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一乘要決 (No. 2370_ 源信撰 ) in Vol. 74

[First] [Prev]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四重及五無間。猶故能生菩提因縁。一闡
提輩。即不是。九如法陀羅樹。鎭頭伽樹。
斷已不生。及諸焦種。一闡提輩。亦復如是。
十譬如大雨終不空。此經如是。於一闡
。即不已上
略抄
所餘譬喩。文異義同。故
繁引。如是諸喩。但約分位不能。非
畢竟寶疏意同。第
六門上半訖
一乘要決卷中


一乘要決卷下大文第六遮
性有情執之下

  沙門源信撰
第四明一師義鏡要略者。彼引八文 一
涅槃經第二十六云。一闡提者。名信不具
。以具故。云何可乃至一闡提者。名
慧不具足。以具故。云何可已上
釋云。
文意。顯示無行佛性之有情。是名畢竟無
性闡提。不斷善闡提。從無始來。不
足信等無漏種子。故名畢竟無性有情。不
佛種。故名云何可斷。前具佛種子。後
上品邪見。斷佛種子。是名斷善闡提廣説
云云
今檢經文云。一闡名信。提名不具。不
信故名一闡提。佛性非信。衆生非具。以
故。云何可乃至慧不具故名一闡提。佛
性非慧。衆生非具。以具故。云何可斷。
一闡名無常。提名不具。以無常善不
故。名一闡提。佛性非無常。非善非
。何以故。善法要從方便而得。而是佛性
方便得。是故非善。何故復名非不善也。
能得善果故。即是阿耨菩提。又善法者。生
得故。而是佛性。非生已得。是名非善。以
生得諸善法故。名一闡提已上此文不
無始不信等善法云何可斷。云何可
斷言。理應佛性。謂一闡提。佛性不具。云
何可經次文云。一闡提中。無佛性。衆生佛性。
住處。以善方便故。得見。云云
處處文意
多如
故言衆生非具足。云何可斷。如
經二十三云。佛性者。非過去未來
。是故佛性不云云若執本無
漏信等不可斷。何故下云生得諸
善法故名一闡提。故知。但斷有漏信等
一闡提。非無漏。凡引文證。理無異趣
字順己。爲證不成 問。若許佛性不
具足故。言云何可斷者。信等亦不具足。何
故不云何可斷 答。不具足言。應
。本無今斷。倶不具故。不斷之言。理屬
。闡提斷善。何名不斷。如前所引。斷生得
一闡提。是其證也。又彼言前具佛種
。後起上品邪見佛種子。是名斷善一
闡提者。此義不然。唯識等意。無始法爾無
漏種子不斷也。又瑜伽第一云。但由安
立現行善根相違相續。名斷善根。非
彼種子已上又若斷種子。不還生
惑種還生故。既爾有性新成無性
若還生者。惑何不然。既爾無性新成有性
彼此異因不可得故 二善戒經第一卷文。
云云 三又善戒經云。菩薩性有二種。一者
本性。二者客性乃至於一切聲聞縁覺證
云云倶如樞要第六證 四瑜伽三十五。
善戒經云云云何種性。謂略有二種。一
本性住種性。二習所成種性。本性住種性
者。諸菩薩六處殊勝。有是相。從無始世
展轉來。法爾所得。是名本性住種性。習
所成種性者。謂前串習善根所得。是名
所成種性。此中義意二種皆取。又此種性亦
種子。亦名爲界。亦名爲乃至無種
補特伽羅。無種性故。雖發心及行
加行。爲所依止。不任圓滿無上正等菩
玄賛。引善戒經。地持論所説二種性
一有種性是本有佛性。二無種性。云云
 五瑜伽
三十五。釋善戒經云。無種性補特伽羅。雖
一切種。當知。決定不無上菩提
遁倫疏云。雖一切三世諸佛。修學一切
菩薩行處。而一切種三世中終不無上
菩提 六佛地論第二釋瑜伽論云。由
故。從無始來。一切有情。有五種性。一聲
聞種性。二獨覺種性。三如來種性。四不定
種性。五無有出世功徳種性。如餘經論廣
其相乃至第五種性。無出世功徳因
故。畢竟無滅度。諸佛但可彼方
便示現神通。説惡趣善趣乃至
諸經中宣説一切有情之類。皆有佛性
作佛。然就眞如法身佛性。或就少分一
切有情。方便而説。爲不定種性有情。決
定速得正等菩提果已上
論文
同論第三卷
云。由此法界一切有情。心相續中平等有
故。説是言。一切有情是如來藏。一切有
情皆有佛性乃至如來種性有情。説
是言。一切有情皆當作佛。如有説。言
切無常一切皆苦。如是皆得少分一切。非
一切已上今謂。佛地依瑜伽。瑜伽依善戒
多文。但是一途。如第八門釋。法華前
眞實。何以權教。難眞實理。設彼等經。
法華後他師云。善戒經説闍王逆
。故是法華後説。云云
部類一故。
猶是帶權。如阿含經。至法華後。種類同故。
猶屬初時。況復佛地論。釋法界一切
衆生皆有佛性。就行佛性少分一切。説皆作
。如有説。言一切無常一切皆苦云云此之
二釋。違大經意。如第四門廣出其過。又
大經第六云。不了義者。如經中説。一切燒
燃。一切無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無
我。是名不了義云云一切衆生。皆當作佛。是
即了義。涅槃經文。何令彼經成不了耶 
問。法華經方便品云。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
足。化一切衆生。皆令佛道云云衆生無
盡。而言一切皆入佛道。豈非了義經説少分
一切 答。若望他師。此文難消。今依圓宗
難。謂五乘中。聲聞縁覺。如高原陸
。成佛甚爲難。今二乘會。餘姓非難。一座
既開。十方亦然。故言一切。非是少分。如
檀屈王。造一麥粒金。而言我今已造金山
文句記約法華
之。不此意
七無上依經如來界品云。如
來界者。一切衆生有陰界入勝性種類。内外
所現。無始時節。相續流來。法然所得。至明
妙善是名如來界 八無上依經菩提品云。
阿難。何者名爲菩提自在。謂十地十波羅
蜜。如理如量。修出離道。所得轉依寂靜明
淨。聲聞縁覺。非其境界。是即名爲菩提自
。阿難。是界未煩惱&T021400;。我説名如來
。至極清淨。是名轉依已上今謂。初文云。一
切衆生。有陰界入。勝性種類者。如下第七
門。料簡瑜伽眞如所縁縁并六處殊勝。況復
此文。不一分有情具耶。次文亦不明了
故此二文立行佛性一分衆生。爲證不成 
第五私引文者 一涅槃經第四云。我又示
現於閻浮提。爲一闡提。衆人皆見是一闡
。然我實非一闡提也。一闡提者。云何能
阿耨菩提已上此文者。一闡提人。永
作佛 答。誰作此難。若法相者。此文亦
彼宗所立有情闡提當作佛故。然今會
云。彼闡提身。既是化現。故應近自在位
。故約近説云何成佛。非畢竟不得作
。若不爾者。即違已下諸文所説一闡提
人。當得作佛 二沼公云。二十二云。如
山中。有忍辱草。非一切牛。皆能得食。佛性
亦爾。是名分別答。既問佛性。不定答
分別答。如忍辱草有得不得。明知。行性
有無不同云云此義云何三十本第三十二有
。今言二十二者誤
歟。*三十本第三十五有此文
但言雪山香山
 答。此顯佛性有
見不見。非衆生有具不具。故上文云。須
陀洹人。斯陀含人。斷少煩惱佛性如乳。阿
那含人佛性如酪。阿羅漢人。猶如生蘇。從
辟支佛。至十住菩薩。猶如熟蘇。如來佛性。
猶如醍醐。善男子。現在煩惱爲障。故
諸衆生。不覩見 三三十六云。善男
子。若有心口異想異説。言一闡提得阿耨
菩提者。當知是人謗佛法僧。若有心口異
想説。言一闡提不阿耨菩提。是人亦
佛法僧云云 一師云。闡提人得菩提
者。是人名謗佛法僧者。斷善闡提。現身未
菩提。無性闡提。現在未來。終不
。而總説菩提故謗三寶。次經云。若
有説。言一闡提不得菩提者。是人亦名
三寶者。斷善闡提。當菩提。而説
菩提。故名謗三寶。次下經云。若有説。言
闡提等。未善根。便得菩提。是人名
法僧者。斷先初文。次經云。若復有言一闡
提人。捨一闡提。於異身中菩提。是人亦
三寶者。此文畢竟無性闡提。於現在
未來異身中。終不菩提。而説菩提。故
謗三寶。次經云。若復説言一闡提人。能
善根。生善根已。相續不斷。得菩提。是人
三寶者。此斷上後文。斷善闡提。於
身中。生善根已。相續不斷得菩提。是人不
三寶已上此義云何 答。寶公釋云。問云。
一師破寶公釋云。若有説言。一闡提得
無上菩提。是人名謗三寶者。下釋此文云。
一闡提未善法。便得菩提。故是人名
三寶。是且應爾。又若有説。言一闡提不
菩提。是人亦復名謗三寶者。下釋此文云。
若復説言一闡提人。能生善根。善根生已。
相續不斷。得菩提。是人不三寶者。此亦
爾。經云。若復説言。一闡提人。捨一闡
。於異身中。得菩提。是人亦名謗佛法
者。此釋何文。答謂。一闡提人。善根生
已。相續不斷。得菩提。即釋此文者。不爾。
何以故。同異身中。謗讃別故已上此義云何 
答。寶公涅槃疏無此釋。彼文云。若捨
。於異身中。得菩提者。亦是失也云云
竟論意亦爾。何作謬解。妄稱寶釋。而破
耶。還顯自愚。可咲可咲。然今按第四文
云。必於異身。能得菩提。不續善相續
不斷。故名爲謗。第五文意云。必續善已。相
續不斷。能得菩提。不一身異身差別。故
不謗 四沼公云 問。若佛性有則本有。
空常。無則恒無。應兎角。若爾則
涅槃經説。彼云。有故破兎角。無故破
。如是説者。不三寶 答。涅槃經意。合
事性。因縁生滅故非常如虚空。縁生幻
有故非無如兎角。不有情有無性別已上
此義云何 答。涅槃第二十四。三十三等。説
佛性云。若能知箜篌中聲性。乳中酪性
種中芽性。説有爲執著。説無爲虚妄。非有
非無亦有無。現在無故。未來有故。因中未
故。頼因方有故。非有如虚空。非無如
。如是名爲佛意寶公云。涅槃經意。指
佛身佛性。故云
在無未
來有
明知。佛性現在無故。非虚空。未來
有故。非兎角也。不因縁生滅義
是故本有法爾佛性。全違此經非有非無。畢
竟無性。違經亦爾 問。一師引寶公難云。
若言一分法爾先有。即同虚空常有。若言
一分畢竟是無。即同兎角永無。如是説者。
三寶也。汝執非理。不永暫。謬引
故。汝所引文。通理佛性行佛性説。汝以
如及第八識。爲正佛性。此既常有。汝即同
虚空常有失。何責我法爾常有失已上此義
云何 答。此返質未了。何者。寶公難意。法爾
本性。同虚空失。畢竟無性。同兎角失也。而
返質云。不永暫。謬引證者。猶不明了。又
云汝既同虚空失。何責我法爾常有失者。
此亦未了。何依人有失。不我失耶。何況
眞如非有非無非常非斷。離四句百非。不
虚空有。其第八識。亦不法爾無漏種
。涅槃經意。許酪而得蘇生。不
酪中別有蘇性。凡有心者。定得菩提。如
酪故而得蘇生。但由此義。第八名性。非
即是無漏佛性。汝執第八中法爾無漏
。猶如酪中別有蘇性。經破別性如虚空
常有。不總相此有故彼有。此義難思。後
賢思擇 五瑜伽二十一説。無性有情。決定
應有之理。并明無性有性有六種行相。又
六十七。有五難六答。立無性義。何不
耶 答。寶公云。瑜伽述小乘意。非大乘
實義。沼公云。是述大乘實義云云今謂。非
小乘。違論文相故。亦非大乘實義。違
槃等經。故應是帶權大乘義耳。或時復有
隨宜所説。如楞伽經大悲闡提。雖佛性
而名無性。今論亦爾。依障難斷。且名
。至下當知。應比量。學者思擇。是故
帶權大乘。難顯實一乘瑜伽不
。并有隨宜
。如第五門
已廣分別
六一師云。攝論云。具障而闕
因。諸佛不自在。無性釋曰。具障。謂煩惱業
異熟。闕因。謂無涅槃因云云此義云何 
答。寶云。世親釋云。在此位中。諸佛不
。故知。出此位已。佛自在也。故知。不
未來諸佛亦不自在云云 問。一師難云。汝
執非理。所以者何。不暫時永無闡提之
差別。又云。攝論文亦佛地論説畢竟
闡提。不暫時。何以得知。唐攝論第十
云。謂諸有情。有業等障。名爲具障。由
故。雖無量佛出現於世。不彼得
般涅槃。諸佛於彼無自在。若諸有情無
涅槃法。名爲闕因。此意説彼無涅槃因。無
種性故。諸佛於彼無自在。准此論文。具
障闕因者。唯約畢竟闡提而説云云此義云
何 答。一師釋其意未了。爲是一釋。爲
。若一釋者。所引二攝論。其意各別。何用
一釋耶。加之。不知暫時。永無等者。似
。釋寶所引世親文也。又云。攝論文等者。
畢竟闡提釋也。若由此故爲二釋者。二
本攝論文雖少異。其理應一。何作
名有其過。於畢竟無性。佛最無自在。何
彼。但出暫時難初
其業等障。理必有
盡。無種性障。亦應是。一文合説無自
故。不爾論文便成不了難次
故知。此文
無量時。名爲無性。佛無自在。若作
。二論無違 七寶公云。一切有情。皆當
成佛者。諸佛功徳。當盡。無所度故。即
所説。如來功徳。常無斷盡。不無益
常住世間。本爲生。求佛果故 答。衆
生無邊。佛徳無盡。竝是佛説。因何偏信。若
總信者。此難自消。衆生不盡。佛徳亦
已上 問。法相師云。有性衆生。皆應
。無性有情。常留生死故。衆生無盡云云
義云何 答。大般若經。説無量衆生。雖
涅槃。而衆生界。無減少云。以諸有情皆
所有性遠離故。彼從本來不可得。故大
論六十四云。若實有衆生。實有減少者。諸
佛應衆生。若衆生實空。和合因
縁。有假名衆生。故無定相。是故爾所佛
衆生。實無減少。若不度亦不已上
論倶不無性有情在故不減。但如寶釋
總信耳。若不爾者。後佛功徳。猶有
。可前佛演説無漏深廣正法衆生
量。
云云
八天台涅槃玄義記云。東晋大徳
沙門道生法師。即什公學徒上首。時屬
末宋初。傳化江左。講諸經論。未涅槃經
大部。懸説衆生悉有佛性。時有智勝法師
顯公所譯六卷泥洹經。説一闡提定不成
。宋朝大徳。盛宗此義。聞生所説咸有佛
。衆共瞋嫌。智與生公。數論此義。智屡
屈。時状奏聞。徹于宋主。表云。後生小
僧。全無學識。輒事胸臆。乖越經宗。若縱流
傳。誤後學者。今以表奏請。擯入山。王依
居蘇州虎丘寺。其後宋朝道俗衆。共披
大經涅槃廣本。
擯後傳至
咸歎云。生公妙釋幽冥。善
圓宗。即以表陳。宋主驚歎。發使迎生。生
經廣本。略叙疏義。衆請宣揚。開經之
朝。宋城道俗五千餘人。咸集講會。生昇座
已。便令都講偏唱經文三十餘段一闡
提有佛性。於是便立一切衆生至一闡提
有佛性義。命衆論議。竟無一人申論道
便辭衆曰。良以此經本未至。道生由斯忍
死來久。今幸得符契。言無謬誤。不
。即奉辭願善流布。言訖於高座菴從沒
化。時人號生。爲忍死菩薩已上泰法師云。羅
什法師。親從西國歴事聽受。知佛性義不
有情。道生既羅什學徒。公違什師。立
衆生皆有佛性。故什法師。集衆羯磨。擯
道生。道生去後。什師尚在云云義榮法師。彈
泰師云。按隋朝費長房年録云。羅什爲秦
姚興弘始十一年。東晋安帝義熙四年戊申
死。然竺道生被擯。宋文帝時也。如此羅什
死後十六年。方至文帝。如何得羅什未
死道生見擯。又如君言。道生見擯。謂
道理。道生傳云。見擯之時。法師誓言。我所
説不理者。願於現身。得癘病等。若不
理。願執麈尾而終。後經文來至。如
而死云云海西玄隆師義章引此事。大途同
義榮師。然誓言與榮師記異。謂若我所説
正理者。是我見身便入地獄。若順正理
高座。而取命終云云
大文第七。性差別者。有四。初斥
相法爾無漏種子。二詳瑜伽眞如所縁縁種
。三*辨寶公三番佛性。四明天台三因佛

第一斥法相法爾無漏種者 問。法相宗意。
無始來法爾無漏種子有無。立五種性。此
義云何 答。天竺震旦諸師。不法爾無漏
種子。至知。若無法爾無漏種子
如何瑜伽五十七云 問。生那落迦。成就幾
 答。八現行種子。皆得成就。除三所
或成就或不成就。三三無
漏根
現行成就
種子或成就。謂涅槃法。或不成就。謂不
般涅槃法乃至一向苦傍生餓鬼。當知亦
已上彼論豈非法爾無漏種子 答。
寶師云。有涅槃法解脱分等。定得涅槃。決定
三無漏根。因中説果。名爲無漏。如
槃經説。有乳有酪。以定得故。衆生佛性。亦
復如是。然説乳中先無酪性。優婆塞戒經
云。和合石因縁故而得金。若説石中先
金性。是名外道。菩薩種性亦復如是。善
業因縁。發菩提心。名菩薩性。若説衆生有
菩薩性。是名外道。故知。瑜伽同二經説
外道已上所引。優婆塞戒經
第一卷文。取意耳
今謂。此釋論
文難消。彼論之例。無性有情。名不般涅槃
。有性有情。名般涅槃法。不解脱分位
前後。又論既云地獄成就無漏種子。設雖
定當涅槃。若現在無其種子體。何得
無漏種子。若例有乳有酪者。應
無漏。何更名種耶。今解云。瑜伽雖
種子。然指眞如。名爲種子。若無障者。爲
槃法。故云就三無漏種。有障者爲不涅
槃法。故云三無漏種。非是法爾無漏
也 問。沼公云。瑜伽論以畢竟障種。
障彼法爾本無漏種。分五性別。一師云。
瑜伽云。由無漏種子有無。障有可斷不可斷
云云此義云何 答。瑜伽但由畢竟障有
。立五種性。不本無漏種子。一座之
間。妄此證文。但爲他。不終始。其餘
所引亦復難信 問。唯識論以法爾無漏種
。分別三乘種性。云何但以二障差別。爲
種性耶 答。瑜伽佛性二論。不法爾
無漏種子。今依本論。不唯識 問。唯識
難曰。若無法爾無漏種子。由何二障有
云云此難何遮 答。既許法爾無漏種
。何不障法爾差別 問。若無漏法。無
本性種。例有漏法。有不齊過 答。無始生
死。何本何新。本名對新。何爲新能熏。彼
何現。有無窮過。故有漏法無始種子本
新難*辨。何輒爲例。況復有漏是舊醫法。無
漏是新醫法。新舊既別。理非一例且乘
。應量云。聖道應本無漏種。由
故。如擇滅等 問。定性無性。彼障若重。
云何遂斷得佛耶 答。内由眞如理。外
諸佛力。漸漸修學。悉當成佛二空眞如
發心修行
前所
引文
譬如世間草木易破。金石難破。若
久加功。金石非難。又大經二十六云。如
乳雜臥至一月終不酪。若以一渧頗求
樹汁之於中即便成酪。若本有酪。何故
縁。衆生佛性。亦復如是。假衆縁故。則便
見。假衆縁故。得阿耨菩提。若待
。然後成者。即是無性。以無性故。能得
耨菩提。法華云。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縁起。是故説一乘。二經意同。又優
婆塞戒經第一卷説。三乘無本性。具如前第
二門引 問。沼公云。正法華第三云。先無
三乘性。後三乘因。名三乘性乃至
種從縁起等者。皆由縁熏本性。方能得
果。非本無因五性新起云云此義云何 
答。有無本是極反之義。既言先無三乘性
法常無性。如何釋言本無性耶。應
別義。勿經文 問。玄賛釋知法常
無性。佛種從縁起云。遍計所執。生法二我。
體性是無乃至無漏依化報佛。種子因縁所
生。從縁所起。因修作已上此義云何 
答。此釋雖無性文。不無性義。其義意
云。本來雖佛乘種性。然佛種性。由一乘
教因縁而起。如本無夢。縁合生夢。故彼釋
意。義不相應。若依此意。佛應説言。佛種
本有。而從因縁起。常無性句。便非
。況復正法華。既云。先無三乘性。後*殖
乘因云云若約遍計。先後皆無。不
*殖三乘因。由此理故。山家無量義經釋
云。往昔但遇菩薩之化。但修大乘習性
今現生名爲定性大乘乃至往昔雖三乘
之化。今生其根下劣。樂人天善。是名暫時
無涅槃。善少闡提。往昔未三乘之化。未
三乘及不定行。是故名爲畢竟無涅槃。
無因一闡提云云又寶云。久遠先習種子。對
其近修。亦可名爲本有種子。又云。無量義
經云。善男子。若知無量義從一法。當知。
此人不久得阿耨菩提。若不信者。當知。去
菩提遠。准此理教。善戒經等本性。即是眞
如平等而有。無別有爲無漏種子云云又有
華嚴性起品云。若見聞如來。恭敬及供
養。所*殖諸善根。無量不可種。一切有爲
中。不窮盡。寂滅諸煩惱。離苦得
。譬如一人。呑服小金剛。究竟不
消。下至金剛際。如是十力所。聞見供養
福。具足智金剛。煩惱滅無餘。譬如乾草
積。等彼須彌山。投火如芥子。燒盡悉無餘。
是善逝所。若*殖小功徳。燒滅諸煩惱。正
到涅槃。譬如雪山中。有大藥王樹。見聞
嗅味觸。除滅一切患。十力亦如是。若有
者。修習勝功徳。究竟成菩提。頌既十力
所。見聞供養福。具足金剛智。定知。今於
法中。見聞供養福。熏習金剛智種子。必當
菩提。然汝等云法爾有三乘種性差別
者。極違此文也。又云。若有見聞者。修
勝功徳。究竟成菩提。豈今聞熏習者。不
三乘種性華嚴宗
末師抄
 問。若遂成佛。云何名
畢竟無性 答。瑜伽論意。依障難斷。立
無性名。寶性論意。依無量時畢竟無 
問。沼公云。異生位中。未有爲眞無漏
者。此亦不爾。何以故。佛性論中。分別部
師。不有無性。異部論中經量部師。異生
位中。成就聖法。瑜伽論。地獄成就三無漏
。楞伽第四。無漏習氣。非刹那法。攝大乘
論。從同類生。如何獨信薩婆多師初無漏
心。無同類因已上 此義云何 答。經部設
凡成聖法。既非大乘。不依憑。況復未
彼文。瑜伽所説。地獄成就三無漏。如
前廣釋。楞伽所説無漏習氣。非刹那者。最初
習氣。從初現行無漏生。故非刹那。此但
無漏義。非有漏*辨也。又彼經説
。云刹那壞相云云故知。無漏終不退失
非刹那。不五類一刹那説。攝大乘説
同類生者。爲是現行。爲是種子。若種子者。
前所釋。從現行生。名同類生。若現行
者。從眞如種生。名同類生。或地前立初無
漏根。約此無漏。假名同類。學者可論文
思擇 問。沼公云。佛性論第二云。若無
。觀得成者。闡提提人。應此觀。准
即是許行性。況復自許如心本有無漏先
。既是先無無漏。無因後從何起已上
義云何 答。言因縁者。彼論云。故淨分人。
清淨性此觀成。言淨分者。一福徳分。二
解脱分。三通達分。福徳分者。宿世善根。能
此身具足諸根。爲受法器。解脱分者。已
功徳種子。能感未來世中解脱果報。通達
分者。由聖道故。能通達眞如。是名淨分。是
人由淨分爲縁。淨性爲因故成此觀。非
因縁已上言淨分。但是客性。非是言
法本無漏種。若不爾者。宿世善根。能感
。已下功徳種子等文。豈順法爾無漏種
乎。第三通達分。亦是客性。故名爲縁。若是
本種。應因故。淨性因者。論上文云。因者
二。一佛性。二信樂。此兩法佛性。是無
爲。信樂是有爲云云此二亦非法爾種子。故
知闡提雖佛性。而無信楽及三淨分。不
觀。不本種 問。前説理定成
涅槃。如何今言福等成觀 答。依理起
觀。理性是本。故不相違 問。沼公云。莊
嚴論第一種性品。由界差別故。應知。三乘
種性有差別。菩提種性。有四種自性。一性
種性。二習種性。乃至廣説。佛性論第四云。
佛性五義乃至五無初相應善性爲法
者。釋曰。無初者。以性得般若。大悲。禪定。法
身。竝本有故。故言無初。體用未曾相離。故
相應。是名無初已上此四法中。般若。大
悲。禪定。此三法是本有無漏行佛性。法身。是
謂理佛性。法身是體。餘三是用。故知。菩薩
種性有情。第八識中。有法爾無漏種子。汝
五性。唯新熏無法爾種。汝何會釋體用
未曾相離文。無上依經菩提品云。何者名爲
菩提自性。謂十地十波羅蜜。修出離道。所
得轉依。是即名爲菩提自性。是界未
&T021400;。我説名如來藏。至極清淨。此名轉依
已上此義云何 答。瑜伽論意。既依眞如有
障無障。立五種性。莊嚴所説種性自性亦應
是。佛性所説。無初般若大悲等者。如
論云。涅槃有無量功徳。又起信論心眞如門
云。眞如法身自體不空。具足無量性功徳故。
又華嚴云。一切諸佛中。法門無有邊云云
等所説。應種子。初般若等。亦應是。何
必法爾無漏種耶。無上依經。亦復如是。或可
彼經依新熏種 問。善戒經所説本性住種
性云何 答。山家引彼經文解曰。陰界六入
次第相續者。縁起有爲也。無始無終法性自
爾者。不變法性。法性隨縁。名爲有爲。是故
衆生之本。即是法身。故經云。即是法身流
五道。名爲衆生。問麁食者。此經本性。取
句義。爲法爾種。若取陰界六入次第相續
。爲法爾種者。畢竟無性。具有三科。何
無性。若取無始無終法性自爾句。爲
爾種子。即違勝天王經。大般若經。無上依
經等。其法性者。非所作故。勝天王經云。云
何法性不可思議。佛言在諸衆生陰入界中
無始相續所染。法性體淨一切心識
縁起。諸餘覺觀。不分別。邪念思
惟。亦不縁。遠離邪念。無明不起。是故
十二縁。名爲無相。則非作法。無
生無滅。無邊無盡。自相常住已上
經文
解云。在諸
衆生陰入界中者。明能持三科。即善戒經
文。云陰界六入次第相續。文義全同也。又
則非作法無生無滅。無邊無盡自相常住者。
所持本性。即善戒經文云無始無終法性
自爾。文義無異。又大般若經云云豈執本性
。爲有爲無漏種子已上山家文。大般若文并
釋。不勝天王。故不
寶公云。瑜伽五十三。地持論第一。及攝
論。同説本性住種性云。謂無始六處殊勝。
展轉相續法爾所得云云釋云。擧陰界六入
法性也。如涅槃經第八説衆生佛性本
。雖復處在陰入界中。即不於陰入
也。善戒經陰界六入。是有爲也。法性自
爾是理性也略抄今謂。善戒經不殊勝。二
家釋可爾。瑜伽等言六處殊勝。若唯取
。此殊勝文不消。故事解云。瑜伽
重障菩薩種性。以之准知。所有六
處。亦應殊勝。如法華經。罪障滅者。六根清
淨。有重障者。諸根闇鈍。挫陋變躄。生輒聾
瘂。諸根不具云云法性自爾者。或可
法性理。或法性有事理。今顯事法性任
運殊勝。故云法性自爾法爾所得。或復法
相師意云。六處殊勝者。言總意別。第六意
處名爲殊勝已上釋
戒經説
一師引莊嚴論。佛性
論。無上依經等中。二十二文。證法爾
。五性有別。然文義不明了。又散在諸門
故不煩引一師云。眞諦三藏。稟龍樹旨。眞如理性
佛性。遮行佛性。故立悉有佛性宗
玄奘三藏。承彌勒旨。行佛性立爲正佛性。遮理佛性
故。立立一分無性宗。靈潤師明付眞諦。立悉有佛性
神泰師。依玄奘。立一分無性宗。後義榮破神泰義
靈潤義。東土沙門得一。破義榮義。述神泰師義
云云更有一文。足明鏡。如涅槃經第七。
*辨佛説魔説中。明佛説之比丘相
若王大臣。作是言。比丘。汝當作佛。不
耶。有佛性不。比丘答言。我今身中定有
佛性。成以不成未之。王言。大徳。如其
一闡提者。必成無疑。比丘言。爾。實
王言已上故知。衆生本有佛性。平等無
異。若理性遍。行性不定。比丘應言。我身中
佛性。一有。一不定。若二具者。成佛無疑。若
唯一者。定不成佛。豈可總言定有佛性。更
闡提成不成 問。設彼會言。其一闡
提者。即顯行性。此有何過 答。此會非
也。何者。王問有二。一問成佛。二問佛性。比
丘所答。隨亦有二。豈以佛性。濫成佛耶。何
邪執。亂金口文。況復所執無種性者。是
無始性。非始今作。何言如其不作等耶。此
文既明。不妄執衆生佛性。有具不具。改
憚。改勿
第二明瑜伽眞如所縁縁種子者 問。瑜伽
五十二云。諸出世間法。從眞如所縁縁種子
生。非彼習氣積集種子所生。問。若非習氣
積集種子所生者。何因縁故。建立三種般涅
槃法種性差別補特伽羅。及建立不般涅槃
法種性補特伽羅。所以者何。一切皆有眞如
所縁縁故。答。由有障無障差別故。若於
達眞如所縁縁中。有畢竟障種子者。建立
不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若不爾者。建
立爲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已上 寶公云。
西方有兩釋。一護法等云。此是縁眞如智。
眞如所縁縁故。名眞如所縁縁種。二
難陀等云。是聞熏習種。從佛正體智名。
眞如所縁縁種究竟
論文
沼公云。設有處説
種。如塵勞之儔。爲如來種。豈彼種
言。爲佛因。故知假説。由依如起。如四大
種望所造。亦立種名。正種子者。瑜伽七義。
常法爲云云 此義云何 答。山家云。其
法爾種子。西方論師都不許。唐國疏師亦不
許。一切經中。無所説云云又寶公。不
兩論師釋。而自許眞如名種子。涅槃經。
第一義空爲種子。若以種子六義刹那滅
故。不種者。法爾種子。亦不是與
能熏相應熏。何得種。故知。六義種
子。唯説有爲。四義所熏。唯説客性。非
略抄今私按瑜伽文。山家并寶公釋。無
別法爾無漏種子。若不爾者。論文應
如所縁。雖一切遍。而無漏種。有無不定。依
此建立種性差別。何唯顯示障差別耶。按
處處文云。依障差別五種性。不
爾無漏有無。熏習力生初無漏。亦非法爾
無漏爲因。是故應言。由眞如故一切有性。
障別故有性無性。又寶公云。大小雖別。
然皆不見道已前成就有爲眞實無漏
也。涅槃經説。有漏生無漏。轉無明明。又
瑜伽七十三 問。若先無無相。由
無有故。亦無數習。無相智義無數習。故
知。無相智。既無其因。應生 答。有相
亦得無相因。隨順彼故。如世間智爲
縁。生出世智。有漏智爲縁生無漏智論文
成唯識論。無文違教。唯以無漏不有漏
佛不却作凡夫已上
寶文
又攝論第三云。復次云
何一切種子異熟果識爲離染因。復爲出世
能對治彼淨心種子。又出世心昔未曾習。故
彼熏習。決定應無。既無熏習。從何種生。是
故應答。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
生。釋曰。復次云何乃至淨心種子者。此
畢竟無道理。未曾見。有毒爲甘露
阿頼耶識。猶如毒藥。云何能生出世甘露
清淨之心。又出世心。乃至從何種子生者。此
淨心唯未曾得。云何無因。率爾得生。從
最清淨乃至種子所生者。此顯淨心有別種
。決定不阿頼耶識種子而生。云何別
種。謂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最清淨法
界者。諸佛法界。永離一切客塵障故。言
者。謂從法界起教法。無倒聽聞如
教法。故名正聞。依此正聞。所起熏習。是
熏習。即此熏習。能生出世無漏之心。名
種子。如是種子。非阿頼耶識。是未曾得
玄奘譯。無性釋也。玄奘
譯世親攝論第三意同
又云。又此正聞熏習
種子。下中上品。應知。亦是法身種子。與
頼耶識相違。非阿頼耶識所攝。是出世間最
清淨法界等流性。故雖是世間。而是出世心
種子性已上此文。全無法爾本無漏種 
問。若言法爾無漏種子無經説者。云何心
地觀經第四卷。佛説言三善根及以信等
長無漏法爾種子。能起無漏三昧神通 
答。彼經筆受靈仙法師。本住當朝興福寺
學法相宗。乘彼本習。潤色經文。自謂
謬。如青謂黄。若彼梵文正如此者。天竺諸
師。何言文謬。護法論師。何不之。或復
眞如所縁縁種子。名爲法爾了 問。唯識論
第二。會釋此攝論等諸論處處文云。此正因
縁。微隱難了。有麁顯勝増上縁。方便説。
出世心種已上此義云何 答。此釋不
攝論等文。前所引文。深細決擇初無漏因
何因但説麁顯傍縁。不微隱無漏正因
故山家云。有古人。破此唯識論。而別立
云。眞理與阿頼耶識。待聞熏習。以爲
。聖道方生。無一經説無漏之中別有
爲無漏。即爲因縁。生其聖道已上 問。沼公
云。攝大乘論云。佛世尊説他音及自
正思惟。由此二因。正見得生。釋曰。清淨
品。以正見上首。此正見。以何法
上縁。謂從他聞音。及自正思惟。此二因。即
是正見増上縁已上
論文
此義云何 答。所引文。
誰譯。檢玄奘所譯。不増上縁。況復
此等文。不本有無漏種子。爲證不成 
問。唯識第二。引諸五種性文。阿毘達磨經。
無始時來界等頌。無盡意經無始時來。有種
種界。瑜伽第二諸種子體。無始時來。性雖
。而由染淨新所熏發。諸有情類。無始時
來。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不般
涅槃法者。便闕三種菩提種子等文立法爾
種子。瑜伽第三十八云。種性所攝一切無漏
菩提分法。所有種子。望彼一切菩提分法。爲
生起因。第五十云。略有四種。一者本性住種
子。二者先習起種子。三者可修治種子。謂有
般涅槃法者所有種子。四者不可修治種子。
謂無般涅槃法者所有種子已上豈非
本無漏種 答。此亦如前。不本有無漏
種子。爲證不成。況復佛性論第一。會阿含
經有種界等。而立二空所顯。眞如平等佛
。故亦不無重障者眞如所縁縁。名爲
無漏種。彼眞如體具無量徳。亦有能生
漏法此義邊種無眞如具諸功
者。如
法爾種中引起信論。眞如生諸法者。如大般若
五百六十九。云眞如雖諸法。而眞如不
或復
言。瑜伽設立本無漏種。如五性。非
華意瑜伽不法華。如
第五門已廣今別
 問。沼公云。又若眞
如爲種。親生出世間法。略有四過。一前後
相違過。自前本性門中。即説無漏從有漏
。今説如生。定從何是二門相違。二聖
教相違過。瑜伽攝論種子義中。皆云一刹那
者。生已無間即滅壞。故無常住得
種子。於一切時差別故。不難云。法
爾種子。不能熏相應熏成。何得
者。不爾。七義釋種子義。能熏所熏釋熏習
。又本有種。由熏増長。不熏生。説
者。是新熏種。三自宗相違過。違佛性論
有體生無體。若許眞如。親生出世。即應
二有體生有體。何故説一。四進退有違過。
若從有漏無漏者。復違五十二。不
麁重自相種生已上 
寶義
此義云何 答。今
初難云。世間無一因生法。彼無漏
法。從心理生。何有相違。遮次難云。山家
云。若麁食者。不眞如種子。汝犯聖教相
。故金剛三昧經云。信此身中眞如種子爲
妄所又違涅槃經。云第一義空。爲
中道種子。寶公如意珠種子。未必具六義
也。遮次難云。佛性論第二 問曰。此三性
幾性無體能生有體 答曰。唯分別一性。無
體能生依他性體 問云。此幾性。有體能
有體 答曰。唯是依他一性。有不實體
還能生依他體。猶如無明生諸行 問
云。此三性。幾性有體能生無體 答曰。眞
實一性。能滅依他。令其無體已上此三問
答。如次顯示三性功能。餘略不説。不爾。何
故第三句中。不依他正智有體。滅依他
。令其無體耶。其第四難。更不遮。眞
如種子生無漏者。非是有漏生無漏故。此
難無用 問。沼公又難云。若即眞如爲種能
生。應但云眞如種子。生出世法。何須
眞如所縁縁種子生已上 此義云何 答。
第八十只云眞如種性。眞如種子云云況復
獨眞如生出世法。智觀彼時生。故言
縁縁。言種子者。即是眞如。或眞如體。即
種子。相分眞如及能縁心。亦有種子。然
法爾。含此等義。名爲眞如所縁縁種子
別應思擇
第三明寶公三番佛性。亦有二。一正明。二
別料簡理心佛性。初正明者。涅槃經佛性
五。一理性。謂第一義空。二因性。謂善五
陰。三因因性。謂無明等。三十五云。一切無
明煩惱等結。悉是佛性。何以故。佛性因故。
無明行及諸煩惱。得善五陰。是名佛性
善五陰。乃至獲得阿耨菩提。四果性。謂
阿耨菩提。五果果性。謂大般涅槃。此五佛
性。無一衆生有一切。無一衆生無一切。一
闡提人。有理及因因。佛有理果果性。不斷善
者。有理因因因。始末以明一切衆生皆具
一切。佛與闡提。亦有四句。佛有非闡提。謂
果及果果性。闡提有非佛。謂因因性。二人倶
有。謂理性。二人倶無。謂因性已上大經三
十六云。或有佛性一闡提有。善根人無。或
佛性善根人有。一闡提無。或有佛性二人
倶有。或有佛性二人倶無。善男子。我諸弟
子。若解是四句義者。不難言一闡提
人。定有佛性。定無佛性。若言衆生悉有佛
。是名如來隨自意語。如來如是隨自意
語。衆生云何。一向作解。寶公四句。依
已上
初番
又佛性體有二。一理。二事。又各
二。謂因性果性。理因者。涅槃二十七云。
佛性者。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爲智慧。解
深密經勝義諦。勝鬘楞伽經等如來藏。無上
依經如來界。菩薩善戒經本性。瑜伽論眞如
所縁縁種子。佛性論應得因。實性論自性清
淨。起信論内淨熏習。唐攝論佛法界也。第
一義空。名爲智慧者。同密嚴經。如來清淨。
亦名無垢智云云二事因。此有二。涅槃經二
十八云。衆生佛性。亦二種因。一者正因。二
者縁因。正因者。謂衆生。縁因者謂六波羅蜜。
又云。如世人言。有乳有酪者。以定得故。
是故名有乳有酪。佛性亦爾。有衆生
。以見故。准此等文。衆生如乳爲
正因。六度如煗爲酪縁因。或説中道觀智
以爲。或説無明結等。以爲佛性。若具
一切因性。如三十六云。未阿耨菩提
一切善不善無記等法盡名佛性。如來或時
因中説云云此與報佛縁正二因。亦與
法佛了因。亦爲證得縁因也。理果性者。
謂法身涅槃。事果性者。謂阿耨菩提已上 
問。沼公釋三十六文云。若是不善所依眞如
名爲佛性。此則可爾。即以不善。名爲
。違入大乘論。彼云。汝癡無智謂煩惱
云云此義云何 答。三十五云。從無明行
及諸煩惱。得善五陰。從善五陰乃至得
耨菩提。寶公由此以無明等因因性。善
五陰爲因性。然入大乘。破煩惱爲因。非
因因。又此經意。非眞如。何唯別取
上眞如。爲善五陰之因縁耶。三十六文意。
亦復如已上第
二番
又云。楞伽密嚴。雙説識藏
及如來藏。爲諸法因。涅槃經中。兼説
。爲佛正因。復説第一義空。能與善法。爲
種子也。理心雖同無如不其前後
心依於理。理即無依。故大乘經。多説
。名爲本性。如維摩經。説住無本餘
皆有本。然於事中。心亦爲本。亦得説言
心爲已上即引密嚴經下卷云。如來清淨
藏。亦名無垢智。常住無始終。離四句言説
佛説如來藏以爲阿頼耶。惡慧不
即阿頼耶識。如來清淨藏。世間阿頼耶。如
指環。展轉無差別。准此經文。雙説理心
二本性也。如來清淨藏是理也。世間阿頼耶
是心也。如金是理也。指環是心也已上第三番。
然基公云。一
理性。勝鬘所説如來藏是。二行
性。楞伽所説如來藏是。云云
次別料簡理心佛性者。沼公難云。眞如非
生了因。云何爲正因。只可因果位
。因名如來藏。果名法身云云此義云何 
答。今謂。不因果位殊。但經説眞如中道
佛性。又佛性論云。由二空故。有發心修
行及道後法身云云豈非因義耶 問。一師
云。又二十七云。第一義空名爲善種子者。
謬取經意。彼卷云。觀十二因縁智慧。即是
阿耨菩提種子。觀此經意。觀中道第一義
空之體。觀智種子。是名爲佛性。非第一義
空即名種子云云此義云何 答。此難偏執。
何者。第三十五。十二因縁名爲佛性。第二十
因縁智爲菩提種。云何但依觀智文耶。
又佛性論。云二空故有發心修行。不
二空之智。若言觀有發心者。觀即
修行。豈由修行而有發心。即因果倒。亦
論文 問。沼公云。外道計常法因。或
無因起。汝執常法爲因。或無因起。如何有
別。亦不涅槃經云本無今有。有已還
。以此爲證。彼文意別。不無因。云本無
今有。果本無。從因而起云本無今有。起已
即滅云還無。若如文執言無即無因。有已
還滅。如何即許報佛常住已上此義云何
答。寶公云。若常法生無常法者。何故涅槃
經中。佛語外道。云汝因是常。果是無常。我
因無常。果是常耶 答。因有遠因近因。果
遠果近果。外道唯有常因。無其常果。佛
法遠因是常。近因無常。遠果是常。近果無
常若遠因對近果。因常。果無常。如應得因
發心加行因。若近因對遠果。因無常。
果常。如發心加行與圓果因。若近因
近果。因果倶無常。如發心與加行因。
若遠因對遠果。因果倶是常。如應得因與
圓果因。佛將近因遠果。故言我因
是無常果是常也 問。沼公云。次言清淨法
性。爲諸法本。自性無本。此説眞如出生諸
者。爲増上縁。非親因縁出生諸法。然
生。是増上縁生。若一如生萬徳。何有
定果因。攝大乘莊嚴論云。諸功徳從境智
起。如既親生。何假智生。又云。雜集論云。雖
衆縁。無種子生。故非他作已上
義云何 答。如如意珠。雨種種物。珠體是
一。所雨種種。言眞如生諸無漏法。亦復
是。珠若是因縁。眞如亦爾。珠若増上縁。
眞如亦爾。不縁攝處。唯取出生義。唯
境智起者。亦如如意珠。衆縁和合而出
衆寶。眞如亦爾。要須衆縁已上。眞如
佛性説
沼公破
心爲正因云。楞伽第八云。具足熏習無漏
。故名不空如來藏。若是有漏者。何得
正因。即違攝大乘説毒爲甘露云云此義云
何 答。法爾種子。他師亦不名爲熏習。如
上已*辨。由此故知。除初無漏。次刹那後。皆
無漏所熏種子。故楞伽意。依長時説。或
加行後心。順無漏智。有漏觀慧。所熏習種。
無漏。故初無漏根。通凡聖位立。又全
離欲人。欲界倶生身邊二見。先無漏道之所
伏故。於見道中。與分別惑。倶時斷云云
唯識
述記
故知。地前隨義亦立無漏名也。以
此爲因。生初無漏了。然無性攝論第三。
曾見毒爲甘露。阿頼耶識。猶如
毒藥。云何能生出世甘露清淨之心者。説
不隨順有漏毒。非隨順有漏心耳。具
前引瑜伽七十三。及攝論廣文。是故自
他亦許有漏六度道品。助生無漏。若不
者。地前諸行。豈不初地因耶。故瑜
伽六十九云。世第一法所攝俗智爲依止故。
能入見道。升見道時。即先所修善世俗智。
所有種子。由彼熏修。皆得清淨已上故知。不
淨由熏修故。變爲清淨。不必由本清淨種
。若必本有無漏種者。乳中豈要令
。經廣破之。又經轉無常識。獲得常識
云云是即調練有漏觀慧。成無漏智。如
調練。漸漸變酪。無別酪性。謂初加行。厭
生死。欣求涅槃。觀心不退。始得煗位。必
涅槃。次頂位中。終不善。漸至忍位
。永離惡趣。後世第一。變成無漏。本雖
有漏。依欣厭心故。漸背生死。漸近涅槃。乃
至最後得無漏心。何必本有法爾種子。如
氷成水。無別水種。苦澁變甘菓。無別甘
味種。但由衆縁和合致。故涅槃經云。非
衆生中。別有佛性。衆生即是佛性。但是時
異 問。若無本性。應瓦石。成水甘菓 
答。雖本性。然諸法別。不一因生一切
。如第五門。引大經文。何況蕩除心垢。名
無漏智。是心本性。非新變爲。故密嚴經上
卷云。心性本清淨。不可得思議。是如來妙
藏。如金處於礦。大集經云。衆生不心性
故。爲客煩惱之所繋縛。按此文意。非
本有無漏種子。若言於無漏種子。名爲
心性本清淨者。若爾望於有漏種子。應
心性本不淨耶。未心性本不淨文。又不
心性眞如。名本性淨。煩惱眞如亦無
別故。不唯心別爲妙藏心性本淨與心變清
。三義同異。別應
思擇。已上心
性問答訖
第四明天台三因佛性者。一正因佛性。二了
因佛性。三縁因佛性。如法華玄義第五類通
三佛性中。云汝實我子。我實汝父。即正因
性。又云我昔教汝無上道故。一切智願。猶
在不失。智即了因性。願即縁因性。又云
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即正因性。
是時四衆以讀誦衆經。即了因性。修諸功徳。
即縁因性已上釋籤云。指常不經中爲
。此因亦可性得三因。今望縁了種子
故但云已上又玄義第九云。初住見眞。以
眞爲因。住前相似。非是眞因簡却中。初
却似位
若取性得初因者。彈指散華。是縁因
種。隨聞一句。是了因種。凡有心者。是正因
通意
此乃遠論性得三因種子。非是眞實
開發。故不取爲因也別意
金光明玄云。云何
三佛性。佛名爲覺。性名不改。不改即是
常。非無常。如土内金藏。天魔外道。所
壞。名正因佛性。了因佛性者。覺智。非
無常。智與理相應。如人善知金藏。此智
破壞。名了因佛性。縁因佛性者。一切
非常非無常功徳善根。資助覺智。開顯正
。如除草穢。掘出金藏。名縁因佛性
已上法華文句第七云。三道是三徳種。淨名
云。一切煩惱之儔。爲如來種。此明煩惱
。即有波若也。又云。五無間皆生解脱
。此由不善。即有善法解脱也。一切衆
生。即涅槃相。不復滅。此即生死爲法身
也。此就相對種。若就類論種。一切低頭
擧手。悉是解脱種。一切世智。三乘解心。即
般若種。夫有心者。皆當作佛。即法身種
三徳三身。名異義
同。故今用
記云。三道是三徳種者。即性
種也。有生性故。故名爲種。生時此種純變
修。修性一如。無復別體乃至波水之義。准
望可知。波是水種。豈可信。若就類者。類
謂類例。即修徳也。衆生無始。恒居三道。於
中誰無一毫種類。夫有心者。法身種者。合
彼性三。爲一法身。對修方合。約性恒開。此
三從別一一各異已上止觀第五云。應佛從
縁因生。報佛從了因生。法佛從正因
已上 問。此三佛性。以何爲證 答。未
其證。然涅槃經第二十八卷。師子吼菩薩
云。善男子。衆生佛性亦二種因。一者正因。二
者縁因。正因者。謂諸衆生。縁因者。謂六波
羅蜜。又云。縁因者。即是了因。世尊。譬如
中先有諸物。爲見故以燈照了。若本無
者。燈何所已上此文相順三因佛性 問。
此經既云縁因者。即是了因。故唯有二。云
何爲三 答。此義難了。且私解云。文雖
別。義意有異。了因即是觀照。縁因即是資
成。如是般若。解脱。報身。應身。智慧莊嚴。
福徳莊嚴。如是等法。如次相對。由此理
故。分爲三因。如色名通。而立一色處。及
我名通。而別立我執。今亦如是。於通名中
其義別。分爲二因
大文第八。教權實三。一明法華實
。二詳深密了義教。三*辨餘經一乘
初明法華實教者。天台三論等宗。云法華唯
一佛乘教爲眞實。諸餘三乘五性教爲方便
何者。前第一門所引十文。一佛乘理眞實顯
然。況復無量義經。云四十餘年未眞實
法華經方便品。云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
異。於佛所説法。當大信力。世尊法久
後。要當眞實。寶塔品偈曰。我爲佛道。於
無量土。從始至今。廣説諸經。而於其中。此
經第一。又多寶佛證明曰。如是如是。釋迦
牟尼世尊。如所説者。皆是眞實已上何等諸
經。先説他經。唱前教未實。後令他佛證
説眞實。唯法華經。獨有此事耳。若五乘眞
實。前深密等經。説三乘五性。何言四十餘
年未顯眞實。若一乘方便。今法華經。説唯一
。何言諸佛法久後。要當説眞實。廣説諸
經。此經第一。若顯了教名未顯眞實。隱密
教名眞實。是令佛語成顛倒也。又實勝權
劣。人天共了。若五乘實。一乘權者。餘經應
第一。法華非第一。亦諸佛妄宣。多寶誤證。
法華之文。何成五實一權 問。如
引。方等諸經。亦明一乘。何言四十年未
顯眞實耶 答。寶公云。四十年後法華。楞伽。
無上依。涅槃等經。方説二乘無滅未
云云問。沼公云。無上依經。非法華後。何以
知。法華經内。已列闍王。無上依經列衆
中。云頻婆娑羅以爲上首又勝鬘經。亦非
三十年後。何以得知。經云。波斯匿王。及末
利夫人。信法未久。仁王經。波斯匿王云。二
十九年。爲我等摩訶般若等云云明知。信
佛不久。應其前。又入楞伽經。准菩提流
云。又依結集。初年説大集。寶幢陀羅
尼。及楞伽。海龍王。九年説鴦崛摩羅。十年
如來藏云云此義云何 答。今謂。餘教前
後。非要所諍。法華眞實。是正所立。然四
十餘年。未顯眞實者。既金口文。不疑念
其意云。餘教一乘。不法華廣大平等
明了演説。謂序正流通。三周節節。開示演
説一佛乘理。況復。多寶分身。他方大士。感
應影嚮。證明稱讃。三世諸佛。以爲本懷。開
示悟入。同一無異。是爲廣大。一切衆前。開
演顯示。能説能聽。無隔無異。是名平等。授
諸聲聞大菩提記。因行果位。劫國名字。主伴
依正。一一分明。知是事成。非唯理一。唯有
一乘。無二無三。若有法者。無一不
。知是取一切。非唯不定性。是爲明了。餘
經所説。則不是。或但略説。或逗一機。或
明了。無具足。由此理故。四十餘年。
未顯眞實。其義顯然 問。若彼餘經一乘不
了。云何引彼助成法華 答。其旨同者。引
之助成。撮壤崇山。有何過耶 問。大論
大品經畢定不畢定品云。須菩提聞
法華。方起畢定不畢定疑云云知法華後。亦
權教。何言久後要當眞實 答。但
實説要在久後。不久後皆是眞實。故
後番中。亦有權教阿含等也 問。密嚴經上
卷云。十地華嚴等大樹與神通。勝鬘及餘經
皆從此經出。如是密嚴經。一切經中勝。又
大雲經第四云。是經即是諸經轉輪聖王。何
以故。是經典中。宣説衆生實性。佛性常住
法藏故已上此與法華何差別 答。此
有少事理差別。謂彼望華嚴勝鬘等
王。不法華望已今當。又彼唯約實相
王。法華兼説二乘作佛。如次應二種差
 問。若爾涅槃亦是當説。豈以法華
彼爲勝。又勝鬘等。竝説一乘及以實相。何
唯法華 答。已破大陣。殘黨不難。法華破
初陣。故爲勝無
勝鬘一乘。應
。一唯約理。不法華。二設具事理。而義
具足。不法華廣大平等明了演説 
問。大論第四十六云。本起經。斷一切衆生疑
經。華手經。法華經。雲經。大雲經。法雲經。彌
勒問經。六波羅蜜經。魔訶般若波羅蜜經。如
是等無量無邊阿僧祇經。或佛説。或化佛説。
或大菩薩説。或聲聞説。或諸得道天説。是事
和合。皆名摩訶衍。此諸經中。般若波羅蜜最
已上豈不般若最勝耶 答。此指
第六般若波羅蜜。以爲最大。非般若部
。如法華中。望五波羅蜜。校量功徳。除
若波羅蜜。論意如是。又設雖彼經
失。以彼多説實相智慧。非所説一切最
 問。若爾。開三顯一。應最大 答。
開三顯一。亦是實相相應智慧。故法華云。我
是方便。令佛慧。諸法實相義。已爲
汝等云云實相智慧。其名雖同。開顯佛慧。
究竟最大。廣如天台所釋 問。寶公云。一分
無性。二乘實滅。定是小乘。悉有佛性。二乘無
滅。是大乘義。沼公云。此不乃至即分別
部。皆有佛性。經部一説。總無實滅。應皆大
云云此義云何 答。悉有佛性。二乘無滅。
大乘者。由成佛故。若無成佛。非是本
。何況契經有此説。何偏責寶公。如大經
二十二云。善男子。一切聲聞縁覺經中。曾
佛有常樂我淨。不畢竟滅。三寶佛
性。無差別相。犯四重禁。謗方等經。作五逆
。及一闡提。悉有佛性。今於此經。而得
之。法華經化城喩品云。今爲汝説實。汝所
得非滅。爲佛一切智。當大精進 問。一
師云。華嚴所被機。普賢文殊等。補處菩薩。
何故名漸悟乃至華嚴楞伽等是實教攝。是
頓教収。爲頓悟説故。法華涅槃等。是權教
攝。是漸教收。爲漸悟説故云云此義云何 
答。此解多過。一相符極成過。我亦華嚴名
頓教。法華涅槃名爲漸教。所立之宗。即
相符。二頓漸無別過。所被機者。是何義
耶。若得益者。普賢等人。彼時何益。若所對
者。法華亦對彼。有何差別。又解深密。對
義生。何故不唯菩薩教。大般若經。對
菩提。何故不唯聲聞教。故不
教。三聖教相違過。佛既説言法華眞
實。前未顯實。何強背佛教。爲法華怨嫉

第二料簡解深密經。名眞了義教者。彼經
第二卷云。爾時勝義生菩薩。復白佛言。世
尊。初於一時。在波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
林中。唯爲趣聲聞乘。以四諦相。轉
正法輪。雖是甚奇甚爲希有。一切世間諸天
人等。先無能如法轉者。而於彼時所
法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
處所。世尊。在昔第二時中。唯爲發趣修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
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法輪
更甚奇甚爲希有。而於彼時所轉法輪。亦是
上有容受。猶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
處所。世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爲趣一切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
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
正法輪。第一甚奇。最爲希有。于今世尊所
轉法輪。無上無容。是眞了義。非諸諍論安
足處所已上何獨指法華。爲眞實教耶 答。
山家云。中印度三藏。地婆訶羅云。中天竺
國。那爛陀寺智光論師。遠承文殊。龍樹。近
提婆。清辨。依般若等經。中觀等論。亦
三教。謂佛初鹿苑。爲諸小根小乘法
心境倶有。第二時。爲中根法相大乘
境空心有。唯識道理。以根猶劣。未
平等眞空。故作是説。於第三時。爲
無相大乘。*辨心境倶空。平等一味。
眞了義。又云。測法師解深密説宗趣中。
清辨判教云。深密等經。明有所得。淺而
深。諸部般若。顯無所得。爲最甚深。護法
判云。三時所説無相之理。理無淺深。而説
深密了義者。約三性義。決判諸經有無
道理。顯了義。又成唯識記第八卷云。説深密
了義者。以對機根。説三性義。易
了知。勸令受學。於一時間。説爲了義。非
盡理。名爲了教已上。山家文。眞諦三藏明
法輪。第一法輪指鹿苑。第二
法輪成道七年。在舍衞國施惠江邊。去給孤獨園
里許處。爲諸菩薩諸法空般若等經。第三法輪成
道三十八年。在毘舍離國鬼王法堂。對眞諦菩薩
解節經。云云此中第二時般若説一向空。大般若明
深密同攝第三時。具如守護國界章第一
卷。引華嚴探玄記刊定記第一。不具出
謂。佛性論第二云。由三性故。説
不了義經。達三性者。自然顯了。名了義
云云護法等判。同此論意。諸師判深密
了義。既以如是。況復深密。唯望前教。名
了義。亦爲無上。如中阿含五十六説。佛
始從道樹鹿園。時有異學者 問曰。賢
者。欲何處佛以偈 答曰。我至波羅捺
甘露法鼓。轉無上法輪。世所曾轉。法
華普望四十餘年及已今當。名爲眞實。不
一例眞諦云。去涅槃七年説解節經。是深密
經勝義諦品也。列衆有頻婆娑羅王。故知
闍王未逆時説。云云
他師亦許法華前
問。沼公云。攝論。既引
法華會舍利弗説釋。故知。與深密一乘。與
法華一乘同。又云。二乘法無我等。故法華
深密一乘同云云此義云何 答。攝論不
法華意。故菩提資糧論不彼釋。如前第
一門引。又誰遮無我同但法華經。二乘作佛
以爲大意。深密不爾。是其異也。凡可
。不小事 問。一師云。寶公云。或者
深密法華前説。妄謂深密會法華經
斯固執法華非實。此判愚癡。以前深密
後法華。此有何妨。如大乘十法經。是大
寶積經四十九會中。當第九大乘十法會。彼
會説言。祕密教者。我授聲聞作佛記。此不
爾。是名祕密教。明此經會後未説法華
。不爾第二七日前未聲聞作佛記。會
何經文。故知會法華已上此義云何 答。今
十法經。佛告阿難。阿難白佛。乃至阿難
等歡喜奉行云云成道二十年後。阿難始來
佛所。故涅槃後分偈曰。我今懺悔於世尊。侍
佛已來二十年。四威儀中多懈墮。不
可大聖心。知十法經非二七日説。甚成
咲。以一准諸。所言難信。若深密經兼會
未來。應法華已今當。既無此言。何因
漫談。又山家云。若謂三時約義淺深。不
時節者。深密不初昔今 問。寶
公云。解深密師云。法華是第二時教。次
乘後説故。非是了義。引法華第三。大通
知勝佛時。説四諦十二四縁。度聲聞已。
十六王子。即請佛説大乘法。請已經二萬
。後爲説法華。故知。説小乘後。即説
法華乃至故知。法華深密前説已上此義云
何 答。寶云。般若經三十年前説。如來藏
經。佛成道十年説。大集經成道十六年説。
無量義經四十餘年説。無量義經後。説
華經乃至十六王子請後。二萬劫中。説
大乘。二萬劫後説法華。頌云云 
今加
云。無量義經云。初説四諦。爲聲聞。而
八億諸天來下聽法。發菩提心中。於處處
説甚深十二因縁。爲辟支佛。而無
量衆生。發菩提心。或住聲聞。次説方等十
二部經。摩訶般若。華嚴海空。宣説菩薩歴劫
修行此一文。證法華前。説多大乘
況餘文耶 問。沼公。證法華同深密三時
云。法華第二信解品中。廣立三時云。初我
等居僧之首。自謂已得涅槃。初時教。又
云。世尊往昔説法既久。我時在座。但念
無相。於菩薩法。心無喜樂。此第二時。深自
慶幸。獲大善利。法王大寶。不求自得。此第
三時教云云此義云何 答。此文略也。按
云。二十年中。常令糞。是初時也。過
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是第二時也。長
者自知將死不久等。是第三時也。臨
而命其子。是第四時也。經文四時顯然。
故天台。如次爲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漸教
四時 問。一師云。問。深密法華。倶立
同。何得涅槃同深密三教 答。
涅槃第二云。譬如三醫。初醫師。教
皆服乳。此喩初時有教服法乳。次醫師。
教皆斷乳。此喩第二時教空教。後醫師。教
宜服。此喩第三時非空非有中道
。從深密涅槃教。立三時教。既同不
殊。云何汝違教。別立五時。補處氏尊所説
瑜伽。不別立時。唯寫深密三時云云此義
云何 答。法華三時。如前已破。涅槃三
時。謬引彼經。彼經意云。初純服乳是舊醫
法。譬外道教。次皆斷乳。後亦許乳是客醫
法。譬如來教。云何外道與如來教。合説
佛三時教耶。上來汝解。多有虚妄。若自
覺。誰強使陳。若爲狂他。何忘罪報
法華玄賛第一。亦引此文
時教。寶師涅槃疏破之。亦如
 問。沼公云。深
密告勝義生。不諸比丘。故涅槃經不
於彼。既法華中。告諸比丘。涅槃既云我於
經中。告諸比丘。准此即是正會法華。又法
華論。四義釋一乘中云。二者同義。以聲聞
辟支佛佛法身平等者。佛性法身更無差別
故。又解三平等中云。如來依三平等。説
乘法故。以如來法身。與聲聞法身
故。與授記云云此義云何 答。雖勝義
。亦不諸比丘。例如法師品。告
王一人。即爲八萬大士。況復不唯會
深密。亦會餘經有此言。如般若經佛言
我常於大衆中。讃寶幢菩薩。尸棄菩薩云云
龍樹云。未何經讃此菩薩云云彼准
之。不輒言他經無比丘。或復
設是法華。亦無失。末代衆生。見法華
。生異執異執者見
第五門
次引法身平等者。
何義。按論意云。法身平等故。究竟皆
成佛。故與授記。此有何過。如上數論。不
煩述
第三*辨餘經一乘者 問。勝鬘經云。阿羅
漢辟支佛觀察時。得不受後有觀第一蘇息
處涅槃地。世尊。彼先所得地。不於法。不
於他。亦自知有餘地。必當阿耨菩
。何以故。聲聞縁覺乘。皆入大乘。大乘
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得
者。得阿耨菩提。阿耨菩提者。即是涅槃
界。涅槃界者。即是如來法身。得究竟法身
者。即究竟一乘。無如來。無法身。如
來即法身。究竟法身者。即究竟一乘。究竟
者即是無邊不斷乃至若如來。隨彼所欲
方便説。即是大乘。無二乘。二乘者。入
一乘。一乘者。即第一義乘深密經 一乘如第五
。楞伽經一乘如
二第三第五門分別
決擇。故不重引
此與法華。同異云何 答。義
寂師云。章主云。隨彼意欲。而方便説唯有
一乘。無二乘。此文意。顯一乘者。隨
他意語。彼宜聞故。是方便説。非眞實。又
云。宋本云。若如來。隨彼所欲。而方便説。即
是大乘。無二乘。唐本云。若諸如來。隨
所欲。而以方便説。説於二乘。即是大乘
已上
廣章
寶公云。勝鬘經云。若如來。隨彼所欲。而
方便説。即是大乘。無二乘。基師彌勒上
生。法華疏中。説勝鬘經四乘爲實。一乘爲
權。皆用此文。因何定執一乘實。三乘
權。譯曰。一切經中不法華涅槃等經。
唯一佛乘。以爲方便。何但勝鬘經也。此文正
一乘爲眞實。三乘爲方便。因何翻將
。證一乘爲方便也。夫釋文之法。皆須
一部之都意。始末相順乃至今應正釋
。若如來。隨彼所欲。而方便説者。此是前
三乘。説三乘也。即是大乘者。即是
次説聲聞辟支佛乘。皆入大乘也。無有二
乘者。無二乘涅槃也。二乘入於一乘者。一
乘皆爲佛因。當成佛故。依二乘道。出三界
分段之身。至其門外。與諸菩薩白牛車
直至道場。一乘即第一義乘者此説一乘爲
眞實。二乘非眞實乃至基公。浪釋勝鬘
四乘爲實。一乘爲權。誤其後學。又云。四十
年前一道一行。是存三説一。非決定一乘
四十年後。即無二無三。是破二歸一。又云
如何得是存三一乘 答。與攝論等一
。大意同故云云 寶公勝鬘爲
法華後説
山家云。義榮師
云。基公雖復翻經執筆。文章之匠。然勝鬘文
中。何其拙乎義榮意略同
寶公義
又壽量品文句云。勝
鬘爲一明一。法華會三明云云記云。爲
一明一者。三外之一。自爲一機。非會三一
故但云一。部屬方等。對斥偏三。未
。不會。云云者。亦應更云帶不帶
異。一乘何異已上 問。一師引基師釋云。法
華一乘。通理智。勝鬘一乘唯理佛性。法華一
乘唯攝入。勝鬘等通出生。法華一乘唯有性。
勝鬘一乘通無性。法華一乘唯不定性。勝鬘
等通定性。法華多説教理。勝鬘等多説
。法華一乘爲實。二乘爲權。勝鬘一乘爲
權。四乘爲實。又法華一乘唯依攝入。用狹
故爲方便説。勝鬘一乘出生攝入。二皆周
備。故是眞實。法華一乘唯談有性。爲依故
是方便。勝鬘一乘亦談無性。爲依故是眞
實。又法華唯談不定性故是方便。勝鬘亦
定性故是眞實云云此義云何 答。今謂。
慈恩和尚者。三藏上足。百部疏主。探經論
之奧旨。究文義之幽致。唯此一事理。恐不
當。如是麁言。皆由定性不成佛執。彼成佛
義。上已數顯。今更略明。經言無一不成佛
皆成佛無疑。不令有一人獨得滅度等云云
佛語中。豈有定性不成佛義。若言法華對
不定性。是故無一不成佛。非定性中無
不成者。此亦不然。經云聲聞若菩薩。聞
所説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菩薩既
成不成別。聲聞同之。應差別。不
中生分別。云菩薩取一切。聲聞取
。若爾。全背經。不經。餘文准
知。是故。勸持品云。憍曇彌。何故憂色而
如來乃至我前總説。一切聲聞。皆已授
云云若有定性不成佛者。憍曇有理。佛
語無其一又若唯會不定性者。與深密
。即無差別。不説言四十餘年未顯眞
實。諸佛法久後要當説眞實。正直捨方便但
説無上道。何令佛語一一無其二又按
代聖教起盡。初阿含説小聖不成佛。次大乘
成有不成。法華説一切皆成。先唱
前未顯眞實。令大乘有權實別。其後全
定不定文。唯有一切皆成佛言。例如
間言一切有。小乘教意人空法有。大乘實説
人法皆空。諸教次第淺深如是。何苦是
。非最後實語其三然基公文。應別意
法華玄賛要集第四云。就法華經意。竝
一乘。而先師疏文。多引五性。欲
。故亦兩存。勿此言。遂生偏執。故百法
記云。不定説有之與無。推決於佛。斯
善會。此即疏主之深意也鏡水沙門
棲復撰
則知。慈
恩一乘爲勝。然本所宗故。勿不五性。順
道理故。永不一乘。由此唱言不可定
。例如世親出經部有部得等假實二説
已。云是二途皆爲善説。所以者何。不
理故。我所宗故倶舍
第四卷
 問。有人云。法華一
乘是權。是密意一乘。所以得知。妙法華
方便品。正法華云善權品。此即接下方
便。顯上方便。是名爲方便。接引二乘。令
一乘。是名接下方便。爲二乘者。顯示一
。是名顯上方便。故方便品云。我設是方
便。令得入佛慧故。又云此法華經藏。開方
便門。示眞實相。故上句是接下方便。下句
即顯上方便已上。佛性略
抄。得一造
此義云何 答。此釋
非也。一者不題目意趣。謂昔方便。能
今經顯實哢胤。歎顯實功。以爲品題。猶
化城。提婆品等倶但取寶處。以爲經旨
化城。但取無怨記。以爲經旨。不
斷鹽等。如佛言有漏。佛言非有漏。今經
方便。經言非方便。若指當教。爲方便
者。聞者不信。佛語非巧妙。二者不
。謂經指昔九部教。云我設是方便。令得
入佛慧。上句指昔方便。下句示今一乘。云
何不了別。指法華權。上來見於一師所
。訛*辨有餘。正理不足。言者不知。誠哉
此言。既爲戲論本。當百由旬。又龍樹言。
若有十方佛。汝言無。得無限罪。若無十方
。而我言有。生無量佛想恭敬福。所以
者何。善心因縁。福徳力大故。譬如慈心三昧
大論
第九
一切成佛不成佛論。所有罪福。理亦
然。何況教理明耶。又平等大慧。是諸佛
之本懷。常住佛性。即雙林之遺言。豈非
。非眞實。以爲本懷遺言
    我今信解一乘教 願生無量壽佛前
    開示悟入佛知見 一切衆生亦復然
一乘要決卷下
  一乘要決題辭
  竊惟在昔我宗祖。利見於大弘間。田
獸之野。建一乘之幢。是故昭權實鏡。
偏照麁食之陋。守護國界專破權門之執
爾後遂至圓極教雲。遍雨四海者蓋我
高祖之力耳。四祖六祖相繼弘闡。佛乘
三學勃興艮嶽。可謂盛哉也。洎第十九
祖治本宗。其門有四傑出。令此決主
專心尊者。則其一也。學窮大小五藏
行豊顯密三觀。優剖三一之際。深辯
偏圓之致。於茲乎。彼沼公論。遂爲
退三舍焉。今義雖寶師。寶師説。亦
實非于此也。然中古以來。能解
説之者鮮矣。頃有暦上人。講而授徒。
余自少欽尊者行履而不輟。今會
書將行。愉躍神飛。不隨喜。終爲
叙。冀結來縁。龍華會上。與尊者
&T040879;
天明改元冬十月 菩薩沙彌敬光謹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