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五教章通路記 (No. 2339_ 凝然述 ) in Vol. 72

[First] [Prev+100] [Prev]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實。何以爲權。答以實體不足故。不説一
切皆有佛知見故。故屬三乘。縱談一乘一
性。但有理性同車。而無果性果車。今章約
果。故説皆空。並爲方便事。須捨方便。而
趣正乘。然後成佛。故非究竟。非究竟而
是權也。問清涼曰。□不滯方便。故不
會之。何謂趣正乘是方便耶。答曰。祖師
但云不滯方便。不言是方便。雖不設會。
根熟而自歸。譬如寄食旅亭雖不遣而自
性矣。清涼曰。謂昔日雖有大乘亦説如來
藏性。涅槃法身眞常之理。未曾顯説一切衆
生。皆悉具有如來知見。唯爲一事。出現於
世。不爲於餘。則一乘三乘。昔權今實。於理
照著。故叡公云。至如般若諸經。深無不極。
故道者以之而歸大。無不包。故乘者以之
而運。然其大略。皆以適化爲本。應勸之門。
不得不以善權爲用。權之爲化。悟物雖
弘。於實體不足者。皆屬法華。固其宜矣。
則昔有實。總屬三車。爲方便也已上集成&T047368;
主。問答數條。頓決心疑。恐繁不載。問此權
實門。三乘權中。羊鹿二車。爲是愚法通大
乘耶。答此是集成&T047368;中。一段問答。彼答文
云。此有三説。一云愚法。一云通大。一云倶。
今從第二。太一云。聲聞等爲究子。是所引
故。知小乘外。別有三乘。又準天台。藏教斷
而不動。無量義經斷而動。故非愚法已上
花經意。愚法小乘。雖在所引中。依終教意。
非實斷惑。唯是折伏。實斷惑者。大乘中三。
是故三子。實出界外。故三中羊鹿。是大中羊
鹿。漸漸誘引。入一乘故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三&MT10755;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四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章若彼三中牛下。二遮破異執。於中亦二。初
破執實。二遮設救。初中亦二。初牒異執。二
致遮破。今初。若彼三中牛。亦是實者者。是
三車宗。所建立義。欲遮破故。牒擧彼計。
法相三論兩宗。倶立三車之義。攝盡一切出
世乘門。不許三外別有白牛。然此二宗。所
説旨歸。未必三車三乘義途。法相宗旨。建
立法相。決擇研覈。陳唯識義。窮轉變相。三
論宗旨。糺擧執著。破片遣蕩。到無執處。無
方自在。故此二宗。設立四車。不妨決擇破
遣之事。然和通此二宗諸師。倶立三車。不
許有四。故此兩宗。言三車義。但法相宗
旨。陳附順。攝乘立三乘。盡出世機。收性
立五性。窮究衆機。深密瑜伽本源。説此義。
唯識佛地支流。和此法。由此義故。託譬唯
立三車。就法唯建三乘。若分權實。應迴之
者。即是權施。即不定性聖菩薩故。第三牛車。
決定是實。以無上故。以深廣故。總而言
之。三乘眞實。顯了之説。一乘密意不了之
説。出世乘門。事決定故。是故三乘眞實了義。
聖不定性。要入一乘而説一切。故成密意。
由密意故。言不了説。是故法相。成三車宗。
三論宗意。雖局三車。不立三乘定種性義。
不説五性各別之事。一切二乘皆成佛果
故。本乘聲聞。雖入無餘。無量劫後。還生心
識。迴心向大。終成佛果。此世迴心。當不定
性。如舍利弗等。終成佛果。三論祖師。興皇
法朗金陵吉藏等。皆立此義。是故二宗。雖共
三車。有此不同。非全一類。問今章立四車。
遮破三車義。其三車者。爲竝遮破二宗義
耶。爲隨一耶。答立三車者。皆被遮破。是
故二宗。是其所破。問復古&T047368;云。相宗不信
三外有一。以門外牛車。混於露地。二牛不
辨故。今判云。三中牛車。同於羊鹿。倶屬方
便門也。露地大車。爲眞實相已上此解釋意。
破相宗。不言三論。何言二宗。答法相所立。
執三乘定。章主之世。盛弘此義。執見紛諍。
故擧破之。三論諸師。未必如是。非三乘定。
唯解義耳。但不妨其遮破之内。又金陵所
釋。諸章疏等。大宋後代。逸不流布。是故&T047368;
主。不能擧之。日域盛弘。章疏是繁。故彼所
計。知在破中。日本先徳。指事私&T047368;。皆擧二
宗。顯遮破相。問遮二宗義。有傍正耶 
答破三車義。二宗是同。然章所破。正在相
宗。兼攝三論。隨文可知 問且法相宗。唯
羊鹿車。以爲權假。牛車爲實。其相云何。答
譬是三車。法是三乘。隨擧即得。體無異故。
玄賛第四云。此經亦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
非眞。密遣二人。息處説二。羊鹿非眞。不
説三言。從勝至劣數。佛乘第一。獨覺第
二。聲聞第三。無第二獨覺。無第三聲聞。非
無三乘之中大乘體極。極勘梵本。云無第
二第三。今翻之略故。云無二亦毎三也已上
又云初雖作二乘。後皆作佛。得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得佛正智。種別能知一切法。故
正是牛已上此釋方便品文。云是諸衆生。
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之文。又
釋經云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説。無有
餘乘。若二若三云。以此一乘爲衆説法。
都無第二獨覺第三聲聞。從勝至劣。爲次
第故。不以修習淺深難易爲次第也。故此
經中。第一周云。餘二則非眞。第二周云。密
遣二人。第三周云。息處故説二。不説於三。
故知不是總無三乘。但應知今所説義
也。會彼所修教理行果。爲今大因。勸住大
已上既唯三車。無有別一。是故會破。唯
局二乘。破二歸一。會二爲一。一者三中大
乘。羊鹿權教。入牛車故。玄賛又云。二乘不
知二爲方便。執二乘果。以爲眞極。今説
二涅槃。但爲化城。説二菩提。但是羊鹿權
教所設。非是二果所得所證菩提涅槃眞勝
極也。破彼情執有二果極。故説爲一。即經
所言。諸求三乘人。有懷疑網者。佛當爲
除斷。令盡無有餘乃至本論末後。亦云云。方
便品有五分。示現破二明一。不説破三等
已上此明總相唯有三乘無有別一。三中牛
車。即是眞實。亦名白牛。陳此義已。破四
車義。故次文云。或有説言。破三執故。
破二。如薩婆多。執佛化身。以爲眞佛。今説
爲化。故破三執。此亦不然已上細
破如彼
是故相宗。
於三車中。羊鹿是權。牛車是實。法華宗旨。
唯此牛車。最極殊妙。究竟法故。非謂三外
有別白牛。故今章主。牒彼計云若彼三中
牛。亦是實者也。非是假設。預致遮遣。被宗
公白。作此釋故 問三論宗家。唯是三車。
無有別一。三中牛車。即大白牛。最極究竟。
其相云何 答嘉祥宗意。三乘往判。聲聞縁覺。
決定是權。菩薩大乘。唯是眞實。無有權大。
此大乘外。無有別一。法華已前所説。三乘
二乘是權。菩薩即實。今法華時。破此會此。
唯在二乘。不關菩薩。故三車中。羊鹿是假。
牛車即實。即是白牛。非是別體。故索車時。
二乘索車。本不得故。菩薩不索。未至得故。
法華玄論第六云。尋大小乘經始終。皆明佛
乘是有。如初教明佛乘是有。至法華。亦明
佛乘是有。以始終明佛乘是有。是故不索
也。後見法華論。亦明唯有佛乘無有二
乘。凡有二義。一者云。無有二乘涅槃。唯有
大涅槃。名爲佛乘。前已答竟。二者總序方
便品。有五分明義。但爲破二明一。若爾
不言無有佛乘。菩薩何所索耶。法華前後
又無有言佛乘是方便。但言二乘是方便。
故二乘人索。菩薩不索已上又云若言昔明三
乘皆是方便者。從大品已上。乃至法華之
前明佛乘。皆是方便。若佛乘是方便。六度等
因。亦是方便。若爾者。付窮子財。此之珍
寶庫藏。皆是方便説。竝應非眞實也。若付
財之寶。遂是夜光。非魚目者。大品明佛乘。
已是眞實。不名方便已上本經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眞。息處故説二等。由此文故。唯
有三車。會三歸一。義理成立。金陵説文。陳
述此義。散到布置。不能具引。斯乃三車之
中。二權一實。牛車之外。無有別一。故章牒
云若彼三中牛。亦是實者也。此亦非假説。
分明正説故
章長者宅内下。二致遮破。言長者宅内引
諸子時等者。此中意説。三界舍宅。欻然火
起。諸子在中。父於宅内。告諸子言。門外有
車。是羊鹿牛。汝等疾出。至彼處所。取彼彼
車。長者意謂。小子取羊車。中子取鹿車。大
子取牛車。如此令隨欣。是時諸子。爲取
其車。競出火宅。到露地處。三類諸子。各欲
得車。是故大子。亦爲取其牛車往彼。欣
羊鹿者。出至露地。不見二車。本是虚指。
無其體故。牛車亦爾。亦虚指故。牛車若實。
菩薩大子。到四衢處。可得其車。而不能
見。何故爾乎。既不得見。明知牛車亦同羊
鹿。虚指無體。既不得車。是故諸子。從父長
者。亦索牛車。即同二子索羊鹿車。言本所
指車所住處者。即四衢道中。露地之處。父
於宅内。告示言車在此處。故既索牛車。明
知體無。如羊鹿車。不得故索是故三車皆是
虚指。假引諸子。令出宅故。言出火宅者。
離分段死故。經云。但離虚妄。名爲解脱是
也。言不得車者。出界分齊。非實事故。經
云。其實未得一切解脱是也。一切解脱者。
離變易死也。言虚指者。於未極處。如其
極處指。此示此誘諸子。故長者之意。爲令
出宅。相似實事。指示誘攝。諸子不知長者
密意。謂爲實事。堅執不捨。不欣上法。無
進勝位。如來長者。漸漸陶練諸子執情。遂
令遣執入一乘道。一乘機熟。故索三車。三
車無實。堪進入一。是名索車。權大之益。
既非實果。故趣一乘。令機純熟。故求牛
人。同彼羊鹿。不能得之。不得牛車。權大
非實。乞索牛車。一乘機熟。今章下文。明光
宅師四乘中云。臨門三車。爲三乘。四衢所
授大白牛車。方爲第四。以彼臨門中牛車。
亦同羊鹿。倶不得故。餘義同上辨已上
同上者。即今文也。三一權實。彼此大同。清
涼大師。大疏一上。具録光宅師義中云。以
臨門牛車。亦同羊鹿。倶不得故。竝無體故。
諸子皆索故。是三皆虚指。以爲方便已上
義釋云。以臨門牛車下。二出所以。有三所
以故。三乘是權。而義勢連環。一亦同羊鹿。
倶不得故者。羊鹿是虚指出門不上車。牛
車若是實。出門即合上牛車。亦不上。明三
皆虚指。約法而説者。皆指三乘出三界
門外。二乘出三界。此有眞實證。菩薩出三
界。豈有眞實證。倶無實證。名不上車。明
知三乘。皆是權設。二竝無體故者。既不得
車。明皆無體。以無可得故。長者虚指。三
車實無。界外三乘。明是方便。盡無生智。是
二乘車體。丈六權智。是牛車體。二乘之智。
即非眞實。丈六權智。豈有實耶。然上不得。
約人就法。今明無體眞就法明。三諸子皆
索故者。復成上義。向若有體。即不合索。
諸子皆索。明皆無體。不見羊鹿故索羊鹿。
今索牛車。明無牛可見。故彼經云。爾時諸
子。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
車牛車。願時賜與。既索牛車。明同無體。故
牒索耳乃至由是故知。三乘皆索已上
彼文
三種所
以連環相者。門外三車。倶不得故。明知無
體。竝無體故。諸子皆索。此順次第。若逆次
第。諸子索故。定知無體。以無體故。竝不得
車。若作問答。何故求索。以不得故。何故不
得車。以無體故。何故無體。以虚指故。何
故虚指。爲出宅故。方便爾故。准清涼意。消
釋章文。亦有三意。而文有二。謂而不得故
復更索耶者。不得是第一所以。更索是第
三所以。然上牒三車宗所立義。云若彼三
中牛。亦是實者所言實者。即是實體。次破
中云。此應亦出。即得見牛車。所言見者。
見體也。出已應見。而不見之。所以不見
者。以無體故。以意取有。無體義故。同大
疏三義滿足。而無體義。可在第一。章意在
初。亦義便故。一竝無體故。二倶不得故。三
諸子皆索故。以三所以。順逆次第。更與連
環。相成相釋。以無體故。三竝不得。以不得
故。諸子皆索。以求索故。明知不得。以不得
故。明知無體 問章牒三車宗義。云亦是實
者。*以亦之言。是有何意 答*以非三車
宗。應唱言之語。以四車宗意。置此亦之語。
謂汝如吾宗白牛是實。以三中牛車。亦爲
是實者。以此意故。置亦言也 問依經何
文。立索車名。答折薪&T047368;主。釋此義云。經文
本無索寫。但取經中願賜我等三種寶車之
辭。義言索耳已上此釋章文復更索耶之索
字也。金陵大師。法華玄論六云。文中無索
字。但有賜言。長行明時賜與。偈中云願賜
我等三種寶車。雖無索字。言但願時賜與。
即是索也已上光宅。天台。太子疏等。皆言索
車。竝此義也。慈恩疏中。亦用索字。問三車
兩宗。牛車言實。準光宅意。有此三難。云何
三車會通此難。三種難者。牛若實者。可有
其體。若有體者。可得牛車。若得牛車者。
不可索牛車。然無體故。不得。不得故索
牛車 答三車兩宗。各有所立。且法相師
意者。門外三車。各有求索。以生空智。爲羊
鹿體。二乘之人各實得之。是故發智。斷惑
得果。至自乘極。然其所餘種智定等。未能
證得。爲得此法。精勤修習。名索二車。今
此牛車。菩薩乘人。無漏正智。以爲牛體。無
漏後智。爲牛車體。自位後智。雖已證得。遠
望佛果。求其妙智。以佛果智未證得故。非
謂彼牛及以牛車體都無故。本不可得。不
可得故。即不得之。以不得故。即求索之。
牛體是實。牛車體亦實。然車有未得之處。是
故求之。故汝三難非難所攝所各異。互不
開。如是開決。無有所妨。玄賛第五。解
諸子索車云。隨三乘機。皆於佛所。專意希
求自乘妙智。義同。於父各索其車。二乘之
人。離分段死。已得解脱。證於四諦。入於化
城。已名出宅。專於佛所。聞思修習。種智了
達。求證諸法名索羊鹿。菩薩之人。依此
本論。初地已上。雖離分段。未證解脱。不
名入城。不疲倦故。不入有餘。不説菩薩
入化城。故入無住涅槃。亦息分段死。縱名
入城。未乖道理。若爾亦應許上羊鹿。故
知但如初解爲善。已伏煩惱。□出分段
死。亦證四諦。亦名出宅坐四衢道。求佛妙
智。亦名於父索其牛車已上壽靈大徳。引此
全文。爲索車異解之一。攝釋施一問答。顯
示要旨。今即載之。彼三本云。疏隨三乘。至
各索其車者。問此中二乘。爲迴趣者。爲未
回心。若已回心。但合趣牛。何求羊鹿。若未
回心。自果已滿。云何疏云皆於佛所。專意希
求。答爲二釋。一云。未回心者。練根修定及
餘功徳。亦名希求。故疏次云。求證諸徳。名
索羊鹿。諸徳即彼禪定等也。二云。佛指種
智。名之爲車。出宅不得。故專意求。先所許
智。名爲希未。希*未種智。勇證諸法。議曰。
順疏上下。此後釋善已上此中答意。就未回
心之者爲言。始出火宅。方得果證。未會
一乘之已前故 問三乘宗義。如是成立。若
爾此上章主意何 答章主意云。三乘必從
一乘流出。於一佛乘。立三乘故。竝假施設。
本無實體。然三乘人。執彼三果各有實體。
以成情謂。剋體言之。唯一佛乘。既同無
體。豈獨牛車。得有實體。又羊鹿二種。一切
無實豈得羊鹿竝有實體。唯其二車。是假
立乎。二乘因果。皆是菩薩。無生法忍。無二
實果 皆是假設。生空無漏。非極果故。三
中菩薩。斷證出界。淺近之果。皆同二乘。非
是實故。由此義故。三中牛及以牛車。竝皆
假立。非離一乘有其別體。是故菩薩。亦入
一實。三乘非實。同一類故。此乃法相大乘。
五性差別。三乘各定。由此義勢故爾。章主
之意。望法相宗。應如是知其順違相。然章
中言。全依光宅。彼師義趣。所由爾故。其三
論師意者。三乘之中。二乘是權。菩薩是實。昔
於一乘。開爲三乘。言其開者。一乘是本。其
上分出聲聞縁覺。二乘是末。本末合論。以
爲三乘。不同餘宗一乘爲本。其上開三。
以爲枝末。是故一乘。即根本法。三皆枝末。
本末合四。今三論宗。總是三乘。智論斗米一
上。分二以合一。總爲一斗。即此意也。今法
花時。見昔二乘。其體是無。無有眞實。故出
門外。望羊鹿車。其體皆無。其牛車體。本一
實無有改變。始終是有。昔説三乘。其中菩
薩。即是眞實。今會二乘。即歸此一。是故羊
鹿。其體竝無。以體無故。倶不得之。以不
得故。即求索之。其牛車者。既是一實體。是
本有。以有實故無不得之。以獲得故。無
有索之。所以然者。二乘之人。至許車
處。不見其車。故索果車。菩薩之人。未至
許處。是故無索。佛果大車。應索之時。未來
至故。不同二乘至應得果之處。而不見
果故。即索之。二體無。不得故索。牛車是
體實。應得故不索。法花玄論建立十義。廣
明二乘必定索車。菩薩必定無索車義。破
邪立正。文義繁廣。今略引其最要玄文。彼
第六云。本以三車。譬於三果。故云今此三
車。皆在門外。二乘人出門外。至許車處。覓
果不得。可言索果。菩薩之人。未至
處。覓佛果不得。何有索果耶已上此十
義中第一
又云。
小乘法中。尚無出三界菩薩。何得言菩薩
出三界而索耶。又三十四心成道。無出觀
義。豈有索耶。又本就佛索果。釋迦菩薩。就
誰索耶。又大乘經中。明有十地至第六地
時。斷三界正使盡。豈不知有七地而就
佛覓究竟果耶已上第二
義中之文
又云。經明三乘是
方便。可言索三。又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
非眞。又云世間無有二乘。唯一佛乘。以此
推之。唯索二乘。不索佛已上第五
義中之文
 又云。
既有三人索者。何故無菩薩領解耶。但明
二乘領解。不明菩薩領解。故知無菩薩索
已上第八
義中要文
 又云。合賜車云。不令有人獨
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度之。獨取滅
度。可有二義。一者昔日菩薩。受&T047368;作佛故。
菩薩獨得如來滅度。二乘人。不得作佛。故
不得滅度。今日令二乘人亦得如來滅度。
故名等賜。二者二乘人。獨取小乘滅度。今
令同得大乘涅槃。以此二文推。無菩薩索。
有菩薩獨得如來滅度。菩薩何由更索。
又昔二乘人。獨取小乘滅度。故今以大車
賜之。菩薩不爾。云何賜菩薩耶。即以此
文破四車義也。若三乘皆索。則失獨得滅
度之意也。夫論獨者。此是偏謂此人得。彼
不得。故名獨。若三乘皆索。何有獨耶已上
第十
義中
之文
上陳三論宗牛車眞實義之中。已引十
義第三第六之文。餘三義中文。恐繁厭不
引。玄論如是以十義。陳牛車眞實不索。羊
鹿非實故索 問小乘教中。所説菩薩。未
出三界。無索車者。若出三界。可有索耶
 答不爾。三十四心。斷結已竟。已出三界。
即是佛果。故無索義問大乘教中。所説菩
薩。至第六地。斷三界惑。是出三界。有索
車耶。答此亦不爾。既知七地已上等竟必
應成佛。是故不索 問將成佛時。有索義
耶 答不爾。成佛次定。最極眞實。是故無
索。不同二乘出三界外無實故索。是故大
小乘教。菩薩始終。決定無索車義 問金陵
師意。索有何義。答義疏六云。但索車譬。凡
有二門。一爲無索假設索譬。二約疑情明
有索也。言無索而假設索譬故。凡有二
義。一爲欲顯三乘是方便。二欲顯一乘是
眞實。顯三乘是方便。明道理無三。顯一乘
是眞實。亦道理有一。蓋是一經大宗。故假設
索車譬也乃至文
廣略之
所言就疑情有索者。然
迷悟二門。倶無有索。昔既執三。則見有車。
證得小車。便不索車。今若領悟。知有一
無三。亦不索三而今言有索者。約將今
無。微覓昔有三。故言索耳。佛昔説有三。
經明無三。或者將今無三。微覓昔有三。
故言索耳已上此疑情者。索人意云。以今見
之。無有三乘。何故昔日説有三耶。法花機
熟。故有此疑。父昔所許。三種寶車。今都不
見。願時賜之。在何處耶。是故然後與白牛
車。義疏又云。問爲二人索三。答據出門而
索三。但是羅漢辟支二人。索耳。小乘明菩
薩從初發心。乃至補處。未斷煩惱。猶是凡
夫。故在門内不得言出門外。索車。大乘
菩薩。出三界外。自知未至佛果。亦不索
車。又三車譬三乘果。羅漢辟支。至二果處
見果不得。故索果也。無有菩薩至佛
果處。不*見佛果不得。故無菩薩索佛果
車也 問若爾但二人索。但應索二。何得
索三耶 答一人二人。倶得索三。無所疑
也 問若爾言二人索者。何得文云諸子
索耶 答蓋是總相。稱爲諸子。非是門外
三人名爲諸子。故後合譬。釋云若見無量億
千衆生。出三界苦。得涅槃樂。此但明二乘人
出三界。得涅槃樂。不説菩薩。則知不必皆
是三子索也 問頗有菩薩。亦有索車不。
答若據門外。無菩薩索。若通論門内。約疑
情。亦昔説有三。今説無三。菩薩以無徴
有。亦有索也 問既其索三。云何賜一。答
既以疑情。故。索疑是解律。若有解律。則大
機已動。扣佛説一。即索一。故後賜一也
已上此等問答。妙養神解。不憚繁厭。引載顯
義。由此義故。三中牛實。所立有由。不可
微難。問今章主意云何。責此會通義。以影
宗旨。答以章主意。見彼宗義。二車體無。彼
此無異。至牛車者。大有混亂。不知三外
有一。不識一外有三。遂以一混三。以三
混一。設牛車之計。徒然不顯。賜白牛之
趣。虚焉無滿。故移白牛之徳。即附小牛之
上。掩虚指之構。忽負大車之飾。泯黄牛之
色。直染白牛之色。枝葉立破。雖是巧妙。根
本盤折。事已乖差。宗途混雜。源由玆焉。章
主之意。對三論宗。應如是知順違之相 
章亦不可説界外索車下。二遮設救。於中亦
三。初正破。二引證。三結成。初中亦二。初直
遮救。二出所以。今初。言亦不可説界外索
車但是二乘者。此擧古師所立直破。以彼
古師。言菩薩不索車。唯二乘索車故。直
牒破之。問此破何師。答破嘉祥師。彼師專
陳。二乘索車。以體無故。菩薩不索。有實
事故。如上具明 問慈恩師義。此中無邪。
中答慈恩師宗。三人倶索。是故此中。不攝
彼義。上章所破。若彼三中等一段文者。通破
二宗所立之義。故指事牒彼文已釋云。此難
吉藏大乘基等諸徳唯説羊鹿。以爲權車。牛
車是實故也已上由此解故。今鈔上段。粗
陳二宗所立義旨。指事又云。言亦不可説
等者。此除大乘基等諸徳。難吉藏師等諸
古徳。以唯二乘索車故已上嘉祥師義。廣如
法花玄論第六。法花義疏第六。統略中本等。
然三車四車等諍論。古來往往有之不休。嘉
祥已前諸師非一。天台文句第六。擧三車師
十義破立。即當立論所玄。而文簡略。彼中
*唯云有人云也。天台灌頂。擧彼十義。破
三車義。立四車義。即隨彼十。亦陳十義。嘉
祥玄論。擧他四車師。三車倶索。菩薩索車
義已。自立十義。破彼舊義。顯今正義。菩薩
索車。是四車宗。似光宅天台義。但彼論言
舊經師云也。古舊已來。定有此諍。三車四
車。古今各立。光宅天台。是古四車師。嘉祥是
古三車師。慈恩是今三車師。賢首乃今四車。
上宮太子。日本上古。最初傳燈。四車師也。自
餘元曉。惠苑。清涼。宗密今四
車師
惠沼。智周等

竝准例可知。古昔已來。諸師競出。講敷法
花。弘揚一乘。其數極多。異解隨繁。今就章
疏。現流世間。粗擧梗概。名數如是。今文亦
不可説等言。正破三論師所釋之義。非是
假設之言。然復古&T047368;云。亦不可等者。恐彼救
云。但是迴心二乘。出竟索車。義苑亦云。恐
彼救云等。雖知有正釋。作此言無妨。言
界外索車但是二乘者。若直簡別索車之人。
唯二乘也。非是菩薩。彼實有故。故言但是
二乘。若望所索言之。一人索三車。二人索
三車。一人索三者。聲聞乘人。或索羊車。或
索鹿車。或索牛車。法華會上。唯有羅漢。無
縁覺果人。故二人索三。準解易見。義疏問
答。爲三人索三等。如上已引。玄論廣明。恐
繁不引
章以經不説下。二出所以。於中亦二。初不
説得牛故。二不説唯二故。今初。言以經
不説彼求牛車人等者。經次第相。父指門
外。言有三車出宅各取。諸子期車。各競出
宅。出已露地宴坐而已。父無賜車。唯嘉而
已。此即三車一具如是故。經次下有索車文。
諸子三車竝牒索之。依之文相。羊鹿二車。
既許有索。於一具文。何言牛車有實不
索。若言牛車不索。羊鹿亦可不索。一具
文故。汝言羊鹿竝索。牛車事亦可爾。一具文
故。然言羊鹿竝索。牛車不索。黨解鉾楯豈
會道理。經既無有得牛之文。以不得故。
豈不索乎
章又不説彼索先許車。唯二乘故者。二不説
唯二故。此亦前門一具類例。前是不説大
子得車。今是不説索車唯二乘人。有此左
右。成索牛車義諸子向父。列索三車。
於此一具文。豈見唯二乎。若爾列擧菩薩
此亦如何。前科與此文。竝破三論師。以上
所牒破。所以指定故。問以上二事。經既
不説。若爾三論之師。何以判言菩薩得車。
唯二乘人。有索車耶。經言諸子所索之車。
亦擧牛車。云何會通 答菩薩得車者。得
大白牛車。三中牛車。即白牛故。三外無別白
牛車故。何謂有三外一。得責三中牛車。得
不已成。牛車有實不索。唯二乘人。索車之
義。自然成立。經諸子者。二乘各有無量之
人。若約種類。唯言三人。三乘各有多數。而
類各言一人。今約二乘各各多數。故言諸
子。經所索中列牛車者。即是白牛。二乘各索
三車。一人索三等。如上引義疏也。玄論明
菩薩不索十義已云。今所明者。但二乘人
索。菩薩不索。如上十推。問若爾者。唯應索
二。何得文云願賜我等三種寶車。答昔説
三乘是實。爾遂云有一無二。昔有三之言。
竟何所在。以今無徴昔有。亦以昔有。難今
無故。名爲索也。經師不體此言。故謂三人
索。致成異説。今視其言。甚易見耳。次下
文云。問經父提三車。各就父索之。故云羊
鹿牛車。願時賜與。云何背文但言二乘人
索。菩薩不索耶。文竝曰。若二乘人索三者。
應二乘人乘三車。三乘人實不乘三。二乘
人亦不索三。又竝曰。若二乘人。索菩薩車
者。菩薩之人。應索二乘車也。文義往推。進
退究撿。幸宜依舊。無俟新通。答若領解前
通。無俟後問。蓋是騰昔三。以徴今一耳。
昔噵三。今遂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眞。
若爾昔日明有羊鹿牛車。爲何所在。騰之
徴一。文義煖然。下諸難竝不通。自去宜
改舊迷。以從新悟也已上次下又云。問以
證知二乘索三車耶。答本爲二乘人。開三
乘耳。初以一佛乘。化之。不得故。於一佛
乘。分別説三。謂三乘化得。今明無三唯一。
故二乘人。索覓三也。又此經終始。正爲二
乘人説故。二乘人。索三。今具引三周文
證之。方便品云。告諸聲聞衆及求縁覺乘。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既但告二乘人。
明方便説三不告菩薩。故知三乘教。爲二
乘人也。次三請初。但明二乘人。執動生疑。
不明菩薩。故知二乘疑無三有一也。三者
十方佛。勸釋迦云小智樂十法。不自信
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説諸果。不明爲菩
薩分別説三。故知爲二乘人。分別説三也」
諸果者。謂三乘果也。次第二周文。身子騰
學無學人。隨疑悔。請佛重説。不明菩
薩疑悔請佛重説。故知第二周説。但爲二乘
人。又云我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爲
諸聲聞。説大乘經。名妙法蓮花不明爲
菩薩説。第三周文云。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
衆又清淨。名爲説此經。世間無有二乘而
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又云。唯有一
佛乘息處。故説二。以此三周文證。故知開
一爲三。二人。今會三歸一。亦爲二乘。
若爾索三之義。亦二乘人索已上 又云。問羅
漢出界外故索。縁覺亦然不 答當法花座。
唯有羅漢。無縁覺果。故唯是一人索三耳。
非二乘果人索三 問若是一人者。何得
文云諸子就父覓車。既云諸子。則知三乘
人也 答下合譬中云。若見無量億千衆生。
以佛教門。出三界苦。得涅槃樂。便賜大車。
此約羅漢非一。故有諸子耳。又雖無縁覺。
懸爲縁覺果人。作索車譬。令縁覺因人領
解亦無失也。又即以此文。證無菩薩
但羅漢一人。即得索三。豈須三人方索三
已上準依此等數條問答。彼擧諸子。牒三
車等違文會通。其義易知 問彼三論師。此
等會釋。依章主意。云何破之 答現文指
掌。周焉難通。抂構會釋。疑雲彌厚。二牛一
混。基由玆矣。今章主意。彈應加是
章是故經中下。二引證。言父先所許玩好之
具等者。玄賛云。玩者戲弄。好音呼到反愛也。
或呼老反善也宜也美也已上解章之諸&T047368;
就此所引。竝從要略。陳索車義。釋法花之
諸師。依此經文。廣包研覈。立索車義。諸文
繁重。義途難盡。演義鈔二下云。索車是喩。約
法云何。古有多釋。略要有二。一者機索。二
者口索。言機索者。三乘之人。以佛教門。出
三界苦。謂到究竟。不解索乘。已被陶練。
一乘機熟。機宜叩聖。義言索耳。佛知機
熟。靈山集會。爲説法花一極之旨。即是各
賜諸子等一大車。二口索者。已集靈山。三
乘三根。皆悉啓言。求法求&T047368;。即是索車。爲
説與&T047368;。令其修證即此等賜。彌勒序品。陳
四衆疑。徴佛定因。已是索義。文殊云。諸求
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爲除斷。令盡
無有餘。已許等賜。方便品初。告諸聲聞衆。
及求縁覺乘。我令脱苦縛。逮得涅槃者。佛
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衆生處處著。引之
令得出。已是開權。又云。舍利弗當知。諸佛
語無異。於佛所説法。當生大信力。世尊法
久後。要當説眞實。即是顯實。開權顯實。已
等賜。亦是許與。身子三請法説索車。
譬喩品初。騰疑白佛。請説喩車。涌出品中。
彌勒陳疑。請説果車。開示知見。説佛壽
量。等即是等賜。三根求&T047368;。即是索車。佛皆
&T047368;。即是等賜。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
即是歡喜。千二品羅漢。悉亦當作佛。皆是
賜義。故合喩云。令諸子等。日夜劫數。常得
遊戲。與諸菩薩及聲聞衆。乘是寶乘。直至
道場。由是故知。三乘皆已上 經中説車。
總有三車。一者索車。言願時賜與故。二者
賜車。言各賜諸子。等一大車故。三者得車
歡喜。言各乘大車。得未曾有故。初有許車。
言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故。若加此一。即
有四事。此中許車。唯望三車索車。雖索
三而約一機熟。賜車得車。唯在一乘。今
演義中。且明索車賜車二種。而引合譬乘是
車。即是得車。即成三事。索車之義。解釋
繁廣
精要不過演鈔所釋。章今所引。既索三車。
於四車宗。極是顯了。故今擧之。楷定是非。
即顯牛車決定求索。然三車宗。枉設會通。
菩薩不索事。義難思
章以此得知三車同索者。三結成。謂初以義
糺破。次引文匡成。又義既明。故今結顯。三
車同索故。菩薩亦索。牛車非實。其義理極
成。上來諸科。巨細不同總陳約喩。明權實

章此中三車下。大文第二。就法明權實。於
中爲五正出三體。二對望得不。三權盡入
實。四研覈楷定。結成入一。五問答虚實。今
初正出三體。前就譬喩。總明出宅。出宅之
事。必有其果。故今約法。定其體性。所謂三
乘果體分離。此中三車者。牒能喩外事。約
彼三乘等。定所譬法體。宗家正意。定判在
玆 問三乘所求果者。是何 答三乘之人。
各依自乘。發心修行。斷惑證理。得自乘果。
三乘皆出三界分段生死煩籠。以此即爲三
乘自果。聲聞縁覺。見思煩惱。皆悉斷盡。羅漢
果初。盡智現前。菩薩得果。其事亦爾。三界煩
惱滅盡之處。以爲自位究竟之果。指事釋此
界所求果云。若依經云。聲聞獨覺。不退
菩薩。以爲所求果也。故經頌三乘得益云。
是諸子等。若心決定。具足三明及六神通。
有得縁覺不退菩薩。大乘基云。合依言
&MT10769;。心決定者。不疑四諦。得證眞諦。具
通者。得阿羅漢。餘二果可知。論説不退位。
初地已上。出分段生死故。今依章意。一若
依初教。初地已上。出分段繁。得不退位。若
&MT10755;教。十住以上。出分段宅。得不退益。二
若依此章上下文云。總出世益。以爲所求
果也。是故文云若望自家。竝皆得果。若
不得者。如何出世。又下云。得出世益。以
爲究竟已上此意説云。五教之中。始&MT10755;頓三。
並是三乘。且約依言顯漸教。定三乘果。陳出
世益。又此教中。建立階位。自微至著。
淺深故。且始教中。三乘差別。有本來聲聞種
性之者。有本來縁覺種性之者。有本來菩薩
種性之者。三乘各定。互不相通。是謂三乘定
性者也。又有不定性衆生。而有四類。或有
具聲聞縁覺之性。或有具聲聞菩薩之性。
或有具縁菩薩之性。或有竝具三乘種性
之者。初類趣寂。永不回心。後三皆悉回心向
大。以具無上菩薩性故。諸回心向大者。有
菩薩種性故。法花三車。誘引諸子。總通三
類不定性者。以望一乘。皆回心故。今且約
就三乘不定所具。滿足對車故。始教二乘。
斷盡見修。各證自果。是名出界。指事&T047368;主。
直依本經。明二乘果。當始教意。本經所説。
二乘無學。名爲出離三界之果。章主所成
果者是也。故經云。若有衆生。内有智性。從
佛世尊。聞法信受。慇勤精進。欲速出三界。
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爲求羊
車。出於火宅已上重頌此處。唯云。是諸子等
總通
三乘
若心決定。具足三明。及六神通已上此是
聲聞所求極果。經云。若有衆生。從佛世尊。
聞法信受。慇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
深知諸法因縁。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
爲求鹿車。出於火宅已上下次唯云。有得
縁覺已上此是縁覺所求極果。經云。又即衆
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
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
畏。愍念安樂無量衆生。利益天人。度脱一
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爲摩訶薩。
如彼諸子。爲求牛車。出於火宅已上下偈
唯云。不退菩薩已上求佛智等。是自利門。度
脱一切。是利他行。二利具足。故名大乘此
菩薩乘。斷煩惱障。出離三界。名所求果。偈
頌既云不退菩薩。此位即是菩薩所求。出
三界繋之極果也 問不退菩薩。是何位分
 答始教大乘不退位者。瑜伽論意地前諸
位。總説爲退。初地之位即得不退。佛性論
意十回向初。是不退位竝是章主所判。又依
頌。示七住不退。爲始教義。依本業顯。
機即三品。不退異説本業上根。瑜伽下根。佛
性當中。三乘所説。各得不退。隨宜倶名菩
薩所求出世之果。指事所引本經不退。本
論判爲初地已上。即與瑜伽所説是同。且
依此門。料簡即得 問七住及初回向。未
出分段。如何名爲出世果乎 答經性是
類。相從各出三界。 問始教大乘。初地見
道。斷分別二障。倶生煩惱。未斷種子。乃至
金剛加行道心。煩惱未斷。云何名出三界。
答倶生煩惱。初地已上。能頓伏盡。又約分
別。已出三界。又初倶生。既言伏盡。故於見
修。同全出世。是故總名出三界也 問始
教之意。十地分段。無出三界義。縱約寄顯。
七地分段。豈可初地名出世乎 答此亦
約彼頓伏之義。名出三界。況此等義。教門
施設。不可塞滯 問經説三乘修證之相。
不言已得自乘各果。唯是各各欲求而已。
聲聞段云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不言已
得。縁覺段云求自然惠。無已得言。菩薩段
云求一切智。亦非已得。三界竝是因位分
齊。何故云約出世果乎 答求智惠等。且
言發足。由此事故。遂至極果。取此所得。
爲出世果。譬喩既言出於火宅宅亦云安
穩得出。露地安坐。合譬總云。以佛教門。出
三界苦。怖畏儉道。得涅槃樂。此等皆就
已得爲言。又經云。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
覺道禪定。解脱三昧等。而自娯樂。便得無
量安穩快樂已上總通三乘。此即約果。勸誘
諸子 問何故約就始教明之 答三車導
子。三乘教故。問何故二乘約不定性 答法
花開會二乘。是此世回心人。此世回心。是不
定性。定性入寂。不回心故。始教當宗。永不
回故 問始教定性。終歸云何 答彼以權
教同教見之。入寂之後。隨根知。還生
心識。回心向大。是名界外回心之者。如法
花化城喩品説。當不爾。永不回故。又終教
意。一切衆生。一如來藏。平等皆具。一切衆
生。皆成佛果。然由諸縁熏習力故。暫時
有三乘差別。終歸一乘。回心成佛。偏増熏
習。根鈍之者。此世不回。入寂後回。是名
定性。即暫時也。不偏増者。此世回心。名不
定性。法花會上。諸聲聞衆。既是此世回心之
者。是故約此。亦明回心。然今先明終教所
説所求果相。菩薩亦爾。即是三乘所求相故。
&MT10755;教聲聞何位。名爲出三界益。縁覺亦
爾 答日本古徳私&T047368;等中。竝判聲聞初果
已上爲出三界。名出世果 問何故爾乎。
 答初果聖者。斷盡三界分別惑故 問初
果斷見。始教亦爾。彼至羅漢。名出三界。&MT10755;
教由何。獨預初果。答教是深細。根機利故。
此位得出世益。疾得入後教也。猶如始教
菩薩。雖有倶生惑程。得入初地。名出世
果。彼義若成立。此亦可成故。縁覺准知。今
立一義云。&MT10755;教二乘。亦至羅漢無學果時。
得出世名。盡分段故。非是初果。全同始教
二乘出世。法花經文。其相爾故。如何未至
無學。得名出世極果。經文即如已前具引
 問&MT10755;教大乘菩薩。何位名出世果 答即
如指事所明。初地已上。名出世益。以此名
菩薩所求果。本經既云不退菩薩。&MT10755;教不退。
初住得故。&MT10755;教菩薩。入初住位。盡煩惱障。
而故留不斷。助願受生。言其智力。應斷惑
故。得生空理。成聖者故 問若爾何故法花
論言初地離分段得不退轉乎 答所斷
惑種。初地永斷。兼斷智障。是故即得無生法
忍。約無生忍。名不退位。不遮智力初住應
斷。故不相違 問始&MT10755;二教隨應皆許聲聞
迴心。若爾佛世於二教中。有回心乎 答法
花已前。不定性人無回心者。以法花云未曾
説。汝等當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説。説時
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説大乘故。若言
法花已後。&MT10755;經已經開會。故非所論 問
若爾法花已前。始&MT10755;二教。説回心義。是有
何益 答法花已前。大機未熟。爲欲數
令純熟故。爾前數許二乘回心。非唯許
不定性回心。亦許定性界外回心。以彼即實
事故。談當來之事故。陳不定性人之心故。
彼聞此事。擧況策勵。捨小趣大。由漸
故 問今明二乘回心義者。就何教宗。成
立此事 答今明回心。約就同教。法花回
心。即此教故。論其所入。即別教故 問菩薩
入一。其相云何 答法花已前。諸菩薩人。不
滯三者。本是一乘。不論法花。其滯三者。
於法花中。即入一乘。經云菩薩聞是法。疑
網皆已除已上爾前教中。三乘菩薩。即時入一
之者。機根利故。不同聲聞。然多至法花。斷
疑入一也 問何故三乘所求果處。不約
愚法小乘而明。小乘教中。説三乘故 答
愚法二乘。以終教以上意見之。無有斷惑
證理義故。雖在三車誘引之中。不出三界。
不至門外。不及索車。無回心義。故不約
彼。言出三界義。小教菩薩。全同二乘。或
彼菩薩。入始教分。宗密大師。如此判故。若
依此義。亦有回義。言以是無意所標趣故
者。元意謂本心。標謂標幟。趣謂發趣。問誰人
本意 答如來本意也。此即如來。於一佛乘。
分別説三之本意也 問以何爲標 答
立三車於門外。以此爲標幟故。指此告子。
令免火難 問云何發趣 答能發趣是佛。
勸子令出故。所發趣即子。依勸出宅故。如
來勸誘諸子。令趣到門外也。如來本意者。
令出宅而已。是故諸子所趣。唯在露地之
處。此即所求極果處也。指事云。言以是元
意所標趣故者。然夫佛於一佛乘。分別説
三本意者。若爲界内初機之徒。直往説示
道場所得無盡佛法。以根機劣。不能信受
恐墮三途。受重苦故。初且説三乘方便拔
彼三途重苦。出三界火宅。然後依一乘教。
令到佛果。是故初説三乘方便。標趣於三
界外。今如初所標出三界外故。故吉藏師
云。示世間中善根者。此釋佛意。佛意我本
説世間善根。拔汝三途重苦。令汝歡喜。然
後令入大涅槃城。云何乃保爲勝妙果報。
爲治此故。故説火宅譬喩。此之謂也已上
苑疏釋此旨云。如來標三乘。令趣一實故
已上此約遠意。釋元意也。折薪釋云。初
以三乘。引之得出。從昔已來。標意趣向自
所求果。既不得車。故求之也已上復古釋云。
禀教造修。志求果故已上集成無別解釋。
諸大同。似有少異。對校可見。然如來説
三本意者。唯爲近令子至三界門外。而不
可遮遠意在一
章若望自宗下。二對望得不。然宋本章。前所
標趣故句之次下。若望自宗句之次上。於其
中間。有一問答。故彼文云。二乘各得少果。
何以界外更索乎。答依小乘云。有教有行
果。今依大乘云。昔日但有言教。無實行果
故。故云三車空無已上然後有若望自宗等
言。自下諸句。即彼答一具之文。日本所流本。
自昔無此文。然此問答。雖無無苦。如彼
答者。下若望自宗等二句。即成無用。有重
言過。同言連續。雖無無苦。但三乘教。無實
行果。文顯義成。故用亦要。言若望自宗等
者。三乘自宗。由此出界。不見他面。故實
得果言得果者。出界益也。若無此巧者。
不可出世故。是故依自。即實得果。對勝不
得。權方便故。此乃以實得果。即成不得之
義。指事云。若望自宗。竝皆得果者 問
乘聖人。出三界外。得有餘涅槃。故望於自
宗。可言得果。大乘菩薩。未得佛果。何望
自宗。可言得果。答雖未得佛果。而由三
乘教。出三界之外。得不退位。分見法身。現
八相故。三乘教益。已究竟故。故云望自宗
皆竝得果已上問菩薩得果。唯在成佛。何出
三界。名得果耶 答三乘教中。無實佛果。
本唯以彼出分段死。爲其極果。故云爾也。
指事云。若不得者。云何出世者。若由三乘。
不得果者。何求三車。出門外耶。既出界
外。明知得果。即由此文故知。章主但出世
益以爲三乘所求果矣已上又云。今言倶不
得者。以望一乘故者。彼三乘人。由彼自教。
出三界外。根機熟故。見自所得三乘之法。
皆依一乘無盡教起。是彼方便阿含施設
故。又雖出分段三界。未出變易故。是故
云倶不得等已上三乘回心。後入別教。故見
從彼無盡故起。是此門意。若依同教説。見
從彼一乘而起。是故三乘會歸一
章是故以實映權下。三權盡入實。於中亦
二。初以一奪三。二回三入一。今初。以實
映權等者。指事云。彼三乘等法。本來不異
別教一乘。何以故。爲彼所目故。更無異事
故。會三歸一故云也。映於敬久奪也。不
明也已上此總以一映奪三乘。如以日光。
映弊月光。不現。復古&T047368;云。映者隱也。實現
而權自隱矣。方便隨宜。巧便施設。引歸一
實。一實既顯。假相亡矣。故云方便相盡已上
折薪&T047368;云。方便相盡者。正別教意。以三本是
一故。三相盡也已上以別教見三本無體
相故。雖得三果。以別見之。本來即成不
得義也
章爲欲回彼三人下。二回三入一。此中回
入。有總有別。總則回三入一故。別則大
入一故。或可此科成立回大入一之義。上
回三入一。爲成下回大入一義。意云。回三
入一故。即大亦入一。爲顯三中大乘非實。
即是破彼三車宗義。指事云。言爲欲回彼
三人。入一乘故。大乘亦説回也者。此有
種。一或有衆生。此世三乘根不定故。堪
進同教一乘者。則見自所得三乘之法。皆
依一乘無盡教起。是彼方便阿含施設。是故
諸有所修。皆回向一乘。二或有衆生。於三
乘法。根不定故。堪可進入別教一乘者
即知彼三乘等法。本來
不異別教一乘故
進入別教。問三乘中菩
薩。界内示佛乘。出三界外。亦示佛乘。非
如二乘回入異乘。如何大乘。亦説回耶 
答昔在界内。聞説三乘。即執爲實。今至界
外。聞説一乘。回昔三乘別執。入今平等
大會。是故大乘亦説回也 問若説三乘因
果。皆是方便故。歸一乘者。爲歸一因。爲
歸一果。元曉師解云。於一佛乘。分別説三。
故隨其本。歸因歸果。是義云何。聲聞縁覺。
若因若果。皆於一因。分別爲二。如經説言。
聲聞縁覺。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當
知此二。皆歸一因。歸一縁故。&MT10755;致一果。
彼經中説佛乘因果。分別佛地化身少分。如
經説言。我實成佛已來。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故當知。彼説佛乘因果。同歸於一乘果内。
若有菩薩。依彼教故。望樹下佛。發心修行。
如是願行。歸於一因。同彼二乘未至果故。
若準此義。釋章主意。二乘如前。權教大乘
所説。佛乘因果。分別一乘圓教所説。三種世
間。圓融十身。無盡一大法身小分化用故彼
佛乘因果。同歸於一乘圓果。若有菩薩。依彼
教故望色頂佛發心修行。如是願行歸於一
乘圓因。同彼二乘。未至佛果故。是故經云。
聲聞縁覺。不退菩薩。乘此寶乘。直至道場
已上
彼文
此段章文。總別直明三乘回心所歸之
處。即是別教。然言其門。要經同教
章若不爾者下。四研覈楷定。言若不爾者。上
成三中牛車。必是三中大乘。故今反質。言
若不爾者。謂若非三中大乘者也。指事釋
此段云。此明三乘菩薩。退不同凡二。進未
同一乘。謂彼菩薩。求牛車故。出三界外。
到十住不退位。得出世淨心。異外凡夫。故
不同凡夫。既以過二地不求二車故。不
同二乘。然未會三乘別行。歸一乘無盡普
賢圓因故。不同一乘。是故梁攝論云。十解
以上。得出世淨心。又云。十解以上名聖人。
不墮二乘地。由是故知。此三中大乘。非露
地一乘已上此中三内菩薩乘者。且約終教
菩薩陳之故。取初住已上爲準。若依始
教。雖有三根。多是初地。名出世益
章以至自位下。四結成入一。上科與此文
相鉤鎖。似明三中菩薩。始發終歸之相。然此
科中。兼明三乘入一之旨。故文中云後皆進
入。言自位究竟處者。三乘自宗。所求所得。
出世之果。離分段死。證得三乘教行。所設
之果極至此所。故出三界。名究竟所。二乘
無學。實是究竟。然自教分益。是究竟。彼離
變易死。至佛果位。是一乘・教。非三乘分。故
出三界。名究竟果。折薪&T047368;云。以至下。既云
後皆進入。則約三乘倶入也。故經云。今此
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
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
差別。此則皆進入別教一乘之意也。下亦
云。三乘根不定故。堪可進入別教一乘等。
亦此意也。又探玄云。前共教菩薩。於彼教
中。多時長養深解。微行布教源此是自
位究竟
 
即當得此普賢法界此是進入別教一乘
已上麁注倶彼文也
 言
後皆進入別教一乘者 問三乘之人。一乘
機熟。進入別教。其相云何 答聲聞乘人。法
花會上。聞説一乘。回心向大。歸入一乘。小
行即一。小人即大。修一乘行。證一乘果。此
即漸入一乘菩薩。所入之處。即是花嚴經各
諸子等一大車。此是同教分齊。七寶大車。其
數無量。此是別教一乘。即是等一之所入所。
涌出品云。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
入於佛惠。得聞是經。是同教分。入於佛慧。
即別教所。後皆進入別教一乘。約就二乘。
其相如是。其三乘中。菩薩之人。入別教一
乘之相者。且如一類極遲之者。佛摘別教
行布一門。爲彼菩薩。施設授與。彼菩薩人。
發心擧足。多劫之中。修行布法。聞修所薫。
多劫所叩。根機漸熟。堪入一乘。然初地已
上。證理融通。論其實體。唯在一乘一味理
性。平等滿故。三乘教中。言詮施設。談證十
地及以佛果。在地前位。懸期地上。其自分
行。十信三賢。唯學行布事相一門。雖有理
觀。不能鎔融。十回向終時。入初地。行布行
*究。三乘教盡。初地入心。無間道時。無&MT90041;
現。智與理冥。理遍通故。事無不融。四種法
界。一塵全收。周遍自在。事事無礙。重重帝
網。主伴具足。是故初地已後諸位。即是一乘。
此地上者。正是圓教一乘十地。從此已後。念
念圓融。重重無盡。乃至佛果。十身圓&MT90041;。法
界體相。大用無窮。三乘菩薩。入別教法。&MT10755;
歸究竟行相如是。問三乘教中。説十地等。
三乘菩薩。何故不證。超越即證圓教十地。答
三乘教中雖有。唯是言教。無實證地。證地
唯是別教法故。以離此普法。無成佛路故。
問若爾。何故三乘教。有十信三賢 答地前
皆是教道之法。多劫修行。皆是行布。是故得
有三賢十信 問三乘菩薩。於教門中。
可經十地。何故不爾。答十地唯是有漏法
者。事實可爾。既是證位。必入一乘。無唯
教義 問何故初地必入一乘 答地前多
劫窮行布教修練瑩磨。根要熟故 問三乘
菩薩。初發之時。豈不要期其十地佛果耶
答遠意要契。即此教門。一切發心。皆有
此事。既是教門。實無獲證 問三乘菩薩。
既無證地。若爾三乘菩薩。入一乘後。無地
前耶。更經此耶。若云無之者。一乘階位。豈
不具乎。若更經者。初地之後。豈始入三賢
十信乎。若云用三乘時。地前行者。彼唯
行布。豈別教行可爾耶 答地前萬行。多
劫叩機。入圓教後。即用前時。地前諸行。雖
是行布。入初地時。令前地前行。即圓融無
礙初地證理。融地前行。令事事融通無礙
自在。理遍通故。前行布行。令理遍包。是故
別教。地前地上。諸位圓&MT90041;。無有闕減。非
初地後。修地前行。唯初地時。所證理性。前
所修上。融遍含攝。充溢法界。周側虚空。直
通諸地。融入佛果。即是圓教。三賢信&MT90041;。指
事云。言以至自位至別教一乘者。此明三
乘菩薩。到出世自位究竟所。根機成熟故。進
入一乘也。即下文云。或有衆生。於三乘法。
根不定故。堪可進入別教一乘者。即知彼
三乘等法。本來不異別教一乘。何以故。爲
彼所目故。更無異事故。如會三歸一等。此
之謂也 問三乘菩薩。極至何階。根器成熟。
能信一乘 答古徳云。極至三賢位。必定
信一乘。是故疏云。問此等不信。是何位菩
薩。答文無正斷。準其劫數。十千已過。僧祇
&MT90041;。應是三賢位人 問更至何位。則能
信此。答極至此位。必定信入此一乘法。&MT10755;
無證地而不信此 問若爾。此位未究竟
位。云何名爲自位究竟。答古徳云。雖未到
極位。依彼三乘教。出繋業三界。得出世益
故。三乘教益。已究竟故。到十住以上。自位
不退處。住大乘自位究竟不退故。由此義
故。名究竟也。所以者何。佛於一佛乘。分別
説三者。若爲界内初機之徒。直往宜説道
場所得無盡佛法。以根機劣。不能信受。恐
隨三途。受重苦故。初且説三乘方便。拔
彼三途重苦。出三界火宅。然後説一乘教。
令到佛果。是故三乘權教。初引界内機。令
得出世益。以爲究竟也。一乘實教。後引界
外機。令得佛果。以爲究竟是故經説三乘
益云。得不退菩薩。又説一乘益云。與諸菩
薩。及聲聞衆。乘此寶車。直至道場已上
彼文
事次下一具文。廣即明究竟之義。辨定三乘
益滿。次施一問答。引起信論等。具明初住
出界。次擧自位究竟不正之説破責。一根
熟究竟。二七地究竟。三佛果究竟。擧此三
説。一一&MT10769;破。佛果究竟。其過甚重。爲闡提
頂。招無間苦。此等文義。恐繁不引。好廣之
者。可養神解
章問臨門三車下。五問答虚實。言問臨門三
車。爲實不實耶等者。指事云。問上已明權
實訖。何更問實不實 答此非問權實。但
問虚實耳。是故苑三。問若權教菩薩。畢竟
還須入實教者。權教所説。十地佛地。豈虚
設耶。答權教所設。因果行相。非實非虚。非
虚者。爲權引故。長養根器故。無實十地。
故非是實也。亦如小教説佛菩薩因行果
證。彼説非實。非不實也。即經云。如彼長
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
物莊嚴安穩第一。然彼長者。無靈妄之咎。如
來亦復如是。無有虚妄。初説三乘。引導衆
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今此問答。明
此經意耳已上彼三一權實者。三權一實也。
三乘一乘。相望以明。今虚實者。唯就三乘。
實義故。擧方便以爲其實不實之所。
方便一言。通二事故。唯一相義。其事在爰。
上來釋第一權實差別竟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四*&MT10755;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五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六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第五寄位差別。於中爲二。初標。二釋。今初。
如來設教。隨宜不同。或就實理。或約功能。
寄説事物。顯法淺深。隨順宜縁。示義寛狹。
今寄位者。菩薩十地。甚深廣大。分齊難知。
是故寄説五乘等法。顯其淺深寛狹分齊。
由此寄説。知義相故。亦名寄在。亦曰寄
顯。未必事實。表顯爾故。於此寄位。有彼一
乘三乘差別。故立此門
章如本業經下。二釋。亦二。初引教二顯義。
今初。言如本業經仁王經等者。問此中總
擧二經二論。明寄位相。其各説何。答先本
業經上下二卷。總有八品。正宗之中。具明
賢聖始&MT10755;之相。總有三品上卷有賢聖名字
品。具列四十賢聖名字。亦有賢聖學觀品。
具明賢聖所觀行法。下卷之初。有釋義品。
總釋賢聖始終義相。其學觀品。行相委細。二
地十善。三地八定。而初地施行相髣髴。以義
准判。初二三地。相同世間。四地具修三十
七品。五地修十六諦。此二倶寄聲聞。六地
廣觀十二因縁。此是縁覺。寄此顯位。七地
具修十波羅蜜。八地任運。一念現形。九地
四十辯才説法。十地職位。法雲彌滿。等覺法
光學佛變通。此諸地中。四五六地。寄聲
乘。七地已後。竝大乘法。此章下卷。寄在門
中。擧本業經。其中文云。七地已去。寄是
菩薩。以得無生法忍故。此如本業經説。上
來唯約三乘教説。以未分出一乘法故
已上初地乃至六地。與今同故不引。是故今
文。八地已上一乘法者。是出餘典。非本業
經 問彼經名字品云。須陀洹。秦言觀明焔
地。斯陀含。秦言度障&MT10769;勝地。阿那含。秦言
薄流現前地。阿羅漢。秦言過三有遠行地
此是於菩薩四五六七地上。如次立聲聞
初二三四果稱。何故今所引。與彼所説相
違。答本業經中。四地道品等。所説分明。是
故章主。引彼所説。然名字品。唯是四果名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