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INBUDS
|
古今譯經圖記 (No. 2151_ 靖邁撰 ) in Vol. 00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行番号:無/有] [返り点:無/有] [CITE] No. 2151 大唐翻經沙門釋靖邁撰 後漢劉氏都洛陽 惟孝明皇帝以永平三年歳次庚申。帝夢金 人項有日月光飛來殿庭。上問群臣。太史傅 毅對曰。臣聞西域有神號之爲佛。陛下所夢 固其是乎。至七年歳次甲子。帝勅郎中蔡愔 中郎將秦景博士王遵等一十八人西尋佛 法。愔等至印度國。請迦葉摩騰竺法蘭共還。 用白馬馱經并將畫釋迦佛像。以永平十年 歳次丁卯至于洛陽。帝悦造白馬寺。至十四 年歳次辛未正月一日。五岳道士楮善信等 負情不悦。因朝正之次表請較試。勅遣尚書 令宋庠引入長樂宮。帝曰此月十五日大集 白馬寺南門。爾日信等以靈寶諸經置道東 壇上。帝以經像舍利置道西七寶行殿上。信 等遶壇涕泣稽請天尊詞情懇切。又以栴檀 柴等燒經。冀經無損以爲神異。然所燒經並 從灰燼。先時昇天入火履水隱形皆不復能。 善禁呪者呼策不應。時太傅張衍語信曰。所 試無驗即是虚妄。宜就西域眞法。時南嶽道 士費叔才等慚忸自感而死。時佛舍利光明 五色。直上空中旋環如蓋。遍覆大衆映蔽日 輪。摩騰法師先是阿羅漢。即以神足遊空飛 行坐臥神化自在。時天雨寶華及奏作衆樂。 感動人情大衆歡悦。摩騰復坐法蘭説法。時 衆咸喜得未曾有。時後宮陰夫人王婕妤等。 一百九十人出家。司空陽城侯劉善峻鎭遠 將軍姜苟兒等。二百六十八人出家。四岳道 士呂慧通等。六百二十人出家。京都男女張 子尚阿潘等。三百九十一人出家。帝親與群 官爲出家者剃髮。給施供養經三十日。造寺 十所。城外七寺城内三寺。七寺安僧三寺安 尼。具如漢明帝法本内傳説 沙門迦葉摩騰。中印度人。婆羅門種。幼而敏 悟兼有風姿。博學多聞特明經律思力精博 探鉤深敷文析埋。毎有新義出於神表。 嘗遊西印度有一小國。請騰講金光明經。俄 而隣國興師而來。既將踐境輒有事礙兵不 能進。彼國兵衆疑有異術密遣使覘。但見君 臣安然共聽其所講大乘經明地神王護國 之法。於是彼國既覩斯神驗請和求法。時蔡 愔等殷請於騰。騰遂與愔等倶來。見帝於洛 陽。以永平十年歳次丁卯。於白馬寺譯。四十
以導時俗。騰後終於洛陽 沙門竺法蘭。中印度人。少而機悟淹雅博愛。 多通禪思毘尼莫不窮妙。誦經百餘萬言。學 徒千餘。居不求安常懷弘利。戒軌嚴峻衆莫 能窺。遇愔求請便有輕擧之志而國主不聽。 密與騰同來間行後至。以漢明帝時初共騰 譯四十二章經騰卒。蘭以永平十一年歳次
西域胡人。法蘭既至時以追問。蘭曰。此是劫 燒之灰。又將優填王栴檀像樣至洛。帝即勅 令圖寫供養 沙門支婁迦讖。月支國人。操行純深性度開 敏。禀持法戒諷誦群經。志在宣弘遊方化物。 以桓帝建和元年歳次丁亥。至靈帝中平三
法要弘道之士。河南清信士孟福張蓮等筆 受 沙門安清字世高。安息國太子。王薨讓國於 叔出家遊方。以漢桓帝建和二年至止。未久 大善漢言。初自稱前身出家。有一同學性多 瞋恚。高曰。卿以此故當受惡形我必相度。乃 與辭曰。吾往廣州以償宿對。既至番禺路逢 少年拔刀向高。高笑而言曰。故來相償耳。遂 引頸受刃。於是還復高身。譯經如故。久之乃 曰。須度昔日同學。遂行達亭湖廟。廟神 嚴烈船人祈廟。降呪呼高曰。昔與子同學今 壽盡旦夕。恐此醜形穢於江湖。當死山西澤 中。又懼墮地獄。今有絹千匹及雜寶等願爲 營塔。欲現醜形恐衆人懼。高曰。但現無苦。 神遂出頭乃是大蟒。高向之胡語并爲讃唄。 蟒悲泣而退。高時達豫章即爲造寺。創基之 始有一年少。高前受呪願訖因忽不見。高曰。 彼得離惡形也。後人山西澤中見一死蟒頭 尾數里。今潯陽郡有蛇村是也。高又往廣州 尋前世害己年少尚在。共説宿縁曰。猶有餘 報當往會稽畢之。隨高至彼市中有亂相打 誤著高頭而死。尋于衆録序高之事互有出 沒。將以神迹難知見聞異耳。自桓帝建初二 年歳次戊子。至靈帝建寧三年歳次庚戌。譯
沙門竺佛朔印度人。識性明敏博綜多能。以 靈帝嘉平元年歳次壬子。於洛陽譯。道行經
優婆塞都尉安玄。亦號安侯騎都尉。安息國 人。志性貞白深有理致。博誦群經並通幽旨。 以靈帝光和四年歳次辛酉。於洛陽譯。法鏡
沙門支曜西域人。博達群典妙解幽微。京洛 之間挹其風彩。以靈帝中平二年歳次乙丑。
沙門康巨西域人。心存遊化志在弘經以靈 帝中平四年歳次丁卯。於洛陽譯。問地獄事
共安玄對譯善閑梵言。以靈帝中平五年歳
而不煩存本巧妙 沙門康孟詳西域人。有慧學之譽。以獻帝興 平元年歳次甲戌。至建安四年歳次己卯。於
沙門竺大力西域人。情好遠遊無憚艱險。弘 道終日未以爲勞。以獻帝建安二年歳次丁
毘羅衞國得中本起經齎來至洛。以獻帝建
失譯人名一百二十三部合一百四十八卷。 並出古舊二録及道安失譯并僧祐三藏記費 長房三寶録並紀於漢録後。雖不知譯人經 是正經。讐校梵文允合眞理。還依舊録附之
沙門曇柯迦羅者。此云法時印度人也。幼而 才敏質像璝瑋。尋讀一覽文義悉通。善四圍 陀妙五明論。圖讖運變靡所不該。自謂在世 無過於己。嘗入僧坊遇見法勝毘曇。慇懃尋 省莫知旨趣。乃深歎曰。佛法鉤深。因即出家 誦大小乘經及諸毘尼。以文帝黄初三年。歳 次壬寅遊化許洛。覩魏境僧衆全無律範。遂 以齊王芳嘉平二年歳次庚午。於洛陽更集
沙門康僧鎧者。印度人也。廣學群經義暢幽 旨。以嘉平四年歳次壬申。於洛陽白馬寺譯
高貴郷公正元元年歳次甲戌。於洛陽譯
貴*郷公甘露三年歳次丁丑。於洛陽白馬寺
優婆塞支謙字恭明。月支國人也。漢末遊洛。 謙該覽經籍及諸技藝善諸國語。細長黒痩 白眼黄睛。時人語曰。支郎眼中黄形躯雖細 是智嚢。武烈皇帝以其才慧拜爲博士。輔導 東宮甚有裨益。以黄武二年歳次癸卯。乃至 建興二年歳次癸酉。正舊譯新凡一百二十 九部合一百五十二卷。然謙譯經典深得義
沙門維祇難者。此言障礙。印度人也。學通三 藏妙善四含。以遊化爲業。與竺律炎發自西 域因到江左。以黄武三年歳次甲辰。於武昌
維祇難同遊呉境。以武烈皇帝黄龍二年歳
印度。年未齒學倶喪二親。至性篤孝著聞於 國。服畢入道厲行清高。弘雅有量篤志好學。 解通三藏慧貫五明。辯於樞機頗屬文翰。以 呉初染佛法大化未全。欲使江左興立圖寺。 遂以武烈皇帝赤烏四年歳次辛酉。杖錫建 康。營立茅茨設像行道。至十年歳次丁卯。呉 國以爲矯異。有司奏聞。帝召問會。佛何靈驗。 會曰。如來雖復遷迹千載遺骨舍利神耀無 方。是以育王起八萬四千塔。帝曰。若得舍利 當爲起塔。如其虚妄國有常刑。會遂殷請三 七日乃獲舍利。五色耀天光明出火。作大蓮 華照耀宮殿。帝自執瓶寫于銅槃。舍利衝 *槃。*槃即破碎。擧朝群臣莫不驚肅。又置舍 利於鐵砧使力者撃之。砧鎚倶陷舍利無損。 帝大敬悦。即造舍利塔及建初寺。然會播四 依之徳弘十地之功。感舍利於帝宮則三呉 之塔爰立。挫張𦸸之洪辯則五湖之寺斯存。 折帝皓之捷縱。震梵響之幽唄。以呉太元二
沙門支彊梁接者。此云無畏。西域人。以五鳳
失譯人名經一百一十部合二百九十一卷。 勘于群録并僧祐三藏記費長房三寶録並紀 於呉後。雖不委譯人善知譯時代。研味三藏 允合眞理。還依先録紀之呉後謂雜譬喩經
*大唐翻經沙門*釋靖邁撰 西晋司馬氏都洛陽 沙門竺曇摩羅察。此言法護。本姓支。後改姓 竺。月支國人。八歳出家甚有識量。天性純懿 操行精苦。篤志好學萬里尋師。屆茲未久。而 博覽六經遊心七籍。解三十六種書。詁訓音 義無不備識。日誦萬言過目咸記。妙閑三藏 奉經遊方。先居燉煌後詣京洛。自晋武帝太 始元年歳次丙戌。訖于敏帝建興元年。爰曁
遠筆受 沙門彊梁婁至者。此云眞喜。西域人也。志情 曠放弘化在懷。以晋武帝太康二年歳次辛
幽鑒無滯剋暢玄門。以晋武帝太康二年歳 次辛丑訖。惠帝光熙元年歳次丙寅。於雒陽
元年歳次辛亥。於倉恒水南寺譯。放光般
學僧詣王讒仕行。云經非佛説。仕行于時即 求燒經爲證。王即許焉。於是積火焚之投經 火中。火滅經存更増光淨。王臣驚駭咸稱神 感。遂送達此 沙門竺叔蘭者。西域人也。解標衆望行潔群 先。於晋惠帝世遊化之雒於*雒陽譯。異毘
才思㑺徹敏朗絶倫。誦經日八九千言。研味 方等妙入幽微。世俗墳素多所該貫。乃於長 安造立精舍講習爲業。太宰河澗王顒鎭于 關中極師敬之。俊又之士咸伏其徳。祖既博
沙門支法度。於晋惠帝永寧元年歳次辛酉。
以度語爲業。於晋武帝太康年至懷帝永嘉 末年。諮詢法護爲之筆受。及護沒後眞遂自
共法炬等。在*雒陽出經四部合十三卷。樓
初共立同出。立沒後炬遂自出經。一百三十
房三寶録並云。西晋惠帝元康年中譯。謂
沙門白尸梨蜜多羅。此云吉友。西域人國王 之太子。以國讓弟遂爲沙門。天姿高朗風神 俊邁。儀貌卓然出於物表。以晋元帝世來遊 建康止建初寺。丞相王導見而奇之。導嘗詣 蜜多羅吉友解帶偃臥。及尚書令卞望之至。 吉友乃斂容端坐。有問其故。蜜多羅曰。王 公風道期人。卞令軌度格物。故其然耳。内外 博通應對辯捷凡是。晋朝令僕王公莫不雅 重。皆所歎伏。善呪術能梵唄。世號高座法師。
武帝太元六年歳次辛巳。至太元二十年歳 次乙未。於楊都謝鎭西寺譯出經一百一十 一部合一百一十二卷。其中或有自譯。或從
沙門瞿曇僧伽提婆。此言衆天。罽賓國人。風 彩可範。樞機有彰。沈慮四禪研心三藏。初 於符秦帝固建元十九年歳次丁亥。譯阿毘
六年歳次辛卯化遊江左。沙門慧遠請入廬
流名士莫不造席。以其年冬十一月。爲將軍 東亭侯王珣。集楊都名徳四十沙門釋*慧持
合一百六十七卷 沙門迦留陀伽。此云時水。西域人。弘喩有 方懷道遊國。以晋孝武帝泰元十七年歳次
羅衞國人。甘露飯王之苗裔。五歳出家。日誦 數千言。博學群經多所通達。禪律馳譽。同學 僧伽達多閉戸坐禪。忽見賢來驚問何來。答 云。暫至兜率致敬彌勒。言訖便隱。後數現神 變。方知證不還果。時有秦僧智叡請賢還國。 賢即許焉。乃附舶循海而行經一島下。賢指 曰。可止於此。舶主不肯。二百餘里爲風所吹 還至賢所指處。衆人方知神異。後遇便風同 侶皆發。賢不聽動。先發之者皆悉傾覆。又於 夜中忽發衆皆不肯。賢自牽一船獨發。其不 發者悉被賊害。既達於此與羅什相見。什所 有疑必就諮決。盛行禪業。後往廬山復適江 陵。凡所經歴數言未然。初衆人不信後皆如 説。儀軌率素不俟華好。志韻清遠雅有淵 致。以晋安帝隆安二年歳次戊戌。至宋永初 二年辛酉。於楊都廬山二處。譯大方廣佛華
沙門曇摩卑。晋云法愛。以晋安帝隆安四 年歳次庚子。於楊都尚書令王法度精舍。沙 門僧遵等二十餘徳。請曇摩卑。譯雜門律事
有志。履道苦節。爲人青眼。世號青目律師。先 在龜茲弘闡律藏。四方學徒競往師之。鳩摩 羅什亦預在徒。於是杖錫流沙冒險東入。以 姚秦弘始八年既達關中。什仍師禮。羅什去 世以晋安帝義熙年中。乃適壽春止石澗寺
孝忠貞。及受大戒志行明敏儀軌整肅常慨 經律舛闕誓志尋求。以晋安帝隆安三年歳 次己亥。歴遊印度敬奉靈跡。學梵書語研究 奧旨手抄梵文。以晋義熙元年歳次乙巳。汎 海而還達到楊都。於道場寺譯大般泥洹經
沙門祇蜜多。西域人。識性通敏聰達宏遠。志
居士竺難提。此言喜。西域人。志道無倦履遠 能安。解悟幽旨言通晋俗。以晋恭帝元熙元
善通方語妙稱經微。以晋恭帝元熙元年歳 次己未二月。譯無量壽至眞等正覺經一部
藏集記及費長房三寶録。並云。是晋代失譯
*大唐翻經沙門*釋靖邁撰 秦符氏都長安 沙門曇摩特。此言法海。西域人。善持律藏妙 入契經。以符秦建元三年歳次辛未。共竺佛
竺佛念等。以符秦建元四年歳次壬申。於長
建元五年至七年歳次乙亥。共竺佛念佛護
淵懿之量。歴尋名師備集三藏博覽衆經。暗 誦毘婆沙貫其妙旨。浪志遊方觀風弘化。以 符秦建元十七年歳次乙酉來入關中。共釋
郎趙文業筆受 沙門曇摩蜱。此言法愛。印度人。器宇明敏 志好弘誘。以符秦建元十八年歳次丙戌。與 竺佛念共於長安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抄一
離俗。聰慧夙成。研諷經典以專精致業。遍 觀三藏暗誦阿含。博識洽聞靡所不綜。外國 遠近咸共推伏。少而觀方遍渉諸國。常以弘 化爲務。以符秦建元年中達于長安。堅先聞 提譽深見禮接。以建元二十年歳次戊子。堅
秦姚氏都常安 沙門竺佛念涼州人。弱年離俗。志業清高外 和内朗。通鑒明敏綜習群經尤工蒼雅。家世 西河洞曉方語。梵秦音義莫不博洽。符秦建 元年與跋澄等同入長安。爲等度語。於符姚 二代爲譯人之宗。然念自符秦建元十年歳
學長而彌篤。神爽高雅該覽經律。陶思八禪 遊心七覺。明悟出群幽鑒物表。欲苦節求果。 天神悟云。何不觀方弘化而獨守小善。於是 歴遊諸國。遂以曠濟爲懷。常有聖僧或五或 三。執錫自空詣法稱談話。以晋安帝隆安年 中達于廣州。於白沙寺爲清信女張普明譯
沙門鳩摩羅什婆。此言童壽。本印度人。父以 聰敏見稱。龜茲王聞以女妻之。而生於什。 什居胎日母増辯慧。七歳出家日誦千偈。義 旨亦通。至年九歳與外道論義。辯挫其邪鋒。 咸皆愧伏。年十二有阿羅漢奇之。謂其母曰。 常守護之。若年三十五不破戒者。當大興佛 法度無數人。又習五明論四韋陀典。陰陽星 算必窮其妙。後轉習大乘數破外道。遠近諸 國咸謂神異。母生什後亦即出家。聰拔衆尼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行番号:無/有] [返り点:無/有] [CI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