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唐内典録 (No. 2149_ 道宣撰 ) in Vol. 55

[First] [Prev+100] [Prev]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譬喩
胡音偈本今應云
梵音
阿彌陀佛偈
讃七佛偈
恒怒尼百句
五言詠頌本起一百四
十首
道行品諸梵音解舊云
胡音
般若波羅蜜神呪異本
七佛所結麻油術呪
幻師陂陀神呪
五龍呪毒
取血氣神呪舊云
血呪
呪齲齒呪名齒
一名呪齒
呪牙痛呪異本
呪眼痛呪異本
呪賊呪法異本
七佛安宅神呪又安宅呪
法別
  右一百二十五部。合一百四十八卷。並是
僧祐律師出三藏記撰古舊二録及道安失
源并新舊所得失譯諸卷部甚廣。讎挍
群目蕪穢者衆。出入相交實難詮定。未覩
卷空閲名題。有入有源無入無譯。詳其
初始非不有由。既渉遠年故附此末。冀後
博識脱覿本流。希還正收以爲有據。瀅澄
法海使靜濤波焉。余又勘入藏見録止得
二十五卷。如別叙之。餘闕本未獲
大唐内典録卷第一



大唐内典録卷第二
 *京師西明寺釋*氏撰 
歴代衆傳譯所從録第一之二
 前魏 南呉 西晋
  前魏朝曹氏傳譯佛録第二
序曰。自漢已來天下一統。建安之始鼎峙而
分。袁曹競逐於中原。劉孫分&T060665;於江峽。五
岳塵擁九牧雲屯。或二祀而啓於帝圖。或三
分而陳於覇業。故使魏祖挾天子而令諸侯。
劉宗憑劍閣而規雍輦。孫氏英略高枕長江。
横武爪牙臥龍威力。別據一域。呑噬爲心。各
跨疆場互嚴關塞。廣延俊又以佐股肱。厚禮
賢能賓爲國寶。良匠妙法復此徂來。僧會適
呉。舍利曜靈於江左。迦羅遊魏。禁律創啓
於洛都。歸戒自此大行。圖塔由斯特立。譯人
隨俗仍彼方言。出逐時便題名目。致有呉
品蜀普曜焉。重疊再翻因斯而始。派流失譯
良在於茲。既三國峙居。而西蜀一都獨無代
録者。豈非佛日麗天而無縁者弗覩。法雷震
地而比屋者不聞哉。且舊録雖注蜀普曜首
楞嚴等。而復闕於本譯人年代。設欲紀
述罔測所依。推入失翻故亡別録。今叙曹魏
中原所傳。文帝諱丕字子桓。沛郡譙人。
相王操之世子也。初生之日。有青雲大如車
蓋。當於其上竟日翠然。望氣者爲至貴之證。
非人臣象。八歳善屬文。初嗣相位爲魏王。受
後漢禪改稱爲魏。初居相在洛。魏公都鄴。王
基在譙。又許受禪於繁昌。後都洛邑。自文帝
黄初元年庚子。至元帝咸熙元年甲申。其中
五主四十五年。僧有六人。所出律羯磨一
十三部。合二十五卷。以爲魏朝一代録。其
有失譯諸。總結呉録之末備之于彼
魏朝沙門曇柯迦羅一部一
卷戒本
沙門康僧鎧二部四
沙門曇諦一部一
卷羯磨
沙門白延六部八
沙門支彊梁一部六
沙門安法賢二部五
僧祇戒本一卷初出見竺道
祖魏世録
  右戒本一卷。中天竺國沙門曇柯迦羅魏
云法時。幼而才聰質像璝偉。讀書一覽文
義悉通。善四圍陀。風雲星月圖讖運變靡
所不該。自謂世間畢己心目。年二十五入
一僧坊。遇見法勝阿毘曇心。聊取觀之。茫
然不解。慇懃重省更増惛漠乃嘆曰。佛法
鉤深備論三世。乃棄俗出家。誦大小乘
及諸律藏。遊化至洛。于時魏境雖有佛法。
而道風訛替。亦有衆僧未禀歸戒。止以剪
落爲殊俗耳。設復齋懺事同祠祀。迦羅既
至。大行佛法。諸僧請出毘尼。迦羅以律藏
曲制文言。繁廣佛教未昌必不承用。以嘉
平年於白馬寺出此戒本一卷。且備朝夕。
中夏戒法始自此焉
郁伽長者所問二卷第二譯一名郁伽羅越問菩
薩行竺道祖魏録
無量壽二卷第二譯見竺道祖晋世雜録及
寶唱録與世高出者小異
  右二部合四卷。天竺國沙門康僧鎧。齊王
世嘉平年。於洛陽白馬寺譯。高僧傳載。直
云郁伽長者等四。撿道祖魏晋録及僧
祐出三藏記并寶唱梁代録等。所列如前。
自外二部並不顯名。挍閲群録未見
曇無徳羯磨一卷初出見竺
道祖魏録
  右一卷。曇無徳者。魏云法藏。藏師地梨
荼由。是阿踰闍第九世弟子。藏承其後。
即四分律主也。自斯異部興焉。此當佛
後二百年中。後安息國沙門曇諦。以高貴
郷公正元二年屆于洛汭。妙善律學。於白
馬寺衆請譯出
首楞嚴二卷第二出與漢世支讖所出本同文少
異見竺道祖晋世雜録及三藏記
無量清淨平等覺二卷第三出與世高康僧鎧
等所出無量壽本同
名少異見*竺
道祖晋世雜録
叉須頼一卷一本無*叉字見*竺
道祖及僧祐等録
除災患*一卷見三
藏記
平等覺*一卷見*竺道
祖魏呉録
菩薩修行*一卷一名長者威施所問菩薩修行一名
長者修行見始興及寶唱

  右六部合八卷。高貴郷公世。西域沙門
延。懷道遊化。甘露年中來屆洛陽止白馬
寺衆。請譯焉
法華三昧六卷一本
正字
  右一部六卷。高貴郷公世。甘露元年七月。
外國沙門支彊梁*接。魏云正無畏。於交州
譯。沙門道馨筆受。祐云失譯。房撿及見竺
道祖魏世録及始興録。若依交州及始興
地。應入呉録。今據及魏
羅摩伽三卷見*竺道祖寶唱法
靈裕等四録
大般涅槃二卷略大本前數品爲此二
卷見*竺道祖録初出
  右二部合五卷。外國沙門安法賢譯。群録
並云。魏世不辯何帝年。今依編于魏録之
末。又別録亦載。故不敢削之
  南呉孫氏傳譯佛録第三
序曰。自漢永平已來。至呉赤烏之歳。將二百
載。教流中原不達江表。及僧會初適設像置
齋。時爲矯異。以問尚書令闞澤曰。佛之化被
乃在漢明。流漸既久。如何始至江東。澤曰。
自摩騰入雒之初。五岳十八山館道士與騰
抗力之時。道士不如。南岳道士褚善信等自
感而死。弟子擧尸歸葬南岳。無人流布。今
方至此。餘如後列。呉大皇帝孫權。字仲謀。呉
郡富春人。世仕於呉。其家東塚上數有神光
雲氣。又權父堅初在孕。其母夢腸引出繞呉
昌門。衆咸稱爲孫氏興矣。及權生眼有異光
方頤大口。其父奇之。應覇王也。跨躡閩越都
斗牛。封授諸侯建立年號。朝宗海岳南面
君臨。稱大呉也。初都鄂武昌。次遷秣陵。又遷
業。魏承漢後二年。權立稱元。黄武四主
五十九年。晧立二年。晋受魏禪。一十五年
平呉。若以年分則晧一十四年。應入晋代。今
別結取集爲呉録。道俗四人所譯諸。一百
四十八部。一百九十卷。并魏呉兩代諸失譯
。都合以爲呉録云
呉沙門維祇難二部六
沙門竺律炎三部三
卷*
優婆塞支謙一百二十九部
百五十二卷
沙門康僧會一十四部二十
九卷*及注
諸失譯。一百一十部二百九十二卷
阿差末菩薩四卷見呉別二
録初出
法句二卷初出呉録云五
卷見三藏記
  右二部合六卷。魏文帝世。天竺沙門維祇
難。呉言障礙。學通三藏妙善四含。歴國遊
方以行化爲業。發趾西域同伴竺律炎
到江左。黄武三年於武昌郡譯。爲呉文。而
維祇難既未善方音。翻梵之際頗有不盡。
志存義本辭句朴質。如文可知
三摩竭*一卷見始興録與分惒
檀王大同小異
梵志*一卷見始興録與五百
梵志同本異出
佛醫*一卷共支越出非全異從大
寶唱録或云佛醫王
  右三合三卷。魏明帝世。天竺沙門竺律
炎維祇難卒。後爲孫權於楊都譯。群録
不同。或云將炎。或云持炎。或云律炎。未詳
孰是。故備擧之
大明度四卷亦云大明度無極或六卷
見*竺道祖魏呉等二
禪祕要四卷亦云禪祕要
見呉別二録
撰集百縁十卷見唐録
阿差末菩薩四卷見呉録第二出與前維
難所譯本文小異
菩薩本縁四卷傳云天竺沙門
僧伽斯那
維摩詰所説不思議法門三卷一云佛法普入
道門或二卷
第二出與後漢嚴佛調譯者少異
見*竺道祖魏呉録及三藏記
修行方便二卷或有禪字
見呉録
大般泥洹二卷此略大本序分哀歎品爲二
卷後三紙少異耳見竺道祖




呉録道安云出長阿含僧祐云
今長*阿含與此異第二
瑞應本起二卷黄武年第二出一云太子本起瑞
應與康孟詳出者小異陳郡謝鏘呉
郡張詵等筆受魏東阿王植
詳定見始興録及三藏記
法鏡二卷道安録無僧祐云見
別録僧會注并製序
小阿差末二卷見別録及
三藏記
阿彌陀二卷第四*出與漢世高魏僧鎧譯者小
異内題云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檀過
度人道亦云無量
見竺道祖呉録
義足二卷見竺道祖呉
録及寶唱録
方等首楞嚴二卷黄武*年第二出與後漢支讖出
者小異見竺道祖呉録安録
無祐云
見別録
法句二卷見別録及祐
録第二出
慧印二卷一云慧印三昧一云十方現在佛悉在前
立定一云寶田慧印三昧與如來智印
同本異出見竺道
祖呉録及三藏記
本業一卷云菩薩本
見祐録
須頼一卷第二出與白延出者同本別出一*云須
頼菩薩見*竺*道祖呉録及三藏記
梵摩*一卷見竺道祖録
及三藏記
私阿末一*云私阿昧道安云即是菩薩道樹
同本*異出見道安及支敏度三藏記
微密持一云無量門微密持
僧叡二秦録及三藏記
月明童子或云月明童男或云月
明菩薩三昧出三藏記
阿難四事見三藏記
及別録
差摩竭一云菩薩生地
見*竺道祖呉録
優多羅母云無母字
並一卷
七女*一卷安云出阿毘曇一
云七女本初出
郁伽長者第二出見*竺道
祖呉録或二卷
八師見*竺道
祖呉録
釋摩男本出中*阿含見
*竺道祖呉録
孛抄*一卷初出即孛
三藏記及別録
老女人出阿毘曇呉録直云老女
云老母見三藏記
*一卷初出一云持
見別録
悔過法一云序十方禮拜
悔過文或無
賢者徳*一卷
佛從上所行三十偈或無
了本生死安云出生祐云今五卷生此名
一名稻竿同本異出謙自注并製序
惟明二十偈*一卷或無
龍施女*一卷安録無祐
云見別録
鹿子*一卷安録無祐云見別録及竺道祖呉録
十二門大方等安録無祐
云見別録
頼吒和羅第二出與支曜出者小異或云羅漢
吒和羅安録無祐云見別録凡三十
四十八卷除郁伽
長者並見祐録
四十二章第二出與摩騰譯者小異文
義允正辭句可觀見別録
難龍王*一卷一本無
王字
不自守意或云自守或
云不自守
五陰事*一卷
七知*一卷一作
人民求願*一卷
佛開解阿拔梵志云梵志阿&T075586;
出長阿含
寶海梵志成就大悲*一卷
梵志子死稻*一卷
梵志問佛師*一卷
降千梵志*一卷
梵志*一卷第二
度梵志*一卷
外道仙尼説度*一卷
梵志結淨*一卷
梵志問佛世間増減*一卷
佛爲外道須深説離欲*一卷
梵網六十二見*一卷見別録僧祐
云法護出
阿質國王*一卷
桀貪王*一卷出六
度集
國王成就五法久存於世*一卷
惟婁王師子潼譬喩*一卷一本無
譬喩字
諸法本*一卷
五母子*一卷
戒消伏災*一卷見舊録
枯樹*一卷見道安録一
本上有大字
是我所*一卷
甘露道*一卷出出
不淨觀*一卷出長
*阿含
水上泡*一卷
恒水戒*一卷*出舊録或
無戒字
色無常*一卷出阿含
護口意*一卷
壽命促*一卷出雜
*阿含
法施勝*一卷
諸漏盡*一卷出雜
*阿



修行慈*一卷
須摩提長者*一卷
摩調王一卷初出一本
無王字
四願*一卷見*竺道祖呉
録及三藏記
淨行品*一卷出華嚴一*云
菩薩本業
金剛清淨*一卷一云金剛三昧本性
清淨不滅不壞
惟越雜難*一卷
佛爲訶利曠野鬼説法*一卷
阿闍世王女阿術達菩薩*一卷初出
勸進學道*一卷一本無
勸字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縁*一卷第二
堅意*一卷或作
心字
三品弟子*一卷
摩訶精進*一卷亦云大
精進
菩薩修行*一卷
普廣菩薩一*卷見別録
陀羅尼句呪*一卷*亦云持
句呪
華積陀羅尼呪*一卷見寶
唱録
八吉祥*一卷見古録亦有
呪字初出
摩訶般若波羅蜜呪*一卷見寶唱録或直云
般若波羅蜜呪
七佛神呪*一卷
大慈無減*一卷
寶女明三十二相一云問慧一云三十二
一云寶女問
三魚失水*一卷
演道俗業*一卷或無
業字
不莊挍女*一卷見寶
唱録
申日*一卷道安云出
中*阿含
孫多耶致*一卷云梵志孫那致
道安云出中*阿含
長者音悦*一卷一云長者音悦不蘭迦
直云音悦
黒氏梵志*一卷見別録
法律*一卷*亦云法律
三昧
出家功徳*一卷見呉録
弊魔試目連*一卷見舊録出
阿毘曇
七漏*一卷見別録
藍達王*一卷一云目連因縁功徳
或云目連功徳見呉録
魔女聞佛説法得男身*一卷見別録
出大集
魔化作比丘*一卷
佛以三車喚*一卷
未生怨*一卷
弗加沙王*一卷云萍沙王五願
道安云出中*阿含
須摩提女*一卷
百喩*一卷
雪山獼猴*一卷
度脱狗子*一卷
猘狗*一卷
三種良馬*一卷
鵄鳥事*一卷
河中草龜*一卷
*一卷出増一
*阿含
四種良馬*一卷
鷹鷂獵*一卷出増一
阿含
無母子*一卷
法滅盡*一卷初出或云法沒盡
云空寂菩薩所問
  右一百二十九部合一百五十二卷。魏文
帝世。月支國優婆塞支謙所譯。謙字恭明
一名越。漢末遊洛。受業於支亮。亮字紀
明。受業於支讖。讖已見漢録世稱天下博
知不出三支。謙該覽籍莫不精究。世間
技藝多所綜習。遍學異書通六國語。其爲
人細長黒痩眼多白而精黄。時人爲之語
曰。支郎眼中黄形躯雖細是智嚢漢末分
亂避地歸呉。孫權聞其才慧召見悦之。即
拜爲博士。使輔導東宮。與韋曜諸人共盡
匡弼。甚有裨益。但謙生自西域。故呉
不載。任其力而不録其功。此史家過。豈帝
者之心。夫爲天下之君感得天下之才士
堪世務。則爵之於朝垂名竹帛。何華戎之
限隔而爲代典不述乎。且葉公子高。性愛
於龍。天龍遂爲之降。既不禮待。戎夷之民
而望其君。附化難矣。然市死馬之骨以要
駿驥。置九九之術用俟賢才。斯蓋上帝括
嚢包羅呑納刋之自古。今獨削哉。謙以大
教雖行而多梵語未盡翻譯之美。自既
妙善方言乃更廣收衆舊本。譯爲呉言。
從黄武首歳迄建興末年。其間首尾三十
餘載。所出維摩大般泥洹法句瑞應本起
等。僧祐三藏集記唯有三十六部。慧皎
高僧傳止云四十九余廣撿括衆家雜
録。自四十二章已下並是別記所顯雜
以附今録量前傳録三十六部或四十九
似謙自譯在後所獲。或正前翻多梵語
者然。紀述聞見意體少同。録目廣狹出沒
多異。各存一家致惑取捨。兼法海淵曠事
方聚渧既博搜覽故備列之。而謙譯
曲得聖義。辭旨文雅甚有碩才。又依無量
及中本起製菩薩連句梵唄三契七聲
于今江淮間尚行。兼注了本生死等。并
序餘諸行状。並附高僧傳及三寶紀見焉
六度集九卷一云六度無極一云度無極
云雜無極見竺道祖録及三藏記
呉品五卷是小品般
若見三藏集記
菩薩淨行二卷赤烏年譯出大集寶髻品或
直云淨律見竺道祖呉録
舊雜譬喩集二卷或無集字
祐録
阿難念彌二卷亦云法阿難
見祐録
鏡面王一卷見三
藏記
察微王一卷
祐録
梵皇王一卷見祐録及
高僧傳
權方便一卷見呉録
及別
坐禪一卷見呉録
及別
菩薩二百五十法*一卷以此代大僧二百
五十戒示晧者是
法鏡解子注二卷并製序
道樹注解*一卷并製序
安般注解*一卷并製序
  右一十四部。合二十九卷。魏齊王世。正
始年中。天竺沙門康僧會。學通三藏博覽
。天文圖緯多所綜渉。辯於樞機善屬
文翰。于時孫權跨有江表。威侮所被爰備
三呉。先有清信士支謙宣譯典。既初染
大法風化未全僧會欲使道振江淮興立圖
乃杖錫東遊。以呉赤烏年達于建業。即
搆茅茨設像行道。時未有僧。疑其矯異。有
司奏權。召而詰問。佛何靈驗爾獨改形。會
曰。如來遷迹已越千年。遺骨世間名爲舍
利。在所應現神耀無方。昔阿育王統閻浮
提。乃起八萬四千寶塔。夫塔寺之興以表
遺化也。權以爲夸誕。乃曰。若能得舍利
者當爲造塔。會乃以瓶盛水燒香禮請。三
七日暮猶無所覩莫不震懼。既入五更。忽
聞瓶中鎗然有聲。會自往視。果獲舍利。明
旦呈權。擧朝集觀。五色光炎照曜瓶上。權
自執瓶寫銅盤上。舍利所衝*盤即破碎。
權大肅然驚起而曰。希有瑞也。會進言曰。
舍利威神豈直光相而已。此乃劫燒之火
不能焚。金剛之杵不能碎。權命試之會更
誓曰。法雲方被蒼生仰澤。願更垂神迹以
廣示威靈。乃置舍利於鐵砧上。使有力
者用搥撃之。砧搥倶陷。舍利無損。權大
嗟服。即爲建塔。以始有佛寺故號建初寺。
因名其地爲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興
會之力也。至孫晧時制令苛虐廢棄淫祀。
及佛伽藍並欲毀壞。諸臣僉曰。佛之威力
不同餘神。康會感靈大皇創寺。今若輕毀
恐貽後殃。*晧意未然。乃遣張𦸸詣寺詰
會。自旦之夕𦸸不能摧。乃請退還。會送門
外。于時寺側有婬祀者。𦸸又折云。玄化
既孚。此輩何縁近而不革。會曰。雷霆震撃
聾者不聞。豈聲之微。貴在理會。理而有會
萬里斯通。苟非其人比屋胡越。昱還歎會
才明非臣所測伏願。天鑒親撿察之。*晧大
集朝賢以車馬迎會。會既坐。*晧問曰。佛
教所明善惡報應。何者是乎。會對曰。夫明
主以孝慈訓世則赤烏翔老人見。仁徳育
物則醴泉涌嘉苗生。善既有徴惡亦可驗。
故爲惡於隱鬼得而誅之。爲惡於顯人得
而戮之。詩詠求福不回。易稱積善餘慶。雖
儒典之格訓。即佛教之明謨也。*晧曰。若
然則周孔已行。何用佛教。會曰。周孔所説
略示世間。釋教幽微廣明因果。故行惡則
有永劫地獄苦酸。修善則有長受天宮安
樂。擧茲以明勸勵。不亦大哉。*晧不能折。
諮問罪福之理。會爲敷析。*辭甚精要*晧
本才學欣然大悦。求看僧戒。會以戒祕不
可輕宣。乃取菩薩本業百三十五願。分爲
二百五十事。持擬大僧二百五十戒。用以
呈*晧。*晧覩諸佛行住坐臥皆願衆生令
得安樂。倍加歡喜。即請會受五戒。乃於會
寺更加修飾。宣示宗室莫不信奉。會在呉
朝。亟説正法爲衆祈請。於建初寺譯出衆
。多失其本。如別所顯。又注述諸
爲序製。並妙得正體文義允洽。其所注
安般守意法鏡道樹等。備見於録又傳梵
唄。聲甚清靡哀亮囀韻。于今則之。呉天紀
四年四月。晧降于晋。九月會終。見諸傳
録費長房三寶紀
雜譬喩八十卷 雜數二十卷
阿惟越致轉十八卷並見
舊録
摩訶乘十四卷 蜀普曜八卷
摩訶衍優波提舍五卷
三昧王五卷 梵王請問五卷
不退轉輪四卷
佛從兜率降中陰四卷出王
宗録
四天王四卷疑一部
四本
魔王請問四卷
那先譬喩四卷見舊
度無極譬
釋提桓因所問三卷
大梵天王請轉法輪三卷
法華光瑞菩薩現壽三卷
普賢菩薩答難二千三卷
濡首菩薩二卷疑即是濡首
菩薩分衞
太子試藝本起二卷
小本起二卷見舊録
不思議功徳二卷
功徳
蜀首楞嚴二卷見舊録似
蜀土所出
後出首楞嚴二卷見舊録云
十偈
梵天王請佛千首一卷又大梵天王
二卷似此
深斷連二卷
甘露味阿毘曇二卷或云甘露味
二卷
七佛父母姓字一卷舊録云七
佛姓字
阿惟越致菩薩戒一卷舊録云阿惟
越致戒
菩薩常行一卷
摩訶目犍連與佛角能*一卷
阿難得道*一卷
阿難般泥洹*一卷
阿那律念復生*一卷
沙門分衞見怪異*一卷
人詐名爲道*一卷
大戒*一卷
衣服制*一卷
沙彌離威儀*一卷
弟子本行*一卷
道本五戒*一卷
威儀一卷右並見
舊録
爲壽盡天子説法*一卷舊録云命
盡天子
魔試佛*一卷見舊録
阿須倫問佛八事舊録云阿須倫
所問八事
摩竭王*一卷舊録云摩
竭國王
薩波達王*一卷
尸呵遍王*一卷云尼呵
遍王
年少王**一卷
太子法慧*一卷*云太子
是光太子*一卷
長者難提*一卷
長者子誓*一卷
五百婆羅門問有無**一卷
女利行*一卷並見
舊録
貧女聽蛇齧命終*一卷祐録加生
天二字
國王癡夫人**一卷
四婦因縁**一卷
婬人曳踵行**一卷
須多羅*一卷
惰迦**一卷晋言
堅強
槃達龍王**一卷
米自供養*一卷
行牧食牛王**一卷
墮釋迦牧牛**一卷
法嚴*一卷疑即是等
入法嚴
壁四**一卷
賣智慧**一卷
初受道**一卷
福**一卷
止寺中**一卷
無端底持**一卷云無端底
總持
安般行道**一卷
解慧微妙**一卷
失道得道**一卷
心情心識**一卷云有注
道徳果證**一卷
父子因縁**一卷
撿意向正*一卷*並見
舊録
雜阿含**一卷
螢火六度*一卷舊録云有明度一卷
云一名螢火明度
小觀世樓炭**一卷
内禪波羅蜜**一卷並見
舊録
四輩*一卷舊録云四輩弟子
或云四輩學
大四諦**一卷
五方便**一卷
五惟越羅名解脱*
五陰**一卷
中五濁世**一卷
六波羅蜜**一卷
大七車**一卷
八正邪**一卷
八總持**一卷
八輩**一卷
八部僧行名一卷
大十二因縁一卷
十八難**一卷*並見
舊録
五十二章**一卷見舊録別有孝
明四十二章
百八愛**一卷見舊録似抄
五蓋疑結
逮慧三昧*一卷見舊録一名文殊師
利問菩薩十事行
小安般舟三昧*一卷見舊録
禪行斂意*一卷見舊録
禪數一*卷見舊録
化譬*一卷見舊録亦
云化喩
群生縁偈*一卷見舊録
大總持神呪*一卷見舊録*亦
總持呪
薩和菩薩*一卷見舊録亦云國
王薩和菩薩
慧定普遍神通菩薩見舊録*亦云慧定普
遍國土神通菩薩
貧女人*一卷見舊録亦云
貧女難陀
阿秋那一卷見舊録亦云阿
秋那三昧
  右一百一十部。合二百九十一卷。並是
古舊二録失譯諸。今結附此以彰遠年
之所依。據其名附本。並入見科。有録闕文
訪得後附
  西晋朝傳譯佛録第四
教流東漸。漢魏雖聞。至於弘義。方開於晋。且
晋雖不文。文才實盛。故使翻傳終由人顯。所
以禮樂衣冠晋朝始備。信源智海從茲遂興。
可不然歟。西晋録者。司馬炎字安世。河内温
人。魏大將軍侍中録尚書相國。晋王昭之太
子也。昭薨炎嗣爲王。元帝知歴數有歸。使太
保鄭沖奉璽致位。炎垂拱受禪。是爲武帝。稱
晋。都洛及長安。舊東西京也。晋武在馭十有
五年。到咸寧中。命司馬伷。平呉得晧。封歸命
侯。自後漢永安二十四年。至晋泰康。肇元庚
子歳首。於是九州還一統矣。又呉黄武初陸
績有言曰。從今已後更六十年。天下車同軌
書同文。至是果如績言。蜀平呉滅。將六十年。
二十載後。至于惠帝永寧之初。政道虧頽。群
雄岳峙。趙王創基搆逆簒立於朝。張軌繼迹
弗臣擅牧涼土。内外糜沸。仍漸亂階。劉淵所
以平陽。李雄因茲井絡。懷帝蒙塵咸谷。愍帝
播越長安。既道藉時興。而兩都板蕩。法由人
顯。屬二主拪遑。萬姓崩離。歸信靡託。百官失
守。釋種無依。時有沙門竺法護及彊梁婁至
等。忘身利物誓志弘宣。匪憚苦辛。闡法爲務。
護於晋世出最多。弘護法網由其而起。其
法欽羅叉聶遠父子竺法蘭等相繼度述。所
以五十年間華戒道俗十有三人。并前失譯
戒等合四百五十一部。七百一十七卷。
集爲西晋二京四主五十二年世録云爾
沙門竺法護二百一十部三百
九十四卷
沙門彊梁婁至一部一
沙門安法欽五部一十
二卷
沙門無羅叉一部二
十卷
清信士聶承遠三部四
沙門竺叔蘭二部五
清信士聶道眞五十四部六十
六卷目録
沙門白法祖二十三部二
十五卷
沙門釋法立四部一十
三卷
優婆塞衞士度一部二
沙門支敏度二部一十
三卷
沙門釋法炬一百三十二部一
百四十二卷
沙門支法度四部五
諸失譯 八部 一十五卷
雜譬喩三百五十首二十五卷見別録
光讃般若十卷太康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
十七品或十五卷見道安録
新道行十卷太始年第二出與漢世竺佛調譯舊
道行全異亦名小品出光讃般若
漸備一切智徳十卷元康
閑居十卷
正法華十卷太康七年出清信士張士明張仲正及
法獻等筆受或七卷見聶道眞録曇邃
誦之日一遍遂感神請九十日畢施
白馬一疋白羊五頭絹九十疋
普曜八卷永嘉二年於天水寺出是第三譯沙門康殊
白法臣等筆受與蜀普曜及智猛寶雲所出
六卷者小異見
聶道眞及古録
&T075586;陀劫三昧七卷
修行七卷大康五年出是第二譯與漢世安世高
出六卷者少異亦云道地見寶唱録
大哀七卷元康元年出或八卷或六卷是
大集一品見竺道祖晋世雜録
賢劫七卷元康元年出趙文龍筆受或十
卷十三卷舊録云永康年出見聶道眞録
小品七卷太始四年三月四日譯是第二出或八
卷見聶道眞録與舊道行大同小異
薩芸分陀利六卷太始元年譯見竺
道祖晋世雜録
持心六卷太康七年出凡十七品一名等御諸法
名持心梵天所問一名莊嚴佛法亦云
持心梵天
舊録聶道眞録
度世品六卷元康元年四月十三日出是
華嚴世間品見聶道眞録
密迹金剛力士五卷太康元年十月八日出或八
卷四卷見支敏度及竺道祖
晋世
雜録
樓炭五卷或六卷八卷是長阿含世記句文小
異見聶道眞録道安云出方等部
五卷太康六年正月十九日
譯或四卷見聶道眞録
如來興顯五卷元康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出是花
如來性品亦云興顯如幻
聶道
眞録
阿差末四卷永嘉元年十二月一日譯是第二出或
五卷七卷出大集或云阿差末菩薩
見聶道眞
録及別録
無盡意四卷太始年第二出與差末同本別
譯出大集見聶道眞録或五卷
寶女四卷太康八年四月二十七日出或三卷亦云寶
女三昧或云寶女問慧出大集見聶道

普超四卷太康七年出第二譯與漢世支讖阿闍世王
本同別譯亦云普超三昧亦云文殊普超
三昧見竺
道祖雜録
海龍王四卷太康六年七月出或
三卷見聶道眞録
阿惟越致四卷或云阿惟越致遮或云不退轉法
四卷或云廣傳嚴淨六卷四
同本別譯
見聶道眞録
持人菩薩所問三卷或卷
本別譯
等集衆徳三昧三卷或云集一切福徳三昧
或二卷見聶道眞録
超日明三昧三卷太始七年正月譯初出或兩卷
或直云超日明見聶道眞録
菩薩藏三卷
諸神呪三卷
寶髻菩薩所問二卷&T002247;元年七月十四日出大
集一名菩薩淨行舊録云
寶結
須眞天子二卷太始二年於長安青門白馬寺出安
文惠白元信傳語聶承遠張玄伯孫
休達筆受亦云問四事
見竺道祖晋世雜録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二卷&T002247;年出或云嚴淨佛
土或云佛土嚴淨見竺
道祖晋
世雜録
弘道廣顯三昧二卷永嘉二年三月出一云阿耨達一云阿耨
達請佛一云金
剛定意或無三昧字凡四名凡十品一本但有
七品少中三品一本正有前五品見聶道眞録
大般泥洹二卷太始五年七月三日出亦云
方等泥洹見聶道眞録
無量壽二卷永嘉二年正月二十一日譯是第四出
與呉世支謙魏世康僧鎧白延等出本
同文異亦云無量清淨平等
見竺道祖晋世雜録
首楞嚴二卷別有異出首楞
嚴云阿難言
寶藏二卷太始六
年出
要集二卷亦云諸佛
要集
般舟三昧二卷道安云出般
舟三昧
大善權二卷太康六年六月譯初出亦云慧上菩薩
問大善權或云慧上菩薩或善權
方便或方便所度無極
凡五名見聶道眞録
順權方便二卷亦云轉女身菩薩亦云順權方
便舊録云順權女見聶眞録
隨權女二卷見別録
安録無
如幻三昧二卷或三卷
等目菩薩二卷或三卷
勇伏定二卷元康元年四月九日出是第四譯與支
讖支謙白延等所出首楞嚴本同異
出見聶
道眞録
更出阿闍世王二卷第二出
賈客二卷
文殊師利現寶藏二卷亦云文殊師利
佛土嚴淨
佛昇忉利天爲母説法二卷太始年出亦云佛
昇忉利天品
聶道
眞録
仁王般若波羅蜜一卷見晋世雜録
已後單
普門品一卷太康八年正月
出見聶道眞録
月光童子一卷亦云月明童子與申日申日
兜失利越等三同本異譯
金剛藏菩薩行一卷元嘉七年於長安市西寺
譯出花嚴第二十二卷
大淨法門一卷建興元年十二月二
十六日出見道眞録
離垢施女一卷太康十年二月二
日出見聶道眞録
須摩提菩薩一卷亦云須摩提亦云須摩
見聶道眞及竺道祖等録
龍施女一卷舊録云龍施
第二出
大方等頂王一卷初出亦云頂王亦云維摩詰子問
亦云善思童子見支敏度録
無所悕望一卷亦云象歩亦云象
見聶道眞録
魔逆一卷太康十年十二月二
日出見聶道眞録
濟諸方等學一卷或無學字見竺
道祖晋世雜録
菩薩行五十縁身一卷亦云五十縁身行亦云
菩薩縁身五十事見竺
道祖晋
世雜録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一卷大安二年五月十七日
譯一名彌勒本願
名彌勒難見聶道
眞録及竺道祖録
文殊師利淨律一卷太康十年四月八日護於洛
陽白馬寺遇西域沙門寂志
誦出後尚有數品悉忘但宣憶者聶
道眞筆受見竺道祖録一云淨律
無思議孩童菩薩一卷一云不思議光所問
亦云不思議光
彌勒成佛一卷太安二年出一名彌勒當
來下生見聶道眞録
舍利弗目連遊諸國一卷或云舍利弗摩訶目
犍連遊諸四衢
琉璃王一卷
寶施女一卷一名須摩提法律三
見聶道眞録
佛爲菩薩五夢一卷太安二年五月譯一名佛五
夢一名太子五夢一名仙人
五夢見舊録
及聶道眞録
摩目犍連本一卷一本無
揵字
太子墓魄一卷第二出
四不可得一卷見聶道眞
及正度録
菩薩悔過法一卷或無字下注云
出龍樹十住論
乳光一卷與犢子
本同譯別
心明女梵志婦飯汁施一卷亦直云
心明
大六向拜一卷太安元年譯或云尺迦羅越六向拜
或直云六向拜見支敏度及寶

鴦掘魔一卷一名指鬘或鴦掘
魔羅見道眞録
菩薩十住一卷與菩薩十地
大同小異
摩調王一卷第二出與呉世支謙譯
者大同小異出六度集
照明三昧一卷
所欲致患一卷太安三年正月譯見
聶道眞及王宗録
法沒盡一卷或作滅字一云空寂菩薩所問
第二譯與呉世支謙出者同
菩薩齋法一卷或無字一名正齋一名持
齋一名賢首菩薩齋法
獨證自誓三昧一卷一名如來自
誓三昧
過去佛分衞一卷或云過世
見舊録
五蓋疑結失行一卷永寧二年四月十二
日出見聶道眞録
總持一卷出生或云
佛心總持
五福施一卷一云清淨毘尼
方廣見唐録
無憂施一卷阿闍世
王女名
無極寶三昧一卷永嘉元年三月三日譯
見聶道眞録及別録
寶網童子一卷亦云寶網
見聶道眞録
文殊師利悔過一卷初出亦云文殊師
利五體悔過
普法義一卷亦云普義第二譯與漢世世
高出者大同小異見聶道眞録
滅十方冥一卷&T002247;元年八月十四日出
一本無滅字見聶道眞録
菩薩十地一卷亦云十地亦云大
方廣出花嚴十地品
温室洗浴衆僧一卷一名温室
見聶道眞録
頼吒和羅所問光徳太子一卷太始六年九月
三十日出一名
光徳太子見竺
道祖晋世雜録
當來變一卷見聶道
眞録
五百弟子自説本起一卷太安二年五月譯舊録
云五百弟子説本末
見聶道
眞録
師子月佛生一卷太安年譯見
聶道眞録
迦葉結集傳一卷或云結集戒
見聶道眞録
柰女耆域一卷太安年出一名奈
見聶道眞録
胞胎一卷太安二年八月一日譯或云
胞胎受身見聶道眞録
維摩詰所説法門一卷太安二年四月一日譯第
三出與漢世嚴佛調呉世
支謙出者大同小
異見聶道眞録
郁伽羅越問菩薩行一卷或云郁伽長者即大
郁伽或二卷是第三
出與魏世康僧鎧呉世支謙譯本
同廣略文異見道安及支敏度録
幻士仁賢一卷見聶道
眞録
決總持一卷一云決定
總持
首意女一卷一云梵女
首意
舍頭諫一卷亦云太子二十八宿亦云虎耳意
與摩登伽同本異出第二譯與漢世
安世高所出者小
異見釋道安録
十二因縁一卷第三出與漢世安世高出一云具
多樹下思惟十二縁見唐録
六十二見一卷亦云梵網六十二
見竺道祖録
四自侵一卷
無言童子一卷或二卷亦云無言菩薩
出大集見聶道眞録
聖法印一卷元康四年十二月五日於酒泉郡出竺
法首筆受亦直云聖印亦云慧印
道安云出雜阿含見
聶道眞及寶唱録
移山一卷舊録云力
士移山
嚴淨定一卷一名序
慧明一卷
大迦葉本一卷
光世音大勢至受決一卷元康年出亦直云觀世
音授記見聶眞録
諸方佛名功徳一卷
目連上淨居天一卷一本無天字出
佛本行集
普首童眞一卷見聶道
眞録
十方佛名一卷
三品修行一卷亦云三品悔過道安云
近代人所集合大修行
金益長者子一卷
衆祐一卷
觀行不移四事一卷
小法沒盡一卷
四婦喩一卷
廬夷亘一卷
廅羅王一卷
檀若一卷
龍施一卷
馬王一卷
鹿母
無垢施菩薩分別應辯與離垢施女
同見唐録
給孤獨明徳一卷亦云結孤
獨氏
龍王兄弟陀達試王一卷
勸化王一卷
百佛名一卷初出
殖衆徳本一卷
沙門果證一卷
身觀一卷
醫王一卷
法觀一卷
一卷
降龍一卷
應法一卷
邪見一卷
受歳一卷
貧窮一卷
灌臈一卷或云般泥洹後
四輩灌臈
蜜具一卷出生
悔過一卷亦云舍利
弗悔過
犯罪一卷
法社一卷世注
爲疑
雜讃一卷
盂蘭一卷
分別一卷
腹使一卷出生
苦應一卷
閑居一卷出生
四種人一卷
七寶一卷
四未曾有一卷亦云四
未有
八陽一卷
三十二相因一卷或云菩薩三十二
見道安録
四自在神通一卷
佛悔過一卷
三轉月明一卷
解無常一卷
胎藏一卷
離垢蓋一卷
小郁伽一卷與郁伽長
不同
阿闍貰王女一卷建武元年出第二譯與呉世支謙
譯者小異亦名阿述達亦名阿
闍世王女亦名阿述達菩
見聶道眞及支敏度録
人所從來一卷
誡羅云一卷
鴈王一卷
十等藏一卷
鴈王五百鴈倶一卷
誡具一卷
決道俗一卷
猛施一卷亦云猛施道
見舊録
城喩一卷
誡王一卷
菩薩齋一卷或云賢首菩薩齋已上一百六十一
部三百三十五卷並見舊録及三藏記
多聞一卷已下四十八部四十八卷並
是見呉録別録及晋世雜録
彌勒菩薩爲女身一卷一本無
菩薩字
離睡一卷
文殊師利菩薩一卷
寤意一卷
寶月明菩薩一卷亦云寶日光菩薩
問蓮華國相貌
樂想一卷
尊上一卷
慈仁問八十種好或直云八十種
見道安録
夫那羅一卷
惰藍本一卷見別録云是
異出維藍
貧女爲國王夫人一卷
寶女問慧一卷第二譯與呉世支謙出
者同出四卷寶女
七女本一卷第二譯與呉世
支謙出者同
女人慾熾荒迷一卷出出曜
悉鞞梨天子詣佛説偈一卷出雜
阿含
梵王變身一卷
觀世音一卷出正法
惟明二十偈一卷第二出與呉世
支謙譯者同
三品悔過一卷
耆闍崛山解一卷見祐録
比丘尼戒一卷十誦本或有字與
曇摩持所出小異
目録一卷
  右二百一十部。合三百九十四卷。月支國
沙門曇摩羅察。晋言法護。本姓支。歴遊西
域。解三十六國語及書。從天竺國。大齎梵
本婆羅門。來達玉門。因居燉煌。遂稱竺
氏。後到洛陽及往江左。起武帝世大始元
年。至懷帝世永嘉二年。其間在所遇縁便
譯。清信士聶承遠執筆助翻。卷軸最多。而
高僧傳唯云。護出一百六十五部。僧祐出
三藏集記。止録一百五十四部三百九卷。
其中釋道安録。又闕四部。祐足。安云。遭値
亂世録目星散。更相錯渉。信有是焉。所以
雜録及諸別記。多注竺法護出。故知今之
所獲審是護公翻譯不疑。故聶承遠子道
眞。與竺法首陳士倫孫佰虎虞世等。前後
並是筆受之人。已見別傳。不復委載。又李
廓録及雜別録。並云。支菩薩譯六部一
十六卷。僧祐録云。天竺菩薩譯數同群
録。唯名不同。而祐下注支菩薩共竺法護
譯。撿上翻名。曇無羅察。晋言即是法護。然
支菩薩六部目。並入法護録中。支竺姓
乖始末異耳。言菩薩者蓋美其號。究撿群
録。其支菩薩。即竺法護。無別兩人。出三藏
記。便成二擧小非詳審
十二遊一卷
  右一一卷。武帝世外國沙門彊梁婁至。
晋言眞喜。太始二年於廣州譯。見始興及
寶唱録
大阿育王五卷光熈年出見竺
道祖晋世雜録
道神足無極變化二卷第二譯或三卷四卷即是
竺法護所出佛昇忉利天
爲母説法同本別名文
小異見竺道祖晋世雜録
文殊師利現寶藏二卷太安二年出或三卷亦云
示現寶藏見竺道祖晋
世雜録
阿闍貰王二卷太康年譯見竺
道祖晋世雜録
阿難目佉一卷與微密持本同名異
見竺道祖晋世雜録
  右五部合一十二卷惠帝世安息國沙門安
法欽太康年於洛陽譯
放光般若二十卷第三出與漢世竺佛朔所譯道
行及小品並同本異譯別名
  右一部二十卷。此元是頴川沙門朱士
行。覩其別本。行在洛陽嘗講道行。披覽竊
覺文句隱質諸未盡善者。毎嗟嘆曰。此
實是大乘之要。而文未周。譯理不盡。誓志
捐身發心尋取。行以魏末甘露五年。發迹
雍州。遂遊西域。於于殿國得前梵本九十
章。減六十萬言。遣弟子弗如檀。晋云法
饒。從于殿送還歸洛陽。未發之頃。于殿諸
僧小乘學衆。遂以白王云。漢沙門欲以梵
書惑亂正典。王爲地主。若不禁之。將斷正
法。聾盲漢地王之咎也。王即不聽齎
境。士行懊惱深懷痛心。乃請乞求燒
證。王即許焉。於是積薪聚置殿前。欲以焚
之。士行至誠臨火誓曰。若當大法應流漢
地。當不燃。如其不護命也如何。言已投
。火即爲滅皮牒如本。更覺光鮮。大衆駭
服咸稱神感。遂得送來。達到陳留。還遇于
殿僧無羅叉竺叔蘭等。當惠帝世元康元
年五月十日。於陳留倉垣水南寺譯之。而
竺道祖僧祐王宗寶唱李廓法上靈裕等。
諸録述著衆。並云。朱士行翻此。蓋據其
元尋之人。推功歸之耳。房云。余審詳挍勘。
支敏度録及高僧傳。出後記諸雜別目
等。乃是無羅叉竺法叔等三人詳譯。朱士
行身留停於于殿。仍於彼化。唯遣弟子。奉
來到于晋地。斯豈得稱士行出也
超日明三昧三卷第二譯或直云超日明
竺法護前出三卷者大同小
迦葉詰阿難*一卷第二譯與漢世嚴佛調出
*者小異見始興及寶唱録
越難*一卷第二出
  右三合四卷。惠帝世。清信優婆塞聶承
遠。以此等雖並先出文義隱質理句未
圓。遠後遂更重整文偈刪改勝前。見今所
行於世者
異毘摩羅詰三卷元康元年第五出與漢佛調呉支
謙及竺法護羅什等出大同小異
或二卷見
道祖録
首楞嚴二卷元康元年出是第五譯與二支一
白一竺出文是本同見道眞録
  右二*。合五卷。惠帝世。西域沙門竺叔
蘭。並於洛陽出之
十住十二卷
諸佛要集二卷
觀世音授記一卷第二出
寂音菩薩願*一卷
大光明菩薩百四十八願*一卷
文殊師利般涅槃*一卷
師子歩雷菩薩問發心*一卷云問文殊師
利成佛發心
大雲密藏問大海三昧*一卷
溥首童眞*一卷
寂音菩薩問五濁*一卷
無言菩薩流通法*一卷出大集
菩薩戒要義*一卷出菩薩
菩薩呵睡眠*一卷
菩薩呵家過*一卷
菩薩如意神通*一卷
菩薩苦行*一卷
菩薩宿命*一卷
菩薩受齋*一卷
菩薩導示行*一卷
菩薩求佛本業*一卷
菩薩奉施詣塔作*一卷
菩薩本願行品*一卷
菩薩求五眼法*一卷
菩薩出要行無礙法門*一卷
菩薩初發心時*一卷
大方廣菩薩十地*一卷第二出與法護
譯大同小異
菩薩戒身自在*一卷
菩薩三法*一卷
無言菩薩*一卷第二出
菩薩道行六法*一卷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一卷
無垢施菩薩分別報應*一卷即是異出離垢
亦云應辯
菩薩初地*一卷
儒童菩薩*一卷出六
度集
菩薩十道地*一卷
味菩薩造七寶梯*一卷出大集
菩薩縁身五十事*一卷與五十
大同小異
菩薩戒自在*一卷
菩薩十法住*一卷
波斯匿王欲伐鴦掘魔羅*一卷
轉輪聖王七寶具足*一卷
轉輪聖王發心求淨土*一卷
文殊師利與離意女論義極似維摩*一卷
文殊師利淨律*一卷第二出與法
護譯小異
初發意菩薩行易行*一卷出十
住論
菩薩布施懺悔法*一卷出決定
毘尼
菩薩戒獨受壇文*一卷
菩薩懺悔法*一卷異本
菩薩雜行法*一卷
菩薩所行四法*一卷
菩薩五法行*一卷
菩薩六法行*一卷
異出菩薩本起*一卷或無
起字
目録*一卷
  右五十四部。合六十六卷聶承遠子道眞。
惠帝之世。始太康年迄永嘉末。其間詢禀
諮承。法護筆受之外。及護公歿後。眞遂自
譯前件雜。誠師護公眞當其稱。頗善文
辭義分炳。此並見在別録所載
嚴淨佛土二卷亦云淨
泥洹二卷
善權
持心梵志*一卷
特陀羅尼*一卷
大方等如來藏*一卷
如來興顯*一卷
海龍王*一卷
長者修行*一卷亦云長者威施所問菩薩
修行*亦云菩薩修行
五百童子*一卷*亦云幼童
出生
佛問四童子*一卷出大
調伏王子道心*一卷出大
誓童子*一卷或作逝與菩薩逝
大同小異第二出
五百王子作淨土願*一卷
三幼童*一卷
二童子見佛説偈供養*一卷
大愛道般泥洹*一卷
等集三昧*一卷
首達*一卷舊録
無量破魔陀羅尼*一卷
賢者五福*一卷
郁伽羅越問菩薩*一卷
惟逮菩薩*一卷見高僧傳
及三藏記
  右二十三部。合二十五卷。惠帝世。河内沙
門白法祖出。高僧傳。止云。祖出一。然其
所出諸遭世擾攘。名録罕存莫紀其實。
房廣搜撿諸雜記録。見此二十二。並注
祖出。今依所覩備而載之
樓炭六卷第二出見別録與法護出五卷
者*小異出長阿含安録無
大方等如來藏*一卷舊録云佛藏方
見三藏記
法句本末五卷第二出*亦云法句譬
亦云法譬或四或六
諸徳福田*一卷亦直云
福田
  右四部。合一十三卷惠帝世。沙門釋法立共
法炬等於洛陽出之
摩訶般若波羅蜜道行二卷第二出亦直云道
竺佛朔
譯者文質爲異見
道祖晋世雜録
  右一*二卷。惠帝世。優婆塞衞士度略出
從舊道行中刪改。亦是小品及放光等要
別名耳。未詳士度是何許人。傳録弗載縁
起莫尋
合首楞嚴五本八卷第六出合兩支兩竺一
五本爲一部見支敏度録
合維摩詰三本五卷第四出合一支兩竺三本
爲一*見支敏度録
二*。合一十三卷。惠帝世。沙門支敏度
撰集衆譯共合爲部
樓炭八卷第三出是長*阿含世記一分與法護法
所出五卷六卷者大同略廣異先共
法立出以意未悉故廣
之見敏度及寶唱録
句喩集四卷名句本末或
五卷見唐録
遺教法律三卷一云遺教法律三昧
云遺教三昧見始興録





菩薩名二卷
佛爲比丘説燒頭喩一卷出雜
波斯匿王祖母命*一卷
魔女聞佛説法得男身*一卷第二出與先
弊魔試目連
同名異見始興
僧祐録
衰利*一卷
無懼*一卷
普施*一卷出阿含
無常*一卷
慢法*一卷
*一卷出雜
阿含
名稱*一卷
受持*一卷
忍辱*一卷
*一卷一云非
*一卷亦云四月
八日灌
福田*一卷一名諸徳福田第二出與法立
譯者小異出竺道祖晋世雜録
福行*一卷出阿含
柔軟*一卷
正意*一卷二出
伏婬*一卷
危脆*一卷
息恚*一卷出中
阿含
要意*一卷出阿含或
云惡意
求欲*一卷出阿含
擧鉢*一卷
要道*一卷出阿含
法海*一卷
曉食*一卷出修行
道地
放逸*一卷
*一卷
群牛譬*一卷出阿含
鑄金喩*一卷
毒草喩*一卷出生
恒河喩*一卷
河喩*一卷
木杵喩*一卷出阿含
調達喩*一卷
嬰兒喩*一卷
大蛇譬喩*一卷亦云大蛇
見舊録
爪甲&T016254;土譬喩*一卷*亦云爪甲取
見舊録
灰河譬喩*一卷與灰河
小異
毒喩*一卷與毒草喩小
異出生
飛鳥喩*一卷出阿含
譬喩六人*一卷出罵
群羊喩*一卷出阿含
田夫喩*一卷出阿含
馬喩*一卷
韋提希子月夜問夫人*一卷
頂生王故事*一卷
波斯匿王詣佛有五威儀*一卷出阿含
波斯匿王喪母*一卷
淨飯王般泥洹*一卷
阿闍世王受決*一卷
阿闍世王問五逆*一卷
轉輪聖王七寶現世間*一卷
毘娑羅王詣佛供養*一卷
琉璃王攻釋子*一卷
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一卷
優填王*一卷
阿闍世王問瞋恨從何生*一卷
波斯匿王女命過詣佛*一卷出阿含
羅漢遇瓶沙王*一卷出阿含
明帝釋施*一卷
和難*一卷出生
鴦掘魔婦死*一卷或云婦
阿梵和利比丘無常*一卷
波利比丘謗梵行*一卷
摩訶比丘*一卷
拘提比丘*一卷
調達教人爲惡*一卷出六
度集
調達問佛顏色*一卷
尊者瞿低迦獨一思惟*一卷出阿含
差摩比丘喩重病*一卷出雜
*阿含
瞻波比丘*一卷
鴦掘髻*一卷第二出與法護指
*大同小異
比丘分衞*一卷出生
佛看病比丘不受長者請*一卷出出
佛爲諸比丘説莫思惟世間思惟*一卷
比丘求證人*一卷
比丘問佛多優婆塞命終*一卷出中
*阿
佛爲比丘説大力*一卷
佛爲年少比丘説正事*一卷
聰明比丘*一卷
大悲比丘本願*一卷
羅漢迦留陀夷*一卷
和難釋*一卷出生與和
小異
旬喩*一卷
佛降鴦掘魔人民歡喜*一卷
優陀夷坐樹下寂靜調伏*一卷出阿
金師精舍尊者病*一卷
難提釋*一卷
浮彌*一卷出増一
比丘各言志*一卷出生
比丘疾病*一卷出生
比丘於色厭離*一卷*出阿含
佛爲比丘説三法*一卷
坐禪比丘命過生天*一卷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一卷
比丘問佛何故捨世學道*一卷出出
曜*
佛爲比丘説極深嶮難處*一卷
沙曷比丘功徳*一卷
深淺學比丘*一卷
相應相可*一卷
比方世利*一卷
前世三轉*一卷
少多制戒*一卷
求欲説法*一卷
衆生身穢*一卷
信能渡河*一卷
苦陰因事*一卷*出中
阿*含
葉喩多少*一卷
異信異欲*一卷
向邪違法*一卷
説法難値*一卷
増一阿含*一卷出増一
阿*含
積木燒燃*一卷與樹
同小異
恒水流澍*一卷
邪業自活法*一卷出生
栴檀塗塔*一卷
眼色相繋*一卷
處中行道*一卷出雜
*阿*含
無始本際*一卷
往古造行*一卷
捨諸世務*一卷
衆生未然三界*一卷
有衆生三世作惡*一卷
人民疾疫受三歸*一卷出阿含
信人者生五種過患*一卷
四大色身生厭離*一卷
以金貢太山贖罪*一卷世注入
右一百三十二部。合一百四十二卷。惠帝世。
沙門釋法炬出。初炬共法立同出。立死後。
炬又自出。多出大部。與立所出毎相參合。廣
略異耳。僧祐録全不載。既見舊別諸録。依
取繼之。庶知有據以考正僞焉
文殊師利現寶藏二卷第二出與安法欽所譯
三卷者*大同小異見
竺道祖
雜録
十善十惡*一卷見竺道祖
世雜録
逝童子*一卷二出亦名長者制亦直云制
亦云菩薩逝亦直云逝
文同別
譯爲異名
善生子*一卷第三出與竺法護竺難提尸迦羅
六向拜大同小異見敏度及竺
道祖録
右四合五卷惠帝永寧年中沙門支法度
出總見寶唱録
度世品六卷
如來祕密藏二卷一名大方廣如來性起微密
亦直云如來性起
阿耨達龍王二卷
方等陀羅尼*一卷
寶嚴*一卷
五福徳*一卷亦直云
五福
明相續解脱地波羅蜜*一卷
弟子學有三輩*一卷或云三品
弟子
右八*。合一十五卷。呉別二録。並直單注
元康年中出。不顯譯人。詳覽群録未見指的。
所以別件猶殊失譯
大唐内典録卷第二

  西晋朝傳譯佛録第四
教流漸漬漢魏雖聞至於弘義方開於晋。
且晋雖不文文才實盛。故使翻傳終由人
顯。所以禮樂衣冠晋朝始備。信源智海相
從遂興。可不然歟。西晋録者。司馬炎。字安
世。河内温人。魏大將軍侍中録尚書相國
晋王昭之太子也。昭薨。炎嗣爲王。元帝知
暦數有歸。使太保鄭沖奉璽致位。炎垂拱
愛禪。是爲武帝。稱晋都洛及長安舊東西
京也。晋武在馭十有五年。到咸寧中。命司
馬伷平呉得皓封歸命侯。自後漢永安二
十四年。至晋泰康肇元庚子歳首。於是九
州還一統矣。又呉黄武初。陸績有言曰。從
今已後更六十年。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至
是果如績言。蜀平呉滅。將六十年。二十載
後。至乎惠帝永寧之初。正道虧頽群雄岳
峙。趙王創基構逆簒立於朝張軌繼迹弗
臣擅牧涼土。内外縻沸仍漸亂階。劉淵所
以平陽。李雄因茲井絡。懷帝蒙塵函谷。愍
帝播越長安。既道藉時興而兩都版蕩。法
由人顯。屬二主栖遑。萬姓崩離歸信靡託。
百官失守釋種無依。時有沙門竺法護及
畺梁婁至等。忘身利物誓志弘宣。匪憚苦
辛闡法爲務。護於晋世出最多。弘護法
綱由其而起。其法欽羅叉聶遠父子竺
蘭等。相繼度述。所以五十年間華戎道俗
十有三人。并前失譯諸戒等。合四百五
十一部。七百一十七卷。集爲西晋二京四
主五十二年世録云爾
西晋沙門竺法護二百一十部三百
九十四卷
沙門畺良婁至一部一
沙門安法欽五部一十
二卷
沙門無羅叉一部二
十卷
清信士聶承遠三部四
沙門竺叔蘭二部五
清信士聶道眞五十四部六十
六卷録目
沙門白法祖二十三部二
十五卷
沙門釋法立四部
十二卷
優婆塞衞士度一部二
沙門支敏度二部十
三卷
沙門釋法炬一百三十二部一
百四十二卷
沙門支法度四部五
諸失譯八部一十五卷
西晋雜譬喩三百五十首二十五卷見別録
光讃般若十卷見
道安録
新道行十卷一名小品
出光讃般若
漸備一切智徳十卷見道安録
或云聶道眞録
閑居十卷
正法華十卷見
道眞録
普曜八卷見道
眞及古録
&T075586;陀劫三昧七卷
修行七卷見寶唱録太康五年出第二
譯與世高者少異亦云道地
大哀七卷見道祖
晋世雜録
賢劫七卷見道眞
録或十三卷
小品七卷第二出太始四年三月四日譯見舊
眞二録或八卷與舊道行本同文少異
薩云分陀利六卷見道祖晋世
雜録太始元年譯
持心六卷見舊録及
道眞録有四名
度世品六卷見
眞録
樓炭五卷或云八卷是長阿含世説分
文少異見道眞録安云出方等部
密迹金剛力士五卷太康元年出見支
敏度竺道祖晋世雜録
五卷見
眞録
如來興顯四卷見
眞録
阿差末四卷見眞別二録
或七卷見唐録
無盡意四卷見
眞録
寶女四卷或三卷亦云寶女三昧亦云
寶女問慧出大集見聶道眞録
普超四卷見道祖雜
録一加三昧字
海龍王四卷太康六年七月
出或三卷見眞録
阿惟越致四卷見眞
録或三卷
持人菩薩所問三卷或四卷與持
同本別譯
等集衆徳三昧三卷一云集一切福徳三
或二卷見道眞録
超日明三昧三卷見
道眞録
菩薩藏三卷
諸神呪三卷
寶髻菩薩所問二卷見舊眞二
録一名淨行
阿耨達龍王二卷見
唐録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二卷見道
祖晋録
須眞天子二卷見道祖
晋録或四卷
弘道廣顯三昧二卷見
眞録
大般泥洹二卷見眞録一
云佛般泥洹
無量壽二卷見道
祖雜録
首楞嚴二卷別有異出首
楞嚴云阿難言
寶藏二卷太始
六年出
要集二卷一名
諸佛要集
般舟三昧二卷道安云出
般舟三昧
大善權二卷凡五名見道眞
録一加惠上菩薩字
順權方便二卷舊録云順權
見道眞録
隨權女二卷見別
録安録無
如幻三昧二卷或
三卷
等目菩薩二卷或三卷或
加等目所問
勇伏定二卷元康元年四月九日出第四譯與支讖
支謙白延等出首楞嚴同本小異見道眞録
更出阿闍世王二卷第
二出
賈客二卷
文殊師利現寶藏二卷一云文殊師
利佛土嚴淨
佛昇忉利天爲母説法二卷太始年出一云佛昇
忉利天品見聶道眞録
仁王般若一卷見晋世雜
録已後單
普門品太康七年正月
出見聶道眞録
月光童子與申日三
同本小異
金剛藏菩薩行元康七年於長安市西寺
譯出華嚴第二十二卷
大淨法門建興元年十二月二
十六日出見眞録
離垢施女太康十年二月二
日出見道眞録
須摩提菩薩一云須摩見道
眞録道祖等録
龍施女舊録云龍施
第二出
大方等頂王初出一云頂王一云維摩詰子問
一云善思童子四名見支敏度録
無所希望一云象歩一云
象腋見眞録
魔逆太康十年十二月
一日出見道眞録
濟諸方等學或無學字見
竺道祖録
菩薩行五十縁身凡二名見
竺道祖録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太康二年五月十七日
譯凡三名見道眞祖録
文殊師利淨律太康十年出見
道眞道祖録
無極寶三昧永嘉元年三月三日
出見道眞録及別録
寶網童子一云寶網
見道眞録
文殊師利悔過初出三云文殊
五體悔過
普法義一云普義第二譯與漢
世高出者小異見道眞録
滅十方冥光熈元年八月十四日出
一本無滅字見聶道眞録
菩薩十地一云十地一云大方
出華嚴十地品
温室洗浴衆僧見聶道
眞録
頼吒和羅所問光徳太子太始六年九月三十
日出見竺道祖録
當來變見道
眞録
五百弟子自説本起太安二年五月
譯見舊眞二録
師子月佛生太安年譯
見道眞録
迦葉結集傳或云結集戒
見道眞録
柰女耆域太安年出一名奈
見道眞録
胞胎太安二年八月一日譯一
云胞胎受身見道眞録
維摩詰所説法門太安二年四月一日譯第三譯與
漢佛調呉支謙出者大同小別見
眞録
郁伽羅越問菩薩行或云郁伽長者即大郁伽
或二卷第二出與僧鎧支
謙出小異見道
安及支敏度録
幻士仁賢見道
眞録
決總持一云決定
總持
首意女一云梵女
首意
舍頭諫一云太子二十八宿一云虎耳意與摩登
同第二譯與世高出者少異見道安録
十二因縁第三出與世高出少異一云貝
多樹下思惟十二縁見唐録
六十二見一加梵網字
見道祖録
四自侵
無言童子或二卷一云無言菩薩
出大集見道眞録
聖法印元康四年十一月五日出於酒泉郡譯竺法首
筆受一云聖印一云慧印道安云出雜
*阿含見眞
唱等録
移山舊録云力
士移山
無思議孩童菩薩一云不思議光所問
一云不思議光
彌勒成佛太安二年出一名彌勒
當來下生見道眞録
舍利弗目連遊諸國一云舍利弗摩訶
目犍連遊四衢
流離王
寶施女一云須摩提法律
三昧見道眞録
佛爲菩薩五夢太安二年五月譯一名佛五夢一名
太子五夢一名仙人五夢見舊録及
道眞
摩訶目犍連本一本無
犍字
太子墓魄第一出
四不可得見道眞及
正度等録
菩薩悔過法或無字下注
云龍樹十住論
乳光與犢子
同本別譯
心明女梵志婦飯汁施一云心
大六向拜太安元年譯或云尸迦六向拜或
云六向拜見支敏度及寶唱録
鴦掘魔一名指鬘或央掘
摩羅見道眞録
菩薩十住與菩薩十地
大同小異
摩調王第二出與支謙出
者小異出六度集
照明三昧
所欲致患太安三年正月譯
見道眞及王宗録
法沒盡或作滅字或云空寂菩薩所
第二譯與支謙出者同
菩薩齋法或無字一名正齋一名持
齋一名賢首菩薩齋法
獨證自誓三昧一名如來自
誓三昧
過去佛分衞或云過世
見舊録
五蓋疑結失行永寧二年四月十
二日出見道眞録
總持出生或云
佛心總持
無憂施阿闍世
王女名
五福施一云清淨毘尼
方等見唐録
嚴淨定
慧明
大迦葉本
光世音大勢至受決元康年出或觀音
受記見眞録
諸方佛名功徳
目連上淨居天一本無天字
出佛本行集
普首童眞見道
眞録
十方佛名
三品修行或三品悔過道安云近
代人所集合大修行
金益長者子
衆祐
觀行不移四事
小法沒盡
四婦喩
盧夷亘
廅羅王
檀若
龍施
馬王
鹿母
無垢施菩薩分別應辯與離垢施女
同見唐録
給孤獨明徳或給孤
獨氏
龍王兄弟陀達誡王
勸化王
百佛名初出
殖衆徳本
沙門果證
佛悔過
三轉月明
解無常
胎藏
離垢蓋
小郁伽與郁伽長
不同
阿闍世王女建武元年第二譯與支謙譯小異或云
阿述達或云阿闍世王女或云阿述達
菩薩
眞度等録
人所從來亦云所
從來
戒羅云
鴈王
十等藏
鴈王五百鴈倶
誡具
決道俗
猛施或云猛施道
見舊録
城喩
戒王
菩薩齋或賢首菩薩齋已上一百六十一部
三百四十五卷並見舊録及三藏記
多聞已下四十八部四十八卷並
見呉録別録及晋世雜録
彌勒菩薩爲女身一本無
菩薩字
離睡眠
文殊師利菩薩
寤意
寶月光明菩薩或寶月光明菩薩
問蓮華國相貌
樂想
尊上
身觀
醫王
法觀

降龍
應法
邪法
何苦
受歳
貧窮
灌臘或般涅槃後
四輩灌臘
蜜具出生
悔過或舍利弗
悔過
犯罪
法社世注
爲疑
雜讃
盂蘭
分別
腹使出生
苦應
閑居出生
四種人
七寶
四未曾有或四未
八陽
四自在神通
三十二相因縁或菩薩三十二
見道安録
慈仁問八十種好或八十種好
見道安録
夫那羅
隨藍本見別録云是
異出維藍
貧女爲國王夫人
寶女問慧第二譯與支謙出者
同出四卷寶女
七女本第二譯與呉
支謙譯同
女人欲熾荒迷出出曜
悉鞞梨天子詣佛説偈出雜
*阿含
梵王變身
光世音出正
法華
惟明二十偈第二出與支
謙譯者同
三品悔過
耆闍崛山解見祐録
比丘尼戒十誦本或有字與
曇摩持所出少異
目録一卷
  右二百一十部。合三百九十四卷。月支國
沙門曇摩羅察。晋言法護。本姓支。歴遊西
域解三十六國語及書。從天竺國大齎梵
本婆羅門來。達王門。因居燉煌。遂稱竺
氏。後到洛陽。及往江左起武帝世太始元
年。至懷帝世永嘉二年。其間在所遇縁便
譯。清信士聶承遠執筆助翻。卷軸最多。而
高僧傳惟云護出一百六十五部。僧祐出
三藏集記。止録一百五十四部三百九卷。
其中釋道安録又闕四部祐足。安云。遭値
亂世録目星散更相錯渉。信有是焉。所以
雜録及諸別記。多注竺法護出。故知今之
所獲審是護公翻譯不疑。故聶承遠子道
眞與竺法首陳士倫孫伯虎虞世等。前後
並是筆受之人。已見別傳。不復委載。又李
廓及雜別衆録。悉云。支菩薩譯六部一
十六卷。僧祐録云。天竺菩薩譯數同群
録。惟名不同。而祐下注。支菩薩共竺法護
譯。檢上翻名曇無羅察。晋言即是法護。然
支菩薩六部目。並入法護録中。支竺姓
乖始末異耳。言菩薩者。蓋美其號。究檢群
録。其支菩薩即竺法護。無別兩人。出三藏
記便成二擧小非審譯
十二遊一卷
  右上一武帝世。外國沙門彊梁婁至。晋
言眞喜。太始二年。於廣州譯。見始興及寶
唱録
大阿育王五卷光熙年
出見道祖録
道神足無極變化二卷第二譯或三卷即法護出佛
昇忉利天爲母説法同本別譯文
小不同見
竺祖録
文殊師利現寶藏二卷太安二年出或三卷一
云示現寶藏見道祖録
阿闍世王二卷太康年
譯見道祖録
阿難目佉一卷與微密持本同譯
見道祖録有本作目法字
  右五部。合一十二卷。惠帝世。安息國沙門
安法欽太。康年於洛陽譯
放光般若二十卷第三出與漢世竺佛朔所譯
道行及小品並同本異譯別名耳
  右一部二十卷。此元是頴川朱士行覩
其別本。行在洛陽。嘗講道行披覽。竊覺文
句隱質諸未盡善者。毎嗟嘆曰。此實是
大乘之要。而文未周譯理不盡。誓志捐身
發心尋取。行以魏末甘露五年。發迹雍州
遂遊西域。於于闐國得前梵本。九十章減
六十萬言。遣弟子弗如檀。晋言法饒。從于
闐送還洛陽。未發之頃。于闐諸小乘學衆
遂以白王云。漢沙門欲以梵書惑亂正典。
王爲地主。若不禁之。城斷正法聾盲漢地。
王之咎也。王即不聽齎出境。士行懊惱
深懷痛心。乃請乞求燒爲證。王即許焉。
於是積薪聚置殿前。欲以焚之。士行至誠
臨火誓曰。若當大法應流漢地。當不然。
如其不獲命也。如何。言已投。火即爲
滅。皮牒如本。更覺光鮮。大衆駭服咸稱神
異。遂得送來達到陳留。還遇于闐僧無羅
叉竺叔蘭等。當惠帝世元康元年五月十
日。於陳留倉垣水南寺譯之。而竺道祖僧
祐王宗寶唱李廓法上靈裕等諸録。述著
。並云。朱士行翻此蓋據其元尋之人
推功歸之耳。長房云。余審詳校勘支敏度
録及高僧傳出後記諸雜別目等。乃是
無羅叉竺叔蘭等三人。詳譯。朱士行身留
停於于闐。仍於彼化。唯遣弟子奉齎
到于晋地。斯豈得稱士行出耶


大唐内典録卷第
 *京師西明寺釋*氏撰 
歴代衆傳譯所從録第一之三
 東晋 前秦 後秦 西秦 北涼
  東晋朝傳譯佛録第五
序曰。云。三界無常有爲非久。晋氏之基。魏
室遠係。高標。誅曹爽而絶其宗。設帝策而陳
其績。及金承土運暦數在躬。平蜀而降大呉。
升平而曰寛政。文既允備武亦戢戈。百六奄
臻王官失守。天下大亂莫匪斯焉。于時道俗
崩離朝不謀夕。寄政江表法隨政興沙門信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