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菩薩戒本宗要輔行文集 (No. 2356_ 叡尊撰 ) in Vol. 74

[First] [Prev]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356
菩薩戒本宗要輔行文集上

菩薩 玄賛二曰。梵云菩提薩埵摩訶薩埵。
略云菩薩摩訶薩。菩薩修行略有二門。一
自利大智爲首。二利他大悲爲先。菩提覺
義。智所求果。薩埵有情義。悲所度生。依弘
誓語故名菩薩。以二爲境名爲菩薩。有財
釋也。又覺是所求果。有情是自身求三菩提
之有情者。故名菩薩。或菩提是所求果。薩埵
者勇猛義。不憚處時求大菩提有志有
能。故名菩薩。二皆依主
戒本 嵩岳疏本曰。戒則護六根以明持。
遣七非以彰體。本則徳含衆善。義蘊多端。
五篇七聚之要門。十利百行之幽鍵。流雪山
之藥味飮寶岳之甘泉。總收其義謂之爲
私曰。今題戒本。梵網戒本
含六十一品所詮義理
宗要 奧曰今依此經釋持犯要私曰。持犯
爲宗。其
中至要略以三門。別
文述義。是故爲名
要。勇士交陣死如歸 最勝王經五曰。我於
往昔行菩薩道時。猶如勇士入於戰陣不
惜身命。流通如是微妙經王受持讀誦。爲
他解説。四分律一曰。如有勇猛將善習戰
鬪法降伏於彼敵沒死不顧命。佛子亦如
是善學於禁戒。五陰散壞時終不畏命盡」
要。丈夫向道有何辭 涅槃經第九曰。復次
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無有不求男
子身者。何以故。一切女人皆是衆惡之所住
乃至善男子。以是義故。諸善男子善女人
等聽是大乘大涅槃經。常應訶責女人之
相求於男子。何以故。是大乘典有丈夫相。
所謂佛性。若人不知是佛性者。則無男相。
所以者何。不能自知有佛性故。若有不
能知佛性者。我説是等名爲女人。若能自
知有佛性者。我説是人爲大丈夫。若有女
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當知是等即爲男
子。同第十六曰。善男子。一切男女若具四
法則名丈夫。何等爲四。一善知識。二能聽
法。三思惟義。四如説修行。善男子。若男若
女具是四法則名丈夫。善男子。若有男子
無此四法則不得名爲丈夫也。何以故。身
雖丈夫行同畜生。如來調伏若男若女。是
故號佛爲調御丈夫
要。經曰梵網至地品 古迹上曰。梵網經一
部都名也。盧舍那佛心地法門品第十者。此
品別名也。梵者能淨之義。網者攝有情義。謂
此經者乃至有頂生死大海拘持有情。終致
無上寂滅之岸。無盡饒益諸飢渇類如世
網故。爲顯此義故。諸梵王持羅網幢供
佛聽法。佛因此説世界差別猶如網孔。佛
教門亦如是。世界別者。須彌樹形覆世界等
遍渉入故。佛教門者雖一味法。蘊界處等法
門別故。是則如梵王網孔多網一。法王戒法
當知亦爾。雖塵沙門終歸一道。萬行一門。
所謂得意。得意而行皆稱法性。是故從喩
名梵網經。經謂契經。貫持爲義。貫義持生
不散失故。盧舍那者此云淨滿。無障不淨。
無徳不圓故。法藏師云。梵本皆名毘盧舍
那。此云光明遍照。智照法界。身應大機故。
梵網字下標此名者。爲簡餘品釋迦説故。
佛謂覺者三義如常。説謂圓音。巧應生解。
唯識萬徳從此生長名爲心地
要。一能成者至佛戒 本業經下曰。一切菩
薩凡聖戒盡心爲體。是故心亦盡戒亦盡。心
無盡故戒亦無盡。六道衆生受得戒。但解
語得戒不失。梵網經下曰一切衆生皆有
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
乃至是一切衆生戒本原自性清淨
要。謂無上乘至本故 幽賛上曰。然佛果徳
殊勝無邊。非廣大修無由證得。故依此義
而説。行者要具大乘二種種姓。能於五位
漸次修行。又下曰。無上菩薩廣大深遠。非少
積因可能證獲乃至獨覺利根尚經百劫。況
求作佛無多劫因
要。由此諸佛至無礙 本業經下曰。其受戒
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劫生死之苦。
是故應受。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
薩。無犯名外道。以是故。有受一分戒名
一分菩薩。乃至二分三分四分十分名具足
受戒
要。但解語者至因故 三十五曰。以諸菩薩
自乘種姓爲休止故。爲建立故。有所堪
任。有大勢力。能證無上正等菩提乃至云何
種姓。謂略有二種。一本姓住種姓。二習所
成種姓。本姓住種姓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
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
是名本姓住種姓。習所成種姓者。謂先串習
善根所得。是名習所成種姓。義燈七曰。西
明四解。第二爲正。正取無漏法爾種子簡
異無性。故云殊勝。不可擧果位等名爲六
處。善戒經云謂陰界六處。故知六處是内六
處。内六處中意根處攝無漏種子。是六處故
非遍六處皆能持種
要。爾時於此至分心 雜集論十三曰。已依
涅槃先起善根者。不復新起故依此下品
順解脱分善根。薄伽梵説若有具世間増上
品正見雖經歴千生。而不墮三惡趣。又有
四種順解脱分。一者依憑順解脱分。二者勝
解順解脱分。三者愛樂順解脱分。四者趣證
順解脱分。從善法欲乃至爲求解脱所有
善根皆名依憑順解脱分。於彼相應教法
所有勝解倶行善根是名勝解順解脱分。縁
解脱境作意相續清淨喜倶所有善根是名
愛樂順解脱分。即於此生決定發起順決擇
分所有善根是名趣證順解脱分。義燈七曰。
問。從何位去名爲習性。答。從勝解地已
去皆名習種姓菩薩。性種姓者據未發心本
無漏種。習種性名據發心已所熏成種。地
持論云。若從先來修善所得名習種姓。瑜
伽三十五云。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是名習
所成者。就顯相説。簡未熏習。非謂初修
不名習姓。故雜集論第十三説有四順解
脱。一依憑順解脱。謂從善法欲乃至爲求
解脱皆名順解脱分。既名順解脱分故是
習種姓乃至或創發心。及二乘迴向八萬劫
等非勝解行。行未勝故。未在僧祇故。雖
然不得在僧祇數及資糧等可名習種。無
文定判。十住已前不得名爲習種菩薩
要。由羯磨縁至薩戒 四十曰。汝如是名善
男子。或法弟次於我所受諸菩薩一切學
處。受諸菩薩一切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
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於十方
現在一切菩薩今具。於是學處於是淨戒過
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現在
一切菩薩今學。汝能受不。答言能受。能授
菩薩第二第三亦如是説。能受菩薩第二第
三亦如是答。表無表章曰。別解脱無表得有
三類。一出家大戒第三羯磨竟是事如是持
時得。其菩薩戒亦第三羯磨答言能持時得
乃至第二類者。其出家三衆近事得無表即
三歸竟得乃至第三類者。其近住戒有二義。
一云三歸竟得與近事無別。二云。若爾何
故倶舍不説三歸竟即得近住戒。何故説相
不同近事。近事別説五戒之相。近住連環
三周説相。又彼頌云隨教説具支。不説近
事亦隨教説。故知近住非三歸得。其心廣遮
一日夜故。非前即得。由此故知隨師後。説
第三周竟。方發無表
要。一切惡者至荷負 唯識論九曰。戒學有
三。一律儀戒。謂正遠離所應離法。二攝
善法戒。謂正修證應修證法。三饒益有情
戒。謂正利樂一切有情。此與二乘有共不
共甚深廣大。如餘處説。述記十曰。戒學有
三。初以七衆戒爲體。二以有爲無爲無漏
善法爲體。有漏善法非正應修體。可斷故。
三謂正利樂三業爲性如上應知乃至然此
三學與二乘有共不共。攝論無性第七世親
第八各有四殊勝。初一差別勝。即三聚戒。二
共不共勝。謂菩薩一切性罪。不現行與二
乘共相似。遮罪有現行。與二乘不共等是。
三廣大勝。此有四種。一種種無量學處大。二
無量福徳大。三利生意樂大。四建立菩提大。
如彼廣解。四甚深勝。謂菩薩行殺生等十
業。而無有罪生無量福。速證菩提等是。然
彼雖有四種殊勝。然初即此三聚戒體。今
以第二共不共第四甚深第三廣大合爲三
種。如餘處者即是彼文
要。一切求道至丈夫 三十五曰。又諸菩薩
最初發心所起正願於餘一切希求世間出
世間義妙善正願最爲第一。最爲無上乃至
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略有二種發心勝利。二
者初發菩提心已。即是衆生尊重福田。一
初衆生皆應供養。亦作一切衆生父母。二者
初發菩提心已。即能攝受無惱害福。由此
菩薩成就如是無惱害福。得倍輪王護所
守護。由得如是護所護故。若寢若寤若迷
闇等一切魍魎藥叉宅神人非人等不能嬈
害。又此菩薩轉受餘生。由如是福所攝持
故少病無病不爲長時重病所觸。於諸衆
生取作義利能以身語勇猛而作。常爲衆
生宣説正法。身無極倦。念無妄失。心無
勞損
要。鳳凰之卵至之功 華嚴經七十八曰。善
男子。譬如迦陵頻伽鳥在卵殼中有大勢
力一切諸鳥所不能及。菩薩摩訶薩亦復
如是。於生死殼發菩提心。所有大悲功徳
勢力聲聞縁覺無能及者。善男子。如金翅
鳥王子初始生時目則明利飛則勁楗一切諸
鳥雖久成長無能及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
是。發菩提心爲佛王子。智慧清淨大悲勇
猛。一切二乘雖百千劫修道行所不能
私曰。鳳凰之卵
未勘本文
 大集經九曰。譬如螢火雖
有無量千萬億數不能障蔽日之光明。菩
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有煩惱無量無數
不能障蔽菩薩智光
要。發心畢竟至無上 涅槃經三十四曰。迦
葉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説畢竟者即是涅
槃。如是涅槃云何可得。善男子。若菩薩摩
訶薩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修十
想當知是人能得涅槃。云何爲十。一者無
常想。二者苦想。三者無我想。四者厭離食
想。五者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六者死想。七
者多過罪想。八者離解脱想。九者滅想。十者
無愛想。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
婆塞優婆夷修習如是十種想者。是人畢竟
定得涅槃。不隨他心。自能分別善不善等。
是名眞實稱比丘義乃至得稱優婆夷義
乃至若有比丘具足十想則得稱可沙門
之相。爾時迦葉菩薩即於佛前以偈讃佛。
憐憫世間大醫主。身及智慧倶寂靜。無我
法中有眞我。是故敬禮無上尊。發心畢竟二
不別乃至世救要求然後得。如來無請而爲
歸。佛隨世間如犢子。是故得名大悲牛。
如來功徳滿十方。凡下無智不能讃。我今
讃歎慈悲心。爲報身口二種業。世間常樂
自利益。如來終不爲是事能斷衆生世界
報。是故我禮自他利
要。二所成相至決定 古迹下本曰。涅槃經
云。聲聞戒中佛知時宜説輕爲重。説重爲
輕。大智論云。毘尼皆爲世俗攝意不論實
相。爲護佛法故不觀後世罪多少。又後世
罪重。戒中便輕。如道人殺牛羊等。讃歎女
人戒中重。後世罪輕。乃至廣説。菩薩不爾。
實重説重。理輕説輕。法性常然貫三際故
是謂菩薩別解脱相
要。謂菩薩戒至不失 經奧曰。若欲受戒時
師應問言。汝現身不作七逆罪耶。菩薩法
師不得與七逆人現身受戒。七逆者。出佛
身血。殺父。殺母。殺和上。殺阿闍梨。破羯
磨轉法輪僧。殺聖人。若具七遮即身不得
戒。餘一切人盡得受戒。又曰。見欲受戒
人應教請二師和上阿闍梨。二師應問言。
汝有七遮罪不。若現身有七遮師不應與
受戒。無七遮者得受
要。佛子三世至之法 本業經下曰佛子三
世劫中一切諸佛常作是説我今在此樹下
爲十四億人説住前信想菩薩初受戒法 
要。由此亦有至之法 四十一曰。又諸菩薩
欲受菩薩淨戒律儀。若不會遇具足功徳
補特伽羅。爾時應對如來像前自受菩薩
淨戒律儀。應如是受。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或蹲跪坐作如是言。我如是名。仰啓十方
一切如來已入大地諸菩薩衆。我今欲於十
方世界佛菩薩所誓受一切菩薩學處誓受
一切菩薩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
戒。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
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
薩今具。於是學處於是淨戒過去一切菩
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於十方現
在一切菩薩今學。第二第三亦如是説。説已
應起。所餘一切如前應知
要。如本業説至亦爾 四十曰。菩薩於四他
勝處法隨犯一種。況犯一切。不戉復堪能於
現法中増長攝受菩薩廣大菩提資糧。不
復堪能於現法中意樂清淨。是即名爲相
似菩薩。非眞菩薩。菩薩若用軟中品纒毀
犯四種他勝處法不捨菩薩淨戒律儀。上品
纒犯即名爲捨。若諸菩薩毀犯四種他勝處
法。數數現行都無慚愧。深生愛樂見是功
徳。當知説名上品纒犯。非諸菩薩暫一現
行他勝處法便捨菩薩浄戒律儀如諸苾芻
犯他勝處法即便棄捨別解脱戒。若諸菩薩
由此毀犯棄捨菩薩淨戒律儀於現法中
堪任便受。非不堪任如苾芻住別解脱戒
犯他勝處法於現法中不任更受
要。然此經中至得戒 經曰。善學諸人者是
菩薩十波羅提木叉應當學。於中不應一
一犯如微塵許。何況具足犯十戒。若有犯
者不得現身發菩提心。經奧曰。若有犯十
戒者應教懺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夜六
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苦到禮三世千佛得
見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見
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頂。見光華種種異相
便得滅罪。若無好相雖懺無益。是人現身
亦不得戒。而得増受戒
要。於此處所至二戒 四十一曰。如薄伽梵。
於別解脱毘奈耶中將護他故建立遮罪。
制諸聲聞令不造作。諸有情類未淨信者
令生淨信。已淨信者令倍増長。於中菩薩
與諸聲聞應等修學。無有差別。何以故。
以諸聲聞自利爲勝尚不棄捨將護他行。
爲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増長學所學處。
何況菩薩利他爲勝。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
戒律儀如薄伽梵。於別解脱毘奈耶中爲
令聲聞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建立遮罪。制
諸聲聞令不造作。於中菩薩與諸聲聞不
應等學。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爲勝不顧
利他。於利他中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可名
爲妙。非諸菩薩利他爲勝。不顧自利於利
他中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得名爲妙。如是
菩薩爲利他故。從非親里長者居士婆羅門
等及恣施家。應求百千種種衣服觀彼有
情有力無力隨其所施如應而受。如説求
衣。求鉢亦爾。如求衣鉢。如是自求種種
絲縷令非親里爲織作衣。爲利他故應畜
種種憍世邪衣。諸坐臥具事各至百千生色
可染百千倶胝復過是數亦應聚積。如是
等中。少事少業少悕望住制止遮罪菩薩不
與聲聞共學。攝大乘論本曰。於此學處有
聲聞犯菩薩不犯。有菩薩犯聲聞不犯。菩薩
具有身語心戒。聲聞唯有身語二戒。是故菩
薩心亦有犯。非諸聲聞。以要言之。一切饒
益有情無罪身語意業菩薩一切皆應現行。
皆應修學
要行四句者至倶違 寶積經第九十曰。爾
時世尊告優波離。汝今當知聲聞菩薩學清
淨戒所發心修行異。優婆離。有聲聞乘持
清淨戒於菩薩乘名大破戒私曰。合小福
而垂廣大也
於菩薩乘持清淨戒於聲聞乘名大破戒
順深遠而違法
近也。以下准之
云何名爲聲聞乘人雖持淨
戒於菩薩乘名大破戒。優婆離。聲聞乘人
乃至不應起於一念更受後身。是名聲聞
持清淨戒。然於菩薩名大破戒。云何菩薩
持清淨戒。於聲聞乘名大破戒。菩薩摩訶
薩修行大乘。能於無量阿僧祇劫堪忍受
身不生厭患。是名菩薩持清淨戒。於聲聞
乘名大破戒。以是義故。爲菩薩乘説不
盡護戒。爲聲聞乘説盡護戒。爲諸菩薩説
開遮戒。爲諸聲聞説唯遮戒。爲菩薩乘
説深心戒。爲聲聞乘説次第戒。云何菩薩
持不盡護戒。聲聞乘者持盡護戒。菩薩乘人
雖持淨戒。於諸衆生應當隨順。聲聞乘人
不應隨順。是故菩薩持不盡護戒。聲聞乘
人持盡護戒。云何名爲菩薩持開遮戒。聲
聞乘人持唯遮戒。若諸菩薩於大乘中發趣
修行。日初分時有所犯戒於日中分不離
一切智心。如是菩薩戒身不壞乃至若夜後
分有所犯戒。於日初分不離一切智心。如
是菩薩戒身不壞。以是義故。菩薩乘人持
開遮戒。設有所犯不應失念妄生憂悔自
惱其心。於聲聞乘有所犯者便爲破壞聲
聞淨戒。何以故。聲聞持戒斷除煩惱如救
頭然。所有志樂但求涅槃。以是義故。名聲
聞乘持唯遮戒。復次優波離。云何菩薩持深
入戒。聲聞乘人持次第戒。菩薩乘人於怛
沙劫受五欲樂遊戲自在未曾捨離菩提
之心。如是菩薩不名失戒。所以者何。菩薩
善能守護安住菩提之心。乃至夢中一切結
使不爲其患。而是菩薩所有煩惱漸當盡。
不應一生便盡諸結。聲聞乘者成熟善根
如救頭然乃至一念不喜受生。以是義
故。大乘之人持深入戒説有開遮名不盡
護。聲聞乘人持次第戒名曰唯遮。名爲盡
護。何以故。優波離。求大乘者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甚爲難得。具大莊嚴乃能成
就。是故菩薩雖於無量阿僧祇劫往來生
死。終不生於厭離之心。以是義故。如來
觀察爲大乘人不應一向説厭離法。不應
一向説於速證涅槃之法。應當爲説慈喜
相應甚深微妙無染之法遠離憂悔無繋著法
無障無礙性空之法。菩薩聞已。於生死中而
無厭倦。決定圓滿無上菩提
要。如瑜伽説至廣説 四十一曰。若諸菩薩
乃至善權方便。爲利他故於諸性罪。少分
現行。由是因縁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
多功徳。謂如菩薩見劫盜賊爲貪財故欲
殺多生或復欲害大徳聲聞獨覺菩薩或
復欲造多無間業。見是事已。發心思惟。我
若斷彼悪衆生命當墮地獄。若其不斷無
間業成當受大苦。我寧殺彼墮那落迦終
不令其受無間苦。如是菩薩意樂思惟於
彼衆生或以善心。或無記心知此事已。爲
當來故深生慚愧。以憐愍心而斷彼命。由
是因縁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徳
私曰。劫盜以下六罪
廣説。恐繁略之
要。若以至知至由心 攝大乘論本曰。復次
應知略由四種殊勝故此殊勝。一由差別
殊勝。二由共不共學處殊勝。三由廣大殊
勝。四由甚深殊勝陳天親論曰。如來不於二乘
中説。亦非二乘所行
乃至甚深殊勝者。謂諸菩薩由是品類方便
善巧無性論曰謂諸菩薩
悲願相應後得妙智
行殺生等十種作業
而無有罪。生無量福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世親論曰。此中顯示如是菩薩如是方便善
巧功能。謂諸菩薩若如是知。如是品類。補
特伽羅於此不善無間等事將起加行。以
他心智了知彼心無餘方便能轉彼業。如
實了知彼由此業定退善趣定往惡趣。如
是知已。生如是心。我作此業當墮惡趣。
我寧自往必當脱彼。於彼現在雖加少苦。
令彼未來多受安樂。是故菩薩譬如良醫。
以饒益心雖復殺之而無小罪。多生其福。
由多福故疾證無上正等菩提。如是等戒
最爲甚深私曰。既説得後得妙智以他心智了
知彼心如實了知。非凡所作。宜知自

要。如契經言至善哉 涅槃經十一曰。迦葉
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未得住不動地淨
持戒時。頗有因縁得破戒不。善男子。菩
薩未得住不動地有因縁故可得破戒。
迦葉言。唯然。世尊。何者是耶。佛告迦葉。若
有菩薩知以破戒因縁則能令人受持愛
樂大乘經典。又能令其讀誦通利書寫經卷。
廣爲人説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爲如是故。故得破戒。菩薩爾時應作是
念。我寧一劫若減一劫墮阿鼻地獄受此罪
報。要令是人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迦葉。以是因縁菩薩摩訶薩得毀淨戒。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菩
薩攝取護持如是之人令不退轉菩提之
心。爲是毀戒若墮阿鼻地獄。無有是處。爾
時佛讃文殊師利。善哉善哉。如汝所説我
念往昔。於閻浮提作大國王名曰仙豫。
愛念敬重大乘經典。其心純善無有麁惡
疾妬慳吝。口常宣説愛語善語。身常攝護
貧窮。孤獨布施。精進無有休廢。時世無佛
聲聞縁覺。我於爾時愛樂大乘方等經典。
十二年中。事波羅門供給所須。過十二年
施安已訖。即作是言。師等今應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波羅門言。大王。菩提之性
是無所有。大乘經典亦復如是。大王云何乃
欲令人同於虚空。善男子。我於爾時心重
大乘。聞波羅門誹諦方等。聞已。即時斷其
命根。善男子。以是因縁從是已來不墮地
獄。善男子。擁護攝持大乘經典乃有如是
無量勢力
要。問既生功至染故 對法論第四曰。又殺
生等應以五門分別其相。謂事故。末論第
七曰。謂有情數非有情數如其所應。依此處
所起殺生等
意樂故 謂於此事起此想意樂。及起當
作此業道意樂
方便故 加行者。謂此作用或自或他發身
語意私曰。本論名方
便。末論名加行
煩惱故 謂貪瞋癡。如其所應。或總或別 
究竟故 由彼彼加行如是。如是業道圓
滿。或於爾時。或於後時。於此義中。殺生事
者謂有情數。意樂者謂此想及必害意。加行
者謂爲害故加刀杖等。煩惱者謂貪等。究竟
者謂彼衆生由加行故。或無間死。或後時

要。如説在家至聞故 四十一曰。又如菩薩
處住居家。見有母邑現無繋屬習婬欲法
繼心菩薩求非梵行。菩薩見已。作意思惟。
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隨其欲便得自在
方便安處令種善根。亦當令其捨不善業
住慈愍心行非梵行。雖習如是穢染之法。
而無所犯多生功徳。出家菩薩爲護聲聞
聖所教誡令不壞滅一切不應行非梵

要。答戒支雖至染故 唯識論第九曰。所知
障者。謂報遍計所執實法。薩迦邪見而爲上
首。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覆所知境無顯倒性
能障菩提名所知障乃至此名無覆望二
乘説。若望菩薩亦是有覆。述記九末曰。不
覆二乘轉依果故。二乘無學可現行故。非
彼無學説染現行故名無覆。若望菩薩亦
是有覆。覆所知境障菩提故。亦彼二乘通
無覆攝。故於菩薩乃有亦言
要。比丘五縁至廣説 五十三曰。問。有幾因
縁苾芻律儀受已。還捨。答。或由捨所學處
故。或由犯根本罪故。或由形沒二形生故。
或由善根斷故。或由棄捨衆同分故。苾芻
律儀受已。還捨。七十五曰。又捨因縁略有四
種。一者決定發起受心不同分心。二者若於
有所識別大丈夫前故意發起棄捨語言。
三者總別毀犯四種他勝法。四者若以増上
品纒總別毀犯隨順四種他所勝法。由此因
縁當知棄捨菩薩律儀
要。又比丘戒至纒捨 表無表章曰。犯根本
罪者依十輪經第四卷説犯重不捨。彼云。
善男子。若有苾芻於諸根本性重罪中隨
犯一罪雖名破戒惡行苾芻。而於親教和
合僧中所得律儀猶不斷絶。乃至棄捨所
學尸羅猶有白法香氣隨逐。國王大臣諸在
家者無有律儀。不應輕慢及加擿罰。如是
苾芻雖非法器退失聖法穢雜清衆破壞
一切沙門法事不得受用四方僧物。而於
親教和合僧中所得律儀不棄捨故猶勝
一切在家白衣。犯性罪者尚應如是。況犯
其餘諸小遮罪。是故不許國王大臣諸在家
者輕慢擿罰。此有二釋。瑜伽第四十釋菩薩
戒中云。若起上纒犯根本罪即便捨戒。無
慚愧故。尚令焚滅一切善根。況所受戒。上
品纒者。於本四罪數數現行都無慚愧。深
生愛樂見是功徳説名上纒。非暫現行即
名棄捨。然不共住治罰法故非失戒義。中下
纒犯其戒不捨。瑜伽據彼上品纒犯。十輪
且據中下纒犯。故涅槃經第三十四卷迦葉
菩薩問當來世二十一對諍論之義。此當第
十八對乃至准觀文意。若犯四重一向失戒
則應解意。一向不失亦應解意。云何不解。
故知上下二品心犯有其失不失別。雖諸經
中多説若有犯四重禁誦持此呪罪皆消
滅。不説戒體重還生不生乃至故知犯重而
不失戒。但名汚戒。若不爾者。云何還得已
後。清淨。佛名經中。説亦大同。就四分律同
薩婆多犯重不失。不共住者是治罰法。非失
戒義。二云。犯重不問何心。決定失戒。五十
三云犯重捨。故菩薩地第四十解菩薩戒
云。若用耎中品纒毀犯四種他勝處法不
捨菩薩淨戒律儀上品纒犯即名爲捨。若
諸菩薩毀犯四種他勝處法。數數現行都無
慚愧。深生愛樂見是功徳。當知説名上品
纒犯。非諸菩薩暫一現行他勝處法便捨
菩薩淨戒律儀如諸苾芻犯他勝處法即便
棄捨別解脱戒。此中意説。菩薩淨戒上纒犯
失。非諸菩薩中下纒犯亦名爲失如諸苾芻
犯重便失。此即翻顯苾芻犯重中下品心亦
即失戒。菩薩不爾故云非諸菩薩暫一現行
即名爲犯等。長讀論文義道亦遠。故知菩薩
犯重有失不失。破戒・苾芻犯重決定失戒。不
可以菩薩戒犯重有失不失證苾芻同。苾
芻意樂廣大深遠爲法器故。菩薩種種皆引
攝故。故四十云。由此菩薩犯重失戒今生
得受。苾芻現生不任更受。惡意樂思損善
器故。若二形生及斷善根作法棄捨而失戒
者。後無前事今生得受。不汚戒故。十輪
經等護末法僧息謗化俗故言不失。非實
不失。涅槃由此犯重實失。息謗不失。故言
定失。決定不失。皆不解意。方等經中但是
懺悔犯重罪滅。言更生者是引接語。亦不
相違。故經中説犯重之人。世尊不許食僧
祇食下至一搏踐毘訶羅一足跟地。擯出
一切苾芻業事故。佛又言。應速拔除稻禾
稈秀。應速簡擇腐朽棟梁。應速簸揚種中
糠粃。應速除擯似稱苾芻。故知犯重定成
失戒。律中自云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
心亂・病惱所纒。雖有此解。言不失戒。文多
理正。又犯戒者實有三心。何因一類是令失
戒。故前解善私曰。今師第二義爲正。章家以初解
爲正。今且顯大勝宜依宗家判
要。如慈尊説至苾芻 私曰。四十全文也
要。如瑜伽言至廣説 四十一曰。又於菩薩
犯戒道中無無餘犯。如世尊説。是諸菩薩
多分應與瞋所起犯。非貪所起。當知此中
所説密意謂諸菩薩愛諸有情。憐諸有情。増
上力故凡有所作一切皆是菩薩所作。非非
所作。非非所作可得成犯。若諸菩薩憎諸
有情嫉諸有情。不能修行自他利行作諸
菩薩所不應作作不應作可得成犯
要。猶如近事至其性 雜集第八云。問。若唯
修學鄔波索迦一分學處。爲説成就鄔波
索迦律儀。爲説不成就耶。答。應説成就。
而名犯戒
要。如世尊言至婆塞 優婆塞戒經第三曰。
若優婆塞受三歸已。不受五戒是名優婆
塞。若受三歸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三
歸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歸持
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無分。若受三歸
受持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歸受持五戒
是名滿分。汝今欲作一分優婆塞作滿分
耶。若隨意説爾時智者當隨意授
要。又比丘戒至如論 四十曰。若諸菩薩毀
犯四種他勝處法。數數現行都無慚愧。深生
愛樂見是功徳。當知説名上品纒犯。非諸
菩薩暫一現行他勝處法便捨菩薩淨戒律
儀。如諸苾芻犯他勝法。即便棄捨別解脱
戒。若諸菩薩由此毀犯棄捨菩薩淨戒律
儀。於現法中堪任便受非不堪任。如苾
芻住別解脱戒。犯他勝處法於現法中不
任更受。略由二縁捨諸菩薩淨戒律儀。一
者棄捨無上正等菩提大願。二者現行上品
纒犯他勝處法。若諸菩薩雖復轉身遍十
方界。在在生處不捨菩薩淨戒律儀。由是
菩薩不捨無上菩提大願。亦不現行上品
纒犯他勝處法。若諸菩薩轉受餘生忘失
本念。値遇善友爲欲悎寤菩薩戒念雖數
重受。而非新受亦不新得
要。問亦可菩至邊際 表無表章曰。處中業
道多少不定。隨其願樂而作事故。由此亦
准。迎事得小時。近住得多時。多分小分多時
小時誰障其戒。但至明旦。要至命終方得
方捨。准義。得成十善律儀故。出家戒不爾。
非初攝受。簡擇方取。爲道器故。有義不爾。
別受近事無小時。近住無多時。小分多分等
不同百行律儀。此分限局近事但有盡形
捨。近住但有日出捨。不許餘時故。若菩薩
戒中雜即可爾。今釋不然。論據三乘通行
令諸受者不解。多分爲論。不説受者意樂
短長捨戒時故。何故許有小分持。不許小
時受。其十善律儀通攝初衆。即許小多分
等。近事等。何故不爾。前説爲善私曰。要家依
後。章家依
前。宜依章家。要
家解釋依有宗也
要。如觀經説至八戒 觀經曰。爾時大王食
麨飮漿。求水漱口。漱口畢已。合掌恭敬。
向耆闍崛山。遙禮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
連是吾親友。願興慈悲授我八戒。時目犍
連如鷹隼飛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
戒。疏曰。問曰。如來戒法乃有無量。父王唯
請八戒。不請餘也。答曰。餘戒稍寛。時節長
遠。恐畏中間失念流轉生死。其八戒者。如
餘佛經。説在家人持出家戒。此戒持心極
細極急何意。然者但時節稍促唯限一日一
夜作法即捨。云何知此戒用心行細。如戒
文中具顯云佛子從今旦至明旦一日一
夜如諸佛不殺生能持不答言能持乃至
曰。八戒既言勝者。一受即足。何須日日受
之。答曰。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刀不厭利。
目不厭明。人不厭善。罪不厭除。賢不厭
徳。佛不厭聖。然王意者既被囚禁。更不
蒙進止。念念之中畏人喚殺。爲此晝夜傾
心仰憑八戒。望欲積善増高。擬資來業。
大智律師疏上曰。八關齋戒唯局一日一夜。
故逐日別受即多宗所計。若準成論。延促
不拘
要。若爲無上至佛國 私曰。涅槃二十一卷
説二十一因。此第十五也
要。一近善士至善友 涅槃經第十八曰。爾
時佛告諸大衆言。一切衆生爲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近因縁者無先善友。何以故。阿
闍世王若不隨順耆婆語者。來月七日必定
命終墮阿鼻獄。是故近因莫若善友。心地
觀經三曰。菩提妙果不難成。眞善知識實
難遇。一切菩薩修勝道四種法要。應當知
親近善友爲第一。聽聞正法爲第二。如理思
量爲第三。如法修證爲第四。十方一切大聖
主修是四法證菩提。汝諸長者大會衆及未
來世清信士。如是四法菩薩地要。當修習
成佛道
要。此中初一至爲師 四十四曰。善友菩薩
由五種相。於所化生爲善友事。一能諫擧。
二能令憶。三能教授。四能教誡。五能説法。
又曰。當知菩薩由四種相。方得圓滿親近
善友。一於善友有病無病隨時供侍。恒常
發起愛敬淨信。二於善友隨時敬問禮拜
奉迎合掌殷勤修和敬業。而爲供養。三於
善友如法衣服飮食臥具病縁醫藥資身什
物隨時供養。四於善友若正依止。於如法
義若合若離。隨自在轉無有傾動。如實顯
發。作奉教心隨時往詣恭敬承事請問聽
受。要雖其惡者以改爲師。善見論第一曰。王
向沙彌言。日供養八分。沙彌答。善哉我當
迴與師。王問沙彌。師是誰耶。答曰。無罪見
罪呵責是名我師。王言。更與八分私曰。王
者阿育王。
沙彌者瞿
陀沙彌
要。不以同心至之友 盂蘭盆經疏曰。若和
而不衆如二人同心之類。亦非僧寶。同記
曰。二人同心者。此周易繋辭明同人卦。彼
云。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此言迹異。
下明心同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謂人心同則裁斷成決如刃
之利。金性堅剛而能斷之。
喩利
之甚
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心同言令如蘭之香。
言其可愛臭謂蘭
之氣
要。開於額上至爲先 涅槃經第八曰。佛告
迦葉。善男子譬如王家有大力士。其人眉
間有金剛珠。與餘力士角力相撲而彼力
士以頭觸之。其額上珠尋沒膚中。都不自
知是珠所在。其處有瘡。即命良醫欲自療
治。時有明醫善知方藥。即知是瘡因珠
入體。是珠入皮即便停住。是時良醫尋問
力士。郷額上珠爲何所在。力士驚答。大師
醫王。我額上珠乃無去耶。是珠今者爲何所
在。將非幻化。憂愁啼哭。是時良醫慰喩力
士。汝今不應生大愁苦。汝因鬪時寶珠入
體。今在皮裏。形現於外。汝等鬪時瞋恚毒
盛珠陷入體。故不自知。是時力士不信醫
言。若在皮裏膿血不淨何縁不出。若在筋
裏不應可見。汝今云何欺誑於我。時醫執
鏡以照其面。珠在鏡中明了顯現。力士見
已。心懷驚怪。生奇特想。善男子。一切衆
生亦復如是。不能親近善知識故。雖有
佛性皆不能見。而爲貪淫瞋恚愚癡之所
覆蔽故墮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旃陀羅刹
利婆羅門毘舍首陀生如是等種種家中。因
心所起種種業縁雖受人身。聾盲瘖瘂拘躄
癃跛。於二十五有受諸果報。貪淫瞋恚愚
癡覆心不知佛性。如彼力士寶珠在體謂
呼失去。衆生亦爾。不知親近善知識故。不
識如來微密寶藏修學無我。譬如非聖。雖
説有我亦復不知我之眞性。我諸弟子亦
復如是。不知親近善知識。故修學無我亦
復不知無我之處。尚自不知無我眞性。況
復能知有我眞性。善男子。如來如是。説諸
衆生皆有佛性。譬如良醫示彼力士金剛寶
珠。是諸衆生爲無量億諸煩惱等之所覆
蔽不識佛性。若盡煩惱爾時乃得證知明
了。如彼力士於淨鏡中見其寶珠。善男子。
如來秘藏如是無量不可思議
要。二聞正法者 四十四曰。若諸菩薩欲聽
法時。作五種想應從善友聽聞正法。一
作寶想。難得義故。二作服想。能得廣大倶
生妙慧因性義故。三作明想。已得廣大倶
生慧眼於一切種得實所知。等照義故。四
作大果勝功徳想。能得涅槃及三菩提無上
妙迹因性義故。五作無罪大適悦想。於現
法中未得涅槃及三菩提。於法如實簡擇。
止觀無罪大樂因性義故。若諸菩薩欲從善
友聽聞法時。於説法師由五種處不作
異意。以純淨心屬耳聽法。一於壞戒不
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是破戒不住律儀。
我今不應從彼聽法。二於壞族不作異
意。謂不作心。此是卑姓。我今不應從彼
聽法。三於壞色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
是醜陋。我今不應從彼聽法。四於壞文不
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於言詞不善藻飾。
我今不應從彼聽法。但依於義。不應依
文。五於壞羔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語
麁惡。多壞忿恚。不以羔言宣説諸法。我今
不應從彼聽法。如是菩薩欲聽法時。於
是五處不應作意。但應恭敬攝受正法。於
説法師未嘗見過。若有菩薩其慧微劣。於
説法師心生嫌鄙不欲從其聽聞正法。當
知此行不求自利退失勝慧
要。如契經言至苦輪 無量壽經下曰。聞法
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是故當
發意。設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會當成
佛道廣度生死流。四十八曰。若聞佛法一
四句頌歡喜踊躍。勝得三千大千世界充
滿其中大珍寶聚。聞一句法是佛所説能引
正等覺能淨菩薩行歡喜踊躍。勝得一切
釋梵護世轉輪王等極尊貴位。設有告言。善
男子聽我有一句佛所説法。能引正等覺。能
淨菩薩行。汝欲聞不。汝今若能投大火坑
受大苦者當爲汝説。菩薩聞已。歡喜踊躍。
答言。我能。我若得聞如前所説一句法義。
正使火坑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熾火。我
從梵天尚投身入。況小火坑。爲求佛法尚
應久處大那落迦受大苦惱。況餘小苦而不
應受私曰。聞半偈等如涅槃經第
十三。古迹住不請戒如方之
要。然於四處至應知 三十曰。初修業者始
修業時。爲隨證得自義利故先應四處安
住正念。然後。往詣善達瑜伽或軌範師或
親教師或餘尊重似尊重所。云何四處。一專
求領悟無難詰心處。二深生恭敬無憍慢
心處。三唯求勝善非顯己能處。四純爲
安立自他善根非求利養恭敬名聞處。如
是正念到師處已先求開許請問時分。然
後。安詳躬申請問。將請問時編覆左肩右
膝著地。或居下座曲躬而坐。合掌恭敬深
生愧畏。低顏軟語請問瑜伽
要。如契經言至苦海 金光明經第一曰。我
當濟拔十方一切無量衆生所有諸苦。我當
安止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令住十地。已得
安止住十地者悉令具足如來正覺。爲一
衆生億劫修行。使無量衆令度苦海。我當
爲是諸衆生演説微妙甚深悔法。大般若經
五百六十六曰。假使十方殑伽沙界滿中大
火如無間獄。此世界外但一有情應可度
者。菩薩爲彼尚從中過。況多有情。此諸菩
薩不作是念。無上菩提不易可得。菩薩修
行如救頭然。要經百千那臾多劫。如斯重
擔實難荷負。但作是思。過現諸佛皆修此
行證大菩提。我亦如是正應修習。寧百千
劫處地獄中使諸有情皆得度脱。終不棄
捨速趣涅槃。菩薩如是行精進時心不自
高。於他不下。不見能行及所行法。無二
無別自性離故。天王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修
學般若波羅蜜多能通達精進波羅蜜多。四
十二曰。云何菩薩擐甲精進。謂諸菩薩於發
加行精進之前。其心勇悍先擐誓甲。若我
爲脱一有情苦以千大劫等一月夜。處那
落迦不在餘趣。乃至菩薩經爾所時證得
無上正等菩提。假使過此百千倶胝倍數時
劫方證無上正等菩提。我之勇悍亦無退屈。
於求無上正等菩提非不進趣。既進趣已。
勤勇無懈。何況所經時短苦薄。是名菩薩
擐甲精進。若有菩薩於如是相菩薩所有
擐甲精進少起勝解。少生淨信。如是菩薩
尚已長養無量勇猛發勤精進大菩提性。何
況菩薩成就如是擐甲精進。如是菩薩於
求菩提饒益有情。無有少分難行事業可
生怯劣難作之心
菩薩戒本宗要輔行文集上終


菩薩戒本宗要輔行文集下

要。三如理作意至四倒 四十八曰。菩薩發
起如是精進求正法已。復能如實如理思
惟。要正修行法隨法行方得名爲隨順佛法。
非但聽聞文字音聲而得清淨。如是知已。
即依所聞正縁法相。遠離諸欲惡不善法。
十七曰。云何想顛倒。謂於不淨境捨不淨
相。不正思惟。取淨妙相。及取隨好。云何遠
離引貪淨相。謂如有一見少盛色應可愛
樂諸母邑已。便攝諸根而不隨念。云何常
定一境修習不淨。謂如有一先以巧便取
於賢善三摩地相。所謂青瘀乃至白骨。或骨
瑣相即以此相於現所得可愛境界繋念
思惟。如前所取。後亦如是。又於内身或自
或他觀察種種不淨充滿。謂此身中有髮
有爪。乃至便利種種不淨。云何觀察非妙
諸行以之爲苦。謂如有一作是思惟。見少
盛色應可愛樂諸母邑已。所生貪愛受用希
望即是集諦。爲衆苦因。由此故生。生已。老
死愁歎憂苦種種擾惱從此而生。云何觀察
非妙諸行以爲無我。謂如有一作是思惟。
於我身形女身形中都無有我及有情等。
誰能受用。誰所受用。唯是諸行。唯是諸法
從衆縁生。幽賛上曰。次修四種法嗢柁南。
欲令有情清淨故説。一觀諸行皆是無常。
有生滅故。二觀無常皆悉是苦。具逼迫故。
三觀涅槃性相寂靜。離苦縛故。四觀諸法
皆都無我。無主宰故
要。一者諸行至竟故 涅槃經三十四曰。善
男子。菩薩若能於一念中見一切法生滅無
常是名菩薩具無常想。善男子。智者修習
無常想已。遠離常慢常倒。二十七曰。復於
諸行如實了知從衆縁生悟入無常。謂
悟入諸行是無常故本無而有。有已。散滅。
若是本無而有有已散滅即是生法老法病法
死法。若是生法老法病法死法即是其苦。若
是其苦即是無我不得自在。遠離宰主。如
是名爲由無常苦空無我行悟入苦諦
要。二者有滿至如論 二十七曰。云何苦聖
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
苦求不得苦。略説一切五取蘊苦名苦聖
乃至云何建立三種苦性。謂先所説生苦
乃至求不得苦即顯苦受及所依處爲苦苦
性。如是名爲建立苦苦性。諸有是彼所對
治法。謂少是老所治。無病是病所治。命是死
所治。親愛合會是怨憎會所治。非愛別離是
愛別離所治。所求稱遂是求不得所治。復有
苦受。及所依處。所起煩惱。復有無病等。順樂
受處等。及彼所生受所起煩惱。如是總説
爲壞苦性。此中樂受及所依處由無常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