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No. 2053_ 慧立本 ) in Vol. 50

[First] [Prev]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厥後易首抽腸之賓。播美於天外。篆葉結
鬘之奧。譯粹於區中。然至&T049417;至神。思慮
者。或迷其性相。唯恍唯忽。言談者。有昧
其是非。況去聖既遙來教多闕。殊途競軫
別路揚鑣而已哉。法師懸弭誕辰。室表空
生之應。佩觿登歳。心符妙徳之誠。以愛
海無出要之津。覺地有栖神之宅。故削髮矯
翰翔集二空。異縣他山載馳千里。毎慨古
賢之得本行本魚魯致乖。痛先匠之聞疑傳
疑豕亥斯惑。竊惟。音樂樹下必存金石之響。
五天竺内想具百篇之義。遂發憤忘食履
嶮若夷。輕萬死以渉葱河。重一言而之
柰苑。鷲山猴沼仰勝迹以瞻奇。鹿野仙城
訪遺編於蠹簡。春秋寒暑一十七年。耳目見
聞百三十國。揚我皇之盛烈。振彼後之權
豪。偃異學之高輶。拔同師之巨幟。名王拜
首勝侶摩肩。萬古風猷一人而已。法師於彼
國所獲大小二乘三藏梵本等。總有六百
五十六部。並載以巨象并諸郵駿。蒙霜
犯雪。自天祐以元亨。陽苦陰淫。假皇威而
利渉。粤以貞觀十有九祀達于上京。道俗
迎之闐城溢郭。鏘鏘濟濟亦一期之盛也。
及謁見天子勞問殷勤。爰命有司瞾令
宣譯。人百敬奉難以具言。至如氏族簪纓
捐親入道。遊踐遠邇中外讃揚。示息化以
歸眞。同薪盡而火滅。若斯之類則備乎茲
傳也。傳本五卷魏國西寺前沙門慧立所述。
立俗姓趙。豳國公劉人。隋起居郎司隷從事
毅之子。博考儒釋雅善篇章。妙辯雲飛溢
思泉涌。加以直詞正色不憚威嚴。赴水蹈
火無所屈撓。覩三藏之學行。矚三藏之
形儀。鑚之仰之彌堅彌遠。因修撰其事以
貽終古。乃削藁云畢。慮遺諸美遂藏之
地府。代莫得聞。爾後役思纒痾氣懸鍾漏。
乃顧命門徒。掘以啓之。將出而卒。門人
等哀慟荒鯁悲不自勝。而此傳流離分散
所。累載搜購近乃獲全。因命余以序之。
迫余以次之。余撫己缺然拒而不應。因又
謂余曰。佛法之事豈預俗徒。況乃當仁苦
爲辭讓。余再懷慚退沈吟久之。執紙操翰
汍瀾腷臆。方乃參犬羊以虎豹。糅瓦石以
琳璆。錯綜本文箋爲十卷。庶後之覽者無
或嗤焉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一
 沙門慧立本譯彦悰箋 
起載誕於緱氏終西屆于高昌
法師諱玄奘。俗姓陳。陳留人也。漢太丘長
仲弓之後。曾祖欽後魏上黨*太守。祖康以
學優仕齊。任國子博士。食邑周南。子孫
因家。又爲*緱氏人也。父慧英潔有雅操早
通經術。形長八尺。美眉明目。褒衣博帶好儒
者之容。時人方之郭有道。性恬簡無務榮
進。加屬隋政衰微。遂潜心墳典。州郡頻貢
孝廉及司隷辟命。並辭疾不就。識者嘉焉。
有四男。法師即第四子也。幼而珪璋特達聰
悟不群。年八歳父坐於几側口授孝經。
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而起問其故。對曰。曾
子聞師命避席。玄奘今奉慈訓。豈宜安坐。
父甚悦知其必成。召宗人語之。皆賀曰。
此公之揚焉也。其早慧如此。自後備通經
奧。而愛古尚賢。非雅正之籍不觀。非
聖哲之風不習。不交童幼之黨。無渉闤闠
之門。雖鐘鼓嘈囋於通衢。百戲叫歌於閭
巷。士女雲萃其未嘗出也。又少知色養温
清淳謹。其第二兄長捷先出家。住東都淨土
寺。察法師堪傳法教。因將詣道場誦習
經業。俄而有勅。於洛陽度二七僧。時業
優者數百。法師以幼少不預取限。立於
公門之側。時使人大理卿鄭善果有知士之
鑒。見而奇之。問曰。子爲誰家。答以氏族。又
問。求度耶。答曰。然。但以習近業微不蒙
比預。又問。出家意何所爲。答意欲遠
紹如來。近光遺法。果深嘉其志。又賢其
器貌。故特而取之。因謂官僚曰。誦業易成
風骨難得。若度此子必爲釋門偉器。但恐
果與諸公不見其翔翥雲霄灑演甘露
耳。又名家不可失。以今觀之。則鄭卿之言
爲不虚也。既得出家與兄同止。時寺有
景法師講涅槃經。執卷伏膺遂忘寢食。又
學嚴法師攝大乘論。愛好逾劇一聞將盡。再
覽之後無復所遺。衆咸驚異。乃令昇座覆
述。抑揚剖暢備盡師宗。美問芳聲從茲發
矣。時年十三也。其後隋氏失御天下沸騰。帝
城爲桀跖之窠。河洛爲豺狼之穴。夜冠
喪法衆銷亡。白骨交衢烟火斷絶。雖王董僣
逆之釁。劉石亂華之災。刳剒生靈芟夷海
内。未之有也。法師雖居童幼而情達變
通。乃啓兄曰。此雖父母之邑而喪亂若茲。
豈可守而死也。余聞唐帝驅晋陽之衆
已據有長安。天下依歸如適父母。願與兄
投也。兄從之即共倶來。時武徳元年矣。是時
國基草創兵甲尚興。孫呉之術斯爲急務。孔
釋之道有所未遑。以故京城未有講席。法
師深以慨然。初煬帝於東都建四道場。召
天下名僧居焉。其徴來者皆一藝之士。是故
法將如林。景脱基暹爲其稱首。末年國亂供
料停絶。多遊綿蜀。知法之衆又盛於彼。法
師乃啓兄曰。此無法事不可虚度。願遊蜀
受業焉。兄從之。又與經子午谷入漢川。
遂逢空景二法師。皆道場之大徳。相見悲喜
停月餘。從之受學。仍相與進向成都。諸徳
既萃大建法筵。於是更聽基暹攝論毘曇及
震法師迦延。敬惜寸陰勵精無怠。二三年
間究通諸部。時天下饑亂。唯蜀中豐靜。故
四方僧投之者衆。講座之下常數百人。法師
理智宏才皆出其右。呉蜀荊楚無不知聞。
其想望風徽亦猶古人之欽李郭矣。法師
兄因住*成都空慧寺。亦風神朗俊體状魁
傑。有類於父。好内外學。凡講涅槃經攝大
乘論阿毘曇。兼通書傳尤善老莊。爲蜀人
所慕。總管酇公特所欽重。至於屬詞談吐蘊
藉風流接物誘凡無愧於弟。若其亭亭獨
秀不雜埃塵。遊八綋窮玄理。廓宇宙以
爲志。繼聖達而爲心。匡振頽網包挫殊
俗。渉風波而意靡倦。對萬乘而節逾高者。
固兄所不能逮。然昆季二人懿業清規芳
聲雅質。雖廬山兄弟無得加焉。法師年滿
二十。即以武徳五年。於*成都受具坐夏
學律。五篇七聚之宗一遍斯得。益部經論
研綜既窮。更思入京詢問殊旨條式有礙。
又爲兄所留不能遂意。乃私與商人結
侶。汎舟三峽。沿江而遁。到荊州天皇寺。彼
之道俗承風斯久。既屬來儀咸請敷説。法
師爲講攝論毘曇。自夏及冬各得三遍。時
漢陽王以盛徳懿親作鎭於彼。聞法師
至甚歡。躬身禮謁。發題之日。王率群僚
及道俗。一藝之士咸集榮觀。於是徴詰雲
發關並峰起。法師酬對解釋靡不詞窮意
服。其中有深悟者。悲不自勝。王亦稱嘆無
極。嚫施如山一無所取。罷講後復北遊詢
求先徳至相州。造休法師質問疑礙。又
到趙州謁深法師學成實論。又入長安
止大覺寺。就岳法師學倶舍論。皆一遍而
盡其旨。經目而記於心。雖宿學耆年不能
出也。至於鉤深致遠開微發伏。衆所不
至。獨悟於幽奧者。固非一義焉。時長安
有常辯二大徳。解究二乘行窮三學。爲
上京法匠。緇素所歸。道振神州。聲馳海外。
負笈之侶從之若雲。雖含綜衆經而偏
講攝大乘論。法師既曾有功呉蜀。自到長
安又隨詢採。然其所有深致亦一拾斯盡。二
徳並深嗟賞。謂法師曰。汝可謂釋門千里
之駒。再明慧日當在爾躬。恨吾輩老朽恐
不見也。自是學徒改觀譽滿京邑。法師既
遍謁衆師。備飡其説。詳考其理。各擅宗
塗。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乃
誓遊西方以問所惑。并取十七地論以釋
衆疑。即今之瑜伽師地論也。又言昔法顯智
嚴亦一時之士。皆能求法導利群生。豈使
高跡無追清風絶後。大丈夫會當繼之。於
是結侶陳表有瞾不許。諸人咸退。唯法師
不屈。既方事孤遊。又承西路艱嶮。乃自試
其心以人間衆苦。種種調伏堪任不退。然
始入塔啓請申其意。願乞衆聖冥加。使往
還無梗。初法師之生也。母夢法師著白
衣西去。母曰。汝是我子今欲何去。答曰。爲
求法故去。此則遊方之先兆也。貞觀三年秋
八月。將欲首塗又求祥瑞。乃夜夢見大海
中有蘇迷盧山。四寶所成極爲嚴麗。意欲登
山。而洪濤洶湧。又無船筏。不以爲懼。乃
決意而入。忽見石蓮華涌乎波外應足而
生。却而觀之隨足而滅。須臾至山下。又峻
峭不可上。試踊身自騰有摶飈颯至。扶而
上昇到山頂。四望廓然無復擁礙。喜而寤
焉。遂即行矣。時年二十六也。時有秦州僧
孝達。在京學涅槃經。功畢還郷。遂與倶去
至秦州停一宿。逢蘭州伴。又隨去至蘭州
一宿。遇涼州人送官馬歸。又隨去至彼。停
月餘日。道俗請開涅槃攝論及般若經。法師
皆爲開發。涼州爲河西都會。襟帶西蕃葱
右諸國商侶往來無有停絶。時開講日盛。
有其人皆施珍寶稽顙讃歎歸還。各向其
君長稱歎法師之美云。欲西來求法於婆
羅門國。以是西域諸城無不預發歡心
嚴灑而待。散會之日珍施豐厚。金銀之錢
口馬無數。法師受一半燃燈。餘外並施諸
寺。時國政尚新。疆場未遠。禁約百姓不許
出蕃。時李大亮爲涼州都督。既奉嚴勅防
禁特切。有人報亮云。有僧從長安來欲
向西國。不知何意。亮懼追法師問來由。
法師報云。欲西求法。亮聞之逼還京。彼
惠威法師。河西之領袖神悟聰哲。既重
法師辭理。復聞求法之志深生隨喜。密遣
二弟子。一曰惠琳。二曰道整。竊送向西。自
是不敢公出。乃晝伏夜行遂至瓜州。時刺
史獨孤達聞法師至甚歡。供事殷厚。法師
因訪西路。或有報云。從此北行五十餘里。
有瓠蘆河下廣上狹。洄波甚急深不可渡。
上置玉門關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
關外西北又有五烽候望者居之。各相去百
里。中無水草。五烽之外即莫賀延磧伊吾國
境。聞之愁憒。所乘之馬又死不知計出。
沈默經月餘。未發之間涼州訪牒又至云。
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縣宜嚴候
捉。州吏李昌崇信之士。心疑法師。遂密將
呈云。師不是此耶。法師遲疑未報。昌
曰。師須實語必是弟子爲圖之。法師乃具
實而答。昌聞深讃希有。曰師實能爾者爲師
毀却文書。即於前裂壞之。仍云。師須早去。
自是益増憂惘所從二小僧。道整先向燉
煌。唯惠琳在。知其不堪遠渉亦放還。遂
貿易得馬一匹。但苦無人相引。即於所停
寺彌勒像前啓請。願得一人相引渡關。其
夜寺有胡僧達摩夢法師坐一蓮華向西
而去。達摩私怪旦而來白。法師心喜爲得行
之徴。然語達摩云。夢爲虚妄何足渉言。
更入道場禮請。俄有一胡人來入禮佛。逐
法師行二三匝。問其姓名。云姓石字槃陀。
此胡即請受戒。乃爲授五戒。胡甚喜辭還。
少時齎餅菓更來。法師見其明健貌又恭
肅。遂告行意。胡人許諾言。送師過五烽。法
師大喜。乃更貿衣資爲買馬而期焉。明日
日欲下遂入草間。須臾彼胡更與一胡老
翁。乘一痩老赤馬相逐而至。法師心不懌。
少胡曰。此翁極諳西路。來去伊吾三十餘
反。故共倶來。望有平章耳。胡公因説西路
險惡沙河阻遠。鬼魅熱風過無達者。徒侶
衆多猶數迷失。況師單獨如何可行。願自
量勿輕身命。法師報曰。貧道爲求大法發
趣西方。若不至婆羅門國終不東歸。縱死
中途非所悔也。胡翁曰。師必去可乘我
此馬。此馬往*反伊吾已十五度。健而知
道。師馬少不遠渉。法師乃竊念。在長
安將發志西方日。有術人何弘達者。誦呪
占觀多有所中。法師令占行事。達曰。師得
去。去状似乘一老赤痩馬漆鞍橋前有鐵。
既覩胡人所乘馬痩赤鞍漆有鐵。與
言合。心以爲當。遂換馬。胡翁歡喜禮敬
而別。於是裝束。與少胡夜發。三更許到
河遙見玉關。去關上流十里許。兩岸可
闊丈餘。傍有胡椒樹叢。胡乃斬木爲橋。
布草填沙。驅馬而過。法師既渡而喜。因解
駕停憩。與胡人相去可五十餘歩。各下褥
而眠。少時胡人乃拔刀而起徐向法師。未到
十歩許又迴。不知何意。疑有異心。即起誦
經念觀音菩薩。胡人見已還臥遂眠。天欲
明法師喚令起。取水&T022721;漱解齋訖欲發。胡
人曰。弟子將前途險遠又無水草。唯五烽
下有水。必須夜到偸水而過。但一處被覺
即是死人。不如歸還用爲安隱。法師確然
不迴。乃俛仰而進。露刃張弓命法師前
行。法師不肯居前。胡人自行數里而住曰。
弟子不能去。家累既大。而王法不可
也。法師知其意遂任還。胡人曰。師必不達。
如被擒捉相引奈何。法師報曰。縱使切割此
身如微塵者終不相引。爲陳重誓。其意乃
上。與馬一匹勞謝而別。自是孑然孤遊沙
漠矣。唯望骨聚馬糞等漸進。頃間忽有
軍衆數百隊滿沙磧間。乍行乍止。皆裘
駝馬之像。及旌旗槊纛之形。易貌移質倏
忽千變。遙瞻極著。漸近而微。法師初覩謂爲
賊衆。漸近見滅乃知妖鬼。又聞空中聲言。
勿怖勿怖。由此稍安。經八十餘里見第
一烽。恐候者見乃隱伏沙溝。至夜方發。




到烽西見水下飮。*&T022721;手訖欲取皮嚢盛
水。有一箭颯來幾中於膝。須臾更一箭來
知爲他見。乃大言曰。我是僧從京師來。汝
莫射我。即牽馬向烽。烽上人亦開門而出。
相見知是僧。將入見校尉王祥。祥命爇火
令看曰。非我河西僧。實似京師來也。具
問行意。法師報曰。校尉頗聞涼州人説有
僧玄奘欲向婆羅門國求法不。答曰。聞承
奘師已東還。何因到此。法師引示馬上章疏
及名字。彼乃信。仍言西路艱遠師終不達。今
亦不與師罪。弟子燉煌人欲送師向燉煌。
彼有張皎法師。欽賢尚徳見師必喜。請就
之。法師對曰。奘桑梓洛陽少而慕道。兩京
知法之匠。呉蜀一藝之僧。無不負笈從之
窮其所解對揚談論。亦忝爲時宗欲養
己修名。豈劣檀越燉煌耶。然恨佛化經有
不周。義有所闕。故無貪性命。不憚艱危。
誓往西方。遵求遺法。檀越不相勵勉專
勸退還。豈謂同厭塵勞共樹涅槃之因也。
必欲拘留任即刑罰。奘終不東移一歩
以負先心。祥聞之憫然曰。弟子多幸得逢
遇師。敢不隨喜。師疲倦且臥待明。自送指
示塗路。遂拂筵安置至曉。法師食訖祥使
人盛水及糗餅。自送至十餘里。云師從此
路徑向第四烽。彼人亦有善心。又是弟子
骨肉。姓王名伯隴。至彼可言弟子遣師
來。泣拜而別。既去夜到第四烽。恐爲留難
欲默取水而過。至水未下間飛箭已至。還
如前報。即急向之。彼亦下來入烽。烽官相
問。答欲往天竺路由於此。第*一烽王祥校
尉故遣相過。彼聞歡喜留宿。更施大皮嚢及
麥。相送云。師不須向第五烽。彼人疎率
恐生異圖。可於此去百里許。有野馬泉。更
取水。從是已去。即莫賀延磧長八百餘里。
古曰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
是時顧影唯一但念觀音菩薩及般若心
經。初法師在蜀見一病人。身瘡臭穢衣服破
汚。慜將向寺施與衣服飮食之直。病者慚
愧乃授法師此經。因常誦習至沙河間。逢
諸惡鬼奇状異類遶人前後。雖念觀音不
令去。及誦此經發聲皆散。在危獲
濟實所憑焉。時行百餘里失道。覓野馬泉
不得。下水欲飮袋重失手覆之。千里行資
一朝斯罄。又失路盤迴不知所趣。乃
東歸還第四烽。行十餘里自念。我先發願
若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歩。今何故來。寧
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於是旋轡專
念觀音西北而進。是時四顧茫然人鳥倶
絶。夜則妖魑擧火爛若繁星。晝則驚風擁
沙散如時雨。雖遇如是心無所懼。但苦水
盡渇不能前。是時四夜五日無一渧沾
喉口腹乾燋。幾將殞絶不復能進。遂臥沙
中默念觀音。雖困不捨。啓菩薩曰。玄奘
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爲無上正
法來耳。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爲務。
此爲苦矣。寧不知耶。如是告時心心無輟。
至第五夜半忽有涼風觸身。冷快如沐寒
水。遂得目明馬亦能起。體既蘇息。得少睡
眠。即於睡中夢一大神長數丈。執戟麾曰。
何不強行而更臥也。法師驚寤進發行可十
里。馬忽異路制之不迴。經數里忽見青
草數畆。下馬恣食。去草十歩欲迴轉。又到
一池水。甘澄鏡澈。即而就飮。身命重全
馬倶得蘇息。計此應非舊水草。固是菩薩
慈悲爲生。其至誠通神皆此類也。即就
池一日停息。後日盛水取草進發。更經兩
日方出流沙到伊吾矣。此等危難百千不
能備序。既至伊吾止一寺。寺有漢僧三
人。中有一老者。衣不及帶。跣足出迎。抱
法師哭哀號鯁咽不能已已言。豈期今日
重見郷人。法師亦對之傷泣。自外胡僧胡王
悉來參謁。王請屆所居備陳供養。時高昌
王麹文泰使人先在伊吾。是日欲還。適逢
法師歸告其王。王聞即日發使。勅伊吾王
遣法師來。仍簡上馬數十匹。遣貴臣驅
設頓迎候。比停十餘日。王使至陳王意。拜請
殷勤。法師意欲取可汗浮圖過。既爲高昌
所請辭不獲免。於是遂行渉南磧。經六日
至高昌界白力城。時日已暮。法師欲停城
中。官人及使者曰。王城在近請進。數換良
馬前去。法師先所乘赤馬留使後來。即以
其夜鷄鳴時到王城。門司啓王。王勅開門。
法師入城。王與侍人前後列燭。自出宮迎
法師入後院坐一重閣寶帳中。拜問甚厚。
云弟子自聞師名喜忘寢食。量准塗路知
師今夜必至。與妻子皆未眠讀經敬待。須
臾王妃共數十侍女又來禮拜。是時漸欲將
曉。言久疲勌欲眠。王始還宮。留數黄門侍
宿。旦法師未起。王已至門。率妃已下倶
來禮問。王云。弟子思量磧路艱阻。師能獨來
甚爲奇也。流涙稱歎不能已。已遂設食解
齋訖。而宮側別有道場。王自引法師居之。
遣閹人侍衞。彼有彖法師曾學長安。善知
法相。王珍之。命來與法師相見。少時出。又
命國統王法師。年逾八十。共法師同處。仍
遣勸住勿往西方。法師不許。停十餘日欲
辭行。王曰。已令統師諮請。師意何如。
師報曰。留住實是王恩。但於來心不可。王
泰與先王遊大國。從隋帝歴東西二
京。及燕岱汾晋之間。多見名僧心無所
慕。自承*法師名。身心歡喜手舞足蹈。擬師
至止受弟子供養以終一身。令一國人皆
爲師弟子。望師講授僧徒。雖少亦有數千。
並使執經充師聽衆。伏願察納微心不以
西遊爲念。法師謝曰。王之厚意豈貧道寡
徳所當。但此行不爲供養而來。所悲本國
法義未周經教少闕。懷疑蘊惑啓訪莫從。
以是畢命西方請未聞之旨。欲令方等甘
露不但獨灑於迦維。決擇微言庶得盡
沾於東國。波崙問道之志。善財求友之
心。只可日日堅強。豈使中塗而止。願王收
意勿以汎養爲懷。王曰。弟子慕樂法師
必留供養。雖葱山可轉此意無移。乞信愚
誠勿疑不實。法師報曰。王之深心豈待屡
言然後知也。但玄奘西來爲法。法既未得
不可中停。以是敬辭。願王相體。又大王曩
修勝業位爲人主。非唯蒼生恃仰固亦
釋教依憑。理在助揚豈宜爲礙。王曰。弟
子亦不敢障礙。直以國無導師故。屈留法
師以引愚迷耳。法師皆辭不許。王乃動色
攘袂大言曰。弟子有異塗處師。師安能自
去。或定相留。或送師還國。請自思之。相
順猶勝。法師報曰。玄奘來者爲乎大法。今逢
爲障只可骨被王留。識神未必&T027984;也。因
嗚咽不復能言。王亦不納更使増加供養。
毎日進食王躬捧槃。法師既被停留違阻
先志。遂誓不食以感其心。於是端坐。水漿
不渉於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覺法師氣息
漸惙。深生愧懼。乃稽首禮謝云。任師西行
乞垂早食。法師恐其不實。要王指日爲言。
王曰。若須爾者。請共對佛更結因縁。遂共
入道場禮佛。對母張太妃共法師約爲
兄弟。任師求法。還日請住此國三年受
弟子供養。若當來成佛。願弟子如波斯匿王
頻婆娑羅等。與師作外護檀越。仍屈停一月
講仁王經。中間爲師營造行服。法師皆許。
太妃甚歡。願與師長爲眷屬代代相度。於
是方食。其節志貞堅如此。後日王別張大
帳開講。帳可坐三百餘人。太妃已下王及統
師大臣等。各部別而聽。毎到講時王躬執
香鑪自來迎引。將昇法座王又低跪爲蹬。
令法師躡上。日日如此。講訖爲法師度四
沙彌。以充給侍。製法服三十具。以西土多
寒。又造面衣手衣靴&MT06286;等各數事。黄金一百
兩銀錢三萬。綾及絹等五百匹。充法師往
還二十年所用之資給馬三十匹手力二十
五人。遣殿中侍御史歡信送至葉護可汗衙。
又作二十四封書。通屈支等二十四國。毎一
封書附大綾一匹爲信。又以綾絹五百匹
果味兩車。獻葉護可汗并書稱。法師者是奴
弟。欲求法於婆羅門國。願可汗憐師如憐
奴。仍請勅以西諸國。給鄔落馬遞送出境。
法師見王送沙彌及國書綾絹等。至慚其
優餞之厚。上啓謝曰。奘聞江海遐深。濟之者
必憑舟檝。群生滯惑。導之者寔假聖言。
是以如來運一子之大悲生茲穢土。鏡三
明之慧日朗此幽昏。慈雲蔭有頂之天。法
雨潤三千之界。利安已訖。捨應歸眞。遺教
東流六百餘祀。騰會振輝於呉洛。讖什鍾美
於秦涼。不墜玄風咸匡勝業。但遠人來譯。
音訓不同。去聖時遙。義類差舛。遂使雙林
一味之旨。分成當現二常。大乘不二之宗。
析爲南北兩道。紛紜諍論凡數百年。率土
懷疑莫有匠決。玄奘宿因有慶早預緇門。
負笈從師年將二紀。名賢勝友備悉諮詢。
大小乘宗略得披覽。未嘗不執卷躊躇捧
經侘傺。望給園而翹足。想鷲嶺而載懷。
願一拜臨啓申宿惑。然知寸管不可窺天。
&T045006;難爲酌海。但不能棄此微誠。是以
裝束取路絓塗。荏苒遂到伊吾。伏惟大
王。禀天地之淳和資二儀之淑氣。垂衣作
主子育蒼生。東抵大國之風。西撫百戎
之俗。樓蘭月氏之地。車師狼望之郷。並被深
仁倶霑厚徳。加以欽賢愛士好善流慈。
憂矜遠來曲令接引。既而至止。渥惠逾深。
賜以話言闡揚法義。又蒙降結弟季之縁。
敦奬友于之念。并遺書西域二十餘蕃。煦飾
殷勤令遞餞送。又愍西遊煢獨雪路淒寒。
爰下明勅度沙彌四人以爲侍伴。法服綿
帽裘毯靴&MT80098;五十餘事。及綾絹金銀錢等。令
充二十年往還之資。伏對驚慚不知啓處。
決交河之水。比澤非多。擧葱嶺之山。方恩
豈重。懸陵溪之險。不復爲憂。天梯道
樹之郷瞻禮非晩。儻蒙允遂則誰之力焉。
王之恩也。然後展謁衆師禀承正法。歸還
翻譯廣布未聞。剪諸見之稠林。絶異端之
穿鑿。補像化之遺闕。定玄門之指南。庶此
微功用答殊澤。又前塗既遠不獲久停。
明日辭違預増悽斷。不任銘荷謹啓謝聞。
王報曰。法師既許爲兄弟。則國家所畜共
師同有。何因謝也。發日王與諸僧大臣百姓
等傾都送出城西。王抱法師慟哭。道俗皆
悲。傷離之聲振動郊邑。勅妃及百姓等還。
自與大徳已下。各乘馬送數十里而歸。其
所經諸國王侯禮重皆此類也。從是西行度
無半城篤進城。後入阿耆尼國。舊曰烏耆
訛也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一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
第二
 *沙門慧立本 釋彦悰箋 
  起阿耆尼國終羯若鞠闍國
從此西行至阿耆尼國阿父師泉。泉
道南沙崖。崖高數丈。水自半而出。相傳云。
舊有商侶數百在塗水盡。至此困乏不知
所爲。時衆中有一僧。不裹行資依衆乞
活。衆議曰。是僧事佛。是故我曹供養。雖渉
萬里無所齎携。今我等熬然竟不憂念。
宜共白之。僧曰。汝等欲得水者。宜各禮
佛受三歸五戒。我爲汝等登崖作水。衆既
危困咸從其命。受戒訖。僧教曰。吾上崖後汝
等當喚阿父師爲我下水。任須多少言之。
其去少時衆人如教而請。須臾水下充足。大
衆無不歡荷。師竟不來。衆人上觀已寂滅
矣。大小悲號。依西域法焚之。於坐處聚
甎石爲塔。塔今猶在。水亦不絶。行旅往來
隨衆多少。下有細麁。若無人時津液而已。
法師與衆宿於泉側。明發又經銀山。山甚
高廣。皆是銀礦。西國銀 錢所從出也。山西
又逢群賊衆與物而去。遂至王城所處川
岸而宿。時同侶商胡數十。貪先貿易夜中
私發。前去十餘里。遇賊劫殺無一脱者。比
法師等到。見其遺骸無復財産。深傷歎焉。
漸去遙見王都。阿耆尼王與諸臣來迎延
入供養。其國先被高昌寇擾有恨不肯給
馬。法師停一宿而過。前渡二大河。西履平
川。行數百里入屈支國界舊云龜
茲訛也
將近王
都。王與群臣及大徳僧木叉毱多等來迎自
外諸僧數千。皆於城東門外張浮幔安行
像作樂而住。法師至。諸徳起來相慰訖。各
還就坐。使一僧&T016254;鮮華一盤來授法師。法
師受已。將至佛前散華禮拜訖。就木叉毱
多下坐。坐已復行華。行華已行蒲桃漿。
於初一寺受華受漿已。次受餘寺亦爾。如
是展轉日晏方訖。僧徒始散。有高昌人數
十。於屈支出家。別居一寺。寺在城東南。
以法師從家郷來。先請過宿因就之。王共
諸徳各還。明日王請過宮備陳供養。而食
有三淨。法師不受。王深怪之。法師報此慚
教所開。而玄奘所學者大乘不爾也。受餘
別食。食訖過城西北阿奢理兒寺唐言奇
特也
本叉毱多所住寺也。毱多理識閑敏彼
所宗歸。遊學印度二十餘載。雖渉衆經而
聲明最善。王及國人咸所尊重。號稱獨歩。
見法師至徒以客禮待之。未以知法爲
許。謂法師曰。此土雜心倶舍毘婆沙等一
切皆有。學之足得不煩西渉受艱辛也。法
師報曰。此有瑜伽論不。毱多曰。何用問是
邪見書乎。眞佛弟子者不學是也。法師初深
敬之。及聞此言視之猶土。報曰。婆沙倶
舍本國已有。恨其理疎言淺非究竟説。所以
故來欲學大乘瑜伽論耳。又瑜伽者。是後
身菩薩彌勒所説。今謂邪書。豈不懼無底
在坑乎。彼曰。婆沙等汝所未解。何謂非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