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住心品疏私記 (No. 2215_ 濟暹撰 ) in Vol. 58

[First] [Prev+100] [Prev] 685 686 687 688 689 690 691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215[cf.No.1796]

大日經住心品疏私記卷第二
疏薄伽梵經本地法身者。此擧所具徳而
顯能具此徳人。是即中胎大日如來也。本地
法身者是自性法身也。是疏第二十云。次即
入中惡長聲字是方便也。此是毘盧遮那本地
之身花臺之體。超八葉絶方所。非有心之境
界。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云云又第三云。毘盧
遮那本地常心花臺具體云云此義如涅槃經
第二十七云。非因非果名爲佛性。非因果故
常恒無變云云又大日經云。我覺本不生。出過
語言道。遠離於因縁。諸過得解脱。知空等虚
空。如實相智生。已離一切暗第一實無垢云云
本地者是自他受用及變化等流身之所依止
義也。自他受用等功徳是末也。法性身尚是
本也。謂自性法身者是約本有常住不變義
也。自受用身者是約修因覺滿而今受所顯
得本有常住樂徳義即立自受用號也。地者
所依義也。法身者是萬徳之所依性義。是有
爲無爲之功徳之所依之本體也。法是所依
止義。又法身是功徳聚集義也。是積集諸功
徳故也。若依十住心論意。彼論第十云。薄伽
梵者總覺塵數諸尊徳號云云疏次云如來是
佛加持身者。此明自性自受用身也。是此五
佛中大日尊。是即能加持者也。即是自性法
身佛也。約一切功徳所依自性法爾常住義
邊名自性法身。兼即約自受法樂義邊名自
受用身。依此義意故。高野大師二教論及付
法傳等云。自性自受用身。又云。自受用法身
也。疏其所住處經加持住處者。此所加持身
是自他受用身。又變化等流身是也。此自他
受用身等功能是自性自受用佛之所加持
故。自性自受用身名能加持也。如教時義云。
大日經云。佛住如來加持。義釋云。能加持
身住所加持身。其能加持身是理法身。所加
持身是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變化身云云此文出
教時義
第一
又般若僧正大日經疏略抄云。加持身者
是曼荼羅中胎尊。此名佛加持身當報身也。
亦名字門是具足佛也。亦名具身加持也。其
住所者即通受用變化身也。有四種法身也
又大師抄云。問四種法身者何等。和尚教云。
一者自性身。二者受用身。三者變化身。四者
等流身。問何等自性身。餘亦爾號。答且毘
盧遮那佛云自性身。四方者佛云受用身。金
剛蓮華等菩薩云變化身。外金剛部云等流
身。又問上所引教時義文意何。答教時義意
云。自他受用已下名所加持身也。是處即是
能加持自性自受用佛之所之處云也。故此
疏下第七云。從此自證身復起加持身云云
疏意。是以經所言住如來加持之句所。表大
日如來之能加持義。而翻影顯此句下必可有
所加持四種法身義也先徳於此處文句多雖致
劬勞。未盡此正意也
如來心王諸佛住而住其中者。此釋能住義
也。心王大日尊。如三世諸佛所住法今佛亦
既止住。自他受用變化等流身即是所加持
處云也。故安然教時義第一云。大日經中能
加持清淨法身住所加持自受用身。一切内
證法身眷屬亦現自受用身。集會十方界示
現無盡海會莊嚴佛藏與此會同。又於十方
界現普賢等諸菩薩身説眞言道。而此法界
宮中唯有佛身都無生死中人。如此一切海
會諸佛皆是因地心心所法。九識心王成法
性身之時。一切心所等皆入果界轉成法門
眷屬。是法身也。今住加持集法界宮共受法
樂是自受用身。遍滿十方是他受用身。現諸
菩薩是變化身。然此大日三身常一體故。衆
生隨機即一開三。教分張亦復不同云云
私云。此釋最契此處經疏文意也。此義意云。
約此教時義。文中初能加持乃至是法身也
者。此意云。約所加持身中有四種法身。中自
受用身是勝故。先初雖擧自受用身。而終攝
他受用變化等流身也。又是他受用變化等
流身亦有自受用義故。總亦名自受用身也。
能加持清淨法身者。是示出纒位離垢清淨
理智即一法身。是即爲安樂解脱果徳也。所
加持身者。是示自在變化所現權實二身也。
問何故今所加持身名云他受用身等耶。答
是顯示自證化他二種徳之周備義故。總名
自他受用身也。問明此義之文證有何處耶。
答二教論中有此文證也。故彼論下卷云。大
日經云。一時薄伽梵住如來加持廣大金剛
法界宮。一切持金剛者皆悉集會。乃至諸大
菩薩前後圍繞而演説法。所謂越三時如來
之日加持故。身語意平等句法門此明自性
身説法
彼菩薩普賢爲上首。諸執金剛祕密主爲上
首。毘盧遮那如來加持故奮迅示現身語意
平等無盡莊嚴藏此明受用
身説法
毘盧遮那佛身或
語或意生。一切處起滅邊際不可得。而毘盧
遮那一切身業一切身語業一切意業一切
處一切時於有情界宣説眞言道句法此明變化
身説法
又現執金剛普賢蓮華手菩薩等像貌。普於
十方宣説眞言道清淨句法此明等流身説法。等
者擧金剛蓮花手兼
等外金剛部諸尊。此經四種法身亦具
竪横二義。文勢可知也。已上論文
解云。是文方
辨自證化他之四種法身説法之分齊相
耳。又於自性法身自證功徳。彼十地滿足菩
薩尚不能了知此境界也。然於此自受用身
更有二重。一者自性自受用身。是唯有自證
徳也。即是非餘人親見聞境界也。是則能加
持大日如來也。此疏第三云。毘盧遮那本地
常心即是花臺具體云云又第二十云。次即入
中惡長聲宇是方便也。此是毘盧遮那佛
本地之身花臺之體。超八葉絶方所非有心
之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云云二者自他受
用法樂身。謂八葉中四佛四菩薩是也。故疏
第三云。四佛四菩薩醍醐果徳如衆實倶成
云云又安之教時義一云。胎藏界會中臺八
葉名自性身。三部眷屬自受用身。第二重中
諸大心衆他受用身。第三重中釋迦佛等名
變化身。九界眷屬名等流身又第二十云。
爲欲分別如來内證之徳表于外故。於一法
界中作八葉分別説耳。又云。觀音文殊普賢
彌勒已在八葉中。即大日如來大法身也。爲
度人故漸出于外云云又云。是故八葉皆是大
日如來一體也。若如來但住自證之法則不
能度人。何以故。此處微妙寂絶出邊過心量
法何示人耶云云故知。是明八葉四佛四菩薩
即自證化他二義兼備耳。又變化等流二身
遍自證化他二義意者。如疏第二十云。復以
加持神方普現身口意。遍滿生死中。當知此
則是方便也。若離方便如來本地尚不可説。
何況以示人耶。不可爲諸上道等菩薩説。何
況流入生死中耶。以此方便同於大空而現
衆像。當知一切大會曼荼羅皆是一身無別
身也。即是普門身也。即是法界身即是金剛
界身。又云。漸次流出漸入第一院次至第二
院次至第三院。雖作如此流出亦不離普門
之身。其八部之衆皆普賢色身之境界云云
第一卷云。今者心王毘盧遮那成自然覺。爾
時心數無不入即金剛界中成如來内證功徳
差別智印云云解云。此等文。是明所加持之自
他受用變化等流身之因證化他徳之周備
義也。疏既從遍一切處加持力生者。意云。此
示其所加持身皆是即從能加持之自性受用
法身。如來不思議業力之所現也。何以故。
是大日如來之周遍法界自性身之所起。差
別功徳分位不同義。名爲所加持處故也。故
疏第二十云。八葉及中臺五佛四菩薩豈異
身乎。即一毘盧遮那身等云云是義意云。明能
加持大日與所加持四佛四菩薩乃至三重曼
荼羅。雖既成能現與所現身不同。而即一無
別義耳。此遍一切處者。此疏下文所釋普賢
義同意也。其文云。普是遍一切處義賢是最
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
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衆徳故以爲
云云此中遍一切處者。是指十方法界處。故
如下疏文云。如胡麻中油遍滿法界。於中無
空隙處。又金剛頂經説云。三十七尊皆名普
賢。故又用心次第云。大圓鏡智。是則三十七
尊。皆是名普賢云云故知。此遍一切處加持力
生義。與普賢之遍法界義同意也。此從大日
尊遍法界加持力用。即現自受用他受用等
種重曼荼羅聖衆。名爲遍一切處加持
已上約力生云也已上約法身果地明能現所現相對
加持義也。是展轉増多加持義也
又是遍一切處者。即是明本覺眞如理性。有
能周遍力用也。謂此眞如本覺。是爲一切
法之體性故。爲一切法之因縁故也。此本覺
能遍在一切有爲無爲諸法。故云遍一切處
也。故經云。普賢法身遍一切能爲三界自
在主。無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虚空。一
切衆生所有心堅固菩提名薩埵。心住不動
三摩地修習決定名金剛利衆生事諸悉地慈
悲哀愍爲加持。此頌中以上一行二句。爲
此中證文也。是中方明本覺正因力故也。後
一行。是明修得助縁力也。是意云。所以證得
此修得始覺法身者。即依性得本覺之加被
力。故而此始覺佛果生云也。又所以顯得此
本覺法身理性者。依修得一切加持力故。方
得顯得此之遍一切處法身果。而攝持命不
失故云遍一切處加持生也。以顯得本覺。
即是爲始覺生義也。此義如金光明經第二
云。智障清淨能現法身云云已上性得本覺修得始
覺相對明。是遍一切
處加持力生義。是性
得修得相對加持義也
又以此自性自受用身之
遍現十方法界之外迹用。而加被諸衆生施
作利益。名遍一切處加持力生也。是但有成
他受用身等之加持衆生用故名加持力生
也。若依此義意者。訓釋應言。隨遍一切處而
生加持力。方成利益諸衆生也已上約利益衆生
義。明加持力生

是即感應和合加持義也。此加持言通自
行化他也已上略有四重加
持義計應知之
疏即與無相法身無
二無別者。意云。以顯教所説無相法身遂令
歸攝密嚴所功徳法身而即示無二無別義。
是顯與密所説法身本性雖一體。法身隨所
被機根淺深顯示麁細不同身義也。是爲除
遣妄情。謂色心等有爲諸法實有之迷執故
且雖建立無相法身義。若迷執除遣已時遂
顯説功徳法身境也。所以以假立法身義。而
令歸入眞實自性法身而混融無隔義故即言
無相法身無二無別也。又解。以功徳法身即
爲無相法身。無相法身即爲自性法身。而
與餘受用身等三身爲所依體。故言無相法
身無二無別也。無二無別者。爲同一體性法
身義也。於所加持身者。此明大日能加持自
性法身。與所加持自他受用身。倶皆相應而
爲自性法身義也。故三十七尊禮懺云。如上
金剛界大曼荼羅三十七尊并是法佛現證菩
提内眷屬毘盧舍那互體云云是明自他受用
及變化身。爲自性身義也。又瑜祇經云。金剛
界遍照如來五智所成四種法身等云云又分
別聖位引梵本入楞伽頌云。自性及受用變
化并等流佛徳三十六皆同自性身。并以法
界身。總成三十七尊云云此等文皆説能加持
自性身所加持自他受用變化等流即同一自
性法然法身云也。問。功徳法佛名無相法身
意如何。答。法佛遠離有爲麁相五蘊故且名
無相。雖爾尚有無爲細相五蘊故亦名有相。
如密嚴經云。遠離諸分別。亦非無覺了。無
有我。意根惠根常悦樂云云又云。得解脱智惠
如來微妙身。云何爲涅槃。是滅壞之法云云
涅槃經二十七云。佛性者云何爲相。三十
故。云何非相一切衆生相不現故。云何非相
非非相。相非相不決定故云云問。功徳法身名
無相云意如何。答。涅槃經第二十五云。無相
者無有十相。所謂色聲香味觸生住異滅男
女相云云又涅槃經三十八云。第色是無常
因滅是色獲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識亦
是無常。因滅是識獲得解脱常住之識。如色
即是苦因滅。是色。獲得解脱安樂之色。受想
行識亦復如是。如色即是空因滅空色獲得
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色是
無我因滅是色獲得解脱眞我之色。受想行
識亦復如是。如色是不淨因。滅是色獲得解
脱清淨之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云云又祕藏
記云。凡佛者捨有漏五蘊等身有無漏五蘊
等微細身。如虚空者稱周遍法界理耳。非無
其體云云又解。如來心王乃至加持力生。即與
無相法身無二無別者。是明本有理性法身
與修成覺滿法法身同歸無別義也。是意如
大唐醴泉寺超悟法師新譯六波羅蜜經疏第
一云。何乃令發如是願。爲佛應身刹那遷變
化身佛者。疾入涅槃功徳法身湛然常住。以
是歸依清淨法身。超悟師解曰。言應身者是
勝應身。唯識論名他受用身。從佛平等性智
顯現。應大菩薩名曰應身。此是有爲無漏之
身故。有刹那念念生滅故。言遷變化身佛者
是劣應身。唯識論名變化身也。成所作智出
現此身八相成道。爲於地前二乘凡夫故現此
身縁盡息化故。曰疾入功徳法身湛然常住
者。本有功徳修成功徳總名功徳法身。修成
功徳自受用身性同本有。倶不生滅。是疑然
常故曰湛然。眞如法身及自受用普並具四
徳。常樂我淨故曰常住。常是法身住是報身。
名爲常住佛。報身者四智菩提以之爲體。此
菩提智金光明經名如如智。佛法身者名法
如如。故法與報並是。疑然。又不生名常。
生名常。不滅名住亦名常住。以是歸依清淨
法身者。總結願求。又云。經曰。無邊眞實功徳
常住不變。諸根相好智惠光明周遍法界。皆
從出世無漏菩提之所生故。不可思議超過
世智。疏曰。無邊眞實常住不變者。從者從因
至果。名爲所起。因是能起果是所起。因行有
邊果徳無邊。因行無常。果徳是常。故涅槃經
云。菩薩五蘊三世所攝。如來五蘊非三世攝。
又陳如名云。捨無常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既苻此經應信斯解。諸根相好智
惠光明遍法界者如來報身。眼等諸根色等
諸境具無量相具無量好。無量智惠。無量光
明。皆遍法界故曰智光遍法界也。言智光者。
諸佛智惠自無暗障能破衆生無明暗障故曰
光明。智惠即光明持業釋也。皆從出世無漏
善根之所生者。結果由因。果即常住圓滿報。
因即出世無漏善根。不可思議超世智者。非
尋思境名不可思。非語言及名不可思議。世
智有爲。佛智無爲。故曰超過。又同經曰。諸佛
妙體即法身清淨解脱同眞際。唯如是等説
可知。此大疏深意也。又重解。疏如來心王諸
佛住。而住其中者。修得始覺法界體性智之
根本大日如來。即依住始覺修成之大圓鏡
智不動佛。平等性智寶生佛。妙觀察智無量
壽佛。成所作智不空成就佛之位。及普賢文
殊觀音彌勒菩薩之四攝行。四無量心行。四
徳波羅蜜徳。乃是初重曼荼羅位。諸佛菩薩
行位。乃至第二三四重。一切曼荼羅位云也。
法界體性智。是餘諸四智等之體也。四智等
是法界智之相用也。法界智體即住四智用
中。法界智性即住住四智相中。故云如來心
王諸佛住而住其中也。疏既從遍一切處加
持力生者。是若有人問。如是四重曼荼羅法
身如來甚深無量境界。是從何處顯現出生
者。即應答是人言。是從遍一切處加持力生
此遍一切處加持力生也。此遍一切處加
持力有二意。一者依正因力生。二者依助縁
力生也。初依正因力生者。依一切衆生普所
具足本有性得遍法界本覺法身力用之加持
助故。一切諸佛發菩提心修菩提行。遂昇始
覺法身果位也。依是意故起信論云。眞如熏
習義有二種。一者自體相熏習。二者用熏習。
自體相熏習者。從無始世來具無漏法。備有
不思議業作境界之性。依此二義恒常熏習。
以有力故能令衆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自
信己身有眞如法發心修行云云意云。是又即
兼正因外縁二種義。相對而加持成也。又論
云。答雖有外縁之力而内淨法未有熏習者。
且不能究厭生死苦樂求涅槃云云又金剛頂
經云。普賢法身遍一切能爲三界自在主。無
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虚空。一切衆生
所有心堅固菩提名薩埵。利衆生事諸悉地
慈悲哀愍爲加持云云意云。諸佛是以性得本
覺普賢薩埵正因之相加助義故。而顯得始
覺佛果而執持不失是加持義也。此意如金
光明第二云。依於法身得顯現故。二者依應
化佛身等之助縁力而得生始覺佛果者。依
諸佛菩薩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
平等。遍一切處而利益安樂一切罪生之助
縁力故。復一切諸佛今方證得修始覺菩提
果而執持不失故也。亦是加持義也。故起信
論云。雖有正因熏習力者。若不遇諸佛菩薩
善智識等以之爲縁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
則無有是處云云又如前金剛頂經云。普賢法
身遍一切能爲三界自在主。乃至利益衆生
事諸悉地慈悲哀愍爲加持。此中意如金光
明第二云。依法如如如如智説種種佛法種
種獨覺法種種聲聞法云云又云。我法身者清
淨無比無量功徳難思議。一切衆生悉蒙利
益等謂應化等流身等佛則以法身佛爲本
質體。故理實即法身如來。利益諸衆生云也。
又云。又此疏下文云。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
切處義。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行願
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
具衆徳。故以爲名云云解云。已上文是明依佛
菩薩之加被助護縁而顯得始覺佛果。而攝
持不令失故名加也。問。如是依本覺正因力
及諸佛菩薩之助縁加持力故所顯得始覺智
佛果與此本覺無相本有凝然常住理同異義
何耶。答。疏即與無相法身無二無別者。又
是明本覺與始覺無異義也。謂顯得本覺名
爲始覺也。始覺歸本覺時始本即一義也。故
法花云。如是本末究竟等者是義耳。是本始
二覺離有爲諸相故名爲無相也。萬徳所依
義故名法身也。又若約理智釋之者。本覺本
有法身性是理也。修成始覺是智也。始覺還
本覺時。理即智也智即理也。境智無二義是
名無相法身無二無別義也。法寶師云。金光
明經三身品云。法如如如如智爲法身。即是
自受用及眞如爲法身也。經云。法身無異
無刹那故。佛身於諸常中最爲第一也云云
是義意耳。問。如是無相法身地是甚深境界
故爲衆生不可示不可説。衆生不可悟解境
界也。而何諸衆生可見聞覺知之耶。答。疏而
以自在神力令一切衆生見身密之色至名加
持處也者。是明法佛以自在神通不可思議
變化方便力。住普現色身三昧而巧示現第
一第二第三重曼荼羅中色身。隨其所應利
益安樂諸有縁衆生名爲加持云也。依此因
縁故諸有縁衆生得入是曼荼羅。遂證法佛
果也。疏而自在神至加持處也者。此亦明依
加持如幻三昧力隨所被衆生機性所現影
像佛身義也。是示隨縁假有身也。是中加持
者感應和合義也。問。上已所云即與無相法
身無二無別文。與於此所言而以自在神力
令一切衆生等者有何差別意耶。答上所云
是法然本有法身也。此下文所明是隨縁幻
化應化佛身也。其文上已如所釋也。但其上
文中又云。住於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普爲一
切衆生示種種諸趣所喜見身等乃至然此應
化非從大日三業生等云云彼文即亦同此今
文意也。問。其上所云即與無相法身無二無
別意如何。答。此無相法身無二無別者。解云。
釋成能加持自性法身與所加持自他受用身
等是即不離義也。故此品下疏釋云。毘盧遮
那一切三業一切處時於有情界宣説眞言
道句法者。此轉釋佛莊嚴藏。所以無盡無邊
際者。以不異如來遍一切處常住不滅身也
此法佛心王心數之常住不滅身亦名無相法
身。此法身即無有爲四相故立無相名。亦
滅有漏麁重十相故立無相名。非無無爲細
相也。故密嚴上云。得解脱智慧如來微妙身。
云何説涅槃是滅壞之法云云是明法身佛有
微細色身智慧義也。此中無盡莊嚴藏者。是
所加持之自他受用身等也。常住不滅身者。
爲能加持法身自性自受用義也。此所加持
四佛四菩薩等。是大日尊之智用之差別外
現位故。與大日尊無差別身也。故亦云以不
異是常住身也。故疏第二十云。又觀音文殊
普賢彌勒已在八葉中。即大日如來大法身
也。爲度人故漸出于外。又云。金剛手等者即
是大日如來。乃至鬼神八部一一且有此義。
亦即是大日如來體雖是一而義各異。此等
文是明無相法身地大日尊與所加持自他受
用身變化身等即一不二義意也。問。此加持
義意如何。答。私云。此中加持可有三義。一者
加被義。二者性得修得相對義。三者展轉増
多義也。初義意云。依法身自受用大日尊加
被力故。應所化衆生機感而現能化自他受
用身變化身等流身之佛身云也。是以法身
如來之能加力而令被於彼。所化利益給功
能名加持義。此與力助成義也。此功能有二。
一者是法佛之所加持自他受用變化身等是
也。故抄記云。爲欲分別如來内證之徳表于
外故。於一法界中作八葉分別説耳。餘文證
可也。二者諸衆生蒙世出世利益是也第二
義意云。一切衆生從本以來有心性塵數萬
徳。是不新成法。雖然爲無明煩惱等所覆
弊隱沒而不顯現。雖然。今遇佛菩薩教化
力。漸次修得而加顯本覺功徳而攝持令不
失。故此名加持也。此義如菩提心論云。云
何能證無上菩提。當知法爾應住普賢大菩
提心一切衆生本有薩埵爲貪瞋癡煩惱之所
縛故。諸佛大悲以善巧智。説此甚深祕密瑜
伽。令修行者於内心中觀日月輪。由作此觀
照見本心湛然清淨猶如滿月。光遍虚空無
所分別云云又蓮華三昧經頌云。歸命本覺心
法身。常住妙法心蓮臺。本來莊嚴三身徳。三
十七尊住心城。普門塵數諸三昧。遠離因果
法然具是明性得塵數心
王心數本覺相也
又此疏云。今者心王
毘盧遮那成自然覺。爾時一切心數無不入
即金剛界中。成如來内證功徳差別智印。唯
佛與佛乃能持之云云此文意云。性徳本覺之
上更加修而顯成始覺之恒沙主伴功徳云
也。新修得名加。加而攝此所顯徳名持。欲顯
不新成法也。第三義意云。理趣釋云。加持者
表於中道生十六大菩薩普賢智。從此展轉
流出共成三十七位。以成解脱輪大曼荼羅
意云。從大日尊五智而増加出現三十七尊
乃至無量無數聖衆。而住持云也。今此經所
加持聖衆亦同此義故動云加持也。問此所
加持身是實法身歟。爲當影像化現身歟。答
云。此可有二意。此大日經之衆會諸聖衆。皆
是實法身體也。故此疏云。心王所住之處必
有塵沙心數。以爲眷屬。今者心王毘盧遮那
成自然覺。爾時一切心數無不入即金剛界
中。成如來内證功徳差別智印乃至此衆徳悉
皆一相一味到於實際。故名集會等云云見此
文。即此會聖衆皆是法身即體也。餘文證如
上記也。二者。隨縁假有身者。此自性法爾四
種身。之即隨所化機縁爲利他所現影像變
化色身。是曰隨縁身云也。此經疏所云。然此
應化於一切時處起滅邊際不可得等義者是
也。問若眞言機熟者。見所加持法身時直爲
見法身若爲見影身。答。是以法身爲本質。疎
所縁縁而親見行者自心所現影像佛身也。
問此義意如何。答祕藏記云。問。何謂因縁所
生法耶。答。據喩以本質爲因。以鏡爲縁以影
像爲所生法。問。以因縁所生法擬三諦何耶。
答。鏡中像者有以四不生推求此有了不可
得。是即空是有是空不出鏡體體即中。問。約
法者如何。答。約法者以觀心爲因。以三密爲
縁。所現普門海會即所生法此因縁生法
縁自觀耶。縁他觀耶。答。縁自縁他並無妨礙。
問。縁自如何。答。以我能觀心。觀本有之身
於中普門海會現前。能觀心爲因。所觀本有
爲縁海會現前爲所生法云云意云。以本有法
爾三身佛爲本質。而行者之能觀心之上方
現影像海會諸尊也。而是明了現前。猶如明
鏡之上現影像也。而以此即爲行者之親所
縁縁境。以彼本質本有三種法身而爲疎所
縁縁境也。而觀察此自心之所現影像佛身
自性。以四不生義觀之即悉皆不可得云也。
故疏上文引本經説云。然此應化非從毘盧
遮那身或語意生。於一切時處起滅邊際倶不
可得。譬如幻師以呪術力加持藥草能現種
種未曾有事五情所對悦可衆心。若捨加持然
後隱沒。如來金剛之幻亦復如是。縁謝則滅
機興則生。即事而眞無有終盡。故曰神力加
持。經云於此所引 非從毘盧舍那身等二行文有二意。
一者淺略意。謂此本有普門海會以爲衆縁而
所現影像。以四不生推求之時。偏不從大日尊三業生云
也。此如幼影像之自性於一切時處生滅義。不可得義以
下疏文可得此意也。更有深祕釋。謂本有曼荼羅普門海
會常住不滅義。故云於一切時處起滅邊際不可得云云。
此義存十住
心論意也
又如仁和上金剛頂經疏云。無始
無終者明五方五佛。言無始無終者是毘盧
遮那於三際中無生滅故。故大日經歡毘盧
遮那三業云。於一切處起滅邊際不可得云云
今私云。以此釋文可得此經文意也。是即當
深祕趣義也。此文即爲顯示自受用身菩薩
持金剛界無生無滅義。故言此持金剛衆非
從大日尊之所生云也。是本有功徳法身今
依新修得更所顯現云也。上來明約人釋能
所二加持義畢。從下約法釋所居境界義也。
凡意云。上所言住如來加持句下。開明能加
持與所加持人義也。今於此廣大金剛法界
宮句下。更明此聖衆所居器界法也。疏次又
釋歎加持至法界宮者。自此下更第二約所
住依報義。釋能加持所加持者之所住處也。
此句是讃歎法身佛之所住處意也。此歎有
三意。一廣博義。二不壞堅固義。三眞實不虚
義也。此句含是三義可悉之。問。約此住如來
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文而釋之。此疏主御
意與彼十住心論論主御意其同異何。答此
二師御意頗異也。雖然亦互顯異端而終無
相違咎也。此疏主御意。是以此住如來加持
句。方令通能住所住而乃明能加持所加持
義也。之差別相也。然於能加持處唯開中台
大日如來。是即能住自性法身如來也。所加
持處即開八業四佛四菩薩乃至第四重釋迦
世天等。是即自他受用變化等流身也。此義
中攝盡四重曼荼羅云也。次廣大金剛法界
宮者。是只言四種法身主伴聖衆之所居住
處。是不謂約能居人也。彼十住心論論主御
意。是住者是亦令通能所二住也。次如來加
持者是示能加持大日尊也。約所加持住處
者。是開廣大金剛界宮而如次即配實幢開
敷無量壽天鼓音佛也。此廣大金法界宮者
不約所居器界相也。是即亦顯能居聖衆之
具徳名義也。但於此聖衆所居宮城者引用
他文也。問若爾者八葉中四菩薩乃至餘三
重曼荼羅聖衆於此四佛處何相攝耶。答是
攝鼓音佛處。或又但隨所應應攝四佛也。此
疏四云。擧六位則攝一切諸尊云云但第二重
第三重曼荼羅是多分天鼓音佛處攝盡是諸
聖衆也。此鼓音佛是方通自證化他之二徳。
故就此自證内徳與化他方便義邊。而此佛
處攝盡第二第三重曼荼羅之自證化他義無
咎也。問二師御意既殊云何無相違咎耶。答
此宗意是顯示人法平等依正無別義也。故
二師各雖似陳異端。是互異説相攝衆義周備
而無相違咎也。人即法法即人義也。正報即
依報。依報即正報也。故即身成佛義頌云。六
大無礙常瑜伽。四種曼荼各不離。又長行云。
佛説六大爲法界體性。諸顯教中以四大爲
非情。密教則説此爲如來三昧耶。四大等不
離心大。心色雖異。其性即同。色即心心即色
無障礙。智即境境即智。智即理理即智自在。
雖有能所二生都絶能所法爾道理云云即此
義耳。故亦此疏云。上説金剛法界宮即是如
來身。次云大樓閣寶王亦即是如來身云云
是義也。正今檢此疏意。以廣大金剛法界宮
等文。方約歎法之徳義而釋所加持義也。是
意方約所居器界法義以釋所加持義也耳」
問。十住心論以是薄伽梵住如來加持等一
行文如次配五佛義云何。答彼論意云。薄伽
梵者總標諸尊徳號也。次住者明能住大日
尊自性法身。及所住自他受用變化等流身。
及所依止法界宮殿義也故十住心論十云。大日如
來廣大法界加持即於是
時住法界胎藏三昧者。
此所依止宮殿義也
而乍見論文。而應云。如來
者是大日如來自性自受用身。次加持者寶
幢佛。次廣大者開敷花王佛。次金剛者無量
壽佛。次法界宮者天鼓雷佛也。此論自解云。
如次配五佛故今且設雖應作此釋。然尋之
理實非爾也。問方如何以如來先配大日。次
列寶幢佛。此次列開敷花王佛。此次列無量
壽佛。此次列天鼓雷佛。如此配處於此經文
云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者有何咎耶。
答。若言爾時既可有四佛異名不便宜咎。恐
可有此咎。故今私案。此義以欲會十住心論
本意也。此處云如來加持經文是且明能加
持義。故先初方云如來。而次置加持言歟。問。
以何義知爾耶。答疏上文云。如來是佛加持
身。如來心王諸佛住而住其中云云是即能加
持義也。能加持是即屬大日尊也。所加持是
屬四佛等也。然以此通序中如來加持乃至
法界宮文如次配五佛者。如來加持是大日
也。廣大是寶幢佛。金剛是開敷花佛。法界是
彌陀佛也。宮是天鼓音佛也。若以大日佛即
爲能加持義。而翻以加持言列配所加持之
寶幢佛等者。恐可失此疏意。以此如來加持
之言即爲能加持義此疏之本意而已。故今
作此釋也。問。何故以宮配鼓音佛耶。答。鼓音
佛是因行證入四句中當入涅槃佛句也。涅
槃是法佛之所居宮城義也。故涅槃經第五
云。大涅槃譬如宮殿者是義意耳。二十七云。
又涅槃者名爲屋宅。何以故能遮煩惱惡風
雨故云云問。何故如來配大日餘亦爾耶。答。
如來是從眞如本覺來佛界本初故。且配大
日尊。又如是所達理也。來是能達智也。理智
即一體名法身大日如來也。廣大是寶幢佛
義。故此經八印品此佛名大威徳生。意云。此
佛菩提心有廣大威徳故。尚如軍幢旗有廣
大威徳力故也。抄記云。寶幢佛是菩提心。如
世軍中有幢是衆中之首軍標幟咸所瞻望。
進止之節莫不隨之。尚如一切萬行以此菩
提心爲標爲主云云金剛者此當第二南方金
剛不壞印。此印名金剛不壞者是行菩提義
也。行菩提是將欲登極位之行也。是灌頂智
位也。是金剛喩定現在前而斷佛地障之位。
故立金剛不壞名歟。大疏第四云。南方觀娑
羅樹王花開敷佛。身相金色普放光明。安住
離垢三昧之標相。始自菩提心種子長養大
悲萬行今成遍覺萬徳開敷。故以名爲離垢。
即大空義也。證此大空時猶如眞金百練垢
穢都盡故。佛身相亦然。菩提心論中此名金
剛心亦名金剛身者。是五相成身中第三第四
兩心是也。理趣般若經云。以金剛藏灌頂故
云云法界者無量壽佛名也。是法部佛故名法
界也。八印品名蓮華藏印。是亦蓮華部主故
也。藏者無盡義也。是果徳之無盡法界藏義
歟。天鼓音佛者此佛八印品名萬徳莊嚴也。
此萬徳莊嚴義是法身所加持成所作智門所
現之無盡莊嚴藏義此也。以此義故。十住心
論爲釋宮義引大日經文云。時薄伽梵大日
如來廣大法界加持即於是時住法界胎藏三
昧者此義意耳。此論意。是眞如法界理即是
爲大涅槃界也。乃智之所現加持無盡莊嚴
藏即是爲胎藏三昧也。倶皆名爲所住宮也。
宮及三昧與藏義稍通也。謂三昧者智之所
住所也。藏者是珍寶之所住處也。宮者是貴
人所住處也。故大日經抄記云。次惡是大涅
槃。其字曰天鼓音。是正等覺之果果也。鼓音
佛者方便也。既得大果豈自受用而已。及爲
一切衆生演之。種種方便成所作智。猶如天
鼓之音無思而成事業。若不爾者四佛得異
名次第可雜亂故也。只依此疏意者宮者此
明四種法身集會所住之法性眞如理都城處
云也。彼論意云。天鼓音佛名爲宮義也是擧
所居處而欲顯示能居佛故也。於是宮義方
有二意。一者是爲自證法樂故。安住大涅槃
之樂徳宮殿中。二者爲攝化利生故寄住普現
色身三昧所現三業所作無盡莊嚴加持境界
相也。故言宮也。是成所作智門也。故十住心
論云。宮者顯所住處今此心王如來無始無
終各各安住自法界三昧云云已上文是於論第二
釋。約四種曼荼羅
身而釋經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之中。是且釋法界宮
義文也。先第一釋。以此如來加持等文如次配五佛也。此
第二釋。以如來加持等句如次配四種曼荼羅身所住宮
也。而今以第釋此中用之不同。於前第一釋之中方釋宮
之文
意也
凡二師意云。約疏主御意。是以住如來加
持句而開能加持所加持二義也。於所加持
義即開攝四種法身四重曼荼羅義也。次廣
大金剛法界宮句是直爲四種法身之所居器
界也。是方依横義而開釋四種法身義也。約
論主御意以住如來加持句直爲能加持之大
日尊。是自性法身義。此義意雖顯露示説爲
能加持義。而欲比示兼通所加持義意也。次
以廣大金剛法界宮句而如次配四佛義也。
是自受用身義也。經次句云。一切持金剛者
皆悉集會乃至菩薩普賢爲上首諸執金剛祕
密主爲上首文者。是明他受用法身也。經文
云。毘盧遮那如來加持故乃至宣説眞言道
句法者。是明變化身也。經云。又現執金剛普
賢蓮華手菩薩乃至宣説眞言道清淨句法
者。是明等流身也。是論主御意方依竪義而
顯示所加持四種法身之正報身與之所依宮
是無二無別義也。凡已上二師御釋意雖似
有異義遂無相違也。若依論主御意者。此所
依宮者若此自證徳爲宮者。大涅槃界宮是
也。故云自法界也。若利他行名爲宮。此宮者
此宮亦爲成所作智門是也。即普賢色身
三昧也。故論云安住三昧也。疏大謂無邊至
數量者。是從下釋所依宮城之中。是稱讃此
宮城不共妙徳也。於此不共妙徳略有三種
義。謂一者廣大義二者不壞義。三者眞實義
也。今此文初明廣大義也。物相竪高長巨多
名曰大。横弘寛無邊名曰廣。然若約心釋之
者。此宮竪高昇而超諸因分之佛菩薩二乘
等識心知見之所住境界。而其際限無可測
量義也。横廣包含十法界而無不至處。是無
限量義也。此大疏十八云。長謂人所不及也。
私謂。此長
者即高也
其廣横遍於一切衆生界。其高登窮
佛界。故云廣長也云云又義大即是廣也。若約
色法釋之者。大者是相巨多而終離其邊際
無窮盡也。廣者即此大之處超踰善那等數
量。其廣無數義也。疏次文金剛喩至故名金
剛者。解云。此明第二不壞堅固義以要言之。
如世間色法中金剛自體以無俎壞爲相。然
法身自受用體無漏五蘊。自體無生滅法而
不可示故。出世間言語道而離心境路言也。
此佛果無漏五蘊自體無生滅法而不可示故
即是眞如法性也。諸法之所依也。依此法身
眞如而雖諸法興起。然更無於此眞如之所
依法也。此適字可用始初義也。謂以法身
而爲諸法之本初義是也。此意如金光明經
滅罪業障品云。法身攝藏一切諸法。一切諸
法不攝法身。法身常住不墮常見亦非斷見
云云意云。法身如來藏雖能生諸法。諸法不
能生法身眞如藏云也。凡此實相眞如境界
不可説不可示也。故十地論説因分可説果
分不可説云云又摩訶衍論説果海不可説者
即此意也。諸衆生不可解故化佛輒爾不可
開示。此實相理是自性凝然常住法故也。故
密嚴經云。此法最清淨遠離於言説。化佛諸
菩薩經中未開演等云云然是法無初生時分。
又無中間住異時分。亦無後滅終盡時分云
也。不盡者明此理離彼終盡之行苦義。謂彼
有爲法有終盡。是即一期無常性也。是逼迫
性故行苦所攝也。然此無爲法無此相也。同
論十云。修習觀者當觀一切世間有爲之法
無得久停須臾變壞故。言行苦者一切心行於
念念中常恒遷轉速生速滅。不能從此處至
于彼處故云云不壞者。此法明無壞苦義。樂受
壞是壞苦所攝也。此法樂受無盡時以何可
爲壞苦耶。文離諸過罪者。明此法無餘苦受
逼迫苦等意也。或又明此法無諸煩惱業果
報及所知障并變易果報義也。文不可變易
者。明此法離刹那四相義也。故密嚴經云
越於三界無量諸佛國如來微妙刹淨佛子充
滿。定惠互相資意成堅固身遊於密嚴國
思惟佛威徳。密嚴中之人一切同佛相超過
刹那壞。常遊三摩地。密嚴微妙者是阿若
悉檀。非諸因明者所量境界但是無功用妙
智之所生云云文不可破毀者。明此法無對治
壞義也。謂有爲有漏法皆爲無漏無爲法遂
被治斷故有對治壞也。摩訶衍論第十云。壞
苦者一切有爲清淨法能壞一切不清淨法。
亦一切諸不清淨法。能壞一切清淨法故。此
法佛之功徳無漏眞實性故遠離對治壞云
也。疏次又如世間至中勝故者。解云。謂是
天帝釋所持金剛杵也。與修羅鬪諍時以金
剛杵能摧破修羅故云爾也。以此喩而歎金
剛三昧徳也。問。以金剛三種勝用喩合法方
如何。答。第一不可壞者合疏所云實相智不
盡不壞不可變易不可破毀句也。以第二寶
中之上喩合過一切語言心行適無所依。不
爾諸法無初中後句也。以第三戰具勝義合
離諸過罪句也。疏與此釋論至喩意大同者。
解云。謂智度論中所明三種金剛三昧中之
喩與今經所明金剛義大意同云也。智度論
第四十七云。金剛三昧者。譬如金剛無物不
陷。此三昧亦如是於諸法無不通達。令諸三
昧各得其用。如車渠馬腦瑠璃。金剛能穿。又
云。問曰。三種三昧何以皆言金剛。答曰。初言
金剛。中言金剛輪。後言如金剛。如金剛三昧
佛説能貫穿一切諸法亦無不見。是達金剛
三昧。能通達諸三昧。此明三種金剛三昧也。
又三乘聖者所得金剛喩定總名三種金剛三
昧也。論同第四十七云。金剛輪三昧者。得是
三昧能持諸三昧輪。是皆佛自説義。論者言。
如金剛三昧者。能破一切諸煩惱結使無有
遺餘。譬如釋提桓因手執金剛破阿修羅軍。
即是人未後心。從是心次第三種菩提。聲聞
菩提辟支佛菩提佛無上菩提。金剛三昧者
能破一切諸法入無餘涅槃更不受有。譬如
眞金剛能破諸山石滅盡無餘等云云釋論三
種金剛三昧正尋檢正文處。若是三乘人登
極位時金剛喩三昧也。故良賁仁王經疏第
一云。金剛三昧者最後勝定。勝用堅固名金
剛定。又古徳釋云。金剛喩定者如金剛斷惑
之智所依之道。定之名金剛喩定也云云疏法
界者至實相智身者。解云。是正第三明眞實
義也。謂爲欲釋依正不二義。而先釋法界性
之即眞實法身如來中正法身義也。此宮者
是法界性是即宮也。此法界性之法身如來
即是宮。故身立不二義也。若約此義明是意
者。法界者是法身自性自受用佛也。此法性
身佛其功徳智慧是竪高昇無窮盡到眞如實
際故云大也。横廣逈無邊際數量遍了知一
切諸法之自共相故是云廣也。此智慧及法
性身之心也。相好遍滿盡虚空界。無生滅等
刹那四相。及離一期四相兼無對治壞等。而
其無漏五蘊堅固眞實自性能斷妄染惑障。
故名金剛智體也。法者是執持義。界者體義
性義因義也。此眞實智性之持自體及有軌
範義。故名法界也。此智體者如來實相智。身
者釋成理法身與智法身無二無別義。謂智
者如如智是智法身也。是自性自受用佛也。
體者如如理。是自性法身也。此理即智也。此
智即理也。又是以智爲身。以理立也。寂而離
生滅義邊。又名理法身也照而離妄執義邊。
又名自性自受用智法身也。寂照無二無別
義名如來實相智身也。是究竟理智即一法
身如來也。此實相智身名法界體性智。是約
理云也。又名大圓鏡智等此約智云也。諸法
至極究竟遂還源本處是也。疏以加持故至
故曰宮也者。解云。是遂還釋依報之宮義也。
意云。此宮是法身自受用佛之所依。法性土
故是修得始覺之所顯得。故云眞實功徳所
成就莊嚴微妙處也。此加持義者是智之所
顯現也。不所始新生義。是不縁滅法故也。若
許縁成法者豈爲法性身土耶。故知。實相智
之顯得本有法性土宮。即有加増住持義。故
名加持云也。是顯不新成法意也。問。此大金
剛法界宮者是廣大金剛法界即爲宮歟。爲
當廣大金剛界之宮云事歟。答。有二義也。一
者持業釋。二者依主釋也。持業釋者。大金剛
法界即是宮云也。又此疏云。上説金剛法界
法界宮即是如來身云云是依正不二身立無
別義也。二者依主釋者。廣大金剛界即名如
來之正報身智也。此正報之身智之所依器界
之宮城名云廣大金剛法界宮也。爲此廣大金
剛法界智之即所成立顯得物爲所住宮。故
名云廣大金剛法界宮也。是即雖似有正報
與依報之差別義。而遂無二無別也。而依主
釋有文證即此疏意也。故疏云。眞實功徳所
莊嚴處。妙住境心王所都故曰宮也者。此宮
中雖無數心王心數兼住而擧其勝主者。故
云心王所都也。疏此宮是至天宮者此指法
佛土之所在也。摩醯首羅天此云大自在天
也。此約實言之者。三世諸佛證菩提之處也。
慈覺大師教王經疏云。一切色法究竟盡處
心王境界名色究竟非謂第四禪定疏。釋
論云至天王是也者。解云。意是簡別此法身
成佛處大自在天宮。是非顯教所明報身成
道大自在天也。彼五種那含住處名淨居天
者。謂第四禪有九天中有生不還果聖人處
名五淨居天。所謂一無煩天。二無熱天。三善
見天。四善現天。五色究竟天也。阿那含聖者
且有二類。謂樂定樂慧人也。樂定人生無色
界。樂慧人爲生五淨居天。有漏定與無漏定
交雜修習。隨其重修品類淺深麁妙。次第生
五淨居天云也。下品中品上之下品如次生下
三天也。上之中品上之上品次生善現色究竟
天也。過是以往乃至曰大自在天王是也者。基
唯識論疏第九云。大自在宮者謂淨居。上有
實淨土。即受用身。初於彼起證是第十地菩
薩宮乃至此唯他受用土十地菩薩報身後報利
益異熟

往彼。然由異熟同一地故。論説爲生據實
受變易在下三天處無雲福
生廣果
未得生淨土智處
城也
往故名生。瑜伽第四説。超過淨居大自在住
處。第十地菩薩極熏修故得生其中故。既成
佛已身充法界云云彼宗意云。自受用身佛於
彼成正覺故可云自受用土。然而成正覺已
身充法界非可指一處。云其土但第十地能
化他受用身常住其中。故名他受用淨土也
云云又法師云。依大乘始教。在色界頂爲引小
乘同界説云云疏今此宗明至三界之表也者。
解云。自在加持義如上釋也。神心所宅者智
之住理。是即心境不二理智即一義也。安公
菩提心義云。此宗義。心王境界名色究竟爲
法界宮。以此心王遍一切處此宮又遍一切
方處。以佛法身住自受用加持身之處自受
法樂云云般若寺抄云。雖有彼自在天王宮殿
名即不同此内證佛所都宮殿。但以名同故
若生疑歟言也云云問。隨如來有應處之無
不此宮者。意如何。答。疏下第二十文云。又説
觀音文殊普賢彌勒已在八葉中。即大日如
來大法身也。爲度人故漸出于外云云又云。若
如來但住自證之法則不能度人。何以故此
處微妙寂絶出過心量説何示人耶。故漸次
至漸入第一院。次至第二院。次至第三
院。雖作如此流出亦不離普門之身。其八部
之衆皆是普現色身之境界也。若就情機而
説則三重壇。從深令至淺。乃至世天眞言義
淺。但是應身身道。方便未究竟也。若開實
性即世天眞言與大日如來何相異耶。從如
來則深至淺從内漸外而成三重壇。從衆生
則從淺至深從外漸内而成三重壇也。依今
所引疏文者。三重曼荼羅是依所化機遍滿
十方法界故。能應佛身亦周遍盡虚空法界
云也。依此義故云隨如來有應之處等也。又
四種法身自受法樂周遍法界無不到處義有
也。凡四種法身具自受法樂攝化利生二徳
故。此有二意也。疏一切持至眷屬也者。解云。
牒經本文總釋其意也。疏如來在此至所集
會者。解云。依問而答法身佛有眷屬義也。眷
屬是即又自性法身也。疏所謂執金剛等也
者。解云。擧指人也。疏梵云伐折至爲其辭者。
解云。梵語漢名相對明持金剛義而標二義
意也。隨文便互爲其辭者。若云執若云持是
無別所由。但是持執二字。是隨音韻之便宜
云爾也。而不用餘握取等之名言也。疏若世
諦至翊從侍衞者。解云。陳淺略釋也。疏此宗
密意至金剛智印者。解云。述祕密釋也謂爲
表法身如來之塵數心數。是以如金剛智而
斷壞諸煩惱罪障義故。此十佛刹微塵菩薩
皆各持金剛杵。是即標幟印驗故名智印也。
疏如是智印至亦復無邊者。解云。佛智差別
無盡故表示領掌此智印人亦無數量云也。
疏所以然者至以爲眷屬者。謂明性得本覺
之第九識處從本以來具足無數心數功徳義
也。如蓮華三昧經頌意。及有頌云。法然具足
薩般若。心數心王過刹塵。各具五智無際智。
圓鏡力故實覺智云云疏今者心王至差別智
印者。謂明性得本覺之心王佛依修成力而
得修得始覺而顯得金剛不壞理智法身云
也。此義安然阿闍梨教時義一云。大日經中。
能加持清淨法身住所加持自受用身。一切内
證法身眷屬。亦現自受用身。集會十方界。示
現無盡海會莊嚴佛藏與此會同。又於十方
界現普賢等諸菩薩身。説眞言道。而此法界
宮中。唯有佛身。都無生死中人。如此一切海
會諸佛皆是因地心心所法。九識心王成法
性身之時。一切心所等皆入果界轉成法門
眷屬。是法身也。今住加持集法界宮。共受法
樂是自受用身。遍滿十方是他受用身。現諸
菩薩是變化身。然此大日三身常一體。故衆
生隨機即一開三。教分張亦復不同云云
如是智印至能持之者。言明此金剛智印甚
深所由也。唯是果分所得不因人證境云也。
疏約菩提義至持金剛者者。言明約法即有
無量智惠門。約人亦明無數持金剛人義也。
謂智無量故標幟之。能持人亦以無量。所謂
一切智智是也。是即十佛刹塵數智門也。疏
由此衆徳至集會也者。言明如此無數金剛
智印皆是一切一味疑然常住眞實不變性
云也。一相者此諸聖衆皆金剛不壞相也。一
味者此諸聖衆皆解脱無生滅甘露味也。若
是功徳中一分有無常虚假法者未到實際。
亦名一切集會義不成。不契無爲實際故也。
疏然以自在至威猛大勢者。言明心王大日
始覺時。依此心王力而無數心數自然成始
覺。而隨各各功能而助成顯發心王如來一
切功徳云也。此中以自在神力所加持故。本
覺性得是爲始覺修得所被加持現顯故。云
神力所加持云也。又上云。心王大日現加持
尊特身此意同也。是本有性得法身今依修
行功力顯現修本有名曰現加持身也。表新
成意也。疏譬如帝釋至修羅軍者。是擧同喩
也。謂天帝釋與毘摩質多阿彼羅王合戰時
事相也。修羅爲奪天帝之所食蘇多味故成
此鬪諍也云云疏今此諸至以相況也者。是合
法也。大空之戰具者此五智金剛杵。是佛法
之所持也。依能持此大空智。而能摧壞四種
魔軍。故名云戰具也。能持人名大空者也。大
空高野即身成佛義云。大空位法身同虚空
而無礙。含衆像而常恒。故曰大空云云無相之
煩惱者是所破法也。此因縁所成虚妄倒想
法故也。無實體性故名曰無相。此性空假有
法也。或本云。無明也。是説非也。以相況者。
謂此十佛刹塵數聖衆以執持金剛杵相然而
標幟佛智甚多而不壞堅固所由云也。況者
類例義也。疏如來信解至師子座也者。曰牒
本而總釋成大意也。此經意而先明所依
法界宮。次即明翊從侍衞人。次明所在樓閣。
是初總明所在國土。後別明所居宮殿也。國
土即宮殿。宮殿即國土也。次列同聞衆各有
所表。故爲表此翊從者内證眷屬則十佛刹
塵數菩薩是即法身之萬徳作用義故。法界
宮次即明此翊從人也。法界宮與翊從者併
謂是法佛理智分齊故云爾也。亦明宮殿而
次列同聞衆名事是常例也。亦翊從者兼同
聞衆也。但初總標同聞衆。後別列其名也。疏
信解者至名信解地者。且釋信解相也。信者
是眞實淨信心所也。簡邪假信故也。正者正
解也。是簡邪智故也。十信三賢十地所有六
度四攝自利利他。一切有爲無爲功徳皆名
信解也。無爲法是信解之境界云也。佛果功
徳即名究竟一切智地是證達義也。信者淨
信心所也。謂信有徳境而不孤疑義也。以生
眞實相爲其徳也。解者勝解心所。是印可義
也。亦智也慧也。能知解其所觀境之義趣
失而不虚謬爲其徳也。信爲初而解爲後也。
信助解。解成熟信也。疏梵云至神變義者。曰
明此梵語含此三義也。躍等三義是信解心
所之所爲。作用功能云也。疏謂從初發至
躍義者。曰釋此三義也。謂依此信解妙用而
以精進不怠。勤行而修學三密行時。能超越
無數廣劫所可修學所行諸度。而一生間成
辨速疾成佛果。是踊躍義也。又是遊戲等義
者。謂依此三密加持身心極喜悦而好翫三
密行。則莊嚴佛刹利益衆生成熟六通故。即
是遊戲即亦神變義。又遊戲是能遊也。神變
是所遊也。是遊戲於神通行云義也。能遊是
眼耳身意地四識相應喜樂受是也。所遊是
天眼等六種智通是也。又能遊是眼耳身意
四識心王是也。所遊是眼等四識之相應定
慧等心所是也。又能遊是直六通行是也。所
遊是此六通之所依縁色心等境界是也。疏
如人掉動至名遊戲者。是引喩也。能善巧歌
舞者撃鼓吹笛而動身分搖支節跳踏名曰
舞。是即遊戲之式儀也。是即令見聞者生欣
悦嘉見心。是遊戲之能也。疏如是遊戲至自
在神通者。曰遊戲即是神變言也。疏言毘盧
至法界樓觀者。依大日如來因位解三密行
因故。即感得此大樓閣依法功徳云也。一體
疾三昧者信解心之所成熟之定名也。一
體者是一法界體性也。上所云一相一味到
於實際法是也。即廣大金剛界是也。此法有
速疾力用。謂令成就能修行者一生間到究
竟果地之功能故名曰速疾也。即以此法爲
所觀境成三昧故云一體速疾三昧也。依主
釋也。若准此疏下釋。一體者諸佛之同體性
義。速疾者諸佛之所作事業速疾成辨也
依住此三昧力故。成無量自利利他功徳業
因。故感此大樓閣報云也。此大樓即是本有
常住法之依。了因之修成顯現也。不生因之
新成法殊勝第一如如意寶珠也。如龍樹釋
論五云。如是雖無明藏中如來之性從本已
來有自性清淨心。而不待修行之功。無以得
佛故。如是一切行者雖具修行無量方便。而
衆生心中若無本覺佛終不得佛故云云此文
雖説正法依法亦爾也。是依正不二義故也。
疏於一切實至寶王也者。曰明此閣是非有爲
造作物。唯眞如實凝然不變殊特無比義也。
謂自受用佛以妙智力而顯得本有宮殿云
也。如密嚴經云。此云此諸宮殿。如連備衆
綵。是一切如來妙智之所生云云源氏順之和
名云。樓閣。四聲一字苑云。今謂臺上構屋爲
音婁。辨色云。
太賀度能
野王案。閣重門複道也音各。
今案俗
謂朱雀門。爲
重閣是云云
觀者釋名云。於上觀望也云云疏其
高無窮至亦徳無中者。曰明此樓高下縱横
量也。此樓已無邊對何方城定中央義耶云
也。疏此是遍至一切處也者。曰擧正法身廣
大相。返明依報樓閣廣大相也。如心地觀經
説。法身遍滿如虚空。一切如來共修證。自受
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等云云問。此義
云何。答。法藏起信論疏云。色無礙者如來身
自在無礙。乃有多種。今略辨四種。一大小無
礙。謂一一根皆遍法界而亦不壞諸根之性。
又亦不離諸根之相。二互用無礙。謂諸根相
作用而不相礙等云云此正法無邊際意也。又
依報正報無邊際義。如華嚴經云。華藏世界
海。法界等無別。莊嚴極清淨。安住於虚空。此
世界海中。刹種難思議。一一皆自在各不雜
云云又華嚴經旨歸云。九猶如帝納者。彼
一一微塵即各攝此無盡刹海。即此刹等復有
微塵。彼諸塵内復有刹海。是塵塵既其不盡。
刹刹既其不盡。刹刹亦復不窮。如因陀羅網。
重重不可説不可量也又如三十七尊禮懺
經云。曩謨盡十方蓮華藏世界不可説不可説
微塵刹土海會中。常住三世平等一切三寶。
如上金剛界大曼荼羅三十七尊。并是法佛現
證菩提毘盧遮那互體蓮花藏世界者。此
樓閣之所在處也
疏次明
樓觀至樓閣寶王者。曰釋樓閣之莊嚴中。是
以比況顯其嚴飾相也。而用此金剛喩意。是
顯此樓閣諸莊嚴。皆悉常住不滅堅固義故
也。法身如來無生無滅常住正報身之所居
依報宮殿。故此亦常住云也。疏何以故至寂
滅之相者。曰擧所由釋成此樓閣常住眞實
義也。意云。此法性樓閣寶王。是諸法之至極
源底。而更無出過於此寶王樓閣勝法物故。
此是寶王滅一切有爲生滅相。唯有無爲眞
性理之樓閣云也。第一寂滅之相云故。此樓
閣不謂眞空假有性也。此樓閣即相眞如實
際理云也。疏次如來至入法界者。曰。此微妙
樓閣依如來加被力及行者應見自善根力。
而以自所變影像。則得見此樓閣云也。此法
性樓閣是本質境。是疎所縁縁境也。唯佛果
親見此樓。餘人不能親縁也。令應度者隨諸
法門者。隨於四重曼荼羅十佛刹微塵數差
別智印。所樂求根性性欲。則依修行如是若
干法皆遂得見入此樓殿云也。諸法門表像
者。是十佛刹微塵數持金剛者差別智印。乃
至世天龍神等智印是也。修行此等四重本
法標幟行人皆得入法界樓云也。大毘婆娑
論云。見者眼眼識所見。聞是耳耳識所聞。觸
是身身識所了。知是意意識所了也疏善財
童子至應廣明者。曰引入樓比類之相者。如
八十華嚴第七十九云。爾時善財童子恭敬右
繞彌勒菩薩已而白言。唯願大聖開樓閣門
令我得入。時彌勒菩薩前詣樓閣彈指出聲。
其門即開命善財入。善財心喜入已還閉。見
其樓閣廣博無量同於虚空。阿僧祇寶以爲
其地。阿僧祇宮殿等乃至阿僧祇摩尼寶故大
光明。如是等無量阿僧祇諸莊嚴具以爲莊
嚴具。又見其中有無量百千諸妙樓閣。一一
嚴飾悉如上説。廣博嚴麗同虚空。不相障礙
又無雜亂。善財童子於一處中見一切處一
切諸處悉如是見。爾時善財童子見毘盧遮
那莊嚴藏樓閣。如是種種不可思議自在境
界。生大歡喜踊躍無量。身心柔軟離一切想
除一切障滅一切惑。所見不忘。所聞能憶。所
思不亂。入於無礙解脱之門等云云 文已上文略
引要樞文
餘文臨經
本可見
問此法界宮内樓閣内外安立状相如何。答
多如大日經第五入祕密曼荼羅品並供養法
及品疏等具明。臨彼文可知。又樓内種種莊
嚴相。如已所引毘盧舍那莊嚴藏樓閣内種
種莊嚴相也。又如佛地論第一明受用身佛土
也。疏菩薩之身至當知又爾者。謂法界宮者
是金剛智所縁境。境是智所依也。身是爲所
依止義。故説法界宮爲身也。凡是萬徳所依
故説爲身也。又大樓閣是不異正法三昧耶
身也。三昧耶身者是平等身義也。是即佛身
故。又祕藏記云。法身微細身。五大所成。虚空
又五大所成。草木又五大所成。法身微細身
虚空乃至草木一切處無不遍。是虚空是草
木即法身。於肉眼雖見麁色草木。於佛眼微
細之色。是不動本體稱佛無妨礙云云私云。此
文是明法佛自證身及器界事也。是説者即
約法然五大色等成此説也。礙非約隨縁無
常五大色等也。故聲字實相義云。顯形表等
色。内外依正具。法然隨縁有。能迷亦能悟
云云又即身成佛義云。佛説六大爲法界體性。
諸顯教中以四大爲非情。密教則説此爲如
來三昧耶身。四大等不離心大。心色雖異其
性即同。色即心心即色。無障礙。智即境境即
智。智即理理即智自在。雖有能所二生都絶
能所法爾道理云云問先所云。法界宮爲身義
與此所言大樓閣爲身義。其差別如何。答先
法界宮爲身義。是心所依義。又大樓閣爲身
義是身之所依義也。心身不二故。遂法界宮
即大樓閣大樓閣即法界宮義也已上又
解也
故此
義如十住心論十云。不壞金剛光明心殿謂不
壞金
剛者。總歎諸尊常住身。光明心者。歎
心之覺徳。殿者明身心互爲能所住云云
疏所以云至
爲師子座者。謂此中身者頗異前云身義也。
意云。以因位修行力而説爲果位。成所依義
爲身義故也。此中唯菩薩十地爲十也。妙覺
果地爲第十一地也。又有取十信三賢菩薩心
堅固勇猛之力。是與初地爲所依故也。故疏
釋論云至獅子座者。謂引證成獅子座義也。
喩法可知之。疏今此宗明至空過義也者。謂
明此密宗實義也。唯入祕密位品意。此大宮
殿所依之大蓮華王之莖。以金剛手菩薩爲其
莖意即此義歟。此以勇猛堅固物爲所依止義。
也。勇健菩提心等者。凡大菩提心用如金剛
堅固以不屈伏力。而爲諸佛作佛事所依故。
以菩薩身爲獅子座云也。薩埵是勇健義故
也。唯上文云意。行者以此三密方便自淨三
業。即爲如來三密之所加持。乃至能於此生
滿足地波羅蜜。不復經歴劫數備修諸治行
者。此義意也。此是約修得菩提心爲言。此上
所牒文分二。初明法後合喩可悉。又若准此
疏下文。本有性得菩提心名薩埵故。所云獅
子座理實是本有勇健菩提心可名獅子座
歟。故金剛頂經云。普賢法身遍一切能爲三
界自在主。無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虚
空。一切衆生所有心堅固菩提名菩薩埵云云
即氏義意也。疏若淺略至獅子座者。謂如法
華信解品説。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憐愍教化
我等利益。若以頂戴兩肩荷負於恒沙劫亦
不能報云云疏故曰菩薩至獅子座也者。謂結
釋歸本經也



大日經住心品疏私記第三
上來是釋師子座義已畢。疏其金剛名曰至
同聞衆也者下。第六列同聞衆名中是牒經
本文而總釋其意也。疏曰佛所説至眷屬耶
者。是問也。問同聞衆所由也。疏答曰譬如國
王至不疑故者。此答也。謂引世間王法治國
例。而況類出世法王攝化諸衆生化儀適棧
垂應而令生感義也。意云。是爲於帝王治國
界之法則。所以顯某甲群臣之承政令行其
事人之名字者。以此爲印驗。而餘外官寮及
國内人民悉令取信故云也。此疏所言。國王
若有政令必先居外朝者。是與此疏下所云
如來内證之智設以神力加持亦不可示人。
前云奮迅示現無盡莊嚴藏者。皆外用之迹
耳。義是即同意也。謂内有無邊智性故。以此
爲所依本。而外表無盡莊嚴之相迹云也。故
約喩云外朝也。疏其時王在某處與某甲大
臣等者。凡總意云。明上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梵一切持金剛者。皆悉集會等文。是皆證信
序云意也。凡明大眷屬意是有二義。一者。爲
證眞聖王説故者。此文證也。二者大聖法王
與智徳長宿良賢大臣倶驗議而宣政令故
也。豈有虚誑謬説之義耶云也。是義證也。疏
法王亦爾至復生信者。是合也。此同聞衆中
既有大菩薩衆。故知是佛説大乘無上法也。
疏虚空無垢至金剛也者。下正列持金剛者
名中有十九句。此其初也。始從此虚空無垢
至于第五善行歩此五人。是表示因行證入
方便究竟義次第也。能持此五法人名持金
剛者也。此無差別中有差別義也。此虚空無
垢者。是本有性得菩提心體也。本性清淨如
虚空無垢累染汚也。取此中虚空離二邊。亦
無四咎也。一離執取義。謂虚空不可以手執
取。不可以心執取。離四句相故。二離戲論言
説。謂不可言有性。不可言無性。不可言有無
倶性。不可言有無倶非性也。是皆戲論性故。
何以故虚空非有。謂虚空相從本無所有物。
衆相寂滅故。何以故。虚空非無。謂虚空六大
法隨一所攝故。於色等所造法有増上縁。令
生諸有色法故也。虚空不有無倶相者。有與
無其性是相違故不倶住云也。虚空非有無
倶非相者。非無空無性。非有有相有礙相故。
如有無倶非義。菩提心亦爾云也。是故心地
觀經云。法身體遍諸衆生。萬徳凝然性常住。
不生不滅無去來。不一不異不斷常。法界遍滿
如虚空。一切如來共修證。遠離一切諸分別。
心行寂滅體皆云云此疏亦是陳淺略釋也
者。若據深祕釋。如菩提心論云。令修行者於
内心中觀日月輪。由作此觀。照見本心湛然
清淨猶如滿月光遍虚空無所分別。又云。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85 686 687 688 689 690 691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