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阿毘達磨倶舍論稽古 (No. 2252_ 法幢撰 ) in Vol. 64

[First] [Prev]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然十誦五十八・有部毘奈耶四十二。皆曰醫
令飮者無犯。餘部律亦同。而毘尼母經五
載諸家說者。非藥法之論。亦無失。今究持
律者強爲性罪意。不過於謂五戒中豈此
遮罪。且經說飮酒之過失最爲甚。遮罪而
然乎。爾殊不知飮酒之爲害莫大焉。荒沈
于此。則三千威儀無由護焉。豈得具尸羅
乎。外家亦惡旨酒防其荒亡。故世尊制爲
五學處之一。論其過失。則三十又六亦唯一
端耳。開之病者。蓋出於不得已。如賛成
祇陀波斯匿王等飮酒者。爲人之一方便。爾
後世援以爲口實者。里婦傚顰西施類已。
或以是騰謗則曰。摩訶衍徒豈區區哉。是則
婬怒癡亦何非豈不菩薩一三昧乎。其究至
於非法無不爲而傲然自大而極矣。由斯
意者。當時持律者之言。抑有所見邪
諸有苾芻至不可飮 見優婆塞五戒相經
十誦十七・有部毘奈耶四十二。飮酒學處皆
有此制。蓋以莎伽陀比丘之緣制也
是身惡行 見中含三十八
數習墮惡趣 分別善惡所起經。明三十六
失中。第三十五曰。萬分之後。當入太山地
獄。四分律十六。明十失中第十曰。身壞命
終墮三惡道
窣羅迷麗至放逸處 十誦二十一曰。穀酒・
蒲萄酒・甘蔗酒・能放逸酒。佛阿毘曇經曰。飮
酒敖逸處
阿毘達磨倶舍論稽古卷上



阿毘達磨倶舍論稽古卷下
      日本學一切乘沙門法幢著
  分別業品第四之三
犯四重者至他勝名 十誦二十一曰。若比
丘於是四墮法。若作一一法 是非比丘。非
沙門。非釋子。失比丘法。有部毘奈耶一曰。
乖涅槃性墮落崩倒。被他所勝不可救濟。
又見四波羅夷法。然多羅樹喩出受具足法
波羅夷義淨言波羅市迦。蓋無正翻以義
釋。其說見律攝僧祇律等。十誦曰。名墮不

四種苾芻至惑苾芻 十誦一曰。若比丘者
有四種。一者名字比丘。二者自言比丘。三者
爲乞比丘。四者破煩惱比丘。有部毘奈耶一。
加白四羯磨圓具苾芻爲五。十誦攝之自
言比丘。曰。自言比丘者。用白四羯磨受具
足戒。又復賊住比丘。剃除鬚髮被著袈裟。
自言我是比丘。是名自言比丘諸註皆非
毘奈耶之意。不可從矣。大氐古今釋家。愛
對法之宏博。而忘經律之簡嚴。何哉
如多羅樹至重亦爾 十誦二十一曰。如多
羅樹頭斷更不生不青不長不廣。比丘亦
如是
又犯重人至足跟地 百一羯磨十曰。我元
不許破戒苾芻合得受用一掬之食。亦復
不許以一足跟踏寺中
應速拔除至苾芻者 見中含二十九瞻波
經 按四阿含間有律語。古人祇敬之誡
其輕視。道安增一序所云。可以見焉。蓋毘
尼之爲敎。簡嚴精緻。世尊手所定。而飮光・
鶖子之徒。猶不能措一辭。其崇尚可知已。
古者禁非圓具者而輒講習毘尼。所謂民
可使由。而不可使知之也。後世大法衰。
而毘尼終爲虚器。則於其禁何有哉。其禁
一壞。人視以藐之。時運所使。不可奈何
耳。褻聖敎之譏。吾恥之
準陀當知至道沙門 長含三。告周那曰。
如汝所問者。沙門凡有四。志趣各不同。汝
當識別之。一行道殊勝。二善說道義。三依
道生活。四爲道作穢。別譯諸本全同。又見雜
事三十七曰。有四沙門無第五。我今爲汝
說次第。應知勝道・及示道・淨道活命・幷汚
道。四沙門經律各有釋。婆沙配四人一端
耳 準陀長者。長含曰。周那或曰純陀。方等
泥洹經曰華氏子淳是也。如準陀沙彌。或
曰周那・尊那・均頭・軍頭。梵音&T049271;促耳。如僧
伽羅刹集經。作均乘八頭。疑乘八二字。譯者
註反切。誤入于正文。八乃人字誤。均古通
荀。周禮地官公旬用三日焉。禮内則旬而
見。易豐卦雖旬無咎。註旬均也。均古通旬。
乘人二字註文審矣
佛告大名至波索迦 重出
汝應除棄此色類人 見十誦二十一受具
足法
有卵生龍至住齋戒 按四阿含等諸經不
經見。處胎經四有此說。而大乘所誦。非今
所關也
業有三種善惡無記 見雜含十八・中含多
界經 按增一・長含明三法中。無所謂三
性說。雜・中二阿含。亦不言業有善・惡・無
記。蓋取義也
業有三種福非福等 見雜含十二・中含達
梵行經
聖說此中至爲動故 中含五十迦樓烏陀
夷經曰。比丘離欲惡不善之法。乃至得第三
禪成就遊。是聖說移動。此中何等聖說移
動。此中有覺有觀。是聖說移動。乃至若此
說移動心樂。是聖說移動 按論文豈不
世尊至名爲動故。問辭。於中聖說此中至
名爲動故。引經以結其義。由下三定至說
名不動。答以經意各殊。普光聖說此中下。總
爲答辭者謬矣。是則聖說此中二句殆無用。
所問在于上二界通名不動。乃引經明有
動之由。豈不穩當哉。註家皆坐不睹經文
故耳。或讀舊論。則益知予說是。舊論不可
不讀也
不動經 見中含十八。淨不淨動經是也
不動二字不爲經名解者誤矣
業有三種至樂受等 見雜含十七
受樂受時乃至廣說 見中含達梵行經・雜
含十二
順樂受觸乃至廣說 見雜含十三
眼見色已至受色貪 雜含十三曰。比丘。眼
見色已覺知色。而不覺色貪。我先眼識於
色有貪。而今眼識於色無貪。如實知。舊譯
家所謂覺。或痛乃受
順現受業乃至廣說 見中含思經及分別
大業經
受樂受時二受便滅 見中含二十四大因
經・長含大緣方便經
聞有苾芻至作女人
聞黄門至轉作丈夫 見雜寶藏經三
業有三種曲穢濁
  分別業品第四之四
業有四種至盡諸業 中含二十七達梵行
經曰。或有業黑有黑報。或有業白有白報。
或有業黑白黑白報。或有業不黑不白無報
業業盡
欲界善業名爲黑白
大空經中至向無罪 中含四十九大空經
曰。阿難。是法一向可。一向樂。一向意念。無
漏無愛。魔所不及。惡所不及。按向意間脫
一白字。考他經律極然
三牟尼三清淨 見中含五等心經・水喩經

三惡行三妙行 見雜含十三
故思經中至爲意業 中含三思經曰。云何意
故作三業不善。與苦果受於苦報。一曰貪
伺。二曰嫉恚。三曰邪見 思經廣說故作業
之報應。題曰思以此。普光不知。而故思二
字屬上爲解。謬矣哉。舊論曰故心作經。可
以見已。學者或讀舊論。稍知經名。而不能
識阿含有思經。未免寡陋耳 律攝八曰。
故者是決定心表非錯誤。書大禹謨刑故無
小。傳曰。故犯雖小必刑
十業道或善或惡 見中含三伽彌尼經・雜
含三十七・增一四十三
殺有三種至三亦爾 見雜含三十七・中含
伽藍經
壽煗及與識至無思覺 重出
經說諸言略有十六種 長含八衆集經曰
四不聖語・四聖語。所謂不見聞覺知而言
能。之名不聖語。翻之名聖語。今折爲十
六。蓋本雜含三十七意
佛告大母至覺所知 雜含十三曰。世尊告
磨羅迦舅。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佛告磨羅
迦舅。若眼未曾見色。汝當欲見於彼色起
欲起愛起念起染著不。答言。不也世尊。耳
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如是說。佛告磨
羅迦舅。善哉善哉。磨羅迦舅。見以見爲量。
聞以聞爲量。覺以覺爲量。識以識爲量。
說偈言。若汝非於彼。彼復非於此。亦非
兩中間。是則爲苦邊。大母光記作鬘母。寶
疏作大或鬘。正理・顯宗皆作大母。按論本
作大母者。展轉相謬。鬘轉爲萬。再誤爲大
也。雜含曰磨羅迦舅。舊論曰摩羅枳母。可
以見焉。正理・顯宗不足證。校者不深考或
改耳
五蓋經中至世間貪 見雜含二十四明四
念處中 又見二十九明七覺分中
無施與至阿羅漢 見雜含三十七・中含三
思經
  分別業品第四之五
彼定於現至續善根 見中二十七阿奴
波經
八邪支中至語業命 見雜含二十八
俗邪見難除至屬他 舊論曰。此中說偈
戒蘊經中至邪命中 按雜事四十。耶舍苾
芻論十種非法。曰於長阿含戒蘊品處說。
而今本無此經。蓋殘缺矣。或曰出增一。或
曰出雜含。皆非也
尊者無滅至受快樂 見中含十三說本經・
本行集經・摩尼婁陀因緣品
重障有三至異熟障 見毘尼母經一 毘
尼母經。開元錄曰。亦云毘尼母論。按經首何
故名母經。智者說曰。此經能滅憍慢云云。
古者經律各有母。中含二十曰。誦經持律。
學阿毘曇。諸阿鋡慕。藏中有四阿含暮抄
解二卷。可以見已。或單言母。乃阿毘達磨。
中含五十二曰。持經持律持母。蓋摩怛理
迦譯曰本母。則稱論藏爲母。以生覺慧
也。般若梵文有母義亦是也
  分別業品第四之六
佛告始缺至阿羅漢 見雜寶藏經・有部毘
奈耶四十六 按經律所載。是仙道苾芻告
頂髻王之語。非世尊之言。婆沙百十九所
引同此論。普光所云未知何據。記傳之言
多差。不必辨。缺字鮮本婆沙作騫 喩說舊
論曰阿婆陀那經。譯曰譬喩或出曜。乃說
本起以示將來。如出曜經・雜譬喩經是也。
或寄物託事以誨人。亦名譬喩。如百喩經
是也
佛說意罰爲最大罪 見中含三十二優婆
離經 經曰。我不施設罰令不行惡業
不作惡業。我但施設業令不行惡業不
作惡業。由是觀之。罰與業自別。今言意
罰。隨外道所建名而論輕重爾
罪中邪見最大
如來告聚至成大利 雜含三十二曰。佛告
聚落主。我憶九十一劫以來。不見一人施
一比丘有盡有滅。聚落主。汝觀今日有人
家大富。多錢財多眷屬多僕從。當知其家
長夜好施。眞實寂止故致斯福利。聚落主刀
師氏。尼揵子之徒。小本雜含曰閉口姓是
也。世尊以精勤超九劫。見修行本起經
天地此界至遍無等 見本行集經四受決
定記品 按本行集賛弗沙佛之頌。非帝
沙佛。或異部說耳。此經已五部沙門所纂則。
其說異同。不必辨。況今所翻傳。曇無德部
所誦本乎。又經言十萬劫。恐十千劫之誤。
以一億劫・十萬劫・一千劫萬次。此經所云
算數。十十以變之。則一億十萬何複。十萬十
千何相距之甚。讀者察諸。餘別有考
有三福業至福業事 見中含十一牛糞喩
經・又三十四福經・長含衆經・雜含十・及本事
經三法品。又見增一十二。其說稍異
若人以淨至以施名 舊論曰。此中說偈
若施傍生至千倍果 中含四十七瞿曇彌
經曰。阿難。布施畜生得福百倍。施不精進
人得福千倍。增一十三。婆斯匿王曰。我曾
從佛聞以因緣本。施畜生食者獲福百倍。
與犯戒人食獲福千倍
如七有依至可取量 見中含二世間福經・
增一三十五。其說小異。毘奈耶四十六所載
全同此
如熊鹿本生經說 按熊菩薩緣未考所出。
鹿王緣見菩薩本緣經鹿品・撰集百緣經出
生菩薩品・出曜經道品。普光・法寶輩引九色
鹿經非矣。彼乍覩經題。而不識大乘所誦
本。陋哉。小經歴歴可徴。胡不引此而旁求
乎。寡陋之極至于此
若施持戒至億倍果 見中含瞿曇彌經
若離染者至爲最勝 前經頌曰。離欲施離
欲。是財施第一
施預流向至量更增 三條竝見瞿曇彌經
有二種業至增上業 見業報差別經
四人能生至修慈等 見增一二十一。其第
四爲請轉法輪異此
有信正見至劫天樂 舊論曰。彼師說此偈
順三分善
  分別隨眠品第五之一
經說有七隨眠 見雜含十八・長含八・增
一三十四
若有一類至隨眠斷
於樂受有貪隨眠 按六六經出雜含十三。
而沒此文。蓋殘缺。其三受有三隨眠。見經
十七明凡聖生受之別處
離欲貪諸至見現行 見中含四十四。分別
大業經是也
彼類有執至因生等 見長含十四。梵動經
是也
苾芻當知至取蘊起 雜含二曰。若諸沙門
婆羅門見有我者。一切皆於此五受陰見
我 等隨觀見四字。普光&T014349;&T014349;乎。爲多解
鑿矣。本事經五曰。彼隨觀見色卽是我。又
曰。自調順不隨觀見色卽我。宗輪論曰。等
觀諸世間。種種見漂轉。正與此相發。同玄
奘譯。可互證已。等之爲言齊也。又稱量輕
重也。蓋見我者。或謂色是我。或謂色異
我。其所執各殊。而均之莫非見趣者。故
言等隨觀見。豈不穩協哉。大氐諸註非但
昧于古而已。戻乎文而爲解。未免牽強
耳。是古今學者之通弊也
於無常計至我亦然 見七處三觀經・大集
法門經。又見陰持入經。析爲七十二倒。要
之不過四倒 七處三觀經二卷。安世高
譯。原出雜含。開元錄曰。首末有三十經。今
本有四十七經。智昇或覩別本乎。況群錄
言有十七紙。則知殘缺本也。檢經文大有
錯簡。甚攙入諸他經。讀者難其解。亦宜矣。
餘所校正。具大藏訣。大氐編大藏者。專纂
集爲務。未遑精覈。後撰錄者多不曉其非。
智旭閱藏知津多所辨正。而未免沿襲之
謬。所謂目睫之論也
若有多聞至已永斷 見陰持入經下
尊者慶喜至心便淨 見雜含四十・增一二
十七。蓋辯自在情慾未除。問滅此術於慶
喜。乃對以此 梵婆耆舍。或鵬耆奢。此言
辯自在。增一弟子品曰。能造偈誦歎如來
徳。所謂鵬耆奢比丘是。言論辯了而無疑
滯者。亦是鵬耆奢比丘。而下文鵬或作多。
蓋轉誤。中含等皆作傍。法賢本作嚩。嚩爲
彈舌。則愈知其作多者非也。舊論曰躬自
在。支謙本亦然。據增一所云。辯自在爲正
於諸外道至當不有 見中含五十四嗏帝

三不善根 見中含五十八大拘絺羅・雜含
十四・增一十三・長含衆集經
十四無記 見雜含三十四・中含六十見經
苾芻當知至應捨置 按舊論語勢。苾芻當
知下十一行餘。總是經文未考所出。如四
記問。見中含二十九說處經・大集法門經
  分別隨眠品第五之二
苾芻當知至斷欣求 見雜含三 經具
說三世五蘊有。而現世實有亡論。故略焉
識二緣生至及諸法 雜含八曰。有二因緣
生識何等爲二。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
身・觸。意・法 論其二者何下。普光以爲論
文而爲解。坐不覩本經耳。不寓眼大藏
之徒。鳥足與言哉
許法體恒至自在作 舊論曰。此中說偈
依彼杖髻至猶是有 見中含四尼揵經
眼根生位至已還無 雜含十三曰。云何爲
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
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
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
俗數法。增一四十八曰。若眼起則起。亦不
知來處。若眼滅則滅。亦不知去處。無有而
眼生。已有而眼滅。皆由合會諸法因緣。又
見三十卷六重品。已具世品 蓋三藏之爲
敎。祇論俗數法起滅而止。其高遠精微者。
大聖寓諸字字句句之間。如器界成敗・四
生四食說。所謂言近而指遠者也。瑜伽者潜
心于斯。則定慧交蒸。自在妙用油然生。孰能
禦之。後世學佛徒。瞥然不知其所蘊也。遂
輕視四含而棄之。以爲迦文胡爲此淺近
之言。此雖似大機。乃其心胸窄陋。豈知圓
融之爲圓融哉。於是乎大小之間遂成鴻
溝。小矣哉。其見之是予之所以獨稱學一
切乘者也。此等議論不與是編關係。而聊
言及爾
菩薩說世至無是處
善來苾芻至是無上 見雜含二十六。有非
有作實不實。餘全同。蓋世尊無畏智之所使
然也
梵志當知至十二處 見雜含十三。生聞婆
羅門問一切兼一切有之義。乃答以十二
處非無 按或唯三世至而說有言。經部據
經以述自宗義。諸註以爲經文者謬矣。是
則文理不屬。是亦不讀經本故也
漏暴流軛取 並見雜含十八・長含衆集

欲軛云何至知亦爾
欲貪名取 重出
具壽應知至知亦爾 見雜含十八本事經
一法品
  分別隨眠品第五之三
五順下分結 見中含五十六五分結經。他
如長含衆集經等。不遑枚擧
但說斷三 見雜含二十九
五順上分結 見長含衆集經。又見陰持
入經。掉擧爲不解已 貫經論五下結不
下數十章。而其五上結僅見此。蓋五下結
之爲物。使人不得出欲界焉。欲界至賤可
惡之甚也。是所以大聖設敎未嘗不因是
言者也。後世學者多不領其意。視以爲無
緊要者。悲哉
經說欲貪纒爲緣 見雜含三十三及三十

說蓋有五至五疑蓋 見雜含二十六・增一
五及二十四・長含衆集經
按諸經皆言睡眠蓋。而不言惛眠。然經意
亦合惛・眠之二爲一蓋。何以知者。雜含二
十七明五蓋之十中曰。有睡有眠。彼睡彼
眠。卽是蓋。有掉有悔。彼掉彼悔。卽是蓋。而
餘二蓋不言有貪有欲有瞋有恚。則知睡・眠
實二物也。惛沈已懵昧之相。何異睡之相。
其名睡者可知已。如長含掉悔爲調戲。異
部所誦本不必會
如是五種至不善聚 見雜含二十四・增一
二十四
何等名爲至光明想 雜含二十七曰。何等
爲睡眠蓋食。有五法。何等爲五。微弱・不樂・
欠呿・多食・懈怠。於彼不正思惟。何等爲睡
眠蓋不食。彼明正思惟
何等名爲至奢摩他 又曰。何等爲掉悔蓋
食。有四法。何等爲四。謂親屬覺・人衆覺・天
覺・本所經娯未覺。自憶念他人令憶念。而生
覺。於彼起不正思惟。何等爲掉悔蓋不食。
彼寂止思惟。按未樂草誤 此二條援以證
二蓋各雖二物合爲二蓋。由此經中至食
非食同。示合爲一其有依據。何等名爲下
至光明想。正引經證。所云作如是說者是
也。如是二種至心性沈昧。論家辭。掉悔雖二
下文例同此。由此經中作如是說二句。管
到于此。不爾雖字不穩。諸註以何等名爲
下總爲論文。而謂論主問答以明食非食
者。大謬矣。是則文理殆不相接。是亦坐不
稽古故耳。不讀三藏。且昧乎文者。烏識
別哉
修等持者至畏掉悔
  分別賢聖品第六之一
夫醫王者至集滅道 見雜含十五 醫喩
經。施護譯。雜含十五同本。藏中屬單本非

經中說爲聖諦 見中含七分別聖諦經・雜
含十五及十六・增一十七四諦品
聖者說是樂至是樂 見雜含十三
諸樂受生至壞時苦 中含五十八法樂尼經
曰。樂覺者。生樂住樂變易苦無常者。卽是災
患欲使也
諸苦受生至住時苦 前經又曰。苦覺者。生
苦住苦變易樂無常者。卽災患恚使也
若非常卽是苦 見雜含十七
如以一睫至生怖畏 舊論曰。此中說偈
行苦 見分別聖諦經等明苦諦中
諸所有受無非是苦 見雜含十七優陀夷
問答中
汝應以苦觀於樂受 雜含十七曰。佛告羅
睺羅。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觀於
樂受而作苦想。觀於苦受作劍剌想。觀不
苦不樂受作無常想
於苦謂樂名爲顚倒 具前品四倒下
佛告慶喜至非是苦 雜含十七曰。爾時尊
者阿難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禪思念言。
如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
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佛告阿
難。我以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變易法故。說
諸有受悉皆是苦。又復阿難。我以諸行漸次
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
受悉皆是苦
慶喜作此至非是苦 前經是
三受謂樂至苦不樂 見雜含十七・中含五
十八
諸佛正遍至受皆苦 雜含十七曰。知諸行
無常皆是變易法故。說受悉苦。正覺之所

諸有樂根至結永斷
佛告大名至樂所隨 雜含三曰。摩訶男。若
色非一向是苦非樂。非隨樂。非樂長養。離
樂者。衆生不應因此而生樂著。摩訶男。
以色非一向是非樂。隨樂。樂所長養。不離
樂。是故衆生於色染著。染著故繫。繫故有
惱受・想・行・識亦如是說 按摩訶男若色下
非字。 摩訶男以色非一向是苦下非字。兩剩
矣。後文是苦當作苦是。不爾不通也。經具
說受想行識。其文皆傚之。蓋校者不領經
意而妄衍之耳。何以知者。經下文曰。摩訶
男。若色一向是樂非苦。非隨苦。非憂苦長
養。離苦者。衆生不應因色而生厭離。摩訶
男。以色非一向樂。是苦。隨苦。憂苦。長養。
不離苦。是故衆生厭離於色。厭故不樂。不
樂故解脫。此文無二非字。又有一證。婆沙
六十卷引此經。而無二非字。可以見焉。其
衍字不待辨論。凡觀論藏。須精經・律二
藏。觀經・律二藏。須通論藏。不爾不得也
說愛爲集 見中含分別聖諦經等經
業愛及無至特伽羅 雜含十三偈曰。諸業
愛無明因積他世陰。本事經六曰。無明未永
斷故。愛未棄故。業未息故。由是因緣能
感後有。所以者何。業爲良田。識爲種子。愛
爲漑灌。無明無智無了無見之所覆蔽。識便
安住欲有・色有・無色有處。可併證
又契經說五種種子等 雜含二曰。有五種
種子。何等爲五。謂根種子。莖種子。節種子。
自落種子。實種子。此五種子不斷不壞不
腐不中風。新熟堅實。有地界而無水界。
彼種子不生長增廣。若彼種新熟堅實。不斷
不壞不中風。有水界而無地界。彼種子
亦不生長增廣。若彼種子新熟堅實。不斷不
壞不腐不中風。有地水界。彼種子生長增
廣。比丘。彼五種子者譬取倶識。地界者
譬四識住。水界者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
普光不睹經文妄爲二解。前解無失。其後
解臆說之甚也。法寶斷取後解。以爲經不
言喩說。未嘗睹經而臆以斷之。可謂僣
妄已
業爲生因愛爲起因 見雜含十三有因有
緣有縛法經。又緣生初勝分法本經曰。世尊
會於共因共緣共由門之中說。唐譯本曰
有因有緣有由法門經。皆指雜含
又彼經中至緣有諸 前經是也。又見中含
大因經・長含大緣方便經按因緣諸言。雜含
曰因緣縛。中含曰因習本緣。長含曰由緣。
蓋諸支之爲累。牽連牢結而起。如環無端
然。是藉彼。彼亦因此。故曰有因有緣有諸。
以無孤起者也。普光曰並是無明等異名。
意料之言耳
諦有二種至勝義諦 見增一三阿須倫品
汝等若能至脫不久 見中含二十一說處

苾芻諦聽至如是說 見大集法門經 按
增一二十一又說四起愛之法。所云衣食床
藥。其醫藥。大集言諸受用是也。其所以非
聖種者。正理論言之。而初說不協經意。後
說爲正。有無有者。蓋是四種之物獲之也。
愛惜或不獲乎則貪慕焉。大氐爲凡者之情
爲然。其厚薄雖則異。聖者亦猶病諸。故曰
有與無有各有愛生。經義如此。普光所云。
止謂有愛無有愛耳
阿那阿波那念 見雜含二十九・增一二廣
演品 大安般守意經二卷。詳具焉。雖屬
經藏。頗似論體。或瑜伽師纂集以爲一部
者也。安般或曰安那般那。梵音賖切耳。譯異
同不盡于此
  分別賢聖品第六之二
於身住循至三亦然 見中含二十四念處

無滅作如至念得住 見雜含十九。答目連

世尊亦說至卽不謬 見雜含十一。答縈髮
目連語 循經作順。正法念處身念處品作
循身觀
此四念住至心法滅 見雜含二十四
正性所謂涅槃
諸聖弟子至惟於道
佛告長者至漸現觀 雜含十六曰。佛告須
達長者。此四聖諦漸次無間。非頓無間等。佛
告長者。若有說言。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而
於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
間等者。此說不應。所以者何。若於苦聖諦
未無間等。而欲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
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此處
如是等至經有別喩 雜含連有三經。須達
經居首。次有異比丘問・阿難問二經。其須
達經曰。猶如有人。兩細樹葉連合爲器。盛
水持行。無有是處。如是於苦聖諦未無
間等。而欲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
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異比丘經曰。
如有四隥階道陞於殿堂。若有說言。不
登初階而登第二・第三隥・第四階。陞於堂
殿者。無有是處。阿難經曰。譬如四隥梯陞
殿堂。若有説言。不由初隥而登第二・第
三・第四隥。陞殿堂者。無有是處 按異比
丘經二隥字剩矣。堂殿當作殿堂 普光出
三經喩。未知何據。果臆說也。彼祇視婆沙
一百三載經一喩。而妄敷衍耳。法寶而下皆
傚尤。陋亦甚矣。設使其言無失。意料之說
不足信
但於苦諦至佛亦然 雜含十六曰。若於苦
聖諦無疑者。則佛無疑。於法僧無疑。
於集・滅・道聖諦無疑者。則於佛無疑。於
法僧無疑 說者或謂。論佛字餘字誤。據
婆沙一百三所載正理論。皆言於苦無疑
於集・滅道亦無疑。而爲是說耳。殊不如
經有明文。其所執稍異。意義全無別。妄改
竄者。誣亦甚矣
契經說極七返生 見中含第一水喩經・三
十六聞德經等
無處無容至八有義 見中含四十七多果

飮光部經至受七生 小本雜含曰。於人天
中七生七死得盡苦際 餘斷以爲飮光
部經者。豈不然乎。普光・法寶輩皆謂引二
經證謬矣。以契經說天七及人二句。言有
依據。而有宗所誦本不分明故。援飮光部
經以爲確證。不爾分明字不安。舊論語勢
又實一經也。忘文理巧造說者。烏足與言」
愚作罪小至亦能浮 舊論曰。此中説偈
預流作苦邊際 見雜含六 普光界品記。
以作苦邊際定爲無學果。纒繞爲說。於是
亦不能不謂命之預流果。何其無特操也
  分別賢聖品第六之三
先說無行後說有行 中含善人往來經・雜
含三十一・長含十二清淨經・大集法門經等。
有行無行爲次。如雜含二十七・長含衆集
經。無行有行爲次。蓋無一定之說。對法師
所執各殊。亦無害。淨影義章賢聖章。爲毘
曇成實異是也
七善士趣 如上引。又見世品
天帝釋至當生於彼 見中含三十三釋問

經說不還有名身證 中含五十一阿濕具
經曰云。何比丘有身證。若有比丘入解脫
身觸成就遊。不以慧見證漏已盡已知。如
是比丘而有身證 增一十九又曰。於是
有人。身自作證。亦不信他人。亦不信如來
語。諸尊所證言敎亦復不信。但任己性而
遊。是謂名爲身證人。是與中含說逈別
成就遊所云具足住。遊如禮學記息焉遊焉
之遊。註遊謂無事間暇總在于學也
說有十八有學不說身證 按中含三十福田
經。爲給弧獨長者說二福田。所云十八學
人・九無學。而其中有身證者。有部尼陀那二
載此經。乃不攝身證。全同正理所引
佛告憺怕至有學者 雜含三十五曰。外道
出家名曰尸婆。白佛言。瞿曇。云何爲學。所
謂學者云何學。佛告尸婆。學其所學故名
爲學。尸婆白佛。何所學。佛告尸婆。隨學增
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 尸婆小本雜
含曰尸蔔是也。普光釋經爲學所應學無
漏正法義。殊不知所學乃所云三學。而正
所學亦是物也。是亦坐不讀本經耳
以能勤勞至名沙門 中含四十八馬邑經
曰。云何沙門。謂息止諸惡不善之法諸漏穢
汚。爲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是謂
沙門。增一四十六曰。沙門名息心。諸惡永已
盡 僧史稱。魏晋沙門依師命氏。如帛法
祖祖竺道生之流也。晋道安受業佛圖澄。澄姓
帛氏。安以ラク師莫過迦文乃以釋稱。人或
議焉者。後增一阿含譯出。始服其懸解云。
當時已有法海經。西晋法炬所譯。其經具言
之不待增一矣。學者不知而以爲昉增
一者。邪甚哉。古今鮮能讀三藏者矣。堪
長大息焉 佛圖澄碑曰。澄本姓濕。碑石勒
所立。在邢州内丘縣西。見封氏聞見。諸書
止謂帛氏。故附言之
契經說此差別有四 雜含二十九曰。何等
爲沙門果。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
果。阿羅漢果。中含二十六師子吼經曰。此中
有第一沙門・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此外更
無沙門梵志。異道一切空。無沙門梵志
云何一來至五下結 雜含二十九曰。何等
爲須陀洹果。謂三結斷。何等爲斯陀洹果。
謂三結斷。貪瞋癡薄。何等爲阿那含果。謂五
下分結盡。何等爲阿羅漢果。謂貪恚癡永盡。
一切煩惱永盡
亦說名婆羅門性 見中含馬邑經・增一四
十六
亦説名梵輪
説佛亦名至名淸涼 中含三十四世間經
曰。如來是梵有。如來至冷有。無煩亦無熱有。
諦不虚有 按四有字。考之餘經。者字誤。亦
字又者草誤
世尊有處説名法輪 見雜含十五等諸經
按世高譯轉法輪經。義淨譯三轉法輪經。諸
錄皆云出雜含十五。今讀二經其世高本。
大不 類雜含。蓋別本爾。經首曰。於是有自
然法輪。飛來當佛前轉。佛以手無輪曰。上
往者。吾從無數劫來。爲名色轉セラレ更苦
無量。今者癡愛之意已止。漏結之情已解。諸
根已定。生死已斷。不復轉於五道也。輪卽
止。是一事最奇矣。無輪當作撫輪。上字止
形誤
有五補特至乃至上流
  分別賢聖品第六之四
於契經中至不動法 中含三十福田經曰。
云何九無學人。思法・昇進法・不動法・退法・
不退法・護法。護則不退。不護則退。實住法・
慧解脫・倶解脫。是謂九無學人 正理曰。
然餘經説。無學有九。謂初退法・後倶解脫。
彼不退法此不動攝。彼二解脫通此六攝。故
阿毘達磨唯説有六種蓋合經所説九種
爲六者。實對法説耳。然經思法居首。考之
有部尼陀那。又載福田經。其次第同正理
所云。又按經護則不退不護則退二句。恐
後人旁註。誤入正文。尼陀那所載無之。況
二十七賢聖中。何但釋之一名哉
苾芻聖慧至爲實斷 見中含二十三靑白
蓮華喩經・雜含十九
我説有學至阿羅漢 見中含五十一阿濕
具經・雜含八。蓋無學聖已行不放逸畢。是
以不爲言
佛告慶喜至阿羅漢 見中含四十九大空

但説退失現法樂住 前經曰。若彼得四增
上心現法樂居。本爲精勤無放逸行故。此或
可有去。以弟子多集會故
不動心解至從此退 前經又曰。若彼不移
動心解脫作證。我不説彼有障礙也。雜含
八曰。但逮得第一三昧正受。終不退減
由經説有時愛解脫 大空經曰。時愛樂心
解脫。及不時不移動心解脫
一法應起至心解脫 長含九十上經曰。云
何一生法。謂有漏解脫。云何一證法。謂無礙
心解脫。十報經曰。一法可成令意止。一法
當證令意莫疑 按世高譯十報經。長含十
上經同本所云增十經是也。一一增至十。重
疊十十增至十。都五百五十法。名曰十上。
以十十相增。今論曰增十。舊論曰十增。其
與增一殊。可以見焉。普光曰。從一法門
增至十種。名增十經。是誤傚增一阿含名
而言之。是則長含連有十上・增一二經。此
二奚別。其説至於增一經而窮矣。徒以字
解之。其説弗謬者。不槪見耳
喬底迦昔至般涅槃 見雜含三十九。又見
出曜無放逸品。而爲退羅漢果。雜含曰。六
退時受意解脫身作證。有宗所誦爲爾。又
見增一十九
多聞聖弟至不善覺 雜含四十三曰。或時
多聞聖弟子。失於正念生惡不善覺。長養
欲長養恚長養癡。是鈍根。多聞聖弟子。雖
起集滅。以欲覆心。譬如鐵丸燒令極熱。
以少水灑。尋卽乾消。如是多聞聖弟子。鈍
根生念尋滅云云。集字恐尋字誤 經五妙
欲譬諸火坑。所言炭喩也。舊論曰火聚譬
經。可以見已
彼聖弟子至入涅槃 前經曰。彼多聞聖弟
子。其心長夜臨趣流注浚輸。向於遠離向
於離欲。而涅槃寂靜捨離樂。於涅槃於有
漏處寂滅淸涼 按臨趣當作順趣。 蓋草
誤。稽之經二十一文極然
餘契經中至應果力 雜含二十六曰。佛告
舍利弗漏盡比丘有八力。何等爲八。謂漏
盡比丘順趣於離。流注於離。浚輸於離。順
趣於出。流注於出。浚輸於出。順趣涅槃。流
注涅槃。浚輸涅槃。若見五欲。猶如火坑。如
是見已。於欲欲念欲受欲著。心不永住。修
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
支・八聖道分
又此經説至得淸涼 前四十三文所云於
有漏處寂滅淸涼是也 普光解淸涼字以
爲淸涼炭。妄哉。誤解經題。而遂至乃添一
炭字爲説。附會之甚也
我説所證至從此退 見中含四十九大空

苾芻當知至沒滅離 見雜含四十三。所
云炭喩經
五煩惱斷至名滿學 雜含二十九明三學
中。有此意義
經説通行至速通行 見中含五十九第一
得經・長含十二自歡喜經・增一二十三本事
經二法品 按是等諸經各有所爲而言之。
其本事經特具焉
經説學分至八聖道 三十七覺分。或名道
品。或名覺支菩提分法。其説散在于諸經。
今擧其一二 四念住。見中含二十四念處
經・雜含十九等經。四正斷。見雜含三十一・
增一十八四意斷品等。五根・五力・七覺支。並
見雜含二十六八聖道支。見中含四十九聖
道經・雜含二十八
吾今爲汝至三摩地
此四念住至嗜依念 中含五十二調御地
經曰。此四念處。謂在賢聖弟子心中。繫縛
其心。制樂家意。除家欲念。止家疲勞。令
樂正法修習聖戒
於八道支至修圓滿 雜含十三六分別六入
處經曰。八聖道修習滿足已。四念處修習滿
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修
習滿足
苾芻當知至聖道支 雜含四十三曰。譬如
有邊國土。善治城壁。門下堅固。郊道平正。
於四城門置四守護。悉皆聰慧。知其來去。
當其城中有四郊道。安置床榻城主坐上。
若東方使來。問守門者。城主何在。彼卽答
言。主在城中四郊道頭床上而坐。彼使問已
往詣城主。受其教令復道而還。又曰。所謂
城者。以譬人身麁色。如篋毒蛇譬經説。善
治城壁者。謂之正見。郊道平王者。謂内六
入處。四門者。謂四識住。四主門者。謂四念
處。城主者。謂識受陰。使者。謂正觀。如實言
者。謂四眞諦。復道還者。以八聖道。按邊國
土字主誤。謂之正見之字剩。平王當作
平正。以八聖以字當作謂。所言篋毒蛇譬
經。又出此經。普光引羅刹國緣。原出中含
三十四。商人求財經是也。又見增一四十一
馬王品。而無所引文。其事緣亦殊矣。彼乍
覩婆沙・西域記等所載。以妄意附會耳。法
寶而下數十家。皆不知其臆説。遂沿襲而
不還。陋哉。皆眼不經三藏。而乃任意説經
義。多見其妄爾
經説證淨至戒證淨 見雜含三十及三十

經言學位至成就十 見中含四十九聖道
經・四十七五支物主經
卽餘言心慧解脫 見雜含八
云何解脫至欲勤等 雜含二十一曰。云何
爲解脫淸淨斷。謂聖弟子貪心無欲解脫。恚
癡心無欲解脫。如是解脫未滿者令滿。已
滿者隨順攝受。欲精進乃至常攝受。是名解
脫淨斷苦種 經具説戒心見解脫四淸清淨。
是其解脫淨文也
經説三界謂斷離滅 見雜含十七・長含衆
集經
經説三界無爲解脫 雜含十七曰。若斷界
無欲界滅界。是名諸解脫界
  分別智品第七之一
如實了知至貪心等 中含十九迦絺那經
曰。以他心智他心如眞。有欲心知有欲心如
眞。知無欲心。知無欲心如眞。有恚無恚・有
癡無癡・有穢無穢・合散・高下・小大・修不修・
定不定・不解脫心。知不解脫心如眞。解脫心
知解脫心如眞 又見念處經。總成十雙
二十雙。今論加掉不掉・靜不靜之二雙。除
穢無穢之一雙。增一二十九爲十二雙。如苦
樂品。則減二雙而成十雙。蓋無一定已。是
阿毘達磨之所以離合之者也
此心云何至觀無止 見中含四十二分別
觀法經
離貪瞋癡至不墮有 雜含十八曰。比丘。心
法善修。心離欲。心離瞋恚。心離愚癡。心得
無貪法・無恚法・無癡法。不轉還欲有・色有・
無色有
因集生緣至欲爲生 雜含二曰。此五受陰
以何爲根。以何集。以何生。以何觸。佛告
比丘。此五受陰欲爲根。欲集。欲生。欲觸。又
見經十二 經三十二又曰。若衆生所有苦
生一切。皆以欲爲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
欲緣而苦生。蓋詳略殊。而其次亦無一定

有二五二至變異有 見雜含三十五。所謂
十八愛行從内起者也。内外合成三十六愛
行。乘之三世。總成百八愛行
苾芻諸行至爲寂靜 見雜含十七
此道能至淸淨理 出曜九道品曰。是道
無有餘。見諦之所淨。又曰。唯是更無過。一
趣如淵流 舊論曰。如經偈言。惟此道無
餘能淸淨見。明出曜所載乃是也
云何修根至防善護 見雜含十一
云何修身至毛爪齒 見中含二十念身經
  分別智品第七之二
如舍利子至多少等 捨求度人緣。見賢
愚因緣經四出家功徳尸利苾提緣品。其鴿
事緣。不經ニ見。蓋殘缺矣。鴿驚怖舍利子影
事緣。見薩婆多論・毘婆沙等論。而無觀前
後際文。獨見智度論十一。諸註引以爲證。
而不知小乘所誦有本乎否也。雖無害於
義乎。其寡陋亦甚矣
佛四無畏如經廣説 見增一十九
佛三念住如經廣説 見中含四十二分別
六處經。所言三意止是也
若於佛福田至得涅槃
死生智知至惡行等 見雜含二十六・中含
十九迦絺那經等
如契經説無學三明 見雜含三十一 世
尊嘗獲之覺樹下。載在本行集成無上道品。
修行本起經名三術闍。註此言三神滿具足
是也
契經説有三種示導 中含三十五傷歌羅經
曰。有三示現。如意足示現・占念示現・敎訓
示現。雜含八・增一十五。曰三事敎化。長含
十六堅固經曰三神足是也。按瑞應經以記
心示導爲説經。未審。是則説經敎誡奚別。
前文已言智慧知人本意。則其言説經者
寫誤耳 長含曰。有瞿羅呪。能現如是無
量神變。有乾陀羅呪。能觀察他心。婆沙所
載同此。今論反之。未審。是終西方所習妖
術。不可得而考矣 西域之俗最好幻。亡
論於梵志。雖女流亦慴焉。如摩登女之流
也。其呑刀吐火則未也。捫日月驅風雨。出
沒變幻實出意表矣。神變何足爲奇哉。神
變而盡迦文。則何貴於覺哉。其或以抗外
家者。因人之所信而導之。是又所以般若
之使也。古人已具言之如仲尼識廟火辨
萍實。豈足輕重之乎。史遷稱仲尼。猶或議
焉。事佛者何見之淺且小也
諸佛境界不可思議 重出
一化主語至化亦然 見長含五闍尼沙經。
其爲長行爲異。又見義足經義足經又
曰。佛語化人默然。化人語佛默然。何以故。正
覺直度正所意故。可併證 按婆沙百三十
五論化語中。引施設足論。其文見施設論
第五。是論嘗譯出于趙宋。至今數百年。而
竟無一人講及者無他。以後於玄奘而出。
後之學者遂乃沿襲以爲缺典。殊不知法護
齎來其本。已載在于大藏。豈不悲乎。古者
求遺文於葱嶺之外。而弗獲則弗已。何彼
此相去之甚也
如尊者大至慈尊世 按大迦葉入鷄足。或
曰取涅槃。或曰待慈尊而取滅。如增一三
十五莫畏品・四十四不善品。曰彌勒佛出世。
然後取滅度。如本行集四十五大迦業因緣
品・阿育王經・付法藏傳・雜事五百結集中。則
曰入無餘依𣵀界。而定力持身乃至龍華
之會。婆沙・今論亦同此。有部所傳蓋如此。
如增一所云。大衆部所傳爾。大乘所傳亦
有此兩説。或槪而謂小乘家爲取滅。大乘
以爲入滅定者。大謬矣。智度論三曰入無
餘滅。可以見已
  分別定品第八之一
契經説此至上心學 見雜含二十九
世尊亦説有惡靜慮 見中含四十二分別
觀法經
經説壽煗合故 見中含五十八法樂尼經
又説名色至相依住 雜含十二曰。譬如三
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竪立。若去其
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
依而得竪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而
得生長
又説名色識爲緣 雜含二曰。名・色因。名・
色緣。是故名爲識陰。所以者何。若所有識。
彼一切名・色緣故
又遮離色至來有去 雜含二曰。比丘。若離
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坐者。
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
境界故 經明四識住文也。問字聞誤。第
三卷作聞爲正
又説四食如四識住 雜含十五曰。若比丘。
於此四食有喜有貪。則識住增長。識住增
長故入於名・色。乃至純大苦聚集。若於四
食無貪無欲。無貪無欲故識不住不增
長。乃至純大苦聚集滅 按雜含連有四食
四識住經。其語意全同。故曰説四食如四
識住。諸註不知而爲穿鑿之説耳
有一類天超段食 見中含五成就戒經
又説彼天喜爲食 見長含二十忉利天品
契經説彼出離色 見雜含十七
無色解脫至諸色故 中含二十三周那聞見
經曰。有四息解脱。離色得無色。又雜含十
四曰。寂靜解脫起色・無色。按起乃超誤
無色有情至超越故 中含二十四大因經
曰。有無色衆生。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
念若于想。無量空處。是無量空處成就遊。
謂無量空處天
契經中説有不出有 雜含十七曰。若色界
衆生。及住無色界不識滅界者。還復受諸
有。本事經三法品曰。應以正慧如實隨觀。
出離色有及無色有
於靜慮中至至識 類 見本事經三法品
按經文於色界。言其中所有色・受・想・行・識。
如是法性皆是無常。於無色界。但言諸有
受・想・行・識是也
心定等定名正等持 雜含二十八曰。若心
住不亂不動。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

云何樂根至心樂受
自説爲身所受樂 四阿含中皆曰。離喜欲。
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又曰身體樂
若爾時諸至三摩地 雜含十七曰。世尊。若
使聖弟子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得遠
離五法修滿五法。云何遠離五法。謂斷欲
所長養喜。斷欲所長養憂斷欲所長養捨。
斷不善所長養喜斷不善所長養憂是。是
名五法遠離。云何修滿五法。謂隨喜歡喜猗
息樂一心 普光解斷五法以爲五順下分
結。或爲五蓋法。均是摸索之説。不待辨論。
學者不知其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爲經意
如是。乃棄三藏而任意造説者。諸註皆是。
凡不讀三藏而講對法者。是庸何殊夫瞽
者之辨五彩乎。其言非妄則迂矣
諸所有眼乃至廣説 見雜含八。已具業品
辨顚倒契至餘滅樂
又餘經説至喜憂沒 見中含第一城喩經・
長含十七布咤婆樓經等
三定有動第四不動 見中含烏陀夷經。已
具業品
第四靜慮至樂所動 見前經
經説等持至尋無伺 見長含九十上經・中
含十七長壽王本起經
契經復説至三無相 見雜含二十一・長含
衆集經・增一十六
契經復説至相無相
契經復説至三摩提 見大集法門經
有修等持至法樂住
  分別定品第八之二
修習慈等至切世界 中含二十一説處經
曰。比丘者心與慈倶。遍滿一方成就遊。如
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
倶。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善修遍
滿一切世間成就遊。餘三同此。又見雜含二
十一等諸經
八解脱經中説想觀 見中含五十九第一
得經・長含八衆集經
聖敎總言唯住千載 雜含二十五曰。我之
敎法則千載不動。又曰。過千歳後我敎法
滅 婆沙百八十三所載。全據雜含説。他諸
經中大聖懸記而盡矣。蓋正法住世之量。其
言千載者。三藏定説耳。如大乘師所誦經。
又有異説。度女人而減五百年。見中含二
十八瞿曇彌經。善見毘婆沙詳言之 聖敎
總言唯住千載二句出經説。有釋下擧一師
之説。以聖敎之説總言正法住時。釋家別
證敎之二以釋經意爾。諸註曰有兩説者。
大謬矣。是則總字不安。聖敎字又不相蒙。
法寶引大乘經論而辨異同胡遺小乘三
藏而言他。又文陋之具已
  破執我品第九之一
以契經中至由二緣 見雜含八。已具隨
眠品
苾芻當知至眼識故 雜含九曰。佛告比丘。
眼因緣色眼識生。所以者何。若眼識生。一切
眼色因緣故。按眼因緣色色字。當在眼字
下。文例爲然
諸因諸緣至無常性 已見根品
梵志當知至依意故 中含五十八大拘絺
羅經曰。五根異行異境界。各各受自境界。眼
根・耳・鼻・舌・身根。此五根異行異境界。各各
受自境界。意爲盡受境界。意爲彼依 大
拘絺羅對舍利子之語。梵志乃爲沙門別

如六生喩至自境界 雜含四十三曰。如是
六根種種境界。各各自求所樂境界。不樂
餘境界。又曰。此六種根種種行處種種境界。
各各不求異根境界。六種衆生之喩。又見
增一三十二 六生所謂狗・鳥・毒蛇・野干・
失收摩羅・獼猴。譬之六根。繋之者。乃身念
處以喩繩索。失收摩羅。增一作鱣魚善見
論十七曰鰐魚也。普光解經喩云云。不知
何據。臆度耳
苾芻當知至達所知 雜含八曰。世尊告諸
比丘。云何一切知法一切識法。比丘。眼是知
法識法。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内覺。
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一切是知法識法。耳・
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如人契經至思所造 雜含十三曰。當爲汝
説。有二法。何等爲二。眼・色爲二。如是廣
説。乃至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眼・色緣生
眼識。三事和合。觸倶生受・想・思。此四無色
陰。此等法名爲人。於斯等法。作人想衆生
那羅摩&T073156;闍摩那婆士其福伽羅耆婆禪頭。
又如是説。我眼見色。我耳聞聲。我鼻嗅香。
我舌嘗味。我身覺觸。我意識法。彼施設又
如是言説。是尊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
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
如是壽分齊。比丘。是則爲想。是則爲誌。是
則言説。此諸法皆悉無常有爲。思願縁生
按士其士夫誤。施設下又字。當在彼字上。
思願疑思想草誤。論所載八行餘文。都經文
也。光・寶輩不知而妄爲科判。其言曰。論主
以經部義破故。攬三成曰三和合觸。妄矣
哉。鹵莽滅裂亦甚矣。世尊安預爲其有宗經
量有諍。而當其鹿園説經時。已有斯立破
者乎。要之諸註家皆坐不稽本經故耳。今
詳表出經全文。學者讀本經。而始知註家
之妄耳
世尊恒勅依了義經
又薄伽梵至十二處 重出
彼部所誦至自體法 有宗所誦。見雜含十
三。連有多經。皆言一切有。而不言自體法。
餘全同。蓋具略殊。而其義一也
頻毘娑羅乃至廣説 中含十一頻鞞娑羅王
迎佛經曰。愚癡凡夫不有所聞。見我是我
而著於我。但無我無我所。空我空我所。法
生則生。法滅則滅。皆由因緣合會生苦。若
無因緣諸苦便滅。衆生因緣會相連續則生
諸法 法賢譯頻婆沙羅王經。此經同本。佛
阿毘曇經又有此經 頻毘婆羅舊曰頻婆
娑羅。或曰民彌娑羅。或萍比沙瓶砂。蓋梵音
賖促。而對譯字。譯者所執音各殊。而終歸
一律。修悉曇者。一唯傳習呉漢音以視之。
所以不通也。凡觀一代譯經。須曉一代之
音韻。不爾不得通也
有阿羅漢至攬諸蘊 見雜含四十五。都有
四頌半。今所引初二頌 增一比丘尼品曰。
觀惡露不淨分別縁起。所謂遮婆羅比丘
尼是。世羅雜含曰尸羅。小本雜含曰石室。
普光曰。此言小山。非也。勢羅・世羅並譯曰
山。世品&T047368;曰。世羅此言山。鄔波世羅此言
小山。是自矛楯耳
世尊於雜至不可得 見小本雜含十六。其
爲長行爲異 按今論所載經文。多出雜
含。而特標曰雜阿笈摩説者。蓋雜含有大
小二本。而此文沒於大本。僅見於小本。故
標經名以別。舊論曰少分阿含。最爲審。是
又予之所以稱所謂別譯雜阿含而爲小
本者也。婆柁梨經曰薄伽梨。他經曰跋迦
利是也。按是必梵志姓人。或同名者故。以
姓稱之。經曰尊者。其苾芻者明矣。結法所
謂五蓋法。經具焉 普光解結字以爲蟠結
&MT10769;。按古本作盤詰。盤詰字出韓愈&T047368;夢詩。
蔣註反復也。明律有盤詰姦細條。又反復之
義也。普光不知經所云結法爲何物。而附
字乃以爲反復議論之義。其説雖巧乎。大
失經意。臆度之言不可從矣。下文所云結
自殊
經説執我至能淸淨
説一切法皆非我性 見雜含三十四
非我計我至心見倒 見大集法門等諸經。
已具上
苾芻當知至取蘊起 重出
諸有已憶至取蘊起 雜含二曰。若沙門婆羅
門。以宿命自識種種宿命。已識當識今識。
皆於此五受陰。已識當識今識。我過去所經。
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識
此經復説至是色等 前經是也
若過去諸至衆生憂 見雜含四十四・出曜
十四如來品
  破執我品第九之二
吾今爲汝至重擔者 雜含三曰。世尊告諸
比丘。我今當説重擔・取擔・捨擔・擔者諦聽
善思。當爲汝説。云何重擔。謂五受陰。何等
爲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云何取擔。當
來有愛貪喜倶ナル彼彼樂著。云何捨擔。若當
來有愛貪喜倶ナル彼彼樂著。永斷無餘。已滅
已吐。盡離欲滅沒。云何擔者。謂士夫。是士夫
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族。如是食。如
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命
齊限。是名爲重擔・取擔・捨擔・擔者。又見增
一十七
然經説愛名取擔者 前經是也
但隨世俗乃至廣説 同上
諸有撥無至邪見攝 見本事經
有一補特至在世間 增一三阿須倫品曰。
若有一人。出現於世。多饒益人。安穩衆生。
愍世群&T040890;。欲使天人獲其福祐。云何爲一
人。所謂多薩阿竭阿羅訶三佛是。又見本事
經一法品
按三彌底部論曰。何故説有我。答。一人出
世。多人得安樂生故。佛語諸比丘。一切功
徳人生在世間。多人得安樂故。若無人誰
生功徳。由是知所云一補特伽羅。乃指世
尊。而増一文是也。舊論可併證已。諸註茫
乎不知指何。故詳言之 智度論第一又
引此經曰。一人者。佛世尊也
如勝義空至除法假 重出
頗勒具那至能取者 雜含十五曰。世尊爲
誰取。佛告頗求那。我不説言有取者。我若
説言有取者。汝應問言爲誰取。汝應問
言。何緣故有取。我應答言。愛緣故有取
世尊何不至者卽身 見雜含三十四。答婆
蹉種出外道經是也
昔有大徳至身一異 見雜寶藏經八。那伽
斯那對難陀王緣是也 那先比丘經三卷。
蓋失譯人名。考其始末。與雜寶藏所載同。
而逸是問答。王名彌蘭。 舊論曰旻隣陀。按
那伽斯那。譯曰龍軍。其言那先。那伽羡那
略耳。那伽譯曰龍或象。那先經曰。天竺名
象爲那。瞖愚因緣經有羡那者。慧覺曰。此
言軍。其父名曇摩羡。譯曰法軍。故知斯那
羡那或單言羡。並譯曰軍。據那先經則譯
言象軍亦可
佛何不説命者都無 見雜含三十四
如世尊告至墮斷邊 見雜含三十四
此二輕重如經廣説 雜含三十四詳出斷・
常二見之過失。而示處中道説法所謂十
二支緣起 輕重言。意取重。普光曰。執有
過輕。執無過重。此二經廣説之。亦唯臆度
耳。蓋小乘所誦經。説二見之失最詳。而未
嘗暏有輕重之別也。無他誤解輕重字而
爲此説。果乎臆説。不可從矣
觀爲見所至善業子 舊論曰。此中説偈。普
光曰鳩摩邏多頌也。是或三藏相傳之説。而
考之舊論。併據此論次頌言復説頌。則其
言鳩摩邏多頌。恐非也。此品所載九頌。舊
論皆曰此中説偈
何緣不記世間常等 見雜含三十四
如離繫子至爲定記
以有外道至名重問 見雜含三十四欝低
迦經
佛記慈氏至得作佛 見中含十三説本經
智度論第一又引此經。曰中阿含本末經是

及記弟子至生某處 見雜含三十。他不遑
擧 世尊所以記其生處。 見中含娑鷄帝
三族姓子經
諦故住故至惡見處
彼經亦説至惡見處
諸有情無至流生死 見雜含六本事經一
法品
今我於昔至爲妙眼 見中含三七日經
經三十敎曇彌經。又説善眼大師緣是也
梵蘇泥怛羅。譯曰妙目或妙眼。舊修𣵀多羅。
譯曰善眼。舊論曰善自。自字目誤 按三彌
底部論曰。佛説。我前世時。作轉輪聖王。名
曰善見。亦名大天。乃證今蘊卽前蘊。而
我不無焉。並見中含十四。大天㮈林經・大
善見王經是也
若執有我至解脫遠
經説諸識能了所緣 見中含五十八大拘
絺羅經 附記。世尊嘗所師事二仙者。蓋
雨衆之徒也。宋求那陀羅譯過去現在因
果經曰。阿羅邏・伽蘭告太子曰。衆生之始
始於冥初。從於冥初起於我慢。從於我
慢生於癡心。從於癡心生於染愛。從於染
愛。生於五微塵氣。從於五微塵氣生於五
大。從於五大生於貪瞋等諸煩惱。其所言
如此。則知雨衆之徒者無疑。學者鮮能識
之矣。故聊表出之
<#0467_1/>經説六實物名沙門果 物字論本作句誤。
高麗藏幷舊論作物是
阿毘達磨倶舍論稽古卷下終
皇和寶暦癸未秋九月。美濃法幢世壽二十
又四。書於高野山金剛峯寺金剛三昧遍照
密院學舍
明和六己丑年十一月吉辰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