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彌陀經疏 (No. 1757_ 窺基撰 ) in Vol. 37

[First] [Prev]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1757 [cf. No. 366]
阿彌陀經疏

 京兆慈恩寺基法師撰 
竊聞。三寶之寶理超繋象之表。三乘之乘事
渉名言之迹。原夫眞際之理平等性空。赴機
啓權實之門。接凡施淨穢之土。識其路者即
語默一途。迷其趣者則理事天隔。故身子以
高下之累則鏡地而見丘陵。梵王以彼我倶
亡則石田而觀寶礫是知淨土之淨志潔開
極樂之門。穢刹之穢心塵起純苦之域。良以
物懷取捨。指懸鼓而可欣。人競是非斥溷嚢
而可厭。故使勵誠十念則高昇日宮篤崇三
行則邇登蓮座。今言佛説阿彌陀經者。則越
危城之要躅載苦海之慈船。語事目前論生
界表華手經曰。佛者名爲覺。而諸衆生長寢
生死不能覺悟。唯佛能覺。既自覺已能復覺
他。故名爲佛。説者十住論云。開示解釋義。阿
彌陀者。此經下文自釋。問何故名阿彌陀。答
爲含二義名阿彌陀。一無量光明故名阿彌
陀。二無量壽命故名阿彌陀。經者法也常也。
法即擧直以措諸枉。繩墨以譬之。常即汲引
而無竭。涌泉以況之。故言經也。佛地論云
貫能攝故名爲經。以佛聖教貫穿攝持所應
説義故言經也。註文之初略申七意
第一叙佛身。第二叙其土。第三叙不退轉。第
四叙偏讃之心。第五叙體性。第六叙部類宗
趣。第七判釋文義
第一言叙佛身者。問諸往生者見佛何身。答
見二種身。若登地菩薩見佛受用身。若地前
菩薩凡夫二乘見變化身。問依何得知。答攝
論云。若離應身登地菩薩善根則不得成就。
若離化身聲聞縁覺及願樂位中菩薩所有善
根亦不成就。故往生者見二種身。問西方有
二彌陀耶。答約報即一。若化即百億彌陀。問
彼報化兩身爲同處現生者皆見。爲別處現
諸往生者但見一佛耶。答同一三千界内各
見不同。若登地菩薩即見他受用身亦見百
億化身。若地前人等但見一身。問若同處不
異者。何故入大乘論云。諸佛色身於欲界成
道。法性生身者住淨居天。其處即異菩薩生
者應生淨居。衆生生者應生欲界。云何同處。
答上下雖殊。同是一報所生之境。但上人生
者正見受用土無處非淨居。衆生生者即見
化土在閻浮提。故眞諦云。諸菩薩於淨土見
佛。此約報土一向純淨説。波頗三藏云。應佛
淨土有凡夫二乘地前菩薩。報佛淨土唯大
菩薩。如此經説彼佛有無量聲聞弟子及大
菩薩者。此約化説。問衆生生彼亦知是下界
否。及知是化身否。答下界知之。佛謂眞佛。問
彼佛有報化者。何故大乘同性經云如我今
釋迦牟尼佛及西方阿彌陀佛皆是報身耶。
答此約本身説。謂極樂國土是一報佛所王
之土。然百億四天下中者即是化佛。亦釋迦
蓮華藏世界中者即是報身。百億閻浮中者
即是化佛。問彌陀何不但現一實之身令聖
凡同見。答由機福力不同故身現有其麁妙。
問如彼觀經云彼佛身長六十萬億那由他恒
河沙由旬。又鼓音經所説是刹利種者。此並
是何身耶。答如彼觀經者是報身。鼓音經者
即是化身。問何以知之。答准淨居天身身量
皆大。如來報身皆在淨居色究竟天實報淨
土故報身大也。若在閻浮提示有種姓父母
生處及有得道菩提樹。如無量壽經説。其樹
高四百萬里。鼓音經説。其所住城縱廣十千
由旬。又觀音授記經云。彌陀滅後觀音補處。
據上因縁此身即小。又去來生滅故知是化。
問若是化者。衆生生彼即見化佛之身。至得
初地之時復見何身。答若登地已上即見報
身。問登地見報身者。爲滅前化相而見報身。
爲復不滅而見報身。答即於前所見身相上
而見妙身。如人服藥惺時即於針上見種種
華草。如是地地見佛身相轉轉勝妙。唯佛與
佛見常不異無増減相
第二次問淨土有幾種。答有四種。一法性土
二自受用土三他受用土四變化土。問四土之
中西方是何淨土。答若法性土者即是無垢
眞如。自性清淨第一義空。本來湛然不假修
成。爲一切法之所依止。無一佛出世間法不
有。名性淨土。凡聖同有。凡夫尚隱。諸佛明
顯。若自受用土從三大阿僧祇所修善根萬
行所感。其土淨諸佛亦不可見但可得
聞。唯佛自受用。佛地論云。此自受用土周遍
法界。無處不有。不可説言離三界處。不可得
言即三界處。若他受用土者佛地論云。諸佛
爲令地上菩薩受大法樂進修勝行。於後得
智中以大悲故於諸菩薩大圓鏡智相應淨
識之上。依諸菩薩業力如來與作増上縁。隨
其根宜現其淨土。或勝或劣改轉不定。地地
優劣。如輪王所感。其土與衆生同處。所見即
若化土者佛地論云。隨菩薩所宜。或在色
界淨居天上。或在西方等。處所不定。今取相
而言。西方有二土。若登地菩薩各見他受用
土。若地前生者便見化土。問云何知見化土。
答若報淨土諸佛平等無有優劣。若化土者
隨衆生現而有差別故。華嚴經云。娑婆世界
一劫當阿彌陀佛國一日一夜。彼國一劫當袈
裟幢世界一日一夜。又首楞嚴經云。文殊未
來於南方成佛名普現色身。其土勝阿彌陀
國不可爲喩。又觀音授記經云。過去金光師
子遊戲佛土及觀世音未來成佛佛土勝今阿
彌陀佛土無量。又準大阿彌陀經等。其土既
在欲界。上有六天復致優劣。故知是化。問衆
生生彼爲生何土。答生化土。問若是化土。何
故二乘女人不得生耶。答論據報土説。平等
覺經云。衆生生彼始得初果。乃至後得阿羅
漢果作大菩薩。或生於彼始發菩提心。既有
凡夫及初發心菩薩者即是化土。若言二乘亦
不生彼。即謂一向是報淨土者。彼觀經中三
輩九品云何得生。此經下文彼佛有無量無
邊聲聞弟子。何得不生也。又女人亦不得生
者。此阿彌陀經等皆云。善女人聞説彼佛名
執持不忘。必得往生。此云何通。又若彼土一
向無女人故即謂是報土者。鼓音經云。彼佛
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此豈無女人也。女
人根缺不生者。由彼佛本願願生我國者皆
作男子六根具足端嚴勝天故。清淨覺經云。
女人往生者則皆作男子。故言無女人及以
根缺。非是此處女人此間根缺不得生彼。問
若是化土。何故攝論云稱別時意。答論言別
時意者有二意。一以彼土増上樂處非少福
能生。二見衆生多不修道空唯發願。有斯二
意故道別時。即是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得
生是也。若六時念佛即三業無非。便是持於
十善。或一日乃至七日由念佛故一念即除
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此即有多行又復願生
行願相資。問若是化土。何故大論云非三界
攝。答彼言非三界攝者。非謂出過三界。但謂
異三界故。故大論云。地居故非色界。有形故
非無色界。無欲故非欲界。故言非三界攝。又
佛地論云。此是佛出三界淨識心所現。爲化
地前諸有情類令其欣樂修行彼因。令聲聞
等見。若謂非三界者即謂出過三界。與彼平
等覺經相違。問若是化土。何故解深密經三
地已上乃得生彼。答此約他受用土説。他受
用有二。一爲登地已上現者。令登地已上人
受用。二爲地前人現者。令願樂已前人受用。
即化淨土。彼經據諸大菩薩生彼者約受用
土説。非是西方一向是初地已上淨土。由有
凡夫二乘亦得生故有化土及受用土。問若
是化土。衆生生者初見何土後見何土。答初
見化土後見受用土。問何處見此二土。答於
一界中一相之土初見麁後見細。非滅前土
而見後土。亦非異處見其二土。故佛地論云。
釋迦如來説佛地經時。地前大衆見變化身
居穢土説法。登地菩薩見受用身居佛淨土
説法。問若生彼見化佛又居淨土。我此釋迦
亦是化身。其土何以不淨。既自不同明知彼
淨土是報土。此穢土是化土。答依大論引目
連問經。釋迦亦示目連己身淨土。又佛説言。
一切諸佛皆有淨穢兩土。如釋迦牟尼有淨
穢二土。今十方諸佛阿彌陀佛亦爾。問諸佛
既同有淨穢二土。何故阿彌陀不見有穢。釋
迦牟尼佛不見有淨。答由此衆生有樂見淨
土者。但説淨土之名。又由衆生不苦則不求
涅槃。所以釋迦於衆生惡業之上作増上縁
示現穢土令衆生厭。然非釋迦亦處其穢。故
涅槃經云。諸佛無有出於不淨土者。爲化衆
生示現淨穢。故維摩經云。若諸衆生應以此
縁得入律行者佛即爲現。問若彼土是化又
居欲界者。亦應有須彌大海。答以佛本願力
故無諸山川江海四王忉利。以福力故依空
即住
第三次問彼是不退轉地。衆生生者皆不退
轉。云何但以念佛發願而不斷惑即得往生。
答彼言不退者。但以彼地勝縁強時長無間
遂得不退。非亦生即是不退。言地勝者。衆生
有宜安樂適悦即能發心。即有比丘願得七
寶房舍臥具者是也。彼土既無三惡道。又無
貧窮生老病死。國土清淨百寶莊嚴勝第六
天。故是地勝。言縁強者。彼無五退具。如婆沙
説。一無長病。二無遠行。三無常誦習。四無常
營事。五無恒乖諍。此五因縁令心勞倦故多
生退心。又無女人無婬欲無迷愛。於六塵境
雖見聞觸心全不染。又無惡友常與諸菩薩
毎至平旦歴供諸佛。水流風樹皆演法音。以
是縁強故令不作惡業更退三途。言時長者。
娑婆一劫當彼一日一夜。又彼衆生壽命無
量無邊阿僧祇劫。經爾許時修行。何爲不至
不退轉位。言無間者。勝人勝法無間資持受
最後身。斯何可退。又不退轉者有其三處。一
若依瓔珞本業經。地前第七住名不退轉住。
若修行者進退多在第六住末。若至第七住畢
竟不退。是人入種性菩薩數。二者依彌勒問
論及智度論云。菩薩若未至初地正位。雖無
量劫修習善根。而未能得不退轉。若至初地。
以見道力離身見等諸煩惱。故斷發菩提心
相違退因故更不退。三者依資糧論云。若菩
薩得無生忍時即住不動地。必當作佛更不
退轉。此即當於八地。以無生忍在七地故得
無生忍已至八地中更不退轉。今準觀經。衆
生生彼得不退轉者。但謂初地得生法二忍
更不退轉。非取七地。究竟而論亦得成佛。何
但七八地也。若言念佛非斷惑者。此非解煩
惱性故不能斷。然能伏惑令其不起。且如人
一心念佛。意地當更不起貪瞋嫉妒邪見也。
由念佛故轉無始惡業生無量功徳。遮無量
惡業止無量三不善根又縱不斷煩惱。但生
到彼地方斷煩惱。然後漸漸乃得不退。於理
何過
第四叙偏讃之心。次問十方更無淨土。何以
獨讃西方。答非爲更無佛土。恐衆生境繁心
亂。故隨願往生經云。此處衆生信向者少習
邪者多。心意無定故令衆生專心有在。故偏
讃也。又若言十方皆有淨土。衆生之心則便
慢緩。若唯一處心即慇重。問彌勒下生此土
亦淨。復是同界。佛勸生彼何勝此間。答此雖
言淨由劣四天。當知西方勝過自在。又復此
界有三惡道女色婬欲便利之穢。何得同彼。
地既非勝終還退轉。所以讃彼
第五叙體性。次問淨土以何爲體。答攝論云。
唯識智爲體。謂佛及菩薩唯識智爲體。即
金剛般若論云。智習唯識通。如是取淨土。若
佛地論。以佛自在無漏心爲體。非離佛淨心
外別有寶等淨色也。又釋者。是彼佛大慈悲
願力無分別後得智爲體
六次問此經部類多少宗趣所明。答窮括部
類。有其四本。通明淨土即以淨土爲宗。一觀
經二無量壽經三小阿彌陀四鼓音經。又如
晋時帛延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又有大阿
彌陀經兩卷成。即與宋元嘉年中所譯無量
壽經及前清淨覺經而同本異譯。準此觀經
亦宋元嘉年中求那跋摩譯與彼全別。今尋撿
四經。部部之内雖則倶明淨土。然旨趣不同。
如此觀經教修淨土之業即以定散二善爲
宗。如無量壽等三經。如來觀衆生淨土機熟
宜聞説時至。故釋迦顏色勝常。阿難因起發
問。世尊顏色歡悦者。應念過去當來現在諸
佛勝妙事也。佛讃阿難善哉能問。因爲廣説
西方淨土之事。即以淨土爲宗。如此小阿彌
陀經又問何故名極樂。極樂之事未知虚實。
如來因爲釋得極樂之名。及引六方諸佛證成
非妄。此經即以斷疑證實爲宗。如鼓音經人
疑彼佛爲天爲人是何趣類。又彼淨土増上報
處。衆生多有業障。或惡魔留難。云何得生。如
來爲辯彌陀是刹利之種。又教懺悔誦呪令轉
業除魔。彼經即以轉業護難爲宗。上來即辯
四經宗趣及部類多少。然四經前後者準其
道理。先爲説令知。次教修淨業。次斷疑證
實。後護難不生。即無量壽經初。觀經第二。小
阿彌陀第三。鼓音經第四。然以事推驗。即觀
經爲初。無量壽爲二。何以知之。準説觀經時
闍王猶爲太子。創奪父位。母時見害因請淨
土。如來爲現西方教修定散二善。若至説無
量壽經時。闍王已登位。太子作儲君。故大彌
陀經等云。如來説西方事時。阿闍世王太子
與五百長者持蓋獻佛。聞説彌陀二十四願。
其太子當發願願如彼尊。佛記却後皆得如
彌陀佛。以此知居第二也。人云。阿闍世王太
子者闍王身是。爾時由未簒位故爲太子來
至佛所。今釋不然。若爾應除王字但言阿闍
世太子。既標王及太子。明知即父子名殊。是
故無量壽經當第二説。而觀經自爲夫人侍
女。無量壽經自爲人天大衆説也。問若觀經
是初爲夫人説者。何故下經佛還靈山令阿
難重演而衆無所請。明知大衆已曾聞故。由
已聞故更欲令聞修生彼業。所以如來勅令
重演定散二善。何得即以觀經爲初。答如來
意令大衆知定散二善三世諸佛爲淨土因故
令重説。又冀此經永傳末代。後若結集知阿
難所傳不虚。所以令説。非爲已聞後不請而
説。即當第二。其餘二經如前所釋可知
七判釋文義。今判此經遵之往古亦爲三節。
謂序正流通。然依大悲開五分。一信分。即彼
經云。在在處處佛所説法。謂如是我聞等。二
證分。即彼經云。在在處處大衆所集。謂與大
比丘也。三縁起分。亦名發起分。即彼經云。隨
其因縁。隨其由序也。此經略無人云。以爾時
佛告舍利弗下爲發起。彼土何故名爲極樂
下爲正宗分。今恐不然。但如來初略擧示。次
廣分別。此總是正宗非發起分也。四正説分。
即彼經云。隨其名句味種種廣爲人説等。即
爾時佛告舍利弗下是也。五奉持分。即彼經
云。佛説經已大衆歡喜頂戴奉持故即佛説
是經已是也。然諸經論中初之二分並爲證
經非謬。開合無在。就初信分文復爲五。一信
二聞三時四主五處。流支云。此之五句文爲
證三義故佛教之。一證是佛説令物生信。二
表異外道經書阿嘔吉義。三爲息諍論知非
結集者言。又智度論云。説時方人欲令衆生
聞之生信。是故此五句名爲信分因縁。廣如
彼論説
經曰如是。次釋信也。智度論云。佛法大海信
爲能入。若人有信能入佛法。是故信者聞之
即云如是。若不信者言不如是。故知如是者
表信也。人疑云。經尚未宣。預信何事即言如
是。答如指題目及題後經。是佛所説非我自
言。聞者應信。故眞諦云。如是之言標所聞法。
明一部文理決定可信從故云如是。流支云。
如是之言具有四義。一發心義。謂自念言我
當如是發心如是修行也。二教他義。謂汝當
如是發心修行也。三譬喩義。謂是人威徳智
慧得如天如日也。或汝今如是富貴如樹提
伽。四決定義。謂我所見聞其實如是。今取此
義故云如是。又佛地論云。如是有四義。一譬
喩二教誨三問答四許可。如彼論説。即許可
義故言如是。謂我當爲汝如是説也。眞諦云。
如是者謂所信法體有二義。一就佛解。謂三
世諸佛所説不異故名爲如。以同説故即知
非妄故稱爲是。正以諸佛同説其法可信故
言如是。二就理解。謂諸法實相古今不異名
之爲如。如如而説不増不減決定可信故云
如是。又有問者。此之五句皆爲證是佛所説
令人信受。何但如是兩字獨名爲信。答義實
如是。但爲指名定實可信義彰故言爲信
經曰我聞者。次釋擧能聞人也。佛地論云。如
來慈悲本願増上縁力聞者識上文義相生故
曰我聞。又我謂假者。即一身之總稱。聞謂於
耳。即六根之別名。今廢別就總故曰我聞。問
誰言我聞者也。答據元意。但結集者教作此
言。然大悲經第四云。佛將涅槃執阿難手付
屬一切佛法。及第五卷教結集法用。又處胎
經第五當結集時令阿難昇座。迦葉告言。佛
所説法一言一字汝勿缺漏。菩薩藏聲聞藏
律藏等各集一處。時阿難即言如是我聞。即
是阿難稱我聞也
經曰一時者。次釋説經時。謂説此一部經時。
故佛地論云。説聽究竟總名一時。若流支云。
佛説此經。我及大衆聞無異時故言一時。又
如來正演之際。群生即聽之辰。説則教盡其
宜。聽即法充其量。故曰一時
經曰言佛者。次釋教主也。所以此中標佛者。
爲簡餘人。故智度論云。有五人説法。一佛二
佛弟子三諸天四神仙五變化。表非餘人説
故故言佛。梵魔喩經云。所言佛者。生死根本
燋然盡無餘。諸疑已盡無所不達。得一切智。
尊號爲佛。放光般若云。諸佛所行所證之道
名覺。諸佛皆共覺故故名爲佛。大法炬陀羅
尼經云。梵天王問佛。何故名佛。佛言能於生
死得覺悟者名之爲佛
經曰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者。次釋説經
處也。此又有二。一境界住。謂天子所統之方
即舍衞國。二依止住謂如來所居之處即給
孤獨園也。舍衞者此云聞物。故法鏡經云遊
於聞物。三字生經勝氏樹十二遊巡經云。其
國無物不有。天下聞之故名聞物。善見律云。
此名多有。昔道士修行於此。時王出遊見此
地勝。就乞立都。地從人立名爲舍衞。舍衞者
即地主之名故言舍衞國。祇樹者是彼國太
子之號。謂之祇陀亦言誓多。此云戰勝。施其
林樹與佛經行故言祇樹。即阿含經稱林者
是也。給孤獨園者。別譯阿含第九云。長者須
達多詣王舍城初見於佛。即自稱言。我舍衞
國人名須達多。此翻善施。郷人以我好給獨
老。衆人稱爲給孤獨也。後買祇陀之園造佛
精舍故言給孤獨園。良以君上而臣下故先
祇後給。以別歸總故初樹次園
經曰與大比丘衆。次釋別證也。即擧同聞此
經衆。準經首末略標五衆。一聲聞二菩薩三
天四人五修羅。今經初有三。經末有二。經初
三者。一聲聞二菩薩三諸天。聲聞衆有五。一
標類二唱數三擧位四列名五結定。與者。其
義兼人及己。大者。名稱位高。善見律云。僧中
功徳極大者名大阿羅漢。又最小者名須陀
洹。又多比丘衆故言大也。比丘者。智論云此
有三義。一者名爲能怖。能怖魔王及魔人故
名比丘。二名乞士。能離邪命清淨行乞以資
身命故名乞士。邪命者此有三種。一離口邪
命。不以禁呪妄説吉凶得資生具以活命故。
二離身邪命。不行合藥書符耕田種作及手
作器得價資養。三離身口邪命。謂口不誦禁
呪。身不然火及楊枝折等。出僧祇律。又智
度論有四邪命。一仰口謂仰觀星象薄蝕。二
下口田種作器。三方口爲他驅使四方。四維
口合藥卜筮兼前三事。若作此四得活身命
名四邪命。比丘之法不行此四事。應清淨行
乞名爲乞士。三比名破。丘名煩惱。能破煩惱
故名比丘。言衆者。比丘非一故稱爲衆。或
多僧和合故名爲衆也
經曰千二百五十人倶者。唱數也。謂常隨。
舊謂如來所度三迦葉二外道師弟合有千二
百五十人。爲報佛恩恒隨給侍。今按名諱事
恐不然。即如羅睺大迦葉等常在其中。豈
亦是彼之徒侶也。今據長阿含第一云。佛
言劫將欲末諸物減損。如前迦葉佛一會説
法弟子常二萬人。今我釋迦牟尼一會説法
弟子有千二百五十人也。言倶者。善見律云
共在一處
經曰皆是大阿羅漢衆所知識。次釋擧位也。
初擧得位即羅漢。次擧名聞即衆所知識。所
言大者。謂臘高徳上。即迦葉結集中言。若阿
羅漢具三明八解脱大羅漢者住。故言大也。
阿羅漢者。善見律云。阿羅之名義舍五種。眞
諦云。其名有六。一名殺賊。即阿羅名殺賊。漢
名爲能。謂三界見修煩惱侵善法財喩之如
賊。又六塵如賊。是人能以智慧力斷之令盡。
證六塵空。況之如殺。眞諦稱殺怨。即涅槃
經云。一切煩惱是菩薩怨。佛應害之故言殺
賊。三果雖斷未能全盡。不與此名。二者阿羅
名一切惡業。漢名遠住。是人遠離一切惡業
住無漏善功徳中名阿羅漢。眞諦稱不生。謂
是人雖有故業。無煩惱縁潤故。彼舊業如六
年陳種無力能生。故阿羅漢言我生已盡。故
名不生。不生何處。謂不於三界煩惱之中更
受生死之報。三者阿之言無。羅漢名覆藏。世
人作惡即自覆藏。彼不作惡亦無覆藏。是故
羅漢自稱梵行已立。四者阿羅謂三界車輪。
漢稱打破人。能打三界十二因縁輪轉車輪
故名阿羅漢。即眞諦稱爲破輪。謂破十二因
縁輪。即以無明愛取爲輞。謂煩惱貫穿
故即以行有爲轂。由業能生種種報故。即以
現在五果識等未來二果謂生老死總七果爲
輻。五者名應供。是智斷具足勝福田堪消物
養能生大利故名應供。若眞諦云示不償。謂
不償生死債故。是人由三學圓滿四流永絶
一向涅槃不入生死故名不償。六名應教。謂
自覺已滿。將己所證堪應教人故名應教。若
大品經云。是人斷五上分結盡名阿羅漢。五
上分者。一色愛二無色愛三禪四慢五無明。
此五是上二界結性。謂將至上分故隨生上
界。生上界縛故説上分結也。此五一向思惟
所斷。是人由斷盡故名阿羅漢。衆所知識者。
此擧名聞。法華論云。諸王王子大臣帝釋梵
天王等皆知識故。又聲聞菩薩佛等是勝智
者。皆善知識故。又釋一切凡聖識其形容知
其種姓故
經曰長老。次釋四列名。今列十六人。其中
阿難雖非羅漢。以徳望隆重亦是衆所知識
故在此會。善見律云。老者而言大徳。少者而
稱長老。増一阿含云。佛言自今已後諸比丘
不得君卿相向。大者稱尊。少者稱賢。又小
比丘向大比丘稱長老。大比丘稱小比丘字。
准此二文尊卑不定。今據長阿含云。老有
三。一年耆二知法三善作。又智度論引寶頂
經。普化菩薩呼舍利弗爲耆年。今稱長老者。
一是年尊。二者知法。如俗有先生之稱長老
之名。謂讃美其徳不言其諱
經曰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次釋此二人。本爲
外道情同莫逆倶時悟道。所以合列。増一阿
含云。富樓那問舍利弗言。仁者諸人稱仁者
何等號。答曰我父名優婆提舍。我母名舍利
弗。從母稱名舍利弗。大論云。其母目如舍
利鳥目。佛華嚴入如來智徳不思議經云。舍
利此云鴝鵒。弗多羅此云子。故涅槃經云。如
舍利弗因母立名名舍利弗。良以女儀端齊
賢才冠世清揚之目眸子圓明。母擅令名。子
承嘉號。又羅云忍辱經名鶖鷺子。又中本起
經云。舍利弗者本名優波替。佛言汝與目連
者同時發願。我成道爲佛左右弟子。今既遂
心。優波替者高世之號華而不實。復汝本願
還字爲舍利弗。拘律陀亦復如是。汝自本目
連。婆沙論云。舍利翻爲身。弗之言子。名爲
身子。然優波提舍亦名優婆替舍。大論此翻
爲彗星。謂身子父名優波。此言彗。提舍此
言星。故言彗星。舍利弗若逐父名應名優婆
提舍。摩訶言大。文殊問經云。大目犍連此
云蘿茯根。其父好噉。因物爲名。若涅槃經
云。目犍連是姓與過去因果經同。此云讃誦。
字拘律陀。因接拘律陀樹而生。故眞諦云
應名勿伽羅。此云愛胡豆。愛胡豆即菉豆
也。上古有仙人唯食此豆。是彼仙種因姓
爲名
摩訶迦葉。迦葉者此翻爲飮光。眞諦云。其人
先祖是大仙。身有光明能飮諸光皆令不現。
是彼仙種故名飮光。但迦葉之身尚勝金色。
飮光之號繼祖未詳。文殊問經翻爲龜。良恐
誤耳。律毘婆沙云。以迦葉多有勝故以大標
之。以五事勝故名大。一富貴長者所生故。二
能捨大富貴豪族出家故。三能行頭陀少欲
知足故。四國王天龍鬼神多知識可供養故。
五捨世間大利養行少欲知足行乞食故。又
迦葉本起經云。王舍城内有大富梵志名尼
拘律。此云無恙。有子名畢撥羅。即大迦葉
也。迦葉是姓。畢撥羅是字。佛弟子中頭陀第
一。佛當見來分座令坐
摩訶迦旃延者。眞諦云。此翻思勝。古昔有
仙。由聞思勝餘人故。是彼仙種故名思勝。舊
號肩乘。人云。將應誤。應名扇繩。義將稍切。
其父早亡唯母孤養戀不再嫁。如扇繋繩。以
此爲號。又釋。迦旃延者是姓。扇繩是字
摩訶拘絺羅。此云大膝。骨高大故。是舍利弗
舅。甚大聰明初爲外道師名長爪梵志
離婆多者。文殊問經翻爲常作聲。未詳其
義。相傳云。依智度論。此翻爲假和合。謂假死
人頭頂手足而成體故。按彼論第十四卷汎
説一人不言名字。未知此是此人不。有人路
行夜寄神廟中宿。有一老鬼持一死人來欲
喫。即被一少鬼欲奪。各言我許。分競無定。乃
引彼人爲證。彼人思惟。我實語亦死妄語亦
死。寧實不虚。即云老鬼將來。彼少鬼發怒。便
擒彼人挽取臂咬乃至頭脚。老鬼慚愧此人
爲證。便取死人手足及頭挾著。天曉而去。口
云爲是我身爲非我身。遂至一伽藍問僧是
我不。因問自説如上之事。僧云汝身本來四
大五陰假和合成。何但今日方和合。即出家
後得羅漢
周利槃陀伽者。依佛華嚴入如來智徳不思議
經云。翻爲繼道。善見律翻爲路邊生。有一長
者。止有一女與奴私通。遂逃他國久而有孕。
垂産思歸。行至中路即誕其子。因名路邊生。
如是二度凡生兩子。長名槃陀伽。弟名周利
槃陀伽。以兄弟相繼於路邊生。兄名路邊。弟
名繼道。即周利槃陀伽也。増一阿含云。其人
父母併亡。兄厭家入道。其弟尋復出家。性甚
愚鈍。兄怒之曰。汝不能持誦。又加懶惰幸即
歸俗。牽出祇洹門外。號泣而立。如來見之知
其道根將熟。喚之在側付掃帚與。汝誦此名。
此名亦號除垢。若日誦之得掃。忘帚乃即思
惟此名除垢之義。除者應是清淨。垢者應是
身中結縛。思惟忽然悟解成阿羅漢果。處處
經其人過去遍通經論。藏祕不説。臨死悔恨
曰。我所解不爲人説。用解何爲。由我祕惜故
今則暗鈍。以臨死悔恨故今經二十四年記五
字因之得悟。又五百弟子本起經云。我昔放
猪驅令渡水。以繩繋口。猪不得喘息中流而
死。以是罪因於是後身猶尚曚昧。我諷學一
偈三月乃知。増一云。然能化形體作若干變」
經難陀者。大威徳陀羅尼經云有四。一者
但言難陀此云喜。二修難陀此云善喜。三阿
難陀此云歡喜。四婆難陀此云賢歡喜。今
言難陀者。即佛之親弟。本姨母所生孫陀羅
婿也。所以名喜者。時王白淨適有悉達棄家
入道。無人嗣位心常致憂。及生難陀。儀貌似
兄堪繼洪業故心生少喜。別譯阿含云。佛言
我弟難陀者能攝諸根不著六塵。飮食知節
纔以止飢故名難陀。又増一云。身形端正與
世殊異。諸根寂靜心不變易故名難陀。五百
弟子本起經云。由過去施僧煖浴室及洗一
比丘僧。即得無垢身形端正色妙如華。又曾
修飾辟支佛塔。又見迦葉佛塔建立刹柱安
承露盤。以是諸因今生釋氏得爲佛弟。有大
人相身長一丈五尺二寸
經曰阿難陀者。智度論云。如來得道夜生
有天人空中告白淨王曰。悉達太子昨夜明
星出時成一切智。王聞歡喜。又王第三弟斛
飯王復是其日來啓王。昨夜生一男。王曰貴
弟生男我心歡喜。今日大吉。爾所生子應字
阿難。此云歡喜。又以其人世世修忍辱故生
身端正。父母歡喜。因以爲字。觀佛三昧經云。
佛告阿難汝名歡喜。此則依名定實。増一云。
阿難有四希有。令人歡喜。一者默然至大
衆之中見者皆喜。二者正有所説聞者亦喜。
三者至四衆皆生歡喜興敬仰心視無厭足。
四者正有所説聞者無厭故心生歡喜。大論
云。其人昔作長者。因施誦經沙彌食。遂發大
願言。小師成佛願我爲多聞弟子。故今如來
所有法藏悉能受持
羅睺羅者。此云覆障亦曰宮生。五百弟子本
起經云。我昔爲王。有一仙人犯罪。禁安後園
忘經六日不與其食。然我無惡心以忘因縁
遂墮黒繩地獄經六萬歳。最後身受胎六年
乃生。故言覆障。謂被胎膜久所覆障也。佛出
家六歳羅睺羅乃生。諸釋皆疑非是釋種。佛
成道後還宮説法。其妻耶輸陀羅此云名聲。
欲自雪身知其清白。乃以歡喜丸與羅睺羅
令奉汝父。佛知其意乃變弟子皆作佛身。羅
睺羅獻奉而不錯。佛既受已化佛皆滅。諸釋
方信實是宮生。入大乘論云。羅睺羅久住世
者是變化身
憍梵波提者。佛華嚴入如來智徳不思議經
云。翻爲牛王。大論翻爲牛齝。處處經云。昔作
比丘摘他一穗穀觀其生熟。五百生來與他作
牛償力。如今得道足猶似牛食後即齝。因名
牛齝比丘。分別功徳論云。恐人毀謗得罪。佛
令居忉利天。尸利弗沙樹下坐。解律第一。佛
涅槃後結集法藏時。大迦葉令使命之。今閻
浮提有大法事。問曰佛般涅槃耶。答佛已涅
槃。我和上舍利弗在不。答先已涅槃。乃歎曰。
我大師已滅度。和上復涅槃。世間眼滅。不能
復下。即化火燒身。四道流水注閻浮提結集
衆中。水説偈云。憍梵鉢提頭面禮妙衆第一
大徳僧。聞佛滅度我隨去。如大象去象子隨。
於是天上涅槃。大論亦如是説
賓頭盧頗羅墮者。大智度論云。賓頭盧頗羅
墮誓能師子吼第一。按請賓頭盧經云。賓頭
盧是字。未詳其義。頗羅墮誓是姓此曰利根。
但一切新作屋宅浴室齋會新衣上服先奉
請。凡欲請者。當於靜處燒香禮拜向天竺國
摩利山至心稱。南無大徳賓頭盧頗羅墮誓
受佛教勅爲末法人作福田者願受我請。毘
奈耶律云。其人本貪木旃檀鉢。爲樹提長者
現神足往取之。佛責之不聽住此界。即往西
衢耶尼教化衆生。三摩竭經云。佛欲度彼事
裸形外道難化國王故。令諸弟子皆現神變
一時至彼受其所請。時賓頭盧在於山中。縫
衣乃忘去忽憶。以針刺地綖猶著衣。便運神
足即往。其山以針綖所牽遂隨後去。時彼國
有一懷孕婦人。見大山蔽空而至惶怖墮胎。
佛遙知之令目連往語。汝後何山。賓頭盧迴
顧見之。把得此山一擲八千里。佛語之曰。我
教化衆生皆欲涅槃。今汝失期又殺一人。人
命既重我所不喜。汝從今已後不得復隨我
食及預衆會。留汝作後世福田。至彌勒佛出
乃得滅度。賓頭盧聞憂惱自責食訖入山。入
大乘論云。阿羅漢無煩惱者與八住菩薩同
修如意足能隨意住世。即賓頭盧是變化身
非實身也
迦留陀夷者。正法華云。此名黒曜。毘奈耶律
云。名黒光。増一阿含云。迦留陀夷其身極黒
夜行乞食。時天大闇而至他家。天有閃電。彼
家婦人身正懷孕。於電光中見謂是黒鬼怖
而墮胎。乃謂之曰。汝何鬼耶。答曰我瞿曇弟
子今來乞食。彼女人即發聲惡罵。如來知之
即勅比丘。從今日已後不得過中食亦不得
預乞食
摩訶劫賓那者。此云房宿。相傳云。以其初入
道門在僧房宿。佛知道根將熟。即自化爲老
比丘與之共宿。因爲説法而悟聖道。故名房
宿。亦名房星。因祷房星而生故以爲字
薄拘羅者。此云善容。謂好容儀。過去曾持一
不殺戒。今得五不死報。一釜煮不死。二𨫼
搏不燋。三墮水不溺。四魚呑不爛。五刀割不
傷。五百弟子自説本起經云。我昔曾施病僧
藥及施沙門一呵梨勒。九十劫以來不墮惡
道。今年一百六十未曾有病。又分別功徳論
云。薄拘羅者昔作長者因醉入寺唱曰。諸比
丘有須者當至家。明旦有一比丘來索藥言患
頭痛。長者曰此膈上水仰攻其頭頭遂痛也。
即施一呵梨勒果。比丘服已得差。由是九十
一劫未曾有患。至年八十出家學道至今八
十餘年。合一百六十年。中阿含經云。我持
糞掃衣來八十餘年。未曾憶受用針線縫衣
及針綿嚢乃至一縷。未曾從一大家乞食。未
曾視女人面及入比丘尼房。亦不共語。未曾
憶畜一沙彌。且不曾暫患頭痛等。亦不曾服
一片藥。八十年來常結跏趺坐未曾倚物。雜
阿含云。佛滅度之後時阿育王遍禮諸塔廣
施珍寶。聞薄拘羅少欲第一乃施一金錢。時
彼塔神還擲出之。王言善哉眞實少欲一錢
亦不受也
&T072933;樓馱者。亦云阿泥盧豆亦言阿&T072933;樓陀。
此云如意。正法華名淳&T072933;。是白淨王第四弟
甘露飯王之子。其人過去曾以一食施辟支
佛。五十劫來天上人間受勝妙樂。末後生
此釋種之中得阿羅漢。常求如意故以爲名」
經曰如是等諸大弟子者。次釋結也。等者等
及餘人也次明菩薩衆文有三。初標類次
列名後結定
經曰并諸菩薩摩訶薩者。初釋標類也。智度
論云。按梵本應名菩提薩埵摩訶薩埵。今此
釋云菩提謂無上智慧。亦名爲覺亦名爲道。
薩埵言衆生。或言大心或云勇猛心。摩訶言
大。是人爲無上智慧道故。發生大勇猛心故。
菩下去提薩下去埵故言菩薩摩訶薩。小品
經云。是人爲覺一切法無障礙義名爲菩薩。
常爲大衆作上首故名摩訶薩。道行經云。是
人於一切法悉了悉知故名菩薩。天上天下
最尊勝法名摩訶薩。十地論云。摩訶薩者有
三種大。一願大。起願普及法界。不同二乘
但求自度故。二行大。菩薩起行無有難行不
行難捨不捨難作不作故。三利益大。菩薩願
深行遠。凡所施作皆欲利益一切衆生故
經曰文殊師利法王子者。次第二列名。按梵
本云曼殊室利。此云妙徳。新譯稱讃淨土經
名妙吉祥。正法華名溥首。有經名濡首。悲華
經云。過去有佛名寶藏如來。時轉輪王第三
子聰明智慧。發深大願修菩薩行。彼佛語言。
我今字汝爲文殊師利。今依舊目爲名。問彼
人爲實菩薩爲示現人。答依首楞嚴經云。過
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於此南方作佛。世界
名平等。佛號龍種上尊王如來。即文殊菩
薩是也。央掘魔經云。今北方有刹名常喜。佛
號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文殊是也。又菩薩
處胎經云。文殊言本爲能仁師。今爲其弟子。
二尊不竝化故我爲菩薩。瓔珞經第四云。過
去久遠有佛名大身者文殊師利是也。又文
殊師利佛土經云。却後於南方作佛名普現。
世界名離垢心。勝阿彌陀國。又文殊涅槃經
云。佛告言我滅度後四百五十年。文殊從雪
山出。趣本生處舍衞國多羅聚落。現其妙身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奄然光滅遂
即涅槃。留全身舍利一丈六尺。如淨瑠璃内
外明徹。心中有眞金像。結跏趺坐蓮華上。長
六尺。其文殊全身左臂有十佛印。一一印中
有十佛名字。右臂有七佛印。一一印中有七
佛名字。若人念文殊者。先當心想瑠璃像及
心中坐像。又一念其名除十二億劫生死之
罪。若至心者七日必現所願得從。香山有八
鬼神。移置香山頂上供養。法王子者。謂從
佛化生從佛口生。佛爲法王。人爲法子。彼
菩薩堪嗣聖種故言法王子。佛地論云。從世
尊口正法生故能紹佛種令不斷絶名法王
子。十住菩薩名法王子住。何以故。次紹佛
位故。何況其人過去佛也。但示爲菩薩堪繼
法王故。放鉢經云。釋迦佛言我今得佛是文
殊恩。文殊是我過去本師。過去無數諸佛皆
文殊弟子。當來亦爾。文殊者佛道中之父母

阿逸多菩薩者。依新譯稱讃淨土經翻爲無
能勝或言彌勒。此云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
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
乾陀訶提菩薩。未詳所譯。然稱讃淨土經第
三菩薩名不休息。未知爲即翻此乾陀訶提
爲當非也。若是不休息者。即教衆生不絶名
不休息。正法華名不置遠
常精進菩薩者。正法華云常應時菩薩。涅槃
云。如是時中任修布施。乃至任修智慧。隨時
不懈名常精進
經曰與如是等諸大菩薩。次釋結也第三
明天衆
經曰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衆倶。次釋
天衆。智度論云。釋迦爲能。提婆爲天。因陀羅
爲主。謂能爲天主。又云釋是字。提桓因是號。
或稱憍尸迦者。彼於往昔在摩訶陀國作婆
羅門名摩伽。姓憍尸迦。此人有大福徳。與三
十二友發心修迦葉佛破塔基故倶生忉利天
上。摩伽爲主。稱爲帝釋。佛呼本姓故言憍尸
迦。或言千眼。以其過去聰俊故。少時能斷千
事故稱千眼。問是何位人。答有言是須陀
洹。有言是大菩薩。有言是凡夫。所言不定。等
者。謂兼及下。其數非一故言無量諸天大衆
倶。謂上來別證分亦言證信序了自下第
二正説分。有人用此以下爲發起分。今謂不
然。此淨土之事如來前已説故。但舍衞國有
人未聞者故無問自説。若以此下乃至無有
衆苦名爲極樂是發起分者。如觀經指西方
日沒等觀亦應是發起序。故知此下即爲正
説分。文有六節。一標淨土果。二擧淨土因。
三引六方以證誠。四指三生以顯實。五他述
希有。六自叙甚難。就初文復分二。先略後廣。
就略中復有七段。一指方處。二述遠近。三擧
國號。四顯導師。五明垂化。六徴題目。七釋
得名
經曰爾時佛告舍利弗從是西方。次釋指方
處也。善見律云。爾時者發起義因義。謂發
言之因起。有釋。傳經者言當爾之時佛告身
子故曰爾時。從此西方。即清淨覺經及觀經
當日沒處是彼國土。隨願往生經云。普廣菩
薩白佛言。十方可無淨土。今乃偏讃西方。佛
言十方淨土理實無窮。以此處衆生信向者
少習邪者多心意無定。欲令衆生專心有在
故我偏讃。即涅槃經云。一切諸佛無有出於
不淨土者。爲化衆生示居穢境。又智度論引
目連問經曰。佛言如我釋迦牟尼有淨土穢
土。我今西方阿彌陀佛一切如來亦爾皆
有淨穢。但以機縁有宜故致差異。即維摩經
云。應以此縁得入行者如來爲現。今之西方
機所宜矣。佛知根性故讃仰之
經曰過十萬億佛土。次釋第二定遠近也。若
觀音授記經云過百千佛刹。清淨覺經云過
千億萬須彌山佛國。無量壽經云去此十萬
億刹。語雖似殊土數相似。菩薩處胎經云。去
此西方十二萬億那由他有懈慢國快樂安穩。
人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從此國過。人多染
著即願生其中遂不得到阿彌陀國。若見不
貪不愛。即得越過到安樂國
經曰有世界名曰極樂。次釋第三國號也。此
即處圓淨。無量壽經名安樂。若清淨覺及大
阿彌陀經竝云國名須摩提。須摩提者應是
梵語。安樂極樂應是漢音。若鼓音經世界名
安樂。如來所生之國名清泰。聖王所住。其城
縱廣十千由旬。於中充滿刹利之種。國名如
後釋
經曰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次釋第四顯導師
也。此即主圓淨。名如後釋
經曰今現在説法。次釋第五垂化也。謂以法
教衆生
經曰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爲極樂。次釋第六
徴問題目也
經曰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次釋第七得極樂之名。其國者即如來所統之
境。衆生者是如來所化之機。大法鼓經云。一
切法和合施設名爲衆生。謂四大五陰十二
因縁十八界等合成假名爲人號曰衆生。般
若燈論云。謂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爲衆生。大
品經云。無有法可名衆生。但假名故號爲衆
生。是名字本無有法。強爲立名名爲衆生。不
増不減經云。此法身本性清淨。但爲恒沙煩
惱所纒。隨順世間往來生死即名衆生。無有
衆苦者。無量壽經云。彼無苦難之名亦無三
惡道。但有自然快樂之事。亦無少苦故。央掘
魔經云。無有少苦。純一快樂故名極樂。又無
八苦故蓮華化生即無生苦。國無老病無有
病苦。年壽欲盡願生十方淨土。隨意往生離
念念滅名無死苦。喜樂相隨無怨憎會苦。心
皆平等亦無怨憎。雖爲去留無愛別離苦。所
欲如意無求不得苦及貧窮苦。又身金色端
正如天神通自在。香風拂鉢天味自盈無五
盛陰苦。目觀諸佛顯爀耳聽樹網風鈴。水流
天樂隨意聞見。故名極樂次下第二廣明
彼土依正兩果。初明依報器世間清淨依果。
後明正報如來功徳清淨正果。就初文中有
八。一寶林曜頴。二徳水澄瀾。三妙妓鳴天。
四檀金飾地。五時華舞迴。六羽駕遊方。七
鳥韻法音。八風生善念。初文且五。一下遶
金欄。二上羅珠網。三樹同嚴飾。四國遍周
圍。五結成極樂
經曰極樂國土七重欄楯。次釋第一下繞金
欄也。無量壽論云。此即地莊嚴寶欄周匝圍
繞。説文云。欄門遮也。楯木欄也。按彼所釋。
楯即遮遏之體。欄即防護之名。此即形淨土
也。若第一義土。華嚴經云。清淨心爲楯。即
意無三惡爲楯之體。七業不生即爲欄之用
經曰七重羅網。次釋第二上羅珠網也。無量
壽論云。空莊嚴也。無量寶絞絡羅網遍虚空。
若觀經云以妙眞珠彌覆樹上。無量壽經云
總覆佛土。何但樹上。其網四邊皆垂寶鐸。網
用眞珠金百千寶飾
經曰七重行樹皆是四寶。次釋第三樹同嚴
飾。謂皆七寶莊嚴也。若無量壽經云皆以七
寶間錯。清淨覺經或以四寶百寶一寶莊嚴。
隨念即現。若觀經云。一一樹皆高八千由旬。
其葉華果一一皆作異寶色也。若無量壽經説
樹不言大小。唯佛菩提樹高四百萬里。其本
周圍五十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衆
寶自然合成。彼土天人聞此樹動演出法音。
皆得無生深法忍。住不退轉。見嗅及觸皆得
適悦。此且形相淨土也。第一義土者。淨名
經云。無漏法林樹敷覺意妙華。解脱智慧果」
經曰周匝圍遶。次釋第四國遍周圍也。無量
壽經云。七寶諸樹周滿世界。國之四境及隨
所在遶池遶舍。皆七重行樹及以欄楯
經曰是故名爲極樂。次釋第五結成次明
第二徳水澄瀾。無量壽論云水莊嚴也。文有
七。一池瑩七珍。二水含八徳。三下填寶礫。四
上匝玉階。五珠臺際天。六鮮華吐褥。七結
成極樂
經曰有七寶池。次釋第一池瑩七珍也。準觀
經但有八池。此應據大者勝者説。若清淨覺
經等處處皆有浴池。或遶佛講堂。或遶羅漢
菩薩講堂。如來浴池最大縱廣四萬八千由
旬。其諸菩薩聲聞及天人等各洗浴已。或於
堂中誦經説法坐禪者。或在虚空中講法誦
經入定者。於是未得道者悉皆得道。或得初
果四果及不退轉。彼無大海江河溪澗。但有
諸池及小芙渠。其池四邊皆七寶間錯。令水
亦作諸異寶色
經曰八功徳水充滿其中。次釋第二水含八
徳也。稱讃淨土經云。一澄淨。二清冷。三甘
美。四輕輭。五潤澤。六安和。七飮時除飢渇
等。八飮已長養諸根四大。準此水即具四塵。
清淨即色入。冷軟觸入。甘美味入。餘三水之
用。闕無香塵。成實論云。一輕二冷三軟是觸
也。四美是味。五清淨是色。六不臭是香。七飮
已調適。八飮已無患。是水之用也。正法念經
云。一具六味。謂甘苦辛淡醎酢。二清淨。三香
潔。四除渇。五涼冷。六飮之無厭。七無塵垢。八
飮之無患。清淨覺經云。其池中水淺深隨念
上下逐之。觀經云。水隨蓮華樹上下。水流之
音或聞三寶聲空無我諸波羅蜜聲。此則彌
陀神力使之然。即是形相淨土攝。若第一義
土者。淨名經云定水湛然滿
經曰池底純以金沙布地。次釋第三下填寶
礫也。無量壽經即互相厠映。若黄金池者下
布白銀沙。餘亦類之。其池底有紫黒栴檀沈
水香泥
經曰四邊階道金銀瑠璃頗梨合成。次釋第
四上匝玉階。問經言衆寶所成。何以言玉也。
答凡言玉食玉貌。非以玉爲之。但貴美之言。
彼亦如是
經曰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頗梨車渠赤珠
瑪瑙而嚴飾之。次釋第五珠臺際天也。無量
壽論云。謂地莊嚴。即色相圓淨。謂七寶臺閣
光明淨也。準觀經處處皆有衆寶樓閣。何獨
地上次第六釋鮮華吐褥。即依止圓淨。若
如來所居處有大寶蓮華王座而爲依止。自外
諸人若或生蓮華之中座。即以蓮華爲依止。
此文中爲四。一華名。二分量。三光色。四香氣」
經曰池中蓮華。次釋華名。謂之蓮華
經曰大如車輪。次釋第二分量也。此經據小
小者説。謂如車輪。觀經清淨覺經約大者説。
或二十里乃至六十萬里。然隨念大小遂無
常準
經曰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
光。次釋第三光色也。然此經但有四色。準清
淨覺經觀經。一一華葉皆作異寶色。何獨青
色但有青光也。按諸經據彼華非一一華有
種種色。此經但據純色者説
經曰微妙香潔。次釋第四香氣也。清淨覺經
云。其彼華香八方上下最勝無比。聞其香氣
無不適悦
經曰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徳莊嚴。
次第七結極樂
經曰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次釋第
三妙妓鳴天也。準觀經等。無量樂器常懸在
天。不鼓自鳴。又隨物有處。或舍或林皆懸樂
器。悉自和鳴隨衆生意。皆奏法音無非法聲。
人天聞者倶發道意
經曰黄金爲地。次釋第四檀金飾地也。即形
貌圓淨。故佛地論云。無量壽佛所遊行地處
處莊嚴希有。按諸經多以金爲地體。諸寶間
錯而中表映徹。故觀經稱瑠璃地。又彼經云。
地下有八楞金柱。雜寶交飾光明赫奕。其地
猶如日宮懸處虚空。其寶地柔軟下脚即凹
擧足便起。又彼國土無須彌山及諸山等。無
量壽經云。佛言彼四天王忉利依空而住」
經曰晝夜六時雨曼陀羅華。次釋第五時華
迴舞。無量壽論云雨莊嚴也。依莊嚴論。雨華
意爲嚴飾地。故無量壽經云。其華覆地厚四
寸餘。隨色次第而不雜亂。光澤香輭。足蹈上
行纔下四寸。擧足還起。若更雨新華之時。舊
華即漸漸地裂受之。故華沒盡新華已滿。或
雨寶衣遍覆其地。人踐上行。稱讃淨土經云。
見此華者心雖適悦而不貪著。更増衆生殊
勝功徳曼陀羅者。此云赤圓蓮華。亦云如
意華。正法華經名適意華大適意華。曼殊沙
華名爲柔軟華。大品經中帝釋雨曼陀羅華
供養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言此華從心樹生。
即如心所欲而雨。釋之者。華之所生從其心
生。然華之色貌終是赤圓次第六羽駕遊
方。問若仙人乘鶴等可言羽駕。彼乃運身而
往或乘宮殿。何言羽駕。答謂飛若駕羽疾若
乘龍故言羽駕。此即乘圓淨。謂乘大定大慧
之力。文復有三。初捧華歴供。次限晨旋路。
後結成極樂
經曰其國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衆妙華
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次釋第一捧華歴供也。
準諸經或乘七寶宮殿百寶蓮華。或但爾而
去。或乘佛威神。一念之頃遊十方界。於諸佛
前隨心所念種種諸佛稱心供養。禮佛聽法
或蒙授記。衣裓者謂衣衿也
經曰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次釋第
二限晨旋路也。謂限晨至齋時即便還歸國。
即任持圓淨也。謂或以大乘法味喜樂持身。
故飮食已説法誦經。經行者。謂旋遶思惟。問
言食時者爲同此處已午之際爲別時也。答
曰雖短長不等食時亦是同也。問四食之中
彼有何食。答彼有段食。然竟不食。見色聞香
意以爲食。自然飽足無所味著。事訖化去。時
至自來。故無量壽經云。彼欲食時。七寶鉢
器自然在前。百味飮食湛然盈滿。若清淨覺
經欲食時有自然劫貝及&T073554;以爲座。食者坐
之諸菩薩羅漢皆食。食亦不多不少自然平
等。亦不以美故喜食。何故此二經不同。答
有食不食。食者故不多不少。若不食者見
之便足。此即形相土也。若第一義土即淨名
經云。甘露法爲食。解脱味爲漿
經曰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徳莊嚴。次釋第
三結成極樂第七次明鳥韻法音。即眷屬
圓淨。謂淨土中如來化作天龍八部異類眷
屬。示莊嚴徒衆眷屬也。問彼土是三界攝不。
雖言無須彌山。而六欲天皆空居者即是欲
界攝。何得無實畜生乃是化也。答據無量壽
經等。説是欲界。然智度論云。若他方化土
雜惡不淨者是名欲界攝。若清淨者非三界
攝。又有形故非無色界。地居故非色界。無欲
故非欲界。是故彼土住似欲界而非欲界。故
非三界攝。無實畜生。故正法念經云。四天
已上即無實畜生。諸天福力爲莊嚴處所亦
有禽獸。然非實報。何況淨土而得有之。言
諸鳥者。或彌陀所化作寶光状似。此文有二。
初叙後釋去外疑。叙文有五。一總標羽族。二
別列禽名。三囀和雅音。四詮論妙法。五聞聲
動念
經曰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
鳥。次第一總標羽族也。色類非一故言種種。
容貌絶群故言奇妙
經曰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
鳥。次第二別列禽名也。佛華嚴不思議經云。
舍利者此云鴝鵒鳥。迦陵頻伽智度論云。迦
陵頻伽者此無正名號好音鳥。此鳥子雖未
&T021400;其音已勝衆鳥。何況出&T021400;。共命之鳥者。
相傳云一身兩頭
經曰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次釋第
三囀和雅音也
經曰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等。次第四詮論妙法也。三十七品亦名三十
七助道法。亦名三十七助菩提法。言三十七
者是數也。謂三十七心數法也。若言品者。謂
三十七法各各別故名品。言助道者。謂能隨
順資助盡智無生智。能令聖道勢用勝故。故
云助道。二智也。若言菩提者。菩提亦名覺。
即前二智也。故四諦論云。三十七助道覺法。
此法小乘正學。菩薩兼修二智。智度論云。如
來何故多説此法不増不減。但説三十七品。
答此三十七品譬如衆藥和合療衆生病正須
爾許。是故常説不多不少。又常説者。以是初
欲入道次第名字。如人初到師處聽法先用心
念記持所聞法。故先明念。念已依行故次明
正勤。勤斷二惡勤修二善。若多精進則心散
亂。欲令攝心便住定中。故次明如意足。心定
已便生五根。五根漸増能遮煩惱能入深法。
故次明五力。五力既増能分別聖道。故次説
七覺分。既見諦已須除修惑趣涅槃城。故次
明八聖道。若廣分別具如別章。問準鳥所詮
應當具説。何故經中但説四科。答然彼化生
身無膿血不淨等。故無倒執淨不淨心。故不
説身念。雖無苦受亦無樂報心倒。不説受念。
心知無常勵誠修道。不説心念。知法無我而
無我倒。不説法念。以是因縁不説四念。又不
曾造惡無煩惱不説斷。熾然自勵修諸聖道不
假説修。故鳥不説四正勤也。又定慧兼修非
恒散亂。五通報得無勞説四如意足。是故前
三衆鳥不宣。又復釋者是義不然。但經略擧
非鳥不宣。亦言三十七助道法者。謂四念處
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四
念處者謂身受心法。四正勤者謂未生之惡
方便令不生。已生之惡方便令斷。未生之善
方便令生。已生之善方便令増長。四如意足
者謂欲定足精進定足念定足慧定足。五根者
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者謂信
力精進力念力慧力定力。七覺分者謂擇法覺
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捨覺支念覺支定
覺支。八正道者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
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體性有十。謂淨信・精進・
念・智慧・及喜・猗・捨覺品相應捨・思・戒・三摩
提。信分有二。謂信根信力。精進分八。謂四正
勤爲四。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支正精進。念
分爲四。謂念根念力念覺支正念。智慧分八。
謂四念處爲四。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喜
爲喜覺支。猗爲猗覺支。捨爲捨覺支。思是覺
支數謂正思惟。戒分爲三。謂正語正業正命。
三摩提定。定分爲八。謂四如意足爲四。定根
定力定覺支正定。問曰何故名助道法。助道
是何義。答曰盡智無生智是菩提。謂此諸法
隨順彼法令勢用勝故名助道法
經曰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
僧。次第五聞聲動念也。謂聞鳥説法皆生善
念念三寶也。問諸經多説六念。此何獨念三。
答六念者約此處及下界中教其六念。以諸
衆生諸根不具得惡趣身。欲令持戒故教念
戒。以諸衆生貧窮困乏。欲捨慳故教念施。以
下界人不及天故。意欲令其修天行故。故令
念天。彼國衆生無惡趣故。自念修善。無犯戒
垢故。不念戒。無貧乏者故無念施。然亦持
華歴散諸佛。是供非施。由彼衆生無慳悋
垢故不念施。彼人形貌及所依止勝第六天
故不念天。以三寶福田最勝無比但念三寶
也。大涅槃經云。盲賊念佛還得眼根。釋女
念佛手足還具。商人念佛即免魚難。摩訶斯
那念佛得除瘡痛。又觀經云。一念阿彌陀佛
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法華經云。一稱南無
佛皆得成佛道。是爲念佛之力。大品經云。念
般若波羅蜜除四百四病離災難消諸惡業。
或念諸三昧得勝知見。是念法之力。若人念
觀音地藏虚空藏菩薩。諸難消除所願果遂。
是爲念僧之力。問佛藏經云。諸法畢竟性空。
空中無佛無法無僧。若有言説形相是可念
者爲是顛倒。當云何念。答若彼經據畢竟空
理説。今此經據接引説。從淺至深。故十住毘
婆沙云。新發意菩薩若念佛者先念色身。應
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念色身佛。心漸漸得
入深法者應念法身佛。次轉深入得上勢力。
應以實相念。莫以色身念。亦莫著法身。善知
一切法永寂如虚空。故無所念亦無能念者。
是眞實念者。今爲新發意者旦以事相念。即
優婆塞戒經云。佛有七勝事故將以須念。
一身勝。具諸相好圓滿故。二如法住勝。三業
常無失故。三智勝。具一切種智故。四具足勝。
一切福徳圓滿故。五行處勝。常在三昧故。
六不思議勝。六通具足故也。七解脱勝。一切
煩惱正習倶盡故。又攝大乘論云。佛有三身。
諸菩薩念佛者當縁念何身。答縁念法身。法
身雖有無量甚深道理。然依法身念佛七種
相。此七相是法身正用。亦是法身圓滿徳。一
身平等利益圓徳。謂能示現化身成道亦作
大利益。若地前菩薩二乘凡夫未下種者令
下種。未成熟者令成熟。未解脱者令得解脱。
二無失圓徳。由一切惑智二障永滅離故。無
有煩惱令生過失。三無礙圓徳。由智慧故於
世八法不以憂喜礙心。四能施大法樂圓徳。
由有内外財故常受富樂。亦得清淨土自受
法樂。亦令他方諸菩薩受用法樂。五無功用
圓徳。謂一切事如來無功用自然成就。由本
願力故所欲作事自然而成。六心圓徳。諸佛
於六通境得最極自在。雖同類人及下人等
不能爲礙。在有心無心位中恒不廢忘。已久
修習成就故故得自在。七常圓徳。謂法身常
住故及衆徳亦常。由眞如是常住故諸法以
此爲身故諸佛身常住。故依身所有衆徳亦
常住。故言念佛等。三寶之義廣如別章
下第二釋去外疑。其文有五。一遮二徴三答
四例五釋
經曰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次釋有畜
生。由此疑心故佛遮掃。莫謂實是罪報所生」
經曰所以者何。次釋第二徴也。既有鳥演法
音。何以非實罪報也
經曰彼佛國土無三惡趣。次釋第三答也。彼
國實無三惡趣故。所以無者。由阿彌陀佛昔
發願言。設我得佛國有三惡趣者亦不取正
覺。乃至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生三惡道
者亦不取正覺。故知無也
經曰彼佛國土尚無三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報
之鳥也。次釋第四例答也。三惡道之名尚無。
況有實報之鳥
經曰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
變化所作。次釋第五釋通也。人疑云。此鳥既
非實報。當是何身。答彼佛所化。或寶光明所
作。意欲令其助宣正法。故智度論問云。淨土
中諸佛有無量神力。何不但多化作佛處處
説法度衆生。乃化作畜生樹木等説法也。答
若處處皆見佛身説法。衆生即不能信受。謂
爲幻化心不敬重。故於道難入。所以不化作
佛。又如本生經説。若菩薩化作畜生身爲人
説法。以希有故聞者皆信受。又以畜生心直
故不誑於人。聞則信受。又恐謂有情衆生是
欺誑故。亦令無情樹木而演諸法。聞即信受
第八風生善念。謂風搖樹網出妙音聲時。
聞者便生善念。無量壽經云。衆生聞彼風樹
網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耳根
清徹不遭苦患。此文爲四。一清風所搖。二歌
音所演。三聞生善念。四結成極樂
經曰舍利弗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
次釋第一清風所搖也
經曰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倶作。次
釋第二歌音所演也。謂妙聲和雅譬如五音
百千樂同時倶奏也
經曰聞是音者皆生念佛念法念僧。次釋第
三聞生善念
經曰舍利弗成就如是功徳莊嚴。次釋結成
極樂。次明第二如來功徳清淨正果。無量壽
論曰。又分有二。初明如來功徳莊嚴。次明菩
薩功徳莊嚴。就初文中先問次答後釋外疑。
經曰於意云何彼佛何故名阿彌陀。次釋第
一問也。彼佛從何義趣名阿彌陀自下答
中爲含二義名阿彌陀。一無量光明故名阿
彌陀。二壽命無量故名阿彌陀
經曰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名
阿彌陀。次釋光明無量故名阿彌陀。無量壽
經云。佛言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
佛光明所不能及。由光多故名無量光。乃至
有十二光名。其有衆生遇彼光者罪垢消滅。
若在三途受苦見光皆悉休息。壽終之後皆
蒙解脱。平等覺經云。彼佛項光常照十方千
萬佛國。智度論云。阿彌陀國諸菩薩衆身之
光常照十萬由旬。若是佛光遍十方界。問
諸佛徳行皆同。何故彌陀獨勝。答智度論
曰。諸佛常光亦無大小遠近之異。但由衆生
根有淺深徳有厚薄。諸佛常光所照現不同。
然實平等。故十住婆沙云。諸佛常光不可以
由旬數量爲限。遍滿十方莫知邊際。又準彼
國菩薩聲聞身光亦勝。故無量壽經云。彼佛
國菩薩光明常照百千由旬。聲聞身光一尋。
大品經云。欲得壽命無量光明無量。當學般
若波羅蜜
經曰其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故名阿彌陀。次釋第二答壽命無量故名阿
彌陀。無量壽經云。彼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
假使十方世界無量衆生皆成阿羅漢共盡思
惟百千萬劫不知壽限。菩薩天人壽命亦爾。
清淨覺經云。阿彌陀佛欲令十方一切有情之
類皆生其國悉至于泥洹。若諸作菩薩者皆欲
令悉作佛。作佛已更轉教十方衆生之類得
作佛。作佛已復教一切衆生悉至泥洹。是故
菩薩壽命無量。十住婆沙云。壽謂受業報因
縁故得命根相續。一期得住故名壽命。大品
經云。量不可得名無量。邊不可得名無邊。大
法炬陀羅尼經云。不可算數故名無量。不可
窮其際限故名無邊。智度論云。阿之言無。僧
祇言數。劫言時也。謂無數時。攝論云。不可數
有二。一阿僧祇劫。謂年月歳數不可數菩薩
修道以此是小劫。二劫阿僧祇。謂菩薩修道
以劫爲量。此劫又不可數故名劫阿僧祇。此
是大劫。今阿彌陀壽劫者是年歳阿僧祇也。
其劫義如別章。人聞彼佛壽越僧祇。未知作
佛已來于今久近。若久則恐臨滅度。雖十念
而難逢。近則固未涅槃。終百年而可望。良有
斯問故下答云
經曰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次第三
釋斯疑也。謂成佛已來始經十劫。願生必見
亦何疑也。問是何劫。答是小劫。如梁朝攝
論。以行年雙等歳爲一數。數過六十數爲
一阿僧祇劫。謂五年兩&T055472;爲一雙。即一雙二
雙乃至十雙百雙千雙萬雙乃至阿僧祇雙名
一小劫。所以知是雙等劫者。華嚴經云。娑
婆一劫當彼一日一夜。即以彼三十日爲一
日。乃至十二月爲一歳。五年有兩&T055472;爲一雙。
乃至僧祇雙故次明第二菩薩功徳莊嚴。文
分爲五。一常隨衆。二新賢。三舊聖。四勸往
生。五釋勸。初文有二。一總標二衆。後結成嚴

經曰彼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
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衆亦復如是。次釋第
一常隨衆也。聲聞者。成實論曰。聞法得悟故
云聲聞。故佛地論云。聞佛言音而入聖道故
名聲聞。即觀經稱小乘根者生彼得四果也。
問彼既是有四果。何故經言皆是阿羅漢。答
此擧隨佛衆。即如釋迦弟子無量無邊經初
但標千二百五十人。擧常隨衆也。問無量壽
論曰二乘種不生。云何得有聲聞衆。答彼論
據佛受用報土説。以諸佛受用土唯有十地
諸大菩薩無二乘凡夫故。今此經中約化土
説。有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同見同受用故。
觀經言小乘根性亦得往生。諸菩薩者亦擧
常隨菩薩衆也。言聲聞者。寶積經云有四。一
是應化。二増上慢。三定性。四發菩提心。言
應化者。實是諸佛及大菩薩。爲度衆生示作
聲聞。爲引接實聲聞故。即富樓那羅睺羅等
是。言増上慢者。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名増上
慢。言定性者。謂本少慈心一向爲己不爲衆
生。怖畏世間唯住涅槃。是名於小乘中決定
性也。言發菩提心者。彼從本來慈悲心少。親
近於佛所信心彼。雖住涅槃諸佛勸化方便
誘引遂發菩提心。然而遲鈍。問彼國聲聞弟
子皆是羅漢其數甚多。四種之中有何聲聞
也。答準觀經無量壽經等。彼但有三種聲聞。
無増上慢者。何以知之。準此土有増上慢者。
或惡魔作佛示與授記。即自念言。有何所
得故謂證涅槃與大阿羅漢同。或有坐得四
禪言得四果。即將自身爲阿羅漢等想。悉受
他供養。準成實論。此人後當憂惱謂臨命終
時乃見三惡趣中陰相現即生憂惱。彼國無
此故無也。清淨覺經云。其國菩薩羅漢自共
語言皆説經道不説餘語。其聲如三百雷聲。
皆悉相敬愛無相憎嫉。悉存長幼上下。問彼
土何衆最多。答大論云。菩薩僧多聲聞少」
經曰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徳莊嚴。結第二

經曰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次
釋第二新賢衆也。故無量壽經云。諸衆生明
信佛智作諸功徳。信心迴向願生我國者。於
七寶華中自然化生。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
慧功徳如諸菩薩。悉皆三十二相身眞金色。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故清淨覺經云。生到彼
者悉具諸相。智慧成滿神通無礙。或得百法
明門入歡喜地。是知生至彼者有到地前三
賢位中。故言新賢。阿鞞跋致者。阿之言無。鞞
跋致言退轉。故大品經云。不退轉故名阿鞞
跋致。問阿鞞跋致有何勝用。答大品經云。若
至阿鞞跋致位。是人不爲諸魔所動。更無退
轉。故大論曰。此入不退轉位菩薩名入菩薩
位。自知自證不隨他語不墮凡夫數名爲得
道人。一切世事不能動心。閉三惡趣門。若
據彼論。與彌勒問論同。故彼論曰。菩薩未證
初地正位。雖無量劫修集善根報。而未能得
不退轉。未得畢竟無怖畏心。此二論即取初
地爲不退轉位。故彌勒問論云。云何不退轉。
答以諸菩薩得初地畢定因故。以見道力離
身見等諸煩惱。如須陀洹人。菩薩初地斷菩
提心相違退因。離身見等煩惱。方得名爲入
菩薩位。自知自證二空眞如過凡夫地。爾時
有九種過。一入位過。謂初入菩薩位初得出
世間心故。二家過。謂生在佛家。以依般若慧
生故。三種姓過。種姓尊貴無可譏嫌。以大乘
行生故。四出過。謂一切世間道所不能攝故。
五入過。由入出世間道法故。六身過。以善住
菩薩法中以大悲爲體故。七處過。以善住菩
薩正修行處而不捨世間而不染故。八業過。
謂入三世平等眞如法中。順空聖智生命相
似法故。九畢竟過。謂入如來種中令佛種不
斷究竟證涅槃道故。是則不退轉位在於初
地。若依資糧論。菩薩若得無生忍時即住在
不動地。必當作佛更不退轉。是則不退轉位
在於八地。故彼自發問云。何故從初地乃至
七地。皆決定向三菩提。而不説爲不退轉。唯
説住不動地者。答不動地菩薩所有信等出
世間善根七地菩薩及二乘不能障礙令其退
轉。是故彼地名不退轉。若據衆生生彼得至
七八地者。其位太高。若至初地者。即與觀經
相應。故彼經云。衆生生彼有經一劫半劫得
入歡喜地。若依瓔珞本業經十住位中。彼
經云。若新發意菩薩若進若退多在第六住
欲入第七住中。何以故。若善男子一劫二劫
乃至十劫修行六度得入七住。是人爾時從
初一住至第六住若修般若波羅蜜。正觀現
在前復値諸佛及諸菩薩善知識等所護念。
故即得出到第七住中即常不退。自七住已
前名爲退分。若衆生生彼得入七住名不退
轉。此事必然。以彼時長久修縁強故。又有釋
者。彼無七種退縁故。故令生者皆不退轉。一
無五退具在。婆沙云。一長病。二遠行。三常
誦習經業。四常營事務。五恒和諍訟。此五
因縁令心勞倦。是名五退具。二壽長於無
量劫供佛聽法陪隨勝人。即長時修道故是
名不退。三無女人故無婬欲迷愛。而六塵
境界見聞觸知令心不染而發菩提心。即無
染愛縁故是名不退。四無不善及不稱心故
不退轉。五無惡友常見諸佛及一生補處菩
薩故心無慢惰。即恭敬修行故心無退。六由
彼佛願力故不退轉。無量壽經云。其有衆生
一生我國乃至成佛不受惡趣。除示現生。若
不爾者不取正覺。又十住婆沙云。若人欲得
現身至不退轉者。當學般若波羅蜜。當稱念
西方無量明佛。七爲利益衆生故不退轉。智
度論云。阿鞞跋致有二種。一得無生法忍。二
未得忍者即是衆生生死肉身。結使未斷。佛
知其人必當斷故。爲利傍人如來亦記彼菩
薩是阿鞞跋致。釋迦如來亦知我等衆生得
生於彼必不退轉。故遠記亦名不退。故言皆
是阿鞞跋致。又縱生彼漸漸得至七地得無
生忍。入於八地不動不退者。於理無妨。何以
故。上言彼佛欲令十方衆生生彼悉得作佛。
作佛已更化衆生。彼所化衆生復亦得佛乃
至涅槃。此乃住經六大阿僧祇時。彼衆生爾
許時修道。亦令生彼即至得佛。非但七八地

經曰其中多有一生補處非是算數所能知之
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説。次釋第三舊
聖衆。即助圓淨。謂諸菩薩助佛揚化。一生補
處者。謂十地菩薩更於兜率天一度受生。從
兜率下即補前佛處而成佛故。故資糧論云。
一生補處及最後身問爲一爲異。答不同。謂
第十地菩薩更有一生所繋者方欲入兜率天
也。若正住兜率天中者名最後身。大品經云。
是菩薩一生補處。是菩薩最後身。大論問云。
兜率天有一生補處菩薩。如何餘國亦有。答
天上者是三千國土常法。餘處者不定。無量
壽經云。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
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
化者。以佛本願力故生彼國者入補處位也」
經曰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次釋第
四勸往生也。汝等未來現在衆生若聞我上
説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經曰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倶會一
處。次釋第五勸生意。所以我勸汝願生彼國
者。得與一生補處菩薩共聚會故。上來標淨
土果竟次明大段第二擧淨土因。文分爲
五。一簡少因。二陳多行。三聖衆垂接。四衆生
託靈。五結勸敦勵
經曰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徳因縁得生彼
國。次釋第一簡少因也。良恐衆生曾聞佛説
臨終十念即得往生。我今天命未究且當放
逸。爲遮此念故言不可以少善根得生彼國。
有人釋云。此文正與攝論別時意相應。今釋
不然。論言別時意者。如人誦持多寶佛名決
定於無上菩提更不退墮。又唯由發願於安
樂土得往生者。皆是別時意。今念佛者但願
往生。不論菩提退與不退。又專念佛即離十
惡。一念便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何況多念。
即是有行非唯發願。十住論云。諸菩薩凡起
小行發深大願。願大故得大果。我今多念於
佛。是即多行。又願往生。願行相資扶。何爲不
得生於淨土。衆生由聞少善不生即懷疑惑。
幾許功徳方可得生於彼乎。故下經云。如來
教令一日念佛。乃至七日也。是知念佛發願
必得往生。非別時意。今經言善根者。未必要
是無貪瞋癡三善根也。然亦不離。但今所論
一日念佛等所修善根三業無非往生。決定
非別時也
經曰善男子善女人聞説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次明第二陳多行
也。優婆塞戒經云。若受三歸名近住男女。兼
受一戒乃至五戒不作惡業。故名之爲善。即
修行人。聞説阿彌陀佛者。所修行也。執持名
號。誦念無忘也。若一日等者。行所經時也。一
心不亂者。專注無散也。故十住毘婆沙云。一
心者用意。即是念佛。念佛三昧經云。此是諸
佛要法。二乘所無。占察經文殊般若竝云。若
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妙國土。應當隨彼國土佛
名一心誦念。願往生者必得往生。觀佛三昧
經云。此念佛三昧欲成就有五因縁。一持戒
不犯。二不起邪見。三不憍慢。四不恚不嫉
勇健精進。鼓音經云。令念彼佛名十日十夜六
時禮拜。賢護經云。能持戒者專念阿彌陀佛
七日即得往生。清淨平等覺經及大阿彌陀
經竝説三輩得生。一上品者捨家業棄俗。行
作沙門修無爲道。奉行菩薩六度修戒忍慈。
專念彼願生。彼佛不捨。其人現身眠夢得見
彼佛菩薩聲聞。若命終時彼佛菩薩必親自
來迎。於七寶池中蓮華臺上化生。受身長大
即作阿惟越致菩薩。與諸菩薩飛行十方。供
佛聽法。二中品者是人在家不捨妻子。常持
經戒。至誠忠信飮食沙門。作佛造寺起塔
香散華然燈懸繒幡蓋。行慈斷欲。願生彼國。
一日一夜念佛不斷。其人現在亦夢見彼佛。
若臨終時彼佛更化作佛來迎。即得往生寶
池華上。若人雖念彼佛及願往生。然狐疑不
信。是人終時亦遣化佛來迎現其人前。彼人
見佛心生慚愧悔昔疑惑。亦願往生。雖至彼
國不得到於佛所。彼邊界七寶城中歡喜便
止。即於彼城寶池華上化生。於五百歳不見
佛不聞法不見僧。彼名聖胎生。故成實論
云。如經所説輕心布施生於邊地受少果報。
是知念彼佛者疑心亦然。所生之城縱横二
千里。舍宅園林床衣皆衆寶所成。百味飮食
應念而生。所受快樂如忉利天。然不得出彼
城。但時時見佛光明。以不見聞三寶故心生
惱恨。經五百歳已乃得出城。至於佛所見佛
菩薩。雖得聞法心不開解。亦不得在彼菩薩
比丘僧衆中聽法。以去所居舍宅遠故。又不
能令舍宅在空隨身來去。久久已後亦得如
彼上品。其下品者無一切功徳。但一心念彼
佛願得往生晝夜不絶。經於十日是人亦生。
若其狐疑亦如前説。復過五百歳得出城見
佛。於舍宅去佛亦遠。又彼經云。當作十種
善業。一不殺二。不盜。三不邪婬。四不調欺。
五不飮酒食肉。六不兩舌。七不惡口。八不
妄語。九不嫉妒。十不貪欲。不慳惜不瞋怒不
愚癡。不隨心嗜欲不中悔不狐疑。常孝順忠
信。能善奉戒持齋。勿共婦人同床。斷愛欲心
專念彼佛。經一日一夜乃至十日十夜不絶。
必得往生。若觀經云。當修三行。一孝養父母
奉仕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受持三歸
具足衆戒不犯威儀。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修此三業亦得往生。又
九品修行皆得往生。如彼經説。若無量壽論
修五念門成就亦得往生。一禮拜門。謂身業
禮拜。二讃嘆門。謂口業讃嘆也。三發願門。
心常願往生。四觀察門。以智慧觀察彼國佛
及菩薩故。五迴向門。不捨一切苦惱衆生故。
無量壽經云。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
除五逆誹謗正法。又法華經云。若人得聞藥
王菩薩品願生西方亦得往生。藥師經云。念
藥師如來亦得生於西方極樂。涅槃經云。曠
路造作井。橋梁樹蔭僧房佛塔。回願往生悉
得生彼
經曰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
其前。次釋第三聖衆垂接也。準觀經等。或見
彼佛菩薩持紫金臺。或金蓮華。如梁朝珍禪
師。見白銀臺或見化佛菩薩來迎。但隨行淺
深迎相優劣也
經曰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
國土。次釋第四衆生託靈也。心不顛倒往生
者。謂不改善心夙願也。準往生者皆生於彼
七寶池中。蓮華化生身形端正如諸菩薩。人
天無別皆黄金色須臾長大
經曰我見是利故説此言若有衆生聞是説者
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次釋第五結勸敦勵也。
謂我了了見有如是勝利。故勸汝往生也
次明大門第三引六方以證誠。文分爲三。初
叙自言。次引他證。後釋名目
經曰如我今者讃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徳。
即是叙自言也。如我向來所讃西方之事。非
獨我説。六方諸佛亦如我所見。知説不虚也」
經曰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
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一切諸
佛所護念經。次釋第二引他讃歎證也。稱讃
淨土經擧十方。此本略擧六方。一一方中皆
有五句。一證處謂東方等。二證人謂阿閦鞞
等。三證多謂如是等恒河沙數等。四證相謂
各於其國舒舌相也。五證辭謂説誠實言。所
以先引東方者。準西域法。以東方爲上。天
子正殿及以臨朝皆面向東。又東方即陽之
初。故日行東路爲正之始。故先擧東方也。
閦鞞佛經云。名無瞋恚。在東方阿比羅提國。
法華經云在歡喜國。須彌相佛者。謂金容尊
大状類須彌也。大須彌佛者。謂儀容甚大如
山王也。須彌光佛者。謂光大如山王也。妙音
佛者。其聲慈潤清徹踰於梵響也。恒河沙者。
長阿含第十八云。此閻浮提雪山北面頂有
香山。四寶所成高二十由旬。頂有龍池名阿
耨達。此云無熱惱。此池流出四河。東方金
象口中流出大河名曰恒河。智度論云。其河
既深且廣。其沙細而復多。眞諦云。此河出池
口。方一由旬。滿中有沙。其沙皆細與水同流。
東天竺地最近此河。世人多見故引之爲喩。
問如來大人何表信時乃舒舌也。答大論云。
佛同人間相法故也。謂舒舌至鼻者必不虚
語。況覆三千得無實也。然如來爲證小事但
舒舌覆面或至髮際。若證大事即舒舌覆大
千。今微因著果。恐人不信。捨苦輪之要躅。
登涅槃之莊逕。其事不輕。其證須大。故覆三
千大千世界也。當信是稱讃等者。稱即述其
徳。讃即光其美。心慮所不測名曰不可思。言
談所不及名曰不可議。諸行雖積靡方念佛
之功。諸徳雖多難儔此經之徳。故使恒沙諸
佛護持而不滅記憶以在心。故言稱讃不可
思議功徳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南西北方上
下同前説也。須彌者此云最高也。其山高十
六萬八千由旬。半在海中次釋第三釋經題
目。文有三。先問次釋後勸
經曰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爲一切諸佛所護念
經。次釋第一問。汝知題此經否。此經所以得
一切佛護念名者
經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
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爲一切諸佛
共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次釋第二釋也。若善男女等者。是所護人。
聞是阿彌陀及聞上六方恒河沙諸佛者。是
能護人也。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爲一切諸
佛所護念者。正得護念也。如天親般若論云。
説根熟菩薩爲諸佛所護念。即防其外慢縁。
即諸外惡不及。内心無苦念。即記其内徳。蓋
智慧以自成加外佛力以利物也。又經爲起
行之本。修以内資。佛則防行之縁。敬稱而爲
外護。故言由持是經及聞諸佛名故爲所護
念。由蒙護念令善男女聞是經者皆不退無
上道心。十住婆沙云。若人能稱阿彌陀佛名
一心念者。即亦得不退轉。問爲但念阿彌陀
佛即得不退轉。爲又有餘方便。答非但稱念
禮敬。又應至心於諸佛前懺悔勸請隨喜迴
向發願。由懺悔故即能轉諸定業。如如意珠
隨願易得。若有願生之處即當懺悔令心不
退。問不退及不轉何異。答彌勒問經論云。諸
菩薩見法時即永離菩提障。謂身見等一切
諸煩惱。出過二乘地證得深心故名不退。以
證勝法成就施等行故名不退轉。即生自在。
阿耨多羅此云無上。三藐言正遍。三菩提言
知覺。謂無上正遍知覺。又無上者謂法身菩
提。正謂如理智。遍謂如量智。又正謂無分別
根本智。覺謂無分別後得智。謂由諸佛護念
故於求無上果智之心遂得不退轉也
經曰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
所説。次釋第三結勸也。是故者。結上之辭。皆
當等者。勸勵之語也。汝當信我上來所説及
六方諸佛之言次明大門第四擧三生以顯
實。文有四。一發心。二獲益。三遂志。四勸生」
經曰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
陀佛國。次釋第一發心也。已發願者是過去。
今發願者是現在。當發願者是未來。欲生等
者一心希望也
經曰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次釋現獲益也。由念佛發願故。一即
彼佛冥加。二即此佛潜衞。遂令求道之心不
退願生之志不移。故言不退轉。問已發願今
發願可令得不退轉當發願者既未發願云何
得言得不退轉。答若已發願者已得不退。若
今發願即現得不退。若當發願亦當得不退」
經曰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第三
釋遂志也。謂若已發願者謂過去。過去發願
者已生也。若今發願者謂現在。現在發願者
今生也。若當發願者謂未來。未來發願者當
生也
經曰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若有信者應當發
願願生彼國。次釋第四勸生也。汝等若信我
語者發願生彼國也次下大門第五他述希
有。四。一彼讃揚。二訝能堪處。三怪登勝果。
四讃授祕方
經曰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讃諸佛不可思議功
徳彼諸佛等亦稱説我不可思議功徳。次釋
第一彼讃揚也。我讃六方諸佛能爲衆生作
眞實證。衆生因此心得無疑。又彌陀如來大
慈悲攝引。我偏讃彼。彼佛復讃此
經曰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爲甚難希有之
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
衆生濁命濁中。次釋第二訝能堪處也。自誓
三昧經云。釋迦者此云能仁。十二因縁經曰。
牟尼者名爲寂滅亦名無分別。過去因果經
云。謂身口意滿足。即能證寂滅涅槃。能證無
分別智。能令身口意功徳滿足。故言釋迦牟
尼。能爲甚難希有之事者。訝佛堪忍五濁惡
中。娑婆世界者。今翻雜惡。自誓三昧經云名
忍世界。眞諦云。忍是世界梵王之名。由能忍
他勝事不生妒忌故更從主立名爲忍界。又
悲華經云。此界衆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是
名忍土。五濁惡世者。五者是數。濁者是滓。十
地論云。有無明雜智。名之爲濁。濁是最下滓
穢。譬如酒水蘇油等淳清在上滓濁在下。若
衆生劫初生時。人能長壽衣食精好。煩惱輕
微諸見薄劣。身色端正孝順慈敬。無五滓穢。
名之爲清。劫將欲末時。惡壽短煩惱厚重。諸
見深固反逆不慈。有玆五滓。名之爲濁。今此
濁義廣如別章。此略釋名。一劫濁者。劫謂時
也。菩薩善戒經云。由衆生内有惡故外有三
惡時。謂飢饉疾疫刀兵。此三劫起時名之爲
劫濁。飢經七年。病經七月。刀經七日。時雖長
短不等。但衆生死者一種。逢一一劫死者過
半。若今衆生施僧一摶食者不逢飢饉劫。施
僧一丸藥及與貧病者不逢疾病劫。行不殺
戒起慈悲心不逢刀兵劫。而此三劫先飢後
刀中間有病。然非相繼而有。但次第有。謂一
樚櫨劫下時有飢饉劫。次樚櫨劫下時有疾
病。後樚櫨劫下時有刀兵也。此三災劫起時
必其人壽十歳之時。故言劫濁。二見濁者。見
謂五見。邪智推求邪心作解故名之爲見濁。
善戒經云。如今衆生非法見法。法見非法。非
法説法。法説非法。以不正見妄生分別。破壞
正法増長邪法。令他修習故名見濁。三煩惱
濁者。謂三毒在心能令心生煩惱造諸惡業。
即善戒經云。令諸衆生因煩惱故造諸惡業
及畜惡具。謂刀兵仗等損害衆生。倶名煩惱
濁。四衆生濁者。攬假名色而生。名色非一。即
多法假和合成説名衆生。而諸衆生忘恩背
義傲慢欺誑。不修三學及十善業。多造十惡
五逆。即善戒經云。令諸衆生不能孝養不敬
師長不造善業名衆生濁。五命濁者。謂報得
非色非心一期命根名爲命濁。若修善業所
得命根長遠或八萬歳。由諸衆生多行殺盜
損命縁業不滿百年。即文殊問經云。人命漸
減短下至十歳即老即無名爲命濁。故名五
濁。所言中者。謂釋迦出五濁之内
經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次釋第三
釋怪登勝果也。怪能於此惡時惡處惡衆生
中能忍諸惡能得菩提
經曰爲諸衆生説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次
第四釋讃授祕法也。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者。
謂一日乃至七日念佛即拔塵滓高昇淨境。
微因著果俗情難信。人恐如來引接之語故
言難信之法自下大門第六自叙甚難。文分
有四一顯難行之因。二顯難得之果。三説難
信之法。四結成甚難
經曰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乃
至是爲甚難。釋此自叙甚難中分有四句。一我
於五濁等者。叙出穢方。二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者。叙證勝果。三爲諸衆生説等者。叙
授祕術。是爲甚難者。結上三事難作能作也
自下第三明流通分。即依教奉行分也。文
有三。初能説已周。次所聞已備。後歡喜頂受」
經曰佛説是經已長老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
世間天人阿修多羅等聞佛所説歡喜信受。釋
曰。佛説經已者。結集者所叙。即能説已周。
長老已下即所聞已備。聞佛説經已下即歡
喜頂受。言一切世間者。世間物非一故言一
切。大集日藏經云。世間有三。一衆生世間。謂
六趣之類。二器世間。謂三界四十居止處。三
五衆世間。謂有漏五陰。云何名世間。雜阿含
云。危脆敗壞故名世間也涅槃經云。天名燈
明亦曰光明。光明能除黒暗而爲大明故名
爲天也。又吉祥故名天。能多恩義故名人。
有信能多恩義故名人。大法炬經云。阿修羅
名非天。彼非天故名阿修羅。等者。即應等取
龍金翅鳥緊那羅乾闥婆等。略而不數也。歡
喜者。心歡體悦故言歡喜。即十地論云心歡
體悦也。又伽耶山頂經論云。具三清淨名爲
歡喜。一能説者清淨。謂佛是一切智人。普爲
衆生盡説頓盡無垢藏之法。二所説清淨。謂
理教相應隨順無逆句義依之出離。三受者清
淨。謂彼從受而誠信不生輕謗。具玆三義故
言歡喜。又顏舒曰歡。神悦曰喜。聞之不謗稱
信。領之在心爲受。故言歡喜信受。奉行末代
奉行
阿彌陀經疏
  後批云福州開元寺常契和上以大中七
年九月日捨與珍

阿彌陀經疏跋
自什公譯阿彌陀經以來。歴朝諸師製之疏記
者亡慮數十家蓋亦盛矣。慈恩基師所撰有
二。一名通賛疏。一單名疏。二疏互有出沒影
發經義。猶一室兩燈。照物愈明。豈可廢其一
乎。余嘗讀長西録。又見記主禪師之所援引。
知通賛外更有疏。而切惜其不傳于今焉。一
日與智積之慧嶽麟瑞二公話次。語偶及此。
因知猶存于彼藏中。遂囑二公寫得一本。粗
加校訂。藏之篋中。頃有人鎸梓。共之同志。藏
版于華頂之庫中。余因不愧鄙拙。略述得此
書之顛末。以跋其後云
  寛政四年壬子二月穀旦
  江戸沙門典壽撰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