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教時諍論 (No. 2395B ) in Vol. 75

[First] [Prev]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395B

教時諍論

  天台釋安然撰
諍夫一切如來菩提心現證摩訶毘盧遮那五
智菩提心殿説。金剛界一十八會法界宮中
説。胎藏界大曼荼羅。其十八會第一會云。
普賢菩薩受毘盧遮那教。下南閻浮提
八相成道。名曰釋迦牟尼如來
住世八十年説法五十載。赴縁略機作方便
。或云。我是賢劫五百佛中之一佛也。或云。
現在千佛之一佛也。或云。蓮華藏界百億釋
迦中之一也。或云。寂漠世界無數如來中之
一也。或云。蓮華臺上遍照如來。或云。久遠實
成能仁如來。然而内證五智内體一切量等
法界以爲體性。大日經云。越三時如來之日
加持故。毘盧遮那。三密一切處一切時。於
情界眞言道。又現普賢蓮華手等菩薩
普於十方界眞言道。所謂十地此生滿
足。後有情界業壽種除。種子芽生。大興善
寺阿闍梨云。大日如來内證法門。一切時説
一大圓教
釋迦外跡現閻浮提。隨一分機一時説
出生義云。我能仁如來憫三有六趣之惑。常
蘊界入等生死。妄執空華無而虚計。
衣珠有而不知。於是收跡覩史天宮。下
于中印土。赴化城以接之。由除糞以誘
之。及乎大種性人。法縁已熟。三祕密教。説
時方至。遂却住自受用身。於色究竟天宮
不空王三昧。普集諸賢。削地位之漸證
等妙之頓旨。大勇金剛阿闍梨云。一分機
熟而爲時至。是非普説之時
此一時中五十年間。開門八萬説教十二。華
嚴十地品云。於菩提場始成正覺。第二七
日説華嚴經。提謂經云。起菩提場鹿野
跡中攝下始説五戒。密跡經云。成道之
後第二七日鹿野苑中説三乘法。伽耶山頂
經云。成道未久在菩提場此經法。十二
遊經云。初坐樹下以爲一年。第二年往鹿
野苑中拘隣説。第三年爲三迦葉説。第
四年中伽耶山頂爲龍鬼説。第五年中身子
目連而共得道。第六年中須達作十二浮圖
。祇陀太子唯起門樓。第七年在𤘽耶尼國
婆陀和等八菩薩般舟經。第八年中在
柳山中屯眞陀羅王説法。第九年中在
穢澤中阿掘魔而爲説法。第十年中還
摩渇提弗沙王而説法。第十一年□□下
彌勒修行本起。第十二年還本生國
□法。覺妥三藏云。成道第五年説
大般若。眞諦三藏云。第一法輪鹿野苑中。爲
五比丘四諦法。第二法輪成道七年在
衞國施惠江邊。爲諸菩薩般若經。第三
法輪成道三十八年在毘舍利國鬼王法堂
眞藏菩薩等解節經。成道七年説
法輪。次三十八年説般若法輪教。於七年
持法輪。光讃般若云。成道第十二年二月
十五日説光讃般若。仁王般若云。如來成道
二十九年前已爲我等。説摩訶般若・金剛般
若・天王問般若・光讃般若。有別本云。説
品等無量般若。智度論云。天上龍宮説多般
。人中壽短不誦持。天台大師云。成道
第六年説鴦掘摩經。第十年説如來藏經。大
集經云。如來成道始十六年。即於欲色二界
中間大寶坊内大集經。無量義云。四十
餘年未眞實。法華經。云如來成道過
十年。菩提流支法□□性論云。如來成道四
十年説法華經。天台大師云。□□□載説
法華經。法華已後説金光明・方等陀羅尼經
法寶法師云。法華以後説楞伽經・法雲經等
涅槃經云。臨滅度一日一夜。佛而須跋陀
羅云。我年二十九出家學佛道。我出家已來
已過十五年。悲華經・遺教經・像法決疑經・
菩薩處胎經。皆云如來臨滅度時。中陰經云。
如來入滅在中陰界。爲中陰者而爲説法。
自餘諸經皆云一時。説時年月未分明
月臨萬水千。應機方圓。結數多小。或説
一教。如維摩經中一音説法。或説二教。如
涅槃經中半滿二字。或説三教。如妙智經
中空有三法。或説四教。如月燈經中四修
多羅。或説五教。如波經中五人受持。或
一時。如梵網經中娑婆一邊。或説二時
法華經中昔今二時。或説三時。如深密
經中初二三時。或説四時。如無量義中初次
四説。或説五時。如涅槃經中法喩五味
泪□□隱山法月不光。乃有内證眷屬
法門身。結集法藏益世間。大般若云。
十方菩薩來聽般若。各還本國。結集法
大法雨。金剛仙論云。佛在二鐵圍山
之間。爾時無量菩薩聲聞。各作是言。如是
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處某經法。今准
此文。佛世時此界他方二處結集。智度論
云。迦葉將阿難於王舍城。結集小乘三藏
文殊・彌勒將阿難於鐵圍山間。結集摩訶
衍藏
佛母弟子唯口誦持。未貝葉。無違變
結集時一法始有大小二藏之別文也。
唯付法藏經。王城結集先有一千羅漢。大
迦葉婆而爲上座。後來一萬羅漢。婆須婆斯
而爲衆首。結界已竟不入。後來一萬羅漢。
外結集。當此之時。小乘始有界内界外
二結集
六波羅蜜經云。修多羅藏。阿難陀受持。毘那
耶藏。優婆離受持。阿毘曇藏。富樓那受持。大
般若藏。文殊師利菩薩受持。陀羅尼藏。執金
剛手菩薩受持。金剛頂經補決中云。執金
剛手結集祕藏。安置南天鐵塔中也。唯而
顯教密教結集亦異。從此以後。至賢
踵䟼。付法有次。法輪不
大唐雙峯山禪門付法十卷。日本比叡山内
證血脈一卷。禪門相承次第分明。釋迦如來・
迦葉・阿難・商那和修・優婆毱多・彌遮迦・提
多迦・佛陀難陀・佛陀密多・脇比丘・富羅奢・
馬鳴・比羅・龍樹・迦那提婆・羅睺羅・僧迦難
提・僧伽耶舍・鳩摩羅馱・闍夜多・婆修盤陀・
摩奴羅・鶴勒耶舍・師子・舍那波斯・波須密・
僧伽羅叉優婆掘・菩提達摩・北齊惠可・隋朝
僧璨・雙峯道信・黄梅東山弘忍・唐朝神秀・華
嚴寺普寂・大唐道璿天平八年
到來日本
日本大安寺行
表・日本最澄。唯傳禪要。不教文。轉授一
。以爲付法
摩訶止觀。法華血脈。天台相承。次第分明。
釋迦・迦葉・阿難・商那和修・優婆毱多・提多
迦・彌遮迦・佛陀難提・佛陀密多・脇比丘・富
那舍・馬鳴・比羅・龍樹・提婆・僧佉難提・僧佉
耶奢・鳩摩羅馱・闍夜多・婆修盤陀・摩奴羅・鶴
勒夜那・師子・末田地已上
佛説
天竺須利耶蘇摩・
羅什・雙林寺傅大士・齊高慧文・南岳慧思・天
台智者・國清寺灌頂・同寺智威・天宮寺惠威・
左溪玄朗・荆溪湛然・瑯瑘道邃姑蘇行滿・日
本最澄。禪惠雙傳。止觀兼修。天台以後。久行
出世
眞言一宗。前後兩傳。一傳教大師血脈。二慈
覺大師印信
傳教大師血脈三首。一胎藏界。大日如來・無
畏三藏・一行大師・義林大師・二金剛界。大日
如來・金剛薩埵・龍樹・龍智・金剛智・不空・順
曉・寂澄。三雜曼荼羅。大牟尼尊・天竺菩提流
志・阿地瞿多・大唐明州江祕・開元寺靈光・國
清寺惟象・日本最澄
慈覺大師印信三通。一胎藏界。大日如來・金
剛薩埵・龍樹・龍智・金剛智・善無畏・不空・一
行・惠果・慧足・義操・義眞・法全・圓仁。二金
剛界。大日如來・薩埵・龍樹・龍智・金剛智・不
空・無畏・一行・慧朗・慧果・慧足・義操・義眞・全
雅・圓仁。三蘇悉地。大日如來・薩埵・龍樹・龍
智・金剛智・無畏・不空・一行・慧果・慧足・義操・
義眞・圓仁
事理具足。定惠相扶。無畏以後。文傳於世
禪門唯傳大乘理觀。天台唯行顯教定慧。眞
言修祕密事理。備此三法。唯我一山。印度
斯那。未聞斯盛者也
然夫衆生重障遇教猶惑。佛眼遠照。任
之。一味佛法。三國諍生競執文言。終入
行證乃有釋迦。滅後二十部起。部執論云。
世尊滅後。百十六年。至四百滿。分二十部
文殊問云。十八及本二。悉從大乘出。無
亦無非。我説未來起。又有五百論師。共造
大毘婆沙。妙樂記云。結集之言。通出三處
所謂一千。七百。五百。一千結集當於最初
七百者。滅後百年七百結集。言五百者。
四百年中。五百比丘。論道不同。往王城
云云大毘婆沙縁起中而五百論師造此婆
。涅槃經云。我滅度後。二十一諍不
。又有六足論。出三百年迦多延尼子所
造。又有五部律。起三百年
大集經中。如來所起大乘本法經云。馬鳴菩
薩。請佛説法。勝頂王經云。佛成道後。第二
七日。佛告馬鳴。令佛法。摩尼清淨經云。
滅後一百年中出世。變化功徳經云。三百年
出世。摩耶經云。六百年出。常徳三昧經云。
八百年出。叡師成論序云。三百五十年出。造
起信論。釋華嚴等。摩耶經及楞伽經云。於
七百年中。龍樹菩薩出。慧遠師云。九百年出。
羅什成論序云。五百三十年出。西域記云。住
世三百歳。初入龍宮。得諸方等。後還南天
華嚴等。作莊嚴佛道論・大慈方便論・大
無畏論・中論・十二門論・大不思議論・十住毘
婆沙論・十住論。凡千部論
提婆傳云。九百年中。迦那提婆出。撃王論
。破諸外道。造百論・四百論・廣百論・百字
論・凡百部論
了義燈云。第九百年。國師三子。長名無著
次名天親。小名隣特跛婆。無著菩薩。昇
率天。請下彌勒。説瑜伽論。婆藪盤豆。初學
小乘。後釋大乘。作倶舍論・唯識三十頌・十
地論・華嚴論・智度論・法華論・涅槃論・佛性
論・菩提心論等。彌勒瑜伽論・立一分無性
一切有性。天親佛性論。判分別部薩婆
多部。小乘諍論。佛性之諍。從此而起
西域記云。千一百年中。清辨菩薩出。立二空
。作掌珍論。清辨弟子。智光論師。作般若
燈論。一名中論。有青目等。七十家釋。又此
千一百年中。有十論師。各作唯識三十頌釋
論十卷。合有百卷。親勝・火辨・徳慧・安慧・難
陀・淨月・勝友・勝子・智月・護法。護法弟子戒
賢論師。弘瑜伽論・順正理論・顯揚論・對法
論・因明論・准量論・聲明論等。清辨掌珍論
云。眞性有爲空。如幻縁生故。無爲無實。
起似空華。玄感居士。持十論師百卷
文。勝軍論師。護法唯識論云。後有説者
似比量無諸法。是隨邪見。空有之諍。
此而起四十年中。唯立一量
大唐日照三藏傳説。西域那蘭陀寺。同時
二大徳。一名戒賢。二名智光。戒賢論師。
遠承彌勒・無著。近踵護法・難陀。依深密等
經・瑜伽等論。立三種教。初於一時。唯説
有縁生。不法無我理。即阿含等也。第二
時中。唯説遍計無。未依圓有。即般若等
也。第三時中。遍計所執無。依圓二性有。即
深密也。法相大乘。以爲了義云云
智光論師。遠承文殊・龍樹。近禀青目・清辨
般若等經・中觀等論。亦立三時。初時中
心境倶有。第二時説境空心有。第三時
心境倶空。無相大乘。以爲了義。教時之
諍。從此而起
又有無性攝論。立比量云。諸大乘經皆是
佛説。一切不補特伽羅無我性故。如
一等勝軍論師更改立云。諸大乘經皆是佛
説。兩倶極成。非諸佛語。所攝故。如増一
。護法唯識第三比量云。大乘經皆順無我
數取趣。棄背流轉向還滅佛法
諸外道。表蘊等法。遮勝性等。樂
者。許能顯示無顚倒理。契經攝故。如
一等。至教量攝。乘玄奘遊西。立一量云。眞
故極成。色不於眼識。自許初三攝。眼所
攝故。猶如眼根等。破小乘執此等
。乃知天竺大乘諍一千年外其事未除。天
竺龍樹之代。秦始皇帝之時。天竺沙門利防
等十八人來朝。秦皇不沙門。却迴
辨・護法之代。後漢明帝之時。帝夢金人。遣
使得法。同云自彼漢明之年于巨唐之
三藏來往三寶東流。傳譯如林。學徒成

東晋覺賢。譯華嚴來講聽足世帝疏溢藏。
故傳記○華嚴
經傳記
云。其翻譯則覺賢・喜覺・日照三
藏合成一部。支讖等十七人別譯一品。其論
釋則龍樹不思議論・十住婆娑・十住論。天親
七地論。無著華嚴論。金剛軍菩薩十地
論。北齊王子華嚴論六百卷。沙門靈辨華
嚴論百卷。其講者則法業・智炬・惠光・僧範・
曇衍・靈裕・惠覺・法敏・靈辨・智儼・意師・曇□・
洪□・曇遷・惠遠・智正・光師。疏百餘卷。論七
百卷。大唐大后之代法藏法師。自撰五教・旨
歸・綱目・探玄記等。學華嚴者。以爲宗祖。藏
子惠苑。續刊定記大原澄觀。造疏三十卷
新羅元曉。作和諍論。其教相則列十家。而
諍其立五教以和。舊華嚴翻譯雖
。而法藏教在諸宗後
僞秦羅什譯出大品・法華等經。中論・百論・
智度・成實・十二門論。門徒三千。入室二十。
英傑八人。心自四子皆以三論。而爲心論
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羅什門人。宋壽春僧
道僧。道弟子大莊嚴寺曇濟。曇濟弟子齊河
西道朗。道朗弟子梁止觀寺僧詮。僧詮弟子
陳興皇寺法朗。法朗弟子隋嘉祥寺吉藏。吉
藏弟子碩法師・愷法師・邃法師。並學三論
以爲宗趣。吉藏法師。多造章疏。學三論者。
以爲宗祖。其教相則開二藏。而攝法。立
種輪以判
陳思禪師。語我陳隋天台智者大師而云。昔
共靈山聽法華經。宿縁所追今復來矣。行
陀羅尼。説自心中所行法門。止
觀・玄文・淨名玄疏。灌頂皆記。以傳於世。其
文多破舊解。即是華嚴三論之舊人也。法華
玄中。列舊七類七階六宗五時四宗二教一
。皆悉破云。天台破立。從此而起。湛然大
師。作五百問。以破慈恩法華玄賛。記中亦
吉藏三論義立。伏膺之説從施憑託之義。
安在輔行記。眞言師云。近雖響讃
相應。又有成論人。毘曇人。地論人。攝論
人。皆爲天台大師所破
大唐貞觀。玄奘法師。往天竺國。詣正法藏
一十七年。在彼學習。一十六年。於此翻譯。
門人三千。入室四人。玄奘相逢十師檀越。玄
感居士得百卷。釋基糅百卷折得十卷。十
支大論以爲扶踈。基子惠紹。紹子智周。相
傳其門。光揚其道。三藏門人。義寂法師。作
義林章一十二卷。以破基師法苑林章。遁倫
法師。作瑜伽疏。所立義理。多違基義。玄隆・
圓弘・補昉・秦賢。並作章疏共稱受三藏
之旨。而多違背基師之義。靈潤法師。作
略出新譯經論與舊經論相違義理一十四
。補秦法師作章對破靈潤之章。寶法師
佛性論。破新宗義。崇後法師。亦作
。多破周釋。然而學唯識者。多依基師
之。諸師以爲舊義。新舊之諍。從此而起。
其教相。則別八宗。而攝法。擧二教而判
經。立三時以明義。開百法以釋
其五部律皆來斯那。迦葉維部唯未
其成實論。八百年中。訶利跋摩。以經部義
有部見之所造也。什師譯
其倶舍論。婆藪盤豆。以經部義有部義
*之所造也。然家翻之
其律有五。一十誦律。謂薩婆多義。二四分律。
謂法藏部義。三僧祇律。謂大衆部義。四五分
律。謂化地部義。五迦葉惟律。此一未來。此
縁故。其論亦五。一毘尼世論。二磨得勒
伽論。三善見論。四薩婆多論。五明王論。迦
葉・阿難・優婆利・阿拏盧頭・優婆掬多。五師
隔世而傳爲大毘尼藏。優婆掬多。弟子五人。
各有異見。同世五分。故有五部。其四分律。
大乘小乘之譯。其成實人有大乘大乘之
。倶舍一家未相諍
奧若天國押開廣庭天皇御宇之世。佛像西
春經法東來。爾後請益累代。教味滿國。正像
法文。無一不傳。于時新羅義榮法師。作
舊諍論。以弘靈潤・法寶之遺蹤。大唐惠雲僧
都。作四車義章。以助天台華嚴之曩實專注。
師立佛法異義。配流而死。壽靈師立佛受苦
。身爛而夭
傳教大師。入唐求法。學得三宗。安置一山
初開灌頂道場。則十箇名徳。作誓水之弟
。次講天台法文。則七六智匠。上釋疑之
表文。唯建菩薩之戒壇。命有僧統不和。遂
顯戒論。以立菩薩戒。慈覺大師。弘教之
日。亦作顯揚大戒論一十卷。南城北岳脣吻
乃生。東土惠日寺徳溢法師者。爲天台
多造章疏。大師因造守護章・去惑章・補照・
照權實鏡・決權實論・依憑集・通六九證・五比
量決。安慧座主。傳燈之代。亦作愍喩辨惑章
三卷。以破徳溢天台宗未決義一卷。又於
賛法華日光喩文兩經倶無謬。又信解之文
七種難
南山高野寺空海和上。乃與大師同船之求
法也。作十住心論及祕藏寶鑰云。大日經中
十種心。初自凡夫流轉之地。終至内證
祕密之位。初一凡夫。次二外道。次二乘。次一
法相。次一三論。次一天台。次一華嚴。後一眞
言。乃判法相・三論・天台・華嚴。云是無明邊
域未明分之位。釋摩訶衍論以爲誠證矣」
又昔戒明大徳。入唐之時。釋摩訶衍論十卷
將來。于時居士三船眞人。先付四失。南城智
徳。次付七失。定僞論竟。大師守護章中。亦
四失。判爲僞論。空海和上。載官符云。大
毘盧遮那金剛頂等修多羅藏。蘇悉地蘇摩
呼毘尼藏。釋摩訶衍菩提心論阿毘曇藏。
天下
後有福貴山寺道詮。作箴誨迷方記。具會
初四次七之失。未叡山四種之失。又作
群家諍論三卷。廣叙諸宗相承而云
夫眞空宗。始肇佛世文殊・淨名。次承天竺馬
鳴・龍樹・提婆・清辨・智光。次承僞秦羅什・壽・
春・僧・道・曇濟・道朗・僧詮・法朗・吉藏・碩師・
愷師・邃師。隨所學論三論宗。隨所學宗
無相宗
夫唯識宗。初始天竺彌勒・無著・天親・護法・
戒賢。次承大唐玄奘・基師。惠紹・智周。安
法相法相宗。隨所學論唯識宗
夫天台宗。但在震旦。於天竺國。未其師
亦無菩薩造彼宗論。而□□日天親五師此
則不然。彼法相祖。若於震旦。隋代智者・灌
頂・湛然・唐朝行滿・道邃。宗人口傳。漢地相
承。但是漢地之事而已。未印度相承。不
以爲龜鏡者也
夫華嚴宗。起龍樹。龍樹傳云。龍樹入
華嚴來。天親傳云。無著所誦。非龍樹
也。是法相師愚之甚焉。六百年中。馬鳴菩薩
信論華嚴等。七百年中。堅惠菩薩。作
法界無差別論一卷・實性論四卷。釋華嚴經
若所馬鳴堅惠龍樹是天竺祖師也。漢地晋
代覺賢・大唐喜覺・晋代法業・智炬・惠光・僧
範・曇衍・裕・惠・藏・惠覺・法敏・道英・靈辨・智
嚴等。大周大后代法藏。法藏弟子惠苑。此
時宗盛行於世也矣。隨所學經華嚴

夫眞言宗。近代所傳。未師。彼宗人云。
龍猛吾師。唐朝不空。譯大日經・金剛頂經
以爲宗趣。宗人傳述。天竺震旦相承師資。而
經論誠證。未信。取宗神呪
言宗
天台・華嚴・眞言三宗。皆以龍樹。名爲吾師
故知皆是三論之支流也。律宗・成實・倶舍三
宗。並是小乘。恐煩不述云云
叡山古徳。名曰蓮剛。作定宗論一卷。以破
群家諍論。宗祖之文廣述。難勢具如彼文。又
法華提婆品諍一卷。以破嘉祥。又作
賛記五卷・深密法華高下諍論一卷・法華囑
累前後諍論一卷。以破法相宗也。又作
嚴法華高下諍論一卷。以破華嚴宗也。今
者南城學徒。多習彼言而曰。天台・眞言天
竺無祖。禪門口授。誰以破信。於戲悲矣。爲
盲無日。三宗相承。一如上列。佛世爲始。叡
山爲終。三十六師。金口所記。倶是九宗祖
師者也。何者第四優婆毱多。弟子五人律論。
今學之者。名爲律宗。第十一・三・馬鳴・龍樹
華嚴論。弘華嚴經。今學之者。名華嚴宗
龍樹亦造中百等論。今學之者。名三論宗
第十六師。僧伽難提。亦云無著。造瑜伽論
今學之者。名法相宗。第二十師。婆修盤陀。
此云天親。造倶舍論。今學之者。名倶舍宗
第二十三師。訶梨跋摩。此云。造成實
。今學之者。名成實宗。天親亦造法華經
。若如汝言。可吾師。然而二十六師。倶
佛意。一切佛教。無一不傳。是以法華相
承。如來爲祖。二十六師。悉爲子胤。傳譯三
藏。亦爲次師。傳持大師。亦爲後師。七宗學
徒。只取論主。以爲祖師。一何可咲。又大日
經。無畏所譯。而言不空。乃知無智。眞言相
承。別有祕簡。而言無證。是知無眼。今作
。以五宗。一曰。華嚴宗者。隨經爲名。
馬鳴・龍樹。爲天竺祖。法藏師等。爲
三論宗者。隨論爲名。始是文殊。中乃馬鳴。
後爲吉藏。法相宗者。隨法爲名。起於無著
於護法。傳於玄奘。何處經論。有其誠

二曰。造論菩薩。名爲元祖。如來於公乃非
師長。能説如來。我爲元祖。中間菩薩。誰非
吾師
三曰。華嚴・般若・深密・法華。天親作論。四宗
師次文誰未云云
群家諍論。次叙彈云。於中又二。初叙總論
次叙別論
初總論者。夫諍之源。其唯有二。所謂内道與
之外道。九十六術。稱之外道。盛行天竺。不
震旦。五乘佛法。名之内道。印度・唐・和。
並行其道内道中有小乘・大乘。大乘人
人。諸大乘經。是佛所第八識
十方佛小乘人云。諸大乘經。皆是魔説。但
六識而無七八。有三世佛。無十方佛天。
竺二寺。一大乘寺。二小乘寺。小乘寺以賓頭
盧迦。而爲和上大乘寺以文殊師利。而
和上。評互入分流飮水。大唐・日本。無
是事。迦葉千人王城集竟。有兩部名而無
異執。一上座部。二大衆部。百十五年。一味無
諍。百十六年。至第四百。上座部分成十一
。大衆部分亦成七部。十八并本。則成
十部。第五百年。成五百部。智度論云。佛滅
度後。五百年中。五百部師。盛行世也。已上
小乘互相諍論。未是非。不得失
龍樹摧邪。提婆繼踝。乃至千年。大乘一味。
千一百年。空有諍興。護法云。有爲無爲二諦
倶有。清辨云。有爲無爲俗有眞空。此之菩薩
倶悟佛意。但令物悟中道之理。撃目而諍。
諍心同法相師云云
實諍非也護法亦云。有二乘種性。無三乘
。此二種人。不成佛。龍樹菩提心論。堅
慧寶性論。法界無差別論等云。定性二乘。無
性有情。皆得成佛。成不成諍。由而興矣
法亦云。報佛如來。其體生滅。生者必滅。一向
記故。從縁生故不色心。非無常故。馬鳴・
堅慧云。眞如即智。智如無二。如常住故。智
亦常住。常無常諍。由是興矣若爾天竺。佛
涅槃後。千一百年。三諍論起
漢明帝。永平年中。至于大唐大宗文帝貞
觀年中。漢地大乘師等同云。一切諸法俗有
眞空。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報佛如來。常住
不變。大乘諸師。都不諍論。但宋文帝代。
道場慧觀法師等僻執云。一闡提人。無
佛性故。不成佛。於是龍究・竺道生法
師等即云。皆有佛性。悉得成佛。觀法師等。
秦宋文帝以擯出之。竺道生師至宋元嘉年
。得曇無讖涅槃大本云。一切衆生。悉有
佛性。皆當成佛。以此經文。觀等理屈。邪義
遂息。羅什法師大義章云。定性成佛。一切
成佛。而法相宗神昉師云。什云闡提不
成佛。生乖師義。故被擯者。是大妄語。千六
百年。大唐太宗文皇帝。貞觀年中。陣留玄奘。
來梵。奉詔翻譯。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
十七卷。所翻顯揚・佛地・瑜伽・唯識等。中
云有爲無爲勝義諦有一切衆生。有五種
。定性無性。不得成佛報佛如來。有爲無
是基師・應師・廊師・泰師。皆師三藏
譯論。建前三義。故與三論諍。三藏
内下明人法寶。竊見譯多乖道理。則
一乘佛性究竟論六卷。又著涅槃疏十五
。并會空有。翼三論義。還破玄奘并唯識
。三藏門靈潤法師。二見譯乖背道理
即依舊譯經論。而集破新論章一卷。立
論義。破三藏義。義榮法師。不所譯違
正理。而撰新舊諍論二十卷。以破神泰。此間
但有中間五卷。初後卷軸。脱而不傳。惠沼
弟子智周師等。撰法華攝釋四卷。往往破
師義。乃知有心門徒。皆破三藏之義。若爾三
論・法相諍論。若於天竺。千百年興。若於
。千六百年。大唐太宗文皇帝代。貞觀年中
始而起也
若天台宗。隋煬帝代。智者禪師。業法華經
弟子灌頂。受智者師記。玄疏云。一切衆生。皆
成佛智法身佛。自性常住一乘眞實。
三乘方便此等義門。與三論同。與法相
異。由是玄奘已後。諸法相師之相諍也。
若爾大唐貞觀年中。法相・天台諍起。天台
宗云。報佛説法法華一部。初段經淺。後
段經深華嚴經淺。法華經深前三車方
便。後一車眞實四教八教。攝一代教
來五儀。三論不許。由是天台・三論法相諍。
天台宗云。三車無體。白牛眞實一乘眞實。
三乘方便無性定性。皆得成佛報佛如來。
常住不變華嚴淺。法華深四教攝教
等義途。法相不許。由是天台・法相相諍。天
台宗云。華嚴淺。法華深前三後一。分合立
四車是等義途。華嚴不許。是以天台・華嚴
相諍。華嚴宗者。佛涅槃後五百年。馬鳴出世。
起信論。釋華嚴云。一心眞如隨縁成
。眞如與無明互相熏阿頼耶識。凡有
。所謂業相・見相・現相。定性二乘。尚有
相見相・二種頼耶故。受變易生死報佛如
來。自性常住是等義門。與法相異。九百年
中。無著出世。不是義。若爾天台九百年
中。法相・華嚴諍論如起
大唐則天聖后代。有法藏法師。始建華嚴宗
名而云。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悉當成佛
報佛常住理事不二是等義。與三論
同。彼宗亦云。羊車・鹿車・黄牛車・大白牛車。
合爲四車華嚴深。法華淺五教而攝
等三論不許。彼宗亦云。一切衆
生皆成佛報佛常住羊鹿黄白。合爲四車
五教攝是等義。法相不許。彼宗
亦云。倶時四車華嚴深法華淺是義
天台不許。由是華嚴亦與三論・法相・天
相諍。若爾華嚴與餘宗諍。乃於唐朝
始而起也。眞言宗者。近代所傳。三經爲宗。
是念誦法。彼宗人云。報佛説法性空爲
門。顯理不空如是等義。相似法相。龍樹
師。未所由。上來五宗。皆是大乘。由
執異。分成五宗。次別諍者。初明三論・法相
相諍。二叙三論・天台相諍。三述三論・華嚴
相諍。四辨三論・眞言相諍
三論・法相略有四諍。所謂空有諍論。成佛不
成佛諍論。報佛常無常諍論。教時諍論。若曲
釋亦有十四諍。空有諍中。亦有三諍。一
諍空有諍。二二諦總別。三三性三無性諍。
成佛諍中。亦有七諍。一無姓成不成諍。二定
姓成不成諍。三五性法爾非法爾諍。四眞
如本性非本性諍。亦名眞如種非種諍。五種
子一體無漏非無漏諍。亦名初無漏有因無
因諍。六増壽變易非變易諍。七四乘眞實四
乘方便諍。報佛諍中。亦有四諍。一報佛常
無常諍。二理智一體各體諍。三報佛有五
無五蘊諍。四報佛説法不説法諍。乃至具釋
餘諍云云
諍論之文。雖群家。而多言之中。必有
。何者九十六種道經中。加佛道九十
六種。其九十五種中。修多羅・阿毘曇此二名
正體耶。而言九十六術。稱之外道其一智度
論中。特子道人。方廣道人。是佛法中之外道
也。夫以心行理外名爲外道。秦始皇帝。不
佛法。會昌天子。壞寺燒佛。天安中。見
鬼破佛法者。是非外道。更爲何人。而言
天竺盛行。震旦不傳其二西域記中。天竺備
一向大乘寺・一向小乘寺・大小兼行寺。顯
戒論中。具引進朝。而言天竺諸國起大乘
寺・小乘寺其三九百年中。無著瑜伽。具出
佛性有無諍論。玄奘門行爲大乘諍。天親
佛性論中。先破小乘人執。具出瑜伽佛性諍
。次破大乘執。具出依他空有諍論。及出
成佛不成佛諍。判爲了義不了義故。而言
千年大乘一味無諍其四馬鳴菩薩。如來所説
具所説。論與佛説同。而言。無著菩薩不
其義其五神昉法師。種性差別集云。童
壽已前立五種姓。都不諍論。至竺道生。始
一姓。曁于木叉提婆譯大論。還同
。而言自漢明帝。至貞觀年。大乘同之。一
切成佛其六沙門獻誠涅槃玄云。晉末初有
竺道生。立一姓義。智勝法師。不此義。竺
道無證常勝。智勝有證常負。遂奏宋主
出道生。而言慧觀法師擯出道生其七天台
四教。開十六門。一切諸宗皆攝。三藏有門
倶舍。三藏空門成實論。藏通毘尼攝
分律。通教有門攝唯識論。別教有門攝
。別教空門攝三論計。圓教空門攝
門傳。圓教有門攝眞言教。宗宗義理。門門
各會。而言天台與諸宗其八諸宗學徒。
各執一門。天台教跡破其執。凡在義門
諸宗。一切人計何義不破。而言二三五六
三宗其九大日經云。毘盧遮那如來三
業一切時處説眞言道。又現普賢菩薩等
十方界眞言句。所謂十地。此生滿足。
金剛頂云。常住三世毘盧遮那諸菩薩而爲
説法。五佛・十六・四攝・八供・十方諸來結
荼羅。大興善寺阿闍梨之眞言教時可
一切時一大圓教。一行阿闍梨耶義釋中云。
遍一切乘自心成佛之教又言。五種三昧皆
心實相門。一生成佛。而言義理與法相
其十
夫以一切諍論。皆從教時而起。初於佛經
中於印度。後於眞旦。皆有其文。而叙諍論
之始終。不教時之不同
安然在俗則傳教大師之苗裔也。在道則慈
覺大師之門人也。集古今之諍論。遺將來之
同法。今欲往哲七類之義。覆現傳五家
之執。西難五天二師之偏。東破千里一公之
。以立天台八教五味軌轍。以開眞言一切
一圓之祕鍵。緬觀如來之經。歴檢菩薩之
。俯搜三藏之傳。廣披人師之疏。開門多
端。立教非一。諍論之起。良有以也
其如來經。説教多種。或時説爲一時一教。大
日經云。一切時處説眞言道。維摩經云。佛以
一音説法。衆生隨類各得解。或時説爲
二時二教。法華經云。昔轉四諦法輪。今
最大法輪。涅槃經云。爲聲聞人而説
。爲菩薩人而説滿字。或時説爲三時三
。深密經云。初於一時。唯爲發趣聲聞
乘者。轉四諦相。第二時中。唯爲發趣修大
乘者。轉隱密相。第三時中。普爲發趣一切
乘者。轉顯了相。妙智經云。第一時説心境
倶有。第二時説境空心有。第三時説心境
倶空。或時説爲四時四教。無量義云。初説
四諦。爲聲聞人。中説十二因縁。爲
辟支佛人。次説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華
嚴海空。宣説菩薩歴劫修行。今復於此演
大乘無量義經。月燈經云。有四種修多羅
謂諸行修多羅。呵嘖修多羅。煩惱修多羅。
清淨修多羅。或時説爲五時五教。涅槃經
云。從佛出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修多
。從修多羅方等典。從方等典
訶般若。從摩訶般若大涅槃。六度經云。
修多羅藏阿難受持。毘奈耶藏優婆離受持。
阿毘曇藏迦多衍那受持。摩訶般若藏文殊
師利受持。陀羅尼藏執金剛手受持
其菩薩論釋時多門。或説一時一教。無性攝
論云。如天摩尼鼓思成自事。或説二時
二教。天親涅槃論云。昔日説小。今日説大。
又云半字者漸教。滿字者涅槃滿足教。龍樹
智論有三藏及摩訶衍藏二結集。或説三時
三教。彌勒瑜伽論云。初於一時。第二時中。
第三時中。天親涅槃論云。出三界者。以初
次第教。三界爲船。法華以萬行船。涅
槃以無生死船。或説四時四教。天親涅
槃論云。如來出世。始從三歸五戒。乃至
薩戒。或以漸教化治衆生病。第二次第教。
亦名治衆生病。第三名教力。亦名治衆生
。第四今時説涅槃前後教患。亦名
衆病。堅意寶性論云。有四種衆生。不
如來藏。言四人者。一者凡夫。二者聲聞。三
者支佛。四者菩薩。言四教者。一迷眞異執
教。二眞一分半教。三眞一分滿教。四眞具分
滿教。或説五時五教。天親涅槃論云。復次
化身者能令五種能。一令厭怖。二令
座道。三令昔執。四令樂大法
五令大菩提記。此中法華爲第三時。天
親法華論云。如牛故得乳酪生蘇熟
蘇及以醍醐。此五味中。醍醐第一。小乘不
知。其猶如乳。大乘爲最。猶如醍醐
其三藏傳教時不
或三藏傳。一教一時。此有二。一後魏菩提
流支云。如來一音同時根萬。大小並陳。二
姚秦鳩摩羅什云。佛一圓音平等無二。無
思普應。機聞自殊。非言音本陳大小
此二出
澄觀疏
或三藏傳。二教二時。此有四人。一達摩欝
多羅。引摩得勒伽。説十二部。唯方等部是菩
薩藏。餘十一部是聲聞藏此一出
天台玄
二西秦曇牟
讖。立二種教。聲聞藏爲半字教。菩薩藏爲
滿字教此一出
澄觀疏
疏云。隋朝遠法師同此説。三
陳朝眞諦。亦立二教。一頓教。二漸教此一出
法藏疏
四後魏菩提流支。依楞伽經。亦立二教
一漸教者。漸次修行。二頓教者。一時頓説
此一出
基師苑
五菩提流支。明半滿教。十二年前。是
半字教。十二年後。皆滿字教
或三藏傳。三教三時一此
有四人
一陳朝眞諦。依
金光明。立三法輪。一轉法輪。阿含等是。
二照法輪。般若等是。三持法輪。解節經等
此一寂法師林法藏云
大遠法師亦同此説
二後魏光統法師。禀習佛
陀三藏。立三教。一漸。初爲根未熟者。光説
無常後常等。二頓。爲於根已熟者。説常無
常空不空等。三圓。爲於上遠階佛境者。説
於如來究竟祕密此一出
澄觀疏
三唐朝玄奘。依
密教・金光明・及瑜伽論。立三時教此一出
法藏疏
四唐朝日照。傳西域傳。那蘭陀寺同時二徳。
一名戒賢。二名智光。戒賢論師。依深密經
三種教。智光論師。依妙智經。立三時教
此一出
法藏疏
或三藏傳。四教四時。此有四人。一陳朝眞
諦。立四種教。一説四諦。如阿含等。二説
。如般若等三法相。如楞伽等。四説
。如華嚴等此一出圓測疏
○解深密經疏
二佛陀三藏。
士光統。四宗教。一因縁宗。指毘曇。二假
名宗。指成論。三狂相宗。指大品。四常宗。
涅槃華嚴等此一出天
台玄十
法藏探玄記云。眞
諦三論。笈多四教。婆頗五説。並如別説
故知笈多亦立四教。未正文。婆羅門將
偈來。出四種論。一牛王論。二&MT00319;蟇跳論。三
師子論。四鳥眼論。天台大師。用彼四論。通
此四教。牛王論通頓教&MT00319;蟇跳論通漸教
師子論通不定教。鳥眼論通祕密教此一出
天台玄
或三藏傳。五教五時。此有一人。波頗三藏。
五種教。一四諦教。謂阿含等。二無相教。
謂般若等。三觀行教。謂華嚴等。四安樂教。謂
涅槃等。五守護教。謂大集等此一出
澄觀疏
其人師疏諍論各異。或立一教。此有一人
北地禪師。但一佛乘。無二無三。一音説法。隨
類異解。佛行一乘。衆生見此一出
天台玄
或立二教。此有十人。一北地禪師。立二種
大乘經。一有相大乘。如華嚴・瓔珞・大品等
階級行相。二無相大乘。如楞伽・思益
法無詮此一出
天台云
三齊朝隱士劉虬。亦立二教。一
頓教。謂華嚴經二漸教。謂始自鹿苑。終於
雙林。文約。漸有五時七階云云三隋朝
法師等。亦立二教。一漸教。謂大由小起。具
三乘。二頓教。謂直護於大。不於小
此一出
澄觀疏
四隋朝吉藏法師。唯立二藏。一聲聞
藏。謂阿含等。二菩薩藏。謂自餘經此一出
品遊意
五誕法師。依楞伽經。亦立二教。一頓教。謂
華嚴。二漸教。謂自餘此一出
圓測疏
六唐朝初印法
師。亦立二教。一屈曲教。謂釋迦經。隨機破
著。如涅槃等。二平道教。謂舍那經。法性自
在。如華嚴等。又此二教。略有四異。一主異。
謂釋迦是化身故。舍那是十身故。二處異。謂
娑婆木樹草座故。華藏寶樹寶座故。三衆異。
謂釋迦爲聲聞及菩薩説故。舍那唯菩薩
及極位説故。四説異。謂兩處是該通十方之
異故此一出
澄觀疏
法藏疏云。江南印法師。敏法
師等。立二教云云七古來大徳。亦立二教
一頓教。謂一會之中二諦理盡。華嚴・楞伽・
大雲・法鼓・勝鬘經等。大不小起。二漸教。
始從佛樹。終至雙林。三歸・五戒・十善等法。
三乘有教。阿含等經。維摩・思益・大品空教。
法華一乘。涅槃佛性。大由小起此一出
基師苑
八唐
基法師苑林。叙古説中云。又有二教。一半。
一滿。一滿涅槃半滿二字。勝鬘有作無作。
瑜伽安立非安立諦。又有二教。一生空教。二
法空教。二十唯識云。依此教能入數取趣
無我。所執法無我。又有二教。一勝義諦。二
世俗諦此一似
基私出
九基師法華玄賛云。諸佛設教。
略有二種。一頓。二漸。頓即從凡求佛。如
勝鬘説。漸即從小至大。如法華説。法苑
章云。約理及機漸次入道者。大由小起。乃
三時。深密等是。若非漸次而入道者。大
小。即無三時。華嚴等是。若據衆生
機器及理。謂可頓漸之教。然不於古
。若不機理。謂定判一經頓爲漸。
時増減者。頓漸不此一出
基正義
十江南敏法師。
亦立二教此一出法藏記
但無二教名目
或立三教。此有八人。後魏光統法師。禀
佛陀三藏。亦立三教。謂漸頓圓巳如
上引
澄觀疏
法亦云。光統律師。立三種教。謂漸頓圓。
李通玄云。光統律師。立三種教不出名目。
圓測疏云。或説三教。謂通別圓光統法師。
如是説
惠光法師。是國統。
故名光統云云
天台玄云。佛馱三藏。學士光
統。四宗判云云其教已別。其名違。不同亦
見。不追尋。二南中諸師同立三教。謂於
劉虬頓漸二教。加不定。漸中先小後大。而
鴦掘經六年内説。爲此難不定
別有一經。雖。而明佛性。印是勝
鬘・金光明等。是爲偏不定教也。漸中爲二。
即是半滿此一出
澄觀疏
三天台玄云。異解十意。南三
北七。南地通用三種教相。一頓。二漸。三不
定。華嚴爲菩薩。名爲頓教。三藏爲
。名有相教。十二年後。爲五時般若
乃至常住。名無相教。此等倶名爲漸教也。
別有一經。非頓漸攝。而明佛性常住。勝鬘・
光明等是也。此名偏方不定教。此之三意。通
途共用。虎丘山岌法師・宗愛法師・莊嚴旻師・
定林柔次二師及道場觀法師。皆共用之。但
漸中。開立三四五時故。分爲三人
云云虎丘山岌法師。用前三教。於漸開三。
十二年前。見有得道。名有相教。十二年後。
齊至法華。見空得道。名無相教。最後佛性。
常住教是唐三藏三時大同此一出
澄觀疏
天台
法華玄云。虎丘山岌法師。亦用南地三教。漸
更爲三。乃知所引三時文也。淨名玄云。若
觀・岌法師三時明義。一有相法輪。二無相法
輪。三常住法輪云云四宗愛法師・莊嚴旻師。
漸開四。三時不於前文。於無相之
後。常住之前。法華位名同歸教。五定林柔
次二法師及觀法師。漸判五時。四時不
於前。無相之後。同歸之前。指淨名・思益。爲
褒貶抑揚教此二出
法華玄
三隋吉藏法師。立三法
。一根本法輪。華嚴之會能爲菩薩
因果。二枝末之教。鈍根不佛乘。分
別説三。三攝末歸本。法華始得彼三乘
於一。立三淨法輪一以五戒十善。以淨
三途。説二乘以淨三界。後明一乘以淨
。又明三攝法門。一攝邪歸正門。謂攝
見二邪。歸五乘正。二攝異歸同門。謂攝
。同歸一乘。三攝因歸果門。謂攝一乘。令
一果此一出
法華遊
七唐朝基師。立三時教云。
深密第一・瑜伽決擇第七十六云。勝義生
菩薩。白佛言。初於一時。婆羅底斯仙人墮
處施鹿林中。唯爲趣聲聞乘。以四諦
。轉正法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世尊在
昔第二時中。唯爲發趣修大乘。以隱密
。轉正法輪。有上有容受猶未了義。世
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爲趣一切乘。以
顯了相。轉正法輪。無上無容。是眞了義。金
光明經。亦説三時謂轉・照・持此一出
賛及苑
八唐
朝神泰法師。亦立三時。亦用深密三時之
而云。初時密説一切不皆成佛。二時密
一切成佛。三時了説有成不成。是故法
華是第二時不了義故説一切成基云
爲顯
第三
時眞實之教故。説此法華經。故別引之章
恭義出泰師。或立四教。此有六人。梁朝光
宅法雲法師。依法華第二。立四乘教。臨門
三車。即是權教。四衢等賜。即實大乘此一出
澄觀疏
二法藏・慧苑・李通玄・齊朝大衍法師。立
種教。而不其四教別名。三學士光統。四
宗判教。一因縁宗。二假名宗。三*狂相宗。
四常宗。具如前引天台玄文。四此方先徳
總判經論。有其四宗。一立性宗。雜心等是。
二破性宗。成實論是。三破相宗。般若等是。
四顯實宗。涅槃・華嚴・法華等是。五宗愛所
立四時。即莊嚴旻之所用。具如前引。六賢弟
子苑公。依寶性論。立四種教。一迷眞異執
教。當彼凡夫。二眞一分半教。當三乘。三
眞一分滿教。當彼初心菩薩。四眞具分滿教。
彼識如來藏此一出
澄觀疏
七唐初海東元曉
法師。亦立四教。一三乘別教。如四諦起經
。二三乘通教。如般若・深密經等。三一乘
分教。如梵網經等。四一乘滿教。如華嚴經
。然三乘學。名三乘教。未法空。名
相教。説諸法空。是爲通教。不共二乘。名
一乘教。未普法。名隨分教。具教明普法
圓滿教此一出
澄觀疏
或説五教。此有七人。一
武都山隱士劉虬華嚴爲頓教。漸中五時或
七階。一。佛爲提謂波利五戒十善
人天教。二。十二年中。説三乘差別教。如
諦縁度。未空理。三。三十年中。説空宗
般若・維摩・思益。未一乘。四。四十一年
後於八年中。説法華經。破三歸一。未
佛性。是不了義五。佛將滅度。一日一夜。説
涅槃經。是了義此一出
圓測疏
二定林柔次二師及道
場觀法師。頓與不定。用南地義。漸爲
。開善・光宅之所用也。一十二年前。見有
得道。名有相教。一十二年後。齊至法華
無相教。三淨名・思益諸方等經。爲褒貶
抑揚教。四法華。會三歸一。萬善悉向菩提
同歸教。五雙林佛性。爲常住教。三北地
師。亦立五時。而取提謂・波利。爲人天教
淨名・般若。爲無相教。餘三不前柔
次等。四護身法師 自軌大乘人是大乘用。
佛師解。開五宗教。一因縁宗。指毘曇
二假名宗。指成論。三*狂相宗。指大品・三
。四常宗。指涅槃。五法界宗。指華嚴此三
出天

五唐朝法寶法師。立五時教。一小乘教。
法華三七日後説。二大乘教。眞諦記云。七
年江邊説般若經。依仁王經云。二十九年
前説。三三乘教。眞諦記云。三十八年去
七年。鬼王法堂説解節經。即深密等。四
一乘教。唯法華經。四十餘年説。五佛性教。
涅槃此一出
究竟論
六唐朝法藏。立五時。即慧
苑師之所承也。一小乘教。謂阿含等。二大乘
始教。謂深密第三時教同許二乘不成佛
故。三大乘終教。法華等二乘無性悉當成佛
此二教並依地位漸次成佛。倶名
。四頓教。一念不生即名爲佛。不地位
漸次。而説故爲頓教。如思益云。得諸法正
者。不一地二地。楞伽經云。初地即
八地無所有。何次。十地品説。十地猶如
中鳥跡。五圓教。十信滿心即攝六位
正覺。普賢法界。主伴具足此一出
法藏疏
七唐朝成
實論師。亦立五時。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
般若教。四方等教。五法華教。具釋如云云
或立六教。此有一人。有人稱光統云。四宗
收。又開六宗。指法華萬善同歸
文處眞實。名爲眞宗。大集染淨倶融。法界
圓普。名爲圓宗。餘四如前。光統所□□□
□□□□□判。即是耆闍澟師所用此一出
天台玄
七教。此有一人。劉虬或開七階。第二時
中。開三乘教此文出
圓測疏
天台宗妙樂寺釋籤云。
漸有七階五時者。恐將五時之前人天爲
。二乘爲二階。并餘三時名爲七階云云
劉虬無量義序云。根異教殊。其階成七。先
波利等五戒。所謂人天善根一也。次
𤘽隣等。轉四諦。所謂授聲聞乘二也。次
中根。演十二因縁。所謂授縁覺乘三也。
次爲上根。擧六波羅蜜。所謂授以大乘
也。次説無量義經。用開一極之由序五也。
故法華顯一除三六也。在雙樹而乃暢我淨
之玄音七也。一或立八教。此有一人。唐基
玄賛云。小乘二十部并大乘二。合二十二宗。
今依文判教。教但有三。若以類惟宗。宗乃
八。教但三者。一多説有宗。阿含等是。二多
説空宗。中・百・十二門・般若等是。三非空非有
宗。華嚴・深密・法華等是。宗有八者。一我法
倶有。犢子部等。二有法無我薩婆多等。三法
無去來。大衆部等。四現通假實。説假部等。五
俗妄眞實。説出世部等。六諸法但名。一説部
等。七勝義皆空。般若等經。龍樹等説。八應理
圓實。法華等經。無著等説云云或立十教
此有二人。一唐朝法藏。探玄云。以理開宗。
宗乃有十。一法我倶有宗。人天犢子。二法
有我無宗。薩婆多等。三法無去來宗。大衆
部等。四現通假實宗。説假部等。五俗妄眞
實宗。説出世部。六諸法但名。一説部等。七一
切皆空宗。八眞實不空宗。終教諸經。九相
想倶絶宗。頓教事理。十圓明具徳宗。別教一
乘。倶指教義如彼文也。二或云。十心攝
一切教。日本空海阿闍梨十住心論
一代牟尼。九部大乘。二十異説。四世菩薩。五
部論文。二十別釋。九箇三藏。十四異傳。二
十一師。三十五義。所謂從一至二十。經文
一至五部論文。傳一音教二。三藏傳
二種教有四。三藏傳三種教有五。三藏傳五
種教有一。三藏一音一師。二教十師。三教八
門人有十一。四教六師。五教七宗人有
。六教一師。七教一師。八教一師。十心一
師。所搜以集所説。前後都合八十九也
竊以教主如來。隨機開門。傳燈菩薩。隨門
教。傳譯三藏。討源亦異。弘法人師。挹
同。皆是入道之梯橙。非佛之由漸。而
已。願聽我論。初難九箇三藏。次破
十之人師。次會菩薩之論五。後合世尊之
九經也。九三□藏者。一流支。二羅什。三達
摩。四牟讖。四眞諦。五佛陀。玄奘。七日照。八
羅門。九波頗三藏也。三十師者。一北地一音
禪師。二北地二教禪師。三齊朝劉虬。四隋
延法師。五隋吉藏師。六隋誕法師。七唐印
法師。八教古徳。九唐基師。十江南敏師。十
一後魏光統。十二兩中。十三虎丘山岌師。十
四宗愛法師。十五莊嚴旻師。十七定林法師。
十八柔次法師。十九道場觀師。二十唐朝神
泰。二十一齊衍法師。二十二唐慧苑師。二
十三新羅元曉。二十四開善智藏。二十五
北地法師。二十六護身法師。二十七唐法藏
師。二十八唐成論師。二十九六宗有人。三
十日本之空海。一人多解。隨人破之。多人
一解。隨解破之。一朝之中其人雖述。百代
之後其文猶遺。今以末學之難抱辱撃先聖
之法鼓。三十五家敵對目絶。五家門人諍
論未止。所謂吉藏・法藏之苗裔。慈恩・高野
之門人。訶利跋摩之法孫。南京北城之學徒。
各守師跡。競遮他難。所以更作一問二答
三難口塞。願住入音聲慧之法門共爲能所
見聞之了因
第一流支三藏云。如來一音同時根萬大小
并陳。於一切時一切諸教。一時無二三
此文出
基觀疏
基師難云。廢事談理。及在一會。大
小機可知所説。若唯被大。如勝鬘。或
但被小。如遺教經。或初有大無小。如
嚴經。或初有小無大。理必應爾。諸經多
分大小教異。言唯一時。深爲猛浪此一出
基法苑
今難云。阿含經云。佛爲四王天語説法。二
王得悟。二不悟。是故更作毘舍離語。一王
悟。一王未悟。是故更作離舍語説。一王
已悟。四王倶悟此文出
天台疏
若言一音。大小並陳
則違此文。前後作語云云
第二羅什三藏云。佛一圓音平等無二。無思
普應。機聞自殊。非言音本陳大小。今難
云。法華經云。若我遇衆生。盡教以佛道。無
智者錯亂。迷惑不教。尋念過去佛。所行
方便力。即趣波羅奈。轉四諦法輪此文出
法華一
若言非謂本陳大小。則違此文。前後思説
云云澄觀評曰。初師佛音則異。後師異自
在。機各得圓音一義。並爲教本
云云玄奘三藏釋云。無性菩薩云。如來心中。
大悲願力。文義相生。護法菩薩云。如來心中。
衆生善力。文義相現云云今謂衆生功徳力。
如來本願力。法界加持力。感應難思議。無
量義云。初説中説後説文辭雖一而義別異。
義異故。衆生解異。解異故得道亦異。佛性論
云。化身如來。五時説法。若但一時。乃違
。菩提流支亦云。依楞伽經。説二種教
一漸。莫問聲聞菩薩皆漸次修行。從淺至
深。二頓。如來純一時説一切法此文出
基法苑
難云。若約行明漸。約説明頓。則一行一教。
何名二教。又法華云。漸教佛道。處胎經云
即日成佛。是二經文。何漸何頓。基師難云。
彼經佛純説法爲頓。三乘漸次修學爲漸。以
行爲漸。非教時亦不云云
第三達磨欝多羅教疏義云。摩得勒伽説唯
方等部。是菩薩藏。十一部是聲聞。智論亦
云。大迦葉與阿難在香城。撰集三藏。爲
聲聞藏。文殊與阿難。集摩訶衍經。爲菩薩
。涅槃亦云。十一部爲二乘所持。方等
部爲菩薩持此文出天台玄。本彼出文。
籖云今之意達磨爲今
今難云。
摩得勒迦有二藏。聲聞藏。菩薩藏。又諸經
三藏。二如上。加雜十一部是聲聞藏。
方廣部是菩薩藏。合十二部是雜藏。又有
四藏。更開佛藏。處胎經八藏。胎化藏。中陰
藏。摩訶衍方等藏。戒律藏。十住藏。雜金剛
佛藏。諸藏何通二藏者。其一通聲聞藏。其
二通菩薩藏。通三藏者。二藏如上。其一通
雜藏。通四藏者。一一相通。通八教者。胎化
中陰未説時即祕密教。爲阿難説即不
定教。方等藏即頓教。戒律藏云。漸中次第
戒律藏即三藏教。十住藏即方等教。雜藏
即通教。金剛藏即別教。佛藏即圓教此文出
天台玄
又普超經。入大乘論。亦有三藏。一聲聞藏。
二縁覺藏。三菩薩藏此一出
法藏撰
又闍王經。亦有
三藏。一聲聞藏。二雜藏。三菩薩藏。有三阿
難而受持之。六波羅蜜。亦有五教。一修多
羅藏。二毘奈耶藏。三阿毘曇藏。四般若藏。
五陀羅尼藏。若唯云聲聞藏及菩薩藏。則
雜藏。及縁覺藏。并金剛藏。佛藏

第四西秦曇讖三藏云。聲聞爲半字教。菩薩
滿字教。今難云。優婆塞戒經云。三獸渡
河。淺深成此一出
基法苑
大智度論云。三乘同坐
一解脱床。又云釋迦佛法中無別菩薩僧。若
以聲聞菩薩別藏爲半滿教。則有
若行教藏之失
第五眞諦三藏云。佛教有二。頓二漸此文雖出
法藏撰玄
未見三
藏正文
難云。無量義云。初説四諦聲聞
。而八億諸天來下聽法。發菩提心。次説
因縁支佛。而無量衆生發菩提心
次説方等・船若・華嚴海空説菩薩歴劫
修行。而百千比丘萬億人天得四道果。住
支佛法。説是經時。有四法四果三乘
云云若唯華嚴爲頓。自餘爲漸則有
漸頓雜人法之失。眞諦三藏亦云。第一
法輪。佛在鹿苑。爲五比丘。説四諦法。第二
法輪。成道七年。在舍衞國施惠江邊
孤獨三里許處。爲諸菩薩。説諸法空。般若
等經。第三法輪。成道三十八年。在毘舍利
國。鬼王法堂。對眞藏菩薩。説解節經此文
出義

澄觀疏云。眞諦三藏。依金光明。立轉照
持三輪之教。謂七年前四諦名轉法輪。七年
後般若具轉照二輪。以空照有。三十年後
轉照<#0374_1/>照持以雙照空有持前二故云云
台仁王記云。眞諦云。成道七年説轉法輪。次
三十年。説照法輪。次七年中。説持法輪。自
轉照未轉持來三十年
教時諍論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