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成唯識論本文抄 (No. 2262_ ) in Vol. 65

[First] [] []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262 [cf. No. 1585]
論第一卷本文抄一目次

  辨教時段
宗家意立幾時教耶
證果迴心
互執有空
如來爲除
爰引六經
深蜜三時
深蜜經説唯識文何
華嚴唯識文何
般若唯識
一經亘三時歟
唯頓唯漸
花嚴頓漸
華嚴法花舍利弗同歟
三獸渡水
初對外道
瑜伽釋論三時
雪山部五事
龍猛皆空
法輪目性體
輪非輪事
了不了
別起斷道
普爲乘教
約理説一
提謂經可有二乘聖果之者耶
一音教
要集半滿教
此則唯法
又復設爾
爲定性人
頓漸半滿二教誰人所立耶


論第一卷本文抄一

  辨教時段
  問。宗家意立幾時教耶
疏云。如來説教隨機所宜。機有三品不同。教
遂三時亦異。諸異生類無明所盲。起造惑業。
迷執有我。於生死海淪沒無依。故大悲尊初
成佛已。仙人鹿苑轉四諦輪。説阿笈摩除我
有執。令小根等漸登聖位。彼聞四諦。雖斷我
愚。而於諸法迷執實有。世尊爲除彼法有執。
次於鷲嶺説諸法空。所謂摩訶般若經等。令
中根品捨少趣大。彼聞世尊密義意趣説無
破有。便撥二諦性相皆空爲無上理。由斯二
聖互執有空。迷謬競興未契中道。如來爲除
此空有執。於第三時演了義教。解深蜜等會
説一切法唯有識等。心外法無。破初有。非
無内識。遣執皆空。離有無邊正處中道。於眞
諦理悟證有方。於俗諦中妙能留捨云云
  問。般若經時。可有聖果二乘迴心向大
之義耶
疏云如上
義演云。即以中根對小名大云云
總聊簡章周記云。章須菩提等迴心趣大者
○。今言迴心。因聞般若。悔修於小。爲趣大
因。名迴趣也。非趣大已名迴趣也云云
樞要下文云。雖未已入正性離生。而於三乘
性不定者。聞此法已。皆發無上正等覺心云云
引大般若五
百九十三也
攝釋一云。此人雖曾行二乘行。未得少果。聞
大乘經。即發菩提云云
大般若七十七云。若入聲聞獨覺聖性離生
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以
故。彼於生死流已作限隔故。是中設有能於
無上正等菩提發心趣者。我亦隨喜云云
五百九十七云。唯有見諦趣大菩提。諸聲聞
等及已不退轉菩薩摩訶薩云云
法花經一云方便品未曾説汝等當得成佛道
云云
無量義經云。四十餘年未顯眞實云云
  問。初二時所被機根。互執有空耶
疏云如上
祕云。疏由斯二聖互執有空者。問唯望不定
立有三時。何有二聖互執空有。答豈言不定。
唯祇一人。人既有多。悟亦前後。前後各以所
證爲是。互執何失。又縱一人。執前後別。對執
不同。亦得稱互云云
總聊簡章云○諸偏見者。初聞説有。便即快
心於空起謗。後聞説空。亦後協空。便謗於有
云云
瑜伽釋論云
  問。爲除何執。説第三時教耶
疏云如上
總聊簡章云。彼聞法空隱密意教。便撥諸法
性相都無○佛爲除此。後説唯識三性等教
云云
  問。今論引幾經。説唯識義耶
疏云。又今此論爰引六經。所謂花嚴・深密・如
來出現功徳莊嚴・阿毘達磨・楞伽・厚嚴。十一
部論。瑜伽・顯揚・莊嚴・集量・攝論・十地・分別
瑜伽・觀所縁・二十唯識・辨中邊・集論等爲
證。理明唯識・三性・十地・因・果・行・位。了相大
乘。故知第三時中道之教也云云
論七云。由何教理唯識義成○如契經説。三
界唯心。又説。所縁唯識所現。又説諸法皆
不離心。又説。有情隨心垢淨。又説。成就四
智菩薩。能隨悟入唯識無境○又伽陀説。心
意識所縁等云云
疏云。今無垢稱經。舊維摩經云云
無垢稱經疏一云。若依初大乘清辨等義。此
經明二諦之義。依勝義諦。以空爲宗。後大乘
護法等義。雖説二諦。世俗諦有四。通空及有。
勝義諦中有四。唯有非空○四世俗中。初一
體空。後三有○而經一部多説初世俗諦云云
總聊簡章。又古來大徳○維摩・思益・
品空教云云
維摩經上云。維摩詰云。如佛所説。心垢故衆
生垢。心淨故衆生淨云云
論三云。如契經説。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
解脱一切障。圓鏡智相應云云
疏云。證無垢識圓鏡智云云
  問。深密經所説三時教者。義類年月中
何耶
解深密經第二無自性品云。勝義生當知。我依
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
明三無性復次勝義生○如是我今領解世尊
所説義者。若於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
行相中。假名安立以爲色蘊○是名遍計所
執相。世尊。依此施設諸法相無自性性。若即
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
起相。世尊。依此施設諸法生無自性性。及一
分勝義無自性性。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説
義者。若即於此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
行相中。由遍計所執相不成實故。即此自性
無自性性。法無我眞如清淨所縁。是名圓成
實相。世尊。依此施設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世尊。譬如毘濕縛藥。一切散藥仙藥方中。皆
應安處。如是世尊。依此諸法皆無自性無生
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了義言
教。遍於一切不了義經。皆應安處採畫地熟蘇
虚空三喩亦
同此
爾時世尊歎勝義生菩薩曰。善哉善哉。
善男子。汝今乃能善解如來所説甚深密意
言義。復於此義。善作譬喩○如是如是。汝應
受持。爾時勝義生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初於
一時。在波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唯爲
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雖是甚
奇甚爲希有。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先無有能
如法轉者。而於彼時所轉法輪。有上有容。是
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在昔第二
時中。唯爲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
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
轉正法輪。雖更甚奇甚爲希有。而於彼時所
轉法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是諸
諍論安足處所。世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爲發
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
正法輪。第一甚奇最爲希有。于今世尊所轉
法輪。無上無容。是眞了義。非諸諍論安足處
所。世尊。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如來依一
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
槃。所説甚深了義言教。聞已信解。書寫護
持。供養流布。受誦溫習。如理思惟。以其修
相。發起加行。生幾所福。説是語已。爾時世尊
告勝義生菩薩曰。勝義生。是善男子或善女
人。其所生福無量無數○佛告勝義生菩薩
曰。善男子。此名勝義了義之教云云
深密解脱經第二云。世尊。如來初成應正等
覺。於波羅奈仙人集處諸禽獸遊處。爲諸修
行聲聞行人。一轉四諦有法輪○世尊此第
二轉法輪○爲住大乘衆生○世尊此是第三
轉法輪。爲住一切大乘衆生云云 可是下文
總聊簡章云。述今文者。如解深密經第二卷。
瑜伽決擇第七十六云。世尊廣爲勝義生菩
薩。依遍計所執體相無故。説相無自性性。依
依他起上無遍計所執自然生故。説生無自
性性。及即依此説無遍計所執一分勝義無
自性性。依圓成實上無遍計所執故。又説一
分勝義無自性性。説三種無性皆依遍計所
執性已。勝義生菩薩深生領解。廣説世間毘
濕縛藥・雜彩畫地・熟蘇・虚空諸譬喩已。世尊
讃歎善解所説。勝義生復白佛言。世尊初於
一時○略示教者。四阿笈摩等。是初時教。諸
説空經。是第二時教。以隱密言。總説諸法無
自性故。花嚴深密唯識教等。第三時也。以顯
了言。説三無性非空非有中道教故云云
玄賛一云。解深密經中。佛爲勝義生菩薩。依
於三性。説三無性皆是遍計所執性已。勝義
生菩薩深生領解○依此經文。阿含經等爲
第一時。總密説有。不明有者有其何性。大
般若等爲第二時。總密説空。不明空者亦空
何性。花嚴經等爲第三時。顯了説。有有依他
圓成亦顯了説。空空所執性故等云云全文大
旨同章
無垢稱疏一大旨同之
二十唯識疏上云。如來説教總有三時。初於
鹿薗。説阿笈摩。有四諦教。破我有執。次於鷲
嶺。説大般若。空二取教。破法有執。雖空有教
能離斷常。然未盡理會於中道。後於七處八
會。方説三界唯心。雙離有空。契中道教。即是
花嚴深密等。空心外二取。破初有執。有内識
一心。破後空見云云
燈一云。問。何故如來初説有教。中談空教。後
演不空不有教耶。答。據不定性。未發趣時。且
令漸悟所執我無。唯有蘊處界等諸法。名爲
有教。爲已發趣得小果者。令趣於大次悟法
空。觀彼所執界處等無。名爲空教。後爲發趣
一切乘者。顯所執無。非執是有。非一向空。亦
非皆有。爲不空不有教。爲對漸悟説教三時。
若對頓悟。無三時別。又所説教非定如是。
前後次第判爲三時。並約所説義類相從。望
不定性。當第三時。不爾。花嚴第二七日世尊
即説。可對漸悟在般若等後。方始演説判屬
第三。此有二義。一約前後。二約義類。前約前
後亦有二義。初説生空。次説法空。二者初説
生空密詮法有。次説法空密詮法無。後方顯
明。生法二執所取不有。若離二執。眞俗不無。
經説云。有爲無爲名爲有。我及所説爲
云云
増明記一云。問。今云前後者。爲義前後。爲時
前後。答。此義前後。非是年月云云
疏云。此約機理。漸教法門以辨三時。若大由
小起。即有三時年月前後。解深密經説唯識
是也。若頓教門。大不由小起。即無三時前次
第。即華嚴中説唯心是。初成道竟。最第一説。
此約多分。今論所明二種皆是。若對不定性。
大由小起。即第三時教。若唯彼菩薩。大不由
小起。即頓教也。此顯頓漸無別定教。入法界
品。五百聲聞亦在座故云云
燈七云。論即依此前所説三性等者。解此前
後。略爲三釋。一云。無性先陳。三性後説○一
云。前後經説三性。故今論云即依此前。此前
兼二。依此論前。及依經前説三自性。觀生
意樂。密意趣故。後立無性○問。若爾。何故説
三性教爲第三時。應第二時。在空前故。又准
深密。同坐一經非前故。答。經辨三時。非約前
後。但以類相從。有爲第一。空爲第二。倶爲第
三。以三自性。遍計是空。余二是有。故當第
三。又據漸悟一類菩薩。説此三時。非望頓悟。
若爾。何故先説了義。後陳不了。答。花嚴等
云。譬如日出先耀高山。於大乘教頓悟先熟。
故先三性。漸悟後成。後説無性。若爾。復違法
花等教。以爲漸悟第二説空。第空有。如何得
言爲漸悟故後時説空。答。約頓漸二性。無性
在後。偏據漸悟。初中後殊。空爲第二。今此
論中。通對頓漸。兩教前後。故云即依此前頓
悟菩薩所聞三性。後時爲彼漸悟菩薩密立
無性。故不相違。本疏所明意含二解。此順經
文有前空後云云
惠日論一云。若以涅槃有深密後。不得預判
爲第三時者。如何自引云。或有前經密説後
義。如智論説。又花嚴乃在説四諦前。云何無
量義經判爲第三時説。若云據義類説。不據
前後。深密亦爾。何獨不信。故約前後判爲五
時。但嬰兒慧。知者弗許
阿彌陀經通賛疏上云。第二應理圓實宗。判
教者即那爛陀寺有論師。名戒賢。依彌勒菩
薩爲宗主。判教爲三時。一有教。一代教説有
處是。二空教。但説空處是。三非空非有教。但
説非空非有處是。依圓是有。遍計等無。眞諦
但以教就時。此非也。戒賢論師將時就教爲
正。難眞諦云。佛成道後第二七日説花嚴經。
是第一時教。戒賢將時就教。判爲正云云
上文云。三梁朝眞諦三藏。判如來一代時教
爲三時。一有教。二空教。五年度五倶輪。第六
年舍利弗。第七年度三迦葉。總名有教。二空
教。從第八年至三十八年已來。已來總説八
部般若等是。三非空非有教。從三十九年至
臨涅槃時。説非空非有教。法花楞伽思益等
云云
補已&T059419;宗一本云。問。此立三時。與前眞諦所
立何異。答。眞諦所立定約年月。故爲不可。今
所立者但可以義相從不得前後。若談有義。
初時教收。若談空義。第二時攝。雙彰空有即
第三時。故與前立其相懸別。問。今定教宗。何
故乃約三時之説。答。即以三時所説。以爲三
宗。所言時者。非年月時。合道理故。名之爲
時。但諸教中。與有義合。初時教收。與空義合
第二時攝。若中道。即第三時。由此不約年月
爲明。故與眞諦所立有異。然解深密言初時
等者。此約教有淺深。以立三時之異。有教理
淺故名初時。余二漸深説爲中後。此即同金
光明經轉照持三種法輪也云云
  問。深密經説唯識之文何耶
祕云。疏解深蜜經説唯識是者。按彼經第一
云。廣惠當知。於六趣生死。彼彼有情或在四
生。身分生起。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就。
廣慧。此識名阿陀那。亦名阿頼耶。亦名爲心。
爲依止故。六識身轉。如依暴水。而有浪生。依
淨明鏡有影像起云云
  問。花嚴説唯識文何耶
祕云。按彼經第十九頌云。譬如工畫師。不能
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若人知
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眞實
性。若人欲多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
切唯心起云云
  問。般若經可説唯識耶
祕云。又大般若四百六十七云。謂諸菩薩作
是思惟。諸行如幻。唯是虚妄分別所起。一切
皆是自心所變。准此般若。第二時中亦説唯
識。疏依多分言第二時云云
疏云。次於鷲嶺説諸法空。所謂摩訶般若經
云云
章云。諸説空經。是第二時教云云
燈云。般若經中。雖有三乘各各得益。未分明
説法非空有。故屬第二云云
中邊論一云。如是理趣妙契中道。亦善符順
般若等經説一切法非空非有。中道教云云
攝論第一第四引大
般若明三性可見之
般若經二百九十六云。我等今者於贍部州。
見佛第二轉妙法輪云云
廣百論云。又此空言是遮非表。非唯空有。亦
復空空。遍遣執心。令契諸法非有非空究竟
眞理云云
  問。一經亘三時歟
總聊簡章云。或有諸經。全分多分大小教異
云云
  問。宗家意可有唯頓唯漸教耶
疏云如上
總聊簡章云。若唯被大。如勝鬘經。或但被小。
如遺教經云云
  問。華嚴經通漸教云事。以何證之耶
疏云。今論所明二種皆是○此顯頓漸無別
定教。入法界品。五百聲聞亦在座故云云
總聊簡章云。只如花嚴經中入法界品。五百
聲聞在于會座列。名歎徳。又舍利弗將六千
弟子。從自房出。文殊師利爲説十法。即發無
上正等覺心云云
華嚴經第四十四入法界品第二
十四覺賢譯
云。爾時佛在王
舍城祇樹給孤獨苑大莊嚴重閣講堂。與五
百菩薩摩訶薩倶○復與五百大聲聞倶。悉
覺眞諦。證如實際。深入法性。離生死海。安住
如來虚空境界。離結使縛。不著一切。遊行虚
空。於諸佛所疑惑悉滅。深入信向諸佛大海
○爾時諸大聲聞。舍利弗○如是等諸大聲
聞。在祇洹林。而悉不見○清淨佛刹○何以
故。修習別異善根行故。本不修習能見如來
自在善根。亦不修習淨佛土行○以是因縁。
諸大弟子不見不聞○何以故。此是菩薩智
慧境界。非諸聲聞智惠境界。是故諸大弟子
在祇洹林。不見如來自在神力○何以故。以
聲聞乘出三界故。又以滿足聲聞之道。住聲
聞果。不能具足無所有智。住眞實諦○自調
伏捨離衆生。是故雖與如來對面而座。不能
覺知神變自在。譬如盲人云云
八十本云。永斷疑惑云云
八十本云。諸大弟子依聲聞乘而出離故。成
就聲聞道。滿足聲聞行。安住聲聞果。於無有
諦。得決定智云云
第四十六云。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從善安住
樓閣出。與一切同行諸菩薩倶○倶詣佛所。
頭面禮足。設供養已。辭遊南方。爾時尊者舍
利弗承佛神力。見文殊師利童子。以菩薩莊
嚴而自莊嚴。出祇洹林。遊行南方。住如是念。
我今當與文殊師利菩薩修行。爾時尊者舍
利弗與六千比丘。是舍利弗共行弟子。皆斯
出家。其名海智比丘○如是等六千比丘。已
曾供養過去諸佛。於諸佛所種諸善根○觀
佛境界。了法實相。饒益衆生。常樂專求諸
佛功徳。此等比丘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
○時諸比丘頭面禮足。却住一面。合掌而立。
住如是念。我等以此禮拜功徳。知法實相。如
和上舍利弗。釋迦牟尼尊。得清淨身相好音
聲神力自在。如文殊師利。爾時文殊師利告
諸比丘。汝等當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十
種大心。則得佛地。況菩薩地。何等爲十。所謂
發廣大心云云 八十花嚴第六十并
六十一大旨同之
開發上云。有云。花嚴所説聲聞。但應化非實
二乘。所以知者。成道七日。即説花嚴。三七日
後。聲聞方便度。故應化非眞實。今不然。彼經
八會非是首末相續説故。初之七會成道即
説。故在初七未有聲聞。入法界品後時別説。
故第八會亦有聲聞。方有如大般若一部非
十六分相續説故云云
上生經疏上云。只如妙吉祥所見。乃是他受
用身。舍利弗所見。即爲化身故。花嚴會舍利
弗。如聾如盲。不聞不見。文殊師利引出會已。
方始知見云云
智論百云。又如佛説不可思議解脱經時五
百阿羅漢。雖在佛邊而不聞。或時得聞而不
能聞。是故屬累諸菩薩云云
玄賛五云。應化聲聞者。有言舍利弗。今解不
爾。花嚴經初説有舍利弗。是應化。後入法界
品。舍利弗將六千弟子。從自房出。文殊師利
爲説十法。乃發菩提心。即此中授記者。故非
應化也云云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如是我聞。一
時佛在摩竭提國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復
有無量千億菩薩。現聲聞形。亦來會座。其名
曰舍利弗・大目犍連○阿難○跋難陀等而
爲上首○復有無量千比丘尼。訶波闍波提
而爲上首云云
十二遊經云。六年須達與太子祇共。爲佛造
精舍云云
佛地論二云。何故此中先説聲聞。後説菩薩。
又諸聲聞常隨佛故。形同佛故。内眷屬故云云
尺十八圓滿眷
屬圓滿文也
同論一云。如實義者。釋迦牟尼説此經時。地
前大衆見變化身居此穢土爲其説法。地上
大衆見受用身居此淨土爲其説法。所聞雖
同。所見各別。雖倶歡喜信受奉行。解有淺
深。所行各異。而傳法者爲令衆生起勝希願。
故熟勝者所見結集云云
同七云。諸聲聞等。或現化住。或是眞實。受用
變化二土同處云云
入大乘論下云。如法花中舍利弗等五百弟
子。悉是菩薩○如不退轉法輪中廣説。以是
故當知。菩薩皆現爲聲聞云云
最勝疏一云。准入大乘○據攝大乘論。舍利
弗等有其三類○三者變化等云云
  問。華嚴法花舍利弗同歟
玄賛云如上
攝釋三云。問。彼已發心云何此會復言迴趣。
答。彼發信有菩提之心。非發求趣菩提心也
○或花嚴經非一座説。舍利弗發心末心即
是法花會前。義曰。前釋理通。後解不可。雖非
一座。無文有説在法花後。縱言有會在法花
後。此已發心。彼何更發今助。一釋。花嚴會
所。文殊加之令發信心。而蓋傍被爲後法花
趣求。漸今正爲説。而重令彼生決趣心。授佛
位等。亦如善現於般若會而言發心。皆今漸

總聊簡章周記云。章舍利弗正等覺心者。問。
此花嚴會其舍利弗已發大心。何故乃至法
花會中方發大。答。有三解。舍利弗之中。有是
聲聞。有是菩薩。花嚴會者乃是菩薩舍利。非
聲聞也。一云。花嚴會中。化舍利弗。非實聲
也。一云。在花嚴會舍利弗。即是法花會者。在
花嚴會。但發信向無上道心。至法華會方趣
向。故無違也。今依後解爲正。若依第一解。既
是菩薩。花嚴即是頓。如何破化云云
  三獸渡水事
燈云。如來説教體一眞如。平等利生。實無差
異。然隨根性悟解不同。漸頓有殊。説教爲異。
故法華云。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
生長各異。寶性論中。猶如一河三獸渡水。得
淺深異。攝大乘論。如一寶珠隨求雨異。無量
義經。常説一相。悟解不同。得諸果異。故如來
教隨機説別云云
玄賛四云。寶性云。如兎馬象三獸度河。河性
無差別。得淺深異云云
無垢稱經疏一云。寶性論云。河性無兎馬象
三渡之有別。此乃理同而證有異。成三乘義
云云同疏第二亦
引寶性論也
玄賛一云。優婆塞戒經言。三獸渡河得淺深
云云
總聊簡章云。優婆塞經言。三獸渡河淺深成
云云
開發上云。涅槃經説。三獸渡河淺深有異云云
最勝疏第二云。故涅槃經及寶性論。皆以河
水喩於眞如云云
  初對外道事
燈云。初對外道等。説我爲無。談法爲有。次對
小乘。破執法有。説法亦無。後令趣實。方爲顯
説非空非有云云
  瑜伽釋論三時事
瑜伽釋論云。諸有情類。無始時來。於一切法。
處中實相無知疑惑。如來出世。隨其所宜。方
便爲説種種妙法。處中實相。令諸有情知一
切法如是如是空故非有。如是如是有故非
空。了達諸法非空非有。遠離疑惑顛倒僻執
○永滅諸障。得三菩提。證寂滅樂云云
疏云。心外法無。破諸有執。非無内識。遣執
皆空云云
章云。瑜伽釋中。此三時小異義意無別云云
  雪山部五事
燈云。十五日夜。次大天説戒經。説戒經畢。遂
説五事頌云。餘所誘・無知。猶預・他令入。道
因聲故起。是名眞佛教。耆年聖者咸不許之。
即翻彼説第四句云。汝言非佛教
宗輪論云。其雪山部本宗同義。有阿羅漢。爲
餘所誘。猶有無知。亦有猶預。他令悟入。道因
聲起云云
同流云○有阿羅漢爲餘所誘等者。五事。
上座部。爲此五事與大衆諍。所以分出。今復
許立。何乖本旨。初與大衆乖諍之時。尚未
立此。至三百年滿。與説一切有諍。説一切有
得本宗故無五事。舊上座弟子失本所宗。乃
立五事。故知年奄日久。聖隱凡生。新與舊殊。
復何怪也云云
又云。此等本宗同義末宗異義者。如大衆・一
説・説出世・鷄胤四部。根本初諍立義之時。所
同之義名本宗同義。別部已後。於自宗中。後
別立義。乖初所立。別名末宗異義。又如多
聞部。從大衆部出。初分出之其本旨。名未宗
異。下一一部准此應知云云
  龍猛皆空事
佛地論云。而菩薩藏千歳已前。清淨一味無
有乖諍。千歳已後。乃興空有二執異論云云
燈云。二百年外。有南天竺龍猛菩薩提婆。并
倶出於世○爲破小乘及外道執我執法。説
之爲空。時多着云云
増明記云
  法輪自性體事
燈云。問。以教對機。教有三時之別。未審輪爲
體爲別爲同答。根性既差。輪體有別。約初有
教説體。如常。空教之中。體少有別。以八空聖
道爲體。證空理智爲體。以説空教爲因。以證
空加行智爲因。所縁空爲境。爾覺支等空爲
助伴。以道定戒空爲眷屬。以菩提涅槃空爲
果。若第三時法輪體者。雙合前二亦得。非正
正者如瑜伽論及法疏第四卷明云云
玄賛第四云。今者大乘總貫諸文。法輪有五。
一輪自性。謂擇法覺・正見・正智等。瑜伽九十
五云。正見等法所成性故。説名法輪。自他三
轉。通見及修無學道故。諸聖惠眼能摧煩惱。
説名輪。故倶舍。當言一切聖道名法輪故。或
體唯取八聖道支具轂輞輪圓滿義故。正見
正思惟説名爲轂。是根本故。正語業命説名
爲輪。因轂有故。正念勤定説名爲輞。攝録
餘。故不同小乘。此八聖道別修行相。雖在修
道。體實通餘見無學道。世尊應無八聖道故
云云
總聊簡章云。明大乘者○然正法輪唯八聖
道。餘雖非正。是助法輪○以要言之。法輪有
五。一法輪體。謂八聖道。二法輪境。謂四諦理
等。三法輪眷屬。謂餘五蘊功徳等。四法輪因。
謂教及三惠等。五法輪果。謂菩提涅槃。如法
輪章。自當廣説云云
  輪非輪事
燈云。問。義益之中有了不了。輪中亦輪非輪
不。答。大小相形隱顯相對。二並得有。又解。
不例詮理。有顯密義中了不了。對機皆滅障。
皆輪無不輪。又問云云又問二字依常記屬
上依増記屬下文
最勝疏第一云。又有三縁。一令生欲樂。二令
修行。三令斷障○人天之乘雖不斷種。亦能
制伏三惡道障。得生人天。故名有三云云
清水云。聖教所詮之義能契正理之邊。爲義
益。聖教所詮之義能斷惑障之邊。爲輪益言

  了不了事
總聊簡章四重了不了者。一法印非印門法印
有三
一諸行無常二涅槃
寂靜三諸法無我
二詮常非常門。三顯了隱密
門。四言略語廣門。三種理印等名爲了義。違
三法印等非了義經
燈云。了不了義。法苑分四。今要集云。更加一
門。執著名字名爲不了。不著名了故。自在王
菩薩經上云。了義經者。一切諸經皆是了義。
以依義故。一切諸法不可説故。菩薩如是名
爲了義。若人於一切經。不能如是依義。是名
不了義。何故名不了。是人不了義故。准此經
文云。是人不了義故。名不了義。不判經爲不
了義。又經云。自在王菩薩。依如是義趣法者。
一切諸經皆是了義。不如是依者。一切經皆
是不了義。准此意。能不執著。一切經皆是所
了義。若執著。一切經皆是所不了義。不得約
人自不能了便判聖教亦爲不了。要集解云。
能令生過。或生功徳。説了不了。此通一切大
小乘經。此判不。若由不了即生過失。名爲不
了。亦應名不善。亦應名有漏。便非稱寶有多
過故。今者正解應云。依法分四。法苑明。又加
依人。對解了不執。名爲了義。對執著者。名不
了義。如似二諦云云
  別起斷道事
章云。或近或遠。能生眞智。摧伏怨敵所有二
障。故佛所語皆名法輪云云
  問。以第三時教名普爲乘教者。教普爲
歟機普爲歟此題准古註
之可思也
燈云。問。若據漸入。此等諸教是第三時。第三
時教普爲發起一切乘者。今此一論正被何
乘。若爲三乘。如何破彼。若唯被大。非第三
時。答。破我之文。通入三乘。破二乘處。令唯
入大。又破彼執。不破彼乘。故通爲三。若爾。
法花既亦破乘。應第二時。答。對不定性。幼理
説一。破執理別。令其趣大。若其定性。觀行不
同。説如藥草。乘即有別。故得通被。然多爲不
定故説此經。唯説一乘。爲諸聲聞所作事故
等。若爾。既第三時普爲一切。何故解深密云。
我於凡愚不開演。阿毘達磨云。勝者我開示。
答。大分三時。云爲一切。不言一一文各各爲
三乘。故今此論解深密等上下文中。可通被
三。故不相違。問。既對漸悟説教三時。即第三
時亦爲漸悟趣大者説。只是爲大。何得説言
普爲一切。答。爲根熟惠悟既通故。爲顯説三
乘所觀空有諸法。云爲一切。般若經中。雖有
三乘各各得益。未分明説法非空有。故屬第
二。若約頓悟。可立一時云云
攝釋第一云。疏第三時中普爲發趣一切乘
者。問。爲要被三。爲對一二。若要被三。此法
花經應非第三。無縁覺故。若不要三。何名
爲普○答。具明有空被三根法。名之爲普。非
要一時有三所利方得普名。且三性教説所
執無。余二性有。有無義是説有即當爲趣二
乘。説空即當爲發大者。空有具明即當爲彼
久學菩薩。依斯説普理亦不爽云云
深密經云。世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爲發趣一
切乘者云云
疏云。辨教所被機者○由此論旨。唯被大乘
及不定性趣菩薩者。非被獨覺聲聞無性三
種機也。故所被機必唯上品云云廿唯識疏同之
引今論成此義
樞要云。頌下兩句造論意中○復有二縁。一
爲菩薩種姓。唯依大乘教。遍於諸乘文義行
果○二爲余乘種姓及無性者。亦依大教。各
於自乘文義行果。生巧便智斷伏障。修自善
出離三界超惡趣故。此唯識教亦得説爲趣
一切乘破空有。故可配二句
攝釋云。正唯破有傍益一切故正非傍。故是
第二云云釋第二
時教也
  尋云。第三時教令被無性耶
増明記云。問。普爲乘者。爲約三乘。爲通五
乘。答。集述二釋。一云。法花經。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涅槃又説。一切衆生○皆成佛
道。故一切衆生皆入大乘教所被機。又深密
言。普爲發趣一切乘者。説彼第三了義大乘。
所言一切即通五乘。三乘人天攝乘盡故○
一云。法華涅槃。爲欲引攝不定姓故。説爲一
乘○解深密云。一切乘者。唯約三乘名爲一
切。唯望聖果説爲乘故。故彼第二云。三乘四
性各依一道行。證得無上安隱涅槃。故知但
被三乘四性名爲一切。其無性者不證聖。故
不名爲乘。故非五乘名一切乘云云
最勝疏一云。爲所利機略有二解。一云。唯備
大乘根性。通定不定。有聲聞故○一云。既第
三時教通備五乘○二解後勝。許是第三時
法輪所攝故云云
  約理説一事
燈云如上
玄賛第四云。經説佛智惠故至濟度於衆生。
賛曰○今此多説佛果二法。菩提涅槃。智性
智用。含名智惠。或唯眞智。不取眞如。或此一
事多説智性。涅槃經中。師子孔説佛性即空。
空即智惠。由此智性亦惠。今此多取初解爲
正等云云
法花方便品云。諸佛智惠甚深無量。其智惠
門難解難入云云
又云。是法住法世間相住云云
又云。説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云云
諸乘章云。法花分明以智惠爲一乘。隱説眞
云云
玄賛云。第四彰差別。此説一乘與勝鬘涅槃
經等説一乘差別之相。此通理智。彼唯佛性。
此唯攝入。彼出生云云
  問。提謂經大乘經歟
問。提謂經時可有二乘聖果之者耶
燈云。辨時之中。㔁虬立五時教。設云持漸悟。
理亦不然。爲提謂等説五戒本行經時。通得
諸乘聖道。不得云初唯人天教。正價人。不得
云兼。又設對漸。不得約定年月前後以立五
時。又無教文。故爲過也云云
總聊簡章云。第五㔁虬立五時者。今者且依
菩提留支法師序破。是義不然。提謂經説五
百價人將受五戒。先懺悔彼五逆十惡謗法
等罪。得四大本淨・五陰本淨・六塵本淨・五我
本淨。時提謂等得不起法忍○二百價人得
須陀洹果○自余天等發無上道意○得不起
法忍。即是初地或第八地。又普曜經。第二七
日。提謂等五百價人彌佛麨蜜。佛與授記○
名曰智成。云何但言第一時中世間教也。虬
作此破義亦難知。既有價人得預流等。何不
此曰名轉法輪。至五比丘法輪方。答。由未分
明説三乘者同所觀諦故。未名法輪。次第二
時○是亦不爾○又提謂普曜等經。皆明菩
薩行。又與價人授記成佛。明初成道已説大
云云
總聊簡章云○此依證果。若謂人天。即有四
時。其二乘者方便學法。是彼初學。故略不説
云云
玄賛一云同章
攝釋云。疏本言五而筆誤也云云章五字
可准之
攝釋第一云。悟四大等。明法空理。五我本淨。
明悟生空○議曰○今以理准法輪有二。一
者通行三乘。同觀四諦理故。二者別行三乘。
觀境得果各別。三七日後悉名轉法輪。據通
行説。若凡施爲普名法輪。依別行言。亦不相
云云
開發中云。提謂等經説。有價人聞法悟道。提
謂長者得法忍等。皆是如來隨宜密教。非諸
天人皆悉聞知。不得名爲轉法輪也云云
婆娑百八十二云。有説爲正。摩訶僧祇耶説。
法輪語爲自性。若是佛語者。則應菩提樹下
邊爲商人説法者。名轉法輪。何故後至波
羅疷斯國乃言轉耶○是故法輪聖道爲體
普曜經第一云。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衞國祇
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倶比丘萬千二菩
薩三萬二千等云云
第七云四天王鉢品
第二十二
爾時離謂波利之等與價人
倶五百爲侶○佛嘆偈已。即以其鉢受賈麨
呪願價人言○聞呪願已。皆發無上正眞道
意。於是世尊○以是徳本。於將來世諸賈客
等當得作佛。名曰智成如來云云
妙經云。即趣波羅奈○爲五比丘説。是名轉
法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
  一音教事
總聊簡章云。後魏有菩提流支法師。此名覺
愛。唯立一時教。佛得自在。都不起心有説不
説。但衆生有感。於一切時謂説一切法。譬
如天樂隨衆生念出種種聲。亦如摩尼隨意
所求雨種種寶。花嚴經云。如來一語中演出
無邊契經海。維摩經云。佛以一音演説法衆
生隨類各得解。或有恐怖。或歡喜。或生厭離。
或疑。故無一教定頓定漸。又無量義經云。我
得道來四十餘年。常説諸法不生不滅。不去
不來。無此無彼。無得無失。一相無相。但由衆
生悟解不同。得諸果異。法花言。一雨普潤三
草二木。生長不同。優婆塞經言。三獸渡河。淺
深成別。故知諸教但總一時無二三等云云
周記云。如唯有聲聞種性者。唯聞聲之教。不
聞縁覺菩薩之教。非佛于時不説菩薩教也。
譬如天樂云云
燈云。古人立一時。約佛一時能頓説故。名爲
一時云云
章云。叙其非者。只如第一菩提流支法師唯
立一時教者。若廢事談理。及在一會有大小
機。可如所説。若唯被大。如勝鬘經。如遺教
經。或有諸經。全分多分大小教異。言唯一時。
深爲猛狼。豈無一會頓發三乘之心。及無漸
入大乘者也云云
燈云。要集云菩提流支立一音教。法苑廣破。
然恐不當。此亦不了。破意彼云。一音頓説名
爲頓教者。非一音中即頓説教盡。根性前後
不一時故。何得一音頓説教盡。又復設爾。不
應別判花嚴等爲頓。又以一音名爲一時。無
教定判云云
上文云。據能雖爾。對機不然。以衆生機熟有
前後。寧得一時説法名爲一時云云
章下文云。若依覺愛定唯一時無漸次者。即
違深密説有三時云云
  尋云。二時教菩提流支與一音教師同

周記云。章頓者如來能一明頓説一切法者。
今時此師説頓者與自前説一時教同。如來
於一時中説一切法。頓能得被三種根機。故
言一時頓説一切法云云
義鏡云。文又菩提流支至名之爲頓者。玄惲
律師目録云。菩提流支有後魏時。有後代時。
今此流支即後代時也云云
  要集半滿教事
燈云。又辨時意。以解深密説三時教。今此論
等何時教收。然要集等云。約此等以辨教時。
名爲教依。今謂不爾。不約説於半滿二教・有
作無作・生法二空・人天言教・此等法時。以爲
所依。若依此等。各自是時。説唯識教説唯
識時。何須更辨是何時教。若約半滿・有作無
作・生法空法門別辨。法門無量。何只爾許等
云云
  此則唯法事
燈云。涅槃經二十四云。演説一法若界若入。
一切衆生各隨本解而得聞之。是法詞合説。
一名句中觀多名句。一音聲中現多音聲故。
各隨本解。攝假從聲。以諸名句隨生有別。然
不離聲故總名聞云云
  又復設爾事
燈云。又復設爾。不應別判花嚴等爲頓云云
  爲定性人事
燈云。要集云。菩提流支云○又云。半滿而爲
二時。法苑所破亦恐不當。經云。爲聲聞説
半字。不約逗機。故恐不爾。亦不解彼法苑説
意不障逗機。而説名半滿。但不許判爲漸頓
機説於半滿名漸頓教。爲定性人亦説半滿

  漸頓并半滿二教誰人所立耶
總聊簡章云。又菩提流支法師亦立二時教。
楞伽經説頓者。莫問聲聞菩薩。皆漸次修行
從淺至深。名爲漸也。頓者。如來能一時頓説
一切法。名之爲頓。又有二教。一者半教。二者
滿教。涅槃經言。云何解滿字及與半字義。又
云。爲聲聞乘而説半字。爲菩薩乘而説滿字
云云
開發云。又曇無讖依涅槃經立半滿二教○
長耳三藏亦如是就彼説。始得道終至涅槃。
隨所化機。半滿雙運。亦不定判。二教不同故。
此理通義無乖返云云


論第一卷本文抄二目次

  種姓義段
然實亦有
衆生界増減
法華一乘了義歟
勝鬘經所説一乘眞説歟
莊嚴論種姓品可説五種姓耶
大悲闡提
瑜伽論中可説斷善者耶
涅槃據理性
無性眞理
五難六答
若有無漏
無餘廻心
攝論十義
根未熟故
楞伽聲聞
定姓比量
第七常沒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