文敷暢而義昭然。直使後來。力不勞而功必
倍。當時稱爲大備。詁釋未見其人。寶臣輒集
數注之舊書。移作七軸之新説。補苴罅漏。考
實闕疑。正爲農馬知專。敢効珍珠自衒。庶學
道之士盡觀其致焉
新譯大乘入楞伽經序
    天&T002003;金輪聖神皇帝製
蓋聞摩羅山頂。既最崇而最嚴。楞伽城中。實
難往而難入。先佛弘宣之地。曩聖修行之所。
爰有城主。號羅婆那。乘宮殿以謁 尊顏。奏
樂音而祈妙法。因鬘峰以表興。指藏海以明
宗。所言入楞伽經者。斯乃諸佛心量之玄樞。
群經理窟之妙鍵。廣喩幽旨。洞明深義。不生
不滅。非有非無。絶去來之二途。離斷常之雙
執。以第一義諦。得最上妙珍。體諸法之皆虚。
知前境之如幻。混假名之分別。等生死與涅
槃。大慧之問初陳。法王之旨斯發。一百八義。
應實相而世離間。三十九門。破邪見而宣正
法。曉名相之並假。袪妄想之迷衿。依正智以
會如如。悟縁起而歸妙理。境風既息。識浪方
澄。三自性皆空。二無我倶泯。入如來之藏。
遊解脱之門。原此經文。來自西國。至若元嘉
建號。跋陀之譯未弘劉宋初譯
四卷本
。延昌紀年。流
支之義多舛後魏次譯
十卷本
。朕虔思付囑。情切紹
隆。以久視元年歳次庚子林鍾紀律炎帝司
辰。于時避暑箕峰。觀風頴水。三陽宮内。重出
斯經。討三本之要詮。成七卷之了教。三藏沙
門于闐國僧實叉難陀大徳。大福先寺僧復
禮等。並名追安遠。徳契騰蘭。襲龍樹之芳猷。
探馬鳴之祕府。戒香與覺花齊馥。意珠共性
月同圓。故能了達沖微。發揮奧賾。以長安四
年正月十五日。繕寫云畢。自惟菲薄。言謝珪
璋。顧四辨而多慚。瞻一乘而罔測。難違緇俗
之請。強申翰墨之文。詞拙理乖。彌増愧恧。伏
以。此經微妙最爲希有。破重昏之暗。傳燈之
句不窮。演流注之功。湧泉之義無盡。題目品
次。列于後云
大乘入楞伽經 題標説經之所。曰楞伽者。
此云難往也。謂衆寶所成。光映日月遊空夜
叉所居。此城在摩羅山頂。其山高峻。下瞰大
海。傍無門戸。得神通者。堪能升往。乃表心地
法門。無心無證者。方能入也。下瞰大海。表其
心海本自清淨。因境風所轉。識浪波動。欲明
達境心空。海亦自寂。心境倶寂。事無不照。猶
如大海無風。日月森羅。煥然明白。此經直爲
上根。頓説種子業識。爲如來藏。異彼二乘滅
識趣寂者故。亦爲異彼權教修空菩薩空増
勝者故。直明識體本性全眞。便明識體即成
智用。如彼大海無風。即境像便明。心海法
門。亦復如是。言經者。梵音修多羅。此云契
經也。契謂契法契機。若獨契其法。則法不應
機。獨契其機。則機不達法。經謂常也。以貫攝
爲義。顯乎前聖後聖所説皆然故言常。持諦
理而不忘故云貫。總群生而教之故曰攝。又
云如織經焉。緯而成之。在乎其人
大唐三藏于闐國實叉難陀譯 按唐敬愛寺
譯經沙門智嚴所注。此經劉宋譯本。其首序
云。梵文廣略。通有三本。廣本十萬頌。次本三
萬六千頌。略本四千頌。此方前後凡四譯。皆
是略本四千頌文。一本舊闕。大藏中現存三
本者。劉宋元嘉十二年中。天竺三藏求那跋
陀羅。於金陵草堂寺。譯成四卷。唯一品來文
未足。題曰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在身
字函
。二者後
魏三藏菩提流支。延昌二年。於洛陽汝南王
宅及鄴都金華寺。兼補闕文。凡三品經譯成
一十卷。分爲十八品。題曰入楞伽經在髮字函。三
者唐久視初。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沙門復
禮等。既譯畢華嚴新經八十卷
者是
。而見此經前
譯兩本煩略未馴。意重潤色以廣流通。續奉
詔再譯。遂於嵩嶽天中蘭若。會三本文上二
本并
一梵
。勒成七卷。凡一十品。題曰大乘入楞伽
在四
字函
。故御製序云。元嘉建號。跋陀之譯未
弘。延昌紀年。流支之義多舛。今此注者。正
釋唐本。仍將流支所譯餘八品題。如次間入
注文。經中亦成一十八品。庶知文有始終。理
無二致。讀者易曉 或謂。學者以爲遠磨所
指唯四卷。較諸七軸之多。且易爲力。殊不知
首經初譯。文字簡古。首尾文闕。洪儒碩徳。尚
且病其難於句讀。序引題跋。自有明文。蘇東
坡元
豐間。爲張文定公寫此經四卷本自作跋云。楞伽義趣幽
眇。文字簡古讀者或不能句。蒋頴叔爲首序亦云。之奇常
苦楞伽經難讀。
則餘人可知
。斯經參同三本。得其純全句義
昭著。試發而讀之。則知思過半矣
  羅婆那王勸請品第一
自下正釋經文義。分爲三。謂序正流通也。此
品即序分。從問答品。訖廣重頌。凡十七品。名
正宗分。最後一頌。名流通分。初四卷本。此一
品經全闕。獨首有六行餘文。以爲略序。言羅
婆那者。未見正譯。即夜叉王也。勸請如來入
寶山中説自證法。復請大慧菩薩而爲啓問
之首。故言勸請。言品者。義類同者聚在一段。
故名品。是經總四千頌。有一十八品。此品建
初。故云第一
如是我聞 擧所聞之法體也。謂如是一部
經義。我昔親從佛聞。故佛地論云。傳佛教者。
言如是之事。我昔曾聞。此總合釋信聞也
 若離釋之。如是者。信成就也。智度論云。佛法
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經無豐約。非信不
階。故稱如是。有云。聖人説法。但爲顯如。唯
如爲是。又云。如者當理之言。智者無非之稱。
今則云。如即眞空。是即妙有。既無有外之眞
故。空而非斷。無眞外之俗故。有而非常。即對
破權宗邪宗。以彰中道。故云如是 我聞者。
聞成就也。將欲傳之於未聞。若有言而不傳。
即爲虚設。不在能説。貴在能傳。故次明我聞
也。我即文殊阿難。五蘊假者。云何稱我。我有
四種。一凡夫遍計。二外道宗計。三諸聖隨世
假分賓主。四法身眞我。今是後二。無前二種
凡外計我。我既無我。聞亦無聞。從縁空故。不
壞假名。即不聞聞爾。若約此經旨趣。即傳法
菩薩。以我無我不二之眞我。而聞眞俗無礙
之法門也
一時佛 言一時者。時成就也。時者亦隨世
假立時分也。一者揀異餘時。如來説經。時有
無量。不能備擧。一言略周。故云一時。即法王
啓運嘉會之時也。佛者主成就也。梵音佛陀。
此云覺者。謂自他覺滿之者。起信論云。所言
覺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虚空界。無所
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則以無
念。名之爲覺。然有三義。一自覺。覺知自心本
無生滅。二覺他。覺一切法無不是如。三覺滿。
自他理圓稱之爲滿。故知有念即不名覺。起
信云。一切衆生不名爲覺。以無始來念念相
續。未曾離念。又云。若有衆生。能覺無念者。
即爲向佛智故
住大海濱摩羅山頂楞伽城中 此處成就
也。眞身無在而無不在。故次辨之。言大海濱
摩羅山頂者。通擧説處也。此山在大海中。高
五百由旬。非神足力。皆不能到。楞伽者。別擧
説場也。此云難往。義見前題。言中者。佛好中
道升中天降中國中夜滅。皆表中道也。今處
城中。説自證法中道義也
與大比丘衆及大菩薩衆倶 衆成就也。從
假入空觀。偏破生死。即先列聲聞也。從空入
假觀。偏破涅槃。即後列菩薩也。二邊既離。則
中道現前。大比丘者。具五義故。一名怖魔。二
名乞士。三名破惡。四名淨命。五名名字僧。大
菩薩者。具云菩提薩埵也。菩提此云覺。即所
求佛果。薩埵此云有情。即所化衆生。又云此
求菩提之有情也。倶者一時一處也。是謂六
義圓成。三疑頓息
其諸菩薩摩訶薩悉已通遠爲其上首 此
讃菩薩徳也。摩訶大也。言五法三自性八識
二無我者。是四妙門。攝世出世一切諸法。下
正宗分。備明此義也。悉已通達者。言諸菩薩
悉已究竟通達此法無礙也 善知境界自心
現義者。謂三界依正迷悟生死境界。唯是自
心現義。諸菩薩善能如實了知。不從外得也
 遊戲無量自在三昧神通諸力者。謂遊戲
自心所現無量自在解脱。三昧正受。六通十
力也。曰遊戲者何也。謂已得無量自在。既神
且通。忘已任物。彼此無滯。則處處有樂。故曰
遊戲也 隨衆生心現種種形方便調伏者。
謂隨衆生心。即是自心現境界中。衆生既殊。
心色亦異。隨類示現。方便調伏也 一切諸
佛手灌其頂者。是皆行窮十地。蒙灌頂加。言
位尊也。皆從種種諸佛國土而來此會。大慧
菩薩爲其上首者。謂有大神徳。從異方來。上
首菩薩具大智慧。故云大慧。上通明證信序

爾時世尊於海龍王宮説法開示此法 從
此至品終。別明發起序也。言世尊者。謂具上
如來等九號。爲世所尊也。梵謂色界梵王。釋
即帝釋。爲欲界主。護世謂四天王。諸天龍等
者。即天龍八部也。如來即諸法如義。應正等
覺者。謂正覺即自心如理智。妙觀眞諦也。等
覺即自心如量智。遍觀俗諦也。是謂佛佛祖
祖。唯以自一念心。照眞達俗。成無上覺。故云
昔諸如來應正等覺也。餘義如文可知
爾時羅婆那夜叉王於長夜中得大饒益
 言夜叉王承佛神力。見海波浪不能現像。觀
其衆會。如來藏識眞如性海。亦復如是。爲於
無明境界風動。轉識浪生。不能發現無邊徳
用。即起歡喜心。當詣請佛入此城中發揚是
事。令諸衆生無明風息識浪不生。心海澄清
無徳不現也
作是語已即與眷屬於中説偈而讃佛曰心
自性法藏無我離見垢一心願聽法 大青
因陀羅寶。含諸物像。對即變應。是夜叉等所
持樂器。皆是此寶。而又間錯以琉璃等寶。纒
裹以無價上衣。音聲美妙節奏相和。中説三
偈而讃於佛。初一偈上三句正讃所證眞心
自性。是諸法藏。從本已來。具足無量性功徳
故。無二我執。離五見垢。唯佛與佛乃能證知。
第二一偈讃請佛入城。上三句如次讃三身。
第四一句正請。第三一偈敍昔佛菩薩皆曾
住此城。世尊亦應爾。我等願聽法
爾時羅婆那楞伽王復以歌聲而説頌言世
尊於七日住摩竭海中唯願哀納受 時羅
婆那王。上以樂音讃請佛。此復以歌聲説偈
請佛者。表情無情同也。對佛稱已名。我是羅
刹王十首羅婆那者。謂羅刹王。表諸衆生根
本無明郎主也。十首表利鈍十使由無明生。
是一切塵勞煩惱之首也。願佛攝受我所有
諸衆生。我宮殿彩女。乃至身給侍。唯願哀納
受等。如經自明。大意即表能達無明實性即
是佛性。内外塵勞。一切煩惱。自然隨順正遍
知覺。故云給侍納受也。言以都咤迦音及喩
娑剌那者。未見正譯。摩訶衍者。此云大乘
爾時世尊聞是語已作是語已默然而住
 佛語夜叉王。許受彼請。故默然而住
時羅婆那王即以所乘妙花宮殿甚深之法
 言佛及諸菩薩。受供養已。各爲略説甚深
法要
時羅婆那王并其眷屬而勸請言我今請大
士奉問於世尊一切諸過失 彼王復供養
大慧菩薩。請爲我等及諸菩薩。奉問如來自
證智法。離諸過失。入佛智地
爾時世尊以神通力皆於空中隱而不現
 言如來以神通力。復於彼山。化現如上依正
重重無盡境界。乃至空中隱而不現。一如華
嚴會中。彌勒彈指。樓閣門開。善財入已。見彼
莊嚴大樓閣中。而有無盡百千樓閣。廣大莊
嚴。亦復如是。彼無盡百千樓閣中。一一各有
無盡百千樓閣。一一樓閣前。各有彌勒菩薩。
一一彌勒菩薩前。各有善財童子。一一善財
童子。皆悉合掌在彌勒前。乃至從三昧起。忽
然不見。此二皆表超情離見。廣大自在。無障
礙法界也。即諸佛與衆生交徹。淨土與穢土
融通。法法皆更互莊嚴。塵塵悉遍含法界。相
入相即。無盡重重。令其悟修圓明證入矣
羅婆那王唯自見身爲如煙焔旋火輪耶
 諸法既隱。楞伽王唯見自身。住本宮中。此明
不離當處也。作是思惟。即起尋伺觀也。諦觀
諸法。誰説誰聽。爲是何物。覓諸法相。了不
可得
復更思惟一切諸法不起分別是則能見
 復更思惟。正念觀察。得如實觀。了諸法性。無
能無所。無見無聞。是名眞實見也
時楞伽王尋即開悟入如來藏趣於佛地
 此明夜叉王。由如實觀。尋即開悟。證唯自心。
住無分別智也。所謂得如實見。不隨他悟者。
言迷悟多岐。亦無別法。迷時迷境爲物。悟時
了境即心。悟即覺迷。非別有一悟而從外來。
故云不隨他悟也。能以自智。善巧觀察。永離
臆度邪解者。謂理則頓悟乘悟併消。若作勝
解即墮群邪。唯以善巧智觀察。即無勝解之
心耳。善達方便巧知諸地上増進相者。謂既
如實悟。復達善巧方便。則諸地始終。永無委
曲相也。故樂遠離心識妄見。直趣佛地。三相
續義。如下廣明
聞虚空中及宮殿内應如是見一切諸法
 言夜叉王既開悟。虚空宮殿。爲之讃可。言應
如是學應如是見。如是者。隨順如實之辭也。
許其此學此見皆如實故。諸佛如來見一切
法。亦同如是見也。前來既以化境爲説法。此
復以宮殿爲讃可何也。豈非發眞歸源。虚空
宮殿。自然消殞。色空依正。同一法界。詎能
爾也
若異見者則是斷見亦不應住六定等中
 此明種種勸其離異見。若異見者。則是斷見。
謂若異此如實之見。則爲斷滅見也。汝應永
離心意意識。應勤觀察一切諸法者。言自證
法。非心意識境界。故當遠離之。勤觀察者。當
如理觀察一切法性也。應修内行者。當潜行
密用也。莫著外見者。即下所謂二乘外道句
義境界也。圍陀諸見者。即外道婆羅門。遵奉
梵天所説四圍陀書。可十萬偈。咸口相傳。不
書皮貝。亦不應住六定等中者。即外道異計。
欣厭六行伏惑等定也。如一種外道。計第四
禪無想一天爲涅槃。而於欲界。修無想定。厭
下三禪及於欲界爲苦麁障。欣上無想天是
淨妙離。故得下三禪及欲界惑伏而不行。命
終即生無想異熟。經五百劫。還即墮落流轉
生死。如是等六行伏惑邪定。皆不應住耳
若能如是即是如實於性空中亂想分別
 言若不著二乘外道諸見。方能如實修行。摧
破他論惡見。及捨我執等。能以妙慧轉所依
識者。即四智轉八識也。入如來自證地者。言
與諸佛同得同證也。善修三昧三摩缽底者。
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受。爲正定不亂。能受
諸法。淨持簡擇故。又以無境可動。名爲正定。
無物可受名爲正受。三摩缽底。此云等至。爲
正定能發生正慧等持諸法至勝位故。此法
宜善修也。外道執我見有我相及實。求那取
著者。求那此云功能。謂外道執有我相。及四
大蘊界處。有實功能。取著色聲香味觸法。及
二乘見有十二縁。不了性空。於中亂想分別。
故勸於此莫生外道取著。及二乘妄想也
楞伽王此法殊勝如是思惟乃是見佛 所
謂此法者何法。爲自心住無分別法也。殊勝
非昧劣法。方能成就自證聖智也。於諸有中
受上妙生者。謂能證此殊勝法。必能於諸有
中。上品受生。不趣下劣也。所謂破無明翳。滅
識波浪者。無明能障蔽慧目。業識波浪。能鼓
動心源。此大乘行能破滅之。識性二義者。爲
外道既執著我見。於異論中。不能演説離見
識性法非法義也。汝先見佛如是思惟者。言
夜叉王。汝先見佛。能如實思惟此義。乃是眞
見佛之見也
爾時羅婆那王復作是念如是等事悉無有
別 言夜叉王復念願得重見如來。佛即知
含當悟深法。復現其身。令所化事如本不異。
彼遍一切。無盡重重。時十首王。自見其身。遍
諸佛前。悉有大慧。夜叉圍遶。説自覺聖智所
證之法。亦見一切佛刹。如是等事。與前無

爾時世尊普觀衆會楞伽山頂欣然大笑
 此明如來普觀衆會。欲爲説法。言慧眼非以
肉眼者。爲肉眼礙而非通故。不能普觀。故以
慧眼觀之。於其眉間髀脇腰頸及以肩臂徳
字之中。一一毛孔皆放光明者。如來凡放光
必表法。非苟然也。今此會。眉間七處倶放光
明。豈非表圓明中道。離遍計依他。成就衆徳
乎。時虚空中釋梵諸天。遙見如來坐如妙高
楞伽山頂。欣然大笑。笑非無所以也
爾時諸菩薩及諸天衆觀羅婆那念如實法
 是時菩薩及諸天衆。咸念如來何因縁故。
欣然而笑。身放光明。入三昧樂。周旋迴顧。觀
夜叉王。疑必有以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及諸外道皆不能測
 言大慧知菩薩衆會之心。及觀未來一切
衆生迷惑執取。爲斷彼疑。而問於佛。佛嘆善
哉。爲利自他。能起是問。謂夜叉王。曾問過去
諸佛是二種義。今亦欲問。未來亦爾。二乘外
道。所不能測。既已曾問。今復欲問。未來亦
爾。於是二義。果誠不知耶
爾時如來知楞伽王梵釋天等所未曾見 明
是時如來知楞伽王欲請問。告其速問。欲解
釋滿其願。言善知諸地者。即知初地乃至不
動善慧法雲及佛地也。修習對治證眞實義
者。即於諸地加功用行。治所治障不遭邪路
也。於大寶蓮花宮中。三昧水灌其頂者。謂行
與佛同。爲法王子入灌頂住也。佛復教其起
一平等行。及無量差別行。定當得如上所説
境界。唯汝楞伽王親證所能得之。非二乘外
道釋梵所能見也
爾時楞伽王蒙佛許已汝應問我當爲汝説
 言楞伽王蒙聽許。即化粧嚴供具。所謂種
種華香幢幡幰蓋瓔珞。即莊嚴諸具。幰即帳
屬也。又化欲界所有。及過天龍等世間諸佛
國土。所有樂器。以爲供養。表其敬法也。復於
虚空中。雨諸供養。從空而下。表其請法謙下
恭敬也。言過去如來已爲我説者。明三世如
來同一法也。世尊。變化如來所説二義。非根
本佛説者。謂報化非眞佛。亦非説法者。故欲
世尊根本佛爲説也。世尊告言。當爲説二義

時夜叉王更著種種法性如是云何可捨
 此正問如來法與非法二義。云何可捨也。前
以莊嚴具供養。此復以莊嚴具。嚴身何也。此
表進問威儀不敢輕易。餘義經文自明
爾時佛告楞伽王言無量差別外法如是
 此正答前問。如來先擧瓶等無常。及焔火性
種子生芽三喩以明法與非法差別之相。使
其易明
内法亦然謂無爲縁當知悉是相分別故
 此擧三内法合前喩。以無明爲縁。合前瓶
喩。以諸識。合火性喩。以修觀行。合種子喩。
然瓶以造作爲義。由無明縁。能造根身器界
種種不同。火以熏變爲義。由諸識。能熏變一
切染淨諸法差別。種子以發生爲義。由修觀
行。自智發生。亦復見有差別之相。如是法喩。
各有以也。是三法總明二義。悉是相分別

楞伽王何者是法汝先所問我已説竟 上
正答法與非法二義。如經自明。金剛經無著
釋論即云。法尚應捨者。實相生故。何況非法
者。理不應故。亦皆破其有無情見令自證入。
如大香象擺壞韁鎖自在而去耳。言毘缽舍
那者。此云觀。擧觀必同修止。止者梵音奢摩
他。偏圓諸教。釋義不同。大意謂一念稱理。攝
散歸寂曰止。寂而常照曰觀。起信論以此二
行。合爲一門。共相助成。不相捨離。若止觀不
倶。則無能入菩提之道。深密經云。衆生被相
縛。及爲麁重縛。要勤修止觀。乃爾得解脱。故
天台以止觀慈悲。導身口意業及誓願。爲安
樂行。是皆以止觀爲能修。萬善爲所修也。深
密楞嚴涅槃等經。瑜伽起信止觀等論。廣明
其義
楞伽王汝言我於過去以如來藏而爲境界
 此言如來復爲夜叉王徴破種種妄分別
見。使其離念寂滅發生正見。言楞伽王。汝言
我於過去諸如來所。已問是義。彼諸如來已
爲我説。汝言過去但是分別。未來亦然。我亦
同彼。彼諸佛法皆離分別。乃至爲令衆生得
安樂故者。此明過現未來三無差別也。如來
以智爲身。不可以我人衆生相分別乃至離
能所分別者。謂心佛衆生三無差別也。譬如
壁上畫衆生無有覺知。世間衆生亦如是。無
業無報。諸法亦然無聞無説。此先擧喩。次以
法合也。又言譬如有人於水鏡中自見其像。
於月燈中見影。於山谷中聞響。此皆喩衆生
以自心取自心。於無色像中起色像執。法與
非法分別亦爾。若了虚妄寂滅一縁。生自證
智。出是非是。則合如來藏妙淨明心以爲境
界。信哉。此品雖目爲正宗之發起。即便能了
根本無明。入佛知見矣
  大乘入楞伽經問答品第二
將釋此品略啓五門。一來意二宗趣三解妨
難四釋名五釋文。初來意者。前品序分由致
既彰。正宗宜顯故此品來也。二明宗趣者。謂
一切諸經各自有宗。故先徳言承言須會宗。
今別明此經宗趣。然下品又云一切法不生。
不應立是宗者。斯言遣滯耳。若無宗之宗則
宗説兼暢。起信論云。有法能起摩訶衍信根。
是故應説。所言法者。謂衆生心。是心則攝一
切世間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
何以故。是心眞如相。即是摩訶衍體故。是心
生滅因縁相。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一切
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
地故。是故知此自性清淨圓明眞體。徳用難
思。本來具足悉是一切諸佛衆生本所乘之
宗。亦是一切。若凡若聖。皆乘此法。到如來
地。而爲其趣也。但衆生不自了知隨順悟入。
以諸妄想染汚故昏昧劣耳。三解妨難云。梵
本既一。何故三師所譯品目一多不同答曰
天台云。品者或佛自唱。或結集所置。或義譯
増足。又云夫分經節文悉是先賢蘭菊各擅
其美。後生不應是非競諍。無三益。喪一道。三
益者。世界等三悉檀也。一道者。第一義悉檀
也。是故當知品目離合。或一或多皆方便故。
四釋品名者。謂此正宗首品。是一經大位總
問答也。從集一切法品。初諸識章訖斷食肉。
凡十四品。名別問答也。謂大慧首以一百八
句。同爲一結。總問如來。如來一一牒領所問。
隨句答之。所謂生句非生句。常句非常句。乃
至一百八句。皆以非字答之。欲其離念入心
眞如門也。故云問答品。次經文下即正釋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曲躬恭敬而説頌言
 摩帝此云慧也。言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即
西域儀也。表荷擔佛法
世間離生滅猶如虚空花智不得有無而興大
悲心 自下八頌總嘆佛徳也。言世間者。衆
生世間也。嘆佛了衆生虚假。如空中花故無
起滅。謂如來正智觀察。不得此衆生爲有爲
無。故無縁大悲任運而起。若計有衆生而起
悲者。名愛見悲也
一切法如幻遠離於心識智不得有無而興大
悲心 一切法者。五蘊世間也。謂五陰。六入。
十二處。十八界等一切諸法也。法既如幻。心
識亦亡。此嘆如來觀法如幻以成大悲也
世間恒如夢遠離於斷常智不得有無而興大
悲心 此總言情器世間也妄計有色。色壞
名斷。又計有識。識更受生名常。佛知世間如
夢所見。即無色識可計斷常。是嘆如來了二
見如夢以成大悲也
知人法無我煩惱及爾焔常清淨無相而興大
悲心 煩惱者。煩惱障也。爾焔者。所知障也。
由我法執。二障具生。若了二空。障元無有。此
嘆如來達人法二空。二障清淨以成大悲也。
問既人法空寂。二障元無。如來云何而興大
悲。答衆生不知此理。故迷妄顛倒流轉無極。
今令衆生悟入斯法。是則眞實而興大悲。故
淨名云。當爲衆生説如斯法。是則眞實慈

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遠離覺所覺若有若
非有 對生死説涅槃。對衆生説佛。佛知生
死如夢無體。故不住涅槃。知衆生如空花不
實。故不住佛。譬如有病則説藥。無病不得説
藥。故云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無佛故無
能覺。無涅槃故無所覺。有佛無佛。有涅槃無
涅槃。乃至有無等二見。悉皆遠離。故云遠離
覺所覺。若有若非有
法身如幻夢云何可稱讃知無性無生乃名稱
讃佛 大般若云。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性
故空。空故無相。無相故無願。無願故無生。無
生故無滅。是故諸法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若
佛出世。若不出世法常爾故。能達是者名稱
讃佛
佛無根境相不見名見佛云何於牟尼而能有
讃毀 離根境相。出凡聖量。是則名見佛。牟
尼此云寂靜。離見超情孰能讃毀
若見於牟尼寂靜遠離生是人今後世離著無
所取 言遠離生者。離相流注二種生也。一
本作寂靜離生滅。以是觀者名爲正觀。故云
是人今後世離著無所取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偈讃佛已自説姓名我
名爲大慧通達於大乘今以百八義仰諮尊中
上 大慧自言有大乘機。今以百八義。仰諮
尊中上。佛爲尊中最上也
時世間解聞是語已普觀衆會而作是言汝等
諸佛子今皆恣所問我當爲汝説自證之境界
 世間解者十號之一也。上世間生滅如空
花等。是佛自證境界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以偈問曰 此後凡
四十八偈半。問百八句見也。百八種見者。或
一句爲一問。或兩句爲一問。或三句爲一問。
乃至十句爲一問。或一句爲兩問。有廣略不
同。不可一一如數然此百八門。正問上五法
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度衆生對治法門是故
大慧。擧上與摩帝菩薩遊諸佛刹所見之事。
故下問山海日月等。即五法中名相妄想。下
問諸禪解脱等。即五法中正智如如也
云何起計度云何淨計度云何起迷惑云何淨
迷惑 上二句問妄計度性。起滅染淨。下二
句問無明縁起。流轉還淨。如下二種沙門婆
羅門中別答
云何名佛子及無影次第 問菩薩何故名佛
子。及問眞實無相法中因何有次第。既有次
第何名無相。言無影者。即無相也。但譯文變

云何刹土化相及諸外道 問如來在刹土中
化衆生化相及破諸外道也
解脱至何所誰縛誰能解 問法本無縛而誰
求解。既二倶亡復至何所如下一切法深密
義。及解義相中別答
云何禪境界何故有三乘 上句問諸禪以何
爲境界下句問佛乘本一因何而有三乘差
別。如下四種禪及三乘一乘覺中別答
彼以何縁生何作何能作 問因縁所起本自
無生。若體不生。何有能生因及所作果。如下
一切法因縁相中別答
誰説二倶異云何諸有起 上句問諸外道四
句妄見。此即擧中二句以該上下。如下離一
異倶不倶中別答。下句問云何欲色無色三
有起也
云何無色定及與滅盡定云何爲想滅云何從
定覺 上二句問小乘外道四空定。及滅正
受。下二句問滅受想定。想受既滅。何因復從
定覺。若從定覺。滅義不成
云何所作生進去及持身 問禪定所持神通
去住自在也。進名爲去。持名爲住。如下三種
意成身中別答
云何見諸物云何入諸地 問心外無物。云
何知見五法三自性等悟入諸地。具諸佛法
至如來位。下五法自性諸識無我差別相中
別答
云何有佛子誰能破三有何處身云何生復住
何處 上二句問諸佛子。誰是破三有生死
者。下二句問破三有處。及何身破三有。既破
三有。復何處生
云何得神通自在及三昧 問神通三昧以何
而得。此徴起修因也。如下諸佛有二種持中
別答
三昧心何相願佛爲我説 上句問三昧心何
相。有相非三昧。下一句結請
云何名藏識云何名意識 此問八識得名所
由。下句一本謂云何意及識。如下諸識章別

云何起諸見云何退諸見 問諸識生住見
相。及滅見相。如下二種生住滅中別答
云何姓非姓云何唯是心 問既有三乘五姓
之異。云何復説唯是心量。如下五種種姓中
別答
何因建立相云何成無我 問建立有相及無
我相。如下建立誹謗中別答
云何無衆生云何隨俗説云何得不起常見及
斷見 上二句問眞諦無。及俗諦有。下二句
徴問二見何得不起。非有立有名常見。非無
立無名斷見
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違何故當來世種種諸
異部 上二句問云何邪正得不相違。如下
佛説生滅無常。外道亦説生滅無常中別答。
下句問未來有十八部之差別
云何爲性空云何刹那滅 上句問一切法云
何性空。如下一切法空無生無二中別答。下
句問刹那滅。刹那名念。壞名無常。如下刹那
壞相中別答
胎藏云何起云何世不動 上句問依如來藏
而有生死。言胎藏者。與生死胎作藏也。如下
爲我説陰界入生滅中別答。下句問世間諸
法體性生滅。何故不動
云何諸世間如幻亦如夢乾城及陽焔乃至水
中月 問何故説此五喩。爲顯諸法本離生
滅。興此喩也。如下沙門婆羅門觀一切法無
自性中別答
云何菩提分覺分從何起 問三十七菩提分
法并起處
云何國土亂何故見諸有 上句問名相妄想
法中。云何有國土亂。下句問諸法既無體。云
何衆生而見諸有
云何知世法云何離文字 上句問衆生云何
覺知世法。如下二種覺智中別答。下句問云
何諸法性離文字。如下宗趣相中別答
云何如空花不生亦不滅 問何故説世間如
空花不生滅。如下意成法身非生滅中別答
眞如有幾種諸度心有幾 上句問眞如有幾
種。如下七種第一義中別答。下句問諸度心
有幾。如下六波羅密中別答
云何如虚空云何離分別 上句問誰知諸法
如虚空。下句問云何離於妄想分別。如下今
當説自性分別相已下別答
云何地次第云何得無影 問諸地次第何得
無相。次第當有階降之殊。如下一切菩薩入
滅定次第相續相中別答
何者二無我云何所知淨 如下善觀二無
我。及淨自心現流中。別答此二問
聖智有幾種戒衆生亦然 上句問智差別。令
捨劣修勝。如下智識中別答。下句問衆生性
欲非一。如來制戒有幾種
摩尼等諸寶斯並云何出誰起於語言衆生及
諸物 上二句問寶生所因。下二句問誰起
於語言。有情及資具。如下四種言説分別
相中別答
明處與伎術誰之所顯示 問五明法及世間
伎能誰之所作。五明論者。一名内論。一切佛
法是也。二名外論。有四種。謂因論。聲論。醫
方論。工巧論。此五各能生智。故云明處
伽他有幾種長行句亦然 伽他此云諷誦。
長即長篇。句或四言五言
道理幾不同解釋幾差別 問理趣解釋幾差
別。大般若經理趣分。説諸法皆空。無生無
滅。無自性性。離一切相。不可願求。然第一義
湛然常住。解深密經應機解釋。通説有六。一
眞義理趣。謂二障淨智所行眞實。二證得理
趣。謂於眞義得如實知。三教導理趣。謂自證
已開示衆生。此三爲本。後三解釋。四離二邊
理趣。謂有問言。云何名爲眞義理趣。應答彼
言。非有非無。非常非斷。五不思議理趣。謂有
問言。云何證得。應答彼言。謂不思議。若於諸
法遠離戲論。爾時證得眞勝義性。故知言説
皆非眞實。六隨衆生所樂理趣。謂有問言。云
何教導。應答彼言。隨諸衆生意樂各異。順彼
所欲。方便開示
飮食共誰作愛欲云何起 問飮食愛欲云何
生。淨名曰。從癡有愛。則我病生
云何轉輪王及以諸小王云何王守護 問大
小諸王及守國法
天衆幾種別地日月星宿斯等並是何 問諸
天大地及日月星宿。如大集樓炭等經一一
廣明
解脱有幾種修行師復幾 問解脱是無學人。
修行即是有學人。各有幾種。如下須陀洹差
別相中別答
云何阿闍&T067436;弟子幾差別 闍&T067436;此云教師。
門師設教及弟子禀教
如來有幾種本生事亦然 問如來及本生因
縁各有幾種
衆魔及異學如是各有幾 魔羅此云能害。
凡障善品。能害慧命。皆名爲魔。總有四種。謂
煩惱魔。死魔。陰魔。天魔。此問諸魔及異學
者。欲修行人識生死諸見根本也
自性幾種異心有幾差別 如下當善知三自
性相別答自性。四因縁眼識轉已下別答此

云何唯假設願佛爲開演 問云何諸法是妄
想假施設量。下如佛所説。若知境界但是假
名。都不可得中別答
云何爲風雲念智何因起 上句一本作云何
空風雲。下句問四正念智何因而有。亦云世
俗念智
藤樹等行列此並誰能作 問蔓草林木無情
之物皆誰作也
注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