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方廣佛華嚴經 (No. 0279_ 實叉難陀譯 ) in Vol. 10

[First] [Prev+100] [Prev]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智慧方便妙莊嚴 入總持林三昧苑
    如意爲足正念頸 慈悲爲眼智慧牙
    人中師子無我吼 破煩惱怨入五地
    菩薩住此第五地 轉修勝上清淨道
    志求佛法不退轉 思念慈悲無厭倦
    積集福智勝功徳 精勤方便觀上地
    佛力所加具念慧 了知四諦皆如實
    善知世諦勝義諦 相諦差別成立諦
    事諦生盡及道諦 乃至如來無礙諦
    如是觀諦雖微妙 未得無礙勝解脱
    以此能生大功徳 是故超過世智慧
    既觀諦已知有爲 體性虚僞無堅實
    得佛慈愍光明分 爲利衆生求佛智
    觀諸有爲先後際 無明黒闇愛纒縛
    流轉遲迴苦聚中 無我無人無壽命
    愛取爲因受來苦 欲求邊際不可得
    迷妄漂流無返期 此等可愍我應度
    蘊宅界蛇諸見箭 心火猛熾癡闇重
    愛河漂轉不暇觀 苦海淪胥闕明導
    如是知已勤精進 所作皆爲度衆生
    名爲有念有慧者 乃至覺解方便者
    習行福智無厭足 恭敬多聞不疲倦
    國土相好皆莊嚴 如是一切爲衆生
    爲欲教化諸世間 善知書數印等法
    亦復善解諸方藥 療治衆病悉令愈
    文詞歌舞皆巧妙 宮宅園池悉安隱
    寶藏非一咸示人 利益無量衆生故
    日月星宿地震動 乃至身相亦觀察
    四禪無色及神通 爲益世間皆顯示
    智者住此難勝地 供那由佛亦聽法
    如以妙寶磨眞金 所有善根轉明淨
    譬如星宿在虚空 風力所持無損動
    亦如蓮華不著水 如是大士行於世
    住此多作兜率王 能摧異道諸邪見
    所修諸善爲佛智 願得十力救衆生
    彼復修行大精進 即時供養千億佛
    得定動刹亦復然 願力所作過於是
    如是第五難勝地 人中最上眞實道
    我以種種方便力 爲諸佛子宣説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六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七
 *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菩薩既聞諸勝行 其心歡喜雨妙華
    放淨光明散寶珠 供養如來稱善説
    百千天衆皆欣慶 共在空中散衆寶
    華鬘瓔珞及幢幡 寶蓋塗香咸供佛
    自在天王并眷屬 心生歡喜住空中
    散寶成雲持供養 讃言佛子快宣説
    無量天女空中住 共以樂音歌讃佛
    音中悉作如是言 佛語能除煩惱病
    法性本寂無諸相 猶如虚空不分別
    超諸取著絶言道 眞實平等常清淨
    若能通達諸法性 於有於無心不動
    爲欲救世勤修行 此佛口生眞佛子
    不取衆相而行施 本絶諸惡堅持戒
    解法無害常堪忍 知法性離具精進
    已盡煩惱入諸禪 善達性空分別法
    具足智力能博濟 滅除衆惡稱大士
    如是妙音千萬種 讃已默然瞻仰佛
    解脱月語金剛藏 以何行相入後地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脱月菩薩言。佛子。菩
薩摩訶薩。已具足第五地。欲入第六現前地。
當觀察十平等法。何等爲十。所謂一切法無
相故平等。無體故平等。無生故平等。無
故平等。本來清淨故平等。無戲論故平等。無
取捨故平等。寂靜故平等。如幻如夢如影如
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焔如化故平等。有
無不二故平等。菩薩如是。觀一切法。自性清
淨。隨順無違。得入第六現前地。得明利隨順
忍。未得無生法忍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復以大悲爲
首。大悲増上。大悲滿足。觀世間生滅。作是
念。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若離此著。則無生
處。復作是念。凡夫無智。執著於我。常求有
無。不正思惟。起於妄行。行於邪道罪行福行
不動行。積集増長。於諸行中。植心種子。有
漏有取。復起後有。生及老死。所謂業爲田。
識爲種。無明闇覆。愛水爲潤。我慢漑灌。見網
増長。生名色芽。名色増長。生五根。諸根相
對。生觸。觸對生受。受後希求生愛。愛増長生
取。取増長生有。有生已。於諸趣中。起五蘊身
名生。生已衰變爲老。終歿爲死。於老死時。生
諸熱惱。因熱惱故。憂愁悲歎。衆苦皆集。此因
縁故。集無有集者。任運而滅。亦無滅者。菩薩
如是。隨順觀察縁起之相。佛子。此菩薩摩訶
薩。復作是念。於第一義諦。不了故名無明。所
作業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識。與識共生四
取蘊爲名色。名色増長爲六處。根境識三事
和合是觸。觸共生有受。於受染著是愛。愛増
長是取。取所起有漏業爲有。從業起蘊爲生。
蘊熟爲老蘊壞爲死。死時離別。愚迷貪戀。心
胸煩悶爲愁。涕泗諮嗟爲歎。在五根爲苦。在
意地爲憂。憂苦轉多爲惱。如是但有苦樹増
長。無我無我所。無作無受者。復作是念。若有
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亦無作事。第一義
中。倶不可得。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
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於此。分別演説
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隨事
貪欲。與心共生。心是識。事是行。於行迷惑。
是無明。與無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増長是
六處六處三分合爲觸。觸共生是受。受無厭
足是愛。愛攝不捨是取。彼諸有支生是有。有
所起名生。生熟爲老。老壞爲死。佛子。此中無
明。有二種業。一令衆生。迷於所縁。二與行作
生起因。行亦有二種業。一能生未來報。二與
識作生起因。識亦有二種業。一令諸有相續。
二與名色作生起因。名色亦有二種業。一互
相助成。二與六處作生起因。六處亦有二種
業。一各取自境界。二與觸作生起因。觸亦有
二種業。一能觸所縁。二與受作生起因。受亦
有二種業。一能領受愛憎等事。二與愛作生
起因愛亦有二種業。一染著可愛事。二與取
作生起因。取亦有二種業。一令諸煩惱相續。
二與有作生起因。有亦有二種業。一能令於
餘趣中生。二與生作生起因。生亦有二種業。
一能起諸蘊。二與老作生起因。老亦有二種
業。一令諸根變異。二與死作生起因。死亦有
二種業。一能壞諸行。二不覺知故相續不絶。
佛子。此中無明縁行。乃至生縁老死者。由無
明乃至生爲縁。令行乃至老死。不斷助成故。
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者。由無
明乃至生不爲縁。令諸行乃至老死。斷滅不
助成故。佛子。此中無明愛取不斷是煩惱道。
行有不斷。是業道。餘分不斷。是苦道。前後際
分別滅三道斷。如是三道。離我我所。但有生
滅。猶如束蘆。復次無明縁行者。是觀過去。識
乃至受。是觀現在。愛乃至有。是觀未來。於是
以後。展轉相續。無明滅行滅者。是觀待斷。復
次十二有支。名爲三苦。此中無明行。乃至六
處。是行苦。觸受是苦苦。餘是壞苦。無明滅行
滅者。是三苦斷。復次無明縁行者。無明因縁。
能生諸行。無明滅行滅者。以無無明。諸行亦
無。餘亦如是。又無明縁行者。是生繋縛。無明
滅行滅者。是滅繋縛。餘亦如是。又無明縁行
者。是隨順無所有觀。無明滅行滅者。是隨順
盡滅觀。餘亦如是。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
十種。逆順觀諸縁起。所謂有支相續故。一心
所攝故。自業差別故。不相捨離故。三道不斷
故。觀過去現在未來故。三苦聚集故。因縁生
滅故。生滅繋縛故。無所有盡觀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十種相觀諸縁起。
知無我無人。無壽命自性空。無作者無受者。
即得空解脱門現在前。觀諸有支。皆自性滅。
畢竟解脱。無有少法相生。即時得無相解脱
門現在前。如是入空無相已。無有願求。唯除
大悲爲首。教化衆生。即時得無願解脱門現
在前。菩薩如是。修三解脱門。離彼我想。離作
者受者想。離有無想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大悲轉増。精勤修習。爲
未滿菩提分法。令圓滿故。作是念。一切有爲。
有和合則轉。無和合則不轉。縁集則轉。縁不
集則不轉。我如是。知有爲法。多諸過患。當斷
此和合因縁。然爲成就衆生故。亦不畢竟滅
於諸行。佛子。菩薩如是。觀察有爲。多諸過
患。無有自性。不生不滅。而恒起大悲。不捨
衆生。即得般若波羅蜜現前。名無障礙智光
明。成就如是智光明已。雖修習菩提分因縁。
而不住有爲中。雖觀有爲法自性寂滅。亦不
住寂滅中。以菩提分法。未圓滿故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得入空三昧。自性空
三昧。第一義空三昧。第一空三昧。大空三昧。
合空三昧。起空三昧。如實不分別空三昧。不
捨離空三昧。離不離空三昧。此菩薩得如是
十空三昧門爲首。百千空三昧。皆悉現前。如
是十無相。十無願三昧門爲首。百千無相無
願三昧門。皆悉現前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復更修習滿足不可
壞心。決定心。純善心。甚深心。不退轉心。不
休息心。廣大心。無邊心。求智心。方便慧相應
心。皆悉圓滿
佛子。菩薩以此心。順佛菩提不懼異論。入諸
智地。離二乘道。趣於佛智。諸煩惱魔。無能沮
壞。住於菩薩智慧光明。於空無相無願法中。
皆善修習。方便智慧恒共相應。菩提分法。常
行不捨。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中。得般若波
羅蜜行増上。得第三明利順忍。以於諸法如
實相。隨順無違故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已。以願力故。得見多
佛。所謂見多百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
佛。悉以廣大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讃歎。衣
服飮食。臥具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
供養一切衆僧。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於諸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得
如實三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憶持不捨。又
得諸佛甚深法藏。經於百劫。經於千劫。乃至
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更明淨。
譬如眞金。以毘瑠璃寶。數數磨瑩。轉更明淨。
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慧。隨
逐觀察。轉更明淨。轉復寂滅。無能映蔽。譬如
月光。照衆生身。令得清涼。四種風輪。所不
能壞。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能滅無
量百千億那由他衆生煩惱熾火。四種魔道。
所不能壞。此菩薩。十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
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佛子。是名略説
菩薩摩訶薩第六現前地。菩薩住此地。多作
善化天王。所作自在。一切聲聞。所有問難。無
能退屈。能令衆生。除滅我慢深入縁起。布施
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
念佛。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
作是念。我當於一切衆生中。爲首爲勝。乃至
爲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勤行精進。於
一念頃。得百千億三昧。乃至示現百千億菩
薩。以爲眷屬。若以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
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爾時金
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説頌曰
    菩薩圓滿五地已 觀法無相亦無性
    無生無成本清淨 無有戲論無取捨
    體相寂滅如幻等 有無不二離分別
    隨順法性如是觀 此智得成入六地
    明利順忍智具足 觀察世間生滅相
    以癡闇力世間生 若滅癡闇世無有
    觀諸因縁實義空 不壞假名和合用
    無作無受無思念 諸行如雲遍興起
    不知眞諦名無明 所作思業愚癡果
    識起共生是名色 如是乃至衆苦聚
    了達三界依心有 十二因縁亦復然
    生死皆由心所作 心若滅者生死盡
    無明所作有二種 縁中不了爲行因
    如是乃至老終歿 從此苦生無有盡
    無明爲縁不可斷 彼縁若盡悉皆滅
    愚癡愛取煩惱支 行有是業餘皆苦
    癡至六處是行苦 觸受増長是苦苦
    所餘有支是壞苦 若見無我三苦滅
    無明與行爲過去 識至於受現在轉
    愛取有生未來苦 觀待若斷邊際盡
    無明爲縁是生縛 於縁得離縛乃盡
    從因生果離則斷 觀察於此知性空
    隨順無明起諸有 若不隨順諸有斷
    此有彼有無亦然 十種思惟心離著
    有支相續一心攝 自業不離及三道
    三際三苦因縁生 繋縛起滅順無盡
    如是普觀縁起行 無作無受無眞實
    如幻如夢如光影 亦如愚夫逐陽焔
    如是觀察入於空 知縁性離得無相
    了其虚妄無所願 唯除慈愍爲衆生
    大士修行解脱門 轉益大悲求佛法
    知諸有爲和合作 志樂決定勤行道
    空三昧門具百千 無相無願亦復然
    般若順忍皆増上 解脱智慧得成滿
    復以深心多供佛 於佛教中修習道
    得佛法藏増善根 如金瑠璃所磨瑩
    如月清涼被衆物 四風來觸無能壞
    此地菩薩超魔道 亦息群生煩惱熱
    此地多作善化王 化導衆生除我慢
    所作皆求一切智 悉已超勝聲聞道
    此地菩薩勤精進 獲諸三昧百千億
    亦見若干無量佛 譬如盛夏空中日
    甚深微妙難見知 聲聞獨覺無能了
    如是菩薩第六地 我爲佛子已宣説
第七地
    是時天衆心歡喜 散寶成雲在空住
    普發種種妙音聲 告於最勝清淨者
    了達勝義智自在 成就功徳百千億
    人中蓮華無所著 爲利群生演深行
    自在天王在空中 放大光明照佛身
    亦散最上妙香雲 普供除憂煩惱者
    爾時天衆皆歡喜 悉發美音同讃述
    我等聞斯地功徳 則爲已獲大善利
    天女是時心慶悦 競奏樂音千萬種
    悉以如來神力故 音中共作如是言
    威儀寂靜最無比 能調難調世應供
    已超一切諸世間 而行於世闡妙道
    雖現種種無量身 知身一一無所有
    巧以言辭説諸法 不取文字音聲相
    往詣百千諸國土 以諸上供供養佛
    智慧自在無所著 不生於我佛國想
    雖勤教化諸衆生 而無彼己一切心
    雖已修成廣大善 而於善法不生著
    以見一切諸世間 貪恚癡火常熾然
    於諸想念悉皆離 發起大悲精進力
    一切諸天及天女 種種供養稱讃已
    悉共同時默然住 瞻仰人尊願聞法
    時解脱月復請言 此諸大衆心清淨
    第七地中諸行相 唯願佛子爲宣説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脱月菩薩言。佛子。菩
薩摩訶薩。具足第六地行已。欲入第七遠行
地。當修十種方便慧。起殊勝道。何等爲十。所
謂雖善修空無相無願三昧。而慈悲不捨衆
生。雖得諸佛平等法。而樂常供養佛。雖入
觀空智門。而勤集福徳。雖遠離三界。而莊嚴
三界。雖畢竟寂滅諸煩惱焔。而能爲一切衆
生。起滅貪瞋癡煩惱焔。雖知諸法如幻如夢
如影如響如焔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自性
無二。而隨心作業無量差別。雖知一切國土
猶如虚空。而能以清淨妙行。莊嚴佛土。雖知
諸佛法身本性無身。而以相好。莊嚴其身。雖
知諸佛音聲性空寂滅不可言説。而能隨一
切衆生。出種種差別清淨音聲。雖隨諸佛了
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隨衆生意解分別。以種
種相。種種時。種種劫數。而修諸行。菩薩以如
是十種方便慧。起殊勝行。從第六地。入第七
地。入已此行常現在前。名爲住第七遠行地。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第七地已。入無量衆
生界。入無量諸佛教化衆生業。入無量世界
網。入無量諸佛清淨國土。入無量種種差別
法。入無量諸佛現覺智。入無量劫數。入無量
諸佛覺了三世智。入無量衆生差別信解。入
無量諸佛示現種種名色身。入無量衆生欲
樂諸根差別。入無量諸佛語言音聲令衆生
歡喜。入無量衆生種種心行。入無量諸佛了
知廣大智。入無量聲聞乘信解。入無量諸佛
説智道令信解。入無量辟支佛所成就。入無
量諸佛説甚深智慧門令趣入。入無量諸菩
薩方便行。入無量諸佛所説大乘集成事令
菩薩得入。此菩薩作是念。如是無量如來境
界。乃至於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得知。我悉
應以無功用無分別心。成就圓滿。佛子。此菩
薩。以深智慧。如是觀察。常勤修習方便慧。起
殊勝道。安住不動。無有一念休息廢捨。行
住坐臥。乃至睡夢。未曾暫與蓋障相應。常不
捨於如是想念。此菩薩於念念中。常能具足
十波羅蜜。何以故。念念皆以大悲爲首。修行
佛法。向佛智故。所有善根。爲求佛智。施與衆
生。是名檀那波羅蜜。能滅一切諸煩惱熱是
名尸羅波羅蜜。慈悲爲首。不損衆生。是名羼
提波羅蜜。求勝善法。無有厭足。是名毘梨耶
波羅蜜。一切智道。常現在前。未嘗散亂。是名
禪那波羅蜜。能忍諸法。無生無滅。是名般若
波羅蜜。能出生無量智。是名方便波羅蜜。能
求上上勝智。是名願波羅蜜。一切異論。及諸
魔衆。無能沮壞。是名力波羅蜜。如實了知一
切法。是名智波羅蜜。佛子。此十波羅蜜。菩薩
於念念中。皆得具足。如是四攝四持三十七
品。三解脱門。略説乃至一切菩提分法於念
念中。皆悉圓滿
爾時解脱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
薩但於此第七地中。滿足一切菩提分法。爲
諸地中。亦能滿足。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
於十地中。皆能滿足菩提分法。然第七地。最
爲殊勝。何以故。此第七地。功用行滿。得入智
慧自在行故。佛子。菩薩於初地中。縁一切佛
法願求故。滿足菩提分法。第二地離心垢故。
第三地願轉増長得法光明故。第四地入道
故。第五地順世所作故。第六地入甚深法門
故。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皆亦滿足菩提分
法。何以故。菩薩從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
功用分。以此力故。從第八地。乃至第十
無功用行。皆悉成就。佛子。譬如有二世界。一
處雜染。一處純淨。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
菩薩有大方便神通願力。佛子。菩薩諸地。亦
復如是。有雜染行。有清淨行。是二中間。難可
得過。唯除菩薩有大願力方便智慧。乃能得
過。解脱月菩薩言。佛子。此七地菩薩。爲是染
行。爲是淨行。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從初地至
七地。所行諸行。皆捨離煩惱業。以迴向無上
菩提故。分得平等道故。然未名爲超煩惱行。
佛子。譬如轉輪聖王。乘天象寶。遊四天下。
知有貧窮困苦之人。而不爲彼衆患所染。然
未名爲超過人位。若捨王身。生於梵世。乘天
宮殿。見千世界。遊千世界。示現梵天光明威
徳。爾乃名爲超過人位。佛子。菩薩亦復如是。
始從初地。至於七地。乘波羅蜜乘。遊行世間。
知諸世間煩惱過患。以乘正道故。不爲煩惱
過失所染。然未名爲超煩惱行。若捨一切有
功用行。從第七地。入第八地。乘菩薩清淨乘
遊行世間。知煩惱過失不爲所染。爾乃名爲
超煩惱行。以得一切盡超過故。佛子。此第七
地菩薩盡超過多貪等諸煩惱衆住此地。不
名有煩惱者。不名無煩惱者。何以故。一切煩
惱。不現行故。不名有者。求如來智。心未滿
故。不名無者
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以深淨心。成就身業。
成就語業。成就意業。所有一切不善業道。如
來所訶。皆已捨離。一切善業。如來所讃。常善
修行。世間所有。經書技術。如五地中説。皆自
然而行。不假功用。此菩薩。於三千大千世界
中。爲大明師。唯除如來及八地已上。其餘菩
薩。深心妙行。無與等者。諸禪三昧。三摩鉢
底。神通解脱。皆得現前。然是修成。非如八地
報得成就。此地菩薩。於念念中。具足修
方便智力及一切菩提分法。轉勝圓滿
佛子。菩薩住此地。入菩薩善觀擇三昧。善擇
義三昧。最勝慧三昧。分別義藏三昧。如實分
別義三昧。善住堅固根三昧。智慧神通門三
昧。法界業三昧。如來勝利三昧。種種義藏生
死涅槃門三昧。入如是等具足大智神通門
百萬三昧。淨治此地。是菩薩。得此三昧。善治
淨方便慧故。大悲力故。超過二乘地。得觀察
智慧地
佛子。菩薩住此地。善淨無量身業無相行。善
淨無量語業無相行。善淨無量意業無相行
故。得無生法忍光明。解脱月菩薩言。佛子。菩
薩從初地來。所有無量。身語意業。豈不超過
二乘耶。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彼悉超過。然但
以願求諸佛法故。非是自智觀察之力。今第
七地自智力故。一切二乘。所不能及。譬如王
子。生在王家。王后所生。具足王相。生已即勝
一切臣衆。但以王力。非是自力。若身長大。藝
業悉成。乃以自力。超過一切。菩薩摩訶薩。亦
復如是。初發心時。以志求大法故。超過一切
聲聞獨覺。今住此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出
過一切二乘之上。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得
甚深遠離無行常行。身語意業。勤求上道。而
不捨離。是故菩薩。雖行實際。而不作證
解脱月菩薩言。佛子。菩薩從何地來。能入滅
定。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從第六地來。能
入滅定。今住此地。能念念入。亦念念起。而不
作證。故此菩薩。名爲成就不可思議。身語意
業。行於實際。而不作證。譬如有人。乘船入
海。以善巧力。不遭水難。此地菩薩。亦復如
是。乘波羅蜜船。行實際海。以願力故。而不證

佛子。此菩薩得如是三昧智力。以大方便。雖
示現生死。而恒住涅槃雖眷屬圍遶。而常樂
遠離雖以願力三界受生。而不爲世法所染。
雖常寂滅以方便力。而還熾然。雖然不燒。雖
隨順佛智。而示入聲聞辟支佛地。雖得佛境
界藏。而示住魔境界。雖超魔道。而現行魔
法。雖示同外道行。而不捨佛法。雖示隨順一
切世間。而常行一切出世間法。所有一切莊
嚴之事。出過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
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及非人。帝釋梵
王。四天王等之所有者。而不捨離樂法之心」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智慧。住遠行地。以願力
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乃至見多百千
億那由他佛。於彼佛所。以廣大心。増勝心。供
養恭敬。尊重讃歎。衣服飮食。臥具醫藥。一切
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衆僧。以此善
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於佛所。恭
敬聽法。聞已受持。獲如實三昧智慧光明。隨
順修行。於諸佛所。護持正法。常爲如來之所
讃喜。一切二乘。所有問難。無能退屈。利益衆
生。法忍清淨。如是。經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
所有善根轉更増勝。譬如眞金。以衆妙寶。間
錯莊嚴。轉更増勝。倍益光明。餘莊嚴具。所不
能及。菩薩住此第七地。所有善根。亦復如是。
以方便慧力轉更明淨。非是二乘之所能及。
佛子。譬如日光。星月等光。無能及者。閻浮提
地。所有泥潦。悉能乾竭。此遠行地菩薩。亦復
如是。一切二乘無有能及。悉能乾竭一切衆
生諸惑泥潦。此菩薩。十波羅蜜中。方便波羅
蜜偏多。餘非不行。但隨力隨分。佛子。是名
略説菩薩摩訶薩第七遠行地。菩薩住此地。
多作自在天王。善爲衆生。説證智法。令其
證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
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
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衆生中。爲首
爲勝。乃至爲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發
勤精進。於一念頃。得百千億那由他三昧。乃
至示現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以爲眷屬。若以
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乃至百
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爾時金剛藏菩薩。
欲重宣此義。而説頌曰
    第一義智三昧道 六地修行心滿足
    即時成就方便慧 菩薩以此入七地
    雖明三脱起慈悲 雖等如來勤供佛
    雖觀於空集福徳 菩薩以此昇七地
    遠離三界而莊嚴 滅除惑火而起焔
    知法無二勤作業 了刹皆空樂嚴土
    解身不動具諸相 達聲性離善開演
    入於一念事各別 智者以此昇七地
    觀察此法得明了 廣爲群迷興利益
    入衆生界無有邊 佛教化業亦無量
    國土諸法與劫數 解欲心行悉能入
    説三乘法亦無限 如是教化諸群生
    菩薩勤求最勝道 動息不捨方便慧
    一一迴向佛菩提 念念成就波羅蜜
    發心迴向是布施 滅惑爲戒不害忍
    求善無厭斯進策 於道不動即修禪
    忍受無生名般若 迴向方便希求願
    無能摧力善了智 如是一切皆成滿
    初地攀縁功徳滿 二地離垢三諍息
    四地入道五順行 第六無生智光照
    七住菩提功徳滿 種種大願皆具足
    以是能令八地中 一切所作咸清淨
    此地難過智乃超 譬如世界二中間
    亦如聖王無染著 然未名爲總超度
    若住第八智地中 爾乃逾於心境界
    如梵觀世超人位 如蓮處水無染著
    此地雖超諸惑衆 不名有惑非無惑
    以無煩惱於中行 而求佛智心未足
    世間所有衆技藝 經書詞論普明了
    禪定三昧及神通 如是修行悉成就
    菩薩修成七住道 超過一切二乘行
    初地願故此由智 譬如王子力具足
    成就甚深仍進道 心心寂滅不取證
    譬如乘船入海中 在水不爲水所溺
    方便慧行功徳具 一切世間無能了
    供養多佛心益明 如以妙寶莊嚴金
    此地菩薩智最明 如日舒光竭愛水
    又作自在天中主 化導群生修正智
    若以勇猛精勤力 獲多三昧見多佛
    百千億數那由他 願力自在復過是
    此是菩薩遠行地 方便智慧清淨道
    一切世間天及人 聲聞獨覺無能知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七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八
 *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
    是時天王及天衆 聞此勝行皆歡喜
    爲欲供養於如來 及以無央大菩薩
    雨妙華幡及幢蓋 香鬘瓔珞與寶衣
    無量無邊千萬種 悉以摩尼作嚴飾
    天女同時奏天樂 普發種種妙音聲
    供養於佛并佛子 共作是言而讃歎
    一切見者兩足尊 哀愍衆生現神力
    令此種種諸天樂 普發妙音咸得聞
    於一毛端百千億 那由他國微塵數
    如是無量諸如來 於中安住説妙法
    一毛孔内無量刹 各有四洲及大海
    須彌鐵圍亦復然 悉見在中無迫隘
    一毛端處有六趣 三種惡道及人天
    諸龍神衆阿脩羅 各隨自業受果報
    於彼一切刹土中 悉有如來演妙音
    隨順一切衆生心 爲轉最上淨法輪
    刹中種種衆生身 身中復有種種刹
    人天諸趣各各異 佛悉知已爲説法
    大刹隨念變爲小 小刹隨念亦變大
    如是神通無有量 世間共説不能盡
    普發此等妙音聲 稱讃如來功徳已
    衆會歡喜默然住 一心瞻仰欲聽
    時解脱月復請言 今此衆會皆寂靜
    願説隨次之所入 第八地中諸行相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