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三寶感應要略録 (No. 2084_ 非濁集 ) in Vol. 51

[First] [Prev]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847 848 849 850 85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第四十七并州道俊寫大般若經感應
第四十八唐豫州神母聞大般若經名死更
得活感應
第四十九踏大般若經所在地離惡趣業感

第五十釋迦趣菩提樹下時地神奉般若金
夾感應
第五十一周高祖武帝代滅法時大品感應
第五十二阿練若比丘讀誦大品經感應
第五十三天水郡張志達寫大品經三行
壽感應
第五十四晋居士周閔大品般若經感應
第五十五朱士行三藏放光般若感應
第五十六釋清虚爲三途受苦衆生受持金
剛般若經感應
第五十七僧法藏書誦金剛般若經滅罪感

第五十八唐玄宗皇帝自誦仁王經呪請天
兵救安西感應
第五十九唐代宗皇帝誦講仁王般若降雨
感應
第六十舊譯仁王般若經感應
第六十一無量義經傳弘感應
第六十二聞無量義經功徳生忉利天感應
第六十三誦法華經滿一千部必有靈驗感

第六十四書寫法華滿八部必有救苦感應
第六十五書寫法華經一日即速救苦感應
第六十六分七卷法華經講八座感應
第六十七曇摩懺三藏傳大般涅槃經感應
第六十八釋惠嚴刪治涅槃經感神責感應
第六十九書寫涅槃經生不動國感應
第七十聞常住二字感應
第七十一手觸涅槃經感應
第七十二諸王寫一切經感應



三寶感應要略録卷之中
  釋子非濁集
  第一有人將讀華嚴經以水盥掌所霑虫
類生天感應出經田
及遊記
執師子國沙門釋迦彌多羅。此云能友。是第
三果人也。麟徳之初。來儀晨旦。情聖迹遍
歴名山及寺。至京師西大原寺。勵諸僧轉讀
花嚴經典。乃命譯語問云。此是何經。答是花
嚴經。能友肅然改容曰。不知此處亦有是經
耶。合掌歡喜讃言。若聞花嚴題目字者。決定
不墮四惡趣。此大方廣功徳難思。西國相傳。
有人以水盥掌。將讀此經。水之所霑灑及虫
蟻。因此捨命。後得生天。何況受持讀誦。益不
可思議之福也。甞聞。于填國東南二千餘里。
有國名遮拘槃。王宮側有精舍。於中大乘沙
門轉讀花嚴。王臣供養之。夜中分忽然有大
光明。遍滿城中。光明之中。有百千天人。以種
種天衣珠寶瓔珞。奉獻王及沙門。王問曰是
誰。天答曰。我是精舍側蜫虫也。沙門以水盥
掌。將讀花嚴。水之所霑。因此捨命。生忉利
天。天上法爾初知本因。故來下報恩。王聞天
語。悲喜立制。我國偏重大乘。不可流通小法。
從其已來。彼王歴葉敬重大乘。諸國名僧。入
其境者。並皆試練。若小乘學。則遣不留。摩訶
衍人。請停供養。至今不改。王宮内自有花嚴
摩訶般若大集法華等經十二部並十萬偈。
王自受持。親執戸鑰。轉讀。則開香花供養。如
此等異蓋多矣
  第二毘瑟寺小乘師以花嚴置阿含下然
恒在其上感應出傳
等文
日照三藏云。南天竺近占波城。有一僧伽藍。
名毘瑟奴。於中有諸小乘師而住。後有一大
乘法師。持花嚴經一袟來至其所。小乘諸師。
更不相敬。彼大乘師。乃留經一袟而去。諸小
乘學者。情盡不信。投之井内。後見井中。光明
如烈火。雖久在水中。都不霑溫。便信此經
是佛所説。猶尚不及小乘。遂置在阿含等經
律之下。及明旦輒見在上。乃訶若群小。誰後
輒移。對云。無人動經。乃還置下。明又如初。
復在其上。若此者數焉。小乘諸師。咸大
驚歎。方知此經過於己學。以身投於地。宛轉
號泣。懺謝迴心。專共受持花嚴一經。盛于此
國矣
  第三釋靈幹講花嚴經見天宮迎改生花
藏界感應出經
傳文
釋靈幹。毎講花嚴。遠近涼燠。開皇十七年。遇
疾悶絶。唯心不冷。未敢藏殯。後醒云。我生兜
率天。見休遠二法師。並座花臺。光侇絶世。
謂幹曰。汝與我諸弟子。復皆生此矣。至十八
年正月卒於寺。春秋七十有八。乃火葬於終
南之陰。初幹志奉花嚴。常依本作蓮花藏世
界海觀。及彌勒天宮觀。至于疾甚。目精上視。
不與人對。久乃如常。沙門童眞。問疾在側。幹
謂眞曰。向見青衣童子引至兜率天宮。而天
樂非久。終墜輪迴。蓮花藏是所圖也。不久氣
絶。須臾復童眞問。何所見耶。幹曰。見大水遍
滿。花如車輪。幹坐其上。所願滿足。尋爾便
車矣
  第四唐朝散大夫孫宣徳發寫花嚴願感
新録
唐朝散大夫孫宣徳。雍州永安縣人也。徳依
因縁發願。將造花嚴經。間觸事生不信。即捨
廢無惡不造。後射獵落馬悶絶。經一日醒覺
悲泣投地。悔過自責。謂思邈曰。吾初死之時。
見三人冥官驅沒官。到於大城前。五道大臣
位次叙列。閻魔大王安處。於嗔呵吾言。汝癡
人人恣造惡。依所殺禽獸愬非分召汝。即見
庭中。吾所殺生百千萬。向王各各白非分奪
命由。王彌嗔怒。時有一童子。自稱善財。忽至
王所。王恭從座下。合掌向童子。童子曰。汝可
放宣徳。彼發造花嚴未果。所願之時。無不信
心。豈以後惡捨前善。王歡喜曰。理實如然。宜
可放還。即童子示歸路得醒悟。大花嚴經功
徳不思議。仍悔先愚。更盡所有書寫之。八十
有六而卒。對親友曰。吾寫花嚴。生兜率天。奉
事慈氏矣
  第五東市行證爲親寫華嚴救苦感應
出經
傳文
雍州萬年縣康阿祿山。調露二年五月一日。
染患遂亡。至五日蘇起。自説彼冥道。誤追在
閻羅王。時見東市藥行人阿容師而去。調露
元年患死。生時煮鷄子。與七百人。入&T055114;湯地
獄。先識祿山。遂憑囑曰。吾第四子行證。稍有
仁慈。君爲語之。今寫花嚴經一部。余不相當。
若適爲寫此。七百人皆得解脱。山往東市賣
藥阿家。以容師之言。具告行證。證大悲感。遂
於西大原寺。請經令人書寫。初自容師亡後。
家人無夢想。至初寫經之夕。合家同夢。其父
來喜暢無已。到永隆元年八月。莊嚴周畢。請
大徳法藏義學沙門慶經設供。祿山爾日亦
在會中。乃見容師等七百鬼徒。並來齊處禮
敬三寶。同跪僧前懺悔受戒。事畢曰。我等依
經力。改報於天堂。言畢而去。山免備矚冥司。
深信罪業矣
  第六王氏感地藏菩薩感應出經傳
別記等
京師人。姓王失其名余記名
定藏也
既無戒行。曾不
修善。文明元年。因患致死。二人引至地獄門。
王氏本事地藏菩薩。見有一僧云。是地藏菩
薩。乃教王氏誦一行偈。其文曰。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菩薩
曰。誦得此能排地獄。王氏盡誦。遂入見閻羅
王。王問此人。有何功徳。答云。唯受持一四句
偈。具如上記。王遂放免王氏。當誦此偈時。聲
所及受苦之人。皆得解脱。王氏三日。蘇向諸
沙門説而已所言一偈者。花嚴第十二卷夜摩天
宮無量諸菩薩雲集説法品文也云云
  第七空觀寺沙彌定生見紅蓮地獄謬謂
實華藏世界感應出別
録文
沙彌定生。師僧法不能誦經戒。聞陳説花藏
世界相。情恒慕樂。恣誤僧事。入紅蓮花地獄。
謬謂花藏世界。歡喜稱花藏妙土。其時地獄
變爲花藏。聞唱受苦之人。皆坐蓮花。時獄官
白閻魔大王。王言。此是花嚴大不思議經力。
即説偈言
    歸命花嚴 不思議經 若聞題名
    一四句偈 能排地獄 解脱業縛
    諸地獄器 皆爲花藏 而皆自見
    坐寶蓮花
沙彌一日一夜始蘇。自説此縁。其後有通。集
具已後。不知所遊方矣
  第八龍子從僧護比丘誦習阿含經感應
出僧
經文
昔佛在世。舍衞國中有五百商人。入於大海。
共求珍寶。請僧護比丘。以爲聞法師。未至寶
所。龍王至船住持。商人怖仰問。是何神祇而
投船住。爾時龍王。現身請僧護比丘。商人恐
威。捨與而去。龍王歡喜。將詣宮中。龍有四
子。聰明智惠。作僧護弟子白言。爲我教此四
龍。各有一阿含。第一龍者。教増一阿含。第二
龍者教中阿含第三龍者。教雜阿含。第四龍
者。教長阿含。僧護即便教之。第一龍者。默然
聽受。第二龍者。眠目口誦。第三龍者。迴顧聽
受。第四龍者。遠住聽受。此四龍子。聰明智
惠。於六月中。誦四阿含。顧在心懷。盡無遺
餘。爾時大龍。問訊不愁悶也。僧護答云。甚大
愁悶。何以故。受持法者。要須軌則。此諸龍
子。在畜生道。無軌則心。不如佛法受持誦習。
龍王白言。大徳不應呵予。護師命故。龍有四
毒。不得如法受持誦習。何以故。默然受者。以
聲毒故。若出聲者。必害師命。是故默受。眠目
受者。以見毒故。迴顧受者。以取毒故。遠住受
者。以觸毒故。時諸商人。迴至失師處。龍知商
心。還即將僧護付之云云。龍尚要誦。況人倫

  第九新羅僧兪誦阿含生淨土感應新録
新羅僧兪者。新羅人也。少出家歸心於淨土
教。見諸誦持阿含者。毀呵言捨。夢至極樂東
門。將入門中。爾時有無量天童子。在門外立。
以寶杖驅出兪曰。小道滅沒。即大教滅相。以
小法爲梯撜登大道。是汝國式也。輕慢阿含
捨不誦。不可入大乘門云云。夢覺悲泣悔過。
兼持誦四阿含。得淨土迎。弟子亦夢。師坐蓮
花。來語曰。我娑婆兼誦阿含。依本習故。先得
小道。不久還入大矣
  第十書寫阿含經生天感應出外
國記
昔如來滅後一百年中。夜分有一人天。放光
來下阿難塔所。散花供養。時有大阿羅漢。號
曰近護。即阿育大王師也。問天曰。汝何故常
來禮塔。答曰。昔書寫四阿含。得生忉利天。是
阿難恩。以此因縁。恒來供養。復問。如彼天有
如汝者否。答有百千人同業者。其中持増一
阿含生天甚多
  第十一乾陀衞國阿羅漢昔聞阿含感應
同記
昔乾陀衞國瞿摩夷精舍。有一阿羅漢。名富
那舍。六通三明清徹。晝夜誦中阿含。未曾暫
廢。有人問曰。師更極聖。何偏好誦。阿羅漢答
曰。吾入宿住三昧。觀知先業。昔生在犬中。隨
比丘而行。比丘誦中阿含。隨聞之受樂而不
吠。乘此一善。生在乾陀衞國婆羅門家。出家
乃得阿羅漢果。以是因縁。恒誦不廢矣
  第十二五百蝙蝠聞阿毘達磨藏感應
出西
域傳
昔南海之濱。有一樹枯。五百蝙蝠。於中穴聚
居。有商侶止於樹下。既屬風寒。人皆飢凍。聚
積樵蘇。溫火其下。煙焔漸熾。枯樹遂燃。時商
侶中有賈客。夜分已後。誦阿毘達磨藏。諸蝙
蝠雜爲火困。受好法音。忍而不去。於是命
終。隨業受生。倶得人身。捨家修學小乘法。聰
明利智。並證聖果。近迦膩色迦王。與脇尊者。
招集五百賢聖於迦濕彌羅國。作毘婆娑論。
斯枯樹之中五百蝙蝠也
  第十三鼠聞律藏感應
昔罽賓國末田地阿羅漢精舍。有一阿羅漢。
三明六通清徹。達三藏十二分教。於中戒律
清高。一同在世優婆離。恒呵門徒云。汝等當
勤修學戒律。所以者何。吾昔在凡地。依惡業
故受鼠身。在石窟中而住。時有一比丘。夜宿
窟中誦律藏。吾聞之。乘此善根受人身。得阿
羅漢。戒律精明。以鼠身聞律藏尚爾。何況信
心修行乎
  第十四受持律藏感應同文
昔罽賓國可維精舍。有二比丘。一人受持律
藏。一人受論藏。人皆以上妙食供律師。夜分
天人來至。禮拜持律比丘。不禮持論比丘。如
此一月餘。持論比丘。心懷忿恚。天呵云。戒律
開人天道。乃至涅槃道。以是因縁。天人重持
誦者。不可悔恨。爾時持論比丘。其持律藏精
勤修習。倶得初果。時天供二比丘矣
  第十五釋迦昔得大集經一函滅罪感應
出集法悦捨苦陀羅尼經。
此是大集經中別流也
釋迦昔無數劫中。在凡夫時名遮他。在加倫
羅國。作於商客販賣活。虚妄無實。造諸惡行。
害父愛母。逕由數年。擧國人民一皆知之。稱
聲唱言。遮他陀害父愛母。爾時思念。與畜無
異。時夜跳城。奔走趣於深澤。國王毘闍羅。告
國人民。此又婬癡無道。其有能得者。當重賜
寶物。國人各各受募。欲捕其身。即出國作沙
門。在於他國。坐禪學道。晝夜泣涙。逕三十七
年。以五逆障故。心不得三十七年。在於山窟。
擧聲泣哭悲歎。下窟乞食。時道中地得一大
鉢。中有一函經。更無餘經。唯有大集法悦捨
苦陀羅尼經。此經能除百億劫生死五逆大
罪。若有受持讀誦者。終不墮三途。何以故。過
恒河沙諸佛所説故。是時得此經已。即不乞
食。歡喜向窟中。燒香禮拜。悲涙讃仰。於窟中
修習讀誦。經一年始得。以罪業障故。不能入
心懷更數年修行。飛行無礙。見十方諸佛。復
有行者。如法行之云云
  第十六并州比丘道如唯聞方等名字生
淨土感應
并州有一比丘。名曰道如。此州之人。七歳已
上。多解念佛。然此比丘。不修念佛不持戒。畜
不淨物。身犯不悔。生年六十一。頓中風疾。月
餘方死。三日始蘇。起居輕利。病盡除愈云。吾
初死之時。見觀音勢至來。示教利喜曰。汝不
修淨土業。唯聞大乘方等十二部經名字。以
是因縁。罪垢微薄。遠來影向。餘命未盡。十二
年後。將生淨土。即合掌流涙方醒活。更捨所
有。造方等大集。兼修念佛。至第十二年正月
十五日方卒。音樂在室。天花雨降。現所見聞

  第十七曇榮僧定二人行方等懺法得記
感應出唐高
僧傳
唐路州法住寺釋曇榮。貞觀七年。依清信士
常凝保等請。於法住寺行方等悔法。至七月
十四日。有本寺沙門僧定者。戒行精高。於道
場内。見大光明。五色間起上而下。中有七佛。
相好非常。語僧定云。我毘婆尸如來無所著
主眞等正覺。以汝罪消故來爲證。然非本師。
不與授記。如是六佛皆同此詞。最後一佛言。
我是汝本師釋迦牟尼。爲汝罪消故來授記。
曇榮是汝滅罪良縁。於賢劫中。名普寧佛。汝
身器清淨。後當作佛。亦爲普明。若斯之應現
感靈祥信難聞矣
  第十八隋朝智者大師講淨名經感應
出傳及瑞
應傳等文
隋朝智者大師。諱智顗。姓陳氏頴川人也。生
時地涌一山號大賢。終時山即隨沒。爲大賢
湖也。講淨名經。次忽見三道寶隋從空而
下。阿閦佛土一會。儼然而現。十數梵僧。執香
爐入堂。遶顗三匝。讃曰
    善哉智顗 玄悟佛意 吾來影向
    感應如是
  第十九釋普明誦維摩經感應出梁高
僧傳
宋臨淄釋普明。誦法華維摩二經。誦維摩經。
聞空中唱樂。又善神呪。所拯皆愈。有卿人
王道眞。妻病請明入内。婦便悶絶。俄見一物
如狸長數尺許云云
  第二十會稽山陰書生寫經維摩經感
新録
會稽山陰縣有一書生。失姓及名。身有少疾。
發願寫維摩經。始立題夜。夢有天女。摩書生
身夢覺。即身疾即無。更發信心。畢一部文。又
發願爲亡親寫一部。至問疾品。夢忽有乘雲
天。來到住室云。吾是汝父。以惡業故。墮黒暗
地獄。汝爲我等造經。光明照身。苦息生天。以
歡喜故。來告所因。于復問。不審母在何處。
答母依貪財墮餓鬼中。汝寫佛國品。離苦即
生無動國。吾又不久當生彼。慇懃寫畢。夢覺
流涙。畢一部又而供養。又夢有異服官人。捧
旗來告曰。閻魔法王召牒中。有汝名。寫維摩
經故。可生金粟佛土。王賜汝命二十年。努力
莫怠。春秋七十有九而卒。身金色。反人皆謂
生金粟佛土表示也而已
  第二十一法祖法師爲閻羅王講首楞嚴
經感應出傳
帛遠字法祖。河内人也。乃於長安。造築精舍。
以講習首楞嚴經爲業時。有一人。姓李名通。
死而更蘇云。見祖法師在閻羅王處。爲王講
首楞嚴經。無量罪人。聞師講聲。生第二天。自
云。講竟應生忉利天。彼天等若聞此經。得不
退功徳矣
  第二十二光宅寺雲法師講勝鬘經降雨
感應出傳
梁武帝欲祈雨。志公曰。將請光宅寺雲公。即
請講勝鬘經。雨降受潤自足矣
  第二十三貧女受持勝鬘經現作皇后感
出三
寶記
昔佛滅度三百年中。阿輸闍國有貧女。六親
倶無。拾薪活命。餘暇受持勝鬘經。貧女爲薪
更入山。身疲不能還去。而臥山中講經。爾
時國王。遊獵入山。忽見此女。雲蓋其身。王異
之近見。端正女人。歡喜還宮。立爲皇后。其國
此典久絶不行。當於此時。再興求法者。於此
得此經本矣
  第二十四道珍禪師誦阿彌陀經生淨土
感應出瑞應
傳等文
梁朝道珍。念佛作水觀夢見水。百人乘船。欲
往西方求附載。船上人不聽。珍云。一生修西
方業。何故不聽。船上人云。師業未誦彌陀經。
并營浴室。於是船人一時倶發。既不得去。啼
泣睡覺。乃誦經浴僧。他時又夢。一乘白銀樓
臺。擧手言曰。汝業已圓好用其心。故來相報。
定生西方。臨終夜。山頂如烈數十炬火。異香
滿寺。亡後於經函中。收得在生遺記矣
  第二十五曇鸞法師得觀經生淨土感應
同文
齊朝曇鸞法師。得此土仙經十卷。欲訪陶隱
居學仙術。後逢三藏菩提問曰。佛法中有長
生不死法。勝得此土仙經否。三藏唾地
曰。此方何處有長生不死法。縱得延壽。年盡
須墮三有。即將無量壽觀經。授與鸞曰。此大
仙方。依而行之。長得解脱。永離生死。鸞便須
火。遂焚仙經。忽於半夜。感龍樹菩薩説偈。乃
知壽終。自執爐面西。念佛即便壽終。聞空中
音樂西來。須臾即還矣
  第二十六并州僧感受持觀經阿彌陀經
生淨土感應新録
并州有比丘名僧感。持觀無量壽經阿彌陀
經以爲業。感夢見自身生羽翼。左觀經文。右
阿彌陀經文。欲飛身尚少重。覺彌誦兩經。三
年後夢。羽翼既長。欲飛少輕。更經二年夢。身
輕飛騰虚空無礙。即指西方而飛行。到極樂
地。爾時有一佛二菩薩。汝誦經力。得到極樂
邊地。汝早還娑婆。毎日誦四十八卷一千日。
後方生上品地。夢覺如説修行三年而終。臥
處頓生九莖蓮花。七日不萎落矣
  第二十七西印度小國講金光明經敵國
得和感應出開元録
及摩騰傳
西印度有一小國。請摩騰邊尊者。講金光明
經。俄而隣國師而來。既將踐境。輒有事礙。兵
不能進。彼國兵衆。止有異術。密遣使覩。但
見群臣安然。共聽其所講大乘經。明地神王
護國之法。於是彼國請和求法。倶得安穩矣
  第二十八中印度有一中國講金光明最
勝王經感應出西
國傳
中印度有國。名奔那代彈那。如來滅後八百
年中。國芒蕪五穀不登。王臣土民飢餓。疾疫
流行。妖死滿路。王問臣曰。何方便將救此苦。
智臣白王言。除國妖&T008673;。不如佛經。王將修行
佛教。王曰。何經典。臣曰。昔摩掲陀國。救責
難依講金光明最勝帝王典。王將講聽彼典。
王即請法師。一夏講經得五返。時夢諸童子。
執竹杖追打惡鬼驅出國。即時疾疫頓息。又
夢有大力鬼神掘地。甘水涌出滿一切田。即
稼苗殷盛。五穀豐稔。未出一年國民富。以爲
年式矣
  第二十九溫州治中張居道冥路中發造
金光明四卷願感應出滅
罪傳
昔溫州治中張居道。因適女事。殺猪羊鵝鴨
等。未踰一旬。得重病便死。經三夜活。即説由
縁。初見四人來。懷中拔一張文書以示居道。
乃是猪羊等同詞共訟曰。猪等雖前身積罪
令受畜身。自有年限。遂被居道枉相屠害。請
裁後有判差司命追過。即打縛將去。直行一
道向北。至路中使人曰。未合死。當何方便而
求活路。怨家詞主三十餘頭。專在王門底。悔
難可及。居道曰。自計所犯。誠難免脱。乞
一計。使人曰。汝爲所殺生。發心願造金光明
經四卷。當得免難。即承教再唱其言。少時望
城門。見閻魔廳前。無數億人。哀聲痛響不可
聞。使唱名王以猪等訴状*樂之。居道述願
状。所殺者乘此功徳。隨業化形。王歡喜再歸
生路。聞此因縁。發心造經一百餘人。斷肉止
殺不可計數矣更有安固縣承妻脱
苦縁。煩故不述之
  第三十則天皇后供養金光明最勝王經
感應出皇
后傳
三藏法師義淨齊州人。姓張字文明志遊西
域。所歴三十餘國。天后證聖元年。還至
洛。天后受佛記敬法重。長安三年十月四日。
於西明寺譯毘沙門婆崙。惠表惠治等筆受。
同月十五日。即於西明寺而供養。即施百尺
幡二口。四十九尺幡四十九口。絹百疋香花
等供具。皆用七寶而爲莊嚴。爾時紫雲蓋寺。
經卷放光。大地微動。天雨細花。自非受佛記。
誰後五百年中。得此感應矣
  第三十一梓州姚待爲亡親自寫大乘經
感應出金剛般
若記等
梓州郪縣人姚待。以長安四年丁憂。發願爲
亡親。自寫四大部經。法華維摩各一部。藥師
經十卷。金剛般若經一百卷。日午時有一鹿。
突門而入。立經案前。擧頭舐案。家狗見不敢
輒吠。姚待下床抱得。亦不驚懼。爲受三歸。跳
躑屈脚。放而不去。又有屠兒李迴奴者。來立
案前。取般若經而馳去。一去之後。不復再見。
莫知所之是時隣家夢。鹿是待母。屠兒待父。各依
業故受異身。待自爲寫。故來受其化而已
  第三十二唐張謝敷讀誦藥師經感應
出三
寶記
唐謝敷姓張氏。頓得重病。其妻妾請衆僧。七
日七夜。讀誦藥師經。滿夜敷夢。有衆僧以經
卷覆身上。覺後平復如故。自謂經功力矣
  第三十三唐張李通書寫藥師經延壽

張李通。其年二十七時。相師見云。君甚壽短。
不可過三十一。李通憂愁。依投邁公。公曰。有
長壽方。君以敬心。書寫受持。即授唐三藏譯
藥師經。通云。俗塵世務。甚恐君王責。受持實
難。今先須寫。即請經卷。精誠自寫。世務相
逼。纔得一卷。時先相師見通云。甚爲希有。甚
實希有。君有何功徳。頓得三十年壽。通語上
事。聞者歸心蓋多矣
  第三十四寫大毘盧遮那經感應出經
昔北天竺國界内。有一小國。號爲勃魯羅。其
國城北有大石山。壁立千仞。懸崖萬丈。於其
半腹。有藏祕法之窟。毎年七月。即有衆聖集
中。復有數千猿猴。捧經出曬。既當晴朗。髣髴
見之。將昇無階。以觀雲雁。屬暴風忽至。乃吹
一梵篋下來。時採樵人。輒遂取得。覩此奇特。
便即奉獻於王。王既受之。得未曾有。至其日
暮。有大猿來索此經。斯須未還。乃欲殞身
自害。善巧方便。慇懃再三云。經夾即還。但
欲求寫。見王詞懇遂許。通融云。且爲向前受
桝。三日即來却取。王乃分衆。繕寫及限却還。
王唯太子。相傳其本。不流于外。近有中天大
瑜伽阿闍梨。遠渉山河。尋求祕寶。時王覩闍
梨有異。欣然傳授此經矣
  第三十五書隨求陀羅尼繋頸滅罪感應
出注
上卷
曾有苾芻。心懷淨信。如來制戒。有所違犯。不
寫取現前僧物僧祇衆物。將入己用。後遇重
病。受大苦惱。時彼苾芻。無救濟者。作大叫
聲。則於其處。有一婆羅門。聞其叫聲。即往詣
彼病苾芻所。起大悲愍。即爲書此隨求大明
王陀羅尼。繋於頸下。苦惱皆息。便即命終。生
無間獄。其苾芻屍。殯在塔中。其陀羅尼。帶於
身上。因其苾芻。纔入地獄。諸受罪者。所有苦
痛。悉得停息。咸皆安樂。阿鼻地獄所有猛火。
由此陀羅尼威徳力故。悉皆消滅云云
  第三十六尊勝陀羅尼經請來感應
出經序及
目録等文
北印度罽賓國沙門佛陀波利。唐云覺護。忘
身侚。聞文殊在清涼山。遠渉流沙。躬來禮謁。
望覩聖容。見一老翁。從山中出來。語波利曰。
師從從彼國。將佛頂尊勝陀羅尼來否。此土
衆生。多造諸罪。出家之輩。亦多所犯。佛頂
神呪除罪祕法。若不將經。徒來何益。縱見文
殊。何必能識。師可還西國取彼經來。流傳此
土。波利聞此語已。不勝喜躍。擧頭之頃。忽老
人。波利驚愕。遂返歸本國。取得經來。入於
五臺山。于今不出矣
  第三十七童兒聞壽命經延壽感應出經
疏序
玄宗皇帝開元末歳有相者。聞聲知長短壽。
於資聖寺。聞門外聲。唯有今日壽。即出見之。
童子年十三。色貌端正。悲愍默入。明日復聞
前童兒。年既七十餘歳延。生奇特念。即出問
由致。童兒曰。吾今夜寄宿僧房。聞壽命經。更
無餘事。相師歎曰。佛法不可思議。以占相智。
不可識之矣
  第三十八烏耆國王女讀誦般若心經感
出經明
驗讃記
昔烏耆國。擧群疾疫。皆悉滅倍於半民。有一
王女。名曰典韋。懷任之後。漸垂玖&T072933;。母被重
病。胎子既死。王女臨冥。懼惶罔極。專逼悶
絶。都無仰憑。女恐晝夜墮哭。讀誦般若心經。
由誦經力。胎子復生。安隱産生。療病平成。其
兒叫聲。絶世奇異。恒誦摩訶般若波羅蜜。王
臣歡喜。唱名波羅。生年三歳。間説般若了義。
至於七秋。太子聰叡。達三藏秀當時。公民踊
躍。驚彼行事。擧國讀誦。病疾不興。天下泰平
萬民安樂也
  第三十九畢試國王寫誦般若心經感應
同文
昔畢試國。爲小邊裔。王族斷嗣。役屬隣境。貴
仁豪民。逃散他土。衆多怨王。互來侵逼。時有
聖主。名曰聽祐。智惠高名。自心思惟佛法驗
般若心經是。作是觀訖。領告國内男女大
小。各令寫誦般若心經。明朝爲期。制以淮刑。
勸以擧爵。三年之間。毎旦各誦勤於境界。龍
神悦怡。此時諸國發起惡心。趣畢試國。時其
軍衆死皆悉落。若有諸群賊至彼土。自然落
失。有衆反逆。向其堺者。下覺悶逆。爾時畢試
國平定已訖。漸盈十年。三十餘國。成大聖主。
諸方所貴胡三十四國。楚朝二十八國。名感
二驗。別人寫誦護代。持者常爲恒例。一切衆
生。無不得護也
  第四十遍學三藏首途西域毎日誦般若
心經三七遍感應
玄奘法師。本名&T046334;俗姓陳。以貞觀三年。杖錫
道路。毎日誦般若心經三七遍。作是誓言。貧
道爲求大法。發趣西方。若不至婆羅門國。終
不東歸。縱死中塗。非所悔也。誠重勞輕。乘厄
渉嶮。周遊西宇十有七年。耳目見聞百三十
八箇國。若有留難處。誦般若心經。及念觀世
音。必免怖畏。十九年正月。方始旋返。屆于長
安。所獲經論六百五十七部。三藏自云。皆是
般若心經。及觀音力也矣
  第四十一大般若翻譯時感應出慈
恩傳
顯慶五年正月一日起首翻大般若經。經梵
本總有二十萬頌。文既廣大。學徒毎請刪略。
法師將順衆意。如羅什所翻。除繁去重。作此
念已。於夢中即有極怖畏事。以相驚誠。或
見乘危履嶮。或見猛獸搏人。流汗戰慓。方
得免脱。覺已驚懼。向諸衆説。還依廣翻。夜中
及見諸佛菩薩眉間放光。照觸己身。心意調
適。法師又自見手執花燈供養諸佛。或昇高
座。爲衆説法。多人圍遶。讃嘆恭敬。或夢見有
人奉己亦菓。覺而喜慶。不敢更刪。一如梵
本。佛説此經。凡在四處。一王舍城鷲峯山。二
給孤獨園。三他化自在天宮。四王舍城竹林
精舍。總一十六會。今爲一部。然玄奘法師。於
西域得三本。到此翻譯之日。文有疑錯。即校
三本以定之。慇懃省覆。方乃著文。審愼之心。
自古無比。或文乖旨奧。意有躊躇。必覺異境。
似若有人授以明決。情即豁然。若披雲觀日。
自云。如此悟處。豈玄奘淺懷所通。並是諸佛
菩薩所冥加耳。經之初會。有嚴淨佛土品。品
中説。諸菩薩摩訶薩衆。爲般若波羅蜜故。以
神通願力。盛大千界上妙珍寶諸妙香花百
味飮食。衣服音樂隨意。所生五妙。憶種種
供養。嚴説法處。時玉花寺主惠徳。及翻經僧
喜尚。其夜同夢。見玉花寺内廣博嚴淨。綺飾
莊嚴。幢帳寶輦。華幡伎樂。盈滿寺中。又見無
量僧衆。手執花蓋。如前供養大般若經。寺中
内衢巷壚壁。皆莊綺飾。地積名花。衆共履踐。
至翻經院。倍加勝妙。如經所載寶莊嚴土。又
聞院内三堂講説。法師在中堂敷演。既覩此
已歡喜驚覺。倶參法師。説所夢事。法師云。今
正翻此品。諸菩薩等。必有供養。諸師等見
信有是乎。時殿側有双李樹。忽於非時。數數
開花。花皆六出鮮榮紅白。非常可愛。時衆評
議云。是般若開闡之徴。又六出者。表六到彼
岸。至龍朔三年冬十月廿三日。方及絶筆。合
成六百卷。稱爲大般若經焉。合掌歡喜。告徒
衆曰。此於此地有縁。玄奘來此玉花者。經之
力也
  第四十二大般若經最初供養感應
出翻經
雜記文
玉花寺都維那沙門寂照。慶賀翻譯功畢。以
聞皇帝。經既譯畢。設齊會供養。皇帝歡喜。莊
嚴嘉壽殿。設齊會。寶幢幡蓋。種種供具極妙
盡美。即龍朔三年冬十月三十日也。此日請
經。從肅成殿。往嘉壽殿齊會所講讀。當迎經
時。般若放光。照觸遠近。天雨妙花。兼有非常
香氣。時玄奘法師。語門人曰。經自説此方。當
有樂大乘者。國王大臣四部徒衆。書寫受持
讀誦流布。皆得生天。究竟解脱。既有此文。不
可緘默。又寂照自夢。千佛在空。異口同音而
説偈言
    般若佛母深妙典 於諸經中最第一
    若有一經其耳者 實得無上正等覺
    書寫受持讀誦者 一花一香供養者
    是人希有過靈瑞 是人必盡生死際
夢覺白三藏。三藏言。此是經中現千佛也
  第四十三唐乾封書生依高宗勅書大般
若經一帙感應傳新
唐高宗乾封元中。有一書生。遭疾而死。一日
二夜。始蘇云。吾初死之時。有赤服冥官。以文
牒召。即從冥官至大城門。使者云。城内大王。
是息諍王。以彼文牒召汝。是時驚怖見自身。
右手放大光明。直至王前。過日月光明。王驚
異從座而起。合掌尋光推之出門。問吾云。公
修何功徳。右手放光。即答。更不修善。又不覺
放光由。王還城内。撿一卷書。出城歡喜謂吾
曰。公依高宗勅。寫大般若經十卷。右筆而寫。
右手放光。爾時吾憶知此事。王曰。放公早還。
時白王。吾亡來路。王曰。尋光而還。即如王
教。近古宅光滅得醒。説此由縁。悲喜流泣。捨
所有寫六百卷。此由親聞矣
  第四十四東印度三摩咀吒國轉讀大般
若王供養感應出求
法記
澧州僧哲禪師。思慕聖蹤。浮舶西域。既到
西土。適化隨縁。巡禮略周。歸東印度到三咀
吒國。王名曷羅社跋吒。其王既深敬三寶。深
誠徹信。光絶前後。毎於日日。造柘摸泥像十
萬區。讀大般若十萬頌。用鮮花十萬。尋親自
供養於王城内。僧居有四千計人。皆受王供
養。毎於晨朝。令便入寺合掌。房前急行疾國。
大王奉問。法師等宿夜得安和否。僧答曰。願
大僧呪願。大王無病長壽國祚安寧。怨國求
和士民豐饒。大般若之力也矣
  第四十五并州常慜禪師寫大般若經感
同記
并州常便禪師。發大誓願生極樂。所作淨業
既廣數難詳悉。後遊京洛。專崇斯業。幽誠冥
兆。有所感徴。遂願寫大般若經。滿於萬卷。冀
得遠詣西域禮如來所行聖迹。以此勝福。迴
向願生。遂詣闕上書。請於諸州教化。抄寫大
般若。且心所至也。天必從之。乃蒙授墨勅。南
遊江表。敬寫般若。以報天恩。深要心既滿。附
舶西征。百千天人。奏伎樂之。即見乘舶是般
若夾。後於天竺而卒。得淨土迎矣
  第四十六京兆僧智諷誦大般若經感應
新録
釋僧智京兆人。其母夢見呑銅香爐。而有身
産生。生即唱大般若名字。人皆異之。至十歳。
自然諳誦大般若經二百卷。餘無練習。毎日
爲業。誦一百卷。内心怪謂余無宿習。祈念欲
知。夢一人沙門來。語智曰。前世受弊牛身。主
人負大般若經二百卷。驅向精舍。於深泥踏
蹶。而終即生人間。以是因縁。諷誦二百卷。餘
無練習。汝捨此身。將生雷音佛國。夢竟悔謝

  第四十七并州道俊寫大般若經感應
出并州
往生記
釋道俊。一生修念佛三昧。不樂餘行。時同州
僧常慜。勸寫大般若經。俊曰。我修念佛。全無
餘暇。如何寫抄。慜曰。般若是菩提直道。往生
要路也。汝須寫抄。俊都不諾曰。我生淨土自
然圓滿。即夜夢。至海濱見渡。海西岸上有莊
嚴殿堂。六人童子。棹舶在海渚。俊謂舶童。我
欲附舶渡西岸。童子曰。汝不信舶。豈得附舶。
俊問。如何信舶。童子曰。舶是般若。若無般
若。不能渡生死海。豈得生彼不退地。汝設附
舶舶即沒。夢覺驚怖悔過。衣鉢寫抄般若。
自然供養日。紫雲西來。音樂聞空。將非感應
耶矣
  第四十八唐豫州神母聞大般若經名感
新録
唐豫州有一老母。不知俗姓。唯事神通。不
信三寶。人擧名稱神母。邪見覆心。不往詣塔
寺邊。若行路時。遇比丘僧。掩目而還。時忽一
頭黄牛。在女門外而立。經於三日。更無牛主。
神母自謂神助。自往牽牛。牛力強遂不隨之。
女解衣帶繋牛鼻。牛牽入佛寺。女人惜牛及
帶故。掩眼入寺。背佛而立。爾時衆僧驚出。生
悲愍故。各稱南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神母
捨牛走出。臨小河洗耳云。我聞不祥事。所謂
南無大般若波羅密多經。三稱此言。自謂與
水墮。即還其家。牛忽不見。後時神母遭疾而
死。嫡女思慕之。夢告曰。我死至于閻魔法王
處。唯有惡業莊嚴身。全無少分善根。國王
捻札而徴嘆云。汝有聞般若稱名善。還於
人間。應持般若。然人業盡遂生忉利天。不應
生憂念。夢覺而寫般若將三百餘卷見在矣
  第四十九踏大般若經所在地感應出求
法記
釋靈運。天竺名般若提波。本襄陽人也。追尋
聖跡。越南濱達西國。於那蘭陀寺。畫彌勒眞
容菩提樹像。至伊爛拏鉢代多國有孤山。既
爲勝地。靈廟寔繁感應多種。最中有精舍。以
刻檀觀自在像爲尊。若有人七日二七日。祈
諸願望者。從像中出妙身。慰喩其心。滿其心
願。傍有鐵塔。收大般若二十萬偈。五天競興。
供養像及經。靈運一七日絶食。請祈所願有
三。一令身必離惡趣。二必歸本國廣興佛事。
三修佛法速得佛果。即從檀像中。出具相莊
嚴光明照耀妙身。慰喩運曰。汝三願皆成就。
汝當入鐵塔將讀大般若經。踏經所在地。必
免三惡趣。若人發心。將赴此地。歩歩滅罪。増
進佛道。我昔行般若。得不退地。若持此經。書
寫經卷者。必令滿足其人所求。説此語已。化
身不現。即三七日。籠居鐵塔。禮拜經夾。方讀
其文。經歴半年。以歸唐國。廣興佛事。翻譯
聖教。實有堪能。是觀音加力。大般若威徳也

  第五十釋迦從鉢羅笈菩提山趣菩提樹
中路地神奉般若函感應出外國
記等
釋迦菩薩六年苦行。將證正覺。登鉢羅笈菩
提山。唐云前正覺山。從東北岳登。以至山頂。
大地震動。山將傾顛。山神恐怖告曰。此山非
成正覺之地。若宿於此。入金剛定山震傾。即
從山下。西南半崖大石室。結跏趺坐。地亦動
搖。時須陀會天在空中曰。此非成道地。從此
西南十四五里。去苦行處不遠。有菩提樹。其
下有金剛座。三災所不能壞。堅固所依。三世
諸佛。皆坐此座上。成道之地。菩薩當往彼處。
爾時石室大龍。請世尊住。菩薩留影而去。諸
善道。將趣菩提樹下。地神於中路。從地
涌出。捧三寸金夾。以奉上菩薩云。此是先佛
印函。收入般若波羅密法門。三世諸佛。皆得
此夾。由般若力。降魔成道。轉大法輪。度脱衆
生。若未得印函。雖坐樹下。佛法不現前。不得
成佛道。吾過去六佛初成道時。皆奉此夾。菩
薩歡喜。申手而取頂戴。往至菩提樹下。坐金
剛座。開金夾時。夾中廣轉。十方佛土。般若
印文。皆反爲佛。放白毫光。照菩薩頂。授法王
位。方成正覺。先讃般若。十方梵王來請法輪。
爾時釋迦默然思惟。不務速説矣
  第五十一周高祖武帝大品感應出法苑
殊等文
周高祖滅法。經藉從灰。以後年中忽見空中。
&T072517;大者五六。飛上空中。極目不見。全爲一
段。隨飄飄上下。朔宰立望。不側是何。久乃
翻下。墮上士牆。視乃是大品經之第十三卷。
人皆謂希奇感應。歸心者多矣
  第五十二阿練若比丘讀誦大品經感應
出西
國傳
昔有練若比丘。讀誦摩訶般若經。常夜分天
人來至比丘處。以天甘露。供養比丘。問天曰。
天上有般若否。答云有。比丘問云。若有經卷。
何故來下。答爲敬法故。又天上般若。諸天傳
語。人中般若。正記佛言。是故來下。比丘復
問。天上有受持者否。答天著樂故。不能受
持。餘州亦無。唯此閻浮提。大乘根熟。能行般
若。必畢苦際。比丘復問。守護受持般若者。汝
一人否。答八十億諸天。來下人間。守護持般
若者。乃至聞一句者。敬之如佛。持佛母故。不
可廢退矣
  第五十三天水郡張志達寫大品經三行
延壽感應新録
天水郡志達。姓張。特巧書譽。而信道士不寫
佛經。或至親友家見。書寫大品般若。不了謂
老子經。問親友老子經否。友戲言爾也。達
取之寫三行。知非老子經。𠹤忽起去。經三年
遇疾而死。過一宿還活。流涙悲喜悔謝。至親
友家語曰。君大善知識。令我延壽。令我得天
堂。友驚異曰。如何有此言。答曰。我死見閻摩
法王。王見我來云。汝癡人。信邪師道。不識佛
法。即取一卷書。撿挍惡業。二十餘紙。既盡殘
唯半紙計。王止見我微笑。汝有大功徳。至親
友家。寫大品般若三行。我等依人間修習般
若之力。三時受苦輕微。汝壽行既盡。今増壽
業。放還人中。汝等受持般若。報今日放恩云
云。聞是語已。還入本身。豈非君恩。即走歸
家。捨所有財。書寫八部。而供養之。春秋八十
三。無病而卒。後見遺書云。千佛迎我。以般若
經爲双翼。往生淨土矣
  第五十四晋居士周閔大品般若感應
出冥
報記
晋周閔江南人也。晋護軍將軍世奉法蘇峻
之亂。都邑人士。皆東西被遷。聞家有大品。
以半福八丈素。反覆書之。又有餘經數臺。
大品亦雜在其中。既當避難行。不能得盡持
去。尤諸大品。不知在何臺中。食卒應去。不展
尋橡。徘徊歎吒。不覺大品忽自出外。閔驚喜
持去。周氏遂世寶之。今云尚在。一説云。周嵩
婦胡母。有素書大品。素廣五寸而大品一部
書在矣
  第五十五朱士行三藏放光般若感應
出傳
前魏廢帝。甘露五年。汝門朱士行者。講小
品經。或云。常講道行般若。毎歎此譯理未盡。
發跡長安。度流沙至于闐。得梵音正本九十
章。彼國多小乘學者。&MT05308;於王曰。漢地沙門。欲
以婆羅門書惑亂正法。何不焚之。聾盲漢地
王之咎也。王即不聽齎經東去。士行因請燒
之爲驗。于時積薪殿前。畢而焚其經無損。王
始歸信。士行寄經還國。竺叔蘭曇無羅叉譯。
爲放光般若者是也
  第五十六釋清虚爲三途受苦衆生受持
金剛般若經感應出經
驗記
梓州惠義寺釋清虚。少誦金剛般若。去萬歳
通天元年十月初。於齊靈巖寺北三總山中。
發願爲三途受苦衆生。受持金剛般若。從十
月二十三日日西。於山中端坐誦經。忽然似
夢。見一城縱廣可有五里。其僧下道至城東
門。其門纔了容一人入。僧問投門者自得知。
大王何時放地獄受苦衆生。報曰。昨日未時。
齊州禪師。手執錫杖。年可七十已上。來詣王
前語王言。有一客僧。爲三途受苦衆生。誦金
剛般若。王得知不。大王何時息放地獄受苦
衆生。王報云。先知明日午時。爲阿師放却少
分輕者。其投門人。謂其僧云。阿師即去。請更
莫語矣
  第五十七僧法藏書誦金剛般若經滅罪
感應同記
隋鄜州實室寺僧法藏。武徳二年閏三月。得
患困重。經二旬餘。乃見一人青衣服飾花麗
在高樓上。手持經一卷。告法藏云。汝今互用
三寶物。得罪無量。我所持經者。是金剛般若。
若自造一卷。至心誦持。一生已來。所用三寶
物罪。並得消滅。藏即應聲。若得滅罪。病又瘳
差。敬寫百部。誦持不廢。藏即命終。將至王所
具問。一生作何福業。藏即分疏造佛像。抄寫
金剛般若百部。於一切人轉讀兼寫一切經
八百卷。晝夜誦持般若。不曾廢闕。王聞此言。
師造功徳極大不思議。即遣使藏中。取功徳
簿。將至王所。王自開撿。並依藏師所説。一不
錯謬。王言。師功徳不可思議。放師在寺。勸化
一切。讀誦般若。具修一切功徳。莫生懈怠。師
得長壽。無病安樂。後命終之日。即生十方淨
土。乃得醒活。自對他説焉云云
  第五十八唐玄宗皇帝誦仁王呪感應
新録
唐天寶元年壬子。西蕃太石康五國。來侵安
西國。其年二月十一日。奏請兵。玄宗詔發兵
師。計一萬餘里。累月方到。豈頓救之。大臣白
言。且可詔問不空三藏。帝依奏詔請天王。爲
救帝秉香爐。不空誦仁王護國經陀羅尼二
七遍。帝忽見神人可五百員。帶甲冑荷戈楯
在殿前。帝驚異問三藏。答曰。此是毘沙門第
二太子&T038107;健。領兵制陛下意。往救安城故來
辭也。其年四月。安奏云。二月十一日已後。城
東北三十里。雲霧晦冥中有人衆。可長丈餘。
皆被金甲。至酉時鼓角大鳴。聲振三百里。地
動山傾經二日。大石康等五國。當時奔潰。諸
帳幕間。有金色毛鼠。齧斷弓弩弦及器仗。悉
不堪用。辭顧城樓上。有光明天王現形。無不
見者。謹圖天王樣矣
  第五十九唐代宗皇帝講仁王般若降雨
感應出唐
代宗皇帝永泰元年秋。天下無雨枯渇。代宗
以八月二十三日。詔於資坐西明兩寺。請百
法師。講新翻仁王般若經。以三藏法師不空
爲都講。至于九月一日。黒雲聳空。甘露雨降。
天下得潤雨澤。枯死草木。頓成榮茂。仁王般
若威神不可思議。又羌胡寇邊京城又因星
變。内出仁王經二卷。開百座仁王道場。皆有
感應矣
  第六十舊譯仁王經感應新録
徳宗皇帝貞元十九年。有一沙門。不知名及
住處。宿太山府君廟堂。誦新譯經四無常偈。
府君夢示云。吾昔在佛前。親聞此經。什公翻
譯詞。質義味泯合。聞讀誦聲。身心清涼。新經
又詞甚美。義味淡薄。汝持本又毘沙門與經
卷副。沙門夢覺。兼持舊本矣
  第六十一無量義經傳弘感應出經序
及齊記
此無量義經。雖法花首載其目。而中夏未覩
其説。講法華者。毎臨講肆懷疑。未甞不廢
談而歎想見斯文。忽有武當山惠表。勤苦求
道。南北遊尋。不擇夷險。以建元三年。復訪奇
搜祕。遠至嶺南。於廣州朝亭寺。遇中天沙門
曇摩伽陀耶舍。手能隸書。口解齊言。欲傳此
經。未知所授。來便慇懃致請。心形倶至。俺歴
旬朔。僅得一本。仍還嶠北齊入武當。以今永
明三年九月十八日。頂戴出山。見投弘通。奉
覲眞文。欣敬兼誠。詠歌不知手舞足蹈。莫宣
輒虔。時有一人。生不信云。此經何必法花序
耶。夢有一神長丈餘。帶金甲以利劍擬之云。
汝若不信。當斬頭頸。此經正是法華序分。一
經耳者。得不失菩提心。億劫時一遇。豈失二
利。即覺悔謝矣
  第六十二聞無量義經功徳感應出齊
昔惠表比丘。武當山誦無量義經。後頂戴出
山。投宿山中。初夜分有天來至。以百千天衆。
以爲眷屬。供養經及表。表問誰。天答曰。吾等
是武當青雀。聚聞無量義經。命終生忉利天。
欲報恩故。來謁供養。吾等本身。在山西南隅
一處。聚集捨身。語此事已。忽然不見。表遣使
者。尋青雀聚。實如所言。經功徳如斯。歡喜見
投弘通矣
  第六十三誦法華經滿一千部女有靈驗
感應出梁高
僧傳等
齊武成世。并州東看山側有人。掘地見一處
土。其色黄白。尋見一物。状如人兩脣。其中有
舌。鮮紅赤色。以事聞奏。帝問道俗等。無能知
者。沙門大綩法師上奏曰。此持法花者六根
不壞報耳。誦滿千遍。其必徴驗矣。乃集持法
花者。圍繞誦經。纔始發聲。此靈脣舌。一時鼓
動。聞見毛竪。以事奏聞。詔遣石函。藏之遷于
室矣
  第六十四書寫法花經滿八部必有救苦
感應出經
宋瓦官寺沙門惠道豫州人。釋惠果同母之
弟也。生不修行業。但善於興販。當衆倉厨私
自食用。知繒帛方便割盜。後遇疾而死。三日
蘇云。吾冥官被驅。向幽遠路。有沙門謂道曰。
王若推問。應作是言。我昔有造法花八部願。
數授此言已。忽然不見。即至王所。王問。修何
功徳。答吾有造法華經八部願。王咲曰。既云
有願。若造法花及八部者。必脱八獄。依此一
言。還放人間。説此因縁。捨所有造八部。其經
見在矣
  第六十五書寫法華經一日即速救苦感
出經
絳州有孤山。永徽年中。有二人僧。同坊而住。
一名僧行。行三階佛法。二名僧法。行法花三
昧。二人要期。若前亡者必告所。後僧行先亡。
三年後。僧法祈請觀音。夢至地獄。猛火熾然。
不可親近。鐵網七重。而覆其上。鐵扉四面
開閉甚固。百千沙門犯淨戒。不調身心者。在
中受苦。問此中有沙門僧行不。羅刹答曰有。
又曰。欲見。答不可見。又曰。我等佛子。如何固
惜。即時羅刹。以鋒貫炭示之。僧法見黒炭流
泣。沙門釋子如何受苦。願欲見昔形。羅刹唱
活。宛如平生。但身體燒爛。謂法曰。汝將救吾
苦。法曰。如何救之。答爲造法花經。法曰如何
造耶。答一日之中。以可畢其功。法曰。貧道豈
可一日中畢。答告苦不可忍。刹那難過。非一
日猛利行。焉得苦息。夢覺即日。捨衣鉢資具。
以書生四十人。一日寫之供養禮拜。其夜夢。
僧行離地獄苦。近生忉利天矣
  第六十六七卷分八座講法花經感應
出經
釋惠明不知何處人。亦失俗姓。風帆甚閑聽
惠多聞。頴悟佛乘。講法華經。天機獨斷。相訟
説釋。或時入深山。坐石室講經。數群猿猴來
聽法。經三月後。夜石窟上有光明。漸近窟
前。是則天人。自稱。吾是猿猴群中。老弊而盲
者是也。依聞公講。生忉利天。本身在室東南
七十餘歩外。思師恩故。聽師講故。降臨此處。
願聞講説。明如何講説。天曰。吾怱怱欲還
天。師以一部典。分八而講。明曰。所持七卷。
將分七座。何必八講。天曰。法花是八年説。若
八年講實久。願開八座。擬八歳説。略可佛旨。
明即分七卷成八軸。爲天開講。天以八枚眞
珠。奉施而説偈曰
    釋迦如來避世遠 流轉妙法値遇難
    雖値解義亦爲難 雖解講演衆爲難
    若聞是法一句偈 乃至須臾聞不謗
    三世罪障皆消滅 自然成佛道無疑
    吾今聞聽捨畜身 生在欲界第二天
    威光勝於舊生天 勝利難思不可説
説斯偈已。還上本天。明具記事。彫石而收。今
見在矣
  第六十七曇摩懺三藏傳大涅槃經感
出傳目
録等文
晋安帝世。中天竺國三藏法師曇摩*懺。涼言
法豐。齎大涅槃前分十卷并菩薩戒等。到姑
臧。止傳舍慮告經本。枕而寢。夜有人。牽*懺
墮地。驚覺謂盜。如此三夕。乃聞空中聲。曰此
如來解脱之藏。何爲枕之。*懺乃漸悟。別安
高所。有盜者夜數擧。竟不能勝。明旦*懺
不以爲重。盜謂聖人。悉來辭謝矣
  第六十八釋惠嚴刪治涅槃感應出傳記
等文
宋釋惠嚴。京師東安寺僧也。甞嫌大涅槃經
文字繁多。遂加刊削。就成數卷。寫兩三通。以
示同好。因寢&T009130;之際。忽見一人。身長二丈餘。
形氣偉状。謂之曰。涅槃尊經衆藏之宗。何得
輕加斟酌。嚴悵然不悦。猶謂意已立。未有
愍心。至明夕復見昨人。状有怒色曰。過而
知改。是謂非過。故相告猶不已乎。此經既無
片理。且君禍亦將及。嚴驚覺失聲。未及中旦。
便馳信求還悉燒除之。識者諫曰。此誡後人。
嚴雖以爲然。終懷疑懼矣
  第六十九書寫涅槃經生不動國感應
尚書刑部侍郎張行安。發願寫涅槃經。始立
題夜夢。二人沙門來云。汝寫深經。決定生不
動國佛土。夢覺專志寫之。不知其後矣
  第七十聞常住二字感應新録
楊州有居士。不信大般涅槃常住佛性理。更
聞常住二字。不墮惡道。生不信云。聞一部典。
猶不可免惡道。況二字乎。後時居士。微疾而
死。心上少暖未發葬。七日醒云。吾至閻魔天
子城。王呵云。汝謗深經。報在阿鼻。爾時憶持
因果。白王言。設謗故墮惡道。聞常住二字故。
亦可閉惡道門戸。時空中忽有光現。光中説
偈曰
    若信若不信 纔聞常住字
    決定不墮惡 即生不動國
王歡喜而放還。自説此因縁。流涙修行。臨終
之時。得不動國迎乎
  第七十一手觸涅槃經感應出西域
求法傳
昔西域有一婆羅門。從手放光。人異之問阿
羅漢。不知因縁。後得通大士。來到彼家。見放
光云。善哉婆羅門。昔以手觸涅槃尊經。以是
因縁。能放光明。汝未來得佛。亦名光明尊矣
  第七十二諸王寫一切經感應出經録法
苑珠林文
齊高宗明帝。寫一切經。陳高祖武帝。寫一切
經一十二藏。陳世祖文帝。寫五十藏。陳高宗
寅帝。寫十二藏。魏太祖道武皇帝。寫一切
經。齊肅宗孝明帝。爲先皇寫一切經一十二
藏。合三萬八千四十七卷。隋高祖文帝。寫一
切經一十六藏。十三萬三千八十六卷。煬帝
寫六百一十二藏。二萬九千一百七十二部。
此等皆有感應。不能備記。更撿史書矣
三寶感應要録卷之中



三寶感應要略卷下目録
  第一文殊師利菩薩得名感應
第二文殊化身爲貧女感應
第三阿育王造文殊像八萬四千軀感應
第四照果寺解脱禪師値遇文殊感應
第五釋智猛畫文殊像精誠供養感應
第六五臺縣張元通造文殊形像感應
第七宋路照太后造普賢菩薩像感應
第八窺沖法師造普賢像免難到印度感應
第九高陲安義蒙普賢救療感應
第十上定林寺釋普明見普賢身感應
第十一烏長那國達麗羅川中彌勒木像感

第十二濟陽江夷造彌勒像感應
第十三釋沼謣造彌勒菩薩像感應
第十四釋詮明造慈氏檀像感應
第十五菩提樹下兩軀觀自在像感應
第十六摩掲陀國孤山觀自在菩薩感應
第十七世無厭寺戒賢論師蒙三菩薩誨示
感應
第十八戒日王子感觀自在菩薩像感應
第十九南天竺尸利密多菩薩觀音靈像感

第二十晋居士劉度等造立觀音像免害感

第二十一釋道秦念觀音菩薩増壽命感應
第二十二魯那孤女供養觀音朽像感應
第二十三憍薩羅國造十一面觀音像免疾
疫難感應
第二十四造千臂千眼觀音像延壽感應
第二十五罽賓國行千臂千眼像法免難感

第二十六大婆羅門家諸小兒等感千手千
眼觀音像感應
第二十七南印度國造不空羂索像感應
第二十八涼洲姚徐曲爲亡親畫觀自在像
感應
第二十九荊洲趙文侍爲亡親畫六觀世音
感應
第三十梁朝漢洲善寂寺觀音地藏畫像感

第三十一雍州鄠縣李趙待爲亡父造大勢
至像感應
第三十二地藏菩薩過去爲女人尋其母生
處救苦感應
第三十三唐益州法聚寺地藏菩薩畫像感

第三十四唐&T077350;州金水縣劉侍郎家杖頭地
藏感應
第三十五地藏菩薩救喬提長者家惡鬼難
感應
第三十六彌提國王畫五大力像免鬼病感

第三十七唐益州法聚寺釋法安畫滅惡趣
菩薩像感應
第三十八代州總因寺釋妙運畫藥王藥上
像感應
第三十九陀羅尼自在王菩薩於地獄&T055114;
上説法感應
第四十馬鳴龍樹師弟感應
第四十一釋道詮禪師造龍樹像生淨土感

第四十二淄州釋惠海畫無著世親像得天
迎感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847 848 849 850 85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