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開示抄/附、無量義經開示抄、普賢經開示抄 (No. 2195_ 貞慶撰 ) in Vol. 56

[First] [Prev+100] [Prev]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准彼可會。如第六卷抄
。經文大慈悲爲室云云有空觀中何。進云。
玄賛有觀。付之起平等慈悲者。住空觀不見
自他愛憎故也。若爾者今云大慈悲爲室。定
可空觀。是以玄賛上文慈悲空觀。隨淄洲大
師餘處引今經文空觀云云加之無垢稱經以
空爲室云云例此可爾
會云。佛菩薩之慈悲總有三種。所謂有情縁。
法縁。無縁也。前二者縁有爲事相。後一者證
法性眞理。如次有空二行也。然而以拔苦與
樂爲慈悲相。多是有之中所作也。何況今品
者。說衣座室三種。衣座二者。如次生法二空
觀也。以慈悲尤可配有觀。慈悲猶空觀者。諸
法空爲座文。豈不繁重耶。故玄賛云。大慈
悲有觀也。衣座二空觀也云云維摩經意者。說
自利究竟處故。以空寂爲舍。今經者說利陀
舍。與彼異也。如玄賛會之。玄賛上文者。釋與
如來共如來宿文。於慈悲於勝義竝釋共宿
義也。不慈悲卽勝義。故彼文云。六佛共宿。同
住慈悲心思空勝義舍故云云設又雖攝空觀。
不同此文。空有不相對故。最勝疏者。室衣座
三如次結之中。慈悲說法他害不嗔者。釋慈
悲室也。遭苦能受深理能印者。如來衣也。安
受苦忍。諦察法忍也。方能相續觀三事空
者。諸法空爲座也。此釋還有觀證也。何爲
難乎
玄賛云。恒常安處。寢息身心於慈悲故名爲
室。維摩以空爲舍。理究竟處。自利舍故。此明
於事。說法利陀舍故。前第二卷漸次遊行。遂
到父舍。以中道大乘爲舍。以中外相形名之
爲舍。彼是敎舍。此是行舍。彼用自利舍。此明
利他舍。亦不相違。心行調順堪耐心勞苦。名
柔和忍辱衣。外物不假故。耐怨害安受苦。如
次配之。崇賢善拒惡法。三乘通行。以慚愧爲
上服今說惡人苦境不撓大乘別行。故說和
忍爲衣。亦不相違。又柔和之體卽慚愧故。安
身心於空境觀三事以漭然。名空爲座。維摩
以四靜慮爲床。彼據智所生依。以靜慮空爲
床。今據智所縁依。以法空爲床。亦不相違。大
慈悲有觀也。衣座二空觀也。謂生空法空。衣
座如次依十住毘婆沙說。法處師子座有四
法。一先應恭敬禮拜大衆。然後升座。二衆有
女人。應觀不淨。三威儀瞻視。有大人相。顏色
和悅。人皆信受。不說外道經書。心無怯畏。四
於惡言問難尙行忍辱。復有四法。一不輕自
身。二不輕聽者。三不輕所說。四不爲利養。對
法。顯揚。瑜伽等中。皆有問難說法等相。應廣
如彼云云
決擇&T047368;云。疏大慈悲至如次者。若作慈悲要
觀衆生爲方便。與樂拔苦故。是有觀。衣爲
空觀者。若執彼身爲實爲我。於苦於怨則不
能忍。今旣能忍。明卽能爲無我觀也。此空觀
法空卽座可知故。室衣座三合成三觀云云
玄賛上文云。其人法師復成七勝德○六佛
共宿同住慈悲心思空勝義舍故云云
最勝疏五云。如法華經第四法師品。有三種。
一入如來室。二著如來衣。三坐如來座。如來
室者。一切衆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
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取法之
心。欲與衆生樂拔衆生苦故起慈悲。慈悲說
法他害不嗔。遭苦能受深理能印。方能相續
觀三事空。無染無著方能實益云云
  以寫本一交畢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
十五
金藏院本願
料紙顯定房權大僧都沙汰之
永祿二年己未十月七日
 執筆春信淸胤 
朱書云
寬政七乙卯年二月五日以寫本一交之
畢 玉手國枝 


法華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十六

  寶塔品
1 今品示現身平等云云如何釋之耶
2 淸淨國土無上文殘歟
3 多寶如來說今經歟
4 見言有現見二義歟
5 未迴心二乘生變化淨土歟
6 寶塔涌現者始在此品歟
7 平等大惠今經別名歟
8 其佛本行菩薩道時
9 初權後實所作同故
10 分身來時變淨土故
11 分身諸佛三度可坐耶
12 欲令三變至於道故
13 各將一大菩薩
14 白銀黃金世界分身來集歟
15 十方分身國土淨土歟
16 淨土中可有諸山耶
17 身出妙香遍十方國
18 對比說難中初一類者說神通事歟
法華經第四卷開示抄寶塔品
  ◎寶塔品
。今品中示現身平等云云爾者如何釋之
耶。玄賛引經云。示現多寶一身攝諸佛身身
平等故云云付之經雖說寶塔偏現證明一乘
三變淨土召請分身。未見多寶一身攝諸佛
身之事。論主依何文釋身平等義耶
會云。釋身平等。論有二意。玄賛成其二義。初
義意者。多寶一佛身攝餘諸佛身。故玄賛云。
顯多寶佛攝一切佛身云云論云。略者多寶如
來身一體示現攝取一切諸佛眞法身云云
釋意者。此界釋迦身。與十方分身無差別故。
名身平等 故玄賛云。又顯自他身無差別
云云故論云。示現無量佛者。示現彼此所作諸
業無差別故云云重意者。初義以諸佛望多寶
歸一體故爲平等。以論略言爲證。後義敎主
身中。彼此相望無差別故名平等。以論無差
別故文爲證。但經中雖無明文。以道理成之
也。三世十方諸佛之中。豈多寶一佛證明此
經。餘佛全不證明乎。故知。一切諸佛形狀相
似。總稱多寶。法身平等故也。此初釋意也。又
諸佛出世事業皆同也。十方釋迦初權後實
所作。必可同故。彼此平等而無差別。後釋意
如此。二釋所立道理。具如玄賛
  二義俱出論文。非相違釋歟
玄賛云。三爲破彼此身異。顯多寶佛攝一切
佛身。論云。略者多寶身一體示現攝取一切
佛身故。由身平等但說一身攝諸佛身。又顯
自他身無差別。故十方分身佛集身無異。故
彼身卽我身云云
水抄云。言三爲除彼此身等者。此中兩義。初
約多寶望分身。且粗依多寶佛解身平等。問。
何故不多佛證經。多寶佛證耶。答。多寶佛一
身卽攝一切佛身。以法性眞如同故。此佛他
佛。若法身理別。不妨多寶與諸佛別。所依法
性平等無二故。多寶一佛攝一切佛來時。十
方佛總來。論云。略者一佛證經攝一切佛名
略。此論文不是此間解身平等文。乃是淸淨
國土。十義中第一義也上論文言又顯自他等
者。第二解。望分身解。旣言分身。卽是釋迦
佛。一佛分出十方分身。卽是釋迦身平等。自
他無異云云
法華論云。三者身平等。多寶如來已入𣵀槃
復示現身。自身他身法身平等無差別故云云
又云。多寶如來塔顯示一切佛土淸淨者○
有八種。一者塔。二者量。三者略○略者多寶
如來身一體示現。攝取一切諸佛眞法身故
云云
。當品中。示現淸淨國土無上云云爾者文
殘歟。義殘歟。玄賛此爲義殘云云付之此品
說二平等。生死𣵀槃平等及身平等也。此約
佛身明平等義。而淸淨國土無上。以國土淸
淨爲無上。若爾能居所居其義旣異也。何不
爲義殘耶
會云。以淸淨國土無上。望身平等爲義殘。憫
忠寺詮明師釋此事。放光變土爲集分身佛
故。於此文中說淨國土無上。故是義殘也
意者。示現他方淨國。變自界土田。皆是爲
分身來會也。能居所居雖似異。還又相屬故。
分身住淨土之一段。爲平等及無上義。故名
爲義殘歟
玄賛云。二者論云。十無上中。第五示現淸淨
國土無上。示現多寶如來塔。多寶塔涌。分身
佛集。佛放一光見於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
恒河沙等國土頗梨爲地。又佛變八方各四
百萬億那由他國土爲淨。示現佛國淨顯
今法勝不唯穢土以化生亦於淨佛國土以施
化。佛國由來淸淨故。此品來。此爲義殘云云
水抄云。言此爲義殘者。若望生死𣵀槃平等
說。此淸淨國土無上。是文殘也。若望身平等
說。此淸淨國土無上。卽是義殘也。本來破身
異。以分身佛總釋迦一身。爲顯身平等。所以
召分身佛。不可交他方佛。向穢處座。事須變
淸淨土。變土只爲座佛。座佛方變淨土。所以
變淨土攝屬能變佛身。故向身平等中收。但
知座劫客佛。便是變土家事了。於中文攝屬
身平等。向下顯得一分淸淨國土。形對二乘
得名無上。身平等家收不著故名義殘。問。變
土爲復屬分身。復屬釋迦本來。答。若變土只
爲延賓。延賓變淸土。淸土自是主人之禮。所
以變土攝屬主變收。望釋迦佛身屬身平等
也。或可。望生死𣵀槃平等說。淸淨國土又是
義殘也。寶塔向上衆寶莊嚴。名淸淨國土。唯
是義殘。塔涌住空文。是生死𣵀槃平等。望此
生死𣵀槃平等文。說淸淨國土無上。卽是義
殘。本來執生死𣵀槃不平等。是病。塔涌住
空。卽是生死𣵀槃平等。塔涌住空經文。生死
𣵀槃平等收。向下有一分淸淨國土無上義。
但顯法體尊高。不能破病。故名義殘也。若准
第五疏藥草喩第七品。通或文義重說之故。
唯望身平等。此間若將淸淨國土無上。對生
死𣵀槃平等說。唯是文殘。若望身平等無
別文故。卽義殘。若望身平等無別文故。卽義
殘。問。此旣義殘。文非屬此。縱望全身不散
無*文。何以稱殘。答。淸淨國土與身平等。此
文是同。自望不別名義殘。彼望文別名文殘。
如和尙弟子同居一坊。弟子望和尙房非己
房。猶如義殘。若望餘僧。弟子卽有房分。同
用此房故。卽如文殘也。如毬杖。若論經文。屬
他塔涌住空。破病處用劫也云云
會古通今新抄十云。疏此爲義殘者。卽是無
上。是前身平等殘。放光變土爲集分身佛故。
於此文中說淨國土無上故。故是義殘。或說
國土淨。非說佛身。是文殘攝。理亦可通云云
問。多寶如來出世成道時。可說今經乎。答。
說者。玄賛引智度論。多寶世尊無人請故。
便入𣵀槃云云攝釋云。□□□□□□□□□□
□□□□若依之如此者。諸佛出世本懷。
只爲說今經也。多寶如來出世成道。何不說
今經乎。是以正法華爲諸十方講說此經云云
會云。玄賛述四來意之中。引智度論。如法華
經多寶世尊。無人請故。便入𣵀槃。後佛化身
及七寶塔。證法華故。一時出現云云意者。多
寶如來出世之時。不說法華故。後佛說此經
時。寶塔證明云也。旣依龍樹說釋此經來意。
知。彼佛不說法華云事。餘處玄賛同此意歟。
但一大事因縁者。諸佛本意談也。若機根不
叶者。何必說此乎。猶有全不說法佛。況於法
華一經乎。正使出于世說是法復難者。卽是
故也。次正法華者。譯者加增
傳釋意者。引智度論。似謂全不說法。無人請
故者。總無請轉法輪之人爲言玄賛意旨難知。
多寶旣誡作塔無請。如何有衆者。於傳釋
有縱奪。雖不說餘經可說法華。若全無所化
機。而不請法輪者。何誡衆令作塔婆。若許有
機者。何不說法爲言攝釋重加難云。若多寶不
說諸經者。餘佛時於諸經皆來可證證明。何唯
證法華不證餘經是知。法華經自未說。本懷
不遂故。明餘佛說。餘經自旣證已故。不及證
爲言
玄賛云。四者智度論云。有佛出世無人請說
便入𣵀槃者。如法華經多寶世尊。無人請故
便入𣵀槃。佛化身及七寶塔。證法華故。一時
出現。阿難傳經以同聞爲證。佛說此經。以佛
爲證。故此品來。雖傳此解。意旨難知。多寶旣
誡作塔無請。云何有衆云云
攝釋云。疏智度論至如何有衆者。問。按論第
七誠文如疏。疏云何斷傳解難知。答。論云無
請。無請多寶說法華故。非言多寶全不說經
名爲無請。若不爾者。無人請。說法華經故。塔
現爲證。亦不說餘餘經寶塔何不現證。證不
證殊。故知。有說不說異也。論言無請不說法
者。言總意別。非古難知。故無過失云云
決擇&T047368;
水抄云。言智度論云有佛等者。章敬云。智度
論是龍樹菩薩造。彼論中言總意別。古師嘉
祥不會論意。傳道總不說法。疏主破云。無
請云何有衆。旣有四衆八部相隨。必是說法
度得也。論意言總不說者。不說法華經。只緣
不說法華經。今日證法華。若當日兼不說餘
經。餘經合總證。餘經旣不說。不妨已曾說餘
經。說餘經時。方度得衆生也。言阿難傳經以
同者。卽十五類人也。言雖傳此解等者。正破
古師也。汝古師雖傳此論文來。不如是何意。
故名意旨難知。必若解論意。多寶無人請說
者。破云。無請云何有衆。彼臨滅度時吿四衆
云。應造一大塔。旣有人造塔。卽是布衆。有
衆卽是說請。有說必是有請。無請云何有衆。
故不可也。但是如來本願。有重此經。意勸衆
人亦應須聽。言其佛本行菩薩道時。作大
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
法華經所。我之塔廟爲聽是經故。誦現其前。
爲作證明。賛云善哉。又言聖主世尊等。意說。
智度論文總。古人取意別。故言難言知非。行
論文言無請下經言。彼佛成道已臨滅度時。
於天人大衆中。吿諸比丘。我滅度後。欲供養
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故知。而有說法。不
可言無。但是願證法華也
新抄云。疏無人請說等者。有解。都不說法。有
解但不說法華。爾下文云。意旨難知。其義皆
得。若望初解可解。旣有機必應說法。若依
後解。其佛本願。我成佛後。爲證法華塔涌經
處。後自成佛。旣誡造塔爲後證。經當時無人
請說法華。如何有造證經塔疏今引彼文助
此後釋。非正用也
。付當品題目。且見言可有現見二義乎。
*答。有二義者。經文卽時一切衆會。皆見多
寶如來於寶塔中坐師子座云云一品之中。此
事奇異也。故立可爲品名何煩云通現見乎。
況依主持業其義大異。豈一名中兼二義乎。
若由之爾者。今玄賛通二義。況餘處釋當品
題目爲不定名。其見之義通見現相云云
會云。凡於見一字自本有二義。隨反依音其
義不同。仍於今品題作二釋。若見現義者
所現卽寶塔也。若見現義者。寶塔之見也。設
以一義雖表其名。兼自示所對義。爾者衆會
能見寶塔者。寶塔自顯現故也。仍所出文。全
不相違。況經爲聽是經故涌現其前云云現義
旣有經文。不可疑之
玄賛云。見音。戶練反。顯現也。所現卽寶塔。
名現寶塔。見音又古電反。見覩也。由塔上升。
衆人皆覩。所見卽寶塔。寶塔之見。故名見寶
塔品云云
同一云。不定名有二。一安樂行品。二見塔品。
安樂之義通因果故。其見之義通見現故。安
樂在因。見者現也。卽一義名中。若安樂在果。
見者見也。卽二義名中。思准可悉云云
。二乘聖者未迴心前。可生變化淨土乎。兩
方。若生者。以菩薩心爲淨土業因者。無垢稱
經說也。大師受彼文。通說他受用變化淨
云云若爾未迴心二乘。何生淨土乎。是以
玄賛上下正宗八品之時。不變淨土。二乘未
迴心向大故云云若由之*如此者。變化身土
本爲二乘異生也。設雖未迴心人。何不生淨
土耶。由之樸揚大師述二乘異生生變化淨
土之義。以觀經爲證。而觀經中品三輩。未迴
心二乘。會云。未迴心二乘難生淨土。因果
共淸淨。是名淨土。發菩提心證法空觀。於雜
穢業或斷或伏所感之土。出過三界。而二乘
人未迴心前。未發如幻觀。不伏所知障。爭生
淨土對治雜穢業事者。大乘不共德故。處處
解釋皆此意也。但變化土逗二乘異生者。望
臺上葉上之義所論也。小化身居一四天下。
其身上必有共穢之邊。一質異見也。兼二門
故。隨應說之。西方中品下品之類。卽有其委
曲歟。樸揚解釋亦不出此意
  此事如別抄
玄賛云。問。何故不於淨土。爲二乘說。說已證
法。方有淨土。答。欲顯二乘後迴趣大。初在穢
方。後居淨土云云
鏡水抄云。言答欲顯二乘者。欲顯二乘未迴
心前。令見穢土。所以唯穢土說。迴已名菩薩。
所以居乎淨土說也。合居淨土故現淨也云云
玄賛下文云。問。何故多寶塔昇不變淨土。分
身佛集始變淨土。答。多寶示順二乘現居穢
土之相。分身爲順菩薩。所以始變淨土。又多
寶順二乘往位故居穢土。分身順二乘之後
成故。居淨刹云云
下文云。又以淨覆穢。名之爲穢。未發心見穢。
發心已見淨。隱穢彰淨。名之爲
佛地論一云。如實義者。釋迦牟尼說此經時。
地前大衆。見變化身居此穢土。爲其說法。地
上大衆。見受用身居佛淨土。爲其說法。所聞
雖同。所見各別云云
同二云。以雖不覺如是淨妙。而見穢土化身
說故。雖同一會自業力故所見各異。如見眞
金謂爲水等。如於一處四種衆生各別見等
云云
  可見上文
佛土章云。無垢稱經言發起無上菩提心土
乃至十善業道。是爲淨修佛土者。通說有漏無
漏二因相資生他受用土。亦可通說生變化
淨土云云
惠日論三云。准深密經於淨土說。說淨土相。
列衆歎德皆同佛地。佛地論釋。如實義者。皆
是不定種姓聲聞。得小果已趣大菩提。名爲
大。若非迴心不覩淨土云云
勝鬘經疏云大師問。爲要無明四住隨滅。
爲有不由無明斷四住自滅。若要由無明者。
二乘旣不斷無明。四住應不滅。若不由無明
故滅。卽不得言皆隨法執滅也。答。無明是本。
四住爲末。末若斷時皆須依本。二乘雖斷。唯
滅種子。習氣未亡。無學果中猶有障礙。若依
附性。不謂柔性。不安穩性。硬澁無堪任性。淨
土無別淸淨也。若已迴心斷無明已。習氣隨
滅。受餘染。得言四住隨滅也云云
疏三本云
。多寶世尊涌現事者。爲始在此品時。爲當
云何。兩方。若始在此品者。依證明本願。臨說
經之砌。何及流通。初來此土乎。況證明未聞
之說。云皆是眞實者。會豈生信乎。是以經
文爲聽是經故。涌現其前云云旣以聽經爲涌
現之由。以知。正宗之時來云事。若由之*如
此者。經云。爾時佛前有七寶塔○從地涌出
住在空中云云當品時始涌現之旨分明也。會
云。今品之中。說寶塔涌現之事。知。三周正說
之後。爲證明始所來至也。經文分明也。不可
異求。在本土遙聞正宗。如普賢等。何云證未
聞乎。但爲聽是經故者。爲是以義。涌現
前。於彼土聞故。涌現此界云也。況流通又經
也。何無聽聞事乎
別尋云。天台釋云文句說迹門近事。未用古
說。若說本門遠事。必須先證云云此師意。以
壽量品名爲本門。開迹顯本。究竟在之。多
寶涌現。爲證本門。今案此義意。證明人必
其會。始終見聞印可證明。說畢后來者。
非證本意。難除他疑類故。經意順他宗。猶乖
我宗
今云。先遮他義。次成自宗。若壽量品爲本門。
爲證彼來者。多寶如來涌出品時可來。何三
周畢後速出現。隔多品之後始說本門乎。善
哉之歎。如是之言不相稱如先三周一乘爲
經正宗。豈不證正宗哉。若云正宗中後段爲
勝。深違釋論設雖分本迹。迹門猶正宗也。
何不用證明。二乘迴心。其事旣難。除疑取
信宜假證明。深位菩薩信解此本。對先猶
易。何超前用證。若欲證明在座正聞者。聽
法未畢。必須安住。智積何請當還本土乎。
當知。多寶證先說故。證明大事旣畢。宜還
本土若證本門者。壽量品畢之時。始可
出證明聲。設內心證明。自本門初至說終。正
證明事。必可有後時。是印可詞故。若不先印
雖聞法難信者。正生信者。若悟道理故歟。將
他佛來會故歟。其深妙理以智究玄。依惠生
信。此其實事也。更用證明。只是信解之上
剩淨疑心。其拂疑緣須在說聽之後。諸敎常
相皆以如是。卽於此經三周先曉喩。依說領
解。解後述成。述了授&T047368;。後後段皆於前前
印可決定。彼彌陀經六方恒沙證明在正說
後。如此例不可勝計次述自宗者
經云
玄賛云。經爾時佛前至住虛空中。賛曰。下文
初長行中有二。初塔涌聞法證經勝妙。後將
至頌云。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下。募
衆說經。陳方付屬。初文復二。初塔涌印說。證
經之可信。故塔未開。多寶便嘆。如前所說者。
皆眞實故。後塔開聽說。證經之可重。爾時四
衆見大寶塔住在空中又同塔中下。是初塔
爲證。後身爲證。證敎證理。次第證故。初文有
三。一支提應現。二靈祇敬奉等云云
水抄云。言初塔涌印說等者。問。爲復證已說
了八品經。爲復證未說中流通分十九品經。
若言證已說經文。又多寶不聞。若證未說之
經。如何寶塔亦來。便言。如所說者皆是眞實。
答。將知。八品正宗本國早已聞已。故疏主通
二勢料也云云
決擇&T047368;八云。經爾時佛前有七寶塔者。問。塔
何時出。答。人云。旣爲證經。應在廣說前出。
乃至普賢妙音亦竝前來不可中間。卽列
其中。是以流通方始列之。或云。三根授&T047368;
後方出。何以知然。答。夫論證說。要待事竟。
且如華嚴及普賢。觀音等經在後證。若在前
者。證義不成云云
水抄云。經言如是。如是者。指前八品正宗雖
說了。本國之中聽了。今只證前八品也。經
言如所說者。指前十品中所說也。故知。爲證
非是聽來云云
經云。今多寶如來塔。聞說法華經故。從地
涌出。讃言善哉善哉云云
。經文能以平等大慧敎菩薩法云云爾者以
平等大惠。可爲今經別名乎。兩方。若爲別名
者。法華論中。列今經衆名擧十七名。其中
無平等大慧名。若由之爾者。旣云能以平等
大慧。非標別名乎。況一乘開演之時。三乘
同得大智。尤可爲別名。是以人師有平等大
慧名云云
會云。敎理行果四種一乘爲法華體。其中十
七名。大都目能詮敎。而平等大慧者所詮理
敎。菩薩法等能詮敎也。能詮平等大慧之敎
菩薩法也爲言所以十七中不別擧之歟。平等
者一義。大者大乘。所謂佛乘也。惠者佛慧。經
所云諸佛智慧也。他師作三釋可思之
經云。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嘆言。善哉善哉。
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敎菩薩法佛
所護念妙法華經。爲大衆說。如是如是。釋迦
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眞實云云
新抄云。經平等大慧者。目此經也。大慧者。理
通因果性相卽是一乘。一乘平等故。云平等
大慧。平等大慧此經所詮。今總指云能以平
等大慧敎菩薩法等。擧經四名。以如是經爲
大衆說。或是平等大慧未見顯是此以之目。
又十七名中亦無此名。今言平等大慧者。擧
佛爲衆說法之慧解也。能以如是平等大慧。
爲大衆說敎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今
順印文故。後置於爲大衆說。次便印言如是
是是等故。應依後義云云
玄賛二云。論牒經有十七名。正合論文。應云
爲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最勝經典。大
乘方廣。敎菩薩法。佛所護念。諸佛祕法。德
藏。密處。能生。諸佛道場。法輪。堅固舍利。善
巧方便。宣說一乘。第一義處。妙法蓮華。最上
法門云云
法華疏&T047368;義決三云。問。若十七正宗亦有者。
多寶唱言。平等大慧。云何不立。答。平等卽是
法華。法華中理人士一切衆生同得佛慧。大
慧卽是諸佛智慧。此是諸佛甚深妙境界故。
無量義名所顯示故○云云
。多寶如來證明法華願者。爲因位所發願
將何。若因位願者。玄賛引智度論。多寶世尊
無人請故。便入𣵀槃。後佛化身及七寶塔證
明法華云云准之至果位始發此願。若由之爾
者。其佛本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云云明知。
本行菩薩道時。發證明願云事
會云。因位願也。經文分明說其佛本行菩薩
道時。作大誓願等故。智度論者。成佛時又無
人請故。不果出世本懷。立當來證明願。同位
果位俱雖有發願。因位者實事也。果位者示
現也。無請不說。此卽答因位願。諸佛說法華
必可證明故。爲事發端。因緣令然。自不說之

經云。乃注過去東方○國名寶淨。彼中有佛。
號曰多寶。其佛本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
我成佛滅度之後○爲作證明云云
玄賛上文云如上
興疏云
智度論七云
。法華論中。釋今品示現淸淨國土無上。出
八義中。第八示現無量佛者。彼此佛所作業
無差別故云云爾者諸佛所作業。大師如何
釋乎。進云。彼此諸佛智。初權後實故云云
之初權後實之說法。穢土諸佛儀式也。十方
分身淨土佛也。何用初權後實之軌則乎。是
以興法師難玄賛釋如此
會云。諸佛身土互無增減。何佛偏現淨土。全
無穢上。智度論中彌陀亦同釋迦。有不嚴淨
土云等也。若居穢土者。可有三乘衆。若有二
乘者。豈無初權後實次第耶。興法師難似失
實義。何況玄賛意者。顯諸佛皆說一乘云事。
其一乘者。淨土佛多直說。或又說三乘。穢
土多初權後實也。合此云所作同故也。初權
後實者。且擧穢土邊。釋有疑處也
尋云。分身國土者。皆淨土也。論所說其淨土
分身。與此土釋迦其身平等義也。强求穢土
邊。答難無用也
答。放光時。且令見淨土邊也。釋迦分身何必
限淨土。設雖淨土。何必頗梨土乎。方知。於自
他世界。同示現淸淨國土無上故。殊現一相
歟。娑婆世界常雖穢惡。暫時成淨土。他方衆
若見之。可思長時淨土。准此推之。實又種
種土可不同
論云。多寶如來塔顯示一切佛土淸淨者○
示現有八種○五者示現無量佛○示現無量
佛者。示現彼此所作。諸業無差別故云云
玄賛云。問。何故須現無量佛乎。論云。示現彼
此佛所作業。無差別故。彼此佛業敎化衆生。
初權後實。所作同故云云
法華論注云。基云○藏法師云。十方分身目
之爲彼。釋迦之身稱之爲此。十方分身佛同
住淨土。同說一乘。同化菩薩卽是顯諸佛道
同故。名所作業無有差別。諸佛道旣同。當知
今日釋迦亦同諸佛云云
興疏云。論云。示現無量佛者○無差別故。彼
卽十方分身。此卽釋迦。十方互望彼此亦無
妨也○分身諸佛皆住淨土說於一乘。以化
菩薩卽諸佛普同之事故。云所作差別。分身
所作旣無差別。今日釋迦必同諸佛故。爾無
量佛有此意也有說。彼此佛業敎化衆生。初
權後實所作同故。此恐非也。淨土諸佛未必
先說三乘法故。不爾便違論。何時說一乘。故
前解名勝云云
水抄云。問。何要示現無量佛身乎。答。表一切
佛所作事業先權後實爲一大事因縁皆同也。
問所見國土頗梨爲地。卽是上位淨土。云何
言先權後實也。答。華光如來亦說三乘故云云
。寶塔涌現時不變淨土。分身來集時始變
淨土云云有何故乎。進云。玄賛有二故。一者
多寶順二乘示居穢土。分身順菩薩始變淨
土。二者多寶順二乘往位。分身順二乘後成
云云付之玄賛二釋。多寶報身也。可云順菩
薩及二乘後成。分身化佛也。何不順二乘及
二乘往位乎
會云。爲證明多寶塔先現。爲開塔分身後來。
是多寶本願妙經常相也。今付其事。玄賛釋
故。爾者付初穢後淨可論之。而如今難者。先
來多寶報身者。豈居穢土乎。知。今多寶化身
也。何定報身及疑問耶
玄賛云。問。何故多寶塔昇不變淨土。分身
佛集始變淨土。答。多寶示順二乘現居穢土
之相。分身爲順菩薩所以始變淨土。又多寶
順二乘之往位故居穢土。分身順二乘之後
成故居淨土云云
水抄云。言多寶示順二乘者。現苦穢相。如從
地出出生死地住空折𣵀槃也。言分身爲順
菩薩者。卽同菩薩不捨生死。何論淨與不淨。
故唯一相唯淨故也。意云。本不說淨。何復言
淨也。或世尊從初說法但爲聲聞。今流通分
中。爲化菩薩故。變淨土也。言又多寶順二乘
等者。卽四十年前未迴心已後名爲菩薩。當
時二乘之往位也。言分身順二乘之後成者。
卽迴心已後名爲菩薩。當得成佛故言後成
云云
。經文釋迦爲集十方分身。三變淨土云云
爾者分身諸佛。三度可坐乎。進云。兩坐云云
付之旣爲分身。三變淨土。如何不三坐乎」
會云。見經文初變娑婆世界成寶地。次八方
各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後又變同數。其中
初變及第三變有分身坐文。第二度雖說土
變。不云佛坐。故玄賛主變有三時。客坐有
二位云云玄賛問答此不同。欲令三變至於道
故者。主佛三變故也。再證法華文義深故者。
客佛再坐理也。各有所表。强不可疑
。玄賛中。主變有三時。客坐有二位云云
何故乎。玄賛云。欲令三變至於道故云云
之可爲三變淨土所以。何以之成再坐之義

會云。疑問是攝釋難也。答云。客佛再坐。
主三變故。擧三變所由爲答云云者。主若
不變者。客何得座。先擧所由以爲一重答。重
問云。若爾何故不三坐耶云云答之。再證法華
文義深故云云此文能遣難。文義者。阿含甚
深證甚深歟
私云。雖有攝釋問答。恐未盡疑。倩案玄賛文。
可有深意。主尊三變客佛再坐。其事互違。故
疏初問何須再坐者。雖擧再其疑從三變發
故。遮其源欲令三變至於道故答也。後問不
三坐耶者。雖擧三意以二坐爲難故。再證法
華文義深故答也
玄賛云。主變有三時。客坐有二位。問。何故主
人須三變土。答。欲顯分身佛數多故。又顯次
第至三極者。顯此一乘三乘極故。又顯本穢
土凡夫位也。初變大千表至聲聞。次變二百
萬億那由他國。表至獨覺。後更變二百。表出
二乘至一乘位極滿足故。問。客佛世尊何須
再坐。答。欲令三變至於道故。若爾何故不三
坐乎。答。再證法華文義深故。又幷多寶。卽是
三坐三證三變云云
攝釋云。疏客佛世尊何須再坐等者。問。問於
再坐何故乃答三變所由。答。客佛再坐爲主
三變。故擧三變所由爲答。言三至道似同儒
典。按論語云。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鄭康成云。言齊魯有太公周公之餘化。太公
大賢。周公聖人。今其政敎雖衰。若有明君興
之。齊可使如魯。魯可使如大道行之時云云
水抄云。言主變有三時者。初釋迦放光召分
身佛。分身佛未來之間。便作准凝。又唯變
一三千界作淨土。乃至分身來便坐座。十方
中方分身佛。猶自不盡。第二遍火急更八方
各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淸淨。第二
遍變方坐。得第一變來底佛足。第三變八方
便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土。方坐。得第二遍
來之佛。由此客佛只兩遍坐滿名二位。主人
變土方有三時。只縁第一座准凝小。兩度
始坐得第一遍佛盡。所以主人有三變土也
云云
。經文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爲待者
云云說何事乎。答。可訓。付之分身國土各有
無量菩薩。來此界時。何限一侍者乎。彼妙
音來詣之時。八萬四千菩薩所圍繞。普賢菩
薩來此土。亦以無量無邊大士爲眷屬。況無
上覺者分身來集侍者。何不幾乎。次黃金白
銀世界佛者。以羅漢支佛爲弟子。彼皆釋尊
分身也。何又不云聲聞獨覺爲侍者乎
會云。大覺化儀必應機根。十方分身皆將一
人來。豈無故乎。玄賛釋云。證經開塔不假侍
人之能。傳訊軌儀一人足辨云云勘有經云。
憶念法華經如說修行。十方佛身各有一生
補處菩薩。一人爲侍云云依此經者。唯具補
處菩薩。一世界中補處唯一人。餘衆不及故。
不可例難。卽是大會之賓客。來他方佛國之
時。所將侍者須撰勝人故*歟。唯限一人亦有
所表故。興法師釋云。顯佛法身因果無二
云云重案道理。一一諸佛各各具衆多眷屬
者。設雖廣博淨土。難以容受。妙音普賢上首
各一人也。設卒衆多眷屬。不同無數分身乎。
次黃金白銀二世界分身來云難者。准次下
可會之
經云。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爲侍者。至
娑婆世界。各到寶樹下云云
玄賛云。經是時諸佛至而交飾之。賛云。第二
化佛便坐有三。初佛侍俱來○問。何故諸佛
各唯一侍。答。證經開塔不假侍人之能。傳訊
軌儀一人足辨問。侍者何處坐。答。何須坐。
問。何故淨名待客座假燈王。釋迦延賓。侍
先坐。答。彼俗此佛故事不同云云
興疏云。所以諸佛各誰一侍者。證經開塔不
假侍人之能。傳訊軌儀。一人足辨故。顯佛
法身因果無二故云云
思惟略要法經云法華三昧法。姚秦
三藏鳩摩羅什譯
三七日一心
精進。如說修行正憶念法華經者。當念釋迦
牟尼於耆闍崛山者多寶佛在七寶塔共坐。
十方分身化佛。遍滿移衆生國土之中。一
切諸佛各有一生補處菩薩一人爲侍。如釋
迦牟尼佛以彌勒爲侍。一切諸佛現神通力。
光明遍照無量國土。欲證實法出其舌相。音
聲滿於十方世界。所說法華經者。所謂十方
三世衆生。若大若小。乃至一稱南無佛者。皆
當作佛。惟一大乘無二無三。一切諸佛一相
一門。所謂無生無滅畢竟空相。惟有此大乘。
無有二也云云
  長承三年四月六日觀禪院三十講藏俟問之
。當品經文多寶涌現之後。分身諸佛來
爾者白銀世界黃金世界分身諸佛爲悉來
集。爲當如何
兩方。若來者。披當品現文。尋分身國土。所居
者卽頗梨色之土。所化者皆大菩薩之類也。
來此界時。一大菩薩爲侍者。然黃金世界
者。黃金之地。以聲聞爲所化。白銀世界者。白
銀之土。以縁覺爲侍者。若爾所化非大菩薩。
國土非頗梨色。以知。彼世界諸佛不來云事。
若由之爾者。或云盡還集一處。或說悉已來
集。若有不來之佛者。*如何可消經文乎
會云。金銀等世界分身。可來集也。廣指十
方。說盡還集一處故也。但彼土唯有聲聞辟
支佛者。若是於漸悟大菩薩。借本名說二乘
*歟。若不爾者。*如何佛出世之時。都無菩薩
乎。補處不繼位。佛家可斷絕。種種疑難不
可稱計。然者可有菩薩之義者必然也。付之
案之。借彼名說之。會釋依佛地論等。或又
彼佛本願殊度二乘故。隨增擧之歟。或隱少
隨多歟。黃金白銀世界者。本土相也。頗梨
爲地者。此經時暫時現其相歟。不爾者。若干
世界何唯一類一相耶
別尋云。白金黃銀世界者。淨土歟。穢土歟。若
云淨土者。有經中。黃金世界辟支佛入無餘
𣵀槃。白銀世界得支佛果云云淨土豈有此等
事乎。若穢土者。說國土相非穢土分。況目連
尊者不見彼國土。若穢土者。豈不見乎。是以
人師淨土云云*如何
會云。淨土也。其淨土者。三界之中好世也。如
彌勒出世土。二乘入滅無失。若又菩薩示現
者。彌非疑。或黃金白銀莊嚴者。暫變所現也。
二乘等事者。其土實事也。次目連尊者初不
知事者。以佛神通力隱覆故也。後遂見之者。
是自力歟
日本法師所齎到。當宗相違疑問二十七條
目。憑敎理答與釋之具列於左。皆先擧彼
疑。次陳其答。諸有未當專誤刊正耳
  四明天台敎沙門智禮上
第四問云。寶塔品依多寶本願分身悉來集
云云疑者云。大論明釋迦分身土云。白銀世
界純有支佛。黃金世界純有羅漢云云彼土諸
佛皆悉來耶。若來者。佛光所照分身國土。
皆以頗梨爲地。不云白銀黃金。又分身土有
諸菩薩。分身來時。將一菩薩而彼二土不言
有菩薩乎。若云不來者。卽違盡還集一處之
願。又違悉已來集之文。有遮難云。約多分
云盡集悉來。或云頗梨爲地。有諸菩薩。如置
緑豆爲烏頭聚中。以少從多。名烏頭聚。重
難云。若約多分還招巨害。彼方佛土唯有一
乘之文。聲聞菩薩皆成佛道之言。亦應從多。
若爾卽同五性宗意。答曰。經論相違。其例不
少故。不須和會也。今若强會者。此經獨云皆
以頗梨爲地。何妨樹木宮殿。或純黃金白銀。
亦得名黃金世界也。又本居之土雖無菩薩。
欲來集時。爲同諸佛故。將化菩薩來爲侍者。
應無妨也。又諸佛土唯云菩薩充滿者。蓋約
今經開顯意説。但化菩薩不爲二乘。直名二
乘而爲菩薩。有何不可乎云云
。十方分身國土。爲是淨土。爲當云何。答。
若淨土者。一大千界百億國土。化境同故。淨
穢不殊。釋迦旣在穢土。分身何居淨土。況千
界塵數菩薩。請弘經於分身國土。彼土若淨
土者。何煩請弘經乎。若由之爾者。分身來
集之時。三變土田。令成淨土。分身本在穢土
者。何必變淨土乎。依之先德分身國土。皆淨
土也云云
會云。此事雖難量。可通淨穢二土。所化機根
無數也。何唯穢唯淨乎。況他方皆淨土者。娑
婆世界亦可非釋尊所化。就中本願深濟穢
土。多分專可濁世。今經時相者。不必定量
上題抑來會之分身。是他方能化也。何於娑婆
世界百億四天下爲疑乎
經云。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卽見東方五百萬
億那由多恒河沙等國土諸佛。彼諸國土皆
以頗梨爲地。寶樹寶衣以爲莊嚴。無數千萬
億菩薩充滿其中。遍張寶幔。寶網羅上。彼國
諸佛。以大妙音而説諸法。及見無量千萬億
菩薩遍滿諸國。爲衆説法。南西北方四維上
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云云
法華玄論九云。又有四句。一者土淨而乘
一。如七寶世界。但化菩薩。二土穢乘三。如五
濁刹。三土淨乘三。如身子成佛及中下根人
淨土成佛有三乘敎。四土穢乘。一未見別文。
阿輸闍國七歳已上皆學大乘。亦其事也云云
道神足無極變化經下云。目揵連。於是三千
大千刹土東方。去是四天下萬二千四天下。
其四天下世界名無盡○復次目連。彼世界
人在一座皆得六通之證○在虛空中去地七
仞。坐於虛空便般泥洹。身中出火還自燒身
○其地皆黃金○彼土如來則我身是。復次
目連。於是三千大千刹土南方。去是萬八千
四天下世界○其世界有三寶。黃金。白銀。水
精○於彼刹土沒。生於空無佛處○皆當得
辟支佛。則是我身是○云云可見下文
。淨土中可有諸山等乎。若有者。諸敎明淨
土相。地平如掌。無有高下云云何有諸山等
乎。況見經文。三變土田淨土無大小諸山等
云云是以今玄賛破古人義。云據實山處亦變
令無。餘處難屬累經中義。付淨穢有殊難。若
由之爾者。玄賛引大般若經大蘇迷盧山大
輪圍山文。卽成上位佛可有攝釋四
善根所見土。或他受用土有諸山云云加之見
經上下。今品云汝往詣耆闍崛山。提婆品詣
靈鷲山云云壽量妙音等亦有此文
會云。諸佛淨土者。坦然平正也。論多分諸山
不可有。但若以佛本願可有其相。或又暫時
可現之。玄賛攝釋卽其證也。然猶三變土田
之時無此事。經正遮之故。就中本有山川○
谿谷。變爲瑠璃地。還又有其願者。可非希
奇。但寶塔以下品言靈山者。義決云諸山者
據本相説云云玄賛意亦同之
尋云。上位土有山者。若同所穢土有山故。卽
之而現歟。答。設爾有何過。且於靈山説法
時。地上菩薩一身通在報化二土。如此時。多
能化佛身所居器界本質一。其相大小勝劣
隨二土遙異也。然而本是山窟等故。報土邊
猶爲殊勝廣大山窟山現*歟。設又淨土邊雖
無其相無失。今少分可有此事示其相也。大
蘇迷盧山等又此類也。若全不卽穢土者。雖
有大山。何呼蘇迷盧山名乎
問。依分別煩惱。地有高下。報土中何現其相
乎。答。推云。爲七地以前分段身菩薩。暫時現
此相歟。如彼報身佛暫現少年童子等形
經云。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
瑠璃爲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
蓮次第嚴飾○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眞憐陀
山。摩訶目眞憐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
山等諸山王云云
玄賛云。經亦無大海至諸山王。賛曰。變惡土
也。亦有解云。下言。令菩薩於鷲峯山。散華
者。不變會處故。所以上言唯留此會。此理不
爾。上言。唯留此會。衆堪聞法故。五趣皆移。
豈復待客。變土爲淨。獨留山處雜穢。以示於
客。必無此事。據實山處亦變令無。下言令於
山中散華者。説靈山處故。又以淨覆穢名之
爲穢。未發心見穢。已發心見淨。隱穢淨彰名
之爲移。移相移心故。但言移諸天人置於他
土。不言移惡處置他土故。設諸人天亦似移
故。又下文。珠龍宮出。華現山中。何處有
山已移之。故大般若經第三卷。云三千大千
世界蘇迷盧山。大蘇迷盧山。輪圍山。大輪圍
山。大蘇迷盧卽成上位佛土中有
攝釋云。疏上位佛土中有者。爲四善根位所
現土有此山也。對餘凡等名爲上位。又上位
者。卽他受用土亦有山也。所以經云摩訶迷
盧。若不爾者。何假復致摩訶之言。又壽量品
云在靈鷲山。故知。他受用土有山也。若爾者。
何故經云移山。答。移彼化土諸山也。又解。他
受未必有山。言摩訶者。亦是多議。如*言大
比丘衆。多得大名。此亦爾云云
鏡水抄云。言大般若經第三等者。問。須彌四
寶所成。何須變乎。答。衆穢土衆生所居處
故。亦須變也。問。如何淨土而得有山。答。或
是四加行位。大化土中有此土。對餘凡夫
名上位。或是初地他受用土中有。所以疏
言上位佛土中有也。意噵。大化淨土及報土
有山。尙自約本處。何妨此間小化土中説山。
亦依本處説乎。又壽量品云常在靈鷲山及
餘諸住處等云云
。經文身出妙香遍十方國云云爾者説分身
佛事歟。進云。玄賛釋迦自出云云付之見經
文。其寶樹下。諸師子座。佛坐其上。光明嚴飾
○身出妙香遍十方國等云云分身諸佛從身
出香。況正法華云。諸導師衆座師子床○柔
軟美香薰於十方云云此文明分身出香。是以
興法師難此釋
會云。玄賛有二釋。或釋迦自出。或分身出香
云云初釋者。此土主故嘆其勝德云歟。次下
文。吿諸大衆我滅度後云云此釋尊語也。上
文似連續。後釋者。我分身以下。廣明分身
事。光明○飾嚴身出妙香。皆從上句無中絕
故也。然而賛主取前釋歟。文云。乍長讀文似
分身出香。長行但有釋迦燒香以待客。非客
出香以設主。故此應知。非定客出云云以上
文爲難事。玄賛一註許之。還遂不爲重過。長
行中燒大寶香者。此界敎主待客佛之相也。
准彼思此。身出妙香。亦本土世尊所現云歟」
玄賛云。經身出妙香至令法久住。賛曰。顯身
出香利生説法。或釋迦自出。或分身出香。乍
長讀文。似分身出香。長行但有釋迦燒香以
待客。非客出香以設主。故此應知。非定客
云云
水抄云。言顯身出妙香者。經言身出妙香。准
疏主意。釋迦出香也。准前長行。釋迦燒香待
客。主人之禮如此。不同長行。長行釋迦燒大
寶香。此頌中身上出香。准此分身出香道理
長也。佛所行所座處。自合有香言。非定客出
者。通兩勢文分身出五分法身香薰。靈山會
衆生。總皆喜悅。此事不難云云
興疏云。經自身出妙香至令法久住者。述云
有説。釋迦身出香。非客出香。以延賓主
故。不爾便違長行。但有釋迦燒香以待客故。
此恐非也。旣歎佛座之德。應分身佛出香利
生故云云
。今品中對比勝劣出六對。爾者對比説
難中初一頌者。爲説神通事將何。玄賛神通
事也云云對比説難初頌者。諸餘經典數如恒
沙。雖説此等。未足爲難云云以説餘經。何忽
爲神通所作耶。會云。玄賛云。不同前四神通
可得者。總指四行頌四箇事。其語頗廣。隨
宜可得其心。故鏡水抄會云。初頌非神通約
多分説云云或可云。第一句佛神通力所加被
也。若不爾者。誰人以自力。説恒沙經典乎。佛
力自力雖異。皆是神通力也。故水抄云。或可。
説餘經如説般若。佛加故。故言神通云云
無失
經言。諸餘經典數如恒沙。雖説此等。未足爲
難。若攝須彌擲置他方無數佛土。亦未爲難。
若以足指動大千界。遠擲他國亦未爲難。若
立有須。爲衆演説無量餘經。亦未爲難。若佛
滅度後。於惡世中能説此經。是則爲難云云
玄賛云。經諸餘經典至是則爲難。賛曰○初
五頌對比説難○此初也。初四句擧易。後一
對比。此經難信。難解難入。理智深妙故。陶練
難成。不同前四神通可得云云
水抄云。言前四神通等者。第一諸餘經典數
如恒沙。二若接須彌如一箇人以神通力攝。
得須彌擲置他方。亦未爲難。三若一箇人以
神通力。以足指動大千界。遠擲他國。亦未爲
難。若四一箇人得神通。若立有頂三有之頂。
説二乘法。於理未極。亦未爲難○初頌非神
通。約多分説。或可。説餘經如説般若。佛加
被故。故言神通。今説。滅後故言難也云云
  以寫本一■了
  春日社新造屋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
十六
金藏院本願
料紙顯定房權大僧都沙汰之
永祿二年己未十月十三日 春信淸胤
朱書云
寬政第七乙卯春二月初六以寫本一■之
 玉手國枝 


法華經開示抄二十八帖之內第十七

  提婆品
1 提婆品羅什譯歟事
2 四本違三事
3 時世人民壽命無量事
4 天王如來&T047368;別事
5 今品可説乘平等耶事
6 啓多寶佛當還本土事
7 文殊往龍宮時分事
8 忽有華現事
9 文殊禮多寶歟事
10 文殊禮分身耶事
11 以龍及女可爲德耶事
12 十信八相龍女成道證歟
13 可許速疾成道耶事
14 龍女成道現證利歟事
15 龍女成道四類益事   以上十五帖
法華經第五卷開示抄提婆品
  ◎提婆品
。宗家意。見行提婆品爲羅什所譯將如何。
答。玄賛非什公所譯云云付之傳印度之正本。
翻貝葉之眞文。譯家有何故。輒可除一品
哉。就中云仙人弘經。云龍女成佛。勝妙速疾
力。專在此品。設略餘品誰捨此品。是以寶唱
錄中。什公具譯二十八品。僧叡開爲九轍也
云云天台智者禪師依用彼説若爾玄賛解釋
有何證據乎
私云。鳩摩羅什所翻唯二十七品。闕無提婆
逹多品者。玄賛引道惠宋齊錄。詳明其始末。
法意眞諦兩譯此品之中。正所安寶塔品後
者。則彼梁朝家依之所翻也。草堂流布之
時。無此品之事者。古來無諍。若實有所譯
者。何故不行于世。而寶唱錄有二十八品者。
無指誠説歟。天台守一説。何必及會釋。但什
公不翻之故。嘉祥雖作三釋。賛主不許。自釋
云。但是什公梵本脫差脫。邊國訛鄙多脫錯
云云若爾。梵漢聖敎本多亂脫。自致謬錯。
非譯家故意。何拘所説要不哉。重尋云。天
台依寶唱錄。大師用道惠説。二家錄中寶唱
説者。次第委悉遮表分明也。道惠只付見行
二十七品。謂都不翻。而至寶唱者。長安宮人
請此品。淹留在內云云意者。三藏雖翻。宮人
有別故。別留此一品。祕在禁中。不傳于世
也。其故雖不分明推之大王求法顧世機嫌
歟。或又逹多授&T047368;龍女成道者。超餘經勝他
品。貴重之餘。宮人淹留歟。此說旣有由來。何
況文句云見長安舊本云云天台正見羅什之
眞本。現有此品歟。誰諍之耶
會云。傳燈之道。弘濟爲懷。豈依少縁空忘大
利哉。翻經館之席。八百學徒受旨。逍遙園之
庭。三千大衆唄讃。什師在高放光講經。其
時隱天授一品者。一部科文可失首尾。若
其席雖講。後時除之者。來會大衆普皆聽受。
利根聽慧之人。誦而可傳。設雖不及全文。寧
不聞大旨乎。不&T047368;品題耶。祕而淹留似嬰兒
戲但天台所用。定可有深旨。今只依玄賛。聊
述一隅。次見長安舊本者。南岳禪師在寶塔
品後。次第相應。如翻出草本爲言不云直見
其本歟。自後秦至大隋數百年。國亡時移。其
幾許。譯寮最初之本。恐難傳顗師之室

重尋云。法護三藏在前譯之。其本旣有天授
品。羅什所持本。若無此品者。何不疑耶。爰
以。非本脫落歟
答。法護在晋。羅什在秦。晋國所譯何必傳姚
秦乎。設又雖知自本差脫。輒難改易。東域得
梵本。甚希有之故也。況如此難者。法護經旣
有此品。世知大王求法等事耶。設雖淹留
新翻之一品。無祕藏之益*歟
  九轍之事。寶唱似爲二十八品證。然而其
意未詳。無指天授品所説故也。具如屬累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