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徹選擇本願念佛集 (No. 2609_ 辨阿聖光撰 ) in Vol. 83

[First] [Prev] 27 28 29 30 31 32 3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敵也。故法然上人言。我是無智之身也。我是
破戒身也。雖然依彌陀本願口稱念佛之力
決定往生云云傳之人。各各成
勇。面面致悦。百人乍百人口稱。千人
千人數返。設雖螢火一分之智。須
成癡闇無才之身。何以下愚之卑身
上智慢心。拙哉拙哉。末代愚人暗淨土
之法門。迷念佛之義道。捨祖師之珠玉。握
己身之瓦礫。痛哉痛哉。當世之學者抛選擇
之眞文正義。挾自己迴文曲義。誑惑世間
亂行者。罪業之至何事如之。可恐可恐。
悲可悲。早趣佛道之正路。改迷惑之邪
。懺悔謗師謗法之罪業。可椎撲地獄
之苦患。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返返
先師上人選擇集而爲指南。又仰依憑
無間精進。無懈怠。無疎略。行口稱念佛。慥
以可生極樂也。此則哀末法之迷者
  于時嘉禎三年歳次丁酉六月十九日。安
居念佛中。爲先師報恩。爲末法哀愍。記

徹選擇本願念佛集上


徹選擇本願念佛集下
  沙門辨阿撰
問曰。念佛三昧者何義乎 答曰。念佛三昧
者。是不離佛之義也 問曰。不離佛者何義
乎 答曰。不離佛者。値遇佛之義也 問曰。
値遇佛者何義乎 答曰。値遇佛者。因地下
位之菩薩必値遇果地上位之如來。刹那片
時不離佛。譬如嬰兒不母也 問曰。
菩薩不佛有何要乎 答曰。下位之菩
薩必被上聖之加護故也 問曰。菩薩必値
遇佛者。眞位似位之中何位菩薩乎 答曰。
眞位似位倶是因地下位故必値遇佛
問曰。似位菩薩者未無明。未法性。是
故爲無明法性。必値遇佛也。尤有
其理。但於眞位菩薩者。已斷無明法性
也。何必値遇佛乎 答曰。眞位菩薩必値
遇佛者。是爲一佛國一佛國。淨佛國
就衆生也 問曰。就似位菩薩
一佛國一佛國。淨佛國土就衆生
之行乎 答曰。似位菩薩者。雖淨佛國
土成就衆生之願。未淨佛國土成就衆生
之行也 問曰。似位菩薩何故有願而無
乎 答曰。似位菩薩未無明。未法性
故有願而無行也 問曰。此似位菩薩淨穢
二土中在何處乎 答曰。通在淨穢二土
也 問曰。淨土菩薩者雖是似位眞位
。是則彼土令然也。若爾淨土地前之菩薩。
何無淨佛國土成就衆生之行乎 答曰。淨
土地前之菩薩爲彼土法儀足五通。於
十方之佛土明縁之。但於當分而縁
也。不彼眞位菩薩不動不散無方自在之
所縁於十方如恒沙之土。從一佛國
佛國就衆生也 問曰。穢土似位菩薩
足五通。何不佛世轉法輪乎 答
曰。穢土似位菩薩具足五通。故可佛所
但未他方佛土。故不足從一佛國
一佛國之徳也 問曰。地前似位菩薩於
土中何處乎 答曰。或居色界長壽天
或居忉利天頂浮摩樹林云云問曰。地前
似位菩薩何生長壽天乎 答曰。地前似位
菩薩雖六度之行因。未無漏之眞理
是故不淨土而留穢土。穢土之中爲
故生彼等天也 問曰。地前似位菩薩
何力故。自在如意生彼等天乎 答曰。
此菩薩具行六度。積功累徳故。以方便願
而居彼等之天。待後佛之出世也 問
曰。居穢土諸天之菩薩可五通乎 答
曰。居天上之菩薩必具五通也。所謂修
諸波羅蜜方便力假暫居諸天。具果報
所得之五通也 問曰。地前似位菩薩何只
五通。不六通乎 答曰。論云。菩薩有
二種。一者生身菩薩。二者法身菩薩。一者斷
結使。二者不結使。法身菩薩斷結使
六神通。生身菩薩不結使。或離欲得
神通。得六神通者不三界。遊諸佛世界
養十方諸佛。遊戲神通者到十方世界
衆生已上文意應知 問曰。小乘聖人猶
六通。大乘菩薩設雖地前何不六通
乎 答曰。小乘聖人得六神通者。斷見思
漏盡通也。大乘地前菩薩者有其二
。一者斷見思菩薩。二者未見思菩薩。
今約未斷見思菩薩而言之也。設又雖
斷見思菩薩同二乘人而有一分漏盡之名
是眞位定散自在任運之漏盡通也 問
曰。如今答者。於漏盡通而有二種。若爾其
二種之差別如何 答曰。地前菩薩有一分
漏盡通者。斷見思惑一分無漏。只是
作意漏盡通也。眞位菩薩漏盡通者。任運自
在漏盡通也。所謂斷無明惑。顯法性理。自
然流入薩波若海。任運無窮遊戲神通也
問曰。地前似位菩薩以五通力。淨佛國土成
就衆生乎 答曰。少分雖之不眞位
無方自在具足之 問曰。地前似位菩薩一
分具之者。其行相如何 答曰。如先所言。
天上間願受生。不三界故。於
界外自在。豈得一佛國一佛
之徳乎。此菩薩雖得先佛所説
薩行願。未煩惱故不淨土。不
故不惡趣。人間亦有生等八苦故不
菩薩之住處。但以菩薩之意樂方便願
。迴諸波羅蜜之行業。生天上之間
佛國土一分之行也 問曰。六欲天中除
外餘五天。是樂著五欲故非入聖得果
之器。又色天是著禪味故不佛法修行
也。若爾諸波羅蜜菩薩不欲色二天之
乎 答曰。地前似位菩薩雖煩惱
其行業尤深厚也其智慧至甚深也。依之十
善之修因。戒行之業。修禪定之善根。波羅蜜
之功徳不勝計。故雖欲天深厭五欲
譬如荊蕀色天更厭禪味。是故
壽盡期而迴方便後生天也 問曰。菩
薩以方便智慧。雖欲天欲樂。雖
色天禪味。若爾後佛未出之間。可
假暫處人間之菩薩乎 答曰。菩薩意
樂不同故可爾菩薩也 問曰。若爾人間
之中生何處乎 答曰。生菩薩家也 問
曰。菩薩家者何處乎 答曰。菩薩家者刹利
家・婆羅門家居士家也
問曰。何故以此三家菩薩家乎 答曰。
王家是有勢力。於菩薩身而無難也。婆羅
門家是智慧清貴。故於菩薩身而無難也。
居士家是有福徳力。免貧窮故。於菩薩身
而無難也。故以此三家菩薩家也 問
曰。菩薩無三寶之時可此三家乎 答
曰。菩薩有意樂方便故。外示世人威儀。内
菩薩之行。爲後佛之出世故。雖
三寶之時。作願而生此三家中菩薩檀
也 問曰。此等菩薩來生釋迦之出世
 答曰。經云。或從他方佛國生此間。或
都率天上生此間。或從人道中
此間以上
經文
文意者。或從他方佛國來生此間
者。是眞位菩薩也。所謂從一佛國一佛
。淨佛國土就衆生之菩薩也。或從都
率天上來生此間者。迦葉佛滅後之菩薩住
都率天上。修菩薩行來釋迦出世也。或
天上而來下。聞佛所説而得度。如彼阿
含經時八萬諸天得無生忍也。或從人道
中來生此間者。地前似位菩薩以福智之諸
功徳人間之菩薩家也 問曰。地上眞位
菩薩備分身散影布遍十方之徳。何必値
遇諸佛淨土之行乎 答曰。菩薩所作一
切之事無皆不如來加被。下位之智慧即
是上地之迷故。例如彼小乘之智慧即是大
乘顛倒無明。依之如恒河沙文殊師利菩薩
彌勒菩薩最末後身擧足下足。況於
位如來乎。然衆生界中。極難化之者無量無
邊也。所謂五逆謗法一闡提人。此等重罪極
惡之輩。被癡闇黒業。將阿鼻之火坑
尤難化也。復樂著之諸天及無想長壽天
亦不化也。菩薩苦以雖大慈大悲之
方便。衆生輒以難拔苦與樂之利生。是
故爲強剛難化之群萠。値遇難化必能
之。如來蒙其加被此利生歟。依之論
云。當知是菩薩住法王子地。滿足諸願。常
諸佛。不諸善根。從一佛國
佛國已上文意應知 問曰。淨佛國土成就
衆生者。是爲一義。將當二義可云乎 答
曰。雖此事難知。且有傍正義。所謂約淨佛
國土之邊而明。淨土即是依報也。約成就衆
生之邊而明。往生即是正報也。雖淨佛
國土。不成就衆生。離正報依報故。
成就衆生淨佛國土。離衣報
正報故。以知。淨佛國土之日依報爲正。
正報爲傍。所以知者。見經現文。明淨佛國
之處。皆云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明淨佛
國土成就衆生之處。亦云從一佛國至一佛
國淨佛國土成就衆生故也 問曰。淨佛國
土菩薩遊戲神通者。何等乎 答曰。菩薩遊
戲神通者。是甚深法門也。十地等覺之大菩
薩値遇極佛之境界。爲盡此法久留
也。顯密聖教。四依論藏。盛明此義。尤可
之。沙門某甲昔交先賢之學林。薫法風
之餘香。彼此之明匠各各之精談。白地聞之。
其後上人對面之時。浴淨土之清泉。潤
躬之濁心。幸傳聖道淨土之二師。倩案
切經論之諸文。一代所説之法門皆悉收
戲神通之四字也。或説言。菩薩爲佛果
首楞嚴定。是爲自行。得此定已分身散
影布遍十方。遊戲神通利益衆生。是爲
。成就自行化他之功徳已竟。等覺一轉
于妙覺之剋。登金剛座之上正覺
之時。名曰灌頂大法王子也。然灌頂有二。
一者在家灌頂。二者出家灌頂。在家灌頂者。
王法祕藏也。出家灌頂者。佛法奧藏也。非
者不云云或説言。號轉輪聖王
之王子曰灌頂大王子。於五欲之園娯樂之
。遊戲自在無恐無憚。號無上覺王之佛
灌頂大法王子。於生死之園煩惱之
。遊戲神通自在也云云之天親往生
云。復有五種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衆門。
三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地門。
前四門自行門。出第五門化他門
乃至是名入第四門。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
察一切苦惱衆生。示應化身入生死
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已上
論文
曇鸞
註云。示應化身者如法華經普門示現之類
已上
註文
其義應知 問曰。此文初問
者何等義乎。答言不離佛之義也値
之義也。以此二義念佛義畢。然今如
等問答者。偏是菩薩淨佛國土成就衆生之
義也。未念佛義。如何 答曰。今此造書
之意趣問答淨佛國土成就衆生之義者。爲
念佛三昧至極甚深之義也。所以者何。
菩薩不佛者。不淨佛國土之行。菩薩
常値佛故能知淨佛國士之行。不佛故
佛也。値遇佛故常念佛也。是故以
薩淨佛國土之行。名甚深念佛三昧也。依
論云。念無量佛土諸佛三昧常現在前者。無
量佛土名十方諸佛土。念佛三昧名十方三
世諸佛常以心眼見如現在前 問曰。
念佛三昧 答曰。念佛三昧有二種。一
者聲聞法中於一佛身心眼見滿十方。二者
菩薩道於無量佛土中三世十方諸佛。以
是故言念無量佛土諸佛三昧常現在前
問曰。如菩薩三昧種種無量。何以故讃
菩薩念佛三昧常現在前 答曰。是菩薩念
佛故得佛道中。以是故云念佛三昧常
現在前。復次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
世罪。餘諸三昧有能除婬不瞋。有
能除瞋不婬。有能除癡不
。有能除三毒先世罪。是念佛三
昧能除種種煩惱種種罪。復次念佛三昧有
大福徳能度衆生。是諸菩薩欲衆生。諸
餘三昧無此念佛三昧福徳能速滅諸罪
。如説昔有五百商客。入海採寶値
伽羅魚王開口海水入中船去駛疾。船師問
樓上人。汝見何等。答言。見三日出白山羅
列水流奔趣如大坑。船師言。是摩伽羅
魚王開口。一是實日。兩日是魚眼也。白山
是魚齒。水流奔趣是入其口。我曹了矣。各各
諸天神以自救濟。是時諸人各各求
事都無所益。中有五戒優婆塞。語衆人
言。吾等當共稱南無佛。佛爲無上。能救
。衆人一心同聲稱南無佛。是魚先世是佛
破戒弟子。得宿命智稱佛聲心自悔悟。
即便合口。船人得脱。以念佛故能除重罪
諸苦厄。何況念佛三昧。復次佛爲法王
菩薩爲法將。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應
常念佛。復次常念佛得種種功徳利。譬如
大臣特蒙恩寵常念其主。菩薩亦如是。知
種種功徳無量智慧皆從佛得。知恩重故常
佛。汝言云何常念佛不餘三昧者。今
常念亦不餘三昧。行念佛三
。多故言常念已上
論文
念佛三昧其義深廣
也。智者察之 問曰。菩薩値諸佛以學
佛土念佛三昧。其義已顯。但於稱名念
佛甚深之義。其意未顯。如何 答曰。今問
答淨佛國土者。所詮爲稱名念佛甚深之
也。然始自上代之先賢于當世之後
。觀佛體者以爲深。稱佛名者以爲淺。
此義同以一致云云爰小僧某甲且閣聖道之
學業。偏入淨土之要門。深信本願之稱名
專期決定之往生。因茲披修多羅藏並優
婆提舍。勘口稱名就之文證道理。法藏菩薩
四十八願者。是於眞位中淨佛國土成就
衆生行之時所發之本願也。然彼四十八中
第十八願者。稱名念佛往生之願也。設雖
位之發願。願已成就者誰不之。況於
位之發願。尤可之。何況。倩案其願意者。
忝法藏菩薩始自眞位之初心于等覺之
後心。經颰陀劫如恒河沙劫。從一佛國
一佛國。値遇妙覺究竟之諸佛。習淨佛
國土成就衆生行之時。於彼諸佛前而説
此稱名念佛往生之本願度度。已被諸佛印
而所造出巧度之方便也。深重之本願
也。若爾稱名之行尤甚深也。誰爲之乎。
此是大菩薩之祕術也。此是佛世尊之極智
也。於信外之凡夫者仰而可信者歟
問曰。眞位菩薩爲淨佛國土佛値
。是名念佛其義可然。但於地前似位菩
淨佛國土之行。若爾非不離佛亦非
値遇佛。況又如我等之凡夫唯稱佛名
也。此土能化釋迦如來已入滅。彼土教主阿
彌陀佛未來迎。是則離佛也。亦不値佛也。何
念佛乎 答曰。論曰。常欲諸佛
者。菩薩世世所生常値諸佛。問曰。菩薩當
衆生。何故常欲佛。答曰。有菩薩。未
菩薩位。未阿鞞跋致&T040879;故。若
離諸佛便壞諸善根故沒在煩惱自不
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壞敗。欲
他人反自沒水。又如少湯氷雖
少處反更成氷。菩薩未法位。若遠離諸
佛。以少功徳方便力。欲衆生。雖
利益反更墮落。以是故新發意菩薩不
離諸佛乃至是等値佛無量利益。豈不
一心求欲見佛。譬如嬰兒不母。又如
道不糧食。如大熱時不涼風冷水
大寒時不火。如深水
船。譬如病人不良醫。菩薩不諸佛
於上事。何以故。父母親屬知識人天王
等皆不佛利益。佛利益諸菩薩
苦處世尊之地。以是因縁故菩薩常不
乃至復次菩薩常愛樂念佛故。捨身受
身恒得佛。譬如衆生習欲心重受姪鳥
。所謂孔雀鴛鴦等。習瞋恚偏多生毒虫
。所謂惡龍羅刹蜈蚣毒蛇等。是菩薩心不
轉輪聖王人天福樂。但念諸佛。是故隨
心所重而受身形。復次菩薩常善修念佛三
因縁故。所生常値諸佛。如般舟三昧中
。菩薩入是三昧即見阿彌陀佛國便
其佛。何業因縁故得佛國。佛即答
言。善男子。以常修念佛三昧憶念不廢故
我國。問曰。何者是念佛三昧得
。答曰。念佛者念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金色身身出光明滿十方。如閻浮檀
。其色明淨乃至菩薩得是三昧智慧力故。
或今身隨意供養諸佛。命終亦復値遇諸
。以是故。説菩薩常不諸佛已上
論文
又天
台十疑論云。大智度論云。譬如二人各有
屬爲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接。爲
方便力故彼此倶沒。一人有方便。往趣
。乘之救接。悉皆得溺水之難。新發意
菩薩亦復如是。未忍力。不衆生。爲
此常須佛得無生忍已。方衆生
船者。又論云。譬如嬰兒不母。
若也離母者或墮坑井乳而死已上謹案
文意。地前未證之菩薩及薄地底下之凡夫
尤不佛也。所以者何。如來喩悲母。我
等如赤子。若不佛母之加護者。稱名之
赤子何離生死之火宅。速遂念佛往生乎。
之善導和尚就稱名行者種種増上
。所謂滅罪増上縁。護念増上縁。見佛増上
縁。攝生増上縁。證生増上縁也。又以親縁
等之三義攝取不捨之文云云又法事讃
云。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爲親。人
能念佛佛還念。專心想佛佛知已上然則
稱名之行者。尤有不離佛之義。何不
念佛乎 問曰。有人云。稱名是淺。能能學
法門。以慧解信入者。設雖佛名
此信心往生云云此義如何 答曰。此
義難意。所以者何。稱名念佛是末代相
應之要法。下根得度易行也。隨彌陀本願
善導專修。勵一向稱名之行日夜朝
暮之勤。三心無缺。四修無漏。是則決定往
生之業因也。然當世義者云。依學問
。依慧解信心。具此信心者雖
決定往生云云此條尤不審也。末代凡夫
設雖學。正智正解甚以難有。但仰彌陀之
本願。偏任善導之勸化。行稱名之人。皆是
自然正智正解相應佛心矣。先修稱名之
之上。次正可其義之淺深。捨稱名
後。但取信心證得往生。而以此義
者其謬幾乎。發邪智高慢。自損損他
也。魔説也。佛敵也。可恐可悲 問曰。有人
云。他力往生者是往生正行也。自力往生者
全非其正行也。是義如何 答曰。當世之人
人盛談此義。其本文何處乎。善導和尚不
自力他力之名目。又非曇鸞道綽所立之
自力他力之義。彼十住毘婆沙論意。約菩薩
阿鞞跋致自力他力。曇鸞道綽依
也。我身無行不稱名。偏取信心
他力。全無其本文。小智之輩立此邪義
自迷迷他尤罪業之至也。早早起改悔之心
急急翻邪而歸正 問曰。如前義者於
名行者尤有不離佛値遇佛之義。爾者其義
委欲之。如何 答曰。念佛三昧者本願
本以見佛所期故。口稱名號必見
大誓願。是則不離佛値遇佛之義也。彼
眞位菩薩淨佛國土之時不離佛値遇佛者。
此是菩薩深位之念佛也。凡夫行人稱念佛
。或期見佛。或期護念。或期來迎。無期
生。依之人能念佛佛還念故。既有冥得
。即見眞金功徳身故亦現身見佛。一念乘
華到佛會故。復有當來勝利。加之如阿彌陀
經中。有六方諸佛之護念。是則不離佛値遇
佛之義也。此是凡夫淺位之念佛也 問曰。
前問答行六度菩薩値遇諸佛。淨
國土念佛也。若爾其六度法皆可
乎 答曰。爾也。念佛教故修施波羅蜜
佛教故修戒波羅蜜。念佛教故修忍辱
波羅蜜。念佛教故修精進波羅蜜。念佛教
故修禪定波羅蜜。念佛教故修般若波羅
。若約此意者。六波羅蜜皆是念佛也 問
曰。若爾此義有證據乎 答曰。優婆提舍云。
問曰。佛以何因縁故説摩訶般若波羅蜜
。答曰。有菩薩。修念佛三昧。佛爲彼等欲
此三昧増益故説般若波羅蜜經
已上問曰。受持讀誦等行亦可念佛
答曰。爾也。念佛教故修受持讀誦等行。是
則不離佛値遇佛之義也。凡一切功徳善根
於佛者其法更不成就也。夫持戒之人
先佛所説之戒之故。蒙佛護念其戒
成就也。又修禪之人依先佛之教而修
禪定。預佛護念其禪法可成就也。又學
若陀羅尼之人。依先佛之教法如説以
正智正解法門者。預佛護念發無
漏之聖智也。此等皆是不離佛値遇佛之義
也。就中口稱念佛者。唱佛名號。相應佛教
順佛願。不佛語。是故見佛三昧忽以
成就。預彌陀之來迎往生素懷。此是不
離佛値遇佛之義。此等義皆是四依菩薩蒙
佛授記弘之義也。仰而可信耳。若知
此旨者。彼此之學者不諍論。各我所
行皆是念佛故也。不此旨。言念佛是
往生甚以不審也 問曰。善導宗意於
萬法中名號之一法。而名念佛。其外之
法不念佛。何今以一切法皆名念佛
 答曰。今於念佛總別二種之義也。所謂
總而言之。萬行皆是念佛也。別而言之。以
口稱名號念佛也。但善導意捨總取
也。凡聖教之習皆有廣略開合之義。廣之時
萬法也。略之時一法也。開之時萬法各別也。
合之時一法二法也。其一法二法者。或約事。
或約理。約理之時。萬法即是眞如一理也。
事之時。萬法即是般若一法也。其般若者
即是佛智也。其佛智者即是事也。如上所
總別之義。例之應知 問曰。觀經云三福者
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爾者其正因者何得
乎 答。弟子某甲年來之不審在此事也。經
文不委説。人師不委釋。末學膚受不
歟。雖然拜見修多羅之現文。既云三福
者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釋尊金口之誠説
信。依之披四依之論藏三福之
經文。經論相順文義具有。所謂六波羅蜜分
二。前五名福。第六名智。此福智二嚴具
足圓滿名爲佛也。亦六波羅蜜倶名福倶名
智。福即智智即福故也。自得此意而解
之時。以菩薩六波羅蜜三福之淨業
也。爰知眞位菩薩從一佛國一佛國。値
遇諸佛颰陀劫。送如恒河沙劫。習淨佛
國土成就衆生者。即是習觀經三福也。依
菩薩因位之時。皆以三福淨土之正業
諸佛果位之時。亦以三福淨土之正因
然教主釋尊別依西方極樂淨土門往生
之時。有總説。有別説。約總之時明三福
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約別之時明稱名
法藏菩薩別意弘願。是故四依菩薩造
淨土品之時。明諸菩薩莊嚴佛土云。如
是等佛土莊嚴名爲淨佛土。如阿彌陀等諸
經中説已上知總明諸菩薩淨佛土之時。
如是佛土名爲淨佛土也。別明一菩蔭淨
佛土之時。言阿彌陀等諸經中説也。而今
三部阿彌陀經中。釋尊別説法藏菩薩淨佛
國土。於其中又有通説別説。通説者是
三福淨業也。別説者是稱名念佛也 問曰。
觀經中明三福三世諸佛淨業正因。般若
等經中明六度三世諸佛成佛行因。若爾
三福六度其修行各別也。何云同乎 答曰。
般若等經意明菩薩修行六度本。就
此六度修行菩薩其二。一者有六度
穢土正覺之菩薩。二者有六度
淨土正覺之菩薩。穢土正覺菩薩淨土
正覺菩薩共以六度行本也。依之菩薩
淨土正覺之時。以六度之行業
土之正因。於此六度之内三福。故云
世諸佛淨業正因也。般若等經意通説淨穢
二土之六波羅蜜成佛行因。觀經意別説
淨土之三福淨業正因。然則總與別其義
異。六度三福其法是同者也 問曰。菩薩
淨佛國土者。何淨之乎 答曰。優婆提舍云。
佛答菩薩從初發意以來自淨麁身口意業
亦教他人淨麁身口意業 問曰。若菩薩
佛國土。是菩薩得無生法忍。住神通波
羅蜜。然後能淨佛土。今何以言初發意
以來淨麁身口意業 答曰。三業清淨非
佛土。一切菩薩道皆淨此三業。初淨
身口意業後爲佛土。自身淨亦
。何以故。非但一人。生國土中者皆共作
因縁。内法與外法因縁。若善若不善多
惡口業故。地生&MT02056;。諂誑曲心故。地則高
下不平。慳貪多故。則水旱不調地生砂礫。不
上諸惡故。地則平正多出珍寶。如彌勒
佛出時人皆行十善故地多珍寶 問曰。
若布施等諸善法得淨佛國土果報。何以但
淨三業 答曰。雖善惡諸法是苦樂
因縁。如一切心心數法中。得道時智慧爲
大。攝心中定爲大。作業時思爲大。得是思
已起身口業。布施禪定等以思爲首。譬
衣以針爲導。受後世果報時。業力爲
大。是故説三業則攝一切業法。意業中盡
一切心心數法。身口則攝一切色法入。
身行三業福徳具足則國土清淨。内法淨故
外法亦淨。譬如面淨故鏡中像亦淨。如
摩羅詰經中説。不殺生故人皆長壽。如是等
已上謹案文意云。菩薩淨佛土者。先淨自他
之三業畢。次成就淨佛國土之行願。滿
自行化他之功徳。而等覺一轉入于妙覺
後。任因位之本願十方之衆生也。夫法
藏菩薩若未滿足淨佛土之行願者。猶以可
因位也。然其行願皆悉滿足。唱正覺
後已經於十劫。當知不取正覺之誓不
也。今則阿彌陀如來尋淨佛國土因位之本
。施成等正覺果位之利生。當于此時。總
三福正業十方衆生淨於三業。別以
字名號一切有情淨於三業。此是甚深也。
敢疑謗 問曰。稱名念佛是爲三福之
。爲當三福之外可云乎 答曰。攝三福之
也。所謂觀經中或説受持三歸。其中歸依
佛者即是念佛也。或説讀誦方等經典。口稱
名號即是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也。依之漢朝
之人唱阿彌陀佛四字經云云或説修行
六念。六念中之念佛此是稱名念佛也。故知
稱名念佛者可三福之内。其三福者即是
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也。何言淺行乎。然則十
惡・破戒・五逆・謗法之人。依一念十念之稱
生極樂者。此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故
也。一切諸佛皆以如此。若爾此等罪人念佛
往生何難之乎。將今廣勘經論。一切衆生念
佛往生有種種故。一者菩薩願故。二者菩薩
巧方便故。三者菩薩淨佛國土成就衆生故。
四者佛智故。五者法不思議故。六者摩詞衍
法故。七者譬喩故也。一菩薩願故者。於
切菩薩通別二願。通願者四弘誓願是也。
一切菩薩同發此願。別願者。所謂如文殊
師利菩提心別願。如普賢菩薩
順衆生別願。如地藏菩薩無佛世界
度衆生別願。如釋迦如來五百大願
別願。如藥師如來本行菩薩道時。以
十二上願別願。如多寶如來證明法
別願。如法藏菩薩四十八願爲
。於其中稱名往生殊爲別意弘願。異
餘佛菩薩云云二巧方便故者。菩薩成就自
行化他二種功徳。譬如鳥二羽。以自行邊
大智門。以化他邊大悲門。出於大悲
化導之時。衆生界無盡故法門亦無盡
也。爲衆生易度故。巧出方便益衆生
是名菩薩巧方便之智也。是則法藏菩薩別
五劫之間思惟之。總如恒河沙劫之間選
。巧方便之稱名念佛也。依之天親菩薩往
生論云。於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出入
自在。往生如意名菩薩巧之便已上
取意
三淨佛
國土成就衆生故者。此是法藏菩薩淨佛國
土之昔。本發菩提心之時。所巧出之本願
往生之念佛也。若非淨佛國土成就衆生時
之本願者。聊可一端之疑滯。既是得
生忍之後。遊戲自在神通之時。所發之本願
名號故。敢以非凡下之境界乎。依之十住
毘婆沙論云。聞大菩薩名生淨土云云
佛智故者無量壽經云。不佛智不思議智
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已上
然則以凡夫最劣之下智。不極聖最上
勝智所成就之念佛往生者也。五法不思議
故者。五不思議中佛法尤不思議也。依之善
導和尚以世間待對之不思議。顯佛法之不
思議。常途之人於天見天。於地見地。於
火。於水見水。此是不可思議也。若神通
人於天見地。於地見天。於火見火。於
火。此是不可思議也。依之彌陀名號者。
世常人之見其尤淺也。約大菩薩之見
是極深也。是則佛以不思議之法術。爲淺機
淺成事。爲深機者深成
歟。例如彼淨名經中一音異解。是法不思議
也。六摩訶衍法故者。夫摩訶衍者是至極大
乘也。小乘者定法相於一途。其法小教故也。
大乘者尤是廣博故。諸法之性相不一邊
彼小乘中聲聞縁覺深沈灰斷之小執。雖
無爲之圓寂。於大乘中三乘成佛。彼小
乘中佛定歸生滅無餘涅槃。於大乘中
三世常住佛。彼小乘中不五逆謗
法等重罪。於大乘中能滅五逆謗法等
重罪。依之大乘論云。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
羅蜜時。得漏盡神通智證。如是舍利弗。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具足神通波
羅蜜。具足神通波羅蜜已。増益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論釋曰。如大海中有種種寶
。有能殺毒。有能遮鬼。有能破病。有
寒熱飢渇。有能隨人所願皆能與者。如
是等無量無數寶珠大乘海中亦如是有
種菩薩寶。有菩薩能破三惡道。有能開
善門。有能生五眼。有能修行神通波羅蜜
是故諸菩薩能爲奇特希有之事所謂取
水想地想水則能隨意動地。一身能多。多
身能一。虚空中常有微塵滿中。是人離欲福
徳因縁故。集諸微塵以爲諸身皆相似
己上然則大乘意即一而多也。即淺而深也。
小機者是淺。爲大機者是深。是故曇鸞
大師云。具足十念便得生安樂淨土。即
大乘正定之聚云云七譬喩故者。以念佛
三昧如意寶珠。其寶珠能隨衆生願
萬寶也。此念佛者法藏菩薩以我成佛時
之名號造之本願也。稱其本願名號故。
有智無智・持戒破戒・善人惡人・男女貴賤。皆
悉得往生。然則南無阿彌陀佛者。是如意寶
珠也。令一切衆生滅罪往生。豈非珠之用
乎。依之往生論云。如彼摩尼如意珠
似相對云云抑予入淨土門春秋送年。
念佛行。寒暑重日既以四十餘迴也。然間
時時披至極大乘之經論。度度窺念佛往生
之文義。法藏菩薩之行因彌深。彌陀善逝之
悲願倍廣。若夫我獨見此文。我獨知此義
必違背佛菩薩之意。定墮在大法慳之愆
哉。是以爲隨喜作善。爲廣度衆生。念佛奧
義留贈後賢。文理有據。努力勿
  于時嘉禎三年歳次丁酉六月二十五日。
安居念佛中。八旬窮老謹記之畢
徹選擇本願念佛集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7 28 29 30 31 32 3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