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指心鈔 (No. 2217_ 頼瑜撰 ) in Vol. 59

[First] [Prev+100] [Prev]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大日經疏指心鈔卷第九

  疏卷第二之二
經唯願世尊説彼心者。抄云。經説彼心者即
彼六十心也。謂上問云心諸相與時願
佛廣開演此意今重請但局六十心
也。所以答説文云諦聽心相之故問下釋
文云。亦是答諸心相及心殊異
文答心相何不彼文乎。答。此既兼
。故非今問也。若云心相故此問
彼可六無畏文。彼又兼殊異故非
谷響也。私云。既云説彼心心相。此重
請兼殊異何失。況三劫文無別請問最可
此問也。若九句中問故無重問者心相
何重請及兩度矣。又三劫文心相酬此問
者殊異何無今問乎。但諦聽心相者。問雖
廣約六十心先答心相也。問。若爾六無畏
又可此問。何又問乎。答。三劫答二句故。
六無畏濫二句故。更問隨一也。或又
復但問心相今問通二句也。故下問
演説心相。今云説彼心。可之。又義。
三劫文心相邊近答前重問殊異邊遠答
句中也。兼二意故無重請也。又准十縁生
句無重問而直答修行句。三劫文無重問
九句中
初列六十心名次釋其相者。上唱經文中。
謂貪心至受生心。是列名也。云何貪心下釋
相也。問。今此二句爲云何已下經文
文前列名釋相義也。猶如次明順
理之心。故知云何貪心者列名也。謂隨順下
釋相也。餘心亦爾也。況前文中名闕一釋
三。於後文阿闍梨所傳名釋
六十心名等耶。答。凡答前問中有
名釋相。若此文唯釋云何已下者有
受生心已上文之過。又問句可釋相
列名。例如釋論唱章判説門耳。又雖
一三阿闍梨意故云六十心也。又約滿

謂染著前境等者。今此二句釋經染著字
也。唯識論云。云何爲貪。於有・有具・染著爲
論疏云。於有者謂後有。即唯異熟。三有
果也。有具者即中有幷煩惱業及器世等。三
有具故或無漏法○薩婆多師縁無漏貪是
善法欲。今大乘説愛佛貪業皆染污故與
見倶生縁無漏起故無漏法能資長有
有具此釋。前境者通漏無漏善惡無
記法歟。又准下違善法無貪。今前
境可惡無記法歟。又依即是染污淨心
無漏歟。或又貪心起淨心染故云
所著境歟。若隨順修行此法者釋經隨順
法三字也。此者指前染著前境也。此貪染
即法故云此法也。行人順行此貪染法
有貪心也。餘修行名善今順行染法
也。修即行義故如惡行耳。以心法下
委釋順修義也。謂貪性内成事業彰于外
故云有相也。第四慈心釋云。上慈字據
下慈字是外相所爲事業也今准此。云
何貪心是約内心下染法即外相事業歟。又
或本云。謂隨順貪染法者下貪
多以順修明義者。抄云。此六十心多分將以
隨順修行之者其心性之義或染污心或
清淨心。問。云何是清淨貪心。答。眞言行者但
貪心實相自然貪不染心即是清淨貪心。
下經明十六大菩薩第三名金剛貪染菩
大疏抄一云。諸句以隨順云云
何。答。内有其心時其相外彰。譬如
火性言也。可之。順者如義准
云云
未得出世心等者。下文云。最初解了唯蘊無
時即名出世間心生世間六十心
此文今出世心者唯蘊無我悟也。問。釋
守護心云。學聲聞者多生此心又釋
室宅心云。多是聲聞習也狗心亦同之。又
具縁品明擇地時以毛髮糠糩灰等
除去法。此中灰炭疏釋云。謂示小法二乘
然今釋六十心云。平治心地時亦當
一一簡去應知二乘心所除六十心攝
也。若爾何云今出世心耶。答。六十心但與
順世善雜起之心。故疏第四云。謂六十心與
善種八心共體而生何三乘出世心爲
十心攝矣。但第四卷釋者擇地義廣除去法
是多。以去二乘心六十
。彼毛髮者六十心故。今平治心地約
。彼廣除去三妄故。故下釋云。百六十種
上中下微垢應擇使今文學聲聞等
者約聲聞凡位歟。仍無失。又云。若以淨菩
提心出世間心此釋地前三妄位
六十心可雜起歟。六十心又爲百六十心未
三重具如
下辦
故知初地淨菩提心爲
世心歟。依之舞心五通餘習神變爲除蓋障
之所治。窟心得劫壽未來佛法明道
能治除障法明是淨菩提心異名故。或
又六十心染淨心品相雜。水心云洗濯一切
不善。板心云習行八齊。烏心云持戒修善
此等非一向不善故。若爾出世心隨宜可
不定歟。或但皆染心也。持戒修善時於
怖爲烏心。非戒善。又行八齊
板心。非八齊
與善種種雜起之心者。或云。雜起者相應倶
起義歟。故疏第四云。謂六十心等與善種八
共體而生。及已覺察則宜除剪。未
世間心以來雜起紛亂難條緒此釋
今文。既云共體而生。定知倶起義也。又
當卷下釋云。或一時雜起此豈非一時倶
起義乎。或云雜起者染善間雜而生故云爾。
倶起義也。性相釋云。諸相應法必同性故
誰疑之。疏第四釋抄云。謂是六十心等與
善種八心間雜生。例如彼雜修靜慮漏無
漏間雜而起也。又或一時雜起者六十心中
相順心品倶起相違心品次第生爲言雜起言
同。彼云一時故異今文矣。又義下約
十心故倶起云雜起。其性同染故。今間雜
生云雜起善染異故。又義。今宗異性相。彼
云貪與疑定不倶起今六十心幷生故
貪嗔*疑既倶起。若爾何與善不倶生。染善
異同有漏故。若准雜修靜慮爲所由
出世心雜起。既不爾。與有漏善
倶起歟
若行者善識眞僞等者。抄云。謂觀貪之實性
善能了知。或貪爲眞而不貪爲僞。或不貪爲
眞而貪爲僞。猶如農夫務除穢草以輔
今此釋擧第二能治所治眞僞歟。
故知今此文通六十心總對治歟。私云。此上
釋云。此等皆是○與善種種雜起之心
此文對治行相。故知善種八心爲嘉苗
穢草譬六十心也。雜起心中却染取善之
義也。或云。既云嘉苗。此善輔淨菩提心
故淨菩提心應嘉苗也。次下淨心勢力漸
増者此意也。故下釋云。當一切時
覺察自然得淨菩提心今云。除穢草
嘉苗自増長故云輔。又云淨心増長。此淨
心即善八心也。故疏上釋云。淨心最初生起
然下文云順淨菩提心。今有漏淨心順
漏淨菩提故彼此文義是歟。或又下釋云。願
世間悉地出世淨心此今淨心
出世
勿謂是因縁事相等者。抄云。不一向謂
是因縁事相之迹。輕忽如來至覺之言
心沒在於常教之中或云。於雜起心
能分別眞僞者妄執消除淨心増長。是時但
因縁事相而不不生實相者其心專
常途淺權教中忽如來至實法爲言
佛説心相生起者爲其本不生性
云云私云。因縁事相者六十心事業外相也。至
言者至教即正教異名也。意今聖教中以
六十心義。是即令行者知妄心事相
而爲妄心中也。而忽緒聖教使
心沒妄心中。勿自覺知爲言
乃至所應進求善處者。所進求善人法依正
故云乃至歟。又今善者順世善心。出世
無漏法云乃至矣。又善處者依報歟。此外法
乃至歟。所以約示法無貪非一故
倶障善萠也。或又貪無貪同障善萠
倶。依此義倶觀貪實相對治可
貪心
無染污心名同事異者。今無貪心與疏下所
擧無貪善根及餘教所説無貪名同事異也
爲言唯識論六云。云何無貪。於有有具無
性。對治貪著善爲故知彼不
三有唯善也。此不善處妄心也。故今無
貪還貪心攝也。例如正理論中邪信釋是不
信攝
但觀貪心實相等者。抄云。如經偈云。三界極
重罪不於厭離。汝於貪欲處厭離
。不彼二乘厭離衆生又經云。
貪欲是涅槃私云。貪心事相即不生生故
即堅固性也。不a字不生際故云觀貪
實相也。問。觀貪實相貪心。何爲
貪對治乎。答。無貪即貪心故無違。或云。
貪實相貪無貪歟。云倶障善萠故。或
云。初句通二心總句。自然下別句。此中初
句明貪心對治後二句示無貪對治
經云何嗔心謂隨順怒法者。問。准性相釋。大
乘嗔恚爲根本忿怒爲隨惑。小乘中忿小煩
惱嗔不定地攝。若爾何問嗔答怒耶。答。六
十心皆以順修義故問嗔答怒也。以
修怒法顯嗔故。故釋云。怒謂嗔心發動事
彰於外云云又唯識論第六云。謂嗔必令
心熱惱起諸惡業。不染性故又云。謂懷
忿者多發暴惡身表業故。此即嗔恚一分爲
體離嗔無別相用謂嗔必令身心熱惱
者嗔心發動之義。多發暴惡身表業故是事
於外之義也。疏釋既同彼。應知今經約
體同別立。彼論約内外異二也。又顯
揚論云。忿障無嗔此又忿與嗔同也」
但於此衆縁中等者。抄云。若行者覺知如
嗔心相起之時但當於此衆多縁生句中而
察之則不障也今此能治可
歟。又無所住是a字本不生義。今經以a
宗故*最可通治也。但今總兼別故」
愛見心垢之慈者。此再數時無嗔也。故云
嗔相違。與無嗔善名異事同猶如無貪
也。此貪相應之慈故云愛見心垢等歟。非
種所生故。善種所生慈無量怨親平等故。非
貪相應故。爲能所治也。慈無量以善無
體。瑜伽云。大悲以彼無嗔無癡二法
今所治無嗔實嗔攝歟。例如無貪是
貪攝也。問。若爾何與貪相應。唯識釋貪與
嗔*疑定不倶起故。答。顯密分岐。今宗許
歟。故下釋云。或一時雜起況六十心與
善雜起云云異性既倶起。貪嗔何不並。故釋
論中釋麁者起貪嗔等能善分別違順境故
而許四相倶起。此豈非貪嗔倶起義乎。或
又唯識既云倶起。今又可爾。愛見慈者
貪攝歟。非嗔也。善慈既無嗔爲體。今何嗔
體。行相相違故。但或一時雜起是約相順
也。與善種雜起者抄云。間雜生釋論
釋。四相具起約唯心轉變義麁分別又依
境因識果義。故無違矣。上慈據内等者准
何嗔心謂隨順怒法之。問内心慈
外相慈故云爾也
遇便信受者。問。癡是迷闇爲性。故唯識云。
迷闇爲信是心淨爲義。故次下云。信者
能入又信唯是善。癡惡無記性。體性既水
火。何釋癡云信受耶。答。無惠簡擇善惡
是非遇便信受是迷闇義歟。例如彼性相中
無貪爲唯善今立染污心也。今既信
及非。豈淨心乎。猶如正理中邪信云是不信

皆以智簡擇等者。以智惠擇所説法勝
而捨劣取勝。是勝義菩提心。故戒序釋
勝義心云。須知乘之優劣云云何此云
度妄心乎。然能治云觀察世智辨聰。依
徒無義費言語世智辨聰也。故知於
世間種種所説中擇勝劣也。世出世智
異故無耳。問。若爾以出世智
智難。何云唯信耶。答。信智相應能入故云
信。遮世智與信不相應故云唯也。又智論
云。佛法大海信爲能入又唯有簡持決定
顯勝義。今唯信者約顯勝義歟。又義第五邪
信既正惠所治。第六世智淨信所斷何失。然
道人者或本過人云云過世間義歟。或本
果人云云智力籌量者世智籌量也
經謂尊教命者。或本尊字遵字也。疏中二心
雙牒。釋疑心決定心自顯故。先爲疑心

智度偈云等者。抄引智論云。如人在岐路
疑惑無所趣。諸法實相中疑亦復如是。乃至
在世雖有疑。當妙善法。譬如岐道
利好者應疏所引岐路好惡云云
惡字。無本同正文矣。又智論正本可
也。抄云。謂如人求利。須審觀岐路利好處
應便馳遂。若疑惑不進則有異。此好字上聲
之。謂利有好弱。好利者逐之。弱利者棄
又決定心等者。此下釋前決定心也。如法教
命等者菩提心論云。凡今之人若心決定如
教修行不于座三摩地現前此文
如教奉行即身成佛軌則。何云所度妄心乎。
答能破既云生正決定心。雖如教奉行
猶邪決定義歟。故義忠釋云。生正決定心
邪決定心或云。如教奉行起執故爲
過歟
謂如四諦不淨無常等者。唯識論六云。云何
爲疑。於諸諦理猶預爲性。能障不疑善品
業。謂猶豫者善不生故。有義此疑以
體。猶豫簡擇説爲疑故述記六云。此
中説疑迷於諦理猶豫。五十八中依五相
。謂他世・作用・因果・諦・實。此中言諦亦攝
彼盡。如理應思。即縁理・事倶是疑也。然
執爲人。非此疑惑。異熟心等
。四諦懷猶豫論疑。如夜見株杌
是異疏釋。故知今闇心或疑攝。或似疑。
又見杌生臆度之心論第二師解矣。又
義章六十使義云。所言疑者於境不決猶豫
疑。疑有二種。一者疑事。如夜觀樹疑
是人非人。二者疑理。疑諸諦等
小乘法中唯取理説爲疑使。大乘通取
皆須斷故此釋。四諦夜杌如次爲
事疑。若爾今闇心是疑心攝矣。問。若爾與
前疑心何異乎。答。或云。前事疑。故經云
定等事。此理疑。故云。謂如四諦等。但今取
夜杌喩。是譬迷理也。或又前疑理。故所引
智論正文云。諸法實相中疑亦復如
事。義章中如夜觀樹爲疑事。故但擧
。事諦亦攝事故。又前翻決定心此對
故。猶豫者或云。江乃古作幾太津訓也。小
犬先人行至岐分處疑不進義也。前文
如人道行以疑惑故不前進云云此意矣」
謂於決定法印等者。抄云。印謂三法印或四
法印是決定法。若過若不及者。過則爲増不
及爲於處中之惠私云。若過者
明心。故云即能懸信也。若不及者闇心。故
生疑慮解。處中惠是彼兩心能治也。但
明心段二心能治七八兩心經文
雙牒。若不過與不及處中義難立。故又
義。懸信通二義。謂不及故懸也。若過故懸
也。若爾但明心能治也。問。經云修行。何釋
懸信耶。答。信即行歟。或互顯歟。問。前決定
心不疑慮奉行。今於決定印疑慮
行。何異耶。答。明心有若過若不及義。決定
爾歟
經云何鬪心等者。今此鬪心者對他好論
故云互相是非。下諍心於自已是非
故二心是別。猶如慚愧自他別也。下無諍心
對此二歟。竝自他故。又不無鬪心

於六十心下皆合有爲性之字者。或於初可
此釋。若又可終。若因便。諍心若鬪心
時可此釋乎。答。六十心中爲性字在
何心隨在何句釋。前鬪心云互相是
非爲性故今心云是非倶捨彼故
釋歟
或先以爲是等者。或云智禪房謂其心乃至
受行之。總釋。或先已下別釋也云云此意如
是見解及更聞異言二句各通是非歟。不
其名故以違合理句又通二歟。意云。異
言若是若非以先習或非或是而契理則
受行也爲言別釋中或言顯不定故擧是捨
而顯非捨也。或云觀乘雖先所宗習等捨
是也。或先已下捨非也云云此意如是見解
者是見也。異言以違者非也。此非受行故捨
前是。或先以爲是者受行非謂是。聞他爲
不善又捨故云非也。無記無諍心者今無
諍心也。是非倶捨故云無記。或此心有覆無
記妄心故。實相無諍者實相平等故云無諍
也。即諍心也
如諸天以先世等者。今此天准下曾生上界
色界等天也。欲天亦五欲境雖念。或
自化或他化非功力。今云若有所須不加
功力但可上界也。或又可欲天。五欲境
人間故云不加功力也。但上界者擧
勝也。或望人間上界歟。義章云。若依
地持所受自然。故名爲
阿名爲非修羅名天者。法華義疏云。婆藪傳
非天。亦言非善戲。諸天以善法戲樂。
其多作不善戲此知有解脱之利等
者。修羅雖鬪戰爲本又知解脱利歟。凡修
羅通天鬼畜三趣。今爲天趣攝歟。云果報
似天故。義章云。修羅有三。一天二鬼三者
畜生。正法念經中唯説二種。鬼之與
思惟少欲知足等者。抄云。老子云。知足不辱。
注云。知足之人絶利去於身
某甲曾於我所等者。或云。恩者致善報
人懷惡報。是常人之習也。故今報者惡報也。
經文思念利他者擧善報惡報歟。或本
思念他利云云。或云。不怨親善報
人心也。太賢古迹引經云。以怨報怨怨
終不滅。以徳報怨怨乃盡耳今釋理人
利物即此意矣。又義。理人言通惡報歟。又
對治文不應紛紜思慮他縁者似善惡
矣。古迹云。世間之孝以怨報怨。如草滅
火。勝義之孝以慈報怨。如水滅今人
心是世間報故以怨報怨歟
修此法者等者。抄云。此法即眞言。者即行
人。亦者相似。如前外道所事名爲自在。行
者所事即是本尊。以此類彼。故曰亦常。眞
言行人數數係念如是本尊及悉地事。當
亦是自在之心。應當觀察。悉地之法悉屬
。遠離自心本尊之相則無自在
私案。此法者指彼宗計也。非彼此相望義
也。謂外道又立三寶故。自在天乃至苦樂等
事者出彼宗佛法徳也。修此法等示彼僧
寶傳授修行之義。故云亦常等。本尊者自在
天也。若眞言行人等下示眞言行者能行之
也。猶如十六心二十一等。云若行人等
若言起盡無異論者歟。是所對治者前文云
是彼對治其文可然。今何云所*耶。或云。是
者今能治。所對治者擧所治歟。文點云。是
治也。又狸心無是字。但云爲所對治。如
何今心與前天心別者。或云。前天心總思
一切如意。今自在心別思自在天也。私
云。前天心思隨念。此欲自在天。或前
諸天今局自在
此是世典當如是處用等者。佛菩薩利物以
逗機説法本。故疏下卷云。差機説法爲
人天*惡今何爲過。今雖機思自得利
故爲過耳
即知界入縁起等者。十八界十二入十二因
縁等歟。上諸蘊者五蘊也。意云。聞五蘊無常
。何尋廣聞修行緩怠。問。今廣聞與前多
何異*耶。答。前多聞擬他用今廣聞充
故異也。三農月者或云五月也。此月麥苅
苗蒔田殖也。或云。三四五月也。或云。三月下
種五月田殖八月苅藏也
此心性雙依二邊者。此總句。或時下別句也。
依二邊有二意。一修斷常二信邪正。此
中斷常雖前後。一人心品依二邊故。云
依等也。如河水下譬説也。河水漂物譬
。如次配兩釋。兩岸譬斷常不定係一邊
邪正也。河水譬内心依兩岸類外相
也。或又水譬内心物喩外事
是中少欲知足等者。問。前龍心用此對治。二
心何異*耶。答。彼云思念廣大資財。是大欲
也。於未得資財珍寶而願求故。此乃少欲
所治也。此渇無厭足。即不喜足也。於
得名利眷屬更多求來集無厭足故。故譬
説云。如已得乳糜更渇望餘味云云此乃
喜足所治也。故光記云。不喜足望已得大欲
未得。喜足能治不喜足少欲能治大欲
但能治並擧兼正互用故。前文無厭足者
兼義歟。或又前但約世寶此廣通出世
於所學法等故。或又前外財物此内財物
故。但於對治同者内外世出世雖異彼所治

縁起法門等者。眞如縁起法界縁起等法門
甚深微細難了知。故論云。無明熏習所起識
者非凡夫能等文故知今縁起者善不善
等事相非法性縁起之義
如龜藏六者。抄云。謂此心守護身心六根等
龜藏護四足頭尾六事他損。故涅
槃經云。龜有頭尾四足名爲六處。若侵惱
則藏入殼中。衆生六根馳流外境。塵財來
侵。自守根門龜藏六*也宗鏡録云。如
龜藏六善護其命
皆好祕惜不以惠人者。唯識論六云。何爲
慳。耽著財法惠捨祕吝爲性。能障
不慳鄙畜爲業。謂慳吝者心多鄙澁畜
捨。故此即貪愛一分爲體。離
貪無別慳相用財法者今疏財物善法
也。貪外立慳者本隨二惑異故。問。若爾嗔外
何不忿乎。答。彼約別體故。此依
實異故。影略互顯耳
猫狸伺捕等者。廣韻云。猫獸。捕鼠。爾雅曰。虎竊
毛謂之虥猫云云
又云。狸野猫
云云
玉篇云。猫眉驕切。夏田也。
食鼠也。或作猫。
音離。
似猫
望至度内者。度者行度義。平聲讀之。臨
到可行度之内也。或至字屬下文矣。又度
者度量義。入聲讀之。望至度量之内
經謂得少分以爲喜足者。問。前少欲知足爲
能治徳。今何爲失耶。答。彼於厭世法
喜足故爲徳。此可欣善法起喜足故爲
*失。准樂斷樂修立喜足。今喜足還似
不喜足
經迦樓羅心者。法花義疏一云。迦樓羅者此
金翅鳥。以其翅頭有金色故。故以爲
○經云。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閻浮提
止容其一足
如見人行善等者。此下委辨第二釋意也。此
意以他行朋黨羽翼也。問。三種練磨是
菩薩之用心。故唯識論云。引他已證大菩提
者練磨自心勇猛不退何。答。望眞言勇
健菩提心彼猶屬過歟。發心已後猶有退
故。問。若爾何下師子心爲異乎。答。彼譬
他心慢心攝歟。今顯菩提心故。故下釋
云。當釋迦師子心
當念勇健菩提心等者。對治文也。疏第一云。
今此宗明義。言師子者即是勇健菩提心。
初發意以來得大精進怯弱。猶如
師子隨執縛必獲無
所有繋屬等者。抄云。謂行者見他因縁相繋
眷屬及他人辨之事好離間。當知鼠心
使然也。○若對治者行人或見眷屬不和
勸令和。見他成辨種種善事遞相讃
成。是所對治。下准此釋
梵本缺文不釋者。今經有問無釋故云
也。泥心又同之
多是聲聞宿習者。問。從他聞法轉爲衆生
是菩薩利他行相。何云二乘自利之宿習
*耶。答。是聲聞轉教付財義非正悟解歟。故
抄下釋云。謂須菩提於般若會中猶能承
威神人法倶空又疏云。雖須菩提等猶
能承佛威神説人法倶空○心生驚疑
所趣或又大乘聲聞歟。法花云。我
等今者眞是聲聞。以佛道聲一切聞
他聽聞正法是以佛道聲之義也。令此妙音
處處聞知即令一切聞之義也。小乘聲聞是
依聲得道義故。大乘聲聞猶未内證自然
之惠故遮之。故鈔云。聲聞宿習者以
自然佛惠又義。念名利莊嚴文句
他説法。是不淨説法歟。此乃昔聞法聲
宿習也。未必二乘中聲聞
當念我當得内證等者。抄云。此則對治一類
唯政言説理觀之者問。疏下
云。或有説言。但觀心性無相無爲
紛動行菩薩道。此説非也相違如何。
答。今宗三密具修故以偏爲失矣
不起滅定者。除蓋障三昧云滅定。除滅五蓋
故非滅盡也。彼滅心心所故。又非
五通所依定故。倶舍云。五通必依止觀均
今依除蓋障定神通出世利益
故治世間小驗也。故疏第一云。得除蓋障
三昧故發五神通能知一切衆生心行
佛事取意
無礙辯才者。抄云。疏無畏辨才者無畏四無
畏。此有二種。一佛四無畏。二菩薩四無畏。
今取菩薩○言辯才者七辨才也今本云
無礙。四無礙歟。辯才所治云撃鼓心。能治
語言陀羅尼。法義詞樂四無礙宜能所契
當矣。例如舞心能所治倶神通也。又早證無
量語言陀羅尼亦法明道所得與五通同。
故疏第一云。得此三昧故發五神通。以
故獲一切衆生語言陀羅尼等文
經謂隨順自護身法者。前守護心常守護身
云云二心何別耶。答。守護義雖同所護法
寛狹異。前通護身心今但護身故。又前彼
此相望論是非故云此心實餘心不實。此
但守自不他故云自護身法。或前約
此通現未
云何師子心者。光顯抄云。師子者梵名迦羅
此云無畏。或云師子。無畏義可知。師子者
此非敵對翻。此獸王形似梵文師故。子
者指體語也當發釋迦師子心者經具縁品
云。眞言勢無比能摧彼大力極忿怒魔軍
迦師子救世
云何鵂鶹心者。唯識疏一云。嗢露迦此云
鵂鶹。謂即獯猴之異名。烏舊云優婁佉訛也
釋論四云。若迦羅鳩奢那唯見清淨光明
之色釋論梵名番眼赤鳥是梟也。於
夜中明故云夜則六情爽利也。六根明
利義也。昏憒者昏昧憒鬧之義歟
或時伺求其便者。對善心惠養或。惡心
求其便也。若不爾何云倶生等矣。下云。
饒益及陷誤如次可今二心歟。文點云。
善友欲饒益。又云。雖
友欲饒益陷誤之者。一概猜阻而懷
疑懼云云前二點陷誤義不善友。又雖字
一概等句。後點不前善惡所作。然
後點上下綴文宜歟
云何羅刹心者。抄云。梵語羅刹此云破壞。謂
此心好破壞一切功徳故名爲羅刹心
治中不念彼短者。准律家所判。殺畜等小乘
律是波逸提攝也。大乘戒又波羅夷攝也。設
造塔功徳損虫等短大乘戒
還犯重罪。依之疏四釋擇地云。微細小虫
皆擇去也。若多不除。即是有妨難處。不
辨之云云又十七釋十善戒云。此中不
殺者謂於一切有命之類乃至一念殺
等文何違此等説不念彼短耶。私案
菩薩意樂善故憐愍彼等造塔功徳
彼離生死。斷彼命重犯歟。故古迹云。如
是於彼或以善心或無記心此事已。
當來故深生慚愧憐愍心而斷彼命
此因縁菩薩戒違犯多功
又瑜伽論云。若有勝利性罪現行
又古迹云。攝大乘論以言十惡見行故
又疏下釋者十七卷釋云。復次菩薩自有
重戒。如前不殺等其數。乃是偸蘭也。
○若菩薩以正順後十戒故假使行前十事
而不此中前十事者不殺等十善
戒也。後十戒者不捨三寶等十重戒也。當
造塔等是崇重三寶故不捨三寶等攝歟。
若爾既云前十事中而不爲犯*故云不念
彼短歟。又擇地是除去弟子煩惱等之義故
彼歟。或又有開遮二意故歟。故小乘律
中爲造塔虫損等地棄捨而點餘處歟」
是故常懷惡作等者。此通上來追悔漸懼
結也。動慮不安義通善惡惡作故。故譬説令
近者不安又義。局下善惡作歟。懼是慚
愧非惡作故。然慚非惡作懼義是惡作歟。
故抄釋對治云。謂對治上來追悔慚懼
若有犯速務懺除等者。抄云。若作惡事速務
悔除。所爲善事生慶幸心掉悔
釋意勿生掉悔一句通善惡二悔能治也。掉
悔是動慮不安義故。故抄云。掉謂掉擧。令
境不寂靜意惡速悔除善生
掉悔爲言若悔除言不善追悔
慚懼可過矣。速務懺除者抄云。如人身
中有刺若不速拔害。斯甚故以爲喩也
追悔懺悔爲能所治。雖追悔懺悔
罪歟。懺悔通事理常也。又唯識論
五云。悔眠唯通見修所斷。亦邪見等勢力起
此文善惡作亦邪見所起故爲所離

如多種子於一切處者。上所擧外道天尊三
乘行等云多種子歟。起彼行田中下
也。喩取少分故。若不爾者以何譬田乎
澄之則淨者。似經文洗濯。然澄時垢
去故云洗濯歟。第二釋契文矣。發露垢惡
等者。發露對他語我所犯罪。懺悔衆僧作
羯磨悔彼罪。具如律家判。但今懺洗
理懺悔也。故云觀心實相等
猛暴之心等者。今此猛暴之心可善惡
熾盛火故。問。猛暴惡實可之。勇猛善
何遮彼乎。所以菩提心之中勇健爲三句之
。波羅蜜之間精進爲六度之本。依之師子
心對治云當發釋迦師子心。商人心能治云
修捷疾智。若爾何猛暴善爲失。又非前後相
耶。答。猛暴善亦有敗傷故爲失。慈善水
惡火善事令恒久故。若過若減皆過故。
前釋迦師子心等無敗傷故無違耳
律云猶如泥團等者。埿濘者。濘乃定反。埿濘
水流貎也。淖弱者。淖女教反。埿淖濁
若覺有此方便者。此下明能治也。或云。捨
前泥及橋之方便也。橋梁又泥具故。離泥時
同捨之也。善友者彼方便開發人也。私云。
此目近詞故指上橋梁也。泥心者泥團義所
越妄心。故云一向無明。又云無知也。橋梁
能越淨心。去無知方便也。但至橋又捨者
惑品斷已智又隨亡。或如筏達於彼
。法已應捨也。又所治中擧橋梁
治泥歟。問。今泥心前癡心何異*耶。答。
彼善惡是非遇便信受。此目前近事不
云云其體雖同行相別故爲二心歟。例如
貪心無貪心等
乃至習行八齋等者。問。六十心與善種八心
雜起心也。而六十心攝八心一心竝生
。大小乘性相不許者歟。答。今板心取
捨心八齊也。或又雖善心
爾歟。或間雜而生故無失。前文承上
以來者。上所擧善法業云上。謂今八齊等
也。猶如板上載諸物也。以廣大心下明
也。此心與前狗心何別*耶。釋云。此云
捨*棄餘善彼云以爲喜足故別也
經謂所執異所思異者。私*云。案所執異者遍
計所執。迷西而執東故云所執異也。所思
異者能迷妄心也。向西而欲東故云
思異也。所執能迷同異本方故云異也。問。
既云所思。何云能迷乎。答。所字有被處二
。今用處訓能思歟。猶如是所對治。或
又所執所思倶名遍計歟。或所思者所遍計
境歟。蛇異繩故云所執異。繩異蛇故云
思異
經謂順修無生分法者。中川點本云。無
之分法順修云云釋中漸入無因無果中者撥
無因果也。三論玄擧四執中第四無因無果
也。唯識五見中邪見攝也。而對治中離斷滅
空者四執中第三有因無果出斷見之流。五
見中邊見。六十二見中七斷滅論斷見也。似
能所治相違。然影略互而顯今心同彼兩
歟。三論玄云。總論西域九十六術。別序
宗要則四執。盛行。一計邪因邪果。二執
因有果。三立有因無果。四辨無因無果。○
問云。何名爲有因無果。答。斷見之流唯有
現在後世。○云何名爲無因無果。答既
無後世受果亦無現在之因問。今心
斷見。與下羂索心墮於斷見等何異耶。
答。此無生分之義同斷滅。彼取縛之義故
無失。是所治甘露等者或本所謂云云此本宜
歟。但多本治字也。前後皆云所對治
墮於斷見等者。經云我縛。身邊二見是別。何
斷見我縛耶。我言有通別義歟。或又經
我釋兼示斷見
而修定心及觀察法義者。問。止觀雙修是佛
道修行至要也。何爲所遣心。故起信論中唯
於止過專勸止觀倶行乎。答。對治
中云思惟修靜亂無間。思惟觀。修習定。此
止觀靜亂不離故云無間。故釋論云。修
三昧寂靜。修習智惠散動境。在
寂靜中常不動。在散亂中常不寂。
相捨離倶行倶轉能治所治
定偏觀故爲失歟。又義。既云寂然住立。靜
義是定故但修止歟。觀察者釋論記云。由
定亦具觀察用故復云觀義又義。既置
及言定惠無雜。何云定用。就中譬
二足止住。何云唯止。經中輪闕者譬
足人同分。故應知但端坐住立不四儀六
故爲失。云二足止住歟。又能治文云
一切時處。此意矣。故起信論云。於一切時
一切處所有修善隨已堪能不捨。修學
心無懈怠○若住若行若臥若起皆應止觀
倶行筆削記云。此約四儀六縁之中皆須
止觀。雙修定惠倶運
霖雨特甚等者。霖力今反。霖雨者雨不
久雨三日雨也。滯淫滯。又作㦅。直例反。
沈滯久滯也。淫以針反。潤淫。又餘針反。
滯淫者久雨也。蟄又作墊。都念反。藏
意。顯可知矣。蔚翳者。蔚於謂反。茂蔚盛
*蔚。翳於計反。隱翳障*翳。意時俗憂喜苦
樂思慮之心茂盛互以隱障滋多爲言
則當行捨心等者。五受中以捨受世間憂
喜樂受歟。今不苦受樂受苦受
歟。或又攝憂歟。開彼故。三受五受開合不
同故。唯識論第五云。或總分五。謂苦樂憂喜
捨。三中苦樂各分二者逼悦身心相各異
故。由無分別有分別故。*最重輕微有差別
故。不苦不樂不二者非逼非悦相無
故。無分別故。平等轉故或又善十一中行
捨心歟。猶如智心能治出信耳
常修治耕墾者。墾𢫈佷反。訓堀也。芸除苅
拂也。迴此功力事其心者。私案有二意
一云迴事其身之功力事其心爲言
心者以嚴身塗養具翻供養福田
之心也。一云迴嚴身功力修事。而其迴心
供養具福田爲言
還復自推求是心等者。問。觀展轉縁生義
a字門實義。故疏七釋a實義云。一切
法無衆縁。從縁生者悉皆有始有
本。今觀此能生之縁亦復從衆因縁生展
轉從縁。誰爲其本。如是觀察時則知本不
生際何。答。縁生。無義觀展轉生
窮盡。未本不生際。故異彼義
當一向安心等者。抄云。當一向安心於
四諦之理務令貫穿窮徹。所謂生滅無生無
量無作。從淺之深以盡因果。離此之上更
推求則但増心數。徒令發狂終無其理
故云當一向安心等私云。生滅等者今諦
理示四教四諦也。謂生滅四諦藏教乃至
無作四諦圓教故。但疏似二釋。抄爲

無明住地三毒之根者。抄云。謂三毒從無明
住地生。増長名三毒根。若無明住地壞時彼
亦隨壞。○唯識疏云。煩惱有二種。謂住地煩
惱及起煩惱。住地有四。謂見一處乃至有愛。
起煩惱者。勝鬘説無明住地起煩惱取意
此意二障相望爲能所生也。謂無明者所知
障四住煩惱障故。意所知無明住地生煩惱
三毒之根本也爲言私云。不爾由無明
根本此五根本豈但初劫所度人執乎。五根
本通三妄故。況淨影釋以勝鬘起煩惱未必
無明住地。具如釋論愚抄辨。恐不
家釋義。亦疏第三云。爲一生補處菩薩
去心中無明父母極細之垢亦名治地
此文微細妄執望三妄而爲根本。故云
明三毒之根歟。勝鬘經云。無明住地其力最
大。佛菩提智之所能斷又當卷下釋云。由
無明五根本煩惱心此文
根本外更有能生無明。今文之隔法詞歟。
又義。無明是三毒五根本中隨一癡也。雖
諸煩惱生必由癡故云爾。非五根本之
外有別體也。故法相宗釋云。諸煩惱生必由
癡故之是助語之詞也。若存無明別體
百六十心可其數。既不別體也。
又疏三云。無明三毒名爲愚癡此又三毒
總似無明愚癡。然實貪嗔生起。又必由
無明故云爾歟。問。若爾下文云我倒所生
三毒根本何必由癡*耶。答。彼取見所斷
之見惑邊故云爾。非必由癡故義。此義
見修。無簡別故。況我倒五見攝非本惑
何云能生根本。應知爲三毒見惑邊耳。
妄想不生者指上無明住地妄想也。故
菩提心論云迷途之法。從妄想花嚴經
云。若離妄想一切智等即得現前云云
論根本無明又是也
常以高擧爲性等者。唯識論六云。*云何爲
慢。恃己於他高擧爲性。能障不慢苦爲
業。謂若有慢於徳有徳心不謙下。由
生死輪轉無窮受諸苦論疏云。於
徳法及有徳者。心不謙下疏不能下意
者論心不謙下之意也。不可屈撓者抄云。
疏不可屈撓以教切者。撓字切韻注云
也。即是不屈令其曲直肉教
反。如草反擾撓覽撓曲也。常操者常心操
歟。以忍辱下明對治
前心務高此心務廣者。前彌慮心於師僧等
勝人高擧故七慢中慢過慢也。倶舍論十
九云。於勝謂勝名慢過慢今海等心於
一切勝事皆歸於已増上慢。光記云。於
未證得勝功徳中已證得増上慢
故知今二*心於慢開之故對治釋云
大慢之心
譬如完堅之器者。廣韻云。完全也
如是同性者。此一句示能同之心也。此心亦
爾下釋此句也。已下釋上二句也。文點云。
謂諸有習行業彼生心。如是同性云云
今如是同性一句別顯受生心能同總通
心能似
由黒白業受善惡報者。此倶舍論等中明
中白白業黒黒業二種也。如次異熟。又白
黒故云受善惡報。故頌疏十六云。欲界諸不
善業一向名黒。染污性故。異熟亦黒。不可意
故。色界善業一向名白。不惡故。異熟亦
白。是可意故問。若約四業次第
。何云白黒乎。答。若云黒白第三雜業
故。爲是善惡二種業白黒也。四業中
隨一白黒故。故光記云。以欲界中惡勝
善故惡名黒黒白黒。善名白白
知今白黒者擧欲不善色善業也。由所作種
種雜故等者第三黒白業也。故頌疏云。欲界
善業名黒白。惡所雜故。異熟亦黒白。非愛
果雜故。善性是白非是黒。黒來陵雜立黒白
。約前後間雜自性問。異熟云
彼彼無量差別身。何但云人果耶。答。非愛
果雜故云無量身歟。或又大師釋云。人及修
羅非是純惡。雜業所感二趣故云無量
歟。問。若爾惡果既通三惡趣。何不
無量。乎。答。彼雖皆惡果故。此雖
善惡果故。又修羅通天鬼畜三趣
實有四趣故云無量
除去不善純修白法者。或云。前白黒業中除
去黒業純修白業故云純白。前與黒倶故
純耳。應知由所作種種雜故等者釋成上
白黒業等也。就此善中等者。此善有命終生
天後得涅槃之功故云更去麁鑛乃至得成
醍醐妙果也。私云。六十心皆所治妄心故黒
白倶所治妄心。何其中捨黒取白。況復今白
黒業所似之譬也。全非能同之心。何云
彼中乎。故知今能治白法者無漏業歟。所以
未得出世以來六十心與善種雜起故四業
中有漏三種業爲所治無漏業爲能治也。故
倶舍論云。佛依業果性類不同所治能治殊
黒黒等四又云。能盡彼無漏者彼是所
治也。無漏能治也。謂無漏業能盡彼前黒等
三業非黒非白問。若爾所除既通
。何唯云除去不善。又無漏名非黒非白
但云純白*耶。答。若望無漏有漏善猶屬
惡故。故釋論中五趣四生業皆名惡業也。
上行者能同心亦兼善惡者可漏無漏。若
爾者行者以所修行向惡趣乎。或又
除去不善者以無漏有漏不善。就此善
中下以無漏有漏善也。又依前義
因劣無漏果無漏義也。又非黒非白者
彼論釋此事云。此非白言是密意説。謂佛
彼大空經中阿難陀。諸無學法純善
純白一向無仍無
第六十心梵本缺文者。或本云。第六十云何
世心。梵本缺文。又經異本釋相終有此四
。私案經疏倶以無本善。所以者何。既
梵本缺文。又云少一猨猴心世心
又經中列名中既不標。釋相中何致此問
乎。問。歌詠心泥心雖列名擧之又釋相中
問疏中釋梵本缺文。今又可爾*耶。答。彼
二心釋義是異今釋。故二心釋云。第三十
二歌詠心梵本缺文不釋。阿闍梨言。此喩
傳法音泥心釋同之。彼二心列名幷有
問故疏標歌詠心泥心行相。故云
文不釋。顯釋文之義。又云阿闍梨言此
喩傳法音也行相而未歌詠心
然今但云第六十心名。又無不釋言
知梵本闕名及釋也。又經若有列名及
何云少猨猴心。直可行相也。又設雖
問准前二心應云第六十世心。若第六
十心外有云何世心句重言無用。就
諸本經皆列名無此名。何輒致問矣。故
知云何世心本誤歟。其性躁動者或本躁字
也。廣韻云躁動也
猶如猨猴放一捉一者。猨猴者彌猴也。捉廣
韻云。捉側角切
捉搦
又云。蝯蝯猴獼猴。猱
也云云
又云。猱爾雅曰。猱猿
援也 云云
或時行者本情偏多等者。如獼猴心等
情偏多。此行人散亂偏多故。云今就偏盛
而言即此意矣。多貪多嗔等偏多又可
耳。發動先習者謂天心修羅心龍心女心自
在心歌詠心農夫心舞心室宅心也。此九心
中前六從法立名後三從喩得稱也。此外
心復或依法立名。從初貪心無諍心
十四心幷人心慳心窟心已上十七心也。又
譬呼名。謂商人心又從河心鼠心
七心及撃鼓心又從師子心板心十心
顯色心猨猴心十二心也。已上三十
也。或兼法譬心。謂守護心羅刹心迷心三心
也。或一時雜起等者。此六十心中或一時倶
起或前後次第而生也。問。依發動先習義
道心具生八部心可起乎。答。六道中擧
道顯地獄。羅刹鬼道攝歟。又地獄攝歟。又
八部中擧四部天龍阿修羅
迦樓羅
餘歟
自然得順淨菩提心者。今此順義通遠近。若
與善種雜起之義唯蘊無我等。故
覺察心遠順初地淨菩提心故猶如順解
脱分也。若約歌詠心云當得内證之惠
幷舞心云當念除蓋障三昧等。近淨菩提心
故猶如順決擇分
治心地時等者。抄云。謂阿闍梨爲弟子
漫荼羅擇地之時。地中一切惡物一一
擇去要令平淨乃至地中毛髮若不擇去
淨地○覺察已而揀去之乃名淨地
疏第四云。復次阿闍梨既知弟子心地堪
中達立大悲漫荼羅。即住於深定
諦分別觀之以惠甄擇。去堪住雜穢
諸垢。然後令堅實爲作莊嚴。不然則宿業
餘氣能生障礙也○毛髮謂六十心等○灰
炭謂示小法二乘心○若欲使淨道
者百六十種上中微垢皆擇使餘。乃至
灌頂地中淨土者悉宜去之。方名
究竟淨又第三卷云。且如下文云
弟子治平地。若論外事自如常釋。若
我倒凡夫得一念守齊種子心治令
平正亦名治地。乃至爲一生補處菩薩擇
去心中無明父母極細之垢亦名治地
此等釋。治毛髮六十心初至出世初心
灰炭百六十心無明極細
 三劫段
經一二三四五再數等者。問。法體未顯。由
何再數説來耶。答。或云。由前六十心文
説來也。問。彼文貪心無貪心等專明再數義
全示五根本體。況彼但見惑。今通見修
義門既異。何依彼云今再數乎答。貪無
貪名異其體同貪。嗔心慈心等亦爾。以末推
本。貪嗔癡等義自顯故。疏云謂貪嗔癡慢
也。又寛狹雖異貪嗔等義同故。或又六
十心何局見惑矣。故乘前此文來矣。或又
六十心中説再數故百六十心五重再數依
彼文而來也。私云。大本中具出名相。今略
本故但擧再數説也。故知依大本而此説
來矣。故疏云。其名相具如十萬偈中説
起信論摩訶衍者句牒大覺經文也。問。
再數局五重。有耶。答。暹僧都云。此
根本煩惱横有故竪亦有五再數歟。
私云。爲百六十摩訶衍歟。或隨宜安立。
何必責所由
疏亦是答諸心相等者。私記第十云。自下明
百六十心義也。是即答前第八問凡夫異熟
心義也。又出世間心生乃至四分之一度於
信解者答第九問行者之殊異心之義也
私云。此記意以世間三妄執句中所越百
六十心前第八問云也。此義不然。第八
問前未答。何云亦是乎。故知可第四心
諸相句也。前六十心答彼今復答故云
也。猶如六無畏文云猶是答前心相句
矣。然三處答心相句三意故。所
以六十心唯顯染心義六無畏偏示淨心義
今通染淨心也。若爾今文廣通能越所越
。何唯云衆生異熟心而配初一句耶。疏
中既唱一章別屬。故知諸心相問通
所越文心殊異唯在於能越文故不指屬
也。或云。心殊異通第八九二句。若爾殊異又
全文歟。若約染淨心自位心相。若
又相望互異故答殊異也。私云。疏第一云
瑜伽行者殊異之心專可淨心。又十八釋云
殊異者謂如來三三昧耶之身心身雖
同是淨法。因果雖別倶又善體也。何云
染心矣。當知心相通染淨殊異唯能越心
也問。若爾六無畏何不殊異*耶。答。彼
唯淨心故今文對所度妄心能度殊異
故。又義。於三劫淨心顯密能所寄齊心
所寄齊淨心答心相。故六無畏云答心相
而不殊異。今文中第三劫明能寄齊
眞言行故此文答瑜伽行者殊異心也。問。
其文既別。何不指屬*耶。答。謂理實爲
三劫皆通密不指屬歟。問。若爾六無畏亦
爾。何。答。彼經中偏説如常故若依疏意
爾也。故釋云。明三劫六無畏衆多心相
儀外迹而顯修證之深淺云云之」
疏由有無明故等者。五根本外存無明別體
歟。能所生義別故。又譬樹根種子別故。故疏
上文云。無明住地三毒之根雜問答云。問。
此五根本何爲種子。答。無明是種又大師
三妄外更出微細忘執。疏下文擧無明父母
極細之垢矣。又義云。五根本中癡強勝故且
能生也。非別體也。故疏下文云。謂
五根本煩惱及百六十隨煩惱性相釋云。
諸煩惱生必由癡故諸惑生必由癡癡未
必依諸惑故云爾也。五根本外非別無
也。又義云。約體用且爲能所生。非
歟。例如因不如故得起而有矣。此三
義中初義爲劣。若存別體者再數及六重
故。或又彼一開五。故非再數歟。仍經中不
説耳。第二義爲勝矣
所以不説五見等者。抄云。所以不説五見等
者此通妨也。謂有妨云。根本煩惱有六。何
以但言無明故生五根本煩惱
五見。豈五見不無明耶。故今通
所以不説五見者多在六十心中
釋意爲五見又本惑而無明所生
也。未必謂見修分別幷爲末惑之義也。
又智證大師雜抄第七云。又以屬見煩惱多
在六十心中者。私謂見煩惱多在五根本中
之疑使所也。法界次第即名此五五鈍
使私云。此釋未審。愚推云。依小乘性
疑及五見唯見惑故且約見惑同邊
疑使所必屬彼。利鈍別故。引法界次第
即此意歟。又違疏文故。或又六十心中五根
本中疑使所存五見歟。此又見惑同故攝彼
歟。但多在六十心者彼見惑爲本故云爾。非
修惑。故擧貪嗔等。今百六十心修惑爲
宗。故專擧五鈍疑攝五見也。般若寺抄一
云。問。六十心以何爲根本。答。以五見
根本也。問。其五見者何。貪嗔癡慢疑也
釋意於五根本見修二義。六十心是從
五根本見惑邊開也准知百六十心從五根
本修惑邊開歟。應知六十百六十同但於
五鈍開而各攝五利歟。教相抄第三云。此
即顯五見爲貪等之末惑尚在百六十心之
也。非五見百六十心所不攝之義
言屬見煩惱在六十心中云云此意爲
而爲五根本之末惑所由也。意屬五見
之煩惱多在六十心末惑之中爲言
見惑矣。問。大小乘經論中皆以五見
本煩惱。故百法論云。根本六者一貪二嗔
三慢四無明五疑六不正見又今疏第九云。
謂貪嗔癡見慢疑六根本煩惱文。論*不正見疏見
中攝五見也
若爾何違顯密釋義末惑耶。況復十煩
惱是利鈍水火法。何以五利五鈍末惑
乎。答。本末隨宜故。唯識中百二十八根本煩
惱薩迦耶見而爲上首者。身見爲諸惑本。又
諸煩惱生必由癡故者以無明爲本。
今疏又云由無明故等。又云我倒所生等。准
知又利鈍雖異引生義不定。何不末惑
矣。私記第十云。是明百六十心
之所以云云又云。彼六十心之中貪嗔癡
等是屬見煩惱所引生惑也。此百六十心之
中五根本煩惱是屬愛類也。是類別故但此
經雖屬愛百六十義。而理實於五見煩
惱亦再數可百六十心取意此意屬
惑煩惱在六十心*也爲言問。五根本中疑
唯是見惑。何百六十心唯修惑耶。又於第一
重内三種三妄。六十心既麁妄攝。何見修
大別乎。答。疑是倶舍唯識等雖唯見惑
義章中於疑分別疑事疑理。通見修歟。私
記云。疑是始教中判唯見斷今圓密兩教中
亦通修斷云云又然就第一重内者。五
鈍五利各有三妄故見修倶指第一重内
失或人云。六十心廣。通十煩惱故。百六十
心狹局五鈍故。故陀羅尼義云。問。此百六
十心十煩惱中何煩惱*耶。答。五根本煩惱心。
謂貪嗔癡慢疑也。所謂不五見屬見
煩惱多在六十心中私案諸義皆未詳。但
六十心百六十心可見修二惑。眞言行者
雜起心何唯局見惑修惑。多分應
任運起惑。未必依邪師等。故但下見道所
斷擧六十心者彼且取見惑邊故云我倒
所生倶舍云。疑及五見唯分
別起文。今疏依此意歟
總言之六十心通
見修故今通妨明無明所生之義如抄
釋也
或又
大乘意身邊二見通見修故我倒所生義非
見惑之因歟。又疑是唯分別起大小乘所
制無違。何唯云修惑。義章釋彼具釋云。疑
二種。一者疑事○二者疑理○小乘法中
唯取疑理。大乘通取。皆須斷故此釋意事
疑是大乘意歟。然彼章釋見修云。大乘所
説一切煩惱無理。於中麁者判爲
或細爲修惑既於迷理修斷。若爾迷
事何非見斷。故唯識論雖疑唯分別起
彼疏釋云即縁事理倶是疑當知不
迷事疑亦見斷具如六十
心文辨
又般若寺釋
五根本雖皆見惑五皆修惑歟。當知
六十百六十皆通見修故亦各可十煩
。百六十心又五根本癡攝五見歟。故疏第
十列六根本次第諸論説癡次擧見。可
其文如
上引
故義章六云。三毒分別
疑自餘一切悉是無明問。案
十心文專擧五鈍五見名。若在六十
故今不示者專今不五鈍耶。答。六
十心中雖五鈍彼再數末惑非本。故五
見無名非其體謂河心邊見自在心等身
見歟。故云爾歟。或云。屬見煩惱者非直取
五見體。取見倶生之惑及前後所引之惑
屬見煩惱歟。何者六十心中亦有五鈍
故。謂見倶生但局五鈍所引廣通十煩惱
也。意云。以能屬見倶生及前後起之煩惱多
六十心中所屬五見可六十心中
疏上文云。或一時雜起或次第而生
悉之。又義。屬見者。屬見惑煩惱有六中
疑及五見
唯分別起
疑在百六十心中故少也。五見在
十心中故云多也。或義云。私謂。五根本煩
惱中除疑外只是鈍使。此之四種自通利鈍
又渉見思。言不説者見惑是初果所斷即初
重中初重是也。今只取二果已上所斷故云
不説云云私云。四種通利鈍依憑何在。大
章第六云。依如毘曇。前五是利。推求性
故後五是鈍。非推求故。前依成實○前
五唯利。後五種中貪嗔慢疑一向是鈍。無明
不定○大乘法中倶有其相此釋今義
三宗説矣。又百六十心局二果所斷
審。麁妄中三重初六十心何非百六十攝乎」
疏初再數爲十等者。教相抄第三云。
五鈍惑百六十心時初再數爲十者。約
所縁境。貪分二種謂貪心無貪心。乃至疑分
二。謂疑心決心也。故成十。此中貪心者
染法故。無貪心者不善處故。乃至疑
心者疑善惡。決定心者一切行隨人教命
正惠觀察也。次第二再數成二十者。於
亦分二。謂縁色貪縁心貪也。無貪心亦
二。不有漏善無漏善。乃至疑分
二。謂縁色疑縁心疑。決定心亦分二。謂信
無理苦行無理樂行等也。故成二十。次
第三再數成四十者。付上所成二十惑
貪分爲二。謂縁我所之境貪縁他所
有之色貪也。縁我所境時即起身見也。如
是等即身見云貪之末惑也。心貪分二。謂
自持戒心眞道他無色界衆生心
涅槃。如此等即戒取見。取云貪末惑也。
乃至信無理苦行二。信無理樂行亦分
二。故成四十。如是五度數之故成百六十
。又義云。於五根本煩惱五返數之成
六十心取意。私云。第二義貪貪嗔嗔
乃至疑疑等五返數之歟
顯密問答
寶生
御房
下云。問。大日經幷疏云五根本煩惱五
度數成百六十隨煩惱。今云貪嗔癡開者成
百六十乃至八萬。三毒與五根本本數已不
同。如何同云百六十乎。答。五根本五度
之成百六十。故貪一煩惱起時有百六
。乃至疑煩惱起時亦有百六十。故三毒一
一開時云百六十也。問。五根本煩惱五
度數成百六十方如何。答。疏云。此五根本
煩惱初再數爲十第二再數成二十第三再
數成四十第四再數成八十第五再數成
百六十心。故云一二三四五再數成百六十
也。○問。五度再數成百六意如何。
答。一切衆生無明一念心性無始以來根本
十煩惱隨煩惱乃至八萬塵勞皆悉具足。一
一根本隨惑縁起一念貪心起時本來具足相
應種類而有貪無嗔無嗔等十煩惱故云
初再數爲十也。第二再數成二十者嗔煩惱
起時嗔具前貪無貪等十無嗔具貪無貪等
故云第二再數成二十也。第三再數成
四十者癡煩惱起時癡具前二十無癡具
二十故云第三再數成四十也。第四再數
八十者慢煩惱起時慢具前四十無慢具
前四十故云第四再數成八十也。第五再
數成百六十者疑煩惱起時疑具前八十
疑具前八十故云第五再數成百六十也。
又疑爲始逆數至貪亦同成百六十也。五
根本煩惱皆同始終次第無定但五中隨
始爲終。五度再數成百六十亦復如是。
故貪具百六十嗔具百六十乃至疑具
六十五種百六十也。此百六十具貪時
此百六十皆成貪種類。具嗔時此百六十
皆成嗔種類。如是五種百六十種類義門
各別也。故摽貪嗔癡云百六十乃至八萬
意可私云。今云貪嗔癡開成百六十
者大師祕藏記云。三妄執貪嗔癡。開百六
十*心乃至八萬塵勞此文也。再數古徳二
義中。朝譽意開五根本單成百六十。問答
意五根本各各成百六十。初度再數二師雖
同後後再數二義有殊故也。此中前義雖
粗順疏文頗違記文矣。後義非啻順
亦冥記文矣。故知疏家擧五根本是顯
再數數五返而成百六十宗家但擧三毒
又示一一皆具百六十也。又記文擧三毒
慢疑歟。義章第六云。二三毒分別除
嗔自餘一切悉是無明。故論説言。除
嗔餘之八使從捨生故斯名癡也准又
慢疑癡也問。再數何以知貪無貪等
乎。答。大師陀羅尼義云。問。其百六十心者何
耶。答。一貪心二無貪心三嗔心四慈心等。具
經文云云私云。等者等取疑心決定心等
也。具如經文者今經中六十心文也。應知六
十心是示再數惑也。又等者等取五重再數
名相。經文者指大本歟。故疏云。其名相具
十萬偈中説問。准大小乘性相無貪
無嗔等其性唯善不惡無記。何爲再數末
。故唯識論釋十一唯善。倶舍論判唯是善
。何。答。其名雖同其體全別。此不善法
彼不三有故。又非依憑。大般若經三
百一十六初分趣
智品
云。善現復白佛言。世尊。若
菩薩摩訶薩能於如是甚深般若波羅密多
信解者何性何相何状何貎佛言。善現。
是菩薩摩訶薩調伏貪嗔癡性性遠
貪嗔癡相状貎
准之
復次善現。是菩薩摩
訶薩調伏貪無貪嗔無嗔癡無癡性性遠
離貪無貪嗔無嗔癡無癡相状貎
准知
善現。
若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性相状貎乃於
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生信解私案。此
文既以無貪無嗔等信解之惑品。又
正説中但云貪嗔癡復次文云貪無貪等應
知再數貪等貪無貪等也。故知無貪無
嗔等爲再數末惑專出于此經
常依二法不得中道等者。顯密問答抄下云。
二法者貪無貪嗔無嗔乃至疑無疑等也。○
隨事異名者。隨六塵境事起心愛色惡
聲惡聲亦嗔色喜色嗔聲喜聲如是事
事有有無邊執中道故云隨事異名
輒分爲二私記第十云。是爲二障未
斷時二法之一時有二礙用故於五根本煩
數之云耳
就此二中復更展轉等者。此文依再數而成
八萬乃至無量之所由也。合譬中從此復更
等文矣。若更約下出別義。謂於五根本
九品等百六十心乃至無量也。
故知説法説有二重譬中唯有一種也。又
云。此義不爾。以衆生下出再數所由。中以
衆生乃至輒分爲二者是擧初返再數之所由
也。意云。衆生五根本煩惱心中先貪心一種
所作事業而異二名也。依
貪心善法故名無貪心。故云
常依二法隨事異名也。餘又爾也。次就此二
乃至偈中説者於前貪無貪等展轉隨
四反再數成百六十心也。彼等名相如大本
爲言復若更約下約九品而明八萬
幷無量之義也。可譬中從此復更等。法
譬相順。何煩法中分兩重乎。若百六十心
又約九品者不再數經文。又約九品
數五反再數其數可百六十矣。故知若更
前百六十心約九品等數乃至成八萬及無
爲言
又如劫初時人等者。頌疏第十二云。劫初時
人皆如色界。諸根無缺形色端嚴。身帶
騰空自在。飮食喜樂長壽久住。有
。地味漸生。其味甘美其香鬱馥。時有
禀性耽味馥香取食。餘人隨學競取食
之。爾時方名初受段食。資段食故身漸堅
重光明隱沒黒闇便生。日月衆星從慈出現。
漸耽味地味便隱。從斯復有地皮餅生
競耽食之。地餅復隱。爾時復有林藤出現
競耽食故林藤復隱。爾時有耕種香稻自
。衆共取之以充所食。此食麁故殘穢在
身。爲蠲除便生二道。因斯遂復有
女二根生。由二根殊故形相亦異。宿習力
故便相膽視。因此遂生非理作意。欲
鬼魅惑亂身心意猖狂行非梵行。人中
欲鬼初生發此時。爾時諸人隨取香稻
貯積。後時有人禀性嬾惰長取香稻
所食。餘人隨學漸多停貯。由此於稻生
我心多收無厭。隨收處復再生。遂共
田慮遠盡已分田悋護心。於
分田侵奪。劫偸過起始於此時。爲
遮防聚評議量衆内一有徳
各以收六分之一雇令防護封爲
。因斯故立刹帝利名。大衆欽承恩流
。故復名大三未多王此云共
許王也
自後諸王
此王爲首。時人或有情厭樂家
閑精修戒行。因斯故得波羅門名此云
淨志
時有王貪悋財物給國土人民。故
匱人者多行賊盜。王爲禁止輕重罰
殺害業於此時。時有罪人心怖刑罰
藏其罪異想發言。虚誑語生此時爲
私云。頌疏中地味地餅如次當今疏
肥地膚歟。又疏中地肥乃至地膚林藤云云
乃至言顯何物乎。可阿含經矣。問。今一
段文法譬中何耶。答。或云。法説也。如者指事
義也。煩惱生起義專是法説。故知法譬後重
出擧法説現證也。或云。譬説中有兩重
一也。又言。顯譬有二重。如者譬喩義也。合
説文中爲此喩者等者此意矣。但以法譬
其例非無。嘉祥釋云。法性如涅槃所以
劫初現證滅後煩惱生起。故爲
也。又義云。准法花三周説。法譬因縁次第
歟。謂雖上以法譬再數義而未無明
生起等因縁故又擧如劫初人彼生起之
因縁。例如善心生起擧劫初人等矣。但
以爲此喩者。喩者曉義。未必譬喩之義
*也即曉釋義也。猶如二教論云喩曰
大日經疏指心鈔卷



大日經疏指心鈔卷第十
  疏卷第二之三
若以淨菩提心等者。抄第三云。疏若以淨
菩提心等者。若言不定之意。此有二義。謂
若以淨菩提心出世間心即是超越三
瑜祇之行。則出世間心生。出世間心生即
是淨菩提心。此心出於一切世間故。若以
佛惠初心出世間心即是三阿祇劫成
佛亦名出世間心。今言三阿僧祇劫即三種
妄執。行者若一生越此三妄執即一生成佛。
何見時分耶。故云若以等教相抄第
三述意云。此釋心云。於三妄執斷位疏心
二義。謂疏若以淨菩提心等者。若以
出世間心是即地前斷三妄執也。若
此義可言經所説三瑜祇行皆是地前所
也。疏梵云劫波有二義等下第二義。若以
佛果出世間心即三妄執至第十地
之。疏心付第二義經始終抄第二
云。今約因中具有麁・細・極細三重妄執
翳菩提。即以地前祕密方便初劫一重麁
一切障出世間心生。見心明道
時淨菩提心始得顯現。如是練修至八地
時越第二劫一重妄執一切障。其菩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