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祖統紀 (No. 2035_ 志磐撰 ) in Vol. 49

[First] [Prev+100] [Prev]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之。著作佐郎焦浚明以仕宦不達奏章自
訴。一夕得幅紙。有十六字不可識。持問
姑。姑曰。天篆也且亟歸家。浚明叩之。姑
曰。受金五兩折壽十年。枉殺二人死後
處分。浚明至家即死。士夫過零陵者日
至門訪災祥。仙姑厭之。乃盛服坐化。著
靈源志。言修養事。行於世湖南
永州
○天台張平叔。少傳混元之道。龍圖陸
詵守成都。依以遊蜀。遇異人授金丹火
候之訣。道成著悟眞篇傳於世。甞遍參
禪門大有省發。後讀雪竇祖英集。頓明
心地。作歌偈以申其旨。且言。獨修金丹
而不悟佛理者。即同楞嚴十仙散入諸
趣之報。侍郎馬默漕廣南復從之遊。未
幾趺坐而化。錬其蛻得舍利千百。紺碧
色若雞頭。然既而復其見之者。平叔始
以丹法傳之石泰。泰以傳薜道源。皆於
丹道有成
  述曰。學仙之流已執所得。知佛道爲
究竟者不多有也。如張平叔明佛性。
呂洞賓悟禪理。時一見耳。今世道流不
知學。謂仙爲陽魂。釋爲陰鬼。著此
説以誤後人。皆不知佛性禪理之過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
 *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法運通塞志第十七之十三
哲宗神宗第六子。母欽成皇后朱
氏。十二月七日爲龍興節
陵名
永泰
元祐元年。高麗王子祐世僧統義天來朝。
勅禮部蘇軾館伴。有司共張甚設共張作供帳
讀見漢書疏

義天四上表乞傳華嚴教。乃勅主客
傑送至錢唐。受法於慧因淨源法師。復往
天竺謁慈辯諫法師傳天台教。見靈芝照
律師請戒法及資持記。至金山謁佛印元
禪師。坐納其禮。楊傑驚問其故。元師曰。義
天異域僧耳。若屈道徇俗。何以示華夏師
法。朝廷聞之。以師爲知大體。義天既還國。
乃建刹傳教。奉慈辯爲始祖。復寄金書華
嚴經新舊三譯於慧因。建閣以藏今俗稱
高麗寺
二年七月。張商英遊五臺。中夜於祕魔巖
見文殊大士身在金色光中。九月自太原
出案壽陽。至方山昭化院。即李長者造論之
所。於破屋下得華嚴決疑論。疾讀之疑情
頓釋。即移縣爲長者立像。有圓光白色見
於山南。於是父老并請新其院。商英乃爲
之記
三年。勅内侍齎黄金往東林。粧飾神運五
殿佛像○主客楊傑詣雙林禮大士輪藏。
瞻仰之次輪忽自轉。大衆歎異。傑爲賛以記
其事。傑嘗以淨土之道爲自信。繪丈六阿
彌陀佛隨身觀念。壽終之時感佛來迎。端坐
而化
四年。翰林學士蘇軾知杭州。道過金山謁
佛印禪師。値師集衆入室。軾竟造之。師曰。
此無坐處。内翰何來。軾曰。暫借和上四大
作禪床。師曰。有一轉語。若答得當如所請。
若擬議即留所繋玉帶。軾許之。置玉帶几
上。師曰。山僧四大本空。五蘊非有。内翰欲
於何處坐。軾果擬議。師急呼侍者曰。收取
玉帶永鎭山門。遂取納裙爲報師有偈公和
韻云。病骨
眞堪玉帶圍。鈍根仍落箭鋒机。欲
教乞食歌&T073115;院。故與雲山舊納衣
子迨四歳不
能行。及來杭請辯才法師爲落&MT05516;。摩
頂。數日即善歩。軾賦詩爲謝。有師來爲摩
頂起歩趁奔鹿之句
五年。神智昇法師慈雲
來居越之興福。時清
獻趙公抃爲帥。適亢旱大疫。久禱不應。
遂請師迎大士入府治。懇禱一夕雨如霔
疫病亦息。抃奏於朝。賜所居曰圓通。錫
師號曰神智。初是呉越王錢鏐鎭越患目
眚。夢素衣仙人言。來自永嘉。明旦有永嘉
僧投牒。以大士像獻言。得之海潮。示夢
欲歸越城。武肅即具威儀迎之。一見像即
目明。乃創菴曰興福。以奉
七年。頴川守臣蘇軾言。佛陀波利塔院祈禱
屢驗。乞降勅額。詔賜光梵之院。波利在唐
儀鳳初。復回西竺。取尊勝呪經再來譯傳。
後至頴而亡。里人漆其身造塔。以嚴事之
前志言。波利持梵
本入五台不復出
○軾弟轍謫高安
時洞山
雲菴與聰禪師一夕同夢。與子由出城&T051759;
五祖戒禪師。已而子贍至。三人出城候之
語所夢。軾曰。八九歳時時夢身是僧往來
陝右。又先妣孕時夢眇目僧求託宿。雲菴驚
曰。戒公陝右人。一目眇。逆數其終已五十
年。而子瞻時四十九。自是常稱戒和上○
四明延慶中立法師。令門人介然鄞福泉延
壽受業
十六觀堂。以延專修淨業之士。延平陳瓘爲
之記瓘字瑩中。與晁説
之同禀教於立法師
八年。知定州蘇軾。繪水陸法像作賛十六
篇。世謂辭理倶妙今人多稱眉山
水陸者由於此
紹聖二年。蘇軾謫惠州。韶陽南華寺重辯。請
軾書柳宗元六祖碑。復題其後曰。釋迦以
文設教。其譯*於中國必托於儒之能言
者。然後傳遠。故大乘諸經至楞嚴則委曲精
盡勝妙獨出。以房融筆授故也。柳子厚南
遷。始究佛法。作曹溪南岳諸碑。妙絶古
今。而南華今無石刻。重辯師謂。自唐以來
頌述祖師者多矣。未有通亮如子厚者。
蓋推本其言與孟氏合。其可不使學者日
見而常誦之○子瞻在惠州被命遷謫儋
海外
儋州
惠守方子容來吊曰。吾妻沈氏事僧
伽謹甚。一夕夢來別。問何往。曰當與蘇子
瞻同行。後七十二日有命。今適其日。豈非
事已前定。南行之日携阿彌陀佛一軸。人問
其故。答曰。此軾往生西方公據也。及在儋。
得蜀人張氏畫十八阿羅漢。遂爲之賛。復
題其後曰。佛滅度後閻浮提衆生剛狠自用
莫肯信入。故諸聖賢皆隱不現。獨以設像
遺言提引未悟。而峨眉五臺廬山天台。猶
出光景變異使人了然見之。軾家藏十八
羅漢像。毎設茶供則化爲白乳。或凝爲花
桃李芍藥僅可指名。或云。羅漢慈悲深重
急於接物。故多見神變。倘其然乎。今以授
子由。使以時修敬
三年。袁州仰山有舍利石塔自然出現。高二
十丈○黄庭堅謫居黔南。制酒絶慾。讀大
藏經凡三年。常曰。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此之
八風於四儀中未嘗相離。雖古之元聖大
智。有立於八風之外乎。非學道不知也
大般若經云。菩薩所行於利於衰於毀
於譽於稱於&MT01862;於苦於樂。平等不變
○法雲秀禪
師謂魯直曰。君作艶歌蕩人婬心。使逾
禮越禁。其罪非止墮惡道而已。魯直自此
不復作。李伯時善畫馬。師戒之曰。爲士
夫以畫行已可恥。況又作馬。伯時曰。無乃
墮惡道乎。師曰。君思其神駿念之不忘。
異日必入馬腹。伯時愕然。乃多畫觀音以
洗其過
四年。四明大梅山法英禪師等十八人列状
*於郡稱。杭州僧元照至郡分淨土集云是
唐慈愍三藏作。雖以勸修淨業爲名。意實
毀謗禪宗指爲異見著空之人。英等今檢
藏經即無此文。遂作解謗一通以詰之。乞
取問元照窮覈眞僞。照無以爲答。乃稱古
藏有本。州司知其理窮。而敬其持律。但令
收毀元本以和解之解謗書刻板在梅山。
説義立理最爲雅正
  述曰。大智以英才偉器受弘律之任。資
持之記與會正並行。而獨盛於今時。其
爲名世有足重者。及觀其偏賛淨土。述
新疏以反智者。假慈愍集以畔六祖。何
爲其若是也耶。大氐此師檢身之學爲有
餘。而明心之道未盡善也。慈愍集已毀。
律家猶存新疏。識者必能別之
五年二月。錢唐律師元照於四明開元寺建
戒壇。準律如法爲東南受戒之勝
元符元年。袁州木平山有舍利石塔自然出
現。夜放五色虹光。有丈六佛在月輪中。觀
音羅漢列侍左
二年。袁州東山石崖有羅漢尊像出見。○夏
四月不雨。袁州守臣王古往禱 *於木平山
聖塔。巖中放光。見白衣大士身金瓔珞獲
舍利。五色大如棗。中有臺觀之状。復往仰
山塔所。見泗州大士維摩羅漢列居左右。已
而大雨霑足。郡聞*於朝。詔賜木平塔曰會
慶。仰山塔曰瑞慶
三年詔治泰陵哲宗
壽陵
登封令洛陽
西京
樓异 四明樓攻
祖官至

請因餘力修嵩高少林道場。官民同役一
朝而具。名曰面壁蘭若。既而林中産芝草十
二本。雨甘露*於池上。夜有光屬*於天。後
山陳無已爲之記
徽宗神宗第十子。哲宗異母弟。
母欽慈太后陳氏。永祐陵
建中靖國元年。法雲寺佛國禪師惟白。撰
續燈録三十卷進上。賜御製序○七月東坡
蘇軾卒於毘陵。時錢濟明侍旁曰。公平生
學佛。此日如何。軾曰。此語亦不受。遂化
崇寧元年。赦書節文。應天下名徳僧道。爲衆
師法未有諡號者。仰所屬勘會以聞
二年。賜終南山唐澄照律師道宣諡法慧大
師。天竺山慈雲大師遵式諡法寶大師。南屏
梵臻謚實相大師。孤山智圓諡法海大師」
三年。勅迎相國寺三朝御讃釋迦佛牙。入内
供養。隔水晶匣舍利出如雨點。因製讃曰。
大聖釋迦文。虚空等一塵。有求皆赴感。無
刹不分身。玉瑩千輪在。金剛百錬新。我今
恭敬禮。普願濟群倫○詔諡白馬寺摩騰三
藏啓道圓通法師。竺法蘭開教總持法師。雙
林傅大士等空紹覺大士。方山李長者顯教
妙嚴長者○楊州奏。泗州大聖屢見*於普

四年。金州奏。清湘有豪光見獲石羅漢。賜
名感應。瑞像迎至精舍。大放光明○尚書
王古因閲大藏撰法寶標目八卷。其法於
毎經之下録出因縁事迹所説法門。使覽
題便能知旨。沙門梵眞爲對校。刻其板於
永嘉
年十月。詔曰。有天下者尊事上帝敢有
弗虔。而釋氏之教。乃以天帝置於鬼神之
列。瀆神逾分。莫此之甚。有司其除削之。
又勅水陸道場内設三清等位元豐降詔止
絶。務在檢擧施行。舊來僧居多設三教像。
遂爲院額殿名。釋迦居中。老君居左。孔聖
居右。非所以奉天眞與儒教之意。可迎
其像歸道觀學舍以正其名。洛京沙門永
道讀詔泣曰。域中孔老法天制教。故不違
天。佛出世法。天人所師。故不違佛。自古
明王奉佛以事上帝者。爲知此理也。佛法
平等。故其垂教雖聖凡倶會。而君臣尊卑之
分莫不自殊。祖宗以來奉法已定。一旦除
削。吾恐毀法之禍兆於此矣。聞者爲之憮

大觀元年。詔將作監李遇往啓聖院移釋迦
栴檀像置御容殿。輿像已至。而朶殿横梁
低不可度。衆方懼。像忽歛肩俛首。輿竟度
無礙。上下爲之鼓舞。上甞聞大后禮像於
足下度線。翌旦上幸寺焚香。令小璫持紙
度像足。衆失聲曰。過矣。上益嘉歎○勅道
士位居僧上。○勅左街淨因寺道楷。遷主
法雲。賜紫衣定照禪師。楷表辭曰。貧道幼
別父母。爲之誓曰。出家之後期不以利名
爲求。當一意學道報罔極度生靈答君
恩。有渝此心永棄身命。今若竊冐&T002119;榮。
則上負親心下違本誓。敢辭。上遣開卦尹
李孝壽齎勅書諭之。楷確執不囘。上怒收
付獄。有司問。長老有疾法應免罪。楷曰。平
生不妄語。豈敢稱疾罔上。遂受罰。著逢
掖流淄州。都城道俗莫不流涕音體
眼涙
二年正月。上受八寶大赦天下。勅淄州道
楷自便。師歸隱芙蓉湖之菴居。學者益至。朝
廷聞之賜額華嚴○西京寶應寺僧孔清
覺。居杭之白雲菴。依倣佛經立四果十地。
分大小兩乘造論數篇。傳於流俗。從之者
稱白雲和上。名其徒曰。白雲菜。其説專斥
禪宗。覺海愚禪師力論其僞。坐流恩州
  鑑曰。白雲之徒幾與白蓮相混。特以無
妻子爲異耳。人見其晨夕持誦躬耕自
活。爲似可敬。然察其愚癡誕言妄干正
道。則識者所當深嫉而力排之也
三年。勅勳臣戚里應功徳墳寺自造屋置
田止賜名額蠲免科敷從本家請僧住
持。不許指占有額寺院充墳寺功徳。許御
史臺内侍省彈劾施
致和元年。勅先聖廟用二十四戟。曾參等
所封侯爵犯先聖諱。甚失弟子尊師之禮。
別擬封者七人曾子先封瑕丘伯。司馬牛楚丘。
子張宛丘。石處營丘。琴開頓丘。
南宮子容龔丘。已上六人在七十弟子數。左丘明
丘。穀梁赤龔丘。戴聖楚丘。已上三名在從祀數
  述曰。世之爲儒者。知尊夫子爲先聖。而
不知避其諱。如唐宋詩人好以先聖名
爲戲。其不知禮若是。退之詩云。乘
追聖丘。歐陽詩云。仁義丘與軻。又丘門
安敢輒論詩。二儒排佛老尊孔孟。常切
切然。而反侮聖人之名。韓歐尚不知禮。
餘不足責也。大哉。祐陵之知尊先聖也。
謂曾子等封邑犯諱。爲失弟子之禮。而
別擬其封。後世爲儒者有能推此意義
達之中朝乞行囘避之條。豈不爲儒門
之有師法
筠州沙門惠洪字覺
坐交宰相張商英節使
郭天信流崖州。靈源清禪師聞之歎曰。蘭
植中塗。必無經時之翠。桂生幽壑。終抱彌
年之丹。古人謂。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
議人者也。在覺範有之矣
二年。侍郎邊知白。自京師至臨川。觸暑成
病。忽夢白衣天人以水灑之。頂踵清寒。覺
而頓爽。於是集古今靈驗。作觀音感應集
四卷行於世刻板
上竺
○嘉州奏。風雷折古樹。
中有定僧爪*&MT05516;被體。詔輿至禁中。譯經三
藏金總持。令撃金磬以覺之音教
誤也
詢其名。
曰我遠法師弟慧持也。因遊峨眉至此。問
欲何歸。曰陳留古樹中。詔以禮送之。因圖
形製讃云。七百年來老古錐。定中消息許誰
知。爭如隻履西歸去。生死何勞木作皮
凡三偈今録
其一出普燈
  述曰。持師本傳。謂在&MT00278;縣龍淵順寂。有
臨終遺命。今乃云遊峨眉至此。意者聖師
神化。不可以生死之迹爲之拘也
三年。譯經三藏明因妙善普濟大師金總持。
同譯語仁義。筆受宗正。南遊江浙至秀州
車溪。密印寺沙門澄鑑。問三衣右會及旋遶
左右。總持答曰。聖教但言以衣覆身。不曾
挂於肩上。西天遶旋自北至東耳
  述曰。自昔議右遶遶圍也作繞
者纒也非
如因草菴
之立言有二句。自佛之右。自我之右。盡
矣。然草菴誤執自我之右。謂右袒便於
執作
是吉祥臥。涅槃經頭
北足南面西背東
右回詮善文句記云。
左回偏僻以
表惡。右回便易以表善。
左回如考。右回如老
聖*&MT05516;右旋凡人左旋
唯佛*&MT05516;

皆是自我義。遂於涅槃金棺右遶自東
而南。謂是譯人之誤。而不知其自誤
也。夫自我之右。自用也。自佛之右。遶
佛也。今所立義。是遶佛而戀慕也。何關
自我之用耶。大經右遶拘尸。正是此義。
今人右遶多用自佛。其事已定。尚恐惑於
草菴之言。故不得不辯。金總持自北至
東。正自佛之右也。若南山東囘北轉。自是
説戒集衆之義。此自我之右也。毋惑。崖
州惠洪得旨自便
四年。方士言。陳留八關寺佛指。乃海狗指耳。
有詔取驗。火焚鐵捶十餘日。色不變。勅加
禮還之
年九月一日。杭州靈芝元照律師趺坐遷
化。謚曰大智。毘尼之學親自佛制。文殊已
下不措一辭。如世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自大法東度律學未明。至唐正觀南山律
師。始作戒疏業疏事鈔。以弘四分。流傳四
百載。釋義六十家。唯允堪師會正記。獨爲盡
理。至照律師始約法華開顯。作資持記以
明南山之宗。於是會正資持。疏爲二派
七年。初永嘉道士林靈素。挾妖術遊淮泗。
乞食於僧寺。是年至楚州。與僧慧世。抗言
相歐。辨*於官。郡倅石仲喜其口辨脱
之。挈入京師。謁太師蔡京以爲異人。引見
上。即誕言曰。上即天上長生帝君居神霄玉
清府。弟曰青華帝君。皆玉帝子也。蔡京即玉
清左相仙伯。靈素乃書罰仙吏禇惠也。上大
喜。賜號金門羽客。築通眞宮以居之。因自
號教主道君皇帝。建寶籙宮設長生青華
二帝像。詔改天下天寧觀爲神霄玉清宮。
靈素既得幸。念楚州之辱。日夜以毀佛爲
事。引方士劉棟爲己助。上益安其説云云
初是上嘗夢赴青華帝君召遊神霄宮。覺而
異之。勅道録徐知常訪神霄事。或告曰。太
一宮道堂林道士。累言神霄。嘗作詩題*於
壁。知常以聞。召入見。上問曰。朕昔見東華
帝君聞改除魔髡之語。何謂也。靈素遂縱言
曰。佛教害道久矣。今雖不可滅。宜與改
正。以佛刹爲宮觀。釋迦爲天尊。菩薩爲
大士。僧爲徳士。皆留*&MT05516;頂冠執笏。詔可
耿延禧作
林靈素傳
  趙氏賓退録云。東坡守楊州。夢行山間。
一虎來噬。有道士叱虎去。明旦一道士
投謁曰。夜出不至驚否。坡咄曰。鼠子未
欲杖汝背。汝謂吾不知汝子夜術耶。
道士駭而退。徽宗夢神霄。蓋此類也
述曰。明皇夢空中楚金二字。爲書多寶
塔額。肅宗夢僧誦寶勝如來。代宗夢遊
山寺。本朝仁宗夢景徳寺門龍蟠。神宗夢
神僧馳馬空中。此皆佛力法力。諸師慈善
根力。自然感化之所致耳。非同神霄子
夜妖術之比。恐癡人妄引自證。故不得不
區別之
詔法燈禪師住襄陽。鹿門郡將諷諸山辨
金帛。詣京師作千道齋。師曰。童牙事佛且
非風狂。豈當用十方檀施千里以媚道士。
郡將愧而止。叢林聞而壯之。西蜀寶梵大師
昭符。魯直稱之曰。知文知武染衣將相也。
其嗣圓明大師敏行。子瞻稱之曰。讀内外
教博通其義。以如幻三昧爲一方首者也。
燈父事圓明。大父事寶梵。有自來矣石門文
字禪
重和元年七月。詔建壽山艮岳。時大旱。靈
素禱雨無驗。蔡京始言其姦僞。上不聽。通
眞宮一靜室常封鑰。京遣人廉之。有黄羅
帳朱漆倚卓。京具以奏。隨駕往視之。但粉壁
明窓而已。京惶恐待罪
宣和元年正月。詔曰。自先王之澤竭。而胡教
始行於中國。雖其言不同。要其歸與道爲
一教。雖不可廢而猶爲中國禮義害。故不
可不革。其以佛爲大覺金仙。服天尊服。
菩薩爲大士。僧爲徳士。尼爲女徳士。服巾
冠執木笏。寺爲宮。院爲觀。住持爲知宮觀
事。禁毋得留銅鈸塔像。初釋氏之廢。外廷
莫有承向者。開封尹盛章爲姦人激以利
害。始爲之從。乃以上旨諭蔡京。京曰。國家
安平日久。英雄無所用。多隱於此徒。一旦
毀其居而奪之衣食。是將安所歸乎。必大
起怨咨聚而爲變。諸君他日盍使誰任其
咎。上聞之。怒曰。是輩欲懼我耳。京家人勸
之曰。上怒矣。京曰。吾以身當之以報佛。會
僧徒將投牒於京求辨論。盛章廉得之。捕
其首高僧。日華嚴朋覺二律師。凡七人杖
殺之。左街寶覺大師永道上書曰。自古佛法
未嘗不與國運同爲盛衰。魏太武崔浩滅
佛法。未三四年浩竟赤族。文成大興之。周
武衞元嵩滅佛法。不五六年元嵩貶死。隋
文帝大興之。唐武宗趙歸眞李徳裕滅佛法。
不一年歸眞誅徳裕竄死。宣宗大興之。我
國家太祖太宗列聖相承。譯經試僧大興
佛法。成憲具在。雖萬世可守也。陛下何忍。
一旦用姦人之言爲驚世之擧。陛下不思
太武見弑於閹人之手乎。周武爲鐵獄之
囚乎。唐武受奪壽去位之報乎。此皆前監
可觀者。陛下何爲蹈惡君之禍。而違祖宗
之法乎。書奏。上大怒。勅流道州。上以京執
不肯行。遂罷輔相之議。專決於左右。盛章
逼僧録洪炳。上表奉旨。於是盡改僧爲徳
士。悉從冠服。否則毀之。京數懇列於上前
曰。天下佛像非諸僧自爲之。皆子爲其父。
臣爲其君。以祈福報恩耳。今大毀之。適足
以動人心念。非社稷之利也。上意爲之少

  述曰。蔡京初見靈素以爲異人。引而進
之。將結知於上。以固其寵耳。及靈素得
君而横罷佛興道。京始懼物論。亟言其
妄無及矣。亦猶京初薦童貫以爲能事。
及專主北伐不悉禀廟堂。京始大疾
之。屢言其過無及矣。大抵蔡京以姦
人之資欲引黨助己以專國政。而童貫
靈素亦姦人之流。故不能相容。而反相
疾。然則蔡京之進二姦不能無罪矣。或
謂京能言二姦之罪者知悔擧也。則將
應之曰京以二姦專擅不與己協。言其
過者疾之之辭。非同中正君子之清議

泗州浮圖僧伽像。將加以冠。忽風雨晦冥。
裂其冠墮門外。太守聞之大驚。遽詣像
前謝曰。僧伽有靈安敢再瀆 獨醒
○勅廢乾
明寺爲五寺三。監楊戩議廢太平興國寺
爲邸肆民舍。初折正殿瘞佛像於殿基之
下。肢體破裂已而戩病胸腹潰裂而死夷堅
○詔天下建神霄宮。州郡憚費。多以巨刹
易其額。太平州將折承天寺。一之日董役
官兵墜馬死。二之日都匠墜屋死。三之日
兵官墮馬折臂。主其議者石儀曹一子十
歳爲金甲神褫去其衣。納*於浴室火龕中。
聞神言曰。石某絶嗣。是年子亡。石客死京
師○永道至道州。郡守僚屬同時夢佛像荷
枷入城。翌日師至。守知其異令善待之。
城中軍民多患寒疾。或求救於師。師素受
西天眞言法。病者飮所呪水及爲摩頂無
不愈。求者既多。乃爲沼於營内以呪之○
三月京師大水。黿鼉出於院舍。宮廟危甚。詔
靈素率道士治水。屢日無驗。役夫數千
爭擧挺欲撃殺之。靈素走而免。上聞之不
樂。俄而泗州大聖見於大内凝立空中。旁
侍慧岸木叉。上焚香拜禱。大聖振錫登城
誦密語。頃之一白衣裹巾跪*於前。若受
戒諭者。萬衆咸覩。疑龍神之化人也。既而
水退。詔加僧伽大聖六字師號。靈素復勸上
削去之。以舍人許翰制辭太褒罷其
○九月臺臣卒僚屬奏。林靈素姦邪小人。
妄議遷都改除佛教。罪當誅戮。不報○
十月靈素與宦官分黨交諍。又於道上冒
太子節。上始惡之。榜*於神霄宮曰。禇惠罪
惡不悛。帝命削其仙籍永爲下鬼。十一月
放靈素歸溫州。賜死*於道。囑門人歸葬
爲數虚冡 高宗幸江心。改其故宅爲寺。遣人發
其冡。將加戮焉。以不知其處。遂止
於是内外倶以廢佛教之罪歸之○餘姚
法性行持禪師。初受請過上虞。邑令王君請
説法要。師登座云。頭戴烏巾身披鶴氅。分
明好个神仙。解弄曹溪伎倆。令與大衆皆
撃節長歎。時會中有垂泣不能已者師號
牧菴。
得法於象田卿和上。其家爲四明盧氏。於志磐
爲高伯祖。歴位雍熙雲門雪竇護聖。名列祖圖
○石
門惠洪禪師寓湘西谷山。取雲門臨濟兩宗。
自嘉祐至政和。凡八十一人。爲禪林僧寶
傳三十卷。自寧通慧之後。傳僧史者唯師
而已○昔雲居祐禪師。於宏覺禪師塔東作
卵塔曰。凡住持者非生身不壞。火浴無舍
利者。皆以骨石填於此。其西作卵塔曰。
凡僧衆遷化者藏骨石於此。謂之三塔。白雲
端禪師曰。天下叢林之興大智之力也百丈諡
大智
祖堂當設達磨像於中。大智像西向。開山像
東向。不當止設開山而略其祖宗也。覺範
論之曰。白雲雲居識度高遠斯可爲天下
法也八月下詔曰。向縁姦人建議改
釋氏之名稱。深爲未允。前旨改徳士女徳
士者。依舊稱爲僧尼○九月詔大復天下
僧尼。道州永道量移近郡已上雜見國朝會要。
本朝通鑑。道法師傳。
林靈
素傳
  述曰。佛法厄運。故必有姦人爲之亂法。
而主上竟受其蔽。及運當泰來故衆人交
攻。主上一窹。於是降詔自洗。指靈素爲
姦人。而且大復佛法。初蔽後明。皆法運
使之而然也
七年四月。四明東湖二靈山知和菴主亡。師
晩事南岳*辯師嗣東林
總禪師
因遊方至四明郡。
以名刹邀之。力距不受。問其故。曰近世
住山者多以賄得。吾恥之弗爲也。正言陳
禾與之遊。自雪竇招居二靈山金襴菴。三
十年不出山。問道者以未至其居爲之
恥。嘗有一虎爲侍。師既亡。虎臥死*於燼
餘之地。三年有僧自蜀來問。海尊者何在。
人言此但和公耳。蜀僧曰。正其人也。見其
塔曰。此非吉地。歳餘勸土人爲結石龕
易葬之。見骨身舍利盈溢光燿林表○六
月道州永道得旨放回。勅住昭先禪院。賜
名法道以旌護法○八月詔罷黄老學
八年七月。呉國公主敬重空門。勅品官庶
民如有毀辱僧尼罵稱禿字者。照祥符三
年指揮治罪○十二月上遜位*於皇太子。
居龍徳宮稱太上皇
  述曰。恭惟 道君上皇。以聰明神武之姿。
當天下之無事。其於法 祖宗之崇佛。
可謂至矣。賜續燈録製序。追諡漢唐諸
祖師恭禮釋迦佛牙。爲之製讃。此十六
年之良心也。一旦姦人用事。尚道而毀
佛。於是上心始惑。而宣和廢釋之詔行
矣。既而天降鴻水。役夫擧挺以逐靈素。
忤宦者之黨冒儲君之節。上始大惡之。
榜罪*於門放死*於路。亟下詔罪。已大
復佛法罷黄老學。然則上之良心。猶故
不失。是蓋大法之厄運。而魔外得以肆
其姦也。何傷乎道君之聰明神武哉
欽宗徽宗長子。母恭顯皇后王氏。
四月十三日乾龍節。陵名永寧
靖康元年正月。金虜犯闕。二月金虜退○
詔曰。比自大觀初聖節行香。許就道觀。今
後道君聖節仍就道觀。若乾龍節仍就佛寺
建道場。一月一依祖宗舊法。其道士官階並
與追毀○十一月金虜再犯闕。詔皇弟康王
爲天下兵馬大元帥
二年正月。上幸虜營。四月虜退。二帝北狩
於韓州。五月康王即皇帝位*於宋州
  述曰。太祖始封宋。其後遂以建國。曁汴
京失守而高宗即位*於宋所以上合建
國之符下昭中興之祚也
十月上幸楊州。遣使八輩召金山克勤禪
師。詣行在所演説禪法。賜號圓悟○東京
留守宗澤謚忠愍
公婺人
承制。命法道法師住左街
天清寺。補宣教郎總管司。參謀軍事。爲國
行法護佑軍旅。師往淮頴勸化豪右。出糧
助國軍頼以濟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
  六年六月。上清儲祥宮成。詔蘇軾爲碑。
其略云。惟太宗佐太祖定天下。既即位
盡以所賜金帛作上清宮于朝陽門内。所
以旌興王之功。且爲五代兵革之餘。遺民
赤子請命上帝。慶歴三年毀于火。元豐二
年命道士王太初修復祠宇。以日者言
宮之所在爲國家子孫地。乃賜名上清儲
祥宮。始太初卒太皇太后内出白金。命道
士劍應眞繼之。是年訖役○十月上幸
國子監。詣至聖文宣王殿。行釋奠禮。一
獻再拜。幸武成王廟。肅揖畢。仲游入對。
因論孔子廟。自顏淵以降。皆爵命於朝。
法服冠冕。而鯉承訓詩禮。仍以聖道傳
孟子。今皆野服幅巾以祭爲未便。上嘉納
之。封鯉泗水侯。伋沂水侯
○六月。置元祐黨籍。司馬光等三百九
人。刻石文徳殿門○十一月王安石陪享
文宣王廟。○召海陵徐神翁入見。既而懇
歸詔即其郡。建仙源萬壽宮以居之。初
神翁爲天慶觀傭役。執彗掃除。誦度人
經。口不絶。四方來問災祥稱爲神翁。呂
惠卿赴闕枉道過之。翁曰。善守善守既
還朝。俄以事出知單州。哲宗不豫。遣惠
卿至翁所。翁書吉人。未幾徽宗嗣位。蓋
預徴御名。
後尸解而化
○上與靈素講道便殿。有青巾弊衣。徑
升殿不揖。靈素識之曰。呂大又來矣。遽
趨殿隅而隱。唯粉書一詩云。高談闊論
若無人。可惜明君不遇眞。欲問古今
休咎事。須防午未丙丁春。上知洞賓之
來。爲之歎息。後皆如其言
二年正月。上元節御樓觀燈。簾幕重密
下無知者。忽一人群衆躍出。黒色布衣若
僧童者。擧手指簾謂上曰。汝有何神乃
敢破壞吾教。吾今語汝報將至矣。上
怒命中使傳旨治之。箠掠亂下加以炮
烙。復臠其肉終不語。亦無痛苦状。上大
不樂爲之罷會。以其人付獄盡之本朝
通鑑
○八月有賣菜人至宣徳門下。釋擔向
門戟手而詈曰。汝壞吾社稷。太祖遣吾
來説。汝宜速改捕下開封府獄一夕則不
知向所云。蓋神附之言也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
 *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磬撰 
法運通塞志第十七之十四
高宗徽宗第九子。母賢妃韋氏。追謚顯仁
皇后。五月二十一日天申節。永思陵
建炎元年。上駐蹕維揚○初隆祐太后孟氏。
將去國南嚮求護身法於道場大徳。有教以
奉摩利支天母者。及定都呉門念天母冥護
之徳。乃以天母像奉安於西湖中天竺。刻
石以紀事。案不空三藏譯摩利支天經念誦
法云。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摩利支天菩

我弟子
歸命三寶摩利支天菩薩。願
護我身無人能見我。無人能知我。無人
能捉縛加害我。無人能欺誑責罰我。無人
能債我財物。不爲怨家能得其便。即説最
上心眞言曰。唵摩利支娑縛賀或百聲
或千聲
王難
中護我。賊難中護我。失道曠野中護我。水
火刀兵中護我。鬼神毒藥難中護我。惡獸毒
蟲難中護我。一切怨家惡人難中護我。佛
實語護我。法實語護我。僧實語護我。天實
語護我。仙實語護我。一切處一切時願常護
我。弟子
娑縛賀。誦時想菩薩作天女
形。瓔珞莊嚴坐蓮華上。左手執天扇。右手
垂掌向外。作與願勢。若欲見天眞身求
勝願者。誦滿十萬遍佛言。此天常行日月
前。日月所不能見。我因知此天名得免
一切厄難
二年三月。唐州泌陽尉李珏遇北虜入寇。挾
一僕單騎走。夜匿道旁空舍。聞車過聲遣
僕問。唐州賊何在。見車中人長丈餘面藍
色。驚而返。珏即乘馬追及之。前致敬曰。珏
避寇至此。敢問車中何所載。其人曰。此京
西遭劫死人名字。天曹定籍。汝是李珏亦其
數也。珏大怖告曰。何法可免。願賜指教。人
曰。能旦旦念摩利支天菩薩七百遍。向虚
空回向天曹聖賢。則死籍可銷。可免兵戈
之厄。珏方拜謝。駕車者疾馳而去。自是不
輟誦持。轉以教人。皆得免難賈徳仁
板行
  述曰。摩利支天經。藏中凡三譯。唯 本朝
天息災本呪法最多。 仁宗親製聖教序
以冠其首。雖未聞行其法者。而菩薩之
縁已開。先於此時矣。當 高宗之南渡
也。隆祐受教大徳獲奉像之應。李珏請
命神人致稱名之功。至矣哉。威徳悲願。
殆與圓通大士倶不思議。釋迦自云。我因
知此天名得免一切厄難。信菩薩遠本。
又在釋迦之先也。今茲中原多故兵革未
銷。士夫民庶有能若終身若全家行此解
厄至簡之法。吾見天母之能大濟於人

十一月。勅賣四字師號價二百千
三年正月。金虜入淮。上幸建康。八月上發
建康。十一月虜酋兀朮宗弼陷杭州。錢塘令
朱畢率弓兵與之戰。力不敵走天竺山。虜
奄至。遂遇害。初是圓應法師徳賢慈雲下
四世
兒時。相者曰。他日有官厄。唯出家可免。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