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教主義 (No. 2457_ 曇寂撰 ) in Vol. 77

[First] [Prev] 857 858 859 860 861 862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457

大日經教主義

  沙門曇寂撰
今將明遮那經教主義有二種。一辨古説。
二申今按。初中亦二。初辨他門説。次辨自
宗説。初辨他門説者
智證大師疏抄曰。薄伽梵卽毘盧遮那法身
者。自性身也。佛伽持身卽受用身者。自受用

又字輪品雜疑目云。凡説教門在應化身説。
修觀門正在法身。此歸趣處故人多迷之。故
金剛大師云。大日卽釋迦牟尼未見抄全文。此
文出瑜公指心
抄。疑目文者載
在寶師口筆中
又心目云。凡自性身爲自證。他受用身爲加
持身。如此文皆約位釋
此釋文亦與抄相違可見
  辨云。此師約四身而解。薄伽梵卽等者。
不違疏意也。今本地身等者。若對四身
則自性身故。佛伽持身卽受用身等者。恐
非疏意也。何者。佛伽持身者正指教主。
受用身者明所生土具如
下辨
應知受用身者
是所住處。非自受用身也。又佛加持身者
是他受用。豈是自受用乎。疑目云。凡説
教門在應化身者。此釋意似應化身爲
教主。若爾大違疏意也。何者第五十八云。
從此實相花臺中本地身則表大日如來加
持之相大日加持之相卽教主加持身
也。云何云應化爲教主乎。應化者是第
三院釋迦。釋尊傳説此經流傳閻浮。是
其三昧而非此經能説教主也。故第五
釋釋迦相中云。此白蓮花卽是中胎淨法
界藏。世尊爲令此教廣流布故。以此生
身幖幟而演説之。然與本地法界身無
二無別故。云住彼而説法也此師不
得疏意可見矣
安然教時義曰。若菩薩大經藏在花藏界説。
實是花嚴深密祕分其本未來。此是舍那他
受用説。其中亦有自證化他法門。若大日金
剛頂經等在法界宮説。此是自受用説。其
中亦有自證化他
又云。顯乘住應身開顯實相。密教住他受
用身開顯内證
又云。義釋云。能加持是住所加持。其能加持
是理法身。所加持是自受用。他受用。變化身」
  辨云。若大日金剛頂等者。是明自受法樂
相故云自受用説等。又密教住他受用
等者。正明此經能説教主。卽指加持身
云他受用也。又義釋云等者。自解義釋
而不得義釋意也。此師亦約四身而解。
自性身爲能加。自受已下三身爲所加持。
爲所加持卽住處也。難云。若約本地加
持二身。則自受用卽本地身。何爲所加。又
加持名卽在化他。自受豈化他之稱乎。又
約三身。自性自受合爲法身。法身豈是所
加持乎。又上云密教住他受用。何忽云
所加持。是自受等自語相違可見不得義
釋意故爲此等解難爲依據矣
演密抄云二卷十
四丁右
言薄伽梵卽是毘盧遮那本
地法身。今言如來是佛加持身卽是應身。謂
從加持而現起故。加持之身名加持身
又云二卷十
六丁右
本地法身者。卽實相法身也。一眞
實相爲萬化之本。猶如於地爲萬物之依。
故曰本地。言法身者。謂此實相能軌持萬
化。卽此軌持假名爲身。法卽身故。本地卽法
身。並持業釋。又法身有五。清凉云。一法性
生身。言其生則本之法性故。二功徳法身。推
其因則功徳所成故。三變化法身。就其應
則無感不形故。四實相法身。語其妙則無
相無爲故。五虚空法身。稱其大則彌綸虚
空故。於此五中。今當第四實相法身。以別
揀通。卽本地之法身。言次云如來是佛加持
身者。卽應身他受用也。次疏釋成其所住處
名佛受用身。言如來心王等者。如來是所住
心王爲能住。如一切諸佛説法儀式。皆住
於應身。卽本地身爲教主也。約別就勝。唯
是眞身。故經云。應化非眞佛。亦非説法者。
推功歸本言法身説。又下説。法處卽如來身。
師子座亦爾。依正尚猶無礙。豈佛身眞應而
局定耶。亦得名如來身説國土身説菩薩身
説等。今但説眞應二身。如般若論説有二
佛。一眞佛卽法身。二非眞佛卽應化身。又花
嚴云。諸佛眞身本無二。應物分形滿世間。
又云。佛以法爲身。清淨如虚空。所現衆色
形。令入此法中等。然諸經論或説三五九
十身等。統而明之一法身也
  辨云。從初至名加持身。總釋疏文。意云。
能加持正在本地。所謂遍一切處加持力
也。是從本地加持力生身故。加持之身。
依主釋也。又云下。別釋本地法身名義可
知。言次云如來下。釋疏次文。此中解加
持身爲他受用也。次疏下。釋住處文。如
來是所住心王爲能住者。非是疏意。疏意
云。如來者是加持身。卽是心王毘盧遮那。
  如來卽心王。持業受名也。前自云。如來是
佛加持身卽應身他受用。次疏釋成其所
住處名佛受用身。既自判釋如來爲教
主。何忽亦云如來是所住。前後如來言豈
有別義乎。讀者應思。約別就勝下。明推
功歸本本地爲教主。所以知。其畢竟意在
加持身爲教主。住應身相諸佛説法定軌
故。應知此師加持身卽他受用。是爲教
主也
次辨自宗説。此亦有二。一古義説。二新義
説。初古義説者。本地法身爲教主。故專談
法身有色形具於言語。是依宗家自受法樂
説而建立也
二教論下八丁引瑜祇經及聖位法門畢云。
如是等並是自性受用理智法身之境界。是
法身等自受法樂故。説此内證智境界云云
聖位經云。如是諸佛菩薩。自受法樂故。各
説自證三密門
又論上文云。亦自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各説
三密門云云
寶師勘註云。此經教主。本地加持二身。古來
學者存異議。雖然准餘經例。簿伽梵教主
成就句也。今指之名本地法身。可知以本
地法身爲教主義。可爲始終落居歟。本地
身者。下第二十卷次入中惡字是方便也。此
是毘盧遮那本地之身。花臺之體超八葉絶
方處。非有心之境界是則台藏曼荼羅中
胎佛名本地法身。已海會中尊也。豈非教
主乎云云次廣引住心論反開題
成立本地身教主義往見
  辨云。宗家意爲對顯教隨他之説而顯
密教隨自意義。頻談自受法樂法身説法
義。是宗家各別所傳自受法樂及四身義
皆金剛頂之所説也
而與
疏家義本自不同。然古師皆宗家釋爲本
以解疏義。是以方鑿圓柄不互相容。諍論
多端職此之由矣。應知偏云法身爲教
主者。非疏主意也
次新義説者。是根嶺不共一家之相傳。而瑜
公爲其本也。此依第一卷然此自證三菩提
乃至是處言語盡竟心行亦寂等文。律立於自
證無言説加持門説法義。指心抄初引般若
寺抄。次廣明自義。今具擧文辨之
般若寺抄云。加持身者。曼荼羅中臺尊。此名
佛加持身。當報身也。亦名字門道具足佛
也。亦名具身加持也。其所住處者。卽通受
用變化身。故有四種法身也文指心二卷
二十一丁
  辨云。此中擧四身對明二身。然是釋疏
次云如來已下加持身文。此前當有釋本
地身文。今未見全文。餘他日得般若寺
抄自撿其文。文云三身義。疏云。薄伽梵
住如來加持者。薄伽梵毘盧遮那本地法
身。次云如來。是佛加持身其所住處名佛
受用身。卽以此身爲佛加持住處云云
持身者是曼荼羅中台尊。乃至有四種法
身也既有本地身釋明。瑜公所引但加
持身釋也。抄主意。加持身者指自受用。故
結云有四身。一本地身法身二加持身自報
三受用他受
四變化也。是云四種身。然瑜
公云。加持身者指薄伽梵句。又云。此加持
身卽自性身等者。不得抄意也。曼荼羅
中臺尊者。第五卷所謂從實相花臺中則
表大日加持之相是也。此各佛加持身者。
佛謂本地。從本地身而流出故。云佛加
持身。佛之加持身。依主釋也。當報身者。
正辨對明。當謂卽當。猶如當日云卽日
也。加持身者卽四身中之報身。故云當
報身也。報謂自報。下釋住處云自受用
變化。受用者他受用也。所以知此卽自報
也。瑜公引h@u@m字義而釋。h@u@m字義總以六
義解報身義。今具擧文。經云。汚字報
身義。此報者非因縁酬答之報果。相應相
對故名曰報也。此則理智相應故曰報。心
境相對故曰報也。法身智身相應無二故
名報云云應知理智相應等卽自受用義
也。亦名字門道具足佛者。擧其異名也。
今解云。經具縁品云。世尊説不思議眞言
相道法眞言者。次上所説諸字門也。相
謂字相。道梵云naya。此云理趣。理趣卽
實相。實相卽字義也。故知眞言相道者卽
字門道也。具足者字輪亦名具足法門。第
十七二十丁云。欲備一切如來功徳。先須
用此地水火風四輪及空然後作具法也
解云。地水火風空卽經所説五字輪也。
然後作具法者指次布字品。卽穪字輪
云具法也。阿闍梨以諸字輪布身支分
則成曼荼羅身。曼荼羅者輪圓具足義。故
云具足。又第二十卷二十四稱菩提心云
具足道。字輪卽菩提心義。故二十卷十二
云。此菩提心卽是字也。謂阿迦遮吒多華
云云以要言之。卽a@m字百光遍照王也。第
十八二十六云。此眞言卽是一切法自在牟
尼。此卽毘盧遮那之別名也。此眞言惠方
便之光。能破一切無智暗。猶如大日出時
衆冥自滅。普謂一切衆生頓除一切無明
之暗也。當知。此字卽我所加持。卽同於
我。與我無異。我卽佛自體也。我以此眞
言門故。隨類普現色身。遍法界一切衆
生之類。隨彼種種喜見之身。能一時普具
其身。隨其心欲而爲示現二十八云。
金剛手得具此。一切大會亦得同覩此
不思議神妙之境也。所以者何。此大智之
身常住寂靜。離諸因縁非有心之境。離
佛神力所加持。則一切菩薩非其境界
也。佛既示已告言。汝等且可觀我字輪
境界廣長無量也○如是廣長之身普應
一切從何得乎。乃從一字眞言王而現
此事也云云我字輪境界者。卽字門道具
足身也。經第五二右字輪品説字輪畢云。
祕密主。如是字門道善巧法門。次第住
眞言道云云第十四八丁云。如是祕密主
字門道善法。眞言道住次第諸佛神力加
持三藐三佛陀道。菩提行僲者。經云如
是卽指上字輪也亦名具身加持也者。
謂具足相好身也。第十七四右釋世尊持
陀羅中云。阿迦羅縛低。謂具形相者
形相者卽具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卽字輪
也。第十九十八云。祕密主。一一三昧門隨
  入見是。祕密主。乃至三十二大人相等。皆
此中生。經文也。卽此一一字有三十二三
昧門。此三十二門互相入故。能成三十二
相也。謂上迦等二十字也。羅等八字及此
四字。并爲三十二也。一一字中三昧皆
具三十二相也。次俄若拏那麼五字。一切
法中自在轉此等正等覺成隨形好成就隨
現。經文也。此五字遍於定惠中。亦能成三
昧亦能成智惠。能遍成如來八十隨形
好也觀世音稱世尊者。以具三十二
相現三十二身而説法故。卽是所謂陀
羅形佛事也具如第十
七卷私記
阿迦羅云形相。阿
迦羅云支分。支分卽身。故知具身卽具形
相。具形相卽字門道具足義。故云亦云具
身加持也。問。三十二相是化身相。既云
報身。何故解具身爲三十二相乎。答。天
台止觀一二五二云。若見如來。知如來智
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徴妙淨法身。
具相三十二。一一相好卽是實相。實相法
界具足無減。願我得佛。齊聖法王。是爲
見法佛相好。上求下化發菩提心。記釋
云。卽指法身爲諸法本。故云法身具三
十二相。又如花嚴。一一相好與虚空等
云云今此經宗a@m字爲毘盧遮那法身。以
諸字門爲法身相好。無盡莊嚴者。卽是
以相莊嚴法身。何容疑於此間乎。又解。
入中A+uH字名爲五轉具足。卽是字門道具
足義也。字門道具足卽云具身。具身卽加
持身。故亦云具身加持也。其所住處者
  明住處也。通受用變化身等者。受用謂
他受用。他受用及變化身爲住處者。演密
抄所謂一切諸佛説法儀式皆住應身是
也。故有四身者。指心所引抄疏加持身段
釋故。但有三身。本合上所釋薄伽梵釋
總成四身故云也。今按。此釋甚深當有
所傳。然非疏意也。何者。自受用者是自
證名。加持身稱義在化他。然云加持身
當報身。卽達疏意。又他受用等爲其所
住。亦非疏義。具如下辨。瑜師引般若寺
抄。以爲所據建立自義。今具擧而辨之
指心抄云第二卷二
十二丁
私案云。佛加持身者。指上薄伽梵句中也。彼
句含本地加持故。本地無相位永亡言語。
加持身是今經教主故。云曼荼羅中臺尊也。
疏第三云。然以加持故。從菩提自證之徳。
現八葉中臺藏身此意矣。此加持尊特理
佛住自受用身等故。云當報身也。h@u@m字義
云。理智相應故云報云云今所住又通他受
變化等。故抄云。卽通受用變化身故或又
胎藏中臺加持身寄當金界中臺報身毘盧
遮那故。謂教主義同故云爾也。本地自證位
無言語故。現加持身説今經。故云字門道
具足也。故經具縁品云。此第一實際以加持
力故。爲度諸世間而以文字説疏釋云。
釋通世諦明起教所由加持力既起教所
由故。本地位無説法也。爲顯此加持身卽
自性身永異受用以下加持身故。云具身加
持也。然古徳未知自性身中有加持身。或
云本地自證之説。而害經疏自證無言之文。
或云他受變化之説。而同顯教三乘一衆之
佛。恐隠疏家之深旨。失宗家之本意歟。當
知以中臺尊故。不壞大師自性身説法之
義。又以加持身故。不違疏家神力加持三
昧之説。疏中云本地身者。先擧能現本地
身爲今教主。疏第三云菩提自證徳。第六
云菩提實義是也。具如前後文中辨矣。
  辨云。依般若寺解今疏者。似不得疏
及抄竟。何者。抄云當報身。故抄自受用
爲其教主。加持身者非自受故。般若寺
義與疏不同。不可依彼而解疏矣。然
建立加持説義最得疏意。言不足故義
難顯明耳。彼句含本地加持故者。難依。
薄伽者是本地身。次云如來是加持身。故
疏釋云。次如來者是加持身薄伽梵與
如來稱號是別。以顯本地加持二身。何
云彼句含本地加持乎。本地無相位永
亡言語者。意明。本地位無隨他形相故
云無相。無隨他言説故云無言。非言
無法身微細色形無自受法説法。凡沐
大師之餘流者。誰不知此義。故師論自
證説法義。往往明自受法樂義。未遑枚
擧矣。然有人不得師意。妄破自證無言
義。讀者簡之。此加持尊特理佛等者。此義
不可。加持尊特者是加持身。而非理佛
也。故次下疏云。從心王毘盧遮那本地
加持尊特身明加持尊特者是所生加持
身也。豈有加持身而住自受用乎。然天臺
  等稱他受用云尊特具如
下辨
此師以爲尊特
者卽本地身也。既云加持云尊特。豈是
本地理佛乎。或又胎藏中等者。師意以爲。
金界中臺報身卽自性法身故。引爲證也。
此義不爾。何者。理趣釋第二章云。毘盧遮
那如來名遍照報身佛。於色界頂第四禪
色究竟天成等正覺。爲諸菩薩説四種
自證自覺聖智云云此文明著。報身者卽自
受用而非自性身也。堀池南嶽等諸師。
解般若寺抄多皆同瑜公。准此應知。本
地自性位等者。釋字門道具足及具身加
持義。而明加持門説義也。意明。以文字
故云字門道具足。又加持身卽自性身故
云具身加持。恐不得其意也。今解如前。
餘生後公僅六百年奇。自嗟不呈餘所解
於猊座下。而令公爲起予之嘆也。或云
本地下。明他受用爲教主違宗家説。或
云他受下。明違疏家説。當知下。明自義。
意明。薄伽梵句含加持身故。具疏家宗
家兩義而不失也此解恐還失雨祖意。薄
伽梵者是本地身。本地無言故現加持身
説法。是云如來。是以同而異。異而同。本
迹無異。不思議一。今且約異談教主故。
云如來是佛加持身。既以如來號簡異
本地身。云何云薄伽梵句含加持身乎。
違疏可見。又宗家簡疏加持説義。依金
剛頂自受法樂説談法身説法義。自受法
樂者是自證境界。永絶加持相。若云本地
句中含加持義者。大違于宗家本意。委
  解大日開題及二教論等釋。迷霧自發耳。
又以中臺尊故不壞大師等者。若依疏釋。
中臺者卽加持身也。故第五云。從此實相
花臺中則表大日加持之相。若爾以中
臺故還壞大師自證説法義。云何云不
壞乎
二申今按者。先辨大意次就文解。初大意
者。如上所擧明古徳説各各不同。皆不得
疏主意何也。各皆狹帶四種身義而解經
疏所明二身義。是以不得其實也。學密者
若欲得疏主意。則先一掃四種身説及諸
云云當須空心而讀經疏。不爾絶無得
疏主意而已。當段疏總有三身一本地身。
二加持身。三受用身也。第九二十一釋三三昧
耶中。復次約加持流
現説會相
眞言行者以初三昧耶
故。得同如來祕密身口意平等之身。以第
二三昧耶故。得同如來加持法界宮尊特之
身。以第三三昧耶故。令此身土皆如金剛。
與無量持金剛衆而自圍繞此釋卽明今
三種身也。初三昧耶明本地身。卽當經薄
伽梵句也。祕密身口意者。聲字義云。文字所
在六塵其體。六塵之本法佛三密是也。平等
三密遍法界常恒六塵文字者。所謂字門
道具足。是加持身也。法佛三密卽本地身。是
加持之故云六塵之本。卽是此眞言義也。第
二三昧耶明加持身及其住處也。是當經住
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也問。何故法
界生云法界宮尊特身耶。答。法界者卽本地
也。故中胎藏亦名法界藏。生謂生起。卽加持
流出義也。謂從本地身而流出加持身。卽
法界生義也。加持尊特者。卽他受用身對當
機衆而説法故。故當段下釋云。從心王毘盧
遮那現加持尊特身。又入祕密曼荼羅位品
云。内現意生八葉大蓮花王。乃至其中如來
世間最尊特身第十六二十
八丁
釋云。此上有一
切人中尊。卽是毘盧遮那也。此是行者自性
無師智大毘盧遮那佛。非從外來也人中
尊者亦對機之稱。卽他受用身也。法界宮者
卽受用身。是加持身之所住土也。第三三昧
耶明其眷屬。卽當一切持金剛者皆悉集會
也。夫此經所宗正在三三昧耶。故下釋身
語意平等句云。平等句法門卽此經之大意
故經初明教主及住處其眷屬者。以意
此表一經之大意故。疏主以今三身釋三
種三昧耶也。兩文相對教主之義甚明著也。
凡經疏始終明其佛身。唯有本地加持二身
更無四身説。故或云自證之本加持之迹。或
云不思議法界種種方便道。或云權智不思
議等。皆明本地加持不思議二諦也。是以窃
惟疏主意應言以不二加持身而爲教主。
不二者卽不思議二諦。謂全本地流出于
外。而對群機稱爲加持。非離本地別有
加持也。故次疏云。既從遍一切處加持力
生。卽與無相法身無二無別第二十卷二十
云。若如來但住自證之法。則不能度人。
何以故。此處微妙寂絶出過心量。説何示
人耶。故漸次流出漸入第一院。次至第二
院。次至第三院。雖作如是流出。不離普
門之身。其八部之衆皆是普現色身之境界
也。若就機情而説。則三重壇。從深令至
淺。乃至世天眞言義淺。但是應身道。方便
未空竟也。若開實性。卽世天眞言與大日
如來何相異耶云云又第三十九云。又令普
現隨類身而言悉現如來身者。明本迹倶
不思議加持不二。豈欲令獨一法界作種種
形耶。行者如是解時。觀毘盧遮那與鬼畜
等尊。其心平等無勝劣之想。轍從一門而
入皆見心王。是故作佛事已問。無二何
故有二身別耶。答。若約佛則唯實相而無
有本迹名。且約機感故強名爲迹。以對
迹故亦強名爲本。應知本地加持。自性受
用等名。唯在機感而佛則無矣。故起信論
云。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義
諦。無有世諦境界。離於施作但隨衆生見
聞得益故説爲用。記釋云。若廢機感。如來
唯是妙理本智。更無應化世諦生滅相
十四十四云。此中云法界藏者。卽是如來所
出之處。謂一切如來處在其中也。奮迅是流
出義。是流溢義。如師子王在深窟中安住不
動。有時出穴頻申奮動。卽是其身本不動。今
則離其常處而動故也。佛亦如是。安住如
是甚深密藏之中。若非如來加持神力。則微
妙寂絶不可得示現。今乃示現無盡身口
意種種形聲。遍滿法界。卽是諸佛奮迅也
解云。師子喩本地身。深窟喩自證。出窟師
子卽是本初。在窟師子更無異體。但出不出
爲異耳。重按三昧耶者。是時義。對世間迦
羅時。所謂越三時迦羅如來之日加持時故。
卽平等時也。第一所謂遍一切處作大照
明。無有内外方處晝夜之別。是云加持之
卽加持
身也
又三昧耶具四義。所謂平等者是本
地法身。第十三十一釋入佛三昧耶亦。三迷
者謂佛三身。謂法報化合爲一身教化衆
生也。亦體同阿字之門云云三身卽三密故。
所謂法佛平等三密謂之平等。平等卽法身
也。本誓者謂自受用也。第一卷云。爾時世尊。
往昔大悲願故而作此念云云應知憶念往
昔悲願卽自受用位也。除障者他受用身。謂
應他衆生除垢障也。驚覺卽變化身也。謂
現釋迦師子身驚覺衆生隨眠也。四身卽
三昧耶四義故。以三昧耶釋教主義意在
于此。又三昧耶者曼荼羅義見釋經曼荼羅
者所謂無盡莊嚴之迹。無量加持身也。應思
之。又密教意説法有二。一自受法樂説。二
他受對機設。自受法樂説者。具如上引文。
問。自受法樂説者本出金剛頂經。今經疏中
終無其説。答。雖不言自受法樂。義自在焉。
前所引第九卷二十
一丁
明本地身。云身口意平
等身。既具三密平等身。豈無説法乎。又第
二十卷三十
一丁
云。法身而有自在神變加持。此
不足疑也。乃至廣擧金剛頂説畢云。然常
途説法。或云法性或云法身。寂靜如空無
所動作。都不説具足如是力用。以爲凡
起神變。皆是有爲之心三昧之力。而不言
法體。如是此其未了也既簡常途法身寂
靜如空。而明具自在神變。其有説法不言
可知。又經云。越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
三時者。正指自證。卽與祕經説同。祕經云。
自在威力常於三世不壞化身。利樂有情
無時暫息云云請見雖不言。自有其義。是
以宗家深探經疏意。成立法爾常恒説義
也。此經開題云。此經總有三本。一法爾常恒
本。諸佛法曼荼羅是也云云法爾常恒者。卽
指自證説。卽所謂常於三世無時暫息是
也。然云法身無形自證無言者。不得疏家
宗家意也。第十二十一云。次決定心歡喜説
名内心處者此心梵云質多。是盧知心也
又次干栗太者是處中心也
如二乘
入道。亦先須得決定心。此決定心卽三昧
也。猶得決定心故。心得悦樂。卽是内心自
證現法之樂也。猶有定故。卽生寶知見。然
三乘各有定深淺不同。今此中意言。若能證
此心處心中之心此卽訶
栗太
卽是如來大決定心
謂三
昧也
猶有此定故得入阿字門發心入阿字
門故。卽能了知眞言行@a@m之與果a@ma@h
此釋門心。自證心爲内心自證現法之樂者
卽自受法樂也。二他受對機説者。卽加持身
説法也。前自證説者。自受法樂唯佛與佛境
界故。衆生不能以此蒙益。是以加持方便。
而如自證演説妙法。卽所謂十萬頌本是
也。而古義云自證説法。新義談加持門説。
各執一義。今合二説終不相離。可謂圓滿
矣。此二説同而異。異而同。何者。若約能化。
加持説時卽自證説。越三時如來之日加持。
故云累而同。若約時聞。全本地作加持説。
故云同而異。然若執此則失彼。豈得稱平
等法門乎。又明曼荼羅亦有自證加持二
種。第三卷十五丁云。今此中妙法蓮華曼荼羅
義。毘盧遮那本地常心。卽是華臺具體。四佛
四菩薩醍醐果徳。如衆實倶成。十世界微塵
數金剛密慧差別智印。猶如鬚蘂。十世界微
塵數大悲萬行波羅蜜門。猶如華藏。三乘六
道無量應身。猶如根莖條葉發暉相間。以如
是衆徳輪圓周備故名曼荼羅也。然以如
來加持故。從佛菩提自證之徳現八葉中
胎藏身。從金剛密印現第一重金剛平等諸
内眷屬。從大悲萬行現第二重摩訶薩埵諸
大眷屬。從普門方便現第三重一切衆生喜
見隨類之身云云此二種如次本地加持二種
曼荼羅也。於本地自證中有如是無盡莊
嚴恒沙萬徳。以莊嚴法身。是云自證。以此
爲所依而流現加持曼荼羅也。
次就文解者。經云薄伽梵者。總牒文也。薄
伽梵卽等者。別牒作釋也。薄伽梵者。上云今
此宗中是能破義云云能破卽法身義也。圓覺
略疏云。婆伽梵主成就也。涅槃云。能破煩
惱名婆伽婆。卽當斷徳以顯法身。淨土説
經法報不分非應化矣。故佛他經云。是薄
伽梵最清淨覺。極於法界盡於虚空藭未
來際。抄云。最清淨等四句。是眞身殊勝功徳。
盡虚空者横也。窮未來者竪也最勝疏云。
此法身有二。一自性法身。二功徳法身。今
包合二。爲除煩惱等障。明爲得自性法
身。爲具善法故。明爲得功徳法身。卽淨
法界四智品總名法身。能證所證合名法身
今云。a字大因陀羅是自性法身卽能破義。
第十一三十
五丁
云。大因陀羅者。此是金剛中之極
剛者。能破金剛。而金剛不能破彼。又是極
黄色也。如此紫磨金色。此想阿字爲之名
金剛輪也。第十二八丁云。如上所説。卽是阿
字門如來金剛性。而功徳藏具足無缺。常住
妙理之門也卽毘盧遮那本地法身者。釋
薄佛梵三字也。今解此文有二。初明名義。
次辨其法體。辨名義者。毘盧遮那者。先標
佛體。具如上疏釋。本地法身者。示其位也。
先擧梵名者。怛羅歩彌。此云本地。瑜伽論
記第一釋本地分題中云。梵云怛羅。此云
本。梵云歩彌。此云地。地者生成住持義。乃
至釋論解云。地謂境界・所依・所行。或所攝義
云云今解。本謂根本。對加持之迹故云本。地
謂所依。能爲所依生加持之迹故。釋地大
喩中云。大悲曼荼羅一切種子之所出生。卽
此諸乘無量事業所依止處又唯識論云。法
身者大功徳法所依止故。佛地論云。力無界
等功徳法所依止故守護經第二説十力無
界等功徳法門云菩提心眷屬。若約人則此
功徳卽三重曼荼羅諸尊也。能生三重諸尊
故名爲本。亦能爲所依故云本地。本卽地
故。持業釋立稱也。又怛羅者。如如無始義。卽
是眞如。眞如是萬法本。迷悟所依故。本地之
本云怛羅也。又花嚴花藏世界之藏梵云多
羅。大疏釋云。蓮花含子之處目之爲藏
子之處者。所謂花臺具體子卽醍醐果徳卽
是本地常心也具如下引
第三卷
又花嚴疏第六十六
釋多羅幢云。多羅此云明淨。幢者建立。表
無著行依般若淨明立勝行故多羅是淨
明義。所謂淨明法身。摩訶毘盧遮那者。卽本
地法身也。轉字輪品偈云。我一切本初本ノ義
號名世所依地ノ義説法無等比加持
説也
本寂無
有上不二第一句明本義。第二句是地義。第
三句卽加持説。第四句明本迹不二義。第十
二云。本初卽無量義壽量卽中胎藏身也。
法身者。法謂軌持。能軌持三重曼荼羅無盡
莊嚴藏故名爲法也。身者名體依實三義。
淄州最勝疏二末
二丁
三者是教。身謂依義。體及積
聚。如成唯識論第十解。又眞實義梁攝論云。
身者名實不破壞名實。或相續名身。梁論
三世諸佛相續不異。隨其所應自性法身
通體依實三義名身。應化通五。異遍計故
亦得名實。又非肉血之所成故亦名爲實。
若望自性法身而説。不得名實云云此軌持
法能爲諸尊體及依。其性堅實故。法卽是身。
亦持業釋也。又最勝疏云。眞如是功徳法體。
體卽是身故法卽身。無性釋云。法性卽身故
名法身。是持業釋也今亦如是。本地是三
重諸尊功徳法體。體卽是身故。又本地法身
相對作釋。本地卽法身。亦持業釋也因辨。身
名堅實義者。卽與h@rta堅實義同。h@rta者。
所謂摩訶薩意處。卽衆生本心。第五釋内心
妙白蓮云。此是衆生本心。妙法芬陀利花。祕
密幖幟云云前所引蓮花成曼荼羅釋云。本地
常心卽花臺具體故知本地者卽衆生本具
h@rta眞實心。迷之者名衆生。悟此者稱爲
法身。是以佛自證此心時。明具一切衆生與
吾不異起同體大悲。是云加持護念。所謂
爾時世尊往昔大悲願故而作此念者。意在
于茲矣
次辨其體者。今此疏中本地與自證義有
少異。先辨其義。次當指體。本地者。指毘盧
遮那自體。是與常途眞如自體名爲法體同
也。第二十卷云。次卽入中惡長聲字是方便
也。此是毘盧遮那本地之身花臺之體。超八
葉絶方處。非有心之境界。唯佛與佛乃能
知之云云此文云超八葉等故。唯取毘盧遮
那自體稱本地也。次自證者。心自證心名
爲自證。與常途所謂如智證如同。是正明
自受用成覺義。故自證者並存理自性自受
二身也。故上疏釋題成佛義云然此自證
三菩提等。卽是自受成覺相也。又第二十卷
二十
七丁
乃至是故八葉若是大日如來一體也。
若如來但住自證之法則不能度人。何以
故。此處微妙寂絶出過心量。説何示人耶
此釋與上然此自證中同。然總指八葉中
胎云住自證法。中胎是理法身。八葉卽智法
身。理智冥合稱云自證所以知。當段云毘盧
遮那本地法身者。正明自證義。其體存理智
二身也。廣引文而明者。第三云。本地常心
卽是花臺具體。四佛四菩薩醍醐果徳。如衆
實倶成次明加持曼荼羅云。然以如來加
持故。從佛菩薩自證之徳現八葉中胎藏
此文甚明指中胎八葉理智二身云自
證也。最勝王經云。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
法身。前二種身應化
二身
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
眞實有。爲前二身而作根本卽本
地身
離法如
如離無分別智。一切諸佛無有別法。疏釋
云。明得法身。如如卽自性法身。如如智卽
四智品。又云。卽淨法界者。四智心品總名法
身。能證所證合名法身花嚴大疏第六十丁
經云。何是佛地。疏釋云。言佛地者。卽智徳
分位抄云分位
便彰地義
然體不出五。謂清淨法界及
與四智。以斯五法説大覺性。具如佛地經
及彼論説。然要唯有二無所不攝。謂眞理
妙智融而無二是諸佛地。抄具如佛地經者。
卽五法攝大覺性。謂一眞法界四智菩提。又
論第一釋佛地名云。地謂所依所行所攝。卽
當折説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
察智成所作智受用和合一味等事是佛所依
所行所攝名佛地然惡唯二下。第四攝五
爲二。五法之中四是智故。金光明云。唯有
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名法身故。融而無二
者。五攝二爲一。謂無有智外如爲智所
證。亦無如外智能證於如。故融無二。又融
無二者。總攝五節爲無障礙如來地矣
云。所謂佛地者卽本地也。五法大覺性者卽
五智五佛。攝五爲二者。所謂花臺具體及醍
醐果徳卽理智二法身也。攝二爲一者。當段
卽其義也。謂攝中臺理智二身。總云本地法
身。應知本地法身者。如智證如。卽是自證
境界也。又攝二爲一者。以余觀彼。唯歸阿
字一實諦也。故第十三云。又祕釋此中。阿字
卽佛本身。又云。阿字卽諸佛法身應知阿
字卽本地法身。故毘盧遮那以此一字爲眞
言也。驗地本地法身者。卽毘盧遮那自證境
界自受法樂位。故微妙寂寂出過心量。故次
現加持身他受用而對群機也。若就四身明
之。自性受用合爲本地。於此位受現法樂。
名自受法樂。二教論云。自性受用理智法身
自受法樂故。説内證智境界云云卽合此二
身爲本地身。又理趣經教主成就薄伽梵句。
具四種殊勝徳。卽四智也。經云。一時薄伽
梵。成就殊勝一切如來金剛加持三摩耶智
大圓
鏡智
已得一切如來灌頂寶冠。爲三界主平等
性智
已證一切如來一切智智瑜伽自在妙觀
察智
作一切如來一切印平等種種事業成所
作智
又前
所引佛地經云。是薄伽梵最勝清淨。極於法
界盡於虚空窮未來際是亦卽當四智
也。應知今薄伽梵義准須具四徳。已具四
徳。卽理智二法身也。次云如來下。釋如來加
持四字。是明教主住處二種成就。如次佛身
土也。如上所引第九所釋第二三昧耶中所
説法界宮尊特身是也。第九釋眞言云。達磨
駄覩是法界義。薩縛婆嚩是自性。亦名本性。
句痕是我義。其句義云。我卽法界自性
云。法界自性者卽本地身。我者佛之自稱卽
加持身也。以本地加持無二無別故。云我
法法界自性。又svabhava含生義故。云法界
生眞言。從法界本地而生卽加持身也。又法
界自性者。卽廣大金剛法界宮故。此眞言亦
含住處義。故疏云如來加持法界宮尊特身
也。又sva者卽娑婆。娑婆卽衆生心土故。第十
二十
九丁
云。於此妙花布地胎藏世界。言於此
卽此素訶世界也妙花布地胎藏世界卽衆
生心地。在因位故指云素訶。素訶卽娑婆
世界也
次解文者。經云住如來加持者。直見翻經
似薄伽梵爲能住如來加持爲其所住。而
梵本不爾。故疏依梵經而釋。所以加持身
爲能住。受用身爲所住。若依翻經則無受
用身。是亦恐依梵本而釋出耳。舊解不解
此等義。故眞依翻經而解疏釋故。云本地
爲能住。加持爲所住等。讀種種文點而取
義。故皆不當也。今先訓文云。次云如來是
本地加持身其加持身所住處名佛本地受用
生處卽以此身受用身爲佛本地加持住處。
如來心王加持身諸佛住而住其中受用身
明。如來者指加持身體。是佛加持身者。明
加持身是如來稱號。如來卽加持身。持業釋
也。然云佛加持身卽明本地加持不相離
也問。佛及如來爲何異耶。答。佛是本地
之稱。如來卽加持之名也。下疏釋佛陀義
云。然此宗中佛陀名覺。是開敷義。謂由自
然智慧遍覺一切法。如盛開敷蓮花無有
點汚此文正明如智證如卽時心蓮開敷
中胎毘盧遮那四方四佛顯現。以喩明之云
如盛開敷蓮花等。故知。佛者是本地之稱也。
又第十一云。初觀本尊今但觀佛是卽對
世間成就見心外尊。明第二正覺心佛顯現。
是云觀佛。佛卽本地身也。又下疏釋如來
義云。但他是如義。偈多是來義。知解義。説
義。去義。如諸佛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今佛
如是來故名如來凡有來去説默者。是
從縁起法。故知如來者卽加持之稱也。又上
明加持相云縁謝則滅機興則生卽此義
也。加持者。梵云ti@s@tati者如如三昧。多羅
尊眞言釋云。ta字如來之體@s@ta是六神通義
見文
殊問
六通卽是加持用。故知ti@s@ta中具佛加
持身義也。前所引花嚴大疏云。何佛地。次文
十三
丁右
云何諸佛加持。疏釋云。佛加持者。謂
佛勝力任持令有所作。乃至然不出三類。
一如加持化身及舍利等。二如加耆城入
火不燒等。三如加非情作佛事等。此與
神通寛陋不同。謂六通中唯神境一有加
持故。今此加持卽是神力今此中亦爾。本
地勝力任持加持身令有所作也。是以應
化所作依本地勝力之任持故。能加勝力
名爲加持。加持之身。依主受名也。上疏云。
神變加持者。舊譯或云神力所持。或云佛所
護念是明本地護念。卽能加持也。又云。然
此應化非從毘盧遮那佛身或語或意生。
於一切時處起滅邊際倶不可得。譬如幻師
以呪術力加持藥草。能現種種未曾有事。
五情所對悦可衆心。若捨加持然後隱沒
是明所加持相可具。次辨加持身體者。如
上辨明自性自受用合爲本地身。故加持身
者他受用。故第九卷云如來加持尊特身。尊
特者非他受用而何也具如
上辨
最勝王經云。如
實相應如如如如智本願力故是身得現。具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頂背圓光。疏釋云二末十
八丁
此現身也。言如實者卽眞如也。相應者。能
證所證倶無二取名爲相應。相應相似義。
此是總句。如如如如智是別句。二空眞性重
名如如。逹二空智名如如智。本願力故者。
明現身所由。智境兩如都無分別。因何現
身。由本願力故。成唯識論云。由昔所修
利他無漏純淨佛土因縁成就等。五既由昔
現身品然問。此應身二受用身是何何身
攝。答。他受用何以得知。答。略四證明。一
此文云。如如如如智本願力故。是身得現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若自受用功徳相好
皆悉無邊故。二下云。二身假名不實念念生
滅。不定住故數數出現。自受用身非數數
出現故。三下云。第二佛身弟子一意故現一
相。自受用身非對弟子故。四下云。應身非
化身故是地前身故問。若他受用云何下
云應身者。從無始來相續不斷。一切諸佛
不共之法能攝持故。衆生無盡用亦無盡。他
受用身既現滅度如何得言無始相續不共
之法能攝持故。答。言相續者。約多分説。
不同化身多百千劫始一現此文所明卽
與上然此自證中釋同也。上疏云。爾時世
尊。往昔大悲願故。此作此念。若我往如是
境界。則諸衆生不能以是蒙益。是故住於
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普爲一切衆生。示種種
諸趣所喜見身云云請見彼此全同。依往昔
大悲願力而生。卽是他受用身也。又般若寺
所謂文字具足身者卽此加持身也。故第七
二十
九丁
此聲字卽是諸佛加持之身聲字卽
字門道也。具身加持者。予前解云。具三十二
相義。卽與最勝王同。以此等義故知。加持
身者他受用身也。其所住處下釋經住字。其
所住處者。經住言通能所住故。是先明其
所住也。其者指能住加持身。是加持身所住
之處。故下疏云以自在加持神心所宅故
等。名佛受用身者。示住處體。是此住處亦是
本地身之所加持住持故。云佛受用身。故
第九云。如來加持法界宮尊特身如來加
持言通身土。故上云佛加持身。今亦云佛
受用身也。佛之受用。受用卽身。二釋可知。
夫住處者。能住如來所受用故云受用。然
云身者。下疏云。上談金剛法界宮。卽是如來
身等云云意明國土卽如來三昧耶身故云
身也。卽下所謂廣大金剛法界宮也。下疏有
二釋。約常途義。指摩醯首羅天宮。是十住
菩薩住處故。約其能化則他受用土也。又
云。今此宗義以自在加持神力所宅故名自
在天宮也。謂隨如來有應之處無非此宮。
不獨在三界之表也是約深祕。若依此
義。住處卽行者本具心蓮花藏也。且如行者
於瑜伽中。以自心爲感佛心爲應。感應因
縁於自心鏡曼荼羅中。而毘盧遮那本尊顯
現。是云加持神心折宅也。第十一十六
釋第
二正覺句云。於鏡漫拏羅大蓮華王座行者h@r
ta心也
深邃住三昧者。又此鏡中如有窟像。觀此
窟甚深中有如來在此窟中深邃而坐之
也。總持髮髻冠無量光圍繞。離妄執分別。本
寂如虚空。於彼中思惟作攝意念誦。一月
修等引持滿一落叉。於中作如是觀。是
名眞見佛也。今曼荼羅中胎毘盧遮那卽表
此義也。故第五云十八
從此實相花臺中行者
心蓮
表大日如來加持之相。其義已如前釋
辨。前者指第四所釋白壇曼荼羅中也。白壇
曼荼羅者。所謂第六夜所授三昧耶戒壇也。
卽是表行者所具本性尸羅。故第四釋中胎
尊云。然後觀作寶蓮臺寶王宮殿。於中敷
座。座上置白蓮花臺。以阿字門轉作大日
如來白蓮花者卽本性尸羅。亦卽所謂内
心妙白蓮衆生本心如法芬荼利花卽是加持
身所住處也。是行者於瑜伽中感應道交所
見尊故云受用身。受用是相應義亦食義也。
第十八三十
一丁
釋百字果相應品題云。右百字
果受用品。謂隨一一門有相應著受用也
其相應者。卽相受用義也。何者。若約行
者。則佛爲所受用。行者感見自受用故。此佛
名爲他受用身卽加持
身也
爲他衆生所受用故
他受用。亦名食身。爲他所食故。食卽受用
義也。若約佛身。行者感心爲所受用。佛來
應住行者心故卽是行者爲佛所食也。薩
婆多律攝第九云。有食家者。女是男之食。
男是女之食。謂男女交會時。更相受用故
名有食住處梵云vihara見第
三卷
卽含受
用義。食義。果義。第三云三十
二丁
僧坊梵音毘訶
羅。譯爲住處。卽是長福住藏。自衣爲長福
故。爲諸比丘造房。令持戒禪定惠者得庇
禦風寒暑濕種種不繞益事。安心行道。令壇
越受用施福。日夜常流無有斷絶。故名住
處也受用施福者。vihara中含受用義可
見。又第二十卷云。次花開敷云阿彌陀何
也。此是受用佛。卽是成大果實受用其果。
無量不思議現法之樂皆得名也大乘莊
嚴論。他受用亦名食身。故知果及與食皆受
用義。果云hara。食云ahara。無量壽種子
hr@i@h中有ha
ra
應知住處卽受用義也。而實行者
心佛。坐於行者心蓮臺上。不從外而來也。
故云心佛顯現。經第五入祕密品云。内現意
生八葉大蓮花王。抽莖敷蘂綵絢端妙。其
中如來一切世間最尊特身。疏第十六二十
八丁
云。此上有一切人中尊。卽是毘盧遮那也。此
是行者自性無師智大毘盧遮那佛非從外
來也第十一三十
二丁
云。於中置字。見此阿
字已。卽轉此字作毘盧遮那本尊之形。卽
是自身現同本尊之像。其像一依本印而作
也。此佛通身有光。是卽菩提心中所具實相
之佛。猶淨瑠璃中内見眞金像。非同餘心
數中妄想也。當知如是見者卽是見心實
相之佛又第十二八丁遍照佛刹者。以此
慧光普照無量法界一切有縁應度者。無
不普現其前。以所憙見之身。稱機説法咸
令得入如是阿字之門也。諸佛刹卽無
餘世界也私謂此世界者卽是淨心之立。
常無毀壞金剛之國土也
金剛國土
者卽是金剛法界宮。所謂如來有應之處也
問。今正明説經會處。云何指行者心土乎。
答。凡諸經中。六種成就表一經大意。於中
住處卽表行者心土。且如法花會場靈鷲山。
靈鷲梵中含h@rbha義。卽是妙法蓮花之體。表
一切衆生本心妙法芬荼利花。所謂我淨土
不毀常在靈鷲山者卽此義也。今此經所説廣
大金剛法界宮亦復如是。卽表心土也。凡
諸佛法身遍滿法界常恒説法。故祕經云。
常於三世不壞化身。利樂有情無時暫
息。又智度論第九云三十
一丁
法身佛常放光明
常説法。而以罪故不見不聞。譬如日出盲
者不見。雷霆振地聾者不聞。如是法身常
放光明常説法。衆生有無量劫罪垢厚重
不見不聞云云若修行者三密相應無明除
滅則見心佛。猶如暗夜無雲仰覩衆星。所
謂廣大金剛法界宮者。正表此義。故第六
二十丁當知此中偈頌如是無量刹塵。非
世間結集經卷所能具載。然諸行人若深入
瑜迦境界三昧時。自當了了聽聞如正説
時無異。是故名爲佛如持日也既云越
三時如來之日。其正説時與今日一時無
異。見是異者名爲無明。無明豈開見心佛
乎。疏示此義云如來有應之處無非此宮
也。若欲即今感應道交見心佛者。即是正
説時也。然般若寺解受用身云。其所住處
即通受用變化身云云頼瑜・杲寶等諸師。多
皆同此。恐非疏意也。疏云加持身云受
用身如次指身土。又第九釋甚分明也。然
釋受用身住處云應化身佛身下所謂如來
有應之釋云何消乎。即以此身等下。正明受
用身爲住處也。此身者指受用身也。爲佛
加持住處者。是此住處。亦從本地之加持力
而生故。云佛加持住處。第二三昧耶中云如
來加持法界宮是也。如來心王下。別釋住
字。如來者加持身。加持身即心王故。如來即
心王。持業釋也。然加持身亦有多種。今
明中胎毘盧遮那加持身故。簡心數尊云
如來心王。下疏云心王所住處必有塵沙心
數以爲眷屬是也 問。下云心王毘盧遮那
現加持尊特身心王者明指本地。何故今
云加持身。答。既云心王毘盧遮那毘盧遮
那言多指本地身。今云如來心王不言毘
盧遮那。如來加持身稱號也。夫不動本地
而住加持。名爲加持身。本地加持而實一
體無別故。但云心王。心王稱號即通本地加
持也。然演密云。心王如來者。如來是所住。
心王爲能住云云此師意。如來爲所住。心王
爲能住佛。恐是依下疏云上説金剛法界宮
即如來身爲此解。設義須爾云何讀文而
成此義耶。讀者應思之。諸佛住而住其中
者。十四本諸佛上有如字。今恐脱之。此中
明諸佛住相。是佛佛道同故云諸佛。佛者本
地之稱也。加持住相與本地不異故云如
諸佛住。夫法身無住爲住。住無住相。今加
持身亦復如是。故下釋師子座云。上説金
剛法界宮是如來身。次云大棲閣寶王亦是
如來身。今云師子座當智亦爾能住所住
皆加持身故悉云如來。何爲能住何爲所
住。於無能所中而示能所。謂之無住而住。
按此住梵言應是prati@s@ta最勝住也出菩
提場陀羅尼
pra
勝也。ti@s@ta住也。又pra是解脱義具第
十七
解脱即佛
具涅
槃經
故而prati@s@ta即佛住也。又pra是第一義諦
故。上云無所住而住下云妙住之境。第一
義住即佛住也。祕密曼荼羅品如來信解願
力所生。法界幖幟大蓮花出現如來法界性
月。安住其中。隨諸衆生種種性欲令得歡
喜。具如第十六卷釋。第一義身安住其中。
即是諸佛住而住其中。能住所住倶第一義
諦。是云無所住而住即佛住也。既從遍一切
處下。明本地加持不二義也。遍一切處加持
力者。即本地法身之加持力。上云爾時世
尊往昔大悲願故等即是也。遍一切處者。即
法身之異名也。第六二十
三丁
釋菩提實義偈中
云。如實相智生者。心之實相即毘盧遮那遍
一切處也。第十七云乃至以此阿字法體常
遍一切處故。若能如是相應。即同毘盧遮
那遍一切處也起信論云。諸佛法身平等
遍一切處無有作意。故説自然。但依衆生
心現衆生心者猶如於鏡。鏡若有垢色傷
不現。如是衆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現故。生
者正明加持身。生起即加持義也。謂全本
地體現加持故。云即無相法身無二無別。
所以加持身亦名遍一切處也。a@m字號遍一
切處具如
私記
又第十一三十
二丁
a@m字云諸佛一
切處光孝也a@m字是百光遍照王毘盧遮
那加持身。所謂字門道具足義也。起信用大
章云。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
眞如等遍一切處。又亦無有用相可得。何
以故。謂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
義諦。無有世諦境界。離於施行。但隨衆生
見聞得益故説爲用與眞如等者。即無
二無別也。第二十卷云。次即入中惡長聲字是
方便也。此是毘盧遮那本地之身。華臺之體。
超八葉絶方所。非有心之境界。唯佛與佛
乃能知之本地爲念本誓開示大悲藏。普
引衆生入佛慧故。復以加持神力普現身
口意。遍滿生死中。當知此即是方便也加持
又下疏釋方便究竟句云。即彼萬行所成一
切智智果説名方便本地内具方便故往昔大
悲願
方便之業加持
即是利他。是以梵音鄔波娜亦
名發起。如從種子生果。果還成種。故以
爲名也此等文明直現本地平等三密而
遍滿生死中。名爲加持身。本地三密外別
無加持三密。加持三密即本地三密故。云無
二無別。予前云以不二加持身爲教主者。
意在于此而自在神力等者。謂法身加持
用也。第二十卷所謂法身而有自在神變加
持即是也。念一切衆生等者。即加持住處。故
結云即此所住名加持處也。身密語密等。即
加持身三密。所謂普現身口意遍滿生死
中是也。前所引第九卷入佛三昧耶釋云。得
入如來祕密身口意平等身。今明不動本
地平等三密而示加持三密。故云見身密之
色等。次又釋歎加持住處故等者廣大者。先
歎法身普遍徳。上云遍一切處是也。金剛
法界者。正指住處體也。金剛者謂智法身。
云金剛喩實相智。法界者謂理法身。故云法
界者。廣大金剛智體。智體即理也。宮者正
明處義。故云妙住之境心王所都。廣大者謂
五大故。五色印云廣大法界印。是故以五
色畫作名爲大曼荼羅也。金剛智者智五大
即月輪質多心也。法界者理五大即蓮花h@r
ta心也。謂之廣大金剛法界宮也。第十二
十一
廣明二心相畢云。若淨此心即曼荼羅
處。不從餘處來也解云。摩訶薩意處名
爲曼荼羅處曼荼羅處即加持住處也 問。
前釋本地身云理智二身。與此住處爲有
何異耶。答。迷此心處者名爲衆生。悟此心
處者稱云諸佛。諸佛衆生體性同一。因果爲
異。佛雖自悟衆生尚迷。未得名爲遍滿成
就。是以酬昔悲願現加持身。普度脱於無
餘衆生。衆生有感則隨應現。猶如月現於
清水中。應知本地即是已成佛。衆生即當成
佛。令其當機爲已成者。正是加持身之功
矣。若約常途義。隨無明卷別見佛色相故。
名爲隨染業幻也。今此宗以加持力令應
度者具法身色相。稱云加持身。故云如來
金剛之幻。如來金剛幻者即所謂不壞化身。
是以本地加持及與衆生加持受
用身
一體無別。
故云。若見加持身則見本地身。見本地身
則行者平等智身。以要云之。隱覆名衆生。
顯現稱法身。但以隠顯爲異。更無異體。前
引方便釋中。種子是衆生。果者即本地。果
還成種有爲加持身。應知此三展轉因果而
無別體也
門。宗家意云何。答。宗家依金剛頂經自受法
樂説而直解今經。未曾欲依疏家而因循
矣。故開題云。至如法界宮中。祕王扣寂之
日。自在殿内已開庫之朝。發心殿而示珍
財。除重關以受法樂云云意明。自證境界無
對機故。金剛薩埵持於自性法身内證法門
示現鐵塔於南印度。而待龍猛之開顯而後
流傳於閻浮提。故談其教主即自性法身
也。又二教論云。問。顯密二教其別云何。答。
他受用身隨機之説謂之顯也。自受用法性
佛説内證境是名祕也。此釋明著以他受
自受隨自隨他判二教異。故與疏釋其義
永異。各各別傳而已
  享保十四年已酉十月 日
  沙門dharmazabhi
  天保十四年歳次癸卯九月十一日寫功畢
  老乞土隆瑜七十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857 858 859 860 861 862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