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宋高僧傳 (No. 2061_ 賛寧等撰 ) in Vol. 50

[First] [Prev+100] [Prev] 862 863 864 865 866 867 868 869 870 871 872 873 874 875 876 87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亡命焉。時徴兵頗急牒諸處要害捕逐。於
本州洋口擒送劉寧。令於朱木橋處死。三
下刃倶折。劉怪問之。遂言。素志捨家恒持
經法。如斯怯懦恐衂軍威。是以亡耳。問經
何在。曰被獲時遺墜。遂令搜取果數百歩
外得之。竹筒有刃痕而幾絶。劉拱手稱歎
久之。乃縱其爲僧。奏聞。勅下本道號三刀
法師。配本郡龍興寺。後加精進卒于住

唐湖州法華寺大光傳
釋大光。俗姓唐氏。生于邑之安吉也。母梅
氏寄孕而夢協靈祥。在娠乃惡葷臭焉。既
誕能言。不爲戲弄。未齓之歳思求佛乘
矣。願念法華三月通貫。經聲一發頑鄙革
心。及遂出家而尋登戒。西遊京邑。朝見
肅宗帝召對禁中。拱而歎曰。昔夢呉僧口
持大乘五光隨發。音容宛若適朕願兮。因
賜名大光。屬帝降誕節齋于定國寺。因賜
墨詔。許天下名寺意往者住持。令中官趙
溫送于千福寺住持經道場。其誦經作呉
音。遼遼通於聖聽。帝甚異其事。令中官而
宣諭焉。後居藍田精舍。先期而寺僧夢天
童來降曰。大光經聲通于有頂。光一日宴坐
自見神手從天而下撫其心。乃憶先達抱玉
大師甞誌斯言。令高其法音當有神之輔
翼。又別夕夢神僧乳見於心命光口吮。自
爾功力顯暢形神不勞。又尋山探幽偶墜
窮谷。龍泉莫測淪溺其間。心靈了然都無
惑亂。因思本經多寶塔。爲誠願持此支品
十萬遍。恍然奮身脱泉。若有神捧焉。後詔
住資聖等。此寺趙國公長孫無忌宅。龍朔
二年爲文徳皇后追福造。長安七年遭火蕩
盡。唯於灰中得數部經。不損一字。以事
奏聞。百姓捨施。數日之間已盈鉅萬。遂再
造其寺。光覽此經倍加精進。後以偏感有
親在呉未答慈力。表乞歸省養。詔旨未
允。遂生有妄之疾。策蹇強力將投于淵。
驢伏不前群烏拂頂。心既曉覺疾亦隨瘳。乃
以經頂荷行道。忽有詔許還。既止烏程構
營寶塔。日持華偈成報往願焉。永泰元年
浙西廉使韋元甫表請。光爲六郡別勅道場
持念之首。大暦癸丑歳顏魯公眞卿領郡。相
國李紳父爲烏程宰。紳未朞歳。乳病暴作而
不啼。不鑒者七辰。召光至命乳母洗滌焚
香。乃朗諷經分別功徳品。遂超席而坐拱
手開眸。光授飮杯水令強乳哺之。疾乃徐
愈。光笑而謂曰。汝何願返之遄速乎。因以
光名易紳小字。貞元中紳重遊霅上。泊舟
之次。光早遲竚于溪側而笑言。戲撫之若
稚孺焉。後紳*刺于呉興飮醉于館。光引
宿於道場。夜分將醒白光滿室朗然若晝。
往覘光公宴坐梵音方作。光起面門如開
毫相。經音向息光色隨斂。紳歸京相辭。光
曰。汝得徑山之言。吾則無以爲諭。行矣自
愛。去留有時。他日位處廟堂。以教法爲外
護乎。永貞元年十二月黒月既夕示滅于持
經道場。獸嘷鳥墜。山木驚振。異香芬馥信宿
不消。*刺史顏防深愴悼之。光一納四十歳
無浣濯。而戒香欝然。一飯七十載。徴驗絶
多。故相李公紳。素於空門寡信頗規僧過。
而敦重光公。自著碑題云墨詔持經大徳神
異碑銘布衣楊夔書云
唐荊州天崇寺智燈傳
釋智燈。不知何許人也。矜莊己行嚴厲時
中。守護戒科恒持金剛般若。勤不知倦。貞
元中遇疾而死。弟子啓手猶熱。不即入木。
經七日還蘇云。初見冥中若王者。以念經
故合掌降階。因問訊曰。更容上人十年在
世。勉出生死。因問人間衆僧中後食薏苡
仁爲藥食。還是已否。曰此大違本教。燈報
云。律中有正非正開遮之條如何。王曰。此
乃後人加之非佛意也。遠近聞之。渚宮僧
至有中後無有飮水者
系曰。小乘尚開食五淨物。薏苡非五穀正
食也。疑其冥官因機垂誡嫌。于時比丘太
慢戒法。故此嚴警開制。實諸佛常法也。非
後人之加釀焉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宋左街天壽寺通慧 大師
賜紫沙門賛寧等奉 勅撰 
  讀誦篇第八之二正傳二十一人
附見五人
唐并州石壁寺明度傳
釋明度。未知何許人也。經論歩學三業恪
勤。誦金剛般若。資爲淨分。慈濟爲心。迨貞
觀末有鴿巣于屋楹乳養二雛。度毎以餘
粥就窠哺之。復呪之曰。乘我經力羽翼速
成。忽早學飛墮地偕殞。度乃瘞之。旬餘夢
二小兒曰。兒等本受卵生小類。蒙上人爲
養育誦持迴向。今轉生人道。距此寺東十
里間。某家是也。度默誌之。至十月滿往訪
此家。男婦果㝈生二子。入視之。數日遂呼
曰鴿兒。一時迴頭應諾。歳餘能言。皆得成
長。度未知終所
唐梓州慧義寺清虚傳
釋清虚。姓唐氏。梓州人也。立性剛決桀黠難
防。忽迴心長誦金剛般若。三業偕齊無有
懈怠。甞於山林持諷。有七鹿馴擾若傾聽
焉。聲息而去。又隣居失火連甍灰燼。唯虚之
屋飈焔飛過。略無焦灼。長安二年獨遊藍田
悟眞寺。上方北院舊無井泉。人力不及。遠
取於&T023311;。挈缾荷甕運致極勞。時華嚴大師
法藏。聞虚持經靈驗乃請祈泉。即入彌勒
閣内焚香。經聲達旦者三。忽心中似見三
玉女在閣西北山腹以刀子剜地隨便有
水。虚熟記其處遂趨起掘之。果獲甘泉。用
之不竭。四年從少林寺坐夏山頂。有一
佛室甚寛敞。人無敢到者。云鬼神居宅焉。
甞有律師恃其戒行夜往念律。見一巨人
以矛刺之。狼狽下山逡巡氣絶。又持火頭
金剛呪僧。時所宗重。衆謂之曰。君呪力無
雙能宿彼否。曰斯焉足懼。於是齎香火入
坐持呪。俄而神出以手擥足。投之&T023311;下。七
日不語精神昏倒。虚聞之曰。下趣鬼物敢
爾。即往彼如常誦經。夜聞堂東有聲甚厲。
即念十一面觀音呪。又聞堂中似有兩牛
鬪。佛像皆振。呪既亡效。還持本經一契。帖
然相次影響皆絶。自此居者無患。神遂移
去。神龍二年準詔入内祈雨。絶二七日雪
降。中宗以爲未濟時望。令就寺更祈請。即
於佛殿内精禱并煉一指。纔及一宵雨周
千里。指復如舊。纔遇大水寺屋皆墊溺。其
院無苦若無澇沒。凡諸異驗皆如此也
唐睦州烏龍山淨土道場少康傳
釋少康。俗姓周。縉雲仙都山人也。母羅氏因
夢遊鼎湖峯得玉女手捧青蓮。授曰。此華
吉祥。寄於汝所後生貴子。切當保惜。及生
康之日。青光滿室香似芙蕖。迨綳褓之年
眼碧脣朱。齒得佛之一相。恒端坐含笑。時
郷中善相人也。目之此子將相之才。不語
吾弗知也。年甫七歳抱入靈山寺中。佛生日
禮聖容。母問康曰識否。忽發言云。釋迦牟
尼佛。聞皆怪之。蓋生來不言語也。由是父
母捨其出家。年十有五所誦之經已終五
部。於越州嘉祥寺受戒。便就伊寺學毘
尼。五夏之後往上元龍興寺聽華嚴經瑜伽
論。貞元初至于洛京白馬寺殿。見物放光
遂探取爲何經法。乃善導行西方化導文也。
康見歡喜呪之曰。我若與淨土有縁。惟此
軸文斯光再現。所誓纔終果重閃爍。中有化
佛菩薩無算。遂之長安善導影堂内乞願
見善導。眞像化爲佛身。謂康曰。汝依吾施
設利樂衆生同生安養。康如有所證。南
至江陵果願寺遇一法師。謂康曰。汝欲化
人徑往新定。縁在於彼。言訖不見。止有香
光望西而去。洎到睦郡入城乞食得錢。
誘掖小兒能念阿彌陀佛。一聲即付一錢。
後經月餘孩孺螘慕念佛。多者即給錢。如
是一年。凡男女見康則云阿彌陀佛。遂於
烏龍山建淨土道場。築壇三級。聚人午夜
行道唱讃。二十四契稱揚淨邦。毎遇齋日
雲集所化三千許人登座。令男女弟子望
康面門。即高聲唱阿彌陀佛。佛從口出。連
誦十聲十佛若連珠状。告曰。汝見佛身即
得往生。以貞元二十一年十月。示衆囑累
止勸急修淨土。言畢跏趺。身放光明而逝。
天色斗變狂風四起。百鳥悲鳴。烏龍山也一
時變白。今墳塔存于州東臺子巖。歳久唯
餘方石石傍之土相傳療疾。州民凡嬰衆
病悉焚香取土。隨服多差。石之四隅若車
轍焉。漢乾祐三年天台山徳韶禪師重建其
塔。至今高敞。時號後善導焉
系曰。康所述偈讃皆附會鄭衞之聲。變體而
作。非哀非樂不怨不怒。得處中曲韻。譬
猶善醫以餳蜜塗逆口之藥誘嬰兒之入
口耳。苟非大權入假。何能運此方便度無
極者乎。唱佛佛形從口而出。善導同此作
佛事。故非小縁哉
唐江州開元寺法正傳會宗
釋法正。不知何許人也。寛曠其懷愼修厥
行。司辰于三業御史于六根。以其日諷金
剛般若三七過。執持恭恪罔或云懈。長慶
初得疾暴終。云。倏至幽冥引見王者。問曰。
師生平藝何福田獲何善果。正以誦經爲
對。王乃揖上殿令登繍座。請誦七通。王
以下侍衞靡不合掌。階下拷掠搒撃論愬
寂若無聲。念畢後遣一人引正令還人
間。王降階揖送云上人更得三十年在世勿
廢誦持。隨吏行數里。至一巨坑俾正俯
窺。爲吏推墮若隕空焉。颯然蘇起。初正死
唯面不寒起述其事。變心遷善者不一。正
後年曁八十餘卒于住寺。次荊州功安縣釋
會宗。俗姓蔡。初泛爾爲僧別無他技。忽經
中蠱病乃骨立。因苦發心志誦金剛般若
經。以待盡爾。至五十過夢有人令開口。喉
中引出髮十餘莖。其夜又有夢吐螾長一
寸。月餘因此遂愈。當長慶初也。荊山僧行
覩見其事。宗不測終所
唐京兆大興善寺守素傳
釋守素者。立性高邁與群不同。居京興善
寺恒以誦持爲急務。其院幽僻庭有青桐
四株。皆素之手植。元和中卿相多遊此院。青
桐至夏中無何發汗。頗汚人衣如輠脂
焉。而不可浣。時相國鄭公絪。甞與丞郎數
人避暑。且惡其滴瀝謂素曰。弟子爲師
伐此樹。各植一松可乎。及暮素戲呪之
曰。我種汝二十餘年。汝以汗之淋瀝爲人
所惡。同惡木之不可休其下也。來歳若然
我必薪之。自爾絶蹤矣。素誓不出院。誦
法華經三萬七千部。夜恒有狢子馴擾來聽
經。齋時則烏鵲就掌取食。他僧以食誘群
羽。皆驚噪而逝。長慶初有僧玄幽。題此院
云。三萬蓮經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門塵。當時
以爲住句也。素之終代罔得詳焉
系曰。*刺漆樹者恒患其少滴。愛故難求。
斬魏樹者患其多辛。惡之易得。嗟爾青桐
發汗世所罕聞。及乎素公詆呵。明年絶跡。
豈有出家弟子不如其無情樹木乎。既不
能爲漆與物隔其汚。爲魏與食加其味
乎。苟認師友之彈呵取今完淨。傳曰。過則
勿憚改。本教則悔罪清淨。如本無異。思

唐幽州華嚴和尚傳
釋華嚴和尚。不知名氏。居在幽州城北。恒
持華嚴經以爲淨業。時號之全取經題呼
召耳。其所誦時一城皆聞之。如在庭廡之
下。萬歳通天年中韓國公張仁愿之爲幽州
都督也。夜聞經聲品次歴歴然。及爾晨興
謂夫人曰。昨宵城北道人諷誦。若在衙署
前也。還聞已否。夫人曰。是何地遠可得聞
乎。張君曰。如其不信可各遣小豎走馬往
覆之。果無差謬。張君請召入城。及相見謂
張君曰。有願胡不報乎。答曰。現造袈裟五
百縁布施羅漢去。華嚴曰。勿去餘處。但送
往州西馬鞍山竹林寺内施僧。及遣使齎
香衣物登佛龕山。已去覓竹林寺且無蹤
跡。如是深入陟高山見一翁。問之曰。
隨吾來。倏覩雲開寺現。景物非凡世所有。
入寺散袈裟。畢而少二人。彼老宿曰。可齎
還二分一與張仁愿一與華嚴和尚。自此
方知華嚴和尚是竹林聖寺中來使留一宿。
出已經年。行化既久。及終坐亡。肉身不萎
敗。范陽之人多往乞願。時有徴應。塔近因
兵革而廢矣
系曰。一口宣誦何能入遠近人人耳耶。通
曰。近則若願持經善法力故。遠則一音演
説隨類聞解。其人是聖寺員位。斷可知矣
唐河中府柏梯山文照傳
釋文照。不知何許人也。本敦朴遲訥之人
耳。然見佛像則悦懌。一旦詣柏梯寺禮曇
延法師畫影出家。專念諸經罔知詮顯。常
憤受性昏濁。忽若假寐。見曇延法師。身長
一丈目光四射。謂照曰。爾所欲者吾安能致
之。吾有聰明經一卷。求之於彼必謹而持。
取感應若俯拾地芥耳。即袖中出以授之。
則金剛般若也。登即執讀七過。而便驚寤經
猶在目。然後念通無滯如久習焉。其喉舌
間曲折浮沈。尋變入節非常調也。自此聰
敏日新辯給在口。時謂爲觀音附麗于厥
躬也。且曰。我師是周隋國師。凡所纂集義
疏必乘夢寐而神授。我無愧爲資矣
唐陝府法照傳
釋法照。不知何許人也。立行多輕率遊方
不恒。長慶元年入逆旅避雨。逡巡轉甚泥
淖。過中時乞食不得。乃咄遣童子買彘
肉。煮夾胡餅數枚麁食略盡。且無恥愧。旁
若無人。客皆詬罵。少年有欲驅者。照殊不
答。至夜念金剛經。本無脂燭。一室盡明。異
香充滿。凡二十一客。皆來禮拜謝過。各施
衣物。照踞坐若無所覩。後不知終所
唐蘄州廣濟縣清著禪院慧普傳
釋慧普。姓宋。本郡蘄水人也。性地疎朗敏利
桀然。既奉尸羅氷雪任操。元和十二年樂
廣濟山秀地靈願棲于此。始謀誦大涅槃
經歴稔彌年。卒通四十二卷。聞者憮然曰。
四帙大經若爲溫習。非揣量而可庶幾乎。
或疑其妄言徹部有亂。次擧品題以試驗
之。且無澁滯。少遼緩之無不弭伏。普亦
不戒意。躬刀耕火種趣足而已。卉服布裘度
其伏臘。日夜經聲不絶。如是渉三十載。邑
人學者莫不推重。増修院宇。以大中三年
冬無疾集衆告違跏趺坐終。儼若凝思。
弟子以香泥纒飾遷于山椒塔中。號涅槃
焉。于今香火不絶
唐今東京客僧傳
亡名。長慶中自遠而至。状輒麁暴。見寺中
淨人。咄曰。與吾將錢沽酒。寺僧見之怒其
勿遮戒檢。辱我僧坊其何以堪。遂奪其瓶
撃寺外柏樹。瓶則鏗然已碎。其酒凝滯不
流。著樹如緑玉焉。搖之不散嗅之無臭。
寺僧驚怪顧客何爲。客曰。某常持金剛般
若。須預飮此物一杯。則諷吟瀏亮率以爲
常。非此不可。上人勿怪。寺僧遲迴之際。愀
然其容將器就樹盛之。其酒盡落器中
略無孑遺。觀者如堵奄然流啜。斯須器窳而
酣暢。不知其僧往復何所
唐上都大溫國寺靈幽傳
釋靈幽。不知何許人也。僻靜淳直誦習惟
勤。偶疾暴終。杳歸冥府引之見王。問修何
業。答曰。貧道素持金剛般若。已有年矣。王
合掌屢稱善哉。俾令諷誦。幽吮脣播舌章
段分明念畢。王曰。未盡善矣。何耶。勘少一
節文。何貫華之線斷乎。師壽命雖盡。且放
還人間十年。要勸一切人受持斯典。如其
眞本即在濠州鍾離寺石碑上。如是已經
七日而蘇。幽遂奏奉勅令寫此經眞本。添
其句讀。在無法可説是名説法之後是也
系曰。春秋夏五不敢輕加。佛教宜然無妄
釀矣。通曰。靈幽獲鍾離寺石經。符合無苦。
如道明所添糅。使人疑豫。必招詐僞。率易
改張稱有冥告。誡之哉
唐荊州法性寺惟恭傳靈巋
釋惟恭。不詳何許人也。少孺出俗于法性
寺。好尚偪下多狎非法之友。雖乖僧行
猶勤持誦金剛般若。罕離脣齒。酒徒博侶
交集門庭。虚誑云。爲曾無廉恥。後遇病且
死。同寺有靈巋其跡相類。號爲一寺二害
也。巋偶出去寺一里所。逢六七人少年甚
都。衣服鮮潔各執樂器如龜茲部。問靈巋
曰。惟恭上人何在。巋即語其處。疑其寺行
香樂佛也。及曉迴入寺聞鐘聲云。恭卒。
所見者乃天樂耳。蓋承經力必生淨刹。亦
以其跡勉靈巋也。巋感悟折節。緇門崇重
終成高邁焉
唐明州徳潤寺遂端傳
釋遂端。姓張。不知何從而來。徳潤寺求師。
其爲人也質直清粹不妄交遊。師授法華
經。誦猶宿構。人皆駭歎。至乎老齒勤而無
懈。十二時間恒諷不輟。咸通二年忽結*跏
趺坐而化。須臾口中出青色蓮華七莖。遠近
奔走皆至觀禮。邑人同心造龕窆於東山之
下。二十餘年墳塋屢屢光發。後開視之形質
如生。衆迎還寺漆紵飾之。今號眞身院存
焉。伊寺者呉太子太傅都郷侯闞澤書堂。後
捨爲伽藍。其題額取澤字也今普濟
寺是也
系曰。端終口出優曇鉢華是乎。聞諸輪王
出世海中道上方生是華。今像末豈有是邪。
通曰。爲感其人而應則不可以時拘也。
譬猶麟非中國之物。感明王而至同也
唐越州諸曁保壽院神智傳
釋神智。婺州義烏人也。俗姓力。力氏之先。黄
帝臣牧之後。漢有魯郡相力歸。因官居兗。
遂爲魯人也。祖考皆田畯。而以朴素相&T021952;
智少有貞操懇樂捨家。就雲門寺惟孝爲
師。年十二一食斷中。持大悲心呪應法登
戒。峻勵恪勤。俄屬會昌滅法。智形服雖殊
誓重爲僧。磨不磷而涅不淄。于時見矣。大
中初年復道巡遊曁陽考于禪室。且曰營
廷之魚潜于藪澤。宜哉。此處吾之藪澤也。恒
呪水盃以救百疾。飮之多差。百姓相率日給
無算。號大悲和尚焉。大中中入京兆。時昇
平相國裴公休預夢智來。迨乎相見欣然。
相國女即鬼神所被。智持呪七日平復。遂
奏請院額曰大中聖壽。仍賜左神策軍鐘
一口天后繍㡧藏經五千卷。裴君爲書殿額。
智以光啓丙午歳十二月終于東白山。春秋
六十八。法臘四十八。遷座歸曁陽南山入
塔焉
梁揚州禪智寺從審傳
釋從審。不詳氏族。幼入江都禪智寺捨家。
誦經數萬餘言。其寺即隋煬帝之故宮也。咸
通五年受具戒於燕臺奉福寺。律席經筵遍
知甞染。後併三衣成五納。諸名山勝概無
不遊覽。末歸淮甸推爲僧首。五六年間一
皆嚴肅。然恒誦淨名經未愆日計。以貞明
二年三月十八日構疾。迨十九日禺中微
息而終。顏貌如常。茶毘獲舍利三十粒。堅
明通鍛無耗。疊石爲墳。筠源沙門靈護述
墳銘云
梁溫州大雲寺鴻楚傳
釋鴻楚字方外。姓唐氏。永嘉人也。生而符彩
且異群兒。及甫髫齡器度宏曠。楚之外昆
弟皆出俗越之龍宮伽藍。遂祈二親亦願
隨往網疎魚脱籠掲鶴飛。杜若殖于蘭洲。新
繒染于絳色。互相切直誦習彌通。年二十三
方升上品無作。及迴本郡時州將朱褒。知
其名節欽揖愈勤。唐大順中以城南有廢大
雲寺荒墌表聞昭宗欲重締構。帝兪其請。
於是百工倶作。楚躬主之。施利程功不愆
于素。而講經禮像無相奪倫。武肅王錢氏。乾
化初年於杭州龍興寺開度戒壇。召楚足
臨壇員數。因奏薦梁太祖賜紫衣并號。固
讓弗聽終不披著。自言。涼徳何稱法門命
數之服。時詩人鄭説南遊訪鴻靜法師。邂逅
與楚會。體知高行杼詩贈楚云。架上紫衣
閑不著。案頭金字坐長看。楚寛慈人未甞
見其慍色。神氣清爽。厥頤豐下且皤其腹。
目不邪視顧必迴身。世俗之言不輕掉舌。
所講法華經計五十許座。一日楚之講堂中
忽生蓮華。重柎複葉香氣芬荂。以長興三
年壬辰六月五日無疾而化。俗齡七十五。法
臘五十二。道俗孺慕。其年遷塔于慈雲右岡
焉。楚講貫外深夜行道誦經。將逝夕燈光忽
暗經聲絶微。告門人曰。勞爾給使吾將往
矣。其所臥之榻中。先有白蛇。其大若肱。恒
同臥處。長誡童侍無妄驚擾。生常撰上生
經鈔。*刺血寫法華經一部。至今永嘉人謂
爲僧寶中異寶焉
後唐溫州小松山鴻莒傳
釋鴻莒。姓唐氏。永嘉人也。早出家于越州龍
宮寺。始則誦法華經全部。得度裹足往趨
長安學律。因讀化度寺碑。時有擧人旁聽
見莒目瞻多行。異之知能背碑。請莒誦
之。儒生覆其文了無一誤。又相將去崇聖
寺亦然。而多強記輩流所推。言歸故郷請
受二衆依止。其細行也生來未嘗叱其狸犬。
豈況諸餘乎。然晝夜行道誦經。有鬼神扶
衞。或爲然燭。或代添香。皆鬼物也。天成三
年戊子水澇之後。報之以大旱。民荐饑饉。
有強盜入其室。莒待之若賓客。躬作粥
飯飼之曰。徐徐去山深無人。汝曹爲天災
所困耳。盜者拜受而去。弟子中欲襲其不
備。莒曰。非我弟子。我捨此永入深山矣。諸
子罷輕襲之意。長興癸巳歳中恬然無疾。
*跏趺儼然長逝。至三更手敲龕門者三。弟
子哭泣啓開。云吾告汝等。與吾換新衣裳。
縁佛土諸上善人嫌吾服章不淨。易畢便
終。七日頂暖時院中有巨犬三能猛噬遷塔
日隨人馴狎。時山中麏鹿飛鳥相參。犬無摯
猛獸不驚奔。葬後有虎繞墳嘷叫。其感物
之情如是。有弟鴻楚並高行。爲時所重
後唐鳳翔府道賢傳
釋道賢。不知何許人也。持諷孔雀王經以
爲日計。末則受瑜伽灌頂法。持明之功愈
多徴應。嘗夜夢佛携賢行。歩歩蹈履濃雲
若乘剛焉。毎行不知幾百里。而指之曰。此
摩竭陀國。此占波國。南印度。西印度。迦濕彌
羅等國。且行且記喜躍不勝。及寤覺冥解
五天梵音悉曇語言。時西域僧到岐下葱嶺
北諸胡僧往往僞稱五印人。賢以一接語言。
先斥之曰。汝是某國人。北戎南梵無敢紿
之。隴坻道俗皆禀承密藏號阿闍黎也。迨
長興末明宗晏駕立從厚爲帝。鳳翔清泰不
恭其命。遣王思同帥師伐之。清泰乃嬰
城自守。清泰問賢曰。危甚矣如何。對曰。召
竇八郎。可逆知勝負也。清泰出乘城撫衆。
其竇八介甲持戈來馬前作迎鬪之状。跳
躍已解甲投戈而走。賢曰。此外敵必降之象
也。果如斯説。清泰乃擁兵而東。召賢倶行。
入洛即帝位歟。改元曰清泰。賢奏曰。年號
不佳。何邪。水清石見。至二年勅移并州。晋
高祖爲天平軍乃阻兵自固。潜連契丹長
驅入洛。清泰自焚。果石見之應矣。晋兵未
至。賢先終于洛。今兩京傳大教者。皆法孫
之曾玄矣。竇八郎者岐人也。家且富焉。自荷
器鬻水。言語不常。唯散髮披衣狂走與李
順興相類。或遇牛驢車必撫掌而笑。迨死
焚之。火聚中盡化金色胡蝶而飛去。或手
掬衣扇行之。歸家供養焉
漢江州廬山若虚傳亡名
釋若虚。隱于廬山。數年持經不出石室。江
南國主李氏欽尚其道。累徴終不降就。唯言
老僧無能。寧銷王者歸心。若更相呼竄入深
山矣。或衣物則避讓。香則受之。以乾祐中
盛夏坐終。身不沮壞。今湓城人供養影相
焉。又潭州釋亡名。恒誦法華經口無他語。
長沙文昭王馬氏。特加禮重。召入天策府湘
西院供養。然其語事詭異堪驚。一旦召知
佛殿僧。令急襞掠佛像。各就兩廂。僧皆謂
爲狂發。相目而笑。擧止極甚忽切。須臾自
入正殿内。據佛座而坐奄然而化。擧州道
俗爭禮焚香。漢乾祐中也
周會稽郡大善寺行瑫傳
釋行瑫。姓陳氏。湖州長城人也。考曰良。母
陶氏。鍾愛之心與諸子異。然其敏利又於
郡童傑然而出。父母多途礙其出家之志。終
弗能禁。唐天祐二年依光遠師求于剃染。
年十有二誦法華經。月奇五辰而畢軸。次維
摩經盡如道安朝請經而暮納本焉。尋於
餘杭龍興寺受滿足戒。遂往金華雙林寺智
新。傳南山律鈔。弭節服膺流輩推揖。常食
時至以不&MT03339;之米與菜茹投小鼎中參煮
而食。此外斷無重味。義解之心理棼破木都
無難色。甞謂人曰。所好甚者不見他物之
可好。吾之好也。樂且無荒也。後唐天成中
寓于越樂若耶山水。披覽大藏教。服枲麻
之衣。慕道俗置看經道場。於寺之西北隅
構樓閣堂宇。蔚成別院。供四方僧曾無匱
乏。以顯徳三年壬子秋七月示疾終于此
院。報齡六十二。法臘四十四。瑫性剛正無面
諛無背憎。足不趨豪貴之門。嚢不畜盈餘
之物。房無閉戸口無雜言。亦覽群書旁探
經論。慨其郭迻音義疎略慧琳音義不傳。遂
述大藏經音疏五百許卷。今行于江浙左右
僧坊。然其短者不宜稱疏。若言疏可以疏
通一藏經。瑫便過慈恩百本幾倍矣。其耿介
持律。古之高邁也矣
宋東京開寶寺守眞傳沙彌彌
伽道蔭
釋守眞。永興萬年人也。俗姓紀。漢詐帝信之
鴻緒。乃祖乃父素履貞吉。奕葉孝行充塞閭
里。故郷人美其孝焉。遂目之曰紀丁蘭也。
眞即其後矣。洎黄寇于紀僖宗蒙塵車駕避
鋒而西幸。咸鎬失守而沒賊。因而徙家居
于蜀矣。及冠也偶遊聖壽寺。見修進律師
行出物表語越常度。乃解帶卸冠。北面而
事之。七支既備。先謁從朗師學起信論。次
依性光師傳法界觀。後禮演祕闍梨授瑜
伽教。竝得心要咸盡指歸。自明達諸法
宣暢妙典。四十年間略無怠矣。而賜號曰
昭信焉。講起信及法界觀共七十餘遍。皆
以燈傳燈用器投器。嗣乎法者二十許人。
開灌頂道場五遍。約度僧尼士庶三千餘
人。開水陸道場二十遍。常五更輪結文殊
五髻教法。至夜二更輪西方無量壽教法。
稱阿彌陀尊號修念佛三昧期生淨域。一
日謂弟子縁遇曰。如來不云出息不保入
息。吾之壽也幸矣。汝之年也耄矣。今欲順
俗從世。預設二塔。其可得乎。縁遇稽首而
對曰。廣度長老捨院之右地。請建塔者有
年矣。今大師屬其意。長老致其美。因縁冥
契安可而止。於是鳩工而營之。自十月琢
磨至來一月徹繢。以開寶四年秋八月九
日。命衆念佛。佛聲既久令止。奄然而歸寂。
俗壽七十八。僧臘五十三。其月二十一日焚
葬於北永泰門外智度院側。其獲舍利光潤。
各將供養之。次沙彌彌伽者。于闐國人也。專
誦華嚴經曾無間息。聖暦年中天帝釋請迎
伽上天誦持乃曰。毎被阿脩羅見擾故屈
師來請。爲誦宣華嚴經以禳彼敵。遂陞座
朗諷是經。時修羅軍衆聞經乃現威神。一
時而化去。又沙彌道蔭。常念金剛經寶暦初
因他出夜歸虎暴。中路忽遇哮吼跳躑于
前。蔭知不免乃閉目而坐。唯默念是經心
期救護。虎遂伏草守之達曙。村人來往乃
視虎。其蹲處涎流於地焉。蔭後持誦益加
高行矣
論曰。入道之要三慧爲門。若取聞持勿過
讀誦者矣。何耶。始惟據本。本立則道生。次
則捨詮。詮留則月失。比爲指天邊之桂影
而還認馬上之鞭鞘。如此滯拘去道彌遠。
然則機有新發。跡或乍移。須令廣覽多聞。
復次背文高唱在乎品位。先號法師故經
云。受持讀誦解説書寫如法修行是也。原夫
經傳震旦夾譯漢庭。北則竺蘭始直聲而
宣剖。南惟僧會揚曲韻以諷通。蘭乃月氏之
生。會則康居之族。兩家左右二見否藏無爲
氷上之狐兔問堠傍之路。通曰。西竺僧
持部類行事不同。或執親從佛聞更難釐
革。或稱我宗自許多決派流。或直調而質
乎。或歌聲而巧矣。致令傳授各競師資。此
是彼非我眞他謬。終年矛盾未有罷期。故
有若美一期之唄&MT01238;誦三契之伽陀感車
馬而不行動人天之共聽。此曲折聲之効也。
若乃盤特少句。薄拘短章。止憂忘以鼓脣。胡
暇巧而揚舌。猶登中聖或致感徴。此直置
聲之驗也。今以一言蔽之。但有感動龍神
能生物善者。爲讀誦之正音也。或曰。常聞
光音天之語言則是梵音未委。那爲梵音
邪。請状貌以示之。通曰。諸陀羅尼則梵語
也。唄&MT01238;之聲則梵音也。或曰。如天下言音。
令人樂聞者。與襄陽人爲較準。彼漢音也。
音附語言謂之漢音漢語。則知語與音別。
所言唄&MT01238;者是梵音。如此方歌謳之調歟。
且梵音急疾而言則表詮也。分曉舒徐引曳
則唄&MT01238;也。或曰。此只合是西域僧傳授。何以
陳思王與齊太宰撿經示沙門耶。通曰。此
二王先已熟天竺曲韻。故聞山響及經偈乃
有傳授之説也。今之歌讃附麗淫哇之曲惉
懘之音。加釀瓌辭包藏密呪。敷爲梵奏。此
實新聲也。如今啓夾。或曰開題。秖知逐句
隨行。那辨眞經僞造。豈分支品。未鑒別
生。能顯既知所詮須體。當聞捨筏適足歸
宗。達其阿字之門。圖其法身之體。此讀誦
之至也。其有難通帚字多遊族家。急令
口誦於一經。且爲身參於五衆。頼能暗誦
免呼粥飯之僧。如偶澄清緩裹歸家之幞。
或曰。國朝度戒何責經乎。豈不聞羯磨之
辭止云年滿衣鉢具足不言念經爲増上
縁耶。通曰。此滅法無知之徒言耳。上根感
戒果證相隨。何以經紙數考試耶。脱捨下
根之誦持。入法止闒茸白丁矣。南山大師
云。纔登解髮便須通覽。又後周初多度僧
尼。勅靈藏銓品行業。若講若誦卷部衆多。
隨有文義。莫不周鑑。時共測量通經了
意。最爲第一。此乃精選誦經通義爲入道
之階漸也。不見此文深爲痛惜。梁傳目此
爲經師。宣師不沿而革號爲讀誦。今采諸
師。從唐至宋。取其多善。宗歸乎高。則有
感神宿廟度苦因經。法智往生感金光之
照野。明慧行道占虹氣之貫天。或受請居
羅漢之前。或持明救城陽之疾得御詩之
餞送。見勢至之來迎。使者攝而不能。妖狐
媚而自變。猗歟元皎致李樹之叢生。焯爾楚
金感帝王之入夢。圓光在頂三昧現前。遇
誦華嚴放金光於口角後遊地獄乘寶座
於西方。三刀斷勢傷於竹筒。千福經聲入於
帝耳。證返不飡於薏苡。康聲無斷於連珠。
或添齡於三十許年。或差蠱於數十莖髮。或
經音遍於燕壘。或本足在於鐘離。或樂象
龜茲。或口開菡萏。或鬼神避呪。或陸地生
蓮。或夢華胥而悉解梵音。或坐佛座而便
歸圓寂。如斯上徳若此法師。殖璧隨方貫
華有次。身爲金鼓。撃之成懺悔之音。口若
玉簫。吹之出神仙之曲。因依相授。徙倚獨
宣。可謂皮裹法華足行經藏。俾法音之不
斷善付三乘。皆成佛之無餘還宣八辯者
也。詩曰。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望吾曹無忘
取則於此焉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宋左街天壽寺通慧 大師
賜紫沙門賛寧等奉 勅撰 
  興福篇第九之一正傳十四人
附見二人
周京師法成傳
釋法成。本姓王。名守愼。官至監察御史。屬
天后猜貳信酷吏羅織。乃避法官。乞出家爲
僧。苦節勤於化導。聲發響隨行高質直。長
安中於京兆西市疏鑿大坎。號曰海池
焉。支分永安渠以注之。以爲放生之所。池
上佛屋經樓皆成所造。穿池之際獲古石
銘云。百年爲市而後爲池。自隋朝置都立
市。至于時正一百年矣。儀鳳二年望氣者
云。此坊有異氣。勅掘之得石函。函内貯佛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62 863 864 865 866 867 868 869 870 871 872 873 874 875 876 87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