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釋摩訶衍論勘注 (No. 2290_ 頼寶撰 ) in Vol. 69

[First] [Prev+100] [Prev]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爾者覺用待四相漸昇且名始覺。覺體一
 味住本位即名本覺。大師釋云。若約因
 縁修行即是行者向上入證之徑路。若約
 體性本覺即有萬徳法身之別仍今一
 味平等者皆悉量等義非一法也 大總
 持等者引證釋始覺四相倶時假立等
 義也。猶如月光對日遠近建立十六分。
 若無日光唯一月體也。但此中實義體用
 共備十六分全非待日遠近假立也。然
 而體絶待爲本故一味義顯也。用相待爲
 義差別之徳爲面。仍云爾也 問。上來
 廣説始覺本文中通説清染二覺乎。將局
 染淨始覺乎 答。局染淨始覺也 問。
 何不説清淨始覺乎 答。下廣説清
 本覺文即説淨始覺也。上本覺義者對
 始覺説。釋可思之
 本云文保元年十二月八日於高野山金光
 院抄之畢       金剛佛子頼寶
 暦應二年己卯十月三十日於東寺西院僧
 坊書寫校合畢 權律師杲寶


釋論第三勘注卷第三
文。次説廣説本覺等 藏疏中云。釋本覺中
有二。先明隨染本覺。後四鏡下明性淨本
覺。又亦可。上來總明覺體。此文辨覺相。下
四鏡文雙明體相也記三云。本覺通用
以爲能隨。無明染法以爲所隨是染之隨。
我來依他故隨染之覺。揀非清淨故
 私云。廣説本覺句中含染淨清淨二門。其
 中先明染淨本覺。後明清淨本覺。仍總
 云本覺不云染淨也。又義云。當唱本文。
 既局染本。可知。先青染本也。但文略故
 不云染淨也 問。見文次第。初云心體
 離念等是説覺體也。次當段本覺隨染
 生二種相 是説覺相也。後文云復
 次覺體相者等文是並説體相也。依之香
 象疏云。又亦可。上來總明覺體。此文辨
 覺相。下四鏡文雙明體相也今何違本
 文分科乎 答。略説廣説本文顯。但生
 二種相者本覺體上生二相也。非謂本
 覺即是相。下覺體相亦爾也。覺體上具四
 義故也。凡雖存始本兩覺義各具隨縁
 不變二義。未知之。而本文既當段表本
 覺隨染。下段表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
 分別二本覺明也。本覺體有二義。始覺
 何局一義乎。是故四種覺有之。彼師等未
 了故只見本文一途假相全忘細往深義。
 更不足爲疑乎
文。一者本有性智等 抄二云。本智淨相等
者智淨相是能斷智。和合相續是所斷惑。法
身純智是所成徳。本覺隨染并自性淨心等
者斯則不守自性隨縁門也。染淨本覺梨耶
識中引之明矣。此就義判不局文次。屡有
茲例學者知之
 私云。本有性智清淨門者智淨相總名也。
 此中二門一文通具二義。非文句別説
 也。次業用門中二科亦爾也。仍云就義判
 也。疏記兩師意亦爾也。疏釋不守自性隨
 縁門義當此處。記二門合釋云云可思之
  私云。今四門甚有深義歟。本覺功徳皆
 於本有内證論之故。不斷即斷除具初
 二門隨縁即本有具後二門。是故一往之
 説雖似常途深案論意太違餘宗也
文。如是二種殊勝之相等 記三云。本覺爲
體二相是用。體用法爾不相捨離故。説名
爲但行但轉
 私云。智淨相者性用也。不思業相者業用
 也。例如一火具軟燒二徳也
文破滅一切障等 記三云。破一切障故顯
現法身。滅一切障故實智清淨。頌文巧略越
次顯示○二長行三。初總釋。謂此本覺雖隨
縁轉然其不捨本斷本修功徳智慧飾法
成人故
文。如是二中依法力等 抄二云。下第五論
○淨熏染中説有二種。一本因果熏。二如因
果熏。本因果熏次第云何。從無始來以有
十種本覺眞智及十種如實法界故能熏十
種枝末無明。以有一種法界心。故能熏根
本無明。當此二力疏三云。法力熏習即當
一法界心。就遍増説熏本無明。如實修行即
當十種眞如十種本覺熏末無明。初力在果
後力屬因。法爾常熏非始起故記三云
初依法界冥熏之力極殊勝故十地果滿能
破無明獨力業相。後依十種眞如實智資熏
之力次殊勝故十地因滿滅倶合業。九滅能
見。八滅現相。七地至二滅分別智。初歡喜
地滅相續相。然據本論所洽但齊相續相
者以是未那意之後邊故。十地所治究竟處
故隣次影兼三賢位故。或即相續通相續識。
乃是地前分別事識。雖此所明能治未周所
治已足。義准知故
 私云。三師釋大體同也。法力熏習者所入
 法界力也。如實修行者十眞十覺徳也。今
 謂。只指本覺智上果因二力立此二歟。
 所謂法力熏者自性法身熏也。如實修行
 者般若實智熏也 本論破和合識相等者
 且擧倶合顯無明也。相續心相者相續
 相也。今且擧十地所斷影示三賢十信
 也。彼香象元曉等疏中今文爲始覺上轉
 之相。是則不知本覺下轉斷惑之相故
 作此釋也。初表本覺隨染豈是始覺乎。
 又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云云逆次斷
 道其相分明。失本論深意其例多之 一
 義云。和合識者無明業獨力業相也。最初
 與法性和合故。相續心相者業轉等五法
 續生義也 記意。和合識相者無明獨力
 體用和合也相續心相者相續相也。擧十
 地所斷極處以顯中間也
文。破根本無明等 抄二云。今據各別相順
障説。謂細惑障細徳麁惑障麁徳。非據通
障相違而説記三云。無明乃是後得智
障。今破無明顯法身者據通障故。無明及
業力用相依能生諸染説名和合。初故彰
名。非後後法無和合義
 私云。抄相順別障云云記通障義云云各據
 一義歟。抄中通障者本末互障麁細義
 也。相違者麁惑障細徳細惑障麁。如
 立二礙門釋也。疏無釋也 和合釋。記
 義聊難思。只擧末顯本歟。但據此意獨
 力業相屬所和合之義必定歟
文。最初對治根本無明等 疏三云。本覺治
惑實在同時。望惑細麁分前後故。及對
始覺顯逆順故抄二云。謂此本覺從
本以來不分先後同時斷訖。若約義説或
逆或順二義倶通。今簡始覺順次而治。是故
且説逆次而斷記三云。若爾本覺入無
明藏云何説能斷諸惑。然由隨染不失自
性。如水成波。豈無濕性。自性明淨能淨能
治。諸染勢雖未禁終不放捨。故下轉去亦
得説斷。當待始覺相資轉故
 私云。三師意大同也。本覺智體自性明淨
 遍因果中。同時雖治諸惑約始覺上轉
 而説本覺下轉。譬如雲馳月運舟行岸移
 也 今謂。本覺治惑者於惑見徳。不厭
 染污故不守自性隨縁義。即爲對治一切
 業障之徳。是故實簡異始覺。下下轉斷義
 有之。始覺斷除爲斷。故上上去去爲次
 第。本覺不捨爲斷故下下來來爲次第。而
 實始覺斷無過法故上轉還増迷執。是故
 有下轉義受染法熏増長無明也。本覺
 又達惑暗性故下轉還開智見。是故有
 上轉義。離無明熏發明覺悟也。上下二
 轉同時具足諸師雖存異義皆失論意
 歟。詳思之
文。何故始覺背凡等 疏三云。本覺治則自
内之外從本至末。始覺治則自外之内從
末至本。以法爾故抄二云。向凡向聖
水濕火熱ノコトシ。既稱法爾不可致詰
 私云。疏記釋同之也。今謂。體堅實爲性
 故作沈沒之徳還爲出生之源用假名爲
 業故作輕昇之功還與沈沒之力。譬如
 樹根堅住地底能出生莖葉。枝條榮敷
 空中能扶根莖互爲能所。昇沈不同同
 時與力而不相違也
文。決定一時則無前後等 疏三云。剋性則
別無體相。論時乃寧有後先。蓋不離於一
心故難分於二際記三云。謂由惑覺
上下麁細縁顯雖殊不離一心故無前後。
猶如白&T073554;數尋彩畫成像像雖前後&T073554;乃同
 私云兩師義大同也。抄無釋。於上第二論
 文廣出多義可考之。今謂約互具論同
 時也。始覺斷染即成染故出離是成流轉
 也。本覺成染即斷染故流轉即成出離。依
 之而言。上轉一念是下轉最初也。下轉一
 念亦上轉最初。其體一味暫時無離。且約
 増相論衆生上轉諸佛下轉之義也。其意
 如上也
文。作十萬決疑等 疏三云。菩薩一徴如來
十答。問有十千答還十萬
文。仁者一事不問等 記三云。言一事者即
本始覺。諸佛如來唯爲一大事因縁故出現
於世。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其知見性
即是本覺。知見相者即是始覺
文。發究竟智斷滅相品等 抄二云。問 云
何斷染即成染乎 答。斷則就惑理無之義。
成則就惑情有之義。故不相違。別記問云。若
本覺能滅惑者何用始覺爲。答。以或有二
義故。一理無義。二情有義。由對初義智名
本覺。由對後義智爲始覺。故佛性論云。煩
惱有二種滅。一自性滅。二對治滅。對此二
義故有二覺疏三云 問。此既斷染
復何成染 答。以此本覺有多功用。且説
二用。一斷惑用。即智淨相恒斷染故。二
成惑用。通用一分常成染故。本覺雖一二
用無違。是故常斷不礙常成故又云。
問。何故斷滅相言發究竟智 答。如師
子王上擒香寫下撮狐狸盡自力能不輕
爲故法合可知。又本覺智下轉治惑至滅
相位發究竟智。從所斷染究竟盡處名究
竟智
 私云。末師釋等一往雖似消論文更不
 叶深意歟。惑品有違理順理二義。始本
 對此立之歟 次究竟智者本覺衆生爲
 體故以信位爲究竟智。以邪地爲所入
 理何求穿鑒乎
文。覺知諸法一相一體等 記三云。謂即遮
表顯彰一事。一相一體即拂異相歸於同
相。亦無一相亦無一體則遣同相成一味
空。亦空無言復拂於前能詮之迹。空言亦空
更復以空遣前詮空。以空遣空至於無遣。
深玄妙理於焉而顯。此皆遮詮一事之義。
而諸法性亦是實相翻前無相顯眞樂徳。亦
是常住翻前無體即眞徳。亦是決定翻前無
言即眞淨徳。謂不同雜染移轉不定故。亦
是實有翻前亦空即眞我徳。此即表詮一事
之義
文。此義云何等 疏三云。總問意云。前説諸
相有何過失而須二力對治破滅。總答意
云。以諸心識無明發起對境念著覆法身
故。隱智淨故。由彼全是不覺氣分故。須二
力破滅二礙抄二云。即是總問者意云。
無明染法可以破滅。自餘善等豈亦是斷。云
何一切皆説斷耶。答意易知
文。所謂種種諸戲論識等 疏三云。所謂以
下總明八識。或法執念。或著以下別明二執。
或人執著抄二云。惑著等者上是八識
下是二執。亦可。上即法執斯即人執
三云。諸戲論識謂即三細。攀縁慮知即分別
智。著境不捨即相續相
 私云。疏抄義同也。記釋異也。今謂。所謂種
 種戲論識總句也。發起種種○無量境界
 法執也。或著已下人執歟
文。此何所疑等 疏三云。反詰之云。斷與
不斷二種倶通有何疑慮
 私云徴問之辭也。必非反詰歟
文。若可斷者等 記三云。若可立難二。初難
可斷○二若不下難不可斷○二如是下依論
答釋
 私云。問答科揀文相分明也
文。如是無明亦可斷除等 疏三云。同體非
斷。異體可斷。眠悟一身義非均等不可擧
彼以難於此抄二云。謂前問人二定同
體故互相從。二倶可斷。倶不可斷發起二
難。今此答者雙開二門。據同相門二倶不斷。
據異相門染斷淨存故無所違記三云。
初同義中皆是理者謂由諸法全攬理成相
即性故云皆是理。既皆是理。故不可斷。若
爾前文自宗決斷由同體故説言一斷即一
切斷。此中同體何云不斷。然由事同理同
有異故斷不斷彼此無違。次異義中徳患別
者謂由染淨體非一故説言差別。既其差別
故亦可斷
 私云。今本覺無明同異者違順二義也。謂
 無明之體本來不生全同本覺眞如體故
 云同體義也。本覺眞實契諦理無明虚
 假違法性故云異體義也。是故斷與不
 斷二義存之也。上同一相續義此中同體
 及第四卷同相門第五卷同一相續等皆是
 一致也。正指不二法體兼通眞如門。乃
 至生滅門中覺一味理體同一等無量無邊
 義勢皆不二眞如一分也。仍望文處重重
 同異義雖有之論法體終歸不二。一部
 論宗深思之 問。若當卷前後同義是一
 者記中所難斷不斷義如何通乎 答。上
 同體故一斷即一切斷者實非捨無明。只
 覺了惑智不二名爲斷惑。至此位更無
 熏倶。即此義也。仍今亦云不斷。實是本覺
 治惑也。是故兩所釋全無違也。生佛二界
 既同體故遍知徳通凡聖者眞妄豈不存
 同體之義乎。而記中分別事同理同。蓋未
 了之謂也。皆是理者迷悟共本不生理體
 故。猶如微塵同相也。眞如門理理自理故
 亦此義也。今文若就顯相於當分而論
 之者生滅門理也。若約内證屬法體更
 歸眞如也。仍四卷同相門判當眞如門。
 又微塵同相喩眞如門也
文。貪欲是涅槃等 疏三云。兩頌同相。諸染
是道。體妄即眞名出世智。又後二句指前
六句。三毒等中知無佛道故名世智
二云。謂形待彼眞如門中出世間智故云世
記三云。謂由諸法相不異性故説
三毒即是涅槃。見及非見著與不著本來一
相悉無差別。由此一相無諸相故貪欲恚癡
涅槃佛道皆無所有故經説言無佛無法。若
有衆生能了知此於世間中名智慧者
 私云。已上證同體義也。此無佛等二句疏
 反顯簡淺智也爲言記遣著執云云今謂。
 見非見等一相而無相云無佛等也。必非
 破執歟。世智義記意爲善也
文。根本無明闇等 疏三云。後證可斷。漸約
用説。頓據體論。就因就果分漸分頓
抄二云。准餘教説智爲正道福爲助
道。今以徳寶莊嚴惠劔。是助道義也
 私云。此證異體義也
文。無明之相不離覺性等 藏疏上云。此無
明之相與彼本覺非一非異。非異故非可
壞。非一故非不可壞。若依非異非可壞義
説無明即明。涅槃經云。明與無明其性不
二。不空性即是實性。若就非一非不可壞義
説無明滅覺性不壞
文。自此已下顯示喩説等 記三云。此中梨
耶即大攝主
 私云。於本論文有法譬合三段。上來釋
 法説文畢。自下釋譬説也。所謂如大海水
 已下論文釋也 問。今譬合二段並存眞
 妄同異二義乎 答。或義云。正明異體可
 斷義。密意存同體不可斷義。仍文相異體
 義也。故元曉疏云。今此文中依非一門
 今喩合説段未必同體異體壞不壞義。只
 約別途意明妄滅眞存旨也。今謂雙存
 同異二義歟。所謂水相風相不相捨離句
 及心與無明倶無形相釋明不一義。而水
 非動性等及而心非動等明不異義也
 問。若爾者何不明風波不壞義。終云風
 滅水存乎 答。動滅濕存者猶是始覺可
 斷門義也。本覺之性不然。動相之位即是
 水性徳相也。豈止動存靜乎。六塵縁起之
 體即云六如來。可思之。凡動相雖滅濕
 性不壞者且約増相異相門説也。若依
 下風水互具喩意者濕中有風風中有濕
 互相渉入倶行倶轉。是名水相風相不相
 捨離實義。豈倶存濕性終滅風相乎。依
 之而言之者異相門斷惑者猶是形始覺
 之義。非關本覺之體也。倶體中相故且
 名本覺治惑也
文。自此已下顯示合説等 疏三云。大海喩
藏識者大海具水風故藏識攝覺迷記三
云。龍喩一心即多一一心。尾末以喩有爲
自在。頭頂則喩無爲自在
 私云。今此合説者指本論如是衆生已下
 文也
文。何故海水爲風等 抄二云。此下分二。初
總問答。後此義下重徴釋。於中復二。初總
徴。後彼水下別答。此中又二。初釋同類。後
復次下釋法爾等文
文。一者有同類大種等 記三云。同類大種
有其二義。一謂同處不相離故。更互渉入
無有障礙。二謂和雜不相離故。猶如衆藥
和合成丸相隣共住而不渉入。 今有同類
即同處也疏三云。別答二事先釋同類
唯取和合互有
不取淨水外風
後解法爾抄二云。彼水大中
亦有風大等者但説和合縁起中有。非是説
彼靜水外風風外靜水二互相有。法准思之。
故清涼云。眞妄交徹即凡心而見佛心。斯
之謂也。其風當不能令水動及水當不能隨
風轉。此二風言是外風也
 私云。同處不相離如一眼根者能造所造
 極微渉入一味合成一處也。和雜不相離
 者如眼根能所造極微身根能所造極微
 等雖合成一體而各別非混同也。然而
 不同胡麻緑豆等聚相雜不相離也 次
 水風互具義。末師等意且取和合縁起之
 位。非謂風水別住之位云云是全不叶論
 意歟。今謂風水動靜之性雖極相違各
 別住位互相具足故必有和合縁起之道
 理也爲言若別住之位無互具之義者由何
 所以有和合之相乎。是即不達迷悟交
 徹之實際故。只約縁起之位作此釋也
  由法爾故者二法交徹只依法爾道理更
 離所由也爲言今謂法爾者擧風水互具
 之體。謂二大同本來不生同一實際故有
 互具之義也。仍和合縁起之相全是法爾
 道理也爲言豈云法爾無所因乎
文。増相減相而不同故等 記三云。隨一等
者謂。隨嵐・唯-風・劫-燒・唯-火以隨一増則
成餘減。如是四大理應倶有故説倶生倶
轉不離又云。云何大種而能造色。謂地
堅住持。水濕滋潤。火煖熟變。風動成長。四用
互資於所造色○如是諸色無地空無所
依。無水飄散難聚。無火敗爛不恒。無風不
能動長。是故此四決定恒倶
光記第一云。如大地大山地増盛。大江
大海水増盛。炎爐猛炎火増盛。黒風團風風
増盛也
 私云。而隨一大已下互具義上通妨釋也
文。大龍王者喩一心法等 記三云。龍喩一
心。即多一一心。尾末以喩有爲自在。頭頂即
喩無爲自在。爲表眞妄勝劣不同
文。此論本意異相爲初等 疏三云。以前本
論説非可壞據同相門非不可壞據異相
門。若準顯文先同後異。如推本意先異後
同。宗欲顯性會異歸同故令學者於此應
抄二云。異相爲初同相爲後者即上
不生滅與生滅非一非異二義也。并眞生二
門。先明異相後從生入眞方是同相。若爾
云何正辨同異門中。微塵同相居初瓦器異
相在後耶。故知。初後文無定屬。今但擧
其論意不取論文。例同此中先説風水各
異後説風中有水等。如實義者唯此段中
初即異相。後水相風相不捨離等即是同相。
謂馬鳴師無其分明同異之言。故龍樹云。此
論本意隨釋應觀。不爾云何此中欻判前
後及勸觀耶。謂今此文唯詮本覺非是通
論上下之意。更以本釋二相相照。文甚分明
細詳記三云。眞妄異相是此正意。故説
爲初。同相是兼。故説爲後。此中亦即潜通
外妨。恐有問云。前説無明不離覺性非可
破壞。何故此云若風止滅動相則滅。若無明
滅相續即滅智性不壞耶。今通云。眞妄異相
是論正意。由智淨相破和合識相滅相續
心相顯現法身智淳淨故。若其同相則無
明等不可壞故。本覺二相難以顯示。故説
同相爲後兼説
 私云。疏抄兩師異相爲傍同相爲正也。初
 後者兩師共約論本意不依文前後歟。
 但抄如實義釋亦據當段文前後也。記意
 異相爲正同相爲兼也。但此違論意歟。
 論第四擧同異二門云。此二門中所存初
 門爾者記義爲謬歟
文。煩惱大海中等 抄二云。煩惱大海中有
圓滿如來至之波者即眞妄交徹之意也。由
眞徹妄故得初對。圓滿如來在煩惱海。由
妄徹眞故得後對。無明衆生在本覺性。全
同向來風水互通
 私云。准抄意今此經文唯證同體義歟。
 又義云。雙證同異二義也。法説不離覺性
 句通壞不壞也。今謂。當段彼水大中亦有
 風大者等已下偏明眞妄互具同體一味
 之旨。異相爲初等釋亦爲成此義也。仍
 引此證。何云通同異乎 凡迷心具悟
 心之義性宗已下雖談之。覺位有迷妄
 云事唯此論不共也。天台雖談性惑猶理
 具非事具。今以生佛互具喩水風互具。
 詳思之
文。次説業用自在等 藏疏上云。第二不思
議業相中初標後釋。釋中二。初依體總標。謂
與衆生作六根境界故。寶性論云。諸佛如
來身如虚空無相。爲諸勝智者作六根境
界。示現微妙色出于妙音聲。令臭佛戒香
與佛妙法味。使覺三昧觸令知深妙法故
名妙境界也
 私云。已上釋智淨相畢。自下釋不思識
 業相也。上自證之徳。下化他之相也。又上
 不變。不變之極還隨縁相故斷染即成
 染也。下隨縁。隨縁之極又不變故六塵成
 如來也
文。起應化用等 記三云。謂即本覺智用自
在隨縁現起六種境界饒益行者。如寶性
論第二偈云。諸佛如來身如虚空無相。爲
諸勝智者作六根境界。示現微妙色出於
妙音聲。令臭佛戒香與佛妙法味。使覺三
昧觸令知深妙法。意亦同此抄二云。
爲一切修行者等者斯皆本具。非待新有。但
無所著皆成佛事○金剛經云。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故次
文説爲六如來疏三云。隨順機根契當
門。性智常現六根境界如次能爲六種如
 私云。抄意約本具釋之。謂於一切六塵
 境界了解無相眞如之體是名應化之用
 也 疏及記意爲新起歟。今謂。新起義忽
 違本覺作業。抄義爲正也。但約境事相
 順法性之義有之。是名如來。非必相即
 無相也
文。如其次第光明日月等 記三云。如其下
隨徳立嘉名。謂由六種勝妙境界皆是本覺
隨縁用故以用從體説名如來。如佛名經
亦依六境以立佛名。謂色陀羅尼自在佛等。
或此明是應化身佛。隨於一境化物増勝。
即於此境而立嘉名。而與世間六塵有
異。或隨所見勝劣不同抄二云。清涼抄
云。然十二入○約其覺性圓明並得稱佛。
故佛名經云眼陀羅尼自在佛乃至意陀羅
尼自在佛色陀羅尼自在佛乃至法陀羅尼自
在佛等。釋曰。由妄徹眞故凡根境本來是
 私云。六塵名如來記三義。一以用從體
 故。二應化所現故。三隨所見勝劣故。佛
 所見無所得。是故名佛也。抄義同記第
 三意歟。今謂。一切衆生皆未成就之如來。
 一切六塵豈非佛身乎。是本覺法身之佛
 也。何求始覺正覺之所由而成義乎
文。不動一念等 疏三云。不動本性常寂門。
即本論中自然已下當常寂門抄二云。
以不動一念不分一身釋本自然。即前科名
不動本性常寂門。本論餘文並是隨順機根
契當門記三云。一念遍三世即念劫圓
融。一身滿十方即一多無礙。則顯隨時應
根等義
文。次説廣説性淨本覺門等 記三云。然此
本覺離過顯徳咸依清淨始覺義説。是故論
中不別開示清淨始覺四種大義。以本覺中
已具顯故
 私云。性淨本覺者清淨本覺異名也
文。復次覺體相者等 香象疏中云。自下第
二釋本覺中有二。先明隨染本覺。後四鏡
文雙明性淨本覺亦可。是體相合明
二云。本覺體相等者相即義也。則是
之義相也。者即人也。則是眞我之人者焉。如
上釋離念相者亦目本覺眞我之人。謂體性
唯一義相乃多。如是體相皆是眞人。故云覺
體相者
疏三云。者字目人即本覺人是眞我故。者字
若牒將欲解釋先牒定故
 私云。於者字疏存二義。抄唯同初一義
 也 覺體相者體即性淨之智體也。相是
 四種等義相也 香象疏云。自下第二明
 性淨本覺。亦可。是體相合明此師未分
 清淨二本覺故只體相合明云云論意不
 爾。上略説分直明其智體故云心體離
 念相等。今此廣説分廣釋出四義及
 徳。仍云覺體相也是偏取體之上義相
 歟。故異譯論云。復次覺相有四種釋義
 無體字也
文。此四種大義中各有二義等 疏三云。謂
覺體相上具四種大義。一者等空。二者同鏡。
自下偏立鏡名。擧一影取空義
 私云。本與虚空等猶如淨鏡者二倶擧喩
 也。故異譯云。清淨如虚空明鏡問。等
 空同鏡二義如何別乎 答。空鏡如次
 遮表二徳也。鏡明淨顯現萬徳。空無相遠
 離障礙也
文。云何名爲如實空鏡等 記三云。頌中初
一句明覺體。次四句釋鏡名。後一句示影
顯亦如亦實。如實即空。如實空如鏡。皆持
業釋
 私云。本論遠離空義一切心如義境界實義
 法可現鏡義也。疏無法可現爲空義。不
 叶論意歟
文。鏡摩奢趺娑等 記三云。摩奢趺婆此云
受。種謂種類。此珠*受現同類物故以
之爲喩。取此揀餘油摩銅鐵等種種鏡
抄二云。然四鏡梵語記中翻云第一
名種愛珠第二名明耀珠第三名離珠第
四名應珠疏三云。摩奢趺娑此云種愛
○問。既諸衆生唯一本覺。何容更現同類
覺耶 答。實唯一覺隨身説異。非許覺
體有多性故
 私云。記云種受。抄疏云種愛。但聖法記
 又同抄等。爾者受本傳寫誤歟。簡去餘
 物唯現同類。法合易知。唯此覺非必有
 取捨由本來不見妄境界云不現餘物
 等也 油摩等者如銅鐵等鏡以灰油等
 藥物摩瑩光淨故云爾也。非謂油以爲
 鏡也
文。云何名爲等空義耶等 記三云。本名中
空即性虚空。此言等空約喩表示
 私云。今此空畢竟淨義也。名中空者如實
 空鏡空字也。是法性難解空義也。喩空者
 與虚空等空也。是云等空義也。即是世間
 易解空也
文。四障所不能覆等 記三云。謂此覺體自
性清淨生住異滅所不能覆。猶如虚空清
淨無染煙雲塵霧所不能覆。又由虚空廣
大無邊非有爲故過現未來所不能攝
疏三云。喩中空性煙雲塵霧四障不覆。去來
現在三世不攝。法中覺體生住異滅四相不
覆。已當今現三世不收
文。非覺照義故者等疏三云。石等鄙穢無光
潤故珠鏡不現。染法闇鈍無照達故心鏡
不現記三云。石等鄙穢珠鏡不現。妄法
暗鈍非覺照故香象起信疏云。非覺照
者有二義。一以妄念望於眞智無覺照之
功。以情執違理故。如鏡非即外物。以彼
外物無照用義故。即顯鏡中無外物體。二
以本覺望於妄法亦無覺照功能。以妄本
無故。如以淨眼望空花無照矚之功。亦
如鏡望兔角
 私云。香象二義中第一義叶論釋也 照
 達者抄所覽本照遠也。仍改達字也
文。云何名爲因熏習鏡等 記三云。嚴法身
者以用嚴體以法成人。所嚴名果能嚴名
因。非斯淨覺有分轉故又云。因即薫
習。能嚴果故因薫習。如鏡能鑒物故皆持
業釋抄二云。問。第一第三遠離彼三。云
何第二薫爲一覺。第四化成淨耶 答。有
二義。一情有義。第一第三離也。二理無義。第
二第四淨也。然不相應得名爲離。非是斷
除而爲離故香象疏中云。以空及鏡皆
有四義故取之爲喩。一空鏡。謂離一切外
物之體。二不空鏡。謂鏡體不無能現萬像。
三淨鏡。謂磨冶離垢。四受用鏡。置之高臺
須者受用。四中前二自性淨。後二離垢淨。又
初二就因隱時説。後二就果顯時説。前中
約空不空爲二。後中約體用爲二。又初二
體。後二相故云覺體相也。又初一及第三
有空義。第二第四有鏡義故擧二喩
 私云。因薫習者有二義。一云。本覺爲内
 因令薫三世間而成一覺。因即薫習持
 業釋也。二云。因名三世間薫習名本覺。
 薫差別因成平等果也。因之薫習依主
 釋也。凡四鏡大旨者抄意第一第三約惑
 品情有義遠離之也。第二第四約惑品理
 無義薫爲淨也云云今謂不爾。於諸煩惱
 等染法有順違二義。第一第三約違義
 説遠離。第二第四約順義薫彼爲徳。
 惑隨順彼也。其中初二據因徳。是故第
 一對迷而不見迷。第二薫迷而成覺徳
 也。後二依果位。是故第三直出過迷法。
 第四還示同迷法也。例如密教發淨菩
 提心修大悲萬行證無上菩提入無住
 處涅槃也。深思之 問。染淨本覺内薫力
 如何異乎 答。彼正對惑品而施薫用。此
 雖不現對遙作薫習。猶如下乎。造意遠
 近不同也
文。莊嚴一大法身等 論第十云。盧遮那佛
三種世間爲其身心
 私云。此中法身者自性身智體也。但是盧
 遮那身所具非究竟法身歟。大師引此
 文證華嚴教。此論中此佛上又立圓圓海
 佛。可見下文也
文。一者衆生世間等 記三云。此三世間攝
諸依正凡聖皆盡。佛雖出世相待立故無不
統攝。聲聞縁覺通於二種。由互相待義不
定故而不具出疏三云。其智正覺名世
間者有三義解。一云。世者可破壞義。從所
統化器界生界得世間名。二云。世者即隱
覆義。此中有二。一者正覺自體隱在有爲。
二者正覺自性能覆有爲。此上二義皆智正
覺即世間故。三云。世者即生滅義。以智正覺
居生滅門具有顯生隱滅義故。亦智正覺
即世間故抄二云。智正覺世間者此具
二義。一從他得名。謂從所統世界所化衆
生得世間名。世者則當破壞義故。是世間之
智正覺依主釋也。二自體立名。此復有二。一
云。世者隱覆義。謂漏無漏爲無爲互相覆故。
是智正覺即世間持業釋也。一云。生滅名世
間門。今説佛在生滅門中故名世間。亦持
業釋也。此上三義。前二清涼。後一龍樹。是故
云爾
 私云。三世間配立隨宗不同也。天台釋異
 今論故。止觀第五云。十種陰界名五陰世
 間十界衆生名衆生世間。十種所居通稱
 國土世間略抄花嚴之説同此論。故探玄
 記第十七云。約染淨有三種。一器世間。
 二衆生世間。三智正覺世間。初是所依。次
 是所化。後是能化今不擧二乘者記
 出二義。但論意猶攝智正覺歟。衆生釋
 異生性界。是凡夫故。二乘云已得出離三
 乘聖人故。又大師即身義中佛菩薩二乘
 者表智正覺世間此釋分明也 問。智
 正覺名世間。其義如何 答。末師出三
 義之中第三義爲正歟。此論眞如門名出
 世間故。又第十卷三種世間爲其身心佛
 外立圓圓海佛故。眞言教中六大一實體
 上所生之差別相名四種曼荼羅。又云三
 種世間。世間者隱覆可破壞義。四曼等又
 雖常住望六大一匝縁起故互覆隱等義
 有之也。諸教不知此理。皆以三種世間
 中智正覺佛爲究竟至極。未證果佛之
 義。殆似自稱矣
文。輪多梨花鏡等 疏三云。輪多梨華者此
云明耀珠。若對此鏡周置諸物由薫力故
悉皆明淨。其猶鳥翥寶山倶同一色
三云。由此珠鏡義現物像不分同異。物
由薫力悉皆明淨。亦猶衆流渉於大海味
總成鹹。萬像於須彌色皆同碧
又云。如上界惑應是不善由定力伏法爾
已來恒成有覆。今此亦爾。法爾本薫。法爾本
 私云。此花者自體明淨而具薫氣薫習諸
 法令成淨故云花鏡也。如云寶樹寶花
 等也 問。今花字梵語歟。漢語歟 答。有
 二義。一云梵語也。既翻云明耀珠。故珠
 類非花也。若漢可云明耀花故。依之諸
 師牒梵名之時第一梵名除珠字牒之。
 第二梵名加華字牒之故。一云漢語也。
 如第一摩奢趺娑珠珠字也。又論云。由
 此花薫可知取花之薫香也 私云。二義
 中後義爲善歟。此花自體明淨而有薫香
 故。又兼珠寶徳歟
文。一者容受義等 疏三云。一云。空容諸色
無礙。猶覺薫彼諸法故。二云。空遍諸色同
一。況薫同爲一覺故記三云。攝他在
自名爲容受。舒自入他説言遍一又云。
色同空者無有色法不具空義。由空遍滿
故色同空抄二云。太虚空者謂。若遙觀
唯見太虚不見餘物故云太空復名遍
 私云。本論如實不空者對第一如實空立
 名也。謂諸惑染法違背法性故。第一遮
 之。無明妄想隨順性徳故第二表之。仍
 名空不空也
文。遠離四種過等 記三云。二云何下釋成
中初釋遠離四過。一謂。覺性包含無外故
非不遍。若有世間出居覺外則不遍彼。
二若諸法從外來入則有内外相雜之失。令
本不入故非雜亂。三謂。所現即同能現一
味清淨。故非過失。四謂。所現皆是常住不
可滅壞故非無常。次遠離下釋常住一心
疏三云。離出入失壞四種過患具遍純
淨常四種功徳。由遠四邊恒止一心
抄二云。遠離邊過等者即總結。上四是邊非
中。不爾應離五過藏疏上云。不出者
明心待薫故變現諸法非不薫而自出也。
不入者離心無能薫故不從外入也。不失
者雖復不從内出外入。然縁起之法顯現
不無故云不失也。不壞者諸法縁集起無
所從不異眞如故不可壞。如鏡中影非
刀能傷以同鏡故不可壞也遠疏上
云。一切世間悉於中現者。一切諸法心之爲
本故本中現。然即現故體中生耶。故言不
出。亦可。言理無邊故*理外不出。體中現
故雜亂一相故言不入。以不入故妄法敗
亡故言不失不壞
 私云。遠離不遍者諸法本來是智體故。遠
 離雜亂者皆是一味不帶異相故云不
 雜也。遠離過患者取功徳邊不取過患
 之義故。不失者徳失相對名失非失墜
 也。遠離無常者萬徳皆常住故
文。自此已下顯示因縁等 記三云。自此下
重釋因縁。謂由諸法體性本來眞實。豈可
匿非飾詐而稱覺耶
文。自此已下作縁決疑等 記三云。且正覺
及器理則可通。其衆生世間雜染流轉。若此
亦現本覺之中豈得説言覺淨離過。二以
此下疏決。一切染法所不能染者智性本淨。
染法本空。雖現諸染覺心不動。非唯自體
不動抑亦能薫衆生令同覺淨得離諸
文。云何名爲法出離鏡等 記三云。法即出
離。法出離如鏡二皆持業○出離三過圓
滿三徳。名中但云法出離者以從簡略而
標立故
 私云。法者純淨明等通稱也。是即本覺智
 徳出離染污也
 頌如實不空者呼上因薫習不空法也。例
 如下縁熏習云依法出離故等也。若依
 此義者今取法之上出離之徳。法之出
 離依主釋歟
文。一者無明染品等 記三云。然諸染法二
礙攝盡。今別開者所障三徳有差別故。無明
所成麁細染品皆煩惱礙。能障眞如根本智
故。根本無明具通細皆爲智礙。能障
世間後得智故。倶合能障法身淳徳。是故
別説疏三云。無明染品即見愛煩惱。倶
合動相即業等諸識。理實二礙。是染皆收。爲
明三徳別説倶合抄二云。無明染品名
煩惱礙者即是見愛煩惱也。倶合動相名戲
論識者即諸心王等也。故下本云此識依見
愛煩惱増長義故。亦可。即是大攝主梨耶名
倶合動相。故上文云不生滅與生滅合故
 私云。記意無明染品總通九法。根本無明
 唯是根本也。倶合轉相者業相別開也。疏意
 無明染品人執上見分別起惑也。
名見一處故
倶生惑品
也。欲愛
 
煩惱也。倶合者業轉現智相相續法執
 也。無明如文。抄意無明染品業相等闇鈍
 義也。倶合者業識等神解性也。無明如文。
 亦可釋易知之 私云。記義爲正歟。惑
 品開合對比功徳無盡故。何必一准乎又
 藏疏云。出煩惱等者麁細染心名煩惱礙。
 所依無明名智礙。離和合等者淨心出障
 破業識等和合也筆削記云。淨心出障
 者出前二礙。礙即障也。二障既出業識
 等亡心。無所合故云離也抄師初
 義依此釋意歟
文。一者淳成就功徳等 記三云。法身一味
平等無差故名爲淳。即成斷徳。報身離垢
纖塵蕩盡故名爲淨。即成智徳。應身攝物
遠離迷暗故説爲明。即成具徳
文。此中鏡者謂頗梨珠等 記三云。此頗梨
珠具多功徳。謂濟貧攝毒療病除暗等種
種勝用。今對所離三過且明三義。謂即出
泥驅濁辟穢。泥如煩惱。陷沒有情難淨出
離故。濁同智礙。覆水中事令無所見故。
穢香猶如倶合動相。熏淨好物帶鄙雜氣
又云。騰一丈量者遠離煩惱高出十
地故。唯止清水者由除智礙居常樂宮空
寂舍故福多伽者即臭木也。出現香氣礙彼
穢者謂戒定等五分法身能離倶合之穢氣
抄二云福多伽者此云&MT04316;木即是臭
疏三云福多伽者義當臭林
 私云。此頗梨珠翻云離珠也
文。住思應觀等 記三云。此中喩意但取
本覺本淨離過。非由始起修習離故
三云。由自性淨能離多非不假瑩治方
顯具徳
 私云。此中有深義歟。本淨義前已成畢。
 今何必簡始起乎。是染淨二法不混亂。
 而功徳過患對量之義有深意歟 又義
 云。徳相之趣雖似對妄成眞之義。意取
 自體本淨故云住思等也
文。遠離大種等 疏三云。淨空遠離大種色
故。淨覺遠離二礙識故
 私云。大種者地水火風四大種也
文。云何名爲縁薫習鏡等 疏三云。縁目衆
生感動之縁。縁之熏習作依主釋。縁目應
化。與生作縁。縁即熏習。縁熏習如鏡。倶持
業釋記三云。縁熏習者縁有二義。一謂。
所應衆生感動之縁。縁之熏習。依主受稱。二
謂。即此覺用對於異體説名爲縁。縁即熏
習。縁熏習如鏡。皆持業釋抄二云。縁
熏習等者據此文意非但諸佛。從凡位時
本性能於諸衆生前出多化身恒常説法化
誘無窮然。今現在所化衆生亦從昔來本受
佛化。修因剋果皆已究竟。但爲虚妄而不
覺知。猶如焔水非待滅水方是陽焔。從水
有時本有乾焔故
 私云。縁者指衆生云事論文分明也。又應
 化之用名縁義尤可有之。下論分明故。
 疏記兩師各二義大體同也。凡此縁熏習
 者本覺法身利益衆生義也。一切衆生互
 作應化業於十方世界説法利生。即此
 義也。上來四徳。初二約本因徳明熏習
 義。第一第二即體用二徳也。後二約本未
 徳明熏習。亦用體用二義也。四徳同雖
 遍凡聖因細實有親近義云因熏習。果
 麁假有疎遠義故。云縁熏習。親因疎縁
 義可思之
文。兩輪華等 記三云。兩輪華者功徳智慧
能摧運故名之爲輪。能感果故説之爲華
文。鏡碧中頗梨等 疏三云。碧中頗梨此云
應珠疏三云。珠鏡瑩淨隨所映物種種
色現。本覺淨鏡隨所化根勝劣有異現應化
身大小不等
 私云。大疏中衆色摩尼者即此珠也
文。又譬如虚空等 記三云。謂如虚空無
礙自在一切情器生住成得種種事等皆依
於空而能建立○本覺亦爾。一切凡聖信解
行證種種功徳皆由本覺而得成立
文。如是四種本覺大義等 記三云。四種大
義以爲能遍。凡聖四界是其所遍。住照通
至應如次配。又此四種本覺大義亦可屬
當諸教四智。如實空鏡即大圓鏡智。量等虚
空唯現同分身土智影不現異類諸雜染
故。因熏習鏡即平等性智。熏三世間同爲
一覺平等性故。法出離鏡即妙觀察智。能觀
諸法自相共相揀取三徳擇去三失觀察勝
故。縁熏習鏡即成所作智。起三業化熏諸
衆生不空事業悉成就故。謂由始覺即同
本覺故以四義而對四智疏三云。住照
通至如次配前四種鏡義。或屬當段四界之
文。或復總顯廣大圓滿
 私云。以此本覺通於凡聖。例知四覺
 亦該因果也 問。法出離與縁熏習似
 上染淨本覺智淨相不思議業。如何分別
 之乎 答。抄釋云。此後二鏡望前二相而
 分異者。彼是隨縁。此不變故彼對惑直
 成徳患二義。此不現對而遙論熏習。仍
 二義無濫矣
 本云文保元年十二月十七日於高野山
 金光院抄之畢     金剛資頼寶
 暦應二年已卯十一月十日於東寺西院僧
 坊書寫校合畢     權律師杲寶


釋論第四勘注第一
文。已説廣説性淨
 私云。標子段以對大科。恐繁文故。若大
 科對之者如疏記釋矣。或又爲顯大小
 相望端多也
文。則此文中自有二門等
 私云。此中異説相應契當有二義。一云以
 六經所説六無明義門相應契當今段闇
 無明也。或取一心或
取大攝主
下文云。隨義立異
 名剋體無差別二云。以六種異説契
 當一部本文也。下文云。如是六種根本無
 明於論文中明了説故。安立配屬且略而
 已今謂。兩義終歸一致歟。其故六種異
 説皆於當段所説根本無明隨義立異
 名。據體無別也。然其六種義門偏在一
 部中。種種法門不出無明一法。故二義同
 相應契當上總別之意而已。例如第二
 卷該攝安立門種種異説同就大攝主阿
 梨耶識所建立十種義門以該攝一部
 之意也
文。剋體無差別等 疏三云。此説六種根本
無明究竟唯以大攝主識而爲體故
四云。如是六種不離一心故。論説言據體
無別抄三云。謂唯一種根本無明約義
差別假説爲六。故下文云如是六種根本無
又云。而前四種即是四句。第一單明。
唯約佛見故。第二單闇。唯約生見故。第三
亦明亦闇。佛生同見故。第四非明非闇。謂互
奪雙亡二義齊融故。説名言道斷尋思路絶
離四句絶百非故。後二易知
 私云。四句及空有以爲六義。一切義門不
 出此六種故也。五教章迴心義擧六種説
 中四句如常。第五或合具前四。第六或倶
 絶前五問。剋體者三義何爲正乎
 答。抄意叶深義歟。一切諸法皆具萬徳。
 無明一法亦可然故。三毒煩惱中具無量
 佛法。即此義矣 又學者義云。剋體者即
 是無住體性也。維摩經云。從無住本立
 一切法天台釋中云。法性無體全依
 無明。無明無體全依法性又當論第五
 云。染非實染淨非實淨。皆是幻化非實
 自性 一切隨縁諸法皆相待倶成無實
 體性。終歸不二性果法體故云剋體。體即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