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倶舍論本義抄 (No. 2249_ 宗性撰 ) in Vol. 63

[First] [Prev+100] [Prev] 786 787 788 789 790 791 792 793 794 795 796 797 798 799 800 80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至今初冬上旬候終其&MT04800;功倶舍婆沙間端
餘八十條草按清書光陰及二百日爲委難
答之旨趣不顧餘命之徒迫痛哉歎哉不可
不悲仰願春日權現哀愍此志伏乞彌勒如
來納受此勤終焉之暮垂引攝於兜率之雲
龍華之曉勸悟入於唯心之月功徳餘薫迴
向非一或父母恩愛之親類或師弟同法之
善友慈尊説教之筵三會聽法之砌必遂再
會互談往事而已
  右筆華嚴宗末葉法印權大僧都宗性
 年齡六十五
夏臘五十三
 
  定春所持之本令相傳之處去年僧坊囘祿
之時此卷幷第十九末合兩帖令燒失畢仍
以宗性御自筆清書御本誂他人令書寫之
自手令&MT02380;合畢
  永正六己巳七月十四日
 三論宗大法師 英憲 



倶舍論第二十九卷抄
  問題
問。凡夫二乘所起四無量。可他三千界
  有情
問。慈無量以何爲體耶
問。悲無量以何爲體耶
問。正理論意。喜無量喜受爲體義。如何破
  之耶
問。正理論意。引何經文。破喜無量喜受爲
  體義
問。正理論中。明喜無量體云。諸古師説。喜
  即喜受爾者。今此師意。劣喜名欣歟
問。品類足論中。出喜無量體云。謂喜及喜
  相應受想行識爾者。今此喜者喜受歟
問。四無量眷屬體中。可得耶
問。四無量可見所斷法
問。未來四無量可自相續
問。四無量可順勝進分
問。斷欲界煩惱九無間。前八解脱道位。可
  喜無量
問。正理論中。明喜無量體。擧喜即喜受。喜
  異喜受二義。爾者。今此二義意。分別聞
思修所成時。可不同
問。正理論中。明喜無量體。擧三師説。爾者。
  以欣爲體云義意。依上三靜慮近分地
喜無量
問。慈無量可第四靜慮異熟果
問。慈無量可五淨居天異熟果
問。四無量唯感色界異熟果
問。悲無量可下三靜慮
問。除後有異生。所餘異生所起四無量。可
  未曾得
問。無佛世時。除近佛地菩薩。可上三靜
  慮無量
問。未欲染聖者。起相似四無量時。可
  通行
問。以初靜慮無漏。斷初靜慮煩惱。九無間
  九解脱道位。可自地四無量
問。四無量緣欲界有情時。具可緣緣無
  緣等四句
問。勝解作意無間。可他地心
問。初二解脱。爲唯治顯色貪。爲&K99;當治形色
  貪
問。初二解脱。爲唯緣顯色。爲&K99;當緣形色歟」
問。初二解脱。爲唯治眼識所引貪爲&K99;當治
  耳等四識所引貪
問。依第二靜慮近分地。可初二解脱耶」
問。未第三靜慮染聖者。可成就淨解脱
  耶
問。欲界可相似四無色解脱。滅受想解
  脱
問。論文云。彼散善者。如命終心爾者。無
  色界起散善。唯限命終心
問。論文云。近分解脱道。亦得解脱名
  者。彼前八解脱道位。未來所修麁等三行
相。可四無色解脱體
問。今論意。異生無色解脱現前位。未來修
  念住義可有耶
問。論中明無色解脱相云。近分解脱道。亦
  得解脱名爾者。寶法師意。今此近分解
脱道者。可四無色近分地解脱道
問。今論意。以近分地加行道。可四無色
  解脱體
問。婆沙論意。異生無色解脱現前位。可
  身念住
問。論中釋滅盡定得解脱名。擧二師説。爾
  者初師意解脱定障故。名滅受想解脱

問。論文云。有説由此解脱定障爾者。寶
  法師意。今此文明滅盡定得解脱名
問。論中明滅受想解脱云。&MT04800;&MT04800;心後。此定
  現前爾者。寶法師意。&MT04800;&MT04800;心位。可
心所現起義
問。正理論意。滅盡定出心。可識無邊處
  耶
問。&MT04800;&MT04800;心位。必緣滅盡定
問。光法師解釋中云。入心緣彼滅定。寂靜方
  能入故。故唯有漏爾者。今此入心者。可
&MT04800;&MT04800;&MT04800;三心
問。想&MT04800;&MT04800;&MT04800;三心位。可滅盡定障
問。滅盡定障。爲唯限無覆無&T047368;爲&K99;當通
  汚
問。初二解脱對治何地貪
問。正理論意。前三解脱爲唯限勝解作意
  爲&K99;當通眞實作意
問。四無色解脱。可下地法上擇滅
問。四無色解脱。可下地能治類智品道
  耶
問。虚空無爲。可多體
問。四無色解脱。可退分定
問。非想非非想處解脱。唯緣自地
問。今論意。第三靜慮不解脱故。如何釋
  之耶
問。以盡無生智。可前三無色解脱體耶」
問。第二第三解脱。可自相續
問。淨解脱可曾得
問。外法異生。可淨解脱
問。起滅盡定時。必伏非想非非想處煩惱
  歟
問。有學聖者所起滅盡定。可無色界等
  流果
問。前八遍處。倶緣可見色
問。後二遍處。爲唯緣現在。爲&K99;當緣過未二
  世
問。勝處遍處觀門。悉解脱攝歟
問。付前八遍處觀門。觀青等四色後。觀
  等四大種
問。麟喩獨覺得滅盡定。爲加行得。爲&K99;當離
染得歟
問。今論意。依身在欲天。可前三解脱耶」
問。論中明上二界。起色無色定云。二
  由業力爾者。寶法師意。今此業者。爲
唯限順後業。爲&K99;當通順生業
問。頌文云。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爲
  者。諸佛正法滅盡。釋尊正法滅盡。其義同

問。論中明正法住時。擧二師説。爾者。初師
  意。如何釋之耶
問。論中明正法住時。擧二師説。爾者。第二
  師意。如何釋之耶
問。大師世眼久已閉。堪爲證者多散滅。以下
  六行文爲本頌。爲&K99;當長行歟





倶舍論第二十九卷抄
問。凡夫二乘所起四無量。可他三千界
有情 答。不他三千界有情 兩
方。若緣他三千界有情者。凡夫二乘通力。
他三千界。設雖四無量觀門。何可
他三千界有情 若依之爾者。今論文。
無量名云無量有情爲所緣婆沙論
八十二中。述評家義云。應作是説。此不
。以四無量。皆是假想。皆與勝解作意
應。或有一切皆以有情邊際而觀。或有
切皆以方域邊際而觀此等論判。凡夫
二乘所起四無量可他三千界有情

答。凡夫二乘通力。不他三千界。故他三
千界。既非其境界。彼所起四無量。不
他三千界有情云事。道理必然也。但於今論
無量有情爲所緣故之文。婆沙論或有一切
皆以有情邊際而觀等之説者。就凡夫二
乘所知分齊之也
問。慈無量以何爲體耶 進云。今論疏中。
無瞋善根爲體釋也 付之。慈無量作
與樂行相。尤可無貪善根爲體。例如布施
無貪爲體如何
答。修慈無量。對治瞋故。以無瞋善根。爲
其自性也。故今論云。四中初二體是無瞋
正理論七十九云。此中慈悲無瞋爲顯宗
論説。全亦同之。加之。勘婆沙論處處之文
八十一云。慈悲倶以無瞋善根自性。對
治瞋百四十一云。慈謂與樂。作意相應
無瞋善根爲雜心論云。二無量無恚
者。謂慈及悲。是無恚善根性。瞋恚對治故
此等定判 慈無量以無瞋善根體云
事。諸論一同之説。更無異義也。但於
無量作與樂行相。尤可無貪善根爲體云
者慈無量願諸有情得樂。能伏瞋煩
故。雖與樂行相。以無瞋善根
也。次於布施無貪爲體云例難者。彼捨
財寶與他人故。以無貪善根其體性
全不相例難
問悲無量以何爲體耶 答。今論中。明
無量體。或云無瞋爲體。或云不害爲體也
 且付無瞋爲體云義。不然。悲無量以
無瞋善根體者與慈無量。有何差別哉。
何況。見今論文。云謂諸瞋。害。不欣慰。欲貪
瞋。治此如次建立慈等。悲無量治害。述
不害爲體。例如捨無量對治貪瞋故。無
貪無瞋二善根爲體如何
答披諸論所説。尋悲無量體。擧無瞋不害
之二師異説。故今論云。四中初二。體是無瞋。
理實應言悲是不害正理論七十九云。此中
慈悲無瞋爲性○有作是言。悲是不害。近
治害故。理實如是。但害似瞋。以瞋名説。
悲之行相。亦似無瞋。立無瞋名。實是不害
顯宗論四十説全亦同之。加之。勘婆沙論
處處之文。或八十一云。慈悲倶以無瞋善根
自性。對治瞋故○有作是説。慈無量以
無瞋善根自性。對治瞋故。悲無量以
自性。對治害百四十一云。悲謂
除苦。作意相應無瞋善根爲性。有説。不害爲
此中悲無量。以無瞋善根體云義
意。修悲無量治瞋故。無瞋善根爲其自
云也。但於悲無量以無瞋善根體者。
慈無量何差別哉云難者。光法師所
引正理論七十九中。會此疑云。性雖別。然
慈能治有情。歡行相轉。悲能對治惱
有情。戚行相轉。是謂差別婆沙論。慈
治斷命瞋。悲對治捶打瞋。復次慈對
瞋處瞋。悲對治不瞋處瞋之文。雜心
是處恚者。以慈對治。非處恚者。以悲對
治。復次。爲衆生命恚。以慈對治爲
罰衆生恚以悲對治之説其意亦同
之。次於今論。悲無量治害云文者。光法師
之云。以實而言。悲正治瞋。害是瞋家等
流果故。悲亦治此釋意。悲無量正所
對治。瞋煩惱故。以無瞋善根體也。如
意之時。捨無量之例難。自被遮畢
問。正理論意。喜無量。喜受爲體義。如何破
之耶 進云。正理論七十九云。何緣觀行者。
爾時喜受生。若緣與樂慈無異。若緣
悲同 付之。喜無量是喜受也。
設雖與樂拔苦行相。其體何可慈同
哉何況如今難破者。以欣爲體。無貪爲
云義。亦可有此過
答。喜無量者。慈無量與樂。悲無量拔苦之上。
欣慰行相也。是則欣諸有情得樂免
之義也。而今難喜受爲體師。若作與樂行
者。應慈相應喜。何別爲喜無量體。若作
拔苦行相者。應悲相應喜。何別爲喜無量
。若作欣慰行相者。契經中云。欣故生喜。
欣是能生喜是所生。別體法故不可
受作欣慰行相破也。重意云。喜受作欣慰
行相者。爲難違契經欣故生喜之。先
與樂拔苦行相者。可過之旨也。難
破意趣。欲成欣是能生。喜是所生。所生喜
受非受無量體。故以欣爲體。無貪爲
云義。不此難破
問正理論意。引何經文。破喜無量喜受爲
體義 進云。正理論中。引契經欣故生
喜之文之也 付之。契經中。雖欣故
喜。全無喜無量喜受爲體之義。何引
今文。破此義
答。正理論中。破喜無量喜受爲體之義云。
又契經言。欣故生喜即喜受。如先已辨
此喜行相與彼欣。同喜故生喜義。有何異
此文意云。契經中。云欣故生喜。喜者喜
也。欣者喜無量行相也。而喜無量體是喜
受者。今此欣即可喜受。若爾能生所生同是
喜受 喜故生喜之義也。有何別異。云欣故
生喜哉破也 如此破意云欣云喜。名別故
其體可異。故知喜無量體可喜受爲言
尋云。正理論。此喜行相與彼欣同之文意。
喜無量行相與欣同云歟。爲&K99;當述欣故生
喜之喜行相與欣同云
答。此喜行相者。指喜無量行相也。此喜無
量行相。與欣同故。喜無量體即喜受者。欣故
喜者。喜故生喜之義也。能生所生義。有
何異哉破也。故泰法師釋此文云。此喜無
量行相。與彼欣同。欣即喜受者。經言喜故
喜義。有何異經不喜故生喜。乃言
欣故生光法師釋此文云。又喜與欣名
義倶別。寧言喜行與彼欣同説。喜喜受名義
行相皆順契經
尋云。正理論次下文云。若言下上義有
者輕安與樂。義亦應然。差別因緣。不可得
此文意如何
答。喜無量。喜受爲體云義意。會契經欣故
之。若云下喜名欣上喜名喜。能生所
生雖同喜受。其體異故。説欣故生喜無
者云輕安故生樂。下樂名輕安。上樂名
樂輕安與樂可同樂受。若欣故生喜者。同
喜受中。分下與上。輕安樂故生樂者。輕安
是輕安非樂受。樂是樂受非輕安。云者欣
故生喜。云輕安故生樂。其義可同。何彼就
同喜受中。下上分之。此望輕安與樂受。各
別法論之哉其差別因縁不可得故爲言
問。正理論中。明喜無量體云。諸古師説。喜
即喜受爾者。今此師意。劣喜名欣歟 答。
劣喜名欣也 兩方。若劣喜名欣者。欣
喜受其體既異。設雖此師意。何可劣喜
欣哉 若依之爾者。正理論中。破此師
。引契經欣故生喜之文。此師救之云。若
下上義有異者。述劣喜名欣之旨如何」
答。喜即喜受云師意。全不劣喜名
也。故光法師。喜無量喜受爲體之義。爲
云釋意。難正理論中。引契經欣故生喜之
。破此師義云。又喜與欣名義倶別。寧言
行與彼欣。説喜喜受名義行相。皆
契經但於正理論。若言下上義有
者之文者。正理論師。引契經欣故生喜之
。破喜無量喜受爲體云師義之時。自作
彼師轉救。重引契經輕安故生樂之文。爲
此難此轉救。假彼師救。云下喜名欣。
上喜名喜者爲言彼師意。實存劣喜
欣頗不疑歟
問。品類足論中。出喜無量體云。謂喜及喜
相應受想行識爾者。今此喜者喜受歟
答。可唯限喜受。廣通五蘊之二意
兩方。若喜受者。不喜受與受相應。何云
相應受想行識 若依之爾者。披品類足
論文。問喜無量云何。答之云謂喜及喜相
應受想行識。文相無諍可喜受如何
答。喜無量體。可局通之二門也。若約
性體之者。可喜受。故婆沙論八十一中。
此文云。彼文應説。謂喜及喜相應想行
識。不受。而言受者。是誦者謬若就
助伴體之者。可五蘊。故婆沙論中。會
此文云。復次彼論。總説五蘊喜無量自
。雖喜受與受不相應。而餘心心所法。與
受相應。故作是説。亦不光法師餘
中。隨行對法攝慧云釋意。述彼此展轉
互隨行故之旨畢云。故婆沙八十一出喜無
量體云喜者以喜根自性。若兼取相應
隨轉。欲界者四蘊爲自性。色界者五蘊爲
。深探此文意。以爲其證據
問。四無量眷屬體中。可得耶 答。可
得也 兩方。若攝得者。得望本法婆沙抄
五本
是疎遠非倶有因。四無量眷屬體中。何可
得哉。是以。人師解釋中云。慈悲倶以無瞋
體。若不相應中生等亦是無量體。除得
得非無量 若依之爾者。見今論文
四無量體云。若幷眷屬五蘊爲若五
蘊爲體者。寧不得哉
答。四無量眷屬體中。可攝得也。故勘品類
足論十三。明四無量隨心轉非受相應
等四句分別。出非隨心轉非受相應之句云。
謂□無量所攝隨心不相應行。諸餘無量所
攝心不相應行隨心轉心不相應行者。是四
相也。除之云諸餘無量所攝心不相應行。豈
得哉。爰知。四無量眷屬體中攝得云
事。但於得望本法。是疎遠非倶有因云難
者。雖不得與本法倶有因。性相隨順故。
眷屬體中。可之也。次於人師解釋者婆
沙抄定判也。非只違本論説。亦似道理
故不用之
問。四無量可見所斷法 答。可
所斷法 兩方。若緣見所斷法者。四無
量觀門作與樂拔苦等行相。何可見所斷
 若依之爾者。婆沙論中。四無量緣
見所斷法如何
答。四無量觀門。總緣欲界有情故。緣
所斷惑有情者。寧不見所斷法哉。故
婆沙論八十一。或明四無量緣境云。若
諸有情。住自地心者。則緣彼五蘊八十
云。此四無量。唯修所斷緣見修所斷
四無量觀門。作與樂拔苦等行相。何可
見所斷法哉云難者。四無量是假想觀
門。故總緣欲界有情。作與樂拔苦等行相
之時。緣彼有情所起見所斷惑。有何所

問。未來四無量。可自相續 答。不
自相續 兩方。若緣自相續者。思四無
量行相。更不自相續。是以。披婆沙論
。四無量。唯緣他相續 若依之爾者。
婆沙論五十七中。現在嫉結。雖自相續
未來嫉結可自相續相例可同如何
答。修四無量。願諸有情與樂拔苦等也。
設雖未來四無量。何可自相續哉。故婆
沙論八十一云。此四無量。唯緣他相續但於
婆沙論中。未來嫉結可自相續云例難
者。以彼論。有作是説。嫉結於他能緣亦現
起。於自能緣不現起。慳結於自能緣亦現
起。於他能緣不現起。此據能緣故言如
之文。致此例難歟。若爾。彼不正義也。全不

重難云。婆沙論中。無正不。以何知彼不
正義哉。答。勘婆沙論處處之文。於染汚法
能緣定非現起定云義。爲評家破。
或破有餘師。有一極&MT04800;。起薩迦耶見
此約所緣故説有。非現起故説有云
。述評曰。彼説非理。所以者何。如何此見。
能住所緣。而不起。是故前説。於理爲
勝。或十八有説意。非想非非想處。亦有
地緣隨眠者。然能緣定。非現起定云義。判
評曰。彼不是説。既無上地可緣。如何
能緣定。是故説無於理爲善等也。准
此等正不之。彼不正義云事。必然歟
問。四無量可順勝進分 答。可
勝進分 兩方。若通順勝進分者。見
沙論百六十三云。順勝進分者。能觀自地
麁苦障。而生厭背。能觀上地靜妙離
而生欣樂而四無量。唯緣欲界有情。何
順勝進分 若依之爾者。雜心論
中云。此不淨觀。復有四種。謂退分。住分。勝
分。決定分。不淨觀既通順勝進分。四無量例
同如何
答。婆沙論百七十五中。明雜修靜慮行相。述
評家義云。如是説者。能雜修作十六行相
所雜修或作十六行相。或作餘行相。謂無
量。解脱。勝處等。以四無量等所雜修有
漏功徳定。知。四無量可順決擇分云事。
若通勝順決擇分者。何不劣順勝進分
哉。但於婆沙論。順勝進分緣自上地云文
者。任次順煩惱自上地無漏之理。分
四分定相之時。且以順勝進分自上地
云也。全非兼緣下地之義
問。斷欲界煩惱。九無間前八解脱道位。可
喜無量 答。依婆沙。正理。兩論一師
説意者。可喜無量 兩方。若修喜無
者。任今論。喜初二靜慮之文。未至地不
喜無量。可何地喜無量 若依
之爾者。光法師餘處二十四所引正理論六十六
中云。有餘師言。異生聖者。離欲無間解脱道
中。亦修不淨息念慈等等言豈非悲喜
捨三無量哉。婆沙論六十四文云。有作是説。
諸異生者。離欲染時。九無間道中。修九行
。謂麁等三。及慈悲喜捨不淨觀持息念。八
解脱道中。修十二行相。謂即前九。及解等
此等論判無諍。斷欲界煩惱九無間前
八解脱道位。修喜無量如何
答。喜無量體。異説非一。如婆沙論。擧二師
。正理論文。出三師説也。其中以欣爲
云義内。亦有異説。故婆沙論云。有餘師説。
此喜無量。欣爲自性。欣體非受。別有心所
心相應。有説。欣在喜根相應聚中得。
有作是説。喜根後生欣。由喜力所引起
此初師意者。非必喜根相應欣。非
喜根後生欣。故未至地中。可喜無量也。
光法師所引婆沙論文百四十一云。有説。以
心所中欣自性。正理論七十九中。判若喜
喜受。亦通思所成。彼應説喜通依七地
樂捨受。亦相應故。即述此師意也。故婆
沙。正理兩論之中。擧此師義云。斷欲界煩
九無間前八解脱道位。修喜無量。更有
何疑哉。但於今論喜初二靜慮之文者。此
喜無量。喜受爲體云義意也。既爲別師説
會通
重難云。婆沙論百六十七中。釋發智論。第三第
四靜慮與三無量相應云文云。三無量者。
喜無量後二靜慮無喜根故。諸有
喜無量不喜受自性。亦説。此與
相應故。彼二地唯三無量此文者。喜
無量不喜受自性云師意。無喜受
處。無喜無量若爾。未至地何有喜無量

答。此文亦當有説。欣在喜根相應聚中
得云別師義也。不疑歟
尋云。正理論中。出喜無量體云。或即無貪
唯限喜受相應無貪
答。此義意。唯以喜受相應無貪喜無量
也。故正理論云。此與喜根。必倶行故。三
地可得。如悔憂倶。喜亦無貪
疑云。以欣爲體云師中。通非喜相應欣
義有之。無貪爲體云釋意。何唯限喜受相
應無貪
答。喜無量必作欣慰行相。而欣心所雖
喜受相應。作欣慰行相故。非喜相應欣。
喜無量體無貪不爾。不喜受相應
者。不欣慰行相故。非喜相應無貪不
喜無量體
問。正理論中。明喜無量體。擧喜即喜受。喜
喜受二義。爾者。今此二義意。分別聞思
修所成時。可不同 進云。正理論中。
喜即喜受義。唯是修所成。喜異喜受義。亦
思所成釋也 付之。若約定地之者。
同限修所成。若就散善之者。可思所
成。何依喜即喜受。異喜受之義。可
通思所成之不同
答。見正理論七十九云。此四無量。依地別
者。若喜即喜受。唯是修所成。彼應説喜唯初
二定。以餘地喜根故。若喜異喜受
亦通思所成。彼應説喜通依七地。與樂捨
受。亦相應故此文意。喜即喜受者。據
論故。唯修所成。唯依初二靜慮。喜異
者。兼加行談故。通思所成。通依欲界未
至中間四本意七地爲言是則一往之廢立也。
理實而言。依喜即喜受。*異喜受之義。不
修所成。通思所成之不同
問。正理論中。明喜無量體。擧三師説。爾者。
欣爲體云義意。依上三靜慮近分地。可
喜無量 答。依上三靜慮近分地。可
喜無量 兩方。若依上三靜慮近分
。起喜無量者。披正理論七十九云。若喜
喜受。亦通思所成。彼應説喜通依七地
樂捨受。亦相應故此文無諍。依上三靜
慮近分地。不喜無量 若依之爾者。
上三靜慮近分地。既有欣心所。喜無量以
體云義意。何依上三靜慮近分地。不
喜無量
答。喜無量以欣爲體云義中。通非喜相應
云説意。依上三靜慮近分地。可喜無
也。其理即如疑難之趣。但於正理論説。
彼應説喜通依七地之文者。理實而言。依
上三靜慮近分地。雖喜無量。彼近分地。
勝善根故。屬根本地別不之。未至
定。中間禪。有勝善根故。四靜慮外爲別依
。云通依七地也。例如第二靜慮近分
。雖初二解脱。婆沙論八十四中。述彼依
。云初二解脱。在初二靜慮。及未至定。靜
慮中間。不第二靜慮近分地
問。慈無量可第四靜慮異熟果 答。
第四靜慮異熟果 兩方。若感
四靜慮異熟果者。婆沙論八十三中。引契經
慈究竟極至遍淨天之文畢云。修慈究
竟極至遍淨。是事可此釋者。慈無
量不第四靜慮異熟果 若依之爾者。
慈無量既依第四靜慮。何不彼異熟果

答。今論中。明四無量依地。云所餘三種。通
六地。謂四靜慮未至中間。慈無量依地。
第四靜慮尤可彼異熟果也。故發智
十七云。慈異熟何處受。答或梵世。或極光
淨。或遍淨。或廣果婆沙論百六十二中。釋
云。謂四靜慮慈無量異熟果生者
等論判。慈無量感第四靜慮異熟果之旨。甚
分明也。但於婆沙論。修慈究竟極至遍淨
是事可爾之釋者。正見問言云。修慈究竟
極至遍淨是事可爾。得彼果故。繋屬彼
故。修三無量。究竟極至下三無色。云何可
爾。豈有色界善招無色果此文意云。
悲喜捨三無量色界善故。如次感下三
無色異熟果。不慈無量遍淨天
異熟果。故慈無量與樂行相轉。樂受極至
三靜慮故。修慈無量極至遍淨天者。是事
爲言彼果故。繋屬彼故者。即顯
也。理實而言。依第四靜慮慈無量。感第
四靜慮異熟果之義。更非遮歟
尋云。婆沙論中。云屬彼其意如何
答。慈無量。與樂行相轉。樂受極至第三靜
故。由相似義。云屬彼也。是當
餘復言與彼相似故作是説之義意
問。慈無量。可五淨居天異熟果 答。
五淨居天異熟果 兩方。若感
淨居天異熟果者。勘發智論十七云。慈異
熟何處受。答或梵世。或極光淨。或遍淨。或廣
此文者。慈無量不五淨居天異熟
 若依之爾者。慈無量既依第四靜慮
何不五淨居天異熟果
答。今論中明四無量依地云。所餘三種。通
六地。謂四靜慮未至中間。慈無量依地通
第四靜慮。尤可五淨居天異熟果也。故
光法師餘處二十四婆沙論百七十五如是説
者。能雜修作十六行相。所雜修或作十六行
。或作餘行相。謂無量解脱勝處等之文
云。如是五品。雜修靜慮。如其次第。感五淨
既指通慈無量等所雜修中間有漏善
。云其次第。感五淨居。慈無量感五淨
居天異熟果之旨。甚分明也。但於發智論。
或廣果之文者。且就凡聖共居之處。云

問。四無量唯感色界異熟果 答。唯感
色界異熟果 進云。婆沙論八十三契經
云。修慈究竟極至遍淨天。修悲究竟極
空無邊處。修喜究竟極至識無邊處。修
捨究竟極至無所有處。慈無量感色界異熟
。後三無量感無色界異熟果 付之。四
無量是色界有漏功徳也。唯可色界異熟
。後三無量。何感無色界異熟果
答。婆沙論中。引此契經説之。屢及八箇
異説。其中初師説云。此説甚深。彌勒下生。當
此義此文難辨。以之可知。第五師説
云。有餘復言。與彼相似。故作是説。謂慈無
量。樂行相轉。受極至第三靜慮。悲無量苦
行相轉。有色便有手足等種種苦事。空
無邊處。訶責諸色。似悲行相。喜無量歡
相轉。識無邊處。於識歡悅。似喜行相。捨無
量捨行相轉。無所有處。多所棄捨。似捨行
。故依相似。説無量聲正理論七十九中。
此契經文。雖諸論會通。判是故應
前釋爲善。以此師義正釋故。且依此一
師説今契經文
問。悲無量可下三靜慮 通云。今論
疏中。悲無量依下三靜慮釋也 付之。悲
無量者。是慼行相轉也。若依下三靜慮者。
如何可喜樂二受相應
答。今論云。所餘三種。通依六地。謂四靜慮
未至中間發智論十八云。初靜慮攝初靜慮
四無量。初二解脱。前四勝處。八智。三三摩
。第二靜慮攝第二靜慮四無量。初二解脱。
前四勝處。八智。三三摩地。第三靜慮攝第三
靜慮三無量。八智。三三摩地婆沙論八十一
中。述評家義。引此文云。評曰。應是説
初二靜慮有悲無量。云何知然。有至教故。
定蘊説。初二靜慮攝初二靜慮四無量等
故知有源起發智論文。至今論等
。悲無量依下三靜慮之旨。分明也。但於
若依下三靜慮者。如何可喜樂二受
哉云難者。正理論問答也。故光法師所
引正理論七十九云。若悲亦依下三靜慮。如何
喜樂相應。悲緣苦有情。慼行相轉故。
此如無漏厭作意生。是故通依下三靜慮
彼眞實作意。能順生欣。喜樂相應。可
過。此勝解作意。不順生欣。如何可
彼相似。疑是慼性。不順生欣。如何許疑喜
樂倶起。勝解作意。應彼同。然此於欣。極
相隨順力能引生眞作意故。疑則不爾。極
眞故。彼尚相應。此寧不許。此勝解作意。
理應欣。有歡慼處中行相故。悲既慼行
相轉。應喜樂相應。勿二行相倶時轉故。
若爾應捨受相應捨受處中行相
轉故。既非捨受相應。與喜樂倶。理定
許。勿全不受相應重重問答。其
意自顯也。顯宗論四十説。全亦同
問。除後有異生。所餘異生所起四無量。可
未曾得 答。可未曾得 兩方。
若通未曾得者。婆沙論中。述四無量曾得未
曾得相云。此四無量。皆通二種。一切聖者。
及住後有異生。皆通一種。諸餘異生。唯是
曾得此文無諍。除後有異生。所餘異生所
起四無量。不未曾得 若依之爾者。
婆沙論文。異生起四無量時。修淨靜慮
判。若不未曾得者。何可未來修哉」
答。除後有異生。所餘異生類非一准。所
四無量。可未曾得也。是以。見婆沙論處
處文八十四前七解脱曾得相云。謂諸
聖者。及内法異生。皆通曾得。及未曾得。外
法異生。唯是曾得八十三八勝處曾得
未曾得相云。謂諸聖者。及内法異生。皆通
二種。外法異生。唯是曾得八十五十遍
處曾得未曾得相云。謂諸聖者。及内法異生。
曾得未曾得。外法異生。唯是曾得九十
他心智曾得未曾得相云。一切聖者。及
内法異生。皆通曾得。外法異生。唯是曾得
此等論文。除後有異生。所餘異生所
前七解脱。八勝處。十遍處。他心智等功徳。皆
未曾得四無量。寧唯限曾得哉。但
婆沙論。諸餘異生。唯是曾得之文者。除
後有異生。所餘異生所起四無量中。論其法
。雖未曾得類。其勢力劣。不曾得分
。故屬曾得類也。光法師餘處二十六
曾得。名未曾得之釋意。實雖曾得法勝
得法。與未曾得名。翻而思之。實雖未曾得
法劣未曾得法。可曾得名
重難云。勘婆沙論八十一。述四無量曾得
未曾得相云。有作是説。一切聖者。及住
異生。皆通二種。外法異生。唯是曾得
初師意。除後有異生。所餘異生。所起四無
量中。有未曾得類云者。與第二師義
差異
答。按婆沙論兩師所説。義勢雖相替。實事
背歟。初師意云。實雖未曾得。其勢力
劣。不曾得分齊。故屬曾得類。第二師云。
其勢力劣。雖曾得分齊。其體實是未
曾得故。云未曾得
問。無佛世時。除近佛地菩薩。可上三靜
慮無量 答。不上三靜慮無量
兩方。若起上三無量者。披婆沙論八十二
世無佛時。無能起後三靜慮諸無量
者。唯除隣&K99;近佛地菩薩。無佛世時。除近佛
地菩薩之外。不上三靜慮無量 若依
之爾者。今論中。明起定緣云。謂器世界。將
壞時。下地有情。法爾能起上地靜慮
此文意。無佛世時。除近佛地菩薩。何不
上三靜慮無量
答。欲界有情。非教力者。根本靜慮甚難
。故無佛世時。除近佛地菩薩。不上三
靜慮無量也。故見婆沙論説。不疑難之
中被出之文。次下文又云。復次世無佛時。無
能起後三靜慮諸無量者。唯有妙眼。能
第二靜慮無量。故名爲上。是故尊者妙音
説曰。異生無能起上三地諸無量。由
説力。世尊弟子亦能起但於今論法爾
能起上地靜慮之文者。難勢之趣。未
。無佛世時。不上三靜慮無量者。唯就
欲界有情之。上界都無佛出世。不
有佛無佛時故也。而此文明生色界。起
界定緣故。全不疑也
重難云。欲界有情。非教力者。根本靜慮甚
現起者。無佛世時。何起初靜慮根本定
是一 次。麟喩獨覺。出無佛世。將成自乘
菩提之時。寧不第四靜慮無量是二
答。欲界有情。無佛世時。起初靜慮根本定
者。壞劫時也。謂器世間。將壞之時。欲界有
情。由法爾力。離欲界染。起初靜慮故。無佛
世時。起初靜慮根本定 次。麟角喩者。
菩薩説者。婆沙論所説也。故麟喩獨覺。
近佛地菩薩。無佛世時。可上三靜慮
無量
問。未離欲染聖者。起相似四無量時。可
通行 答。可通行 兩方。若得
者。相似四無量者。&MT04800;劣功徳也。何可
通行 若依之爾者。婆沙論中。未離欲染
聖者。起相似四無量時。得通行如何
答。勘婆沙論九十四云。若未離欲染聖者。
諸相似無量。解脱。勝處。遍處。及不淨觀。
持息念。念住等諸功徳時。皆無捨得
此相似無量等者。欲界四無量等也。欲界聞
思所成。四無量等無間緣無漏道品。可現起
故。就生相得。得一通行爲言彼上文。云
世第一法現在前時。得一或二。未所捨
也。但於相似四無量者。&MT04800;劣功徳也。何可
通行哉云難者。欲界聞思所成功徳。實
&MT04800;。許彼無間無漏道品。現起之義。故
通行。無其過
重難云。相似無量等者。是色界修所成四無
量得修無漏道品故。得通行也。何云欲界
四無量等
答。相似無量等。若非欲界四無量等者。寧
唯限未離欲染聖者所起哉。何況。亦通
界四無量等者。所得通行。豈唯限一種哉。
故知。今此相似無量者。唯限欲界四無量等
云事
問。以初靜慮無漏。斷初靜慮煩惱。九無間
九解脱道位。可自地四無量 答。不
自地四無量 兩方。若修自地四無
者。四無量非同對治道。何可之哉
若依之爾者。見婆沙論八十一云。或離
地上地染時。修得無量如何
答。以初靜慮無漏。斷初靜慮煩惱。九無間
九解脱道位。不自地四無量。四無量
同對治道故。彼九無間九解脱道位。不
之也。故婆沙論百六十三中。出未得無漏
初靜慮現在前。而不淨初靜慮之句云。
聖者依初靜慮。離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
。九無間道九解脱道時。及離非想非非想
處染。九無間道八解脱道時光法師餘處
二十六此文畢云。婆沙既言。依初定
初定染。不初定淨。明知。有無漏依此地
此地有漏。又准此文。依初定。起無漏
解脱道中不當地有漏他心智。前言
者。據無漏他心智此婆沙論文。光法
師釋以初靜慮無漏。斷初靜慮煩惱九無間
解脱道位。不自地有漏功徳云事。甚分
明也。但於婆沙論。或離自地上地染時。修
得無量之文者。就加行道位之也。以
靜慮無漏。斷初靜慮煩惱九無間九解脱道
位。雖自地有漏功徳。加行道位。得
故云爾也。故勘婆沙論百六十三。出
得無漏初靜慮現在前。而修淨初靜慮之句
云。依初靜慮爲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
想處染。若無漏爲加行。彼加行道時
重難云。見今論餘處二十六云。諸道ルト
ルト。修此地有漏彼九無間九解脱道
位。既有此地。何不自地四無量等
有漏功徳是一 次。思婆沙論。或離自地
上地染時。修得無量之文意。專可無間
解脱道位也。加行道非正斷或道。寧云
染時是二
答。諸道依得此。修此地有漏者。修有漏功
。有此地。得此地二類云許也。非
一切依此地位。皆修此地有漏功徳。故光法
師問此地無漏法。皆修此地有漏法
。答之云。亦有修者 次。加行道雖
正斷*或道。是斷*或道所攝也。是以。今
論餘處二十六文云。爲離此二四道
婆沙論九十二中。擧不成就樂根斷道位云。
言在第三靜慮。未加行道故加行
道位。所得修功徳。可離染道種類
問。四無量緣欲界有情時。具可緣有緣。
緣無緣等四句 進云。婆沙論中。唯有
一句 付之。欲界有情其類非
。具可四句。何闕一句
答。婆沙論百四十六中。釋此事云。四無量中
若取自性。緣同分心有情。則爲第三句。
若緣同分心有情。則爲第二句。若幷
相應隨轉。緣同分心有情。則爲第三
第四句。若緣同分心有情。則爲第二
第四句此文意云。若就四無量自性
文者。四無量自性皆心所法。能緣性故。若
同分心有情之時。緣有所緣同分心
等。及無所緣依身等故。爲第三緣有緣緣無
緣句。若緣同分心有情之時。唯緣
所緣依身等故。爲第二緣無緣句。若四無量
體。幷取相應隨轉者。其相應心心所。若緣
同分心有情之時。緣有所緣同分心等。
及無所緣依身等故。爲第三緣有緣緣無緣
。若緣同分心有情之時。唯緣無所
緣依身等故。第二緣無緣句也。隨轉色不
相應。非能緣性故。爲第四非緣有緣非緣
無緣句也。故四無量緣欲界有情之時。有
第二緣無緣有緣緣無緣。第四非緣有緣非
緣無緣三句爲言四無量。必緣無所緣依身
故。無第一緣有緣句
重難云。四無量總緣欲界有情故。雖
同分一類有情。亦可同分心一類
有情。何有緣無緣句哉。若所緣有情中。義
分論此義者。寧無緣有緣句
答。四無量雖總緣欲界有情。亦別緣
同分心有情。全無背也
問。勝解作意無間。可他地心 答。可
他地心 兩方。若生他地心者。假想
觀門者。勢力&MT04800;劣也。何可他地心哉。是
以。披婆沙論文。釋後二遍處無間。唯生
色界五部心云。是假想觀不起色界
定心 若依之爾者。婆沙論中。四無量無
間。生欲界欲界修所斷心明知。勝解作
意無間。生他地心云事如何
答。勝解作意無間。可他地心也。即初靜
慮四無量。初二解脱。前四勝處無間。可
欲界修所斷心也。欲界心是無始以來極數
串習。起之甚易故也。故婆沙論八十九中。解
發智論四無量等無間。生六心云文云。謂
色界五部。及欲界修所斷。緣欲界故。緣
故。不起無色界心。前二解脱。前四
勝處。應知亦爾。緣欲界但於假想觀門
者。勢力&MT04800;劣也。何可他地心哉云難者。
假想觀門。實雖勢力&MT04800;。起欲界心。數習
甚易故。初靜慮假想觀門無間起之也。次
婆沙論。是假想觀不起色界定心
之文者。假想觀門無間。所生他地心者。唯
是欲界心。非色無色界心。色無色界心。無
極數串習之義故。他地勝解作意無間
生也。故婆沙論文。亦非相違
重難云。見婆沙論文。明六十五等至相生
他地心無間。所起等至中。不勝解作意
功徳所依。若爾。他地心無間。既無現起之
。何可他地心是一
次。勝解作意無間。不他地色無色界心
者。豈亦可欲界心是二
次。婆沙論中。述四無量無間生欲界修所斷
云。緣欲界故。緣有情全不釋欲界
心是無始串習故。他地勝解作意無間起
是三
答。四無量等。勝解作意功徳。勢力&MT04800;劣。專
自地心。爲加行起故。他地心無間。雖
現起出觀之時。心品易起故。初靜慮四無量
等無間。生欲界修所斷心
次。色無色界善心。無極數串習之義故。
他地勝解作意無間。雖現起之義。欲界散
心。無始以來。極數串習故。初靜慮四無量等
無間。生之也。故光法師。餘處若依未至
阿羅漢果。後出觀心。或是欲界。依
所有處阿羅漢果。後出觀心。或即彼地。
或是有頂。若依餘地阿羅漢果。後出觀
心。唯自非餘地之論文云。若於欲界散心
是強。衆生無始多生其中。數數串習。起時
即易。有未至定自在者。容
界散心。上二界定。及與散心有情。無始不
彼。初無學後。異地相生。起時即難。當地
即易故。依二定等無學果。後出觀心。唯
自地。不下地定及散心此解釋
今潤色也。但婆沙論。四無量無間。生
界修所斷心者。欲界四無量無間。生欲界修
所斷心也云聊簡。甚不然。若就欲界四
無量。論所生心者。可欲界五部心。寧限
修所斷心
次。婆沙論。緣欲界故。緣有情故之文。明
四無量無間。不無色界心故。非
界心。故婆沙論云。緣欲界故。緣有情
故。不起無色界心中心品相生。
更不所緣境之處。何爲欲界心

問。初二解脱。爲唯治顯色貪。爲當治形色
 答。通治顯形二色貪 兩方。若唯
顯色貪者。披今論餘處二十二。擧不淨
觀所治貪。述一顯色貪。二形色貪。不淨觀通
顯形二色貪定。初二解脱。作不淨行相
例亦可顯形二色貪 若依之爾者。
今論中云。初二解脱。一一通依初二靜慮。能
欲界初靜慮中顯色貪光法師釋
云。初二解脱。一一通依初二靜慮。初二
亦攝近分・中間。能治欲界眼識所引顯色貪
故。能治初定眼識所引顯色貪故。故初二解
脱。但依初二定光法師所引正理論八十
云。欲及初定有顯色貪。由眼識身。所引起
故。爲脱彼。初二定中。建立初二不淨解
此等定判。初二解脱。唯治顯色貪
如何
答。三可見ナリ者。性相之所定也。初二
解脱。何不形色哉。若通緣顯形二色者。
豈不顯形二色貪哉。是以。婆沙論八十五
中云。故八勝處。唯以欲界一切色處者。爲
所緣境一切色處之言。廣可顯形二色
若八勝處。如前三解脱。緣顯形二色者。
前三解脱。亦緣顯形二色云事。必然也。加
之光法師所引正理論八十中。釋前八遍處。
但緣色處云。風與風界。既無差別。如何可
亦緣色處。此難非理。以諸世間亦説
風團風等故。由此前八緣色理成顯宗論
説。全亦同之。婆沙論文。明十遍處加行。有
三師説之中。擧第二師義。云地水大遍處
形顯色所緣。出第三師義云。風遍
處亦以色爲所緣故。如世間説東風南風
西風北風。有塵風。無塵風。毘𣵀縛風。毘嵐婆
風。風輪風等。故風遍處。亦緣色處。前八遍
處。如淨解脱。緣顯形二色准知。淨解脱
亦緣顯形二色云事。勿論也。若淨解脱緣
顯形二色者。初二解脱。亦緣顯形二色。可
顯形二色貪之旨。道理先言極成。更不
求之。但於今論能治欲界初靜慮中
顯色貪故之文者。就顯且述顯色貪。盡
理論之。可通治顯形二色貪也。光法師
正理論文。會通之趣。亦以同
問。初二解脱。爲唯緣顯色。爲當緣形色
 答。通緣顯形二色 兩方。若唯緣
者。辰旦人師婆沙抄
三本
顯宗論云。不淨觀
前八遍處。緣顯形色境界初二解
脱。例亦可 若依之爾者。今論疏中。述
初二解脱。治顯色貪之旨。若緣形色者。豈
形色貪
答。三境欲可見者。性相之所定也。初二解
脱。何不形色哉。是以。婆沙論八十五中云。
故八勝處。唯以欲界一切色處。爲所緣境
一切色處之言。廣可顯形二色若八勝
處。如前三解脱。緣顯形二色者。前三解脱。
亦緣顯形二色云事。必然也。加之。光法師
所引正理論中。釋前八遍處。但緣色處云。
風與風界。既無差別。如何可亦緣色處
此難非理。以諸世間亦説黒風團風等故。
此前八緣色理成顯宗論四十説。全亦同
之。婆沙論八十五文。明十遍處加行。有三師
之中。擧第二師義云。地水大遍處。以
形色所緣故。出第三師義云。風遍處亦
色爲所緣故。如世間説東風。南風。西
風。北風。有塵風。無塵風。毘𣵀縛風。吠嵐婆
風。風輪風等。故風遍處亦緣色處。前八勝遍
淨解脱。緣顯形二色准知。淨解脱。亦
顯形二色云事。勿論也。若淨解脱緣
形二色者。初二解脱。亦同可之也。但於
今論疏中。述初二解脱治顯色貪之旨者。
顯且判顯色貪。盡理論之。可
顯形二色貪
問。初二解脱。爲唯治眼識所引貪。爲當治
耳等四識所引貪 答。唯治眼識所引貪
 兩方。若唯治眼識所引貪者。婆沙論
八十文云。如不淨觀能伏色貪。亦能伏餘四
境貪。故辰旦人師婆沙抄
三本
釋。謂初定中解脱。
治欲界五識所引緣色相貪。第二定中解
脱。對治初定中三識身所引緣色相貪。任
等定判。初二解脱。通治耳等四識所引貪
若依之爾者。今論疏中。述初二解脱。唯治
眼識所引貪之旨如何
答。定三境欲可見。初二解脱。緣欲界可見色
境故。唯治眼識所引貪也。故見今論
云。初二解脱。一一通依初二靜慮能治
欲初靜慮中顯色貪光法師釋此文云。
初二解脱。一一通依初二靜慮。初二亦攝
分中間。能治欲界眼識所引顯色貪故。能
初定眼識所引顯色貪故。故初二解脱。但
初二定寶法師釋此文云。欲界初定
顯色貪者。眼識身所引起故光法師所
引正理論八十云。欲及初定。有顯色貪。由
識身。所引起故。爲脱彼。初二定中。建
立初二不淨解脱。□顯宗論四十説。全亦同
之。加之勘婆沙論處處之文。或八十四云。棄
背欲界及初靜慮識身所引緣色貪心故。初二
靜慮立初二不淨解脱八十五云。對治欲
界初靜慮中識身所引緣色貪故。初二靜慮
緣色不淨解脱勝處百六十七評家意。
有説。厭食想同不淨想倶觀色處。作
淨行解。而不淨想對治婬欲愛。厭食想對
段食愛云義云。又段食愛緣段食。起香味
觸處。是段食性。若許此想對治彼愛。云何
説同不淨想色處故。攝初二解脱
此等文意。初二解脱。唯治眼識所引貪
事。分明也。但於婆沙論。亦能伏餘四境貪
故之文者。初二解脱。緣欲界有見色。作
瘀等行解。專治眼識所引貪之時。兼被
耳等四識所引貪。不現起故。談其兼用
爾也。如不淨觀能伏色貪。亦能伏餘四境
故之亦言。此旨炳然者歟。次於辰旦人師
解釋者。婆沙抄定判也。婆沙論中。對治欲
界初靜慮中識身所引緣色貪故者。對治欲
界初靜慮中眼識身所引緣色貪爲言而識
身之言廣故。可五識身意。釋謂初定
中解脱對治欲界五識所引緣色相貪。背
婆沙論意故。更不用之
重難云。勘婆沙論百七十七云。有説。初靜
慮中初二解脱。及不淨想。對治欲界⿐舌二
。第二靜慮初二解脱。及不淨想。對治初靜
慮眼耳身識此文旁難思。初靜慮初二解
脱。對治欲界眼識所引貪事。必然也。何閣
之云治欲界⿐舌二識是一 次。初二
解脱。及不淨想。不五識體。對治彼所引
也。而説治欲界⿐舌二識。述治初
靜慮眼耳身識。不治彼所引貪。亦有
疑哉是二
答。初靜慮初二解脱。對治欲界⿐眼識所引
顯色貪事。勿論也。但今文云治欲界⿐
舌二識。擧唯初靜慮初二解脱所對治法也。
眼耳身三識所引貪。第二靜慮初二解脱。亦
治之故。讓彼略之歟 次。初二解脱對
治貪故。無貪爲性者。極成理也。故知。説
治欲界⿐舌二識。述治初靜慮眼耳身識
且擧能引五識。以顯所引貪也。是亦據
初二解脱對治耳等四識所引貪
問。依第二靜慮近分地。可初二解脱
 答。可初二解脱 兩方。若起初二
解脱者。婆沙論八十四中。述初二解脱依地
云。初二解脱。在初靜慮。及未至定。靜慮中
此文者。依第二靜慮近分地。不
初二解脱 若依之爾者。依初靜慮近分
。既起初二解脱。准彼思之。依第二靜慮
近分地。何不之哉
答。依第二靜慮近分地。可初二解脱也。
故光法師所引正理論八十云。初二解脱。一一
通依初二靜慮。能治欲界初靜慮中顯色貪
故初二通攝近分中間五地。皆能起初二
故。顯宗論四十説。全亦同之。婆沙論中。出
得非初靜慮世俗智現在前。而修無漏初靜
淨之句云。即聖者依第二靜慮近分
三無量。初二解脱。前四勝處。不淨觀。持
息念。念住三義觀此等論判。依第二
靜慮近分地。起初二解脱之旨。甚分明也。
但於婆沙論。初二解脱在初二靜慮。及未至
定。靜慮中間之文者。二靜慮言中。含彼近
分地也。故次下文。明第三解脱依地云。第
三解脱在第四靜慮。別不第四靜慮近分
。即存此意
重難云。若爾。初靜慮外。何別擧未至定
答。未至定異上七近分地。有諸善根。亦通
無漏。故初靜慮外。別擧之也
問。未第三靜慮染聖者。可成就淨解脱
 答。可成就不成就淨解脱二義也。
兩方。若成就淨解脱者。披發智論一段之
。遍淨愛未盡。但不成就淨解脱 若依
之爾者。光法師所引正理論八十云。第三解
脱。依後靜慮。離八災患。心澄淨故。第四幷
近分立後靜慮名婆沙論百六十三中。出
得非初靜慮世俗智現在前。而修無漏初靜
淨之句云。即聖者依第四靜慮近分
三無量淨解脱。後四勝處。前八遍處。不淨
觀。念住三義觀此等論判之。未
第三靜慮染聖者。何不成就依第四靜
慮近分地淨解脱
答。此事雖測。且依相傳義者。可
第三靜慮染聖者。不成就淨解脱也。其
故勘發智論十八。明成就初靜慮。成就不
成就八解脱。出成就八解脱云。謂
遍淨。即彼愛未婆沙論百六十八
云。此即聖者。生遍淨成就無漏初靜慮
而不成就解脱。初二解脱。越地捨故。後六
解脱。未遍淨染。未得故。是故言
智論。出成就一解脱云。謂生遍淨即彼
愛盡。上愛未婆沙論釋此文云。若生
遍淨。即彼愛盡。上愛未盡。彼成就淨解脱
餘。前二。越地捨故。後五未得故發智論。
成就二解脱云。謂生欲界。梵世極光
淨。遍淨。愛未婆沙論釋此文云。若生
欲界。梵世。遍淨。愛未盡。彼成就有漏無漏
初靜慮及初二解脱。非餘未得故發智論
成就三解脱云。謂生欲界。梵世。極
光淨。遍淨。愛盡。上愛未婆沙論釋
云。若生欲界。梵世。遍淨。愛盡。上愛未
盡。彼成就有漏無漏初靜慮。及前三解脱
餘未得故發智。婆沙兩論所説。按成
就解脱一段文相。遍淨愛未盡位。不成
淨解脱。遍淨愛盡後。成就淨解脱。加之。雜
心論中。出成就一背捨云。若生遍淨天
彼愛盡。果實愛未成就二背捨
云。若生欲界及生初禪。於彼愛盡。遍淨
愛未成就三背捨 若生欲界。
及初禪二禪。遍淨愛盡。果實愛未
等論判之。未第三靜慮染聖者。不
成就淨解脱之旨。分明也。但於光法師所
引正理論。第四幷近分立後靜慮名之文
者。淨解脱等功徳。以根本地本故。已得
第四靜慮根本地後依彼近分地之也。
故淨解脱依地通第四靜慮近分地云文。全
相違。婆沙論。聖者依第四靜慮近分。起
淨解脱云文。會通之趣。亦以同
重難云。見婆沙論百六十未得非
靜慮世俗智現在前。而不淨初靜慮。及
無漏之句云。即異生未欲染。依未至定
三無量。初二解脱。前四勝處。不淨觀。持
息念。念住三義觀。煗頂忍世第一法時○即
聖者未欲染。依未至定。起三無量。初二
解脱。前四勝處。不淨觀。持息念。世俗念住三
義觀。七處善此文既云欲染
生聖者。依未至定。起初二解脱。故未
靜慮根本地前起之云事。炳然也。准知。未
第三靜慮染。未第四靜慮根本地
第四靜慮近分地。可淨解脱也如何
答。未至地者。近欲界故。無始以來。數習力
故。起之甚易。故未欲染。未初靜慮根
本地前依未至定初二解脱。第二靜慮
以上近分地。不數習故。起之稍難。故未
第三靜慮染。未第四靜慮根本地前無
第四靜慮近分地淨解脱之義也。退
婆沙論説。釋契經。若不動心解脱身作證
具足住。我説彼都無退之文云。佛雖
諸定能速疾入。而於最近者。數入非餘。
故佛數數入未至定此文
問。欲界可相似四無色解脱。滅受想解
 答。可二義 兩方。若有相似
四無色解脱。滅受想解脱者。今論疏中。雖
欲界有相似前三解脱之旨
似四無色解脱。滅受想解脱。知無此義
 若依之爾者。披婆沙論處處之文。或
四十三云。欲界具有一切功徳相似法。故。或
八十三欲界具有一切善根相似種子。乃至
亦有相似滅定。一切功徳之言。無簡。何
唯限色界善根哉。乃至亦有之詞所含攝
廣可四無色解脱如何
答。此事雖測。且存一義云。欲界有相似
功徳者。專可相似色界攝善根緣欲界
也。四無色解脱。滅受想解脱。望欲界
遠也。又無色界心品無欲界。欲界之中。
無心善根。旁思其理。欲界何可相似
四無色解脱。滅受想解脱哉。故今論中。明
前三解脱云。餘地亦有相似解脱。而不
。非増上光法師解此文。云餘三四
定。及欲界地。亦有初二相似解脱。餘初二二
定。及欲界地。亦有第三相似解脱。而不
。非増上畢。引正理論八十云。初二解
脱相似善根。雖欲界中亦容有。而爲
界貪陵雜。故不立二解脱名。○第三
解脱依後靜慮八災患。心澄淨故。第四
幷近分立後靜慮名。相似善根。下地雖有。
増上故不解脱。欲貪所陵雜
宗論四十説。全亦同之。婆沙論八十四云。初二
解脱在初二靜慮。及未至定。靜慮中間。餘地
亦有相似善根。而不立爲初二解脱。所以
者何。欲界散亂。棄背力劣。故不立初二
解脱○第三解脱在第四靜慮。下地亦有
似善根。而不立爲第三解脱此等論
。欲界有相似前三解脱。無相似四無色解
脱。滅受想解脱。可云也。但於婆沙論處處
之文者。欲界具有一切功徳相似法故之
文。不指有何功徳。故會通頗無煩歟。欲
界具有一切善根相似種子。乃至亦有相似
滅定之文。尤似難□□□欲界思慧。緣無色
中。施設相似四無色解脱。欲界思慧&MT04800;
勝品中。施設相似滅盡定歟。非爾故
欲界有無心善根
問。論文云。彼散善者。如命終心爾者。無
色界起散善。唯限命終心 答。不
終心 兩方。若唯限命終心者。無色界
所起散善者。生得善心也。何可命終心
哉。是以。欲色界起生得善心。無命終心
相例可 若依之爾者。既云命終心
寧可餘時哉。何況。次下論文。述餘師義
云。有説餘時。亦有散善光法師釋此文
云。有説。不但命終有善。餘時亦有生得散
 以此有説義。還思初師意。無色界起
生得善心。唯限命終心如何
答。無色界起生得善心。其位可不定。更不
命終心。是以。今論餘處中。明二十心
相生。云生得善心無間生七。無色界生得善
心無間。生角界加行善心判。若無色界起
生得善心。唯限命終心者。豈可加行善
哉。但於既云命終心。寧可餘時
哉云難者。按論文起盡。四無色解脱體。簡
彼界散善種。標亦非散善。性&MT04800;劣故畢。云
彼散善者。如命終心。無色界散善&MT04800;劣事。
命終心云也。如言所顯。其意在之。全非
餘時起生得善心。次於有説餘時。亦有
散善之文者。異上如命終心之義。餘時亦
生得善心現起之義。其&MT04800;劣分齊。何可
必如命終心爲言光法師釋。會通同
問。論文云。近分解脱道。亦得解脱名
者。彼前八解脱道位。未來所修麁等三行相。
四無色解脱體 答。可四無色
解脱體 兩方。若爲四無色解脱體者。
彼前八解脱道位。未來所修麁等三行相。有
下地之義。何可四無色解脱體
答。今論意云。近分解脱道。亦得解脱名。以
近分地。前八解脱道。爲四無色解脱體。故彼
位未來所修麁等三行相。可四無色解脱
也。如此功徳之相攝。多從能修道品。可
所修分齊故也。但於彼前八解脱道位。
未來所修麁等三行相。有下地之義
者。現起前八解脱道。不下地故。爲
無色解脱體之時。未來所修麁等三行相。
現起道。雖下地之義□□□現起
道。正緣下地故。定能修道。可念住。從
現起道。同見道攝也
重難云。若近分地。□□解脱道位□□□□
□□□□□□□□□ 解脱體者。空無邊
處近分地。前八解脱道位。未來所修麁等三
行相。緣第四靜慮故。空無邊處解脱。可
色界。豈不婆沙論八十四四無色處解脱。
無色界繋。及不繋之文
答。婆沙論意。近分地前八解脱道。不
無色解脱體云師説爲正義。故就此師義
空無邊處解脱不色界
問。今論意。異生無色解脱現前位。未來修
念住義可有耶 答。可此義 兩方。
若有此義者。婆沙論中。異生起無色解脱
時。後三念住。隨一現在修。未來三除身念
今論意。何可婆沙論説 若依
之爾者。見今論文云。近分解脱道。亦得
脱名若近分地。前八解脱道。爲無色解脱
者。寧無未來修身念住之義
答。任今論。近分解脱道。亦得解脱名之文
空無邊處近分地。前八解脱道。爲空無邊處
解脱體而彼位未來所修麁等三行相。緣
第四靜慮故。異生無色解脱現前位。未來修
身念住之義可有也。但於婆沙論。未來修
三。除身念住之文者。勘婆沙論處處之文
第百四十一卷云。次四即以根本地加行善
四蘊性。有説。亦以彼近分地前八解脱
性。雖二説。第八十四卷云。第四解
脱在空無邊處。問於此地中。何法是解脱。
何法非解脱。答離第四靜慮染。諸加行道。九
無間道。八解脱道。及生得善等非解脱。餘有
爲善。是解脱第五第六第七解
脱准之可
偏簡近分地前八
解脱道。不四無色解脱體。爰知。婆沙論
意。以近分地前八解脱道。不四無色解
脱體云師説。爲正義云事。第百八十九卷
中。就其正義意。明四念住時。後三念住
隨一現在修。未來修三。除身念住也。今論
意。明婆沙論不正義説。存近分地前八解脱
道。爲四無色解脱體。故異彼生義意。異生
空無邊處解脱現前位。未來修身念住之義
許也
問。論中明無色解脱相云。近分解脱道。亦
解脱名爾者。寶法師意。今此近分解脱
道者。可四無色近分地解脱道 答。
四無色近分地解脱道 兩方。若
四無色近分地解脱道者。寶法師釋
云。述空處近分中解脱道此釋者。
四無色近分地解脱道 若依之爾
者。近分解脱道。亦得解脱名之言是廣。何
四無色近分地解脱道
答。披今論文起盡。思近分地通局。上標
四解脱。如其次第。以四無色定善性。下
近分解脱道。亦得解脱名。無間不然。以
下故。近分解脱道之言。可四無色近
分地解脱道久旨。炳然也。故泰法師釋
云。四無色定近分八解脱道。亦得解脱
。九無間不然。以下故此釋既叶
論所説寶法師意。何可之哉。但於寶法
師述空處近分中解脱道之釋者。且從
之也
問。今論意。以近分地加行道。可四無色
解脱體 答。不四無色解脱體
兩方若四無色解脱體者。近分地加行道。既
下地之義。何可四無色解脱體
 若依之爾者。今論中。出四無色解脱體
近分地加行道。爰知。以彼加行道。爲
四無色解脱體云事如何
答今論意。以近分加行道。不四無色
解脱體。即見論文。明四無色解脱體云。近
分解脱道。亦得解脱名。無間不然。以
故。彼要背下地。方名解脱故。尚簡無間道
況加行道。未下地煩惱之位。自無間道
之前現起數緣下地。無背下地之義
寧爲四無色解脱體哉。故婆沙論八十四云。
第四解脱在空無邊處。問於此地中。何法是
解脱。何法非解脱。答。離第四靜慮染。諸加行
道。九無間道。八解脱道。及生得善等非解脱。
餘有爲善是解脱第五第六第七解
脱准之可
淨影大師
大乘義章十
三八禪定義
釋云。八解脱中。空識解脱。唯取
識二解脱道。及彼定體。餘皆不取。何故如
是。彼方便道。之未下過。故非解脱。無
礙雖下地之過。未累。亦非解脱
此婆沙論文。任淨影大師釋。以近分地
加行道。不四無色解脱體云事。甚分明
也。思今論意。亦可之。但於今論中。出
無色解脱體。無近分地加行道云難者。
無間不然以下故。簡無間道之時。彼
加行道。自無間道之前現起。有下地
故。不言自被簡畢。故不別擧之歟」
重難云。雜心論中。説四無色背捨相云。餘
即名背捨者。除空處九無礙道。及命終心
餘善盡説空處背捨。無礙道向。第四禪命終
心向生。是故不背捨。當知餘無色。亦如
此文唯除空無邊處。九無礙道。及命終
。不加行道。云餘善盡説空處背捨。故
空無邊處近分地加行道。爲空無邊處背
捨體雜心説。推今論意。以近分地加
行道。爲四無色解脱體云也。簡無間道
之時。彼加行道。自被簡云事。誰可之哉
是一 何況。無間道唯緣下地。無棄背義。故
偏簡之。無間不然。以下故者。即顯
也。加行道中。亦有下地之類。以
彼何不四無色解脱體是二
答。淨影大師。釋彼方便道。未下過。故非
解脱畢。又雜心云。無礙下緣。故非背捨。非
背捨故。不解脱。引合雜心論文故。明
知。雜心論意。以近分地加行道。不四無
色解脱體云事。但於加行道云難者。
通今論文 次。加行道中。雖
下地之類。未下地煩惱之前。所
道故。不四無色解脱體。淨影大師。彼
方便道。未下過。故非解脱之釋。此旨炳
然也
問。婆沙論意異生無色解脱現前位。可
身念住 答。不身念住 兩方。若
身念住者。婆沙論中。異生起無色解脱
時。不身念住 若依之爾者。無色解
脱時現前位。修身念住者。論家人師之所
定也。異生例可同如何
答。婆沙論意。空無邊處近分地。前八解脱道。
空無邊處解脱體云師説。爲正義故。
異生無色解脱現前位。不第四靜
慮有漏色法。身念住。又異生所起無色界善
心。無聖道助。勢力&MT04800;劣。不別緣下六地。類
智品道。倶生戒色。故現在未來不身念
也。故婆沙論百八十九云。即諸異生○若起
無色解脱。及後三念住時。後三念住隨一現
在修。未來修三。除身心念住但於聖者
無色解脱現前位。修身念住云例難者。聖
者所起無色界善心。有聖道助。勢力強盛。
別緣下六地類智品道。倶生戒色故。現在未
來修身念住也。故婆沙論百八十九云。若諸聖
者○無色解脱入滅定想&MT04800;細心時。四念住
隨一現在修。未來修光法師餘處二十八
釋。無色雖亦緣下六地類智品道。倶生戒
。就聖者所起無色界善心之也
問。論中。釋滅盡定得解脱名。擧二師説。爾
者。初師意。解脱定障故名滅受想解脱
 答。初師意。於滅盡定。得解脱名。不
脱定障故也 兩方。若解脱定障故。名
滅受想解脱者。見論文。初師意。不
定障故。名滅受想解脱 若依之爾者。
道理之。勝品定現前位。必可脱定
。明知。於滅盡定解脱名。可
定障故云事如何
答。披一段論文。尋二師所存。述初師義。云
背受想。而起此故。或總厭背有所緣故。
此滅盡定得解脱名。厭背受想。厭背諸有
所緣心心所故。於滅盡定解脱名爲言
第二師説。云有説。由此解脱定障。解
定障故。於滅盡定解脱名爲言凡於
盡定背受想。及總厭背諸有所緣心心
所法之義。亦有脱定障之義。初師意。由
初義解脱名。第二師意。由第二義
脱名也。其中初師義。能順滅受想解脱名
。亦同婆沙論八十四想受滅解脱。棄背一
切有所緣心故。棄背義是解脱義之文。有
背。疑此師義哉。但於勝品定現前位。必
脱定障云難者。誰云滅盡定。不
脱定障。雖脱定障之義。得解脱名。不
此故也
問。論文云。有説由此解脱定障爾者。寶
法師意。今此文明滅盡定得解脱名
答。明滅盡定得解脱名 兩方。若明
盡定得解脱名者。寶法師釋此文云。述
定入出心異此釋者。不滅盡定
解脱名 若依之爾者。既云有説由
此解脱定障。爰知。明滅盡定得解脱名
一説云事如何
答。見論文第八解脱。即滅盡定。彼自性
等。如先已説背受想。而起此故。或總厭
背有所緣故。此滅盡定得解脱名。有説。由
此解脱定障。文言無諍。明滅盡定得解脱
。出或云厭背受想故。或云總厭背有所
故。或云解脱定障故之異説故光法師
此文云。厭背受想。起此定故。此滅盡
定。得解脱名。或總厭背諸有所緣心心所
故。此滅盡定。得解脱名。有説。由此滅定
脱不染無知定障。故名解脱泰法師釋
云。滅盡定。解脱受想。或解脱有所緣。得
解脱名。有説。由此滅盡定。解脱不染無知
定障 故名解脱此等解釋。能叶論文。寶
法師意。何可之哉。但於寶法師述此定
入出心異也之釋者。按論文起盡。釋滅受
想解脱。&MT04800;&MT04800;無間生。由自地淨心。及下無
出之本頌。一科段中。明滅盡定得解脱
。及滅盡定入出心相故。説滅盡定入出心
之文初。牒加有説由此解脱定障之文
許也。非此文正述滅盡定入出心相歟。
何況。若此文述滅盡定入出心相云者。釋
滅盡定入出心相。全無異説。有説之言。甚難
消哉
問。論中明滅受想解脱云。&MT04800;&MT04800;心後此定現
爾者。寶法師意。&MT04800;&MT04800;心後位可欣心
所現起義 答。可此義 兩方。若
此義者。寶法師餘處解釋中。引婆沙論
百五十二有説。此定二十一物爲體。以十大地
法。十大善地法。及心滅故。如是説者。隨
爾所心心所法。即有爾所物現前。爲此定
之文畢云。此與第三師別者。評家兼取
欣厭。第三唯二十一。故不同也。准義無想
二十二。謂加欣。滅定有二十二。謂加
此釋者。&MT04800;&MT04800;心位。不欣心所
所現起義 若依之爾者。&MT04800;&MT04800;心位。厭受
想欣滅定。隨其所應。欣厭隨一。定可現前
何不欣心所現起義
答。&MT04800;&MT04800;心位。雖受想之義。專緣所入
滅盡定。欣求之故。可欣心所現起云事。
必然也。故勘光法師處處定判。當卷云。入心
彼。滅定寂靜。方能入故。故唯有漏餘處
婆沙論。如是説者。隨爾所心心所
。即有爾所物現前。爲此定體之文畢云。
評家意。更有欣厭心所。隨其所應。與心相
應。而非竝起。故與前家不同。無想定體。准
此應清凉大師演義抄二十五中。引倶舍
論。滅盡定亦然爲靜住有頂之文畢云。謂滅
盡定。以二十二物體。謂修定前有二十
一心所。及心王一。故言二十一心所者。謂
大地十。大善地十。欣厭隨一。爲滅定故。有
二十二物。不相應行替處。名爲滅定
爾許心心所法定體此等釋&MT04800;&MT04800;
心位。可欣心所現起義設雖寶法師
意。何可此文理哉。但於寶法師餘處。准
此無想有二十二。謂加欣。滅定有二十二
謂加厭也之釋者。理實而言。無想定。滅盡
定入心位。雖同欣厭隨一現前。無想定爲
解脱。以出離想無。欣定爲□。故
欣。滅盡定爲靜住。以止息想
先。厭受想本。故云厭也。是則一往
之分別。更非盡理之定判
問。滅盡定出心。可無所有處有漏心
答。不無所有處有漏心 兩方。若通
無所有處有漏心者。由自地淨心。及下無
出者。性相之所定也。更不無所有
處有漏心 若依之爾者。淨影大師大乘義
章九滅
盡定
毘曇意滅盡定出心云。非想心出。
一向有漏。無所有處。或漏無漏。無所有中。具
有漏無漏心此釋無諍。滅盡定出心。
無所有處有漏心如何
答。今論中。明滅盡定出心。偈頌結自地
淨心。及下無漏。長行云滅定出。或起
有頂淨定心。或即能起無所有處無漏心
正理論八十文。顯宗論説。偈頌長行全亦同
之。婆沙論百五十二中。述滅盡定出心。謂若
非想非非想處心出者。無色界繋。若無所有
處心出者。不繋此等論判。滅盡定出心。
無所有處有漏心云事。分明也。但於
淨影大師。無所有處。或漏無漏之釋者。甚以
會。若夫依舊倶舍論二十一或由有頂
清淨心。從彼得出。或由無所有入爲地。清
淨心。及無流心。從彼得出之文歟。是可
譯之謬。強不勞之
問。正理論意。滅盡定出心。可識無邊處

問。&MT04800;&MT04800;心位。必緣滅盡定
  已上兩條論義。第五卷抄&T047368;錄之
問。光法師解釋中云。入心緣彼。滅定寂靜。
方能入故。故唯有漏爾者。今此入心者。可
&MT04800;&MT04800;&MT04800;三心 答。可想。&MT04800;細。
&MT04800;&MT04800;三心 兩方。若通&MT04800;&MT04800;&MT04800;三心
者。婆沙論百五十三中。云&MT04800;細現在前時。
四念住隨一現在修。想&MT04800;細心。不必緣所入
滅盡定若爾。入心緣彼。滅定寂靜之言。不
&MT04800;細心 若依之爾者。按光法
師解釋前後。上擧&MT04800;&MT04800;&MT04800;三心畢云。入
心緣彼。滅定寂靜文相起盡無諍。今此入
心者。可&MT04800;&MT04800;&MT04800;三心如何
答。今此入心者。專雖&MT04800;&MT04800;。廣取之者。
&MT04800;細心也。其入心中。雖
之類。專欣滅盡定故。對彼出心不
盡定。云入心緣彼。滅定寂靜。方能入故。故
唯有漏。出心不必及緣滅盡定。故通二種
也。自本非&MT04800;細心。必緣所入滅盡定
婆沙論。想&MT04800;細現在前時。四念住隨一現在
修之文。全無背也
問。想&MT04800;&MT04800;&MT04800;三心位。可滅盡定障
 答。可滅盡定障 兩方。若斷滅盡
定障者。想&MT04800;&MT04800;&MT04800;三心位。無無間道
。知不滅盡定障云事。是以。光法師餘
二十六聖起所餘四無量等。修所成攝。
有漏徳時。現在皆修一。世俗智。有學未來
未離欲七。已離欲八。無學未來鈍九利十。除
&MT04800;&MT04800;。此於未來。唯修俗故之論文云。此
聖者起餘有漏功徳。不別除障。所以不
四道以明。臨滅定心名&MT04800;&MT04800;。此心
羸劣。現未唯俗。不無漏此釋&MT04800;
&MT04800;&MT04800;三心位。不滅盡定障 若依
爾者。以道理之。想&MT04800;&MT04800;&MT04800;三心位。可
滅盡定障也。若此三心位。不滅盡定
者。何位可之哉
答。想&MT04800;&MT04800;&MT04800;三心位。可滅盡定障也。
若此三心加行位。不滅盡定障。不染無知
者。何可滅盡定哉。故婆沙論八十四中云。
八方能調龍象。解脱亦爾。依八加行
而現在前。除解脱障。八解脱障。彼加行位。
明知。想&MT04800;&MT04800;&MT04800;三心加行位。可
滅盡定障云事。但於&MT04800;&MT04800;&MT04800;三心。無
無間道稱云難者。將滅盡定。想&MT04800;
&MT04800;&MT04800;三心加行位。自然被滅盡定障故。
功用勤勞之者。不無間道稱也。次
光法師餘處。不別除障。所以不四道
以明之釋者。非無擁通等。斷
障等時。用加行。無間。解脱。勝進四道。故云
所以不四道以明也。更不&MT04800;&MT04800;
&MT04800;三心位。斷滅盡定障之義
重難云。能斷障位。無他心智。故今論餘
處中。述練根無間道位。不他心智云。能
斷障故。不他心 而勘婆沙論百七 文
云。入滅定想&MT04800;細心時。現在唯修世俗智。未
來修八智。想&MT04800;細心時。未來修他心智
若想&MT04800;細心時。斷滅盡定障者。何可
心智是一 次思光法師餘處二十五
定力脱彼解脱障故。障解脱故名解脱
之釋意。由滅盡定力。解脱滅盡定障
也。彼加行位不之歟是二
答。想&MT04800;細心位。雖滅盡定障。異無間道
根障等故。未來修他心智 次。將
滅盡定。想&MT04800;&MT04800;&MT04800;三心加行位。斷滅盡定
。推功歸本。云滅盡定力脱彼障也」
問。滅盡定障。爲唯限無覆無&T047368;。爲當通
 答。唯限無覆無&T047368; 兩方。若唯
無覆無&T047368;者。光法師餘處所引正理論
十二中云。非諸異生能起滅定。彼有自地起
滅定障。猶未斷故。未有頂見所斷惑。於
滅定。畢竟無 如此文者。滅盡定障。
染汚 若依之爾者。不染無知無
染汚。明知。滅盡定障。唯限無覆無&T047368;
事如何
答。滅盡定障。唯限無覆無&T047368;也。故見正理
論餘處七十云。謂於所障諸解脱中。有
無知無覆無&T047368;。能障解脱。是解脱障體
光法師餘處引此等文畢云。正理出解脱障
體。及根障體。故言&T047368;今此正理論
文。光法師釋。滅盡定障。唯限無覆無&T047368;
旨。甚分明也。但於光法師餘處所引正理論。
彼有自地起滅定障。猶未斷故等之中者。
有頂見惑。雖滅盡定。正近能障。遠有
彼定之義故云爾也。若不有頂見惑。不
滅盡定故。以彼見惑滅盡定正近能
障者。未無所有處染聖者。不滅盡定
故。以無所有處修惑。可滅盡定正近能
歟。彼既非滅盡定正近能障。故知。滅盡
定正近能障者。是不染無知。無覆無&T047368;。解脱
障也。重意云。雖無所有處見修二惑。有
頂見惑。不無覆無&T047368;。不滅盡定。斷
無覆無&T047368;之後。即起滅盡定故。滅盡定
正近能障。唯限無覆無&T047368;
問。初二解脱對治何地貪 進云。今論疏
中。能治欲界初靜慮貪釋也 付之。初二
解脱。緣欲界色。更不治初靜慮貪。是
以。苦集法智。不色界煩惱如何
答。見今論文云。初二解脱。一一通依初二
靜慮。能治欲界初靜慮中顯色貪光法
師釋此文。上述初二解脱。一一通依初二靜
。初二亦攝近分中間。能治欲界眼識所引
顯色貪。故能治初定眼識所引顯色貪故。初
二解脱倶依初二定。下引正理論八十云。初
二解脱。一一通依初二靜慮。能治欲界初靜
慮中顯色貪。故初二通攝近分中間。五地皆
能起初二。故欲及初定。有顯色貪。由眼識
。所引起故。爲脱彼。初二定中。建
初二不淨解脱婆沙論八十四云。棄背欲
界。及初靜慮識身所引緣色貪故。初二
靜慮立初二不淨解脱此等文意云。初靜
慮初二解脱。能治欲界中眼識所引顯色貪
第二靜慮。初二解脱。能治初靜慮中眼識所
引顯色貪。故初二靜慮建立初二解脱爲言
但於初二解脱。緣欲界色。更不治初
靜慮貪云難者。光法師自問答也。即問
界色淨。觀欲不淨。如何能離色界色貪
之云。此非正能斷。令暫遠離 此釋意
云。初二解脱。是暫伏斷。非實斷惑道。故緣
欲界色。離色界貪。全無其過爲言 若實斷
惑道者。緣欲界法色界煩惱。故苦
集法智。不色界煩惱云難。自亦被遮畢」
尋云。勘婆沙抄五本云。問。如何緣欲界色
治色界貪
解云。所緣色類初定中有。既緣欲界色
欲界貪。亦治初定貪文思此釋意。與
法師會通之趣同歟
答。此釋意。與光法師會通之旨異也。頗難
依用
問。正理論意。前三解脱。爲唯限勝解作意
爲當通眞實作意 答。唯限勝解作意
 兩方。若唯限勝解作意者。正理論八十
文云。觀未成滿。但得名爲勝解作意。後成
滿時。離染果故。引聖道故。亦得名爲眞實
作意顯宗論四十中云。緣少思多假勝解。
聖道故。亦名眞實此等論判。前三
解脱。通眞實作意 若依之爾者。前三解
脱。唯限勝解作意者。有宗一同之所談也。
設雖正理論意。何不此旨
答。初二解脱緣欲界淨不淨可見色處。作
瘀等不淨行相。第三解脱。緣欲界淨不淨可
見色處。作淨光鮮清淨行相。故前三解脱。唯
勝解作意。不眞實作意也。故正理論
八十云。由勝解力。此於境生故。説此爲
解作意。即由此故。得解脱名勝解解脱。義
相隣故。或於少事。由勝解力。漸漸増益觀
勝解作意 加之。今論餘處中。明
解作意云。謂不淨觀。及四無量。有色解脱。
勝處遍處。如是等觀。相應作意光法師釋
此文云。不淨。無量。勝處。遍處。唯是假想。解
脱之中。通其假實。言有色解脱。標前三解
。唯假想故。無色解脱。通於假實。故言
 正理二十顯宗十一兩論之文。亦同今論
説。云有色解脱。定知。彼論意。前三解脱。唯
勝解作意云事。但於正理論。亦得名爲
眞實作意之文。顯宗論引聖道故。亦名
之説者。前三解脱。雖唯是限勝解作意
成滿時。離染果故。引聖道故。傍且亦與
眞實作意之名云也。非其體實通眞實
作意
問。四無色解脱。可下地法上擇滅
問。四無色解脱。可下地能治類智品道

問。虚空無爲。可多體
  已上三條論義。第二十卷抄&T047368;錄之畢」
問。四無色解脱。可退分定 答。可
退分定 兩方。若通退分定者。勘婆沙
百七十。惠解脱阿羅漢。起味相應。初靜
慮退時。不初二解脱爰知。初二解脱。不
退分定云事。四無色解脱。例亦可
若依之爾者。今論疏中。四無色解脱體。無
退分定。若四無色解脱。不退分定者。
尤可之也如何
答。四無色解脱。可退分定也。立四無色
解脱。由背次下地心之義。故光法師所
引婆沙論八十四云。四無色處解脱。各自棄
次下地心而無色界根本地攝四分定。倶
下地。有背次下地心之義故。四無
色解脱。可退分定也。今論疏中。明四無
色解脱體之時。雖散善等。不退分定
即此意也。但於色界解脱。不退分定
例難者。前三解脱無貪爲性。能治貪故。不
退分定。退分定順煩惱。違背色貪
故也。色無色界解脱。廢立既異。更不
相例之難
重難云。勘雜心論云。此不淨觀。復有
四種。謂退分。住分。勝分。決定分。不淨觀
退分定初二解脱。同作不淨行相。何
退分定
答。立初二解脱稱。由背色貪之義。故不
煩惱退分定。不淨觀名。不必由棄背
之義。故通退分定
問。非想非非想處解脱。唯緣自地 答。
唯緣自地 兩方。若唯緣自地者。婆沙
百六十中。云十等至唯緣自地。謂八味
相應。及空識無邊處遍處。不非想非非想
處解脱。知非唯緣自地云事 若依之爾
者。思非想非非想處解脱所緣。自地之外。更
何地
答。非想非非想處解脱。唯緣自地云也。
上地容緣故。不上地。任根本善無
色不下有漏之性相故。不下地
故唯緣自地云事。其理必然也。但於婆沙
論。出唯緣自地等至中。不之云難者。以
實論之。非想非非想處解脱。雖上地
若有上地者。有彼之義勢故。唯緣
自地等至中。不之。實不上地故。緣
自地。及上地等至中。亦不之也。今論中。
四無色解脱所緣簡別。云自上苦集
。四無色解脱。倶可自地及上地
此義邊也。正理論餘處云。唯有雜緣諸
捨近行。能正離染。以意近行。但有漏故。婆
沙論百三十九一謂雜緣捨法意近行。能爲
無間道。故可此義之潤色
問。今論意。第三靜慮不解脱。故如何釋
之耶 進云。今論云。第二定中。無色貪故。
自地妙樂。所動亂 付之。第三定中。雖
色貪。第四靜慮建立解脱。何以第二定
中。無色貪。第三靜慮不解脱哉。加
之。初二靜慮自地勝喜所動亂解脱。第
三靜慮雖自地妙樂所動亂。寧不解脱
哉。何況。第三靜慮不淨觀無量等功徳立之。
解脱例可同如何
答。第二定中。無色貪故者。述第三靜慮不
初二解脱。欲界中。有眼識所引顯色
故。爲治彼。初靜慮立初二解脱。初定
中有眼識所引顯色貪故。爲治彼。第二
靜慮立初二解脱。第二定中。無眼識所引顯
色貪。故第三靜慮不初二解脱爲言故光
法師所引正理論八十云。二三定中。眼識無
故。亦無所引顯色貪。故三四定中。無不淨
解脱婆沙論八十四云第二第三靜慮無
身所引緣色貪心。故第三第四靜慮。不
初二不淨解脱 自地妙樂所動亂故者。
第三靜慮不淨解脱。第三靜慮。靜
慮地妙樂受所動亂故。不淨解脱爲言
光法師所引正理論八十云。第三定中。樂所
迷故 婆沙論八十四云。第三靜慮雖
二不淨解脱。而爲勝樂。所迷亂故。不廣不
明。故不建立但於第三定中。雖
。第四靜慮建立解脱云難者。第四靜慮
解脱者。是淨解脱。非初二解脱。故出
三靜慮無初二解脱。云第二定中。無
。故更不其疑。次於初二靜慮自地
勝喜所動亂解脱云難者。初二靜慮立
解脱者。是初二解脱。非淨解脱。故顯第三
靜慮無淨解脱。云自地妙樂所動亂
亦無背。次於第三靜慮不淨觀。無量等
功徳立之云例難者。彼作不淨。與樂。拔苦
等行相故。第三靜慮云之也。非背色
貪心。棄背不淨觀心。立不淨觀無量等功
。全不相例難
問。以盡無生智。可前三無色解脱體
 答。可前三無色解脱體 兩方。若
前三無色解脱體者。故婆沙論八十四文云
前三無色處解脱六智倶。謂苦集滅道智類
智世俗智 明知。以盡無生智。不前三
無色解脱體云事 若依之爾者。正理論中。
盡無生智前三無色解脱體如何」
答。婆沙論八十四中。以八解脱。分別學無學
非學非無學云。前三無色處解脱通三種
前三無色解脱通無學。以盡無生智。何不
其體哉。是以。勘正理論八十云。第四
五六八智相應顯宗論説。全亦同之。任
此等文理。以盡無生智。爲前三無色解脱
云事。甚分明也。但於婆沙論。前三無色
處解脱六智倶之文者。彼結蘊所説依八智
論。故不盡無生智也。故婆沙論百五
蘊中。述八智論云。餘處亦依八智
論。如前結蘊。後定蘊等文
重難云。婆沙抄五本中。釋前三無色處解脱
六智倶之論文云。盡無生智。無棄背義
此釋意。以盡無生智。實不前三無色解
脱體如何
答。婆沙抄釋。甚難信用。更不勞之
重難云。勘發智論十八云。空無邊處解脱
空無邊處解脱及彼遍處。六智。三三摩地
識無邊處解脱攝識無邊處解脱。及彼遍處。
六智三三摩地。無所有處解脱攝無所有處
解脱。六智三三摩地此文亦以盡無生智
前三無色解脱如何
答。本論今文。是定蘊説。故亦依八智
也。故次上文。云空無邊處等攝六智。其意

問。第二第三解脱。可自相續 答。可
二意 兩方。若緣自相續者。正理論
八十中。云初緣自他身。次二緣他。第二第三
解脱。唯緣他相續。不自相續 若依
爾者。初解脱既緣自相續。第二第三解脱。相
例可同如何
答。第二第三解脱。緣自相續。婆沙論
中。有二師説也。故婆沙論八十四云。初解脱
自他相續。第二第三解脱。有説。唯緣
相續。有説。通緣自他相續 正理論文。同
婆沙論初師説。就此初師義。被今疑歟。
試會之云。初解脱者。於内色身有色想貪
彼色想貪。觀外諸色。作青瘀等不淨
行相故。緣自相續他相續色。第二解脱者。
内色身無色想貪。爲彼已伏貪不起。
外諸色青瘀等不淨行相故。唯緣
相續色。第三解脱者。於内色身無色想貪
自心堅牢猛利。雖淨色彼已伏
貪不退起。觀外諸色。作淨光鮮清淨行相
故亦唯緣他相續云也。重意云。於内色身
有色想貪。通緣自相續。於内色身無色想
。唯緣他相續爲言 婆沙論八十五中。後六
勝處前八遍處同有此二説。准而可之」
問。淨解脱可曾得 答。可曾得
 兩方。若通曾得者。正理論八十中。明八解
脱曾得未曾得相云。第八第三。唯未曾得
顯宗論説。亦以同之。若淨解脱通曾得者。
豈不此等文 若依之爾者。設雖
解脱。何不曾得哉。是以。今論幷婆沙論
中。淨解脱通曾得如何
答。前七解脱。是諸異生。無始以來。所得功徳
也。離第三靜慮染之時。寧不先所得淨
解脱哉。淨解脱可曾得之理。必然也。是
以。披今論文。偈頌結滅定如先辨。餘皆通
二得。長行云第八解脱如先已辨。以即是
前滅盡定故。餘解脱等。通由二得。謂由
染及加行得。以曾習未曾習光法
師釋此文云。餘七解脱。八勝處。十遍處。通
二得。若曾習者。由離染得。未曾習者。由
加行寶法師釋此文云。述餘七解脱。
通二得也。言等者。等八勝處。及十遍處。有
曾習者。是離染得。新習得者。是加行得
法師釋此文云。餘七解脱。通由二得。以
曾習。是離染得。未曾習者。唯加行得婆沙
八十四中。述八解脱曾得相云。想受滅解
脱。唯未曾得。餘七解脱。通曾得未曾得。謂諸
聖者。及内法異生。皆通曾得。及未曾得。外法
異生。唯是曾得此等文意無諍。淨解脱道
曾得 加之。婆沙論八十五中。明八勝處曾
得未曾得相云。皆通曾得未曾得。謂諸聖者。
及内法異生。皆通二種。外法異生。唯是曾
十遍處曾得未曾得相云。皆通曾得
未曾得。謂諸聖者。及内法異生。通曾得未曾
。外法異生。唯是曾得 任此等定判。後
四勝處。前八遍處。如淨解脱。皆通曾得
爰知。淨解脱。亦通曾得云事。但於正理論。
第八第三。唯未曾得之文者。淨解脱是殊勝
功徳。異生六解脱立身作證名。故一往同
八解脱。云唯未曾得也。盡理言之。正理論
意。淨解脱通曾得云也。故勘正理論八十
下段之文。偈頌結滅定如先辨。餘皆通
。長行云第八解脱。如先已辨。以即是前
滅盡定故。餘解脱等。通由二得。謂由離染。
及加行。以曾得未曾故。全同今論説
淨解脱通曾得爲言顯宗論文。全亦同之」
重難云。見正理論八十一段之文。或顯第二
第三解脱差別。云曾得未曾得。唯未曾
。或解唯第三第八解脱名身作證。判
唯未曾得故。數成淨解脱。唯限未曾得
。輒難會一往説哉
答。或顯第二第三解脱差別。或解唯第三第
八解脱名身作證。云淨解脱。唯未曾得。皆
是一往之定判也
問。外法異生。可淨解脱 答。可
解脱 兩方。若起淨解脱者。披婆沙論
八十四。述第二第三解脱差別云。謂第二
解脱。通依内外道相續。淨解脱唯依内道相
 正理論八十中。或明第二第三解脱差
。云内外道身共不共故。或解唯第三第八
解脱名身作證。釋或唯此二種。唯内道得
。任此等論判。外法異生。不淨解脱
若依之爾者。外法異生。既起初二解脱。寧
淨解脱
答。淨解脱是假想觀門也。外法異生。何不
之哉。是以。婆沙論八十四中。述八解脱曾得
未曾得相云。想受滅解脱。唯未曾得。餘七解
脱。通曾得未曾得。謂諸聖者。及外法異生。
皆通曾得及未曾得。外法異生。唯是曾得
此文意。外法異生。得淨解脱之旨。炳然也。
若許之者。豈不現起哉。加之。婆沙論
八十五中。明八勝處曾得未曾得相云。皆通
曾得未曾得。謂諸聖者。及内法異生。皆通
。外法異生。唯是曾得十遍處曾得未
曾得相云。皆通曾得未曾得。謂諸聖者。及
内法異生。通曾得未曾得。外法異生。唯是曾
 此等文意。從四勝處。前八遍處。如
解脱。外法異生得爰知。亦可淨解
云事。但於婆沙論。淨解脱唯依内道相
之文者。淨解脱是殊勝功徳。異餘六解
。立身作證名。故對第二解脱。論其差別
之時。一往云唯依内道相續也。非盡理談
歟。准光法師所引婆沙論百五十有説。淨
解脱雖色淨相。而不煩惱。以殊勝
故。世尊安立身作證名之説。可之。正理
論兩處之文。會通之趣。亦以同
問。起滅盡定時。必伏非想非非想處煩惱

  第五卷抄&T047368;錄之
問。有學聖者所起滅盡定。可無色界等流
 答。可無色界等流果 兩方。
若受無色界等流果者。婆沙論中。有學聖
者。所起滅盡定。不無色界等流果 若
之爾者。無學聖者所起滅盡定。既受無色
界等流果。有學聖者。例亦可同如何
答。有學聖者所起滅盡定。爲同類因
色界等流果之義。必然也。更不求之
但於婆沙論説者。正見彼論文云。滅盡定。
諸學者更受無色界異熟果。令無色界等
流果此文意云。有學聖者所起滅盡定。
異熟因。受無色界異熟果故。以之爲本。
且不無色界等流果。無學聖者。所起
滅盡定。無異熟因無色界異熟果
。故受無色界等流果爲言爾故。
有學聖者。所起滅盡定。不無色界等流

問。前八遍處。倶緣可見色 答。倶緣
見色 兩方。若倶緣可見色者。地水火
風遍處。尤可觸處也。是以。光法師所引
婆沙論八十五中云。謂觀青等一一無邊。復
青等爲何所依。知大種故。次觀地等
一一無邊此文意。地水火風遍處。可
觸處 若依之爾者。披今論疏解釋。前八
遍處。倶緣可見色判如何
答。云三境欲可見。述八如淨解脱。性相之
定也。明知。前八遍處。倶緣可見色云事。
故今論云。十中前八。如淨解脱○依第四
靜慮。緣欲可見色正理論八十云。又如
解脱。依第四靜慮。及緣欲界色處爲境
顯宗論四十説。全亦同之。婆沙論八十五云。前
八遍處。唯緣欲界色處 任此等論文。前
八遍處。倶緣可見色之旨。分明也。但於
水火風遍處。尤可觸處也云難者。光
法師釋此疑云。實緣色處。假想地等。故
正理八十云。如何地等。亦名色處。地地界
等。有差別故。顯形名地等。如先已説
地等遍處。不地界等。故前八種。但
色處。風與風界。既無差別。如何可
亦緣色處。此難非理。以諸世間亦説黒風
團風等故。由此前八。緣色理成此釋意
云。上卷云。地謂顯形色。隨世想名。水
火亦復然。風即界亦爾。顯形二色之上。隨
間想。假立地水火風四大種名。故前八遍處
之中。後四遍處。緣此假立地水火風四大種
。顯形二色。假作青等所依實地水火風四
大種行解故。雖地水火風遍處。實緣
見色爲言寶法師謂色處爲所緣。緣假四
故之釋。泰法師依第四靜慮欲界可
見色。勝解作意緣可見色。作假名地水火風
。乃至風及風界。或異説故之釋。其意亦同
之。次於光法師所引婆沙論。復思青等爲
何所依。知大種故之文者。就今所作行
。云青等所依大種也。遍處是假想觀
門故。雖觸處之中實四大種。緣假四大
。作青等所依。實四大種行解
重難云。遍處是假想觀門故。緣非實四大種
顯形二色。作青等所依實四大種行解者。風
即風界。無假風名云義意。緣顯形二色。可
實風大種行解。如彼不淨觀。緣清淨色
不淨行解也。何云有餘師説。唯風遍處
所觸中風界境哉
答。雖假想觀門。寄相似義邊。作其行解也。
顯形二色之上。隨世間想。假立地水火風
。故寄此義邊。緣顯形二色。作實地水火
風四大種行解也。風即風界。無假名云義
意。顯形二色之上。全無立風大種名。故
顯形二色。不實風大種行解也。欲界
色境之中。其體清淨色。傍有似不淨色
之義邊。故寄此義邊。不淨觀緣欲界一切色
。作不淨行解也。若欲界色處中。都無
淨色者。不淨觀緣欲界一切色處。不
不淨行解
重難云。任蘊不無爲之理。無色四蘊。全
立虚空無爲名之義邊。何空無邊處遍
處。緣自地四蘊。作虚空無爲無邊行解哉」
答。無色四蘊雖立虚空無爲。名虚空
無爲。同是非色法故。空無邊處遍處。緣自地
四蘊。作虚空無爲無邊行解
問。後二遍處。爲唯緣現在。爲當緣過未二
 答。不現在。可過未二世
兩方。若緣過未二世者。後二遍處者。假想
觀門也。何可過未二世哉。是以。不淨觀。
四無量。初三解脱。八勝處。前八遍處。唯緣
現在。不過未二世者。論家人師之所
也。後二遍處。例亦可同。何況。見婆沙論三十
云。於無色界遍處法中。非擇滅得。漸漸
増長後二遍處。非擇滅得。漸漸増長。豈非
唯緣現在 若依之爾者。婆沙論八十
中云。後二遍處。倶緣三世如何
答。後二遍處。不現在。廣緣過未二世
事。婆沙論。後二遍處倶緣二世之文。甚分
明也。誰可求之哉。但於後二遍處者。假
想觀門也云難者。後二遍處。雖是假想觀
。所緣既通非色四蘊。故少分緣過未二
之類可有也。次於不淨觀四無量。初三
解脱。八勝處。前八遍處。唯緣現在
未二世云例難者。彼緣色法。勝解作意故。
唯於現在色法。作假想觀門也。次於婆沙
論。於無色界遍處法中等之文者。後二遍
處。雖少分緣過未二世。多緣現在故。從
説。非擇滅得。漸漸増長也
重難云。寶法師餘處二十二不淨觀緣
云。勝解作意。唯於現境相想緣故。不
過未。如五識等。唯緣現境此釋意。一
切勝解作意功徳。唯緣現在。不過未二
若後二遍處。唯假想觀門者。更不
過未二世是一 次。有何故。假想觀門
色法。唯限現在。緣非色法。廣通過未二
是二
答。思後二遍處行相。唯可假想觀門也。
故光法師解後二遍處。如次空識二淨無色
其自性。各緣自地四蘊境之論文云。
後二但觀空識。故以無色。爲其自性。各緣
自地四蘊境。假想思惟。作無邊空解。作
無邊識解婆沙論八十九中。釋後二遍處生
五心云。是假想觀。不起色界定心
但於寶法師餘處。勝解作意。唯於現境
之釋者。且就色法假想觀門。云假想緣
故。不過未歟。或亦從多分爾歟
次。色法現量可知法。非色法比量可知法也。
而現量可知法。過未二世。非現在。故不
淨觀。四無量。初三解脱。八勝處。前八遍處。
唯緣現在。不過未二世歟。如彼眼等五
識唯緣現在。不過未二世也。比量可知
法。三世其相是同。故後二遍處。雖唯假想觀
。廣緣三世
問。勝處遍觀門。悉解脱攝歟 答。非悉解脱
 兩方。若悉解脱攝者。三種觀門。既各
別也。何悉解脱攝哉。是以。今論中。判
後起勝前前。解脱勝處遍處。觀門可
 若依之爾者。解脱者。目棄背義。勝
處遍處。亦可此義。寧非解脱攝哉。何況。
今論文。云勝處有八種。二如初解脱。次
二如第二。後四如第三。遍處有十種。八如
淨解脱。後二淨無色。述勝處遍處觀門。悉解
脱攝之旨如何
答。若據色界解脱勝處遍處之者。觀門
勝劣不同。行相總別亦異。故勝處遍處非
也。故見今論云應知。此中修觀行者。
諸解脱。入諸勝處。從諸勝處。入諸遍處
後後起勝前前光法師釋此文云。
前引後故後勝 故婆沙八十五云。此
中解脱。唯於所緣總取淨相。未別青
黄赤白。後四勝處。雖能分別青黄赤白。而
無邊行相。前四遍處。非唯分別青
黄赤白。而亦能作無邊行相之。正理論
云。此解脱等差別云何。唯能棄背。名爲
。兼折所緣。名爲勝處。如無邊解得遍處
。此三善根。漸次修故。有餘師説。此三善
根。由下中上。故有差別。謂能棄捨。勝伏所
緣。行相無邊。有劣勝故。有餘師説。解脱唯
因。遍處唯果。勝處通顯宗論四十説。全
亦同之。婆沙論八十五解脱勝處遍處有
何差別。答之有多復次義中云。復次唯因
解脱。唯果名遍處。通因果勝處。復次
能有棄背解脱。能伏境名勝處。能廣
遍處。復次唯作勝解解脱。能伏
勝處。於所緣境二無量遍處
此等論判。前三解脱。八勝處。前八遍處。
勝劣不同。行相各別。故互不相攝云事。甚
分明也。但於解脱者。目棄背義。勝遍處亦
此義云難者。前三解脱。總緣可見色
背色貪心。及不淨觀心。八勝處者。約
見色。分別多少青黄赤白。制伏所緣境。前
八遍處。緣可見色。作青黄赤白地水火風無
邊行相。故八勝處。前八遍處。雖棄背之
。非前三解脱攝也。故婆沙論百六十七中。
發智論十八初第二第三解脱攝初第二第
三解脱世俗智云文云。此中前三解脱。皆
倶生品五蘊爲性故。得世俗智。是初
總觀故。不勝處遍處次於今論。勝處
八種。二如初解脱等之文者。自性依地
所緣境等是同。故云爾也。非八勝處。前
八遍處。即前三解脱攝歟。故光法師解八中
初二如初解脱。次二如第二解脱。後四如
第三解脱之論文云。八勝處中。初二勝處。
自性地等。如初解脱。是初解脱果故。次二
勝處自性地等。如第二解脱。是第二解脱果
故。後四勝處自性地等。如第三解脱是第三
解脱果故今論中。釋遍處有十種。八如
解脱之偈頌云。十中前八。如淨解脱。謂八
自性。皆是無貪。若幷助伴五蘊爲性。依
四靜慮。緣欲可見色此等釋意。勝處有
。二如初解脱等者。談自性依地所緣同
次若據無色界解脱遍處之者。四無
色解脱。各以自地加行善四蘊其體故。
空無邊處解脱。即攝空無邊處。識無邊處解
脱。即攝識無邊處遍處也。故婆沙論百六十七
中。釋發智論。空無邊處解脱。攝空無邊處
解脱。及彼遍處。六智。三三摩地。識無邊處解
脱攝識無邊處解脱。及彼遍處。六智。三三摩
云。四無色解脱。各以自地加行善四蘊
性。是故。得後二遍處。及六智三三摩
慈恩大師瑜伽論略
纂十五
倶舍論。云後二遍
處。即彼二解脱。亦顯此意
問。付前八遍處觀門。觀青等四色後觀
等四大種 答。觀青等四色後。觀地等
四大種 兩方。若觀青等四色後觀
等四大種者。今論文。引十遍處次第云。謂
周遍觀地水火風青黄赤白正理八十顯宗
四十兩論之説。全亦同之。明知。觀地等四大
後。觀青等四色云事 若依之爾者。光
法師所引婆沙論中。觀青等四色後觀地等
四大種如何
答。思前八遍處觀門。觀青等四色後觀
等四大種也。今論中云。應知此中修觀行
者。從諸解脱諸勝處。從諸勝處。入諸遍
。以後後起勝前前故者。淨解脱次起
四勝處。後四勝處次起前四遍處故也。若前
地等四遍處者。以何可能引哉。故光
法師所引婆沙論八十五云。此中解脱。唯於
總取淨相。未別青黄赤白。後四勝
處。雖能分別青黄赤白。而未無邊行
。前四遍處。非唯分別青黄赤白。而亦能
無邊行相。謂觀青等一一無邊。復思
等爲何所依。知大種故。次觀地等一一
無邊之。勘婆沙論處處之文。或八十五
云。前四遍處。以眼識加行成滿時。
青黄赤白四色處境中。四遍處以
加行成滿時。緣地水火風四觸處
百四十一云。十遍處者。謂各別觀
黄赤白地水火風。即爲前八此等論判
青等四色後觀地等四大種之旨。炳然
也。但於今論。謂周遍觀地水火風青黄赤
之文者。泛爾只述十遍處相。更非
門次第之也。正理顯宗兩論之説會通之
趣亦以同
問。麟喩獨覺。得滅盡定加行得。爲當離
染得歟
  第五卷抄&T047368;錄之
問。今論意。依身在欲天。可前三解脱
 答。不前三解脱 兩方。若起前三
解脱者。今論疏中。依身在欲天前三
解脱 若依之爾者。勘正理論八十。述
一師意云。有説。初起唯依人趣。要由教力
引起故。人中有教。天趣中無。設有著樂
初起。故人初起。退生欲天。由宿習力
後起義設雖今論意。何不此義
答。見今論文。偈頌結餘唯人趣起。長行判
四無色解脱。二無色遍處。一一通依三界身
起餘唯人起。由教力。光法師釋此文云。
四無色解脱。二無色遍處。非教力。一一
通依三界身起。餘前三解脱。及八勝處。前
八遍處唯人三洲能起。由教力故。不
既表餘唯人起。由教力。又亦遮
教力故。不餘處。今論意。依身在欲天。不
前三解脱云事。甚分明也。但於正理論。
故人初起。退生欲天。由宿習力。有後起義
之説者。今論意。何可必同正理論有説義
哉。故正理論。初師所餘一切。依欲界身。唯
人中三洲北。餘慧力劣。無聖教故之
説。可今論意
重難云。今論餘處二十二中。明不淨觀
。偈頌結欲色人生。長行判唯人趣生。
三洲除北。光法師釋此文。引婆沙論四十
何處起此不淨觀耶。答唯人三洲。能初現
起。天中無青瘀等相故。六欲天。唯能後
起。有説。初後皆唯人趣。六欲天中。無青瘀
等不淨相故。都不現起之文畢云。倶舍同
婆沙後師。若據初起。或同婆沙前師。正理
婆沙前師若據初起。或同婆沙前
之釋之。今論意。何不初二解脱後
起。通六欲天之説哉。不淨觀初二解脱行
相。所緣大同故也如何
答。若據初起。或同婆沙論前師之釋。何樣得
意爲疑哉。若初起邊同婆沙論前師説
釋得意者。全不疑。若今論唯人趣生
之文。據初起之。後起通六欲天云釋。得
意者。其疑且似爾。試會之云。不淨觀後
起。通六欲天者。婆沙論前師説。故會今論。
唯人趣生之文。同彼前師説云釋意。可
之。初二解脱後起。通六欲天云事。婆沙論
中。無分明説。正理論文。初有此義故。何以
前論説。強可後論一説意
問。論中明上二界色無色定緣。云
業力。爾者。寶法師意。今此業者。爲唯限
順後業。爲當通順生業 答。唯限順後
 進云。寶法師釋云。謂先於欲界。或
色界等順生受。及順後受業 付
之。依寶法師釋。披今論所説云。二由
。謂先曾造第二靜慮已上等地生
順後受業正理論八十顯宗論四十説。光法
師。暉法師釋。全同今論文。唯擧順後業。若
爾。寶法師解釋。寧不此等定判哉。上地
生順後受業泰法師釋此文云。二由業力
謂先曾速造感
答。上二界中。無退故。生上二界。起上地
。造順生業之者。不退彼定。故無
生業爲起定緣之義也。論家人師釋中。唯
順後業。即存此理故也。其釋即如疑難
出。但於寶法師造順生受。及順後受業
之釋者。學者會通。雖一准。且依相傳義
云。此釋意非順生業起定緣。且出
一類成申釋意者。依身在初靜慮已離
靜慮染。未第二靜慮染人。造第二靜慮
順生業。造第三靜慮順後業畢。由彼順
生業力靜慮先生第二靜慮。由彼順後
業力。從第二靜慮第三靜慮之時。可
第二靜慮染。故起第二靜慮煩惱能治
。爲起定緣云也。是則爲順後業爲
定緣之義。云出由順生業第二生
也。非此順生業起定緣
問。頌文云。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爲體
者。諸佛正法滅盡。釋尊正法滅盡。其義同歟
 答。其義聊相替歟 兩方。若其義同者。婆
沙論中。可不同 若依之爾者。正法滅盡
者。三世道同之軌則也。何有不同
答。勘婆沙論百八十三云。或有諸佛未
𣵀槃。正法便滅。或有諸佛般𣵀槃後。經
七日。正法便滅。然我世尊釋迦牟尼。般𣵀槃
後。乃至千歲正法方滅。彼未般𣵀槃。及般𣵀
槃已。經於七日正法滅者。依更無
性離生説名爲滅。釋迦如來。正法滅者。依
甘露界斷。説名爲滅。雖天中猶有甘露界
。然依人中滅故名此文意。諸佛
正法。依更不正性離生。名爲滅盡。釋尊
正法。依甘露界斷。名爲滅盡爲言而見次上
云。空中復有大聲。唱言。釋迦大仙。所有
正法。從今永滅。更無能入正性離生。妙甘
露門。於斯永閉。大苦黒闇。遍滿世間。更無
救護將導之者。入正性離生加行甘露
故。明知。諸佛正法。不正性離生以來
滅盡初。釋尊正法。不起入正性離生加
。以來爲滅盡初也。若爾。根本加行之階
級。其位雖聊異。依入聖之義邊。其趣大
相同者歟
問。論中明正法住時。擧二師説。爾者。初師
意。如何釋之耶 進云。今論云。聖教總言
唯住千載 付之。如來聖教。流行閻浮
遥至像法末法之時。何唯限千載哉。何況。
寶法師解釋云。論主造論之時。佛𣵀槃
後。九百年中定知。光法師在世。是千載已
後也其時寧可聖教滅盡
答。聖教總言唯住千載者。如來聖教感
世間。唯限千載此時云也。故婆沙論
百八十三云。然我世尊釋迦牟尼。般𣵀槃後。乃
千歳正法方滅但於如來聖教。流行閻
。遥至像法末法之時云難者。如來聖教
纔傳世間。雖像法末法之時。彼皆衰&MT04800;
千年之時分。故以少屬元云唯住
也。次於光法師在世之時代者。粗雖
異義。大概推之相當一千八百餘年歟。想
像其時像法之季。如來聖教。纔相殘時歟
尋云。以何得光法師在世之時代。釋尊
入𣵀槃後一千八百餘年
答。演義抄中。述八十華嚴經疏之時代
云。以今去大師𣵀槃。一千八百六十餘年故
光法師在世。雖於此。不幾程
問。論中明正法住時。擧二師説。爾者。第二
師意。如何釋之耶 進云。今論云。有釋。證
法唯住千年。教法住時。復過於此 付
之。正法千年者。經論常途之所談也。教法住
時。何可千年哉。是以。見婆沙論百八十三
云。然我世尊釋迦牟尼。般𣵀槃後。乃至千
歳。正法方滅 若爾。教法住時。復過於此
之説。豈不婆沙論文
答。釋尊入𣵀槃。一千年以來。無入聖得
果之者。故證法住時。雖唯限千年。千年之
後。教法獨盛。受持正説者。便住世間。故云
教法住時。復過於此也。今此説意。尤叶
。故寶法師判二説正不云。今詳兩説。後
説爲正。所以得知。今時有教。有教法
但於正法千年者。經論常途之所談也云
者。據教證二。正法竝住在世間之時
爾也。更非教法住時。猶過千年之義邊
歟。婆沙論。乃至千歳。正法方滅之文。會通之
趣。亦以同
問。大師世眼久已閉。堪證者多散滅。以
下六行文。爲本頌。爲當長行歟 答。長行攝
本頌 兩方。若本頌者。光法師所判
中。可長行攝 若依之爾者。披泰法師
解釋云。此論一部。傍正總有六百七頌。上
來初有三頌。辨造論緣起義當序分。次有
六百頌。明所簡擇漏無漏法。義當正宗。自
下第三有四行頌。謙退造論。勸求解脱。義
流通之。寶法師。云自下有三頌。大
文第三勸學流通分。圓暉法師。述且傷歎人
有徳者頌曰。任此等定判。明知。本頌云事
如何
答。世親菩薩造倶舍論六百行頌。遣門人
寄往迦濕彌羅國之時。無此文。後被
釋論。解釋六百行頌之日。初製大師世眼
久已閉以下六行文。故長行攝非本頌也。何
況。廣勘今論一部始末。擧六百行本頌
習。先標頌曰之。後云論曰之。而大
師世眼久已閉等之文。不頌曰之標言。無
論曰之釋文。長行攝非本頌云事。炳然
也。故光法師釋迦濕彌羅國毘婆沙師議
毘達磨理善成立。我多依彼釋對法宗。少
貶量我失。判法正理。唯在世尊。及諸
如來大聖弟子之論文。云長行中。一正
頌本。二傷歎勸學。此即正釋頌本。二傷
歎勸學者。指大師世眼久已閉以下六行文
故長行攝非本頌之旨。此釋亦分明也。加
之。見正理論八十。迦濕彌羅議理成。我多
彼釋對法。少有貶量我失。判法正
。在牟尼之一頌後。無別偈頌。若大師
世眼久已閉以下六行文。是本頌者。正理論
中。何不之哉。但於泰法師解釋者。理實
而言。雖長行攝。結七言頌傷歎勸學。故立
頌名也。故光法師云。大師世眼久已閉堪爲
證者多散滅者。此下第二傷歎勸學。就頌中
一傷歎人。二勸學法。亦立頌名也。重按
法師釋意。長行之中。結偈頌故。指今此頌
傍頌歟。寶法師定判。圓暉法師釋。會通
之趣。亦以同
  寫本云
文永二年乙丑八月五日酉時於海住山十輪
院抄之畢去夏五月十九日始清書之此秋
南呂上旬候遂結集之前後首尾送七十五
日之光陰大小新古&T047368;七十箇條之論義爲
之當山居住之思出充之來世得脱之業因
三寶諸天哀愍納受殊別吾山本尊觀音薩
埵知見此勤八宗擁護春日權現照覽此志
草庵風添之暮施引攝於兜率之雲龍華露
結之曉開慧解於唯心之月過去二親師範
現在同法善友遂再觀於三會之庭談往事
於慈尊之前而已
  右筆華嚴宗末葉法印權大僧都宗性
 年齡六十四
夏臘五十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86 787 788 789 790 791 792 793 794 795 796 797 798 799 800 80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