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五教章匡眞鈔 (No. 2344_ 鳳潭撰 ) in Vol. 73

[First] [Prev+100] [Prev]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華嚴經章疏總目

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東晋法支領。從于闐得
梵本。佛駄跋陀羅。此云覺賢。於
揚州謝司空寺譯。梁攝論云百千經。𣵀槃經。及觀佛
三昧經。詺雜華經。智度論。名爲不思議解脫經今經
所謂圓滿修多羅也。西域相傳。龍樹遊虬宮。見大不
思議經。有三本。將下本出。現傳天竺。有十萬頌
三十八品。其三萬
六千偈經。是也
十住毘婆沙論十六卷。秦耶舍譯。龍樹造大不思議
論。亦十萬頌。是彼一分。纔至第二
地。餘皆
不足
十地論十卷。世親造。論釋十地一品。魏勒
那及留支各譯。光統合成一本
  經疏北齊玄暢始講華
嚴。創著釋疏
  華嚴論六百卷。北齊劉謙
之。備釋一經
  經疏廣本十卷。略本四卷。後魏慧
光僧統述。本邦現存略本
  經疏齊莊嚴寺
衍法師述
  經疏二十二卷
智正述
  華嚴觀隨靈幹造。年
十八覆講
  華嚴論一百卷。魏靈辨
造。幹之猶子
  義疏十七卷。隋淨影寺
慧遠述。辨相續修
  疏隋演空寺靈裕述。光
統之孫道憑之資
  疏隋柏梯寺道英述。嘗講此
經。海神來聽。致雨救旱
  疏七卷。江南
法敏述
  五敎止觀一卷。帝心大
師杜順説
  法界觀一卷。又著十門實相
觀一卷。杜順和上説
  一乘十玄門一卷。唐&MT10755;南太一山至相寺智儼撰。
承杜順和上説。又著六相章一卷。
三性
章附
  華嚴經内章門等雜孔目四卷。至
相集
  搜玄&T047368;五卷。亦曰方
軌。至相述
  五十要問答二卷。至
相撰
  探玄&T047368;二十卷。略疏十二卷
賢首大師法藏撰
  華嚴旨歸一卷。綱目一卷。策林一卷。遊心法界
&T047368;一卷。義海百問一卷。華嚴傳一卷
  華嚴雜章門一卷。華嚴三昧章一卷。發菩提心章
一卷。金師子章一卷。十玄章一卷。
普賢觀行法一卷。還源觀
一卷。華藏世界海觀一卷
  華嚴一乘敎分&T047368;三卷
  發暉&T047368;
  發衡&T047368;
  義苑&T047368;三卷。宋霅溪
普靜道亭述
  易簡&T047368;預法
師述
  折薪&T047368;六卷。笑庵
觀復述
  焚薪二卷。師
會述
  復古&T047368;六卷。可堂師會
撰。及善熹續
  註同敎問答一卷。善熹述。又著評金錍一
卷。辨非集一卷。斥謬一卷
  集成&T047368;十卷。又著同敎一乘
策一卷。宋希廸述
  華嚴義&T047368;唐錢塘
法銑述
  經疏二十卷。
宗一述
新華嚴經八十卷。唐日照重翻。實叉難陀再譯。藏和
尚開講。至華藏品六種震動之文。講堂内
及寺院。忽然震動。三藏
述其靈應。具以表聞
  合論一百二十卷。李長者
通玄述。志寧會本
  經疏十卷。新羅
元曉撰
  刊定&T047368;三十卷。唐靜
法寺慧苑述
  刊定&T047368;纂釋二十六卷。法銑
創造。正覺再修
  經疏三十卷
神秀述
  古迹&T047368;十卷。靑丘
太賢述
  大疏演義鈔六十卷。淸
涼澄觀造
  玄談并鈔九卷
  決擇&T047368;上京開龍
寺鮮演述
  會解&T047368;十卷。觀
復述
  心鏡鈔寂照
  助正&T047368;
  會玄&T047368;四十卷。蒼
山普瑞撰
  廣鈔
  鏡玄&T047368;
  華嚴骨目二卷。荊溪
湛然述
  演義集玄&T047368;六卷。科一
卷。道弼述
華嚴普賢行願品四十卷。亦
曰貞元經
  行願品疏十卷。淸
涼述
  隨疏義&T047368;六卷。圭山
宗密撰



華嚴一乘敎分&T047368;輔宗匡眞鈔
卷一
  日域京西華嚴寺住持僧&MT04537;鳳潭撰
將解章題。章之標名。厥有殊號。故宋淨源
重挍序云。原夫先祖之標題也。以華嚴一乘
敎義分齊章爲目自宋已降。南北藏
本。皆存斯題
而圓覺鈔
引之詳矣大疏二上。大鈔三上云。敎義分齊者。是藏
和尙所述。文有三卷。廣明五敎行相法
比見數本。或標云華嚴五敎章。或題云
華嚴一乘分敎&T047368;此乃大師所安近之。
如何斥之。如下正辨
是豈祖
師之意耶義苑折薪全據晋水。復古集成亦云。通顯
一乘敎義二大分齊故立斯題。餘諸異名。
作者一時
略擧耳
今詳。晋水未覩古典。雖輒承襲淸
涼圭山。演義鈔三及十三云
賢首敎義分齊
然祖師寄海東書。
及華嚴傳第五自所標列華嚴一乘敎分&T047368;
及崔致遠著賢首傳中。云其名曰敎分&T047368;
三卷。不可偏斥。況吾本邦。昔抵震旦。親奉
大師。所面禀本。上中兩卷立題亦爾。而其
下卷標云華嚴敎中一乘第五敎分齊義者。擬
孔目章。不無由矣。至下當辨。今釋玆題。
分解能所如恒式知。初言華嚴者。此約
喩解。按。探玄&T047368;云。華譬開敷萬行。嚴喩
飾玆本體。釋十名中。喩名者。依𣵀槃及
觀佛經名雜華經。以萬行交飾緣起集成。
從喩標名。猶雜華耳。義名者。如離世品
出生菩薩深妙義華等十義立名。徳名者。
如性起品就十勝徳。以立其名。事名者。華
嚴之稱。梵語名爲健拏驃訶。健拏名雜華。
驃訶名嚴飾。日照三藏説云。西國別有一
供養具。名爲驃訶。其狀六重。下闊上狹。飾
以華寶。一一重內皆安佛像良以。此經六
位重疊位位成佛。正類彼事。故立此名。人
天八會亦似彼應知。具名者。華有十義。所
表亦爾。一&MT04800;妙義。表佛行德離於麁相故。
説華爲嚴。二開敷義。表行敷榮性開覺故。
三端正義。表行圓滿德相具故。四芬馥義。
表德香普熏益自他故。五適悅義。表勝德
樂歡喜無厭故。六巧成義。表所修德相善
巧成故。七光淨義。表斷障永盡極淸淨故。
八莊飾義。表爲了因嚴本性故。九引果義。
表爲生因起佛果故。十不染義。表處世
不染如蓮華故。諸德理行相依相卽。法喩
交映昭然有在。及能所詮敎體宗趣。具如彼
述。又義苑云。從法得名。以五色大蓮華莊
嚴故名華嚴。常有光明。金剛蘃幢以貫其
華。以此莊嚴法界故名華嚴舍那品云。佛
放眉間光明
中佛前有大蓮華忽然出現具十種莊嚴。又從佛眉
間出現菩薩。名一切法勝音。以塵數菩薩爲眷屬。
卽坐佛前所現之蓮華上。探玄云。初辨蓮華。是所詮
義也。二顯勝音。是能詮敎也。坐華者。稱義施敎也。
演義云。佛前現華。通表一部所詮華嚴。眉間勝
音。通表九會能詮敎故。結集編次。非現前後。
若從
喩者。華喩功德萬行。嚴謂飾法成人。
華喩下。卽淸涼玄談之文。演義鈔云。華亦二義。一感果
華。喩於萬行成佛果故。或與果俱如蓮華。表因果
交徹故。或不與俱如桃李華。不壞先因後果故。
二嚴身華。喩諸位功德必與修果俱故。下經云。神
通等法。如華開敷。衆相如華。具三十二。嚴亦二義。
一以萬行飾其本體。卽嚴上大方廣。如瑩明鏡。鏡
雖本淨非瑩不明。二以萬行功德成佛果之人。
若琢玉成像。又飾本體。如鑄金成像。以行成
人。如巧
匠成像
更有他釋。卽全性具之華起修德
之嚴飾。卽修德華全嚴性德。眞所謂稱性
之極談。常恒之妙説也。次言一乘者。總一
切法都是一乘。謂。海印三昧一乘敎義。則別
敎一乘性海果分不説卽是因分可説宛然。
此二無二。當體普遍。靡不普賢因門分相該
攝。亦是同敎一乘分諸乘。及融本末也。如
下具明。探玄一云。一乘三者。一存三之一。
如深密等説深密初二卷中皆云。一乘是密意説。又
勝鬘經以一乘爲方便故。然深密
三時。不能定斷一切聖敎。以未居最後故。且約
顯一類義故分二耳。又勝鬘經云。若如來隨彼所
欲而方便説。卽是一乘。無有二乘。二乘入於一乘。
一乘者卽第一義乘。此意明隨欲方便而説二乘。明
知。卽是一乘無有二矣。不曉此意。將上方便連
下一乘而讀之。輒斷一乘以爲方便。惑之甚矣。又
彼經中廣破二乘。云無𣵀槃。又云。此經斷一切疑。
決定了義。入一乘道。豈説一乘以爲方便。設有方
便之言。尙在法華之前。況復無耶。瑜伽轉本俱滅。顯
揚六義説一乘。攝論十義説一乘。皆同深密會釋。應
知。勝鬘楞伽等説。
並皆泯二之一也
二遮三之一。如法華等説。
此約法華論故。彼論云。遮者。如經舍利弗。十方世
界中尙無二乘。何況有三。如是等故。若依天台。則
約部約敎。無二者。無般若中所帶二。無通敎中半
滿相對之二也。無三者。無方等中所對之三。無三藏
中之三。無餘乘者。無別敎帶方便之説。無圓接別之
餘也。待絶皆妙。卽是同敎一乘敎攝。表體直顯之一。
故探玄云。前諸敎中雖有存三泯二不同。然皆通三乘
趣入故。名三乘敎。後一直顯本法。不通二乘故唯
是一。然淸涼圭山及長水等。不曉
斯旨。太先祖範者。吁可哀哉
三表體之一。如
華嚴別敎
一乘
等。等取法華同敎一乘。謂。各賜等一大
車亦是別授寶車無量。請勿偏局。
性起
云。如是經典。但爲乘不思議乘故
等。又云入法
界品
乃至無量乘。探玄十六云。乘者運
載義。但運載有二種。一次第運載。謂。從&MT04800;
至著。階位漸次。以至究竟。名可思議乘。二
一運載卽一切運載。謂。十信滿心。卽攝諸
位。圓融無礙。名不思議乘。一向專求者。非
直所乘之法相攝無礙。能乘之行亦不雜餘。
如下經云。一切菩薩無量劫修。善財一生皆
得。無量一生不離一念。理事兩重因陀羅網
行亦如是。主伴重重顯然。思之。次言敎
分者。敎謂一乘敎。卽能所詮體宗用相。分
謂分齊。&T047368;書也。&T075577;錄也。問。旣錄一乘敎分
齊。何故下卷別標云一乘五敎分齊義耶。
答。上中兩卷。正明一乘敎分齊。兼對餘敎。
獨至下卷。所詮敎相別就經內。具對五敎
顯一乘敎。謂。所依心識離世品中及性起品中。法
界性起心具十德等
明佛種性十住品內種
性甚深大等
乃至佛身開合十地品及
離世品內
十身
全同孔目。斯也。此乃正傍便耳。有云
上中與下影顯者謬矣。然圓覺鈔云。敎義分
齊三卷。廣明五敎行相法數者。不論兼正
總別何也。若就宋本。如義苑折薪。約同別
一乘。復古集成。亦約同別因果分解。並非
今所須。思之。章題竟
法藏撰 此邦有本云魏國西寺。纂靈&T047368;云。
僧法藏。字賢首。又唐閻朝隱。親撰藏和尙
碑文云。法師。俗姓康氏。諱法藏。屬榮國夫
人奄捐館舍。則天聖后廣薦福田。法師。年
二十八。落髮道場。住大原寺。又云。先天元
年十一月十四日。&MT10755;於西京大薦福寺春秋
七十
崔氏賢首傳云。釋法藏。字賢首。帝賜別號國
一法師。乃至廣述。若圓覺鈔云。勅謚賢首大
師。未詳何憑矣。又宋本具云京大崇福寺
沙門法藏述。義苑復古等作大薦福寺者。皆
後人之改添耳。撰者集錄也
建立乘。敎義攝益。叙古今立敎。分敎開
宗。乘敎開合。敎起前後。決擇其意。
設異相。義理分齊。所詮差別。總啓十
門。初明乘體。謂。建立一乘敎義分齊。二乘
已建立。於中未辨諸敎敎義具闕。機所攝
益。故受之以敎義攝益。三旣明敎益。然諸
德立敎。紛擾多端。&MT10769;可具備。故受之以叙
古今立敎。四已叙所立。依敎開宗。須會
差殊。就法分敎。以理開宗。故受之以分
敎開宗。五分敎宗已。須明諸敎乘相攝融
通。故受之以乘敎開合。六諸敎相收。未審
因緣敎興前後同時。故受之以敎起前後。七
本末同異說時已明。然其意&MT10769;知。故受之
以決擇前後意。八差異頗決。所設事繁。故
受之以施設異相。九設相遐殊。未知義理
深淺寬狹。故受之以義理分齊。十雖示義
理。包博冲深。未委其詮何爲敎體淺深該
羅。故受之以所詮差別。此蓋大師乘便十
門安布次第。可以知之。抑有其由也。自疇
註家不能熟讀縷述。姑只薪&T047368;十科爲二。
前八就敎法。後二約義理。前中初五門就
化法明。後三門就化儀辨者。不足贅歟。蓋
夫化法化儀。本出自台宗。而未嘗知彼超
八圓開顯妙旨。故一槪而混。特寄於此。而
判釋之。噫。學唐歩於邯鄲者。却軼乎當宗
大師之高格。謬之甚矣。問。準淸涼疏亦立
十門。其第二門藏敎所攝中。科立所詮法相。
第三卽義理分齊。故鈔三上云。下約所詮辨
異。然賢首義。分齊內第二卷廣明宋本鈔云
次卷廣説
今但略說。現檢海東及宋印本。與鈔符合。
何故吾邦舊本不與彼同耶。答。昔人會違
詳矣。重挍序云。若總列章門。𥡴諸典本。皆
以義理分齊列于第九。所詮差別當於第
十。近有佛隴山學者。傳于徑山寫本。妄以
第十門爲中卷。反以第九門爲下卷。向所
謂列門有參差其失二也。然見宋本上卷
末。夾注云。第八門竟後有所詮義理二門。
成中下卷。畢十門矣。故義苑云。觀此之
文。則所詮差別在前爲中卷。義理分齊屬
後。合爲下卷。淸涼亦云。約所詮辨異。然
賢首義分齊內第二卷中廣明。由是徑山寫
本。海東印章。皆與夫淸涼指文同于一揆。
若究賢首之意。旣以華嚴一乘標題。故以
一乘之義理貫其初後。今之編文從於古
也。近見題卷。不根祖訓。輒有遷移。紊亂
列章義門失緖。得不謹歟。今謂。晋水爲
正。義苑失旨。今詳。上卷分敎開宗章中。約
法分五敎竟。大師自指云。若就法義如下
卷中別辨。此豈非以所詮差別爲第十門。
人不見此。雖欲會釋不徑而白。莫勞妄
議。況看下卷題。康祖亦例于孔目章。標目
自別。此爲中卷。義理分齊爲下卷。則十玄
六相亦應名爲五敎分齊義。貫脈反失緖。
大不可也。委如別辨
建立乘第一 建立者誰。苑&T047368;&T047368;。並據淸
涼圭山演義鈔十九云。唐三藏創自西廻。薦福大德
因白三藏。遠渉流沙。廣取經論。誠曰劬
勞。然減損佛性。增長煩惱。未知與聖意相應不。
又圓覺略鈔云。然大乘與一乘異者。法相宗中學者多
不信之。故華嚴藏和尙製五敎義分齊。文中料簡大
乘一乘。有十義差別等。又圓覺大疏上文。如義苑別
解云。晋魏已來。譯經尙意。傳敎宗心。了義
上乘。煥若明鏡。爰及貞觀。名相繁興。雖
分半滿。權實混和。縱認同歸。猶乖全揀。一
乘旣立。權實已明。同別並彰。法義克備。首
建一乘。斯之謂矣義苑帝心造法界觀。而雲
華承之。大駕一乘。圓融具德者何。貞觀法
相爰興。謂一分有情無佛種性。判一性一
乘之旨。爲藏無談有之宗。減損佛乘過莫
大矣。雲華尊者。與之同時並駕。而其徒方
熾。如火益薪。至光宅文明之間。賢首國師。
爲行雲華之道。立華嚴一乘。述敎義分齊。
推五性賛一乘。豈特好辨。亦不得已而
及之者也薪序復古集成破云。孔目曰。一乘
法義。佛及普賢願行建立。有情衆生依而住
持。三乘法義。衆生業行建立。佛菩薩等依而
住持。故經云現相
毘盧遮那佛願力。法界一
切國土中恒轉無上輪等。有人云。吾祖建
立者非也。且佛及普賢等所證之道。却竢
祖師而建立哉。謂。吾祖以大手顯筆章此
道以示後昆。首辨斯義。故曰初明復古
家相承。謹案經論。發明厥旨。故曰初明。有
謂吾祖建立非也集成餘
如復古
應知。無住之本
立一切法。是建立義。與四明所謂兩重立
法豈有異耶。問。云何佛及普賢建立。答。要
問答曰。一乘敎相建立。此義相&MT10769;。今擧喩
顯。如一樓觀內外嚴飾。盡其巧思。唯有一
門。有智慧者能扣開門。示無智者。一乘
敎義亦復如是。性起樹藏。內莊一乘。外嚴
三乘及小乘等。有一覺門。向菩提樹下。唯
有因果二位佛及普賢。二人開見。爲諸有
情可化衆生張大敎網。亙生死海。漉天人
龍。置𣵀槃岸。諸敎相中示彼小乘及三乘
敎。令物生信起行分證。示一乘敎。令其見
聞後得入證。故彼敎相似成內外問。至
相相承但言性起。正當台宗所觝排。故四
明云。他宗圓極。秪云性起不云性具。又不
談性具百界。但論變造諸法。何名無作耶。
又云。旣皆不立理具三千。但就不變隨緣
&MT10755;頓圓三敎如指要鈔
及敎行錄。
今旣格量。過此
更無究竟耶。答。於虖甚哉。他師昧當宗旨。
荆溪只乘淸涼之弊。四明錯啜圭山遺涎。安
肯伏鹿。不能面敵于香象乎他師纔認草堂
所改削。起信
玄談。誤謂賢首。不知別有義&T047368;。但約&MT10755;敎分齊
而解。況孔目探玄未聞其名。豈知奧義。故彼所謂
他宗明一理隨緣作差別法。差別是無明之相。淳一是
眞如之相。隨緣時則有差別。不隨緣時則無差別。故
知。一性與無明合。方有差別。正是合義。非體不
二。以除無明無差別故。今家明三千之體。隨緣起
三千之用。不隨緣時三千宛然。故差別法與體不二。以
除無明有差別故。驗他宗明卽卽義不成。以彼
佛果唯一眞如。須破九界差別。
歸佛界一性故。餘準此知
嘗試須擧。探玄
云。若三乘敎。眞如之性通情非情。開覺佛
性唯局有情。故𣵀槃云。非佛性者。謂。草木
等。若圓敎中。佛性及性起皆通依正。是故
成佛具三世間眞言敎中明六大本有周:遍義。謂。
地水等五大。言訶黎駄心。第六識
大。曰之質多
心。各互普周;
國土身等皆是佛身。無不皆具
無盡法界。如帝網等。理事兩重因陀羅網
四種曼荼。
三密。准思
廣如彼明。此等昭據洋溢乎章疏
中矣。弘讀之者自伏膺耳若認淸涼鈔云正
釋佛性者。揀異
瓦礫非情。非謂無情
亦有覺性者。非也
問。台徒亦云。縱有說云
圓家以性具爲宗者。只知性具善也。不
知性具惡。必須翻九界修惡。證佛界性
善。又無修發之相。偏指佛界眞心。一破一
立。若非別敎緣理斷九。推與何耶。又復不
了性惡卽佛性異名。煩惱心。生死色。皆無
佛性。故但知果地融通。不了因心本具。如
此破斥。云何會耶。答。此亦他師執&MT10755;敎義。
動溷吾灥。良可悲也。如探玄云。一切煩惱。
體不可說。但約其用。卽甚深廣大。以所障
法一卽一切具足主伴。彼能障惑亦復如是。
故普賢品明一障一切障法性無明
逆修三道
小相品
明一斷一切斷無明法性
順修三德
實無可斷。以煩
惱淸淨故性惡
融通
衆生及煩惱一切皆是。無非
性起若不性具於一切。奚爲一切性起耶。然當宗
言性起者。起謂不起。寄緣顯起耳。實則起
具異名。卽
理造義也
豈唯卽理性如來。爲善惡本。應以
十界互爲善惡。五熱勝熱
示癡
衆鞞婆須
示婬
一王形
滿足
示瞋
當相卽是。此極&MT10769;解。事事無礙。十
玄緣起。法爾常恒。誰外之邪。然彼驕肆而迂
者甚多矣。蓋由固寡聞。而不博知故致之
然也。其他抗異。如下縷述
今將開釋迦佛海印三昧一乘敎義 言今
將開釋迦佛者。開者謂開示。開門而見。言
釋迦佛者。宋印本云如來。要問答云釋迦
佛。名號品云。或名毘盧舍那。或云釋迦牟
尼。但名異耳。華藏品。中央第十三重有世
界。名娑婆。其佛卽是毘盧舍那一字頂經亦曰。
釋迦毘盧。及一
切義成等。皆是異名。然餘敎。遮那是眞。釋迦是應。臺
上報身名盧舍那。葉上葉中報化名釋迦等。又觀普
賢云。釋迦牟尼名毘盧舍
那遍一切處者。此融卽也
探玄云。問。此中名號。
爲但是舍那名。爲通餘佛。答。若約三乘。唯
此界內百億萬是釋迦名。餘十方界是別佛
名。若約一乘。盡法界總是舍那名。十方皆
此佛所化處故。又是釋迦海印中現故。又如
一佛名旣遍十方。餘十方佛皆各如是。若
依小乘是實名。初敎卽假空名。&MT10755;敎同眞
如。頓敎絕名。圓敎不礙。今一名卽一切名。
攝法界盡。因陀羅網名也。又云。今勘梵本。
具言毘盧舍那。此云光明遍照。此明下文
世界海等諸事。一一皆是稱性緣起無礙。離
闇覺照稱光。無不普周法界名遍。遍照
性闇覺是。故名爲佛。此舍那佛非局報身。
以通器等三種世間具十身故。他宗斥云。
法報不分。二三莫辨者。不解斯意故耳
如下江南敏師處辨。
三身十身。具如下卷
言海印等者。探玄云。
海印者從喩爲名。如修羅四兵列在空中。
於大海內印現其像。菩薩定心猶如大海。
應機現異如彼兵像。故大集十四云。喩如
閻浮提一切衆生身及餘外色。如是等色。海
中皆有印像。以是故名大海印。菩薩亦復
如是。得大海印三昧已。能分別見一切衆
生心行。於一切法門皆得慧明。是爲菩薩
得海印三昧。見一切衆生心行所趣。解云。
此中見字亦現字謂。由見故現也。通二應
知。此中十信菩薩現成佛者。寄&MT10755;敎位以
辨。明得彼普賢法界行德。具攝因果圓融
無礙。若以因門取。則常是菩薩。若果門取。
則恒是佛。故孔目云。一乘同別敎義。依海
印定起。普賢所知。三乘敎義。依佛後得法
住智說。旣言同敎亦依海印。當知法華無
量義處三昧之異名也。集成云。問。賢首品有
十種三昧。何獨依海印又八會經。初會依如來
藏三昧。乃至第八會如來
入師子奮
迅三昧
答。初一無不攝故初一爲總。
餘九是別
地論
云。一切所説十句中皆有六種差別相門也
解云。依十地論。一切所說十句中。皆以初句爲總。
根本。餘九爲別。枝末。今十種定亦復可爾。擧初海
印。總能具別。故
爲說經之所依
又出現品云。如海印現衆生
身。以此說其爲大海海菩薩普印諸心行。是
故說名爲正覺。若依還源。言海印者眞如
本覺也。妄盡心澄。萬像齊現。猶如大海因
風起浪。若風止息。海水澄淸。無像不現。起
信云無量功德藏。法性眞如海。法句經云。森
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言一法者。所謂一
心也。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卽是一
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唯依妄念而有差別。
若離妄念。唯一眞如。故言海印三昧也
&MT10755;敎示海印義爲引三乘令歸一乘故。
此觀便故。攝方便故。示餘深
法是。若不爾者。只知性具善。
不知性具惡之妨。如何通耶
又大般若四百
十四
云。
諸法等趣海印三摩地。謂。若住此三摩地
時。令諸勝定等皆趣入。如大海印攝受衆
流。是故名爲諸法等趣海印三摩地此依始
敎所
譯。義意
可知
然今此中如孔目知
略作十門。初明建立乘者。然此一乘敎義
分齊。開爲二門。一別敎。二同敎 言然此
一乘等者。折薪云。旣此敎義分齊。開爲二
門。則知。別敎分齊。同敎分齊也焚薪
斥之
要問
答曰。問。一乘敎義分齊云何。答。一乘敎有
二種。一共敎。二不共敎。圓敎一乘所明諸義
文句。句句皆具一切。此是不共敎。廣如華
嚴經說。二共敎者。卽小乘三乘。名字雖同。
意皆別異。如諸大乘經中廣說。可知解云。折
薪只擧
兩敎。不談義共不共。雲華約敎義明。然共不共名。
出智論等。意稍不齊。彼說與二乘共不共二種般
若故。台家約時部及化儀。謂。華嚴時說別圓敎。不
共二乘。方等般若。以但不但二種中道不共之法。與
二乘共說。今則不然。一乘同別。與三乘等共不共
義。其三乘者。小始&MT10755;頓。若淸涼意。演義鈔十六云。圓
敎有二。一同敎。二別敎。別卽不共。不共實頓故。
二同敎者。同頓同實故。又大疏一云。一乘有二。一
同敎一乘。同頓同實故。二別敎一乘。圓融具德故。以
別該同皆圓敎攝。今謂。同豈止同頓實。更同始小人
天諸敎。無不開者。況彼絕待獨妙純圓
不共三乘者。別亦不共諸敎。思之
復古云。言
敎義者卽下因果二大也。孔目釋曰。因分者
是敎大。果分者是義大。所以約果說義大。
爲果是所剋之位。義大是所證之法。義位相
似故。約之以顯。所以約因明敎大者。因是
能生之位。敎是能目方便。義位相似故顯之。
敎證二分。德量非小故名大。證分絕言。是
發趣者究竟所歸故名爲義。所以甚深故。名
之爲義。可寄言說故稱爲說。一乘體性
不離此二。言分齊者。因門果門攝法無
遺。唯是普賢智方窮其底。包大虛越法界。
無盡復無盡。非算數譬喩能盡故稱分齊
詳曰。准下文。則但別敎中開因果分。孔目
亦明別敎二大故未盡理折薪指敎
而不云義
今謂。總
一切法爲一乘法敎義體性。而其敎若義分
齊。顯如下所開別同揀收。因果二分。本末
諸乘。莫偏守株也。然行願&T047368;云。性起門卽
別敎義。緣起門卽同敎義者。不爾。別敎豈
無普賢緣起。同敎何非性起理具乎。祖師
旣曰。一乘開爲二門。一別敎。二同敎。則別
敎如華嚴說。同敎如法華說。然淸涼有頓
頓漸頓之辨如荊
溪破
圭峯妄判法華。謂劣于
楞伽等四十餘部。大違祖範。斯以可驗矣。
審大師意。嘗克台家盛談獨妙純圓醍醐之
味。彌成彰於海印三昧無量
義處
一乘同敎之
功。而實惟一乘法。其中競興漸頓勝劣之論。
是豈祖師之意耶
初中亦二。一是性海果分。當是不可說義。何
以故。不與敎相應故 言性海果分者。甚
深法性五海諸世界海。諸衆生海。性界業
海。欲樂根海。三世諸佛海
攝融。理
望前機不得自顯。由智顯也。離智十智
無。故當是不可說義。故遮那經云。甚深無
相法本地
爲正
劣慧所不堪。爲應彼等故兼存
有相說加持
爲兼
何以故。所謂不與敎相應故
也。三藏無畏及不空師。嘗會法性融通義以
爲金剛頂意。探玄旣明五海攝融無礙。豈
爲但知果上融通。不知因心本具耶。復
安得云果人所了名果分。果唯局究竟哉
探玄云。可說不異不說。不說不異於說。
今文亦云。此二無二。全體遍收。何不思邪
請去情
勿可誣歟
卽十佛自境界也 言十佛等者。十玄門
至相
曰。明一乘緣起。自體法界義。不同大
乘二乘緣起。但能離執常斷諸過等。此宗
不爾。一卽一切。無過不離。無法不同也。
今且就此華嚴一部經宗。通明法界緣起。不
過自體因之與果。所言因者。謂。方便緣修。
體窮位滿。卽普賢是也。所言果者。謂。自體
究竟。寂滅圓果。十佛境界。一卽一切。謂。十
佛世界海。及離世間品十佛義是也。孔目
云。若一乘所有功德。不離二種十佛。一行
境十佛因心本具六大全顯。
卽金剛王智海
謂。無著等如離世
間品說。二解境十佛六大義同。
胎藏理尊
謂。第八地三
世間中佛身衆生身等。具如彼說苑薪復集並
約行境作
釋。未
探玄釋今敎主中。破他義報化竟自
云。今釋此佛。準下文中。是十佛之身。通三
世間。問。旣通世間。國土身等應是解境。答。
探玄又云。此明國土海義究竟
果分
前辨世
界海因分卽明體隨緣顯其果相。今卽約
緣反顯。明其果體。辨相所依之實。各通三
世間。準此等義。解境通三。行境那壅。故云
各通三世間。解行相攝。於玆見焉淸涼鈔一
云。雖此
經中廣說。於事及與於理。皆無礙故。以無障礙法界
而爲旨趣。又心要云。眞妄物我擧一全收。心佛衆生融
然齊致。如此消釋皆墮台宗別理。或山外之計。嗟乎
言之近理。易以惑人。不得不鑰口而辨之。蓋不
得已
也哉
故地論云。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者。是也
云。前言十地義如是不可得說。今言
我但說一分。此言有何義。是地所攝有二
種。一因分。二果分。說者謂解釋。一分者是
因分。於果分爲一分。故言我但說一分。發
衡云。引證中有二義。一謂。證上果分不可
說。二謂。證下因分可說。然玆二分皆具可
說不可說義。今則且約因果形對一往而分。
今謂。地論多分義當&MT10755;敎。故祖師雖引成
證。有未極成。由是次文正結云此二無二
等。探玄亦云。可說不異於不可說。卽不可
說不異可說。以波水喩圓融可知。有云。所
謂因分可說者。顯敎分齊也。果性不可說者。
卽是密藏之本分者。噫。此亦顯密岐而&T056123;絕。
則不如隱顯倶成一門者。何況十玄無盡。
思之復古集成。引摩訶衍論云圓圓海
不可説之語。而不辨眞僞。迂矣
二是緣起因分卽普賢境界也 復古集成
十玄門云。緣起者。謂。方便緣修。體窮位滿。
卽普賢是也。今約敎就自體相寄緣辨起。
故云緣起。在因門顯故云境界下十玄義
云約緣
形對爲成因故。此中不可必約眞緣二修以解。又
有引探玄第十釋地論明說大之文作會釋者。彼
論只就十地品故。且寄&MT10755;敎顯。至相十
玄亦且順論故云今且耳。勿錯解焉
然其敎大
有其三種十地論明說
大有三是
一因成就大。謂。慈悲
願力爲起行本。故名爲因。二因漸成就大。
謂。聞思慧等爲出世智因。起之不頓故名
爲漸。三敎說修成就大。謂。修慧眞修契實。
如於正證可寄言詮故名敎說。敎說二字
正揀義大。非如果分不可說。故探玄云。
於一味法界義分爲二一性無性
相相宛爾
一能隨之土
海。二所隨之機緣。此二無二。通融無礙。若
以緣起從體卽修全
在性
當相圓融。無別可別。
言說不及也。若以體從緣卽全性
起修
復卽成
差別緣起。約此殊形緣起反顯土體。妙極
&MT10769;思。言普賢境界者問。舍那爲果。文殊普
賢爲因。何爲獨普賢境界耶。答。十玄門云。
雖復始起發於妙慧。圓滿在於稱周。是故
隱於文殊。獨言普賢也。亦可文殊普賢據
其始&MT10769;通明緣起也謂。擧文殊則能攝普賢。
若擧普賢企該文殊。渉
入不二。重重帝網故。因門取常是普賢。以果門取恒
是佛者。此之謂矣。又文殊卽是普賢。普賢卽彌勒等。事
事無礙。莫
以情拘
此二無二。全體遍收。其猶波水。思之可見
 探玄云。就雙融中。此上六中各說卽無
說。無說卽說。無二俱融。又云。此上不可說
不異於可說。以眞理普遍故。可說不異不
可說。以緣修無性故以性
奪修
是故下文隨說一
分。義亦不少。故論云。如實滿足攝取故。意
在於此。思之可見折薪云。此二無二等者。恐人
局執故。焚薪云。法本融通。
非是遮情等。如彼具斥
就普賢門中復作二門。一分相門。二該攝
門 折薪云。分相門則一乘別於三乘。該攝
門則三乘本是一乘故。皆屬別敎也。若準
初門。則三一逈異。若準後門。則三一本同。
今旣分爲二門。則先以全三之一揀於全
一之三。後以全一之三本是全三之一。則雖
分相而未始不同。雖該攝而未不異。故
此二門揀收自在也。復古云。分相者方便無
以權
映實
莫不皆空。究竟正乘。坐斷法界。該
攝則三乘無已。普法所成集成
解同
分相門者。此別敎一乘別於彼三乘 義苑
云。全揀諸敎宗也。三乘有二。一法華之前。
以三乘權隱於一實。此謂覆相之三。二正
當法華會上破三顯一。會三顯一。雖談一
性一相旣有形對。一亦名三。故賢首判&MT10755;
頓爲三乘者。意在於此。若據天台敎相。三
觀伸明。一經旨趣但齊今&MT10755;此解
六錯
折薪云。
問。此三乘唯是始敎耶。通中間三敎耶。此
一乘是華嚴一乘耶。法華一乘耶。若爾何失。
二俱有過。若是始敎三乘。豈別敎唯別始。
不逈異餘宗耶。若通中間三敎。臨門三車
豈是&MT10755;頓耶。又若是華嚴一乘。何指法華白
牛。若是法華一乘。豈得名爲別敎。今釋此
義。略爲二門。一引敎正釋。二問答辨明。初
中此一乘者。是華嚴逈異之別指法華等。
至下當會
門外三車通中間三敎指事云。更通愚法。如
下文云。臨門三車。此中
令愚法小乘。同廻心攝。或以他土會
決定性。則不通愚法。各有所據也
正以法相
宗第三時爲&MT10755;敎。故知三車通&MT10755;敎也
下古今立敎中云。依深密等立三時敎中。但
攝小乘及始&MT10755;二敎。不攝別敎一乘等故
況下
同敎中明文。以臨門三車是&MT10755;頓二敎故。文
中以小乘在所引諸子中。臨門三車爲能
引。豈非三車通&MT10755;頓二敎也又下文云。中間三
者。或總一三乘敎
也。又云。一小乘中三。始別&MT10755;同。二始敎中三。始&MT10755;
別。三&MT10755;敎中三。始&MT10755;俱倶同。四頓敎中三。始&MT10755;俱離等。
云云如上所引。並以三車通中間三敎非
爲始教也次問答辨明中擧圭峯鈔。作法相宗
&MT10755;頓之難等。宗密本非矣。答亦
未穩。
故略耳
一乘義章孔目明宗&T047368;破折薪云。法華
敎旨。唯會始權&MT10755;實。不會頓三。何以臆說
門外三車。通中間三敎耶。此違至相。一乘
三乘義章云方便乘者。分別有
十一對三寶結文
上件法門攝下
諸敎。頓屬其上分本敎義。華嚴漸從其末義
一代諸眷
屬經也
次昧淸涼會大疏
一上
法華敎旨唯
會始權&MT10755;實。亦不言會頓也&MT10769;不然。天
台疏云。頓機
利鈍是圓別根。旣是別敎地前是頓機之
鈍。豈不皆會。故無別敎圓接別之餘
三違圭山。
圓覺頓經。此是別敎一乘。屬化法頓。不屬
三時五時之敎等此亦不然。圭山臆斷也。賢首何
文有以頓敎爲別敎一乘耶。
又化法頓因何
不屬五時耶
又至相云頓非安立門故。不
屬會破此破不成。撿孔目章云。又安立非安立
門者。卽三乘義。頓敎漸敎相望說也。准
此文中。旣云三乘義。反爲頓敎屬三乘
之證。雖非安立。是相宗待望說故也
復師笑菴
違上諸師說。昧他法華旨爲第一失是還
自害
又中間三敎文。屬賢首正立敎中。顯華嚴別
敎一乘爲本。揀中間始&MT10755;頓三敎三乘並愚
法爲末。卽與法華破會自殊唯會始&MT10755;
不通頓敎
乃不明揀會。矯亂同別爲第二失此籍何
由。法華
不會三乘頓敎。不與華嚴逈異之別齊。而有揀會
異耶。又圓覺略疏云三乘&MT10755;敎一乘頓敎。鈔云。唯頓
敎圓敎是如實了義者。皆是圭山
臆注。大乖祖宗。不可取也
復古云。然於五
敎有乎二說。一諸敎爲三乘。後一爲一乘。
略如前引。廣如孔目。問答。搜探二玄。諸雜
章等。二者以始小爲三乘。後三爲一乘。此
如華嚴淸涼圓覺圭山疏鈔等。所以爾者。前
代諸德。但於敎門顯權實不同。方便正乘
有異。尊顯華嚴頓圓究竟。唯有此法。有極
果證。離此普法。無有得成佛者。諸有所
作皆爲方便故。唯後一爲圓極一乘。前之
四敎皆是隨宜少說。縱說如來藏眞常功德。
實不兼權。方便安立。總屬三乘。貞觀以來。
奘師西歸。基師承襲。以五性三乘爲實。一
乘一性爲權。其說翳於一乘。其道盛行中
國。起信等疏。以言敎具闕等門辭而闢之。
&MT10770;明一乘一性爲實。三乘五性爲權。&MT10755;
二敎皆談一性。是以判入一乘已上叙藏
師立。然大
師一代。著探玄等。何所判&MT10755;
入一乘耶。可堂臆斷可知。
淸涼承其後。圭
峯繼其踵。故說後三爲一。前二爲三觀密。
私判
有何
承繼
今章乃鈔錄雲華之遺言。勒成文體。故
以前諸敎屬三。皆名方便。昔人發揮發衡易
簡及苑薪等
解。承涼圭弊。如長水&MT01805;。復以&MT10755;頓圓
妄配乎台雙照雙遮中道者。謬之甚矣
不閑孔
目。問答。搜探二玄。失於章旨。以惑後賢耳
今謂。諸解多雜用於淸涼圭山。永失儼藏
兩祖之良模。今依探玄曰。前諸敎中雖有
存三泯二不同。然皆通三乘趣入故名三乘
敎。及此章云。中間三者。總爲一三乘敎。或
分爲漸&MT10755;頓等。不可異求也
如法華中宅內所指門外三車。誘引諸子
令得出者。是三乘敎也 義苑云。今旣立
別敎一乘。何以廣引法華對三之一耶圭峰
鈔中。
已判法華爲&MT10755;
故。致此錯耳
然法華之一。意兼兩勢&T072699;
相待。純
圓絕待
若乃會三顯一一屬於同。稱性融通。
法本如是。故屬於別。故演義云。法華攝諸
經歸。華嚴以別該同。皆圓敎攝。折薪云。露
地白牛。揀三是別敎。會三是同敎。但有同
別之二乘唯露地白牛。故上文云。一乘敎義
分齊。開爲同別二門。正如一心二門。二門
不同。心唯一也。所以敎義攝益中。以白牛
自有敎義。則是別敎。唯指華嚴。若三乘爲
敎。一乘爲義。則爲法華今詳。姑雖法華
意兼兩勢。旣明華嚴建立一乘。此卽別敎
一乘。然今所以指法華者。意謂。騰昔三車
別授白牛。四車明文在于法華。今定乘體。
三一差別。略有十説。皆對三車師之所立
三論嘉祥法華義疏
及法相宗慈恩玄賛
故。夫論議者有內有外。與
外人論。不得援引本宗典語。以他不信
故。正依兩倶極成教證可與敵之以爲定
量。則自許華嚴。不待成而眞能立故。乘此
便耳。故云如法華中。其有旨哉。特致如字。
足見能寄妙經以明華嚴之狀也。言宅
內等者。經曰。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嘉祥云。
如世人總擧一宅名之爲門。或稱一家一
戶。今亦然也。今在門外者。門者宅也。立此
三車同出生死外。所以然者。三乘雖異。
惑盡義同故。同在門外。又慈恩云。宅喩衆
生異熟本識。故説本識亦爲宅識。如世國
王四海爲家光宅天下。佛亦如是。以諸衆
生而爲其家。體即本識。又三乘之教合名
爲門。理出教外故名門外。又此門者三乘
因行。果出因中故名門外。天台疏云。門有
二意。一宅門。宅者生死也。門者出要路也。
此是方便教之詮耳。二車門。車者大乘法也。
門者圓頓教之詮。言所指三車者。經云。父
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
物。情必樂著。而吿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
&MT10769;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
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
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嘉祥云。菩薩住世。聲聞從師。並居人間之類。故如
牛羊。縁覺進不化世。退不從師。故喩之如鹿。以
表山林之流。又釋。羊之爲獸。其性遲鈍。譬於聲聞。
鹿性捷疾。譬於縁覺。牛力强性。引重之遠。譬於菩
薩。又解。羊形小。譬小乘。鹿形處中。
譬中乘。牛形大。譬菩薩乘也。云云
若依台疏。三
車譬者。即喩鹿苑三乘也。乃重。擧昔日之
權。意在指權即實。故擧三車顯大車。且
指昔三藏三乘。須知。三像開顯。藏圓相對。
雖正開小機。然擧昔之權。則該四時。故玄
籤云。當知。法華約部則尙破華嚴般若。約
教則尙破別教後心。今覈。大師以義指昔
三乘大小權教。故下文云。臨門三車。此中合
愚法小乘同迴心攝。此意謂。愚法迴心合
爲三車二。以始&MT10755;頓中間大乘三教兼小菩
薩皆爲昔牛車。問。既准台宗。門外三車正
會鹿苑。以何指大耶。答。文意多含故。經
合牛車。文云。若有衆生。乃至求一切智佛
智自然智等。愍念衆生。度脫一切。是名大
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爲摩訶薩。如彼諸子
爲求牛車。出於火宅。此既文云大乘。由
此明知。立迴彼三入一乘義。大乘亦迴。
中間三教。爭得不會。即齊台家約教尙破
別教後心之義也。何者。四明嘗於別教特
立一理隨綠義。則以彼別理是今頓敎。若
立隨縁即當&MT10755;教。不許隨縁但是始教。均
屬昔權。蓋名局而義猶通也。問。若爾三車
中二是小。一是大乘。何故以小菩薩合爲
牛車耶。此亦莫妨。經名大乘。於小三車望
二爲大故。天台爲三藏菩薩。至百劫時方
受此名等故。經又云。不應以下劣小車
與等。各有義含。莫執一槪也。言誘引諸
子者。經云。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
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穩第一。言諸
子者。文云。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
十。在此宅中。台疏云。天性相關故名子也
只云衆生。語通五道。若取知衆生性欲。即別指三
乘。上云五百。通是生機之處。五百皆有正因。爲長
者家中人。光宅云。五百人中。有與長者天性相關
者。有三十子。輔正&T047368;云。天性相關者。一昔結大縁。
二昔曾結小。二理性同
故。俱名天性相關也
以彼性欲不同故。有二
三之別。若十者菩薩也。二十三十者。二乘也。
以此等機俱得出宅故爲子耳。無此機則
是五百人也&T047368;云。是則語五百唯有正因。
論三十別有縁了。乃至云云
嘉祥
云。問。何故無有一乘根性耶。答。三乘中
大乘即是一乘根性此解是三車師
義。爲今所破
又此中正
明三乘機發。一乘機發在後故。今不説也
有云。法華會三歸一故。初以三車誘引諸
子。此中不説一乘根性故。不許爾前二乘
迴心。然後但與大車得出宅已。等賜大車
故。一乘機發在後而已。華嚴直顯別教一乘
故。下攝益章云。界内通見聞解行等。不待
出宅。一乘機發。經云。肉眼見十佛刹微塵
數世界海等。不論變易生。以三世間依正
六大圓融無礙故。今謂。法華三周開顯。小圓
相對。約彼一類鈍根。具歷四時&MT10769;化之流
故耳。以其利根前密迴心成菩薩畢。不同
權示。如龍女等。宜思准之。若約佛意論
法開顯。不可適今。論人開會。則莫間然
爾。才言現前一念。百界三千。指的妙境。功
由開顯。可以知之。言令得出者。經云。爭
出火宅等。又合譬云。如彼諸子爲求羊車
出於火宅。鹿車亦然。牛車上引竟也。言是
三乘教者。文云。汝等速出三界。當得三乘
聲聞辟支佛佛乘。我今爲汝保任此事。&MT10755;
不虛也。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
歎。自在無繫等
界外露地所授大白牛車是一乘教也 文
云。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台
疏云。四衢道中譬四諦也。以其四諦觀同
會見諦。如交路頭。所以名四衢也。若見惑
雖除。思惟仍在。則不名露地也。若三界思
盡。方名露地耳。住果不進故云而坐。嘉祥
云。增一云。四諦譬四衢。斷四諦下惑盡。通
達四諦。如路之四達爲衢。露地者。既斷四
諦下正使盡。亦無蓋纒。故稱露地清涼圭山
多用此
言大白牛車者。嘉祥慈恩只立三車。不
許四車。並今所破也。光宅天台本明四車。
今亦同之。如下委辨
然此一乘三乘差別。諸聖教中略有十説 
此下總約一乘不對同別。與彼三乘辨其
差別。問。古既立四。一乘成立。今何勞重議
耶。答。光宅天台雖已指陳。然後尙有吉藏
窺基不肯而允。特立三車。弊源一滾。勢不
可遏。於是祖師爲之點示。丕囘狂瀾。其
猶倒刄而破竹矣。他人縱有天辨。其莫能
救歟。對章可昭。然復古具覺鈔云。大乘
與一乘異者。法相宗中學人。多不信之。故
藏和尙製五教分齊文中。科簡大一有十
義差別。都引二十餘部經論證之。故知。學
識寡淺者&MT10769;免謗法。是故圭峯作此指示。
不言爲此而作章。獨揀相宗。不揀&MT10755;
也。有折薪謂。圭峯述吾祖製文之意不亦
謬乎如焚
薪破
且佛陀光統繼踵。諸徳共尊華
嚴。廣有述作。豈亦爲彼相學者哉今謂。
輿師不曉嘉祥素立三車故。但限相宗。況
是可堂雖救圭峯。其揀頓等是豈密公意
耶。噫。所謂欲扶而彌斃者何也
一權實差別 群解襲沓。岐而&MT10769;辨。示圖易

二乘  小    在世滅後愚法   阿含婆沙等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邇昔圓 實(一乘) 大車 白牛 圓教菩薩 非斷不斷非索不索"/>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權(三乘)  小 法相三時 發揮  始 發衡 易簡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五教止觀杜順
帝心
孔目。要問答。十玄門。搜玄
方輒至相
智儼
教章。探玄&T047368;賢首
法藏
三祖同標云。
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MT10755;教。四大乘
頓教清涼圭山。
改易祖軌
五一乘圓教。故探玄云。然此
五教有開有合。一或總爲一。謂。唯是如來
一大善巧。攝生方便也。二或開爲二。謂。一
乘三乘教。前諸教中小始
&MT10755;
雖有存三小始泯二
&MT10755;不同。然皆通三乘趣入故。名三乘教。後
圓教直顯本法。不通二乘。故唯是一。
唯有一乘法
但教化菩薩
三或分爲三。謂。小乘三乘一乘教。
然淸涼玄談一上改添云。或開爲二。對權顯
實。則前二小始是三乘。後三&MT10755;
爲一乘。
則不違法華四乘以初小乘即三乘中之小乘故
後三是一乘故爲四乘也
又三四二教&MT10755;頓二教俱明一乘。故云泯
二。則異前始教存三乘也
雖則泯
二異前。而對三顯一。曲巧順機。後一直
顯本法。一向不共。如智論説。此同印公平
道屈曲此同探玄。演義鈔云。而言雖者。雖明
一乘。由是對三顯故。同前二教。亦入屈
曲之數。則前四教皆屈曲收。後
之一教。方是平道故。順印公。
三或分爲三。初一
小乘。次一三乘。後三一乘淸涼
改削
或唯後一是
不共一乘此同探玄。故彼文云。智論既將此經爲
不與二乘共。故名爲不共。即是一乘
大品等爲通三乘同觀得益。故名爲共。即是三乘。
義準。四阿含經既不共菩薩。亦名不共。即是小乘
山起信注疏玄談。因承淸涼改削乎藏疏。
余每讀之。莫不慨歎。又圓覺略鈔二上云頓
教之首便是華嚴。漸教之&MT10755;至法華𣵀槃。皆
名漸教。五時異者。初時有教。即阿含等。二
時空教。即諸部般若。三時中道教。即深密等。
第四時會三乘爲一乘。會權入實。名同歸
教。即法華經是。第五時中。臨入𣵀槃。説乃
至闡提皆有性有心作佛。常樂我淨。名常住
教。即大𣵀槃經。從始至&MT10755;。成就一類之機
故。總名爲漸教。又云。於中法華𣵀槃。會權
歸實。是大乘漸教中&MT10755;極之教也。頓者有
二。一化儀頓非止昧沒法華𣵀槃。大
毀華嚴。何況圓覺。哀哉
謂。華嚴
經初時頓説。二逐機頓。謂。對上根具足凡
夫頓指絕待中道眞性。不同法華𣵀槃之
類。有三乘可會三車化城等喩。劣於勝鬘
圓覺等四十餘部經等。嗚呼謗圓之譏。其可
遯乎哉。自從淸涼漏罅一穿。後學皆陷于
此。故後辨權實多亦成弊。發揮。發衡。及易
簡等。唯以始教。爲三乘權。以&MT10755;頓圓爲一
乘實。義苑。折薪。幷明宗&T047368;。皆未穩耳。復古。
集成云。言權實者。此約究竟方便以明權
實。方便者權施也。於五教中。後一究竟。前
四方便。問。&MT10755;頓名實。何爲權耶。答。三四
二教。雖則泯二異前。而對三顯一。曲巧順
機。亦名爲權教淸涼
之語
&MT10755;頓二教菩薩。雖自
分是實。而不兼權故。實體不足故。尙謂權
施不了之教可攝屬門外牛車也。祖師淸涼
但云不滯方便。不言不是方便云云爲報。
海內之士。請快拭目。審如上文。深了涼圭
遐異乎三祖之徽猷矣。莫可怱焉
以三中牛車亦同羊鹿。權引諸子務令得
出 經云。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
用之息化救子不得。
但以方便曰權
但以慇懃方便勉濟
諸子火宅之&MT10769;勉濟
云務
然後各與珍寶大車。如
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但
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衆生。爲説
三乘タル聲聞辟支佛佛乘三車俱
是方便
對文可解」
是故臨門三車俱是開方便門。四衢別授大
白牛車。方爲示眞實相 法師品云。一切菩
薩阿耨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
眞實相權因權果皆屬此經。台疏云。昔説小乘方便
若小乘果。小乘果尙非實相門。況小方便而
當是門。今皆開之。即是實相。汝等
所行是菩薩道。廣解。云云。今引稍異
華嚴晋經
又云。
開方便門教化衆生今以此文
可合解耳
若彼三中牛亦是眞實者 此下正斥嘉祥
慈恩。如前已叙。義苑。復古。承圭山鈔但
云。蓋由相宗不信三外有一。對小顯大。
質權濫實。折薪具指台疏中十義者。本出
嘉祥玄論中。破於四車有十徵&MT10769;是。而
彼章安所牒之文也。法華遊意嘉祥云。問。以
何義故。明一乘是三乘中佛乘耶。答。欲明
三乘攝出世乘盡故。對二乘之方便明佛
乘是眞實。故文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眞。
所以明一乘是三乘中之一也。問。此經中
始末。或言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則三乘
並是方便。又云餘二即非眞。是則二方便。兩
文相違。何以會通耶。答。此二文猶是一義。
如人手內實有一菓。方便言三菓於一佛
乘。分別

次第考論者。一菓是實。二是方便一乘是實
二乘是權
故。方便説三説二。並是方便。不相違也。又
玄論嘉祥四云。有人光宅云。昔三乘皆是方便。
今教別有一大車。異昔三也。即會昔三乘
歸今一實。昔既索三願賜我等
三種寶車
今便賜一。故
索所不與。與所不索。即知。別有大車異
昔三小。以文理推之。即有四車也。評嘉祥
曰。三車諍論紛綸由來久矣。今以八文徵
之。方見此釋爲謬。文云。如來但以一佛乘
第一
佛乘
故。爲衆生説法。無有餘乘若二第二
縁覺
若三第三
聲聞
以此文詳之。即唯有三車。即執
四爲謬矣。晩見法華論釋尙無二乘何
況有三之文
與今
意同。論云。此是遮義。明無二乘𣵀槃。唯
佛究竟無上菩提。有大𣵀槃耳。此但明無
有二乘。唯有佛乘。不言無偏行六度菩薩
乘故。光宅失旨也。廣如彼徵。又法華玄賛
慈恩云。此經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眞第一
周
密遣二人第二
周
息處説二第三
周
羊鹿非眞。不
説三言乃至非無三乘之中大乘體。故知
不是總無三乘。但應如今所説義也。又云。
由此經云。羊車鹿車。爲求牛車出於火宅。
故唯破二不説更別破牛車故如上二師
今正所破
長者宅內引諸子時。指彼牛車只在門外。
 經云。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爲大
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爲所焚。我
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諸
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
樂著。而吿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MT10769;得。
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
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
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此應亦出即得見牛車 玄賛云。羊鹿二
車。有名施設。不見不登故。故今徵云。菩薩
之人。應即得見牛車
如何出竟。至本所指車所住處。而不得故。
復更索耶 經云。爾時諸子聞父所説珍玩
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
馳走。爭出火宅。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穩
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
其心泰然。歡喜踊躍。言而不得故者。嘉祥
法華疏云。又三車譬三乘果。羅漢辟支。至
二果處。覓果不得。故索果也。無有菩薩
至佛果處。覓佛果不得。故無菩薩索佛果
車也。玄論云。問。二乘人出門外。但不見二
車。亦不見三。答。出正使近門。無有二車。
是故不見。未出無知習氣遠門。亦不見一
大車。二車無故不見。大車有而未見也。又
問。亦得近遠二門俱不見三以不。答。若言
於一説三實無三者。近遠二門俱不見三。
若就三中自論虛實。如云唯此一事實餘
二則非眞耳。出近門不見二。出遠門見
有一也。又近遠二門。俱不見二。以無二
故。近遠二門。俱見有一。一是實有故。出
遠門得一。出近門知有一。此據菩薩也
此是嘉祥
之轉計也
言復更索耶者。折薪引文句云。經
文本無索字。但取經中願賜我等三種寶車
之辭。義言索耳玄論云。文中無索字。但
有賜言。長行明願時賜與。偈中云願賜我
等三種寶車。雖無索字。言但願時賜與。即
是索也此祇依譬
而法説有
如序品云。諸求三乘人等。
方便品云。一心思求等。諸天龍等。其數如恒
沙。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又云。我等千
二百。及餘求佛者。願爲此衆故。唯垂分別
説。此等求索不一而足。知之。又天台云。索
是求請之別名。在意名求索。在口名請索。
在身名乞索。如朦者求知。如饑者請食。
如迷者問道。集成又引文句云。索有三意。
一大機有感果之義。機中論索。二情中密
求。爲不得三發言索。即是慇懃三請也。昔
教之中已有二求。但未發言。至於今日具
此三索等演義二下
亦所引也
亦不可説界外索車但是二乘。以經不説
彼求牛車人。出門即得彼牛車故 經合
譬文云。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精進。求
一切智。乃至度脱一切。是名大乘。如彼諸
子爲求牛車出於火宅。有云。但遮嘉祥而
非關慈恩。若就三車對辨權實。可雙抗
于兩師。若就菩薩索車者。基師亦許。是故
非今所徵。今謂不然。按玄賛云。隨三乘
機。皆於佛所專意希求自乘妙智。義同於
父各索其車。二乘之人。離分段死。已得解
脱。證於四諦。入於化城。已名出宅。專於
佛所聞思修習。種智了達。求證諸法。名索
羊鹿。菩薩之人。依此本論。初地已上。雖離
分段。未證解脱。不名入城。不疲倦故。不
入有餘。不説菩薩入化城故。已伏煩惱。
出分段死。亦證四諦。亦名出宅坐四衢道。
求佛妙智亦名於父索其牛車。義決淄州
沼公
云。問。門外索車。爲三乘人並悉索車。爲唯
二乘。答。有二解。一云。通三乘索。文無簡故。
無徳説故。説諸子故天台
賢首
二云。唯二乘索
非菩薩。何以故。宅喩分段。得出分段名
爲出宅。二乘出宅。得無學果。菩薩出宅。
在於初地。二乘無學。未得種智。當能修學。
即名索車。初地已上得種智車故不須索。
若以修學即名索車。十地皆修故恒常索。
若爾即應菩薩無不上車。何得説言乘車
遊戲。又論云。爲令入不退地示與無量智
業。初地已上即得智業。雖知修學經不云
索。説遊戲故。二乘出宅未得種智。未至
初地。可能修學。義名索車。菩薩不指羊鹿。
初地已上得眞。所以菩薩不索。稱出宅坐
但約二乘。學究竟故。離障盡故。心止息故。
建立果故。菩薩之人學未究竟故。未離障
盡故。不建立果故。心不息故。不得説云
露地而坐。又釋。菩薩亦得稱坐。雖不止息
及以不制果。然智安處亦得名坐。能伏惑
故。出分段故。名出三界露地無妨。取捨
任意既許二解。
隨應今破
嘉祥疏云。據出門而索三
者。但是羅漢辟支二人索三耳。小乘
薩。從初發心乃至補處。未斷煩惱。猶凡夫
故在門內。不得言出門外索車。大乘菩
薩出三界外。自知未至佛果。亦不索車。
又玄論云。今以十義推之。不應有三人
索三也。一者本以三車譬於三果故。云今
此三車皆在門外。二乘人出門外。至許車
處覓果不得。可言索車。菩薩之人未至
許車處。覓佛果不得。何有索佛果耶
天台駁云。齊三藏明菩薩不斷惑。依法華有四
句。謂。障除。大機動。障未除。大機動。機動則知索
二者。設云六地菩薩出三界外。乃不索佛
果。亦同二乘。索盡無生智故。菩薩三人亦
有索者。是義不然。尋大小乘經。無菩薩索
台云。大品云。三乘之人。同以無言説道。斷煩
惱入𣵀槃。斷煩惱入𣵀槃同。何故不索
三者。
小乘中明二種菩薩。一者所化菩薩。始自發
&MT10755;至補處。皆是凡夫。無出三界之義。則
無有索。二者。能化釋迦。菩薩三十四心成
道。三十三心猶是菩薩。而見諦已傾。思惟未
盡。此時未出三界故無索。三十四心見思
俱斷。結習皆亡。爾時出於三界。便是佛果亦
無索也台云。此猶三藏義。見障未除。大機尙
動。況三十三心而當不動。動即知索
又小
乘法中尙無出三界菩薩。何得言菩薩出
三界而索耶。又三十四心成道無出觀義。
豈有索耶。又本就佛索果。釋迦菩薩就誰
索耶。四者譬中云三車門外者。此總相説
耳。依昔義者。二車在三界正使門外。佛果
在習氣無知門外二乘人以正使限域爲門。佛
以無知習氣限域爲門。昔
説二乘人盡無生智。
在三界正使門外
今二乘人。斷正使盡。而不
見車。是故索耳昔説佛果在習氣無知門外。今菩
薩斷正使盡。習氣無知即盡。則
便成佛。亦
無索也
大乘菩薩有正使無知習氣二門。
今出正使。未出習氣無知門。索果何然
台云。此三乘通教義。具縛障
存。尙大機動。況殘習無知耶
大小窮檢。菩薩之人
無有索也。五者經明三乘是方便。可言索
三。又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眞台云。被會
絕待之唯
一。一外更無法。昔待二之唯一。一外更有法。一名同
而體異。闇執瓦礫魚目謂夜光月形。愚嗤而智愍
又云世間無有二乘。唯一佛乘。以此推之。
唯索二乘不索佛乘。六者若言昔明セル三乘
皆是方便者。從大品已上。乃至法華之前。
明佛乘皆是方便。六度等因亦是方便。若爾
付窮子之珍寶庫藏。皆是方便説耳。應
非眞實也。若付財之寶。&MT10770;是夜光。非魚目
者。則大品セル佛乘。已是眞實。不名方便
台云。汝不聞共不共般若。不
共不須索。共者不應不索
七者方便品初偈
文。叙昔説二乘。復明二乘是方便。叙昔説
大乘。不明大乘是方便。但明爲此諸佛子
説是大乘經。則知佛乘非是方便。菩薩不應
索佛大乘也台云。汝不聞。壽量品中我少出家
得三菩提。乃至中間。若大若小。若
已若他。皆我方便。諸
佛亦然。寧得不索
八者既有三人索者。何故
無菩薩領解耶。但明二乘領解。故知無菩
薩索也台云。汝不聞。法説竟。天龍四衆皆領解。若
非菩薩。謂是何耶。又法師品中。三乘皆與
&T047368;。若不領解。
那忽與&T047368;
九者下合賜車。云見諸衆生
出三界苦。得𣵀槃樂。是故賜以大乘。若爾。
二乘人得𣵀槃故與大乘。菩薩云何已證𣵀
槃耶。既但賜二乘。當知但二乘人索。用此
一文可斷得失也台云。猶是
三藏義耳
十者諸子安坐
故就父索。二乘人果滿息求。不復修行。故
名安坐。可得有索。未出門菩薩。本知車
非正使門外。出門菩薩。故自知之。則始&MT10755;
二人。俱有前進之義。無安坐之理。是以菩
薩無索車義也台云。猶是前義耳。自有行息索。
行未息索。又菩薩行行即是乘
乘。乘由索得。
何謂不索
天台曰。觀其詭累三藏故設
&MT10769;。管見一班。都非大體。今當爲爾分別
説之。自有不斷惑不索車。三藏菩薩是。
自有斷惑索車。通教菩薩是。自有斷惑亦
不斷惑。亦索亦不索。別教菩薩是。自有非
斷惑非不斷惑。非索非不索。圓教菩薩

又不説彼索先許車唯二乘故 經中頌
索車文云。如前所許。諸子出來。當以三
車隨汝所欲。今正是時。惟垂給與。嘉祥疏
云。問。頗有菩薩亦有索車不。答。若據門
外。無菩薩索。若通論門內約疑情者。昔
説有三。今説無三。菩薩以無徵有
有索也。又慈恩法苑章云。又無三乘。顯即
一故。非破大乘唯有一乘。若會破三者。
三中之大即火宅內所許牛車。出門等給皆
牛乘。若破前牛後別與牛。二牛何別今意
可解。以經不説故也
是故經中。諸子得出。至露地已。各白父言。
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麁車牛車。願時賜
與。以此得知。三車同索 嘉祥疏云。問。若
爾言二人索者。何得文云諸子索耶。答。蓋
是總相稱爲諸子。非是門外三人名諸子。
故後合譬釋云。若見無量億千衆。出三界
苦。得𣵀槃樂。此但明二乘人出三界。得𣵀
槃樂。不説菩薩。則知。不必皆是三子索也
光宅疏中述索車義人解不同云。有人解
言。索珍寶大車經文。自言是時長者各賜
諸子等一大車。若不索大。云何與大。即時
所習。意謂不爾。前文自言時諸子等各白
父言父先所許三種寶車願時賜與。若言索
大。何故求三。故知昔日所許三種小車。既
言父先所許。云何索大。諸子即是三乘人。
三乘不一。故言諸也今謂。三車以譬三
乘果處。已爲三人求三種果。所以出三界
已。實無三乘果證可得。而又方等彈呵。般
若淘汰。今經彰言方便非實。所以慇懃三
請。名爲索車。指昔所許三權。正是請今一
實故。名大乘機發也。故文句云。情求昔日
所説之實。此則機在大乘。情求昔實昔實三
車。父
吿當與故。此
則機實情假
又情求大乘。口説昔實口同皆
列三
車而
至若六度通教。其義例然也&T047368;云。向明
兩教二乘
既然。故知。兩教菩薩亦爾。何者。昔五
百八千俱被彈斥。般若淘汰。受益同
然章主既言
三車。據情口耳
此中三車約彼三乘所求果説 若嘉祥意。
約假設索。二乘出門。至二果處。不得故索。
菩薩未至佛果。無不得故索佛果車。若約
疑情。菩薩亦以今説無三。徴昔有三。亦
有索義。如上已引。又慈恩玄賛云。羊鹿二車
有名施設。不見不登故。此乃以二乘小中
種智爲體。若以𣵀槃爲體。應即化城。下
言已入息除衆苦。云何不見車。後時從父
索。若以二乘所得生空無漏智爲車體。彼
亦已登。云何言不得。故知虛指二乘所得
有漏後得智世間三昧名爲種智。稱二車
體。有名不見。亦不登遊。不能分別證諸
法故。又顯彼有假𣵀槃。説云已入。隱彼
有生空菩提智。不能分別法。不與車號。
不與登名。惑苦已斷故。智障未斷故。彼所
證得世間禪定。虛指爲車。名得出門。爲
漸入大乘因。證大𣵀槃位故。本論云。第
一人者。以世間種種善根三昧功徳。方便令
戲。後令入𣵀槃故。三乘之教合名爲門。理
出教外故名門外。又此門者。三乘因行。果
出因果。故言門外。此中定取分別種智以
爲車體。故經數言究竟令得一切種智
今破此等。對彼可知。集成引文句云。若
依大品云。是乘從三界出。到薩婆若中
住。若未出時。已乘是乘。爭出火宅。何故復
言車在門外。若先在外。乘何而出。然乘通
因果。三十七品斷見思惑。皆是因乘也。盡無
生智皆名果乘。要因因乘斷除惑盡。方得
果乘盡無生智。所以云車在門外。但果正因
傍。就果爲言車在門外。若内因斷結。運義
名乘。外果無斷惑之運。要以盡無生智入
無餘𣵀槃。方是名運也
以是元意所標趣故 此有二意。初折薪
易簡。復
古。並同
初以三乘引之得出。從昔已來。
標意趣向自所求果。既不得車故云也。二
者義苑云。如來標三乘。令趣一實故也
經偈云。是以方便爲説三乘。令諸衆生知三界苦。
開示演説出世間道。是諸子等。若心決定。具足三明
及六神通。有得縁覺不退薩。汝舍利弗。我爲衆生。
以此譬喩説一佛乘。與諸菩薩及聲聞衆。乘此寶
乘直至
道場
檢宋印本。次有問答四十
六字
云。問。二乘
各得小果。何以界外更索耶。答。依小乘。云
有教有行果。今依大乘。云昔日但有言教。
無實行果故。故云三車空無。折薪云。不約
大乘果爲問者。然有二意。一以大乘出界。
未即是果。以界外尙有四種變易生死故。
又二障雙斷。不獨斷煩惱故也。二者。以上
文以遮救大乘爲實。即是以辨大乘無果
竟故。今但約小乘爲問也若依大乘者。義苑。
折薪。並約三中大
作釋。集成云。大乘
者即是一乘。云云
若望自宗並皆得果 有云。此通伏&MT10769;&MT10769;
云。既以三車喩所求果者。何故上文云至
本所指處而不得耶。故今通之。復古云。本
求出界。今既出已。非不得也
若不得者如何出世 若對嘉祥。既言。小乘
菩薩。無出三界之義。大乘菩薩。未出習氣
無知門。菩薩云何已證𣵀槃。無安坐露地
理。若對慈恩。羊鹿二車。已入化城假𣵀
槃理
漏生空智彼已見登。虛指有漏後得智種智
不見登遊。菩薩之人。初地已上。雖離分段。
不疲倦故。不入有餘。已伏煩惱。出分段
死。亦證四諦。亦名出宅。求佛妙智等。如
上已引。此中可知
今言俱不得者。以望一乘故。是故以實
映權則方便相盡故。皆無得也 復古云。
本求出界。今既出已。非不得也。仍在所引
之中故。皆無得望一乘也。映者隱也。實現
如偈
杲日
權自隱矣似燈
失照
方便隨宜。巧便施設。
引歸一實。一實既顯。假相亡矣折薪已指別
教一乘。如上

義苑云。即破三顯一。開方便門示眞
實相。實現權亡。故皆無得此約
同教
爲欲迴彼三人入一乘故 義苑云。爲欲
下標示會權歸實。若不下返質揀濫。若非
下按定權乘。復古云。有義吉及
基等
昔既有實。
會二歸一。義則明矣。今謂。隨機引導。權設
三乘。三皆無體。是故大乘亦説廻也
是故大乘亦説廻也 此遮慈恩。彼法苑章
云。法華自言。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眞。&MT10755;
不以小乘濟度於衆生。若破三者。何故乃
言餘二非眞。亦應言不以大乘濟度。明知
大乘非所破也。故但會二不定姓乘。亦非
會彼定性二乘。何況大乘。又三中之大即是
頓悟。會令入一。豈令頓悟成漸悟耶。故今
斥之
若不爾者。彼求牛人既出界外。不同凡夫。
非求羊鹿。不同二乘。未得露地大白牛
車。不同一乘。若非三中大乘人者。更是何
色人也 若依天台。則求牛即小菩薩。謂。
不斷惑不索車故。既出於宅。不同於彼。
通教菩薩。斷惑索車。故知大乘人也。若不
爾者。准下寄位。不同凡夫。即非初二三地
菩薩。不同二乘。亦非四五六地。不同一
乘。明非八地以上。故知若非七地三乘大乘
人者。更爲誰耶
以至自位究竟處故 此意復揀去基師
故。義林又云。新發意菩薩疑網除者。即十
義中任持所餘。未説一乘。恐於精進且壞
起疑將退。令聞一乘除其疑意。此乃捨
下位而趣上階。非捨大乘而入於一。不
爾十地捨下趣上階。應亦破三歸一。又
應言餘三非眞。何獨言二故今排之。謂。
非新發位故。下文云。四地以去至七地者。
是也
後皆進入別教一乘 所謂進入八地已上
也。義苑云。會同入別。既後皆入別。應知初
入於同也。亦可隨機不定也易簡。折薪意。
初從三入同。
後自同入別
者。不穩
問。臨門三車。爲實爲不實耶 發衡云。前
之得三皆無得。今猶未悉乘途利用。爲實
不實。故復致問未穩刊定&T047368;一末云。問。若權
教菩薩。畢竟還須入實教者。權教所説十
地佛地。豈虚設耶。答。權教所設因果行相。非
實非虛。何者。爲引攝故。長養根器故。無
實十地佛地故。非是實也。亦如小教説佛
菩薩因行果證。彼説非實非不實也。是故
實證實果唯在實教義苑云。此實非權實之
實。乃是有三乘引攝之實

故也
答。實不實。何以故。是方便故。由是方便引
子得出非不實。由是方便引故非是實。此
二無二。唯一相也 方便引子得出者。如
闇室燈。由是方便引者。似白晝燈。準喩可
解。言此二無二者。折薪云。言此二者。實
不實也。無二者。唯一方便也。三乘雖有權
實。以望一乘俱是方便故。唯一相也
二教義差別。以臨門牛車亦同羊鹿但有
其名。以望一乘俱是教故 復古。集成。引
孔目曰。教者因也。義者果大也孔目次文云。證
分絕言。是發趣
者究竟所歸
故爲義
今謂。此是一乘教義二大俱實爲
義。三乘俱教故。法華論云。如經我以無數
方便種種因縁譬喩言辭演説諸法如是等故
種種因縁者。所謂三乘。三乘者唯有名字章
句言説。非有實義。以彼實義不可説故 
是故經云。以佛教門出三界苦。亦不可説
以佛教言但約二乘。以經文不簡故 此
破嘉祥。故玄論云。此經始&MT10755;。略有十五
門。譬喩品有六門中云。五云以佛教門出
三界苦。此用小乘教爲門。若依慈恩不
然。故玄賛云。總有五門。五以佛教門中。大
正門。邊小側門。並名爲門。體即三乘之教
行故。見諸衆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得𣵀
槃樂。然後等與大車。即是二乘俱已出門
故。以此故知。通於一乘教行二乘教行。義
苑云。以佛教門明無實體。但是三乘聲教。
引攝虛談。令離三界繫縛。逼迫兼亡。故云
出三界以望一乘俱是有名教耳。有云
相宗
徳一
言佛教門者。但應局小而不通大。故
經云。三七日思惟小智樂小法。不自信作
佛。即趣波羅奈。爲五比丘説。又云。復更
思惟。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等。又
云下劣小車。準此。法譬兩説思惟。唯局於
小。豈可通大。解云。此&MT10769;不然。蓋迷文起
盡。自怒其臂。忤之何也。今爲點示。彼合譬
文。合適子願三。初合羊車。二合鹿車。三
合牛車竟。次合免&MT10769;。文云。如來亦復如是。
爲一切衆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衆生。以
佛教門出三界苦怖畏險道。得𣵀槃樂等。
既云無量億衆生。豈止限二乘乎。此據爲
出火宅而成方便之門稱佛教門。何妨
通大。若不爾者。大乘不能出三界苦耶。
故天台意。雖曰三周開顯小圓相對。正會
於小法譬兩説思惟局
小。意在於此
而釋佛教門云。即是禀
佛通教教下所詮爲門。若別義者。是禀佛別
教教下所詮爲門也。今言佛教者。即是通
&T047368;云須兼三藏。以兩教所詮同故。今謂。二
乘可兼。三藏菩薩不斷惑故。不可俱兼
下所詮之理。共以爲門。得出三界而免&MT10769;
&T047368;云。但對藏通而立別名。由縁別理故名爲
別。別教十住。與藏通人。咸出火宅。據出火
宅同。仍可名通。十住所證。又同
兩教𣵀槃。故亦可云得𣵀槃樂
準此等義。大
&MT04800;意在文燎然固何所疑哉。請詳考之」
彼求牛人。尋教至義。亦同二乘。俱不得故
也 折薪云。謂。尋求牛車人之教。至其本
義。同於二乘。皆無得也。次引譬喩品云內
有智性至皆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文。結證
云。此即尋教至義。同於二乘。同得大車也
此意。至義者。謂。如來滅度。度之至一乘義也。如
上已引玄賛。云。然後等與大車。是也。或指事鈔云。
界內示教得出爲義。即指三乘教下義者。既違三
教一義差別門旨。故知未穩。又集成云。尋教至義。
即教理二量。
此亦例知
言亦同二乘俱不得故者。所以
尋教者亦同羊鹿。俱不得故
三所期差別。以彼一乘非是界內先所許
三。是故界外四衢道中授諸子時。皆云非
本所望 此乃對基章。彼&MT10769;云。又大乘一乘
解行何別。而言捨三而趣於一。故今章主
明所期希有也。有問。言非本所望者。本出
身子領解之文。准三周中。初周身子領解文
云。我昔見諸菩薩授&T047368;作佛。而我等不預期
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乃至我今
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等。今
日乃知眞佛子。及第二周迦葉領解文云。長
者宣言。此實我子等。窮子聞即歡喜。得未
曾有而作是言。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
寶藏自然而至者。亦是非本所望意同。此等
諸文。唯限於小。豈亦通大耶。答。引上下文
一往似局。豈宜執一而妨於大途也哉。凡
論領解。何止聲聞。四衆八部。皆有領解故。
譬品初云。世尊説是法。我等皆隨喜。大智舍
利弗。今得受尊&T047368;。我等亦如是。必當得
作佛。餘文更繁。況讀今文云。是時諸子。各
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既云諸子
各乘。即三十子天性相關者。無可疑矣。經
不簡等。理寔極成。故章安云。本求羊鹿水
水字或作小。
或作木字
期出分段。今得白牛。遣出
變易。過本所望。豈不歡喜。若據此解。是則
專約一類小機此雖擧三。菩薩亦小。所謂諸求
三乘人。而大在其中。義意灼然。
不言但
約二乘
而説。所以然者。諸大乘經。菩薩所
開。此是常談。而妙經能開&MT10769;開之人。故三
周正意。唯在二乘。然菩薩八部。義在其中。
別見中道界外
破障
尙爲所開。況藏通教。但明
界內出分段苦。禀通別教之人亦乘寶車。
得未曾有。非本所望可不信歟
是故經云。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
非本所望 折薪云引台
疏五
各隨本習。四諦六
度。無量説法。各於舊習開示眞實。舊習不
同故云各乘。皆摩訶衍故云大車。如身子。
於智慧開佛知見。具一切佛法。目連於禪
定開佛知見。具一切佛法。餘人例然。故云
各乘大車也
亦不可説非本所望言但約二乘。以經不
簡故。聖言無失故。良以門前所許今皆無
得。露地牛車本非悕冀故。今得之。非本
所望也 義苑云。反質救權。復古云。一一
作此遮者。爲彼宗固執不可迴故。言聖言
無失者。義苑云。因經不揀通相論三。昔大
爲權故無有失未穩今解。經云。舍利弗。如
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
車寶物莊嚴。安穩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
咎。又非本所望次文云。舍利弗。於汝意云
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虛妄
不。今據此文。則初誘引時。聖言明白正指
三車在外。然後諸子各乘大車。但約二乘
不與菩薩者。前三後二。果然聖言有虛妄
之咎。然以經不簡而言等與諸子。於焉亦
授菩薩著矣。聖言無失。亦必鑒焉
四徳量差別。謂。宅內指外。但言牛車。不
言餘徳。而露地所授七寶大車。謂。寶網寶
鈴等無量衆寶而莊嚴等。此則體具徳也 
基師&MT10769;云。若破前牛後別與牛。二牛何別。
故今揀別之。約同別一乘辨其徳量逈異
折薪云。言宅內指外等者。經云。汝等所
可翫好。乃至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
外等。是不言餘徳也。言寶網等者。經具
云。其車高廣。衆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
鈴。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
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花纓。重敷婉延。安
置丹枕。言體具徳者。大車是體。衆寶莊嚴
是具徳。此大車體即諸法實相。實相體中本
具過於河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此
約總相指配。故但云體具徳也淸涼。圭山。長
水。言體具徳
等者。皆齊台宗山外之計。昧乎性具者。總不可
用。襲其踵者。固不足責哉。而猶至今和者甚衆。
噫抄注者之大患也若一一別合上經文者。其車高廣。
喩如來知見深遠。横周法界竪徹
三諦
衆寶莊
校者。喩萬行修飾也。周匝欄楯者。喩總持
持萬善遮衆惡也。四面懸鈴者。喩四辨下
化也。張設幰蓋者。喩四無量衆徳之中。慈
悲最高。普覆一切也。珍奇雜寶等者。喩眞
實萬善嚴此慈悲。實繩交絡者。喩弘誓堅
固大悲心也。垂諸花纓者。喩四攝神通等
悅動衆生也。重敷婉延者。喩觀練熏修。一
切諸禪。重沓柔軟也。安置丹枕者。喩車若
駕運。隨所到處。須此支昴。此譬即動而靜。
即靜而動也。若車丹枕者。休息身首。喩一
行三昧息一切智行也。丹即赤光。以譬無
別法也。此上別合。是修生之徳。亦由本具
已上
文句
又彼但云牛不言餘相。此云白牛肥莊大
力。其疾如風等。用殊勝也 折薪云。經具
云。駕以白牛。膚色光潔。形體姝好。有大筋
力。行歩平正。其疾如風。云用殊勝者。上明
即用之體。今明即體之用。駕以白牛者。喩
無漏般若。能導諦縁度一切萬行。到薩婆
若。白是色本。即與本淨無漏相應。體具萬
徳。如膚之充。煩惱不染。如色之潔。形體姝
好者。喩四如意足稱行者心。有大筋力者。
筋喩五根。住立能生義也。力喩五力。摧伏
幹用義也。行歩平正。以喩定慧均等。其疾如
風。以喩八正道正行。遄速疾到薩婆若海
經長行云膚色充潔。偈云肥壯多力。即知。肥壯膚充
也。色潔偈略。亦白義故也。有大筋力。偈曰多力。亦略
大筋。義
意同耳
又云。多諸儐從而侍衞之等。行眷屬也 
折薪云。僕從喩方便波羅蜜能屈曲隨人給
侍。能令衆魔外道二乘小行。皆隨方便智
用。故淨名云。一切魔及諸外道。皆吾侍者
已上
文句
所此者何。衆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
死而不捨。外道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
不動。此即魔外小乘所行。皆隨方便智。並
大行之眷屬也此皆性惡之法門也。故台門云。縱云
性具善。不云性惡者。九界不
融。不成於具今章云肥壯多力多諸儐從者。即
偈頌之文折薪何以不
具擧耶
長行云又多僕從。偈
曰多諸儐從。儐導也
此等異相。並約同教一乘。以明異耳 折薪
云。問。上云同教。三一合論。今既明一乘體
用。揀於大乘。既不合三。何名同教耶。答。
由上三科差別。但云一乘。不出義相。今
既明體用等義。由詮此義故屬於同。雖
以具徳不具徳揀別。然此具徳一乘。必迴
三入一。亦是三一同義也。若爾下説三乘
根不定進入別教一乘。應可例&MT10769;云次徳量
差別雖以主伴具不具揀別。然此具主伴
一乘。必迴三入一。若爾應亦是三一合説
是同教耶。答。若別教一向揀之而不收也。
雖云三乘進入別教一乘。然知此三乘本
來悉是彼別教一乘。更無異事。則全三是
一。不同同教雖揀義別必有三可迴入。故
知今雖揀別亦不出三一合説之意也
又彼三中牛車唯一。以彼宗明一相方便無
主伴故。此則不爾。主伴具足攝德無盡。是
故經云。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無
量寶車非適一也 問。三中牛車者。爲當始
教。爲通&MT10755;頓耶。答。別教一乘別彼三乘。
如上已成。通於三教。故折薪。復古云。孔目
章中皆云三乘&MT10755;教。寂&MT06279;照照&MT06279;寂。一相眞如
復古次文云。乃至有爲無爲等宗並不同。義
理各別。則知。&MT10755;教三乘等乃一相方便耳
又況淸
鈔三云。&MT10755;頓二教雖説一性一相無二無
三。不辨圓融具徳等。二祖明以一相爲&MT10755;
教理。無可疑矣一理隨縁。
如前已辨
故淸涼釋相大
謂。恒沙性徳無不具故此同同教體具徳也。今
謂。此當台家別理隨縁
之義。今家
&MT10755;教義耳
互相即入。&MT04800;細重重等。具十玄門。
皆其相故此同別教具主伴也。今
謂。名同義異。請勿錯認
演義釋云。恒
沙性徳與起信同。互相即入即顯圓教事事
無礙。亦性具矣淸涼不然。台家破云。但有圓名。
全無圓義。唯言即。而即義不成。
今云性具。例而可知。又有引法華云。一相一味之
法常寂滅相。&MT10755;歸於空。依此作&MT10769;。例同&MT10755;教。義
大霄壤。阻矣。故文句云。唯有實相故名一相。一
相即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無相即無差別。立一切法
即有差別。即識實中有權。解無差別即是差別。即識
權中有實。解差別即是無差別。一味即是實教純一無
雜。例一相可解。&T047368;云。廣釋相味。初釋相中。性徳
秪是本有三道。又云。理則性徳縁了。事則修徳三因。迷
則三道流轉。悟則果中勝用。又云。忽都未聞性惡之
名。安能信有性徳之行。云云。此等全齊當宗別教一
乘之義。豈與&MT10755;
可同年面語哉
言非適一者。復古云。適者
往也。之也。非適所謂一也
此顯一乘無盡教義。此義廣説如華嚴中。此
約別教一乘以明異耳 義苑云。此中以
法華爲漸教&MT10755;。辨與華嚴有同異。是據
圭山妄談。又云。天台時部獨美法華。不知
法華&MT10755;歸本教者謬之最矣。又如復古破。
可見
五約寄位差別 法苑云。法華一乘豈由直
往。今二行位有何差別。故知。方便隱無二
乘而説一乘故。集成云。然彼經論約寄諸
乘顯諸地不同。今此却約寄位顯諸乘差

如本業經仁王經及地論梁攝論等中 檢
下卷中依身章。引本業云。初二三地相同
世間。四五六地寄二乘。但七地已去通寄菩
薩。又引仁王云。七地已還寄羅漢。八地已
去是菩薩。又斷惑章引地論云。初二三地相
同世間。四地已去是出世也。檢論隨經釋。
初二三地。相同世間。四五六地。相同二乘。
七地一切菩提分法。即是大乘菩薩行相。八
地已上。同佛果相。即是一乘無礙相。准上
諸文。未見皆有別以七地寄三乘菩薩。八
地已上寄於一乘。然今所以通指諸經論
證寄位別者。正依地論。但本業仁王。無簡
三一。已約寄位差別故。總爲證耳。其梁攝
論。寄三一別故。次下及依
身章
具引。而等言等
取莊嚴論。餘宜準知
以初二三地寄在世間。四地至七地寄出
世間。八地已上寄出出世間 探玄云。約
寄乘法。謂。初二三地寄世間。人天乘。四五
六七地寄出世間。是三乘。八地已上出出世
間。是一乘法。故此諸乘爲此地法。初二三
地行施戒修。相同世間寄人天乘
於出世間中。四地五地寄聲聞法 探玄
云。四地修得菩提分法。方名出世。故能
永害二身見等。又云。四五六地。總寄二乘。
第四寄當初果。第五寄當羅漢。第六獨覺。
以預流創故。羅漢&MT10755;故。用寄四五二地差
別。中間二果略不寄顯。此依地論等。問。若
爾何故仁王經第七地得羅漢果。答。此二文
各別。地論約所觀行相以配二乘。道品四地
四諦五地俱聲聞行。第六縁生是縁覺行。第
七十度是菩薩行。故非二乘。仁王下卷瓔珞
上卷約人配位。前之三地相同凡夫。故後四
地配於四果以顯地別。良由第七未離分
段故。寄同下位復古云。四地寄須陀洹等三果。即
出世間也。五地已下寄出世間。五
地修四諦等。此
解未詳何據耳
第六地寄縁覺法 探玄云。前位寄聲聞。
此明縁覺。寄法過前。四地雖出世。不能
隨世。五地能隨世間。而不能破染淨見。
此地觀察無染淨法界破彼見故。又唯識
云。第五地中。有相觀多。無相觀少。第六地
中。無相觀多。有相觀少。第七地已去。純無相
觀。今此地於無相觀退少入多
七地寄菩薩法 探玄云。前寄二乘。今顯
菩薩。次第轉勝。於無相觀前地未純。今此
進入純無相。前功用未滿。此地中滿。所成
行。謂。十度中當方便善巧行。當地成就雙
行無相行。謂。即空方便智。發起有中殊勝
行。又學無功用行
八地以上寄一乘法 探玄云。前之三地寄
同世間。後之四地寄三乘法。第八以去寄顯
一乘演義鈔解疏八地已上出出世間之文云。八地
已上既是一乘。故不云寄。折薪會云。以大疏
唯取地論意故。以三乘顯一乘。所以一乘不云寄
也。今通約諸經論。故並云寄爾。義苑亦會。云云
莊嚴論釋第七地云近一乘。故梁論亦説
八地已上以爲一乘。解云。從前三乘差別
之位進入一乘。又前位雖得純無相觀。要
待加行。作意方證。今此純熟不待加行。任
運現前故。又前通分段。此唯變易
若大乘即是一乘者。七地即應是出出世。又
不應一乘在於八地 亦對基章。彼云。勝
鬘經云。聲聞辟支佛乘者。即是大乘。又言大
乘即是一乘。今徵破之。破意可知
是故當知。法華中三乘之人。爲求三車出
至門外者。即三乘俱是出世間自位究竟也。
即是此中四地以去至七地者是也。四衢別
授大白牛車者。此在出世之上故。是出出
世一乘法。即是此中八地以上一乘法也。此
亦因便闇破彼云新發意捨下位趣上階。
非捨大乘而入於一故云自位究竟。如前
已出。義苑云。言究竟者。小乘則以三昧力
止息化城。菩薩則四智功圓。報居色頂。未

問。若爾何故梁攝論云。二乘善名出世。從
八地以上。乃至佛地。名出出世。既不言三
乘俱是出世。如何作是説 文出第十五
問淨
七相。
論曰。出出世善法功能所生。釋曰。
二乘善名出世。從八地以上。乃至佛地。名
出出世。出世法爲世法對治。出出世法爲出
世法對治。功能以四縁爲相。從出出世善
法功能生起此淨土故。不以集諦爲因。
此句明因圓淨。何者爲出出世善法。無分別
智無分別後智所生善根。名出出世善法 
答。既四五二地爲聲聞。第六爲縁覺。八地
以上爲出出世。然彼第七是何人也。是故當
知。彼云二乘名出世者。即大小二乘也。以
聲聞縁覺俱名小故 無量壽經下卷聲聞菩
薩爲二乘等。亦如下辨
二乘名通。具如下説 義苑云。如乘教開
合中也。折薪。復古云。如分諸乘中二乘段。
集成云。指殊勝門也分諸乘
二乘段
今謂。彼各有
文。不可偏指也
六付屬差別。如法華經云。於未來世。若有
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爲演説
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爲令其人得佛慧
故。若有衆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
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爲報佛恩
 原夫。大師所以明此差別者。有巧箴他。
謂。彼三車師。既不信受大乘外別有一乘
故。於餘深法示教利喜者。非汝誰耶。請可
疾改轍歟。如法華經者。彼屬累品文也。經
信如來智慧者。天台疏云。佛之智慧者一切
智也。如來智慧者道種智也。自然智慧者一
切種智也天台雖言道種智。而是則三智
一心圓融妙智。不可偏&MT90338;
有問云。
妙經所説如來智慧。既云我無量劫修習。是
&MT10769;得菩提法。今以付屬汝等。但約修生。然
演義鈔十三云。法華雖請佛智。及下廣説。但
示因門故。説衆生皆有知見。又云九上今直
語靈知眞心異乎木石。通能所證也。又大
三上云。法界是理。生界是事。攬理成事。理
徹事表。故云無別。知即心體。了別依他則非
眞知。故非識所識。瞥起遍計
妄心
亦非眞知。故
非心境。心體離念。則非有念可無。故云性
本淸淨。衆生等有惑翳。不知故佛開示。皆
令悟入。準此可通因心耶。答。甚哉。昧者理
&MT10769;可通至如此耶。法華佛慧豈偏修徳。故
荆溪云。性徳本然。藉智起修。由修照性。由
性發修。在性則全修成性。起修則全性
成修。即是修性不二妙智。生佛無殊。嗟乎。
淸涼云但示因門者。有何以也。故台門破
云。但知果地融通。不了因心本具。是也。況
特於水南荷澤知識處。錯認靈知眞心。亦痛
他所斥。不暇枚擧。往而可恥。今明。性起
品云。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有衆
生身。如來智慧不具足者。探玄云。謂。佛果
智。與衆生中因性本覺無差別故。是故即
在纒之因具出纒果法六大全體
當相宛然
以圓教中
因果無二。餘聖教中未見斯義。又云。此圓
教中盧遮那法。該衆生界。是故衆生心中亦
有果相。性體名起。起無餘起。還以性爲
起名性起。衆生及煩惱皆是性起。一切無
非性起。意則可知也。言示教利喜者。智論
六十九云。示者。示人天生死𣵀槃三乘六度。教
者。教言汝應捨惡行善。利者。爲説法利
引導メ令出。喜者。隨其所行歎之令喜。又
起信&T047368;云。示其義。教其行。得義利。行成スルハ
喜也。約教可解。又新翻云示現教導讃勵
慶喜。文義應知
解云。餘深法者即是大乘。非即一乘。故稱
之爲餘。然非小乘。是以稱深。若依天
台云。於未來世。是識付者根深智利。直説
佛慧。若不堪者。於餘深法中。示教利喜。佛
慧是深而非餘。六方便藏通
三乘
是餘而非深。
別教次第是餘亦是深。汝能以餘深助申佛
慧。即善巧報佛恩別行玄意謂。餘法即三方便故
通三教。今以別教隣於圓
故助顯圓故。
云餘而深
推今家意。一外爲餘。除小稱
深。中間三教。爲餘深法。其旨炳焉。嘉祥疏
云。問。文云。若有衆生不信受者。即於如
來餘深妙法中爲説。然小乘三藏非是深妙。
大法即是大乘。云何別有餘深妙耶。答。方
等有二。一者大乘。二者一乘。餘法即是大
乘。問。何故信大乘不信一乘耶。答。有二
種人。信大乘不信一乘。一者是小乘信大
品等。以大品等雖是大乘。未廢小乘故。小
乘信大乘自是菩薩法。信小乘是聲聞法。二
者新學菩薩亦信大品云。大品明菩薩法。
爲説大品等。是我等所行。非二乘所行也。
又慈恩疏云。若不信此經。令行餘經。謂。
遇二乘化此妙法。如其不信。且説般若
第二
大乘深法。調伏其心。後化此法問。三
車師亦以大乘爲餘深法。與今家同耶。答。
不然。彼云餘法即是大乘。是何之餘。爲一
乘之餘耶。汝等本執大乘即是一乘。以此
推之。大品般若雖爲餘深。其實大內更指
大餘何也。故今質云。即是大乘非即一乘
等。應知。別有一乘。一乘之餘爲餘深法。與
彼自別。彼但有餘名。而餘義不成也。縱
第二時指爲餘深。是不了義。應同羊鹿有
名施設。豈可讃深耶。由彼不許四乘故
致此咎也
亦不可説以彼小乘爲餘深法。以法華
中正破小乘。豈可歎其深耶。是故當知。法
華別意。正在一乘。故作此付屬也 上就
他釋。今以理責。問。他以大乘爲餘深法。
不説以小爲餘。爲對誰耶。答。章主今推
本計。迫而責之云。如嘉祥意。文云餘唯此
一事實餘二即非眞。所以明一乘是三乘中
之一。是則二方便。慈恩又云。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眞。不言餘三。又云。大乘即是一
乘。又云。任持所餘。未説一乘。以此推之。
如來智慧即一事實。不信受者即應一事實
之餘二是方便。則成彼小乘爲餘深法。&MT10769;
云。既言非眞。誰稱深法。答。豈不文云此三
乘法皆是聖所稱歎自在無繫等乎。故今破
云。此經正云。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説。無
有餘乘若二若三。莫親近小乘三藏學者。
故探玄云。一約事破二乘實滅。二約教亦
會大乘權教
七根縁受者差別。如此經性起品云。佛子菩
薩摩訶薩。無量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
修習道品善根。未聞此經。雖聞不信受持
隨順。是等猶爲假名菩薩 此之差別。及下
&MT10769;信差別等。亦可準前付屬知有巧旨。如
三車家。以根縁劣。甚&MT10769;信受別有一乘者。
宜也。折薪云。經云未聞此經者。是根差別
也。淸涼云。所以凡夫頓能信者。宿因聞熏。
此約有根。今無根故不聞此經也此解不
然。聞
與未聞。由縁增&MT04800;。雖俱結縁。今縁未熟
者。不能値佛而聞。若有縁機。感佛聞故
次經云
雖聞不信者。是縁差別也。於此大經無縁
故。雖聞不信也此亦不爾。是根勝劣。謂。二乘
雖聞如聾如啞。根性&T072479;劣故。
五千退席亦復爾耳。善財龍
女。因根力勝。能取解悟
又云不受隨順者。是
受者差別也。以唯受行布之教不受此圓
融之説也恐是未穩。今謂。受由縁語。
者就根言。如下引起信&T047368;
復古云。
根器機縁受行之者。有所不同。謂。普別二
機。或普別二法。各不同也。今按。起信曰。修
多羅中雖有此法。以衆生根行不等。受解
縁別&T047368;解云。初擧根縁二相。
根有同異。縁有增&MT04800;
所謂如來在世。
衆生利根勝時
根勝
能説之人。色心業勝。圓音一
演。異類等解縁勝若如來滅後。或有衆生能
以自力廣聞而取解者根縁
&MT04800;
意而例知
解云。此明三乘菩薩根未熟故。雖能如是
經爾許劫修如是行。不聞不信此一乘
經者何人也 有&MT10769;徳一
義鏡
究此中文。三賢
凡夫名爲假名。雖多劫行而未聞。或聞未
能無所取心受悟大經。故非眞實登地菩
薩。名爲假名如藥王品爲新發意。及智論一百
爲十地説般若。非九地所聞。況
新發
意者
故彼次文云。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
威徳法門。聞已乃至不入。不得名爲眞實
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若聞悟入。當
知此人生如來家。明知生如來家。是登初
地名爲眞實。地前以爲假名菩薩。又如瓔
珞住前名信想假名。𣵀槃三十
云實義假
名。如何將此揀三一根。抂自矜耳。答。若謂
地前以取相心若聞受等故爲假名者。此
經既明信滿成佛。不待三賢。三位普得一
切位。豈尙爲假名。故探玄云。假名菩薩者。
但依權教修行。未得一乘實行故也。非
約地前地上。若其如此。不能分二宗顯
差別矣。而瓔珞等名爲假名者。已權教説。
非今誠證。此經言生佛家者。謂。六位位位。
各明生住佛家。受職灌頂。故非單指登地。
況寄位顯。又況下文云。慈氏告善財云。汝
應發大歡喜。不久當得大果報。故無量菩
薩。於無數劫修菩薩行。汝今一生皆悉具
得。又云。過去諸佛。專求菩提。修習此行。
於無量劫諸有爲中。受無量苦。猶不値遇。
過去諸佛不具足行。善財。汝今皆得成就。
聞諸佛法。行菩薩行。如此等文。前後皆然。
汝云何通。倘不肯信。則華嚴但應爲地上
説。何故梵行品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發心
品云。初發心菩薩即是佛。與三世諸佛等。
復不可謂因中説果。十信八相。善財普莊
嚴兜率天子即是此也。請汝可早革轍歟
昔者新羅順憬。以嘗不於此經便成正覺之
文。反加毀謗而忽地裂生身陷入。如僧傳述
當知。是前法華經內餘深法中。示教利喜者
是也 意謂。牛車爾前餘深未來。假名久遠。
似事有異。權乘一揆。而其文望各有進否。
何者。華嚴以望別教一乘。貶云假名。法華
望彼自宗亦眞實故。稱曰深法。可思而解。
以望一乘究竟法故。是故説彼以爲假名。
若望自宗亦眞實也 折薪云。若望自宗亦
眞實也者。既此菩薩義當三賢。探玄因問云。
若地前過此劫數必信受者。即知地上。二
宗不別豈彼所信無十地耶。答。於彼教中
具有行布十地。漸次乃至佛果。長養彼根
器。務令成熟即自宗
眞實義
極遲之者。至彼劫數定
當信入。如其疾者則是不定。又引淸涼亦
云。若約教道。三祇未入玄亦自宗眞
實義也
焚薪
議曰。
若如復言。以十地爲眞實者。應是彼宗亦將三
賢爲假名耶。苟或如是。則無以揀二宗差別何
也。三賢菩薩。望一乘假名也。望自宗亦假名也。根
縁受者差別安住。當知。只此菩薩在此假名。在彼眞
實。二宗
異也
復古云。言以爲假名者。章中明言。
望一故説爲假名。望彼自宗亦眞實也。探
玄云。假名菩薩者。但依權教修行。未得一
乘實行也。非約地前地上。若其如此。則不
能分二宗顯差別矣義苑云以不能生如
來家故。故曰假名者。
未穩。招
徳一&MT10769;
此文意明。華嚴是別教一乘故。不同彼也
義苑云。華嚴是別教者。不共般若逈異餘乘
故也。折薪云。瓔珞經等。十千劫修行。十信
行滿。何故此中無量億等。不信此經。答。以
彼但於行布位中修行等。於圓融普賢十
信。一攝一切。猶未聞信。由此故知。二宗差
別。故今云不同彼也。有解云。謂。&MT10769;上云假
名菩薩。與餘深法是同。而於其一乘同別
是異。不可混濫。今解。此通妨&MT10769;。伏&MT10769;云。若
望一乘以爲假名者。以彼法華既是一乘。
望彼自宗亦眞實故。可稱深法。何故此文
貶爲假名耶。故通之云。此華嚴文。意顯別
教一乘別於三乘。若約同教中殊勝門。有
二中大以爲一乘。故法華云。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眞。又云。止息故説二等。又融大
同一也。故彼同教。以望大乘自宗爲餘深
法。文云。此三乘法。皆聖所稱歎等。今是別
教故。不同法華所望彼自宗。思之
&MT10769;信易信差別 義苑云。從凡至小。從
小至大。展轉較量。方見斯法高深玄要。淺
智莫窺。&MT10769;&MT10769;解也
如此經賢首品云。一切世界群生類。尠有
欲求聲聞道。求縁覺者轉復少。求大乘
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猶爲易。能信是法甚
&MT10769; 探玄云。依梵本名跋陀羅。此云賢。
室利此云吉祥。或云徳。或云首。或云勝。
非是初首上首之首。此但爲顯吉祥勝徳超
絕爲首。當體至順調柔曰賢。賢約體性。首
約徳用。於此信滿入普賢位。具有二義。若
約果。則下文賢首佛刹等。此中約因。故云
菩薩。或唯約人。賢首即是菩薩故。或唯是
法。菩薩即是賢首故。所説亦是賢首菩薩法
門故看瀟湘景。和舟入畫。
四曼拏羅等釋準思
明普行位體及相
用廣大無邊始&MT10755;俱括。應在信門該攝諸
位。成佛妙果。後學於焉莫浪看過也
解云。以此品中正明信位&MT10755;心即攝一切位
及成佛等事。既超三乘。恐&MT10769;信受。故擧三
乘對比決之 探玄釋此品中長分八科。
今略牒經。隨科當配。文云。信爲道元功徳
母。增長一切諸善法。究竟必至如來處
第三辨十
信勝能科
若生無上菩提心乃至能得生諸
佛家第四廣攝行位
中。初十住位
乃至。若得大悲心堅固。
則常喜樂甚深法歡喜
若能喜樂甚深法。則
能捨離有爲過離垢
乃至。若能安住無上道。
則至堅固不動地八地若佛功徳自莊嚴。則
得無量功徳身。若身功徳智慧具。深解一切
諸法寶十地十種自在力。皆悉究竟得解脱。
十地盡爲一切十方佛皆與授&T047368;。無有餘。
甘露法水灌其頂。十方諸佛授&T047368;竟。法身充
滿遍虛空。安住不動十方界受職
探玄總結
云。此信門中展轉鉤鎖非如鉤鎻由得於前
方能得後。非如渉路。
若行一里
則得二里
統攝如此十地等者如十味香纔
得一丸。如
小芥子。十氣齊發。若得沈氣。則
得檀氣。若得蘇合。得龍腦等
以信爲道元功
徳母。諸位行相皆信而成故。總云信能轉勝
成衆行究竟必至如來處。斯之謂也有人又&MT10769;
云。五十
二文云。此法門唯爲趣向大乘菩薩。五十一云。過
二乘位更有勝道。名爲大乘。准此。華嚴一乘即三
乘中大乘收耳。然求大乘者。猶爲易者。此乃凡夫發
大乘心。與發大乘心信佛自在力挍量&MT10769;易。然賢
首品長行文云。初發心菩薩。十方世界中示現八相成
道。或現聲聞獨覺道。或現成佛道。開三乘教。廣利
衆生。後偈文云。一切世界諸群生。能信此法。倍更&MT10769;
既長行中云三乘道。偈列四乘。明知開合之異耳。而示
現八相等者。蓋是因中初發心住説初地
果。非謂信滿成佛。云云。不足攻耳
第五無方大
用分即是十三昧門。一海印三昧門。二華嚴妙行。三昧
門。三因陀羅網三昧門。乃至。九主伴嚴麗三昧門。
十寂用無
涯三昧門
探玄云。以信滿成此賢首位故。同
普賢等廣大三業。該因及果。遍一切處。盡
一切時。常作無邊法界大用。此爲恒式。當
相而論。不依諸位。今約信門之中顯現。則
屬信收。若一乘圓教中。實則不依位。寄&MT10755;
教位相以辨之。於信滿不退之際。即明得
彼普賢法界行徳。具攝因果。圓融無礙。若
以因門取。則常是菩薩。若果門取。則恒是
佛。第六喩説玄旨分説十八喩。顯一
乘普賢十信行徳
第七挍
量勸發分如章
所引
第八顯實證成分。廣如第二
會中。復古云。信位&MT10755;心者。即十信滿心勝進
分上。得一切位及佛地等故。云成佛等事。
此是實成非變化成。非三乘境界。設有聞
者必&MT10769;信受。至今有謂。但名字觀行即耳。
非究竟即也可堂未曉台家性具
圓頓之旨。輒怒臂耳
經恐&MT10769;信。
故以三乘對決。顯二宗不同也。問。前明果
徳絕於説相。云何十信&MT10755;心。即具佛果徳
用。若十信同果徳者。即果徳是可説之相。
何名不可説耶。答。因位辨果徳者。欲彰
果徳是不可説。是故歎徳文言。菩薩在於一
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徳也今謂。此問與答
皆不然也。説之及與不説。此二無二。如上
已明。欲彰果徳之言。失圓融旨遠矣。如向
所引探玄中明。何不思邪
九約機顯理差別 義苑云云。此解鑿矣
如此經第九地初偈云。若衆生下劣。其心厭
沒者。示以聲聞道。令出於衆苦。若復有衆
生。諸根少明利。樂於因縁法。爲説辟支佛。
若人根明利。有大慈悲心。饒益諸衆生。爲
説菩薩道。若有無上心。決定樂大事。爲示
於佛身。説無盡佛法 探玄云。次五語業
徳。謂。無聲説三乘一乘差別之法。良以此
地是法師位。説法相增故。言若人根明利等
者。又探玄十六云。教化衆生亦有淺深。今即
此菩薩身中現衆生成佛者。名究竟教化
不同餘宗。故下結中名如來無極大悲度脱
衆生也有人又&MT10769;云。此偈頌中。但於大乘有其二
種。有大慈悲心即悲增人。有無上心是智
增人。非示三一差別等。云云。亦是不暇強責。若
約智悲者。如法界品文善財一生過去諸佛等文。云何
會通。思之
解云。此明一乘法門主伴具足故。云無盡
佛法。不同三乘一相一寂等法也 復古
云。主伴具足等者。如此經中。一一結通一切
時處皆説此法。又一一法門皆説十者。欲
顯無盡故。或名無盡修多羅海。與彼三乘。
不同。一相一寂即一事一理。所謂三乘&MT10755;
教一相眞如也。而言等者。孔目云。初教門染
淨即空愚法小乘苦諦之教トノ所詮實法有
爲無爲等宗並不同。義理各別也。下文云。若
依三乘。種姓差別。略有三説。一約始教。二
&MT10755;教。三約頓教。今就彼&MT10755;教以揀。明知。
此章通揀諸教三乘。無足疑者。以此下示
經意也。折薪云。一相一寂等法者。下文更
云一味故云等也。此通三教所趣。若始教
則三獸不同。河水一也。法華云。我等同入
法性等未穩淸涼云。&MT10755;頓二教。雖説一性
一相無二無三。不辨圓融具徳。正揀此也。
即法華云。如來知見。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
脱相。離相。滅相。究竟𣵀槃常寂滅相。&MT10755;
於空。是也此大誤也。又焚薪破。如前已叙。今章所
揀。即&MT10755;頓教。一性平等。一理隨縁。離言
絕想。是也。法華既是一乘同教。非爲所簡。故天台解
云。一相合上一地也。解脱相者無生死相。離相者無
𣵀槃相。滅相者無相亦無相。唯有實相故。名一相。
即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無相即無差別也。立一切法即
有差別。荊溪&T047368;云。性徳只是本有三道。解脱相者即於
業道。是解脱徳。離相者即於煩惱。是般若徳。寂滅相
者即苦道。是法身徳。無生死等寄修以釋。即無住本
立一切法。理則性徳縁了。事則修徳三因。迷則三道流
轉。悟則果中勝用。如是四重。並由迷中實相而立故。
無明實相俱名無住。今以無相對於差別。專指實
相。名無住本。無住即本名無住本。云云。
當知。是乃同別一乘之義。豈可是&MT10755;教乎
以此地中作大法師。明説法儀輒。是故開
示一乘三乘文之差別 探玄云。前地雖得
於無相中無功作行。而未能以無礙解隨
機説法。今此進修令證彼法。是故來此據
地前
無次。地上却次。
即寄顯意。可知
十本末開合差別。如大乘同性經云。所有聲
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諸佛法。如是一切
諸法。皆悉流入毘盧遮那智藏大海 即隋
崛多譯又唐日照翻曰
證契大乘經
折薪云。亦名一切佛行
入智毘盧舍那藏經。此經有四十地。初説佛
十地。一名甚深&MT10769;知廣明智徳地。乃至。十
名毘盧遮那智海藏地。次聲聞十地。一受三
歸地。乃至。十阿羅漢地。縁覺十地者。一昔
行具足地。乃至。十習氣漸薄地。其菩薩十
地。即初喜地等是也。海妙深持菩薩問云。一
切自地從何處生。佛言。從佛地生。又問。解
脱解脱彼此如何。佛言。河水海水彼此異否。
菩薩答曰。廣狹有異。佛言。聲聞等解脱如
彼河水。如來解脱如大海水。又問。諸大小河
流入海否。佛言。所有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
法。諸佛法。如是
一切諸法。皆悉流入
毘盧遮那智藏大海
等。如今文引。復古科釋云。
初引示二。初如大
乘下
本末分異。所有下至諸佛
法本末分異也。諸佛法是本。餘法是末。故
二宗差別也。二如是
會末歸本。如是諸法是
前二乘幷菩薩法也。皆悉流入者。會前三乘
之末歸遮那之本法也。經文甚顯。集成云。
如是等者。即聲聞等三法。毘盧等是佛第十
地。擧後攝初。十皆佛法。會末歸本。故云
皆入如上諸解皆並不得經幷章意。如次下辨
此文約此本末分異。仍會末歸本。明一乘
三乘差別理耳 折薪云。此文初約本末分
異。即三乘法爲末。佛法爲本。仍會末歸本
即四法皆入智藏大海。既此經亦名一切佛
行入智毘盧舍那藏經。又佛第十地與今名
同。但海字前却。若三一對説。即佛法爲本。
既是對論。未爲絶待。若對待兼亡。則佛法
亦爲末也。即以智藏大海爲本。此例如淸
涼釋依處中。染淨融通四句內。若染淨對
説。華藏爲本。刹種所持世界爲末。若理事
相望。則前三句皆末或唯染。或唯淨。或居華
藏內娑婆。此三句皆末
四句復爲其本或泯染淨相。
盡同一法界
今此藏勢。例同
此也。故經中釋佛果第十地云。爲諸菩薩。
説一切法無所有故。復吿令知一切諸法
本來寂滅大𣵀槃故。據此則知。毘盧遮那智
海藏中。本來寂滅。方爲絕待也焚薪議曰。此
説本末承
易簡之緖餘也。然且深非章旨。而有五過。謂。本末
混濫失。差別&MT10769;辨失。以一爲三失。一開權實失。
廣鈔無用失。何者。會末歸本門中一乘。通本末末非
三乘。則本末混濫失。章家自斷。本末分異。會末歸
本。明三一差別。豈容一門本末混濫。若此混濫。何
成差別。又一乘既通爲末。末是三乘。以一爲三失。
設欲説彼一乘自有深淺。如徳量中同別二門。俱爲
能揀。今約本末以分三一權實。汝應一乘自開權
實。今章釋彼經意者。初段本末分異。從如是下。
會末歸本。一切諸法。三乘未也。毘盧遮那智藏大海。
諸佛法一乘本也。既爲二段。義自不同。固欲會彼
第十地者。即曰擧後攝初。義則無害。何須穿鑿。
或作彼經之疏。尙可從容。今解此章。全成妄誕。又
復全鈔諸地之名。於斯何用。是則亦有廣鈔無用失。
火之
晩矣
復古云。本末分異。前分四法也。仍會
末歸本。即如是下。會一切三乘法。歸第四
諸佛法也。章語如揭日月而行也。何其惑
哉。智藏大海即諸佛十地中第十名也
謂。蚌鷸相爭。吁夫危哉。余今對破舊以顯
經章意。其旨&MT10769;見。特縷述之。舊云諸佛法
是本。餘法是末。故二宗差別者。此解不然。
此是唯於三乘宗分本末異。故孔目曰。依
大乘同性經。有三種十地。聲聞十地。縁覺十
地。佛十地。爲招引小乘末分。菩薩屬其中
攝。聲聞等解脱。如
河水。是也同於大乘如來解脱如
大海水是也
&MT10755;教之義故作
此説。又探玄云。無始法性。本隱今顯。名之
爲證三中證道爲本。虛空平等。譬地證智。故同性
經云。復吿令知一切諸法本來寂滅𣵀槃故
依本所成方便行徳。依教修生。名爲阿含
依本開末。三中教道爲末。如空中鳥跡。如上教證。謂
之本末分異。下行位章云。三乘行位。是約信解阿含
門中作
是説也
明知。舊云三一對論未爲絕待。
及云二宗差別者。皆非矣。舊又云。如是諸
法。是前二乘幷菩薩法即聲聞等三法。除諸
佛法。復古集成。並爾
對待兼亡。則佛法亦爲末者折薪
&T047368;
此僉不成。
經上既言所有聲聞法乃至諸佛法。次全指
上言如是一切法。云何可除諸佛法耶。又
豈可更亡對待而始爲絕待乎。又妄將諸
佛法與遮那海通爲一乘。爲末爲本。會末
歸本。則本末混濫。文既云流入。是會末之
義。當同教攝千峰勢到獄邊盡。
萬派聲歸海上消
故決擇意中
云。堪進同教一乘者。則見自所得三乘之
如文云聲聞法乃至
諸佛法。亦準此知
皆依一乘無盡之教
文云遮那
智藏海
起。是彼方便阿含施設。如華嚴經
同教中説。又如法華會三入一等。是也。豈
得遮那智海藏中本來寂滅方爲絕待。是別
義非今文意。此同性經上。約三乘&MT10755;教本
末分異。如是下會末歸本。故云流入。是同
教一乘義炳也。舊云智藏大海。即諸佛十地
中第十地名。擧後攝初等者。特爲妄解謬
之甚矣。察其所由。以執海水與海其譬爲
一。然佛第十地既名智海藏地。今言智藏
大海。何以爲齊耶。況彼皆但行證智。此乃
智冥理體。故探玄云。此十地法即是縁起證
理聖智。謂。有生成任持佛果等用名地。
混融無礙。總爲一團。故云智藏大海乃是
水流
元在海。月落不
離天之謂也
又彼三乘&MT10755;。此同一乘。三一
既別。不可一律而混。請後學幸精審焉
此上十證足爲龜鏡 義苑云。謂。如上十
門。經之與論。證成三乘外別有一乘。如觀
指掌。類彼蓍龜辨其吉凶。明鏡鑒其姸醜。
集成引大鈔云。神龜有靈。能知吉凶。秦鏡
照膽。能鑑邪正也
其別教一乘所明行位因果等相。與彼三乘
施設分齊全別不同。廣在經文。略如下辨
 義苑薪。復
集同
即指所詮差別中行位章等。折
薪云。縱無上十重教證。但依所詮中行位等
義異故。尙須分宗。況復有十重證耶指事
但指
施設異相。然能詮故非也。況
今章既云行位因果等乎
縱無教證。依彼義異。尙須分宗。況聖教雲
披。煥然溢月矣。而守株之類。聞説駭神。深
可悲矣 復古云。三宗寄於五教。則有二
説等。後説全在涼密之臆判。然可堂如何
不能防邪。而尙有所須耶。可哀也哉。言
守株者。韓非子曰。宋人有耕者。見田中株
兎走觸之折頸而死。因釋耕守冀復得兎。
愚之最矣
故經云。所未聞經。聞之不疑爲希有也 
淨名香積品云。所未聞經聞之不疑。又屬
累品云。聞是等經。必多信樂。發希有心。
當以頂受彌勒復有二法。名新學者。不能
決定於甚深法。何等爲二。一者所未聞深
經。聞之驚怖。生疑不能隨順。毀謗不信。
而作是言。我初不聞。從何所來。二者若有
護持解脱如是深經者。不肯親近供養恭
敬。或時於中説其過惡。有此二法。當知是
新學菩薩。章意準知
華嚴一乘教分&T047368;輔宗匡眞鈔卷之一







華嚴一乘教分&T047368;輔宗匡眞鈔
卷二

  日域京西華嚴寺住持僧&MT04537;鳳潭撰

二該攝門者 復古云。若但明分相。則唯權
實不同。義非絕待。豈知一外無三獨一圓
極。今備該諸權。統攝一切。方盡圓融無礙
之大宗
一切三乘等法。本來悉是彼一乘法。何以故。
三乘望一乘。有二門故。謂。不異不一 義
苑云。海印定中炳然齊現一切偏圓賢首品廣
擧成正
覺轉法輪等八相。及聲聞縁覺等三乘竟。即總
結云。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者
妙嚴品
説。菩提場地演一切隨宜之教。是故此云一
切三乘悉是彼一乘法。復古云。一切三乘本
來是一乘。良以三乘無體。攬一成故。則經
云。於一佛乘分別説三。祖曰。普法所成故。
既無自體。全攬一成。故本來是一。昔説三
乘。派總爲別。今言即一。攬別成總。乃成
普法也。吾祖復曰。一切即一者。會別歸總。
顯一甚深故。一外無三。方稱圓極也。折薪
云。言一切三乘本來等者。此正明該攝義
也。故下決擇。其意中。三依一起。會三歸一。
即是同教。若知彼三乘法本是一乘。即是別
焚薪破云。以同
爲別。一謬也
此約法以明也。下徵釋中
但以義出今別教之何以爾。義當同教意。
故下指如同教中辨也。此例如由理事無
礙故。方得事事無礙故。次以三一不異之
因成今三乘本是一乘之宗也焚薪斥云。祖
曰。不一是分
相門。不異是該攝門。總二門。而
爲別教。汝謂屬同。是謬也
何以下者。徵有
二意。一順徵云。上既廣辨三一不同。何故三
本是一乘耶。又反徵云。既三本是一乘。何得
上廣辨三一不同耶。此初以分相徵該攝。
次以該攝徵分相。故進退具二意也。以三
下釋亦二義。初釋上順徵云。由不異故。此
該攝門中。三乘本是一乘也。二釋上反徵
云。由不一故。前分相門廣明三一不同也。
只由今不異不一成此該攝門。復釋成上
分相也。故下以不一是分相門。不異是該攝
門也。若不得此徵釋之意。&MT10769;見斯文玄旨。
復古云。前曰三一不同。何以復説悉是。故
徵也。義苑云。有二門故者。謂。不壞相故不
一。體含容故不異。是以上之一乘三乘。克就
別教而説
初不異中亦二。一以三即一故不異。二以
一乘即三故不異
折薪云。此中不異雖有二義。謂。三即一。一
即三。皆是三乘望一乘説。下不一門亦然。
故上標以三乘望一乘有二門故。若爾一
乘望三乘。還有二門否。答。據俱齊。亦有
此二門。但此中初釋成前三本是一乘義。故
唯辨三乘望一乘也
問。若據初門三即一者。未知彼三爲存爲
壞。若存如何唯一乘。若壞彼三乘機。更依
何法而得進修。答。有四句。一由即一故
不待壞。二由即一故不礙存。三由即一
故無不壞。四由即一故無可存 義苑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