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演義鈔纂釋 (No. 2205_ 湛叡撰 ) in Vol. 57

[First] [Prev+100] [Prev]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演義鈔一下纂釋第一自下決擇第三
會解第一

疏。歸命香象起信疏以二義釋。今抄全用
初釋。第二釋云。歸是敬順義。命謂諸佛教命
云云可見之。圭峯注疏亦用初釋。更有一
釋。云又歸者是還源義。衆生六根從一心起。
而背自源馳趣六趣。今擧命根總攝六情。還
歸一心。一心即一體三寶已上
疏。十方極三際抄云極通横竪者。且約十
方極。可含二義歟。例如起信論云。歸命盡十
方。彼疏釋云。盡十方者。明所敬分齊。然有二
義。一云。非直歸於一方三寶。乃欲盡於十方
齊敬。二云。於十方内非直各歸一二等刹。亦
乃一一方所各盡。故盡彼方無盡世界一切
三寶。所以爾者。顯三寶普通故乃至爲論標熾
等文准此。今十方極之言亦可含二義。故抄
釋之三業普周乃至無盡三寶也
抄。亦無徳不圓問。上約菩提涅槃釋之。今
云亦無徳不圓者。同涅槃如何 答。上別局
二轉依。今通指萬徳。又上別約果徳。今通因

抄。一成上依處問。文句既斷絶。語便不連
讀。何何成上依處哉 答。即爲通此伏難故。
引二文謂。下云佛身充滿於法界者。第六卷
現相品文也。次云充滿法界等者。妙嚴品卷第二
云。佛身普通諸大會。充滿法界無窮盡已上
此二文。意云。上句圓明調御師。連續下句法
界之言。則上句調御師所依處之塵刹。以下
法界之言成立之。其義尤有便。故爲顯成上
依處之義。引此二文也。一義云。此義不爾。下
引二文者。爲證法界言兼事理之義也。謂現
相品文是事法界故。其次下句云。普現一切
衆生前故。次妙嚴品文是理法界故。彼品抄
六上以此一偈。配屬還源觀三通。云一塵普
周法界通者。即經充滿法界無窮盡已上
抄。佛身充滿法界抄二上釋依主中眞應
無礙時。解釋此經文。可見之
抄。又充滿法界唐經第二云。佛身普通諸
大會。充滿法界無窮盡。寂滅無性不可取爲
救世間而出現疏二上云。初二句即前所
通法界虚空。兼明能遍佛身。則十身皆通。無
窮盡者。一出現無盡若高山之出雲。二非滅
盡法猶虚空常住。次句寂靜也。由無性故。不
可取爲一異倶不倶等已上抄六上云。疏一出
現無盡等者。然還源觀説有三遍。一云塵普
周法界遍者。即經充滿法界無窮盡。二一塵
出生無盡遍。即疏前意。三一塵含容空有遍。
即疏後意。言不可取爲一異倶不倶等之普
遍諸會。此應涅槃充滿法界。此應唯一性相
倶寂故皆叵得。若有一異則合此爲倶。一涅
槃既亡倶從何有。若有倶句遣此雙非。倶句
已無。雙非寧立。故四句皆遣百非倶亡寂乎。
唯寂而無等者。亦不可説有無等。曰眞應等
殊唯證相應耳已上
抄。百四十不共抄八上光明
覺品
云。契經諸論
皆説如來一百四十不共功徳。今依瑜伽四
十九説。論云。依如來住及依如來到究竟地。
諸佛世尊有百四十不共佛法。謂如來三十
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四一切種清淨。十
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忘失
法。永容習氣。及一切種妙意已上會解引此文。
委細注釋四一切種等
抄。承恩重故大疏三下淨行
云。釋經云。見
報恩人當願衆生於佛菩薩能知恩徳之文。
云諸佛菩薩始自發心普縁衆生。難行苦行。
不顧自身。垂形六道。隨遂衆生。見其造惡如
割支體。迄成正覺隱其勝徳。以所樂法證攝
樣救。見其橋恣示跡涅槃。留餘福教。以濟危
苦故。自頂至足。從生至死。皆佛之蔭。斯之恩
徳何一報耶。得人小恩常懷大報。不知恩者
多遭横死○唯自利利人如説修行爲報佛恩
已上自初云始自發門至終云以濟危苦。是
名十種恩徳。彼抄九下委細釋之。要者可見。
此雖通諸佛菩薩。何況於本師哉。思之
疏。所住甚深眞法性會解云。言甚深眞者。
以法性通諸教。故以甚深眞字揀之。如法性
眞常離心念。二乘於此亦能得。今以深字揀
之。如權教菩薩。亦住此法性。通以三字揀之。
顯所住法性之極也已上
抄。顯同體故會解云。以疏正歸圓教別相
三寶。所以相躡而起。表顯同體故。云但歸別
相不會理故已上問。若爾何下擧三種三寶
竟。即云今通依之乎。何況次下釋成由理義
融現門故。今如來住眞法性之旨。准此。眞法
性之言專顯同相三寶義歟。何云疏正歸別
相三寶哉 答。兼雖通三種。而正歸別相爲言
抄。且別相者問上標中同相爲初。今別釋
中別相爲初。有何意哉。是以唐本抄如上
標列。先釋同相三義竟。次云且別相者即如
前科等。尤有其謂歟。爾者今抄文應是傳誤
歟。如何 答。上標列中。約淺深次第。又依三
寶章。然今別釋中。爲順疏文也。謂疏列所歸
專約別相。即如前科云初三句歸佛等是也。
故抄家但指云如前科。更不細釋。於同相三
寶者。廣立三門。委分別之。其意應知。但於唐
本抄者
抄。横該一切竪徹十方問。上云。十方横通
三際竪窮。即今指此文義。何如是釋哉 答。
横竪之言隨便不定。何必一准乎。今云横該
一切者。既通攝十方三世。故更云竪徹十方

抄。法則通四問。三寶章明別相三寶體性。
云法寶體者。小乘中理教行果○若依一乘。
約有十法。謂理・事・教・義・因・果・人・法・解・行。
皆就軌範義。説具足主伴無盡因陀羅等。如
此住説。此約別教。言若攝方便前諸教法並
在其中已上准此。四法是小乘所談。非一乘所
説。今何擧十身具足遮那所住所流之法寶。
而出小乘所立耶 答。彼章意前四教通以
教等四法爲法寶體。但淺深爲異。然圓教中
爲顯無盡。以十表之時。擧理事等十法。非唯
法寶以此十爲體。明佛寶體之時。亦判理事
人法等總爲佛寶體。是則得一經宗旨。以義
判釋之。尤有其謂者也。但今抄意云。經論中
出法寶體。皆以教等四法爲體。未見以理事
等十法爲體之明文。故順普通之教相。如是
釋之。何必爲難乎。然亦不可遮彼章以義判
釋也。一義云。彼章就四法中。且約理法釋歟。
行願記第二釋歸敬
偈中
云。二別相三寶依賢首大師
五教以明
分五。一小乘教有三。謂佛法僧○五大乘圓
教亦三。一佛寶有二。一融三世間十身○二
佛自具十身○二法寶有四。一教法謂別教
一乘
理法謂法界
十玄
三行法謂行有
圓融
四果法謂依正
無礙
三僧寶
謂海會
菩薩
已上既依賢首五教。則五教並以教等四
法爲法寶。然明圓教中法寶。則以法界十玄
爲理法云云其十玄者。即以教理事等爲所
依體事也。准之。豈非彼章且約理法。以釋法
寶簡異權小哉
抄。略擧理教問。起信論歸敬偈別擧理果。
彼疏釋云。別歸深而圓故云云尤有其謂歟。今
何殊擧疎淺之教法乎 答。隨作者意。無別
所以。或可彼通釋摩訶衍義故。別歸理果。故
論云。有法能記摩訶衍信根。是故應説已上
今別釋經教故。歸理教歟
抄。即以無漏界功徳爲體三寶章云。三義
雖別佛徳不殊故云同相。此即以佛無漏功
徳爲體已上問。無漏界功徳者。爲局有爲無
漏。爲通無爲耶 答。今云。以事就義者。別相
三寶之事相上。以義區分三寶義。彼別相三
寶既通三身。豈此門所立不通法身無爲之
理乎。又唯識論第十釋此即無漏界之頌文
云。此謂此前二轉依果。即是究竟無漏界攝
○界是藏義。此中含容無邊希有大功徳故。
或是因義。能生五乘世出世間利益事故。清
淨法界可唯無漏攝。四智心品如何唯無漏。
道諦攝故唯無漏攝已上准思知之
抄。二法上三者問。三寶章唯就佛體上以
義分之。今何通論法僧乎 答。一義云。彼章
意略擧佛寶之一。例如法僧之二。故今抄主
承用彼意。具就三寶上通論之也。但小乘教・
始教意。於法寶上不可許性覺義。以彼偏執
眞如凝然不變無知無覺故。若約四法中行
果。則方可謂。法上有覺照歟。一義云。彼章・
今抄意勢少別歟。三寶章云。一約事就義○
此義通諸乘。但淺深異耳。唯除人天○二約
會事從理門○此則以眞空爲體。此義通諸
教。唯除凡少也。三約理義融現門○此義通
諸教。唯除小乘及始教已上既彼章意以事就
義門。唯除人天乘。廣通小乘等故。但於佛寶
上區分三義。猶是可通小乘等所知故。然於
法寶上不許性覺義。如次上明。於僧寶上佛
義難成。以因果隔別不許一體故。依之彼章
於法僧二寶上。不區分三義歟。是以事就義
門廣通小乘等故也。然今疏欲顯同體。故躡
前起後。云所住甚深眞法性。豈通小乘等權
淺哉。故抄主約躡前起後釋同體義。偏約法
性宗。其深旨以之思之。佛寶上以覺照義名
爲佛寶者。非但修生。以住眞法性之覺照故。
准此。僧寶上以觀智爲佛寶者。亦非但因智。
以所住法性是因果無別故。准佛寶何例知。
今疏一下云。四智圓融無二性故。修生本有
非一異故。不失經宗已上抄五下云。彼宗四智
修生涅槃本有。今即四智是本覺智。修生之
四非別有體。如金成像。金像不殊故已上彼宗
者。法相宗也。以覺照義名爲佛寶。准此可知。
又十地經云。智起佛境界已上同地影像分大
海十徳大地十山。探玄記釋云。一云地内悉
有佛果已上僧果已上僧寶之觀智名爲僧寶者。
即此意歟。若爾者。何爲住眞法性以顯同體
之由哉 問。所立之趣是一宗之大義。敢非
遮之。但今抄一段全不見其意。況抄主自總
結云。然三寶通諸乘等云云明知。今同體之
義亦通小乘等。何云偏約法性宗明其深旨
哉 答。今云以事就義門者。別相三寶之事
上。約就覺照等義區分三寶。然會解記釋抄
次上云顯同體故之文云。以疏正歸圓教別
相三寶等文具如上引。既云疏正歸圓教別相。
爾者於彼別相之事上。所義分之同體三寶。
豈亦非圓教意哉。但於總結之文者。彼文意
云。總而言之。三種三寶通於諸乘。含有勝劣。
但今疏別歸圓教深勝三寶。非是前四教淺
劣者也爲言如下引會解記。可見之
抄。二約會事從理門問。當門意可存三寶
不同哉 答。三寶章釋此門云。即三寶相雖
別。然同以眞空妙理爲性。故云同也。涅槃經
云。若觀三寶常住。同眞諦我性佛性無別。此
則以眞空爲體已上准此。三寶不同全屬前別
相。而今會彼別相事。歸眞空一理。是爲當門
意故。當門中不可存三相不同歟。即今云皆
依眞故者。此亦指躡前起後之文也 問。三
寶章釋以事就義門云。三義雖別然佛徳不
殊。故云同相已上佛徳不殊故云同相。而三義
別故不失三相。故云同相三寶也。准此。今亦
從理一味故云同相。而不壞收而會故不可
失三相。如何 答。此難不爾。彼則事是別
相三寶差別之事相也。義是覺照等三義不
同之義理也。故雖言同相。而不失三相。今則
不爾。如上可知 問
抄。由此一門會解云。以第一門約事○第
二門所歸雖亦法性。然通但空。唯第三正顯
實理故已上
抄。三門雖異問。自下文段爲總結以事就
義等三門。爲別釋第三理義融理門 答。可
有二意也 問。若云總結釋三門者。正見三
寶章文云。三約理義融現門。心性眞如中離
念本覺即是佛寶。乃至冥合不二名僧寶等
竟。即引證中初引涅槃經。次引淨名經今文。
次下云。若就覺義。而論並稱佛寶。乃至豈爲
異耶。故云同相已上即今抄全寫彼章文。豈非
別釋第三門耶。若依之爾者。今見文相起盡。
既擧三門竟。即結釋云三門雖異等。豈別屬
第三門耶。如是結釋。次下所引經文并解釋
尤通三門。是以行願記出體門中先辨差別。
則同相三寶列釋三義。而後明體性中云。同
體三寶通以眞如爲體等。即引今淨名經文
爲證據。明知。不別屬第三門。准彼三寶章所
知之。但今云三門雖異等者。凡同相三寶者。
初門唯約義。次門唯約理。今此第三門雙融
理義。直顯一眞之中源。雖門居第三。而義該
諸門。故雖三門別立。終歸一致。並稱同體。正
由以此第三門該羅之故。上云由此一門故
等者是也。次於行願記釋者。雖約本性與觀
行及融通區分三義。彼唯別就今第三義。委
細論之。故爲證此三義之體性。引涅槃・淨
名二經。全同三寶章。何爲相違乎。此中大意
云。三門雖異而其實約理義融現。故並稱
同體爲言問。南山戒疏一上云。有四種三寶。
一理體者。如五分法身爲佛寶。滅理無爲是
法寶。聲聞學無學功徳是僧寶。二化相者。如
釋迦五三千爲佛寶。演布諦教爲法寶。&T025632;
等爲僧寶。三住持者私云。大同
今抄等
四一體者。如常
所論。唯約心體義分三相。如涅槃説三寶同
性等已上行宗記一上云。他宗皆闕理寶四住
分別獨出今疏已上又云。理通大小者。生空眞
如。是小乘理清淨。以本即大乘理○歸敬儀
云。理謂至理。天眞常住。還是心體。若爾。與
一體何異 答。一體在迷。專據凡説理寶。約
證唯從聖論。故分二矣已上既云他宗皆闕理
寶等。爾者今三種中。實闕理寶歟。如何 答。
今同相有三義中。法上三者大同。彼云一體
在迷也。但今是動靜迷悟。一源莫二之眞性。
不局凡也。佛僧上者大同。彼云理體約證等
也。但今
抄。三住持三寶者問。住持之得名如何
答。法身章云。此中住持有其二義。一是所住
持。謂由前同相別相。眞實三寶餘勢力故
抄。力持力決擇云。言力持身者。舍利等也
已上抄七云。即力持身如爲就留影力持不滅
已上問。第十七上云。舍利梵言。此翻名身。若
云舍利羅。此云身骨。論經名受神力身。此身
是佛攝受衆生。留化神力。故云出現品中醫
王持壽喩正喩力持身也已上餘如前釋教主
難思中引之
抄。然三云寶通於諸乘會解云。若同相三
門唯除人天乘。通餘四乘。但淺深異者。第二
門兼除小乘。通後四教。第三門兼除權乘。通
後三教。若別相住持皆通五乘。然約就諸教
勝劣不同。今歸圓教之勝。故云以義科揀歸
勝非劣。此顯源義故。揀餘乘言一理統之。下
此顯廣義。則普收諸乘三三寶也。具揀收二
義。方顯敬無所遺矣已上
抄。一一微塵中行願品云。於一塵中塵數
佛。各處菩薩衆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源信
諸佛皆充滿已上
抄。難思普賢問。上云普賢。下云普賢位。
同異如何 答。上云普賢者。廣指普賢機。未
必局一人。其數不可測。故云難思也。下云普
賢位者。此約法普賢。指圓融行位。故玄四云。
信滿成此普賢位故已上一義云。今普賢文殊
者。別擧上毘盧之理智二徳。故知。別指普賢
一人。云難思普賢也。但云難思者。第八十卷
經説善財童子逢普賢菩薩。即得顯因廣大
相中。正明善財見聞證入有二。先長行述正
見聞證入。後偈頌顯聞佛徳難思。大疏十下
釋此不同云。普賢意云。上見我難思。尚是因
位。今示汝果。尤更甚深已上具如前卷引之。
彼長行中。顯因深廣之經文云。普賢菩薩摩
訶薩。告善財言。善男子。汝見我此神通。不唯
已見大聖。此不思議大神通事。唯是如來之
所能知已上指此經文云上見我難思。又今抄
云雖思普賢也。普賢意自云見我難思。故今
連書難思普賢也
抄。偏擧二者行願記第六云。三聖觀中。先
明二聖三重表法。初重普賢表所信法界。即
衆生如來藏。此是縁起法界。非互指一眞法
界也。以眞法界但是根本。於眞法界中。就能
起諸法義邊爲普賢。能照義邊爲文殊。其所
信法界帶能所。故亦爲縁起。第三重理智契
合者。即會縁歸一眞法界也已上能起諸法義
邊者。是如來藏縁起法界之理也。能照義邊
者。觸境照解靈知不昧之智也。此中大意云。
一眞法界義分理智。是名普賢文殊。即是爲
法界宗之上首也
抄。然通顯歸意問。今顯歸意有幾數乎
答。會解意。起信疏六意。三寶章行願記。各七
意互出不同。今云衆多者。含此等義。但今抄
略有三意。初顯吉祥故。謂三寶功徳第一吉
祥故。次又一切下發生信心故。謂欲令後人
聞此教典不起疑惑。故先讃歎三寶也。然今
先以經六成就例顯立文之意。佛滅下准例
以正釋也。離過失故者。彼六成就中。釋安信
聞二成就由云。離増減異分過失云云思之。三
請威下爲求加護故。謂像季傳教障難頗多。
先敬三寶上求加護也云云私云。今有四意。
前第二意中。初令生信故。次佛滅下表有禀
承故。行願記云。欲顯所述且非胸臆云云准彼
可知
抄。未得顯加綱目云。第七明入定意者。略
有四意○二意受加佛力加持。此爲器故。論
云。何故加。以得三昧故已上
抄。第九迴向會解云。即無縛無著解脱迴
向。此第三十一一卷皆説普賢。故云爾也。良
以下出所以已上
抄。良以普賢問。普賢是因人之名也。何云
徹果乎 答。三聖圓融觀。貞元疏第三末會初
明二位統收中。文殊表信・解・智三。普賢表
理・行・果云云豈非普賢通果。探玄記第八第九
迴向
云。以普賢門内通因果故已上今抄釋全同之。
況行願疏云。一經之主即是普賢等文若普賢
不通果者。豈花嚴一經不通説果法乎 問。
普賢有人有法。且人中亦三種。並是因人。不
通果位故貞元疏第二輔翼
圓滿
云。又曲濟無遺
曰普。隣極亞曰賢。此約諸位普賢。以倶發普
賢心。三賢十聖皆普賢故。又徳周法界曰普。
至順調善曰賢。此約當位普賢。普賢正是等
覺位故。又果無不窮曰普。不捨因門曰賢。此
約佛後普賢。成佛之後亦曰普賢。位中普賢
悲智雙運。佛後智海已滿。而運即智之悲。寂
而常用窮未來際。教化衆生已上准此。諸位當
位之二種正是因人也。佛後亦不捨因門。故
名普賢。更非果門之稱也。唯知三種並是因
人不通果門云事。又今抄云。佛前佛後皆悉
有故者。點釋上該因徹果之義歟。將又別義
歟 答。貞元疏第一辨定所
宗門
云。位前普賢行即
是因行。位後普賢行即是果行。位中普賢義
通因果已上高祖定判如是。何事劬勞乎。但佛
後亦不捨因門。故非果門之稱云事不可然。
既云果無不窮曰普。何唯執不捨因門之言。
而忘果無不窮之釋乎。又今抄云。佛前佛後
者。點釋上該因徹果之義。即位前位中二種
通名佛前。其相准前可知。是即除位前普賢。
其餘二種廣通果門也。又大疏八下普賢
行品
抄。諸佛根本故問。諸佛根本與法界體有
何別哉 答。行願品云。一切如來有長子。彼
名號曰普賢尊已上彼疏釋云。言長子者。最尊
勝故。出現前云誰。是如來法長子故。若表法
者。既表法界先萬物生無過此。故如有偈云。
普賢眞身遍法界。能爲世間自在至。無始無
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虚空。既無有始。則是
長義。不捨因行。故佛子已上同記第六云。此
偈即金剛瑜伽頂經偈也。所遍即一眞法界
也。能偏即普賢也。世間即一切縁起諸法也。
主即最初能生也。無始無終者。全同眞界也
已上准此。一切如來長子故云諸佛根本歟。此
約人門也。若約法者。如行記第二云。普賢是
法界體故。云法界體。應知
抄。故金剛頂經
抄。但願大法弘通起信疏上云。申敬意中。
餘論之首多申二意。謂利自他法久住等已上
大賢梵網古迹下
抄。而聖后所翻編年通論十四云。延載元
年則天加號天册金輪聖神皇帝。作七寶。復
聞于闐國梵本花嚴大經。即遣使奉玉帛。往
求之。并請彼國善梵學者一人隨經以來。於
是于闐主。以實母難提妙花嚴宗旨遣赴命。
則天見之大悦。詔入大遍空寺○翻譯花嚴。
則天時幸其寺。親施供饌焉已上
抄。賢首將解崔致遠傳云。以新經既加一
會。舊疏或渉三思。爰隨補闕之文。聊招提
綱招之義。重述略疏。始妙嚴品至第六行。
迎知報盡。因越次折十定微言。僅了九定未
絶筆。而長逝。料簡有十二卷演義抄云。聖后所
翻曰。至第十九經
奄然寂滅。
遺恨何極
門人宗一・惠苑兩續遺藁。一師足
二十軸。頗近從繩。苑公成十六編。或譏斷組。
是惟尺有所短詎得寸無所遺演義抄云。苑公
言續而疏亦刊○
已上意云。唐經第四
十定品云。爾時世尊在摩
竭提國阿蘭若法菩薩場中。始成正覺於普
光明殿等文然晋經脱此品。不見十地品重會
普光法堂。故但成八會。於是賢首隨補闕之
文。重述略疏時。知報命將盡。故超越諸品。決
折十定品。而其亦不了爲言
抄。筆格文詞
抄。便遮那心源決擇云。言遮那心源者。性
海果分也。普賢行海者。縁起因分也已上問。
何故配釋因果二分乎 答。自宗意心觀行
境即沒同果海。信解眞正皆是因分門也。而
今苑公不貴宗通。故迷行境。乖昔大義。故信
解不眞正。解行既顛倒。故因果二分共失也
爲言次下十意中。第二意正顯心觀沒同果海
之旨。餘意多明普賢門中信解眞正之義歟。
一義云。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云。今依圓教。修
行略分爲二。初悟毘盧法界。後修普賢行海。
且初悟毘盧法界者。謂花嚴經所説。一眞無
障礙法界。或名一心○後修普賢行海者。既
得了悟無障礙法界。是自本心。於中本具十。
花藏世界微塵相好帝網無盡神通功徳。與
十方諸佛更無差別○故須稱自家毘盧法
界。修本有普賢行海。令無盡功用疾得現前
已上准此。今云遮那心源者。毘盧法界也。餘
可准知
抄。後進望涯論語第六先進
十一
明先進後進二
人之相。要者可見。莊子第二十云。君其渉於
江而浮於海。望之而其不崖○絶情欲之
違也已上
古文尚
書第五徴子
十七
云。今殷其淪喪。若渉大水。其亡津
淪沒也。言殷將沒亡。如渉
大水。無涯際。無所依就也 已上
殷紂王無道將滅
亡之事也。准此等釋。今云望涯者。淪沒大水。
無所依就。故意深望得涯。而不得涯之意也。
抄。若指其瑕纇會解云。言瑕纇者。玉・絲
之病也已上玉篇云。纇力對切。絲
節不調也
少乃黷○撫心五頂龍龕云。撫芳武反。安也。
持也。據也。疾
也。反存
恤也
大般若四百二十五云。爲諸菩薩摩訶
薩衆。宣説六種波羅蜜多。示現教導。讃勵慶
喜。安撫建立已上
抄。然疏中欲掩准決擇意。此通伏難。有難
云。今十意者。是述作疏之意。疏意既欲指昔。
何故疏中不分明顯示乎。故云然疏等也。次
下諸句亦通伏難。故決擇又云。鈔中何説。傳
者須知得失。何須撰抄。諸徒誠請。難以違之
已上次長時等者。會解云。長時弘宣等者。意
云。但欲要知得失。爲諸徒諸之。汝等長時弘
宣。不煩頻辨此也。辨之則恐迷宗。滯跡等也
已上
抄。世路以多岐亡羊決擇・會解共引列子
第八
抄。何以屋上架屋顏氏家訓第一序致
云。
魏晋已來所著諸子理重。半複遞相摸教。猶
屋下架屋。床上施床已上
抄。五百比丘○抄三上釋通會二宗中。引
涅槃經。又下云如枅金杖等者。亦在彼處。可
見之
抄。下經之中妙嚴品説衆海雲集中。異生
衆得法讃佛之文也
抄。海惠菩薩同品如來師子座莊嚴具中。
所流出海惠菩薩雷音普震菩薩等。亦以偈
賛佛之文也
抄。或登地菩薩會解云。登地如無著。加行
如天親。時莫如戒點等。懸記如龍樹
抄。皆是定心所演會解云。皆是如來等者。
出經正詮定之所以也。故經云者。即金剛三
昧經也。況花下進顯意云。餘經尚不離定心。
況花嚴海印定中。所演菩薩定心所受而不
示心觀耶已上圓覺隨文要解第四云
抄。經云汝所説者文語金剛三昧經卷下
北凉失譯
眞性空品
云。舍利弗言。一切萬法皆悉文言。文
言之相即非爲義。如實之義不可言説。今者
如來云何説法。佛言我説法者。以汝衆生在
世説。故説不可説。是故説之。我所説者。義語
非文。衆生説者。文語非義。非義語者。皆悉空
無。空無之言無言於義。不可義者。皆是妄語。
如義語者。實空・不空・空不實離於二相。中間
不中。不中之法離於三相。不見處所。如如如
已上今疏明教體中。第七會縁入實體。引此
經文爲證據。故今具引之。又釋摩訶衍論第
二明五種言説中。亦引此經文。證成如義言
説。即彼三師共委釋之。初舍利弗問云。一切
萬法等者。普觀記第二云。謂所説教皆是能
詮名言文字。如實之義性離文字不可言説。
今佛云。仍而説法耶已上後佛答中。以汝衆
生等者。諸師各作多釋。且普觀云。謂我所説
法由汝衆生意在所生言説事故。不思實義
但攻言説。唯自恃著音韻呼吸語言評論。我
爲對治彼凡愚等。是故説之已上文語非義者。
准此可知。又云。如義語者。謂由稱可如如説
已上稱可如之説者。彼論次下云。謂言説之
極因言遣言者○於是能遣如如如説。所遣
四種虚空言説。大本維摩詰契經中。作如是
説。爾時文殊師利○如宜維摩詰爲我等大
衆離言説。言説説非不二。除遣假説之垢。於
是維摩詰默然無所説。爾時文殊讃維摩詰
言。善哉。善哉。善哉。居士如言説如。耳聽如
○斯乃眞實不二法門已上通玄抄第二云。故
雖默然亦當能遣如義之語已上問。若爾。如
義之語唯局頓教及眞如門。不通前三教及
生滅門歟 答。通法疏第二云。問。准三昧經。
佛所説者。義語非文。不言義者。皆是妄語。生
滅門中。佛所説者。既非如義。應皆妄語。若許
生滅有如義語。今眞如門揀之不盡。於此兩
途。若爲會通。答。如義有二。一眞如如義。如
上所引三昧經説。二生滅如義。諸佛所説一
切契經皆顯如故已上解釋分明也。思之可知。
但案下教體中。第七門引此經文之意。唯局
頓教歟。又通玄抄云。此如義語通眞如門全
○前四言説虚妄説者。斯則通屬生滅門也
已上又圓覺大抄至下教體中可引之
抄。唯攻言説論語第一云。子曰。攻乎異端
斯害也已矣攻治善道有統。故殊塗
而同歸。異端不同歸也
已上決擇云。唯
攻言説者。心無妙解。口誦禪歌。念諸家章疏
之文。状同瓶瀉。昧一心寂照之理。勢若雲矇。
以此誨人。豈獲義利。苑公之類即其人也已上
抄。不知萬行唐經第十六須彌偈
讃品
云。不能了
自心。云何知正道已上反例可知。但決擇云。
言不知萬行會了自心者。如解脱長者誡善
財云。善男子。應以善法扶助自心○應以精
進堅固自心○應以智慧明利自心○應以佛
平等廣大自心。應以佛十力照察自心。又遺
教經云。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
放逸。乃至云。此五根者心爲其主。是故汝等
當好制心。心之可畏其猶毒蛇○當勤精進
折伏其心。刊定反此。故云不知已上
抄。用以心傳心之旨意云。用達摩心傳心
之宗旨。開顯遮那内證之果海法門爲言故行
願疏序云。果海離念而心傳已上同記第一云。
果海離念則非情識所解。既絶所解。則言之
不及。須已言得意。得意即是心傳故。別行十
地經云。我今説一分。論釋云。十地有二分。
一因分。二果分○今言心傳即傳説不及者。
果分也。亦即楞伽宗説二通中宗通也○亦
即達摩無念爲宗。以心傳心。不立文字之意
已上問。鈔三上云。達摩以心傳。正是斯教
○故南北宗禪不出頓教也已上准此。以心傳
心及南北二宗。並是頓教之宗旨也。今何用
此頓教宗旨。開顯別教一乘果海法門乎。又
南北二宗同受達摩之宗致故。抄三上共攝
一教。今何別教乎 答。今此禪教之相攝者。
清涼走擧盛比論之。異朝和國之禪徒專執
諍此事。加之。自宗學者當代明匠。其所存各
不同。且一師傳云。以佛之祖之的的之以印。
令同唯證相應之果海云事分明也。依南北
宗禪不出頓教之釋。強不可謂以心傳心之
旨是頓教也。但於一處解釋者。圓覺大疏本云
禪門離念無念亦是。此中拂迹遮過之意。然
以心傳心密意指授。非今簡牘所論。且約形
言勤此辨矣已上意云。只約離念拂迹之一邊。
判爲頓教。其實非謂偏是頓教爲言一義云。於
達摩所傳。機悟不一准。謂達摩意全廢詮旨
不立文字。直示行境。以心契爲冥符。然受此
直示之機中。由根欲性有差別故。或可有沒
同果海之類。或可有但得離念無念拂迹遮過
意之類故。拾遺問云。達摩之三人得我法深
淺不同。尼總持所得如肉。斷煩惱得菩薩。道
育如骨。迷即煩惱。悟即菩薩。慧可如髓。本無
煩惱。元是菩薩已上三人共受直指人心之密
誨。故三人得法並無非以心傳心之旨。而深
淺不同故。或云果海離念而心傳。或云以心
傳心正是斯教等。處處解釋各約一機所傳。
故不相違歟。又惠可禪師門葉其所悟亦不
一准。故拾遺問云。北宗意衆生本有覺性。如
鏡有明性。煩惱覆之不現。如鏡有塵闇○洪
州意者。起心動念。彈指動目。所作所爲。皆是
佛性。餘體之用更無別用。全體貪瞋癡造善
造惡。受苦受樂。皆是佛性。如麨作種種飮食。
一一皆麨○牛頭宗意者。謂諸法如夢。本來
無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迷之謂有○上之
三家見解異者。初一切皆妄北宗次一切皆眞
洪州後一切皆無牛頭若就行説者。初伏心滅妄
北州次信任情性洪州後休心不起牛頭宗密
好勘會。一一曾參各搜得旨趣如是。若將此
語問彼學人。即皆且不招承。問有答空。徴空
指有。或言倶非。或言皆不可得。修無修等皆
類此也。彼意者。常恐墮於文字。常怕滯於所
得。故隨言拂也。有歸心師。學方委細教授。令
多時觀照熟其行解○荷澤宗者。尤難言述。
是釋迦降出達摩遠來之本意也。將前望此
云。乃逈異於前。將此攝前云。即全同於此。
故難言也○謂諸法加夢。諸聖同説故。妄念
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
寂之心是前達摩所傳清淨心也已上今案云。
佛付法於迦葉已來。乃至第二十七僧迦羅
刃。第二十八達摩是爲二十八祖。皆是祖之
付法。嫡之寫瓶。悉無不盡心符。故圓覺略抄
二下注釋達摩云。依師下悟如來禪已上漢地
七祖亦復可爾。但枝派相分中。既有深淺不
同。即如上所引。故知。嫡之付法之親證。雖
沒同果海。而彼枝派中。豈無同此頓教乃
至始教空門之類哉。禪源詮中禪擧三宗。教
列三種。彼此相屬思之可知。然知訥著話決
疑論中。總不許以禪門判爲頓教。須准上所
引微話之也。問。圓覺大疏云。非今簡牘所
論者。但局嫡之付法之親證歟。爲當如何

演義抄一下纂釋第二

  第三扶昔大義
抄。故講得五雲凝空五雲凝空者。講晋經
時之事歟。六種震地者。講唐經時之事也。編
年通論第十四云。萬歳通天元年詔沙彌康
法藏。於大原寺開示花嚴宗旨。方緒經題。白
光顯然自口而出。須臾成蓋。停空久之。萬
衆歡呼歎異。都講僧怕奏其事。則天悦有旨。
命京城十大徳。爲藏授滿分戒。賜號賢首。詔
入大遍空寺。參譯經○長安元年則天將建
大像○是歳詔賢首法師法藏。於東都佛授
記寺。講新花嚴經。至花嚴世界品感大地震
動。逾時乃息。即日召對長生殿。問帝網十重
玄門海印三昧。參合六相總別同異成壞之
義。藏敷宣有緒。玄旨通貫。等文自下述則天聞而
不明。故法藏指
震殿金師子爲譬。以教示
今觀流傳金師子章是也
抄。大義屡乖漢書第藝文
云。昔仲尼。歿而
微言絶。七十士往而大義乖已上
抄。破五教而立四教下明諸師立教中。立
四種教。有光宅・天台・元曉・惠苑之四家。尋
之應知
抄。使徳相而無相入問。假雖徳相無相入
相作。何必即用之體不成乎 答。一義云。徳
相者全體之徳相。故徳相即亦名體。起信論
名爲性徳者。例准可知。故決擇云。即用之體
不成者。業用既有徳相。獨無即業用之徳相
不成故已上刊定記第一云。起信論云。眞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