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妙法蓮華經文句 (No. 1718_ 智顗説 ) in Vol. 34

[First] [Prev+100] [Prev]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1718 [cf. Nos. 262, 1719]
天台法華䟽序
 鏡中沙門神逈述 
叙曰。至理無名。名流四天之下。眞乘不動。動
出三界之中。證教即事而凝然。悉檀隨縁而
化物。無謀汲引。功莫大哉。妙法蓮華經者。洎
仁雄出世。爲一大事因縁之所説之也。但藥
木不同。受潤成異 機宜匪一。禀教亦差。其
施權也。則鹿苑四諦之法輪。其顯實也。則鷲
峯三變之淨土。旨深詞寘。人尊道高。彰壽
量之遠本。會伽耶之近迹。雨吹擊演。廢昔説
之筌蹄。開示悟入。獲今家之魚兎。微塵菩
薩。増道損生。草庵聲聞。恥小欣大。藥王燒
臂而供養。多寶全身以證明。圓極冲微。不可
得而言也 有天台大師。法號智顗。昔於如來
前。親聽茲典。位居五品。聲振兩朝。不歴講
肆。佛乘懸解。陀羅尼力樂説不窮。常於陳主
大極殿。對御講仁王般若經。萬乘屈膝。百官
彈指。且如觀心釋。妙離有無。取眞性作軌。藉
資照成徹。叙名詮宗異於古徳。五義覈理。皆
扶聖教。自智者弘法三十餘年。獨有維摩疏。
隋朝奉煬帝勅。撰此之玄文。迺是灌頂法師
私記合二十卷。非智不彈。斯言允矣。及其滅
後一百餘載。至唐天寶中歳在戊子。有東陽郡
清泰寺朗和尚。法門之眉壽。涼池之目足。乘
戒倶急。内外兼包。獲滿慈之寶器。坐空生之
石室。必於講授之次。默然歎曰。觀其義趣。
深契佛乘。尋其文勢。時有不次。或文續義斷。
或文後義前。或長行前開其章。或從後直述
其義。或偈中先擧其數。或後不次其名。然聖
意難測。但仰信而已。今因諸聽徒頻勸請
曰。上根易悟。探頤不迷。中下之流。尋文失
旨。儻更垂次比。此則弘益巨多。和上再三籌
量。事不獲已。乃專念大師。求加可否。因夢所
感。方始條倫。蓋亦隨情便宜。誠諒。非苟求同
異。輒有増減於其間矣。冀後諸學者。曉其元
意。尋領索裳。擔金棄礫。説眞實法。非虚妄
人。助玄風之廣扇。備丹丘之添削。則百界千
如。宛同府契。化城寶所。盡親津橋。頼彌勒之
慇懃。迴文殊之靳固。輔發智之六足。褒春秋
之一言。神逈等。並採綜文前。輕安諦理。莫不
空王佛所。同共發心。十六沙彌。咸皆代講。翳
花逢日。除瘼養珠。誠愧雁門之筆。曷窺龍
嚬之奧。庶探玄之士。沐道流而有本焉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一
 天台智者大師説 
序品第一佛出世難佛説是難。傳譯此難自開悟
難聞師講難一遍記難。余二十七於金
陵聽受。六十九於丹丘添
削。留贈後賢。共期佛
委釋經題已如上説。序者訓庠序。謂階位
賓主問答悉庠序也。經家從義謂次由述也。
如是等五事冠於經首。次序也。放光六瑞起
發之端。由序也。問答釋疑正説弄引。叙述
也。具此三義故稱爲序。品者中阿含云跋
渠。此翻爲品。品者義類同者。聚在一段故
名品也。或佛自唱品如梵網。或結集所置
如大論。或譯人添足如羅什。今藥王本事是
唱。妙音觀音等是經家。譯人未聞。諸品
之始故言第一。佛赴縁作散花貫花兩説。
結集者按説傳之。論者依經申之。皆不節
目古講師但敷弘義理不分章段。若純用
此意。後生殆不識起盡。又佛説貫散。集者
隨義立品。増一云。契經一分。律一分。阿毘
曇一分。契經更開四。謂増一長中雜。増一
阿含明人天因果。長阿含破邪見。中阿含
明深義。雜阿含明禪定。律開五部及八十
誦。阿毘曇開六足八犍度等。阿含謂。施戒慧
六度皆足也。謂根性道定等八種聚也。天親
作論以七功徳分序品。五示現分方便品。
其餘品各有處分。昔河西憑。江東瑤。取此
意節目經文。末代尤煩光宅轉細。重雰翳
於太清。三光爲之戢耀。問津者所不貴曇
鸞云。細科煙颺雜礪塵飛。蓋若過若不及也。
廬山龍師。分文爲序正流通。二十七品統唯
兩種。從序至法師。言方便言眞實。理一説
三故。寶塔下。身方便身眞實。實遠唱近故。
又從方便至安樂行。是因門從踊出下是
果門。齊中興印。小山瑤。從龍受經分文同。
玄暢從序至多寶爲因分。從勸持至神
力爲果分。從囑累盡經爲護持分。又有師
云。從序至學無學人記。是法華體。從法
師至囑累。明受持功徳。從藥王盡經。美
諸菩薩本願。有師作四段。初品爲序段。從
方便至安樂行。開三顯一段。從踊出訖分
別功徳。開近顯遠段。後去餘勢流通段。光宅
雲從印受經。初三段次各開二。謂通序別
序。正謂因門果門。流通謂化他自行。二序
各五。二正各四。二流通各三。合二十四段
。夫分節經文悉是人情。蘭菊各擅其美。
後生不應是非諍競。無三益喪一道。三益
者。世界等三悉檀也。一道者。第一義悉檀也。
天台智者分文爲三。初品爲序。方便品訖
分別功徳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正。從偈
後盡經。凡十一品半名流通。又一時分爲
二。從序至安樂行十四品。約迹開權顯實。
從踊出訖經十四品。約本開權顯實。本迹
各序正流通。初品爲序。方便訖授學無學人
記品爲正。法師訖安樂行爲流通。踊出訖
彌勒已問斯事佛今答之半品名序。從佛
告阿逸多下。訖分別功徳品偈。名爲正。此
後盡經爲流通。今記從前三段消文也。問
一經云何二序。答華嚴處處集衆。阿含篇篇
如是。大品前後付囑。皆不乖一部。兩序
妨。今不安五義者。本門非次首故也。迹門
但單流通者。説法未竟也。有無之意云爾。今
帖文爲四。一列數二所以三引證四示相。列
數者。一因縁二約教三本迹四觀心。始從如
是終于而退。皆以四意消文。而今略書。
或三二一。貴在得意不煩筆墨。二所以者
問若略則一。若廣匪四。所以云何。答廣則
令智退。略則意不周 我今處中説。令義易
明了。因縁亦名感應。衆生無機雖近不見。
慈善根力遠而自通 感應道交故。用因縁釋
也。夫衆生求脱此機衆矣。聖人起應應亦衆
矣。此義更廣處中在何。然大經云。慈善根力
有無量門。略則神通。若十方機感。曠若虚
空。今論娑婆國土。音聲佛事。則甘露門開。
依教釋者。中説明矣。若應機設教。教有
權實淺深不同須置指存月亡迹尋本。故
肇師云。非本無以垂迹。非迹無以顯本。
故用本迹釋也。若尋迹迹廣徒自疲勞。若
尋本本高高不可極。日夜數他寶。自無半
錢分。但觀己心之高廣。扣無窮之聖應。機
成致感逮得己利。故用觀心釋也。三引證。
方便品云。十方諸佛爲一大事因縁故出現
於世。若人天小乘非一非大。又非佛事不
成機感。實相名一廣博名大。佛指此爲
事。出現於世。是名一大事因縁也。又云以
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當知種種聲教。若
微若著若權若實。皆爲佛道而作筌&MT05496;
大經云。麁言及軟語。皆歸第一義。此之謂
也。壽量品云。今天人阿修羅。皆謂我少出家
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得三菩提。然我
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以斯方便
導利衆生。方便品又云。我本立誓願。普令
一切衆。亦同得此道。如我等無異。又五百
受記品云。内祕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實自
淨佛土。示衆有三毒。又現邪見相。我弟子
如是。方便度衆生。此則師弟皆明本迹云云
譬喩品云。若人信汝所説。即爲見我亦見
於汝及比丘僧并諸菩薩。當知隨有所聞
諦心觀察。於信心中得見三寶。聞説是法
寶見我是佛寶。見汝等是僧寶云云。四示
相者。且約三段示因縁相。衆生久遠蒙佛
善巧。令種佛道因縁。中間相値。更以異方
便。助顯第一義。而成熟之。今日雨花動地。
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復次久遠爲種。過
去爲熟。近世爲脱。地涌等是也。復次中
間爲種。四味爲熟。王城爲脱。今之開示悟
入者也。復次今世爲種。次世爲熟。後世爲
脱。未來得度者是也。雖未是本門。取意説
耳。其間節節。作三世九世。爲種爲熟爲脱。
亦應無妨。何以故。如來自在神通之力。師
子奮迅大勢威猛之力。自在説也。以如是
等故。有序分也。衆見希有瑞。顒顒欽渇。欲
聞具足道。佛乘機設化。開示悟入佛之
知見。故有正説分也。非但當時獲大利益。
後五百歳遠沾妙道故有流通分也。又示
教相者。此序非爲人天清升作序。非爲
二乘小道作序。不爲即空通三作序。不
爲獨菩薩法作序。乃爲正直捨方便但説
無上佛道作序耳。此正不指世間爲正。
不指螢光析智爲正。不指燈炬體法智
爲正。不指星月道種智爲正。乃指日光一
切種智爲正。此流通非爲楊葉木牛木馬
而作流通。非流通半字。非流通共字。非
流通別字。純是流通圓滿修多羅滿字法
也。次示本迹者。久遠行菩薩道時。宣揚先
佛法華經。亦有三分上中下語。亦有本迹。
但佛佛相望是則無窮。別取最初成佛時所
説法華三分上中下語。專名爲上。名之爲
本。何以故。最初成佛初説法故。爲上爲本。
此意可知。中間行化。助大通智勝然燈等
佛。宣揚法華三分者。但名爲中。但名爲迹。
何以故。前有上故。前有本故。今日王城所
説三分。但名爲下但名爲迹。乃至師子奮
迅之力。未來永永所説三分。亦指最初爲
上爲本。譬如大樹雖有千枝萬葉。論其根
本不得傳傳相指同宗一根。此喩可解
。次示觀心相者。當約己心論戒定慧
爲三分。修行以戒初。定中慧後。若法門以
慧爲本。定戒爲迹。又戒定慧各各作三分。
前方便白四羯磨結竟。爲戒三分。二十五方
便正觀歴縁。又善入出住百千三昧等爲定
三分。因縁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爲慧三分。
已約三分示四種相。當用此義。從如是
去至作禮而退已還。悉作四意消文。但準
望此義比知則易。分別顯示其辭則難。行者
善思量之。語異意同。千車共轍萬流鹹會
者也
○序有通別。從如是去至却坐一面通序
也。從爾時世尊去至品別序也。通序通諸
教。別序別一經。通序爲五或六或七云云。如
是者擧所聞之法體。我聞者。能持之人也。一
時者。聞持和合非異時也。佛者。時從佛聞
也。王城耆山聞持之所也。與大比丘者。是聞
持之伴也。此皆因縁和合次第相生。又如是
者。三世佛經初皆安如是諸佛道同不與世
諍。世界悉檀也。大論云。擧時方令人生信
者。爲人悉檀也。又對破外道阿歐二字不
如不是。對治悉檀也。又如是者信順之辭。
信則所聞之理會。順則師資之道成。即第一
義悉檀也。因縁釋甚廣不能具載云云。約教
釋者。經稱三世佛法初皆如是。先佛有漸頓
祕密不定等經。漸又三藏通別圓。今佛亦爾。
諸經不同如是亦異。不應一匙開於衆戸。
又佛阿難二文不異爲如。能詮詮所詮爲
是。今阿難傳佛何等文。詮何等是。不可
以漸文傳頓是以偏文詮圓是。傳詮若謬
則文不如。文不如。則理不是。此義難明。
須加意詳審。且依漸教分別。佛明俗有文
字眞無文字。阿難傳佛俗諦文字。與佛説
不異。故名如。因此俗文會眞諦理。故名爲
是。此則三藏經初。明如是也。佛明即色是
空空即是色色空空色無二無別。空色不異
爲如。即事而眞爲是。阿難傳佛文不異爲
如。能詮即所詮爲是。此則通教經初如是
也。佛明生死是有邊。涅槃是無邊。出生死有
邊。入涅槃無邊。出涅槃無邊。入於中道。阿
難傳此出有入無出無入中。與佛説無
異爲如。從淺至深無非曰是。此則別教經
初如是也。佛明生死即涅槃。亦即中道。況復
涅槃寧非中道。眞如法界實性實際。遍一切
處無非佛法。阿難傳此。與佛説無異。故
名爲如。如如不動故名爲是。是則圓經初
是也。若動俗入如三藏義耳。不動俗即
是如通教義耳。動如入如別教義耳。不動
如而是如圓教義也云云。若頓如是與圓同。
不定如是前後更互。祕密者隱而不傳。敷八
教網亘法界海。懼其有漏。況羅之一目若
爲獨張。又一時接四箭。不令墮地。未敢
稱捷。策鈍驢驅跛鼈尚不得一。何況四
云云。約本迹釋如是者。三世十方横豎皆
爾。過去遠遠。現在漫漫。未來永永。皆悉如是。
何處是本何處是迹。且約釋尊。最初成道。經
初如是者是本也。中間作佛説經。今日所説
經初如是者。皆迹也。又阿難所傳如是者迹
也。佛所説如是者本也。又師弟通達如是。
非始今日。亦非中間者本也。而中間而今
日者迹也。觀心釋者。觀前悉檀教迹等諸
如是義悉是因縁生法。即通觀也。因縁即空
即假者。別觀也。二觀爲方便道。得入中道
第一義。雙照二諦者。亦通亦別觀也。上來
悉是中道者非通非別觀也。下文云。若人信
汝所説。即得見我亦見於汝及比丘僧并
諸菩薩。即觀行之明文也。信則論機。見則是
應。即因縁也。又信有淺深。見有權實。種種
分別不同者。即分別教。又信法華之文。則
見實相之本。若見身子之化。則見龍陀之
本。若見始成釋尊。亦見久成先佛。若見千
二百比丘八萬菩薩者。亦見其本也。又聞
經心信無疑。覺此信心明淨。即是見佛。慧
數分明是見身子。諸數分明是衆比丘。慈
悲心淨是見諸菩薩。約心爲四帖釋轉明。
若釋他經但用三意。爲未發本顯迹故。
當知今經三釋與他同。一釋與彼異。四番
釋如是竟云云。我聞者。或聞如是蓋經本不
同前後互擧耳。今例爲四釋。大論云。耳根
不壞聲在可聞處。作心欲聞。衆縁和合故
言我聞。問應言耳聞。那云我聞。答我是
耳主。擧我攝衆縁。此世界釋也。阿難登
高稱我聞。大衆應悲號。適見如來今稱
我聞。無學飛騰説偈。佛話經明。文殊結集。
先唱題次稱如是我聞。時衆悲號此爲人釋
也。阿難登高稱我聞遣衆疑。阿難身與佛
相似。短佛三指衆疑釋尊重出。或他方佛
來。或阿難成佛。若唱我聞三疑即遣。此對
治釋也。阿難學人。隨俗稱我聞。第一義中
無我無聞。古來衆釋同是因縁一意耳。約
教解釋者。釋論云。凡夫三種我。謂見慢名
字。學人二種。無學一種。阿難是學人。無
我能伏慢我。隨世名字稱我無咎。此用
三藏意釋我也。十住毘婆沙云。四句稱我
皆墮邪見。佛正法中無我誰聞。此用通教
意也。大經云。阿難多聞士。知我無我而不
二。雙分別我無我。此用別教意也。又阿難
知我無我而不二。方便爲侍者。傳持如來
無礙智慧。以自在音聲傳權傳實。有何不
可。此用圓教釋我也。又正法念經。明三阿
難。阿難陀此云歡喜。持小乘藏。阿難跋陀
此云歡喜賢。受持雜藏。阿難娑伽此云歡
喜海。持佛藏。阿含經有典藏阿難。持菩薩
藏。蓋指一人具於四徳。傳持四法門其義
自顯云云。本迹釋者。若未會入。可言阿難
隨世名我。若發迹顯本。空王佛所同時發
心。方便示爲傳法之人。何所不能。觀心
釋者。觀因縁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者
我無我也。即假者分別我也。即中者眞妙我
云云。釋聞者。阿難佛得道夜生。侍佛二十
餘年。未侍佛時應是不聞。大論云。阿難集
法時自云。佛初轉法輪。我爾時不見。如是
展轉聞。當知不悉聞也。舊解云。阿難得佛
覺三昧力自能聞。報恩經云。阿難求四願。
所未聞經願佛重説。又云佛口密爲説也。胎
經云。佛從金棺出金臂。重爲阿難。現入胎
之相。諸經皆聞況餘處説耶。此文云。阿難得
記即憶本願持先佛法皆如今也。此因縁
釋也。若約教者。歡喜阿難。面如淨滿月。眼
若青蓮華。親承佛旨如仰完器。傳以化人
如瀉異瓶。此傳聞聞法也。歡喜賢。住學
地得空無相願。眼耳鼻舌諸根不漏。傳持
聞不聞法也。典藏阿難多所含受。如大雲
持雨。此傳持不聞聞法也。阿難海。是多聞
士。自然能解了是常與無常。若知如來常
不説法。是名菩薩具足多聞。佛法大海水。
流入阿難心。此傳持不聞不聞法也。今經
是海阿難。持不聞不聞之妙法也。本迹解
者。如上四聞皆迹引。而本地不可思議
。觀心釋者。觀因縁法是觀聞聞。觀空是
觀聞不聞。觀假是觀不聞聞。觀中是觀不
聞不聞云云。一念觀者妙觀也云云。一時者。
肇師云。法王啓運嘉會之時者。世界也。論
云。迦羅是實時。示内弟子時。食時著衣者。
爲人也。三摩耶是假時。破外道邪見者。對
治也。若時與道合者。第一義也云云。若見諦
已上無學已下。名下一時。若三人同入第一
義。名中一時。若登地已上名上一時。若初
住已上。名上上一時。今經是上上一時。此約
教分別也。本迹者。前諸一時迹也。久遠實得
之一時本也。觀心釋者。觀心先空次假後中。
次第觀心也。觀心即空即假即中者。圓妙觀
心也。佛者。劫初無病劫盡多病。長壽時樂短
壽時苦。東天下富而壽。西天下多珠寶多
牛羊。北天下無我無臣屬。如此時處不感
佛出。八萬歳時百年時。南天下未見果而修
因。故佛出其地。離車子云。摩竭提國如大
池。佛出其國如大蓮華。無勝云。佛於衆生
平等無二。汝等耽荒五欲。不見佛耳。非佛
棄汝出摩竭提。此皆世界釋也。日若不出
池中未生生已等華翳死無疑。佛若出世則
有刹利婆羅門居士四天王乃至有頂。此就
爲人釋也。三乘根性感佛出世餘不能感。
善斷有頂種。永度生死流。此就對治説也。
佛於法性無動無出。能令衆生感見動出。
而於如來實無動出。此就第一義説也。皆
因縁釋耳。佛名覺者知者。於道場樹下。知
覺世間出世間總相別相。覺世即苦集。覺出
世即道滅。亦能覺他。身長丈六壽八十老比
丘像。菩提樹下三十四心正習倶盡者。即三
藏佛自覺覺他。帶比丘像現尊特身。樹下
一念相應。斷餘殘習者。即通佛自覺覺他。單
現尊特相坐蓮花臺受佛職者。即別佛自
覺覺他。隱前三相。唯示不可思議如虚空相。
即圓佛自覺覺他。故經云。或見如來丈六之
身。或見小身大身。或見坐花臺爲百千釋
迦説心地法門。或見身同虚空遍於法界
無有分別即此義也。是爲約教分別也。本
迹釋者。一佛爲本三佛爲迹。中間示現數數
唱生數數唱滅皆是迹也。唯本地四佛皆是
本也。觀心釋者。觀因縁所生心。先空次假後
中皆偏覺也。觀心即空即假即中是圓覺也
云云。住者。能住住所住。所住即是忍土王城。
能住即是四威儀。住世未滅此則世界因縁
釋住也。又住者。住十善道住四禪中。此即
爲人因縁釋住也。又住者。住三三昧。對治
因縁釋住。又住者住首楞嚴。即是第一義因
縁釋住云云。約教者。三藏佛從析門發眞無
漏。住有餘無餘涅槃。通佛從體門發眞。住
有餘無餘涅槃。別佛從次第門入。住祕密
藏。圓佛從不次第門入。住祕密藏。前三佛
住能所皆麁。後一佛住能所倶妙。今經則是
圓佛住於妙住也。本迹解者。三藏佛應涅
槃。慈悲垂迹生身住世。通佛誓願慈悲。扶
餘習度衆生作佛事。別圓佛皆慈悲薫法
性。愍衆生故垂應法界。當知四佛住本佛
住。以慈悲故住於忍土王城。威儀住世。是
名迹住。觀解者。觀住於境。或住無常境即
空即假即中等境。以無住法住於境中故
名爲住。王舍城者。天竺稱羅閲祇伽羅。羅
閲祇此云王舍。伽羅此云城。國名摩伽陀。
此云不害。無刑殺法也。亦云摩竭提。此云
天羅。天羅者王名也。以王名國。此王即駁
足之父。昔久遠劫。此王主千小國。王巡山
値牸師子。衆人迸散。仍共王交。後月滿來
殿上生。王知是己子。訛言我既無兒。此乃
天賜養爲太子。足上斑駁時人號爲駁足。後
紹王位喜噉肉。勅厨人無令肉少。一時
遽闕。乃取城西新死小兒爲膳。王言大美。勅
之常辦此肉。厨人日捕一人擧國愁恐。千
小國興兵廢王。置耆闍山中。諸羅刹輔之
爲鬼王。因與山神誓。誓取千王祭山。
捕得九百九十九。唯少普明王。後時伺執
得之。大啼哭恨生來實語而今乖信。駁足放
之還國。作大施立太子。仍就死形悦心
安。駁足問之。答得聞聖法。因令説之。廣
讃慈心毀呰殺害。仍説四非常偈云云。駁
足聞法得空平等地即初地也。千王各取
一渧血三條髮。賽山神願。駁足與千王共
立舍城。都五山中爲大國。各以千小國
付子胤。千王更迭知大國事。又百姓在五
山内。七遍作舍七度被燒。百姓議云。由我
薄福數致煨燼。王有福力其舍不燒。自今
已後皆排我屋爲王舍。由是免燒故稱
王舍城。又駁足共千王。立舍於其地故稱
王舍。又駁足得道放赦千王。千王被赦於
其地故。名地爲王赦。而經家借音爲屋舍
字耳。因縁出大論及諸經云云。約教者。像法
決疑經云。一切大衆所見不同。或見娑羅林
地悉是土砂草木石壁。或見七寶清淨莊嚴。
或見此林是三世諸佛所遊行處。或見此
林即是不可思議諸佛境界眞實法體。例知
此義四見不同。所住既然能住亦爾。此則約
教分別也。本迹觀心在後説。耆闍崛山者。
此翻靈鷲。亦云鷲頭。亦云狼跡。梁武云。
王瞗引詩人所詠關睢是也。爾雅云似鵄。
又解。山峯似鷲將峯名山。又云。山南有
尸陀林。鷲食*尸竟棲其山。時人呼爲
鷲山。又解。前佛今佛皆居此山。若佛滅後羅
漢住。法滅支佛住。無支佛鬼神住。既是聖靈
所居。總有三事。因呼爲靈鷲山。有五精舍。
鞞婆羅恕。此云天主穴。薩多般那求
訶。此云七葉穴。因陀世羅求訶。此云蛇神
山。薩簸恕魂直迦鉢婆羅。此云少獨力山。五
是耆闍崛山。問劫火洞然天地廓清。云何前
佛後佛同居此山。答後劫立本相還現。得神
通人。知昔名以名今耳。例如先劫姓瞿
曇將本姓以姓今也。約教釋山。例如城
云云。觀釋者。王即心王舍即五陰。心王
造此舍。若析五陰舍空。空爲涅槃城。此觀
既淺如見土木。若體五陰舍即空。空爲
涅槃城。即通教也。若觀五陰舍。因滅是色
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此之四徳常
爲諸佛之所遊處。若觀五陰即法性法性無
受想行識。一切衆生即是涅槃。不可復滅。
畢竟空寂舍。如是涅槃。即是眞如實體云云
觀心山者。若觀色陰。無知如山。識陰如靈。
三陰如鷲。觀此靈鷲無常。即析觀也。觀此
靈鷲即空。體觀也。觀靈即智性。了因智慧莊
嚴也。鷲即聚集縁因。福徳莊嚴也。山即法性
正因不動。三法名祕密藏。自住其中亦用
度人。下文云。佛自住大乘。即別圓二觀云云
中者。佛好中道。*升中天中日降中國中
夜滅。皆表中道。今處山中説中道也。釋
同聞衆爲三。初聲聞次菩薩後雜衆。諸經多
爾。舊云有事有義。事者。逐形迹親疎。聲
聞形出俗網迹近如來。證經爲親故前列
也。天人形乖服異迹非侍奉。證經爲疎故
後列也。菩薩形不檢節迹無定處。既不
同俗復異於僧。處季孟之間。故居中仲也。
有義者。聲聞欣涅槃。天人著生死。各有所
偏。菩薩不欣不著。居中求宗故在兩間。
釋論意亦爾。此一解似兩釋。事解似因縁。
義解似約教云云。本迹解者。聲聞内祕外現。
何甞保證涅槃。天人皆大薩埵。豈復耽染生
死。皆是迹引二邊。而本常中道也。觀心釋
者。從假入空觀。即偏破生死。從空入假觀。
即偏破涅槃。中道正觀無復前後云云。列聲
聞爲二。先比丘次比丘尼。比丘又二。先列
多知識次列少知識。舊呼爲大名聞小名
聞。雖然無據。今依文判如此。就多知識
衆爲六。一類二數三位四歎五列名六結。
一類者。皆是大比丘氣類也。譬群方貴賤各
有班輩。今諸比丘皆衆所知識。高譽大徳也。
釋論明與者。共義。擧七一解共。謂一時一
處一戒一心一見一道一解脱也。若歴教應各
明七一。三藏一七一。通教二七一。別教無量
七一。圓教一七一。若未發迹正是三藏通教
中七一。直明兩意幾異。時處戒解脱是同。
心見道三種則異。若至開三顯一。即得入
圓教七一也。法華論四種聲聞。今開住果
者爲兩析法住果是三藏聲聞。體法住果是
通教聲聞。開應化者爲兩。登地應化別教
聲聞。登住應化圓教聲聞。開佛道聲聞亦爲
兩。令他次第聞佛道。是別教聲聞。令他不
次第聞佛道。即圓聲聞。聲聞義浩然云何以
證涅槃者判之云云。大者。釋論明大者。亦
言多亦言勝。器量尊重爲天王等大人所
敬故言大。*升出九十五種道外故言勝。
遍知内外經書故言多。又數至一萬二千
故言多。今明有大道故有大用故有大知
故故言大。勝者。道勝用勝知勝故言勝。多
者。道多用多知多故言多。道即性念處。大於
一切智外道。用即共念處。勝神通外道。知即
縁念處。多四韋陀外道也。約教釋大多勝
者。大人所敬等。是三藏中釋耳。大者。大力
羅漢所敬也。多者。遍知生滅即無生滅法
也。勝者。勝三藏四門也。此通教釋也。又大
者。體法大力羅漢所敬也。多者。恒沙佛法皆
知也。勝者。勝二乘人。此別教釋也。又大者。
諸大菩薩所敬也。多者。法界不可量法悉知
也。勝者勝諸菩薩也。此圓教釋也。本迹者。
此諸大徳久爲諸佛之所咨嗟。本得勝幢
三昧超諸外道。先已成就種智遍知。迹來
輔佛行化。示作愛見中大多勝。欲引乳入
酪。又作三藏中大多勝。欲引酪入生蘇。示
方等中大多勝。欲引生蘇入熟蘇。示轉教
作般若中大多勝。欲引熟蘇入醍醐故。
作法華中大多勝也。然其本地大多勝又矣
云云。觀心者。空觀爲大。假觀爲多。中觀爲
勝。又直就中觀心性廣博。猶若虚空故名
大。雙遮二邊入寂滅海故名勝。雙照二
諦多所含容。一心一切心故名多也。比丘
者。肇師云。秦言淨命乞食破煩惱能持戒怖
魔等。天竺一名含此四義。秦無以翻故存
本稱。什師云。始出妻子家。應以乞食自資
清淨活命。終出三界家必須破煩惱持戒
自守。具此二義。天魔怖其出境也。釋論
云。怖魔破惡乞士。魔樂生死。其既出家復
化餘人。倶離三界乖於魔意。魔用力制翻
被五繋。但愁懼而已。故名怖魔。出家人必
破身口七惡故言破惡。夫在家三種如法。
一田二商三仕。用養身命。出家人佛不許
此。唯乞自濟身安道存福利檀越。三義相成
即比丘義也。涅槃寶梁皆擧破惡名比丘
者。不具説也。今明此三義應通初後。如初
出家時白四羯磨。無作戒力遍一切境翻
無作惡。初修禪定發定共戒。防伏意地貪
瞋不起。初修觀慧發相似道共戒。能伏煩
惱。初心亦稱破惡。何獨後心耶。怖麼者。初
剃髮禀戒已令魔愁。修定欲伏惱煩。修
慧欲破煩惱。初心亦令魔怖。何獨後心耶。
乞士者。初離邪命以乞自活。修禪歴境求
定修慧縁理求無漏皆是乞士。何況相應
而非乞士。具此義故通名比丘。依經家
皆歎後心比丘耳。此皆三藏意。若歴縁求
眞名乞士。破障理之惑名破惡。修此行
怖四魔。即通教義。若歴三諦求理名乞士。
除通別惑名破惡。怖八魔十魔者。即別義。
若即生死求實相味名乞士。達煩惱即菩
提名破惡。魔界即佛界者。是圓教義。若未
發迹但明前二義。若已顯本具後意也。本
迹者。本登涅槃山頂。與無明癡愛父母結業
妻子別。出分段變易家。久除五住何惡不
破獲眞法喜如食乳糜更無所須。持中
道道共尸波羅蜜攝衆生戒度。魔界降伏。即
佛界如堪任乘御。本地功徳久已成就。爲
調衆生。迹示五味比丘傳引衆生。例如前
釋。觀心者。觀一念心淨若虚空。不爲二邊
桎梏所礙。平等大慧無住無著即名出家。
以中觀自資。活法身慧命名爲乞士。觀五
住煩惱即是菩提。是名破惡。一切諸邊顛倒
無非中道。即是怖云云。衆者。天竺云僧
伽。此翻和合衆。一人不名和合。四人已上
乃名和合。事和無別衆。法和無別理。佛常
與千二百五十人倶。三迦葉千人。身子目連
二百五十。又云。耶舍五十。雜阿含四十五云。
五百比丘中。九十人三明。九十人倶解脱。餘
但慧解脱。釋論明四種僧不依淨命名破
戒僧。不解法律名愚癡僧。五方便名慚愧
僧。苦法忍去名眞實僧。此中非三種。但是眞
實僧。若依四教者。此僧歴偏圓五味座。作
同聞人。今正是圓教中證信也。本迹釋者。本
與實相理和。又與法界衆生機縁和。而迹
爲半字事理之僧。歴五味中引諸衆生云云
觀解者。初學中觀入相似觀。既未發眞慚
第一義天愧諸聖人。即是有羞僧。觀慧若發
即眞實僧。若異此者。即前兩僧。不依觀行
名破戒僧。不解觀相名愚癡僧。擧類義
竟。二明數者。即是一萬二千人也 本迹者。
本是一萬二千菩薩。迹爲萬二千聲聞也。觀
者。觀十二入。一入具十法界。一界又十界。
界界各十如是。即是一千。一入既一千。十二
入。即是萬二千法門也。三明位者。皆是阿羅
漢也。阿&T075586;經云應眞。瑞應云眞人悉是無生。
釋羅漢也。依舊翻云無著不生應供。或言
無翻。名含三義。無明糠脱。後世田中不受
生死果報故云不生。九十八使煩惱盡故
名殺賊具智斷功徳。堪爲人天福田。故言
應供。含此三義釋阿羅漢也。或言初始學
無生生未無生。初雖怖魔魔未大怖。初雖
乞士未是灼然應供。今獲無生忍。破煩惱
賊盡。是好良田。以果對因釋羅漢三義。若
論成就應取果三義。若通於初。亦取因三
義。如此釋者。皆三藏通中意耳。若別圓者義
則不然。非但殺賊亦殺不賊。不賊者涅槃
是。是亦須破。故是殺賊義。不生於生亦不生
不生。無漏是不生。非但應供亦是供應。一切
衆生是供應。皆歎初地初住徳也。本迹者。
本得不受三昧。於二邊無所著故名不
生。斷五住惑故名殺賊。能福九道饒益衆
生故有應供。本義也。方便度衆生。歴五味
傳傳作不生。迹也又本是法身迹示己利。本
是般若迹示不生。本是解脱迹示殺賊云云
觀心者。空觀是般若假觀是解脱。中觀是法
身。又觀心者。從假入空觀亦有三義。乃至中
道觀。殺無明賊。不生二乘心。供養此人如
供養世尊。方等云。供佛及文殊。不如施
行方等者一食充躯。下文云。毀讃佛罪
福輕。毀讃持經者罪福重。何者佛無食想。
久離八風不爲損益。施持經者。全肉身
續報命。生法身増慧命故有益。毀之憂
惱退悔。若失好時則不可救故大損云云
四歎徳文。有五句歎上三徳。法華論云。初
句總後句別。當知諸句皆歎羅漢句耳。諸
漏已盡無復煩惱。此兩句歎上殺賊。漏者三
漏也。成論云。失道故名漏。律云。癡人造業
開諸漏門。毘曇云。漏落生死。論律語異而
同明漏義。良由賊誑失於理寶。貧窮孤露
造諸惡業致生死苦。亡法身失慧命喪
重寶。皆是賊義。不應謂是不生義歎徳也。
煩惱者。即九十八使。流扼纒蓋等逼惱行人。
煩惱是能潤。漏業是所潤。能所既盡。正是殺
賊義。那得作不生歎耶。逮得己利一句。是
歎應供。三界因果皆名爲他。智斷功徳皆
名己利。己利具足故成應供。盡諸有結心得
自在兩句。是歎不生。諸有即二十五有生處
也。結即二十五有生因也。因盡果亡歎不生
明矣。不應作殺賊歎也。羅漢但應結盡。未
應有盡。有盡者。因中説果。又盡在不久
也。心得自在者。定具足名心自在。慧具足
名慧自在。慧自在未必心自在。心自在必慧
自在。今言心自在。即是定慧具足。倶解脱
人。倶解脱人生決定盡。驗知歎不生徳也。
若依法華論者。呼爲上上起門。則是以後
釋前也。論云以諸漏盡故名羅漢。以心得
自在故名有結盡。如是傳傳釋上也。本迹
者。不生不生名大涅槃。煩惱漏流其源久竭。
不復墮落二乘及凡夫地。即本不生。法身智
斷實相功徳名本己利。得王三昧破二十
五有。顯出我性具八自在我名本殺賊。迹
示二乘功徳耳。觀心者。中道正觀不漏落
空假二邊。二邊煩惱滅也。能觀心性名爲
上定。衣珠祕藏是己之物即己利也。正觀中
道結賊則斷。無結故有亦斷。二邊不能縛
心故名自在。雖有煩惱如無煩惱。不斷
煩惱而入涅槃即其義也。五列名。略擧二
十一尊者。佛諸弟子皆備衆行。而隱其圓
能。各從一徳標名者。欲引偏好故。増一
阿含云。憍陳如比丘。皆共上座名者。有徳大
人相隨。舍利弗共智慧深利者相隨。目連
共神通大力者相隨。皆掌一法引諸偏好
意也若欲消名須識其行。從徳立號無往
不通也。一一羅漢例作四釋云云。憍陳如姓
也。此翻火器。婆羅門種。其先事火從此命
族。火有二義照也燒也。照則闇不生。燒則
物不生。此以不生爲姓。阿若者名也此翻
已知或言無知。無知者非無所知也。乃是
知無耳。若依二諦即是知眞。以無生智爲
名也。無量壽文殊問。阿毘曇婆沙。皆稱爲
了本際知本際。若依四諦即是知滅。而諸
經多名爲無知。或翻爲得道。増一阿含云。
我佛法中寛仁博識。初受法味者。拘隣如比
丘第一。故以阿若爲名也。願者。佛昔於饑
世。化爲赤目大魚。閉氣不喘示爲死相。木
工五人先斧斫魚肉。佛時誓言。於當來世
先度此等。先願與其無生故云阿若。又迦
葉佛時。九人學道五人未得果。誓於釋迦
法中最先開悟。本願所牽前得無生故。名
阿若。行者。智生惑滅智斷行也。夫巨夜長寢
無人能覺。日光未出明星前現。憍陳如比
丘。初得無生智。譬若明星在衆明之始。一
切人智明。無前陳如故名阿若。最先破闇
莫過明星。陳如亦爾。一切人闇滅。無前陳
如故名阿若。前者。太子棄國捐王入山學
道。父王思念遣五人追侍。所謂拘隣頞鞞。
亦云濕鞞。亦阿説示。亦馬星跋提。亦摩訶
男。十力迦葉。拘利太子。二是母親三是父親。
二人以欲爲淨。三人以苦行爲淨。太子勤
行苦行。二人便捨之去三人猶侍。太子捨
苦行。還受飮食蘇油煖水。三人又捨去。太子
得道先爲五人説四諦。初教二人。拘隣法
眼淨。四人未得。三人乞食六人共噉。次教
三人三人法眼淨。二人乞食六人共噉。第三
説法時。拘隣五人八萬諸天。遠塵離垢五人
得無生。佛三問知法未。即三答云已如。地
神唱。空神傳。乃至梵世咸稱已知。拘隣最
前。初見佛道相。初聞法鼓初服道香。初甞
甘露初入法流初登眞諦。閻浮提得道。最
在一切人一切天一切羅漢前。故十二遊經
云。佛成道第一年度五人。第二年度三迦
葉。第五年度身子目連。當知阿若在前明
矣。此因縁釋也。三藏教者。盲譬無生智。鏡
譬無生境。陰入界也。頭等六分譬現在因
也。像譬未來果也。若開眼取鏡形對像生。
愚故不斷絶。若閉眼如盲則無所見不見
六分是因不生。不見鏡像是果不生。故阿
含經云。若謂有色色是淨。淨即生非不生。
若謂有受想行識識是淨。淨即生非不生。
若謂有受受是樂樂即生非不生。乃至色
色是樂。樂是生非不生。若計有想行行是
我。我是生非不生。乃至色色是我。我是生
非不生。若計有識識是常。常是生非不生。
乃至色色是常。常是生非不生。譬如執鏡
見面面是生非不生。若謂有五陰悉是生
非不生。若能知色非淨乃至識非常又能
知色無常苦空不淨乃至識無常苦無我不
淨者。是爲不生非是生。如盲執鏡不見像
生。是爲不生非是生。既知不生。寧復於中
計我是色。計我異色我在色中色在我中。
乃至識亦如是。如是觀者。現因來果倶皆不
生。如盲對鏡不見形像。是名觀陰無生觀
智也。觀入界者。凡言海者。雖復深廣亦
有此彼岸。蓋小水耳。若眼見色已。愛念
著貪樂。起身口意業者。是爲大海。沈沒一
切世間天人修羅當知。眼是大海色是濤波
愛此色故是洄澓。於中起不善覺是惡魚
龍。起妬害是男羅刹。起染愛是女鬼。起
身口意是飮鹹自沒。是爲眼色無知而
生無明愛。愛生故名爲行。行生故名爲業。
業縛識入中陰。是爲識生。所受胞胎五疱
未成。是爲名色生。五疱成已名六入生。六
入未能別苦樂。名爲觸生。別苦樂名受
生。於塵起染名愛生。四方馳求名取生。造
身口意名有生。應受未來五陰。名生生。未
來陰變名老生。未來陰壞名死生。心中内熱
名憂生。發聲大喚名悲生。身心顦悸名苦
惱生。是名眼見色時即有三世十二因縁大
苦聚生非不生。耳鼻舌身。意眼界乃至法
界亦如是。是爲入界生非不生。云何不生。
觀眼色時。不種苦種不生苦芽。不漏
臭汁不集蛆蠅。若種不生則*芽不生。則
臭汁不生。則*蛆蠅不生。故名不生。云何苦
種。眼見色時起貪恚覺是爲苦種。念於五
欲法是生苦*芽。六根取六塵是名臭汁流
出。於六塵中善惡競起是名*蛆蠅。若知眼
色無常苦空無我。則貪恚不生念欲不生。取
境不生善惡行不生。是爲不生。耳鼻舌身意
亦如是。是眼界乃至法界亦如是。阿若最初
得此三藏不生智故。名阿若憍陳如。通教
無生觀。譬如幻人執幻鏡以幻六分臨幻
鏡覩幻像。像非鏡生非面生。非鏡面合
生。非離鏡面生。既不從四句生。則非内
外中間。不常自有亦無滅處。去不至東西
南北方。性本無生。非滅生無生。性本無
滅。非滅滅無滅。無生無滅故曰無生。受
想行識亦復如是。又觀幻色如幻鏡像。觀
受如泡。觀想如炎。觀行如芭蕉。觀識如
幻。幻不從幻物生。不從幻師生。非物師
合生。非離物師生。四句求幻生生無從
來。四方求幻滅滅無去處。性本無生。非滅
生無生。性本無滅。非滅滅無滅。無生無
滅故曰無生。觀根塵村落結賊所止。從本
已來一一不實。妄想故起。業力機關假爲空
聚。無明體性本自不有。妄想因縁和合而有。
有本自無因縁成諸。煩惱業苦如旋火輪。
觀其本無。皆如上説。此通意云云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一上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一下
 天台智者大師説 
別觀無生智者。鏡譬法界。眼譬觀智。青
黄赤白小大長短譬十法界。青譬地獄因果。
黄譬餓鬼因果。赤譬畜生因果。白譬人天
因果。小色像譬二乘因果。大色像譬通菩薩
因果。短色像譬別菩薩因果。長色像譬佛因
果。皆於鏡中分別無謬。若欲自正。令九因
果不生一因果生。若欲正他。令他九因果
不生一因果生。依於法界行菩提行。次第
用析體觀智。斷四住生令不生。次用恒沙
佛法。斷客塵煩惱。令無知不生。後用實相
智慧斷無明。令根本不生。若無四住。則分
段不生。若無無知則方便不生。若無無明
則實報不生。生亦不生。不生亦不生。故名
不生。是名別教無生智也。約圓教觀無生
智者。觀鏡團圓。不觀背面不觀形像。非
背非闇非面非明。不取種種形容。不取
種種檠像。但觀團圓。無際畔。無始終。無明
闇。無一異差別者。譬於圓觀。不取十法界
相貌。無善惡。無邪正。無小大等。一切皆泯。
但縁諸法實相法性佛法。若色若香無非實
相。觀煩惱業生。即無生無生不生。故曰無
生。陰入界苦即是法身。非顯現故名爲法
身。障即法身。貪恚癡即般若。非能明故名
爲般若。無所可照性自明了。業行繋縛皆
名解脱。非斷縛得脱。亦無體可繋。亦無
能繋故稱解脱。解脱即業不生。般若即煩惱
不生。法身即苦不生。是三不生即一不生。是
一不生即三不生。非三非一故言不生。況
變易煩惱業苦而非不生。此即圓無生觀智
云云。本迹者。是憍陳如本自不生。非始不生。
欲引乳爲酪。故迹爲初教不生。引酪爲生
蘇。故迹爲通不生。引生爲熟。故迹爲別
不生。引熟爲醍醐。故迹爲圓不生。而其本
地住阿字門。謂一切法初不生故。若聞阿字
門。則解一切義皆非生非不生。垂迹引化。
能爲生不生。衆生若能會圓不生。則同阿
若。非本非迹非生非不生。大事因縁於
茲畢矣。故下文云。富樓那種種變化事。我若
具足説。衆生聞是者。心則懷疑惑。即其義
也。阿含云。阿難持傘蓋燈隨佛後。大梵王
持傘蓋燈。隨陳如後。斯皆示迹而欲顯本
也。觀心不生者。約三觀。不生可知不煩更
説。摩訶迦葉。此翻大龜氏。其先代學道。
靈龜負仙圖而應。從徳命族故言龜氏。眞
諦三藏翻光波。古仙人。身光炎踊能映餘
光。使不現故言光波。亦云飮光。迦葉身光
亦能映物。名畢鉢羅。或畢鉢波羅延。或梯毘
犁。畢鉢羅樹也。父母祷樹神求得此子。以
樹名之。跋耆子生此聚落。人以爲號。其家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