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宋高僧傳 (No. 2061_ 賛寧等撰 ) in Vol. 50

[First] [Prev+100] [Prev] 815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3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法爲己任者。實一代之偉人焉。是以天下
言行事者。以南山爲司南矣。丁乎大暦
新舊疏家互相短長。勅集三宗律師重加定
奪。時如淨爲宗主判定二家。當建中中始
言楷正。號僉定疏是也。至今東京三宗並
盛。至於秉法出沒不倫。殊塗同歸。師資尚
異。至若成公演化靈㠋敷揚。不離三輔之
間。倶僝百工之巧。文綱道岸自北徂南。發
正輔篇從微至著。道流呉會實頼伊人。淨
公作評家之師。源尚致感通之瑞。或抗表
論沒官之物。或成圖證結界之非。或傑立
一方。或才雄七衆。述鋒芒之義記。出豕
亥之疑文。或&T017095;帖紛拏。或整齊齟齬。若匪
乘時之哲。便應逸氣之英。不令像運之中
微降年唯永。終使壽星之下照法命唯長。道
假人揚其在茲矣。近以提河水味轉不如
前。座像塵埋仍觀更沒。大小乘之交惡。上中
下之相凌。活寄四邪行違七聚。威儀既缺
生善全虧。謂律爲不急之文。放僧落自由
之地。馬令脱轡象闕施鉤。不習律儀難
調象馬。遂令教法日見凌夷。短則行果微
亡。折則年齡減少。合夫洪範中凶短折也。
又曰。慈父多敗。子脱或翻惡歸善。變犯成
持。或衆主之勸修。或名師之訓導。假王臣之
外護。必法教之中興。如是則同五福中之一
壽五考終命歟。又曰。嚴家無格虜。故云。毘
尼是正法之壽命焉此科所班乃是錬金液
轉還丹之手。勸人服之。使其近添其壽
遠則昇仙。故我世尊凡制一戒獲其十利功
徳。意在令正法久住耳
*宋高僧傳卷第十六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宋左街天壽寺通慧 大師
賜紫沙門賛寧等奉 勅撰 
  護法篇第五正傳十八人
附見一人
唐京師大莊嚴寺威秀傳
釋威秀。不知何許人也。博達多能講宣是
務。志存負荷勇而有儀。其於筆語掞張特
推明敏。無何天皇即位。龍朔二年四月十
五日。勅勒僧道咸施俗拜。時則僧徒惶惑
罔知所裁。秀嗟教道之中微。歎君玉之
慢法。乃上表稱沙門不合拜。徴引諸史爰
歴累朝抑挫。朝纔發令夕又改圖。皆非遠
略也。方引經律論以爲量果。詞皆婉雅理
必淵明。如云故出家不存家人之禮。出俗
無霑處俗之儀。其道顯然百代不易之令典
也。表上勅百官集中臺都議其事。時朝宰
五百三十九人請不拜。三百五十四人請拜
時大帝至六月。勅不拜君而拜父母。尋亦
廢止。秀之爲法實謂忘身乎。抗表之際當
年四月二十一日也。時京邑僧等二百餘人
往蓬莱宮申表上請。時相謂秀等曰。勅令。
詳議拜否未定。可待後集。秀等乃退。於是
大集西明寺。相與謀議。共投啓状聞諸達
官貴戚。若救頭然。時宣律師上雍州牧沛
王。啓別上榮國太夫人啓等秀之批鱗。所謂
以身許法也
唐京兆大興善寺復禮傳
釋復禮。京兆人也。俗姓皇甫氏。少出家住興
善寺。性虚靜寡嗜欲。遊心内典兼博玄儒。
尤工賦詠善於著述。俗流名士皆仰慕
之。三藏地婆訶羅實叉難陀等譯大莊嚴華
嚴等經。皆勅召禮令同翻譯綴文裁義。實
屬斯人。天皇永隆二年辛已因太子文學權
無二述釋典稽疑十條。用以問禮。請令釋
滯。遂爲答之。撰成三卷。名曰十門辯惑論。
賓主酬答剖析稽疑。文出於智府。義在於
心外。如斯答對堅陣難摧。赤旛曳而魔黨
降。天鼓鳴而脩羅退。權文學所擧稽疑數義
也。於餘則難在禮殊易何邪。蓋不知教有
弛張文存權實。謂爲矛盾。故行弔伐之師。
如小偏裨須請軍門之命。無二既披來
論全釋舊疑。乃復書云。續晨鳧之足鑿混
沌之竅。百年之疑一朝頓盡。永遵覺路長
悟迷源。爇煩惱之薪。餐涅槃之飯。請事斯
語以卒餘年云。此雖一時之解紛。實爲萬
代之龜鑑也。禮之義學時少比儔。兼有文
集行於代。加復深綜玄機特明心契。作眞
妄頌問天下學士。撃和者數人。當草堂宗
密師銓擇臻極。唯清涼澄觀得其旨趣。若
盧郎之米粒矣。餘未體禮師之見。故唐之
譯務禮爲宗匠故惠立謂之譯主。譯主之名
起於禮矣。妙通五竺融貫三乘。古今所推
世罕倫匹。其論二軸編入藏。酬外難之攻。
但用此之戈盾也矣
唐京兆魏國寺惠立傳
釋惠立。本名子立。天皇改爲惠立。俗姓趙
氏。天水人也。遠祖因官徙寓新平。故爲豳
人焉。爰祖及父倶馳高譽。立即隋起居舍人
司隷從事毅之第三子也。生而岐嶷有棄
俗之志。年十五貞觀三年出家住豳州昭仁
寺。此寺即破薛擧之戰場也。立識敏才俊神
清道邁。習林遠之高風。有肇融之識量。聲
譽聞徹勅召充大慈恩寺翻經大徳。次補西
明寺都維那。後授太原寺主。皆降綸旨令
維寺任。天皇之代以其博考儒釋雅著篇
章。妙辯雲飛益思泉湧。加以直詞正色不
憚威嚴。赴火蹈湯無所屈撓。頻召入内。
與黄冠對論。皆愜帝旨。事在別傳。立以玄
奘法師求經印度。若無紀述季代罕聞。遂
撰慈恩三藏行傳。未成而卒。後廣福寺沙門
彦悰續而成之。總十卷。故初題云。沙門惠立
本釋彦悰箋是也。立削藁云畢慮遺諸美。遂
藏諸地府。世莫得聞。爾後臨終令門侍掘
以啓之。將出乃即終焉。初立見尚醫奉御
呂才妄造釋因明圖注三卷非斥諸師正義。
立致書責之。其警句有云。奉御於俗事少
閑遂謂眞宗可了。何異乎鼷鼠見釜竈之
堪陟乃言崑丘之非難。蛛蝥覩棘林之易
羅亦謂扶桑之可網。不量涯分何殊此
焉。才由茲而寢。太常博士柳宣聞其事息。
乃歸信以書檄翻經僧衆云。其外禦其侮
釋門之季路也
唐洛京佛授記寺玄嶷傳
釋玄嶷。俗姓杜氏。幼入玄門纔通經法。黄
冠之侶推其明哲。出類逸群號杜又錬師。
方登極籙爲洛都大恒觀主。遊心七略得
理三玄。道術之流推爲綱領。天后心崇大
法揚闡釋宗。又悟其食蓼非甘却行遠舍
願。反初服嚮佛而歸。遂懇求剃落。詔許度
之。住佛授記寺。尋爲寺都焉。則知在草
爲英在禽爲雄信。有之矣。續參翻譯。悉
彼宗之乖謬。知正教之可憑。或問之曰。子
何信佛邪。嶷曰。生死飈疾宜早圖之。無令
臨衢整轡中流竚枻乎。有若環車望斗
劾鬼求仙。以此用心非究盡也。乃造甄
正論一部。指斥其失令歸正眞。施設主客
問答。極爲省要焉。嶷不知厥終
系曰。知彼敵情資乎郷導。或入必爭之境。
免書弗地之譏。又猶秉爥霄征。便匪如人
入闇。歴聞玄嶷曾寄黄冠熟其本教。及
歸釋族斥彼妄源。不須四月而試之。已
納一城之欵矣。由是觀之。脱有逜逆之者。
則曰。吾當説汝眞。斯是之謂歟
唐江陵府法明傳
釋法明。本荊楚人也。博通經論外善群書
辯給如流戒範堅正。中宗朝入長安遊訪
諸高達。適遇詔僧道定奪化胡成佛經眞
僞。時盛集内殿百官侍聽。諸高位龍象抗。
禦黄冠。翻覆未安&T038978;&MT05078;難定明。初不預其
選出場擅美。問道流曰。老子化胡成佛。
老子爲作漢語化。爲作胡語化。若漢語化
胡。胡即不解。若胡語化此經到此土便須
翻譯未審此經是何年月何朝代。何人誦胡
語何人筆受。時道流絶救無對。明由此公
卿歎賞。則神龍元年也。其年九月十四日下
勅曰。仰所在官吏廢此僞經。刻石於洛京
白馬寺以示將來。勅曰。朕叨居寶位惟新
闡政。再安宗社展恭禋之大禮。降雷雨之
鴻恩。爰及緇黄兼申懲勸。如聞天下諸道
觀皆畫化胡成佛變相。僧寺亦畫玄元之形。
兩教尊容二倶不可。制到後。限十日内並須
除毀。若故留仰。當處官吏科違勅罪。其
化胡經累朝明勅禁斷。近知在外仍頗流行。
自今後其諸部化胡經及諸記録。有化胡事
並宜除削。若有蓄者準勅科罪。其月洛京
大恒道觀主桓道彦等上表固執。勅批曰。朕
以匪躬忝承丕業。雖撫寧多失。而平恕實
專。矧夫三聖重光玄元統序。豈忘老教偏
意釋宗。朕志欵還淳情存去僞。理乖事舛
者雖在親而亦除。義符名當者雖有怨而
必録。頃以萬機餘暇略尋三教之文。至於
道徳二篇。妙絶希夷之境。天竺有空二諦理
祕眞如之談。莫不敷暢玄門闡揚至賾何
假化胡之僞。方盛老君之宗。義有差違文
無典故。成佛則四人不同。論弟子則多聞
舛互。尹喜既稱成佛。已甚憑虚。復云。化作
阿難更成烏合。鬼谷北郭之輩。未踐中天。
舍利文殊之倫。妄彰東土。胡漢交雜年代亦
乖。履水而説涅槃。曾無典據。蹈火而談妙
法。有類俳優。誣詐自彰寧煩縷説。經非老
君所制。毀之則匪曰孝虧。文是鄙人所談。
除之則更彰先徳。來言雖切理實未安。宜
悉朕懷即斷來表。明之口給當代無倫。援
護法門。由之禦侮。惡言不入耳。其是之謂

系曰。化胡經也二教不平其爭多矣。無若
法明一言蔽之。設或凝神抒思。久不可酬。
況復萬乘之前孰能卒對。昔楊素見嵩陽觀
畫化胡。素曰。何不化胡成道而成佛乎。道
士無言。觀夫明之垂問義含兩意。正爲化
胡成佛。旁釁諸天仙言語與人不同。天言
傳授諸經是誰辯譯。其猶一箭射雙鳧。又
若一發兩豵之謂歟
唐潤州石&T075882;山神悟傳
釋神悟。字通性。隴西李氏之子。其先屬西晋
版蕩。遷家于呉之長水也。世襲儒素幼爲
諸生。及冠忽嬰惡疾有不可救之状。咎
心補行力將何施。開元中詣溪光律師。請
耆域之方。執門人之禮。師示以遣業之教。
一曰理懺。二曰事懺。此二者聖之所授。行必
有徴。遂於菩提像前。秉不屈之心。爇難捐
之指。于時有異光如月朣朧紺宮。極苦
可以感神明。至精可以動天地。蓋人之難
事歟。天寶四年受具足戒。身始披緇。八年
擧尤異行名隷于寺。逮其晩節益見苦心。
毎置法華道場。九旬入長行禮念。觀佛三昧
於斯現前。因語門人曰。夫陰薄日以何傷。
風運空而不動。苟達於妄誰非性也。方結
宇於勞勞山東。中據石&T075882;達分仙徑。諸猛
獸馴於禪榻。祥雲低於法堂。中夜有山神
現形謂悟曰。弟子即隋故新成侯曹世安。生
爲列侯死典南嶺。今師至止。願以此地永
奉經行。言訖隱而不見。故吏部員外李華殿
中侍御史崔益。同謁悟。嘗問孔老聖教優
劣。請陳題品。對曰。路伽邪典籍皆心外法。
味之者勞而無證。其猶澤朽思華乾池映
月。比其釋教夫何遠乎。如是往復應答如
流。華益拱手無以抗敵。其扦護釋門疆場
疇敢侵軼乎。華乃一代之文宗。與蕭頴士齊
名。筆語過之。若此之儒孰能觝角也。凡諸
不逞之徒疑經難法者。悟必近取諸身遠喩
於物。如理答酬無不垂頭搭翼者。十年辛
卯春寢疾加趺坐而逝。享齡六十三。法臘二
十六。闍維之日獲舍利五百餘粒。珠顆纍纍
粲然在矚門人湛一圓一等主之遷塔焉
唐金陵鐘山元崇傳&MT01805;
釋元崇。俗姓王氏。瑯瑘臨沂人也。晋丕相始
興文獻公子薈之後。自南朝淪廢世居句
容。祖禰已來非賢即哲。崇幼而孤秀嶷若斷
山。心喩芙蕖形同玉潔。風塵不雜立志夷
簡。時年十五奉道辭家。負笈洞天餐霞臥
雲。師範陶許精研妙句獨證微隱。乃恐至
理未融解脱方阻。因歸心釋典大暢佛乘。
三教齊驅遘心世表。於是聲振呉越緇素
異焉。採訪使潤州刺史齊平陽公。聞其行
業虚佇久之。適會恩制度人。裒充擧首。以
開元末年因從瓦官寺&MT01805;禪師。諮受心要。
日夜匪懈無忘請益。&MT01805;公乃揣骨千里駿
足可知。因授深法。崇靈臺虚徹可舍百神。
心鑒高懸塵無私隱。既而聲價光遠物望所
知。金陵諸徳請移所配棲霞寺。春秋逾紀
服勤道務。彝倫有叙時衆是瞻。至徳初並
謝絶人事。杖錫去郡歴于上京。遍奉明師
棲心閑境。罕交俗流。遂入終南經衞藏
至白鹿上藍田。於輞川得右丞王公維之
別業。松生石上水流松下。王公焚香靜室
與崇相遇神交中斷。于時天地未泰犲狼構
患。朝賢國寶或在薖軸起居。蕭舍人昕與
右丞諸公。並碩學雄才尊儒重道。偶茲一會
抗論彌日。鉤深索隱襟期許與。王蕭歎曰。
佛法有人不宜輕議也矣。及言旋河洛。
登陟嵩少懷達磨之旨要。得華嚴之會歸。
聲價漸高衣冠羨仰。京師名徳咸請住持。志
在無爲翛然不顧。乃放浪人世追蹤道流。
考盤靈蹤。遂東適呉越。天台四明清心養
素。數年之後遐想鐘山。飛錫舊居考以雲
房。道俗咸喜玉反山輝。大暦五年*刺史南陽
樊公。雅好禪寂。及屬縣行春。順風稽首諮
請道要。益加師禮矣。時道俗以爲。此寺靈
勝遊憩者多。監主護持須選名徳。僉議無以
易禪師者。崇頻告辭懇苦。衆咸再三。事不
獲已順受彌縫其間。總二十年。藉四方之
財。因道化之力。欒櫨雲構丹雘日新。蓋存乎
無爲無所不爲者也。功成身退安禪高頂。
前後學徒詎可勝計。至大暦十二年。示疾言
歸。不加藥餌。八月二日卒於山院。春秋六
十有五。臨終命門人無令封樹。弟子如泉
澄添等奉全師教。以其月八日瘞于攝山
之陽。依巖爲窟累石不磨不礱。遵遺誥
也。崇身長六尺。儀表端肅望之儼然。即之
生畏。意密情恕心和行高。天姿龍象生此岐
嶷。享齡非永惜哉。弟子等共建豐碑以紀
化跡。樹于寺之門首焉
唐京兆大安國寺利渉傳
釋利渉者。本西域人也。即大梵婆羅門之種
姓。夙齡疆志機警溢倫。宗黨之中推其達
法。欲遊震旦結侶東征。至金梭嶺遇玄
奘三藏。行次相逢禮求奘度。既而群經衆論
鑿竅通幽。特爾遠塵歸乎正道。非奘難其
移轉矣。奘門賢哲輻湊。渉季孟於光寶之間。
其爲人也猶帛高座之放曠。中宗最加欽重。
朝廷卿相感義與遊。開元中於安國寺講
華嚴經。四衆赴堂。遲則無容膝之位矣。檀
施繁熾利動人心。有頴陽人韋玎。垂拱中中
第。調選河中府文學。遷大理評事祕校。見
渉講筵幣帛堆積。就乞選糧所獲未厭。表
請釋道二教定其勝負。言釋道蠹政可除
玄宗詔三教各選一百人。都集内殿。韋玎
先陟高座。挫葉靜能及空門思明。例皆辭
屈。渉次登座解疑釋結。臨敵有餘。與韋
往返百數千言。條緒交亂相次抗之。棼絲自
理正直有歸。渉重問韋曰。子先登席可非
主耶。未審主人何姓。玎曰。姓韋。渉將韋字
爲韻掲調長吟。偈詞曰。我之佛法是無爲。
何故今朝得有爲。無韋始得三數載。不知此
復是何韋。渉之吟作百官悚然。帝果憶
韋之事。凛然變色曰。玎是庶人宗族敢爾輕
懱朕玄元祖教。及凌&T051514;釋門。玎下殿俯伏待
罪。叩頭言。臣非庶人之屬。渉貴其鉗利
口以解疎狂。奏曰。玎是關外之人。非玄貞
之族類。勅貶象州百姓。賜渉錢絹助造明
教寺。加號明教焉。二教重熙渉之力也。因
著立法幢論一卷。公卿間有言曰。渉公是韋
掾之膏盲也。渉曰。此擧也矢在弦上不得
不發。自此京城無不改觀。言談講者以
渉爲最焉。晩節遭其譴謫漢東。尋屬寛宥
移徙南陽龍興寺。時惠忠國師知重渉名。聊
欵關相謁曰。納衣小僧向前某被門徒朝要
連坐于此。適觀師當有貴氣。可作高道國
徳。勿同吾也。乃開篋提衣物令忠師曳
婁。由此襄鄧之人皆驚渉如此懸記。忠師
道聲又光闡焉。蓋渉望重之故也。上元二年
詔忠師入供養。肅宗時入宮起居。太上皇
乃引忠見上皇曰。此人何如利渉。則知渉
才業優長帝王器重。復多著述。大暦中西明
寺翻經沙門圓照撰渉傳成一十卷。足知
言行之多也矣
唐越州焦山大暦寺神邕傳
釋神邕。字道恭。姓蔡氏。東晋太尉謨即度江
祖十五代孫也。因官居于曁陽。邕生于是
邑。母宣氏始娠之際。率多徴異。襁褓中聞
唱經聲。必有凝神側聽之貌。丱角聰&T037646;
人。年十二辭親學道。請業於法華寺俊師。
毎覽孔釋二典。一讀能誦。同輩者罕不欣
慕。開元二十六年勅度。隸諸曁香嚴寺名藉。
依法華寺玄儼師通四分律鈔。儼識其志
氣。謂人曰。此子數年後。卒爲學者之司南
矣。爾其勉之。儼新出輔篇律記。邕抉其膏
腴窮彼衢術。一宗學者少能與其聯鏕方
軌焉。性非局促。又從左溪玄朗師習天台
止觀禪門法華玄疏梵網經等四教三觀等
義。祕犍載啓觀性知空。爰至五夏果精
敷演。呉會問學者從之。天寶中本邑郭密之
請居法樂寺西坊。恢拓佛舍層閣摩霄。半
澄江影廊宇完備。後乃遊問長安居安國
寺。公卿藉其風宇。迫慕者結轍而至。方欲
大闡禪律。倏遇祿山兵亂。東歸江湖經歴
襄陽。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鎭荊南。邀留數月
時給事中竇紹中書舍人苑咸。鑚仰彌高倶
受心要。著作郎韋子春。有唐之外臣也。剛氣
而贍學與之詶抗。子春折角滿座驚服。苑舍
人歎曰。闍梨可謂塵外摩尼論中師子。時人
以爲能言矣。旋居故郷法華寺。殿中侍御
史皇甫曾大理評事張河金吾衞長史嚴維兵
曹呂渭諸曁長丘丹校書陳允。初賦詩往復。
盧士式爲之序引以繼支許之遊。爲邑中
故事。邕修念之外。時綴文句有集十卷。皇
甫曾爲序。自至徳迄大暦中。頻受請登壇
度戒。起丹陽洎乎金華。其間釋子皆命爲
親教師也。又以縣南路通衢婺其中百餘
里殊無伽藍釋侶往來宴息無所邕。願布
法橋接憩行旅。遂於焦山可以爲梵場
也。得邑人騎都尉陳紹欽等。率群信搆淨
刹。一紀方乃集事焉。前吏部侍郎徐浩出佐
明州。以邦國聚落乃白廉使皇甫溫。奏賜
額曰大暦焉。先是中岳道士呉筠造邪論
數篇斥毀釋教。昏蒙者惑之。本道觀察使
陳少遊請邕決釋老二教孰爲至道。乃襲
世尊之攝邪見復寶琳之破魔文。爰據城塹
以正制狂。旗鼓纔臨呉筠覆轍。遂著破倒
翻迷論三卷。東方佛法再興。實邕之力歟。末
遊天台又纂地誌兩卷。並附於新論矣。邕
廞頤豐角風韻朗拔。前後廉問。皆延置別榻
請爲僧統。以加崇揖之禮。貞元四年戊辰歳
十一月十四日遇疾。遺教門人。趺坐端相而
歸寂于大暦法堂焉。以十二月十四日奉
靈儀於寺北原。遵僧制也。報齡七十九。法
歳五十。明年冬十一月方建塔矣。祕書省校
書郎陸淮爲其銘。上首弟子智昂靈澈進明
慧照等。咸露鋒頴。禪律互傳。至十一年戸
部員外郎丘上卿爲碑紀徳焉
唐朗州藥山唯儼傳
釋唯儼。俗姓寒。絳縣人也。童齓慷愷敏俊逸
群。年十七從南康事湖陽西山慧照禪師。
大暦八年納戒于衡嶽寺希澡律師所。乃曰。
大丈夫當離法自淨。焉能屑屑事細行於布
巾邪。遂謁石頭禪師密證心法。住藥山
焉。一夜明月陟彼崔嵬。大笑一聲。聲應澧陽
東九十許里。其夜澧陽人皆聞其聲。盡云是
東家。明辰展轉尋問迭互推尋直至藥山。徒
衆云。昨夜和尚山頂大笑是歟。自茲振譽遐
邇喧然。元和中李翺爲考功員外郎。與李景
儉相善。儉除諫議薦翺自代。及儉獲譴。翺
乃坐此出爲朗州*刺史。翺閑來謁儼。遂成
警悟。又初見儼執經卷不顧。侍者白曰。太
守在此。翺性褊急。乃倡言曰。見面不似聞
名。儼乃呼翺應唯。曰太守何貴耳賤目。翺
拱手謝之。問曰。何謂道邪。儼指天。指淨
瓶曰。雲在青天水在瓶。翺于時暗室已明
疑氷頓泮。尋有偈云。錬得身形似鶴形
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相問無餘説。雲在青
天水在瓶。又偈。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
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峯頂。月下披雲
笑一聲。初翺與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爲文會
之交。自相與述古言法六藉。爲文黜浮華
尚理致。言爲文者韓柳劉焉。吏部常論仲
尼既沒諸子異端。故荀孟復之。楊墨之流洗
然遺落。殆周隋之世王道弗興。故文中子有
作。應在乎諸子左右。唐興房魏既亡失道
尚華。至有武后之弊安史之殘。吾約二三
子同致君復堯舜之道。不可放清言而廢
儒縱梵書而猾夏。敢有邪心歸釋氏者
有渝此盟。無享人爵無永天年先聖明
神是糺是殛。無何翺邂逅於儼頓了本心。
末由戸部尚書襄州*刺史充山南東道節
度使。復遇紫玉禪翁。且増明道趣。著復性
書上下二篇。大抵謂本性明白爲六情玷汚。
迷而不返今牽復之。猶地雷之復見天地
心矣。即内教之返本還源也。其書露而且
隱。蓋而又彰。其文則象繋中庸隱而不援釋
教。其理則從眞捨妄。彰而乃顯自心。弗事
言陳唯萌意許也。韓柳覽之歎曰。吾道萎
遲翺且逃矣。儼陶錬難化護法功多。迴是
子之心拔山扛鼎。猶或云易。又相國崔群
常侍溫造相繼問道儼能開發道意。以大和
二年將欲終告衆曰。法堂即頽矣。皆不喩
旨。率人以長木而枝柱之。儼撫掌大笑
云。都未曉吾意。合掌而寂。春秋七十云
系曰。甞覽李文公復性二篇。明佛理不引
佛書。援證而徴取易禮而止。可謂外柔順而
内剛逆也。故曰。得象而忘言矣。經云。治世
語言皆成正法者。李公有焉。儼公一笑聲
徹遐郷。雖未勞目連遠尋而易例有諸。隆
墀永歎遠壑必盈。道感如然不知其然也
唐京師章信寺崇惠傳
釋崇惠。姓章氏。抗州人也。穉秫之年見乎
器局。鷙鳥難籠出塵心切。往禮徑山國一禪
師爲弟子。雖勤禪觀多以三密教爲恒
務。初於昌化千頃最峯頂。結茅爲庵。專誦
佛頂呪數稔。又往鹽官硤石東山。卓小尖
頭草屋多歴年月。復誓志於潜落雲寺遁
跡。俄有神白惠曰。師持佛頂少結莎訶
令密語不圓。莎訶者成就義也。今京室佛法
爲外教凌轢。其危若綴旒。待師解救耳。惠
趨程西上心亦勞止。擇木之故於章信寺挂
錫。則大暦初也。三年戊申歳九月二十三日。
太清宮道士史華上奏。請與釋宗當代名流。
角佛力道法勝負。于時代宗欽尚空門。異
道憤其偏重。故有是請也。遂於東明觀壇
前架刀成梯。史華登躡如常磴道焉。時緇
伍互相顧望推排且無敢躡者。惠聞之謁開
府魚朝恩。魚奏請於章信寺庭樹梯。横架
鋒刃若霜雪然。増高百尺。東明之梯極爲
低下。時朝廷公貴市肆居民。駢足摩肩而
觀此擧。時惠徒跣登級下層。有如坦路曾
無難色。復蹈烈火手探油湯。仍餐鐵葉號
&T059163;飥。或嚼釘線聲猶脆飴。史華怯懼慚
惶掩袂而退。時衆彈指歎嗟。聲若雷響。帝
遣中官鞏庭玉宣慰再三。便齎賜紫方袍一
副焉。詔授鴻臚卿。號曰護國三藏。勅移安
國寺居之。自爾聲彩發越徳望峻高。代宗
聞是國一禪師親門高足。倍加鄭重焉。世
謂爲巾子山降魔禪師是也
系曰。或謂惠公爲幻僧歟。通曰。夫於五塵
變現者曰神通。若邪心變五塵事則幻也。
惠公持三密瑜伽護魔法助其正定。履刃
蹈炎斯何足驚乎。夫何幻之有哉。瑜伽論有
諸三神變矣
唐洛陽同徳寺無名傳
釋無名。姓高氏。渤海人也。祖宦今西京。乃
爲洛陽人矣。沖孺之齡擧措卓異。口不嚌
辛血性不狎諠譁。邈矣出塵。故難留滯。
年二十八若痩雁之出籠。投師習學依隨
隷同徳寺。及精律藏解一字以無疑聞
有禪宗思千里而請決擧領整裘開扃見
路。辭飛筆健思若湧泉。因隨師遊方訪祖
師之遺跡。得會師付授心印會先語諸徒
曰。吾之付法無有名字。因號無名也。自此
志歴四方周遊五嶽。羅浮廬阜雙峯&T010163;公鑢
嶺牛頭剡溪若耶天台四明罔不詢問。風
格高遠神操朗澈。博識者覩貌便伏。僻見者
發言必摧。時徳宗方納鮮于叔明令狐峘料
簡僧尼事。時名有表直諫並停。尋時鮮于
叔明令狐峘等流南海百姓。至貞元六年往
遊五臺居無定所。九年十二月十二日於
佛光寺。先食訖儼然坐化。春秋七十二。臘四
十三。十一年闍維獲舍利一升。澤潞節度使
李抱眞。建塔於佛光寺。貞元六年庚午歳也。
或云名著疏解彌陀經焉
唐廬山歸宗寺智常傳
釋智常者。挺拔出倫操履清約。遍參知識
影附南泉。同遊大寂之門。乃見江西之道。
元和中駐錫廬山歸宗淨院。其徒響應其法
風行。無何白樂天貶江州司馬。最加欽重。
續以李渤員外元和六年隱嵩少以著作
徴起。杜元頴排之。出爲虔州*刺史南康
曾未卒歳。遷江州刺史。渤洽聞多識。百家
之書無不該綜。號李萬卷矣。到郡喜與白
樂天相遇。因言潯陽廬阜山水之最人物賢
哲隱淪。論惠遠遺迹。遂述歸宗禪師善談
禪要。李曰。朝廷金牓早晩有嗜菜阿師名
目。白曰。若然則未識食菜阿師歟。白彊勸
遊二林。意同見常耳。及到歸宗李問曰。教
中有言。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如何芥
子納得須彌。常曰。人言博士學覽萬卷書
籍還是否耶。李曰。忝此虚名。常曰。摩踵至
頂只若干尺身萬卷書向何處著李俛首無
言。再思稱歎。續有東林寺僧神建。講諸經
論問觸目菩提。常略提擧。神建不體。乃發
状訟常示惡境界。時李判區分甚聞詣
理。常有異相目耀重瞳。遂將藥燻手。恒
磨錯不覺目眦紅。號赤眼歸宗矣
系曰。佛理幽邃一言蔽之者。玄解之言。逗
猛利者藥妙疾輕之驗也
唐杭州千頃山楚南傳
釋楚南。閩人也。俗姓張氏。爰在髫齡冥然
跪於父母前訴志出家。投開元寺曇藹師
而受訓焉。當授經法目所經覩輒誦於
口。執巾侍盥灑掃應對。頗能謹愿。迨乎冠
歳乃落髮焉。詣五臺登戒。就趙郡學相
部律。往上都學淨名經。一律一經略通宗
旨。則知頓機不甘爲漸教縛。遂往芙蓉
山。根性未發。謁黄蘗山禪師。問答雖多機
宜頓了。倏値武宗廢教。南遂深竄林谷。大
中興教出遇昇平。相裴公休出撫宛陵。請
黄蘗出山。南隨侍由此。便詣姑蘇報恩寺
專行禪定。足不踰閾僅二十餘載。乾符四
年蘇州太守周愼嗣。嚮風請住寶林院。又請
居支硎山。至五年昌化縣令徐正元。與紫
溪戍將饒京。同召住千頃慈雲院。訓示禪
徒之外。唯儼然在定逾月。或浹旬。光啓三
年前兩浙武肅王錢氏。請下山供施。昭宗聞
其道化賜其鹿胎衣五事。別齎紫衣。文徳
六年二月忽雙虹貫堂室。二鹿蹶然入寺。法
堂梁折至五月辭衆。後於禪床垂兩足伸
二臂于膝。奄然而卒。春秋七十。僧臘五十六。
遷塔于院西隅。大順二年壬子歳二月。宣州
孫儒寇錢唐之封略。兵士發塔見南全身不
散爪髮倶長。悔罪而去。南公平昔著般若
經品頌偈一卷破邪論一卷。以枝梧異宗外
敵見貴於時也
唐南嶽七寶臺寺玄泰傳
釋玄泰者。不知何許人也。性摻方正言不
浪施。心靜之情義而後動。所居蘭若在衡山
之東號七寶臺。不衣蠶縷。時謂泰布納
歟。從見徳山禪師豁如自適。誓不立門徒
逍遙求志。而於詞筆筆若有神。四方後進
巡禮相見。皆用平懷之禮。甞以衡山之陽多
被山民莫傜輩斬木燒山損害滋甚。泰作
畬山謠。遠邇傳播達于九重。勅責衡州太
守禁止。岳中蘭若由是得存。不爲延燎泰
之力也。終年六十五。臨逝説偈曰。不用剃
頭。不須澡浴。一堆猛炎。千足萬足。偈終垂
一足而逝。闍維收舍利袝堅固大師塔左
營小浮圖焉。又爲象骨偈諸禪祖塔銘歌頌
等。好事者編聚成集而行于代焉
唐京兆福壽寺玄暢傳
釋玄暢。字申之。俗姓陳氏。宣城人也。暢爰
在弱齡便持異操。戲則聚沙爲塔摘葉爲
香。年九歳於涇邑水西寺。依清逸上人教
授經法。年十九削髮。二十歳往福州兜率戒
壇受具足戒。聽掇律科深得宗旨。新繒細
縷一染色佳。而往越中求聞異説。仰京室
西明寺有宣律師舊院多藏毘尼教迹。因
栖惠正律師法席。自入京華漸萌頭角。受
京城三學大徳益廣見聞。方事講談遽鐘
堙厄。則會昌廢教矣。時京城法侶頗甚徬徨。
兩街僧録靈宴辯章同推暢爲首。上表論諫。
遂著歴代帝王録。奏而弗聽。由是例從俗
服。寧弛道情。龍蛇伏蟄而待時。玉石同焚
而莫救。殆夫武皇厭代宣宗在天。坏戸重
開炎崗息熾。暢於大中中凡遇誕辰入内
談論。即賜紫袈裟充内外臨壇大徳。懿宗
欽其宿徳蕃錫屢臻。乃奏修加懺悔一萬五
千佛名經。又奏請本生心地觀經一部八卷。
皆入藏。暢時充追福院首領。又充總持寺
都維那。尋署上座。暢講律六十座。度法者
數千人。撰顯正記一十卷科六帖名義圖三
卷三寶五運三卷。雖祖述舊聞標題新目。
義出意表文濟時須。乾符中懿宗簡自上
心。特賜師號曰法寶。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示滅。俗齡七十九僧臘五十九。弟子賜紫惠
柔大徳師遂宗紹。以其年四月二十五日。窆
于長安邑高陽郷小梁村。四年丁酉歳尚書
禮部侍郎崔沆與暢交分殊深。著碑述遺
跡焉
後唐南嶽般舟道場惟勁傳
釋惟勁。福州長溪人也。節操精苦奉養棲約。
破納擁身衣無繒纊。號頭陀焉。初參雪峯
便探淵府。乾化中入嶽住報慈東藏。亦號
三生藏。中見法藏禪師鑑燈。頓了如是廣
大法界重重帝網之門。因歎曰。先達聖人具
此不思議智慧方便。非小智之所能。又嶽道
觀中亦設此燈。往因廢教時竊移入仙壇
也。有遊嶽才人達士留題頗多。勁乃歎曰。
盧橘夏熟寧期植在於神都。舜韶齊聞不
覺頓忘於肉味。嗟其無識不究本端。盜王
氏之青氈以爲舊物。認嶺南之孔雀以作
家禽。後世安知。于今區別。乃作五字頌。頌
五章。覽者知其理事相融燈有所屬。屬在
乎互相渉入光影含容顯華嚴性悔。主伴交
光非道家之器用也。楚王馬氏奏賜紫署
寶聞大師。梁開平中也。勁續寶林傳蓋録
貞元已後禪門祖祖相繼源脈者也。別著南
嶽高僧傳。未知卷數。亦一代禪宗達士文采
可觀。後終于岳中也
系曰。物渉疑似難輒區分。勁公誌鑑燈若
遺物重獲歸家也。後之人必不敢攘物歸
家也。故曰。前事不忘後世之元龜也
周洛京福先寺道丕傳
釋道丕。長安貴胄里人也。唐之宗室。父從晏
襄宗沿堂五院之首。母許氏。爲求其息常
持觀音普門品。忽夢神光燭身。因爾妊焉。
及其誕生挺然岐嶷。端雅其質。屬籍諸親異
而愛之如天童子。年始周晬。父將命汾晋。
會軍至于霍山沒王事。丕雖童穉聚戲終
鮮笑容。七歳忽絶葷羶。毎遊精舍怡然忘
返。遂白母往保壽寺禮繼能法師。尊爲軌
範。九歳善梵音禮讃。是歳襄宗幸石門。隨
師往迎駕。十九歳學通金剛經義。便行講
貫。又駕遷洛京。長安焚蕩。遂背負其母東
征華陰。劉開道作亂。復荷母入華山安止
巖穴。時穀麥勇貴毎斗萬錢。丕巡村乞食。
自專胎息唯供母食。母問還食未。丕對曰。
向外齋了。恐傷母意。至孝如此。年二十歳
母曰。汝父霍山亡沒戰場之地。骨曝霜露。
汝能收取歸葬。不亦孝乎。遂辭老親往霍
邑。立草庵鳩工。集聚白骨晝夜誦經。呪
之曰。古人精誠所感滴血認骨。我今志爲
孝子。豈無靈驗者乎。儻群骨中有動轉者。
即我父之遺骸也。如是一心注想目未輕捨。
數日間果有枯髏。從骨聚中躍出。競騖丕
前。搖曳良久。丕即躄踴抱持如復生在。齎
歸華陰。是夜其母夢夫歸舍。明辰骨至。其
孝感聲譽日高。至二十七歳遇曜州牧婁繼
英招丕住洛陽福先彌勒院。即晋道安翻經
創浴之地也。天祐三年丙寅濟陰王賜紫衣。
後唐莊宗署大師曰廣智。丕於梁朝後主
後唐莊宗明宗。凡内建香壇。應制談論多居
元席。及晋遷都今東京天福三年詔入梁
苑。副録左街僧事。與傳法阿闍梨昭信大師
倶道貌童顏號二菩薩。是故朝貴士庶多請
養生之術。丕精勤不懈一佛一禮。佛名經法
華金剛仁王上生四經逐一字禮。然其守杜
多之行。分衞時至二弟子隨行。開運甲辰歳
爲左街僧録。雖臨僧務日課修持。相國李
公濤西樞密太傅王公朴翰林承旨陶公穀等
無不傾心歸重。至漢乾祐中謝病乞西
歸。未允之際。屬漢室凌夷。兵火連作恣行
剽掠。丕於廊廡之下倚壁誦念二日紛拏
一無見者。時京城見聞益加欽尚逃歸洛
邑。周太祖潜隱所重。廣順元年勅召爲左街
僧録。不容陳讓還赴東京居于僧任。世宗
尹釐府政。嫌空門繁雜。欲奏沙汰。召丕同
議。時問難交發開喩其情。且曰。僧之清尚必
不露於人前。僧或凶頑而偏遊於世上。必
恐正施藨蓘草和蘭茝而芟。方事淘澄金
逐沙泥而蕩。大王儲明欲照蓄智當行。爲
益皇帝邪。爲損君親邪。若益君乎不令
一物失所。若損親也是壞六和福田。況以
天下初平瘡痍未合。乞待後時搜揚未晩。
故老子云。治大國如烹小鮮。慮其動則麋
爛矣。世宗深然其言。且從停寢。及世宗登
極。丕謂僧曰。吾皇宿昔有志。汝當相警護
持。堅乞解歸洛陽。又立禮首楞嚴經。二年
果勅併毀僧寺并立僧帳。蓋限之也。毀教
不深。乃丕之力也。以顯徳二年乙卯六月八
日微疾。十日令弟子早營粥食云。有首楞
嚴菩薩衆多相迎。令鳴椎俄然而化。春秋
六十七。僧臘四十七。緇素號哭諸寺具威儀
送葬于龍門廣化寺之左立石塔焉。未終
之前寺鐘無故嘶嗄。表刹龍首忽焉隕墜。僧
澄清夢寺佛殿梁折。極多異兆焉
系曰。周武滅佛法。隋開皇辛亥歳太府丞趙
文昌入冥見邕受對。寄語文帝拔救。周世
宗澄汰毀私邑勒立僧帳。故説大漸招其惡
報。或有入冥見之。并賛成厥事者同居負
處。略同周武。未知是乎
論曰。九重所以成深嚴。七禮其能捍憂
患。高墉峻壘加校尉而守之。犀革兕皮介
將軍而戰者。君既安所臣亦建功。猶釋門
之外侮忽來得法將之中權斯敵。使其大道
喪而重復玄剛絶而又張。我有仲由惡言不
入。外禦其侮不可暫亡也。嗟乎眞教東傳
累更年紀。受其艱否屈指可尋。法繋有
爲四相以之遷貿。明雖無損。一輪以之蝕
侵。桓楚無端。効奔得時而變法。徳輿伊始
欺孤餘力而責僧。頼遠公之致書。因朝達
之抗疏。只成暴政空鯁人情。元魏懷邪周
邕尚辯。曇始乃呈其詭迹。道安盛奮其辭
鋒。是待秦坑能逃漢律。始安二徳疑其住壽
應眞。出沒其形扶危拯溺者矣。秀也鍾其
厄運憤此反常。上牋若攻壘之先登。爲法
偶犯顏而不死。復禮答權文學難詞蔚成
解判。惠立斥呂奉御圖注免横窺&T055693;。兩面
倶通。玄嶷造乎甄正。一場賈勇。法明定其
化胡。答孔老於李華。名儒懾伏。挫是非於
韋氏。辯勢酋強。邕也掩徐獨記於天台。儼
也令李成書於復性。其或角史華之術。因
躡刀梯。諫徳宗之非。乃停沙汰。申答而驚
李潡。作謠而占衡山。破邪之論可宗。鑑燈
之頌歸我。以前諸徳超世卓然。式遏寇讎
鬩牆禦侮。言其薄者則發憤忘食。殊弗防
其反汗。其如臯原縱火。蘭艾之臭同焚。樹
木摧風。鸞鴟之巣共覆者。其唯會昌滅虐
我法之謂乎。從漢至唐凡經數厄。鍾厄爰
甚莫甚武宗焉。初有道士趙歸眞者。授帝
留年之術。寵遇無比。毎一對揚。排毀釋氏。
宜盡除之。蓋以歸眞曾於敬宗朝出入宮
掖勢若探湯。及其禍纒暴弑自然事體如
漿。京邑諸僧競生誚謗。歸眞痛切心骨何
日忘之。還遇武皇因縁狎昵署爲兩街教
授先生。時諫官抗疏宰臣李徳裕屢言。歸眞
懼其動搖。奏迎羅浮鄧元起南嶽劉玄靖
入。帝謂神仙坐致由是共爲椅角同毀釋
門。意報僧譏誚之讎耳。衆輕覆車群噪驚
蟄。須彌&T038978;&MT05078;。困其劫盡之風。有頂低摧。倚
其宿舂之杵。詎云終否。當有復時。大中行
廢教之誅。會昌非後天之老。吁咄哉。歸眞奇
祕之術今古所無。何邪。能寄喜怒於天子之
心。雖王晋安期倶弗如也。爾時玄暢法寶
大師也。納兩街之請操一割之刀。纂輯古
今搜揚經史。成其別録上其表牋逆龍
鱗之手已伸。探虎穴之心且勇。膏盲之疾。
圭刀之散何施。混濁之河。銖兩之膠謾解。如
皆畏震所謂坐看。暢公手拓不周山。不免
共工之觸折也。凡今緇伍無縱毀譏。毀譏
小人也。及罹禍毒君子受之。亦猶城門火
而池魚死也。儻云周武不落於阿鼻歸眞
自登於仙籍。宣宗誅之已塞責矣。是故比
丘但自觀身行。莫伺玄門。非干己事。又
以空門染習如然無鬪四支而傷具體。各
是聖人設教無相奪倫。如此行時名眞護
法也。老氏云。六親不和則有孝子。如無孝
子之名。信六親大和也。已上諸公皆家中有
競號咷諫乎。因得善父母之名歟。今我傳
家止勸將來。二教和同弗望後生。學其訐
直。險在其中矣。爲君不取。然則臨機可
用相事當行。必任弛張勿爲膠柱。然後
知時名爲大法師也。傳又云乎。相時而動
無累後人。其斯之謂歟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宋高僧傳卷第十八
 *宋左街天壽寺通慧 大師
賜紫沙門賛寧等奉 勅撰 
  感通篇第六之一正傳十五人
附見三人
後魏西涼府檀特師傳
釋檀特師者。一名慧豐。不知何許人也。身
雖剃染率略無檢制。飮酒啖肉語默無常。
逆論來事後必如言。居于武威肆意狂逸。
時宇文仲和爲刺史。請之入州。歴觀厩
庫乃云。何意畜他官物邪。仲和不諭其旨。
怒之不令在城。未幾仲和拒不受代。朝
延令獨孤信擒之。仲和身死資財沒官。周
文聞之降書召之。檀特至岐州。會齊神武
來寇玉壁。檀特曰。狗豈能到龍門邪。神武
果不至龍門而還。侯景未叛。東魏之前忽
捉一杖。杖頭刻爲獼猴形。令其面常向西
日夜弄旃。又索一角弓牽挽之。俄而侯景
啓降。尋復背叛歸梁。皆可徴驗。至大統十
七年春初。忽著一布帽。周文左右驚問之。
檀特曰。汝亦著王亦著也。至三月而魏文帝
崩。復取一白絹帽戴之。左右復問之。檀特
曰。汝亦著王亦著也未畿丞相夫人薨。後復
戴問對同前。尋丞相第二子武邑公薨。其事
驗多如此也。俄而病卒。周文命葬之
後魏晋陽河禿師傳
釋河禿師者。不詳何許人也。魏孝昌中於
晋陽市肆間行往。乍愚乍智。作沙門形。時
人不測。止呼爲河禿師。及齊神武誕第二
子洋。文宣帝也。武明太后見家貧甚。與親
戚言及家計。正憂飢凍死耳。洋方生數月
尚未能言。欻言曰得活。二字分明。太后左
右大驚而不敢言。謂爲妖怪。時傳禿師神異
射事多中。巧誘而至。太后意占其兒子早言
爲怪。乃遍見諸子。文襄魏永熙后旁以祿
位歴問之。至洋再三擧手指天而已。口無
所言。若諸子皆別無擧措矣。後不測其

陳新羅國玄光傳
釋玄光者。海東熊州人也。少而頴悟頓厭俗
塵。決求名師專修梵行。迨夫成長願越滄
溟求中土禪法。於是觀光陳國利往衡山。
見思大和尚開物成化。神解相參。思師察
其所由。密授法華安樂行門。光利若神錐
無堅不犯。新猶劫貝有染皆鮮。禀而奉行
勤而罔忒。俄證法華三昧。請求印可。思爲
證之。汝之所證眞實不虚。善護念之令法
増長。汝還本土施設善權。好負螟蛉皆成
蜾蠃。光禮而垂泣。自爾返錫江南。屬本國
舟艦附載離岸。時則綵雲亂目雅樂沸空。
絳節霓旌傳呼而至。空中聲云。天帝召海東
玄光禪師。光拱手避讓。唯見青衣前導。少
選入宮城。且非人間官府。羽衞之設也。無
非鱗介。參雜鬼神。或曰。今日天帝降龍王
宮請師説親證法門。吾曹水府蒙師利益。
既登寶殿次陟高臺。如問而談略經七日。
然後王躬送別。其船泛洋不進。光復登船。
船人謂經半日而已。光歸熊州翁山。卓錫
結茅乃成梵刹。同聲相應得法者蟄戸爰
開。樂小迴心慕羶者螘連倏至。其如升堂
&T040879;者一人。入火光三昧一人。入水光三
昧二人。互得其二種法門。從發者彰三昧
名耳。其諸門生譬如衆鳥附須彌山皆同
一色也。光末之滅罔知攸往。南嶽祖構
影堂。内圖二十八人。光居一焉。天台國清
寺祖堂亦然
系曰。夫約佛滅後驗入道之人。以教理行
果四法明之則無逃隱矣。去聖彌近者修
行成果位證也。去聖稍遙者學教易見理
親也。其更綿邈者學教不精見理非諦。夫
一念不生前後際斷。斯頓心成佛也。理佛具
足行布施行。曾未嘗述行佛。具體而微。
東夏自六祖已來。多談禪理少談禪行
焉。非南能不説行。且令見道如救頭然。
之故。南岳思師切在兼修乘戒倶急。是以學
者驗諸行果。其如入火光三昧者。處胎經
中以禪定攝意入火界三昧刹土洞然。愚
夫謂是遭焚。若入水界三昧。愚夫見謂爲
水投物于中。菩薩心如虚空不覺觸嬈者。
此非二乘所能究盡也。斯乃急於行果焉
無令口説而身意不修何由助道耶
隋江都宮法喜傳
釋法喜。南海人也。形容寢陋短弱迂疎。可年
四十許。嶺表耆老咸言。兒童時見識之顏貌
如今無異。蠻蜒間相傳云。已三百歳矣。亦自
言。舊識廬山慧遠法師。説晋宋朝事歴歴
如信宿前耳。平素時悄然見人必語語必
含深意。吉凶之徴有如影響。人亦不欲與
喜相見。懼直言災惡忤逆意也。陳朝馬靜
爲廣州刺史。方上任喜直入州上廳事。畫
地作馬頭形。以示其子而去。靜本扶風名
族。雄勇多武略。不閑事體。及臨州也毎
出行部從甲士數萬。旌旗劍戟若虹霓映
乎霜雪。言以此可用威邊徼。其奢僣過度。
王者之不若。被人誣告謀反。靜懼即遣妻
子百餘人入朝示無圖變。陳主猶惑遣臨
汝侯觀其形勢。曰必有反状便可行戮。實
無逆謀直往代之。臨汝利其財産至州不
驗是非。靜恃心無異束手詣臨汝。便叱
左右擒而斬之。此畫地之明効矣。喜之先
見皆同此類。煬帝聞之追來揚州。未久宮
内樹一堂新成。喜怱怱升堂。觀覽俄驚走
下階唱言。幾壓殺。其日夜闌大雨堂崩。斃者
數人。其後又於宮内環走言索羊頭帝聞
惡之責以狂言。勅鎖著一室數日。三衞於
市見喜坦率遊行。還奏勅所司覆驗禁閉
之處。門鎖如故。守當者云喜見在室内。於
是開戸見袈裟覆一聚白骨。其鎖貫項骨
不脱。帝甚驚怪。勅遣長史王恒疾往驗之。
袈裟覆白骨骨皆鉤鎖相連。鐵鎖縻其項
骨。帝聞愕然稱歎。尤増信重。勅令勿輕搖
蕩。曰聖者神變無方。至暮喜還在室。或言
或笑。守門復奏。帝令脱鎖縱其所適。有於
一日赴數家齋食。或時飮酒啖肉都無拘
忌。俄而有疾。常所臥床自撤薦席。&MT02348;簀而
欹寢。令人於下鋪炭甚熾。數日而終。半身
焦爛。葬于香山寺側。後四年南海郡奏。喜
見還在郡。勅遣開棺空無所有矣
隋洺州欽師傳
釋欽師者。不知何許人也。大業中至廣平
形神乖謬造次難知。發語不常既往爰中。
見靈通寺樹甎浮圖五級。欲務高敞工作
殽雜。欽望而笑。謂寺衆曰。造此奚爲。衆曰。
功徳佛事須用壯觀。法師何斯怪問耶。笑
曰。造烽火樓也。當時緇伍互相非之曰。風
狂輩言何可取。至九年塔尚未成。賊寇四
起州官警嚴。於浮圖上置候望烽火。方信
欽言不妄矣。在所耆舊亦不知欽從何而
來。止宿之處亦無蹤跡。然則時時變身在
豕彘之牢。即隨㹠狶群隊童子。馬世達等
數人覩欽始變之時。乃停留伺察意更觀其
復人形也。後果忽復形。却於看人之後大叫
曰。爾輩欲何所觀耶。群人驚愕合掌拜之
其變無常皆若此也。及天下喪亂。亦失欽
聲迹矣
系曰。魏隋之僧且多應現者何。通曰。菩薩
作用隨類化身。以神通爲遊戲耳。於遊
戲而利益世主焉。或曰。魏齊陳隋與宣師
耳目相接。胡不入續傳耶。通曰。有所不
知蓋闕如也。亦猶大宋文軌既同土疆斯廣。
日有奇異良難遍知。縱有某僧也其奈史
氏未編傳家無據。故亦闕如弗及録者。留
俟後賢者也
唐泗州普光王寺僧伽傳木叉慧
儼慧岸
釋僧伽者。葱嶺北何國人也。自言俗姓何氏。
亦猶僧會本康居國人便命爲康僧會也。然
合有胡梵姓名。名既梵音。姓渉華語。詳其
何國在碎葉國東北。是碎葉附庸耳。伽在本
土少而出家。爲僧之後誓志遊方。始至西
涼府。次歴江淮。當龍朔初年也。登即隷名
於山陽龍興寺。自此始露神異。初將弟子
慧儼同至臨淮。就信義坊居人乞地下標。
誌之言。決於此處建立伽藍。遂穴土獲古
碑。乃齊國香積寺也。得金像衣葉刻普照王
佛字。居人歎異云。天眼先見。吾曹安得不捨
乎。其碑像由貞元長慶中兩遭災火。因亡
蹤矣。嘗臥賀跋氏家。身忽長其床榻各三尺
許。莫不驚怪。次現十一面觀音形。其家擧
族欣慶倍加信重。遂捨宅焉。其香積寺基。
即今寺是也。由此奇異之蹤旋萌不止。中宗
孝和帝景龍二年遣使詔赴内道場。帝御法
筵言談造膝。占對休咎契若合符。仍褒
飾其寺曰普光王。四年庚戌示疾。勅自内
中往薦福寺安置。三月二日儼然坐亡。神彩
猶生止瞑目耳。俗齡八十三。法臘罔知。在
本國三十年。化唐土五十三載。帝慘悼黯
然。于時穢氣充塞。而形體宛如。多現靈迹。
勅有司給絹三百疋俾歸葬淮上。令群官
祖送。士庶填&T055752;。五月五日抵于今所。帝以
仰慕不忘。因問萬迴師曰彼僧伽者。何人
也。對曰。觀音菩薩化身也。經可不云乎。應
以比丘身得度者。故現之沙門相也。初伽
化行江表止嘉禾靈光寺。彼澤國也。民家
漁梁矰弋交午。伽苦敦喩。其諸殺業陷墮於
人。宜疾別圖生計。時有裂網折竿者多
矣。伽閑而宴息。見神告曰。天方亢陽百姓苗
死。身胡藏其懶龍耶。伽曰。爲之奈何。神曰。
若今夕但小指出窓隙外。其如人何。伽依
之。其夜霆撃異常。質明視指微有紅線脈
焉。伽曰。吾與此壤無縁。乃行抵晋陵。見
國祥寺荒廢。乃留衣於殿梁而去。後人聞
異香芬馥。伽嘗記之曰。伊寺有人王重興
去。三十年後果有僧。俗姓全爲檀那矣。通
天萬歳中於山陽衆中。懸知嫌鄙伽者。乃
昌言曰。吾有五十萬錢奉助功徳。勿生横
議。伽於淮岸招呼一船曰。汝有財施吾可
寛刑獄。汝所載者剽略得耳。盜依言盡捨。
佛殿由是立成。無幾盜敗拘於揚子縣獄。
伽乘雲下慰喩言無苦。不日果赦文至免
死矣。昔在長安。駙馬都尉武攸曁有疾。伽
以澡罐水噀之而愈。聲振天邑。後有疾者
告之。或以柳枝拂者。或令洗石師子而
瘳。或擲水缾。或令謝過。驗非虚設功不
唐捐。却彼身災則求馬也。警其風厄則索
扇歟。或認盜夫之錢或咋黒繩之頸。或尋
羅漢之井。或悟裴氏之溺。或預知大雪。或
救旱飛雨。神變無方測非恒度。中宗勅恩
度弟子三人慧岸慧儼木叉各賜衣盂令嗣
香火。洎乎已滅多歴年所。甞現形往漢南
市漆器。及商人李善信船至寺覓買齋器。
僧忽見塔中。形像凝然而指曰。正唯此僧來
求買矣。遠近嗟歎。又甞於洪井化易材木。結
筏而至焉。大暦中州將勒寺知十驛。俾出
財供乘傳者。至十五年七月甲夜。現形于
内殿乞免郵亭之役。代宗勅中官馬奉誠宣
放。仍齎捨絹三百疋雜綵千段金澡罐皇太
子衣一襲。令寫貌入内供養。又乾元中州
牧李
有推歩者。云爲土宿加臨災當惡
弱。伽忽現形撫李背曰。吾來福至汗出災
銷。後無他咎。甞於燕師求氈罽。稍是泗州
寺僧燕使齎所求物到認塔中形信矣。遂
圖貌而歸。自燕薊展轉傳寫無不遍焉。長
慶元年夜半於州牧蘇公寢室前。歌曰。淮南
淮北自此福焉。自東自西無不熟矣。其年
獨臨淮境内有年耳。二年寺塔皆焚。唯伽遺
形儼若無損。咸通中龐勛者。本徐州戍卒。擅
離桂管。沿路劫掠。而攻泗州圍逼其城。伽
於塔頂現形。外寇皆睡。城中偶出撃之。驚
竄而陷宿州以事奏聞。仍錫號證聖大師也
文徳元年外寇侵軼。州將嬰城拒敵。伽現
形於城西北隅。寇見知堅壘難下。駭而宵
遁。大順中彭門帥時溥。令張諫攻于北城。
除勦戮外有五百餘人。拘鞠場中。諫凭桉
恍惚間見僧衣紫。誨之曰。此輩平人何可
殺耶。不如捨之。言畢不見。諫遂縱之而
逸。乾寧元年太守臺蒙夢伽云。寒東南少備。
蒙不喩旨。以綿衾法服施之。十二月晦夜
半。有兵士踰壘而入。蒙初不知。復夢一僧
以錫杖置于心上。冷徹心骨驚起。蒙令
動鼓角。賊驚奔獲首領姓韓。至是方曉矣。
由此多於塔頂現小僧状。傾州瞻望。然有
吉凶表兆于時乞風者分風。求子者得子。
今聞有躬禮者。往往有全不見伽形相者。
或見笑容者吉。不然則凶。其不可爰度者
如此。泊乎周世宗有事于江南。先攻取泗
上伽寄夢於州民言。不宜輕敵。如是達
于州牧皆未之信。自爾家家夢同告之。遂
降全一郡生民。頼伽之庇矣。天下凡造精
廬必立伽眞相。牓曰大聖僧伽和尚。有所
乞願多遂人心。李北海邕胡著作浩各爲碑
頌徳。今上御宇也留心于此。其年三月有
尼遊五臺山迴。因見伽於塔頂作孾孩相。
遂登刹柱捨身命供養。太平興國七年勅
高品白承睿。重蓋其塔。務從高敞。加其累
層。八年遣使別送舍利寶貨。同葬于下基
焉。其日有僧懷徳。預搆柴樓自持蠟炬焚
身供養。災燎之中經聲不絶。又將欲建浮
圖。有巨木三根沼淮而下。至近浮橋且止。
收爲塔心柱焉。續勅殿頭高品李庭訓主
之。先是此寺因竁中金像刻其佛曰普照
王。乃以爲寺額。後避天后御名。以光字代
之。近宣索僧伽實録。上覽已勅還其題額
曰普照王寺矣。弟子木叉者。以西域言爲
名。華言解脱也。自幼從伽爲剃&T061190;弟子。
然則多顯靈異。中和四年刺史劉讓厥父中
丞忽夜夢一紫衣僧云。吾有弟子木叉。葬
寺之西。爲日久矣。君能出之。仍示其葬所。
初夢都不介意。再夢如初。中丞得夢中所
示之處欲施斷之。見有二姓占居。於是
饒錢市焉。開穴可三尺許乃獲坐函。遂啓
之。於骨上有舍利放光。命焚之收舍利
八百餘顆。表進上僖宗皇帝。勅以其焚之
灰塑像。仍賜謚曰眞相大師。于今侍立于
左。若配饗焉。弟子慧儼。未詳氏姓生所。恒
隨師僧伽執侍缾錫。從楚州發至淮陰。同
勸東海裴司馬妻悋白金沙羅。而墮水抵
盱眙開羅漢井。宿賀跋玄濟家。儼侍十一
面觀音菩薩旁。自爾詔僧伽上京師中宗
別勅度儼并慧岸木叉三人。各別賜衣鉢焉」
唐嵩嶽少林寺慧安傳
釋慧安。姓衞氏。荊州支江人也。其貌端雅紺
&T061190;青目。降神乃隋開皇初年也。安受性寛裕
不染俗塵。修學法門無不該貫。文帝十七
年勅條括天下私度僧尼。勘安云。本無名
姓亡入山谷。大業中開通濟渠追集夫丁。
飢殍相望。安巡乞多鉢食救其病乏。存濟
者衆。煬帝聞之詔安。遂潜入太和山。至帝
幸江都海内擾攘。乃杖錫登衡嶽寺行頭
陀法。貞觀中。至蘄州禮忍大師。麟徳元年
遊終南山石壁而止。時所居原谷之間。早霜
傷苗稼。安居處獨無。四十里外皆苦青女之
災矣。天皇大帝聞而召焉。安不奉詔。永淳
二年至滑臺草亭居止。中坐繩床四方坦
露。勅造寺以處之。號招提是也。如是却
還家郷玉泉寺。時神秀禪師新歸寂。咸請住
持安弗從命。天后聖暦二年四月告門人
學衆曰。各歸閉戸。至三更有神人至。扈
衞森森和鈴鉠鉠。風雨偕至。其神旋繞其院
數遭。安與之語丁寧教誡再拜而去。或問其
故曰。吾爲嵩山神受菩薩戒也。天后甞問
安甲子。對曰。不記也。曰何不記耶。乃曰。生
死之身如循環乎。環無起盡何用記爲。而
又此心流注中間無閒。見漚起滅者亦妄想
耳。從初識至動相滅時。亦只如此。何年月
可記耶。天后稽顙焉。聞安闕井。勅爲鑿焉。
安曰。此下有赤祥愼其傷物。將及泉見蝦
&T045253;金色。蠢然出沮洳間。合其懸記。帝倍加
欽重。殆中宗神龍二年九月。勅令中官賜紫
袈裟并絹。度弟子二七人。復詔安并靜禪
師入中禁受供施。三年賜摩納一副。便辭
歸少林寺。至景龍三年三月三日囑門人
曰。吾死已將屍向林間待野火自焚之。勿
違吾願。俄爾萬迴和尚來。見安猖狂執手
言論移刻。旁侍傾耳都不體會。至八日閉
戸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三十許歳。起開皇
二年至景龍三年故也。火焚屍畢收舍利
八十粒。内五粒紅紫色進内。餘散施。隨力
造塔。先天二年。門人建浮圖焉
唐虢州閿郷萬迴傳
釋萬迴。俗姓張氏。虢州閿郷人也。年尚弱齡
白癡不語。父母哀其濁氣。爲隣里兒童所
侮。終無相競之態。然口自呼萬迴。因爾字
焉且不言寒暑。見貧賤不加其慢。富貴
不足其恭。東西狂走終日不息。或笑或哭
略無定容。口角恒滴涎沫。人皆異之。不好
華侈尤少言語。言必讖記事過乃知。年始十
歳兄戍遼陽。一云安西久無消息。母憂之
甚。乃爲設齋祈福。迴倏白母曰。兄安極易
知耳。奚用憂爲。因裹齋餘出門徑去。際晩
而歸。執其兄書云。平善。問其所由默而無
對。去來萬里。後時兄歸云。此日與迴言適
從家來。因授餅餌其啗而返。擧家驚喜。自
爾人皆改觀。聲聞朝延。中宗孝和皇帝。詔
見崇重。神龍二年勅別度。迴一人而已。自
高宗末天后時。常詔入内道場。賜綿繍衣
裳。宮人供事。先爲兒時。於閿郷興國寺累
瓦石爲佛塔入内之後其塔遂放光明。因
建大閣而覆之。然其施作皆不可輒量。出
言則必有其故。勅賜號爲法雲公。外人莫
可得見。先是天后朝任酷吏行羅織事。官
稍高隆者日別妻子。博陵崔玄暐位望倶極。
其母廬氏賢而憂之曰。汝可一日迎萬迴。此
僧寶誌之流。以可觀其擧止知其禍福也。
乃召到家。母垂泣作禮兼施中金匕筯一雙。
迴忽下階擲其匕筯向堂屋上。掉臂而去。
一家謂爲不祥。經數日令升屋取之。匕筯
下得書一卷。觀之乃讖緯書也。遽令焚之。
數日有司忽來其家大索圖讖。不獲得雪。
時酷吏多令盜投蠱道物。及僞造祕讖用
以誣人。還令誣告得實屠戮。籍沒其家
者多。崔氏非聖人擲匕筯何由知其僞圖
讖也。中宗末甞罵韋后爲反悖逆。斫爾頭
去。尋而誅死。太平公主爲造宅於懷遠坊中
與主宅前後爾。又孝和親送金城公主出
降吐蕃幸始平迴出迎駕。時崔日用武平
一宋之問沈佺期岑羲薛稷。皆肅揖鄭重。問
訊諸公曰。各欲求聖人一言以定吉凶。摭
沈背曰。汝眞才子。沈不勝其喜。曰聖人與
我受記。諸子不可更爭。又謂武曰。與汝作
名佛童。當無憂也。目羲稷有不善之色。
岑以馬避之。目稷云。此多是野狐。其言何
足懼也。乃顧云。汝亦不免及羲稷之誅。人
益貴重。同時有僧伽化迹不恒。中宗問迴
曰。此何人也。迴曰。觀音之化身也。貞觀中三
藏奘師西歸云。天竺有石藏寺。奘入時見一
空房。有胡床錫杖而已。因問此房大徳咸
曰。此僧縁闕法事罰在東方。國名震旦。地
號閿郷。于茲萬迴矣。奘歸求見迴。便設禮
問西域。宛如目矚。奘將訪其家。迴謂母曰。
有客至請備蔬食俄而奘至神異之迹多此
類也。正諫大夫明崇儼者。道術之士。謂人
曰。萬迴神僧也。玄宗潜龍時。與門人張暐
等同謁。迴見帝甚至褻黷。將漆杖呼且逐
之。同往者皆被驅出。曳帝入反扃其戸。悉
如常人更無他重。摭背曰。五十年天子自
愛。已後即不知也。張公等門外歴歴聞其
言。故傾心翼戴焉。五十年後蓋指祿山之禍
也。睿宗在邸時。或遊行人間。迴於聚落街
衢中高聲曰。天子來。或曰聖人來。其處信宿
閒。帝必經過徘徊也。惠莊太子乃睿宗第二
子也。天后曾抱示迴曰。此兒是西域大樹精
養之。宜兄弟也。安樂公主玄宗之季妹。附
會韋后。熱可炙手。道路懼焉。迴望車騎
連唾之曰。腥腥不可近也。不旋踵而禍滅。
及之帝愈知迴非常人也。出二官人日
夕侍奉之。特勅於集賢院圖形焉。曁迴垂
卒。而大呼遣求本郷河水。門人徒侶求覓
無所。迴曰。堂前即是河水。何不取耶。衆於
階下掘井。河水湧出。飮畢而終。迴宅坊中
井皆醎苦。唯此井甘美。後有假託或稱小
萬迴。以惑市里多至誅死焉。至于終後右
常侍徐彦伯爲碑。立閿郷玉&T023311;西路矣
系曰。日行萬里非人必矣。爲鬼神邪。爲仙
術邪。通曰。觀行知人。迴無邪行。非鬼神
也。無故作意。非仙術也。此得通耳。故智度
論中此通有四。一身能飛行如鳥無礙。二
移遠令近不往而到。三彼沒此出。四一念
能至。或曰。四中迴具何等。通曰。倶有哉。故
號如意通矣。瑜伽論神境同也。云或羅漢
有大堪能現三神變焉
唐齊州靈巖寺道鑒傳
釋道鑒。姓馮氏。呉郡人。未知從來。而居歴
下靈巖山寺。蹤迹神異不測僧也。元和中有
馮生者。亦呉郡人也。以明經調選未捷。因
僑寄長安。一日見老僧來詣。馮居謂之曰。
汝吾姓也。因相與往還。僅于歳餘遂注擬
作尉于東越。方務治裝。鑒負錫來告去。
馮問師去安所詣乎。鑒曰。吾廬在齊州靈巖
之西廡下。薄遊神京至今正十年矣。幸得
與子遊。今歸舊所。故來相別。然吾子尉于
越郷。道出靈巖寺下。當宜一訪我也。馮諾
之曰。謹受教矣。數日馮出關東之赴任。
至靈巖寺門立馬望曰。豈非鑒師所居寺
乎。即入訪之。時一僧在庭。馮問。道鑒上人
廬舍安在。僧曰。此寺無道鑒。馮疑異默而計
曰。鑒公純直豈欺我乎。於是獨遊寺中。行
至西廡下。忽見壁畫一僧與鑒師貌同。馮
大驚嗟。鑒師果異人歟。且能降神與我交。久
之視其眞相旁題云。馮氏子呉郡人也。年
十歳學浮圖法。以道行有聞。卒年七十八。
馮閲其題方悟云。汝吾姓也。言非謬矣一
説蘇州西去城二十許里。有靈巖山寺西北
廡下畫沙門形云。是梁天監十五年作遊方
居士状。經過山寺寓過宵宿。而於僧厨借
筆硯。僧衆皆不留意。詰旦僧遍搜索而亡
有客。見殿隅畫一梵僧。面骨權奇膚色皴
黒。眉長且垂眸子電轉。眥間青白。昂鼻方
口。張脣露齒&T016254;拳倚右肩之上。身屈可長一
丈五寸。衣麁衲袈裟臂擐大珠徒跣。衆見
驚懾莫測其來。遠近咸格有焚香禮歎者。
有請福禳災者。或於晴夜殿中析窣聞有
行道之聲。由是鳥雀不敢汚踐簷楹之間
矣。然則郷人謂之靈巖和尚。或云靈巖聖僧。
甞見形謂一老姥曰。貧道好食茭粽。疑是
聖者。翌日持簟入殿供養。乞今年別三月
三日民競送之。以菰蒋葉角黍米&T024116;之。呉
人謂之茭粽也。唐先天二年陸魯公子疾。醫
工未驗。公憂慮増劇。門遇一僧分衞屈入。
遂索水器含噀之即時病間。魯公喜贈物頗
豐。了不迴視。遂問和尚居處何寺。答曰。貧
道住蘇州呉縣西靈巖寺。郎君爲官江表望
入寺相尋。斯須已去。未久調補尚書刑部
郎。續遷桂州廉使。常念當年救病之僧。迂
路姑蘇入靈巖寺覓焉。乃説其形貌。合寺
僧云。非此所有。陸盡日徘徊不忍去。忽於
殿中見聖者形曰。往年療某者此僧也。寺
僧説其由致通感難知。陸捨錢數萬備香
火之資。却留旬日供養方去。又寺中淨人毎
於像前占燭燈。添油助燼意盜油塗髮
耳。居無何其髮焦卷而墮。傍人勸令禮懺。
別買麻膏増炷平復如初。又武宗將廢佛
教也。近寺有陸宣者夢聖者云。受弟子
供施年深今來相別。且歸西天去也。宣急
命畫工圖寫眞貌。至會昌五年毀拆寺宇。
方知告別之意焉。距咸通七年蝗災。爾時
彌空亘野食人苗稼。至于入人家食繒帛
之物。百姓徬徨莫能爲計。時民人呉延讓
等。率耆艾數十百人。詣像前焚香泣告。即
日蟲飛越境焉。乾符五年寺衆當詣闕乞
鐘歸寺。差僧選日登途。聖者先入右神策
軍本局。預陳囑託。及正請鐘僧到見。司吏
怪問。數日前有僧來云。隷蘇州靈巖山寺。
其僧曰某。行無伴侶。後右軍胥因事遊呉。
見壁畫云。此是七月中曾來司内計會鐘
僧也。然呉中極彰靈異。且不測厥由。曾有
梵僧來禮畫像云。智積菩薩何縁在此。歎
嗟彌久。而自此號智積應身也
系曰同異之説史氏多之。今詳寺曰靈巖。僧
畫像此爲同也。州曰歴下始蘇。遇者曰陸與
馮。此爲異焉。斯蓋見聞不齊記録因別也。
原夫聖人之應身也。或南或北。或漢或胡。或
平常之形。或怪差之質。故令聞見必也有
殊。復使傳揚自然多説。譬猶千里之外望
日月。以皆同其時。邊旁雲物状貌有異耳。
既是不思議應現矣。則隨縁赴感。肆是難
同可發例云。所傳聞異辭也
唐武陵開元寺慧昭傳
釋慧昭。未詳何許人。其爲僧也。性僻而高。
恒修禪定。貌頗衰羸。好言人之休戚。而皆
必中。與人交言且不馴狎。閉關自處左右
無侍童。毎日乞食。里人有八十餘者云。昭
居此六十餘年。其容貌無異於少時昔日
也。但不知其甲子。元和中有陳廣者。由孝
廉調爲武陵官。而酷好浮圖氏。一日因詣
寺盡訪諸僧。昭見廣且悲且喜曰。陳君何
來之晩乎。廣愕然自揣。平生不識此僧。何
言來晩。乃曰未甞與師遊。何責遲暮。昭曰。
此非倉卒可言。當爲子一夕靜話方盡此
意。廣甚驚異。後時詣昭宿。因請其事。昭曰。
我劉氏子。宋孝文帝之玄孫也曾祖鄱陽王
休業祖士弘。並詳於史氏。先人文學自負。
爲齊竟陵王子良所知。子良招集賢俊文學
之士。而先人預焉。後仕齊梁之間爲會稽
令。吾生於梁普通七年夏五月。年三十方仕
於陳。至宣帝時爲卑官。不爲人知。徒與
沈彦文爲詩酒之交。後長沙王叔堅與始興
王叔陵。皆多聚賓客大爲聲勢。各恃權寵
有不平心。吾與彦文倶在長沙之門下。及
叔陵被誅。吾懼不免。因皆銷聲。匿跡
林谷。拾橡栗而食。掬溪&T023311;而飮。衣一短
褐雖寒暑不易。以待所憂之所定。無何
有一老沙門至吾所居曰。子骨法甚奇當
無疾耳。彦文再拜請其藥曰。子無劉君之
壽奈何。雖服吾藥亦無所補遂。告別將
去。復謂我曰。塵俗以名利相勝。竟何有
哉。唯釋氏可以捨此矣。恭納其言。自是不
知人事。凡十五年。又與彦文倶至建業。時
陳氏已亡宮闕盡毀。臺城牢落荊榛蔽路。景
并塞結綺基頽。文物衣冠蕩然而盡。故老
相遇相携而泣。且曰。一人無良已至於是。
隋氏所滅良可悲乎。又聞後主及諸王皆入
長安。乃率沈挈一嚢。乞食於路以至關中。
吾長沙王之故客也。恩遇甚厚。聞其遷往瓜
州。則徑往就謁。長沙王長於綺紈而早貴盛。
雖流放之際尚不事生業。時方與沈妃酣
飮。吾與沈再拜於前。長沙悲慟久之。瀝泣
而起乃謂吾曰。一日家國淪亡骨肉播遷。豈
非天乎。吾自此且留晋昌氐羌之塞數年。
而長沙殂又數年彦文亡。吾因剔&T061190;爲僧。
遁跡會稽山佛寺。凡二十年。時已百歳矣。
雖容體枯瘠而筋力不衰。尚日行百里。因
與一僧同至長安。時唐高祖已有天下。建
號武徳。至六年吾自此或居京洛或遊江
左至於三蜀五嶺無不住焉。殆今二百九
十年矣。雖烈寒酷熱未甞有微恙。貞元末
於此寺夢一丈夫。衣冠甚盛。熟視乃長沙
也。吾迎延坐話舊。傷感如平生時。而謂吾
曰。後十年我之六世孫廣當官於此郡。師其
念之。乃問之曰。王今何爲。曰冥官極尊。既
而又泣曰。師存而我之六世矣。悲夫。吾夢覺
因紀君之名於經笥中。至去歳凡十年。乃
以君之名氏訪於郡人。尚怪君之未至。昨
因乞食里中。遇邑吏訪之。果得焉及君之
來。又依然長沙之貌也。然自夢及今十一年
矣。故訝君之晩也。已而悲惋泣下數行。因
出經笥示之。廣再拜願執屨錫爲弟子。
昭曰。君且去。翌日當再來。廣受教而還。明
日至其居。昭已遁去莫知其適時。元和十
一年也。至大和初廣爲巴州掾。於山南道
路逢昭。驚喜再拜曰。願棄官請從師爲物
外之遊。昭亦許之。其夕偕舍于逆旅。至天
將曙。廣早起而省昭已去矣。廣茫然若有
所喪。神情沮敗。自是盡不知所往也。然
則昭自梁普通七年生。于時歳在丙午。下
至唐元和十年乙未。凡二百九十年。則與昭
言如合符契焉
系曰。慧昭既三百年住世也。前不可測後未
可涯。與夫賓頭羅睺尊者一貫。胡不念恩
地之裔孫邪。通曰。神仙隔一塵。猶未可與
之遊。且廣是具縛凡夫。昭爲度世上士。飛
鳶與淵魚蹤跡相遠。此何怪歟
唐岸禪師傳
釋岸禪師。并州人也。約淨土爲眞歸之地。
行方等懺服勤無缺。微有疾作禪觀不虧。
見觀音勢至二菩薩現於空中持久不滅。
岸召境内畫人無能畫者。忽有二人云。從
西京來欲往五臺。自樂輸工畫菩薩形相。
繢事畢贈鞵二緉。忽隱無蹤。岸知西方縁
熟。告諸弟子云。吾今往生。誰可偕行。有小
童子稽顙曰。願隨師去。乃令往辭父母。父
母謂爲戲言。而令沐浴著淨衣入道場念
佛。須臾而終。岸責曰。何得前行。時岸索筆
讃二菩薩曰。觀音助遠接。勢至輔遙迎。寶
瓶冠上顯。化佛頂前明。倶遊十方刹。持華
候九生。願以慈悲手。提奬共西行。述讃已
別諸弟子入道場。命門徒助吾念佛。端坐
而終。春秋八十。時垂拱元年正月七日也
唐會稽永欣寺後僧會傳
釋後僧會者。本康居國人也。以呉赤烏年中
謁大帝。初呉人未識僧形。止曰胡人入
境。乃祈舍利。已令帝開悟末主天紀四年。
會尸解眞身隱焉。至唐高宗永徽中見形于
越。稱是遊方僧。而神氣瓌異眉高隆準。頤峭
眸碧而痩露奇骨。眞梵容也。見者悚然罔知
階位。時寺綱紏詰其厥由。罵而驅逐會行及
門。乃語之曰。吾康僧會也。苟能留吾眞體
福爾伽藍。躧歩之間立而息絶。既而青目
微瞑精爽不銷。擧手如迎揖焉。足跨似欲
行焉。衆議偃其靈軀&T033031;於窀穸。人力殫矣
略不傾移。雖色身堅牢而彊事膠漆。遷于
勝地別立崇堂。時越人競以香華燈明。繒
旛蓋果實衣器。請祈心願。多諧人意。初
越之軍旅多寓永欣。其婦女生産兵士葷血
觸汚僧藍。人不堪其淹穢。會乃化形往謁
閩廉使李若初。且曰。君侯即領越之藩條。
託爲遷之軍旅。語罷拂衣而去。尋失蹤跡。
李公喜而駭。且記其言。後果赴是郡。及上
事訖便謁靈跡。認于時言者則斯僧也。命
撤軍家勒就營幕。又疋婦夜臨蓐席。且無
脂爥。隣無隙光。俄有一僧秉爥自牖而入。
其夫旦入永欣。認會貌即是授火救産厄
之僧。自爾民間多就求男女焉。屬會昌毀
永欣也。唯今大善獨留號開元矣。遂移會
身入是寺中。大中之後有曇休律師。爲會
別創堂宇廣其供具。又甞就閭閻家求草
屨。至今越人多以芒鞵油*旛上獻。感應肹
蠁。各赴人家不可周述。今號超化大師。
從永徽至今未甞闕其供施焉。沙門虚受
爲碑紀述焉
系曰。蔡邕是張衡後身。智威本徐陵前事。驗
皆昭晰理且弗虚。至於聖人功用自在此亡
彼出。利見無方。僧會捐世既遐唐來化越。
立逝屹然異中之異。苟非應物現形如水
中月。孰能預於是乎
唐京兆法海寺道英傳
釋道英。不知何許人也。戒徳克全名振天
邑。住寺在布政坊。咸亨中見鬼物寺主慧
簡。甞曰。曉見二人行不踐地。入英院焉。
簡怪而問之。英曰。向者秦莊襄王使使傳語。
飢虚甚久。以師大慈欲望排食并從者三
百人。勿辭勞也。吾以報云。後日曉具饌。可
來專相候耳。簡聞之言。以酒助之及期果
來。侍從甚嚴。坐食倉黄謂英曰。弟子不食
八十年矣。英問其故。答曰。吾生來不無故
悞。其如滅東周絶&T073115;祀。或責以功徳。吾平
日未有佛法可以懺度。唯以赦宥矜恤惸
獨塞之。終爲未補。以福少罪多受對未
畢。今此一飡。更四十年方復得食。因歴指
座上云。此是白起王翦。爲殺害多罪報未
終。又云。此陳軫以虚詐故。英曰。王何不從
人索食而甘虚腹。此奚可忍乎。王曰。慈心
人少。餘人不相見。吾縁貴人不可妄行
崇禍。所以然也。英指酒曰。寺主簡公將獻。
深有所愧。垂去謂英曰。甚感此行傷費。饜
飫可知。弟子有少物即送相償。城東通化
門外尖塚。以其鋭上而高大。是吾棲神之所。
世人不知妄云呂不韋墓耳。英曰。往遭赤
眉開發何有物來。曰賊取不得。英曰。貧道
非發丘中郎。是出家人無用物所。必勿將
來。言訖長揖而去。英感下趣如此。罔知終

唐京兆法秀傳
釋法秀者未詳何許人也。居于京寺遊遊
咸鎬之間。以勸率衆縁多成善務。至老未
嘗休懈。開元末夢人云。將手巾袈裟各五百
條。可於迴向寺中布施。覺後問左右。並云
無迴向寺。及募人製造巾衣。又遍詢老舊
僧俗。莫有此伽藍否。時有一僧。形質魁梧
人都不識。報云。我知迴向寺處。問要何所
須并人伴等。答曰。但齎所施物名香一斤
即可矣。遂依言授物。與秀偕行。其僧徑入
終南山。約行二日至極深峻。初無所覩復
進程見碾石一具。驚曰。此人迹不到何有
此物。乃於其上焚所齎香。再三致禮。哀訴
從午至夕谷中霧氣彌浸。咫尺不辨。逡巡開
霽。當半崖間有朱門紛壁緑牖琁題。刹飛
天矯之旛。樓直觚稜之影。少選見一寺分
明雲際。三門而懸巨牓曰迴向寺。秀與僧
喜甚。攀陟遂到。時已黄昏。而聞鐘磬唱薩之
聲。門者詰其所從。遲迴引入見一老僧。慰
問再三倡言曰。唐皇帝萬福否。處分令別僧
相隨歴房散手巾袈裟。唯餘一分。指一房
空榻。無人有衣服坐席。似有所適者。既而
却見老僧。若綱任之首。曰其往外者當已
來矣。其僧與秀復欲至彼授手巾等。一房
但空榻者。亦無人也。又具言之。者僧笑令
坐。顧彼房内取尺八來。至乃玉尺八也。老
僧曰。汝見彼胡僧否。曰見已。曰此是將來
權代汝主者。京師當亂人死無數。此胡名
磨滅王。其一室是汝主房也。汝主在寺以愛
吹尺八。罰在人間。此常所吹者也。今限將
滿。即却來矣。明日遣就齋。齋訖曰。汝當迴
可將此尺八并袈裟手巾與汝主自收也。
秀禮拜而還。童子送出。纔數十歩雲霧四合。
則不復見寺矣。乃持手巾袈裟玉尺八進
上玄宗。召見具述本末。帝大感悦凝神久
之。取笛吹之宛是先所御者。後數年果有
祿山之禍。秀所見胡僧即祿山也。秀感其所
遇精進倍切。不知所終。世傳終南山聖寺
又有迴向也
系曰。昔梁武遣送袈裟入海上山。法秀詣
迴向寺燕師命使尋竹林聖寺。此三縁者名
殊而事一。莫是互相改作同截鶴續鳧否。
通曰。聖人之作。猶門内造車門外合轍。雖
千萬里之遠事亦符合者。蓋無異路。故如
樵子觀仙棊爛柯。非止王質。有多人遇棊
且姓名不同爲爛斧柯者不一。今送衣入
聖寺。多者亦如此也
唐滑州龍興寺普明傳
釋普明。不知何許人也。或云西域之僧。毎
談禪法擧攉玄微。莫可測其沈寥之高遠
歟。大暦初年受胙縣人請居阿蘭若。學者
螘聚塵中往來。白衣禮而施之。日以千計。
或一覩相自然懲忿窒慾。食葚懷音沿善
革惡。以歳計無央數也。右僕射義成軍節
度使賈耽者本謫仙也。優游道學率略空
門。纔覿明也若羊祜之識舊環。蔡順之見
慈母焉。降心延請住州寺。迎引傾郭巷無
居人。由是爲人説法。雖老不疲行疾如
風。質貌輕壯。以貞元八年壬申閏十二月十
日。囑付門徒奄然坐滅。生年或云三百歳。
以其年百歳者見之。顏容不易之故。依天
竺法火化。收舍利二七粒。堅固圓明。群信
於明所居禪庭立塔一所。後遷座於塔下
焉。明亡之後十年王師西征安靜邊塞。滑人
有材勇者柴清。因覘獫狁深入虜庭。巡邏
者多乃晝伏夜動。迷方失路迂直不分。清
見明在前導若老馬之先驅焉。及抵漢
城忽然不見。歸州就塔作禮。遐邇傳之
*宋高僧傳卷第十八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宋左街天壽寺通慧 大師
賜紫沙門賛寧等奉 勅撰 
  感通篇第六之二正傳二十一人
附見八人
唐嵩嶽破竈墮傳
釋破竈墮者。不知何許人也。天后之世參
事嵩嶽安禪師號老安是歟。通徹禪法逍
遙弗羈。恒理求而不見其前。別塗取而莫
趨其後。甞遇巫氏能與人醮竈祓禳。若漢
武之世李少君以祠竈可以致物同也。凡
其解奏之時。往往見鬼物形兆。閭里迭畏。
傳于衆多殺少牢以祭之者交午。重其主
竈。乃旛蓋擁之祕而罕覩焉。揚子所謂靈
場之威宜夜矣乎。時墮詣之。始勸巫者。終
爲神説法已告云。我聞師教決定生天。乃
現其形禮辭且曰。蒙師提耳獲益彌深。得
生殊勝天。言訖而隱。其竈即神祠也。隨而
瓦解自然破落。非人力也。遐邇驚駭。此師
素不稱名。由此全取他名號破竈墮也
唐嵩嶽閑居寺元珪傳
釋元珪。姓李氏。伊闕人也。禀氣英奇寛裕閑
雅。既縁宿習乃誓出家。於永淳二年遂登
滿足。乃隷名閑居寺以習毘尼。雖勤無懈
執律唯堅。後悟少林寺禪宗。大通心要深
入玄微。遂卜廬于嶽中龐塢。謂其徒仁素
曰。吾始居寺東嶺。吾滅汝必塔吾骸于此。
珪安于巖阿。時有峨冠袴褶。部曲繁多輕歩
舒徐稱謁大師。珪覩其貌偉精爽不倫。謂
之曰。善來仁者。胡謂而至。曰師寧識我邪。
珪曰。吾觀佛與衆生等。吾一目之。豈分別
識也。對曰。我此嶽神也。吾能利害生死於
人。師安得一目我哉。珪曰。汝能生死於人。
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視身與空等。視吾
與汝等。汝能壞空與汝乎。苟能壞空及壞
汝。吾則不生不滅也。汝尚不能。如是又焉
能生死吾邪。嶽神稽首再拜曰。我亦聰明
正直於餘神。豈能知師有廣大之智辯乎。
願授之正戒。令我度世助其威福。珪曰。神
既乞戒即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無戒。又
何戒哉。神曰。此理也。我聞茫昧。止求師戒。
我身爲門弟子。珪辭不獲。即爲張座焚香
秉鑪正机曰。付汝五戒汝能奉持即嚮曰
能。不能即曰否。神曰。洗耳傾聽虚心納教。
珪曰。汝能不婬乎。神曰。亦娶也。曰非謂此
也。謂無羅欲也。神曰能。曰汝能不盜乎。神
曰何乏我也焉有盜取哉。曰非謂此也。謂
饗而福淫不供而禍善也。神曰能。曰汝能
不殺乎。神曰。政柄在躬焉曰不殺曰。非
謂此也。謂有濫誤混疑也。神曰能。曰汝能
不妄乎。神曰。我本正直焉能有妄。曰非謂
此也。謂先後不合天心也。神曰能。曰汝能
不遭酒敗乎。神曰。力能。珪曰如上是爲
佛戒也。又言。以有心奉持而無心拘執。
以有心爲物而無心想身。能如是則先
天地生不爲精。後天地死不爲老。終日
變化而不爲動。畢盡寂默而不爲休悟。此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15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3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