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三論玄義檢幽集 (No. 2300_ 澄禪撰 ) in Vol. 70

[First] [Prev+100] [Prev]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象相對。故曰兩儀。兩體容儀也。兩儀生四
象者。謂金木水火禀天地而有。故云兩儀
生四象。土則分王四季。又地中之別故唯
云四象也。四象生八卦者。若謂震木離火
兌金坎水各主一時。又巽同震木。 乾同兌
金。加以坤艮之土爲八卦也。八卦定吉凶
者。八卦既立爻象。變而相推有吉有凶。 故
八卦定吉凶也。吉凶生大業者。萬事各有
吉凶。廣大悉備。故能生天下大事業也。 准
此等可悉
裏書曰
  中論疏記曰。若如莊周等者。莊子內篇
逍遙遊第一。齊物第二。大宗師第六。外
篇繕性第十六。山木第二十。田子方第二
十一。幷六處每卷明自然義。且今外篇天
運第十四云。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
而黑。皆是自然。述義云。姓莊。名周。楚人
已上
裏書
三論玄義檢幽集第一
  永享四年壬子卯月十五日於東大寺東室
令書寫之畢於寫本者爲卷本裏書大部交
合雖書之定有不相當處歟後見人可直之
見餘本無此裏書此本又面裏手跡各別也
於裏書者後人加之歟可悉之
擬講延海春秋
五十四
後日見末卷於裏書者小松谷寂心上人
所註付也云云散不審云云
文明七年九月下旬比從師法印聰海相傳
之        安樂坊順憲

三論玄義檢幽集第二
玄。無因據其因無自然明乎果有者。謂無因
外道計如外草木自生自死人亦同之。自
然外道計自然爲道。但自然見有二家。一
者莊周自然。 如莊子注曰。鵠不日浴而白。
烏不日黔而黑。皆是自然。 如此六篇明自
然義。二者外道自然。如納衣計。 如犢生已
自然飮乳。棘尖烏黑。火上水下。 風輕地重。
皆無其因。自然爾耳。 故中論疏一曰。從自
然生者。外道推求諸法。因義不成。故謂萬
法自然而生。但解自然有二家。若如莊周
所論。明有之已生則不須生。無之未生須
復何能生。今言生者自然爾耳。 蓋不知其
所以然謂之自然。 此明自然有因自然無
因。二者外道。謂諸法無因而生名自然。 故
經云。莿頭自尖飛鳥異色。誰之所作。 自
然爾耳。所言經云者。涅槃經也。彼經第四
十曰。納衣梵志言。瞿曇。如龜陸生自能入
水。 犢子生已能自飮乳。 魚見鉤餌自然
呑食。毒蛇生已自然食土。 如是等事誰有
教者。如刺生已自然頭尖。飛鳥毛羽自然色
別。世間衆生亦復如是。 有利有鈍乃至 一
切法中各有自性。問。外道自然與莊子自
然若爲異耶。答。碩法師釋曰。異。若此中自
然。無因而有故是自然。若莊子自然因自
然果乃至自然萬物。 可有准此釋意二自
然別也
玄。則善招地獄惡感天堂者。意言。若謂依因
得於果。善感天堂惡墮地獄。而今如汝謂
無因而有果者。 無惡因善者須招地獄。
無善因悪者須感天堂。故云善招地獄惡
感天堂也
玄。問曰有人言自然有因等者。次擧莊子自
然救之。如上所明 序疏曰。百化萬化猶
萬物之異名言萬化不同者。述義曰。萬化
者萬物之異名。以因縁生俗法萬差。即曰
萬化。化者生義。莊子曰。天地者萬物之總名
也。天地以萬物爲體。而萬物必以自然爲
正自然者不爲而自然者也。故大鵬之能高。
斥鴳之能下。椿木之能長。朝菌之能短。凡此
皆自然之所能。非爲之所能也。不爲而自
能。所以爲正也
玄。義成桙楯者。桙即鏘戈。楯謂旁牌。韓子
云。宋人有賣矛楯者。云此矛極利。所 刺皆
陷。有買楯者。云此楯極堅。無能陷者。或人
謂云。用子之矛刺子之楯如何。因而絕
對。今喩語互違耳
玄。神道幽玄等者。序疏幽玄二字俱訓深耳。
又玄謂玄闇不可得見也
玄。義經丘而未曉者。丘謂孔丘。史記曰。孔子
生 魯昌平鄕陬邑。其先宋人也。 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顔氏女
野合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
十二年而孔子生。而首上圬故。因名曰丘。字
仲尼。姓孔氏。謂尼丘是山名也。在魯國。孔
子首似彼山也。白虎通曰。孔子見周道陵
遲自衛反魯魯衞國名定五經而行其道。注
曰。 五經者。周易尙書毛詩禮記春秋也。三
史者。史記漢書後漢書也。此孔丘教未明神
識相續未來感果。故云經丘未曉矣 言理
渉旦而猶昏者。旦謂周公旦。周文王子。武王
弟。成王叔父也。史記曰。周公乃踐祚。代成
王攝行政當國。 於是卒相成王。而使其
子伯禽代就於魯。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
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
不賤也。然我一沐三投髪。一飯三起待士。
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行魯。愼無以國
驕人矣。周文王益述易卦。周公旦作爻辭
釋之。潔靜精微以爲先耳。此周公旦未都
説因果相續未來不斷。故云渉旦猶昏矣」
玄。經云。如雀在瓶中等。十地經文焉
玄。前薪非後薪則知指窮之術妙者。此二句
即擧喩重顯上火之傳異薪相。下二句者
合法明上神之傳異形相也。前薪燒盡爲
窮也。前薪窮時指繼後薪爲指。此則前窮
指後。故言指窮也。此火傳而相續之術法。
故爲術。美於此術故言術妙矣。又義以指
指盡前薪之事。故言指窮。故莊子曰。指
窮於爲薪火傳也窮盡也。爲薪猶前薪也。前薪
以指。指盡前薪之理故。火
傳而不滅。心得納養之中。故命續而
不斷明夫養生乃生之所以生也
不知其盡也
夫時不再來。今不一停。故人之生也一息一得耳。向
息非今息故納養而命續。前火非後火故爲薪而火
傳。火傳而命續。由夫養得其極也。世豈
知其盡而更生哉。彼已上荘子竝郭象注
荘子注
疏曰玄英 窮盡也。薪柴樵也。爲前也。言人
然火用乎前之能盡。然火之理者。前薪雖
盡。後薪以續。前後相繼。故火不滅也。亦猶
善養生者。隨變任化。與物俱遷故吾薪吾
曾無係戀。未始非我故續而不絕者也。夫
迷忘之徒沒情執固。豈知薪薪不住念念遷
流。 昨日之我於今已盡。今日之我更生於
後耶。准此可悉 情數感深者。謂有情數
因果感赴相續無際。故言深矣
裏書云
  中論疏記五 云。所以言情者。意根當體
是情。餘五能生情因。從果爲稱。故言情
 中論疏記第五 云。如雀在瓶等者。
七女經文列七女人説。今是第七女人所
説事等
宗鏡錄第七十七云。問。三界初因。四生元
始。莫窮本末。罔辨根由。 莊老指之爲
自然。 周孔銘之爲渾沌。最初起處如何
指南。答。欲知有情身土眞實端由。無先
我心。更無餘法
宗鏡錄第三十九云。無生義云。若無有妙
神一向空寂者。不應有佛出世説法度
 又云。故知縁謝形柏。眞靈不墜。如
薪盡故滅。火性常然。此縁雖滅於今生。
彼縁復興於異世
中論疏第三云。心是神靈之法。有相開避
義。色是無知。無有此能
元康師肇論疏上云。神道謂神妙之道。即
佛道也 百論疏中卷云。問。此間九流七
略明有神不。答。周孔老莊但明一世事。
亦不論神。故義經丘尙未曉。理渉
猶昏中論疏記云。若通而爲論。一切萬
法但一世都盡。後世永無生。邪見名斷
見如前解。若別而爲論。計有情物是常
是斷者。如他論解。何者。無情物現見一
世盡不復更生。故非斷已上
裏書
玄。問曰後學稱黃帝之言等者。此一段文擧
世人所信黃帝言。而成因果感起之決定旨。
復決破無果見也 問曰二字。迴在於下之
云何名爲無因無果上讀之而已 言黃帝
者。史記曰。黃帝姓公孫。少典之子。母附寶。
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以名焉。有土
德之瑞名黃帝。在位百年而崩。壽一百十
一歲。或言壽三百歲。 故宰我疑以問孔子
是也。元照釋曰。 軒轅即古黃帝之號。史記
云。居軒轅之丘故以名焉。有土德之瑞名
黃帝黃帝始分疆
土。故偏擧之
帝王世記曰。功合神者稱
皇。德合地者稱帝。德合人者稱王
玄。故六師云無有黑業等者。涅槃經所説也。
彼經闍王逆罪之報粗顯現。心愁惱時。六人
惡臣各擧己所崇歸六師所説。 而教大王
往彼師處當治逆業。於其中今引第
一惡臣月稱之所教語耳。第十九曰。今有
大醫名富蘭那。一切知見得自在定。 畢竟
修集淸淨梵行。 常爲無量無邊衆生演説
無上涅槃之道。爲諸弟子説如是法。無有
黑業。無黑業報。無有白業。無白業報。無
黑白業。無黑白業報。 無有上業及以下業。
是師今在王舍城中云云 問。六惡臣中自餘
五人名字云何。答。第二惡臣曰藏德。擧第
二師末加梨𤘽舍離子。第三惡臣曰實得。擧
第三師删闍耶毘羅泥子。第四惡臣悉知義。
擧第四師阿耆多翅舍欽婆羅。第五惡臣曰
吉得。擧第五師迦羅鳩馱迦旃延。第六惡臣
無所畏。擧第六師尼乾陀若提子。 如此六
人各擧己所歸師説。勸王治病。具如經説
四邪之間最爲尤弊者。包氏曰。尤過也。
鄭玄曰。弊猶惡也。杜預曰。弊疲也
裏書
  義章云。言黑黑者是不善業。不善鄙穢名
之爲黑。因果俱黑名黑黑業。言白白者
是其善業。鮮淨名之爲白。因果俱白名
白白業
斷善事
鏡水抄云。善有二。一者有爲善。二者無爲
善。今斷有爲。有爲復二。一者有漏。二者
無漏。今斷有漏。有漏善復有二。一種福
分善。二解脱分善。今斷福分善。福分中復
有二種。一加行善。二生得善。今此斷者唯
生得善。生得亦有二。一種子。二現行。今
斷現行已上
裏書
玄。答釋迦未興盛行天竺等者。百論疏出迦
毘羅僧佉 優樓迦衛生勒沙婆已云。此之三
師竝是釋迦未興盛行天竺。釋迦出時。但
値十八一切智人釋此不同。興皇法師云。
初六人從聞慧生。即阿蘭迦蘭等。中六人
從思慧生。即尼揵子若提子等。後六人從
修慧生。謂須跋陀等。什師云。六師有三部
大同小異。皆以苦行爲本。初六誦四韋陀。
中六人稱一切智。即是六師也。後六得五神
通。詳此意猶是十八人。初是聞慧。次是思
慧。後是修慧也。六師者。一富蘭那迦葉。迦
葉姓也。富蘭那從母得名。其人計斷。謂無
君臣父子因果之義。二末迦梨俱舍梨子。俱
舍梨子從母立名。末伽梨是字。其人計一
切法自然爲宗。三删闍夜毘羅低子。毘羅低
子是母。從母立名。删闍夜是字。其人計道
不須修經八萬劫自然而得。如轉縷丸於
高山縷盡即止。四阿耆多翅舍欽婆羅。阿耆
多是字。欽婆羅麁弊衣名。其人計身有苦樂
二分現受苦盡樂法自出。第五迦羅鳩馱迦
旃延。 迦旃延姓也。迦羅鳩馱是其母名。其
人計亦有亦無。應物起見。他問有耶答云
有。 他問無耶答云無。 第六尼揵陀若提
子。若提子從母作名。 尼揵陀是出家總號。
其人計業決定得報。今雖修道不能中絕
也。又曰。優樓迦是釋迦未興八百年前已出
世。又曰。迦毘羅是劫初時。從空而出也。基
師釋曰。數論外道成劫初出。勝論外道成劫
末出。 准此等文皆佛未出之前。盛行天
竺焉。言釋迦者。因懿摩王擯斥四子。一
名面光。二曰象食。三曰露指。四號莊嚴。初
至雪山北舍夷林歸德如市。民人之欝爲
疆國。父王往詔辭過不還。 乃遙嘆云我子
能仁。因改姓釋迦。自後繼氏焉。至淨飯王
當第五代。佛當第六。故注曰。第四名尼拘
羅。尼𤘽羅有子號俱盧。俱盧生瞿盧。瞿盧
生師子頰。師子頰有四子。一淨飯。二白
飯。三斛飯。四甘露飯。淨飯是佛父。今詳四
子俱命釋迦。乃知佛祖即第四尼𤘽羅也。問。
定光授記既號釋迦。何始于尼𤘽羅耶。答。
祐律師曰。仰惟定光授記表號釋迦。玄符冥
契故託釋種。名出於未形之前。跡孚於既
生之後。炤灼天人聯綿曠劫。其爲原也。
言柯條更繁者。柯條謂小枝。即喩其外道
支流也
玄。震旦三玄者。一説曰。孔子老子莊周爲
三玄。此即孔子説有。老子説空。莊周説中。
故一説曰。孔子老子周公旦以爲三玄。一説
曰。孔子老子顔囘爲三玄也
裏書曰
  宗鏡錄第四十六云。周弘正釋三玄云。易
判八卦陰陽吉凶。此約有明玄。老子虛
融。此約無明玄。莊子自然約有無明玄。
自外枝流。祖原出此已上
裏書
玄。釋僧肇云每讀老子莊周之書等者。百論
序疏曰。肇公是京北郡人。家貧常以傭書爲
業。因是歷觀經史。每讀老子莊周之書。喟
然歎曰。美則美矣。然期神冥累之方猶未盡
矣。末見古維摩經。歡喜頂戴謂親友曰。吾
知所歸極矣。羅什至京司從請業。著不眞
空等四論。著注淨名及諸經論序。什歎曰。秦
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若肇公名肇。可
謂玄宗之始。年三十一亡。所言老子者。老子
經序曰。老子者。蓋上世之眞人也。其欲見
於世則解形還神。人入婦人胞中而生。示
有所始。當周之時。因母氏楚苦縣厲郷曲
仁里委氏女姙之。八十一歲應天大陽曆數
而生。生有老徵。人皆見其老不見其少。欲
謂之嬰兒。年已八十矣。欲謂之老父。又且
新生。故謂之老子。名重耳。字伯陽。仕周
爲守藏室吏。孔子適周問體於老子。言莊
周者。述義曰。姓莊名周。楚人也。莊子經序
曰。夫老子者所以申道德之深根。述重玄
之妙旨。暢無爲之恬淡。明獨化之窅冥。鉗
揵九流括囊百氏。諒區中之主敎。實象外之
微言者也。其人姓莊。名周。字子休。生宋國
睢陽蒙縣。師長桑。公子受。號南華仙人。當
戰國之初降衰周之末。歎蒼生之業薄傷
道德之陵夷。乃慷慨發憤。爰著斯論。其言大
而博。其旨深而遠。非下士之所聞。豈淺識之
能究。所言子者是有德之嘉號。古人稱師曰
子。亦言子是書名。非但三篇之總名。亦是
百家之通題三篇者。內篇明於理本。外篇
語其事迹。雜篇雜明於理事
 言謂
親友曰者。寶窟曰。書云。同門曰朋。同志
曰友。大士以善法惠利衆生。今同志修
學故名爲友。肇公言。眞友不待請如慈
母之赴嬰兒也
玄。三玄與九部同極者。三玄是振旦外敎。九
部謂西天內敎。法華曰。或説修多羅。 伽陀
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説於因縁。譬喩幷
祇夜。優婆提舍經乃至 我此九部法。隨順衆
生説。入大乘爲本。以故説是經。疏釋曰。
明説敎中。初一行半明九部經。謂敎法也。
我此九部法下。 第二明説九部敎法意。上
半明隨宜説敎法。下半明説敎意。説此九
部爲令悟入大乘。與解大乘爲本意。故
言入大乘爲本。問。九部之相何。答。疏曰。又
今合此九部以爲五雙。初長行與偈一雙。
或爲衆生應説修多羅。或命初即爲偈説。
故名伽陀。以經竝標或字。則知修多羅未
必在前。伽陀不必在後。 本事本生此第二
自他一雙。本事説他過去世事。如藥王本事
品等。説自過去世事爲本生。 未曾有因縁
此明善惡事一雙。未曾有謂善事。如靑牛
行鉢白狗聽經大地振動諸天身量。因縁謂
起罪本末隨本末事而説。名因縁經。譬喩
祇夜法喩一雙。具足應云路伽祇夜等頌 伽
陀祇夜不等頌上存別略通。今存通略別。優
婆提舍稱爲論義。即是能論。上八部四雙名
爲所論。謂能論所論一雙也。又曰。修多羅
者。成論及智度論明直説語言。謂別相修多
羅也。涅槃經從如是至奉行。 謂通相修多
羅也。別相修多羅者。十二部中修多羅此限
長行故。通相修多羅者。三藏中修多羅藏堅
攝十二故。問。如此經説九部但限小乘。亦
大乘有耶。答。疏曰。然經論不同。凡有四句
一大小俱廣。大乘具足十二。小乘隨分十二。
所以但明十二者。以十二是一數之圓。又
治衆生十二縁病故也。二大小俱略。同明
九部。所以但明九者。亦是一數之圓。又爲
九道衆生故説九部。小乘約法淺故除三。
以小乘法淺狹故無方廣。授佛記非小乘
之宗。又小乘人無補佛處義。故除授記。小
乘法淺。有人能問。故除無問自説。又大士
能爲衆生作不請之友。故有無問自説。小
乘不能濟物。要待請方説。故無無問自説。
大乘約人根利故除三。大乘人根利。直説
即解不須因縁及以譬喩。亦不假論義。故
略無此三部也。第三句小廣而大略。如地持
論説。菩薩藏名方廣經。聲聞藏謂十一部。此
意明。大乘十二爲明方廣之理。從所詮之
理爲名。故十二部悉名方廣。小乘十二部
不爲明方廣之理。故存其十一部名。沒方
廣之稱也。第四句大廣小略。 顯大乘是滿
字故具足十二部。小乘是半字故有九部。
即如今文説。正是法華宗也。 十二部通以
言敎爲體。 故涅槃經明知法知義。 知法
者知十二部經法。故知是敎也
問。大小俱稱方廣有何異耶。疏答曰。大是
具足方廣。小是隨分方廣。又大乘理正曰方。
義富稱廣。文詮方廣之理名爲方廣經。小
乘語正曰方。文多稱廣也。問。法華我此九
部法入大乘爲本之九部。大師或釋人天敎。
或釋二乘敎。 何相違耶。答。於此九部可
有二意。故作異釋也。疏三曰。二者説
於三乘爲令衆生悟入一乘故。此三乘爲
趣一乘之由漸。故名方便。如下文云。我
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又云。我此九部
法入大乘爲本。故説三乘爲一乘之方便
也。統略曰。一以人天之敎名之爲門。故經
云。我此九部法入大乘爲本。次以小乘敎
爲門。故經云。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
疏四曰。鈍根樂小法下一行半明小乘果法。
前明九部限人天敎。今明二乘敎。人天雖
異不出九部。二乘雖異同求涅槃故。又
曰。初一行半或説修
多羅等
明九部經。謂敎法也。次
一行半鈍根樂
小法等
明涅槃果法也。小乘法中説
九部之敎。令得涅槃之果。即是次第。九部
通於四乘。果法但明二乘敎也。昔説雖多
不出斯二。又九部謂人天敎。次説二乘。謂
二乘敎。新撰疏曰。問。九部云何偏判是人天
敎。答。以人天敎攝在九部中。如人天敎攝
在聲聞藏
玄。伯陽與牟尼抗行者。元照釋曰。李聃斗吐藍
即老子也。姓李名耳。字伯陽。或云老聃。爲
周柱下史。道家記傳皆云。西昇崑丘而上
佛道論衡云。死出槐
黒。今且隨俗之言
又云。牟尼此翻寂默。
即釋尊名
裏書曰
  釋迦牟尼事
華玄略述第二云。梵語釋迦牟尼。此云
能寂。能調諸惡離諸諠動。諠動之法是
生死法。此就自利之德爲名。又云。能仁
就化他之德爲目也已上
裏書
玄。喟然歎曰者。玉篇曰。喟丘愧反。大息也。
論語曰。夫子喟然歎曰。元照釋曰。喟即歎息
之聲
玄。孟浪之言者。莊子內篇曰。瞿鵲子問乎
長梧子曰。吾聞諸夫子。聖人不從事於務
務自來而理自。
耳。非從而事之也
不就利。 不違害任而直前無所避
不喜求求之不喜。
直取不怒
不縁道
者也
 無謂
有謂。有謂無謂凡有稱謂者。皆非吾所謂也。
彼各自謂耳。故無彼有謂而有
此無
謂也
而遊乎塵垢之外凡非眞性
皆塵垢也
夫子以爲
孟浪之言。而我以爲妙道之行也。吾子以
爲奚若。長梧子曰。是黃帝之所聽瑩也。而
丘也何足以知之。且汝亦太早計。 見卵而
求曉夜。見彈而求鶚炙夫物有自然。理有
至極。修而直往則冥
然自合。非所言也。故言之者孟浪。而聞之聽塋。雖
復黃帝猶不能便。萬物無懷而聽瑩*至竟。故聖人付
當於塵垢之外。而玄合乎觀聽之表。照之以天而不
逆計。放之自爾而不推明也。今瞿鵲子方聞孟浪之
言。而便以爲妙道之行。斯亦無異見卵而責司晨之
功。見彈而生鶚炙之實也。夫不能安時處順而探
 變求化。當生而慮死。執
是以辨非。皆逆計之徒也
予甞爲汝妄言之
則孟浪也。故
試妄言之
汝以妄聽之奚若正聽妄言。復爲太
早計也。故亦妄聽之
         
彼莊子疏曰。瞿鵲子問而事之也。 疏務
猶事也。諸於也。瞿鵲是長梧弟子。故謂師
爲夫子。夫體道聖人忘懷冥物。雖渉事
有而不以爲務。 混迹塵俗泊爾無心。豈
措意存情。徒於事物。瞿鵲既欲請益。是以
述昔之所聞者也。不就利不違害 無所避
就。疏違避也。體窮通之開命。達利害之有
時。故推理直前而無所避就也。不喜求
直取不怒。疏妙悟遠也。從故物求之而不
忻喜矣 不縁道獨*至
者也
疏夫聖智凝湛照物
無情。不將不迎。無生無滅。固不以攀縁
之心行乎虛通*至道者也 無謂有謂至此
無謂也。疏謂言敎也。夫體道*至人虛夷寂
絕。從本降迹感而遂通。故能理而敎。無謂
而有謂。 敎而理有謂而無謂者也 而遊乎
塵垢至 皆塵垢也。疏和光同塵。處染不染。
故雖在囂俗之中。 而心自遊塵垢之外者
矣 夫子以爲 以爲奚若。疏孟浪猶率略
也。奚何也。若如也。如何所謂不縁道等乃窮
理盡性。瞿鵲將爲妙道之行。長梧用作率略
之談。未知其理如何。以何爲是 長梧子
曰至 足以知之。疏聽瑩疑惑不明之貌也。夫
至道深玄非名言而可究雖復三皇五帝乃
是聖人而詮辨正理不盡其妙。聽瑩至竟
疑惑不明。我是何人猶能曉了。 本亦有作
黃字者則是軒轅 且汝亦大至 逆計之徒
也。疏顎即鳩鳥。賈誼之所賦者也。 大小如
雌雞而似斑鳩。青綠色。其肉甚美增作羹
炙。出江南。然卵有生雞之用。而卵時未能
司晨。彈有得鶚之功。而彈時未堪爲炙。
亦猶敎能詮於妙理。而敎時非理。 今瞿鵲
纔聞言説將爲妙道。此計用之太早。 予甞
爲汝至 亦可妄聽之何。疏予我也。奚何也。夫
至理無言。言則孟浪。我試爲汝妄説。汝亦妄
聽何如。亦言奚者即何之聲也已上
玄籤神注曰。莊子云。夫子以爲孟浪之言。而
我以爲妙道之行也。孟武黨切。浪如字。亦
力蕩切。 孟浪猶漫瀾無所取捨之謂也。又
是不精要之貌也。亦是率略之義備檢釋
同此矣
玄。言之似極而未始詣者。序疏曰。文精而理
詣也。又曰。簡而必詣者。删其煩文爲簡。狹
文必秤理爲詣也。准此等釋。 今之三玄其
言似極而其理未詣。故云而未始詣也
玄。推之似盡而未詎至者。謂三玄且似盡
理。而再尋其理。無誰皆至極。故云未詎至
也。詎訓爲誰
玄。內則朗鑒三世者。 謂佛以三達了達三
世。故三達或名三明。 然其三達正俱在佛。
分復通菩薩。三明即共二乘無學。是六通中
宿命天眼及漏盡也。仁王疏一曰。三達者。宿
命達天眼達漏盡達。此三能知自他事虛及
實。名爲達。涅槃疏曰。然六通中有通有明
有力。若是外道所得。但是通而非明。二乘所
得亦通亦明。若佛所得亦是通亦明亦是力
也。又彼疏曰。二乘人無三達。 如來有三達。
義章曰。明共二乘達唯如來。問。達復通菩
薩耶。答。仁王疏曰。通理三達是佛得。菩薩隨
分。亦云仰習果德。問。涅槃疏曰。若是神足
與他心此是示現而非明。 是神足 即能變
化。令人知之。他心即了其心中事。故是示
現。示現非明者非是三明云云然彼疏第十
三釋十號中明行足文曰。 若是三達名三
明者。宿命明知過去。他心知未來。漏盡知
現在。云何二處釋如此相違耶。又他心知現
在。何知其未來。又三明以天眼爲數。 今
何不取天眼而取他心耶。答。於三達有
二廢立。一者以天眼知未來。如仁王疏辨。
二者取他心通如常十三釋。 彼疏第六曰。
如來有三達之智。既有未來達照未來根
縁。既言照根縁。即知是他心智。 如十力中
根上下智力是他心智也。此則三達有二義
故。異説不相違矣
問。天限能見現在色塵。 何爲照了未來世
耶。答。法師品疏曰。小乘人云天眼但見色
法也。天眼通因天限爲方便故。發天眼智
能知未來生死等事。問。 小乘自言天眼通
知未來此死生彼。今何判言但見色法耶。
答。天眼者是眼根故但見色法。又天眼通正
是眼識相應慧故。亦但見色。 但縁現在。其
知未來者但是天眼所引之勝智耳。問。若爾
可大小其義同。何簡言小乘人耶。答。依此
釋者。 但以天眼爲方便而發其別智。知
未來者是小乘義耳。若依大乘。諸佛菩薩即
以天眼見未來世。不勞別智也
裏書云
  三明事
義章六通義云。問曰。宿命天眼漏盡經説
爲通。復説爲明 又云。三達有何差別
通釋義齊。 於中別分非無差別。其相如
何。如龍樹説。直知過去八種事等名宿
命通。 於中過去知業知果因縁道理名
宿命明。知未來世死此生彼名天眼通。
知業知果因縁道理名天眼明。 直知漏
盡名漏盡通。知更不生名漏盡明。又知
從道得滅不同亦名爲明。於如是等知
之窮盡説爲三達中論疏記上仙光云。
三達亦名三明。亦云三通。亦名三才。就
六通中過去達是宿命通。現在達是漏盡
通。未來達是天眼通。就因果中。 三達就
果位。三明就因位已上
裏書
玄。外則五情未達者。謂眼耳鼻舌身五情祇
同於汎人。而不通達無礙。故云未達也
玄。內則説六通窮微者。 身通天眼天耳他心
宿命漏盡以爲六通。 身通亦名如意亦名
神足。法華疏三曰。經或云。菩薩得於五通。
或得六通。 凡有二義。一始行菩薩但得五
通。二法身菩薩得於六通。又菩薩煩惱已盡。
形凡夫已盡。故言得六。 餘有習氣。比佛
未盡故言得五神通。問。 凡夫亦得五神通
耶。答。大品疏曰。數論明五通與凡夫共。漏
盡獨聖人也。涅槃疏曰。若是薩婆多成論等
所解。云凡夫亦得五通。若是雪山部。聖人
得五通。凡夫不得。 而今外道飛行自在等
者。 此是其若得滅道術。或是鬼神等依助
故能爾。不名爲通。 諸所解釋不出此二。
問。得通有幾種耶。答。涅槃疏曰。有四種得。
一者修得。二者報得。三者功德得。四者生
得。言修得者即是修習所得。言報得者以
修因故。報得此通亦得。如生色界則報得
此通。功德得者。如持法華經。上爲持經而
自得功德莊嚴六根也。生得者。如生在人
中自然得通。此是生得。 如栴陀羅與阿闍
世王乃至 彼答云。我見宿命。 從七世以來
常屠羊。都無果報如言却後七日
業熟墮地嶽
婆沙中云。
此非是通。此通生慧生得者。俱
舍名業得
問。五通依何定修得之耶。答。法華疏曰。小
乘但明四禪方能發通。大乘明一切禪定皆
能發通。問。大乘一切禪定發通者。依何文
耶。答。可檢之。設雖無文。通理應爾。菩薩
功德皆自在故。大品疏三曰。數人五通四根
本發之。六地發見諦。九地發思惟。論人三
界定發漏盡。依七定發五通。即四禪三無色
也。問。功德得者唯限持法華得耶。答。持大
乘經皆可得之。故涅槃疏曰。習集波若。自
然六根淸淨。即是功德得。但大乘者有斯功

問。得六根竝淸淨者。鼻舌亦得通。於六通
中何故不論耶。答。義章曰。釋言六通三乘
共法。二乘之人鼻舌身根無有通義。爲是
不立。若於大乘不共法中諸佛菩薩六根互
用。一一根中具一切用。說通無過已上 如
華嚴説菩薩鼻根聞於無色宮殿之香。十住
斷結經説有鼻通過於眼耳。 又六通中身
通是身色自在而非身根覺知自在。故言身
根無通義也。統略曰。眼耳直明遠見聞事。
與二乘略同。鼻根全異。 外道二乘無鼻通。
而菩薩有之。 二者外道二乘鼻不能遍聞。
菩薩則能。 三外道二乘不能知上界微細
香。菩薩能知
問。於五通何分別三性耶。答。大品疏曰。論
人明。他心宿命定內用故是善。 天限天耳定
外用故是無記。如意通若定內住十一切入。
轉變即是善。 定外改小爲大等是無記也。
問。 六通體與小乘共耶。答。大品疏曰。亦
須知此中五通非但不凡夫共。 亦不與二
乘共。如大經云。昔所不得而今得之。今明
六通皆是波若而離合不同。 波若轉變用之
如意。 無所見無所不見則天眼。 無聞而
無所不聞即天耳。無知而無不知。而無不
知即他心宿命。煩惱畢竟即名漏盡也。以
波若無壅故名通。妙而莫測故云神也
玄。內説不壞假名而演實相者。淨名玄曰。詳
此意者眞故無有。雖無而有。即是不動眞
際建立諸法。俗故無無。 雖有而無。即是不
壞假名而説實相。以不壞假名而説實
相。雖曰假名宛然實相。 不動眞際建立
諸法。雖曰眞際宛然諸法。 以眞際宛然諸
法故不滯於無。諸法宛然實相即不累於
有不累於有故不常。不滯於無故非斷。
即中道也已上 言眞際者謂眞諦空。言假
名者即俗諦法。不動者。御製曰。言動者失
也乖也 實相者本來寂滅之理。離虚妄法
爲諸法性。故曰實相。所言實者非虚妄義。
相者體性也。故無行經曰。實相無煩惱無
衆生。無佛乃至 觀好惡音聲。知非音聲性。
常入無文字實相之法門也
裏書云
  中論疏記云。不壞假名等者。如大品經第
十三卷。佛語帝釋云。 五陰但假名。須菩
提不壞假名。而説諸法相。所以者何。諸
法相無懷不壞故。須菩提所説亦無壞不
壞。有人解云。所言相者即是體相也。即實
相是也。言不動眞際者。 如大品經第三
十六卷。佛吿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時。不
壞實際法。立衆生於實際中
華玄略述第四云。大品經云。如來建立
衆生於眞際。 古本云爲諸法立處。今引
之也。 非離眞際別建立衆生於眞際
即明衆生。是眞際耳。明一切法皆是眞
際。能令衆生了知諸法皆悉眞際。 故云
爲諸法立處 宗鏡錄第四十六云。莊子
宗師篇云。在太極之先而不爲高。在六
合之下而不爲深。 先天地生而不爲
久。長於上古而不爲老。注云。言道無
所不在也。故在高爲無高。在深爲無
深。在久爲無久。在老爲無老。無所不
在。所在皆無也已上
裏書
玄。內冥二際於絕句之理者。僧叡大師曰。道
俗之不夷。二際之不泯。菩薩之憂也。道即
涅槃。俗即生死。智論曰。聲聞法中未説生
死即是涅槃衆生即佛。故二乘不能一於道
俗也。泯之言謂滅。即不能滅於二際也。中
論涅槃品有二偈。初言世間與涅槃無有
少分別者。此是一道俗之義。次偈言涅槃
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
別者。此泯二際之義。彼疏釋曰。涅槃與世
間下自上已來第一正破邪涅槃。今第二次
論生死大小內外有所得人聞涅槃高出百
非之表。生死在四句之中。是故今明只生死
即是涅槃。如此方識生死耳。又有此章來
者。上來破邪涅槃。今示正涅槃。外云。所詮
之法能詮之人竝非四句。 今用何等爲涅
槃耶。是故今略示涅槃相。欲識涅槃者即
生死是也。是故此章示正涅槃也。問。此文
乃明生死涅槃不二。云何名示正涅槃耶。
答。例如來品。前破邪如來。後示正如來。故
云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今亦爾。則破邪
涅槃。今示正涅槃。正涅槃所有性即是世間
性。名爲正涅槃。肇師妙存章亦同此意。又
見生死涅槃爲二。則是生死耳。達無二名
爲涅槃。故涅槃經云。智者了達即是無二。無
二之性已是實性。 又有此文來者。或聞上
出世間人法絕於四句。言世間人法在於四
句。若爾還是世出世二見。若是二見即成生
死。是故今明非但出世人法絕於四句。世間
人法亦絕四句。 能如此悟即是涅槃也。就
文爲二。第一明世間涅槃平等。二明涅槃
與諸見平等。初又二。 前偈世間涅槃平等。
第二明二際平等所以世間與涅槃不二
者。從因縁品至成壞品求世間四句不可
得。從如來品至涅槃品求出世間法四句
不得。世與出世既同絕四句。所以世與出
世無有二也。既識無二即須知二。悟二
無二名爲方便般若。了無二二稱般若方
便。法華明諸佛知見有四智。 了生死涅槃
二而無二謂如來智。悟不二而二名佛智。
此二智任運現前謂自然無功用智。此三不
從師得名無師智。 此之四智則是諸佛知
見。 爲欲開示悟入此四知見故出現於
世也。問。就誰論二不二。答。 於道未曾
二。於縁未曾一於道未曾二。 生死常涅
槃。 於縁未曾一。涅槃常生死也。 次偈明
兩際無二者。 前偈在言猶賒。 此章切論
不二。 故辨二際無別。 他云從無間地獄
上至大乘金剛心是無常行苦位。金剛後心
是常樂位。故二際常別。今泯此二見故云
無二准此
可知
玄。內則縁觀俱寂者。縁謂實相境。觀謂正觀
智。中論疏曰。非實非方便名一正觀。非眞
非俗名一正境。境智是因縁之義。 既稱境
智是則非智。既稱智境是則非境。非境
非智泯然無際。前雖開境智竟無所開。後
雖合境智亦未曾合。若遊此玄門則戲論
斯寂
玄。短羽之於鵬翼者。蟭螟蚊蛧等羽言短羽
矣。晏子春秋。景公曰。天下有極細乎。對曰。
東海有蟲巢於蟁睫。 再乳再飛而蟁不爲
驚。臣嬰不知其名。東海漁者命曰焦冥。鵬
翼者大鵬之翼。莊子曰。 北溟有魚其名爲
鯤。化爲鳥其名爲鵬。 鵬之背不知幾千
里。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搏扶搖而上
者九萬里。鵬玉篇曰。歩崩反。大鵬鳥也。法
華疏釋鳳凰曰。迦樓羅者此云金翅鳥。以
其翅頭有金色故以爲名。 海龍王經翻爲
鳳凰大身者。經云。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
里也。閻浮提上容其一足。問。大鵬與鳳凰
者各別鳥耶。答。弘法大師性靈集曰。附鳳
鵬而屈天涯。准可一烏矣
玄。坎井之於天地者。天池謂大海也。故莊子
曰。北溟有魚其名曰鯤。化而爲鵬。海運則
將徒於南溟。南溟者天池也運轉
去以六月
息者也一去半歲
至天池
玄。秦人疑其極者。上所擧之羅什言秦人。
僞秦人故
玄。伯陽之道道曰大虚者。老子經曰。道生一
道始所生
者一也
一生二生陰與
陽也
二生三陰陽生和 淸
濁。三氣分爲
天地
人也
三生萬物天地人共生萬物也。
天施地化人長養也
又曰。抱
一能無離乎言人能抱一。便不離於身。則長存
也。一者道始所生。大和之精氣也。
故且布名於天下。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侯王得
一以爲正平。入爲心出爲行。布施爲德。總名爲
一。一之爲言
法一無二也
專氣致柔專精氣使不亂。則
形體能鷹之而柔順也
如孾童乎能如孾兒。內無思慮。外
無政事。則精神不去也
文選曰。蓋
有形必朽。有跡必窮。芒芒元氣誰知其終。
注曰。芒芒廣大貌。元氣則一氣也。言若以一
氣獨運周而復始。誰知其終乎。老子道經
曰。 無名天地之始無名謂道。道無形故不可
名也。始者道吐氣布化。
出於虚無爲
天地本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有名謂天地。天地有
形位有陰陽有柔
剛。是其有名也。萬物母者。天地含氣。
生萬物長大成就。如母之養子也
上繋辭曰。一
陰一陽之謂道。注曰。道者何無之稱也。無
不道也。無不由也。況之曰。道寂然無體。
不可爲象。必有之用極而無之功顯。故至
乎神無方而易無體而道可見矣。問。周易所
談之極何耶。答。辨正論曰法琳尋夫五運未
形。本無人物注曰。易鉤命決云。天地未分之前有
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有太極。爲五運也。氣象未形謂之太易。元氣始萌
謂之太初。氣形之端謂之太始。形變有質謂之太素。
質形已具謂之太極。轉變五氣故稱五運。言氣形質
具而未相離。皆太易之名。有五種也。爾時空虚未
有人
物也
三材既立乃叙尊卑注曰。乾鑿度云。太
極太素太一名別其
理一也。易緯通卦云。太極是生兩儀。言氣淸輕者上爲
天。濁重者下爲地。以人參之謂之三材。易序卦云。
有天地萬物。然後立君臣。定父子長
幼夫婦之禮尊卑上下之別也。已上
准此可知

玄。道曰杳冥者。杳説文曰冥也。文選曰。日杳
杳西匿。字書曰。杳冥深遠貌。上煙曉反
玄。九流統攝者。文選第八曰。九流七略頗觀
覽。六藝百家庶非牆面。今九流者。元照曰。
漢書藝文志云。全身保國凡有九流。謂國
家文典不出九類。故曰九流。又曰。九流
者。一儒流述唐虞之政。
崇仲尼之道
二道流守弱自卑。
奉易謙謙
三陰
陽流順天歷象。
敬授民
四法流明賞勅法。
助於禮制
五名流
別位。言
順事成
六墨流淸廟祟禮。
養老施惠
七縱橫流受命爲
使。專對

八雜流兼儒墨含名法。知
國大體事無不貫
九農流勸勵耕
桑。備陳

俗中文典無出九類已上
玄。七略該含者。漢書曰。劉歆總群書而奏
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
賦略。有兵書略。有數術略。有方伎略。混天
圖曰。禮樂書算射御謂之六藝也。通眞記
曰。七略者輯略輯音集。即
諸書總要
兵書略。 六藝略
禮樂射
御書數
諸子略。詩賦略。術數略。方伎略。斯竝
立身立國之異謀。允堪釋曰略法也又智略
也。元照釋曰略謂智謀。元祖釋曰略法也謀

玄。以砂糅金者。經音義曰。女救反。今以異
色物相參曰糅。糅亦雜也
玄。同盗牛論者。出涅槃經説。彼經第三卷長
壽品曰。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出世之法與
世間法有何差別。如佛所言。佛是常法不
變易法。世間亦説梵天是常自在天常無有
變易我常性常微塵亦常。若言如來是常法
者。如來何故不常現耶。若不常現有何差
別。何以故。梵天乃至微塵世性亦不現故。佛
告迦葉。譬如長者多有諸牛。色雖種種同
共一群。付放牧人令逐水草。唯爲醍醐不
求乳酪。彼牧牛者揲已自食。長者命終。所
有諸牛悉爲群賊之所抄掠。賊得牛已。無
有婦女。即自揲&T076260;得已而食 爾時群賊各相
謂言。彼大長者蓄養此牛。不期乳酪。唯爲
醍醐。我等今者當設何方而得之耶。夫醍
醐者名爲世間第一上味。我等無器。設使
得乳無安置處。復共相謂唯有皮嚢可以
盛之。雖有盛處不知鑚搖。漿猶難得。況
復生蘇。爾時諸賊以醍醐故加之以水。以
水多故乳酪醍醐一切倶失。凡夫亦爾。雖
有善法皆是如來正法之餘。何以故。世尊
入涅槃後。盗竊如 來遺餘善法。若戒定
慧。如彼諸賊劫掠諸牛。諸凡夫人雖復是
戒定智慧不能解説。以是義故不能獲
得常定常慧解脱。如彼群賊不知方便已
失醍醐。又如群賊爲醍醐故加之以水。凡
夫亦爾。爲解脱故説我衆生壽命士夫梵天
自在天微塵世性戒定智慧及與解脱非想非
非想天即是涅槃。實亦不得解脱涅槃。如
彼群賊不得醍醐。是諸凡夫有少梵行供
養父母。以是因縁得生天上受少安樂。
如彼群賊加水乳。而是凡夫實不知因修
少梵行供養父母得生天上。又不能知
戒定智慧歸依三寶。以不知故説常樂我
淨。雖復説之而實不知。是故如來出世之
後乃爲演説常樂我淨。如轉輪王出現於
世。福德力故群賊退散牛無損命。時轉輪王
即以諸牛付一牧牛人多巧便者。是人方便
即得醍醐。以醍醐故一切衆生無有患苦。
法輪聖王出現世時。諸凡夫人不能演説
戒定慧者。即便棄捨。如賊退散。爾時如來
善説世法及出世法。爲衆生故令諸菩薩
隨人演説。菩薩既得醍醐。復令無量無邊
衆生普得無上甘露法味。所謂如來常樂我
淨。以是義故如來是常不變易法。非如世
間凡夫愚人謂梵天等是常法也。此常法稱。
要是如來非是餘法。迦葉應當如是知如來
身常。當繋心修此二字。佛是常住。修此二
字。當知是人隨我所行至我至處。若有修
習如是二字爲滅相者。當知如來則於其
人爲般涅槃。涅槃義者即是諸佛之法性也
玄。周弘政張機竝斥老有雙非之義者。周弘
政與張機倶此人名也。周之弘政不讀之。
百論疏下卷曰。然震旦玄儒但有有無二句。
無非有無。天竺外道三外道三大經文亦無
之。今言有。直有不可説之言。非是非有無
不可説。准此可知
玄。佛名大覺者。辨正論第八曰。然德無不備
者謂之爲涅槃。道無不通者名之爲菩提。
智無不周者稱之爲佛陀。以此漢語釋彼
梵言。則彼此之佛昭然可信也。何以明之。
夫佛陀者漢言大覺也。菩提者漢言大道
也。涅槃者漢言無爲也。而吾子終日。踐菩
提之地。不知大道即菩提之異號也。禀形
於大覺之境。未閑大覺即佛陀之釋名也。
故莊周云。且有大覺者而後知其大夢也。
郭注云。覺者聖人也。言患在懷者皆夢也。注
云。夫子與子淤未能忘言而神解。故非大
覺也。君子曰。孔丘之談茲亦盡矣。涅槃寂照
不可識之不可知之則言語斷而心行滅。
故忘言也。法身乃三照四德之所成。蕭然
無累。故稱解脱。此其神解而患息也。夫子
雖聖遙以推功於佛。何者。案劉向古舊二
錄云。佛經流於中夏一百五十年後者。方
説五千文。然則周之與老竝見佛經所説言
敎。往往可驗。故老子有言曰。夫易者無爲
也無思也。寂照不動感而遂通。非天下之聖
神。其孰能與於此。余今提耳語子。當捨其
積迷。而荷其脱悟也
玄。老曰天尊者。辨正論第八曰。案太上洞玄
靈寶威儀經云。元始天尊告太上大道君。曰
云云 又曰。太玄眞一本際經護國品卷第二。
是時元始天尊成就五方國土度一切人。君
子曰。若天尊出世度一切人者。必應動地
拕光天人雲集。何爲書筆不載。今古莫
傳。九州之中無一見者。其爲詐妄皆此類

聖行品有三達五眼六度四等五濁六通等
語。亦未度令度。未安令安。未脱令脱。化引
三乘入一乘道。一念了達三世。道性品有
正定七小劫三有四魔四趣五道六根六塵六
識三途等語。復有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四攝
四辨非因非非因非果非非果之説。君子曰。
如前所列法門名字竝偸佛經。爲其僞
典一一尋檢。部部括窮。備取涅槃般若之文。
或偸法華維摩之説。其爲竊盗。取驗目前。
博識名儒咸所詳究。未遑委出。略擧其大
旨也已上 莊子第四卷終曰。夫何謂道。有
天道有人道。無爲而尊者天道也在上而任
萬物之自

有爲而累者人道也以有爲爲累者。不累者
不能率其自得也
主者天道也同乎天之任物
則自然居物上
臣者人道也各焉
所在
道之與人道也 相去遠矣君任無爲而委百
官。百官有所司。而
君不與焉。二者倶以不爲而自得。則君道  不可不
逸。臣道勞。勞逸之際不可同日而論之也
察也不察則君臣之
位亂矣。已上
天尊之名准此可知焉」
玄。得一之淵府者。元照釋水之靈府曰。廣大
利物曰靈。深不可見爲府。允堪引俗曰。
如人藏府。深不可見曰府
裏書云
元康師肇論疏云。淵者淵池。府者府庫。淵
池水深。府庫財多。毛詩云。淵深也已上
裏書
玄。悉達處宮方紹金輪聖帝等者。西域記曰。
初薩婆曷剌他悉陀唐言一切義成。舊
曰悉達多。訛略也
遠跡山
林。棄轉輪王位爲鄙賤人
裏書云
悉達太子事
涅槃疏第六云。悉達太子。有人言。一事不
知不名悉達。作此間語解。今明。此是外
國語。大論翻爲成利。有經翻財主。此明
應爲金輪黄帝七寶御世。故言財主也。
金剛疏第二云。增一阿含第二十卷云。若
如來不出家者。當二千五百歳作轉輪
已上
裏書
玄。老爲周朝之柱史者。柱史是大内記之唐
號也。元照曰。或云號聃爲周柱下史。有説
曰。老子爲王所重。故恒倍而殿柱下等。而
記説於國事。故以爲號。即此司焉。辨正論
曰。託周朝而爲柱史。居漢世而作大臣」
問。周朝有何代耶。答。歴代紹運圖曰。三十
七主八百六十年。而天下併於秦。皇甫謐曰。
自剋殷至秦滅周之歳。凡三十七主八百
六十七年。武王一。成王二。康王三。昭王四。
穆王五。共王六。懿王七。孝王八。夷王九。厲
王十。宣王十一。幽王十二。平王十三。桓王
十四。莊王十五。僖王十六。惠王十七。襄王
十八。項王十九。匡王二十。定王二十一。簡
王二十二。靈王二十三。景王二十四。悼王二
十五。敬王二十六。元王二十七。貞定王二十
八。哀王二十九。思王三十。考王三十一。威
烈王三十二。安王三十三。夷烈王三十四。顯
聖王三十五。愼靚王三十六。赧王三十七」
問。老子出世何王時耶。答。扶桑略記曰。人
代最初神武天皇即位三十一年比。天竺迦多
演尼子造發智論。五十七年丁巳相當周定
王三年九月十四日子時。老子生歳。年八十
六而老子西行。經云。迦葉菩薩彼稱老子。
七十六年丙子三月甲辰日。天皇百二十七
崩。三年間無王。元年辛酉相當周第十六
代主僖王三年。同元年相當如來滅後二百
九十年。依廣弘明集計之。第二代主綏靖
天皇即位三十二年辛亥相當周靈王二十
二年十一月庚子日。孔子生歳。其時老子歳
四十三歟。孔子者光淨菩薩也。年七十三而
卒。此比健陀羅國有王。名迦膩色迦。集五
百羅漢造毘婆沙論。件王有勢。鐵輪王也
已上 廣弘明曰。自周文王二十二代周定王
瑜元三年乙卯老子生。九月十四日。或云子
時。又云。九月四日老子生已上 或記曰。自周
文王二十四代靈王泄元二十一孔子生。其
時老子五十四。周敬王丐元三十一年孔子
卒。又説曰。魯哀公將元十六年孔子卒。四日
己丑哀公誅之
問。凡三皇五帝三王之在位朝數何。答。太昊
順木德出。在位百十。炎帝順火德出。在位
百四十。黄帝土德在位百已上
三皇
少昊金八十
四。顓頊水八十四。帝嚳木七十。帝堯火九
十八。帝舜土攝三十正二十已上
五帝
夏禹王世
十七主合四百三十二年而天下歸商。夏禹
順金。殷湯王世自湯至紂三十主六百二十
九年而天下歸周。殷順水德。周文王世三
十七主八百六十七年天下歸秦。周順木
已上
三王
秦世六君合四十九年天下屬漢。秦
順水德。前漢世自高祖至孺子十四君合
二百十四年。順火長安。後漢十三主一百九
十五年。第一世祖。第二明帝。永平三年佛法
始傳。永平總十八年。次魏朝五主合四十八
年。順土都鄴。次西晋自武帝至愍帝四主
五十四年順金洛陽。次東晋十一主百四十
四年。順金建康。次宋朝八主合六十年而
爲齊。次齊世七主二十四年而爲梁。次梁
世四主五十六年。陳覇滅之。次陳世五主
三十三年隋滅之。已上宋齊梁陳四代皆是
南朝。即都建康。次隋世三十八年禪于唐。
隋後北朝。次唐世二十二主二百八十八年。
順土長安。高祖第一在位九年武德
九年
太宗第
二位二十三年貞觀
二十三
高宗第三位三十四。則
天第四位二十一。乃至濮王第二十在位一

玄。何異槌阜共安明者。安明謂須彌翻名也。
寶窟曰。須彌此云妙高。亦名安明。亦言善
積。林公須彌留此云善高。三百三十六萬
里。縱廣亦然。略説有十寶山。廣説六萬諸山
以爲眷屬須彌最勝。此山四寶所成。東面黃
金。西有白銀。南有瑠璃。北有頗梨。是故此
山端嚴殊特
玄。問同人者之五情等者。謂會上所言周
朝柱史。重成人一之義也。意言。雖眼耳等
五是同人故。迹爲周朝柱史。神智明朗之方
大異汎人故。本實天尊故與能仁有何異
耶。法華序品説彌勒請文殊答有二。初同
凡夫示全不測現瑞之旨。是故致請。此名
同請答。彌勒同人以不知相而請之故。二
彌勒以髣髴其相。但事未決定故致於請。
此名異請答。既髣髴其相而異大衆人不
知而請。故大師統略釋此二重請答意曰。
釋請答文爲二。初名同請。同人者之五情
未測如來現瑞之旨。後稱異請。異人者之
神明故以髣髴其相已上
所言神明者。莊子雜篇天下之章曰。天下之
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爲不可加矣
爲以其有爲則眞爲也。爲
古之謂道術者果惡
其眞爲則無僞矣。又何加焉
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
神明由事感
而後降出
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
使物各復其根。抱一而已。無
飾於外。斯聖王所以生成也
不離於宗謂
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眞
謂之至人。以天爲宗。以德爲本。以道爲
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凡此四名一人耳。
所自言之異
仁爲恩。以義爲理。以禮爲行。以樂爲和。
薰然慈仁謂之君子此四名之祖匠。而賢
人君子之服膺也
以法
爲分。以名爲表。以操爲驗。以稽爲決。其
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爲
常。以衣食爲生。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爲
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民理既然。故
聖賢不逆
古之
人其備乎古之人即向
之四名也
配神明醇天地。育萬
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於本數。係於末
本數明故
末不離
六通四闢小大精粗。其運無乎
不在所以
爲備
彼莊子疏曰。天下之治方至 又何加焉。疏方
道也。自軒頊已下迄于堯舜。治道藝術方
治甚多。皆隨有物之情。順其所爲之性。任
群品之動植。曾不加之於分表。是以雖敎
不敎。雖爲不爲矣 古之所謂道術者果
惡乎在。疏上古三皇所行道術。隨物任化。
淳撲無爲。此之方法定在何處。假設疑問
發明深理也 曰無乎不在。疏答曰。無爲
玄道所在有之。自古及今無處不備 曰
神何由降至 而後降出。疏神者妙物之名。
明者智周爲義。若使虛通聖道今古有之。
亦何勞彼神人。顯茲明智。制禮作樂以
導物乎 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疏夫虛凝玄
道物感所以誕生。聖帝明王功成所以降迹。
豈徒然哉 皆原於一 所以生成也。疏原
本也一道也。雖復降靈。接物混迹和光應
物。不離眞常。抱一而歸本者也
不離於宗至 所自言之異。疏冥宗契本謂
之自然。淳粹不雜謂之神妙。凝然不假謂
之至極。以自然爲宗。上德爲本。玄道爲
門。觀於機兆。隨物變化者謂之聖人。已上
四人只是一耳。隨其功用故有四名也
以仁爲恩至 所服膺也。疏布仁惠爲恩澤。
施義理以裁非。運節文爲行首。動樂音
以和性。慈昭光乎九有。仁風扇乎八方。譬
蘭惠芳聲香氣薰於遐邇可謂賢矣 以法
爲分至 三四是也。疏稽考也。操執也。法定其
分。名表其實。操驗其行。考決其能。一二三
四卽名法等是也 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爲
常。疏自堯舜已下置立百官。用此四法更
相齒。次君臣物務遂以爲常。所謂彛倫也
以衣食爲生蕃息畜藏。疏夫事之不可廢者
耕織也。聖人不可廢者衣食也。故國以民
爲本。民以食爲天。是以蕃滋生息畜積藏
儲者養民之法 老弱孤寡至 向之四名也。
疏養老哀弱矜孤恤寡。五常已下備有之
焉 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疏配合
也。夫聖帝無心因循品物。故能合神明之妙
理。同天地之精醇。育宇內之黎元。和域中
之群有 澤及百姓至 未不離。疏本數仁義
也。末度名法也。夫聖心慈育恩覃黎庶。故能
明仁義以崇本。係名法以救末 六通四
闢至 所以爲備。疏闢法也。大則兩儀。小則
群物。精則神智。粗則形像。通六合以敖游。
法四時而變化。隨機運動。無所不在也」
莊子又曰。聖人之形不異凡人。故耳目之用
衰也。至於精神則始終常全耳。又曰。神人
即聖人也。聖言其外。神言其內。又曰。又夫
去知任性然後神明洞照。所以爲賢聖也
所言去知者。去
知若土塊也
又曰。以本爲精。以物爲粗。
以有積爲不足寄之天地。
下乃有餘也
澹然獨與神明
居。又曰。寂漠無形。變化無常隨物
死與生
與天地幷與神明往與任化
芒乎何之。忽
乎何適無意
趣也
又曰。勞神明爲一而不知其
同也。疏釋曰。夫玄道妙一。常湛以然。非由
心智謀度而後不二。而愚者勞役神明邂
逅言辨。而求一者與彼不一。不知至理理
自混同。豈俟措心方稱不二耶。又朴子説
仙方曰。食氣神明不死。准此等文。神明之
名義可悉之矣
裏書云
肇論云。誠以異於人者神明故。不可以
事相決之耳
康疏中云。人者神明法有取相。是即知
矣。聖人神明不取法相。故曰無知。以無
知故不可作事相取也已上
裏書
玄。漢書亦顯品類等。辨正論曰。前漢書云。
孔子爲上上流是聖。老子爲中上流是聖。
何晏王弼云。老未及聖。南山云。經論中大
小兩乘俱有賢聖。竝約道業有顯晦也。據
翻從俗釋訓。賢者多才行也。聖者無不通
也。是竝約事爲言。全乖佛義。元照釋曰。初
約佛敎。大乘十住十行十迴向名三賢。十地
名十聖。小乘外凡有三。內凡有四。名七賢。
初果至無學名四聖。道業顯晦者。一往以
分聖顯賢昧。然賢聖中次第淺深。自有顯
晦。據下示俗訓。謂翻譯時依此俗典。禮記
中才智倍人曰茂。倍十人曰選。倍百人
曰俊。倍千人曰英。倍英曰賢。白虎通中
明。聖人者。謂道無所不通。明無所不照。
聞聲知情。與天地合德也。此二皆從世
智爲名。故云約事。異上佛敎所明行位。
故云全乖。私勘。白虎通曰。聖人者何。謂
聖人者通也道也聲也。道無所不通。明
無所不照。聞聲知情。與天地合德也。
風俗通曰。聖者聲也。聞聲知情。故曰聖
也。文子曰。聖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
合其明。能以神化者也。孔子傳曰。於事無
不通謂之聖。老子經曰。聖人抱一爲天下
式。泡守也或法池。聖人守一乃知萬事。故
能爲天下法式也。周孔正義曰。道則無跡
無心。聖人則亦無心有跡。道則心跡俱無。
聖人則亦無心有跡。聖人順通天下之理。
內則雖無心。外則有經營之跡。此則正義
釋本文也。尙書仲候曰。黃河千年一淸。聖
人千年出世。拾遺錄曰。丹丘千年一燒。黃河
千年一淸。皆至聖君以爲大瑞。文選曰。五百
歳賢人出。晋書注曰。千年一度見聖人出。五
百年見一賢。寶鑰曰。孔甫自稱禮西方之
聖。李老亦復吐吾師之談。破邪論曰。列子
云。昔吳。太宰&MT02780;問孔丘曰。夫子聖人歟。孔
子對曰。博識强記。非聖人也。又問三王
私曰。三
者夏殷周也
又問五帝私曰。五帝者少昊顓頊
帝嚳帝堯帝舜是也
問三皇私曰。三皇者伏羲
神農黃帝是也
皆曰。聖亦非丘所
知。太宰&MT02780;大駭曰。然則孰爲聖人乎。夫子
動容有間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
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
無能名焉。李老亦復等者。老子西昇經曰。
吾師化遊天竺。善入泥洹已上苻子曰。老
子之師名釋迦。白氏六帖曰。老子乘靑牛
而西入流沙
問。如來出世與伯陽孔丘前後何耶。答。周
公旦是周文王子。第一主武王弟。第二主成
王叔父也。如來即周第四主昭王時生。而第
五主穆王時入滅。孔丘即周第二十三主靈
王時出世。故混沌圖曰。孔子姓孔。名丘。字
仲尼。魯國鄒邑闕里人。周靈王二十四年辛
亥十二月四日生乃至 有大聖德。删詩書
定禮樂。賛易道修春秋。仁義禮智信君臣
父子夫婦之道。開三堂敎諸弟子。老子此
孔子爲師問禮。故老子經序曰。孔子適周
問禮於老子。故此師資之二人於佛滅後出
也。周世三十七主八百六十七年
玄。設令孔是儒童老爲迦葉者。辨正論曰。
二星統化須彌面域經云。應聲菩薩爲
伏羲。吉祥菩薩爲女媧
居淳風初。
三聖立言空寂經云。迦葉爲老子。儒
童爲孔子。光淨爲顏回
興已澆之
末。破邪論曰法琳所製。三論
學者。唐之始人
淸淨法行經云。
佛遣三弟子振旦敎化。儒童菩薩彼稱孔
丘。光淨菩薩彼云顏囘。摩訶迦葉彼稱老
子。翰苑曰。老子稱迦葉。至佛道於玄門。孔
子曰儒童。闡微言於儒訓。造天地經曰。寶
應菩薩下化生此間號爲伏羲。吉祥菩薩
號爲女媧。摩訶迦葉號爲老子。儒童菩薩
號曰孔丘。又灌頂經有佛遣三聖於振旦

玄。八相成佛者。彌勒經遊意引釋論曰。諸
佛八相成道。一上天。二下天入胎。三住胎。
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說法。八滅度。又
起信論曰。能現八相利益衆生。所謂從兜
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
輪。入涅槃。然是菩薩未名法身初一說
所異相
槃疏曰。八相成道。一一相中復現八相。初入
胎時即現出家成道轉法輪若涅槃等。問。菩
薩何位現八相成道耶。答。法華疏曰。伽耶
山頂經明四種發心。乃至然十信菩薩亦能
八相成道。又涅槃疏曰。如華嚴所明。十住
初心便能八相成道。寶窟曰。地前未見眞
如。但見八相成道。故云見化身。問。一切化
身佛必具八相耶。答。觀經疏曰。又彼佛生
異此王宮。彼佛直生菩提樹下化生。准此
釋。淨土佛不必具八相歟。法華疏曰。二乘
所見具有八相成道。問。八相中說法處何處
耶。答。法華疏曰。佛轉法輪處在波羅捺之
北。相去二十里。樹名香淨。毘婆沙云。有五
處定。謂生處出家處成道處說法處滅度處。
問。佛出家成道年有異說。今意何。答。亦有
二意一者十九出家。三十成道故。壽量品疏
曰。若亦成佛。何故昔說十九出家三十成
道。又仁王疏曰。成道後三十六年正月八日
說此經。佛成道七年方說餘波若。案諸文
記。二十九年至今時。應成道後三十六年。
生年六十六方說此經。此則以成道後三十
六年加未成道前三十年。故曰六十六。此
三十成道義也。二者信解品疏。明二十九
出家三十五成道爲正義耳。即疏曰。舊云
如來三十成道八十滅度。其間五十年說法。
此經隣次涅槃。故壽量品云於伽耶成道
至今四十餘年。諸師竝云四十九年說法
華。今明若說法華四十九年。則佛非十九
出家三十成道。何以知之。若十九出家三十
成道。即出家已後十二年。而經及釋論云。踰
城之夜生羅云。若爾何故知十二年耶。又
經皆言六年苦行。若十二年者。其間何所爲
耶。以之推之。非十九出家三十成道。若十
九出家者。則二十五成道。壽量品意云五十
餘年。不應云四十餘年也。今依釋論。引
經云我年二十九出家。若爾則三十五成
道。而壽量品云四十餘年則會其文。若言
經論不同適緣而見者。斯即時節不定也。淨
影義曰。十九出家三十成道。於其中間五年
自餓。六年習定。僧偘師依本起經及因緣
經。云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爲眞。又曰。
依悲華經及善見律婆沙等。皆云四十五年
在世敎化。通前三十五即有八十。此二師
義如次配二釋。然彌勒經遊意明。三十成道
諸師說。知以三十五成道爲正意耳。問。壽
量疏以羅㬋生。證出家已後六年成道之意
何。答。依本起經說。欲出家時。指瞿夷腹
云。却後六年當生男子。又羅㬋出家日成
懷。成道日生
問。諸經說時云何。答。成道七年方說諸波
若。成道後三十六年正月八日。生年六十六
方說仁王波若。若七十九入滅說者。七十
八年說法華。七十九年說涅槃。若八十入滅
說者。七十九年說法華。未涅槃前九十日內
說金光明。八十年說涅槃
裏書云
人稱大覺事
中論疏第九云。常云。以御用釋人。則凡
聖皆有。以仁義釋人唯在人道 同記
云。述義解云。人者神我之異名。以統御
爲人。如衆生命者等也。玉篇云。孔子
云。仁者人也。鄭玄曰。人謂施以恩義也文
四論玄第十二云。人以仁慈爲義文
圓應十方八相成佛事。四論玄第十二云。
問本勝迹劣。本劣迹勝。迹本俱勝。迹本俱
劣四句。答有。何者。本勝迹劣可解。本劣
迹勝者。如諸菩薩八相成道也。本迹俱勝
者。二種皆佛也。二種皆劣者。本迹皆菩薩
等也已上
裏書
至如孔稱素王者。孔子諡號代代追之。如
前漢平帝追成宣尼公。乃至唐玄宗諡爲
文宣王等也。今稱素王時代須檢。混沌圖
曰。玄宗皇帝開元二十七年孔子爲文宣王。
發揮曰。宣尼唐玄宗諡爲文宣王。諡法云。
經緯天地曰文。聖善周聞曰宣。父叔梁紇
娶徵在無子。因禱尼丘山。遂有孕焉。生
首圩頂因名丘。字仲尼。元照曰。宣尼即孔丘
字仲尼。前漢平帝元始初追。諡二保衣成宣
尼公故以召之同古本曰。孔丘字仲尼。唐
玄宗諡爲文宣王。此擧諡號及字合而召
德操曰。此古本宣尼釋
誤。以前說爲正耳
玄。說有名儒者。孔子所說名爲儒敎。門徒名
曰儒者。儒日朱反。柔也。郭知玄曰。堯舜周
孔之道謂儒。薩峋云柔也。謂有道術人而
有柔和之論衡能説一經者爲儒生問
涅槃疏第九曰。若如他所明。止言釋迦敎是
佛法。周孔莊老等此是外道法。今明。皆是
佛法。何故爾。佛説人天五乘世出世教。依
河西判。莊子等皆是人乘。老子則是天乘。豈
非佛法耶。故淸淨法行經中自明老子則是
迦葉等。此釋所有文字皆是佛説也。既言
周孔老莊皆是佛説。何故今玄中釋天竺四
術震旦三玄皆爲外道耶。答。佛教自有五
乘正法。故震旦三玄亦屬天乘人乘之類。然
有益者攝屬正法。若無益者皆爲外道。亦
是所破故。涅槃疏又曰。大論云。明佛法有
五種説。一者佛自説。二者弟子説。三者天
説。四者仙人説。五化人説等。皆名佛法也。
然於衆生有益者皆是佛法。若無益者則
是外道。今一切文章記傳世間名字皆於衆
生有益故。皆是佛説。成論云。劫初時物本
無名字。聖人爲受用故各物立名。謂瓶衣
等。大論釋歎慶品云。若無菩薩出世則號
名字。無有人天等名。今由菩薩出世得有
此名。則是利益世間也。既言一切皆是佛
説。皆是佛法者。今周孔等教亦應是佛法」
玄。辨益即無人得聖明利即止在世間者。辨
正論第八曰。梁武皇帝捨道勅文云。天監
三年四月八日。梁國皇帝蘭陵蕭衍稽首和
南十方諸佛十方尊法十方菩薩僧。伏見經
文玄義。理必須詮。云發菩提心者即是佛
心。其餘諸善不得爲喩。能使衆生出三界
之苦門入無爲之勝路。標空察理。淵玄微
妙。就義立談。因用致顯乃至 弟子經遲迷
荒。耽事老子。歴葉相承染此邪法。習因善
發棄迷知返。今捨舊醫歸憑正覺。願使未
來世中童男出家廣弘經教。化度衆生共
取成佛。入諸地獄普濟群萌。寧可在正法
中長淪惡道。不樂依老子教暫得生天。
渉大乘心離二乘念。正願諸佛證明菩薩攝
受蕭衍和南。勅旨神筆自書於重雲殿重閣
上。發菩提心。于時黑白二萬人。亦同發心
受持禁戒。勅門下。大經中説。道有九十六
種。唯佛一道是爲正道。其餘九十五種皆是
外道。朕捨外道以事如來。若有公卿能入
此誓者。可發菩提心。老子周公孔子等雖
是如來弟子。而爲化既邪。止是世間之善。不
能隔凡成聖。公卿百官侯王宗室宜反僞
就眞捨邪入正經教。成實論説云。若事外
道心重佛法心輕即是邪見。若心一等是無
記不當善惡。事佛心强老子心少者乃是淸
信。言淸信者淸是表裏俱淸。垢穢惑累皆
盡。信是信正不邪故言淸信佛弟子。其餘
諸善皆是邪見。不得稱正信也。門下速施
行。又勅捨老子受菩薩戒文曰。臣猶未達
理源。禀承外道。如欲須甘果。翻種苦栽
欲除渴乏反趣醎水。今啓迷方粗知歸
向。受菩薩大戒戒節身心。捨老子之邪風
入法流之眞教。伏願天慈曲垂矜許。謹啓
三論玄義檢幽集第二
永享四年壬子卯月二十九日於東大寺東
室令書寫之畢願依此功力自他同登佛果
矣         擬講延海
文明七年九月下旬比從師法印聰海相傳
之        安樂坊順憲


三論玄義檢幽集第三
裏書云
  門人事
華玄略述第二本 言門人者。謂是弟子。
亦云二三子。如論語云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苞氏曰。同門曰朋。同志曰
友也。同處師門曰朋。獨學無友孤
寡聞。今由我師德高故有朋從遠方而
來與我同門共相講説。故可爲樂也文
阿毘曇事
義章三藏義云。阿毘曇者。此方正翻名爲
無比法。阿謂無也。毘謂比也。曇摩名法。
解釋有二。一就教論。二據行辨。言就教
者。三藏之中毘曇最爲分別中勝。故曰無
比。言就行者。毘曇詮慧。慧行最勝故曰
無比。毘曇之教詮此勝行。故名無比。又
能生彼無比之慧。故曰無比文
鏡水抄第五云。阿毘曇者。此云無比。此論
唯詮慧學爲勝。戒定二學不可比方。故
云無比論也文
無漏慧根事
大品疏第一云。問。無漏慧根。此爲取相
似無漏。爲取眞無漏。答。舊有兩釋。初家
云。數家七方便不取前三。但取後四。論
家五方便不取初四念處。次解云。取眞
無漏爲波若。小乘從苦忍已去。大乘登
地已去也取意
四執事
四執者。常樂我淨四倒歟。或云。一色則是
我。二離色是我。三色在我中。四我在色
中。是爲四執歟。或邪因邪果等四執歟
已上
裏書
玄。一者如來自説法相毘曇者。今案目録列
小乘律中曰佛阿毘曇經一部二卷。今見彼
經。上卷標阿毘曇經出家相品。矣
玄。二者隣極亞聖名舍利弗等者。玄應師一
切經音義曰。舍利弗阿毘曇二十二卷二十
二品。姚秦弘始十六年曇摩掘多耶舍譯也。
開元録曰。二十二卷或二十卷或三十卷
玄。三者佛滅度後三百餘年等者。中論疏曰。
佛滅後三百五十年作八犍度。故云餘年
耳。述義曰。八犍度論二十卷。後除繁辭成
十八卷。應法師經音義曰。阿毘曇八犍度論
三十卷。今見八犍度論。現在三十卷矣
秦符氏時。罽賓國沙門僧伽提婆此云衆天
之所譯也。八犍度者。新譯論云蘊也
開元録曰。阿毘曇八犍度論三十卷。迦旃延
子造。或二十一卷。符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
共竺佛念譯。第一譯。阿毘達磨發智論二十
卷。迦多衍尼子造。大唐三藏玄奘譯第二譯。
右上二論同本異譯。即是説一切有部對法
藏之根本。佛圓寂後三百年中論師迦多衍
尼子之所造也
玄。四者六百年間有五百羅漢等者。應法師
經音義曰。阿毘曇婆沙論八十四卷。三犍度
十八品。恐是後疑減數陳於卷數歟。均師
四論玄曰。婆沙六十卷傳來江左。餘四十卷
於西涼州爲兵火燒。出祐律師目録也。高
唱山高法師云。更有餘處請將去。故翻不
竟。六十卷中但釋前四犍度。餘四十卷不
來此土。又婆沙結集時六百年者。唐三藏
説。言四百年。相傳不同也
裏書云
名玄略述云。婆沙者。羅什在前涼州。譯
毘婆沙論。有六十卷文
裏書云
覺海三藏與道泰譯
中論疏記第一本 云。案唐圖云。從崐崙
山流出一河。名爲黃河。此以東有金城
關此關東北有五涼郡文
元康師肇論疏云。涼有五涼。前涼張軌。後
涼呂光。南涼吐番烏孤。西涼季暠。五涼
竝都姑臧前後二涼竝都姑臧可知。而
南涼西涼北涼亦都姑臧者。南涼初都武
威西平。後徙東都。又從姑臧又反東都。
西涼初都姑臧後遷須泉。蒙遜初都張
掖後遜姑臧也文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