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安養抄 (No. 2686_ ) in Vol. 84

[First] [Prev]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686

安養抄卷第一
安養淨土四種佛土中何耶一 又加三
身分別文
安養爲上品淨土爲當如何
安養界去此量何
十六想觀中花座觀依正中何
阿彌陀佛身量何
觀彌陀人觀何相耶
不具足戒行生安養耶

 問。安養淨土四種佛土中何耶一 又加三
身分別文
 
疏云。娑婆雜惡荊棘瓦礫不淨充滿同居穢
也。安養清淨池流八徳樹列七珍。次於泥洹
皆正定聚凡聖同居上品淨土也
淨名疏一云。二明同居土者。無量壽國雖果
報殊勝難可比喩。然亦染淨凡聖同居。何者
雖無四趣而有人天。以何知之。生彼土者未
必悉是得道之人。故經云。犯重罪者臨終之
時懺悔念佛。業障便轉即得往生。若但聖生。
凡夫何得願生彼土。故知雖具惑染。願力持
心亦得居也
同疏二云。西方淨土亦同居淨也。彼經亦擧
第六天爲類。故云其寶猶如第六天寶
往生論云。清淨功徳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
相。勝過三界道故。無量功徳成就者。偈言。究
竟如虚空。廣大無邊際故。性功徳成就者。偈
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形相功徳成
就者。偈言。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故
大品二云。有菩薩摩訶薩入初禪○乃至非
有想非無想處。以方便力故。不隨禪生還
欲界○成就衆生故
大論三十八云。問曰。若不隨禪定。何以生於
欲界不生他方清淨世界。答曰。諸菩薩行各
不同。或有菩薩於禪轉心生他方佛國。菩薩
迴心生欲界亦如是。問曰。生他方佛國者。爲
是欲界非欲界。答曰。他方佛國雜惡不淨者
則名欲界。若清淨土則無三惡道三毒。乃至
無三毒之名。亦無二乘之名。亦無女人。一
切人皆有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常照世間。一
念之頃作無量身到無量如恒河沙等世界。
度無量阿僧祇衆生。還來本處。如是世界在
地上故名色界。無欲故不名欲界。有形色故
不名無色界。諸大菩薩福徳清淨業因縁故。
別得清淨世界出於三界。或有以大慈大悲
心憐愍衆生故生欲界
佛地論第一云世親菩薩
造玄奘譯
如是淨土爲三界同一
處所爲各別耶。有義各別。有處説在淨居天
上。有所説在西方等故。有義同處。淨土周圓
無有邊際遍法界故。如實義者。實受用亦周
遍法界無處不有。不可説言離三界處。亦不
可説即三界處。若隨菩薩所宜現者。或在色
界淨居天上。或西方等處所不定
攝論九云無性論云○一由自性身。二由受
用身。三由變化身○受用身者。謂依法身種
種諸佛衆會所顯清淨佛土大乘法樂爲所受
用故○釋曰○受用身中依法身者。由有彼
故而得有此。種種諸佛衆會所顯者。謂有
佛土諸大菩薩衆所雲集。由此了知故名所
顯。即是西方極樂土等。清淨佛土大乘法樂
爲所受者。謂於清淨佛國土中。受用種種大
乘法樂解義故 大乘同性經下卷云。海妙
深持自在智通菩薩復問佛言。世尊。佛身幾
種。佛言。善丈夫。略説有三。何等爲三。一者
報。二者應。三者眞身。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
薩復問佛言。世尊。何者名爲如來報。佛言。善
丈夫。若欲見彼佛報者。汝今當知。如汝今
日見我現諸如來清淨佛刹現得道者當得道
者。如是一切即是報身。海妙深持自在智通
菩薩問佛言。世尊。何者名爲如來應身。佛言。
丈夫。猶若今日踊歩健如來。魔極恐怖如來。
大慈意如來。有如是等一切彼如來。穢濁世
中現成佛者當成佛者。如來顯現從兜率下。
乃至住持一切正法一切像法一切滅法。善
丈夫。汝今當知。如是化事皆是應身
楞伽經云。於我滅度後。南天竺大國。有大徳
沙門。名龍樹菩薩。住初歡喜地。爲人説大乘。
能破有無見。往生安樂國偈也
七卷章七云慈恩觀經所説諸觀及孝養父母
等。乃至十念爲淨土因者。此有二義。一云。准
攝大乘等。西方乃是他受用土。觀經自言
阿鞞跋致不退菩薩方得生故。非以小善根
因縁而得生故。無著天親淨土論言女人根
缺二乘種等皆不生故。攝大乘云。非唯由願
方乃得生。別時意故。如以一錢貨得千錢。別
時方得。非今即得。十念往生亦復如是。十念
爲因後方漸生。非由十念死後即生。爲除
懈怠不修善者令其念。佛説十念因生淨土
故。又説阿彌陀佛身毫相如五須彌。非他受
用。何容乃爾。又觀音授記經言。阿彌陀佛滅
度之後。觀音菩薩次當補處。十地大形説當
補處。非他受用。是何佛耶。二云。西方通於
報化二土。報土文證如前所説。化土證者。鼓
音聲王經云。阿彌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勝
妙顏。有子有魔。亦有調達亦有王城。若非化
身。寧有此事。故觀經説中品生中。有阿羅漢
須陀洹等故。生彼者通有三乘。言土通是報
化二土。若依前解。此是他受用身示現。亦
有父母國王。實即無之。實無女人惡道性怖
等。九品生中阿羅漢等。假彼名説。實是菩薩。
二釋任情取捨隨意。無垢稱經疏同之 淨
土論迦才上云。問曰。既有三者。未知西方是
何土也。答曰。亦有三種。若入初地已去菩
薩正體智見者。即是法身淨土。若加行後得
智見者。即是報淨土。若是地前菩薩二乘凡
夫見者。即是化淨土也。如龍樹菩薩等往生
具見法報化三種淨土。由上得見下故。由此
義故。諸經論中或則爲報。或判爲化。皆不
失旨也。問曰。已知西方具有三土。未知即今
凡夫念佛願生何土也。答曰。依如攝論。唯生
化土不見法報土也。就土中有其二種。一是
胎生。二是化生。胎生土者復有二種。一狐
疑人生極樂邊城七寶宮殿中。五百歳不見
佛。名之爲胎此是無量
壽經説之
二者實有父母。名之爲
胎。如鼓音聲王陀羅尼經説。此即阿彌陀佛
亦有父母等。經云。城名清泰。十千由旬。於
中充滿刹利之種。父名月上轉輪王。母名殊
勝妙顏。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智慧
弟子名攬光。神足弟子名土化。魔名無勝。
提婆達多名寂也○化生土者。依如經論見
有三種。一者純是大乘土。二者純是小乘土。
三者大小乘雜土。純大乘土者。此處衆生純
學大乘即生彼土。如九品生中上輩三品人
是也。故往生論云。大乘善根界。等無機嫌名。
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也。純小乘土者。此
實衆生純學小乘即生彼土。如九品生中中
輩二品生者是也。故智度論中云。有妙淨土
出過三界。諸阿羅漢當生其中。大小乘雜
土者。此處衆生雜學大小乘即生彼土。如九
品生中中輩下生及下輩三品生者是也。如
中品下生經云。孝養父母行世仁慈。遇善知
識爲説四十八願等。於此願中雜聞大小乘。
至彼雖悟阿羅漢果。後乃迴心向大乘也。下
輩三人亦聞四十八願。或聞十二部經。或念
阿彌陀佛生到彼土。皆發菩提心也。有此三
土。若委分別者。衆生起行既有千殊。往生
見土亦有萬別。若作此解者。諸經論中或判
爲報。或判爲化。皆無妨難也云云。横川先徳云。
此釋善念。云云
 同云。大乘同性經云○釋曰。淨土中成佛
判爲報土。是受用事身。非實報身也云云
阿彌陀經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
阿僧祇劫○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
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
數所能知之
群疑論一云懷感問曰。今此西方極樂世界。
三種土中是何土攝。釋曰。此有三釋。一釋云。
是他受用土。以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
沙由旬。其中多有一生補處。無有衆苦但受
諸樂等。故唯是他受用土。二云。唯是變化土。
有何聖教。言佛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
由旬等即證是。於他受用身土。何妨淨土
變化之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以觀經等皆説爲凡夫衆生往生淨土。故知
是變化土。三通二土。地前見變化土。地上見
受用土。同其一處。各自心所見各異。故通
二土。由此經言。是阿彌陀佛非凡夫境。當作
丈六觀也。問曰○若是受用土者。云何地前
凡夫生。若是變化土者。云何地上聖人也。
答曰○以阿彌陀佛殊勝本願増上縁力。令
彼地前諸小行等○生他受用土。佛地論等
説。初地已上他受用土。地前菩薩生變化土
者。此據自力多分判地上居二土別。不據
他力別願勝縁而説也○佛地論中○一論師
言。或復如來神力加被。令暫得相見聞説妙
法○今此是不可思議本願之力令亦得生。
斯有何過失也云云
又云。起信論云。從初發心乃至菩薩究竟地
心所見者。名爲報身。此之論文已通地前得
見他受用身也。若見他受用身者。何妨得
生他受用土○變化土地上菩薩生。地上菩
薩生者○上能見下爲欲接引地前凡夫生變
化土。有何妨廢。又地上菩薩生變化土者。皆
是化身。亦無有過
補正記八云。亦可釋妨者。妨云。淨土既云蓮
花爲父母。何故鼓音王經云。彌陀佛父名月
上。母名殊勝妙顏。釋曰。經之言化土云有父
母。淨土則無。又經云有者。説因位時土有言
化生者。説成佛已後土無父母。故不爲妨
五百問論中云。問。經中何佛應有子耶。而
言佛有十六王子。答曰。他受用身有父母等。
如法鼓音聲王經。阿彌陀佛亦有父母。父名
月上。母名殊勝妙顏。有子有魔等。釋曰。若
化七地以前分段生死。須有父母等。若化八
地已上變易生死。理無此事。不生死故。他
受用身與輪王倶出故。此佛祖轉輪聖王。今
謂他受用義雖通報化。語他受用應指報身。
對報辨異須云化身。故彼彌陀化分九品。上
生既是無生。即當初地已上位也。故登地已
上即見報身即他受用。地前所見即是化身。
化中仍須分別於優劣。隨見異故不可當同。
是知下之三生須聞劣教。以初生彼在小果
故。故知此等始花出須見父母生身故也。豈
上三品見父母身。故應須知化佛化土有淨
有穢。穢即娑婆。淨即安養。淨中有穢。須應
多品。以由乘戒不等故也。且如妙喜阿閦
以對安養即淨不同。娑婆對餘下類穢土即
穢不同。只此方尚諸菩薩唯見今佛垂復栴
檀閣入於母胎。豈實母胎垂閣入耶。即欲父
母而非父母。彼亦准知。況七地等言未成道。
鑒瓔珞初地已得法身。仁王經中初住已入
毘盧舍那。花嚴亦爾。登至七地仍見化。及在
分段凡夫父母身須現父母。行向入變易生
身。是須見於化父母。若言變易不生死者亦
如是。變易猶久生死故地持涅槃並以初離
五怖畏破二十五有見於佛性。豈見佛性而
生分段。唯見化身父母生身 釋纂第六
云。若大論中明安養國非三界者。只是非此
娑婆三界耳。若就彼土具有三界。故無量壽
經。阿難白佛。彼安養既無須彌。忉利諸天
依何而住。佛反質言。此土夜摩乃至色界依
何而住。阿難默領。反質意者。此夜摩等既許
依空。何妨彼土四王已上依空而住。具明土
相復有多種。共別不同如無動界。雖是淨土
由有男女及須彌等。此同居淨土既其不同。
同居穢土亦應不等
平等覺經上云。其國中無有須彌山。其日月
星辰第一四天王第二忉利天皆在虚空中
雙觀經上云。其佛世界名曰安樂○又其國
土無須彌山及金剛鐵圍一切諸山乃至
云云
爾時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彼國土無須彌山。其四
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佛語阿難。第三炎
天乃至色究竟天皆依何住。阿難白佛。行業
果報不可思議。佛語阿難。行業果報不可
思議。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其諸衆生功徳
善力住行業之地故能爾耳
同經下云。佛告阿難及慈氏菩薩。汝見彼國。
從地已上至淨居天。其中所有微妙嚴淨自
然之物。爲悉見不。阿難對曰。唯然已見
羅什安樂土義云。問曰。安樂國於三界中何
界所攝。答。釋論言。如斯淨土非三界所攝。所
以無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
無色界
淨土論上云迦才問曰○此土爲當在三界攝
爲當不攝耶。答曰。若就佛論則妙絶三界。若
從衆生具有二義。或攝或不攝。初明攝者。若
據凡夫及三界學人往生者。此即在三界攝
以此等衆生未出三界故○二明不攝者。若
是初地已上菩薩及羅漢支佛二無學人往生
者。此即不攝。由已斷正使出三界故也。如
大智論云。有妙淨土出過三界。諸阿羅漢當
生其中。論中既云羅漢不論學人。故知學人
生者在三界内也 群疑論一云。問曰○三
界之中何界所攝。釋曰。此有二釋。有漏淨
土是欲色界攝。以有漏心不離三界故○若
未離欲界。以欲界生得善或方便善讀誦大
乘方等經典○生於淨土○即欲界攝。若已
離欲。得色界心修十六觀生於淨土。即色界
攝。故彼淨土通欲色二界。無色界衆生無實
色身可生淨土。以淨土是衆寶莊嚴故。實
非無色界攝○故無量壽經。阿難白佛言。彼
佛國土若無須彌乃至皆依何住云云即欲色
二界攝也。二釋雖是有漏所變淨土。而不得
名爲是三界攝
大智度論言。非三界。無欲故非欲界。地居
故非色界。有形故非無色界。此論義意非是
淨土無漏識心所現淨土名出三界。有漏識
心所變淨土器世間相布置法用安立有情利
樂等事。不同於此三界等相。名非三界乃至云
云廣可

注十疑澄或注云。今安養即他受用變化二
土。以地上菩薩見他受用土。地前菩薩二乘
凡夫見變化土也云云
十住婆沙第三讃彌陀文云。超出三界獄。目
如蓮花葉。聲聞衆無量。是故稽首禮
觀經云。中品上生者。若有衆生受持五戒持
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患○臨
命終時。阿彌陀佛○至其人所演説苦空無
常無我○行者○心大歡喜○即得往生極樂
世界○聞衆音聲讃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
漢道○中品中生者。若有衆生若一日一夜
受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一日一
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命欲終時見阿彌陀
佛○生極樂世界○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逕
半劫已成阿羅漢○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
子○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
善知識爲其廣説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説
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
○生極樂世界○聞法歡喜。過一小劫成阿
羅漢○下品上生者。或有衆生作衆惡業。雖
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是愚人多造惡法無有
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讃大乘十二
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却
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稱南無阿彌陀
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即便命
終○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於初地○
下品中生者。或有衆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
足戒○無有慚愧。以諸惡法而自莊嚴。如
是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遇
善知識○爲説阿彌陀佛十力威徳○聞已除
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下品下生
者。或有衆生作不善業十惡五逆具諸不善。
如是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臨命終時遇
善知識○教令念佛○具足十念稱南無佛。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後○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云云韋提希
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説○即見極樂世界廣長
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得無生忍。五
百侍女發阿耨○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
記皆當往生
雙觀經上云。又聲聞菩薩其數難量不可稱
阿彌陀經云。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
阿羅漢稱讃淨土
經同之
大論三十八云。如阿彌陀國菩薩僧多。聲聞
僧少云云。玄
六引之
玄六云。戒急乘亦緩亦急者淨土也。戒急故
土無五濁。乘亦緩故開三。乘亦急故顯一。安
養亦是也云云
龍興記下釋中輩中云。問。悲花經云。安樂世
界無聲聞名及説法。純菩薩乘。授記經同。今
何故言有聲聞乘及説小法。答。彼文約終。此
經約始。終皆發心成菩薩故。有説。此言聲聞
非是小乘。並是菩薩。如瓔珞○佛告舍利弗。
菩薩三乘各有三品。辟支佛三乘各有三品。
聲聞三乘各有三品云云故知非小
十疑第九疑云天台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者。但論生彼國無有女人及無盲聾瘖瘂人。
不噵此間女人根缺人不得生彼。若如此説
者。愚癡全不識經意。且如韋提夫人○及五
百侍女受佛記悉得往生淨土。但此處女人
及盲聾瘖瘂人。心念彌陀佛悉生彼國已。更
不受女身亦不受根缺二乘之身。但迴心願
生淨土。至彼更無二乘執心。爲此故云女
人及種不生○故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云。設
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稱名號厭惡女
身。捨命之後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覺。況生彼
國更受女身耶。根缺聲聞亦爾云云 新十疑
禪瑜撰第四疑云。古十疑決淨土論之女人
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之文云。但論彼國無有
女人及以盲聾瘖瘂全不識經意。韋提希及
五百侍女悉得往生。悉生彼國不受女身亦
不受根缺二乘之身云云此義未得深意。何
者。九品之中。中品三類或得初果或得四果。
又經云。彼國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
云云此等文明也。何言不受二乘之身耶。
答。仁王經云。復有九百萬億菩薩摩訶薩阿
羅漢十地又通教七地此阿羅漢地也。三
乘共在此地。又依九乘道理者。聲聞之中有
菩薩乘。菩薩之中有聲聞乘。以之論之。彼土
聲聞皆是菩薩也。問。若言彼土聲聞皆是菩
薩者。何上文云。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
羅漢。次文云。諸菩薩衆亦復如是云云故知
菩薩之外有聲聞也。答。聲聞之中雖有菩薩。
而形貎聲聞猶爲聲聞衆。若形貎菩薩者別
擧也。問。依形定聲聞亦無一定。依出家形。
誰云地藏菩薩是聲聞。依内祕菩薩形。誰云
滿願是菩薩。雖以形定。而不可言地藏是聲
聞。雖以應化定。而不可言滿願是菩薩。既菩
薩聲聞二類各別。當知聲聞是二乘。菩薩
是大乘。加之言滿願是應化者。來法花顯實
之教發迹顯本之時所始知也。若滿願發迹
顯本之時。上二周聲聞皆是權人也。又觀經
云須陀洹阿羅漢猶菩薩者。此等人歴劫入
菩薩之位。豈從初是菩薩耶。答。二乘有二種。
定性不定性也。論云二乘種不生者。指定姓
二乘也。言極樂有聲聞弟子者。所謂不定性
之二乘也。今論不定性人進不。菩薩退不永
滅。故烈聲聞菩薩無妨也
記八云提婆品今龍女文從權而説。以證圓經
成佛速疾。若實行不疾權行徒引。是則權實
義等。理不徒然
法花經云。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園林諸
堂閣。種種寶莊嚴
疏九云。常在靈鷲山。謂實報土也○天人常
充滿者。三十心是人。十地是天玄七云。
或言。花王世界蓮花藏海者此實報土也
攝大乘論第十云世親釋
玄奘譯
論曰。復次諸佛清淨
佛土相云何。應知如菩薩藏百千契經序品中
説。謂薄伽梵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
普照一切無邊世界。無量方所妙飾間列。周
圓無際其量難測。超過三界所行之處。勝出
世間善根所起。最極自在淨識爲相。如來所
都。諸大菩薩衆所雲集。無量天龍藥叉乃至
人非人等常所翼從云云如是示現清淨佛土
○輔翼圓滿眷屬圓滿。釋曰云云
無性攝論第十云○諸大菩薩衆所雲集者。
顯示輔翼圓滿。無量天龍藥叉等者。謂諸天
等止住其中以爲眷屬。此化非實。莫呼洛伽
者。此攝大蟒。此句顯示眷屬圓滿云云
七卷章七云。第三眷屬者。佛地經云。無量天
龍人非人等常所翼從。其法性土自受用土
二無輔翼○他受用土唯有菩薩以爲眷屬。
無有餘類。雖超三界。天等仍是三界攝故。淨
識如是攝受變現爲嚴淨土。故不相違○無
量壽經亦言。命鳥等皆是阿彌陀佛之所化
作。化爲二乘莊嚴淨土亦復如是○他受用
土菩薩爲眞。二乘八部皆爲權現 佛地論
第一云。何淨土超過三界所行之處。而有天
等以爲眷屬。天等皆是三界攝故。淨識如是
攝受變現爲嚴淨土。故不相違
攝論世親釋。
陳眞諦譯
○論曰。有説言。由唯發願於安
樂佛土。得往彼受生。釋曰。如前應知是名別
時意云云。別時意趣
細如下抄之
七卷章七云。十念爲淨土因者○別時意故。
如以一錢貨得千錢。別時方得。非今即得。十
念往生亦得如是。十念爲因後方漸生。非由
十念死後即生云云。如
次上抄之
十疑天台第八疑中云。上古相傳判十念成
就作別時意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攝論云。
由唯發願故。全無有行。雜集論云。若願生安
樂國土即得往生。若聞無垢佛名即得阿耨
菩提者。並是別時之因。全無有行。若將臨終
無間十念猛利善行是別時意者。幾許誤哉。
願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異見自
墜陷也
西方要決云慈恩寺
基撰
第十二依攝大乘論會釋
別時義者。論云唯由發願即得往生安樂者。
是別時意。疑曰。唯依攝論判作別時。今教念
佛如何即住。通曰。今依攝論判釋別時。與淨
土門一無差殊。何者。由且發願未可即生。依
願念佛乃成淨業。願行前後故説別時。非謂
念佛不即生也云云
群疑論六云。問曰。未知往生西方衆生爲是
分段生死。爲是變易生死。釋曰。彼土菩薩。
八地已上一向是於變易生死。七地以還初
果以上或是分段或是變易。直經三賢十信
等皆唯分段云云 雙觀經疏云眞諦問曰。此
土三中是何。答云。是自受用土。今謂雖有此
説而違文意。何以故。依所願土而起此行故。
謂前所願國土是衆生所生。如何得是自受
用土。可説此應化土。經應化土尚無須彌七
金山等云云
同經疏云問。嚴淨土者爲是化土爲是受
用。答。正是受用兼亦變化。以願所成果多説
受用故。此時法藏雖未登初地。然由佛力亦
得暫見故
往生論疏一云。龍猛釋云。如斯淨土非三界
所攝。所以知爾。無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
界。以有色故非無色界。誠是菩薩淨業所感
同第三云。如有頌曰。於我滅度後。南天竺大
國。有大徳比丘。名龍樹菩薩。住初歡喜地。爲
人説大乘。能破有無見。往生安樂國。而言
彼國菩薩皆是一生補處。然大菩薩爲助佛
故往生其中。何妨諸小行菩薩等隨善知識
終念得生 阿彌陀經疏云。問。淨土有
幾種。答。有四種。一法性土。二受用土。三他
受土。四者化土。問。四土之中西方是何淨土。
答○若他受用土。佛地論云。諸佛爲令地
上菩薩受大法樂近修勝行。佛於後得智中。
以大悲故。於諸菩薩大圓鏡智相應淨識之
上。依諸菩薩業力。如來與作増上縁。隨其根
宜現其淨土。或勝或妙改轉不定。地地優劣
如輪王所感土與衆生同處所見即異。若變化
土。佛地論云。隨菩薩宜。或在色界淨居天上。
或在西方○西方有二土。若登地菩薩各見
自用土。若地前生便見化土。問。云何知是化
土。答。若報淨土。諸佛平等無有優劣。若化
土者。隨衆生現即有差別故。花嚴經云。娑婆
世界一劫當阿彌陀國一日一夜。彼國一劫
當袈裟憧世界一日夜。又首楞嚴經云。文殊
未來於南方成佛名普現色身。其土勝阿彌
陀國不可爲喩。又觀音授記經云。過去金光
師子遊戲佛土。及觀世音未來成佛。勝今阿
彌陀土無量。又准大阿彌陀經等。其土既
在欲界。上有六天復致優劣。故知是化。問。衆
生生彼何土。答。生化土。問。若是化土。何故
二乘女人不得生。答。論據報土説。平等覺經
云。衆生生彼始得初果。乃至後得阿羅漢果
作大菩薩。或至於彼始發菩提心。既有凡
夫及初心菩薩者。即是化土。若言二乘亦不
生彼。即謂一向是報淨土者。彼觀經三輩九
品云何得生。此經下文。彼佛有無量聲聞弟
子。何得不生也。又女人亦不得生者。此彌陀
經等皆云。若善女人聞説彼佛名。執持不忘
必得往生。此云何通。又若彼土一向無女人
故即謂是報土者。鼓音經云。彼佛父名月上。
母名殊勝妙顏。此無女人也 又云。又問。
若是化生。何故大論云非三界攝。答。彼言
非三界攝者。非謂出過三界。但謂異三界故。
故大論云。地居故非色界。有形故非無色界。
無欲故非欲界。故言非三界攝。又佛地云。
此是佛出三界淨識心所現。爲化地前諸有
情類令其欣樂修行彼因。令聲聞等見。若謂
非三界者。即謂出過三界。與彼平等覺經
等相違。問。若是化土。何故解深密經三地已
上乃得生。答。此約他受用土説。他受用有二。
一爲登地已上現者。令登地已上人受用。二
爲地前人現者。令願樂已前人受用。即化
淨土也。彼經據諸大菩薩生彼者得受用土
説。非是西方一向是初地已上淨土。由有凡
夫二乘亦得生故。故有化土及受用土。問。若
是化土。衆生生者初見何土後見何土。答。初
見化土後受用土。問。何處有此二土。答。於
一界中一相之土。初見麁後見細。非滅前土
而見後土。非異處見其二土。佛地論云。釋
迦如來説佛地經時。地前大衆見變化身居
穢土説法。登地菩薩見受用居佛淨土説法。
問。若生彼見化佛又居淨土。我此釋迦亦是
化佛。其土何以不淨。既有不同。明知彼淨
土是報土。此穢土是化土。答。依大論引目連
問經。釋迦亦示目連己身淨土。又説言。一
切諸佛皆有淨穢兩。如我釋迦牟尼有穢有
淨。今十方諸佛阿彌陀佛亦爾。問。諸佛既同
有淨穢二土。何故彌陀不見有穢。釋迦不見
有淨。答。由此衆生有樂見淨土者。但説淨
土之名。又由此衆生不苦即不樂涅槃。所以
釋迦於衆生惡業上作増上縁。示現穢土令
衆生厭。然非釋迦亦處其穢。故涅槃經云諸
佛無有出於不淨者。爲化衆生示現淨穢故。
維摩經云。若衆生應以此縁得入律行者。佛
即爲現。問。若彼土是化又居欲界者。應有
須彌大海。答。以佛本願故。無諸山川江海。四
王忉利以福力故依空而住
無量壽經宗要云元曉○第四正定與非正定
相對門者。三聚衆生苦生之地。是爲穢土。
唯正定聚所居之處。名爲淨土。於中亦四果
聲聞。乃至復有四類凡夫。唯無邪定及不定
聚耳。今此經説無量壽國。就第四門説爲淨
土。所以然者。爲欲普容大小兼引凡聖兼生
勝處同趣大道故。如下文言。設我得佛。國中
人民不住正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又
言。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知其數者。
不取正覺。乃至廣説。又觀經中説。生彼國
已得羅漢果等。乃至廣説。故論説云。女人及
根缺二乘種不生者。是説決定種性二乘。非
謂不定根性聲聞。爲簡此故名二乘種。由是
義故不相違也。又云。女人及根缺者。謂生
彼時非女非缺耳。非此女等不得往生。如韋
提希而得生故。鼓音王陀羅尼經云。阿彌陀
父名月上轉輪聖王。其母名曰殊勝妙顏等。
乃至廣説者。是説化佛所居化土。論所説者
是受用土。由是道理故不相違
無量壽經論云。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
摩他寂靜三昧行故。得入蓮花藏世界海。是
名入第三門
同論釋第五云。此第三門爲修寂靜止故。一
心願生彼國。是第三功徳相。如言盧舍那佛
坐蓮花藏世界。今言蓮花世界者。無量壽
佛所居住處。准此世界隨義爲名。即是修行
安心之定 無量壽經論釋第三云。若以本
言。即是應土已定第十地故。若以迹言。即以
有漏業之所造故名報土。如實義者。是變易
土。爲廣濟故。化分段相。如言阿彌陀佛壽命
無量百千萬億劫當有終極。滅度之後。觀世
音菩薩成等正覺。十地機性先已純熟。爲
化彼類即身成佛。不説先住何處何天後來
補處。即以此身就坐成佛。是即十地所見應
身。故知安樂爲十地縁觀變易土。生彼土者
離分段中煩惱業故。法藏菩薩在第十地無
更作業。唯是應現依正兩報。如言成佛之
時七寶爲地自然而生。此是應於願力將成
佛時方乃始成。而實不言未成佛前。欲成佛
境。其中有情爲所化土者。又言。生彼國者
皆具相好智惠神通。此是不言淨土之事因
時欲有。故知應土亦是分段。然彼如來昔起
願行。以土應物。今成佛果。遂能以土而應於
物。當知此土即是報土。佛雖物示土。而無因
不得生長。良以有情修淨土因感斯應土亦
得名報
無量壽經述記云。有二種。一者清淨。二者不
清淨。於清淨世界中。無那落迦傍生餓鬼。
可得亦無欲界色界無色界亦無苦受。可得
純菩薩僧於中止住。是故説名清淨世界。已
入第三地菩薩。由願自在力故。於彼受生。無
有異生及非異生聲聞獨覺若異生菩薩得生
於彼。問。若無異生菩薩及非異生聲聞獨覺
得生彼者。何因縁故菩薩數中作如是説。若
菩薩等意願於彼。如是一切皆當往生。答。爲
化懈怠種類未集善根所化衆生故。密意作
如是説。所以者何。彼由如是蒙勸勵時便捨
懈怠。於善法中懃修加行。從此漸漸堪於彼
生當得法性。應知是不此中密意。又攝論云。
別時意趣。謂如説言。若誦多寶如來名者。
便於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又如説言。由
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由此等文故知。
無別變化淨二乘異生之所生處。言得生者
別時意。非即生也。答。所引二文皆説受用
土。經説唯由發願生。悉望彼受用土實是別
時意。然經所説三輩九品非唯是願。亦行相
應。又所生土非是受用。是變化土。故三輩生
非別意。然彌陀土有唯純是菩薩所生名受
用土。有亦二乘異生雜生名變化土。論云。無
二乘等依受用土。説變化土中。非無二乘等
三輩九品皆得生。故智度論中淨土品云。問
曰。餘佛有三乘教化。豈獨劣耶。答。佛出五
濁惡世。於一乘道分爲三乘。問。若爾阿彌陀
佛阿閦佛等。不於五濁世。何以復有三乘。答。
諸佛初發心時。見諸佛以三乘度衆生。自
發願言。我亦當以三乘度衆生。由此文故知。
彌陀淨土有純有雜。二土差別雖有。二階處
所無別。於一處中隨見異故。又往生論云。即
見彼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
故知地前菩薩亦得生彼淨土。若無變化土
者。未證淨心菩薩何得生於受用淨土。此
經正顯受用淨土。兼亦爲顯變化淨土。引攝
初業人之生彼土故。又云。疑佛四智者生彼
受胎生。當知就彼變化土説 又云。問。此
四部經所説淨土。爲是一淨土。爲是有差別。
答。准論驗經非一種也。所以者何。阿彌陀
淨土有多品故。隨時所説有差別也。案文而
求觀經及陀羅尼經所説土相是化淨土。説
九品人皆得生故。説有父母魔王等故。小
阿彌陀所説土相是受用。説彼唯有阿毘跋
致諸菩薩故。又説多有補處菩薩。故知非是
變化淨土。彼聲聞等是化非實人。今此所説
兩卷經中正顯受用土。論依此經十七種莊
嚴故。唯此經中具十七等。非餘經故。然兼
亦顯變化淨土。説疑佛智等生彼受胎故。又
別本中説有羅漢般涅槃○故知亦有説變化
 安樂集上云道綽問曰。安樂國土於三
界中何界所攝。答曰。淨土勝妙體出世間。此
三界者乃是生死凡夫之暗宅○故知亦有説變化
三界攝。又依智度論云。淨土果報無欲故
乃至
云云
天親論云。觀彼世界相乃至
云云
無量壽經義疏下云法位言出三界者。彼無
欲故非欲界。依地住故非色界。有色形故非
無色界。故云出三界。非謂除惑出三界受變
易身。彼有分段身故
無量壽經論釋第一云。論曰。觀彼世界相。勝
過三界道。釋曰。其三界者。一是欲界○二是
色界○三是無色界○如此三界愚夫之宅。
皆是有漏流轉無際。如幻因果相續不斷。而
安樂國菩薩慈悲正觀之所由生。如來神力
本願之所建立。四生感報縁茲遠離。煩惱業
繋由此永絶。其有往生修道積行。入正定聚
曾無退轉。是故且言勝過三界 安樂集上
引大經讃云。妙土廣大超數限。自然七寶所
合成。佛本願力莊嚴起。稽首清淨本攝受
決一云。見佛相者。但是見彼三藏相好空無
所有○肇云。諸相煥目而非形。八音盈耳
而非聲。應化非眞佛亦非説法者。及觀經等
通佛收
疏云。有量有二義。一爲無量之量。二爲有量
之量。如七百阿僧祇及八十等。是有量之量。
如阿彌陀實有期限。人天莫數。是有量之無
量。應佛皆爲兩量。逐物隨縁參差長短
文句九云壽量品實有量而言無量。彌陀是
也。實無量而言量。如此品及金光明是也。實
無量而言無量。如涅槃云唯佛與佛其壽無
量是也。實有量而言量。如八十唱滅是也
云云
補正記云。阿彌陀此云無量壽。彼是勝應之
身。機息應謝。以觀音爲補處。即實有量言
無量也
觀經云。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
於七寶池上作蓮花想○蓮葉小者縱廣二百
五十由旬。如是花有八萬四千葉云云是爲
花座想名第七觀
又云。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佛身
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有八萬四
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
復有八萬四千光明
心地觀經二云。二者如來他受用身。具足八
萬四千相好。居眞淨土説一乘法。令諸菩薩
受用大乘微妙法樂○爲化十地諸菩薩衆。
現於十種他受用身。第一佛身坐百葉蓮花。
爲初地菩薩説百法明門○第二佛身坐千葉
蓮花○乃至十地他受用坐不可説妙寶蓮花
大乘同性經云。淨土中成佛者悉是報身。穢
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 又云。彼經云。阿
彌陀如來蓮花開敷皇王如來○等諸如來清
淨佛刹現得道者當得道者。如是一切皆是
報身佛也云云。上如
抄本經文之
觀音授記經云。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百千億
劫。當有終極。佛涅槃後。正法住世等佛壽命。
善男子。阿彌陀佛正法滅後。過中夜分明相
出時。觀世音菩薩於菩提樹下成等正覺。號
普光功徳山王如來乃至
云云
往生要集下云。問。同性經云。報身受記經云。
入滅二經相違諸師何會。答。綽禪師會授記
經云。此是報身現隱沒相非滅度也。迦才會
同性經云。此釋善矣如上迦才
淨土論之
觀佛三昧經十云。過去久遠有佛世尊。名毘
婆尸佛。身高頸長六十由旬。其佛圓光百二
十由旬。身紫金色。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八
萬四千好。一一好中無數金光
又云。同人相故説三十二。勝諸天故説八十
好。爲諸菩薩説八萬四千諸妙相好云云。往生
集引此文
大論八十八云。有國土。佛爲現千萬相。或無
量阿僧祇相。或五六三四相。隨天竺所好故
現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心地觀經三云。如是十佛成正覺。各坐七
寶菩提樹。前佛入滅後佛成。不同化佛經劫
七卷章七云○爲十地衆○現他受用身。初
地見佛坐百葉花○且阿彌陀佛眼如四大海
水。眉間豪相如五須彌山。身高六十萬億那
由他恒河沙由旬。應是初地菩薩所見。二地
見佛坐千葉花。乃至十地所見轉大。此他受
用雖有父母示現受生。不先處天方下成佛。
鼓音王經説。阿彌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勝
妙顏。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魔王
名無勝。調達名寂云云 無量壽論云。女人及
根缺。二乘種不生。既是報土無實。女人佛及
菩薩化爲母。所化分段身故現此相○報土
中有實魔事。然大菩薩化爲魔王。障他受用
時現有之。觀音授記經説。阿彌陀佛壽命
無量千萬億劫。當有終極。滅度之後。觀世音
菩薩。明相出時。於菩提樹下成○覺○普光
功徳○十地機宜先已淳熟故。彼類即身成
佛。不説先住何處何天後來補處。即以此身
就座成佛。則是他受用。大悲所宣生因所生
成佛之相云云
又云如上
抄之
無性攝論如上
抄之
無量壽論釋第四云智光撰初地菩薩所見之
佛坐百葉花二地千葉。三地萬葉。後後初地
展轉増勝。乃至十地金剛心菩薩將成佛時。
淨居天上乃有大寶蓮花。相顯周圓如十阿
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量菩薩坐
之而成正覺○無量佛所坐寶花有八萬四千
花。當是四地所見之佛。由斯有言。上品上生
者是四地菩薩。如實義者。無量壽佛總是十
地菩薩所見。如説皆是一生補處。乃至得百
法明門等。擧始指中間應知 興記下云。
問。此彌陀佛是何身耶。答。遠云。應身。有始
終故。如觀音授記經説。彌陀般涅槃觀音補
佛處。若眞身者常住無變○諸根相好皆遍
法界。既有滅。故知應非眞。有言。報身。淨土
身故。如大乘同性經説。阿彌陀如來○清淨
佛刹現得道者當得道者。即是報身。濁世中
現成佛者。當皆是應身○問。報身常住。何
須滅耶。答。此是報身現隱沒相故。經云。彌陀
滅後。復有善根深厚衆生。還見如故。又攝
論解報身相云。何別別異異見種種變。問。若
依初師。同性經文何通耶。答。然實淨土得
通二種。謂實報身與變化身。然爲簡彼穢土
故。成佛一向變化。擧勝簡耳
安樂集上云。問曰。今現在阿彌陀佛是何身。
樂極國是何土。答曰。現在阿彌陀佛是報佛。
極樂寶莊嚴國是報淨土。古舊相傳皆云。阿
彌陀佛是化身。土亦是化。此爲大失也。若爾
者。穢土亦化身所居。淨土亦化身所居者。未
審如來報身更依何土也。今依大乘同性經辨
定報化淨穢者。經云。淨土中成佛者悉是報
身。穢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乃至問曰。如來
報身常住。云何觀音授記經云。阿彌陀佛入
涅槃後。觀音菩薩次補佛處也。答曰。此是
報身。示現隱沒相。非滅度也。彼經曰。阿彌陀
佛入涅槃後。復有深厚善根衆生。還見如來
如故。即其證也 又云。又寶性論云。報身
有五種相。説法及可見諸業不休息及休息
隱沒示現不實體。即其證也。問曰。釋迦如來
報身報土在何方也。答曰。涅槃經云。西方去
此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無勝。彼
土所有莊嚴亦如西方極樂世界等無有異。
我於彼土出現於世。爲化衆生故來在此娑
婆國土。非但我出此土。一切如來亦復如是。
即其證也。問曰。鼓音經云阿彌陀佛有父母。
若有父母。明知非是報佛報土也。答曰。但
聞名不究經旨致有此疑。可謂錯之毫毛失
之千里 觀經玄義分善導云。問曰。彌陀
淨國爲當是報是化也。答曰。是報非化。云何
得知。如大乘同性經説。西方安樂阿彌陀佛
是報佛報土。又無量壽經云。法藏比丘在世
饒王佛所行菩薩道時。發四十八願。一願言。
若我得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
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即
是酬因之身也。又觀經中上輩三人臨命終
時。皆言阿彌陀佛及與化佛來迎此人。然報
身兼化共來授手故名爲與。以此文證故知
是報。然報應身者眼目之異名。前翻報作應。
後翻應作報。凡言報者。因行不虚定招來果。
以果應因故名爲報○問曰。既言報者。報身
常住永無生滅。何故觀音授記經説阿彌陀
佛亦有入涅槃時。此之一義若爲通釋。答曰。
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
所關。豈況小凡輒能知也。雖然必欲知者。能
引佛經以爲明證。何者。如大品經涅槃非化
品中説云。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若有
化人作化人。是化頗有實事不空者不。須菩
提言。不也世尊。佛告須菩提。色即是化。受
想行識即是化。乃至一切種智即是化。須菩
提白佛言。世尊。若世間法是化。出世間法亦
是化○佛告須菩提。若有法生滅相者是變
化。須菩提言。世尊。何等法非變化。佛言。若
法無生無滅是非變化。須菩提言。何是不生
不滅非變化。佛言。無誑相涅槃是法非變化
○若新發意菩薩聞是一切法皆畢竟性空乃
至涅槃亦皆如化者。心則驚怖。爲是新發意
菩薩故。分別生滅者如化不生滅者不如化
耶。今既以斯聖教驗知。彌陀定是報也。縱使
後入涅槃。其義無妨。諸有智者應知。問曰。
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
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論衆生垢障難欣
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縁致使五乘齊入
阿彌陀經疏云第一言叙佛身者。問。往生
者見佛何身。答。見二種身。若登地菩薩見佛
受用身。若地前菩薩凡夫二乘見變化身。問。
依何得知。答。攝論云。若離應身登地菩薩
善根則不得成就。若離化身聲聞縁覺及願
樂位中菩薩所有善根亦不成就。故往生者
見二種身。問。西方有二彌陀耶。答。約報即
一。若化即百億彌陀。問。彼報化兩身爲同處
現生者皆見。爲別處現諸往生但見一佛耶。
答。同一三千界内各見不同。若登地菩薩即
見他受用身。亦見百億化身。若地前人等但
見一身。問。若同處不異者。何故入大乘論云。
諸佛色身於欲界成道。法性生身者住淨居
天。其處即異。菩薩生者應生淨居。衆生生
者應生欲界。云何同處。答。上下雖殊。同是一
報所生之境。但上生者正見受用土無處非
淨居。衆生生者即見化土在閻浮提。故眞諦
云。菩薩於淨土見佛。此約報土一向純説。波
頗三藏云。應佛淨土有凡夫二乘地前菩薩。
報佛淨土唯大菩薩。如此經説佛有無量聲
聞弟子及諸菩薩者。此約化佛説。問。衆生
生彼亦知是下界不。及知佛是化身不。答。下
界即知之。佛謂眞佛。問。彼若佛有報化者。
何故大乘同性經云。如我今釋迦牟尼及西
方阿彌陀佛皆是報身耶。答。此約本身説。謂
極樂國土是一報佛所王之土。然百億四天
下中者即是化佛。如釋迦蓮花藏世界中者
即是報身。百億閻浮提中者是化身。問。彌陀
何不但現一實身令凡聖同見。答。由機福力
不同故。身現有其麁妙。問。如彼觀經云。彼佛
身長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又鼓音
經所説是刹利種者。彼並是何身。答。如彼觀
經者是報身。鼓音經者是化身。問。云何知之。
答。准淨居天身身量皆大。如來報身皆在淨
居色究竟天。實報淨土故報身大也。若在閻
浮示有種性父母生處。及有得道菩提樹。如
無量壽經説。其樹高四百萬里。鼓音經説。
其所生城縱廣十千由旬。又觀音授記經。彌
陀滅後觀音補處。據上因縁此身即小。又去
來生滅故知是化。問。若是化者。衆生生彼即
見化身佛。至得初地之時復見何身。答。若
登地已上即見報身。問。登地見報身者。爲滅
前化相而見報身。爲不滅而見。答。即於前所
見相身之上而見妙身。如人服藥惺時。即於
針上見草。如是地地見佛身相轉轉勝妙。唯
佛與佛見常不異無増減相 無量壽經連
義述文讃中云。有説。隨彼佛身高六十萬億
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以佛神力故。縱小道樹
不相妨礙。若爾所餘宮殿不應各稱其形大
小故。今彼經佛量既他受用身故。此道樹即
化土故。不相違也觀經疏云惠遠然佛壽命
有眞有應。眞如虚空畢竟無盡。應身壽命有
長有短。今此所論是應非眞故。彼觀音授記
經云。無量壽佛命雖長久亦有終盡。故知
是應。此佛應壽長久無邊。非餘凡夫二乘能
測。故曰無量命限稱壽
觀經疏下云問。此阿彌陀佛是何身。答。
此是利他亦受用亦變化身攝。如釋迦牟尼
亦有此身○當知釋迦佛更有清淨國土。如
阿彌陀佛國阿彌陀佛亦有不莊嚴國土。如
釋迦佛國但使淨土成佛有分量身。如阿彌
陀佛盧舍那佛等皆是亦受用亦變化身攝。
若自利唯受用身無分量遍周法界。唯佛乃
能知之。十地菩薩不能知之
無量壽經述義記下云。座功徳者乃至
云云
如是花
臺有其二種。一者化相所現外座。二者實徳
所依内座。化相所現外座者。如觀經中第七
觀説。百寶色花有八萬四千葉云云此説化
身所坐座相。受用身座廣大無量。隨十地見
其量不定。實徳所依内座者。謂二寶性眞如
法界一切功徳所依處故
  問。安養爲上品淨土爲當云何
疏云。凡聖同居上品淨土也云云
顯要記上云源清述上品者。且約彼無諸惡以
望娑婆故云上耳 名疏一云。一云。淨者如
花光土。雖非惡世願説三乘○問。淨土亦得
開漸教者。香積菩薩何故驚怪。答。本願説故
妙記云。本願説者。上品淨土不須開漸故云
因願乃可。有説。香積無願故不得記不説不
聞故來問也。如安養界樹説苦空人開羅漢。
既不云願。驗土非高
大論九十三云。佛出五濁惡世。於一乘道分
爲三乘。問。若爾阿彌陀佛阿閦佛等。不於五
濁世生。何以彼有三乘。答○諸佛初發心時
見諸佛以三乘度衆生。自發願言。我亦當以
三乘度衆生云云
雙觀經上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
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縁覺。於百千劫悉
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譬喩品云。
花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衆生○彼佛出時雖
非惡世。以本願故説三乘法
記五云。土淨唯一酬願説三。即施即廢。問。何
處願説。答。准大悲空藏經。於六十劫行菩薩
道。因婆羅門乞眼退時願成佛日開三乘法
補五云。願説三者。但遂本願非被權機
淨土論上云迦才○如東方妙喜世界是下淨
土。雜男女故。西方極樂世界是中淨土。雜二
乘故。上方衆香世界是上淨土。無二乘故
阿彌陀經義記云天台若望賢首猶是下品。但
比娑婆故言極樂 阿彌陀經略記云。賢首
是勝蓮花國佛也
大阿彌陀經上云。阿彌陀佛國爲最快。八方
上下無央數諸佛國中衆善之王。諸佛國中
之雄。諸佛國中之寶。諸佛國中壽之極長久
也。諸佛國中之衆傑。諸佛國中之廣大也。諸
佛國中之都。自然之無爲。最快明好甚樂之
無極。所以者何。阿彌陀佛本爲菩薩時。所
願勇猛精進不息累徳所致故能爾耳
觀經嘉祥疏云。問。佛普現十方淨土。天人何
意願生西方阿彌陀耶。經云。如花嚴所辨百
方阿僧祇品淨土。西方彌陀最是下品。既是
下品。何故願往生耶。故云。始捨穢入淨。餘淨
不易可階。爲是因縁唯得往生西方淨土也
阿彌陀略記云○又上下八方無央數淨土莊
嚴妙事。皆攝在極樂。豈各別土爲勝。總攝處
爲劣耶。問。花嚴經壽量品説。娑婆一劫爲極
樂一日夜。極樂一劫爲袈裟憧國一日夜。如
是展轉乃至佛刹塵數。最後世界一劫爲勝
蓮花世界一日夜。壽量果報莊嚴亦然云云
極樂是下品。解曰。望彼雖爾。非望一切。故
義記云。若望賢首猶是下品。但比娑婆故名
極樂
無量壽經上説法藏比丘願中云。譬如恒沙
諸佛世界復不可計無數佛土。光明悉照遍
此諸國。如是精進威神難量。令我作佛國土
第一。其衆奇妙道場超絶。國如泥洹而無等
雙。我當愍哀度脱一切十方來生心悦清淨。
已到我國快樂安穩文。平等
覺經同之
同經述義記中云寂法師水淨土中二頌擧多
佛國。三頌願自土勝。求中願齊餘佛。求中願
勝餘土者。身中約實徳故。求齊餘聖土中據
化宜故求勝餘土。此倚互義顯理則齊也
同經連義述文賛中云憬興經曰令我作佛至
而無等雙者。述云。此次對求勝土。國土者即
今極樂世界。第一者即諸相莊嚴。言奇妙者
即衆第一。道場者即座第一。如泥洹者即快
樂第一○彼土快樂可次涅槃。故譬。而無等
雙者國土第一。汎言第一者即對下之稱。不
爾便違花嚴。如前已説故
無量壽經上云。其佛國土自然七寶○清浄
莊嚴照踰十方一切世界衆寶中精。其寶猶
如第六天寶
同經義疏上云法位清淨下諸方無比
同經述義記中云寂法師悲花經説觀世音菩
薩發願言乃至寶花如來即授記云。無量壽
佛般涅槃已。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後分
初夜分中正法滅盡。夜後分中土轉名一切
珍寶所成就世界。所有種種莊嚴無量無邊。
安樂世界所不及也。汝於後夜坐金剛座。於
一念中成阿○菩提。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徳
山王如來
又云。問。若法藏比丘爾時已發證發心者。何
故論云。法積比丘功徳力薄不能得見上妙
國土。是故阿彌陀國不如花積世界。答。國土
勝劣其義不定。彼望上位所見。是故不如花
積世界。爾時始登初地位故。又先爲説二百
一十億土。此時未登初地位故
阿彌陀經疏云花嚴經云。娑婆世界一劫
當阿彌陀國一日一夜。彼國一劫當袈裟憧
世界一日一夜。又首楞嚴經云。文殊未來於
南方成佛。名普現色身。其土勝阿彌陀國不
可爲喩。又觀音授記經云。過去金光師子遊
戲佛土及觀世音未來成佛土。勝今阿彌陀
土無量
觀無量壽經云。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
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爲金臺。
如須彌山。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或
有國土七寶合成。復有國土純是蓮花。復有
國土如自在宮。復有國土如頗梨鏡。十方國
土皆於中現。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
可觀。令韋提希見。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
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
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同經義疏云惠遠問曰。韋提樂生安養。何不
望直爲現彼國而通現乎。若不通現無由得
顯彌陀最勝増甚深樂。故通現之周疏
同之
同云。
土有麁妙。麁處雜少。妙處唯大。又復麁國通
分段凡夫往生。妙土唯有變易聖人。彌陀佛
國淨土中麁更有妙刹。此經不説。花嚴具辨
同經序分義云善導此明夫人總見十方佛國
並悉積花欲比極樂莊嚴全非比況。故云我
令樂生安樂國也。問曰。十方諸佛斷惑無
殊。行畢果圓亦應無二。何以一種淨土即有
斯優劣也。答曰。但是法王神通自在。優之與
劣非凡我所知。隱顯隨機望存化益。或可故
隱彼爲優獨顯西方爲勝
  問。安養界去此量何耶
觀經云。阿彌陀佛去此不遠
疏云。去此不遠者。安樂國土去此十萬億佛
刹。一一刹恒沙世界。何云不遠。解云。以佛力
故。欲見即見云云
請觀音經云。去此不遠○西方有佛○名無
量壽
請觀音經疏云。言不遠者。西方去此二十恒
河沙那言不遠。解云。於凡是遠。於聖不遠。今
解不爾。若機縁未熟。雖近而遠。若機縁熟。雖
遠而近。故言不遠
阿彌陀經云。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
雙觀經上云同阿彌陀
經。云云
阿彌陀義記云天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有國名極樂
止觀二云。念西方阿彌陀佛去此十萬億佛
淨土阿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千萬億佛土
有世界。名曰極樂
稱讃淨土經云。去此百千倶胝那由他國土
云云
同經疏靖邁○倶胝唐言億
般舟三昧經上云。佛言○心念西方阿彌陀
佛○去是間千億萬佛刹。其國名須摩提。在
菩薩衆中更説經
大阿彌陀經上云。所居國土名須摩提。正在
西方。去是閻浮提地界千億萬須彌山佛國
文。平等覺經同之
大論九云。十方恒河沙等三千大千國土。是
名爲佛國土。是中更無餘佛。實一釋迦文
云云 同論三十八云。佛國者。十方如恒河沙
等諸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佛一土。諸佛神力
雖然普遍自在無礙。衆生度者有局
寶積經第十七云無量壽
會之一
西方去此十萬億佛
刹。彼有世界名曰極樂
觀經疏云惠遠阿彌陀佛去此不遠者。彼十
萬億刹名爲不遠
往生要集下云。問。極樂界去此幾處。答。經
云。過十萬億佛土○有經云。過百千倶胝那
由他佛土○問。二經何故不同。答。論智光疏
意云。言倶胝者此爲億也。那由多者當此間
畡數也。猶是世俗言十千曰萬。十萬曰億。十
億曰兆。十兆曰經。十經曰畡。畡猶是大數也。
百千倶胝即十萬億。億有四位。一者十萬。二
者百萬。三者千萬。四者萬萬。今言億者即是
萬萬。爲顯此義擧那庾多已上此釋可思
淨土論中云迦才稱揚諸佛功徳經云○西方
去此十萬億佛刹有世界。名曰極樂
大集經云○去此過百千億諸佛國土。彼有
世界名曰極樂
法寶壇經中云。世尊在舍衞城説西方經。文
分明去此不遠。若相説里有十萬八千。若理
論十惡八邪。即是説遠只爲下根。説近爲流
上智 大集經云云
悲花經云。大王。汝見西方過百千萬億佛土
有世界○轉名安樂○當得作佛號無量壽如
雙觀經疏云寂法師○此言億者應是千萬爲
億。即當倶致之數。舊經論中倶胝之數多翻
爲億。如三千大千世界。舊經云百億。新譯云
百倶胝。故知此億即當倶胝。非落叉也。若千
萬爲億。應云億億。云何云十萬億。觀音授記
經云。億百千者亦是十萬億也。何故此經與
舊本不同者。以億數中多少不同。或以十萬
爲一億。或以百萬爲一億。或以千萬爲一億。
所言千億萬者。億十萬爲一億也 阿彌陀
疏云經曰。過十萬億佛土○觀音授記經
云。過億百千佛刹。清淨覺經云。過千億萬須
彌山佛國。無量壽經云。去此十萬億佛刹。語
雖似殊。大數相似。菩薩處胎經云。去此西方
十二億那由他有懈怠國。快樂安穩。人欲往
生阿彌陀國者。從此國過。人多染著即願生
其中。逐不得到阿彌陀土。若人見不貪不愛。
即得越過至安樂國
同經疏云。過十萬億佛土云云唐本云。過百千
倶胝那由多佛土。此番者不同也
  問。十六想觀中花座觀依正中何
疏云。有十六觀。一日觀。二水觀。三地觀。四
樹觀。五池觀。六總相觀。觀一切樓地池等。七
花座觀。八佛菩薩像觀。九佛身觀。十觀音觀。
十一勢至觀。十二普往生。十三雜明佛菩薩
觀。十四上品往生觀。十五中品生觀。十六下
品生觀。就十六觀分文爲三。初六觀其依果。
次七觀其正報云云
經云。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
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未來衆生當云何
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佛告韋提希。欲觀彼
佛者。當起想念。於七寶池上作蓮花想。令其
蓮花一一葉作百寶色○如是花有八萬四千
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乃至是爲花座
想。名第七觀云云 疏云。第七明佛身中有
四。第一佛告下。勅聽許説。第二從説是語時
下。佛現身相。第三從韋提希下。爲未來請。第
四從佛告下。酬請廣明佛身五種觀門。第一
觀花座。第二現像。第三觀佛身。第四觀觀音
第五觀勢至。初花座中有五。一明成座法用
并辨其相。二一一金色下。明能隨機利物。三
是爲花想下。明結觀。四阿難如此花下。明由
願力所成。五若欲念彼佛下。明觀未來有利
惠遠疏云。觀別十六。一是日觀。二是水觀。三
是地觀。四是樹觀。五是池觀。六總觀。總觀一
切寶樹等。七花座觀。八佛菩薩像觀。九身觀。
十觀音觀。十一勢至觀。十二自往生觀。十三
雜明佛菩薩觀。十四上品觀。十五中品生觀。
十六下品生觀。此十六中。初之七觀其依報
境界。後之九門觀彼正報○今文初之六觀
一處論之。後十觀門一處而辨。花座之觀應
與前六一處論之。以與佛觀相起義便故在
後説云云
龍興記下云十六觀次第
同惠疏之
○此十六中大判爲
二。初十三觀觀所生處。後之三觀觀能生輩
○就觀所生復分爲二。初之六觀觀彼國土。
後之七觀觀佛菩薩。第七花座應屬國土。而
佛坐故義便屬佛觀云云
往生論云天親觀察彼佛國土功徳莊嚴者有
十七種○一者清淨功徳成就云云觀佛功徳
莊嚴成就者有八種○一者座莊嚴。二者身
莊嚴。三口莊嚴。四者心莊嚴云云何者座莊
嚴。偈言。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花臺故云云
世間清淨者。向説十七種佛國土功徳莊嚴
成就○衆生世間清淨者。如向説八種佛功
徳莊嚴成就云云
淨土論上云迦才○如觀經十六觀中。前七
是依報。後九是正報。又如往生論。依報有十
七種莊嚴事。正報中佛有八種莊嚴事云云
觀經嘉祥疏云。凡作十六觀則應有十六段。
今開爲二。第一有十三觀作無量壽觀。第二
有三觀作九輩觀。問。今觀無量壽只應觀無
量壽。何故觀九輩耶。解云。觀無量壽觀異九
輩觀因觀淨土因果故。問。兩段已就初觀無
量壽復爲二。第一有六觀觀無量壽國。第二
有七觀觀無量壽佛身云云
觀經玄義分云善導從日觀下至花座觀已來。
總明依報。就此依報中即有通有別。言別者
花座一觀是。其別依唯屬彌陀佛也。餘上六
觀是其通依即屬法界之凡聖。但使得生者
共同受用故言通也云云
觀經疏顯要記下云。如第七花座今是依報。
何故判爲正報耶。答。若據花座實如所問。但
順經意判在正耳。何者。佛説依報觀畢欲説
正報。即勅阿難及韋提希。汝今諦聽。乃至説
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韋提禮敬復白。
世尊。今因佛力得見彼佛。未來衆生當云何
觀。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當起想念。於寶地
上作蓮花想等。明知大師依經分齊判屬正
  問。阿彌陀佛身量何
經云。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眉間白毫右旋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
海水清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
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
疏云。觀身大小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
由旬。毫相如五須彌山。須彌山擧高三百三
十六萬里。縱廣亦爾。彼佛毫相過此五倍。眼
如四大海水。准眼毫以度身量。身量大長。世
人身長七尺者。眼長一寸餘。四大海水一海
八萬四千由旬。四海合三十三萬六千由旬。
身過其眼五十六億倍。假令極多無出萬倍。
何縁佛身得長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
旬。准眼定身正長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言
恒河沙者譯人謬耳
惠遠疏云。一觀身小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
河沙由旬。二毫相大小如五須彌山。須彌擧
高三百三十六萬里。縱廣亦然。彼佛毫相過
此五倍。三眼大小如四大海。准此白毫及眼
大小以度其身。身量大長。准身度其白毫及
眼其量大小。是事云何。凡是世人身五尺。一
寸之眼。身於其眼不過長短五十六倍。佛亦
應然。無量壽佛眼如四大海。一海縱廣八萬
四千由旬。四海合有三十三萬六千由旬。身
過其眼五六十倍。假令極多無出百倍。何縁
佛身得長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准
眼定身正長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言恒河
沙者。或譯者謬而置之。若身實長六十萬億
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白毫及眼便是極小。當
亦是其傳者謬矣。觀音勢至身量大小。准佛
身量長短未定。四身光大小一一毛光如須
彌山。五圓光大小猶如百億三千世界
龍興記下云。遠法師云。此經所觀無量壽佛
眼不稱身。是事云何。凡是世人身五六尺。一
寸之眼。身於其眼五六十倍。佛亦應爾。然今
此佛眼如四海。一海八萬四千由旬。四海合
有三十三萬六千由旬。身長六十萬億那由
他恒河沙由旬。假令極多無出百倍。何縁如
此身大眼小。是義故恒河沙及四海等字皆
譯者謬。雖有此説。理可難定。何者。佛事不思
議耳。何以世人應嘖其事。隨縁大小難可思
量。亦可此是約大義。親不可子細分等校量
 梵網經太賢古迹云
經云。次觀寶樹○一一樹高八千由旬云云
第四觀云云次○觀無量壽佛身云云。如前抄之
名第九觀云云次應觀觀世音菩薩。此菩薩身
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項有圓光。面各
百千由旬云云名第十觀云云次觀大勢至菩
薩。此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圓光面各
百二十五由旬云云名第十一觀
決三云。法在一心説必次第。豈説次第令法
縱横云云
極樂遊意靜照述釋第九觀中云○私云。若於
此中欲具觀者。寶林寶池皆増其量云云○釋
第十觀中云。私云。無量壽觀廣大難成故。今
縮觀例如觀大身後作雜想觀。若欲具觀者。
於此縮彌陀身量。於彼増觀世音量。經説影
云云若依疏釋。除恒河沙故彼小此大。辨
來意者。彌陀小身觀音大身觀成次第耳。欲
具觀者准前云云釋第十一觀中云。○私云。
既云圓光照二百五十由旬。故知小於觀音。
然説身量大小如彼者。此小身如彼小身。此
大身如彼大身故云云此即具觀之證云云
觀小身者。前想頗難知。難易就樂説影略自
作次第。若准疏釋。可言如觀世音八十萬
億那由他。言大小者標量之。不必並列。此即
得觀力故。就二大士大身云云已前佛菩薩
身雖有不同。而皆是實九品修因大小自別。
應佛之土衆機雜坐。豈無如菩提場鹿野苑
一佛自殊沙羅林地四見不同者乎。彼小不
減若干。此小不成丈六
新十疑禪瑜云。觀經疏云。恒河沙者譯者之
誤也云云問。疏師云。釋不可偏依憑。何者。彼
師意者。只見四州之外一具足四大海也。然
檢正法念處經云。四州外海之次有山。次亦
有大海。次亦有渚。次亦有大海。如是大海其
水不同。或以乳爲水。或其味種種不必醎味。
乃至日月光明不至黒闇所之衆生互不相
知。若依此説。眼如四大海之廣可准恒河沙
之身量。何偏云譯經者之誤耶
顯要記云。經明觀音身量其數亦誤。疏雖不
説。以佛身數驗之可見。如疏定佛身只六十
萬億等。菩薩却倍二十萬億耶。今以義言。只
可云八十萬億等。但除十字。餘字不可除。或
可除八字。則與佛身量所校不多。智者詳之
云云
  問。觀彌陀人觀何相耶
經云。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
白毫極令明了。見眉間白毫者。八萬四千相
好自然當見
又云。若欲觀觀世音菩薩者。當先觀頂上肉
疏云。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者。如觀佛
三昧經云。釋迦如來眉間白毫者。實性論云。
明佛是毫相在兩眉間。濶三百六十萬里。方
圓亦然。故文云。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
夫心力所及。正可取如釋迦毫相大小現觀。
若得三昧觀心成就。方可稱彼佛總而觀也
妙音品疏云。大人相者大相海也。遍體毛功
徳不及一好功徳。衆好功徳不及一相功徳。
諸相從下向上展轉相勝。不及白毫功徳。白
毫功徳不及肉髻功徳。故是大人相也
觀佛三昧經云。四佛世尊從空而下坐釋迦
佛床讃言。善哉善哉。乃能爲未來之時濁惡
衆生。説三世佛白毫光相。令諸衆生得滅罪
咎。所以者何。念我昔曾空王佛所出家學道
時。四比丘共爲同學習佛正法。煩惱覆心不
能堅持佛法寶藏。多不善業當墮惡道。空中
有聲語比丘言。空王如來雖復涅槃。汝之所
犯謂無救者。汝等今可入塔觀像。與佛在世
等無有異。我從空聲入塔。觀像眉間白毫即
作是念。如來在世光明色身與此何異。佛
大人相願除我罪。作是語已。如大山崩五體
投地懺悔諸罪。從是已後八十億阿僧祇劫
不墮惡道。生生常見十方諸佛。於諸佛所受
持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諸佛現前授我記
別。東方妙喜國阿閦佛即第一比丘是。南方
歡喜國寶相佛即第二比丘是。西方極樂國
無量壽佛第三比丘是。北方蓮花莊嚴國微
妙聲佛第四比丘是。時四如來各申右手摩
阿難頂告之。汝持佛語廣爲未來諸衆生説。
三説此已各放光明還歸本國
往生集云。過去空王佛眉間白毫相。彌陀尊
禮拜滅罪今得佛
大阿彌陀經上云。第二十四願。使某作佛時。
令我頂中光明絶好。勝於日月之明百千億
萬倍。絶勝諸佛光明焔照。諸無央數天下幽
冥之處皆當大明。諸天人民觀我光明莫不
慈心作善者。皆令來生我國。得是願乃作佛。
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觀經上文云。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
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爲金臺。如
須彌山。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 疏
云。爾時世尊放眉間光下。第二正説○從此
發光照無量國。還住佛頂變爲金臺。廣現諸
國。令韋提希樂生安養
觀經説第九佛身相云。眉間白毫右旋究轉。
如五須彌
天台大師五方便門云。凡住心一境名曰凝
心。且如行者念佛之時。諦觀如來玉毫金相
凝然寂靜了高烟徹。名凝心禪 十住毘婆
裟三云。佛足千輻輪。柔燸蓮花色。見者皆
歡喜。頭面禮佛足。眉間白毫光。猶如清淨月。
増益面光色。頭面禮佛足
  問。不具足戒行生安養耶
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
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
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爲
淨業 又云。上品上生者○復有三種衆生
當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
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
願○即得往生云云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
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深信因果不謗大
乘○即生彼國云云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
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云云中品上生者○
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云云
中品中生者○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齋○沙
彌戒○具足戒云云中品下生者○孝養父母
行世仁慈云云下品上生者○雖不誹謗方等
經典○多造惡法○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
讃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除却千劫極重
惡業云云下品中生者○毀犯五戒八戒及具
足戒○命欲終時○遇善知識○除罪云云
品下生者○作不善業五逆十惡○臨命終
時。遇善知識○爲説妙法教令念佛○具足
十念稱南無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
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後○即得往生極樂
世界
疏云。稱無量壽佛至於十念者。善心相續。至
於十念或一念成就。即得往生。以念佛除滅
罪障故。即以念佛爲勝縁也。若不如是者。云
何得往生
止四云。若通論動出悉名爲乘故。有人天等
五乘。若通論防止悉名爲戒故。有律儀定共
道共等戒。若就別義事戒三品名之爲戒。戒
是有漏不動不出。理戒三品名之爲乘。乘是
無漏能動能出。約此乘戒四句分別云云破事
戒故受三惡身。持理觀故見佛得道。大經云。
於戒緩者不名爲緩。於乘緩者乃名爲緩
句二云。夫諸道昇沈山戒持毀。見佛不見佛
由乘有緩急。然持戒有麁細故。報有優劣。持
乘有小大。見佛有權實
玄義六云。大論云。有國土純聲聞僧。或國土
純菩薩僧。或菩薩聲聞共爲僧。或淨或穢何
故差別。皆由乘戒緩急。若戒緩乘亦急亦
緩者即穢土。以聲聞菩薩共爲僧。以戒緩故
五濁穢土。乘亦緩故是開三乘。乘亦急故是
顯一乘。娑婆是也。戒急乘亦緩亦急者淨土
也。戒急故土無五濁。乘亦緩故開三乘。乘亦
急故顯一。安養是也。乘緩戒急者是淨土。
純聲聞爲僧。此可知也。戒緩乘急即是穢國。
純菩薩爲僧。此亦可知
十疑云。衆生無始已來善惡業種多小強弱
並不得知。但能臨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者。
並是宿世善業。若善業強十念成就。若惡業
多者。善知識尚不可逢。何況十念成就云云。
往生要

淨妙妙記云。宿世有乘通將得法。此世新入
薄助。來生乘種更未微通牽惡道。實假乘戒
人天値佛
七卷章七云。十念力淨土因者○別時意故。
如以一錢貨得千錢。別時方得。非今即得。十
念往生亦復如是。十念爲因後方獲生。非由
十念死後即生
十疑天台第八疑中云。上古相傳判十念成
就作別時意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攝論云。
由唯發願故。全無有行。雜集論云。若有願生
安樂國土即得往生。若聞無垢佛名即得阿
耨菩提者。並是別時之因。全無有行。若將
臨終無間十念極利善行是別時意者。幾許
誤耶。願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異
見自墜陷也 涅槃經二十四云。善男子。
若有衆生親近我者。雖有應生地獄因縁即
得生天。如須那刹多等應墮地獄。以見我故
即斷除地獄因縁生於色天
涅槃疏下云。刹多見佛得生天者。二解數義。
必須上定乃得生天。今見佛力發昔修定故
得生天。二云。但令伏下界惡隨有散善皆得
生天

  願得如世尊 惠眼第一淨
 豪嚴花押 



安養抄卷第二
九品往生者爲利物皆來娑婆耶
九品往生者得道云何
極樂説三乘教耶
極樂有三乘耶
有不發大乘心生彼土者耶
安養界有入無餘涅槃二乘耶
安養界有藏通二乘耶
五逆謗法者生極樂耶
  加觀經意誹謗正法者可云生極樂耶
九品人品位何

  問。九品往生者爲利物皆來娑婆耶
經云。上品上生者○即悟無生法忍。逕須臾
間歴事諸佛遍十方界○上品中生者。經於
七日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歴事諸佛○上
品下生者○於三七日後○歴遊十方供養諸
佛○中品上生者○蓮花即開○應時即得阿
羅漢道○中品中生者○逕於七日蓮花乃敷
○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逕半劫已成阿羅漢
○中品下生者○生於逕七日遇觀世音及大
勢至聞法歡喜。過一小劫成阿羅漢○下品
上生者○逕七七日蓮花乃敷○發無上道
心。逕十小劫入於初地○下品中生者○逕
於六劫蓮花乃敷○發無上道心○下品下生
者○於蓮花中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即發
菩提之心
淨名妙記上云。若爾亦可娑婆即往於淨。何
以從淨劫生此耶。答。下之八品不可來生。上
品上生或可即能到彼土已獲通故來。故法
花云。是人自捨清淨業報即來樂此多怒害
  問。九品往生者得道云何
經云。上品上生者○有三種衆生當得往生
○一者發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
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會迴向發願生彼國
○生彼國已○悟無生法忍○上品中生者。
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深信因
果不謗大乘○生極樂國○經一小劫得無生
法忍○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
發無上道心○生極樂國○經三小劫得百法
明門住歡喜地云云中品上生者○受持五戒
持八戒齋者○往生極樂世界○應物即得阿
羅漢道○中品中生者○一日一夜受授八戒
齋○沙彌戒○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徳
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逕
半劫已成羅漢云云中品下生者○孝養父母
行世仁慈○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其廣説
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説法藏比丘四十八
願。聞此事已○生極樂○聞法歡喜○成阿
羅漢○下品上生者。不誹謗方等經典○命
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讃大乘十二部經首題
名字○稱南無阿彌陀佛○作是語已命終○
蓮花乃敷○具百法明門得入於初地○下品
中生者○毀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是愚人
○命欲終時○遇善知識以大慈悲爲説阿彌
陀佛十力威徳○光明神力。亦讃戒定惠解
脱解脱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
罪○即得往生七寶池中○發無上道心○下
品下生者○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如此愚人
○遇善知識○爲説妙法教令念佛○具足十
稱南無佛故除○生死之罪○往生極樂世界
○發菩提之心
疏云。釋會經論者。問。依往生論。二業不得
生。此經中輩小乘得生。答。正處小行不生。要
由垂終發大乘種爾乃得生。經説現今。論擧
本始。何故得證小果。釋。雖復垂終發大心。先
多學小。至彼聞苦空無常發其本解。先證小
果已。於小不住必還入大
淨土論迦才上云。此處衆生純學大乘即生
彼土。如九品生中上輩三品人是也○純學
小乘即生彼土。如九品中中輩二品生者是
也○此處衆生雜學大小乘即生彼土。如九
品生中中輩下生及下輩三品生者是也。如
中品下生經云。孝養父母行世仁慈。遇善知
識爲説四十八願等。於此願中雜聞大小乘。
至彼雖悟阿羅漢果。後乃廻心向大乘也。下
輩三人亦聞四十八願。或聞十二部經。或念
彌陀佛。生到彼土皆發菩提心也
惠疏云。依此觀經九品別論。先明上輩。同修
大乘以之爲因○次論中輩。同修小乘。不殺
具戒如前。於大乘不能受持讀誦解義。唯信
因果而爲行因。以其最後發菩提心念彌陀
佛故得往生○次論下輩。此人過去曾修大
乘。故大經中宣説。此人發菩提心
  問。極樂説三乘教耶
經説中品上生云。聞衆音聲讃嘆四諦。應時
即得阿羅漢道○説中品中生云。聞法歡喜
得須陀洹。逕半劫已成阿羅漢○説中品下
生云。聞法歡喜過一小劫成阿羅漢
阿彌陀經云。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
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
玄六云。大論云。有國土純聲聞僧。或國土純
菩薩僧。或菩薩聲聞共爲僧。或淨或穢何故
差別。皆由乘戒緩急。若戒緩乘只急亦緩等
即是穢土。以聲聞菩薩共爲僧。以戒緩故五
濁土穢。乘亦緩故是開三乘。乘亦急故是顯
一乘。娑婆是也。或急乘亦緩亦急者淨土也。
戒急故土無五濁。乘亦緩故開三乘。乘亦急
故顯一。安養是也。乘緩戒急者即是淨土。純
聲聞爲僧。此可知也。戒緩乘急即是穢國。純
菩薩爲僧。此亦可知
雙觀經上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
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縁覺於百千劫悉共
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大阿彌陀經第十九願同之。次下品抄之
道暹上云。西方水鳥樹林皆説無常苦空等
云云
妙記云。樹説苦空。人開羅漢
經水想觀中云。其摩尼水流注花間尋樹上
下。其聲微妙演説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
方便品云。舍利弗。劫濁亂時。衆生垢重。慳貪
嫉妬。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
佛乘分別説三
句四云。問。五濁一往何故障大而不障小。答。
衆生濁重。如妄計五陰爲四徳。若聞常我即
執非爲是。舊醫頑騃。不知乳之好惡。不知病
起根源。不知藥餌開遮。無所知曉。故濁障
大也。文云。我若讃佛乘。衆生沒在苦。即此
義也。若聞無常苦空。即厭生死忺涅槃。破其
邪計。故五濁不障小。文云。即生此念時。十
方佛皆現。梵音慰喩我。即此義也
玄七云。若菩薩聲聞共爲僧者。則有開三顯
一。若純菩薩爲僧者。何須開顯耶。問。若不開
三顯一。五佛章云何。答。同此是聲聞菩薩共
爲僧。出五濁世可如此。出淨土佛則不然
云云
纂云。答意者。佛土不應一切開權。經言一切
約出穢土開顯者説耳
  問。極樂有二乘耶
經 雙觀經 阿彌陀經 如次上
抄之
大阿彌陀經上云。第二願。使某作佛時。來至
我國者。皆於七寶水池蓮花中化生。長大皆
作菩薩。阿羅漢都無央數
説第二十願云。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各
千億佛國中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皆令
作辟支佛阿羅漢。皆坐禪一心。共欲計數我
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知有幾千億萬人。皆令
無有能知數者。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
不作佛
悲花經第三授記品云。爾時聖王私云。無
諍念王也
佛云○今我世界無有聲聞辟支佛乘。所有
大衆純諸菩薩無量無邊。無能數者。除一切
平等覺經云。阿彌陀佛國諸阿羅漢云云。如
上抄之
往生論云。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
根缺。二乘種不生。故淨土果報離二種譏嫌。
一者體。二者名。體有三種。一者二乘人。二者
女人。三者諸根不具人。無此三過故名離體
譏嫌。名亦三種。非只無三體。乃至不聞二乘
女人諸根不具三種名。故名離名譏嫌
疏云。釋會經論者。問。依往生論。二乘不得
生。此經中輩小乘得生。答。正處小行不生。要
由垂終發大乘種爾乃得生。經説現今。論擧
本始。何故得證小果。釋雖復垂終發大心。先
多學小。至彼聞苦空無常發其本解。先證小
果得小果已。於小不住必還入大。問。論女人
根缺不生。此經韋提希及五百侍女同皆往
生。釋言。論説女人根缺不生者。就彼爲言。生
彼國者淨根離欲故無女人。身根精上故無
根缺。經語爲往故。有善心一切得生
又更論明小乘不生者。決定不生。此中明生
退菩提心得生。至彼處無漏道熟。即證第四
果。大論亦然。或接引小乘。然彼實無。中品應
時得阿羅漢。何以不及九品。解云。是退菩提
聲聞往生彼國。無漏道熟。便證小果不守小
位而往還起大心進行彌速。或五劫或十劫
得成初地。如是階級猶是其勝
十疑云。二乘之人但迴心願生淨土。至彼更
無二乘執心。爲此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
不生云云
惠遠疏云。問曰。依如往生論中説。二乘種不
得往生。此經何故宣説中輩學小得生。釋言。
彌陀菩薩正處。唯修小行不得往生。要由垂
終發菩提心種大乘種方乃得生。故大經中
宜説。其人發菩提心。彼往生論據終爲言故
説二乘種不生。此經就始故説中輩學小得
生。問曰。若此要由垂終發菩提心方得生者。
至彼應證大乘道果。何故但得小乘果乎。釋
言。此人雖復垂終發菩提心。先多學小故。至
彼國聞苦空無常等故。發其本解。先證小果。
以其垂終發大心故。得小果已於小不住必
還入大
龍興記下云。問。此經中輩是聲聞。何故論言
二乘不生。答。遠法師云。唯修小行不得往生。
要由垂終發菩提心方得往生。彼論約始。此
經終乃至必還入大如上
抄之
此義稍難。若爾此人
命欲終時。爲退大心。爲不退耶。若退者。何故
彌陀於大心中説小法耶。若還退故説小法
者。不應要由大心往生。今出別説。發菩提心
有二種人。一人習小久遠重障。一人習小近
淺輕薄。此二人同雖發大心。而別人者其
意自謂。若得小果而不失彼大菩提者。先證
小果然後欲取大菩提果。如是發故。彌陀於
彼者先小法令得小果。得小果故遂説大法
令證大果。若第二人既知小乘不極法故。即
發永捨小果之心。更不取小即修大行。今此
中輩唯明初人故。平等經云。諸天人民中
有得須陀洹道乃至阿羅漢道。有得阿惟越
致菩薩。阿彌陀佛隨其本宿命求道時心所
願。大小隨意而説。令其疾得道。亦可仲品皆
來發心。唯以小行願求淨土。生彼之後方發
大心修大行耳。然彼論中小不生者。一向小
性不得生故。不定性等皆無妨之。問。悲花經
云。安樂世界無聲聞名及説小行純菩薩乘。
授記經今何故言有聲聞乘及説小法。答。彼
文約終始皆發心成菩提故。有説。此言聲聞
非云小乘。並是菩薩。如瓔珞○佛告舍利弗。
菩薩三乘○辟支佛三乘○聲聞三乘○云云
故知非小。雖有此説。今不用依。所以者何。如
是等事。皆是如來神變所顯。隨機示化。不可
定爾云云
羅什法師讃彌陀佛偈云。安樂國土諸聲聞。
皆光一尋若流星云云安樂聲聞菩薩衆。人
天智慧咸洞達
淨土論中迦才云。問曰。如説往生論説。女人
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云何女人等二得往生。
答○二乘者若是二乘學人。及二乘方便道
中人。種二乘定因。不信有大乘及十方淨土
者。亦不得往生。以此人是愚法。二乘不信有
十方佛及淨土故。不肯發願迴向也。此即是
決定小乘障大乘也。彼論所明種者定業名
也。但無此三定種者即是往生也。問曰。若此
土中有三種定業即不得往生者。何故觀經
中云。受持五戒等即得往生。至彼聞説悟羅
漢果等也。此豈不小乘定種。答。此是不愚
法人。信有十方諸佛及以淨土。發願迴向始
得往生。若悟果畢。佛爲説法花經并迴向大
也。此是智度論文也。若論二乘無學人不向
愚法不愚法悉生淨土中。以受變易生死三
界無受生處故也云云上答大體同之
阿彌陀經疏云元曉○不定聲聞及諸凡夫亦
得生。故論説二乘種不生者。決定種姓不得
生故
群疑論五云。問曰。淨土論言。大乘善根界。等
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彼處云
何得有聲聞○釋曰。此有四釋。一釋云。二乘
種不生者。依瑜伽師地論説。有五乘衆生。無
始已來法爾成就五乘姓別。一菩薩乘。二縁
覺乘。三聲聞乘。四人天乘。五不定乘。言二乘
種不生者。是縁覺及人天乘○二釋。前義不
然。若之二乘種不生縁覺人天乘者。即聲聞
乘得生者。何故言大乘善根界。又言。非但無
三種體亦無三種名而今言二乘種不生○除
聲聞縁覺二乘。名二乘種不生也。問。若聲聞
縁覺乘種不生者。何故彼國有聲聞耶。答。言
無二乘者。無定性二乘。彼土二乘並是不定
姓聲聞○天親菩薩依瑜伽師地論造諸論。故
攝論云。披閲決定藏以釋攝大乘論。決定藏
即是瑜伽師地論中決擇分也。今造淨土論。
還依彼論之宗有五乘姓義。故言二乘種不
生也。三依舊諸釋。此文意。聲聞有二種。一愚
法。謂今生未能迴小向大聲聞○前者名二乘
種。以不迴小向大不信有淨土。不願生也。後
名非二乘種。雖修小行。以信大乘願生淨土
也。四釋云。彼以迴小向大所修聖道斷惑。皆
爲趣無上菩提。不名二乘也。○然非小乘也。
阿羅漢名非唯小果。以佛亦得名阿羅漢
遊心安樂云如下
抄之
九品往生義横川大
僧正
云。今助釋云。淨土中或有
二乘或無二乘。經説不定。如阿彌陀雙觀經
等説有聲聞。四十八大願中第十四願文云。
若我成佛。國中聲聞無有知其數量者。此即
應是中三類攝。其能化主應化身佛。其所化
者是同居。或處説。如悲花等。故彼經云。今我
世界無聲聞辟支佛乘。所有大衆純諸菩薩。
此意即依報身如來報土而説。彼淨土唯有
地上菩薩故。往生論意亦復如是。故彼此文
無相違
新十疑禪瑜云。第四疑云。古十疑決淨土論
之女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之文云。但論彼國
無有女人及以盲聾瘖瘂。全不識經意。韋提
希及五百侍女悉得往生彼國。不受女身亦不
受根缺二乘之身云云此義未得深意。何者。九
品之中中品三類。或得初果或得四果。又經
彼國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云云
文明也。何言不受二乘之身耶。答。仁王經云。
復有九百萬億菩薩摩訶薩。皆行阿羅漢十
又通教七地此阿羅漢地也。三乘共所
在此地。又依九乘道理者。聲聞之中有菩
薩乘。菩薩之中有聲聞。以之論之。彼者聲
聞皆是菩薩也。問。若言彼土聲聞即菩薩
者。何上文云。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
漢。次文云。諸菩薩衆亦復如是故知菩
薩之外有聲聞也。答。聲聞之中雖有菩薩
而形貎是聲聞。猶爲聲聞衆。若形貎菩薩
者別擧也。問。依形定聲聞亦無一定。依
出家形誰云地藏菩薩是聲聞。依内祕菩薩
誰云滿願是菩薩。雖以形定。而不可言地
藏是聲聞。雖以應仁定。而不可言滿願是菩
薩。既菩薩聲聞二類各別。當知聲聞是二乘。
菩薩是大乘。加之言滿願是應化者。來法花
顯實之教。發迹顯本之時所知也。若滿願發
迹顯本之時。上二同之聲聞皆是權人也。又
觀經云。須陀洹阿羅漢猶菩薩者。此等之
人歴劫入菩薩之位。是從初是菩薩耶。答。二
乘有二種。定性不定性也。論云二乘種不生
者。指定性二乘也。言極樂有聲聞弟子者。可
謂不定性之二乘。今論不定性人進不菩薩
退不永滅。故列聲聞菩薩無妨也。問。若就種
性論之。可謂女人種根缺種不生也。若爾
有大違害。何者。所謂女人種者是嫉妬。言根
缺種者。准善住天子之本縁。從地獄出後七
日生得生盲之果報。此即以惡言罵詈衆僧
云汝所盲人之果報也。如是果報依念佛力
悉除滅往生極樂者也。故觀經云。依念佛力
滅五十億劫之生死重罪○何故滅除若干劫
罪。不擇滅根缺種女人種之罪耶。答。依此難
案論文。言女人及根缺者。只論女人與根缺
也。言二乘種者。細指永滅者。故知種言限二
乘。不被女人與根缺也。此義極成耳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賛下云。而言當發菩提
心者。欲顯生彼必發大心。以簡定性不可得
生故。餘相違文皆此類也
十住毘娑婆第三云。超出三界獄。目如蓮花
葉。聲聞衆無量。是故稽首禮云云。讃
彌陀文也
雙觀經疏云寶法師文中但説無後二機。此經
説彼故有聲聞衆故。然此聲聞有其二種。一
實聲聞。二化聲聞。若變化土有實聲聞。中輩
三人生皆證十果故。若受用土但有應化無
實聲聞。然受用土亦有多種。或有純是菩薩
衆。或有應化聲聞。經依彼後説故有聲聞。而
論既釋經。何故言無。此論是集義論。非是專
釋一部經文。或有經中説彌陀土純有菩薩。
論依彼故説無二乘。如悲花經等説彼唯有
菩薩衆
往生論疏一云。問曰。法藏菩薩願言。設我得
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知其數量者。不取正
覺。乃至初會已猛聲聞不可稱計。菩薩亦然。
菩薩讃言。超出三界獄。目如蓮花葉。聲聞衆
無量。是故稽首禮。如是處處説安樂國有聲
聞衆。而不言無。今此論説無二乘名。與前相
違。如何和會。答曰。如實道理。安樂淨土即
不應有聲聞獨覺。故經中説。釋迦牟尼佛
出五濁世故。分一爲三。隨宜化度。安樂淨土
既非五濁。即無三乘。其義明矣。又如經言。聲
聞於何而得解脱。但離虚妄名爲解脱。而實
未得一切解脱。以其未得無上道故。既其未
得一切解脱。如應有生。此阿羅漢更復不生
於三界中。而三界外除其淨土更無生處。是
故諸阿羅漢唯應生於淨土。然經典中言聲
聞者。唯是他方世界聲聞來生安樂。依本
名故稱爲聲聞辟支。如帝釋在人間時姓憍
尸迦。佛欲令人識其由來。與帝釋語時稱憍
尸迦。又論言二乘種不生者。良以二乘種不
生於安樂國。亦何以妨他方二乘種往生因
自樂來生。由是義故。謂聖教中聲聞有無。隨
應和會
第三云。彼佛土○有菩薩善根男子。無有二
乘女人根缺。以體無故其名亦無。而經中言
有聲聞衆○無量壽佛變化所作○或諸菩薩
化作聲聞天龍等身住淨土中。以供養佛。或
自他身爲聲聞等翼從如來。爲欲莊嚴説法
會故。爲欲成就所化之縁隨順智慧普化遊
故。如爲調伏摩訶劫賓拏王化勝軍王。爲轉
輪帝七。寶莊嚴眷屬圍遷。亦有經中無量壽
佛有父母等亦復如是。佛及菩薩現爲父母
化分沒身。爲引下劣胎生之縁速成就故
阿彌陀經疏云。問。無量壽論云二乘種不
生。云何得有聲聞衆。答。彼論據佛受用報土
説。以諸佛受用報土唯有十地諸菩薩無二乘
凡夫故。今經約化土説。即地前菩薩及二乘
凡夫同見同受故。觀經言。小乘根性亦得往」
西方要決云。二乘者。一謂愚法。證人空也。
得小果不達法空故云愚法。唯求自益不能利
他。不可得生淨土。二謂不愚法。雖得羅漢不
住小果。隨諸菩薩起大乘心。願生佛前發利
行故生彼國也。又觀經云。中生之人生彼方
證小果。疑曰。淨土論云二乘種不生。何同生
彼能得小果。答曰。此人無有小乘種子。遇善
知識發大乘心。即因前小習悟四非常。發起
宿因即證小果。大乘善友力携所將。不住小
果還興大念。故非云小乘也○小乘之人要
生大志。乘此爲乘即得往生。從彼舊名號
聲聞也。疑曰。小乘之目判作譏嫌。何因彼方
必稱斯號。答曰。聲聞愚法自利過深不能益
他也。謂譏嫌耳。雖存古號。即大聲聞。益物既
弘。乃爲良稱。故法花經云。我等今者眞是聲
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西方亦爾。雖有小乘。
並眞聲聞。故無譏嫌等過也
稱讃淨土經疏云。淨土論云女人及根缺二
乘種不生。今何以言有聲聞衆。答。佛地論云。
聲聞等衆是佛化作。或諸菩薩現作此身。莊
嚴佛土説法會故。或皆是不定種姓聲聞得
小果之迴向大。仍本名故云聲聞
無量壽經義疏上云。問。往生論云二乘種不
生。何因會中得有聲聞衆。答曰。聲聞有四種。
此是應化聲聞。爲莊嚴徒衆故。如彼無三趣
而有好鳥爲莊嚴令法音無絶故。又本是餘
國聲聞由成度生彼故。釋論云。有絶妙國土。
阿羅漢當生其中則發大心。仍約本名故是
聲聞。往生論云。明二乘種不生者。在此國中
有二乘種性者不生。女人在此不得。女人非
數滅者不得往生也
  問。有不發大乘心生彼土者耶
經云。中品上生者。受持五戒○願求生於極
樂世界。即得往生○得阿羅漢道云云中品
中生。中品下生云云。如上
得道處抄之
疏云。菩薩正處小行不生。要由垂終發大乘
種爾乃得生乃至必還入大如次上
抄之
惠遠疏云如次上
抄之
名疏二云。聲聞經中無十方佛。是論諸同修
淨土行云云
妙記云。問。通教菩薩有淨土行者。菩薩知有
十方諸佛二乘如何。答。雖同一教。大小義別。
二乘道理不合知之
雙觀經下云。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
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
功徳。當發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
少修善奉持齋戒○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
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與諸大衆現其
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
興記下釋中輩中云○兩卷之意○小乘能言
當發菩提心者。欲顯二乘菩提心方生淨土。
非是大根。亦可仲輩生於淨土乃發大心故。
言當發者應也。所以然者。二乘生彼決定應
發菩提心故。若依此義。皆生淨土。非要先定
發菩提心或生彼方發大心故云云
同記云。下輩自有多類釋。或先發心後方生
彼。或不先發。生彼後發
往生論云。菩薩巧方便迴向者。謂説禮佛等
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徳善根。不求自身住
持之。樂欲拔一切衆生苦故。作願攝取一
切衆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是名菩薩巧方
便迴向成就。菩薩如是善知迴向成就遠離
三種菩提門相違法。何等三種。一者依智
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
者依慈悲門。拔一切衆生苦速離無安衆生
故。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衆生心遠離供
養恭數自身心故。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
違法。故菩提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
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時滿足故。何故等三
種。一者無染清淨心。以不爲自身求諸樂
故。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衆生苦故。三
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故。以
攝取衆生生彼國土故。是名三種隨順菩提
門法滿足云云
十疑中第十疑云。問。今欲決定求生西方。未
知作何行業以何爲種子得生彼國○答。欲
決定生西方者。且有二種行定得生彼。一者
厭離行。二者欣願行。言厭離行者。觀○二明
欣願行者復有二種。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
二者觀彼淨土莊嚴等事欣心願求。明往生
意者。以求生淨土爲欲拔一切衆生苦故○
生淨土親近諸佛。若證無生忍。方能於惡世
中救苦衆生故。往生論云。言發菩提心者。正
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者則是度衆生心。度
衆生心者即是攝衆生生佛國心。又願生淨土
須具二行。一者必須遠離三種障菩提門法。
二者須得三種順菩提門法如次上抄
往生論之
一者無染
清淨心。不爲自身求諸樂故○二者安清淨
心。爲拔衆生苦故○三者樂清淨心。欲令一
切衆生得大菩提涅槃故云云
安樂集道綽上云。第一明發菩提心者○大
經云。凡欲往生淨土。要須發菩提心爲源。云
何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云云第三顯
發心有異者。今謂行者修因發心具其三種。
一者要須識達有無從本已來自性清淨。二
者縁修萬行。八萬四千諸波羅蜜門等。三者
大慈悲爲本。恒擬運度爲情懷○又據淨土
論云。今言發菩提心者。正是願作佛心云云
今既願生淨土故。先須發菩提心也
又云。依天親淨土論云。凡欲發心會無上菩
提者。有其二義。一先須離三種與菩提門相
違法。二者須知三種順菩提門法云云。如
次上抄之
令一心專志願生彼國。欲早會無上菩提也」
又云。第六願求淨土非是小乘。問曰。或有人
言。求生淨土便是小乘。何須修之。答曰。此亦
不然。何以故。但小乘之教一向不明生淨土

阿彌陀經疏元曉云。文中明二種因。一者正
因。二者助因。正因中言不可以小善根福徳
因縁得生彼國者。顯爾菩提心攝多善根以
爲因縁乃得生故。如菩薩地發心品云。又
諸菩薩衆初發心能攝一切菩提分法。殊勝
善根以爲首故。能違一切有情處所三業惡
行功徳相應。案云。菩薩初發菩提之心能攝
一切殊勝善根。能斷衆惡功徳相應。是故説
言非小善根福徳因縁得生彼國。所以得知。
以此爲因者。兩卷經中攝九品因以爲三輩。
三中皆有發菩提心。論中爲顯此文意。言大
乘善根界無譏嫌名。此意正言生彼國者。雖
有九品齊因大乘發心善根。所以等無譏嫌
之名也。有人難言。若要發大心方生淨土者。
不應生彼而證小果。彼無退具故。若乃退大
而證小果。無有是處故。又兩卷經第十八願
中言。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
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
逆誹謗正法。若未發大心不得生者。即應亦
簡未發心。而不簡故明知不必然。不至心爲
至心言之所簡。故更不須簡。雖有是破皆不
應理。所以然者。發菩提心既是正因。未發心
者直是無因。而非有障何須簡別。五逆謗法
乃是障礙。非直無因故須簡別。是故此難無
所用也。又非生彼退菩提心。但在此間先發
大心熏成種子。後時退心下起現行。良由先
發大心種子不失故。得作因以生彼國。而退
現行大乘之心故爾
無量壽論譯第三云。莊巖大義門功徳成就
者。偈言。大乘善根界乃至平等一相故。釋曰
○平等一根者。謂菩薩根如經中言。起菩薩
根而禮佛。大菩薩根者是菩提心。即以信等
根。爲往生彼土者諸根明利。即是義也
遊心安樂道云。今依此文略辨其相。於中有
二。先明正因。後明助縁。所言正因。謂發無上
菩提心也。即不願世間富樂及與二乘菩提涅
槃。一向志願三身菩提。名無上菩提之心。總
標雖然。於中有二。一者隨事發心。二者順理
發心。言隨事者煩惱無數欲悉斷之。善法無
量願悉修之。衆生無邊願悉度之。於此三
事決定期願。初是如來斷徳正因。次是如來
智徳正因。第三心者恩徳正因三徳合爲無
上菩提。即是三心總爲無上菩提之因。因果
雖異廣長量齊。等無所遺無不包故。如經言。
發心畢竟二無別。如是二心前心難。自未得
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此心果報雖是
菩提。而其花報在於淨土。所以然者。菩提心
量廣大無邊長遠無限。故能感得廣大無際
依報淨土。長遠無量正報壽命。除菩提心無
能當彼。故説此心爲彼正因。是則隨事發心
相也。所言順理發心者。信解諸法皆如幻夢。
非有非無離言絶慮。依此信解發廣大心。雖
不見有煩惱善法。而不撥無可斷可修。是故
雖願悉斷修而不違於無願三昧。雖願皆度
無量有情而不存有能度所度。故能隨順於
空無想。如經云。如是滅度無量衆生。實無衆
生得滅度者。乃至廣説故。發心不可思議。是
明順理發心相也。隨事發心有可退義。不
定性人亦得能發。順理發心即無退轉。菩薩
性人乃能得發。如是發心功徳無邊。設使
諸佛窮劫演説。彼諸功徳猶不能盡
淨土論上云。二須發菩提心。若不發菩提心。
直自避苦逐樂。恐不得往生也。菩提心者略
有三種。一斷一切惡心。二修一切善心。三化
度一切衆生也此依無量壽經三輩
往生善發菩提心也
  問。安養界有入無餘涅槃二乘耶
疏云○得小果已。於小不住。必還入大
又云。釋論明實不生者決定不生。此中明生
退菩提心得生至彼處無漏道熟。即證第四
果。大論亦然。或接小乘。然彼實無中品應時
即得阿羅漢道云云。如上極樂有
二乘種以精抄之
平等覺經上云。阿逸菩薩○問佛言。阿彌陀
佛國中諸阿羅漢。寧頗有槃泥洹去者不○佛
言。阿彌陀佛國諸阿羅漢槃泥洹去者無央
數。其在者。新得阿羅漢者亦無央數。都不増
減也云云。有大
海無増減喩
大阿彌陀經上云。阿逸菩薩即趣前長跪叉
手問佛言。阿彌陀佛國中諸阿羅漢。寧頗有
般泥洹去者無。願欲聞之○佛言。阿彌陀佛
國諸阿羅漢中。雖有般泥洹去者。如大海
減一渧水爾。不能令在諸阿羅漢爲滅知少
也○佛言。阿彌陀佛國諸阿羅漢般泥洹去
者。無央數。其在者。新得道者亦無央數。都不
爲増減也
興記上云○但除定性及與無性。餘皆得生
云云若除定性。何故大經阿逸菩薩白佛言。
阿彌陀佛國諸阿羅漢。頗有般泥洹去者不
云云佛言。雖有般泥洹者。如大海減一小水
般泥洹者無央數。其在者新得羅漢者
亦無央數。都不爲増減也餘星喩等。
如經廣説
既入涅槃
者。何無定性。答。不詳去字作此難耳。彼經意
言。十方諸聖共來供養阿彌陀佛。前去後來
互相開避。猶如盛市云云如經其間或有聞
法得果示入涅槃而還去者。或有住果不後
去者。如是種種示顯自在。問。此穢土中示般
涅槃。爲引彼餘學小乘者。彼淨土中無如
道事。有何利益示泥洹耶。答。顯佛土功徳莊
嚴。兼爲下果不定人等示般涅槃究竟徳故。
雖般涅槃。而非實滅。故置去者其意了解
雙觀經上四十八大願中云。設我得佛。十方
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衆生之類。聞我名
字不得菩薩無性法忍諸深總持。不取正覺
同經下云。偈言。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
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阿彌陀經云。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毘
跋致
寶積經十七云無量壽會。唐
菩提疏支譯
若我成佛。國中有
情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菩提者。不取菩
云云
雙觀經疏云平等覺經上卷云○阿逸菩薩
○問佛言。阿彌陀佛國土中諸阿羅漢。頗有
般泥洹去不云云解云○有説。此文故知定
性二乘之生淨土。此説不爾。要眞發大心
方得生故。然此文意據應化説云云
  問。安養界有藏通二乘耶
疏云。釋論明實不生者決定不生。此中明生
退菩提心得生云云
玄十云 爲決定聲聞開説三藏教。爲退大聲
聞開説通教
淨名疏六云。若同居淨土但有人天四種行
人六種法界因果異疾云云
妙記下云。然淨土中雖無三藏二乘之人。亦
可得通教二乘。復二教菩薩及佛。故成六也」
玄七云。三藏佛然分段穢國九法界機。通教
佛照分段淨國九法界機
同六云。佛以折空六度等慈悲與無記化化
禪合。或起穢國或起淨國。折伏攝受聲聞菩
薩兩界衆生也。佛以體空慈悲與無記化化
禪合。或起淨國或起穢國。折伏攝受通教聲
聞菩薩兩界衆生也
道暹上云。應知淨同居土具四教。以藏助通
等。所以西方水鳥樹林皆説無常苦空等云云
妙記云。三藏教中無淨土教。但以煩惱潤業
而生故。於穢土成佛無失○若三藏中云淨
土教與昔教
  問。五逆謗法者生極樂耶八 加觀經意誹
謗正法者可云生
極樂
經云。下品下生者。或有衆生作十不善乘五
逆十惡具諸不善業。如是愚人○臨命終時。
遇善知識○具足十念稱南無佛○故○除八
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後○即得往生極
樂世界云云
雙觀經上四十八願中云。設我得佛。十方衆
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同經下云。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
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
退。唯除五逆謗正法者
疏云。問。大本五逆謗法不得生。此經逆罪得
生。釋有兩義。約人造罪有上有下。上根者如
世王造逆必有重悔。令罪消薄即容使得生。
下根人造逆多無重悔故不得生。大本約行。
行有定散。觀佛三昧名定。修餘善業説以名
散。散善力微。不能滅除五逆不得往生。大本
就此故言不生。此經明觀故得生
寶積經十七云無量
壽會
若我證得無上覺時。餘佛
刹中諸有情類。聞我名已。所有善根至心迴
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
唯除造五無間惡業誹謗正法及諸聖人
同經十八云。他方佛國所有衆生聞無量壽
如來名號。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歡喜愛樂。所
有善根迴向願生無量壽國者。隨願皆生得
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除無間誹謗正
法及謗聖者
惠遠疏云。問。大經説五逆罪不得往生。此經
宣説逆罪得生。其義云何。釋有兩釋。一約人
分別。造逆罪人有上有下。善趣已前常沒造
逆説以爲下。善趣位中遇縁造逆説之爲上。
如世王等上人造逆必有重悔。令罪消薄容
便得生。此經就之故説五逆亦得往生。下人
造逆多無重悔不可得生。大經就此故説不
生。二約行分別。造逆之人行有定散。觀佛三
昧名之爲定。修餘善根説以爲散。散善力微
不能滅除五逆重罪不得往生。大經就此故
説不生。定善力強能消逆罪容得往生。此經
明觀所以説生
興記下云。問。兩卷經中五逆不生。此經何故
五逆生耶。遠法師云。由人不同。若宿世中
無道機人現造五逆終無生理。若是先發菩
提心人。雖復遇縁作五逆四重等罪。必生重
悔如世王等亦得往生。乃至大乘善趣之人
有造作五逆四重謗法等故。一云彼兩卷經
但明一念念佛名人故除逆等。此經具足十
念念佛故得往生。故彼經云。諸有衆生聞其
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
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同彼經雖言一念。不至心迴向願生彼國。此
經隨友但稱佛名。雖具十念而不及彼。何不
違耶。答。理實齊等。所以者何。若無至心願
生彼國。何須稱名。雖有願求而苦所逼故不
能念妙法及佛諸徳。但隨友語至心稱名願
生彼故。即下如是至心令聲不絶具足十念。
一云。彼兩卷之意。明上品等生淨土故除五
逆。此經但明下下品故五逆得由。所以者何。
隨九品因所生淨土亦差別故
淨土論上云迦才凡聖男女乃至十惡五逆臨
終命時。正念現前心不亂者。並得往生。唯除
五逆謗大乘者不得往生。此依觀經。若依無
量壽經。並除五逆人。問曰。此之二經但是一
佛所説。何故大經除二。觀經除一也。答曰。先
制後開。是諸佛常法。無量壽經先説。以廣
説法法藏比丘因縁及明往生事故。觀經後
説。以但論往生事故也。問曰。如無量壽經云。
衆生生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又阿彌陀經云。
舍利弗。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毘跋致。
據此二經。十解已上始得往生。何故言乃
至十惡五逆並得往生。答曰。正定阿毘跋致
並云不退。不退言通。非局十解○又據二經皆
云往生者得不退。不云不退人得往生也○」
群疑論三云。問曰。如無量壽經四十八弘誓
言。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
謗正法。觀經言。下品下生者。或有衆生造五
逆十惡。無惡不造。經歴地獄受苦無窮。臨命
終時逢善知識教令稱佛。如是至心令聲不
絶。具足十念得生西方。何意二經倶造五
逆。並有十念得生淨土。有取有除。兩文不同
有何義也。釋曰。古今大徳釋此兩經有十五
家。共解此教。一觀經取者是懺悔人。壽經除
者是不懺悔人。二觀經取者是輕心造逆人。壽
經除者是重心造逆人。三觀經取者唯是造五
逆人。壽經除者是造五逆及誹謗法人。四觀經
取者是造逆類人。壽經除者是正五逆人。五
觀經取者是發菩提心人。壽經除者是不發菩
提心人。六觀經取者是至誠念阿彌陀佛人。
壽經除者是不誠念阿彌陀佛人。七觀取者是
十信菩薩人。壽經除者非十信菩薩人。八觀
經取者非闡提人。壽經除者是闡提人。九觀
經取者是對已造逆人。壽經除者是對未造逆
人。十觀經取者是開門。壽經除者是遮門。十
一觀經取者説五逆業是不定業爲可轉時。壽
經除者説五逆業是定乘不可轉時。十二觀
經取者煖頂位人。壽經除者非煖頂位人。十
三觀經取者種解脱分善根人。壽經除者是
不種解脱分善根人。十四觀經取者第二轉
階人。壽經除者是第三不階人。十五觀經取
者是唯具足十念人。壽經除者是通具足十
念及不具足十念。問曰。古今大徳雖有十五
種釋。爲當倶是。亦有非耶。釋曰。諸家解釋各
有一途。難分勝劣。其第一釋取是懺人除非
懺者。一徴此釋。未知念佛能滅罪不。若不能
滅者。何因經言。於念念中滅八十億劫生死
之罪。若念佛能滅罪者。何因言不懺悔遂破
除也。觀經取逆。經文何處有懺悔之語也。准
此已下諸説等一一徴詰。未是全得經意。經
意者何。觀經取逆。經言具足十念。以具十
念即得往生。壽經除逆。經言乃至十念不得
往生。經不言具足十念。一念已上悉皆得生。
罪以少故不要滿十。下品下生爲有逆罪。經
即説言具足十念得生淨土。壽經含此三品。
總合而言乃至十念得生淨土。經意説言。若
不造逆人不論念之多少。一聲十聲倶生淨
土。如其造逆必須滿十。闕一不生。故言除也。
此即不造逆者。不限十聲。若小多倶生淨土。
造逆之輩則不得然。滿十即得生。少便不往。
此乃由此説除。不關諸義也。古來大徳雖釋。
今更爲茲異説耳
遊心安樂云。彼觀經中不除五逆唯除誹謗
方等罪。此兩卷經除其五逆誹謗正法。如是
相違云何通者。彼經説言。雖作五逆依大乘
教得懺悔者。此經中説不懺悔者。由是義故
不相違也
往生集下。問。若爾云何雙觀經説十念往生
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答。智憬等諸師云。若
唯造逆者。由十念故得生。若造逆罪亦謗法
者不得往生有云。造五逆不定業得往生。造
造定業不往生。如是有十五家釋。感法師
不用諸師釋。自云。若不造逆人。論念之多少。
一聲十聲倶生淨土。若造逆人必須滿十。闕
一不生故云除也已上今試加釋。餘處遍顯
往生種類。本願唯擧定生之人故。云不爾不
取正覺。餘人十念定得往生。逆者一念定不
能生。逆十念皆是不定故。願唯擧餘人十念。
餘處兼取逆十餘一。此義未決。別應恩擇
九品往生義横川云。無量壽經寂法師疏云。
造逆者有其二種。一造逆事而不壞信不誹
謗正法。二造逆事亦壞於信誹正法。後者加
行意義倶壞。前者行壞意爾不壞。二倶壞者
業不可轉。意不壞者業猶可轉。觀經就信不
壞者説故。彼不言謗法。此經就二倶壞者説
故。云誹謗正法。又造業中若分位定異熟不
定及倶不定。此即可轉。若異熟定分位不定。
雖不得令遮而轉重轉受。若二倶定此不可
轉。故前三業悔即可轉。第四業者諸佛拱手
故此除也。又於五種故思業中。二不可轉。
三即可轉。是故二經除不除別已上寂
疏文
新十疑禪瑜云。第六疑云。犯五逆罪者可生極
樂耶。答。説下品下生者云。十惡五逆之人臨
終時。雖不能心念而依○稱南無阿彌陀佛得
往生也。問。此等經皆是方等部經也。般若洮
汰之教猶悉云。唯除定業。況彈呵之教。何忽
云十惡五逆依念佛力往生極樂耶。況觀經既
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此義如何。答。此文
説九品往生畢次文也。上既云五逆往生。何
次下云唯除五逆等。可謂出經者脱落。若觀
進之詞歟。案方等部之旨不可説五逆往生
故。無量壽經云除五逆及謗大乘人。問。雖云
出經者脱落勸進之詞。而此義未極成。何
者觀無量壽經下文並無量壽經同云除五逆
謗正法。説下品下生人云。犯十惡五逆往生
也。一經之二説不可和會耶。答。方等經具四
教。説除五逆謗法。通教之意也。不除者圓教
之意也。説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等。是非
方等部乎
往生論注云。問曰。無量壽經言。往生者皆得
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觀無量壽經言。
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亦得往生。此二經云何
會。答曰。一經以具二種重罪。一者五逆。二者
誹謗正法。以此二種罪故。所以不得往生。一
經但言作十惡五逆等罪。不言誹謗正法。以
不謗正法故。是故得生。問。假使一人具五逆
罪而不誹謗正法。經許得生。復有一人但謗
正法而無五逆諸罪願往生者。同生以不。答
曰。但令誹謗正法。雖更無餘必不得生。何
以言之。經言五逆罪人墮阿鼻大地獄中。具
受一劫重罪。誹謗正法人墮阿鼻大地獄中。
如是展轉逕五百千阿鼻大地獄。佛不記得
出時節。以誹謗正法罪極重故。又正法者
即是佛法。此愚癡人既生誹謗。安有願生佛
土之理
方廣經
羅什法師讃阿彌陀佛偈云。諸聞阿彌陀徳
號。信心觀喜廣所聞。乃曁一念至心者。迴向
願心皆得生。唯除五逆謗正法。故我頂禮願
往生
不空羂索經第十一云題云神變眞言
經菩提志記
爾時觀世
音菩薩語執金剛祕密主言。若欲受持悉地
王眞言三昧耶者。以好白&T073554;○圖畫悉地王像
○若有苾芻苾芻尼國王王子妃后采女大臣
僚佐族姓男女。七日七夜以諸香花恭敬供養
受持讀誦最勝明王眞言悉地王眞言者。則
得除滅無始時來誹謗正法八難大怖十六地
獄匱法之罪。當得百千大福徳善根相應如
大梵天福聚之身。臨命終時觀世音爲現於
身將往淨土。蓮華化生得淨身。識知過去五
百年生所受生事。住後邊身乃至阿耨菩提
更不退轉
  依此文者誹謗正法者亦得往生歟
  問。九品人品位何耶
觀經云
疏云。就三品中更爲九。上品之人始從種習
終至解行菩薩。中品者從外凡十信已下。下
品即是今時悠悠凡夫。何以得知。上品見佛
聞法便悟無生故是道種人。下品備造四重
衆罪亦得往生。類此似爾。上品位當道種○
則金剛臺。中紫金臺。下金蓮花
惠遠疏云。初定其人麁分爲三。細分有九。麁
分三者。謂上中下。大乘人中種性已上説爲
上品。小乘人中從凡至聖持戒無犯説爲中
品。大乘人中外凡有罪説爲下品。細分九者。
上輩有三。所謂上上上中上下。大乘人中四
地已上説爲上上。生彼即得無生忍故無生
地。理實於中亦有多時得無生者。經言即得
就勝爲言。初二三地信忍菩薩説爲上中。經
説生彼過一小劫得無生故○如是。種姓解行
説爲上下。經説此人過三小劫得百法明門
致初地故○中輩亦三。所謂中上中中中下
分齊何處。小乘人中前三果人説中上。生彼
即得阿羅漢故。理實於中亦有多時得羅漢
者。經言即得就勝爲語○見道已前内外二
凡。精持戒淨戒求出離者説爲中中。經説生
彼七日聞法得須陀洹過半劫已得羅漢故○
見道已前世俗凡夫修餘世福求出離者説爲
中下○下輩亦三。所謂下上下中下下。於彼
大乘始學人中隨過輕重分爲三品。未有道
位難辨階陞。人別如是。此一門竟
興記下云。然判此位界出八。初遠法師説如上
抄之
○力法師云。上輩三品位在地前不通地上。
所以者何。既出三界隨意自在見佛聞法。何
須修因方生淨土。但以十行十迴向上上。十
解上中。十信上下。中下二輩大同遠公。此後
諸法師多云地前。其間取捨有不同。基法師
云。十迴上上。行解上中。十信上下。中輩三人
位在小乘見道已前。謂四善根爲中上品。五
停心觀總別念處爲中中品。七方便前正法
外人爲中下品。下輩三人是大乘中十信已前
正法外人。詳業優劣觀過轉重分爲三品。經
文説。有言。十迴上上。十行上中十解上下。有
言。地前三十心上上。十信末心上中。十信初
心上下。有言。十解初心上上。十信後心上中。
十信初心上下。此上三師中上二輩大同基
師。有言。十信及信前能發三種心修三種行
者爲上上品。即起信論三心之上中下。此二
品者。唯取十信已前發菩提心修善凡夫。起
行深淺以分二品。何以知者。此經文云。爲未
來世一切衆生爲煩惱賊之所苦者説諸淨業。
問。若何故此經文云生彼即得無生忍及經
三劫百法明門耶。答。又瓔珞經十解初發位
已得無生忍。又云。十信有十心。所謂十信十
精進十念十定十惠十願十護法十不忘十迴
向。得此十十百法明門也。又大集經云。爾時
衆中諸住十住菩薩作如是言。世尊。我等得
無生法忍已。能行如來十八不共法。問云。何
生彼七日得不退耶。答。不退有多種。謂念行
信根地等十種故。不可一准。煖頂忍三爲中
上品。七方便以爲中中品。七方便前爲中下
品。有説。十信末心爲上上品。十信初中爲中
上品。十信前凡夫但發菩提心深信因果等
以爲上下品。何以得知十信末心爲上上者。
瓔珞既云。十住初心得無生忍。此經生彼是
得無生。是故明知十信末心。何以故得知初
中二位是上中者。此經文説。於第一義心不
驚動。十信前凡夫不能如此故。經言七日得
不退者。多種不退如前師説。十信已前爲上
下者其義可解。若便不取十信已前發菩提
心不造諸惡凡夫人者。如是凡夫九品之中
何品攝耶。若中三品攝。此中既發心。何中
品中攝耶。若下三品攝者。彼既發大乘心持
戒不造諸惡。何下品中攝耶。若九品不攝者。
有何義不攝耶。如是故知上下中攝也。以是
義故。諸徳皆其十行已上分爲三品。不可依
用。問。若爾何故此經文説得百法明門住歡
喜地耶。答。是十住初心得百法門時。入不退
位作人空觀心生歡喜。是故應言住歡喜位。
而言地者。位地義通故。餘處中皆通用也。
中輩三人皆種解脱分善根人。以位分其上
下。但明持戒自有長短。若無戒者但修在善
以分三品。至彼得果遲速疾不同。上二師下
輩同如經文説。案此後二師義應有末世至
遊心安樂云。解云。總分九品略有二家。一釋。
此之九品並是十信菩薩。約進約退。造善造
惡昇降不同。分成九品。初三品人是十信位。
從本。不退直趣入者。行有淺深成上三品。中
三品人退大乘心發小乘意。退大乘行修小
乘業。行有淺深成中三品。下三品人退大乘
心趣生死流。退大乘行造生死罪。罪有重輕
成下三品。二釋。言發大菩提心修菩薩行。行
有淺深成上三品。發小乘心修行聲聞行。行
有淺深成中三品。發大小二乘心不修大
小二乘行。唯趣生死心唯造生死罪。造罪重
輕成下三品。此則麁分九品也。若細別論。上
品上生者發三種心。則起信論曰。信成就發
心位在十信終心也。生彼便得無生法忍者。
是謂縁觀無生忍。以本業經説無生忍在十
解位故。上品中生者。位在十信初心○上品
下生者。是十信以前信歸三寶受菩薩戒以
去是也○中三品内。上品者是煖頂忍決擇
分位也。中品者前三方便解脱分也。下品者
五停以前趣善凡夫也。此三品人並是現般。
但以生便半劫分爲三品耳。下三品者總是
一切趣惡凡夫。造衆惡逆輕重不同。遇縁
聞法滅罪有別。以成三品。更無位別○擧要
言之。三乘聖人及地前三賢菩薩二乘七方
便發發心以去。假名菩薩。乃至方便道前
四衆男女無根二根。至於龍鬼八部。但能發
菩提心專念阿彌陀佛。厭惡穢刹欣樂淨土。
臨命終時正念現前。皆得往生也。若勇猛精
進觀行分明。臨終最後心不亂者。並得上生。
乃至臨終最後十念相續現在前者得下品下
生。此中菩薩往生自有三輩。二乘往生自有
上中下。凡夫往生自有上中下。各有九品。但
以經中不能委細分別。大小凡夫合論九品。
究實即有無量差別也。詳四十八願及觀經
旨。凡夫爲煩惱賊之所害。説清淨業處。勸
人往生不論菩薩。於凡夫中謗大乘人不得
往生。以斷善根故。二乘人中愚法學人不得
往生。不信有十方淨土故。菩薩不願生者亦
復不生。以悲願自在故。若二乘無學不問愚
與不愚皆得往生。以三界穢土中無受生處
云云
群疑論云。問曰。九品生人依何位地以分九
品。釋曰。麁分九品有於二家。細分九品乃有
多説。言二家者。一釋。此之九品並是十信菩
薩。約住幼退造善造惡昇降不同分成九品。
初三品人是十信不退住本位人。行有淺深
成上三品。中三品人退大乘心發小乘意。退
大乘行修小乘業。行有淺深成中三品。下三
品人退大乘心起生死心。退大乘行造生死
罪。罪有重輕成下三品。二釋言。發大乘心修
行菩薩行。行有淺深成上三品。發小菩提心
修行聲聞行。行有淺深成中三品。不發大小
二乘心不修大小二乘行。唯起生死心唯造
生死罪。罪有重輕成下三品。此則麁分九品
也。細分九品者。且上三品人諸師取捨有多
同異。一師言。上品上生四五六地菩薩。上品
中生初二三地菩薩。上品下生地前三十心
菩薩也。一師云。上品上生十迴向。上品中生
十行。上品下生十住。一師云。上品上生地前
三十心。上品中生唯十信末心。上品下生十
信初心。一師云。上品上生十行十迴向。上品
中生十住。上品下生十信。一師云。上品上生
十住初心。上品中生十住後心位。上品下生
十信初心位。一師云。上品上生取十信及
十信前能發三心能修三行。悉名上品上生。
上品中生上品下生唯取十信已前發菩提心
修善凡夫。起行淺深以分二品。所以諸師
判此三品高下不同者。以無生法忍經論判
位或上或下。仁王般若説。無生法忍在七八
九地。諸論之中説。無生法忍在於初地或在
忍位。菩薩本業瓔珞經説。無生法忍在十住
位。花嚴經説。無生法忍在十信位。占察經
説。無生法忍在十信前凡夫位。故諸師各據
一位得無生法忍。分上三品高下不同也。中
三品中。一師云。中品上生是三果人。中品中
生是七方便人。中品下生是種解脱分善根
人。一師云。中品上生忍位人。中品中生頂位
人。中品下生煖位人。一師云。中品上生煖頂
忍位人。中品中生前三解脱分善根人。中
品下生曾種解脱分善根人。一師云。中三品
人並是種解脱分善根人。只由持戒得有淺
深及不持戒人但行世善。以分三品。不約位
地上下分成三品也。下三品人只由遇縁造
罪輕重不同。分成下三品。無別位地也。無生
忍有六位。一聞慧在十信前。二生勝解在十
信後。三思慧在十住後。四修慧煖後。五證得
在初地。六相續在八地。此在因中佛果圓滿

淨土論上云。問曰。如觀經云。上品上生人生
到彼土即悟無生法忍。此乃是八地。當知下
品下生者。故在十解已上。若在十解已前。
非但近違聖教。亦乃位太懸殊答曰。不然無
生法忍亦有四種。一縁理故得無生法忍。謂
一切凡夫及十信位人。讀大乘經論作無生
解。即是聞慧。二縁觀得無生法忍。謂十解已
上乃至十迴向。謂作三無性觀解萬法無生。
即是思慧。三證理得無生法忍。謂初地已
上由證遍滿法界二空眞如。即是修慧。四約
位得無生法忍。謂八地已上○即是無功用
智。是修慧也。無生法忍既通此四。寧得執一。
高判餘者。如遠法師判上品上生。從四地至
八地。若如攝大乘論。四地菩薩變易中因縁
生死。西方是分段生死。云何令受變易菩
薩却受分段也○今依觀經判九別生人。如
古來大徳遠法師等。觀果判人。位則大高。今
據因判人。位即稍下。如上品上生發三種心
即得往生○三心者。一是至誠心。二是發深
心。三是發迴向心。此之三心依起信論判
在十解初心。如起信論云。信成就發心在十
信終心也。發三種心始入十解初心位中。三
心者。一是直心。謂正念眞如法故也。即是
觀經中至誠心○二是深心。觀經亦名深心。
三是大悲心。觀經名迴向發願心○起信論
三心既在十信終發。當知觀經上品上生即
在十解初心明矣。言至彼得無生法忍者。此
是縁觀得無生法忍也。若如遠法師判四地
菩薩是上品上生人者。寧得至彼不經時節
即悟無生法忍也。四地至八地由經半阿僧
祇故。上品中生者在十信初心○言生到彼
土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者。此是縁理得無
生法忍也。由彼日月長故。經云。極樂世界一
日一夜如娑婆世界一劫也。若如遠法師判
初地菩薩是者。云何經一小劫即至八地。初
地至八地是一大僧祇也。上品下生者總是
十信前○生到彼土經三小劫得至初地者。
謂數取彼處劫不取數此間劫也○既經三小
劫理則初地也。若如遠法師判十解是者。云
何經三小劫即到初地。從十解至初地是第一
阿僧祇劫也○中品上生者○謂煖頂忍世第
一法位中也○生到彼土即得羅漢者。一身
獲得四沙門果。即是現般人也○如遠法師
判是須陀洹等三果學人小乘得果。雖無定
時節終判太高也。中品中生者。在五停心觀
已去前三方便中也○到彼土經半劫得阿羅
漢。此亦是現般人。由彼壽命長故也。如遠法
師釋是煖等四位中人。此四位人得未來禪
伏欲界惑。云何持戒唯得一日一夜不犯。此
亦太高也。中品下生者。在小乘五停心觀前
○如遠法師判是五停心觀。至總想念處。此
三位人或得聞慧或思慧或修慧。云何但行
世仁慈孝養父母。亦此太高也。若論下輩三
品。總是一切起惡凡夫○如遠法師判是常
俗凡夫也
觀經疏云嘉祥上品上生發菩提心○則悟無
生法忍。問。此是何地無生耶。解云。是七地無
生。何以得知耶。解云。下品下生百法明門得
歡喜。下品既得歡喜。當知此是七地無生也。
問。攝大乘論明一地三阿僧祇劫行。今是何
地見無量壽佛身聞彼佛法即得無生忍。解
云。此事難知。若約位而爲論者。此是六地菩
薩見聞法則得七地無生也。又且有超行人。
如釋迦彌勒成佛。故不可知也
觀經玄義云善導初言諸師解者。先擧上輩
三人。言上上者是四地至七地已來菩薩。何
故得知。由到彼即得無生忍故。上中者是初
地至四地已來菩薩。何故得知。由到彼住一
小劫得無生忍故。上下者是種性以上至初
地已來菩薩。何故得知。由到彼經三小劫始
入初地故。此三品人皆是大乘聖人生位。次
擧中輩三人者。諸師云。中上是三果人。何以
得知。由到彼即得羅漢故。中中者是内凡夫。
何以得知。由到彼即得須陀洹故。中下者
是世善凡夫厭苦求生。何以得知。由到彼經
一小劫得羅漢果故。此之三品唯是小乘聖
人等也。下輩三人者是大乘始學凡夫。隨過
輕重分爲三品。共同一位求願往生者未必
然也。可知種種對破之。
煩故不抄之
○又看此觀經定善及
三輩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
以遇縁有異故。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三
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
三人是遇惡凡夫
觀經疏下云。一辨往生因縁同異。二明往生
人。三分位差別○一辨往生因縁同異者。上
品上生人以本識内過去久修十解十行十迴
向及煖等三心。此三十三心中所修六度及大
乘多聞熏習種子爲因縁。以此臨終世第一
念意識爲次第縁。以現在所願誠心爲増上
縁。以臨終所現阿彌陀佛及品菩薩金剛臺
等爲縁縁○上品中生人以本識内過去十解
十行十迴向三十心中所修六度多聞熏習種
子等爲因縁。乃至上品下生人以本識内過去
十解十行心中所修六度多聞熏習種子爲因
乃至中品上生人以本識内煖法頂法過去
所縁有漏戒定慧等熏習種子爲因縁乃至
品中生人以本識内過去總別念處所修戒定
慧等熏習種子爲因縁乃至中品下生人以本
識内過去五停心位所修戒定慧等熏習種子
爲因縁乃至下品上生人以本識内十信位
中十千劫所修戒定慧多聞熏習種子將滿爲
因縁乃至下品中生人以本識内十信中品
所修施戒等熏習種子爲因縁乃至下品下
生人以本識内十信初心及十信外輕毛凡夫
所修施戒慧等熏習種子爲因縁乃至二辨往
生人者。始從十解至世第一法三賢四心菩
薩是上輩生三人。非此處九品往生人。以
初地已上菩薩。若初地已上菩薩據正體
智即證一味眞如法性土。謂加行縁得智即
恒見七寶莊嚴事淨土也。故非此處九品往
生人也。從五停心位至頂法已還是中輩生
三人。小乘根性未決定故。忽遇善知識發心
迴向得生淨土○若至忍位小乘根性決定。
不可轉求大乘也
往生要集下云。問。九品階位異解不同。如遠
法師云。上上生四五六地。上中生初二三地。
上下生地前三十心也。力法師云。上上行向。
上中十解。上下十信。基法師云。上上迴向。上
中解行。上下十信。有云。上上十信初心。上中
十信後心。上下十信初位。有云。上上十信
及前能發三心能修三行者也。上中上下唯
取十信以前發菩提心修善凡夫。起行淺深
以分二品也。所以諸師所判不同者。以無生
忍位不同故。仁王經無生忍在七八九地。諸
論在初地或忍位。本業瓔珞經在十住。花嚴
經在十信。占察經説修一行三昧得相似無
生法忍者也。故諸師爲據一義也。中品三生。
遠云。中上是前三果。中中是七方便。中下
是種解脱分善人。力法師同之。基云。中上四
善根。中中三賢。中下方便前人。有云。如次
忍頂燸。有云。三生並是種解脱分善根人也
已上六品亦有餘釋。
見感禪師論龍興記等
下品三生無別階位。是具
縛造惡人也。明往生人。其階位有限。寧知猶
是我等分耶。答。上品之人階位設深。下品三
生豈非我等分耶。況彼後釋既取十信以前凡
夫爲上品三生。又觀經善導禪師玄義。以大
小乘方便以前凡夫判九品位。不許諸師所
判深高也。又經論多依文判義。今經所説上
三品業何必執爲深位行耶。問。若爾生彼不
應早悟無生法忍。答。天台有二無生位者。若
別教人歴劫修行悟無生忍。若圓教人乃至
惡趣身亦有頓證者。穢土尚爾。何況淨土。彼
土諸事莫例餘處。何處一切凡夫未至其位
終無退墮。何處一切凡夫悉得五神通妙用
無礙耶
往生論疏三云。先叙異計説示正義。叙異計
者復有三解。一云。就上品中。上生人者。謂三
四地菩薩轉得七地無生。中生人者。謂三十
心菩薩轉得初地無生。下生人者。謂十信
位菩薩轉得初地無生。就中品。上生人者初
果以上。中生人者燸頂二位。下生人者念
處以下。就下品中位。以其罪輕重自分別爲
三人。罪薄小者得上生等。中下准之○二云。
上品三人。謂三十心及十信中第七心以上
菩薩。中品三人。謂從十信第六心以下乃至
初心。下品三人。謂十信前具縛凡夫○三云。
就上品中。上生人者發三種心即得往。依馬
鳴説。此三心在十解初心。彼言直。心即今至
誠心是。深心同之。彼言大悲心。即今迴向發
願心是。如其三既在十信終發。當地上生
即在十解初心。至彼得無生忍者。此是解觀
得無生忍。法忍凡有四種。一者縁教得無生
忍。謂凡夫及十信位受持讀誦大乘經論無
生解。即是聞慧。二者縁觀得無生忍。謂十解
以上乃至十迴向作三無性觀解萬法無生。
即是思慧。三者證理得無生忍。謂初地以上
由證遍法界二空眞如。即是修慧。四者就位
得無生忍。謂八地以上由得眞俗雙行無功
用智。亦是修慧。中生人者。謂十信初心。以
深信因果不謗大乘故。若未至十信在邪定
聚中信不決定故。或證大乘故。生彼土中經
一小劫得無生忍者。此是證理得無生忍。由
彼日月長故。如説極樂世界一日一夜如娑
婆國一劫。下生人者。謂總是十信前一切趣
善凡夫。但能歸依三寶受菩薩戒已去。故言
亦信因果不謗但發無上道心。謂發十信初
菩提心入不定位。生到彼土經三小劫得至
初地者。謂數彼處劫不數此間劫。就中品。上
生人者。謂小乘人四善根位。如言受持五戒
乃至諸過惡。此人得四善根及未至定伏欲
界惑故。不起戒煩惱及惡業。生致彼土即得
羅漢者。一身獲得四沙門果。中生人者。謂
在五停心觀以上三方便中。如言一日一夜
持八戒齋乃至威儀無缺。此人在散心位未
得定故。不能長時持戒無缺。極少須經一日
一夜後時縱犯亦得往生。生到彼土經半劫
得羅漢。此亦一身得四道果。由彼壽命長故。
下生人者。謂七方便前受五戒已去一切趣
善凡夫。如言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未有入
業觀行正應行世仁慈。就下品中。上生人者。
謂十信第七心以上。既言經十小劫得入初
地。由彼國中劫數長故。中生人者。謂從十
信六心以下至第二心。下生人者。謂十信初
心及前凡夫。是就示正義明階位差別者。上
願迴向下總罪人。上品上生。謂十迴向生已
即悟無生忍者。即謂初地始證遍滿法界眞
如。遍滿無法不通故言遍滿。此之遍滿本自
不生今亦無滅故言無生。如實義者亦有遲
疾。今就勝者故言即悟。問曰。如前所説四地
菩薩是上上人無生法忍在於七地。今即何
故言是迴向。答曰。上品下人以三小劫得百
法明門。故上品上生者是迴向。無生法忍正
在初地。若使無生在七地者。何得上品中人
以一小劫至七地。上品下人以三劫登初地。
即以下人三劫乃登初地。即知中人一劫上
人即悟。皆是初地所見遍滿法界。問曰。佛
告阿難。生彼國土其鈍根者成就二忍。謂信
與順。其利根者得不可計無生法忍。故知理
在七地。今何言在初地。答曰。若將彼文來難
此事。設使七地亦有難。詳如彼經言。行如
彌勒諸大菩薩往生彼國。若爾行如彌勒即
是一生補處。如此何得生國已方悟無生。又
解。十迴向中第四至一切處迴向。義云。以
大願力神通自在遍到他土供養諸佛。此中
上品上生生彼利益能論歴事諸佛次第校記。
若便四地本已久得。豈可得爲生彼之利。上
品中生。謂十解十行以一小劫悟無生忍者。
謂十行終入求初地。如實義者亦有二劫。今
就最輕故言一劫。此方劫彼一小劫當此國土
一僧祇劫。上品下生。謂十信菩薩。三小劫者
地前三劫至於初地已前三僧祇者。謂就信
行精進行趣向行建立。一者不定僧祇。以黒
白相雜與凡夫不異故。二者定僧祇。已得無
漏法故。定猶相雜故未可授記。三者授記僧
祇。但無漏故。定不雜餘法故可授記。問曰。如
前説十信菩薩應在下品。何言上品。答曰。如。
經中言。深信諸佛及正法亦信菩薩所行道。
此明有信。若信恭敬一切佛即持淨戒順正教。
此明有戒。若能具足方便慧即能安住無上
道。此明有慧。佛法欲通能護持因是得成勝
光明。此明護法。乃至廣説。善趣徳行既其如
此。何得抑之判爲下品。三人無有本善。但由
現縁而生於彼。故知十信解是下品。中品上
生謂前三果。如經無聖果之言。而言生彼得
羅漢故。中品中生。謂七方便。以生彼已方得
初果故。中品下生。謂凡夫有世間善。問曰。中
品三人幾所劫量得至初地。答曰。文雖不言。
或四五六乃至七八九劫得至初地。以下品
下生人經十小劫得初地故。准例應知。而人
迷謬以小乘三果及七方便人在十信上。如
實義者在十信下。二乘聖人八萬劫等到發
心處。以是義故。漸悟菩薩先直往。又十信
人以三小劫得至初地。三果聖人反七方便
不同。如是故漸悟菩薩不得在十信上。從十
信前凡夫人中純有諸過無善法。中隨過輕
重分爲下品三生之人。如是等人雖本善而
因善友命終發心以爲因。無量壽佛本願爲
縁。亦得往生安樂淨土
無量壽述義記中云。初定位者。此中上輩。約
位在於十解已上。約行亦取十信位中信成
就者。雖未得入信成就位。而於其中亦有定。
信於佛智等不疑惑故。即是於熙連河佛前發
菩提心等聞大乘法能不謗故。中輩人者即
十信中信未成就未滿熙連已前人也。下輩
人者即十信位中最初發心。雖得發菩提心
而未能施等功徳。唯然成就十念念佛乃至
一念。以舊本中後二輩人皆有疑心。故知彼
是未滿熙連從不決定。唯依經文位分粗爾。
論無決不敢輒定
無量壽論釋第三云。復次明生彼利益者。上
品上生即生彼已見佛聞法悟無生忍。歴事
諸佛次第授記。得百千陀羅尼。上品中生經
七日已得不退轉。經一小劫得無生忍。上品
下生三七日後聞佛説法。經三小劫住歡喜
地。中品上生生彼土已蓮花尋開。聞讃四
諦即得羅漢。中品中生聞法歡喜得須陀洹。
經半劫已成羅漢。中品下生住於七日聞法
歡喜。過一小劫成羅漢道。下品上生聞法信
解發無上心。經十小劫得入初地。下品中生
聞説甚深經典即發無上道心。下品下生聞
説實相滅罪已歡喜即發菩提之心。以阿羅
漢功齊初地同體異名。准義應知。其發心在
十信初心時。不必在彼種性發心位中。自餘
諸義准思應解



安養抄卷第三
九品往生人皆有彌陀來迎耶
九品往生人蓮臺寶相如何二 加九品生人
皆坐蓮臺耶
生極樂有不得香花供養菩薩耶
清泰國與極樂同異云何四 或説
清泰
安養兜率往生難易云何五 又優
劣何
十念成就等及別時意趣文
問懈慢國相云何

  問。九品往生人皆有彌陀來迎耶
經云。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
佛。百千比丘聲聞大衆無量諸天。七寶宮殿。
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
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
菩薩授手迎接上品
上生
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
至。無量大衆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
前。讃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
來迎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上品
中生
阿彌陀佛及
觀世音大勢至。與諸眷屬持金蓮花。化作五
百化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
我來迎汝上品
下生
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遶
放金色光○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其身
坐蓮花臺中品
上生
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
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我來迎汝中品
中生
聞此事
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即生西方
極樂世界中品
下生
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
化大勢至至行者前○即便命終。乘寶蓮花。
隨化佛後生寶池中下品
上生
地獄猛火化爲清涼
風。吹諸天花。花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攝此人
下品
中生
命終之後。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
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下品
下生
惠遠疏云。次明去時見佛不同。佛具三身。一
者眞身。謂法與報。二者應身。八相現成。三
者化身。隨時現起。依如大經。上品之人。見佛
應身而來迎接。中品見化。下品夢覩不辨化
應。眞身常寂無迎接相爲是不論。依此觀經。
上輩三人。同皆見佛應化二身而迎接。但
於其中見化多少爲別異。中下不見以行劣
故。問曰。大經宣説中輩一切見佛。此經何故
有見不見。釋曰。大經總相言之。從多説見。此
經細分故有不見。其有見者。唯覩應佛不見
化身。劣於前故。下輩三人有見不見。下上
下中二人見佛。下下不見。但見蓮花。問曰。大
經宣説下輩不得見佛。此經何故説有見者。
釋曰。此經明修觀行。由觀滅罪故。令下輩分
有見者。雖復見佛但覩其化。劣於前故。問
曰。大經宣説上人唯見其應。中唯見化。下唯
夢覩不辨化應。此經何故宣説上輩應化倶
見。中輩見應。下輩見化。釋曰。此經明修觀
行。由觀心明。是故上人應化倶見。中人見應。
下人見化。大經之中不明觀行。爲是不同
雙觀經上卷説。四十八願中第十九願云。設
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徳。至
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
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同經連義述文讃中云。經曰。設我得佛至不
取正覺者。述曰。此次攝中品也。既云發菩提
心故。即知。不發心聖雖不迎無違本願之失
 淨土五會讃云法照寶池寶岸甚寛平。寶
地瑠璃千仭明。普勸衆生勤念觀。彌陀決定
自來迎
寶積經十七云無量
壽會
若我成佛。於他刹土有諸
衆生發菩提心。及於我所起清淨念。復以善
根迴向願生極樂。彼人臨命終時。我與諸比
丘衆現其人前。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平等覺經上云後漢月支三藏
支婁迦讖譯
我作佛時。諸佛國
人民有作菩薩道者。常念我淨潔心。壽終時
我與不可計比丘衆飛行迎之。共在前立。即
還生我國作阿惟越致。不爾我不作佛
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説阿彌陀
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
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
極樂國土
十住婆沙三云。若人願作佛心。念阿彌陀。應
時爲現身。是故我歸命文 彌陀
佛讃偈也
興記下釋下品下生中云。蒙彌陀大誓及佛
菩薩接。不逕惡道即往生淨土。問。此下下品
人。但見金蓮花不見佛菩薩。云何言接耶。答。
見金蓮花者即佛菩薩接
群疑論六云懷感
禪師
問曰。何因九品往生。皆有阿
彌陀佛乘其本願來迎行人生佛國土。唯中
品下生不言聖衆來迎。有何意也。釋曰。准依
四十八大願。若不來迎不取正覺。又下品三
生。猶得聖來。准上准下。必應聖迎。然不述
者。或是翻譯者脱。或是略而不述。有釋。中品
三人佛以大慈大悲。臨終之時而來迎接。唯
非是本願故。中品下生者。佛不來迎。唯是經
文脱也。四十八弘誓願中説。設我得佛。十
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徳。至心發願。欲生
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現其人前者。
不取正覺。此願中既言。發菩提心修諸功徳。
不與大衆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此發菩提
心言。是發無上大菩提心。此中品等三人。
猶未發無上菩提心。但是修諸功徳願欲生
者。雖得往生佛不來迎。不違本願。已不發菩
提心。非是當於本誓願也。藥師經中。説八菩
薩示其道路令生西方。此即佛不來迎。佛若
來迎佛自引去得生西方。何須藥師瑠璃光
佛遣八菩薩示其道路也。故知。無佛所以佛
不來迎者。亦是不違本誓願。以彼人先雖修
道。以非專心決定故。不是至心發願欲生
彼國故。藥師經言而未定者。是至心發願。即
非不定之人也。又彼經所明之行。當此中品
三人。非當本願也。又菩薩處胎經説。衆生作
西方業。多分不得生於西方。生於懈慢國中
者。此非是專修西方業至心發願之人。以行
業不專發願不志。不當本願故不來迎。佛
若來迎。即是西方淨業業成。豈容佛迎而生
懈慢國也。爲無量壽經説。三輩人皆發無上
菩提之心。悉得佛迎。縱令不見猶當夢見而
得往生也
  問。九品往生人蓮花臺寶相如何二 加
品生人皆
坐蓮臺耶
經云。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自見其身。乘
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上品
上生
紫金臺至行者前○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如
一念頃即生彼國上品
中生
持金蓮花○來迎此人
○時即自見坐金蓮花坐已花合。隨世尊後
即得往生上品
下生
放金色光至其人所○自見其
身坐蓮花臺○未擧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中品
上生
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我來
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花上。蓮花即合生於西
方極樂世界中品
中生
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
士屈申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中品
下生
行者見
化佛光明○即便命終乘實蓮花。隨化佛後
生寶池中下品
上生
花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
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花之内
下品
中生
命終之後。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
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下品
下生
  私云。中品下生下品中生。不見乘何生耶
又疑云。何故上品下生坐金蓮花也中品
七寶耶。又中品下生亦無迎耶
群疑論七云。問曰。九品生人行有優劣。聖迎
多少花開早晩。珍臺寶蓮悉有差降。何因上
品下生與下品下生。一種金花遂無優劣也。
釋曰。此有三義。一釋曰。此非坐人花也。此或
佛來迎佛所乘花也。其人障重不感見佛。但
見佛坐仍不分明。猶如日輪朦朧似覩也。二
釋。此人障重不感佛迎。但得金蓮引生淨土。
觀經説住其人前。若是坐花。何不説坐寶蓮
花也。三釋。此是坐花。雖同是金蓮花。大小勝
劣。莊嚴麁妙自分二品蓮異。何妨是有差別
九品往生義云横川問曰。上品三人金臺來
迎。中品上生人坐蓮花臺往生。今此中品中
生之人。七寶蓮花而迎之。何以此品人勝前
前品耶。答曰。上品行者。菩提心熟無有善惡
間雜之義。爲表此意。金臺來迎。中品上生人。
長時持戒故。一色蓮臺來而接之。經亦云。蓮
臺不明。是何色。以義推之。除金色非金寶色
中隨一蓮哉。今□品者修因不定。一日一夜
雖持淨戒。或遇違縁暫退□行善法。或修或
息。爲表此意。七寶雜色蓮花來迎。譬如生天
業名爲白業。生人之業名黒白業也
雙觀經下云。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
○無量壽佛與諸大衆。現其人前。即隨彼佛。
往生其國○其中輩者○其人臨終。無量壽
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眞佛與諸大衆。
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其下輩者
○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但説三輩
不説九品也
  問。觀經意。化佛迎是下品也。何中品化佛

私云。雙觀經中品化佛者。是中下品耳。下
輩夢見者下下品耳
疏云。一得道有遲疾。二所乘有異。初則金剛
臺中紫金臺下金蓮花 此文總説九品人

本願藥師經云。若有四衆有能受持八分齋
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
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
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充如來名號。臨
命終時。有八菩薩。乘神通來示其道路。即於
彼界。種種雜色衆寶花中自然化生
  問。可有生極樂不得香花供養菩薩耶
陀羅尼集經第二云。若四部衆將持七寶滿世
界中。布施十方一切諸佛。不如一錢一花一
香好心布施。阿彌陀者○若人燃燈供養生阿
彌陀佛國。即得天眼。見於一切十方世界諸
佛。若人以香布施供養。死生阿彌陀佛國。即
得香身。身上香雲常出。若人五體投地。恭
敬禮拜阿彌陀佛者。往生彼國。若人將以花
香衣食水壇等種種供養。念彼佛者往生彼
國。即得香花衣食。若人不以香花食等供養
者。雖得生彼淨土。而不得香花衣食等種種
供養之報 往生要集下云。問。如□娑婆行
因極樂階位有別。所感福報亦有別耶。答○
大都無別細分有差。如陀羅尼集經第二云。
若人不以香花衣食等供養者。雖生彼淨土。
而不得香花衣食等種種供養之報此文違彼佛
文願。更恩

玄一師因法師同云。約實而論亦有勝劣。
然其状相似故説無好醜
雙觀經上云。阿難彼佛國土諸往生者。具足
如是清淨色身諸妙音相。神通功徳兩處入
宮殿。衣服飮食衆妙花香。莊嚴之具。猶如第
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飮食時。七寶鉢器。自然
在前。金銀瑠璃。車&T027012;馬腦。珊瑚虎珀。明月
眞珠。如是諸鉢。隨意而至。百味飮食。自然盈
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爲
食。自然飽足。色身柔軟無所味著
雙觀經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
其徳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
取正覺文 第二
十四願也
又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
至。如佛所讃。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求
裁。縫染浣濯者。不取正覺文 第三
十八願也
密嚴經上云。極樂界中人。自然隨念食。牟尼
勝自在。定爲甘露味
  問。清泰國與極樂同異云何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云。爾時世尊告
諸比丘。今當爲汝演説。西方安樂世界。今現
有佛號阿彌陀。阿彌陀佛。與聲聞倶如來應
正遍知。其國號曰清泰。聖王所住。其城縱廣
十千由旬。於中充滿刹利之種。阿彌陀佛如
來應正遍知。父名月上轉輪聖王。其母名曰
殊勝妙顏。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智
慧弟子名曰欖光。神足精勤名曰。大化。爾
時魔王名曰無勝。有提婆達多名曰寂云云
正記如上四種佛
土中抄之
七卷章七云如上四種佛
土中抄之
同上文云。且阿彌陀佛眼如四大海水。眉間
毫相如五須彌山。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
河沙由旬。應是初地菩薩所見○此他受用雖
有父母。亦現受生不先處天方下成佛。鼓音
王經説。阿彌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
子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魔王名無勝。調
達名寂。無量壽論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
不生。既是報土。無實女人。佛及菩薩化爲
母。等化分段身故。現此相化變化身未見誠
説。法花經中説。大迦葉當成佛時。無有魔事。
雖有魔事及魔人。皆護佛法。尚有此相。況報
土中有實魔事。然大菩薩化爲魔王。障他受
用時現有之。觀音授記經説。阿彌陀壽命無
量。百千萬億劫。當有極滅度之後。觀世音
菩薩。明相出時。於七寶菩提樹下成等正覺
○此佛滅已大勢至成佛○十地機宜先已淳
熟故。化彼疑即身成佛。不説先住何處何天。
後來補處。即以此身就座成佛。是他受用大
悲所薫生因所生成佛之相 無量壽經文
讃中云憬興然音聲王云。阿彌陀佛有父母者。
有説。彼顯穢土佛有父母。非淨土故不違。此
文自説。魔王名曰無勝。提婆達多名曰寂故。
有説不然乃至今之所有自有二義。初即彼
佛雖後有母。而是變化。唯佛孤有故。言無
女者。除佛之母元既化女。況亦其實故不相
違。後即准悲花經。或有菩薩。於彼國生修菩
薩行。即於彼土成等正覺。或有菩薩。於此
世界生已修行往化。方成等正覺。法花龍女
之一類是也。本願不同應現異故。今阿彌陀
佛。蓋亦餘國受胎□身修菩薩行。往昔有佛
淨土而成道。故音王經云。有父母者。説本所
生之土。言有淨土者。即成佛世界故皆無違。
略開二途。學者應思云云
淨土論云。二者實有父母名之爲胎。如鼓音
聲王陀羅尼經説。此即阿彌陀佛亦有父母
等。經云。城名清泰。十千由旬。於中充滿刹利
之種。父名月上轉輪聖王。母名殊勝妙顏。子
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勝。智慧弟子名欖
光。神足弟子名云化。魔名無勝。提婆達多名
此自別化一段衆生唯今念佛往
生者也。此是處一見有異也
又出彼佛化土中
云。又出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云。阿彌陀佛有
父母及子。舍利弗目連提婆達多等也
群疑論六云。問曰。既言淨土無女人。如何鼓
音聲王陀羅尼經説。阿彌陀佛國如經文
同不抄
若無
女人如何有母耶。釋曰。今爲三釋。一釋云。佛
有用身變化身。觀經説者是受用身。鼓音聲
王經説者是變化身也。又受用身中化分段
生死諸佛菩薩。現胎生身有父母等。化變
易位現化生身。便無父母。二釋云。此父母城
邑等。並是諸功徳法。如維摩經説。智度菩薩
母。方便以爲父母等。亦以諸功徳作種種人
名。説種種法○三釋云。如悲花經等説。諸
佛成道於淨穢土。所現成道種種不同。或有
菩薩。於彼國生修菩薩行。即於彼國成等正
覺。世界不變。名號與劫亦無有異。更別立稱。
或有菩薩。於彼國生。修菩薩行。即於彼國
成等正覺。世界不變。名號與劫亦無有異。或
有菩薩。於彼國生。修菩薩行。即於彼國成等
正覺。當成佛時。世界即變勝前世界。名號與
劫悉皆改轉。如觀音授記經中具説。或有
菩薩。於此世界生已。往他方世界成等正覺。
具如悲花經説○又如諸經中○或有此世界
生於中成道。有他世界生他世界成道。如
法花經説如龍女。於此娑婆世界畜生道生。
後往南方無垢世界。捨彼女身即成男子成
等正覺。又花光如來於是胎生。於淨土中成
等正覺。經云。佛爲王子時棄國捨世榮。於最
末後身出家成佛道。以此准知。花光佛於他
方世界受於胎生。於淨土中成等正覺。若非
胎生 寧爲王子。棄捨國榮也 今阿彌陀佛
亦爾。於清泰受彼胎生。於極樂國成等正覺
阿彌陀經疏云元曉聲王經説。安樂世界阿彌
陀佛有父母者。是變化女非實報女。如婆沙
論説女人不生彼者。無實女故。如變化鳥。此
亦如是故。又復雖有父母而非胎生。實是化
生假爲父母。如彼經言。若有四衆能正受持
彼佛名號。以此功徳。臨欲終時。阿彌陀佛
之。與大衆往此人所。令其得見。尋生慶悦倍
増功徳。以是因縁。所生之處永離胞胎穢欲
之形。純處鮮妙寶蓮花中自然化生。具大神
通光明赫奕。當知父母假寄之耳。又彼經云。
阿彌陀佛與聲聞倶。如來應供正遍知。其
國號曰清泰。聖王所住。其城縱廣十千由旬。
而觀經説。彼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
沙由旬。城小身大不相當者。當知彼佛有衆
多城。隨衆小大城亦小大。大城之中以大身。
小城之中現以小身。聲王經云十千由旬者。
是與聲聞之住城。當知佛身相當而住。觀
經所説身廣大者。當知其城亦隨廣大。與諸
大衆倶住處故。如兩卷經及此經中。蓮花大
小懸殊。隨池有大小其花亦爾大小。當知城
身大小亦爾。當知其餘相違准此會通。或
説。聲王經中説有父母。是顯彼佛所在穢土
者。是義不然。所以然者。彼既説寶蓮花中自
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又下文云有二
菩薩。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此二菩薩侍
立左右。此等皆是淨土相故。不異觀經之所
説故。當知彼經所説提婆達多。及魔王等。皆
於淨土變化所作。不由此等爲非淨土。如
化畜生非穢土故 遊心安樂云元曉論説
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然鼓音聲王
陀羅尼經云。阿彌陀佛父名月上轉輪聖王。
母名曰殊勝妙顏等。乃至廣説者。或云説化
佛所居化土。論所説者是受用土。或言是法
門父母。如維摩經説。由是道理故不相違
往生要集下云。問。彼佛所化爲唯極樂。爲亦
有餘。答。大論云。阿彌陀佛亦有嚴淨不嚴淨
土。如釋迦文○問。何等是耶。答。極樂世界即
是淨土。然其穢土未知何處。倶道綽等諸師。
以鼓音聲經所説國土爲彼穢土。如彼經乃至
云云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讃中云憬興鼓音聲王云。
阿彌陀佛有父母者。有説彼顯穢土佛有父
母。非淨土故不相違。此文自説。魔王名無勝。
提婆達多名曰寂故。有説不然。雖有魔王
而守護故不爾。即違法花經中飮光淨土魔
及魔民。皆護佛法故。應説彼經顯變化土。亦
有女人自説所生之處。永離胞胎穢形之形
故。而無女人者即受用土也。有存此言善順
菩薩瓔珞經也。如彼經第一十釋慧智造如
來淨土云。但男女衆生。不如阿彌陀國得道
者故。雖有男女而無男女之欲。此必不然。既
云男女衆生不如彌陀土。必不可言有女人
故。有説。彼經父母城邑等。皆是功徳法。如
維摩説。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花嚴經中
文殊師利。於覺城東遇善財童子。經言。覺城
還是功徳之名故無違可釋。此亦不然。自受
用身必由智度。及以方便應有父母故。許即
必有莫大失故。今之所存自有二義。初即彼
佛雖復有母。而是變化。唯佛孤有故。言無女
人者。除佛之母更無化女。況亦眞實故不相
違。彼即准悲花經。或有菩薩。於彼國生修菩
薩行。即於彼土成等正覺。或有菩薩。於此世
界生已。修行往他方土成等正覺。法花龍女
亦一類是也。本願不同應現異故。今阿彌陀
佛蓋亦餘國受胎生身修行菩薩行。往尊音
佛淨土而成佛道故。音王經云。有父母者。説
本所生之土。言有淨土者。即成佛世界故無
違。略開二途。學者應思
觀經記上云然鼓音聲經。彌陀父月上。母
殊勝妙顏。是彌陀穢土。如智度論。釋迦文佛
更有清淨世界。如阿彌陀佛國。其阿彌陀佛
有嚴淨不嚴淨世界。如釋迦文佛國。又鼓音
聲經清泰國者。十千由旬。彌陀極樂量甚
廣大。又佛身長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
旬。淨穢別者事理分明。若爾何故正指西方
彌陀出父母者。爲顯阿彌陀穢土。非餘釋
迦淨土。依智度論。廣指西方金銀乃至七寶
爲地。皆是我身。若依涅般。但指西方無勝世
界。是我淨土
雙觀疏云或照百佛世界。或照千佛世界
等者。阿彌陀佛現身非一故。身光明小大
不同。最小咸百國。大者乃至無邊。問。若
最小照百國者。何故願云光明有能限量。下
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
覺。答。彼説體外所照。此文説於圓光體照。
所以知。非下交量中餘佛光明。或照七尺乃
至一刹。此言七尺至一刹者。皆説光體非先
外照。如釋迦佛圓光一尋。此説光體非外
照也。一尋猶是七尺爲一尋。彌陀身量大
小不定。隨其身量光亦一尋故。論説言相
好光一尋。觀經所説無量壽佛身。高六十
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如五須
彌山。眼如四大海水。圓光如一百億三千
大千世界。且説一機所現相也。阿彌陀經
云。項中圓光明所炎照至恒沙刹者。皆説
他受用身光也。十地上下所釋異故。大小不
定。皆交量中餘佛光明。小者七尺。大者乃至
照一佛刹。舊兩本中小者七尺。大者二百萬
億佛國。然即一刹擧大者末最。七尺擧小者
非盡本。雖是同侍譯者異故。所擧不同耳
大阿彌陀經上云。佛云。阿彌陀佛光明最尊
第一無比。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八方上下。
無央數諸佛中。有佛頂中光明照七尺。有佛
頂中光明照一里。有佛頂中光明照二里○
有佛頂中光明照百佛國。有佛頂中光明照
二百萬佛國。佛言○阿彌陀佛頂中所炎照
千萬佛國。所以諸佛光明照所有近遠者何。
本其前世宿命求道。爲菩薩時。所願功徳。各
自有大小。至其然後作佛時。各自得之。是故
今光明轉不同等。諸佛威神同等爾。自在
意所欲作爲不預計。阿彌陀佛光明所照最
大。諸佛光明皆所不能及也 平等覺經同

  問。安養覩率往生難易云何 又優劣

十疑云。問。彌勒菩薩。一生補處即得成佛。持
上品十善得生彼處。見彌勒菩薩。隨從下生
三會之中。自然而得聖果。何須求生西方淨
土耶。答。求生兜率。一日聞道見佛。勢欲相
似。若細比校。大有優劣。且論二種。一者縱持
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彌勒上生經云。行
衆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無方便接引
之文。不如阿彌陀佛本願力光明力。但有念
佛衆生。攝取不捨。又釋迦佛。説九品教門。方
便接引。慇懃發遣。生彼淨土。但衆生能念彌
陀佛者。機感相應。必得生也。如世間慕人能
受慕者。機會相投必成其事。二者兜率天宮。
是欲界退位者多。無有水鳥樹林風聲音樂
衆生聞者。悉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有
女人。皆長諸天愛。著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
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彌陀淨土水鳥樹
林風聲音樂。衆生聞者。皆生念佛發菩提
心。伏滅煩惱。又無女人二乘之心。純一大乘。
清淨良伴。爲此故煩惱惡業。畢竟不起。遂
至無生之位。如此比校。優劣顯然。何須致
疑也。如釋迦佛在世之時。大有衆生。見佛不
得聖果者。如恒沙。彌勒出世亦爾。大有不得
聖果者。未知彌陀淨土。但生彼國已。悉得無
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爲生死業縛也。
又聞西國傳云。有三菩薩。一名無著。二名
世親。三名師子覺。此三人契志同生兜率願
見彌勒。若先亡者得見彌勒。誓來相報。師子
覺前亡。一去數年不來。後世親無常臨終之
時。無著語云。汝見彌勒。即來相報。世親去
經三年始來。無著問曰。何意如許多時始來。
世親報云。在彼天中。聽彌勒菩薩一座説法。
旋遶即來相報。爲彼天日長故。此處已經
三年。又問。師子覺今在何處。世親報云。師子
覺爲受天樂。五欲自娯。在外拳屬。從去已來。
總不見彌勒菩薩。諸小菩薩。生彼尚著五欲。
何況凡夫。爲此願生西方定得不退。不求生
兜率也
西方要決云。第七西方淨土。彌勒天宮。共相
比校。以彰優劣。疑曰。彌陀淨土。去此懸遠。
彌勒天宮。現居欲界。何不願生兜率。乃趣西
方。捨易求難。是非迂滯。通曰。比決兩縁。凡
有多種。略陳十異。同釋衆疑。一命有長短。
二處居内外。三境分穢淨。四身報兩殊五種
現差分。六進退修異。七界非界別。八好醜形。
乖。九捨生不同。十經勸多少。一命有長短
者。兜率壽命短四千歳。西方壽命。百千萬億
那由他阿僧祇劫。二處居内外者。兜率天宮。
惠業若多。即生内處。親侍彌勒。惠少福多。
即生外處。不見慈尊。淨土之中。一無内外。
報雖優劣。倶是聖賢。三境分穢淨者。若生
兜率内院。見彌勒尊聖會之境。能發淨縁。
外院香花樓臺音樂。皆生染著想。西方樹
鳥水網樂音。觸對六根。無非長道。四身報
兩殊者。天中正報。男女兩殊。更相染著。
障諸道業。西方生者。皆是丈夫。於自他身。
清潔無染。五種現差分者。若生天上。種現
之惑倶行。但生西方。唯種永無現惑。六進退
修異者。若生天上。多有男女。惠力輕微。多不
免退。往生極樂。惠力増強。障染既絶欲行。
唯轉進修。七界非界別者。上生兜率。未離
欲界。火炎若起。不免焚燒。如生西方。永辭
三界。水火風等。並不能害。由彼國中有形質
故。非無色界。依地居故。不染色境故非色界。
無婬及段食故非欲界。八好醜形乖者。生在
天中。男女不同。好醜殊異。若生淨刹。紫磨
金身。一類瑩嚴。具丈夫相。九捨生不同者。捨
命生天。無人接引。若生淨國。聖衆來迎。十經
勸多少者。勸生兜率。唯有上生經文。不至慇
懃。粗令作業。勸生淨土。經論極多。大聖慇
懃。專誠使往。又問。西方淨土。處勝時安。一
切下流。如何並往。答曰。彼方精微。欲往實
難。佛力加持。去之甚易
興記上云。次對餘處明難易者。如有人言。彌
陀極樂界外淨國往生甚難。彌勒兜率界内
穢土求生。穢易。此語不盡不應。專依今明難
易。略作二門。一修因難易。二得果優劣。就初
門中略明四別。一作因法別。極樂作因無善
不因。兜率作因要助戒縁。二行成就別。極
樂乃至十念行成就。兜率多念發教行成。三
自他力別。極樂憑彼彌陀四十八願力。兜率
無憑但自力修。四慈強縁別。極樂非但彌陀
來迎觀音勢至自來勸進。兜率雖有彌勒迎
接無彼大士勸進之助。問。兜率要待戒縁助
者。何故彼經佛告優婆離。佛滅度後比丘比
丘尼乃至摩睺羅迦等。是諸大衆。若聞彌勒菩
薩名號。聞已歡喜恭敬禮拜。此人命終如彈
指頃。即得往生。答。此實受戒後聞名人。都
不受戒不得生天。所以知者。彼經上文。佛告
優婆離。若有比丘及一切大衆。不厭生死。生
兜率天者乃至欲爲彌勒作弟子者。當作是觀
者。應持五戒八戒具足戒。身心精進。不求斷
結。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天上上妙快樂。
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既
先勸戒後教修行。若不如教即成邪觀。又眞
諦師引經論云。有受戒人方生人天。若受雖
修施等。但感□龍及鬼道等。既生兜率。豈無
戒耶。次得果中亦有四異。一退異。極樂一生
永無退沒。兜率亦有退沒之義。二壽命限異。
極樂無量阿僧祇劫。及無中天。兜率但是
四千歳壽亦有中夭。三起心受異。極樂但起
善心樂受。兜率三受間起。四六塵境異。極樂
界見聞離染識理得益。兜率後有地染迷理
過失之事。既知。如是因果易優。理應發心修
極樂業
淨土論下云。第七將西方兜率。相對校量優
劣。問曰。兜率天宮。彌陀淨土。此之二處。倶
是佛經所讃。未知此二何優何劣。答曰。此之
二處各有三義。未知問何。三義者。一是化主。
謂佛。二是處所。謂世界。三是所化衆生。謂
往生者。若於化主。乃齊是法王。倶稱善逝。身
充萬徳。土盈衆美。倶爲化衆生。或居穢土。則
岳墟滿野。或處淨刹。則奇寶盈邦。如欲校
其佛徳。則無優劣也。若論其處則互有優劣。
且如兜率天宮。則構空而立。極樂世界。則
就地而安。此則空實異居。人天趣別。若據此
土一往論。則天優人劣也。若論其淨穢者。兜
率雖是天宮。由有女人。故名之爲穢。極樂雖
是地界。由無女人故號之爲淨。然此之淨穢
有十種異。一有女人無女人異。兜率男女雜
居。極樂唯男無女。二有欲無欲異。兜率有
上心欲。染著境界。極樂無上心欲。故常發
菩提心。三退不退異。兜率處所是退。極樂處
所是不退。四者壽命異。兜率壽命四千歳。仍
有中夭。極樂壽命無量阿僧祇劫。無夭壽者。
五三性心異。兜率則有三性心間起。故惡心
墮地獄。極樂唯有善心生。故永離要道。六三
受心異。兜率三受互起。極樂但有樂受。七
六塵境界異。兜率六塵。令人放逸。極樂六
塵。令人發菩提心。八受生異。兜率受生。男在
父膝上。女在母膝上。極樂受生七寶池内蓮
花中生。九説法異。兜率唯佛菩薩説法。極樂
水鳥樹林皆然説法。十得果異。兜率生者。
或得聖果。或不得極樂生者。定得無上菩提。
若就此義。西方大優。兜率極劣也。若論往生
之人。往西方易。上兜率者難。此之難易亦有
七種差別。一報別。極樂是人。兜率是天。此
則天難人易。二因別。極樂但持五戒。亦得往
生。兜率具修十善。方得上生。三行別。極樂乃
至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觀經。兜率具施
戒修三種。始得上生出彌
勒經
四自力他力別。極樂
憑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他力往生。兜率無
願可憑。唯自力上生。五有善知識無善知識
別。極樂有觀世音大勢至。常來此土。勤進往
生。臨命終時。&T016254;金剛臺。來迎行者。種種讃
嘆。勸進其心。即得往生。兜率天此二菩薩故。
但自進上生。六經論勸生處多少別。極樂
説處。經經中讃。論論中勸。兜率説處。但經
讃處稀。亦論勸處少。七觀古來大徳趣向者
多少別。極樂上古已來大智名僧趣向者。多
兜率上古已來大徳願樂者少。由此義故。往
生西方則易。上生兜率稍難也云云 群疑論
四云。問曰。西方淨土與兜率天宮。二處校量
有何優劣。釋曰○以十二義彰其勝負。一主。
二處。三眷屬。四壽命。五内外。六身色。七相
好。八五通。九不善。十滅罪。十一苦樂。十二
受生。言主者。兜率天主○補處未成妙覺○
阿彌陀佛已成正覺○言處者。兜率是娑婆
穢土○極樂是淨土○言眷屬者兜率○間男
女極樂○陀彼女人○言壽命者。兜率天宮
○四千歳。然有中夭○西方壽命無量阿僧
祇劫○言内外者。兜率天宮有内外院。内
則親近補處。永無退轉。外則耽茲五欲。不
免輪迴○西方縱令下品蓮花啓發得遇觀音
○言身色者。兜率天身色○然其終時。五
衰相現○西方純眞金色光明照曜百千由旬
○言相好者。諸天身相○有四八殊○西方
淨土○悉有三十二○言五通者。如四十八
願言。設我得佛。國中衆生。所得五通。或見
或聞。下至百千萬億諸佛國土。兜率諸天
縱有報通○豈能越界○言不善者。彌勒天
宮諸往生者。既是凡夫。生居欲界。縱逢補處。
親聞大乘。具惑凡夫更無願攝。還起諸惑不
善之心。淨土衆生無斯惡境故○言滅罪者。
彌勒上生經言。若一念頃稱彌勒名。此人除
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恒聞彌勒名合掌恭
敬。此人除却百千劫生死之罪。若有敬禮彌
勒者。除却百億劫之罪。豈比一聲稱阿彌
陀佛。即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言苦樂者。
兜率五受間生。極樂無有憂苦○言受生者。
兜率受生。或在男女膝上懷中。淨土受生唯
居花裏。或寶池中 又云。問曰。諸有學者
咸知西方勝於兜率百千萬倍。然恐淨土是
彼殊方。諸願生人恐難得往。是以古今盛徳
碩學高僧。咸謂難生。作兜率業。今既勸修淨
土行。其義如何。斯疑最深。請除其惑也。釋
曰。此疑也誠深矣。古來盛徳博通玄旨。探
究内外。精閑大小。尚於此義猶自躊躇。況僕
下愚是非莫辨。豈能釋茲幽滯。辨之難易者
哉○然兜率與西方所修之行。有十五同八
種異○觀行同者。願生兜率者。上生經言。一
一思惟兜率陀天上妙快樂。作是觀者。名爲
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願生西方者。觀經
言。寶地寶樹寶池佛菩薩等。一一觀察。亦言。
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此其同也。二持戒同者。上生經言。應持佛禁
戒。觀經言。受持三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此其同也。三十善同者。上生經言。思惟十
善。行十善道。觀經言。慈心不殺。修行十善○
四懺悔同者。上生經言。聞是菩薩。大悲名字。
五體投地。誠心懺悔。是諸惡業速得清淨。鼓
音聲王經言。六時專念。五體投地等○五造
立形像有爲功徳同者。上生經言。造立形像。
香花衣服繒蓋幢幡。無量壽經言。多少修善。
奉持齋戒。起立塔像○散花燒香。六聖迎同
者。上生經言。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
光。與諸天子兩曼陀羅花。來迎此人。觀經言。
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
手迎接○七稱念同者。上生經言。若一念頃
稱彌勒名。觀經言○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
陀佛○八禮拜同者。上生經言。禮拜係念。淨
土論言。身業恭敬門。恭敬禮拜阿彌陀佛○
九迴向願生同者。上生經言。以此功徳迴向。
願生彌勒前者。觀經言。以此功徳迴向。願求
生極樂國○十讀誦經典同者。上生經言。讀
誦經典。觀經言。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十一
往生同者。上生經言。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即
得往生。兜率陀天。觀經言。如彈指頃。或言。
如一念頃。或言。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即生
西方極樂世界○十二見聖同者。上生經言。
値遇彌勒。觀經言。見佛色身衆相具足○十
三歸依同者。上生經言。頭面作禮。觀經言。即
下金臺。禮佛合掌○十四聞法同者。上生經
言。未擧頭頃。便得聞法。觀經言。光明寶林
演説妙法○十五不退同者。上生經言。即於
無上道得不退轉。阿彌陀經言。衆生生者。是
阿鞞跋致○言八異者。本願者。往生兜率。彌
勒本無誓願。往生西方。法藏比丘發四十
八弘誓大願。無願若自浮度水。有願若乘舟
而遊。斯一異也。言光明者。作兜率業者。慈氏
神光不來攝受。修西方業者。阿彌陀佛。白毫
毛孔圓光相好光明等○皆照念佛衆生。攝
取不捨○言守護者。兜率之業。慈氏不來守
護。西方業者。觀經言。無量壽佛化身無數。
與觀世音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稱讃
淨土經言。必爲如是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諸
佛世尊之所攝受。十往生經。遣二十五菩薩。
常守護行人○言舒舌者。上生兜率。無十方
諸佛舒舌證。勸西方極樂。有十方種覺舒
舌證誠。如兜率易往。淨土難生。十方世尊。何
須證勸也○言衆聖者。兜率之業無有衆聖
守護。發願願生西方。即有花聚菩薩山海惠
菩薩發弘擔願。若有一衆生生西方不盡。我
若先去不取正覺○言滅罪者。上生經言。稱
念彌勒。但除千二百劫生死之罪。觀經言。
稱南無阿彌陀佛。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
死之罪。言重惡者。上生經言。若善男子善
女人。犯諸禁戒。造衆罪業。觀經言。或有衆
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斯則造五
逆罪。不生兜率。然得往生西方土○言教説
者。兜率易生。西方難住。此乃凡夫之輩斟
酌佛性。窮之聖典。竟無經説。縱使道窮四果。
尚昧衣珠。位階十地。猶昏羅縠。況凡夫學
侶正習未亡。見修兩惑何時暫捨。縱尋聖教。
同諸模象。豈得依之楷定爲司南之語哉。然
無量壽經自有誠教言。横截五惡趣。惡趣自
然閉。昇道無窮極。易住而無人。此即佛教
顯然。斯八異也 遊心安樂云。第六往生
難易。於中有二。先明二處優劣。後述往生難
易。言優劣者。夫總談實徳。誰優誰劣。是故
齊是法王。倶稱善逝。身充萬徳土盈衆美。但
以爲化衆生。或居穢土。則丘墟滿野。或處淨
刹。則奇寶盈封。若論其處。非無優劣。兜率
天宮則構虚而立。極樂世界就地而安。此則
人天趣別。若據此土法論彼界。則天優人
劣也。若論淨穢者。兜率有女人。極樂無女人。
粗分淨穢有十異。謂兜率天界地狹隘○亦
男女雜居。亦有現行欲染。亦有退轉。亦壽
四千歳。仍有中夭。身量亦小。又三性心間起
故。以惡心或墮地獄。又三受互起。又六塵境
令人放逸。又男生在父膝上。女生在母膝
上。又唯以菩薩爲説法主。又或得聖果。或有
不得。若西方土。反此爲相。若就此義。西方大
優也。後論往生難易。或説西方易生。兜率
難生。且有七種差別。一極樂是人易生。兜率
是天難生。二極樂但持五戒得生。兜率具修
十善方往。三極樂乃至十念往。兜率具施戒
修方往。四西方終憑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往。
兜率可憑唯自力往。五西方有觀世音菩薩
等常來。此土勸進往生。兜率無此事。六西方
經論具讃勸。兜率但一經讃説。七古來大徳
向西方者多。向兜率者少。由此義故。西方
易往生。兜率難上生也。或説兜率易生。極
樂難生。所以知者。知足天同在此界内。外大
小所能信許。既是化土。故言得生。唯上生經
典。四衆行六事法。八部聞名善讃懺悔惡業。
修十事行。迴願生彼。一切皆得。極樂世界。
准對法論別時意趣者。如説若有願生極樂
世界。皆得往生意在別時。猶貨一錢而得
千錢。故彼經言。非小善根因縁而得生彼。天
親論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又彼佛豪
相。如五須彌山。豈凡夫類。能見此相。如是
等義。誠證非一。是故願往西方萬一不生。或
説在前二説並不盡理。凡言往生難易。一任
因縁。縁謂諸佛菩薩同體大悲。因是四衆九
輩所起願行。同體之悲。雖無限人。衆生之
業猶是參差。若是業因熟者。隨願便生。非
以人天如難往。亦以淨穢如有礙。若其願行
闕者。現前已滅。豈由同界而易生。復以化身
而輒竭。由是王舍城内三億之家同居一郷。
不聞如來之名。那落伽中八萬之人別住。無
暇來見金色之相。則知。衆生起行。良由勝
縁之相屬。有失不失。或有性自屬彌陀。或
有本來繋慈氏。隨自所屬界得道○何爲徒
交難易之論云云
  十念成就等及別時意趣文
經云
疏云。稱無量壽佛至於十念者。善心相續至
十念。或一念成就。即得往生。以念佛除滅罪
障故。即以念佛爲勝縁也。若不如此者。云何
得往生也
十疑第八疑云。問。衆生無始已來造無量業。
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識。又復作一切罪業。無
惡不造。云何臨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過
三界。結業之事云何通。釋曰。衆生無始已
來善惡業種。多少強弱並不得知。但能臨終
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者。皆是宿世善業強。始
得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若惡業多者。善知識
尚不可逢。何論十念成就。又汝以無始已
來惡業爲重。臨終十念爲輕者。今以三種道
理校量輕重不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云何
爲三。一者在心。二在縁。三者在決定。在心
者。造罪之時。從自虚妄顛倒心生。念佛心者。
從善知識。聞説阿彌陀佛眞實功徳名號。心
生一虚一實。豈得相比。譬如萬年闇室。日光
暫至而闇頓滅。豈有久來之闇不肯滅耶。在
縁者。造罪之時。從虚妄癡闇心。縁虚妄境界。
顛倒生念佛之心。從聞佛清淨眞實功徳名
號。縁無上菩提心生。一眞一僞豈得相比○
在決定者。造罪之時。以有間心有後心也。念
佛之時。以無間心無後心。遂即捨命。善心
猛利。是以即生○如有人。一生已來修十善
業。應得生天。臨終之時。起一念決定邪見。
即墮阿鼻地獄。惡業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
一生之善業。令墮惡道。豈況臨終猛利心念
佛眞實。無間善業不能排。無始惡業不得生
淨土。無有是處。又云。一念念佛。滅八十億劫
生死重罪。爲念佛時。心猛利故。伏滅惡業。決
定得生。不須疑也。上古相傳判十念成就。
作別時意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攝論
云。由唯發願故。全無有行。雜集論云。若有
願生安樂淨土。即得往生。若聞無垢佛名。
即得阿耨菩提者。並是別時之因。全無有
行。若將臨終。無間十念。猛利善行。是別
時意者。幾許誤哉。願諸行者。深思此理。
自牢其心。莫信異見。自墜陷也
七卷章七云。觀經所説諸觀。及孝養父母等。
乃至 念爲淨土因者。攝大乘云。非唯由願
方乃至得生。別時意故。如以一錢貨得千錢。
別時方得。非今即得。十念往生亦復如是。十
念爲因。後方漸生。非由十念死後即生。爲除
懈怠不修善者。令其念佛説十念因生淨土
云云
西方要決云第十二依攝大乘論。會釋別
時義者。論云。唯由發願。即往生安樂者。是別
時意。疑曰。准依攝論判釋別時。令發教念佛
如何即往。通曰。今依攝論判釋別時。與淨土
門一無差殊。何者。由但發願未可即生。依願
念佛乃成淨業。願行前後故説別時。非謂
念佛不即生也 淨土論中云迦才問曰。如
攝大乘論釋作別時意。豈不是破耶。答曰。彼
論所明有別時有不別時。天親菩薩判作別
時意者。何故攝論後文。將造論功徳。迴向衆
生。願生淨土也。又何故造往生論。勸人往生
遊心安樂
本同云
又云。問曰。無著菩薩云玄覽聖心揣諸經旨。
略用四意四依。如淨土一門。判作別時意。今
乃云。衆生修行即得往生。是義云何。答曰。○
彼論但據空發願。不論修行者。餘經中説。
兼論修行。若佛經中。説衆生發願即得往生
者。並是別意説。不得往生也。如小阿彌陀經
云。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於彼國
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也。如此等經。總
是別時意説。不得即生也。若如諸淨土經。
或明三福業十六觀門。或令發菩提心。七日
念佛。或教發願迴向。十念往生。如此等經。
並是往生。即非別時也。故彼論云。由唯發願。
是別時意也。既空發願。理是別時也云云
興記下云。問。具足十念生於淨土。於爲別時
意爲即耶。答。解者不同。有説。別時如雜論
説。後有説言。由唯發願。於安樂土得往受生。
名別時意。莊嚴論云。若人願見阿彌陀佛。一
切皆得往生。此由別時得生彌勒問經。彌勒
白佛言。如佛所説。阿彌陀佛功徳利益。若能
十念相續不斷念佛者。即得往生。當云何念。
佛言。非凡愚念。非不善念。不雜結使念具如
是十念。即得往生安養國。何等爲十一者。於
一切衆生常生慈心乃至十者正念觀佛。除
去諸想相。如是等文。故知別時。有説。即時
上引二論。但願無行故。別時意念。此經中具
足十念念佛稱名願生彼國。既具願行。豈非
即時。彼彌勒問所説十念。望受用土。非變化
土。此經十念。望變化土。若望受甲此亦別時。
基師等大同後説
安樂集上云。第九據攝論與此經相違。料
簡別時意語者。今觀經中佛説。下品下生人
現造重罪。命終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即
得往生。依攝論云。噵佛別時意語。又來通論
之家多判此文云。臨終十念。但得作往生因。
未得即生。何以得知。論云。如以一金錢貨得
千金錢。非一日即得。故知。十念成就者。但
得作因。未即得生。故名別時意語。如此解者。
將爲未然。何者。凡菩薩作論釋經。皆欲遠扶
佛意契會聖情。若有論文違經者。無有是處。
今解別時意語者。謂佛常途説法。皆明先
因後果。理數炳然。今此經中。但説一生造罪。
臨命終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論過去有
因無因者。直是世界引攝當來造惡之徒。令
其臨終捨惡歸善乘念往生。是以隱其宿因。
此是世尊隱始顯終。沒因談果。名作別時意
語。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皆有過因。如
涅槃經云。若人過去已曾供養半恒河沙諸
佛。後經發心。而然於惡世中。聞説大乘經教。
但然不謗。未有餘功。若經供養一恒沙諸佛。
及經發心。然後聞大乘經教。非直不謗。復加
愛樂。以此諸經未驗。明知。十念成就者。皆有
過因不虚。若彼過去無因者。善知識尚不可
逢遇。何況十念而可成就也。論云。以一金
錢貨得千金錢。非一日即得者。若據佛意。欲
令衆生多積善因。使乘念往生。若望論主。乘
開過因。理亦無爽。若作此解。即上順佛教。
下合論主。即是經論相扶。往生路通。無復疑
感也 群疑論二云。問。攝大乘論對法論
等。無著天親諸大論師。釋諸經論種種文義。
有四意趣四祕密言。唯由發願而得往生西
方者。此是別時意。今日勸人修西方業。即得
往生。豈成道理。自攝論至此經百有餘年。諸
徳咸見此論文。不修西方淨業。今既言得
往生。豈不與論相違也。釋曰。攝論曰。唯由發
願而得往生者。此別時意也。然古來諸徳。咸
以此文證。是別時之意。言未即得往生。今詳
此文。證是即得往生。顯其論主之意。何者。
論言唯由發願者。是簡持義。簡去念佛之行。
持取唯空發願。更無有行。孤有此願。故曰唯
由發願。若唯發願而得生者。此是別時意也。
非即發願之時。終後即生淨土。故曰別時。
今時念佛至心。即意業善行也。稱佛名號。即
語業善行也。合掌禮拜。即身業善行也。由此
三業善行。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行願相
扶。即得往生。此豈唯是其願哉。論主説此唯
由發願之言。意顯兼行非別時意。或者不
細尋文義。朦朧總謂別時。若以念佛行亦是
別時。論文何因不言如念阿彌陀佛得生西方
者。此是別時也。既不以念佛修十六觀行三
福善之文。是別時之教。故知。念佛等得生西
方。非別時之意也。有釋者言。念佛修十六
觀等。即是發願。又有釋言。論師雖擧願言。意
亦取其念佛。亦是別時之意。今此二釋。爲顯
利益。爲顯解義。若顯利益。作此解文。更令
無量衆生流轉穢土。巡歴三途。不得往生淨
土出離生死。若以解義者。此細依文句取義。
猶恐不合宗途。朦朧以釋論文。翻將得其旨
趣。何斯謬也。如倶舍論等。諸部諍義。引其聖
教。楷定旨歸。拾取一字兩字。以成諸部得
失。況乃觀經等教。備陳種種行門。或述三福
散善。爲淨業正因。或説十六妙觀爲西方正
業。如何總將爲發願文也。又所以得知論師
不以念佛是別時意者。此有八意。一論師釋
經。本以經意難知。爲甚深密之教。凡夫披讀。
莫能曉悟。造論解釋佛教。欲令愚知咸知。
只如觀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所説。念阿彌
陀佛得生西方。文義顯然。愚智皆解。何用所
不了須論釋耶。二法藏比丘發四十八弘誓
願。接引衆生。欲令生佛淨土。豈將別時之
意。而發弘誓。引接衆生耶。彼願之中。即言念
佛不得往生不取正覺。不言唯發願人不得
生者不取正覺。故知。念佛等行定得往生。入
在四十八願中。非別時也。唯由發願不即往
生。不在四十八願中。故是別時意也。三稱
讃淨土經。十方恒河沙諸佛出廣長舌相。證
得往生。豈證別時意。諸佛舒舌。本爲難信衆
生。將爲念佛功徳不多。盡此一形即生淨
土。咸生疑謗。不信是經。故現不虚誑之舌相。
發誠諦之眞言。令衆生覩相聽言除疑生信。
乃謂別時之教。未即得生西方。後至初地得
生。衆生有何疑惑。須佛舒其舌相證念得往
生西方耶。四阿彌陀經。先勸應當發願生彼
國土。後教稱念佛名一日。乃至七日。即言
臨命終聖衆來迎行者得生。若言念佛即是
願。言其發願。後更何須教令念佛。故知。前文
是願。後文是行。行願相扶。得生淨土。豈容
念佛而是願耶。五淨土論與攝論。同是世親
菩薩所造。寧容世親製淨土論。即言念佛
得生西方非別時之意。釋攝大乘論乃曰。念
佛等是別時之意非即得生耶。造論如是兩
人。容許二師意別。何必攝論得經旨趣。淨土
論述其聖言。況兩論同世親所造。文義故
非鉾楯。以論求於人意。故知願是別時也。六
淨土論説有五門。一身業禮拜門。二口業念
佛門。三意業觀察門。四發願門。五迴向門。若
修行即是發願。前三業與第四發願有何差
別也。若是其一。即應無有五門。若是其異。
故知前是行門也。七起信論馬鳴所造。言其
念佛得生西方。正覺是行門。非別時意。故
知。天親所造論意亦同然。不以念佛等門而
爲別意也○八若以念佛非是行者。三福十
六現觀等是行非行耶。若是行者。如地觀中
説。作是觀者。除八十億劫生死罪。捨身他世。
必生淨國。心得無疑。今念阿彌陀佛。亦於
念念中。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得生西方。何
故滅罪是同。而彼是行。此非行。彼得生此不
得生耶。若倶非行者。韋提希夫人。及五百侍
女。佛記得生。爲由作此觀等得生。爲由餘行
得生。若由此觀等得生者。此既非行。如何
得生。若作觀不得生者。何須夫人請説不生
之法。如來爲説不生法耶。又若總是是願門。
即應唯是其一。何須分別爲十六觀耶○論
師恐同行願具足即得往生人故。別折唯願
之人。是爲別時之意也。故願喩初一金錢。念
佛修行等。是中間九百九十九金錢。往生
淨土是第一千金錢也。故攝論言。如以一金
錢貨得千錢。又如念多寶佛。來即至不退○
而念多寶佛。與不退行爲遠縁。故名別時意
也。上來以衆多義顯別時意。自關發願非是
起行之人○又攝論文別時意者。報淨土唯
願念佛。理未即生。若化淨土唯願念佛。必即
得生。如花嚴經。不須疑惑云云
攝大乘論五云世親釋隋
笈多譯
論曰。二別時意。如言
誦持多寶如來名。決定得阿耨 菩提。又如
經説。唯發願得生極樂世界○釋曰。○別時
意者。此意非唯稱佛名決定得阿耨○菩提。
如言以一金錢得千金錢。豈一日得耶。此意
在別時得故。以彼一金錢得千金錢因故。如
是唯發願得生極樂世界意亦如是云云
攝論第六云世親釋陳
眞諦譯
論曰。二別時意。釋曰。若
有衆生由懶惰障。不樂勤修行。如來以方便
説。由此道理。於如來正法中。能勤修行方便
説者。論曰。譬如有説。若人誦持多寶佛名。
決定於無上菩提不更退墮。釋曰。是懶惰善
根。以誦持多寶佛名。爲進上品功徳。佛意爲
顯上品功徳。於淺行中。欲令捨懶惰勤修道。
不由唯誦佛名。即不退墮決定得無上菩提。
譬如由一金錢營覓得千金錢。非一日得千。
由別時得千。如來意亦爾。此一金錢爲千金
錢因。誦持佛名亦爾。爲不退墮菩提因。論曰。
復有説言。由唯發願。於安樂佛土得往受
生。釋曰。如前應知。是名別時意 攝論五
世親菩薩
釋玄奘譯
論曰。二別時意趣。謂如説言。若誦
多寶名號。便於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又
如説言。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釋
曰。別時意趣者。謂此意趣令嬾惰者。由彼法
精勤修習。彼善根皆得増長。此中意趣顯誦
多寶如來名因。是昇進因。非唯誦名。便於無
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如有説言。由一金錢。
得千金錢。豈於一日意在別時。由一金錢
是得千因故作此説。此亦如是。由唯發願。便
得往生極樂世界。當知亦爾
攝論五云無性菩薩
釋玄奘譯
論曰。二別時意趣。謂如説
言。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於無上正等菩提
已得決定。又如説言。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
樂世界○釋曰○別時意趣者。謂觀懈怠。不
能於法精勤學者。故説是言。若誦多寶如
來名者。便得決定。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
世界。此意長養先時善根。如世間説。但由一
錢而得於千 雜集論十二云安惠菩薩
釋玄奘譯
別時
意趣者。如説若有願生極樂世界。皆得往生。
若暫得聞無垢月光如來名者。即於阿耨○
菩提。決定不退轉。如是等言意在別時故
  私云。本論是無著菩薩造。安惠釋。然此
古譯有無尋之。私云此論説唯由發願
之言歟
莊嚴論十三云。時節意趣。所謂若稱多寶如
來名者。即定於阿耨菩提。如無量壽經説。若
有衆生願趣無量壽世界即生爾 本願藥
師經云。若有四衆○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
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
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
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瑠璃光如來名號。臨命
終時。有八菩薩。乘神通來。示其通路。即於彼
界種種雜色衆寶花中自然化生
決七云。法藏等者。問。觀經悲花並云。彌陀因
名法藏。於自在王如來所。聞説二百一十億
佛刹發願。又觀經云。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願數不同故。異見別不須和會。悲花經中。則
無別願。但云爲取土故。發四弘誓願故。一切
菩薩取見諸佛。無不發願故。大論第八問曰。
菩薩修行自得淨報。何須發願。答。福念無願
如中無□則無所企。如佛所説。不知法人聞
天中樂。心便念著。問。若無願者不得報耶。
答。雖得不如有願。願則力大果
  問。懈慢國相云何
菩薩處胎經一云。或有菩薩。從初發意乃至
成佛。執心一向無若干想。無瞋無怒。願樂欲
生無量壽佛國。一切衆生其生彼國者。四部
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同一金色。
西方去此閻浮提十二億那由他。有懈慢界。
國土快樂。作倡妓樂。衣被服飾香花莊嚴。七
寶林隨轉。北觀西視南視亦如是轉。前後發
意衆生。欲生阿彌陀佛國者。皆深著懈慢國
土。不能前進。生阿彌陀佛國億千萬衆時有
一人。然生阿彌陀佛國。何以故。皆由懈慢執
心不牢固。斯界衆生自不殺生。亦教他不殺。
有此福報生無量壽佛國























































安養抄卷第四
三輩九品相攝文
胎生者三輩九品相攝文
九品生人所經時節彼此文
九品生人花開時節文四 加得道時
節劫數文
九品生人所生時節定不文
九品生人次位教相文
上品上生人上上中菩薩化佛授手文
經名佛名滅罪多少文
下品三生滅罪多少文
諸往生人皆攝盡九品往生耶
佛身道樹不同文十一 加佛身城
不同事
六道衆生共生極樂耶十二
諸往生人皆阿鞞跋致歟十三
少善根文十四

  大本三輩觀經九品相攝云何一 又諸往生
人攝盡九

觀經云如文
雙觀經下云。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
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
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
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徳願生彼國。此等衆
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衆現其人前。
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實花中自然化
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
難。其有衆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
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徳願生彼國。佛語阿
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
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徳。當發
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
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燃燈
散花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
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眞佛。與諸
大衆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
轉。功徳智慧次如上輩者也。佛語阿難。其下
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
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徳。當發無上菩提之
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
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
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
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徳智慧次如中輩者
興記下云。若依兩卷略 三此觀經中開廣
爲九。兩卷經如上自
不書之
案之觀經廣明上輩三
品。兩卷總明上輩一品。雖有此別而理無違。
但隨機宜各別説耳。故兩卷云 修諸功徳。以
此一句攝彼廣行。中輩亦爾。准上輩知。問。兩
卷中輩唯作沙門。亦見化佛。發菩提心應大
乘根。觀經中輩中上中中。如是二人並是沙
門。亦見眞佛不發大心。中下一人非其沙門
頓不見佛不發大心。並小根人。如是等別云
何無違。答。其中輩内自有多種。或有沙門行
中品業。或有在家造中品業。或有大根。或
有小根。或見眞佛。或見化佛。或不見佛。如
是等類不及輩勝過下輩。並皆攝入於中輩
内。是故兩卷且據在家大乘根性見化佛者。
明其中輩。觀經後據在家出家見眞佛者。及
不見佛小乘根人不發菩提。明其中輩。如是
等別。皆隨機宜各顯一途理實同耳。亦可兩
卷之意。同明小乘。然言當發菩提心者。□
顯二乘菩提心方生淨土。非是大根亦可中
輩。生於淨土乃發大心故。言當發當者應也。
所以然者。二乘生彼決定應發菩提心故。若
依此義者生淨土非要。先定發菩提心。或生
彼方發大心故。此義至下更分別也。問。上輩
亦有小乘人不。答。雖無經文。以二義釋亦可
有小。所以者何。不愚法人發心願求生彼淨
土。根性猛利速修勝行。當屬上輩。然經且
擧大根示耳。亦可准大。所以然者。假使二
乘發心行大猶不及彼。大乘根性約發菩提
凡夫之人故。二乘人不入上輩。下輩亦爾。擧
左右耳。問兩卷既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當
發無上菩提之心。乃至十念乃至一念。念於
彼佛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觀經中
云。下上下中二品並見化佛菩薩。若下下品
都不見聖。雖隨稱名不得念徳。又三品人並
生彼方發菩提心。云何得□□經無違。答。
如中輩釋理實並同。其義云何。解有二義。□
下輩自有多類釋。或先發心後方生彼。或不
先發生彼後發。或見化聖。或夢見聖。或頓
不見。或明了心十念一念念佛功徳願求生
彼。或唯十念隨稱名而不得念徳。是故二經
各擧一例。亦可下上中雖作諸惡。遇善知識
勸得念佛徳故。發至心願求生彼。下一人唯
隨稱名不得念徳。然至心中求生彼國。若不
求彼何聽敢稱名。是故明知。同彼兩卷至
欲生優劣別耳。又下三品並非發心方生彼
國。生彼國後方發心耳。如觀經説。然兩卷中
言當發者。望生彼時故言當之。亦可彼經。且
擧下輩内發心者。何縁見佛有差別者。其下
輩中有多類故。二經各擧如前義解大義。然
隨文更釋云云
興記次下文云。問。彼經下輩行因多善。此經
下品作因多惡。若爾云何得相攝耶。答。此經
下品雖小行善不起疑悔。彼經下輩雖多行
善後起疑悔。可有優劣。不及中品。並屬下品。
前既分別。二經各顯一邊無違故。攝下上其
義可解。餘如此類。准此相通
九品往生義云。此之三輩。與今九品相攝云
何。答曰。寂法師云。或云。三輩即是九品。開
是三輩成九品故。今准兩經義即不然。所以
者何。違文義故。此中上輩攝彼上下各三品
人義。且下可爾。以此中輩攝彼中三理定不
然。此輩經説中輩發菩提心生彼國時。便住
不退轉。彼經中輩三不云發菩提心生彼國
時唯住小果。此已發心生彼住小。寧得可住
不退大心遇住小果。無是理故。今所存者其
義云何。此中三輩正攝九中。上輩三品兼亦
攝彼。下輩三品中輩三品。一向不攝。所修
行業大小異故。此經上輩攝九品中。初二品
全第二品一分。謂一恒發心。既能愛樂大乘
典故。於佛智等不生疑。此經中下輩有生疑
惑故。此經中輩攝九品中。第三品一分。謂熈
連發心雖不誹謗未然。愛樂於佛智等容有
疑故。此經下輩攝九品中下品三生。然此經
中唯説發心不作惡者。彼經中説曾發而退
者。雖退不退異而其位分同故。得相攝也
已上寂
疏文
若依此解。壽經三輩攝生不盡。此恐
未然。觀經九品壽經三輩。倶應攝盡往生者
故。雖文有廣略。於義無寛狹。憬興亦云。若
三輩若九品。皆無寛狹攝往生盡云云廣如破
疏不然具引云云
大阿彌陀經下云。佛告阿逸多菩薩。其世間
人民。若善男子善女人。願欲往生阿彌陀佛
國者有三輩。從徳有大小轉不相及。佛言何
等爲三輩。最上第一輩者。當去家捨妻子。斷
愛欲行作沙門。就無爲之道。當作菩薩道。奉
行六波羅蜜經者。作沙門不虧持戒。慈心精
進不當瞋怒。不當與女人交通。齋戒清淨心
無所貪慕。至誠願欲往生阿彌陀佛國。常念
至心不斷絶者。其人便於今世求道時。即自
然於其臥止中。夢見阿彌陀佛及諸菩薩阿
羅漢。其人壽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即自與諸
菩薩阿羅漢共飛行迎之。則往生阿彌陀佛
國。便於七寶水池蓮花中化生。即自然受身
長大。則作阿惟越致菩薩。便即與諸菩薩。共
翻輩飛行。供養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即逮
智慧勇猛樂聽經道。其心觀樂。所居七寶舍
宅。在虚空中。恐隨其意在所欲作爲。告阿
彌陀近。是爲上第一輩。佛言其中輩者。其
人願欲往生阿彌陀佛國。雖不能去家捨妻
子。斷愛欲行作沙門者。當持經戒無得虧
失。益從分檀布施。常信受佛經語。深當作至
誠中信。飯食諸沙門。作佛寺起塔。散花燒
香然燈。懸雜繒綵。如是法者無所適莫。不當
瞋怒。齋戒清淨。慈心精進。斷愛欲念。欲往
生阿彌陀佛國。一日一夜不斷絶者。其人便
於今世。亦復於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其人
壽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即化。令其人目自見
阿彌陀佛及其國土。往生阿彌陀佛國者。可
得智慧勇猛。佛言。其人奉行施與如是者。若
其人然後復中悔。心中孤疑。不信分檀布施
作諸善後世得其福。不信有彌陀佛國。不信
有往生其國。雖爾其人續念不絶。暫信暫不
信。意志猶預無所專據。續其善願爲本故得
往生。其人壽命病欲終時。阿彌陀佛即自化
形像。令其人目自見之。口不能復言。但心
中歡喜踊躍○其人壽命終盡。則生阿彌陀
佛國。不能得前至阿彌陀佛所。便道見阿彌
陀佛國。界邊自然七寶城中。心便大歡喜。便
止其城中。即於七寶水池蓮花中化生。即受
身自然長大在城中。於是間五百歳。其城縱
廣各二千里。城中亦有七寶舍宅。中外内皆
有七寶浴池○如第二忉利天○其人城中能
得出。復不能得見阿彌陀佛。但見其光明。心
自悔責。踊躍歡喜耳。亦復不能得聞經○其
人於城中。五百歳乃得出。往至阿彌陀所聞
經。心不開解○所居處舍宅在地。不能令舍
宅隨意高大在虚空中。復去阿彌陀佛甚大
遠。不能得近附阿彌陀佛。其人智惠不明。知
經復少○其人久久。亦自當智慧開解○如
上第一輩。佛言。其三輩者。其人願欲往生
阿彌陀佛國。若無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燒
香散花燃燈。懸雜繒綵。作佛寺起塔。飯食
諸沙門者。當斷愛欲無所貪慕。得經疾慈心
精進。不當瞋怒。齋戒清淨。如是法者。當一
心念欲往生阿彌陀佛國。晝夜十日不斷絶
者。壽命終即往生阿彌陀佛國。可得尊敬。智
慧勇猛。佛言。其人作是以後。若復中悔。心
意孤疑。不信作善後世當得其福。不信往生
阿彌陀佛國。其人雖爾續得往生。其人壽命
病欲終時。阿彌陀佛。即令其人。於臥止夢
中。見阿彌陀佛國土。心中大歡喜。意自念
言。我悔不知益作諸善。令當往生阿彌陀佛
國。其人但念是。口不能復言。即自悔過。其
人命終即生阿彌陀佛國。不能得前至。便道
見二千里七寶城中。心獨歡喜。便止其中。亦
復於七寶浴池蓮花中化生。即自然受身長
大。其城亦復如前城法○其人亦復於城中。
五百歳竟乃得出。至阿彌陀佛國所。心中大
喜。其人聽聞經。心不開解。意不歡樂。智慧
不明。知經復少。所居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
隨意高大在虚空中。復去阿彌陀佛大遠。不
能得近附阿彌陀佛亦○如○中輩○其人久
久。亦當智慧開解。知經勇猛。心當歡樂。次如
上第一輩也私云。平等覺
經全同此文
 寶積經十八云。若
有衆生○發菩提心專念無量壽佛。及恒種
殖衆多善根發心迴向願生彼國。是人臨命
終時。無量壽佛與比丘衆前後圍遶。現其人
前。即隨如來往生彼國。得不退轉。當證無上
正等菩提。是故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願
生極樂世界。欲見無量壽佛者。應發無上菩
提心。復當專念極樂國土。積集善根應持迴
向。此由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
上菩提。阿難若他國衆生發菩提心。雖不專
念無量壽佛。亦唯恒種衆多善根。隨已修行
諸善功徳。迴向彼佛願欲往生。此人臨命終
時。無量壽佛即遣化身。與比丘衆前後圍遶。
其所化佛光明相好。與眞無異。現其人前攝
受導引。即隨化往生其國。得不退轉。無上菩
提。阿難若有衆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
量壽如來。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
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心無疑惑。乃至獲得
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無量壽佛。此人臨命
終時。如在夢中見無量壽佛。定生彼國得不
退轉無上菩提 雙觀經連義述文賛云。即
合彼九品爲此二輩故。其義無異。不應難
言。彼經中上中中二品。皆作沙門。亦見眞佛。
不發大心。中下一生不作沙門。都不見佛。不
發大心。而此中輩。非作沙門。亦見化佛發菩
提心義必相違者。中輩之内自有多類。二經
各談其一無違。而言當發菩提心者。欲願生
彼必發大心以簡定住不得生故。餘相違文
皆此類也
  問。雙經疑佛五智胎生宮殿者三輩九
品中何二 又其宮殿
量幾耶
興記下云。問。兩卷經云。疑佛五智而造諸福
徳。雖生彼國。於五百歳常不見佛。不聞經
法。是爲胎生。不名化生。攝於三輩九品中
不。答。攝於中輩及中品中。所以知者。如無
量清淨平等覺經。佛言。其中輩者。其人願欲
往生無量清淨佛國。雖不能去家捨妻子。斷
愛欲行作沙門者。當持經戒分檀布施。飯食
沙門作寺起塔。燒香散花云云然其後中孤
疑不信。雖示其人暫信暫不信。續結其善。願
得雖生命欲經時。自見化佛。則生彼國。不得
前至無量清淨佛所。道見佛國界邊自然七
寶城中心大歡喜。其城七寶池蓮花中化生。
則身自然長大。在城其城縱廣各二千里。城
中亦有七寶舍宅。浴池花樹音樂百味等諸
樂。具如忉利天云云於五百歳不得見佛。但
見其光。亦不聞經不見諸聖乃至五百歳乃得
出。所居舍宅在地。不能令隨意高大在虚空
中。復去無量清淨佛甚大遠不得近附。智慧
不明知經復少。久久智慧開解心當歡喜。次
當後如上第一輩。案此經中輩。與兩卷經疑
佛智人其義大同。就實而論。中輩内中作因
多種如前分別故。梵本中此二經中所明中
輩理應具有。然帛延但譯疑人過疑過雖不
云。法護但譯不疑與疑故。兩卷初辨不疑。徳
後顯疑過。雖不言中其義分明。又平等經中
下輩文中。但辨疑人不辨不疑。兩卷經中但
明不疑不辨疑人。如是等義。但是譯家左右
無違。不可致疑。問。彼平等經下輩中云。其人
願欲生無量清淨佛國。若無用分檀布施。亦
不能燒香散花燃燈。懸繒綵作佛寺起塔。飯
食沙門者。當斷愛欲。無所貪慕。慈心精進。不
當嗔怒。齋戒清淨。當一心念欲生無量清淨
佛國者。晝夜十日不斷絶者云云其人作此後
中作悔心孤疑不信乃至雖爾續欲得往生。壽
欲終時。夢見清淨國土。心中歡喜。心自悔
過。不能口言。命終則生彼佛國不得前至。道
見二千里城。心中喜止其城。於七寶池蓮花
中化生云云 如第
二輩
於五百歳竟乃得出乃至
開解等。皆如第二輩。既案此中下二輩。並起
疑心所生不問。何以得知。兩卷疑智但屬中
輩。不屬下耶。答。作因行相同中輩故。所以
知者。疑智文云。以疑惑心修諸功徳。下輩
文無布施等諸功徳者。如上所引。是故明
知。但當中輩位。因既別受果。豈同然。平等
經略就大義。爾其中下不信過耳。就實細
論。見佛解經久遲等事。非無差別。但以久
久語總略。顯示耳。如以孤疑語顯衆多疑事。
若就九品屬於中上。然其間中有疑不疑等
因多種譯家左右等諸分別可堪前
雙觀經下云。佛告阿難○彼國人民有胎生
者。汝復見不。對曰已見。其胎生者。所處宮
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
樂。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爾時慈氏菩薩
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縁。彼國人民胎生化
生。佛告慈氏。若有衆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徳
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
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此諸智疑惑
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
衆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歳當不見佛。不聞經
法。不見菩薩。聲聞之衆。是故於彼國土。謂
之胎生。若有衆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
諸功徳。信心迴向。此諸衆生。於七寶花中自
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於光明智
專功徳如諸菩薩具足成就。復次慈氏。他方
諸大菩薩。發心欲見無量壽佛。恭敬供養。及
諸菩薩聲聞之衆。彼菩薩等。命終得生無量
壽國。於七寶花中。自然化生。彌勒當知。彼
化生者。智慧勝故。其胎生者。皆無智慧。於
五百歳中。常不見佛。不聞法。不見菩薩。諸
聲聞衆。無由供養。於佛不知菩薩法式。不得
修習功徳。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
疑惑所致云云九品往生義云。問曰。引彼經
文。受胎生者。以證此經生疑。細尋二經有四
相違也。此經九品無胎生者。彼云胎生一相
違也。此九品者在蓮花中。彼云處宮殿二相
違也。又九品類或經一宿或經七日夜。乃至
或經十二大劫蓮花方開。彼云但於五百歳
中不見三寶三相違也。又此九品不疑佛智
等。彼云疑佛智爲四相違也。二經相違既如
此。何引彼文證此義耶。答。雖似文有違。而於
義無乖。彼胎生者。非如穢土。父母和合所
受胎生。但生彼國。在宮殿中。於五百歳不能
見佛。聞法修行如在胎中。無所見聞故。依
喩説名胎生也。此經亦爾。於蓮花中經於多
時。不見三寶。由此亦名胎生。無失通初違
也。彼經云處宮殿者。是望内想。此經云在
蓮花者。是約外想。謂於花中經於多時。彼
便謂處廣大宮殿。又往生者。或居宮殿。或
在蓮花人人不同。彼經取宮殿。此經擧蓮
花。各據一邊通二違也。此經云宿乃至十二
大劫者。分別九品故。是具足説。彼經云。五
百歳者。略説三輩。是故一途説。二經只是廣
略異耳。通三違也。此經不云疑佛智者。是
有深心。唯擧淨心。彼經而云疑佛智者。染淨
雙擧。通四違也。故知。二經其義一同。若不
爾者。此經九品攝生不盡。九中無處宮殿者
故。然寂法師壽經疏云。觀經所説下輩三生
非是胎生。彼皆近生佛前花中非生邊地宮
殿中。於佛智等不生疑故。近在佛邊。而由
曾作重惡業故。久在花中不能開故。受胎生
者疑佛智故。去佛遠在。而曾不作諸惡業。是
故不説。久在花中。今詳此解似不盡理。此經
下輩若非胎生爲何生攝。若言化生亦不應
理。何者彼經説化生者。智慧勝故。七寶花中
自然化生。趺跏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
慧功徳。如諸菩薩具足成就。此經下輩既不
如是。故知。不應彼化生攝。若非化生。豈卵
濕生耶。若許便有大過失故。若離四生者。即
有無因過。故知。雖在佛前。花中經劫不見佛
法僧故。依喩應名受胎生者。然非父母和合
生故。亦名化生。此義亦得以之言之宮殿蓮
花二文雖別。九品生攝。莫生不盡。其間共
樂。此彼亦同。故引彼經終無違矣
往生要集下云。有師云。胎生是中品下生。有
師云。九品所不攝
遊心安樂云○如是等人。隨其行品往生彼
土。不在邊地。生彼邊地者。別是一類。非九
品攝。是故不應妄生疑惑
大阿彌陀下云如次
上抄
雙觀經義疏云法位言生彼邊地七寶宮殿五
百歳中受諸厄者。有此一種往生。不入前三
輩中。謂以疑惑心修功徳。願生安樂。彼國中
七寶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邊地亦
曰胎生
安樂大義上羅什云。又有一種。往生安樂不
入三輩中。謂以疑惑心修諸功徳。願生安
樂。不了佛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寶積經十八云。極樂世界人住胎○譬如三
十三天夜摩天等。入百由旬若五百由旬宮
殿之内。遊戲歡樂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賛下云。百由旬者。即下
輩疑佛所生之宮。五百由旬者。即中輩疑智
所止之宮。而帛謙經若下皆云一千里城者。
蓋是略擧不盡之言。不爾中下應無參差故。
此文爲勝。量之大小思云二會
無量壽經述義記中云。以明生彼受胎生者。
在何品中。依舊兩本皆説在於中下品中。以
皆未滿一恒沙故。宮於大乘有起疑惑。雖起
疑惑。然不誹謗。帶疑惑心修功徳故。雖生
彼國而在邊地。於五百歳不能見佛聞法修
行。如在胎中無所見聞。是故説名受胎生也。
而觀經所説下輩三生爲是胎生不。答。非也。
彼皆近生佛前花中。非生邊地宮殿中故。於
佛智等不生疑故。近在佛邊。而由作重惡業
故。久在花中不能開敷。受胎生者。疑佛智
故。去佛世在而曾不作諸重惡業。是故不説
久在花中
同經連義述文賛下云。有説更有往生而非
三輩。謂下文中疑五智人。或心中修諸功
徳。亦信罪福小修善本願生彼土。以信不定
故非前。亦小修福故亦非後。三由此不入九
品所攝。此亦不然。帛謙皆云中輩之人。孤疑
不信。雖生彼土。在其城中於五百年不見佛
不聞經不見聖。必不可言疑智凡夫不在九
品故。有説不決四疑。雖生彼國。而在邊地。別
是一類非九品攝。是故不應妄生疑惑。此亦
不能二經所説中下之屬。所止宮殿既五百
年。應知此經疑智凡夫所在寶宮。亦是邊地
故。不爾便違經云所居舍宅在地。不能令隨
意高生在虚空中。復去阿彌陀佛甚大遠故。
有説疑佛智人即此中輩。觀經中品故。帛謙
經中輩云。持戒布施飮食沙門。作寺起塔。後
疑不信。其人暫信暫不信。續結其善。願得
往生彼國。不得前至無量壽佛所。還道見佛
國界邊自然寶城。於五百歳不得見佛聞法
等故。有不應非。法護經中疑佛智人故。此
亦不然。帛謙下輩。亦在路城。於五百年不
得見佛。如何疑智唯在中輩而非下耶。若言
中輩疑智修因相似故。故雖屬中品而非下
輩者。受果似中品故。攝疑佛智果。雖相似
不攝疑智因。雖後同何容疑智。又彼所言九
品之内。屬於中上理必不然。觀經中上。此經
疑智花開法獲利皆不同故。若言中上自有
多種故。無此邊者豈不中下。亦有多種故。攝
疑智故。今即疑佛五智中下下上二生所攝。
前由此帛謙後之二輩。皆言在城於五百年。
不得見佛聞法見聖故。若三輩若九品。皆
無寛狹攝往生盡○將彼二經對法護本上輩
雖同中下。即異彼之二品疑心在懷不發道
意。此中二輩皆發道心決定信故。所以有此
參差者。蓋彼梵本雖後備有。帛謙但翻疑信
往生之者。法護唯釋淨信修因。其疑智人在
後爾過故。言雖桙楯理必無異
  問。九品生人於蓮花所經時節劫數爲
彼土爲此土耶
遠疏云。問曰。地持説言。初地已上要過一
大阿僧祇劫。方至八地。此經何故説一小劫
即得無生。解有二義。一時劫不同。如花嚴説。
娑婆一劫當無量壽一日夜。彼中一劫當此
娑婆世界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地持據此故。
説一大阿僧祇劫方至八地。觀經就彼彌陀
國界長劫爲言故。説一劫得無生忍。二去處
有異。地持所説一大僧祇。到於八地。觀經
所論逕一小劫得無生者。到第七地。初得無
生在七地故。上中如是。種性解行説爲上下
經説。此人過三小劫。得百法門。到初地故。問
曰。地持説。從種性一大僧祇方到初地。觀經
何故説三小劫已到初地。釋言。時劫不同
故。示地持據此娑婆短劫故。説一大阿僧祇
方到初地。觀經就彼彌陀長劫故。説三劫得
至初地。問曰。地持説。從種性到初地時。過
於一一大阿僧祇劫。初地至八地。亦過一大
阿僧祇劫。今此何故宣説上中。經一小劫即
得無生。宣説上下。過三小劫方到初地。理
實齊等。擧之左右。前説上下經一小劫得無
生者。就信忍中終處爲論。所説上下過三小
劫到初地者。就伏忍中始處爲語。此一左
右。又前宣説一小劫得無生者。望於七地無
生之始。不至過處。彼云三劫至初地者。到其
過處。此一左右。上輩三人分齊薦等
群疑論七云。問曰。下品中生六劫花開。下
品下生十二劫花開。爲取此方日月歳數積
以成劫。爲取淨土日月歳數以成劫耶。釋曰。
如來此方成道説經。爲此娑婆有情。指彼花
開之時。令此衆生得解。故知。只用此劫明彼
花開也。今釋不然。用彼方日月歳數。以成
於劫。顯彼花開時節分齊也。何以得知。此有
三義。一例二教三理而得知也。例者如四天
王天等。六欲諸天壽命長短。皆約彼天日月
而説。只如四天王天壽命五百歳。彼天日夜
取此人中五十年。爲四天王天一日一夜。如
是日夜三十日爲一月。十二月爲一年。如是
彼天壽命五百歳。若取閻浮提日月計當一
萬八千年爲一月。二億一萬六千年爲一年。
如是彼天壽命五百年算閻浮提年。其數極
多也。已上五天命漸漸増日。漸漸長。皆増
下天一倍。故知。彼天取其年命還用。彼天日
夜。以日計月。以月計年。以年計命。故知。淨
土以日計月。以月計年。以年計劫。不用此
方日月劫也。二教者。如上品中生。言此紫
金臺。如大寶花經宿即開。故知。花開經宿
者。用彼方晝夜。夜則花合。晝乃花開。斯則
半劫爲晝。爲花開之時半劫爲夜。爲花合之
分顯彼上品中生之人。花開時分取彼經宿
大寶花開之時也。上品中生一宿花開既然。
上品下生一日一夜。蓮花乃開。故知。還同彼
方日夜也。不然者寧容淨土大寶花開。取此
之晝自而花開。若彼大寶花開自取彼方日
夜。上品中生花開。同彼時節。上品下生一
日一夜花開翻。乃同於此方日月。即上品中
生花開乃曉。上品下生之者。分花遲速義乃
乖邊理必不然。故知。取彼方日月也。日月既
爾。劫亦可知。三由理者。若日月花開。乃用
彼方日月。若經花開。乃用此方劫數者。則中
品中生。七日花開。若望此方計當七劫。下品
中生六劫方開。若望彼方計爲六日。寧容中
品花開之日遲。於下品六劫花開耶。又上下
品。上生經七七日蓮花方開亦遲。下品中生
六劫也。以此道理進退推微。故知。彼劫不用
此方劫也
九品往生義云。問。於蓮花中所經劫數。爲是
彼土劫。爲此方劫耶。答曰。依多師解者。是彼
土劫數
往生要集下云。九品所逕日時諸師不同。懷
感智憬等諸師。許彼國土日夜劫數○有師
云。佛以此土日夜説之。令衆生知云云今謂。
彼釋無失。且以四例助成。一者彼佛身量若
干由旬。不以彼佛指分疊爲彼由旬也。若不
爾者。應似如須彌山長大之人一毛端爲其
指節故。不以佛指量説。佛身長短。何必以
淨土時剋説花開遲速耶。二者如尊勝陀羅
尼經説。忉利天上善住天子。聞空聲告。汝
當七日死。時天帝釋承佛教勅。令彼天子七
日勤修。過七日彼壽命得延取意此是人中
日夜而説。若據天上七日者。當於人中七百
歳。不應佛世八十年中決了其事。九品日夜
亦應同之。三者法護所譯經云。胎生之人過
五百歳得見於佛。平等覺經云。於蓮花中化
生在城中。於是間五百歳不能得出取意憬興
寺師。以此文論此方五百歳也。今云。彼胎生
歳數。既依此間説九品時剋有何別義不同
我耶。四者若據彼界説九品者。上品中生一
宿。上品下生一日夜。即當此界半劫一劫。若
許爾者。胎生疑心者。尚逕娑婆五百歳。而
速得見佛。上品信行者。豈過半劫一劫而遲
開蓮花耶。有此理故。後釋無失。問。若以此
界日夜時剋説彼相者。彼上上品生彼國已。
不應即悟無生法忍。所以然者。此界小時修
行爲勝。彼國多時善根爲劣。既爾。上上品
人。於此世界一日至七日。具足三福業。尚不
然。證無生忍。云何生彼。聞法即悟。故知。經
彼國土長遠時剋悟無生忍。然約彼名即悟
聖。此即億千歳。或云上上人必是方便後心
行圓滿者。若不爾者。諸文桙楯。答。未知彼國
多善劣。此界少善勝。問。雙觀經説。於是廣
殖徳本敷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
智惠。轉於教化。立善正意。齋戒清淨。一日
一夜勝無量壽佛國。爲善百歳。所以者何。彼
佛國土無爲自然。皆積衆善無毛髮之惡。於
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爲善
千歳等已上是其勝劣。答。二界善根剋對可
爾。然値佛縁勝速疾悟無生。或此經但顯修
行難易。非顯善根勝劣。譬如貧賤施一錢。雖
云稱美而不辨衆事。留費捨千金。雖不可
稱。而能辨萬事。二界修行亦復如是。如金剛
般若經云。佛世信解。未足爲勝。滅後爲勝。或
有餘義不能委曲
興記下引遠疏云。問。地持論説。初地已上要
過一大阿僧祇劫方至八地。此經何故過一
小劫。釋云。有其三義。一時劫不同。如花嚴
説娑婆一劫。當無量壽一日一夜。地持就此
故説一大阿僧祇劫。此經就彼故。説一小二
起去處異。地持就從信忍初去。此經就從信
忍之終。第三地去三所到處異。地持所言八
地無生。此經所言七地無生種性解行名爲
上下。經説此人過三小劫得百法明門到初
地故云云 已上如
遠疏
觀經正宗分散善義善導七日即得無生。言七
日者。況此間七日。不指彼國七日也。此間
逕於七日者。彼處即是一念須臾間也。應知
云云 釋經上品中生人。逕七日
於菩提得不退轉文也
  問。九品往生人花開時節何四 加得道時
節劫數事
觀經云。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
○演説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上品
上生
○此紫
金臺如大寶花經宿則開○經於七日應時即
得○不退轉○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上品
中生
一日一夜蓮花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
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經三小
劫○住歡喜地上品
下生
即得往生○蓮花尋開。應
時即得阿羅漢中品
上生
逕於七日。蓮花即開○聞
法歡喜得須陀洹。逕半劫已成阿羅漢中品
中生
逕七日。遇觀音及大勢至○過一小劫成阿羅
中品
下生
逕七七日蓮花乃敷○大悲觀音○爲
説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逕
十小劫○入於初地下品
上生
逕於六劫。蓮花乃
敷。觀世音大勢至。以安愍彼人爲説大乘○
應時即發無上道心下品
中生
○於蓮花中。滿十二
大劫。蓮花方開。觀世音大勢至○説諸法實
相除滅罪法○應時即發菩提之心下品
下生
疏云。次論往生。彼時有異。上輩三人。生時
各異。上上生者。至即花開不經時日。上中
生者。經宿方開。上下生者。一日一夜。其花
乃敷。中輩三人生時亦異。中上生者。至即花
開。與上上同。何故如是。此小乘中聖人往
生。餘行雖劣。無漏淨心故。故即往生。中中
生者。七日花敷。中下生者。文中不辨。但云
生已過七日。後遇聖聞法。下輩三人生時亦
別。下上生者。經七七日其花乃敷。下中生
者。罪報深重六劫方開。下下生者。罪障極
重十二大劫蓮花乃敷。由其罪重。爾許時節
證得其心方堪入法生有異。別時分如是○
次彰生彼得益差別。上輩三人得益各異。上
上生者。至彼即得無生法忍○上中生者。逕
一小劫得無生忍○上下生者。過三小劫得
住初地。中輩三人得益亦異。中上生者。生彼
即得阿羅漢果○中中生者。過七日後得須
陀洹。過半劫得阿羅漢。中下生者。過一小劫
方得羅漢。下輩三人得益亦異。下上生者。逕
十小劫得到初地。以此無善趣人故。下中生
者。過於六劫聞法發心。下下生者。過十二大
劫聞法發心種性。以上下輩宿習發大心得
益如是
觀經正宗分散善義釋上品上生云。從生彼
國已下。正明金臺到彼更無花合之障九品
往生義明下品中生中云。問曰。前上生人。逕
於十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住此。中生人
逕於六劫入初住地。何以似中生勝上。答曰
前是小劫。今是大劫故無相違。何以知之。上
生文云。逕十小劫得入初地。明知別也。今此
文中雖無大字。以義而准。必是大劫。下生文
云。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發道心故也
往生論疏第三云。次明花開遲疾者。上品生
生已即開。上品中生經宿乃開。上品下生一
日一夜。中上尋開。中中七日中。下品七日。
下上七七日。下中六劫。下下十二大劫。言
尋開者。二日三日尋已得開。何以知爾。上下
日夜。中中七日。故知。中上自在。上下與中
間。又中中與上中下倶言一日。此亦應有遲
疾。或第七日朝夕有異。或八日九日。然未至
二七日故。隨大數同言七日
無量壽經述義記中云。中品下生乃至花開
遲速者。生逕七日。遇觀世音及大勢至。文中
略故。無花開之理。現應有之。與中中品遲
速同者。逕時雖同。所見異故。謂彼見佛此見
菩薩
群疑論七云。問。彼既經劫蓮花方開。爲由有
罪障故花開遲晩。爲由勝功徳故。多劫在彼
花中耶。釋准依下品下生。經十二大劫蓮花
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爲其廣説。
諸法實相除滅罪法。以此准知。彼亦有罪障。
由斯罪障故。經劫花開。不然者何因九品行
業不同。花開早晩各有差降也
十住毘婆沙云。若人種善根。疑則花不開。信
心清淨者。花開則見佛
  問。九品往生之人得道所經時節劫數
爲定如此爲當何
遠疏云。四地已去説爲上上生。彼即得無生
忍故。無生七地理實於中亦有多時。得無生
者。經言即得就勝爲言○上中○過一小劫。
得無生故。理實於中亦有二。三劫得者。經言
一劫就近爲語○理實於中上亦有多時。得
羅漢者。經言即得就勝入語○理實於中又
有多時。聞法得果。經言七日及與半劫就勝
爲言○過一小劫得羅漢者。就勝爲言。中輩
如是。下輩亦三。所謂下上下中下下。於彼大
乘始學人中。隨過輕重分爲三品。未有道位。
難辨階降人別云云
往生要集下云。問。上品生人得益早晩一向
爾耶。答。經中且擧一類故。惠遠和尚觀經義
記云。九品人生彼國已。得益之劫數依勝而
説。理亦有過之者取意今謂汎論九品。或亦
可有少分。復速於此者云云
  問。九品往生之人次位何教意耶
經云如前
疏云。上品之人。始從習種終至解行菩薩等
如前抄
九品往生義云。言發無上菩提心者。若望別
教。初發心住。若望圓教。應是十信。又釋若
望別教初歡喜地。若望圓教初發心住 又
上云。然寂法師雙觀經疏云。上下生中。經三
小劫得百法門住歡喜地者。謂在十信已經
熙連。或一恒佛生彼淨土更進修故。初入住
位中得百法明門。初住多習初地行法。是故
此住得百法明門。本業經中亦作是説。十住
位中得百法門。謂信等十法。一一各十故。言
住歡喜地者。謂得住於歡喜地行。即此中證
歡喜地。是即因中説果名也已上今以宗義。更
又釋云。住歡喜地者。實是菩薩十地之中初
歡喜也。若望圓教應云初住。今約別意言住
歡喜地。仁王經云。入理般若名爲住。住生
徳行名爲地者即此意也
  上品上生上品中生菩薩授手化佛授手
不同事
經云。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
薩授手迎接上品
上生
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
化佛一時授手上品
中生
九品往生義云。言授手者引導義耶。問曰。前
上生中。與諸菩薩授手迎接。何故此中與千
化佛而授手耶。佛與菩薩位高下。豈非上生
劣中生耶。答曰。前雖菩薩眞故非劣。今雖是
佛化故非勝故。無上生劣中生失。又釋此中
應是影略
  聞經名稱佛名滅罪多少事
經云。爲讃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
是諸經名故。除却千劫極重惡業○稱南無
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下品
上生
群疑論六云。問曰。何因聞十二部經首題名
字。只滅千劫重罪。念佛一聲乃滅五十億劫
重罪。般若云。聞經不逆勝供養八百四千萬
億那由他諸佛也。釋曰。彼經供養佛是好
時。然供養佛是有相心供養功徳少。持經是
惡時作無相心持經功徳多也。今此聞經念
佛。同是惡時悉倶有相。然與阿彌陀宿願縁
熟惡世稱佛生信極難。佛能弘經。是以稱佛
滅罪多彼聞經也
九品往生義云。問曰。經是佛師徳豈劣耶。何
故聞經唯滅千劫罪。稱佛名時除五十億劫。
答。前只聞名而不口稱故。唯除千劫罪。今非
唯聞名。兼亦口稱故。除多劫罪。非是佛與
經功能有勝劣。又釋阿彌陀佛。由昔因位大
願力故。令稱名者。滅多劫罪。十二部經三
世常住。非如彼佛有因果位故不同也。又釋
十二部經名散動心。時聞餘心間雜故。唯除
千劫罪。阿彌陀佛名以最後心。稱餘心不隔
故。滅五十億劫。是因心而致不同也。非境之
有勝劣矣
觀經疏四云善導
問曰。何故聞經十二部但
除罪千劫。稱佛一聲即除罪五百萬劫者何
意也。答曰。造罪之人障重。加以死苦來逼
善人。雖説多經飡受之心浮散。由心散故除
罪稍輕。又佛名是一。即能攝散。以住心復教
令正念稱名。由心重故即能除罪多劫也
  下品因聞佛功徳稱名是滅罪多少之事
經云。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下品
上生
説阿彌陀佛十力威徳○光明神力○聞已除
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下品
中生
具足十念稱南無佛。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下品
下生
群疑論六云。問。何故觀經説下品上生。
至心稱佛滅五十億劫生死之罪。下品中生
明佛功徳。下品下生稱彼佛名。倶滅八十億
生死之罪○釋曰。此有二意。一釋言。一念
佛功齋戒理應滅罪無別。但以三品罪人惡
業有其多少。下品上生罪少。唯有五十億劫
之罪。障生西方。中下二品人罪漸多故。有八
十億劫等罪。爲彼罪有階降。説滅罪多少不
同。非是念佛功徳。殊令其滅罪差別。譬如壯
士有力。能負八斗之米。有人唯有五斗。遣彼
壯士持行。非壯士不能多&T016254;。只是米無五
斗。此義亦爾下品上生唯有五十億劫之罪。
佛隨彼罪多少。言滅五十億劫。下品中生罪
重。前品三十億劫。隨其罪障言滅八十億劫。
下品下生其罪最重故。今具足十念稱阿彌
陀佛。於念念中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二
釋言。念佛名號雖復不殊。由念佛心至誠差
別故。令滅罪多少不同。下品上生罪業轉薄
死無惡相怖心不極。雖至誠念佛。但能滅彼
五十億劫生死之罪。下品中生地獄猛火一
時倶至。罪人恐怖念佛至誠。由心徹倒滅除
八十億劫重罪。問。若然者下品下生恐怖前
重。應言念佛更滅多愆。何故同前八十億劫。
答。行者命終時。至氣力虚微盡力至誠。只至
於此力有分齊。豈能多耶。以罪既多障生淨
土令具十念滅罪方同始得往生清淨佛土。譬
如神劍能斬大木。如其多用力入木即除。如
不多用力斷木便淺。非劍有鈍利。蓋人力之
強弱不同。此亦如是。佛之功徳雖復無差。然
其念者至誠有異故。令滅罪多少不同也
九品往生義云。問曰。彼佛利生豈有差別。何
故下品上生之中。説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
生死之罪。今此品中説除八十億劫生死之
罪。下生中説十念之中念念除滅 十億劫生
死罪耶。答曰。非是彼佛齊物不同。但由念者
罪有輕重。致令生死滅有差別。謂上生人所
有罪業。應經歴千劫及五十億劫。墮諸惡趣
受諸劇苦方生人中善根還生。而由經力及由
佛力。滅苦千劫生極樂界。此中生人所有罪
業。應具經歴八十億劫輪迴生死受諸劇苦。
下生之人所有罪業。應逕十重八十億劫輪迴
惡趣受極重苦。後生善處。若遇善友見佛聞
法發菩提心。若遇惡友復造惡業還隨三途。
出離無期。而臨終時稱佛名故。滅彼彼劫輪
迴之罪忽生淨土。受諸安樂。是彼如來難思
力也
群疑論六云。問。下品下生人罪雖多。下品中
生五逆謗法。何因下品中生但聞佛功徳即
得往生。下品下生乃須具足十念稱阿彌陀
佛方生淨土也。釋有二釋。一言。計五逆等
愆。只合六劫受罪。然九八十億劫罪者。以此
人造茲重罪。長養過去諸餘業。皆令有力。能
招九八十億劫生死之報。如一念嗔心現前。
能燒一切善法。能障百千法門也。此亦如是。
造此重罪能増過去惡業。皆有力勢能滅惡
報障生淨土也。二釋此五逆罪唯感五劫受
苦。然謗法罪經説受苦劫數長遠。如大品經
及佛藏經説。謗法人墮此阿鼻地獄。此間劫
懷更生他方地獄中。如是展轉經無數劫故。
須十聲稱佛。滅八十億劫重罪得生淨土也
  問。諸往生人皆攝盡九品往生耶
楞伽經云龍樹如
上抄之
雙觀經云
往生要集下云。問。雙觀經中。亦有如彌勒等
諸大菩薩。當生極樂。故知。經中九品得益
依劣而説。何言依勝耶。答。約生彼國始悟無
生。前後早晩。謂之依勝更不論。彼上位大士。
然彼大士於九品中攝與不攝別意思擇
  佛身道樹不同之文十一 加佛身城
不同事
觀經云。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
雙觀經上云。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
徳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
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同經上云。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
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百萬里。
一切衆寶自然合成
寶積經十七云。若我成佛。國中具有無量色
樹。高百千由旬。諸菩薩中有善根劣者。若不
能了知不取正覺
同經下文云。復次阿難。無量壽佛有菩提
樹。高十六億由旬。枝葉垂布。八億由旬樹本
際起。高五千由旬周圍亦爾
雙觀經疏中云玄一集言四百萬里者。此道場
菩提樹。即是彌陀佛所坐之處。問。觀經云。彌
陀佛身長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既
爾樹下身高何成莊嚴盡令因師三説。一云。
觀經所明佛。約他受用門。而顯殊勝。此經所
明樹。約變化邊故無相違。謂若變化身短於
樹故。二云。佛徳不可思議。彼廣長身蔭於
一尺樹。於佛非難。況四百里者也。三云。此
云四百里者。佛頂已上去佛之量。若菩薩佛
身相稱之長。即是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
由旬。有餘四百萬里也。亦可彼佛釋歩所計
四百萬里
雙觀經疏云寂法師問。前道樹高四百萬里。觀
經云。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如何身高而樹下耶。答。佛事難思。不可以世
情測。然以一途求其相者。由旬與里隨方不
定。如説此方一劫當彼一日一夜。當知里等
其義亦爾。觀經由旬仭依方□初業習觀説。
彼佛量故。□不依此方量數。如何知佛身大
小。此中里者。依彼方説。此經説觀非爲初
業故。直依彼數量而説。若不爾者。如何頂光
如令十方恒沙世界之佛身量。而得宿坐一
萬由旬之樹下。若固執云四百萬里。依此方
里亦應相好光一尋者。依此間尋便違經説
頂光之量。是故不可隨文局文定
雙觀經連義述文中云。經曰。又無量壽佛至
隨應而現者。述云。第二辨道場樹有三。此
初道樹體相也。一里三百歩故。四百萬里即
十二萬由旬。應前菩薩少功見道場願而成
也。有説隨彼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
沙由旬。以佛神力故。縱小道場不相妨礙。若
爾所餘宮殿不應各稱其形。或大小故。今彼
經佛量。既他受用身故。此道樹即化土故不
相違。二十萬里者六千由旬意。不稱其本量
故。又有本云。二百萬蓋是正也
往生要集下云。問。雙觀經云。彼佛道樹高四
百萬里。寶積經云。道樹高十六億由旬。十
往生經云。道樹高四十萬由旬。樹下有師子
座。高五百由旬。觀經云。佛身量六十萬億那
由他恒河沙由旬云云樹座佛身何不相稱。答。
異解不同。或釋佛境界大小不相礙。或釋寄
應佛説樹量寄眞佛説。身量又有多釋不可
具述
阿彌陀疏云元曉又彼經言。阿彌陀與聲聞
倶。如來應正遍知。其國號曰清泰。聖王所
住。其城縱廣十千由旬。而觀經説。彼佛身高
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城小身大不
相當者。當知彼佛有衆多城。隨衆小大城亦
爾。大城之中。現以大身。小城之中。現以小
身。聲王經云十千由旬者。是與聲聞倶之
住城。當佛身相當而住。觀經所説身廣大者。
當知其城亦隨廣大。與諸大衆倶住處故。如
兩卷經及此經中。蓮花大小懸殊。隨池有
大小。其花亦大小。當知城身大小劫亦爾。其
餘相違准此會通
寶積經十八云。阿難彼蓮花量或半由旬。或
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者。是一一花出三
十六億那由他百千光明。一一光中出三十
六億那由他百千諸佛身。如金色具三十二
大丈夫相八十隨好
  問。六道衆生共生極樂耶十二
群疑論二云。問曰。往生衆生唯此人趣。得
修淨業而得往生。爲通餘趣亦得往生。及以
終者。於冥道中亦得往生不。釋曰。於五趣
中悉能修西方淨業。得生極樂。案諸天既能
聽觀經。及觀經下文言。無量諸天龍夜叉。聞
佛所説。皆大歡喜。稱讃淨土經列衆中言。無
量諸天阿索羅等。爲聞法故皆來聽法。故知
悉欲願生淨土。皆能修習淨業得生西方。又
案菩薩處胎經第四卷説。化生龍持八關齋
戒。於金翅鳥欲食不得。請問其法。龍爲説八
關齋法。金翅鳥隨龍往海龍王宮中。爾時龍
子復與金翅鳥而説於偈。是時龍子龍女心
開意解。壽終之後。皆當往生阿彌陀佛國。又
案隨願往生經説。若以亡者嚴身之具堂宇
室宅園林浴池。以施三寶。此福最多功徳法
力強。可得拔彼地獄之殃。以是因縁便得解
脱憂苦之患。長得度脱。往生十方諸佛淨土。
以此准知。五趣衆生。悉得往生極樂國也
遊心安樂云。擧要言之○至於龍鬼八部。但
能發菩提心。專念阿彌陀佛。厭惡穢刹。欣樂
淨土。臨命終時。正念現前者。皆得往生也
大阿彌陀經上云。第五願使其作佛時。令八
方上下諸無央數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若
前世作惡。聞我名字欲來生我國。即使反正
因悔過爲道作善便持經戒。願欲來我國不
斷絶。壽終皆令不沒泥梨。禽獸薜茘即生我
國。在心所願。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
作佛 又云。八方上下諸無央數天人民蜎
蠕動之類。其生阿彌陀佛國。當作佛者。不可
復勝數。諸作阿羅漢得泥洹道者。亦無央數
部不可復計
淨土論上云迦才三乘聖人及三乘七方便中
人。乃至方便道前。若男若女無根。至於龍
鬼八部。但能發菩提心。專念阿彌陀佛。厭惡
穢刹欣樂淨土。臨命終時正念現前。皆得往
生也 遊心安樂道云元曉問。親遇善縁預
九品生。頻見文義憤心雲披。若有衆生集衆
惡不識修善。已入三途。爲有方便。救彼靈
令除業障。生極樂界以不。答。愚情難通。聖教
有術。故不空羂索神變眞言經第二十八卷
灌頂眞言成就品曰○大灌頂光眞言曰。唵
喉中握
聲引呼
莎暮伽無計
嚕者娜摩訶乃至
云云
有衆生。隨處得聞此大灌頂光眞言二三七
遍經耳根者。即得除滅一切罪障。若諸衆生
具造十惡五逆四重諸罪。猶如微塵。滿斯世
界。身壞命終。隨諸惡道。以是眞言加持土
沙一百八遍。屍陀林中。散亡者屍骸上。或散
墓上塔上。遇皆散之。彼所亡者。若地獄中。若
餓鬼中。若修羅中。若傍生中。以○大灌頂眞
言加持土沙之力。應時即得光明及身。除諸
罪報。除所苦身。往於西方極樂國土。蓮花
化生。乃至菩提。更不墮落。此等經文。往往
而在○雖無他作自受之理。而有縁起難思
之力。則知以遇呪沙即成有縁。若不被沙何
論脱期
  問。諸生極樂者皆阿毘跛致歟十三
雙卷經下云。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
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阿彌陀經云。極樂
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毘跋致
義記云。問。前言有無數聲聞。彼何得云衆生
生彼國者。皆是阿鞞跋致。解云。彼土二乘
亦皆不退二乘爲凡夫。菩薩不退爲小果也
 大阿彌陀經上云。諸天人民中有未得道
者即得。未須陀洹者即得須陀洹乃至未得
阿羅漢者。即得阿羅漢。未得阿惟越致菩薩
者。即得阿惟越致菩薩 淨土論上云。問
曰。如無量壽經云。衆生生者。皆悉住於正
定之聚。又阿彌陀經云。舍利弗。極樂國土
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據此二經。十解
已上始得往生。何故言乃至十惡五逆並得
往生。答曰。正定阿鞞跋致。並云不退。不退
言通非局十解。今依經論釋有四種。一是念
不退。謂在八地已上。二是行不退。謂在初地
已上。三是位不退。在十解已上。四是處衆
生不退。謂西方淨土也。故無量壽經云。彼
土無有邪定及不定聚名。又四十八大願中
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滅
度者。不取正覺。既不退之言位該四種。寧得
擧一不退以定除三也。問曰。夫論不退須據
行位。云何依處得不退耶。答。行位不退由因
無煩惱。處所不退由外無境界。各據一義。奚
足怪乎。問曰。前三不退經論明證。此則可
信處所不退。既無文證。若爲取信。答曰。今
引毘婆娑論爲證。如彼論中出六種性人。一
是退。二是思。三是護。四是住。五是昇進。六
是不動。如退種性人。縱得羅漢。亦還起退乃
至起三界修道煩惱由根性軟弱故。此人雖
體是退根。此人若在欲界人中。逢五退具即
退。若生六欲天及色無色界中。無五退具即
不退。由處所無退縁故。永不退也。五退具
者。一長病。二遠行。三誦經。四營事。五和
諍。此之五種。唯人中有天等中無。誦經等三。
雖是善。癈入觀故退也○如一切凡夫○若
在娑婆穢土中。由逢五退縁故即退。若生西
方。由無五退縁故不退也。五退縁者。一短命
多病。二有女人及生染六塵。三是惡行人謂
惡知識。四是不善及無記心。五常不値佛也。
此引聖教。證所處不退明矣。又據二經。皆云
往生者得不退。不云不退人得往生也。無量
壽經云。生彼土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
者何。彼土無有邪定及不定聚名也。小經亦
云。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不云阿毘跋致
人得往生也 群疑論四云。問曰。經言。生
彼西方皆是阿毘跋致。或言。唯是正定聚。然
阿毘跋致位非下凡。正定之聚道登聖果。今
既凡夫。往生淨土。生彼即聖人。寧得頓超阿
僧祇成歡喜地○不得者。即與觀經等文相
違。如得者。復與衆經論義議乖反。兩文鉾楯。
請爲解釋也。釋曰。此兩經文實成乖反。然淨
土穢土區域既殊。此生彼生根機亦異。故判
正定聚等。高下不同。阿毘跋致淺深亦別○
依諸經論説有四退。一信退十信初五心
退斷善根等
二位
退十信前六心
退作二乘
三證退十地已前諸凡夫位
於前所證尚有退夫
四行退
七地已前於所
聞行尚生怯劣
八地菩薩○具四不退故。名阿
毘跋致○初地菩薩○住歡喜地。此具證行兩
種不退。亦得名爲阿毘跋致。乃至七地已來。
猶有愛佛愛菩提障○未得行不退。亦名非
阿毘跋致也。而隨少分亦名阿毘跋致菩薩
也。亦若依起信論等。從初發心住總名入位
不退。十住已前十信菩薩名爲外凡。亦曰輕
毛凡夫○故有退轉○依此穢土○淨國土○
一切衆生。論其信位。雖未堅固○以闕退縁
無衆退具。唯有進道殊勝之縁。雖未入於此
阿毘跋致之位。而亦得名阿毘跋致也。而退
乃至學無學聖人。雖是鈍根。○若生天上
○闕退縁故。不退起惑○彼亦如是
阿彌陀略記云。問。瓔珞經等。至第七住始立
不退云云彼國衆生何皆不退。況復上品中
生人。經七日後。於阿耨菩提得不退轉。何況
餘品不可速疾。答。案十疑云。極樂衆生雖未
久修有別因縁。皆不退轉 一者彼佛大悲願
恒常攝持故乃至五者壽命無量劫共佛齊等
故。由此因縁不退大菩提云云後漸増進得餘
不退。經文約此説七日等。基師要決三不退
外極樂淨土名處不退。乃至此處不退義同
十疑意耳。問。彼國既有聲聞極果。何言皆是
阿毘跋致。答。義記云。二乘不退爲凡夫。菩薩
不退爲二乘故云皆不退云云今謂大師依教
時次第。且依此釋非謂盡。何者一所聞佛號
及發願時。皆於大乘得不退轉。後生何土何
求住小。若不聞不願亦不云得生。但暫住小
究竟淨土故。十疑云。但迴心願生淨土。至彼
更無二乘執心。爲此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
種不生云云則知大師縱容作釋不執一邊何
□稱讃云。決定當證阿耨菩提耶
阿彌陀經疏元曉第三大衆功徳者。衆生生
者。皆得無生忍位故曰也。即初地阿毘跋致
故。乃至十念功徳生彼國者。入正定聚永無
退故。論云。何者莊嚴。大衆功徳成就偈云。天
人不動衆。清淨智海生。案云。皆依如來智
海念相入正定無動轉故 稱讃淨土經云。
又舍利子。若諸有情生彼土者。皆不退轉。必
不復墮諸嶮惡趣邊地。下賤蔑戻車中常遊
諸佛清淨國土。殊勝行願念念増進。決宅當
證阿耨菩提 同經疏云靜邁兩卷云。生彼
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
國土。無諸邪聚及不定聚。此經亦云。不墮
惡趣。即是無邪定聚。邊地下賤下即是無不
定聚
阿彌陀疏云問。彼是不退轉地。衆生生彼皆
得不退轉。云何但以念佛發願而不斷惑。即
得往生。答。彼言不退者。但以地勝縁強時長
時無間。遂得不退。非亦生彼即是不退也
群疑論六云。問。未知往生皆得不退。何故上
品中生言。經七日應時即於阿○菩提。得不
退轉。釋此中品中生人。十信五心已前人。十
信第六心名不退心。生經七日。得彼第六不
退之心故。名於菩提得不退轉。約往生時即
得名不退者。此約處不退説。此兩卷文。各據
一義不相違
遊心安樂道云。一切凡夫雖有念佛未至十
解體之退位。若在穢去逢四退縁。即使退
轉。若生西方反四縁故。終不退還云云又彼
二經皆説其往生者。皆得不退。不云但不退
人乃得往生也。猶如此間具三受人。若生彼
土則無共檢。唯有樂受也 無量壽論第三
云。又言。衆生生者。皆是阿毘跋致。此名不
退。凡有四種。一念不退。謂八地已上。二行
不退。謂初地已上。三位不退。謂十住第六
心以上。四處不退。謂安樂淨土。譬如退種
性人。若在欲界人中逢五退具即退。若生三
界天中。由處所無五退具縁故。永不退○由
是義故。經中但言往生者得不退。不言不退
人得往生。雖往生者。皆得不退。而隨階位非
無差別
  問。小善根文十四
群疑論七云。問曰。如無量壽經言。少行菩薩
及修習小福徳者。皆當得生極樂世界。阿彌
陀經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徳因縁得生彼
國。二經相違如何會。釋曰。各有一意。據義
不同不相違也。無量壽經言少者言數少。阿
彌陀經言多者用多也○彼人唯念阿彌陀
佛。更不修餘六波羅蜜諸道品法。長時長劫
難行苦行。唯有念佛之功。無餘修道之福故
名少也。此念阿彌陀佛。一聲已上。即是無量
無邊殊勝功徳故名多也○故約數約用名少
名多。不相違也。如一摩尼珠。亦名爲少亦名
爲多
往生要集下云。問。若小善根亦得往生。如何
經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徳因縁得生彼國。答。
此有異解。不能繁出。今私案云。大小無相
待得名。望大菩提名之爲小善。望輪迴業名
之爲大。是故二經義不違害
西方要決云。第九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
根福徳因縁得生彼國。疑曰。淨土往生要須
大善具引諸業方可往生。但空念佛如何生
彼。通曰。夫論善根多少。亦約念佛以明過去
無宿善縁。今生不聞佛號。但今得聞淨土專
心念佛。即是過去善因想念西方。當能決至
此爲大善根也。雖聞彌陀淨土發意願生。進
退未恒。心不決定判爲小善不生淨土也
阿彌陀經義記云。舍利弗。不可以少善下。次
示方法。問。前云不以小善。彼那云一日七日
心不散亂皆得往生。答。今不以少日爲多少
時。特由用心厚薄耳。若能七日一心不亂。其
人命終。阿彌陀佛以宿願爲化佛迎接。心不
顛倒即得往生。何以故。臨終一念心懇切。即
當得去也云云
雙觀經下云。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
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阿彌陀略記云。舍利下至一心不亂是也。意
云。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面向西方觀佛。
威光遍照十方無所障礙。稱名一心念佛願
生彼國土。淨信不疑。應如是修十二佛名。偈
曰。若人能至心七日誦佛名。得於清淨眼。能
見無量佛。觀經亦以七日爲期。當知多是成
就期耳若欲修深觀者。見止觀常行三昧文。
或觀無縁慈。是則深觀惠○其餘行法。或觀
相好。或觀利生。或供具方法。或時分多少。如
此等事。皆應隨宜。但行住坐臥繋念彼國。觀
以無縁慈。威光照十方。稱名一心念深信願
生彼。是爲往生極樂總要。何以知者。義見
處處數誦無益。不如務修。言聞説阿彌陀佛
執持名號者。觀彼無量光明等義。稱名心
念耳。今觀勝因故。如是説非全遮。彼但信
稱念。三明感果。即以果不虚而證因。是正其
人臨命下文是也。前勸願生。雖通諸品。今示
因果。唯在上品。其理可然。問。一日乃至七
日所修豈非小耶。答。義記云。不以日數爲多
少。但由用心厚薄耳。問。一七日等爲是尋常
爲臨終耳。答。由尋常所行。得臨終正念也。然
義記云。心不顛倒即得往生。何以故。臨終一
念用心懇切。即當得去。此釋臨終正念之
用。非言七日必進臨終
阿彌陀經疏云。雖復三千布施恒沙身命。若
非菩提心修迴向彼國。則不得生彼國中故。
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徳因縁得生彼國也

  願得如世尊 惠眼第一淨
 豪嚴花押 



安養抄卷第五
安養世界主女人耶 加又彼世界
有女人耶
凡夫未斷惑者生極樂耶
阿彌陀成佛已來劫數文
阿彌陀之本願多少
安養淨土菩薩聲聞多少
翻譯文
觀經雙觀經等説前後之文
臨終十念者何等耶
説無先世結縁者臨終十念成就耶
佛光明大少
生疑惑者生極樂耶十一
往生人定業轉不文十二
九品往生人皆生池水中耶十三
極樂八部等有無文十四
極樂四王乃至淨居有勝劣耶十五
安養地相之文十六
極樂國有苦耶十七 又加有
捨受耶

  問。安養世界生女人耶一 又彼世界
有女人耶
經云。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説。應時
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
薩。心生歡喜○得無生忍。五百侍女發阿耨
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委記。皆當往生。生
彼國已得諸佛現前三昧
往生論云。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
根缺二乘種不生 疏云。問。論女人根缺不
生。此經韋提希及五百侍女同皆往生。釋言
論説女人根缺不生者。就彼爲言。生彼國者
淨根離欲故。無女人身根精上故無根缺。經
語初生故有善心一切得生文惠疏
同之
十疑第九疑云○往生論云。女人及根缺二
乘種不生。既有此聖教。當知女人及以根缺
者必定不得往生。答○女人及根缺二乘種
不生者。但論生彼國無女人及無盲聾瘖瘂
人。不噵此間女人根缺不得生彼。若如此説
者。愚癡全不識經意。即如韋提夫人。是請
生淨土主。及五百侍女佛授記悉得往生彼
國。但此處女人及盲聾瘖瘂人。心念彌陀佛
悉生彼國已。更不受女身。亦不受根缺身○
爲此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耶。謂此
處女人及根缺人不得生也。無量壽經四十
八願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稱
我名號。厭惡女身。捨命之後更受女身者。不
取正覺。況正彼國更受女身根缺者亦爾
注十疑云。案小阿彌陀經云。善男子善女
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法花云。若
如來滅度後五百歳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
如説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
佛大菩薩衆圍繞。使處生蓮花中寶座之上。
是知此間女人必得生彼明矣
小阿彌陀經云。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
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西方要決云
疑曰。如淨土論女人根缺小聖不生。彌陀
經皆説生彼。二倶聖教。何以各殊。通曰。勘尋
經論各順一縁。審而察之並無差殊。言女人
生者。理妙決除厭女身專念佛名求生淨土。
娑婆報盡轉作丈夫。處妙花臺即生淨國也
云云根雖是女能求菩提。深信自他佛性平
等。即弘大願誓當成佛。廣度衆生。念捨女
身即生淨土。臨當報盡但佛迎來成大丈夫。
入蓮花座即生彼國。佛令安神。經約此門故
云皆往。論據不能若此故説不生也
大阿彌陀經上云○其國諸菩薩阿羅漢無有
婦女。壽命無央數劫。女人往生即化成男子
 平等覺
經同之
雙觀經上四十八大願中云。設我得佛。十方
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
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
復爲女像者。不取正覺
悲花經第三云。爾時聖王○白佛言○願我
世界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一切衆生等一化
 興記上云。略明二乘女人有無。若受
用土二並定無。説有二乘。佛菩薩化爲嚴佛
土。如論中説。若變化土隨願不定○然二乘
女相對四句。或有淨土。二並皆無。如大悲經。
西方過百千萬億佛土有世界。名尊善無垢。
佛號尊音王。彼界無二乘故。説小乘法等一
化生無女人名餘文
無量
或有淨土。二並倶有。亦
如彼經。阿閦菩薩曰。寶藏佛。我今所願莊
嚴佛土。純金爲地乃至所有女人成就諸功
徳。無婦人諸不淨事。不與男子漏心交通○
若學三乘者。聞我名即我生世界。聞我法本
即得三乘。爾時佛讃阿閦言乃至汝○東方去
此千佛世界。彼有世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
力故須臾即千里。謂他力也。譬如劣夫從轉
輪王一日一夜周四天下。非是自力。轉輪王
力也。若言有漏凡夫不得不生淨土者。亦可
有漏凡夫不得見佛。然念佛三昧並無漏善
根所起。有漏天隨分得見佛身麁相也。菩薩
見微細相也。淨土亦爾。雖是無漏善根所
起。有漏凡夫發無上菩提心。求生淨土常念
佛故。伏滅煩惱得生淨土。隨分得麁相。菩薩
見微妙相。此何所疑。故花嚴經云。説一切
諸佛刹平等普嚴淨。衆生業行異。所見各不
同。即其義也
西方要決云。彌勒問經云。念佛者非凡愚。念
不雜結使。念得生彌陀佛國。疑曰。准此經
説。夫念佛者非是凡愚。不雜結使。方成淨
業。今修行者聖位未登。結使不除。如何得
往○通曰。今解凡愚應作四句。一凡而不
愚。謂從善趣乃至十信終心。無得似唯識智
故。謂之凡但於諦道縁生深仰信。運心取捨
損益能知。此即不愚也。二者愚而不凡者。十
解已上菩薩。眞如境未能證見。故説爲愚。得
相似無漏智。比知二無我不墮生死凡流。亦
得義説非凡也。又解初地已上菩薩。於勝進
分無明障故。約此稱愚。由得聖法故非凡
也。三者亦凡亦愚。即善趣已前一切衆生○
四者非凡非愚。所謂如來聖○所言凡者汎
也。唯沽人徳損益莫分。汎爾受生等同凡類。
去來善趣輕重不知。此爲愚也。今欲往生淨
土作業之人。知此娑婆苦切充滿。持生厭背
不可久居。聞説西方勝樂無極。專誠住想。誓
往無疑。既能永滅苦流。長辭染界。即非薄
淺。汎爾隨生但能念佛求往彼方。道悟無生
當來作佛。意專廣度法界衆生。能運此心覺
生妙刹。有斯勝解故非愚也。言不雜結使者
○住想佛時結使服伏故。言不雜結使念也。
願求生淨土者。即不應言雜○念佛淨心乖
結使。心正念佛諸結不行○言不雜也
群疑論五云○今修十念願生淨土。背生死
流順涅般路。趣賢聖法順斷惑門。故言非凡
愚念不雜結使念
往生要集下云。第二往生階位者。問。瑜伽
論云。三地菩薩方生淨土。今勸地前凡夫聲
聞。有何意。答。淨土差別故無有過。如感
師釋云。諸經論文説生淨土。各據一義。淨
土既有麁妙勝劣。得生亦有上下階降。天
道宣律徳云。三地菩薩始見報佛淨土云云
故感師釋云善也○問。若許凡夫亦得往生。
彌勒問經如何通會○答。西方要決云云云
上抄
問。彼國衆生皆不退轉。明知非是凡
夫生處。答。所言不退者。非必是聖徳。如
要決云。今明不退有其四種。十住毘婆娑
云。一位不退乃至四處不退云云其處不退
已上略抄
之。云云
新十疑第五疑云。生極樂者。爲斷惑生。爲
不斷生耶。答。未斷惑凡夫依念力得往生也。
問。若爾云何觀經説下品上生。云除五十億
劫生死重罪。説下品中生生。云除八十億劫
生死重罪。此豈不斷惑往生者耶。答。斷惑與
滅罪其義永異也云云 第七疑云。上言未斷
惑者生極樂。即知凡夫得往生也。若爾云何
經文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耶。答。凡夫之身雖生極樂。而更不退轉還餘
趣。故云不退轉。有何過。問。若言雖凡夫而
無退墮義名阿鞞跋致者。生兜率内院者無
退墮之義。云何不云阿鞞跋致耶。答。諸經所
説不可一例○且隨前機而已云云
  阿彌陀佛成佛已來劫數文
往生要集下云。問。彼佛成道爲已久如何。答。
諸經多云十劫。大阿彌陀經云十小劫。平等
覺經云十八劫。稱讃淨土經云十大劫。邪正
難知。但雙觀經璟興師。會平等經云。十八劫
者其小字閼其中點矣大阿彌陀平等覺稱
讃經如所引不抄之
雙觀經疏云寂法師清淨覺經云。無量清淨
佛。作佛已來凡十八劫○阿彌陀經云。作佛
已來凡十小劫○案彼二經。成佛久近則異。
指方遐邇則同。或謂八字應誤。餘文皆多云
十劫故。未勘梵本。不敢軌定云云 同經云
玄一若平等覺經逕十八劫。大阿彌陀經逕
十小劫。然是同本意。是譯家得失未知是
非。然因師會小八別二説。一云。實小字而云
八者是謬。何以故。此經及小經皆十劫故。一
云。實十八。然小經中十者約大數耳。若依此
説。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爲正
大阿彌陀經疏云經曰。成佛以來於今十
劫。次釋疑也。謂成佛以來始經十劫。願生必
見。問。是何劫。答。小劫。如梁攝論。以行年雙
等歳爲一數。數過去十數爲一阿僧祇。謂五
年雨潤爲雙。即一雙二雙乃至十雙百雙千
雙萬雙。阿僧祇雙名一小劫。所以知是雙等
劫者。花嚴經云。娑婆一劫當彼一日一夜。即
以彼三十日爲一月。乃至十二月爲一歳。五
年有雨潤爲雙。乃至僧祇故
往生論疏三云。法藏菩薩○其成佛已逕十
大劫
無量壽經速義述文賛中云。經曰。阿難又問。
至凡暦十劫者。述云。此第三成佛久近也。支
謙經云。作佛已來凡十小劫。意同此也。而帛
延云。作佛以來凡十八劫者。蓋其小字閼其
中點矣
寶積經第十七云無量壽
會之一
無量壽命佛○受生
經今十劫
  問。阿彌陀之本願多少
九品往生義云。大寶積經無量壽經同説四
十八大願。大阿彌陀清淨覺經同言二十四
大願。此等之經同本異譯。而發願多少異
者。弘決釋云。願數不同部異見別。不須和
雙觀經疏云隨所化宜説四十八。舊兩本
中唯二十四。雖是同本而傳譯異。致令願數
具闕不同
同經疏云玄一文中有四十八願。然無量清
淨平等覺經中但二十四者。譯者脱失云云
  問。安養淨土菩薩聲聞多少
釋籤六云。大論二十八云○有佛土。雜如彌
陀也。多菩薩僧。少聲聞僧
雙觀經上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
下至三千大千世界聲聞縁覺。於百千劫悉
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經云。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
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衆亦復
如是
稱讃淨土經云。無量壽佛常有無量聲聞弟
子。一切皆是大阿羅漢○其量無邊不可稱
阿彌陀經略記云横川撰初聲聞爲三。初無量
等者。略標數擧人。次皆阿羅漢者。明位。後
非是算數等者。正明數多。前無量無邊不如
非算數故非重言○次明菩薩云亦復如是
者。階位數量同聲聞衆。故言如是○言數同
者如文。大論云。極樂世界菩薩僧多聲聞僧
少。二文似別理不相違。聲聞雖少亦非算分。
大途是同故言如是
  翻譯文
興記上云。此經部類有其二種。一兩卷例。二
一卷例。初兩卷例有其六本。一無量清淨平
等覺經二卷魏世帛延譯。曇摩欝多
羅録云。晋世帛延譯
二阿彌陀經
二卷呉時支
謙譯
三無量壽經二卷晋世竺
法護譯
四新無量
壽經二卷宋時佛陀
跋多羅譯
五新無量壽經二卷宋時曇摩
密多羅譯
六新無量壽經二卷宋時寶
雲譯
右件六本同異譯。
次一卷例。有其四本。一觀無量壽經一卷
宋時畺良耶舍譯。又
有録云。晋安帝時譯
二小無量壽經一卷宋時求那
跋多羅譯
三阿彌陀經一卷一名無量壽經。
後秦時羅什譯
四稱讃淨土經
一卷大唐時
玄奘譯
四中後三同本異譯。若取失譯別
生僞妄。亦有六部。謂阿彌陀佛偈經一卷。後
出阿彌陀佛偈經一卷。鼓音聲陀羅尼經一卷
上三
失譯
五百王子作淨土願經一卷出悲
花經
無量樂國
經一卷出央掘摩羅經。
上二別生
淨土經七卷上一
僞妄
雖有此
等而今取定本耳。有言。鼓音聲陀羅尼經。求
那跋陀羅譯。不可爲指南。問。上定本中平等
覺經及觀經等。譯人雖一。譯處甚乖。誰爲
正耶。答。有説年誤。此不須依闕處。雖別譯
人一故。如魏晋等一時並有。若魏史者稱魏
記事。若晋使者稱晋記事。故實一而記國別
耳。餘如此類皆唯此通。案云。兩卷一卷雖有
十本。而論令別但三本耳。謂兩卷經觀無量
壽及阿彌陀
阿彌陀經疏云窮括部類有其四本。通明
淨土。即以淨土爲宗。一觀經。二無量壽經。三
小阿彌陀經。四舌音經。又如晋時白延譯無
量壽經及清淨平等覺經。又有大阿彌陀經
兩卷。成即與宋元嘉年中所譯無量壽經及
前清淨覺經而同本異譯。唯其觀經亦宋元
嘉年求那跋摩譯。與彼全別
無量壽經述記云。部黨不同者。説西方淨土
經部黨多種。一兩卷無量壽經之此所説也。
二觀無量壽。三阿彌陀經。四鼓音聲陀羅尼
經。初兩卷經本亦多種。第一無量壽經二卷。
漢代安息國王太子。名清字世高所譯。沙門
曇鸞注解。第二無量壽經二卷。魏世少帝芳
嘉平年。天竺沙門康僧鎧於洛陽白馬寺譯。
安世高所出少異。第三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二卷或四卷。前魏高貴卿公世。甘露年中。長
房録云。廢帝甘露三年。西域沙門白延於洛
陽寺譯。與世高僧鎧所出同本。文相小異。無
量清淨二卷亦名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桓帝
世。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所譯。唐録不云次
第。房云。初出。今案應在第二出。同在漢時
而世高故。第四諸佛阿彌陀三昧三佛蔞佛
檀過度人道經。一名無量壽經。呉世支國優
婆塞支謙。黄武年中於武昌譯。房録云。魏
文帝世支謙出。與世高僧鎧所出少異。第五
無量壽經一卷亦名阿彌陀經。秦弘始四年
二月八日。羅什出。與支謙僧鎧白延法護所
出多卷少異。第六無量壽經平等正覺經。一
名極樂佛土經。東晋元熙元年中。沙門竺法
護譯。與支謙僧鎧白延護法羅什等所出本
同文異。第七新無量壽經二卷。宋朝沙門寶
雲出。與支謙僧鎧白延法譯羅什法力所出
不同。見道惠宋濟録。又新無量壽經二卷。東
晋安代世。北天竺三藏禪師佛陀跋羅。永初
二年中於道寺出。見法寶唱録。唐隨二録不
出次第。案歴代記。永初在宋武帝非晋年號
也。又無量壽二卷。西晋月支沙門竺法護。永
嘉二年譯。唐録不出次第。房云。第四出。西
晋法護懷帝永嘉二年正月二十一日譯。與
支謙康鎧白延等出同本文異。第八無量壽
經。宋朝天竺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云功徳
賢。於孝建年中出。見道惠宋齊録。與僧鎧
支謙白延法護羅什法力法雲等所出同本文
廣略異。上來所引總有十一本。皆同本異
譯。此間一切經中唯有三本。餘皆無也。今
所釋者。或云是竺法護所譯。今詳文相非法
譯。又未詳何譯。相傳云。此經曹植建執筆。若
爾應是魏時僧鎧所出觀無量壽經一卷。又
觀無量壽經此二本。出僧祐録。並在失譯。無
量壽觀經文帝世。西域沙門畺良耶舍宋云
時稱。元嘉年中於京邑譯。房録云。觀無量
壽佛經二卷。在東晋失譯。又觀無量佛經一
卷。在漢録失源。阿彌陀經宋文帝世。天竺
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元嘉年中於楊都譯。
亦名小無量壽經。無量壽佛經。後秦羅什。弘
始年中譯。稱讃淨土攝受經。唐世玄奘三藏
譯。右三經同本。無量樂弘經。羅什所出。不
知是無量壽經類不。鼓音聲陀羅尼經。失譯
  觀經雙觀經等説前後之文
興記上云。若約此三本明説前後者。有説。初
説兩卷。次説觀經。後説阿彌陀經。所以知
者。准道理故。最初如來觀諸衆生。淨土機
爲熟。顯異常勝妙顏色。阿難起請問其由。佛
廣爲説西方淨土。次由毘提請往生故。仍教
修彼定散二業。後有衆生聞極樂名。問極樂
事及疑實不。故佛爲説極樂所由及引聖證。
有説。若以義推。應有此理。然以事驗。觀經
爲初。兩卷爲次。彌陀爲後。所以知者。大經
等云。如來説西方事時。阿闍世王太子與五
百長者子。持蓋獻佛。聞説彌陀二十四願。願
如彼尊佛記。却後皆如彌陀佛。以此文知居
於第二。所以者何。説觀經時阿闍世王是太
子故也。若謂闍王名爲太子非別太子。爾時
未慕父位。故志應除王…字但言阿闍世太子
也。然標王字及與太子。是故明知。父子別
擧問。若如後説應亦有難。觀經中嗜婆諫阿
闍世白。大王愼莫害母。故既是世王未登位
時而稱太王。何以稱王子。終非太子也。答。此
事難知。然准餘經後説爲勝。如利述經。佛
在羅閲國耆闍崛山中與菩薩聲聞衆。但阿
闍世王太子名爲利述。與國中長者子五百
人各持名花散蓋。從羅閲國出到佛所。散蓋
上佛。太子白佛言。菩薩何因縁得端正。及不
入母腹而生蓮花等二十五事。佛次第以答
終。授太子及五百子記。當如彌陀佛國之中
菩薩。往來者飛行者反記者皆如彌陀國諸
菩薩云云此經文意與大彌陀其事相似。是故
明知。父子別擧。前所難太王愼莫害母者。有
其二義。雖未登位而欲殺。幽閉深獄自在執
政。故稱大王。復固欲禁害母。惡意稱大王。合
前欣心
雙觀經疏云玄一又觀經中品下生觀云。此人
若欲終時。遇善知識爲其廣説阿彌陀佛國
土樂。亦説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云云解云。若
先説觀經。佛何時説四十八願。善知識爲彼
廣説。然先説此經。後説觀經。故善知識先時
聞四十八願爲彼廣説。約此義故明知觀經
是後
觀經疏顯要記上云。淨土之教有三。一大本
兩卷。名無量壽經。説彼佛往昔於世自在王
如來所。爲法藏比丘請彼如來。説諸佛淨土
妙莊嚴行。於是具足五劫思惟攝取。及發四
十八大願莊嚴依正自他之報。一一願皆云。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及説三輩往生。廣明善
惡諸業受報不同相。此經最先説也。一小本
一卷。名阿彌陀經。説彼國莊嚴。及略示求
生行願。諸佛各出舌相讃釋迦不虚。此經在
機。即前本後説也。一今經。唯説淨業妙觀
往生行門。雖明依正莊嚴。乃是示所觀之
境。正爲機縁修行成就彼願。亦大本之後説
阿彌陀經疏云然四經前後者。准其道理。
先爲説令知。次教修生業。次斷疑證實。後
讃嘆令生。即無量壽經爲初。觀經第二。小
阿彌陀第三。鼓音第四。然以之准驗。即觀
經爲初。無量壽經爲二。何以知之。准説觀
經時闍王猶爲太子。創奪父位。母時見害因
請西方。如教修定散二善。若空至説無量壽
經時。闍王已登位。太子作儲君故。大阿彌
陀經等云。如來説西方事時。阿闇世王太子
與五百長者持蓋獻佛。聞説彌陀二十四願。
其太子當時發願。願如彼世尊佛記。却彼皆
得彌陀佛。以此知居第二人云。阿闍世太子
者即闍王身。爾時猶未慕位。故爲太子。來
至佛所。今譯不然。若爾前應除王字。但言
阿闍世王太子。既標王及太子。明知即父子
名殊。是故無量壽經當第二説。而觀經自爲
夫人侍女。無量壽經自爲人天大衆。問。若觀
經是初夫人説者。何者下經佛還靈山令阿
難重演。而衆無所請。明知大衆已曾聞故由
已聞故更欲令聞修生彼業。所以如來勅令
重演定散二善。三世諸佛爲淨土因故令重
説。文冀此經永傳末代後。若結集知阿難所
傳不虚。所以今説非爲已聞。彼不請而説。即
當第二也。其餘二經如前已釋。可知
  臨終十念者何等耶
往生要集下云。問。下下品人臨終十念即得
往生。所言十念何等耶。答。綽和尚云。但憶
念阿彌陀佛。若總想若別想。隨所縁觀逕於
十念。無他念想間雜。是名十念。又云。十念
相續者。是聖者一數之名耳。但能積念凝思
不縁他事。便業道成辨。亦未勞記之頭數
也。又云。若久行人念。多應依此。若始行人
念者。記數亦好。此亦依聖教已上有云。一心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逕此六字之項名一念
也。問。彌勒所問經十念往生。彼一一念深
廣如何。今云。十聲念佛得往生耶。答。法師
所釋不同。寂法師云。此説專心稱佛名時。自
然具足如是十。非必一一別縁慈等。亦非數
彼慈等爲十。云何不別縁。而具足十。如欲
受戒。稱三歸時雖不別縁離殺等事。而能足
得離殺等戒當知。此中道理亦爾。又可具足
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者。謂能具足慈等十
念稱南無佛。若有如是隨所稱念。若一稱若
多稱皆得往生。感法師云。各是聖教互説往
生淨土法門。皆成淨業。何因將彼爲是行。此
言非但自不解經。亦乃惑諸學者已上迦才
師云。此之十念現在時作。觀經中十念臨終
時作已上意同感師 淨土論中云如要集
所引之
雙觀經疏云此言念者。謂稱南無阿彌陀
佛 經此六字頃名一念○問。若爾何故彌勒
問經云。如佛所説願阿彌陀佛功徳利益。若
能十念相續不斷念佛者即得往生。當云何
念佛言非凡夫念不善念非雜結使念。具如
是念即得往生安養國土。凡有十念。何等爲
十。一者於一切衆生常生慈心不毀其行。若
毀其行終不往生。二者於一切衆生深起悲
心除殘害意。三者發護法心不惜身命。於一
切法不生誹謗。四者於忍辱中生決定心。五
者深心清淨不染利養。六者發一切種智心。
日日常念無有廢忌。七者於一切衆生起尊
重心。除我慢意謙下言説。八者於世談話不
生味著心。九者近於覺意深起種種善根因
縁。遠離憒閙散亂之心。十者正念觀佛降者。
諸想如是十念其事甚難。云何○具起如是
十念。答。此説專心稱佛名時乃至皆得往生
云云如要集
所引之
群疑論五云。問曰。彌勒所問經云云釋曰。彌
勒所問經自陳十種往生之法而亦得生。觀
經自説下品下生。臨命終時稱佛十念而得
往生。各是聖教。互説往生淨土法門乃至
諸學者文如要集
所引之
十大願記云千觀撰言十念者。入息出息合爲
一念。或五箇入息出息合爲一念。此十念間
歸心彌陀。口唱名號也。或稱南無阿彌陀
佛。經此六字之頃名爲一念。然彌勒問經云
乃至
云云
 如寂法
師疏之
  問。設無先世結縁者臨終十念成就耶
十疑云。衆生無始已來善惡業種。多少強
弱並不得知。但能臨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
者。並皆是宿世善業。若善業強十念成就。若
惡業多者善知識尚不可逢。何況十念成就
往生要集下云。彼一生作惡業。臨終遇善
友。纔十念佛即得生。如是等類多是前世欣
求淨土念彼佛者。宿善内熟。今開發耳。故十
疑云如次上
抄之
疏云。善心相續至於十念。或一念成就即得
往生。以念佛除滅罪障故。即以念佛爲勝縁
也。若不此者云何得往生也
往生論疏三云。問曰。具有諸惡五逆罪人。値
善知識。十念稱名得生彼土發菩提心是。何
凡夫爲如是耶。答曰。此人昔來發菩提心而
退作惡。應墮惡道。遇善縁故發心稱名。具
足十念即得往生。如是本有佛種子者。値惡
縁故現雖作逆。有勝因故發心往生。不如是
者雖遇善友稱名十念而不得生。不至心故。
不深心故。如實義者。諸具縛人未殖菩提之
種子者。決心造惡及作逆罪。不問決定與不
決定。如是等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聞生。信
受具足十念即得往生安樂淨土
  問。佛光明大少
雙觀經疏云或照百佛世界。或照千佛世
界等者。阿彌陀佛現身非一故。身光明少大
不同。最少不減百國。大者乃至無邊。問。若
最少照百國者。何故願云。光明有能限量。下
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答。彼説體外所照。此文説於圓光體照所以
知然下交量中餘佛光明。或照七尺乃至一
刹。此言七尺至一刹者。皆説體非光外照。如
釋迦佛圓光一尋。此説光體非外照也。一尋
猶是七尺。皆依自身之一尋也。釋迦身量丈
六故。以七尺爲一尋。彌陀身量大小不定。隨
其身量光亦一尋。故論説言相好光一尋。觀
經所説無量壽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
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如五須彌山。眼如四大
海水。圓光如一百億三千大千世界。亦説一
機所現相也。阿彌陀經云。頂中光明所炎照
千萬佛國者。亦即是百億三千界也。此經云
照百乃至恒河沙刹者。皆説他受用身光也。
十地上下所見異故大少不定。皆交量中餘
佛光明小者七尺。大者乃至照一佛刹。舊兩
本中小者七尺。大者二百萬佛國。然即一刹
擧者未窮七尺。擧小者非盡本。雖是同傳經
譯者異故所擧不同耳大阿彌陀經上云。佛
言。阿彌陀佛光明最尊第一。無比諸佛光明
皆所不及也。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中有佛
頂中光明照七尺。有佛頂中光明照一里。有
佛頂中光明照二里○有佛頂中光明照百萬
佛國。有佛頂中光明照二百萬佛國。佛言○
阿彌陀佛頂中光明所炎照千萬佛國。所以
諸佛光明所照有近遠者。何本其前世宿命
求道。爲菩薩照所願功徳。各自有大小。至
其然後作佛時。各自得之。是故令光明轉不
同等。諸佛威神同等耳。自在意所欲作爲不
預計。阿彌陀佛光明所照最大。諸佛光明皆
所不能及也文平等覺
經同之
又云。第二十四願。使其作佛時。令我頂中
光明絶好勝。於日月之百千億萬倍絶勝。諸
佛光明焔照諸無央數。天下出冥之處皆當
大明○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問。生疑惑者可生極樂耶十一
雙觀經云
往生要集下云。問。若凡下輩亦得往生。云何
近代於彼國土者求千萬得無一二。答。綽和
尚云。信心不深。若存若亡故。信心不一。不
決定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此三不相
應者不能往生。若具三心不往生者無有是
處。道和尚云。若無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爲
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欲捨專修雜
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問。若
必畢命爲期者。如何感和尚云長時短時多
修少修皆得往生耶。答。業類非一故。二師倶
無過。然畢命爲期。勤修無怠。令業決定。是
爲張本。問。菩薩處胎經第二説。西方去此閻
浮提十二億那由他有懈慢界。國土快樂作
倡伎樂。衣被服飾香花莊嚴七寶轉開床。擧
目東視寶床隨轉。北視西視南視亦如是轉。
前後發意衆生欲生阿彌陀佛國者。皆深著
懈慢國土。不能前進生阿彌陀國。億千萬衆
時有一人能生阿彌陀佛國已上以此經准難
可得生。答。群疑論引善道和尚前文而釋此
難。又自助成云。此經下文云。何以故皆由懈
慢執心不牢固。是知雜修之者爲執心不牢
之人。故生懈慢國也。若不雜修專引此業。此
即執心牢固定生極樂國乃至又報淨土者極
少也。淨土中生者不少。故經別説。實不相
已上
群疑論四云
鼓音聲王經云
記十云
  往生人定業轉不轉文十二
文引經云。業障便轉即得往生
  問。九品往生人皆生池水中耶十三
觀經云。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
色身衆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
林演説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上品
上生
如一念
項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花。
經宿則開上品
中生
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
蓮花乃開上品
下生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尋
開。當花敷時聞衆音聲中品
上生
蓮花即合生於西
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花開敷
中品
中生
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生逕七日遇觀音
及大勢至。聞法歡喜中品
下生
隨化佛後生寶池
中。經七七日蓮花乃敷下品
上生
即得往生七寶池
中蓮花花内下品
中生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花
中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下品
下生
大阿彌陀經上云。第二願○來生我國者。皆
於七寶水池蓮花中化生。長大皆作菩薩阿
羅漢○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證不作佛
  極樂有八部等耶十四
往生論疏三云。經中云。有歌衆。乃至雜色
衆鳥。命命鳥等。言取藥叉揵達縛等八部之
屬。如此是無量壽佛化變所作。令其宣暢無
量法音利樂有情
平等覺經上云。其國○無有○泥梨禽獸餓
鬼蜎飛蠕動之類也。無阿須倫諸龍鬼神也
興記上云。十七功徳釋國土者乃至十三眷
屬功徳如偈。如來淨花衆正覺花化生解云。
眷屬
謂天龍等非實身故。離染著事名淨花衆。以如來
正覺所化作故名正覺花化主。花是離染義文
  極樂國四王乃至淨居天有勝劣耶十五
群疑論一云。問。若不許是欲界攝者。何因無
量壽經言乃至淨居天等。答。此是施設爲天
不可。即爲實天分欲色界也。若實天者如來
淨所心變。豈是欲色界攝。又言。若是色界
者。已下欲大爲勝爲劣。若劣者如何色界及
劣欲界。若勝者如此娑婆世界欲色兩界勝
劣不同。欲色有情優劣差別。彼土亦爾。生
色界者勝。生欲界何因四十八弘願。誓説國
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彼色
界形既勝。欲形如何説同。故知彼安立説爲
淨居天等非實。即是欲色界也。於前二解初
釋爲正
無量壽經上云。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眞
金色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形
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
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
四十八
願之
無量壽經述義記下云於彼國中有地居者。
有空居者。空居之中有四王天乃至淨居。此
則因順餘方施設人天之差別也。然某果報
實無勝劣。又人天交接兩得相見非如此土。
上下相隔。清淨覺經云。第一四天王乃至
七梵天○上至第十六天○上至三十六天。
上准此經文者。皆有上下欲色諸天。何等名
爲三十六天。准樓炭經。欲天有六。色界天
有二十二天。無色界天有四。并今上下有三
十二。未知加何爲三十六。阿彌陀經云。即
彼國中從第四天上至三十二天。此文即與
樓炭經其數當也。若無色界凡聖各分所可
得云三十六也。文無別列。不應輒定○彼淨
土中淨居天等。但因順餘方有上下異名。非
由業力種性異。是故一切能修大行
同義記中云。一形状一類故無譏嫌。謂無男
女人天等別○因順餘方有其二義。一隨本
業。謂往生者或有資人業生。或有資天業生。
雖生彼時形無異状。因順本業有人天名。二
因居處。謂彼土中或有依地居。或有空居。雖
彼果報形無異状。隨所在處有人天名
  問。安養地相云何十六
阿彌陀經云。黄金爲地
觀經云。次作水想。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
分散意。既見水已。當起水想。見氷映徹。作
瑠璃想。此想成已見瑠璃地内外映徹○瑠
璃地上以黄金綱雜厠間錯。以七寶界分齊
分明無量壽經上云。其佛國土自然七寶。
金銀瑠璃珊瑚虎魄車渠馬瑙合成爲地
無量壽經上云。其佛國土自然七寶。金銀瑠
璃珊瑚虎魄車渠馬瑙合成爲地
大阿彌陀經上云。第三願。使其作佛時。令我
國土自然七寶
平等覺經上云。其國土皆自然七寶。其一寶
者名曰銀。其二寶者名黄金。三者水精。四
寶者瑠璃。五者珊瑚。六寶者虎魄。七寶者
車渠。是七寶皆以自共爲地 阿彌陀經
略記云。問。觀經云。瑠璃爲地。何故言黄金。
今解曰。思益經説未來須彌燈王佛國土。土
閻浮金瑠璃爲地。准彼思之。黄金不映徹。瑠
璃非金色。亦應映徹。故倶得名。又觀經云。瑠
璃地上以黄金綱雜厠間錯云云二寶合成故
倶爲名 無量壽經述記中中。又彼經中唯
云瑠璃地。此經中説七寶合成。故知二經所
説土異
阿彌陀經疏云經曰。黄金爲地。次釋第四
檀金飾地也。即形貎圓淨故。佛地論云。謂
無量所遊行地處莊嚴希有。案諸經多以金
爲地體。諸寶間錯而中表映徹。故觀經稱瑠
璃地。又彼經云。地下有八楞金柱。雜寶校
飾。光明赫奕。其地猶如日宮。懸處虚空。其
地柔軟。脚即凹。擧足便起
稱讃淨土經云。極樂世界淨佛土中。周遍大
地眞金合成。其觸柔軟香潔。光明無量無
邊。妙寶間飾
同經疏云請邁言眞金合成者。正明寶性功
徳。兩卷云。其佛國土自然七寶合成爲土。佛
地論云。最勝光耀七寶莊嚴。又云。就此所重
眞説七寶。其寶淨土無量妙寶倚飾莊嚴。非
世所識。今此經説且就初寶。故云眞金成
 觀經正宗分定善義云善導言金繩已
下。正明黄金作道。状似金繩也。或以雜寶爲
地。瑠璃作道。或以瑠璃爲地。白玉作道。或
以紫金白銀爲地。百寶作道。或以不可説寶
爲地。還以不可説寶作道。或以千萬寶爲地。
二三寶作道。如是轉相間雜。轉共合成。轉相
照曜。轉相顯發光色。光色各不同。而無雜
亂。行者等莫言倶有金道而無餘寶作道也
  問。極樂有苦耶十七 又彼界有
捨受耶
群疑論六云。問。淨土之中既言無苦。不知三
苦。八苦之中無何苦也。釋曰○諸大乘經咸
言。佛身唯是無漏三苦。八苦唯是有漏。故諸
佛身無諸苦也。十地已還凡夫已上有二釋。
一釋云。三苦之中有行苦壞苦。八苦之中有
一苦。謂五取蘊苦。以十地已還由受有漏變
易分段諸報身故。又於行苦有漏遷流。是行
苦也。諸有漏樂生時樂住時樂壞時苦故有
壞苦也。彼無逼迫身心憂苦唯無苦苦也。初
受彼身雖名爲生非衆苦所依。又無胎藏逼
迫無生苦。命極長遠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縱
令凡夫還入變易生死。究竟成佛無死苦。雖
捨彼命願生穢土。救苦衆生雖死非死苦也。
以心忻樂願捨報。修慈悲故。此五蘊報從惑
所生。體是有漏。即五取蘊苦也。淨佛國等
四大安穩無病苦。形無衰損。無老苦。勝友
恒集。無愛別離苦。惡人不生。無怨憎會苦。資
縁無乏。無求不得苦。二釋云。極樂世界八
苦同前。三苦之中唯有行苦。由受分段變易
報故。雖有樂受以唯清淨。常恒相續無有間
斷。究竟永證寂滅樂。雖有少息而不生苦非
壞苦也。故彼淨土言無苦也。無苦苦壞苦
也。問。既彼淨土雖無苦苦等而猶有彼行苦。
如何得名爲極樂也。問。觀經言。分身化阿彌
陀佛化觀世音勢至。集極樂世界度苦衆生。
彼土既云極樂。即應無苦衆生。何因乃言集
極樂國度苦衆生耶。釋今言度苦衆生者。爲
度自土苦衆生。爲度他土苦衆生耶。答。通度
自土苦衆生。問。自土既無苦衆生。云何度自
土衆生。他土雖有苦衆生應須往彼度苦。何
因乃集極樂遠度他方苦耶。答。自國衆生雖
無苦。然有二種生死分段變易有漏有爲行
苦之苦。如來同集爲説妙法。速出離二種生
死。成就法身。故名度苦他國衆生。或宜身
往雜親自救拔故。分身佛遍滿十方。如此土
衆生淨土業成。臨命終化佛來迎往彼。或宜
歸還遠爲利益故。集本國遙極沈淪。或言度
苦衆生。化集自土中。化諸菩薩令興大悲心。
捨自土樂遣生他方。行大悲行。教化十方有
縁衆生。故言集極樂國度苦衆生。如經論
言。八地菩薩由多寂證眞如理不肯出定教
化衆生。諸佛摩頂勸令出定教化衆生。即其
義也。故維摩經言。此土菩薩於諸衆生大悲
堅固。又言。是人乃能捨清淨土而來。樂此
多怒害處也 阿彌陀經云。彼土何故名爲
極樂。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
同經疏云無有衆苦者。無量壽經云。彼無
苦難之名。又無三惡道。但有自然快樂之
事。亦無小苦故。央掘摩經云。無有小苦。純
小快樂故名極樂。又無八苦故
稱讃淨土經云。由彼界中諸有情類無有一
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快樂。是故名爲
極樂世界
無量壽經下云。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寶宮
殿。無有刑罰。乃至一念惡事。但於五百歳中
不見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而以此爲苦
 群疑論六云。問。阿彌陀經言。其國衆生
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未知八識之中七八兩識
一類相續縁境微細。釋八識之中七八兩識
一類相續縁境微細。難可了知。縱處阿鼻地
獄極苦之處。縱生三禪極樂之處。而此兩識
唯與捨受相應。乃至佛果大圓鏡智平等性智
相應。淨識亦唯恒與捨受相應。以此准知。極
樂世界此七八識恒與捨受相應也。餘六轉
識與三受相應。謂喜樂捨。在意與喜樂受相
應。捨受通與一切相應。稱讃淨土經言。無有
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是故名
爲極樂世界。以此准知。淨土六識之中但無
憂苦。無妨有捨。以諸喜樂心後至歇滅位。多
皆與彼捨受相應。又彼捨受體非逼迫善業
所感。故得與彼捨受相應。又彼衆生起未至
定。及與中間禪。第四靜慮已上諸定如何不
許與捨受相應。以此准知。雖名極樂亦得與
其捨受相應也。若謂不然。彼亦不得與喜相
應。以彼土名極樂界故。雖云名極樂而得與
喜相應何妨。名極樂亦與捨受相應也 寶
積經第十八云。彼極樂世界○亦無苦受不
苦不樂受名。尚無假説。阿況實苦。是故彼國
名爲極樂
淨土論上云。西方○亦無惡心及無記心。唯
善心也。故攝論十八圓滿淨中云。淨土唯有
樂受。無苦及捨受也。如大法鼓經云。苦受
是不善。樂受是善。捨受是無記。既唯有善
心則無起惡之地也 無量壽經述義記中
寂法師言體成者。謂彼自然七寶合成爲
地。花嚴經云。諸世界海有種種體悉應。當知
所謂一切寶莊嚴體。或一寶體。或金剛堅固
地體。或衆香體。或日珠輪體。此安樂界即
是一切寶者。謂金銀等。佛地論云。就此所
重且就七寶。其實淨土無量妙寶綺飾莊嚴。
非世所識。彼論後四名與此別。謂四牟娑洛
掲婆。五曷濕摩掲婆。六赤眞珠。謂赤虫所出
名赤眞珠。或珠體赤亦名赤眞珠。七羯誰恒
諾迦。四五及七不翻其名。未祥其體。或應是
此珊瑚虎魄及馬瑙也
無量壽論釋第二云。如此經説。其佛國土自
然七寶合成爲地。乃至又契經言。極樂世界
淨佛土中。周遍大地眞金合成乃至此就最勝
言金爲地。以如實義七寶爲地。言七寶者。如
契經言。一金。二銀。三大璃璃。四頗胝迦。
五赤眞珠即是珊瑚。六阿濕摩掲抵婆即是
馬腦。七牟沙洛掲抵婆即是車渠 雙觀經
述義記中云寂法師問。人天雖無別因餘方故
有亦可男女。雖無順餘方亦有。答。女必爲
穢器。五礙故。彼無人天更互勝因。餘彼並
淨土論中云迦才問曰。如往生論説。女人及
根缺二乘種不生。云何女人等三亦得往生。
答曰。實然。此等三種理不得生。若無三種
定得往生。三種一者於此土中或有男子或
有女人種。於女因決定招女根者。此人縱修
淨土行亦不得往生。以淨土中無女人故。此
是決定業不可改動。是即業障也。根缺者。若
人於此土中定種盲聾等因亦不得往生。以
淨土中人並有三十二丈夫相故。此亦是業
障也。二乘者。若是二乘人及二乘方便道中
人種。二乘定因不信有大乘及十方淨土者
亦不得往生。以此人是愚法二乘不信有十
方佛及淨土。故不肯發願迴向也。此即是
決定小乘障大乘也。彼論所明種者定業種
也。但無此三定種者即得往生也

  願得如世尊 惠眼第一淨
 豪嚴花押 


安養抄卷第六
觀行位開目閉目見佛事
四種佛土淨穢之文
化頻婆沙遣人化韋提如來自往文
自然増進成阿那含文
教令正觀爲除疑心等文
十六想觀滅罪多少之文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等文
普雜二觀差別之文
觀音勢至圓光不同文
安養菩薩聲聞光明不同文
生諸佛前得無生忍文十一
觀乎相文十二
退菩提聲聞生安養經幾劫數至初地耶十三
中品生出家文十四
少時心力勝終身事十五
往安養者必爲生蓮花中爲當如何十六 加胎
化二
  生耶。又
勝劣如何
九品往生人蓮花未敷之前聞彌陀觀音説法
  耶十七
阿難哩領文十八
寶莊嚴土者只是安養之文十九
生蓮花内者胎卵濕化中何耶二十
安養中人依正倶無勝劣耶二十一
安養世界輪日夜劫數耶二十二

  問。觀行位開目閉目見佛事
疏云。觀行佛者。觀佛相好。如鑄金像。心縁
妙色。與眼作對。開目閉目。若明若闇。常得不
離。見佛世尊。從大相海流出小相結結瀁瀁
如大劫水。周眸遍覽無非佛界。念一佛與十
方佛等。念現在佛與三世佛等。一心一智惠
力無畏。亦念色身念法門。念實相常運念。無
不念時念念皆覺。是名觀行佛也 金光明
玄義云。常依如此觀。念念不去心心相續。即
是觀行金光明。若蒙籠如羅穀中。觀未得
分明。閉目則見。開眼即失。此是相似金光明。
若明若了了分明。開目閉目倶見者。是分眞
證金光明
普賢經云
  四種佛土淨穢之文
疏云。四種淨土。謂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
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也。各有淨穢。五
濁輕重。同居淨穢體折巧拙。有餘淨穢次第
頓入。實報淨穢分證究竟。寂光淨穢
  問。化頻婆遣人化韋提如來自往文
疏云。問○前頻婆何故遣人説法。韋提何
故如來自往答。又願聞法遣人傳授爲化義
足。母求生淨土非佛不開。故須自往
云。問。前頻婆請弟子意在如來。今夫人亦請
弟子意在佛。何故前請遣弟子。今請自往耶。
解有二義。一闍王與調達收父。如來若躬赴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