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 (No. 2777_ 道掖集 ) in Vol. 00

[First] [Prev]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478 479 480 48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777 [cf. No. 475]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卷上

    中京資聖寺沙門道液集
昔漢明中法教始流於葱左肇建塔像翻譯
尚阻。爰及魏晋創硲宣傳而所出諸經猶詞
疎理蹇。蓋習學者未融於大觀。傳譯者闕通
於方言。既爲大法𣷽微未可量其得失。自秦
弘始三年冬羅什入關。先譯大品智論爰及
中觀門百使陶染至理。然後重譯茲經及法
華等。所以文切理詣無間然矣。曰者傳習多
疎道尚學以膽異端致使大宗蕪蔓眞極。而
關中先製言約旨深將傳。後進或憚略而難
通。蓋時移識昧。豈先賢之闕歟。道液不揆庸
淺。輒加裨廣淨名以肇注作本。法華以生疏
爲憑。然後傍求諸解共通妙旨。雖述而不作
終。愧亡羊者哉。于時上元元年歳次困頓永
泰初祀。又於長安菩提道場夏再治定庶法
鏡轉明惠燈益矣
維摩詰經序    釋僧肇作
維摩詰不思議經者。蓋是窮微盡化妙絶之
稱也。其旨淵玄非言像所測。道越三空非二
乘所議。超群數之表絶有心之境。眇莽無爲
而無不爲罔。知所以然而能然者不思議也。
何則夫聖智無知而萬品倶照。法身無像而
殊形。並應至韻無言。而玄藉彌布冥權無謀
而動與事會故。能統濟群方開物成務利現
天下於我無爲而惑者覩感照因謂之智觀。
應形則謂之身覿。玄藉便謂之言。見變動而
謂之權。夫道之極者豈可以形言權智而
其神域哉。然群生長寢非言莫曉。道不孤運
弘之由人。是以如來命文殊於異方召維摩
詰於地土爰集毘耶共弘斯道。此經所明統
萬行則以權智爲主。樹徳本則以六度爲根。
濟蒙惑則以慈悲爲首。語宗極則以不二爲
言。凡此衆説皆不思議之本也。至若借座
燈王請飯香土手接大千室包乾像不思議之
迹也。然幽關難啓聖應不同。非本無以垂迹。
非迹無以顯本。本迹雖殊而不思議一也。故
命侍者標以爲名焉。大秦天王&MT05351;神超世玄
心獨悟。弘至治於萬機之上揚道化於千載
之下。毎尋翫茲典以爲栖神之宅。而恨支
竺所出理滯於文。常恐玄宗墜於譯人北天
之運運通有所在也。以弘始八年歳次鶉火
命大將軍常山公。右將軍安城侯與義學
沙門千二百人於長安大寺請羅什法師重
譯正本。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眞境既盡環中
又善方言。于時手執胡文口自宣譯。道俗虔
虔一言三復陶冶精求務存聖意。其文約而
詣其旨婉而彰。微遠之言於茲顯。然余以
闇短時預聽。次雖思之參玄然麁得文意。輒
順所聞爲之注解略記誠言述而不作庶。將
來君子異世同聞焉
維摩詰所説 叡曰。夫經或以人爲名。或以
法名者。自非佛所説。多隨人爲名。佛之所
説非唯一經。故隨所説法以爲名。此經總人
法二名者。以人爲名則明法之所由。以法爲
名則略經之大體。所以兩存耳 什曰。維摩
*詰秦言淨名。即五百童子之一人也。從妙樂
國來遊此境。所應既周將還本土。欲顯其淳
徳以澤群生。顯述悟時要必有由。故令同志
詣佛而獨不行。獨不行則知其疾也。何
知之。同志五百共遵大道。至於進徳修善動
靜必倶。今淨國之會業之大者。而不同擧明
其有疾。有疾故有問疾之會。問疾之會由淨
國之集。淨國之集由淨名方便。然則此經始
終所由良有在也。若自説而觀則與聖齊。功
推本而尋功由淨名。原其所由故曰維摩詰
所説也 肇曰。維摩詰秦言淨名法身大士
也。其權道無方隱顯殊迹。釋彼妙喜現此忍
土。所以和光塵俗因通道教。常與寶積倶遊
爲法城之侶。其教縁既畢將返妙喜。故欲顯
其神徳以弘如來不思議解脱之道。至令寶
積獨詣釋迦。因留現疾以生問疾之端。建微
言之始。妙唱自彼故稱其説也 生曰。維摩
詰者梵音無垢稱也。其晦迹五欲超然無染
清名遐布。故致斯號。貴名求實者必重其説。
説本表實重之則終得所求。因斯近接有過
聖言矣 經 梵云。修多羅此譯云契。謂契
理之言當根之教。返迷證實。萬聖同規。亦曰。
爲常故。肇師云經常也。古今雖殊覺道不改。
群邪不能沮。衆聖不能異也
一名不可思議解脱 此約法受名也。下文
云。佛爲増上慢人説離婬怒癡爲解脱。若無
増慢者婬怒性。即是解脱此談體也。或就悲
願處染不染非道通道。此約用名之。以昔教
權引三乘言同解脱。今將返權歸實。故特號
不思議也。即大經百句解脱華嚴諸善知識
解脱皆同此也 什曰。亦名三昧。亦名神足。
或令脩短改度。或巨細相容變化隨意。於法
自在解脱於閡故名解脱。能者能然物不知
所以故曰不思議。亦云。法身大士念則隨應
不入禪定。然後能也。心得自在不爲不能所
縛故曰解脱也。若直明法空則乖於常習無
以取信故。現物隨心變明物無定性。物無定
性則其性虚矣。菩薩得其無定故令物隨心
轉則不思議。乃空之明證將顯理宗故以爲
經之標也 肇曰。微遠幽深二乘不能測不
思議也。縱任無礙塵累不能拘解脱也。此經
自始于淨土。終于法養。其中所明雖殊然其
不思議解脱一也。故總以名焉。上以人名經。
此以法名經。以法名經所以標牓指歸。以人
名經所以因人弘道者也 生曰。無垢之稱
或止形跡心不安然。故復言其解脱。更爲一
名不可思議者。凡有二種。一曰。理空非惑
情所圖。二曰。神奇非淺識所量。若體夫空理
則脱思議之惑。惑既脱矣則所爲難測。維摩
詰今動靜背神奇必脱諸惑。脱惑在乎體空。
説空是其所體。是以無垢之名信而有徴名。
苟有徴其求愈到。到於求者何患不悟乎
叡曰。菩薩無心應物有説。衆生但覩其教莫
測所由。故名所説爲不思議。雖説而無心故
不閡於有。雖無心而能説故不閡於無。空有
所不能累故名之爲解脱
  佛國品第一
什曰。經始終由於淨國。故以佛國冠於衆篇
也。眞應二土會以平等。廣如下文。然十四
品經大分三別。初此品半爲未信令信故名
序分。次十一品半信已令悟故名正宗分。三
後二品盡經悟已應傳名流通分。初序分中
復有三別。初列時方處等。是集經者引事證
信。次合蓋現土。是説經者駭物令信。後稱歎
讃揚。是問經者使仰徳生信也。初文又六。一
信經辭。二傳經旨。三聞經時。四説經者。五
聽經處。六聞經衆
如是 此初信經辭也。肇曰。如是信順辭也。
夫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經無
豐約。非信不傳故建言
如是我聞 此二傳經旨也。肇曰。出經者明
己親承聖旨無傳聞之謬也
一時 此三聞經時也。衆生信重爲感如來
悲願爲應道交故曰一時。肇曰。法王啓運喜
集之時也
佛 此四説經者。梵音云。具言佛駄。此翻爲
知者。大品云。知諸法實義故。大論云。菩提名
智。佛名智者。是即解圓徳備言誠物信也」
在毘耶離 此下五列聽經處。有通有別。通
爲遠者知別爲近不謬。此初通處。肇曰。毘耶
離國名也。秦言廣嚴。其土平廣嚴事因以爲
名。又云。好稻土之宜也
菴羅樹圓 別處。肇曰。菴羅樹名也。其菓似
桃而非。先言奈氏失也。事在他經。園者住處
之通稱。梵云僧伽藍摩。此云衆園。言伽藍者
略也
與大比丘衆八千人倶 此下六列同聞經衆
證非己謬傳衆有三別。初列聲聞。形心倶勝
證信最親故先列也。次列菩薩。心同形異證
信小疎故次列也。後列天龍。形心倶乖證信
最疎故後列也。初列比丘與者共也。大即極
果比丘人名衆言和合。肇曰。比丘秦言或名
淨乞食。或名破煩惱。或名能持戒。或名能怖
魔。天竺一名該此四義。秦無一名以譯之故
存其義名焉
菩薩 此下二列菩薩衆。文五。一擧名。二辯
數。三歎徳。四列名。五總結。此初也。肇曰。菩
薩正音云菩提薩埵。菩提佛道也。薩埵秦
大心。衆生有大心入佛道也。謂以大悲智無
邊行願爲物求道故以名之。什曰。大士凡有
三種。一者出家。二者在家。三者他方來。復次
一者結業身。二者法身也。此中菩薩多是法
身。然應感之形與物同迹。物或齊其所見。而
生劣想故擧大數。然後序徳也
三萬二千 二辯數也
衆所知識 此下三歎徳也。文三。初總歎。次
別歎。後結歎。總歎又三。此初歎外化也。聞
名欽風爲知覩。形飮化*爲識。肇曰。大士處
世猶日月昇天。有目之士誰不知識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二自行也。大智歎解
本行歎行。肇曰。大智一切種智也。此智以
六度六通衆行爲本。諸大士已備此本行」
諸佛威神之所建立 三結釋也。肇曰。天澤
無私。不潤枯木。佛威雖普不立無根。所建
立者道根必深乎。叡曰。凡有二種。或以神化
所加令其暫悟名爲建立。或以妙法啓心化
之同已亦名建立
爲護法城受持正法 此下二明別歎文三。
初約護法歎。次約修行歎。後就近果歎。初文
又三。謂護法。護人。結釋。護法復二。此初歎
修因也。肇曰。外爲護法之城。内有受持之固
也。什曰。法城即實相法也。使物無異見故言
護也。復次一切經法皆名法城。護持宣布令
不壞也。有能持正法亦兼護之也。叡曰。眞理
爲法文字爲城。城壍固則内不害。文字存則
理不虧也
能師子吼名聞十方 二歎功成也。肇曰。師
子吼無畏音也。凡所言説不畏群邪異學。喩
師子吼。衆獸下之行滿天下故稱無不普
衆人不請友而安之 此二歎護人。亦二。此
先歎心也。肇曰。眞友不待請。譬慈母之赴嬰
兒也
紹隆三寶能使不絶 二歎功圓也。肇曰 繼
佛種則三寶隆。非直顯明三寶。宣通經法之
謂也。謂能積善累功自致成佛。成佛則有法。
有法則有僧。不絶之功事在來劫。今言不絶
則必能也。又於其中間自行化人。人亦化
物。物我倶成三寶彌興。衆生無盡故寶亦不
絶也
降伏魔怨制諸外道 此三釋歎。肇曰。魔四
魔也。外道九十六種外道也。天台云。禪定伏
愛得通。以降衆魔智惠破見。發辯以制外道。
如問疾品明
悉以清淨 此下二歎修行文。即二別自行
化他也。前自行復二。初歎斷徳。後歎智徳。斷
徳文三。此初總歎也
永離蓋纒 二別歎也。肇曰。蓋五蓋。纒十纒。
亦有無量纒。身口意淨三業悉淨則蓋纒不
能累也。五蓋者。一貪欲蓋。二瞋恚蓋。三睡
眠蓋。四掉悔蓋。五疑蓋。初二障戒。睡眠障
惠。掉悔障定。疑障解脱及知見。十纒者無慚
無愧慳疾悔眠掉擧惛沈及忿覆也。叡曰。凡
夫止結暫滅還生。二乘難滅證處由存。大士
了虚情塵倶寂滅處盡根生無所寄。法身居
然不論故云也
心常安住無礙解脱 三結歎也。什曰。不思
議解脱即其類也。於物無礙故名也。肇曰。七
住所得得此解脱則於諸法通達無閡故心常
安住
念定總時辯才不斷 此下二歎智徳亦三。
此初總歎也。肇曰。念正念。定正定。總持持善
不失持惡不生。無所漏。念謂之總持辯才七
辯也。大論云。一捷疾辯。二利辯。三無盡辯。
四不斷。五隨應辯。六義辯。七世間最上辯。
此四。是大士之要用故常不斷。叡曰。念不忘
則惠逾増。定不捨則心常一。持善不失則強
憶識而惡不生。辯不絶則化無閡備。此四門
可以官府萬行故曰也。什曰。菩薩得此四法
也。深入堅固經身不失。歴劫逾明故言不斷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惠及方便力無不
具足 二別歎智徳。肇曰。具足謂無相行也
七住已上心智寂滅以心無爲故無徳不爲。
是以施極於施而未甞施。戒極於戒而未甞
戒。七徳而殊功其相不異。乃名具足。方便者
智之別用耳。智以通幽窮微決定。法相無知
而無不知謂之智也。雖達法相而能不證。處
有不失無。在無不捨有。冥空存徳。彼我兩濟
故曰方便也
逮無所得不起法忍 三約位結也。肇曰。忍
即無生惠也。以能堪受實相故以忍爲名。得
此忍則於法無取無得。心相永滅。故曰無所
得不起法忍也
已能隨順轉不退輪 此下二明化他行文
二。初明内具化行。後明行化利物内行。復三。
初明説法徳。次明無畏徳。後明名聞徳。初説
法文二。此初擧堪能轉不退。轉不退輪。肇
曰。無生之道無有得而失者不退也。流演圓
通無繋于一人名輪也。諸佛既轉此輪諸大
士亦能隨轉也
善解法相知衆生根 二釋堪能隨轉。肇曰。
諸法殊相無不解。群生異根無不知也。謂由
知病識藥故能隨轉也
蓋諸大衆得無所畏 此下二明蓋衆無畏徳
文二。此初標也。肇曰。菩薩別有四無所畏。一
得聞總持。二知衆生根。三不見能難已使不
能答者。四隨問能答善決衆疑。有此四徳故
能暎蓋大衆
功徳智惠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捨
諸世間所有飾好 此二釋也。什曰。明備此
徳所以無畏。肇曰。心以智徳爲嚴。形以相好
爲飾。嚴心所以進道。飾形所以靡俗。亦爲尊
形者示嚴相耳。豈俗飾之在心也
名稱高遠踰於須彌 此下三明具名稱徳。
是即凡以名壞行。聖以名化物。文二。此初標
也。肇曰。名自有高而不遠。遠而不高。前聞十
方取其遠。今踰須彌取高。高謂高勝也
深信堅固猶若金剛 二釋名高所以由信固
也。肇曰。七住已上無生信不壞也
法寶普照而雨甘露 此下二明正化益物文
三。一明生善益。二明破惡益。三明獲果益生
善又三。此初標二喩。況説法應根普生物善
也。肇曰。法寶光無不照。照癡暝也。澤無不
潤。潤生死也。喩海有神寶。能放光除暝。亦因
光能雨甘露潤枯槁也
於衆言音微妙第一 二法合也。謂出世善
言故稱第一。肇曰。殊類異音既善其言而復
超勝
深入縁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
三釋也。凡夫不了縁生故執無因邪因。二乘
不了縁滅故滯涅槃。皆非深也。菩薩悟生非
生。證滅非滅。使習倶亡故名深入。故經云。無
無明亦無無明盡也。肇曰。深入爲智深解也。
解法從縁起則邪見無由生。有無二見群迷
多惑。大士久盡故無餘習
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説乃如雷震
此下二明破惡益文二。初擧二喩。二總結。又
前喩破見。後喩破愛見。以迷理愛以滯事固
其見則衆惑無由喪。縶其愛則善牙莫能發。
故什曰。上明一切時無畏。此明説法無畏。上
師子吼徳音遠振。此明能説實法衆咸敬順
猶師子吼威懾群獸也。又肇曰。法音遠震開
導萌牙。猶春雷之動百草
無有量已過量 此二結歎。然智依理發。徳
與智冥理。智無邊徳何可量。肇曰。既得法身
入無爲境。心不可以智求。形不可以像取。故
曰。無量六住已下名有量也
集衆法寶如海導師 此下三明獲果益文
二。初標導師得寶喩也。六師邪導不獲眞果。
八正利物必至涅槃故借喩焉。肇曰。導衆生
入大乘海。採衆法寶使必獲無難。猶海師善
導商人必獲夜光
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衆生往來所趣及
心所行 此下二釋能導所以以具權智故
也。智達深義能住菩提。權悟衆生往來如幻。
所以悲利有情而物不能累大士之徳。其在
茲焉。故楞伽經云。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方無畏十八不共 此
三明近果歎徳也。文三。此初明自證也。肇曰。
佛道超絶無與等者。唯佛自等故言無等等。
所以辯其等者明一大道理無不極。平若虚
空。豈昇降之有也。自在慧者十力四無畏十
八不共即其事也。大士雖未全具佛惠且以
近矣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
其身 此二明化益文二。初明不生而生。後
明應生利物。此初證無相故諸趣自閉不捨
大悲而現生五道五道者三趣人天也。肇曰。
法身無生而無不生。無生故惡趣門閉無不
生。故現生五道
爲大醫王善療衆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
二明所以應生非己業繋。但爲利他作醫王
耳。肇曰。法藥善療喩醫王也
無量功徳皆成就 此三總結歎也。文四。此
初句正報滿也。肇曰。無徳不備
無量佛土皆嚴淨 二依報滿也。肇曰。群生
無量所好不同。故修無量淨土以應彼殊好

其見聞者無不蒙益 三利物徳滿。肇曰。法
身無形聲應物故形聲耳。豈有見聞而無益
哉叡曰。法身無身。無身故感而後應。感而
後應則無應而不會。故使其見聞者無不蒙

諸有所作亦不唐捐 四自行徳滿。肇曰。功
不虚設。叡曰。法身無爲。爲不由己爲不由己
則動無非時。動無非時故能諸有所作亦不
唐捐
如是一切功徳皆悉具足 此三總結也
其名曰等觀菩薩 此下四列名。叡曰。此諸
菩薩或以功行爲名。亦有因相得稱非唯一
途。亦如今人字耳。宜爲可望文。消息無定義
也。什曰。等觀四等觀衆生也
不等觀菩薩 智惠分別諸法也
等不等觀菩薩 兼此二也
定自在王菩薩 什曰。於諸定中自在
法自在王菩薩 什曰。説法中在
法相菩薩 什曰。功徳法相現於身也
光相菩薩 什曰。光明之相現於身也
光嚴菩薩 什曰。光明莊嚴身也
大嚴菩薩 什曰。明其身相大莊嚴也
寶積菩薩 什曰。積聚智惠寶也
辯積菩薩 什曰。積聚四辯也
寶手菩薩 什曰。手中出無量寶也
寶印手菩薩 什曰。印者相也。手有出寶之
相。亦云有寶印也
常擧手菩薩 什曰。現已大慈之手撫慰衆
生令不恐畏是以常擧手向人唱言勿怖
常下手菩薩 什曰。現常垂下其手現慈心。
屈下無傷物之像
常慘菩薩 什曰 悲念衆生也
喜根菩薩 什曰。喜根喜等也。亦於實相法
中生喜及隨喜也
喜王菩薩 什曰 喜有二種。一不淨喜受也。
二清淨法喜故言王也
辯音菩薩 什曰。辭辯也
虚空藏菩薩 什曰。實相惠藏如虚空也」
執寶炬菩薩 什曰 執惠寶炬除衆冥也
寶勇菩薩 什曰。勇於徳寶亦得寶故能勇」
寶見菩薩 什曰。以惠寶見諸法
帝網菩薩 什曰 幻術經名帝網也。此大士
神變自在猶如幻化。故借帝網以名之。又曰。
大士施化如帝王法網也
明網菩薩 什曰。明網自説手有網縵放光
明也
無縁觀菩薩 什曰。觀時不取相故無縁亦
深入觀莫見其所縁
慧積菩薩 什曰。積聚惠也
寶勝菩薩 什曰。功徳寶超於世也
天王菩薩 什曰。一假名天人王名天也。二
生天諸天也三賢聖天大士皆現生也
壞魔菩薩 什曰。行壞魔道
電得菩薩 什曰。因事爲名
自在王菩薩 什曰。於諸法自在如王之於

功徳相嚴菩薩 什曰。功徳之相莊嚴身也
師子吼菩薩 什曰。以大法音令衆生伏也
雷音菩薩 什曰。所説法能令天人歡喜。群
邪振悚猶若雷音聞者喜懼也
山相撃音菩薩 什曰。以大法音消伏剛強
音聲振撃若兩山相搏
香象菩薩 什曰。青香象也。身出香風。菩薩
身香亦如此也
白香象菩薩 什曰。其香最勝。大士身香亦
如是
常精進菩薩 什曰。始終不退
不休息菩薩 什曰。求善不止
妙生菩薩 什曰。生時有妙瑞也。又曰從法
化生爲妙
華嚴菩薩 什曰。以三昧力現衆花。遍滿虚
空大莊嚴也
觀世音菩薩 什曰。世有危難稱名自歸菩
薩。觀其音聲即解脱也。亦名觀世念。亦名觀
世自在
得大勢菩薩 什曰。有大勢力也。以大神力
飛到十方。所至之國六返振動惡趣休息
梵網菩薩 什曰。梵四梵行慈悲喜拾。網言
其多
寶杖菩薩 什曰。或物寶。或法寶以爲杖
無勝菩薩 功徳超勝也
嚴土菩薩 什曰。淨國土
金髻菩薩 什曰。金在髻
珠髻菩薩 什曰。如意寶珠在其髻中。悉見
十方世界及衆生行業果報因縁
彌勒菩薩 什曰。姓也。此曰慈氏。阿逸多
字也。此云無勝。南天竺婆羅門子也
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 什曰。秦言妙徳。以
法身遊方莫知其所生。又來補佛處故言法
王子也
如是等三萬二千人 此五結衆數。肇曰。歎
徳列名。所存名以證經也
復有萬梵天王尸棄等。從餘四天下來詣佛
所而聽法 此下三列雜衆。此梵王衆。肇曰。
尸棄梵王名。秦言頂髻
復有萬二千天帝亦從餘四天下來在會坐
此帝釋衆忉利天主也。肇曰。一佛土百億四
天下。一四天下各有梵釋。故言餘亦或從他
佛土來
并餘大威力諸天 此諸天衆。肇曰。除上梵
釋餘大天也
龍 此下八部衆也。肇曰。龍有二種。地龍虚
空龍。種有四生也
神 肇曰。神受善惡雜報其形勝。人劣天身
輕微難見也
夜叉 肇曰。秦言輕捷有三種。一在地。二在
虚空三天夜叉。居下二天守天城門閤
乾闥婆 此云香蔭。肇曰。天樂神也。居地上
寶山中天須樂時。此神體上有異相現。然後
上也
阿修羅 肇曰。秦言不飮酒。此神類男醜女
端正。有大威力能與天共鬪也
迦樓羅 肇曰。金翅鳥神也
緊那羅 肇曰。秦言人非人。其形似人而頭
上有一角。遂稱爲人非人。亦天樂神小不如
乾闥婆
摩睺羅伽等悉來會坐 肇曰。蟒神也。此八
神皆有大神力。能自變形在坐聽法
諸比丘比丘尼 此下四衆也。肇曰。比丘義
同上尼女名也。上八千比丘別稱得道者
優婆塞 肇曰。義名信士。又曰。五戒爲近事
男。八戒爲近住男
優婆夷倶來會坐 夷者女也。准上可知
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衆恭敬圍繞而爲説
法 此二明佛現神變駭物令信投人夜光勘
不按劍。況乎深妙。未信而傳。凡物易以相從。
難以理悟。故神化無方使受行也。文有二別。
初明佛現勝身後明寶積獻蓋前文三法喩合
也。此即初現勝身也。昔説小乘法微而相劣。
今將説大乘法勝而相勝。法華云。著弊垢衣
執除糞器。此表昔説小乘現劣相也。又云。於
其門内踞師子床羅列寶物。此表説大乘現
勝相也。故下偈文目淨修廣等歎勝相説法。
不有不無等歎勝法。始在佛樹等歎劣相。三
轉法輪等歎權法也
譬如須彌山王顯于大海。安處衆寶師子之
座。蔽於一切諸來大衆 須彌山等喩也。安
處衆寶等合也。肇曰。須彌秦言妙高山。處大
海之中水上方三百三十六萬里。如來處四
部之中威相超絶。光蔽大衆猶金山之顯溟
海也
爾時毘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
長者子倶。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各
以其蓋共供養佛 此二明獻蓋現瑞表説淨
土之相也。文三。初獻蓋。次合蓋。後歸信。此
初獻蓋。表大慈蔭物。淨土化生即大慈之事
也。肇曰。寶積亦法身大士也。常與淨名倶
詣如來共弘道教。而今獨與里人詣佛者。將
生問疾之由啓茲典之門也
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
千世界 此二合蓋文二。初合蓋。表内慈無
縁絶於彼我二。外現淨土表應物差別淨穢
不同。此初也。彼我未亡寶積等蓋殊而慈局
執。亡性一諸佛所以蓋合而慈覆三千。什曰。
現此神變其旨有二。一者現神變無量顯智
慧必深。二者寶積獻其所珍必獲可珍之果。
來世所成必若此之妙明因小而果大
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又此三千大
千世界・諸須彌山・雪山・目眞隣陀山摩訶
目眞隣陀山香山寶山金山黒山鐵圍山大鐵
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原及日月星晨天宮
龍宮諸尊神宮悉現於寶蓋中 二外現差別。
前合蓋既表法身平等慈覆不殊。此差別
亦表應身隨縁國土不一文二。初現此界。二
現十方。此中文三。初十山表陸居衆生住處。
二大海表水族居處。三日月等表空居住處。
然此三類等以慈覆故倶現蓋中。肇曰。蓋亦
不廣而彌。八極土亦不狹而現蓋中
又十方諸佛諸佛説法亦現於寶蓋中 二現
十方。呉本云。十方諸佛佛國嚴淨及十方佛
所在説法皆現寶蓋中。此即現相明宗旨可
見矣。肇曰。將顯佛土殊好不同。故通現十方
也。諸長者子皆久發道心而未修淨土。欲悦
其來供之情啓淨土之志。故因其蓋而現焉」
爾時一切大衆覩佛神力歎未曾有。合掌禮
佛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此三覩瑞三業歸信
也。什曰。信樂發中現相於外也
長者子寶積。即於佛前以偈頌曰 此下三
明問經者。稱揚佛徳使物歸信爲啓問之由。
肇曰。形敬不足。以寫心故復讃之詠之。三十
六行偈。述歎文四。初歎大乘勝應。二歎小乘
劣應。三歎現瑞表發。四歎佛三密功徳。前文
又三。初兩行總歎内徳。二兩行明神通。三五
行歎説法。此初也
目淨修廣如青蓮 此初四句此句歎形。肇
曰。五情百體目最爲長瞻顏而作故先歎目
也。天竺有青蓮花。其葉修而廣。青白分明。有
大人目相故以爲喩也
心淨已度諸禪定 此句歎心。肇曰。形長者。
目主徳者。心歎目則攝衆相。歎心則攝萬徳。
故作者標二爲頌首。禪定之海深廣無際。自
非如來清淨眞心無能度者
久積淨業稱無量 此句歎因。肇曰。於無數
劫積三淨業故名稱無量
導衆以寂故稽首 此句歎果。言與衆同遊
八正至寂滅涅槃。故敬禮也。肇曰。寂謂無爲
寂滅之道也
既見大聖以神變普現十方無量土。其中諸
佛演説法。於是一切悉見聞 此二歎神通
也。以見蓋中國土淨穢不同。爲下致問之由
也肇曰。既見合蓋之神變已不可測。方於中
現十方國土及諸佛演法。於是忍界一切衆
會悉遙見聞爲希有也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一切 此三
歎説法文三。此初標法施也。肇曰。俗王以俗
力勝民故能澤。及一國法王以法力超衆故
能導濟無疆也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此二
兩行歎法王義。肇曰 第一義爲諸法一相義。
雖分別殊相而不乖一相。此美法王莫易之
道動爲乖矣
已於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 肇曰。
世王自在於民。法王自在於法。法無定相。隨
應而辯爲好。異者辯異而不乖同爲好。同者
辯同而不乖異。同異殊辯而倶適法相故得
自在
説法不有亦不無 此三釋歎所説大乘二空
法也。此初明因縁有故即有非有爲法空也。
不同小乘捨有證空。此即不亡於空故名法
執也。肇曰。欲言其有有不自生。欲言其無縁
會則形。會形非謂無。非自非謂有。具有有故
有無。無有何有無。有無故有有。無無何有有。
然則自有則不有。自無則不無。此法王之正
説也
以因縁故諸法生 此句釋也。肇曰。有亦不
由縁。無亦不由縁。以法非有無故由因縁生。
論曰。法從縁故不有。縁起故不無也
無我無造無受者 此下偈明我本不有。即
無無我入不二門。不同二乘捨我住無我也。
又我造受三計我之別名。此明由業遷形。豈
有常我主其異形哉。肇曰。諸法皆從縁生
耳。無別有眞宰主之者故無我也。夫以有我
故能造善惡受禍福法。既無我故無造無受

善惡之業亦不亡 此句釋也。肇曰。若無造
無受者則不應有爲。善獲福而爲惡致殃。然
衆生心識相傳美惡。由起報應之道連鎖相
襲其猶聲和響順形直影端。此自然之理。無
差毫分。復何假常我而主之哉
始在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 此二八
偈歎昔説小乘權現劣身益物也。文四。初兩
行明得道。二兩行明轉法輪。三兩行明得益。
四兩行怨親平等。此初光明降魔證滅。謂如
來應跡王宮割愛踰城歴試邪道。捨邪坐樹。
誓取菩提。魔宮振動先權色貪。次伏怨敵。外
魔既散方證涅槃。甘露擇滅。結習内魔於茲
永盡。佛樹者菩提也。始言初也
已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 此釋
伏外也。一解云。昔六行修禪及苦行等。菩薩
無心受彼邪法。但爲示同調伏耳。又肇曰。心
者何也。染有以生。受者何也。苦樂是行至人
冥眞體寂虚空。其懷雖萬法普照而心未嘗
有苦樂。是經而不爲受物。我永寂。豈心受之
可得。此無心伏於物而物無不伏。受者受著

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 此二
明詣鹿野苑轉法輪也。道成即化物故。次説
法文二。此先明轉法也。三轉者示相轉勸修
轉引證轉也。謂初示四諦法相也。次勸修行
此四諦也。復言我已獲證令信受也。大千者
佛一化境也。肇曰。法輪常淨猶虚空也。雖復
古今不同時移俗易聖。聖相傳其道不改
天人得道此爲證。三寶於是現世間 此二
明功成。肇曰。初轉法輪時倶輪等五人。八萬
諸天得道。此常清淨之明證覺道。既成佛寶
法輪。既轉法寶五人出家得道。僧寶於是言
其始也。五人者憍陳如摩訶男阿濕卑婆提
婆敷也
以斯妙法濟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
死大醫王。當禮法海徳無邊 此三明得益。
明斷見修惑得涅槃益也。肇曰。九十六種道
上者。亦能斷結生無色界天。但其道不眞要
還墜三途。佛以四諦妙法濟三乘。衆生無有。
既受還墜生死者。故曰。一受不退。永畢無
爲故常寂然也。又生老病死患之重者。濟以
法藥故爲醫王之長也。此則法輪淵曠難測。
法海流潤無涯徳無邊也
毀譽不動如須彌 此四歎平等文三。此初
八風不動也。肇曰。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法
之風不動如來猶四風之吹須彌也
於善不善等以慈 此二違順不動。肇曰。截
手不慼捧足不忻。善惡自彼慈覆不二。又順
法違法及不違順心平等也
心行平等如虚空。孰聞人寶不敬承 三結
釋也。肇曰。在天爲天寶。在人爲人寶。寶於
人天者豈天人之所能故物莫不敬承也
今奉世尊此微蓋。於中現我三千界。諸天龍
神所居宮。乾闥婆等及夜叉。悉見世間諸所
有。十力哀現是化變。衆覩希有皆歎佛。今我
稽首三界尊 此下四行頌上獻蓋等三奉微
蓋等獻蓋也。於中現等合蓋也。衆覩等衆歎
也 肇曰。微微小也。所奉至微所見至廣。此
是如來哀愍之所現。十力者是如來別稱耳」
大聖法王衆所歸。淨心觀佛靡不欣。各見世
尊在其前斯。則神力不共法 此下第四歎
佛三密利物功徳。此初身密也。法王慈惠衆
庶懷歸淨信有殊佛亦隨應。肇曰。法身圓
猶一月昇天影現百水。不與二乘共也
佛以一音演説法。衆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
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 此下六行歎
口密四辯。此初二行法詞二辯也。隨類各解
諸法名字不同。此法辯也。皆謂世尊同其言
音此詞辯也。佛得一切衆生語。言陀羅尼。無
言之言不與二乘共也
佛以一音演説法。衆生各各隨所解。普得受
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 此兩行歎義
辯也。凡夫示以因果善惡之義。二乘示以無
常寂滅等義。大乘示以不生不滅實相之義。
肇曰。好施者聞施。好戒者聞戒。各異受異行。
獲其異利。或人天樂異。或二乘涅槃。或究竟
菩提一雨所潤三草不同。豈二乘共也
佛以一音演説法。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
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 此二行樂説
辯也。肇曰。衆生聞苦報則恐畏。聞妙果則歡
喜。聞不淨則厭離。聞法法相則斷疑。不知
一音何演而令歡畏異生。此豈二乘所能共

稽首十力大精進。稽首已得無所畏。稽首住
於不共法。稽首一切大道師 此下七行歎
心密文三。初兩行歎智徳。此兩行明斷徳。
後三行明恩徳也。智與理冥相如心寂不可
以慮知。辯不可以名數定言。十力無畏等者。
蓋示物方便耳。智不可屈力也。不懼外難無
畏也。二乘所無不共也。名數如別
稽首能斷衆結縛。稽首已到於彼岸 此下
斷歎徳也。二乘自斷。大聖兼度。此初自斷
縛。結謂九結。愛恚慢無明疑此五鈍使。見
結身邊邪三見也。取結戒取見也。此二結五
利使也。慳結嫉結十纒中二纒也。縛者四縛
貪欲縛瞋恚縛戒取縛見取縛。亦云。貪瞋癡
三縛。又一念取相頓迷眞理萬惑從起皆名
結縛。即一切煩惱皆名爲結。皆名爲縛也
稽首能度諸世間。稽首永離生死道 此明
自度結。即能度諸世間離生死也
悉知衆生來去相。善於諸法得解脱 此下
三明無縁悲化即恩徳也。此行知生去來於
法無著。肇曰衆生行往來於六趣心馳騁。於
是非悉知之也。又我染諸法故諸法縛我。我
心無染則萬縛斯解
不著世間如蓮花。常善入於空寂行 此行
知世如幻而大悲不捨。肇曰。出入自在而不
乖寂故常善入也
達諸法相無罣礙。稽首如空無所依 此行
明解諸法而不取著。肇曰。萬法幽深誰識其
族。唯佛無閡故獨稱達而聖心無寄猶空無

爾時長者子寶積。説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
五百長者子。皆已發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 此下明正宗。前序分既合蓋駭心讃
揚信發故。此當根啓悟證果獲益文三。初佛
國半品法王命宗。二方便下九品大士助佛
揚化。三菩薩行見阿閦二品宣揚事訖還歸
印定。如王宣正令大臣行事事訖朝尊之類
也。初文二。初寶積請説。二如來酬答。初請文
二。初明發心即堪聞法之根也。肇曰。阿耨多
羅秦言無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
之大無上也。其道眞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
願聞得佛國土清淨 此請問文二。先問果。
後問因。此初也。佛昔説小乘以丈六一身爲
眞身。亦丘陵一國爲眞土。今將返小歸大故。
於諸方等經明佛身應物無量。悟丈六之非
眞。於此經合蓋見諸佛國殊。亦了丘陵之非
實。故因現蓋有此問焉。又衆生業異身殊處
別。諸佛道一身土合同現蓋。既國土有殊故
願聞其所以。肇曰。諸長者子久發無上心而
修淨土。所以寶積倶詣如來現蓋。皆啓其
萠也。既於蓋中見諸佛淨土殊好不同志在
崇習。故願聞佛所得殊好之事也
唯願世尊。説諸菩薩淨土之行 此二問因。
肇曰。土之所以淨。豈校飾之所能淨之。必由
行故請説行。凡行必在學地故。菩薩此問乃
是如來現蓋之微旨寶積得詣之本意也
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爲諸菩薩問於如來淨
土之行 此下二如來酬答文四。此初佛讃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説 此二明誡許
也。諦聽者聞惠也。善思者思惠也。念之者修

於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三受教

佛言。寶積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此四明
如來答文四。初答二問。二身子疑問。三指按
現淨。四時衆得益。答二問中佛先答果。有法
喩合法中又三標釋結也。此初標章總答不。
經云。雖知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
淨佛土。又云。諸佛如來功徳平等爲教化衆
生故現佛土不同。明鏡無像即以所照面爲
像。亦法身無處即以化衆生處爲國土。是以
所化衆生之類。是如來應物之國土。肇曰。夫
至人空洞無像。應物故形。形無常體。況國土
之有恒。以群生萬端業行不同。殊化異被。至
令報應不一。是以淨者應之以寶王。穢者應
之以石沙。美惡自彼於我無定。無定之土乃
曰眞土。然則土之淨穢繋于衆生。故曰。衆
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惑謂土之淨穢繋于衆
生者則是衆生報應之土非如來土。此蓋未
喩報應之殊方耳。嘗試言之。夫如來所修淨
土以無方爲體。故令雜行衆生同視異見。異
見故淨穢所以生。無方故眞土所以形。若夫
取其淨穢衆生之報也。本其無方佛土之眞
也。豈曰殊域異處凡聖兩土然後辯其淨穢

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衆生而取佛土 此
二明列釋四句文四。此初明佛國寛狹不同
所以。肇曰。此下釋所以衆生即佛土也。佛土
者即衆生之影響耳。夫形修影長形短影促。
日月使之然乎。形自然耳。故隨所化衆生之
多少而取佛土之寛狹也。是以佛土或以四
天下。或以三千。或以恒沙爲一國也
隨所調伏衆生而取佛土 此二明佛土淨穢
不同。肇曰。隨所調伏衆生之深淺而取佛土
之好醜
隨諸衆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 此
三明聞法入惠之差別。如香積根熟而淳説
大乘。娑婆根鈍乃先三後一之類也。肇曰。衆
*生自有見淨好慕。而進修者亦有見穢惡厭。
而進修者所好殊方而言之耳。所因雖異然
其入佛惠一也
隨諸衆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 此
下四明起根不同。如香爲佛事即於鼻起菩
薩根。聲爲佛事即於耳起根之類也。起根謂
信等諸善根即是發菩提心也。又云。或有忻
淨起根厭穢起根如前
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爲饒益諸衆生
故 此三結釋所以也。肇曰。法身無定何國
之有美惡。斯外何淨可取。取淨國者皆爲彼
耳。故隨其所應而取焉
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閡 此
二喩文二。此初喩菩薩因化衆生故有淨土。
肇曰。淨土必因衆生。譬立室必因地。無地無
衆生室土無以成
若於虚空終不能成 此喩二乘不化衆生故
無淨土也。肇曰。二乘澄神虚無不因衆生
無淨土也
菩薩如是爲成就衆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
國者非於空也 此三合文可見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 此二答行因
也。文二。前横約一十七行明行淨不同致果
各異。後竪約一十三位明行。既從麁階妙國
土亦漸微轉淨。此初也。理實萬行遍是淨因。
文列十七行者略標宗旨耳。又此諸行皆上
半明行因。菩薩成佛等皆擧果釋因。復次自
行直心自招法身正報之果。化人行直心感
善眷屬得淨土之果。又云。自行直心教人行
直心。讃歎直心法隨喜行直心者。備此名淨
土行也。准此直心餘行亦爾。肇曰。土之淨也
必在衆生。衆生之淨必因衆行。上直擧衆生
以釋土淨。今備擧衆行明其所以淨也。夫行
淨則衆生淨。衆生淨則佛土淨。此必然之數
不可差也。直心等者此約三心明淨土。肇曰。
土無窪曲乃出于心直故曰直心。是菩薩淨
土。此即因説果。猶指金爲食也。直心者謂心
質直無諂。此心乃萬行之本故建章有之
菩薩成佛時不諂衆生來生其國 此下擧果
釋因。肇曰。化彼同已自土既成故令同行斯
集。此明化縁相及故果報相連佛土之義顯
也。自下因果相對。或前後異名。或前略後廣。
或前因後果類同行耳
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徳。衆
生來生其國 肇曰。樹心衆徳深固難拔深
心也。又自心既深則所化亦深。道因既深則
所感國土自然功徳具足也
大乘心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大乘衆生
來生其國 法華云。若有衆生從佛聞法慇
懃精進求一切智。如來知見力無畏等愍念。
安樂無量衆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
乘。以此化物成佛之時國土無二乘之名。香
積佛土即其事也
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衆
生來生其國 此下約六度明淨土行也。一
切能捨者。肇曰。外捨國財身命貪恚慳嫉名
一切能捨也
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
願衆生來生其國 肇曰。十善菩薩戒也。亦
有無量戒略擧十耳。戒其則無願不故言滿
願也
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
嚴衆生來生其國 肇曰。忍辱顏和故繋以
容相耳。豈直形報而已哉
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
得衆生來生其國。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
佛時攝心不亂衆生來生其國。智慧是菩薩
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衆生來生其國 肇
曰。得正定惠決定法相。三聚衆生中名正定
聚也。依仁王經。未發菩提心爲邪定聚。十信
爲不定聚。十住已去爲正定聚
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
悲喜捨衆生來生其國 此慈悲喜捨也。肇
曰。此四心周被無際故名無量也。此下雜就
萬行明也
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脱所攝
衆生來生其國 肇曰。以四事攝衆生爲四。
攝也。一者惠施。財法隨彼所須。二者愛心。
和言隨彼所適。三者利行。隨彼所利方便利
之。四者同事。遇惡同惡而濟惡。遇善同善
而進善。菩薩以此爲解脱生死而攝衆生不
同。凡夫爲恩愛名利王法等相攝縛也
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
便無閡衆生來生其國 肇曰。方便巧惠也。
積小徳而獲大功。功雖就而不爲證。無爲而
無所不爲。此方便無閡也。復*此菩薩自行善
巧不退善根。化他善巧能進物善。故云無礙
方便也
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
正懃神足根力覺道衆生來生其國 肇曰。
念處四念處正懃四正懃也。神足四神足根
五根也。力五力也。覺七覺意也。道八正道。菩
薩以此正道化物故成佛時正修衆生同生
其國。外道邪修土所無也
迴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
足功徳國土 迴己功徳普施衆生。同向菩
提不住餘果。此大士迴向也。復次施等善行
招人天報。若能迴向倶到菩提。此迴向爲大
利也。復次事即世善理即菩提。若能即事悟
理。此眞迴向也。故下文云。布施性即是迴向
一切智性。此之謂歟。又迴向菩提何徳不具

説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
有三惡八難 八難者三塗北洲無想天世智
邪辯佛前佛後生聾生盲也。有説願生善處
輪除初五難。發正願輪除世智辯。聰値善人
輪除佛前佛後。深種善根輪除生聾盲也。又
諸經明。或聞佛名菩薩名相好名經名陀羅
尼名常住二字等。皆除三惡八難見佛聞法
也。且八難患之極能除利之。最行不至艱功
濟甚大。凡諸學去可不勉歟
自守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
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 肇曰。犯禁惡名出
于譏彼而不自守也
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
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知
諍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衆生來生其
國 肇曰。不中夭不殺報也。大富不盜報
也。梵行不婬報也。誠諦不妄語也。軟語不
惡口。不離和諍不兩舌也。饒益不綺語也。
不嫉不恚正見。嫉恚邪見心患之尤者故別
立三善也
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 此下二
明竪約諸行相資至極淨土也。叡曰。上但廣
明衆行因果相對。此明諸行自爲始終階麁
至極。始於菩薩自行直心終國土衆生一切
都淨也 肇曰。夫心直則信固。然後能發迹
造行。然始於萬行者其唯直心乎。此章明行
之。次漸微著相因。是以始于直心終于淨土。
猶殖栽絲髮其茂百圍。直心樹其萠衆行
因而成故言隨。復次有以位名配此經。句經
文雖不明説理亦無違則直心配十住乃至功
徳淨配法雲可知
隨其發行則得深心 肇曰。既能發行則道
情彌深
隨其深心則意調伏 肇曰。道情既深則無
麁横也
隨意調伏則如説行 肇曰。心既調柔則聞
斯能行也
隨如説行則能迴向 肇曰。聞既能行則能
迴。其所行標心勝境
隨其迴向則有方便 肇曰。既迴向大乘則
大方便之所生也
隨其方便則成就衆生 肇曰。方便之所立
期在成衆生也
隨成就衆生則佛土淨 肇曰。衆生既淨則
無穢土也
隨佛土淨則説法淨 肇曰。既處淨土則有
淨説
隨説法淨則智慧淨 肇曰。既有淨説則有
淨智慧生
隨智慧淨則其心淨 肇曰。淨智既生則淨
心轉明*也
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徳淨 肇曰。積徳不已
者欲以淨心。心既淨則無徳不淨
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
心淨則佛土淨 肇曰。結成淨土義也。淨土
蓋是心之影響耳。夫欲響順必和其聲。欲影
端正正其形。此報應之大數也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
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爲菩薩時意豈不淨。
而是佛土不淨若此 上佛答二問。既不悟
解故。次第二記縁生論文二。初身子生疑。後
梵王見異。初中又四。一生疑。二質問。三
奉對。四解釋。此初明聲聞不知眞土穢淨。斯
云應土穢淨。隨物謂佛實報丈六。六依報丘
陵故示執果疑因。因若必淨土不應穢。如其
穢也。不應成佛故疑問焉。肇曰。土之淨穢
固非二乘之所能及也。如來將明佛土常淨
美惡生彼故。以威神發其疑念。以生言端故
言承也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
耶。而盲者不見 此二擧喩質問
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過非日月咎 此
三對以盲過也
舍利弗衆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國嚴淨。非如
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此下四明
解釋。肇曰。日月豈不明。不見自由瞽。佛土
豈不淨。罪穢故不覩。豈唯凡夫不覩。身子二
乘智眼亦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意。謂此佛
土以爲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
清淨。譬如自在天宮。此下二明螺髻見淨
文三。此初梵王同天見淨。什曰。佛國清淨階
差不同。或如四天乃至如六天。或如梵天乃
至淨居。或有過淨居。唯補處菩薩生此國也。
稱適衆心故現國不同。肇曰。佛土眞淨超絶
三界。豈直如天宮世淨而已哉。此蓋齊其所
見而爲言耳。舍利弗在人而見土石。梵王居
天而見若天宮。自餘所見亦各不同。佛土殊
應義存于此也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
石諸山穢惡充滿 此二身子執穢
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惠故。見此
土爲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衆生悉皆
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
淨 此三釋二見所以。先明身子。次辨梵王
也。下文云。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而常修
淨土。教化於群生。身子不了淨穢。隨縁不依
佛惠。忻淨厭穢心有高下。非眞見也。大士了
此淨穢應現名。依佛惠知生如幻故皆平等。
既淨穢常一名眞見也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
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徳
寶莊嚴土。一切大衆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
寶蓮花。此三明如來現淨文四。此初指按
現淨文有現淨況淨衆見也。前佛答二問身
子生疑梵王啓論衆既不悟故。假現變使知
淨穢無定。返權悟實矣 生曰。現此變者示
無定相以遣封穢之情。使取爲淨之旨。肇曰。
寶莊土淨土之最故以爲喩也。自見坐花可

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 此二勸
觀淨也。生曰。且觀且寄嚴淨以明無穢。於實
乃無事淨土矣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
佛國土嚴淨悉現 此三對佛昔在小乘法會
不見淨土。亦不聞説。今屆茲會方見嚴淨
佛語舍利弗 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爲欲度斯
下劣人故。示是衆惡不淨土耳 此下四釋。
今昔淨穢所以也。文三。此初法説也。肇曰。自
佛而言故常淨。若此外應下劣故不淨同彼

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徳飯色有異 此
二喩也。肇曰。飯在器色一在乎。不同飯。豈有
異。異自天耳。佛土不同。方此可知。故下文
云。諸佛如來功徳平等。爲教化衆生故而現
佛土不同
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徳莊嚴
三合文可見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
者子皆得無生法忍 此大段第四時衆得益
□。大小二乘各有深淺二益也。此深悟無生
也。大品即色明空。悟空色不二亦證無生法
忍。法花壽量即伽耶短壽明長壽。悟法身非
長非短亦悟無生忍。此經即識明淨□□等。
悟淨穢不二亦得無生忍。以此而觀衆經殊
唱會歸同致。肇曰。佛國之興其正爲□無生
忍。同上不起法忍也
八萬四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
淺者發心也
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乘三
萬二千天及人。知有爲法皆悉無常。遠塵離
垢得法眼淨 此二小乘益既不悟淨穢。應
縁故執實有爲見無常也。肇曰。國土穢而可
淨。淨而復穢。因悟無常故得法眼。法眼名須
陀洹道也。始見道迹故得法眼。名塵垢八十
八結也
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肇曰。無著
之道於法無受無染漏盡 九十八結漏既盡
故意得解脱成羅漢也
  方便品第二
此下第二淨名助佛闡揚淨土之化。九品經
文大。分爲二。初三品室外訶彈。後六品室内
攝受。又先析仕庶。次訶聲聞。後訶菩薩。三品
淺深之次也。此以歎淨□益物。方便□□品

爾時毘那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 肇
曰。此經之□起于淨名。其微言幽唱亦備之。
後文出經者欲遠存其人以弘其道教。故此
一品全序其徳也。品文二。先歎徳。次益物。初
中歎本迹二身。法身十徳本也。應身三業迹
也。天台云。西方貴人稱爲長者皆具十徳。今
淨名法身長者。十徳亦然。十徳如科文。已曾
供養無量諸佛深殖善本 第一姓貴者。殖
佛聞法從法化生也。肇曰。樹徳先聖故善本
深殖也
得無生忍 二證位高也。三賢業生。七地願
生。八地已去法身無生名無生忍。此法身大
士名龍象也。辯才無閡。遊戲神通逮諸總持
 此三業徳藏名大富也。辯才口業。神通身
業。總持心業。曠劫積修三輪徳滿功濟。庶物
莫大於茲
獲無所畏降魔勞怨 四威勢。肇曰。菩薩四
無畏也。四魔勞我爲怨也
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
了衆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 五
二智深也。實智深入智度圓滿。權智方便弘
誓成就。此自行二智也。了衆生心同歸本覺
見眞也。分別利鈍隨根教化照俗也。此二化
他二智也
久於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 六年耆百千
僧祇積修妙智。八地法身決定眞僞。此年耆

諸有所作能善思量 七行無失。肇曰。身口
意有所作智慧恒在前。故所作無失也
住佛威儀心大如海 八禮儀備也。肇曰。擧
動進止不失。聖儀海有五徳。一澄淨不受死
屍。二多出妙寶。三大龍降雨渧如車軸受而
不溢四風日不能竭。五淵深難測。大士心淨
不受毀。戒之屍出惠。明之寶佛大法雨受而
不溢。邪魔風日不能虧損。其智淵深莫能測
者。故曰心大如海
諸佛咨嗟 九上人嗟歎。一念淨信爲佛稱
揚。況法身哉
弟子釋梵世主所敬 此十下人歸敬弟子聲
聞也。釋帝釋也。梵梵王也。世護世四王也。主
諸國主也。伏其首則群下從之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離 此下第二歎
迹化之徳文三。初標益物處。次列三業益物。
後結歎。初標可見
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
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
禪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惠攝諸無智 此第二
列三業方便。初六度攝物心密方便。次白衣
下十八事身密方便。後長者中尊下十一事
口密方便。品目之作其在茲焉。初資財等六
度者。肇曰。至人不現行六度。現行六度者爲
攝六蔽耳。此中非慳非施等法身本。布施奉
戒等化物迹。非本不可以證眞。非迹不可以
化物。此初六度方便也
雖爲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 此下身密方
便。雖現白衣之儀而不乖法身之本。法身寂
滅即佛所持大沙門律行也 肇曰。秦言義訓
勤行。勤行趣涅槃也。亦曰。休息。息生死往
來也
雖處居家不著三界 三界生死之家知如幻
故不著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肇曰。梵行清淨無欲
行也。又曰。患慾淤泥故
現有眷屬常樂遠離 肇曰。在衆若野。又曰。
覺愛別離故
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 肇曰。外服俗飾而
内修相好也
雖服飮食而以禪悦爲味 肇曰。外食世饍
而内甘禪悦
若至博奕戲處輒以度人 傳云。博奕圍碁
也。空棄光陰無裨來業。肇曰。因戲止戲
受諸異道不毀正信 肇曰。同於異者欲令
異同於我耳。豈正信之可毀。受謂受學道法

雖明世典常樂佛法 肇曰。世典雖盡明所
樂在眞法
一切見敬爲供養中最 肇曰。含齒無不敬。
淨養無不供。故曰。爲致養之最也
執持正法攝諸長幼 肇曰。外國諸部曲皆
立三老。有徳者爲執法人。以決卿訟攝長幼
也。淨名現執俗法因通道法也
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悦 貪生圖
業有身皆患。世利稱心彌増流浪。大士誡之
不以喜悦
遊諸四衢饒益衆生 肇曰。四衢要路人所交
集。隨彼所須而爲益焉
入治政法救護一切 肇曰。治政法律官也。
導以正法。使民無偏枉。救護一切也
入講論處導以大乘 外道二乘執見異論。
大士攝伏導以大乘令其解脱
入諸學堂誘開童蒙 肇曰。學堂童蒙書學
堂也。誘開如太子入學現梵書比也
入諸婬舍示欲之過 肇曰。外國婬人別立
聚落。凡預士流目不暫顧。大士同其欲然後
示其過
入諸酒肆能立其志 肇曰。酒致失志開放
逸門也
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爲説勝法 此下三明口
密益物 肇曰。凡人易以威順。難以理從。大士
毎處其尊以弘風靡之化。長者豪族望重多
以世教自居不求出。世勝法永處輪迴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 肇曰。積財
一億入居士里寶貨彌殖。貪著自纒豈思出

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 肇曰。刹利
王者種也。秦言田主。劫初人食地味轉食自
然粳米。後人情漸僞各有封殖。遂立有徳處
平分田。此王者之始也。其尊貴自在多強暴
怒恣意傷害自取淪迴故教以和忍
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 肇曰。
秦言外意。以道學爲業。或在家或出家。苦行
多恃已道術。我慢自蔽沒生死流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 肇曰。正法
治正法也。教以正法。治國以道。□佐時亦令
知身如泡。不保榮祿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 爲臣須忠爲
子應孝。肇曰。所承處重。宜以忠孝爲先也
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宮女 什曰。外國法
取歴世忠良耆長。有徳爲内官化正宮女。嗜
色之業報以女身。若不正修豈能出離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 肇曰。福力
微淺故生庶民衣食尚乏。安能進道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惠 肇曰。梵天
多有禪福不求出世勝惠
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 無常者滌欲
愛之神湯。凡未離欲界者豈不銘心哉。什曰。
梵垢薄而著淺故爲説勝惠釋。愛重而著深
故現無常也
若在護世中尊護諸衆生 護世四天王也。
東方持國主。主二部揵闥婆毘舍闍。南方増
長主。主二部鳩槃荼薜茘多。西方雜語主。主
二部龍及富單那。北方多聞主。主二部夜叉
羅刹護諸世間也
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衆生
此第三結歎也。肇曰。法身圓應其迹無端故
稱無量。上略言之耳
其以方便現身有疾 此下第二現疾益物文
四。一明方便現疾。二諸人參問。三因爲説法。
四聞法得益。此初也。肇曰。雖復變現殊方妙
迹不一。然此經之起本于現疾故作者別序
其事也
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諸
王子并餘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 此下
第二著。有衆生因集參問也
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爲説法 此三
明因疾説法文二。初勸厭凡身。二勸求佛身。
前文復二。前明縁理正觀。後辨縁事對治觀。
此總標也。肇曰。同我者易信。異我者雖順故
因其身疾明有身之患。什曰。欲明履道之身
未免斯患。況於無徳而可保耶
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
不可信也 此下次正説無常苦空無我四觀
文也。此初無常觀。夫無常者悟身有爲體性
滅。此理無常也。阿階道果若四時代謝形變
色衰。此是事轉非眞悟也。肇曰。身之危脆強
力不能保。孰能信其永固者。此無常義也
爲苦爲惱衆病所集。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
所不怙 此二苦觀。法身常樂無漏因生則
知漏因。生身性本自苦見此苦理道果從生。
若待鞭撻傷害方見苦者非苦理也。病惱相
仍明智不怙怙恃怙也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 此下十喩明空觀。
身者因是妄惑果是僞報。觀察此理名悟空
也。復次四大虚僞不眞故空亦非毀滅。代謝
之空哉。肇曰。撮摩聚沫之無實。以喩觀身之
虚僞。此下至電喩明空義也
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肇曰。不久似明無常
義。然水上泡以虚空中不實。故不久立猶空
義也
是身如焔從渇愛生 肇曰。渇見陽焔惑以
爲水。愛見四大迷以爲身
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 芭蕉之草唯葉無

是身如幻從顛倒起 肇曰。見幻爲人。四大
爲身。皆顛倒也
是身如夢爲虚妄見 妄心所計虚誑如夢
是身如影從業縁現是身如響屬諸因縁 肇
曰。身之起乎。業因猶影響之生形聲
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
肇曰。變滅不住似釋無常。然皆取其虚僞不
眞。故速滅不住猶釋空義也
是身無主爲如地 此下六界觀無我也。肇
曰。夫萬事萬形皆四大成。在外則爲土石山
河在。内則爲四支百體聚。而爲生散而爲死。
生則爲内。死則爲外。内外雖殊然其大不異
故。以内外四大類明無我也外地古故。今相
傳強者先宅故無主也。身亦示衆縁所成。縁
合則起縁。散則離。何有眞宰常主之者。主壽
人即是一我。義立四名耳。地性能持妄計爲

是身無我爲如火 火性炎上妄計爲我。肇
曰。縱任自由謂之我。而外火起滅由薪火不
自在。不自在火無我也。外火既無我。内火類
可知
是身無壽爲如風 風息通命妄計爲壽。肇
曰。常存不變謂之壽。而外風積氣飄鼓動止
無常動止。無常風無壽也。外風既無壽。内風
類可知
是身無人爲如水 水性隨物妄計爲人。肇
曰。貴於萬物而始終不改。謂之人。而外水善
利。萬形方圓隨物窪隆異。遍而體無定。若
體無定則水無人也。外水既無人。内水類可

是身不實四大爲家 此身骨肉等地大。血
髓等水大。煖氣等火大。喘息等風大。不了
四大妄計爲身。假會爲家。非實身也
是身爲空離我我所 此五空界觀身之呻吟
猶槖籥哉。聲動因空空無我所。既無我所。何
以外空耶
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 此六識界觀也。草
木隨氣變化萬形。識身隨業受報非一。既縁
變無常。知何異草木。又草木隨氣榮枯。識亦
隨縁生滅。生滅無定知何異草木。肇曰。身雖
能觸而無知。内識能知而無觸。自性而求二
倶無知。既曰無知何異瓦礫
是身無作風力所轉 此破作者也。身隨業
風巧拙異動無作者也。肇曰。擧動事爲風力
使然誰作之者
是身不淨穢惡充滿 此下明縁事對治觀破
思惟惑也。肇曰。三十六物充滿其體。此不淨
想也
是身爲虚僞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 肇
曰。雖復澡以香湯衣。以上服苟曰。非眞。豈得
久立此虚僞想也
是身爲災百一病惱 肇曰。一大増損百一病
生。此災患想也
是身如丘井爲老所逼 丘井者故破村落。
丘墟故井也。謂人物宮室移就新居。井不可
改日見崩壞。人老亦然。盛力少色皆悉遷移
衰老形骸留。此散壞此老壞想也。肇曰。神之
處身爲老死所逼。猶危人之在丘井爲龍蛇
所逼也。縁在他經
是身無定爲要當死 死苦肇曰。壽夭雖無
定不得不受死。此必死想也
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
合成 此總明不可樂想也。肇曰。四大喩四
蛇五陰喩五賊。六情喩空聚。皆有成喩在地
經。五陰十八界十二入三法假合成身。猶若
空聚無可寄也
諸仁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 此下第二勸求
佛身文四。第一擧勸。第二徴勸。第三釋勸。第
四結勸。此初擧厭勸忻。肇曰。吾等同有斯患。
可厭久矣。宜共樂求佛身也
所以者何 此二徴勸意。肇曰。近見者謂佛
身直是形之妙者未免生死寒暑之患。曷爲
而求將辨法身妙極之體
佛身者即法身也 此三釋勸文三。初辨果
體。二明修因。此初也。肇曰。經云法身者虚空
身也。無生而無不生。無形而無不形。超三界
之表絶有心之境。陰入所不攝稱謂所不及。
寒暑不能爲其患。生死無以化其體。故其爲
物也。微妙無像不可爲有。備應萬形不可爲
無。彌綸八極不可爲小。細入無間不可爲大。
故能出生入死通洞乎。無窮之化變現殊方
應無端之求。此二乘之所不議。補處之所未
覿。況凡夫無因敢措思於其間哉聊依經誠
言粗標其玄極耳。然則法身在天而天在人
而人。豈復近捨丈六而遠求法身乎
從無量功徳智慧生 此二明修因。肇曰。
夫妙極之身必生乎。妙極之因功徳智慧大
士二業也。此二蓋是萬行之初門。泥洹之關
要故唱言有之
從戒定惠解脱解脱知見生 肇曰。五分法
身也
從慈悲喜捨生 四等也
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脱三
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 肇曰。禪四禪。定
四空定。解脱八解脱。三昧三三昧。此皆禪度
之別行
從方便生從六通生 肇曰。自非六通方便
生其無方之化。無以成無極之體
從三明生 肇曰。天眼宿命智漏盡通爲三

從三十七道品生從止觀生 三十七品如
下。什曰。始觀時係心處名。止靜極則明。明則
惠。惠名觀
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 名數如
常。自非剋圓勝徳何能證茲法身
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 肇曰。必
斷之志必集之情。此二心行之綱目也
從眞實生從不放逸生 肇曰。眞實善根所
以生。不放逸功業所以成。此二心行之要

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 此總結也」
諸仁者。欲得佛身斷一切衆生病者。當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四結勸起悲願
也。肇曰。發無上心豈唯自除病亦濟群生病」
如是長者維摩詰。爲諸問疾者如應説法。令
無數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
四結益也
  弟子品第三
二明弟子因命問疾。寄宣呵辭挫小進大。
故目品焉
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寢疾于床 品文二。
初自念疾。後佛命問疾。此初先自念也。生曰。
自念寢疾者自傷念疾也。夫有身則有疾。此
自世之常耳。達者體之何所傷哉。然毘耶離
諸長者子皆觀佛聽法。維摩詰事應是同而
礙疾不預。理在致傷。故託以崇法招佛問疾

世尊大慈寧不垂愍 此念問。肇曰。世尊大
慈必見垂問因。以弘道所濟良多。此現疾之
本意也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此二命問疾人。先別命十人。此初章也。文
二。初命。後辭。此初命也。肇曰。至人懸心默
通不先形言冥機潜應。故先勅也。如其知諸
人不堪而猶命者將顯淨名無窮之徳以生
衆會悕仰之情耳。舍利此名。身其母名也。
弗秦言子天竺多。以母名名子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此二辭也。文四。一奉辭不堪。二略出所以。三
廣引彈事。四結辭不堪。此即初也。生曰。有以
致辭非拒命也。託不拒命之辭以取權維摩
詰義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曾於林中宴坐樹下
此二所以下徴釋不堪所由也。宴安也。禪定
安心故云宴坐。聲聞入定不過八地定及滅
盡定。皆是厭下麁動忻於上定故。示隱身於
林息亂於定。此非眞宴寂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爲
宴坐也 此三時維摩詰下引所彈事文三。
總別結也。此初總呵。不必此坐爲眞坐也。
夫心體離念性本寂滅體。此安住名眞宴坐。
豈同二乘厭亂忻定而爲宴寂哉
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爲宴坐 此
二。夫宴坐下別訶文六。此初訶形神不寂失。
夫三界性空未甞不寂。身心如幻何時不定。
豈有厭忻哉。肇曰。今舍利弗猶有世報生身
及世報意根。故以人間爲煩擾而宴坐林下。
未能形神無迹故致斯呵
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爲宴坐 二呵寂
用相乖失。小乘滅受想心名爲滅定。故滅而
無用也。菩薩體心性常寂滅名滅盡定故寂
而常用。肇曰。小乘人入滅盡定則形猶枯木。
無運用之能。大士入實相定心智寂滅而形
充八極。順機而作應會無方。擧動進止不捨
威儀。其爲宴也。亦以極矣
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爲宴坐 三訶眞
俗異縁失。仁王云。雙照二諦平等。道照眞故
道法照俗。故凡事肇曰。小乘障隔生死故。不
能和光大士美惡齊旨。道俗一觀故。終日凡
夫。終日道法也。淨名之有居家即其事也
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爲宴坐 四訶心住
内外失。心生則内外相生。心寂則内外相滅。
此無住爲住也。肇曰。身爲幻宅曷爲住内。萬
物斯虚曷爲在外。小乘防念故繋心於内。凡
夫多求故馳想於外。大士齊觀故内外無寄

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爲宴坐
五呵乖中起行失。肇曰。諸見六十二諸妄見
也。夫以見爲見者。要動捨諸見以修道品。
大士觀諸見眞性。即是道品故不近捨妄見
而遠修道品也。如小乘觀身不淨破淨倒名
見動。大士觀身性空非垢非淨名爲不動。念
處既爾。餘品例然
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爲宴坐 六訶染淨
未融失。肇曰。七使九結惱亂群生名爲煩惱。
煩惱眞性即是涅槃。惠力強者觀煩惱即是
入涅槃。不待斷而後入也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此三結也。肇曰。
此平等法坐佛所印可。豈若仁者有待之坐

時我世尊聞是語已默然而止不能加報。故
我不任詣彼問疾 此四結不堪也。肇曰。理
出意外莫知所對
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二。
此初命也。目連此云採菽性也。輔相之族。字
拘律陀。此樹名也。祷樹求之因以名也。肇曰。
弟子中神通第一。生曰。夫人才有長短所能
不同。舍利弗自可不能。餘何必然。故不抑之
而不告也。復得因以廣維摩詰之美
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
辭也。文四如前。此初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毘耶大。城於里巷中
爲諸居士説法 此二不堪之由。此説小乘
無常等法也。肇曰。當是説有爲善法施戒之
流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目連。爲白衣居士
説法。不當如仁者所説 此三辨所彈事。文
三。初呵僞。次示眞。後呵益。此初總呵不當。
此順方言。應云仁者所説不當。法唯一實餘
二非眞故云不當
夫説法者當如法説 此示是眞也。文二。初
理本無説。二示説方軌前中。又三標釋結也。
此初標也。肇曰法謂一相眞實法也
法無衆生離衆生垢故 二釋法。此初約無
我明實相義。肇曰。自此下辨眞法義也。夫存
衆生則垢眞法。若悟法無衆生則其垢自離。
又解。此明法性本無衆生。不同二乘斷衆生
相也。下三句類然
法無有我離我垢故 生曰。我者自在言主

法無壽命離生死故 肇曰。生死命之始終
耳。始終既離則壽命斯無諸言。離者皆空之
別名也
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 肇曰。天生萬物以
人爲貴。始終不改。謂之人故外道以人名神。
謂始終不變。若法前後際斷則新新不同。新
新不同則無不變之者。無不變之者則無復
人矣
法常寂然滅諸相故 此下約法空辨實相義
也。法性常寂無生滅相也。不同小乘妄執。有
爲有生無滅相
法離於相無所縁故 肇曰。縁心縁也。相心
之影響耳。夫有縁故有相。無縁故無相
法無名字言語斷故 名生於相。相空則名
亡。肇曰。名生於言。言斷誰名
法無有説離覺觀故 執名相説從覺觀生。
假名相説覺觀自離。肇曰。覺觀麁心言語之
本。眞法無相故覺觀自離
法無形相如虚空故 肇曰。萬法萬形萬形
萬相。解曰。此明一法萬形無定形故無形。亦
一體多相無定相故無相
法無戲論畢竟空故 肇曰。眞境無言。凡有
言論。皆是虚戲。妙絶言境畢竟空也
法無我所離我所故 肇曰。上眞明無我。此
明無我所。自我之外一切諸法皆名我所
法無分別離諸識故 妄法有相故識有分
別。眞法無相故智無分別。肇曰。分別生于

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此下約絶待辨實相
義。肇曰。諸法相待生猶長短比而形
法不屬因不在縁故 妄法有生故屬因縁。
眞法無生故不屬因縁。肇曰。前後相生因也。
現相助成縁也。諸法要因縁相假。然後成立。
若觀法不在縁則法不屬因也
法同法性入諸法故 隨事則相殊。悟理則
同性。肇曰。諸法殊相誰能遍入。遍入諸法者
其唯法性乎
法隨於如無所隨故 肇曰。法自無。法誰隨
如者。以無所隨故名隨如也
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 肇曰。有邊故有動。
無邊何所動。無邊之邊謂之實際。此眞法之
所住也
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 肇曰。情依六塵故
有奔逸之動。法本無依故無動搖
法無去來常不住故 肇曰。法若常住則從
未來到現在。從現在到過去。法一逕三世則
有去來也。以法不常住故法無去來也
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法離好醜。法無増損。
法無生滅。法無所歸 肇曰。同三空。又解。實
相性離故不違三脱性。無分別故離好醜増
損生滅等也。即體自眞故無別歸趣
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 肇曰。超出
常境非六情之所及。法性平等故無高下
法常住不動 肇曰。眞法常定賢聖不能移」
法離一切觀行 肇曰。法本無相非觀行之
所見。見之者其唯無觀乎
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説乎 此三結也。
肇曰。心觀不能及。豈況於言乎
夫説法者無説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
此下第二示説方軌。文二。初安住無説。次爲
物故説。初文有法喩結。能説如幻故無説無
示。聽者如幻故無聞無得。肇曰。無説豈曰不
言。謂能無其所説。無聞豈曰不聽。謂能無其
所聞。故終日聞而未嘗聞也。示謂説法示人
得謂聞法所得
譬如幻士爲幻人説法 喩也
當建是意而爲説法 結也
當了衆生根有利鈍 此第二爲物故説無名
相中假名相説。文三。此初了根利鈍隨病而

善於知見無所罣礙 二了法無相而隨物説
相也。肇曰。説有不辨空者。由其於諸法無閡
知見未悉善也。無閡知見即實相智也
以大悲心讃于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
後説法 三結説益也。肇曰。夫大悲所以建。
大乘所以駕。佛恩所以報三寶所以隆。皆由
明了人根善開實相。而目連備闕斯事故以
誨之
維摩詰説是法時。八百居士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 三聞呵得益
我無此辨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第四結成不

佛告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二同
上。此初命也。迦葉此云龜。亦曰欽光。皆取其
明義。肇曰。迦葉弟子中頭陀苦行第一。出婆
羅門種姓迦葉也
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此
下二奉辭文四。此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貧里而行乞食 二
略明所以也。詣貧二意。一少欲故。二大悲故。
亦以迦葉於弟子中此二最勝故呵也。生曰。
大迦葉少欲行頭陀中第一也。得滅盡三昧
亦最勝。凡得滅盡定者能爲人作現世福田
也。其以自業能使人得現法報。而貧有交切
之苦。故以大悲心欲拔之也。乞食是其頭陀
之業。又至貧里有會少欲之迹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迦葉有慈悲心而
不能普。捨豪富從貧乞 此下第三廣引彈
事文三。初呵悲劣。二明頭陀不眞。三捐伏。
此初也。迦葉因苦生悲故不普。菩薩了生
如幻苦樂一如等起大悲。而無縁念故能普

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 此二約乞食
示眞頭陀。明小乘頭陀不眞。頭陀此云
藪。小乘*抖藪其心不著房舍臥具湯藥四事
名爲頭陀。大乘頭陀*抖藪其心一切不著。不
著生死。不住涅槃。生滅垢淨等廣如善住意。
大子經明於中文五。一欲乞止貪法。二入
聚離染法。三示正法食。四結成法食。五斥
二乘也。此初四段檢乞食心。若爲修定惠資
長法身名眞頭陀。若爲愛養世報而乞食者
非*抖藪也。住平等者爲求平等法身。而
食者應觀無相。貧富一如。次第行乞不應取
貧富相壞。眞*抖藪也
爲不食故應行乞食 法身不食。肇曰。不食
即涅槃法。涅槃無生死寒暑飢渇之患。其道
平等。豈容分別。應以此平等心而行乞食。使
因果不殊也
爲壞和合相故應取摶食 壞五陰名法身。
肇曰。五陰摶食倶和合相耳。壞五陰名爲涅
槃。應以此心而取摶食也。若然則終日摶食
終日涅槃也
爲不受故應受彼食 法身不受生死也。肇
曰。不受亦涅槃法也。夫爲涅槃而行乞者
以無受心而受彼食。若然則終日受而未嘗
受。是乃受也
以空聚想入於聚落 此二入聚離染法。既爲
法身不受。毒身而乞食者。聚落六塵塵能傷
正觀。入聚乞食何以獲全。故示聚落無相眞
空*抖藪。文三。初觀外聚。次觀内根。三結眞
頭陀。此初也。肇曰。空聚亦涅槃相也。凡入聚
落宜存此想。若然則終日聚落終日空聚也
所見色與盲等 此二觀内根頭陀也。見色
如盲者。肇曰。二乘惡厭生死怖畏六塵。故誡
以等觀也。盲謂不見美惡之異非。謂閉目也」
所聞聲與響等 聲如幻也。肇曰。未有因谷
響而致喜怒者也
所嗅香與風等 香如幻也。肇曰。香臭因風。
風無香嗅也
所食味不分別 味如幻也。什曰。法無定性
由分別取相。謂之爲味。若不分別時則非味
也。雖食當如本相也
受諸觸如智證 觸如幻也。肇曰。得盡智無
生智。自證成道。擧身柔軟快樂而不生著。身
受諸觸宜若此也
知諸法如幻相 法無定想隨心而變。故云
如幻也
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 三結
眞頭陀。若能知此六塵無自無他。不然不滅。
名眞頭陀也。肇曰。諸法如幻。從因縁生。豈自
他之可得也
迦葉若能不捨八邪入八解脱 此下三示正
法食。既得食已應思禪悦法喜食也。又二。
初示法食。後令施食。此初也。小乘捨八邪入
八解脱爲禪悦。大乘不捨而入也肇曰。八邪
八解本性常一。善觀八邪即入八解。曷爲捨
邪。更求解乎。若能如是者名入解也
以邪相入正法 此法喜食也。小乘捨邪相
入無相。大乘相無相不二。肇曰。若本性常一
者則邪正相入不乖其相也
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衆賢聖然。後可
食 此明悲施。肇曰。因誨以無礙施法也。若
能等邪正。又能以一食等心施一切。然後自
食。若得法身則能實充足一切。如後一鉢飯

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
起定意。非住世間。非住涅槃 四明法食已
得法身益文二。此先明受施益。肇曰。有煩惱
食凡夫也。離煩惱食二乘也。若能如上平等
而食者則是法身之食。非有煩惱而食。非離
煩惱而食也。又定亂一如。世出等平等法喜
同資法身也
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爲益不爲損
二能施益。肇曰。若能等心受食則有等教。既
有等教則施主同獲平等。不計福之大小已
之損益也
是爲正入佛道不依聲聞。迦葉。若如是食爲
不空食人之施也 此五結斥也。肇曰。平等
法食自利利人。故正入佛道不依聲聞。又名
眞應供。故不空施福也
時我世尊聞説是語得未曾有。即於一切菩
薩深起敬心 此三捐伏。始知菩薩頭陀行
勝也
復作是念。斯有家名辨才智慧乃能如是。其
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肇曰。時
謂在家大士智辨尚爾。其誰不發無上心也」
我從是來不復勸人以聲聞辟支佛行 肇
曰。始知二乘之劣。不復以勸人也。是故不任
詣彼問疾 四結不堪也
佛告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肇曰。秦
言善吉。弟子中解空第一。文二。此初命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辭文四。此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 二略
釋所以。生曰。須菩提得無諍三昧。人中第一
也。維摩詰機辯難當。鮮有敢闚其門者。而須
菩提既有此定。又獨能詣之迹入恃定矣。便
有恃定之迹而致詰者豈不有爲然乎。又若
善吉詣貧貧無物施心則有諍。今既詣富爲
施不難。故順無諍行也
時維摩詰取我鉢盛滿飯 此三廣引彈事文
五。一取鉢。二呵詰。三置鉢。四安慰。五聞
益。此初也。生曰。維摩詰迹在居士有悋惜
之嫌。若未與食便詰之者。物或謂之然矣。
故先取鉢盛滿飯也。而不授之者。恐須菩提
得鉢便去。不盡言論勢也
謂我言。唯須菩提。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
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此
下二明訶詰。善吉入四禪定不忤物心名
爲無諍。大士入實相定萬法平等名爲無諍。
又善吉捨有觀空名爲解空。大士有空平等
名爲解空住。此平等名眞福田。乃可取食。
文中有四。一法食等。二染淨等。三邪正等。四
損益等。此初也。小乘内心見生死涅槃苦樂
不等。故外行乞食見於貧富亦不等也。大士
内住實相苦樂平等故外化無縁大悲亦平等
也。肇曰。萬法同相准一可知。善於食等者
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以此行乞乃
可取食耳。曷爲捨貧從富自生異相乎
若須菩提不斷婬怒癡。亦不與倶 此下二
明染淨等文三。初約無生四諦問。二就
凡聖問。三結成可食。初文四句。此初了惑
無生爲集諦。肇曰。斷婬怒癡聲聞婬怒癡倶
凡夫。大士觀婬怒癡。即是涅槃故不斷不倶。
若能如是者乃可取食也
不壞於身而隨一相 二悟陰無相爲苦諦
也。肇曰。萬物齊旨。是非同觀一相也。然則身
即一相。豈待壞身滅體然後謂之一相乎。身
五陰身也
不滅癡愛起於明脱 三漏即無漏爲是諦
也。肇曰。聲聞以癡曀智故滅癡而明。師愛
繋心故愛解而脱。大士觀癡愛眞相。即是明
脱故不滅癡愛而起明脱
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縛 四縛本不
生。今則無滅爲滅諦也。肇曰。五逆眞相即是
解脱。豈有縛脱之異耶。五逆罪之尤者解脱
道之勝者。若能即五逆相而得解脱者。乃可
取人之食
不見四諦。非不見諦。非得果。非不得果。非
凡夫。非離凡夫法。非聖人。非不聖人 此下
二就人凡聖問也。凡夫不見四諦初果見諦。
大士無見無不見。見第一義諦也。二乘有證
有得故得果。大士無所得故非得果也。此則
凡聖一如豈有分別哉
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 此三
結眞福田可食也。肇曰。不捨惡法而從善則
一切諸法于何不成。諸法雖成而離其相。以
離其相美惡斯成矣。若能備如上説乃可取
食也
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 此下三明邪正
等文三。初總明背正。次別明同邪。後結令取
食。此初也。肇曰。猶誨以平等也。夫願能齊。
是非一好醜者。雖復上同如來不以爲尊。下
等六師不以爲卑。何則天地一指萬物一觀。
邪正雖殊其性不二。豈有如來獨尊而六師
獨卑。若同彼六師不見佛不聞法。因其出家
隨其所墮而不以爲異者。乃可取食也。蓋窮
理盡性極無方之説也。善惡反論而不爲其
常。邪正同辯而不衰其眞。斯可謂乎平等正
化莫二三道乎。天台意云。已前證眞故可食。
此敬田也。此下爲同惡故食即悲田也
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 此二明同六師。
肇曰。姓迦葉字富蘭那。其人起邪見。謂一
切法斷滅性空無君臣父子忠孝之道
末伽梨拘&T049271;梨子 肇曰。末伽梨字也。拘&T049271;
梨其母名也。其人起邪見。謂衆生苦樂不因
行得自然爾耳
那闍夜毘羅胝子 肇曰。那闍夜字也。毘羅
胝其母名也。其人謂道不須求經。生死劫數
苦盡自得如轉縷。丸於高山縷盡。自心何假
求也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肇曰。阿耆多字也。翅
舍欽婆羅麁弊衣名也。其人著弊衣。自拔髮
五熱炙身以苦行爲道。謂今身併受苦。後身
常樂也
迦羅鳩駄迦旃延 肇曰。姓迦旃延。字迦羅
鳩駄。其人謂。諸法亦有相亦無相也
尼揵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師 肇曰。尼揵陀
其出家總名也。如佛法出家名沙門。若提母
名也。其人謂。罪福苦樂本有定因要當必受。
非行道所能斷也。此六師佛未出世時皆道
王天竺也
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
此三結取食也。肇曰。若能同彼六師不壞異
想者乃可取食
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 此下四明
損益等也。文三。初明損益等。次明福非益性。
後明罪非損性。此初也。肇曰。彼岸實相岸也。
惑者以邪見爲邪。彼岸爲正。故捨此邪見適
彼彼岸耳。邪見彼岸本性不殊。曷爲捨邪而
適彼岸乎。是以入諸邪見不到彼岸者。乃可
取食也。自六師已下至乎不得滅度類生逆
談以成大順。庶通心君子有以標其玄旨而
遺其所以是也
住於八難不得無難 肇曰。夫見難爲難。必
捨難而求無難也。若能不以難爲難故能住
於難不以無難爲無難故不得於無
同於煩惱離清淨法 肇曰。夫能悟惱非惱
雖惱而淨。若以淨爲淨雖淨而惱。是以同惱
而離淨者。乃所以常淨也
汝得無諍三昧一切衆生亦得是定 此下明
福非益性。法性妙禪定亂一旨。善吉群生不
容有二如不二也。則罪福無主。誰福非福
孰墮不墮。故經云。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
供養非不應供養。肇曰。善吉之與群生性常
自一。曷爲善吉獨得而群生不得乎。此明本
不偏也
其汝施者不名福田 肇曰。我受彼施令
獲大福。故名福田耳。由大觀之彼我不異。誰
爲種者。誰爲田者
供養汝者墮三惡道 肇曰。五逆之損供養
之益大觀正齊。未覺其異。若五逆而可墮供
養亦可墮也。爲與衆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
與衆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此下三明罪非
損性。魔王者誘人入生死也。法王者化人住
涅槃也。若生死涅槃性平等者。魔佛二化同
一手也。既曰。爲同等無異也。肇曰。既爲其
侶安得有異又曰夫以無異欲能成其異也」
於一切衆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法 肇
曰。怨親之心毀譽之意。美惡一致。孰云其異。
苟曰不異亦何爲同
不入衆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夫見聖諦者入聖衆數。斷煩惱者得至滅
度。實相無見無不見故不入衆數。寂滅無得。
無不得故不得滅度。若能如是住眞平等。此
眞應供。乃可取食。肇曰。夫捨惡從善人之常
情耳。然是非經心。猶未免于累。是以等觀者
以存善爲患故捨善以求宗。以捨惡爲累故。
即惡而返本然則即惡有忘累之功。捨善有
無染之勳。故知。同善未爲得。同惡未爲失。
淨名言意似在此也
時我。世尊。聞此芒然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
答。便置鉢欲出其舍 此第三置鉢也。天台
云。進非其敬退非其悲故置之也。肇曰。淨名
言。逆而理順。善吉似未思其言故不識是
説。便置鉢而出也
維摩詰言。唯須菩提取鉢勿懼。於意云何。如
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 此下
四淨名安慰文三。初慰問。次答。後釋。此初
也。肇曰。淨名欲令善吉弘平等之道。無心以
聽美惡斯順。而善吉本不思其言。迷其所説
故復引喩以明也
我言不也 此二答也
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
所懼也。此三釋也。文三。初標。次釋。後重釋
也。肇曰。君於弟子中解空第一。既知化之
無。心亦知法之如化。以此而聽曷爲而懼也」
所以者何。一切言説不離是相 此二釋也。
肇曰。是相即幻化相也。言説如化。聽亦如化。
以化聽化。豈客如懼
至於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 肇曰。夫文
字之作生於惑。取法無可取則文相自離虚
妄假名。智者不著
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脱。解脱
相者則諸法也 三重釋也。肇曰。解脱謂無
爲。眞解脱也。夫名生於不足。足則無名。故無
有文字。是眞解脱也。則諸法者。肇曰。名生於
法。法生於名。名既解脱。故諸法同解也
維摩詰説是法時。二百天子得法眼淨 此
五得益也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四結不堪也
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詰問
疾 文二此初命也。肇曰。富樓那字也。秦言
滿願彌多羅尼其母名。秦言知識通名爲字。
弟子中辯才第一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此二辭文四。此初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大林中在一樹下。爲
諸新學比丘説法 二略釋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
此人心。然後説法。無以穢食置於寶器 三
廣引彈事前訶目連説不稱理。此訶滿願不
識根性文七。一説法失機。二結過訶責。三令
識宿命。四大志開發。五更爲説法。六得不退
轉。七尊者敬損。初文四別。此初勸觀心。本
性淨不應。以小乘穢法汚其本也。肇曰。大乘
自法身已上得無礙眞心。心智寂然未嘗不
定。以心常定故能萬事普照不假推求。然後
知也。小乘心有限礙。又不能常定。凡所觀察
在定則見。出定不見。且聲聞定力深者見衆
生根極八萬劫耳。定力淺者身數而已。大士
見及無窮。此新學比丘根在大乘應聞大
道而爲説小乘法故。論其入定也。又曰穢食
充飢小乘法也盛無上寶大乘器也
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
 二勸觀心念念雖生滅而性無生滅。此眞寶
也。説生滅者僞寶也。肇曰。當識其心念之根
本無令眞僞不辨也
汝不能知衆生根原。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
自無瘡。勿傷之也 三大乘信根稱本無瘡
示。小乘法名爲傷也。肇曰。彼大乘之體自
無瘡疣。無以小乘之刺損瘡之也
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内於牛跡。無
以日光等彼螢火 四總擧喩也。肇曰。大物
當置大處。曷爲迴龍象於兔徑。注大海於牛
跡乎。日光者。肇曰。明昧之殊其喩若此而欲
等之者何耶。有説大道法性喩法身也。大海
廣納喩般若也。日光破闇喩解脱也
富樓那此比丘久發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
以小乘法而教道之。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
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衆生根之利鈍。此二
富樓那下結過訶責也。肇曰。未得無生忍心
皆有退忘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
於五百佛所殖衆徳本。廻向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 此三令識宿命。肇曰。淨名將開
其本意故。以定力令諸比丘暫識宿命。自知
曾於五百佛所殖衆得本。曾已迴此功徳向
無上道。此其本意
即時豁然還得本心。於是諸比丘稽首禮維
摩詰足 此四大志開發感恩致敬也
時維摩詰因爲説法 此五更爲説法定力暫
加事不可久欲令自悟。要因説法
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 此六聞
法悟理於無上道獲不退也
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説法 此七自念
敬伏也
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此四結也
佛告摩訶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肇
曰。迦旃延南天竺婆羅門姓也。以本姓爲名。
弟子中解義第一。有説迦旃延。此云文飾也。
又云剃髮種也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門疾
二辭文四。此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爲諸比丘略説法要
 二略釋文二。此初佛先略説。肇曰。如來常
略説。有爲法無常苦空無我。無爲法寂滅不
動。此二言總一切法盡故言略也。生曰。爲悟
所津若出由戸也
我即於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
無我義。寂滅義 二迦旃延廣演。義者義。理
小乘以無常等五爲理。大乘以一實相爲理。
由悟此理證道。非餘故云要也。肇曰。如來言
説未常有心。故其所説法未嘗有相。迦旃延
不喩玄旨故於入室之後皆以相説也。何則
如來去常故説無常。非謂是無常。去樂故言
苦。非謂是苦。去實故言空。非謂是空。去我故
言無我。非謂是無我。去相故言寂滅。非謂
是寂滅。此五者可謂無言之教無相之談。而
迦旃延造極不同聽隨心異聞無常。則取其
流動至聞寂滅。亦取其滅相。此言同旨異。迦
旃延所以惑也。生曰。存旨而不在辭故曰演
其義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
行説實相法 此三廣引彈事。又三。初總呵。
次示眞。後得益。此初也。是法生滅小乘義
也。悟生滅本不生滅實相義也。肇曰。心者何
也。惑相所生行者何也。造用之名夫有形必
有影。有相必有心。無形故無無影。無相故
無心。然則心隨事轉。行因用起。見法生滅故
心有生滅。悟法無生則心無生滅。迦旃延聞
無常義。謂法有生滅之相。法有生滅之相故
影響其心。同於生滅也。夫實相幽深妙絶常
境非有心之所知。非辨者之能言。如何以生
滅心行而欲説乎
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 此
二示眞實相義也。此下五義破執。名殊而實
相之理一也。肇曰。小乘觀法生滅爲無常義。
大乘以不生不滅爲無常義。無常名同而幽
致超絶。生曰。夫言無常者據事滅驗之也。終
苟有滅始無然乎。始若果然則生非定矣。生
不定生滅熟定哉
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 肇曰。有漏
五陰受染生死名受陰也。小乘取受陰起則
衆苦生爲苦義。大乘通達受陰内外常空本
自無起。誰生苦者。此眞苦義。大經云。凡夫
有苦無諦。二乘有苦有諦。菩薩解苦無苦。而
有眞諦。餘義例此可見
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 肇曰。小乘觀法
縁起内無眞主爲空義。雖能觀空而於空未
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
空。理無不極所以究竟義也
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 肇曰。小乘以
封我爲累。故尊於無我。無我既尊則於我爲
二。大乘是非齊旨二者不殊爲無我義也。又
曰。諸義例此亦同不二爲實相也
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 肇曰。小乘
以三界熾然滅之以求無爲。夫熾然既形滅
名以生。大乘觀法本自不然。今何所滅。不然
不滅乃眞寂滅也
説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脱 此三得益也」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四結也
佛告阿那律。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肇曰。阿
那律秦言如意。刹利種也。弟子中天眼第一。
又云無滅。一燈照佛九十劫來善根不滅。今
得天眼第一。又常受如意報故生刹利種。乃
至得道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辭文四此初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處經行。時有梵王。
名曰嚴淨。與萬梵倶放淨光明。來詣我所稽
首作禮問我言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 二略
釋。文二。此初梵王問也。阿那律修證天眼。
梵王業報天眼。欲比其優劣故致問也
我即答言。仁者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
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勒菓 二阿那律
答也。肇曰。時手執此菓故即以爲喩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見爲
作相耶。無作相耶 此下三廣引。文五。一難
僞。二受屈。三問眞。四申述。五發心。初文二。
先雙定。後雙難。此初定也。呉本云。爲受相
耶。無受相耶。此難意云。天眼所見爲取相耶。
爲不取相耶。小乘依俗禪得天眼故取相見。
大乘依實相定得天眼。故見而不相也。肇
曰。三界報身六情諸根從結業起名爲有作
相也。法身出三界六情諸根不由結業生名
爲無作相。夫以有作故有所不作。以法身無
作故無所不作
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 此二難也。二
乘依四禪得五通。與外道等也。肇曰。外道修
俗禪得五通。然不能出凡夫見聞之境也。此
有作相也。欲等之乎
若無作相即是無爲不應有見 若菩薩實相
三昧得眞天眼。所見十方皆是無爲不應有
分別之見。肇曰。若無作相即是法身無爲之
相。豈容見聞近遠之言。天台云。二乘依四禪
得五通則與外道等。若觀四諦斷惑擇滅無
爲雖異外道則無有見
世尊。我時默然 二受屈也。肇曰。欲言作相
則同外道。欲言無作則違前見意故不知所

彼諸梵聞其言得未曾有。即爲作禮而問曰。
有眞天眼者 此三梵王歎問。肇曰。
諸梵謂天眼正以徹視遠見爲理。而淨名致
詰殊違本途疑有眞異故致斯問者也
維摩詰言。有佛世尊得眞天眼。常在三昧悉
見諸佛國。不以二相 此四答眞也。肇曰 眞
天眼謂如來法身無相之目也。幽燭微形巨
兼覩。萬色彌曠有若目前。未常不見而
未常有見。故無眼色之二相。二乘在定則見。
出定不見。如來未曾不見故常在三昧也。叡
曰。如來天眼入佛眼中雖縁無縁故不以二
相。有説不以淨穢二相。有説不以動寂二相

於是嚴淨梵王及其眷屬。五百梵天。皆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禮維摩詰足已忽然
不現 此五最勝發心。肇曰。其所發明成立
若此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四結也
佛告優波離。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秦言上
首弟子中持律第一
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辭文四。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
爲恥。不敢問佛。來問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
律。誠以爲恥。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
 二略釋文二。初來問。後爲解。此初也。肇
曰。愧其所犯不敢問佛。以優波離持律第一
故從問也
我即爲其如法解説 二爲解。持律有二。一
法身性淨之律。二陰身身口之律。今優波離
持身口之律。見罪生滅壞法身無相之律故
爲訶也。肇曰。如法。謂依戒律決其罪之輕重。
示其悔過法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増此二
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 此三廣引中
文二。初彈呵。二二比丘歎伏。一初呵文六。
初直呵勸。二解釋所以。三引證。四問答。五
分別。六結成。此即初呵無重増兼勸直滅。小
乘以犯戒爲罪生。大乘以取相爲罪生。既令
見罪懺悔。是名重増。又二比丘迷於實相妄
見罪生。今來懺悔。又見罪滅重増滅見故云
重増。肇曰。二比丘既犯律行疑悔情深。方重
結其罪則封累彌厚。封累彌厚則罪垢彌増。
當直説法空令悟罪。不實封累情除則罪垢
斯滅矣。天台云。懺悔法有三。一者戒門。依
律法懺。是二功徳門。謂禮佛誦經般舟方等
道場法。是三無生門。令悟罪性空。若達罪性
與福無異是也。今淨名示此無生懺也
所以者何。彼罪生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
間 此二解釋也。肇曰。夫罪累之生因縁所
成。求其實性不在。三處如殺因彼。我彼我即
内外也。自我即非殺。自彼亦非殺。彼我既非。
豈在中間。衆縁所成尋之悉虚也
如佛所説。心垢故衆生垢。心淨故衆生淨。心
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
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 此三引佛語證
文。有引。有釋。有結。有類也。肇曰。逆知其本
也。夫執本以知其末。守母以見其子。佛言。衆
生垢淨皆由心起。求心之本不在。三處心既
無在。罪垢可知也。諸法亦然者。肇曰。萬法云
云。皆由心起。豈獨垢淨之然哉。故諸法亦然。
不離於如。如謂如本相也
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脱時。寧有垢不 此
四問答比小明大也。文有問答釋三。肇曰。得
解脱時謂其初成羅漢得第九解脱。爾時心
一義無復心相。欲以其心類明衆生心故
先定其言也
我言不也 二答也
維摩詰言。一切衆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
三比釋也。肇曰。群生心相如心解相。生曰。衆
生心相無垢理不得異。但見與不見爲殊耳」
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 此五分
別本性無垢文三。初明妄垢非垢。次明諸法
不住。後明内心妄見。此初也。生曰。垢實無
也。在妄想中是垢耳。若無妄想垢即淨也。妄
想者妄分別之想也
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 倒心見垢離倒則
非垢生。曰見正轉也。見轉於内則妄分別外
事也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 取我即著垢。離我
則無垢也。肇曰。見罪則存我也
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
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二明諸法不住故無
自性。肇曰。成前無相常淨義也。諸法如電新
新不停。一起一滅不相待也。彈指頃有六十
念過。諸法乃至一念*頃住。況欲久停無住
則如幻如。幻則不實。不實則爲空。空則常淨。
然則物物斯淨。何有罪累於我哉
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焔。如水中月。如鏡中
像。以妄相生 此三明妄見也。肇曰。上明
外法不住。此明内心妄見。倶辨空義。内外爲
異耳。夫以見妄故所見不實所見不實故無
相常淨也。上二喩取其速滅。此四喩取其妄
想也
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此六結也。若能悟罪無生知心不住。是名眞
解。奉持法身無相之律也。肇曰。若能知此乃
名善解。不知此法而稱持律第一者何耶。今
知優波離謬教意也
於此二比丘言。上智哉。是優波離所不及。持
律之上而不能説 此下第二歎伏文三。初
比丘歎二尊者伏過。三比丘發心。此初歎
也。肇曰。二比丘悟罪常淨。無復疑悔故致斯

我答言。自捨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制其
樂説之辨。其智慧明達爲若此也 二歎伏
也。自佛已還無能制。其大乘妙辨況我持律

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作是願言。令一切衆生皆得是辨 三
明除疑。發心法身妙律諸佛所持悟解除疑。
因之發趣。什曰。有罪則憂怖自生。罪無則疑
悔自滅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此四結也
佛告羅睺羅。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肇曰。羅
睺羅秦言覆障。六年爲母胎所障。因以爲名。
弟子中持戒第一。又云。密行第一。故法華經
云。羅睺羅密行唯我能證知
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辭文四。此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時毘耶離諸長者子來
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唯羅睺羅。汝佛之
子。捨轉輪王位出家爲道。其出家者有何等
利 此下二略釋文二。此初問也。諸長者子
心慕出家。父母所制。覩羅睺羅捨轉輪王十
善之化而剃落從道。必有大利勝在家修故
從而問焉
我即如法爲説出家功徳之利 二答也。出
家有二。一者深厭生死樂求涅槃。有證有得
有利可説。名爲小乘。二者悟三界如幻。無生
無滅無證無得無利可説。此名大乘。今羅睺
羅謬讃小乘涅槃之利。既有利可説。非密行
也。未若大乘。不取不捨無得無證無利可
説。眞密行也。生曰。世榮雖樂難可久保。出
家之理長樂無爲。豈可同年悟其優劣哉
時維摩詰來爲我言。唯羅睺羅。不應説出
家功徳之利 此下三廣引彈事文五。一呵
不應説。二解釋所以。三示眞出家。四詰眞出
家。五勸修眞出家。此初總呵也。體本法身三
界如幻不生不滅名爲出家。此則損益兩云。
無利可説故呵不應也
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徳是爲出家 二徴釋
所以文二。此初略釋也。肇曰。夫出家之意妙
存無爲。無爲之道豈容有功徳利乎
有爲法者可説有利有功徳。夫出家者爲無
爲法。無爲法中無利無功徳 次二廣釋也。
第一義諦名法性無爲。森羅萬像同歸此理。
悟此理者無得無證。名眞出家。非二乘擇滅。
有得證者名出家也。肇曰。夫有無爲之果必
有無爲之因。因果同相自然之道也。出家爲
無爲。即無爲之因也。無爲無利無功徳。當
知。出家亦然矣
唯羅睺羅。夫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
此三示眞出家。肇曰。上眞明出家之義。自
下明出家之事。雖云其事然是無事事耳。則
出家者以去累爲志。無爲無心。以心無爲故
所造衆徳皆無爲也。文三。此初内證徳也。肇
曰。僞出家者惡此生死尊彼涅槃故有中間
三處之異。眞出家者遣萬累忘彼。此豈有是
非三處之殊哉
離六十二見處於涅槃 肇曰。既無彼此則
離衆邪見同涅槃也。六十二見者。大品云。外
道依過去計神及世間常無常等四見。依未
來世計神及世間邊無邊等四見。依涅槃計
有如來無如來等四見。依此十二見歴五陰
成六十見。又計身與神一斷見。身與神異常
見。爲六十二見也
智者所受聖所行處 肇曰。賢智聞之而從
衆聖履之而通可。謂眞出家之道乎
降伏衆魔 此二約降魔顯徳。見實相則蘊
魔自空。蘊空則諸魔自伏。肇曰。衆魔者四魔
也。正道既夷邪徑自塞
度五道 肇曰。五道非無爲之路。又云。生死
五道性是涅槃故名度
淨五眼得五力。立五根 體實相則垢&T030351;
亡。&T030351;亡則五眼自淨。五力五根亦自然増長」
不惱於彼 肇曰。道超事外與物無逆。何惱
之有
離衆雜惡 肇曰。俗善雖善由雜不善。道法
眞淨故純善不雜也
摧諸外道 三伏外道也。肇曰。日月不期去
闇。而闇自除。出家不期摧外道。外道自消
超越假名 肇曰。萬事萬名虚假。以生道在
眞悟故超假名
出淤泥無繋著 肇曰。出生死愛見之淤泥。
無出家受道之繋著
無我所無所受 肇曰。出家本乎。無我離著
則諸受永亡。肇曰。無受也。欲受我受戒受見

無擾亂内懷喜 肇曰。夫擾亂出于多求。憂
苦生于不足。出家宣欲擾亂斯無。道法内充
故懷喜有餘
護彼意隨禪定離衆過 住實相則不忤物
心。不違禪定。生滅不起。焉有過患哉
若能如是是眞出家 此四結眞出家。肇曰。
若能不違上説乃應出家之道非存利之所能

於是維摩詰語諸長者子。汝等於正法中宜
共出家 此五形既縁礙勸心出家也。文四。
一勸。二辭。三釋勸意。四得意出家。此初勸悟
理出家也
所以者何。佛世難値 肇曰。淨名知其不得
出家而勸之者。欲發無上道心耳
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
出家 二不悟勸意辭有礙也。肇曰。非不欲
出家。不敢違親耳
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三釋勸意。肇曰。
雖爲白衣能發無上心者。便爲出家具足戒
行矣
爾時三十二長者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 四得意心發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此四結辭也
佛告阿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肇曰。阿難
秦言歡喜。弟子中總持第一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
辭文四。此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昔時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
乳。我即持鉢詣大婆羅門家門下立 此二
略釋所以。叡曰。現身有疾者亦不可一途而
論。特以淺識之流取信耳。因於如來身而起
相故彰阿難不達使惑同衆人。淨名高呵
以開法身之唱。使見形之徒悟應感難期無
方莫惻。兼寄迹取乳除彼貪求。假過阿難以
明小乘之劣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難。何爲晨朝持鉢
住此 此三廣引彈事文三。初問乞意。二呵
彈。三恥媿。初中文二。此初問也。生曰。晨朝
非乞食時必有以也
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故來至
此 二答如來爲物受生有疾用乳。阿難侍
佛故行求乞
維摩詰言。止止。阿難莫作是語 此二彈呵
文四。初略止二謗。二略顯眞身。三廣止二
謗。四廣顯眞身。此初略止二謗也。天台云。無
病言*病増謗也。徳圓言減損謗也。佛身無
生應物現生。有身則有疾。小乘執實故云謗
也。大乘知應故非謗也。豈復離此現疾別有
不謗之法身哉
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已斷衆善普會。當
有何疾。當有何惱 二略顯眞身。金剛體者
喩不生不滅常住法身也。諸惡斷解脱也。衆
善會般若也。肇曰。夫*病患之生行業所爲
耳。如來善無不積。惡無不消。體若金剛何
患之有
默往。阿難勿謗如來。莫使異人聞此麁言
三廣止二謗。先止増謗也。文三。初勸默也。
謗佛麁言異人聞之必蔓説。故令默往。生
曰。苟云是實爲謗佛也。又曰。病爲常近麁之
極也。不達聞之必謂然矣
無令大威徳諸天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得聞
斯語 二智聞必哂威徳諸天淨土菩薩以已
福惠不受疾報。方於如來知應現也。生曰。以
彼推己無疾必達佛矣。而此言實病不亦哂
斯語之不得乎
阿難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豈況如
來無量福會普勝者哉 三近事驗之。轉輪聖
王乃不及欲界諸天。但以人中少福尚得無
病。豈況如來普勝三界而有病哉
行矣。阿難勿使我等受斯恥也。外道梵志若
聞此語。當作是念。何名爲師。自疾不能救。
而能救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聞 此下
二明損謗也。苟執不去。非徒佛有斯謗我等
亦受其恥。肇曰。正士聞則謂汝不達。邪士聞
則謂佛實病。何名爲法之良醫。身疾不能救。
而欲救人心疾乎
當知。阿難諸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
此下四廣顯眞身。初就四徳顯眞。此初無相
法身大悲應現非思業。貪欲之所牽生。自在
應物。是我徳也。三界有待之形名思欲身也。
生曰。如來身從實理中來起。不由彼應有何
病耶
佛爲世尊。過於三界 二明三界受生苦也。
悟界如幻不受生故樂也。生曰。既以思欲爲
原。便不出三界。三界是病之境也。佛爲悟
之體超越其域。應有何病也
佛身無漏。諸漏已盡 三明惑染生身漏也。
智證法身無漏。無漏即性淨也。肇曰。夫法身
虚微妙絶常境。情累不能染。心想不能議。故
曰諸漏已盡
佛身無爲。不墮諸數 四明有爲之身。四相
所遷數也。佛身無生離生滅相常也。肇曰。法
身無爲而無不爲。無不爲故現身有病。無爲
故不墮有數也
如此之身當有何疾 二結也。如此常樂我
淨金剛法身當有何病
時我世尊實壞慚愧。得無近佛而謬聽耶
此下三明恥愧文三。初阿難慚愧。佛身理然
不合有疾。奉命聞疾。應是謬聞近佛多聞。以
此懷愧。肇曰。受使若此致譏。若彼進退懷愧
惑謂謬聽也
即聞空中聲。曰。阿難如居士言。但爲佛出五
濁惡世現行斯法度脱衆生 二空聲擧應顯
眞疾身應物也。無爲本眞也。肇曰。以其愧
惑故空聲正之如居士言。何有無漏之體嬰
世之患。但爲疾五濁群生故現斯疾。取乳勿
慚也。五濁者劫濁衆生濁煩惱濁見濁命

行矣。阿難取乳勿慚 三若知權化現疾即
非謗佛。取乳勿慚也
世尊。維摩詰智慧辨才爲若此也 是故不
任詣彼問疾。此四結辭也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説其本縁。稱述
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此二總
述辭也
  菩薩品第四
此三明折伏方便菩薩令歸圓妙。前既聲聞
致辭故。次命菩薩。然發菩提心總名菩薩。而
根有利鈍。教有漸頓。或事修而未悟於理。或
悟偏而未進於圓。或漸證而未極於頓。今將
迴事以向理。折偏以進圓。斥漸而詣頓。故因
命問疾以調伏之。皆菩薩佛事故名品。焉文
二。先別明四大士。此初慈氏也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二如前。此初命也。彌勒此云慈氏。肇曰。
彌勒南天竺婆羅門姓出。此姓即以爲名。五
百弟子皆以不任故復命菩薩。將備顯淨
名難酬之徳也
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此
二辭文四。此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爲兜率天王及其眷屬
説不退轉地之行 此二略釋所以。什曰。此
天以彌勒將上爲天師。預懷宗敬故常來聽
法也。又云。不退轉地者或六度行滿名爲不
退。或證初地名爲不退。天王雖已發心然内
有五欲。外有勝境恐其退轉。因以勸之。肇
曰。下呵云。實無發心亦無退者。以此推之。
似存不退之行勸發無上心也。雖曰勝期猶
未免乎。累教迹不泯故致斯呵。然經云。補
處大士心無不一。智無不周。應物而動。何闕
之有。是由得失同懷修短迭。應利彼而動。
無計諸已故彌勒假有以啓始。淨名居宗以
濟終互爲郢。匠器彼淳朴雖復迹同儒墨致
教不一。然相成之美實存其中矣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
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三廣引彈
事文五。一先定得記。二破執授記。三擧例
返破。四顯菩提相。五聞眞得益。此初定也。
生曰。阿耨多羅者無上也。三藐三者正遍也。
菩提者彼語有之。此無名也。實即體極居終
智慧也。一生者無復無量生。餘一生也
爲用何生得授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
 此下二正破授記文三。初就生門彈。次就
無生門彈。後就平等門彈。初中文三。一先
定三世。二難破三世。三引證。此初定也。肇
曰。發無上心修不退行。授記成道。彌勒致
教之本意也。今將明平等大道。以無行爲因。
無上正覺以無得爲果。故先質彌勒明無記
無得。然後大齊群生一萬物之致以弘菩提。
莫二之道也。夫有生即有記。無生即無記。故
&T011626;三世以何生而得記乎
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 二難破也。肇曰。別
推三世明無生也。過去生已滅法不可謂之
生也。生曰。無復有也
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 肇曰。未來生未至。
未至則無法。無法以何爲生也。生曰。竟未有

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 肇曰。現法流速不
住。以何爲生耶。若生滅一時二相倶壞。若生
滅異時即生時無滅。生時無滅則法無三相。
法無三相即非有爲也。盡有三相。即有無
窮之名。三世既無生。於何而得記乎。生曰。
生時已去未始暫停。豈可得於中成佛耶
如佛所説。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
三引證。肇曰。證無住義。生曰。新新生滅交臂
已謝。豈待白首然後爲變乎
若以無生得授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
中亦無授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 此二約無生門彈文
二。初約理破。二約行破。此初也。肇曰。上推
有生無記。此推無生亦無無生。即七住無相
眞正法位也。此位爲理無記。無成彌勒於何
授一生記乎
爲從如生得授記耶。爲從如滅得授記耶
此二約行破。文二。此初雙定爲見。如智生授
記爲見。如惑滅授記耶。肇曰。如雖無生滅
而生滅不異如。然記別起于生滅冥會。獨
于即眞故假如之生滅以明記別之不殊也。
什曰。夫授記要由得如。本未得而今得。似若
有起。如起即累滅亦似有物於中滅。故先問
其起滅以明無起滅也
若以如生得授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
授記者如無有滅 二明雙破生滅。若見如
智生如體不生智亦無生。若見如惑滅如體
無滅惑亦不滅。智無生即本覺。*惑無滅即
寂滅。此不生不滅。豈有授記哉。肇曰。如非
不生滅。非有生滅。非不生滅故假以言記。非
有生滅以知無記
一切衆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衆聖賢亦
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 此三約平等 如
破文二。初總擧平等也。一切衆生有情也。
一切法無情也。衆聖賢二乘也。彌勒大乘也。
肇曰。萬品雖殊未有不如。如者將齊。是非一
愚智以成無記無得義也
若彌勒得授記者一切衆生亦應授記。所以
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 此下二別約三徳
平等破也。此初約眞如理等法身徳破也。彌
勒衆生理如無二會如授記。豈有得不得之
二哉。肇曰。凡聖一如。豈有得失之殊哉。生
曰。二者直二事也。異者二相殊也
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衆
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衆生即菩提相
 二約本覺平等智徳破也。菩提此云覺。亦
云智。謂無相極智平等本覺也。若煩惱即菩
提則一切衆生皆菩提相。豈彌勒獨得之耶。
肇曰。無相之相是菩提相。生曰。菩提既是無
相。理極之惠言。得之者得是菩提相也
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衆生亦當滅度。所以
者何。諸佛知一切衆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
不復更滅 三約平等寂滅解脱徳破。涅槃
此云滅度。若法本不生。今即無滅爲寂滅者。
即一切衆生本來滅度。豈彌勒獨證之耶。肇
曰。本性常滅。今復何滅。生曰。然終既至滅始
滅驗矣。始若果滅終。豈滅哉。然知衆生即涅
槃相不復更滅。是盡爲滅而不滅也
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 此下三
擧例返破平等。菩提果尚無記。豈有初心及
不退行耶。肇曰。平等之道實無發心。亦無
退者而不退之行誘其發心。示其美記者何

彌勒當令此諸天子捨於分別菩提之見 四
顯眞菩提相文三。此初勸捨分別無相平等。
是菩提相。若分別始終有退不退。是見分別
非見菩提。肇曰。菩提以寂滅爲相。生死同
相。而諸天子卑生死尊菩提。雖白勝求更生
塵累宜開以正路令捨分別。曷爲示以道記
増其見乎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此二略徴釋。身心無所得相是菩提相也。
肇曰。自此下大明菩提也。道之極者稱曰菩
提。秦無言以釋之。菩提蓋是正覺。無相之
眞智乎。其道虚玄妙絶常境。聽者無以容其
聽。智者無以運其智。辨者無以措其言。像
者無以状其儀。故其爲道也。微妙無相不可
爲有用之。彌勒不可爲無故能幽鑑萬物而
曜。玄軌超駕而弗夷。大包天地而罔寄
曲。濟群惑而無私。至能道達殊方開物成務
玄機必察。無思無慮。然則無知而無不知。無
爲而無不爲。不爲者唯菩提大覺之道也。
此無名之法因非名也。不知所以言故強名
曰菩提。斯無爲之道。豈以身心而得乎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此三歴法廣顯菩
提相。亦可前。是能破。此是能立。又前破而
不斷。此立而不常。又前破而不滅。此立而不
生。又前會而不一。此別而不異。又前云。而不
去此存而不來。斯妙道之無方也。觀夫聖人
體極因物立名。所以教名悉檀。理窮實相。
非夫久殖善本莫能究其深廣哉。是故前以
無生滅故無菩提記。此以無生滅故證寂滅。
名寂滅菩提。寂滅無縁故不觀。寂滅無念
故不行。寂滅無見故斷。寂滅無妄想故離。寂
滅無願求故障。寂滅無著故無入。寂滅即眞
如故順理。寂滅即法性故安住。寂滅返生滅
之際故至實際。諸句例然不復廣説。肇曰。妙
會眞性滅諸法相故菩提之道與法倶寂
不觀是菩提。離諸縁故 肇曰。觀生於縁。離
縁即無觀也
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 肇曰。行生於念。無
念故無行
斷是菩提捨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
肇曰。諸見斷妄想離乃名菩提也
障是菩提障諸願故 肇曰。眞道無欲障諸
願求也
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 肇曰。入謂受入可
欲也
順是菩提順於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
是菩提至實際故 肇曰。不異三空菩提義
也。隨順本相謂之如。故計之以順。常住不
變謂之性。故*計之以住。到實相彼岸謂之
際。故*計之以至也
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 肇曰。意與法爲二。
菩提無心何法之有也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 肇曰。無心於等而無
不等。故謂若虚空
無爲是菩提無生住滅故。知是菩提了衆生
心行故 肇曰。菩提不有故無生滅。菩提不
無故了知衆生心也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 肇曰。諸入内外
六入倶空故諸入不會。諸入不會即菩提相」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 肇曰。生死所以
合煩惱之所纒離惱故無合。無合即菩提也
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
故 肇曰。外無形色之處。内無可名之實
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 肇曰。菩提無取捨。
猶化人之無心也
無亂是菩提常自淨故 肇曰。内心既常靜。
外亂無由
普寂是菩提性清淨故 肇曰。性無不淨故
寂無不善。寂謂善順寂滅常淨之道也
無取是菩提離攀縁故 肇曰。情有所取故
攀於前縁。若離攀縁即無取也
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 肇曰。萬法同體是
非一致。不異於異者其唯菩提乎
無比是菩提無可喩故 肇曰。第一大道無
正兩。獨絶群方故無以喩也
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肇曰。諸幽遠難
測。非有知之所知。以菩提無知故無所不知。
無知而無不知者妙微之極也
世尊。維摩詰説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
忍 此五明悟眞記不記眞得不得獲益也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此四結也
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二
如前。此初命也
光嚴童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
疾 此二辭也。文四。此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毘耶離大城 此二
略釋所以也。光嚴接近故託閑林爲道場。淨
名詣理故諠靜一如爲道場。出入之迹其在
茲也。生曰。託在常出實有以也
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爲作禮而問言。居士
從何所來 此下三明廣引彈事文五。一禮
問。二略答。三重問。四廣答。五衆益。此初也。
生曰。城門是人所湊處故得因廣化功也。作
禮者迹同郷黨現修長幼之禮而問。以取其
來自有從也
答我言。吾從道場來 二略答。肇曰。閑宴
修道之處謂之道場也。光嚴志好閑。獨毎以
靜處爲心故出毘耶將求道場。淨名懸鑒故
現從外來將示以眞場。啓其封累故逆云。吾
從道場來者。以明道無不之場無不在。若能
懷道場於胸中遺萬累於身外者。雖復形處
憒閙迹與事隣乘動所遊非無道場也。又
曰。實相理遍爲場。萬行通證爲道。生曰。得佛
之處也
我問。道場者何所是 三重問。肇曰。會其所
求故尋問也
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虚假故 此下三十句
廣約諸法明道場。此初約心辨也。肇曰。修心
進道無亂之境是道場耳。若能標心爲主
行爲場。不越方寸道自修者乃眞道場。曷爲
近捨閑境而遠求空地乎。直心者謂内心眞
直外無虚假。斯乃基萬行之本壇進道之場。
自此已下備列諸行盡。是修心之閑地弘道
之靜場也。又解。如世間和&T065025;之麥皆詣場
鞭打。&T065025;去麥全。修道亦然。佛性精粹雜煩惱
&T065025;。將修行者正見實相爲場。對治萬行爲鞭
打。斷惑證眞爲颺篩。如直心以虚假爲糠
&T065025;。布施以慳貪爲糠*&T065025;。諸句例知
發行是道場能辨事故 肇曰。心既眞直則
能發迹造行發迹造行即事業斯辨者也
深心是道場増益功徳故 肇曰。既能發行
即樹心彌深。樹心彌深則功徳彌増者也
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 肇曰。直心入行
轉深則變爲菩提心也。此心眞正故所見不
謬。凡知道者要始四心。四心既生則六度衆
行無不成也
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 此下十六約行明住
實相眞場。行皆造極。肇曰。施不望報無相行
也。夫言有不失。無言無不失。有有無異説而
不乖其本者。其唯大乘道乎。然即萬行雖殊
以無相爲體。無而不無故。即有爲實有而不
有。故施戒爲一。此經前後至於辯列衆行有
無不同。苟能領其所同則無異而不同也
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 肇曰。未有戒具而
願不具者
忍辱是道場於諸衆生心無礙故 肇曰。
忿則心礙
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禪定是道場心調柔
故。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 肇曰。萬法彌
曠現若目前智慧之能也。又曰。即事見理爲
現見也
慈是道場等衆生故 肇曰。等心怨親欲其
安樂慈行也
悲是道場忍疲苦故 肇曰。見苦必赴不避。
湯炭悲行也
喜是道場悦樂法故 肇曰。以已法樂樂彼
同悦喜行也
捨是道場憎愛斷故 肇曰。人慈生愛。愛生
著。著生累。悲生憂。憂生惱。惱生憎。慈悲
雖善而累相*已生故。兩捨以平等觀謂之捨

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 四禪世定。但發
五道實相眞禪得漏盡也
解脱是道場能背捨故 解脱八解脱。二乘
解背捨八邪。大乘八解邪正倶背。深證實
相背捨萬累也
方便是道場教化衆生故。四攝是道場攝衆
生故 肇曰。方便起乎。弘化四攝生乎。來衆

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 肇曰。聞不能行與
禽獸同聽也
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 木非繩。不直心
非理。不正故心之調也。必正觀實相。肇曰。
心之性也。強梁即觀邪調伏。即觀正也
三十七品是道場捨有爲法故 此下三科約
法明道場。什曰。道品斷受生故名捨有爲。肇
曰。三十七品無爲之因也。又曰。無爲即涅槃

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 什曰。小乘中説四
諦。大乘中説一諦。今言諦。是即一諦實相

縁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 縁
起十二因縁相生起也。小乘觀十二縁。無
明滅即行滅。非實相眞場。大乘觀因縁。不生
不滅。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此實相眞場也
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衆生是道場知無
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 此三科
約所治惑明道場。謂迷即衆惑。悟即眞場。肇
曰。煩惱之實性衆生之無我諸法之空義皆
道之所由生
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三界是道場無所
故。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 此下諸科約
佛果徳明坐。菩提樹住寂滅場。不著三界。不
惑四魔。能師子吼也。肇曰。降魔兵而不爲所
動。遊歴三界而不隨其趣。演無畏法音而無

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三明是道
場無餘礙故 法身無過即衆徳自顯。心無
餘翳則惠明普照。肇曰。佛具三十二業而無
一闕。明通達而無礙。斯皆大道之所由生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什曰。
二乘法以三十四心成道。大乘唯以一念則
確然大悟具一切智也。肇曰。一切智者智之
極也朗若晨曦衆冥倶照。澄若靜淵群像並
鑒。無知而無所不知者。其唯一切智乎。何則
天有心則有封。有封則有疆。封疆既形則其
智有涯。其智有涯則所照不普。至人無心。
無心則無封。無封則無疆。封疆既無則其智
無涯。其智無涯則所照無際。故能以一念一
時必知一切法也。一切智雖曰行標蓋亦萬
行之一耳。會萬行之所成者其唯無上道乎。
故所列衆法皆爲道場也。生曰。一念無不知
者始乎。大悟時也。以向諸行終得此事故以
名。焉以直心爲行初義。極一念知一切法。不
亦是得佛之處乎
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衆生。
諸有所作擧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
佛法矣 此下三結成。肇曰。若能應上諸度
以化天下者。其人行則遊道場。止則住佛
法。擧動所之無非道
説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 此五明得益也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四結也
佛告持世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二。
此初命也
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
辭文四。此初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住於靜室 此下二略
釋文五。一住靜室。二魔來。三不識。四施女。
五不受。此初持世避諠住靜捨惡化善。皆迹
是方便軌之初學
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状如帝釋。鼓樂弦
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合掌恭敬
於一面立 此二魔作帝釋來也。肇曰。波旬
名刹者。或名極惡。斷人善根因名殺者。
違佛亂僧罪莫之大極惡也。什曰。帝釋是佛
弟子。知其不疑故作釋形來也。持世不作意。
觀他心故不見也。天台云。方便菩薩不知魔
來。有三意。一未能魔佛二界一如等眞故不
知。二縁觀有出入之間故不知。三未能善惡
齊化心有去取故不知也
我意謂是帝釋而語之言。善來憍尸迦。雖福
應有不當自恣。當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於
身命財而修堅法 此三持世不識謬爲説
法。誡之以自恣。厭之以無常。修之。以三
生曰。從女弦歌是自恣法也。福有而自恣者。
覆爲罪之根者也。五欲者五情所欲也。
爲自恣寶之。必深覺其無常。然後能以之求
善本矣。肇曰。三堅法身命財寶也。若忘身命
棄財寶去封累而修是者必獲無極之身無窮
之命無盡之財。此三天地焚而不燒。劫數終
而不盡。故名堅法。以天帝樂著五欲不慮無
常故勸修堅法也
即語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女可備掃灑
此四魔更施女爲亂也。生曰。因其説法故可
説以從善。實欲以女亂之矣
我言。憍尸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
子。此非我宜 此五不受女非順道之縁故
捨而不受。若法身正觀萬品一如無非不順。
肇曰。持世菩薩時爲比丘也
所言未訖時。維摩詰來謂我言。非帝釋也。
是爲魔來嬈固汝耳 此三廣引彈事文中有
八。一覺悟。二乞女。三欲隱。四勸捨。五魔捨。
六説法。七誘女。八還女。此初淨名覺悟。肇
曰。以持世不覺故發其状也
即語魔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
此二淨名索女。肇曰。將化諸女故現從其索
我爲白衣應受此女。曷爲以與沙門釋子乎」
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欲隱形去而
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得去 此三魔欲隱
去。肇曰。淨名神力之所制也
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可得去
四空聲勸捨女也。肇曰。淨名以魔迷固故化
導之也
魔以畏故俛仰而與 此五魔捨女。生曰。推
輕重留女故當勝自不得去也
爾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今汝
皆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隨所應
而爲説法。令發道意 此六淨名爲女説法
也。文二。此初令發心也。肇曰。在魔故從欲
在我。宜從道教
復言。汝等已發道意。有法樂可以自娯。不應
復樂五欲樂也 此下二勸修行文三。一勸。
二問。三答。此初勸樂法捨欲也。肇曰。女人之
性唯欲。是樂以其初捨天樂故示以法樂。夫
能以弘道爲美積徳爲忻者。雖復經苦履難
而不改。其樂天地所重無易。其忻以此自娯
樂之極也。豈五欲之足存。自此已下備列諸
行。以明超世之道至歡之所由生也
天女即問。何謂法樂 二不解故問也
曰。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衆。樂離
五欲 三淨名答文四。此初樂生四信。謂歸
三寶及厭欲持戒。肇曰。信而後悦。莫若三寶
樂。離五欲者。什曰。是信戒也
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内
入如空聚 此二樂厭苦報也。什曰。如方便
品中説也。肇曰。善要必察何樂如之也
樂隨護道意。樂饒益衆生。樂敬養師 此三
明樂修出道文三。此初内護道意。下益衆生
上敬養師並行本也。肇曰。將護無上道心令
無差失
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懃集
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惠。此二明六
度正行也。什曰。世俗惠中不能生樂。要得無
漏惠離塵垢。即至樂自生也
樂廣菩提心 此下三遍修萬行。肇曰。彼我
兼得謂之廣也
樂降伏衆魔。樂斷諸煩惱 魔怨散而惑病
消故樂也
樂淨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徳 依
報淨而正報圓。何樂如也
樂莊嚴道場 嚴萬行之因場詣道樹之果場」
樂聞深法不畏 什曰。心無近著心不邪疑。
又能信諸佛有不思議法故能聞深法心不生
畏也。肇曰。樂法之情不深者。聞深法必生畏

樂三脱門不樂非時 肇曰。三脱空無相無
作也。縛以之解謂之脱。三乘所由謂之門。
二乘入三脱門不盡。其極而中路取證。謂之
非時。此大士之所不樂也
樂近同學。樂於非同學中心無恚礙 肇曰。
異我自彼。曷爲生恚。非同學外道黨也
樂將護惡知識。樂近善知識 護惡不捨大
悲。近善能成大智
樂心喜清淨 肇曰。清淨是實相眞法喜
樂修無量道品之法 適化無方故道品無
量。肇曰。法樂無量上略言之耳
是爲菩薩法樂 此四結也
於是波旬告諸女言。我欲與汝倶還天宮 此
下七波旬誘女也。文二。此初誘也。肇曰。
先聞空中聲畏而言。與非其眞心故欲倶還

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
樂。不復樂五欲樂也 二女辭也。肇曰。已屬
人矣。兼有法樂何由返也
魔言。居士可捨此女。一切所有施於彼者。是
爲菩薩 此八還女文五。一索女。二還女。三
請法。四爲説。五隨還。此初索也。肇曰。淨名
化導既訖魔知其不悋故請也。菩薩之道一
切無惜想。能見還也
維摩詰言。我已捨矣。汝便將去。令一切衆
生得法願具足 二還女也。肇曰 因事與願
菩薩常法也。以女還魔願具滿故因以生願
一切衆生得法願具足。如魔之願滿也
於是諸女問維摩詰。我等云何止於魔宮
三弟子辭師故請法也。肇曰。昔在魔宮以五
欲爲樂。今在菩薩以法樂爲樂。復還魔天當
何所業耶
維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
 四大士爲説無盡燈法文三。此初標名勸
也。肇曰。將遠流大法之明以照魔宮癡冥之
室故説此門也
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
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衆生。
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
不滅盡。隨所説法而自増益一切善法。是名
無盡燈也 二釋勸法喩合可見。肇曰。自行
化彼則功徳彌増法光不絶。名無盡燈
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爲報佛
恩亦大饒益一切衆生 三結勸學也。肇曰。
報恩之上莫先弘道
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詰足。隨魔還宮。忽然
不現 五致禮辭還
世尊。維摩詰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辯才。故
我不任詣彼問疾 此四結辭不堪也
佛告長者子善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
善。此初命也。梵云。須達多亦云善得。亦云
二施。即給孤獨也。因縁如別
善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二
辭文四。此初辭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自於父舍設大施會。供
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
獨乞人。期滿七日 二略釋也。在家大士故
於父舍行施化同類也 生曰。婆羅門法七日
祠梵天行大施期生彼也。言已承嫡繼業於
父舍然也。奇之可以致明法施大矣。什曰。所
以乃至第七日方來譏者。欲令其功徳滿心
淳熟也
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
會不當如汝所設 此三廣引彈事文六。一
彈呵二請説。三略説。四重請。五廣説。六得
益。此初彈也。肇曰。天竺大施會法於父舍開
四門。立高幢告天下。諸有所須皆詣其舍於
七日中傾家而施以求梵福時。淨名以其俗
施既滿將進以法施故先譏其所設。以明爲
施之殊也
當爲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爲 肇曰。夫
形必有所礙。財必有所窮。故會人以形者不
可普集。施人以財不可周給。且施既不普財
不益神未。若會群生於十方而即之本土。懷
法施於胸中而惠無不普。以此而會會無不
均。以此而施不遺人。曷爲置殊方而集近賓
捨心益而獨潤身乎
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 此二請問也
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衆生。是
名法施之會 此三略答也。什曰。若一起慈
心即十方同縁。施中之等莫先於此故曰無
前後也。肇曰。夫以方會人不可一息期。以財
濟物不可一時周。是以會通無隅者彌綸而
不漏法澤。冥披者不易時而同覆故能即
無疆。爲一會而道無不潤。虚心懷徳而物自
賓 曷爲存濡沫之小惠。捨夫江海之大益置
一時之法養。而設前後之俗施乎
何謂也 此四重問也。肇曰。群生無際而受
化不倶欲無前無後一時而養者何謂也
謂以菩提起於慈心 此下五廣就萬行明法
施文五。此初四等也。肇曰。夫財養養身法養
養神養神之道存乎。冥益何則群生流轉以
無窮爲路。冥冥相承莫能自返。故大士建徳
不自爲身一念之善皆爲群生。以爲群生故
願行倶果行果則已功立願果則群生益已功
立則有濟物之能群生益則有返流之分。然
則菩薩始建徳於内群生已蒙益於外矣。何
必待哺養啓尊然後爲益乎。菩提者弘濟之
道也。是以爲菩提而起慈者。一念一時所益
無際矣
以救衆生起大悲心 肇曰。大悲之典救彼
而起。所以悲生於我而天下同益也
以持正法起於喜心 肇曰。欲令彼我倶持
正法喜以之生也
以攝智慧行於捨心 肇曰。小捨捨怨親。大
捨捨萬有。捨萬有者正智之性也
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以化犯戒起尸波羅
蜜。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 此二明六度
法施。大士以一毫之善普施衆生。永除六蔽
圓滿六度。肇曰。忿生於我無我即無競
以離身心相起毘離耶波羅蜜 肇曰。精進
之相起于身心而云離身心者。其唯無相精
進乎。復次愛著身心不能精進。能精進者其
亡身心乎
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 肇曰。菩提之相無
定無亂。以此起禪亦同相也
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 肇曰。在佛名一
切智。在菩薩名般若因果異名也。然一切智
以無相爲相。以此起般若。般若亦無相。因果
雖異名其相不殊也
教化衆生而起於空 以三約三脱明法施。
肇曰。存衆生則乖空義。存空義則捨衆生善
通法相虚空。其懷者終日化衆生終日不乖
空也
不捨有爲法而起無相 肇曰。即有而無故
能起無相。即無而有故能不捨。不捨故萬法
兼備起無故美惡齊旨
示現受生而起無作 肇曰。作謂造作生死
也。爲彼受生者非作生而生也。是以大士受
生常起無作
護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衆生起四攝法
此四遍約萬行明法施。肇曰。非方便無以護
正法。非四攝無以濟群生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於身命財起三堅法。
於六念中起思念法。於六和敬起質直心
息諸慢以修敬。厭三僞而修三堅。内思六念
外順六和。此之謂法施。六念者。肇曰。念佛
法僧施戒天六念也。六和者。肇曰。以慈心起
身口意業爲三也。四得重養與人共之。五持
戒淨。六修漏盡惠非直心無以具六法。非六
法無以和群衆。群衆不和非敬順之道
正行善法起於淨命 肇曰。凡所行善不以
邪心爲命也
心淨歡喜起近賢聖。不憎惡人起調伏心
心淨者信也。信樂賢聖常近三寶。不憎惡人
能調不善。肇曰。近賢聖生淨喜。見惡無憎
心也
以出家法起於深心 厭患三界誓求菩提大
事因縁。非小志之所爲也。肇曰。出家之法非
淺心所能弘也
以如説行起於多聞 肇曰 聞不能行非多
聞也
以無諍法起空閑處 法性平等名爲無
棲心。此理是住空閑。肇曰。忿競生乎。衆聚無
諍出乎空閑
趣向佛惠起於宴坐 肇曰。佛惠深遠非定
不趣
解衆生縛起修行地 理圓無漸而解縛者必
修之以次位。肇曰。已行不修安能解彼
以具相好及淨佛土起福徳業。知一切衆生
心念。如應説法起於智業 肇曰。大乘萬行
分爲二。業以智爲行標故別立智業。諸行隨
從故總立徳業。凡所修立非一業所成。而衆
經修相好淨土繋以徳業。知念説法繋以智
業。此蓋取其功用之所多耳。未始相無也
知一切法不取不捨。入一相門起於惠業
肇曰。決定審理謂之智。造心分別謂之惠。上
決衆生念定諸法相。然後説法故繋之以智。
今造心分別法相令入一門故繋之以惠也
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起一切
善業 肇曰。無善不修故無惡不斷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於一切助佛道
法 肇曰。一切智慧智業也。一切善法即徳
業也。助佛道法大乘諸無漏法也。智徳二業
非有漏之所成。成之者必猶助佛道法
如是善男子。是爲法施之會。若菩薩住是法
施會者爲大施主。亦爲一切世間福田 此
下五結成法施。肇曰。若能備上諸法則名閏
無涯。其爲會也。不止一方其爲施也。不止形
骸。不止形骸故妙存濟神。不止一方故其會
彌綸。可謂大施。可謂大會矣
世尊。維摩詰説是法時。婆羅門衆中二百人。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六明時衆
得益文二。此初婆羅門發心也
我時心得清淨。歎未曾有。稽首禮維摩詰足。
即解瓔珞價直百千以上之 二明 善得心
淨。肇曰。心累悉除得清淨信也。文四。此初心
悟上瓔珞也。生曰。七日施而此物在者最所
重也。而以上維摩詰者現崇法施情也
不肯取 二讓不受。什曰。本意爲説法故。亦
爲譏財施故。懷此二心所以不受
我言。居士願必納受隨意所與 三重請受
隨施也
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施此會中最下
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 四淨名受已
迴施文四。初迴施二田也。肇曰。上直進以法
施未等。致施之心故施極上窮下明施心平
等。以成善得爲施之意也
一切衆會皆見光明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
瓔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臺。四面嚴飾不相
障蔽 二佛現化。生曰。分作二分者欲以明
等也。現神力者驗法施也。變成四柱寶臺豈
財施能爲之乎。是法施會然也。故能無不周

維摩詰現神變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
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 三勸令等心文
二。一有相等。二無相等。此初也。施佛神通。
若此施貧初無善事。施者未能亡於分別。故
淨名示之以平等。什曰。施佛以地勝故心濃。
施貧以地若故悲深。是以福田同相致報一

無所分別。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爲具
足法施也 二無相等也。肇曰。若能齊尊卑
一行報以平等悲而爲施者。乃具足法施耳
城中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説。皆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四得益也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四結不堪
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説其本縁。稱述維摩
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此是大段第
二總明諸菩薩奉辭。肇曰。三萬二千菩薩皆
説不任之辭。文不備載之耳
淨名經關中疏卷上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卷下

    資聖寺沙門道液述
  文殊師利品第五
前室外三品明阿祈。此下六品明攝受。復次
前明不堪仰徳生信。此明堪問聞悟入。六品
經文宗縁問疾。此品居初故獨得名。下隨別
義受別品。自疾有二種。一者衆生實報。二
者菩薩權現。如品文明大文分二。初此品略
明二疾。下五品廣明二疾 爾時佛告文殊
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此品受命文二。
一命。二恭命。此初命世肇曰。文殊師利秦言
妙徳。經云。曾已成佛名曰龍種尊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爲酬對
 此二恭命文五。一恭問命疾。二大衆侍從。
三賓主往復。四宣旨問疾。五時衆得益。初中
文三。初總目謙。二陳彼勝徳。三恭旨往問。
此初也。什曰。言乃超出我上。豈直諸賢。此蓋
深往者之情耳。豈其實哉。肇曰。三萬二千何
必不任。文殊師利何必獨最。意□至人變謀
無方隱顯殊迹故。迭爲修短應物之情事熟
敢定其優劣。辯其得失乎。文殊將適肇心而
奉使命故。先歎淨名之徳以生衆會難遭之
想也。其人道尊難爲酬對。當承佛聖旨行問
疾耳
深達實相善説法要 二陳彼勝徳文三。一
二智深廣。二目果。三二利功圓。此初深達
歎實辨才歎權。此初也。内能深達實理外能
談法要旨。肇曰。由實相難測。而能深達善以
約言而擧多義美。其善徳説法要趣也
辨才無滯智慧無礙 此難權智。亦内外惠
外辨也。肇曰。訶辨圓應而無滯。智慧周通而
無礙也
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祕藏無不得入
此難因果徳滿。因知菩薩修行之法。或果入
諸佛化物之祕藏三蜜而七言偈明 肇曰。
諸佛身口意祕密之藏
降伏衆魔遊戲神通 此難二利功圓。降魔
利他得度自利。此初也。什曰。神通化物非眞
故名戲。復次神通雖大於我我無難如戲。復
次善入出住自在無礙如戲。肇曰。遊通化人
以之自娯也
其智惠方便皆以得度 此自利得度。肇曰。
窮智用盡權道故稱度
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 此三恭旨往
問。肇曰。其徳若此非所堪對當承聖旨然後
行耳
於是衆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咸作是
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説妙
法。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
隨從 二大衆侍從文二。初念。後往。此初念
也。肇曰。大士勝集必有妙説故率欲圓擧
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衆諸天人恭
敬圍遶入毘耶離大城 二文殊與衆同往。
肇曰。巷羅薗在城外。淨名室在城内也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衆
倶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諸侍
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 此下三明賓主往
復也。文四。一空室現相。二見相知表。三稱
難善來。四述其所歎。此初淨明現相也。此
經宗明淨土悲化故三相。一室空表文殊問
疾。入室顯淨穢。同爲法性之土。二除侍表
愛見衆生。同歸法身無相。三一床現疾表大
悲現化。故下文云。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
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群生。釋曰。國土空即室
空表知。衆生空即除侍表之。淨土化生即現
疾表之。肇曰。現疾之興事在今也。空室去侍
以生端事證於後
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
寢一床 此二見相知有表也。生曰。見之者
得其旨也
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
見相而見 此三稱歎。什曰。讃言善者欲明
賓來得會主亦虚受也。又相見者發彼菴薗
故來覩。斯現疾故也。今見法身大士不殺也。
故善。肇曰。將顯明法身大士。擧動進心不違
實相。相不來以之而來。實相無見以之相見。
不來而能來。不見而能見。若此何善如之
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
已更不去 此四文殊述。成不來不見法住
本無來。而要因大士應化來已方悟於無來。
生死往來輪轉無際。若悟無來法身常住更
不來也
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478 479 480 48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