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疏妙印鈔 (No. 2213_ 宥範紀 ) in Vol. 58

[First] [Prev+100] [Prev]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589 590 591 592 593 594 595 59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誘進聲聞
初中。意言佛爲等者。佛爲彼一類極鈍小根。
權説婬盜等四重。是即非究竟圓極之説。遠
離智慧方便故戒不具足也。故云意言乃至
方便及智不具足也
二從若能下。明大根能具菩薩戒中。若能趣
大者趣向眞言大乘。發起如實菩提心。智慧
方便具足故。即大乘具滿正戒皆悉具足圓
滿也。故云若能趣大乃至具菩薩戒耳也
三從佛以下。明大士誘進小乘中。佛以下劣
有情無大乘志願者。佛爲小根且以權方便
雖説小戒。非佛本懷。若得入無漏智即自然
證知。如云無上寶聚不求自得。是故大乘眞
言菩薩。以種種方便誘進彼小根之輩。可入
眞言極大乘。故論云。衆生愚矇不可強度。眞
言行者方便引進云云今經云當知大勤勇誘
進諸聲聞云云故云佛以下劣有情無大乘乃
至若入佛無漏智即自證知耳也
問曰。今此品中説何等戒耶 答。初説十善
戒。次説五戒句。後説四重禁也
問。若然者與外道凡夫十善戒。有何等差別
耶 答。外道等纔雖護十善戒。計我我所而
爲戒體。樂欲彼自在天之妙果。是即如虫食
木適雖成字而不知是字非字。今戒不然。以
自性清淨眞無漏而爲戒體。智慧方便具足
圓滿。故非比校之分。是故疏云次明與外道
異也。今此身心即自無我。持戒之果爲誰而
修。誰受其報耶。當知因果義不成。故猶如無
種子之果及石女以空花爲鬘。無有
是處。復有著於斷常而行十善。若常則無果
報。今持十善依何而住。若斷者亦無果報。亦
何依斷耶。故十善名同如虫食木偶得成字。
不可比也云云
問。然者與二乘云何差別耶 答。二乘無智
慧方便。但教令成就&MT06279;&MT06279;自非爲他。一期
爲限量。不知自性戒故。但樂求彼無餘灰
斷沈空果。故疏云。彼聲聞十善但是教令成
乃至又但爲自持非爲普順一切衆生。是以
但是一邊之智。非中道實相之戒。是其差體
也。今此眞言乘菩薩志求無漏清淨大悉地
之果故。又云。今此戒即是一切衆生自性本
源之戒云云
問。若然者今此十善戒可通在家出家二種
菩薩所持耶 答。可通二種菩薩所持也
問。若然云何分別在家出家耶 答。至第三
不淨行戒處。出家菩薩一向不婬也。故尚不
生一念欲心也。在家菩薩於自妻雖無犯。而
非時非處婚之。即名爲邪行。故疏云。然菩薩
有二種。若出家者一切欲心尚不可得。何況
論他護及非時等。然亦謂解相故律具言也。
若在家菩薩於自妻。非時等即名邪行。如智
度於尸羅波羅蜜中其説也。又非時非處者
如近塔尊明現之處皆是也云云
問。今家所制五戒者何等耶 答。不殺生不
偸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邪見是也
問。若然者何故除飮酒取不邪見耶 答。彼
小乘制身口故。以飮酒爲五戒滿。今大乘明
意地故。除飮酒取不邪見也。復次今此五戒
是諸善根本也。是故邪見是諸惡根本故。尤
斷根本邪見也。故疏云。邪見是不善之本。謂
害此邪見而持於戒故云持邪見戒也
問。若然者今此五戒唯爲在家菩薩所持耶
 答。別雖被在家菩薩。廣亦可通出家菩薩
也。故疏云。此五戒句即在家菩薩所持也乃至
非直在家菩薩。然此五句諸出家者皆共行
云云
問。今所説四重禁通顯密一切菩薩耶 答。
不然。眞言不共四重禁也。故疏云。眞言行菩
薩有此四重禁即同聲聞四根本罪也
  已上釋受方便學處品竟
妙印鈔卷第七十一



妙印鈔卷第七十二
 沙門阿寂紀 
  釋百字生品第十九經第六始
疏十八奧
將釋當品。即開爲四。一宣大意。二釋品題。三
明來意。四明入文判釋
初宣大意者。此眞言者速破無智之暗冥。頓
成圓明之日輪。自開不生之心殿。早示正覺
之自爾。是故一切衆生若見聞觸知此a@m
眞言者。決定成無上菩提。無空過。故疏云。此
a@m字一切眞言之心。於一切眞言最爲上首。
當知此即不空教眞言也。不空者。隨一切衆
生有所見聞觸知。無空過者。皆必定於無上
菩薩故名不空云云又云。如大寶王在高幢上。
充足一切。故名不空。又云。此眞言亦如是。於
一切眞言乃至眞言之王云云又云。此眞言王
亦復如是。爲一切眞言導師云云以具足如此
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自在祕密神通力故。
行者如法如説修行。即同眞言之功徳。成不
空自在大導師。此即此品大意也
二釋品題者。百者遍照法界義。言從此a@m
流出百種光明。遍滿十方法界。故云百也。字
者遍出義。謂a@m字也。體字是本初不生之a
字也。於此a字之上。加大空三昧之點故。轉
聲成a@m。所謂無相大我之己體也。是即毘盧
遮那如來於法自在王之別名也。生者。從此
字流出百法光明。出生四重法界曼荼羅。故
云生也。故疏云。謂從此一字而放百法光明
遍流而出也云云又云。百威徳之光從此而出
也。又云。此眞言即是一切法自在牟尼。此即
毘盧遮那之別名也。又云。當知此字即我所
加持。即同於我。與我無異。即佛自體也。以是
義故云百字生品也
三明來意者。上來諸品中雖可説此眞言之
功徳威力。爲對治慢法之者不説之故。至此
處而説之也。爰以疏云。前説眞言品即合説
之。何故不説至此方説耶。爲迷彼尋經文人
也。佛具大悲。何不顯説而迷惑衆生耶。答曰。
非有悋也。但謂世間有諸論師自以利根分
別者。智力説諸法相。通達文字。以慢心故。不
依於師。輒爾尋經即欲自行。然此法微妙。若
不依於明導師。終不能成。又恐妄行自損損
他。若隱互其文。今彼自以智力不得達解。即
捨高慢而依於師。以此因縁不生破法因縁
故。須如此也云云此即當品來意也
四從爾時下。明入文判釋中。大分爲三。一明
觀察大衆。二明説眞言導師。三明説眞言功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毘盧遮那世尊乃至説三三昧耶
圓滿告言者。經之爾時毘盧遮那世尊乃至
圓滿三法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下。明隨釋中。又五。一明觀察大衆意。
二明釋眞言衆名。三明三昧耶坐義。四明釋
三法圓滿義。五明妙音告勅
初中。又二。一明照彼心機堪法器。二明以佛
加故堪聞此法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正釋
初中。以上經文也者隨釋也。爾時毘盧遮那
佛觀乃至教不空悉地已者。別牒初一行也
云云
二從上來下。明正釋中。上來雖説眞言種
種方便者。指從第二品已來所説種種眞言
加持方便等也。然猶未説此眞言功徳威力
等。故云上來雖説乃至故更説之也。所以更
觀大衆等者。如來普觀察一切衆生自性清
淨法界。皆眞實平等平等無有勝劣高下。是
故堪能爲法器故而觀察也。故云所以更觀
大會乃至乃復爲説也
二從復次下。明以佛加故堪聞此法中。復次
以爲不思議神力等者。言如來以彼自性清
淨法界不思議神力。加持一切衆生故。堪能
令聞此微妙寂絶法。故云復次爲以不思議
乃至故觀察之也
二從諸下。明釋眞言衆多中。又五。一明釋不
空教義。二明釋眞言自在王。三明釋眞言導
師。四明釋救世者。五明釋大威徳者
初中。諸眞言如上已廣説耳者。指普通眞言
品等所説也。於此等一切眞言中。此a@m字眞
言最頂也。故云諸眞言如上乃至當知此即
不空教眞言也。見聞觸知此眞言者必定不
退無上菩提。復衆望悉滿足如大如意寶珠。
故云不空者隨一切衆生乃主故名不空也」
二從猶下。明釋眞言自在王中。猶如如來等
者。佛於諸法中得最自在。此眞言亦同如來。
於一切眞言而得最自在。故云一切眞言自
在者乃至復名眞言之王也
三從復名下。明釋眞言導師中。復名眞言
導師者。超度六道生死貧窮無福之大海。而
欲至五智圓滿萬徳成就之寶處。無如大導
師。今此眞言即此大導師也。故云復名眞言
導師乃至爲一切眞言導師也
四從眞言下。明釋救世者中。眞言導師即是
救世者等者。佛名爲救世導師。此眞言亦同
於佛。故云救世者也
五從復又下。明釋大威徳者中。復又具大威
徳等者。如來三部無盡莊嚴祕密神通力。皆
悉從此a@m字眞言而出生。是故行者住如實
之惠習修之。即同此眞言得如來萬徳。故云
復又具大威徳乃至而得如此也
三從三三下。明三昧耶坐義中。謂身口意三
三昧耶也者。是三等義也。所謂身者等於口
意。口者等於身意。意者等於身口。於此三平
等地上。諸正覺安住。是則即座義也。更問者
此意也。今謂即金剛座也者。黄色方壇。以三
&T037992;金剛爲界域。此名金剛座。是即三&T037992;金剛
者。三密平等離去來生滅故。以三&T037992;金剛表
之。以三平等無動轉故。以方壇表之。是即上
來諸品中所説金剛不壞座是也
四從三法下。明釋三法圓滿義中。謂理行果
也者。所謂理者本初不生之體。即第一a
也。行者本初不生之行。即第二@a字也。果者
本初不生萬行圓備證本初不生之果。即第
a@m字也。故云謂理行果也。教即上來所説
者。經之不空教之教也。此教之釋未在之故
至此釋之。聊有深意。上句理行果之三者。如
次發心修行菩提三轉也。然教是天鼓雷音
佛三摩地。即北方大寂涅槃之義也。故是即
第四a@h字門也。即具於上三輪而成a@aa@m
a@h四點。然理行果三轉者依教力而圓滿。故
云今於教下滿此三法究竟無餘也。是即下
所説百光遍照王四轉功徳也。故云三法圓
滿者謂理行果也乃至究竟無餘也
五從佛出下。明妙音告勅中。又二。一明別牒。
二明隨釋
初別牒。自可見
二從前説下。明隨釋中。有二重問答。所謂前
説眞言品等者初問也。所言前説眞言品者。
指普通眞言及布字品等也。爲迷彼尋經文
人也者答也。言爲迷不依於明師而心爲師
直取經之人也而答也。佛具大悲等者重問
也。答曰以下重答。自可見云云
二從佛將下。明説眞言導師中。又二。一明長
行。二明眞言
初中。又二。一明釋所住三昧。二明百光遍照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佛將説此乃至生三昧者。經之諸眞言
乃至住於智生三昧文。未會別牒也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此三昧者。此智生三
昧能生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未曾有善巧智故
云爾也
二從百下。明百光遍照義中。又二。一明牒經。
二明隨釋
初中。百光遍照乃至遍流而出也者。經之而
説出生乃至遍照眞言文。未會別牒也
二從此字下。明隨釋中。此字者治定經無之。
未會本從此一字之字也。餘文可見云云
二從此眞下。明説眞言中。此眞言也者。a@m
字眞言也。先歸命一切佛者。南摩歸命。三曼
多勃馱南佛也
三從乃説下。明説眞言功能中。又二。一明總
牒。二明隨釋
初中。乃説金剛手此眞言。眞言救世者。乃至
應理當作清淨我者。經之佛告金剛手。此一
切眞言。乃至應理常勤修。恚願佛菩提文。未
會引之也。此總牒中有注。是即疏主私義也。
餘文效之
二從以上經文也下。明隨釋中。又二。一釋功
徳。二明字輪
初中。又七。一明眞言救世者即佛。二明眞言
威徳即佛威徳。三明眞言法自在即佛別名。
四明此字能破無智暗。五明此字即佛自體。
六明以此字故佛示普現色身。七明勸修得

初五。自可見
六從我以下。明以此字故佛示普現色身中。
非但現身而已者。言非但現色。頓隨無量衆
生心願。皆悉令滿足彼樂欲。故云然彼心願
思念乃至故云思發智也。非但滿彼心之樂
欲而已。復頓令住如實菩提心。故云又復起
彼入道之機故云發智也
七從住位下。明勸修得益中。又二。一明別牒。
二明隨釋
初中。住位住此最上句乃至修學也者。經之
神變無上句乃至志願佛菩提文。未會引之

二從若修中。明隨釋。自可見
二從然此下。明字輪中。且有三種不同。所謂

如是安布。故云。然此字輪最中置此眞言王。
乃至俄拏曩摩五字是大空之點。遍一
切處故同布列也云云

如是可布列。故疏云。又別時釋云。此五字別
在外。十二字同圓布之。更問云云即此意也。
別時釋云者。指字輪品也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如是可安布。故疏云。若作五重布者。此迦等
二十五字乃至ka@h等爲第四輪亦得也。此中
五重者。加中央眞言王故云爾也。更問之意
未盡者。此字輪中i等十二字無之故云爾也
已上三種字輪。右遶轉之。故云其布字次第
逐日轉右也。次品説此眞言王之果者。此品
中者説百字眞言之因行。次品者説此眞言
王之果相故云爾也
  已上釋百字生品竟
釋百字果相應品第二十經第六
疏十八終
將釋當品。即開爲四。一明大意。二明品題。三
宣來意。四明入文判釋
初明大意者。得入大智潅頂地。而示現陀羅
尼形。爲普門法界衆生。而常恒施作佛事。故
疏云。大智潅頂地者。即是如來第十一地也。
由住此第十一地。入大智潅頂。乃能作如來
事故。翻此大智地爲陀羅尼身云云而作佛事
由此故。能爲一切衆生而作佛事也。是即此
品大意也
二釋品題者。百字者。如上品釋。果者。彼a@m
字是第三證菩提之字也。此菩提者即第十
一地之極果也。是故稱爲果。故疏云。大智潅
頂地者即是如來第十一地也云云相應者。以
三平等故。境智相應迷悟平等。三種世間一
切諸法不二相應。是即瑜伽瑜祇成就圓滿
之義也。所謂a@m字是也。言a字者境也。空點
者智也。是即境智相應遍照法界之義也。法
華云。定惠力莊嚴以此度衆生云云復次一一
字門皆與自性清淨本覺之體而相應。故疏
云。右百字品受用品。謂隨一一門有相應者
受用也。故云百字果相應品也
三宣來意者。上品説百光遍照王之行儀法
則。此品中即説百光遍照之果地萬徳。故疏
上品之終結釋云。次品説此眞言王之果也
云云是故次上品而此品來也
四從祕密主下。明入文判釋中。大分爲七。一
明説大智潅頂地法門。二明説廣長語輪境
界。三明從心胎藏生佛形。四明説無量世界
海門。五明釋志求正遍知義。六明得四無量
心成佛。七明佛佛道同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祕密主若得入正覺乃至陀羅尼形佛
事示現者。經之爾時毘盧遮那世尊乃至演
説三三昧耶句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上經文下。明隨釋中。大智潅頂地者。
對第十法雲地潅頂故第十一地名爲大智潅
頂地也。翻此大智地爲陀羅尼身者。khagagha
等諸字輪形也。是即普門法界遍滿總持字
輪形也。住此總持身故普現所喜見之身。説
所宜聞之法。同入佛智。故云翻此大智地爲
陀羅尼身乃至故無有差謬同入佛智也云云
二從爾時世尊下。明説廣長語輪境界中。又
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世尊衆生諸佛事乃至衆生性歡
喜作現生者。經之佛言祕密主觀我語輪境
界乃至隨衆生性欲令發歡喜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上經文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語輪
廣長相。二明廣長所由
初中。即觀佛陀羅尼身者。如來總持字輪境
。三種世間性相無所トク不至故云爾也。非
但今祕密主等者。言非但此廣長語輪遍滿
法界海。復能如一切衆生本性信解。示シテ
類應現之身口意。皆悉令得歡喜悦樂。故云
非但今祕密主。乃至亦如今者釋迦牟尼世尊
流遍無盡虚空界。於諸刹土勤作佛事也。金
剛手得觀此一切大會等者。如大日如來廣長
語輪相遍滿法界。釋迦牟尼佛廣長語輪相
如此。以是義故大日釋迦金剛手及一切大
會一切衆生廣長語輪境界。皆共遍滿遍滿
無二無別也。故云金剛手得觀乃至得同
覩此不思議神妙之境也
二從所以下。明廣長所由中。又分爲五。一明
非有心境故告言。二明廣長横竪無量。三明
一眞言三密具足。四明釋迦從大日字輪而
出。五明殊異而平等
初中。此大智之身者指此陀羅尼身也。常住
寂滅者指自性清淨本覺之體也。非有心之
境者。非四智所量之境界故云爾也。是故如
來大悲力故。以自在神力加持故告言汝觀
我語輪境界也。故云此大智之身乃至告言
汝且可觀我字輪境界廣長無量也云云
二從長謂下。明廣長横竪無量中。私謂者。疏
家御語也。如是廣長之身普應一切者。言此
廣長無量語輪境界。遍滿十方三世三種世
間一切諸法。普作佛事。故云如是廣長之身
普應一切也
三從以一下。明一眞言三密具足中。以一眞
言印身等者。言以此a@m字一眞言。印自身故。
此身即成就總持智身。而示現普門法界隨
類之色身。以度一切衆生。故云以一眞言印
身示一切身也。口密意密亦如此。故云以一
眞言乃至普示一切智惠之境也
四從釋下。明釋迦從大日字輪而出中。即是
此不空見之身者。此眞言名爲不空教。是即
一切衆生皆悉必定シテ於無上大菩提堪タリト
法器而知見スルナルカ故云不空見之身。今釋迦
如來必定師子吼シテ無有コト一衆生トシテルモノ。故
云不空成就。以此義故云釋迦牟尼者即是
此不空見之身乃至即是牟尼身也佛作佛事
也。即此釋迦從毘盧遮等者。釋迦從大日如
a@m字字輪相而生。是即ava@m字。六月念誦
之時空輪觀之處説之。此二字合成一字。
從此a@m字之字輪而生故云爾也。故轉字輪
品十二眞言王之處頂上布a@m字。十二眞言
王儀軌即釋迦也云云故云即此釋迦從毘盧
遮那乃至當知百字之身亦如是也云云
五從殊下。明殊異而平等中。殊異者謂如來
三三昧耶之身者。言未會殊異者如來三
平等無盡莊嚴身。隨類應現之相。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而一一色相一一言音一一性欲
各各不同。故云殊異也。故云殊異者謂如來
三三昧耶之身。乃至當知虚空不可量。身亦
如是。廣長無際而作佛事也
三從祕密主下。明從心胎藏生佛形中。又二。
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祕密主非諸有情乃至生佛之影像者。
經之祕密主非諸有情乃至生佛之影像文。
未會引之也
二從非衆生下。明隨釋中。又分爲四。一明非
衆生所知。二明妙音。三明從胎藏生隨類影
像。四明令應度衆生歡喜
初中。非衆生知者即此佛之字輪者。今此a
字字輪是非一切衆生所量之境。菩薩尚非
佛加持力者不可見知。何況凡夫能測量耶。
故云非衆生知者即此。乃至而何衆生知其
所生之處及所往所住之境乎也
二從此復下。明妙音中。又自爲二。一明別牒。
二明作釋
初中。此復微妙音莊嚴者。經之妙音莊嚴瓔
珞文。別牒也
二從莊嚴下。明隨釋中。莊嚴謂以語言莊嚴
其相者。言以微妙清淨言音。莊嚴其色相也。
所謂四辨八音殊勝人所樂聞也。故云莊嚴
謂乃至其相也。然其音聲種種無量。而示同
普門法界無盡無餘應度衆生之音。以無相
無著而莊嚴。令一切衆生得入無相法界。故
云諸言音中佛爲最上乃至以無相莊嚴也
三從從心胎藏下。明從胎藏生隨類顯像中。
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從心胎藏生佛形也者。經從胎藏生佛
之影像文。未會別牒也
二從胎藏者下。明隨釋中。從一字者指a@m
字也。此一字能胞胎如來萬徳而生。故名胎
藏也。所謂如來自受用va@m字之智與a字本
不生之境和合。而胞胎如來之萬徳。故云胎
藏者從一字而生名胎藏也。是故此一字爲
胎藏。而漸漸具足成就一切如來諸支分。既
胎藏成就已。生大悲之根。出現方便爲究竟
之影像。故云從此一字而生爲胎隨彼生者
以爲影像也。然於自性清淨大圓鏡之中。而
境智互成不思議因縁。曼荼羅影像而雖現
顯。即聖衆不來亦圓明不往。而不思議感應
因縁炳然。而三世常恒施作不可思議佛事。
故云如一鏡圓淨乃至而爲現生佛事也。彼
法華相似六根淨人。猶能以父母所生身。三
千世界内境皆悉見聞觸知。何況住行乃至
等妙無漏之所知耶。何況自宗初地乃至第
十一地究竟圓極之六根所量境界耶。故云
即以一佛言乃至圓淨之六根耶也
四從心現生下。明令度衆生歡喜中。又二。一
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隨衆生性欲令發歡喜云云
二從從心下。明隨釋中。從心現生佛隨類身
等者。指上a@m字所生之影像也。此隨類應現
身。住如此妙音聲三昧故。令普門法界一切
衆生聞法得解得現法樂。故云從心現生佛
隨類身由住此妙音三昧乃至令得歡喜信解

四從爾時無下。明説無量世界海門中。又二。
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無量世間乃至現佛事中而住者。
經之爾時世尊於無量乃至現菩提場而作佛
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上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釋海門。二
明菩提非一。三明復次義
初中。由此大智潅頂者。如上指第十一地也。
無量世界海門者。指隨類所現之世界也。海
謂廣多無量無盡期之義也。門謂從一一世
界海。而通入本初不生際故云門也。故云由
此大智潅頂無量世界海門乃至所入之門也
二從由知下明菩提非一中。由知此無量世
界海門故勤修菩提者。如此等無盡法界之
世界海門一一衆生可度不可度。種種性欲
通塞等。一一次第通達識知。既所知境界無
量無邊不可思議。故能知之菩提亦無量無
邊不可思議也。故云由知此無量世界海門
乃至今乃普令得成也
三從爾時世尊下。明復次義中。又二。一明重
擧未會經而注釋。二明正復次義
初文。自可見
二從復次下。正明復次義中。又分爲六。一明
同入法界行。二明普賢行願。三明淨治大悲
心地。四明胎藏莊嚴。五明莊嚴一切土。六明
坐道場義
初中。菩提如已無異者。指已前無礙菩提也。
同入法界者。如前無量無邊世界海一一應
度衆生。依如來無妨行願。同共令得入平等
法界也。故云同入法界此乃是大菩提之行
耳也
二從若如是下。明普賢行願中。爲此事者。普
賢行願者即如來行願。故爲滿足此如來行願
故菩薩發心修行昇初地也。故云菩薩爲此
事由是初發心也。如是發心即是初地位也」
三從花地下。明淨治大悲心地中。花地者。釋
經之於此妙花布地也。花表大悲也。地表平
等法界也。故云花地者如淨治平等乃至亦
如此也
四從胎下。明胎藏莊嚴中。胎是初起處者。胎
是一切生處中最初起之處。是即如來所起
之處。故云胎是初起處乃至如來所起處也。
所謂從本初不生之無自性而如來生也。故
云以從如來性生如來性生是阿字而生也。
海謂如來等者。釋經之種種性海之海也。如
來種性之海也者。指a字本初不生而云如來
種性。此本不生際無盡法界之萬徳宛然具
足。故云海也。故云海謂如來種乃至一切功
徳也。胎謂從此以爲根本等者。言此a字本
不生之種性海而爲根本。具足自證化他行
願。所謂普賢行者自證也。如來行者化他也。
如此行願如來性海胞胎シテ之。漸漸令増長
具足一切如來六根之支分。故云胎謂從此
以爲根本乃至具足一切如來六根之支分也
五從此普下。明莊嚴一切土中。此普門身者。
從如來種性海而所生一切如來六根具足成
就之身也。此無邊身各各遍滿盡空法界。以
種種隨類之身語心。隨無量衆生種種心行。
各以a字本不生自性清淨妙方便門。而淨
除其心垢。令至究竟圓極之果地。即是淨佛
國土成就衆生之義也。故云此普門身隨衆
生乃至即是莊嚴一切土也
六從行者下。明坐道場義中。行者如是住菩
薩地者。如此淨佛國土成就衆生之普賢行
願既圓備。而住第十地之位已。即普觀見盡
虚空法界。自身成毘盧遮那如來坐于法界
道場。三輪清淨而遍滿于法界。即圓滿無上
正遍知。故云行者如是住菩薩地乃至即能
遍知一切句謂成佛也
五從亦能下。明釋志求正遍知義中。又分爲
三。一明所願滿足。二明引經結。三明復次義」
初中。亦能隨所欲樂等者。自利利他大願。隨
其所樂皆悉圓滿。而不空過。是即此菩薩二
利圓滿。將昇第十一地之果位之表相也。故
云亦能隨所欲樂而滿其願不空過也
二從故次下。明引經結中。故次經云乃至身
無量證者。經之次復志求三藐乃至即知虚
空界無量文。未會而略引之也。治定
三藐三菩提者。是正遍知義也。是即此菩薩
欲成最無上覺故志求最無上正遍知也
三從次復下。明復次義中。次復樂求者。釋於
經之志求。有多種義。故如此細釋也。還修菩
薩道也者。即是等覺菩薩入重玄門之義也。
然於此位菩薩入重玄門有二義。所謂自證
化他相兼也。釋其化他門之義。故云還修菩
薩道也乃至即勸發心學道也。釋其自證門
之義故云復次樂欲勤求正遍知句者知心無
量乃至知虚空無量證而得此也。是即六大
無礙平等之義也。所謂一知心無量者。a字是
一切眞言心也。是即地大也。二知身無量者。
身是水大所成也。是即va字門水大也。三知
智無量者。ra字法界智門之種子。故是火大
也。四知衆生無量者。是ha字因業所生衆生
也。是即風大也。五知虚空無量者。kha@m字門
即大空也。知此五種無量能知之智者即是
識大也。安住如此六大無礙。名爲正遍知也。
是即自證圓極之義也
六從祕密主心下。明得四無量心成佛中。又
分爲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祕密主心無量四無量而得乃至百門
於諸佛心説者。經之祕密主由心無量故乃
至諸佛所説心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上下。明隨釋中。又分爲四。一明住種
性菩薩所知境。二明隨縁身亦無量。三明四
無量從心生。四明得此四無量心爲暗字果」
初中。此意言猶入此大智潅頂門等者。大智
潅頂者。第十一地也。此最後心位菩薩能可
通入此大智潅頂地。故云門也。即知心無量
等者。此菩薩所知猶明淨故重説之
也。故云即知心無量乃至即知虚空無量也。
如此五種無量是非彼九種心量所知。故十
住心論云。衆生狂醉不覺不知世間三
心也
唯蘊拔
業但知六識。他縁覺心但示八識。一道極無
但知九識。釋大衍論説十識已上六箇
住心也
大日經
王説無量心識第十祕密
莊嚴心也
顯密差別能能可思之」
二從縁下。明隨縁身亦無量中。縁示現之身
等者。所知之境既無量無邊故。能應之身亦
無量無邊而等同虚空也
三從以身下。明四無量從心生中。以身智衆
生虚空無量等者。如上水火風空四大也。此
四大從a字心而生。故知四無量故知心無
量。知心無量故知四無量。是即知大日即知
四佛。知四佛故即知大日。所謂四佛即大日。
大日即四佛之意也
四從若得下。明得此四無量心爲暗字果中。
若得此四無量心等者。言以知四佛即大日
大日即四佛故成正覺。此十力是即暗字悉
地之極果也。故云若得此四無量心乃至故
名暗字悉地之果也
七從如是下。明佛佛道同中。又分爲二。一明
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如是勤勇士乃至諸佛所説心者。經之
勤勇此一切乃至諸佛所説心一偈。未會引
之也
二從勇下。明隨釋中。勇士謂祕密主也者。釋
經之勤勇也。此謂指上十力等功徳者。言經
云此一切無上覺者句者。指上十力等無量
功徳也。次經云於百門學處者。言於此百光
遍照王a@m字門。而如法修學故。得成如上之
十力世尊也。故云意云所以成佛由學此百
門心也。此百門非但等者。釋經之諸佛所説
心句也。言今此百光遍照心王。非但我如是
説而已。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皆同共如是説
也。故云此百字乃至亦同是説也。右百字果
受用品者。此品亦應云百字果受用品。所以
然者。若於一一門相應證入者。即必受用此
妙果。故云右百字果受用品乃至受用也。所
謂約修行之滿故云相應品。約得果之位故
云受用也云云
  已上釋百字果相應品竟 一校了
妙印鈔第七十二
  御本云元徳三年辛未五月二十二日加
點了 沙門宥範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七十三
 沙門阿寂紀 
  釋百字位成品第二十一經第六
疏十九始
將釋此品。即開爲四。一明大意。二釋品題。三
宣來意。四明入文判釋
初明大意者。所謂祕密之中最祕。難得之中
難得。内心之中大我眞言之心a@m字也。故疏
云。此法乃是一切如來祕密中之祕密。於諸
祕藏最在其上。共所守護不妄與人。第一希
有難得之法也云云是即此品大意也
二釋品題者。百字如上釋也。位成者。所謂内
心大我處自心八葉位也。今以a@m字之加持
故。於意生八葉臺上。安住三三昧耶。證得金
剛微妙之極位。是故疏云。謂此花臺從心意
生也。即是觀於自心八葉蓮華。此花不從餘
處生。即從意生。意即是花。無二無別也。此花
臺圓明如月。清淨無垢同於圓鏡。以世間更
無物可以爲喩。唯有圓鏡可以喩況。令彼得
意忘言。然實過於彼百千萬倍。不可爲喩也。
今此圓中有眞言救世者。具大功徳。眞金色
具有焔光。住三昧。寂然而住此。當觀此一字
眞言王。從此眞言王。即觀本尊或大毘盧遮
那。如上瑜伽法中説耳。説未分明。當更問之。
然上文彼具可引檢也。害謂一切煩惱悉以
除害。其威光如和合百千日。威光猛盛。猶七
日童子不能仰觀烈日而觀其明。今此光亦
爾也。彼一切衆生觀於日輪而不能見其本
質。今此佛光亦如此也云云故云百字位成品
云云
三宣來意者。上品中依修百光王之瑜伽。説
成大菩提之極果竟。雖然若眞言行者不能
修此中無相無分別方便觀智者。不可得入
畢竟無相大空三昧。是故此品中説鏡像幻
化之譬喩。遣行者法執之垢染。令意生曼荼
畢竟清淨。故疏云。右此成百字位品。説未分
明當更問之。然其大意。以先修瑜伽故。成乃
至極大廣普。然不以此惠方便觀空實相洗
滌其心。即猶是世間之法。故須作此觀行令
入曼荼羅實相。成大空之壇無所不有。常恒
而畢竟清淨。此其大略也云云故次上品而此
品來也
四從爾時下。明入文判釋中。自分爲三。一明
金剛手問。二明如來答。三明總結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金剛手乃至説與願者説者。經之
爾時執乃至如此一切願開示之長行偈頌
文。未會引也
二從以上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牒佛所説
旨。二明正問
初中。時祕密主聞佛所説等者。言金剛手上
品中聞説從一字出無量隨類之身而作諸佛
事。作奇特未曾有之思而奉問之也。故云時
祕密主乃至説此眞言救世者也。眞言救世
者等者。a@m字即是法身佛。故云救世者即是
佛也。佛與a@m字其功徳等同。故云如佛於一
切衆生中有大歸依救護之處乃至爲一切眞
言歸趣之處也。是大聖者等者。言因上品所
説而亦致此問。故云是大聖者乃至現種種
神變也
二從因問下。明正問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
作釋
初中。因問之兩言疏主之言也。此眞言云何
生乃至生在何處者。經之摩訶牟尼等之二
句文。未會別牒之也
二從問此三下。明隨釋中。又分爲五。一明總
句。二明誰能知。三明生在何處。四明誰能
生。五明讃佛願説
初中。問此三事也更問未審者。如此三問未
詳細釋故云爾也。大牟尼歎者。讃咲如來而
爲大寂默。是即對應佛故云爾也。云何知者
總句也。言上品中佛説知四種無量故成正覺
故。金剛手總先云何知而總問也。故經云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589 590 591 592 593 594 595 59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