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祖統紀 (No. 2035_ 志磐撰 ) in Vol. 49

[First] [Prev+100] [Prev]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李秉。紹興中官也。領御藥院。初學禪於淨
慈輝自得有省發。晩閲龍舒淨土文。日課
佛號。與其子閣長元美殿長林師文等數十
人。結淨業會於傳法寺。久之感疾。忽見彌
陀佛以金圓光戴其首。越七日又見金華
滿房。乃囑付親眷。書偈端坐。結印而終
閻邦榮。池州人。因僧勸修西方。持決定往
生呪。毎旦向西一誦千遍。或率衆同持。如
是二十年。紹熙元年春。偶聞異香連日不
消。家人夜夢二青衣侍立邦榮之側。其子又
夢。彌陀放光遍照堂宇悉作金色。數日面
西趺坐課佛。忽起曰。我去矣。行數歩。舒手
結印。微笑立化
佛祖統紀卷第二十
  往生高尼傳
  宋道場法盛法師 宋丹陽道爰法師 宋
金陵法藏法師 唐積善淨眞法師長安 
唐廬山悟性法師 宋錢唐能奉法師 宋
四明慧安法師
  往生雜衆傳
  隋汶水二沙彌 宋雍州童行師賛 宋錢
唐童行曇遠 宋會稽大善童行 宋仁和
倪道者
  往生公卿傳
  唐太傅白居易 唐觀察使韋文晋 
翰林學士張抗翁兒
 宋少師鐘離瑾母任夫
人附
宋朝請鍾離景融瑾之
 宋崇道鍾離松附景
宋主客楊傑 宋侍郎馬亮 宋朝奉馬玗
亮之子妻
王氏附
 宋宣義馬永逸玗之
宋宣義胡&T055667; 
宋朝散葛繁 宋侍郎王古 宋司諫江公
望 宋朝散王衷 宋助教張廸 宋通判
賈純仁 宋縣令梅汝能 宋給事中馮&MT01865;
宋侍郎呉秉信 宋丞相錢象祖 宋司士
王仲回 宋處士庾詵 宋龍舒王日休 
宋居士房翥 宋儒士孫抃 宋居士王闐
宋居士孫忠 宋學諭晷定國 宋晝錦樓

  往生士庶傳
  隋恒州宋滿 梁東平高浩象 唐法忍山
老人 唐榮陽鄭牧卿 唐長安張元祥 
唐長安李知遙 唐京口元子平 宋天台
左伸 宋武林范儼 宋錢唐沈銓妻施
氏附
 
宋錢唐孫良 宋仙潭姚約景懿法
師附
 宋松江
梅福 宋霅川胡暠 宋會稽唐世良 宋
錢唐陸偉 宋會稽李彦通 宋錢唐陸沒
宋上虞憑珉 宋潭州黄打鐵 宋四明計
打鐵 宋嘉興徐六公 宋臨安沈三郎
  往生女倫傳
  隋文帝皇后 宋荊王夫人王氏侍妾
 宋馬
朝奉妻王氏見馬
玗傳
 宋呂都官妻呉氏 宋武
林縣君蔡氏 宋陳承宣夫人馮氏 宋王
朝請妻陸氏 宋欽成后姪朱氏 宋周寺
簿妻樓氏 晝錦樓君妻周氏 宋松江秦
氏 宋錢唐鄭氏 宋錢唐于佛子 宋四
明黄氏 宋錢唐袁氏 宋錢唐陳媼 宋
武林王氏 宋四明孫氏 宋上虞胡長婆
宋安吉王氏 宋錢唐盛氏 宋錢唐沈氏
宋長安姚婆 宋汾陽約山婆 宋汾陽裴
氏 宋汾陽溫氏妻 宋醴泉孟氏 宋汾
陽梁氏 宋念佛道者陳氏蹟禪
師母
 宋呉興
陳氏 宋會稽胡氏 宋錢唐孫氏 宋仁
和郭氏 宋太平周行婆 宋錢唐龔氏
侍妾于
氏附
 宋嘉禾鍾婆 宋湖山黄婆 宋霅
川朱氏 宋四明淨心女 宋嘉禾周氏 
宋常熟陶氏 宋四明項氏 宋慈溪沈氏
  往生惡輩傳
  唐長安京姓屠業 唐長安張鍾旭殺雞 唐
長安張善和殺牛 宋會稽金奭漁捕 宋仁
和呉瓊屠酤
  往生禽魚傳
  唐裴氏鸚鵡 宋長沙鸜鵒 宋觀師鸜鵒
宋劉成魚
  本朝飛山戒珠始集往生傳。厥後侍郎
王古加以續傳。南渡以來錢唐陸師壽
又増續之。四明默容海印復爲續於
後。凡二儒二釋繼成此書。今並刪削繁
文。獨著平時念佛臨終往生之驗。俾
修淨業者有所慕焉
往生續遺
  隋江都慧海法師



佛祖統紀卷第二十九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諸宗立教志第十三
  達磨禪宗
  初祖達磨圓覺禪師 二祖慧可大祖禪
師 三祖僧璨鏡智禪師 四祖道信大
醫禪師 五祖弘忍大滿禪師 六祖慧
能大鑑禪師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至矣哉。斯吾宗觀心之
妙旨也。謂之教外別傳者。豈果外此爲教
哉。誠由此道以心爲宗離言説相故。強爲
此方便之談耳。不然何以出示楞伽令覽
教照心耶。何以言大乘入道藉教悟宗耶。
爲同此宗撰達磨禪宗志覽教照心見本志。藉
教悟宗見達磨入道

初祖菩提達磨。南天竺香至王子。出家之後
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付以大法。謂曰。吾
滅後六十年當往震旦行化。多羅既亡。師
演道國中。久之思震旦縁熟。即至海濱寄
載商舟。以梁大通元年達南海舊云。普通八
年者誤。南海

刺史蕭昂表聞。詔入見。上問曰。朕造寺寫
經度僧有何功徳。師曰。人天小果耳。上曰。
何謂大乘功徳。師曰。淨智妙明體自空寂。如
是功徳不於世求。上曰。如何是聖諦第一
義。師曰。廓然無聖。上曰。對朕者誰。師曰。不
識。上不契。師遂渡江。上後以問誌公。公曰。
陛下還識此人不。上曰。不識。公曰。此是
觀音大士。傳佛心印。上欲遣使召之。公曰。
闔國人去他亦不圓悟云。誌公已化去。十餘
年達磨方至。何云同時。今
秖要知大
綱而矣
師既入魏。止嵩山少林寺終日壁觀
魏孝明武
泰元年也
帝聞師異迹。三詔不至。就賜摩納
袈裟金鉢銀水瓶。師面壁九年將示滅。命
其徒曰。時將至矣。盍各言所得乎。道副
曰。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爲道用。師曰。
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
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師曰。汝得吾肉。
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無一法可得。
師曰。汝得吾骨。慧可禮三拜依位立。師曰。
汝得吾髓。復顧謂可曰。世尊以正法眼藏
付囑大迦葉。展轉傳授以至於吾。吾今付
汝。汝當護持。并授袈裟以爲法信。曰後二
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聽吾偈云。吾本
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
然成。又曰。吾有楞伽經。是如來心地要門。
可以照心。乃往禹門千聖寺端坐示寂。即
大統元年十月五日也。門人奉全身葬熊耳
山定林寺。明年使者宋雲西域回。遇師手携
隻履翩翩獨邁。雲歸爲言。門人開壙視之。
唯空棺隻履。師毎以大乘入道理行二門。以
誨學者二門見
傳燈録
唐代宗朝諡圓覺禪師。塔曰空觀昉師辨祖書
云。智炬撰
寶林傳。謂隻履西歸立雪斷臂傳法。偈讖候
語。皆與僧傳不同。或者謂後人附託之辭
二祖慧可舊名
神光
武牢&T073115;氏。事達磨六年。一日
問曰。諸佛法印可得聞否。磨曰。諸佛法印
匪從人得。師曰。我心未安。乞師安心。磨
曰。將心來與汝安。師曰。覓心了不可得。
磨曰。與汝安心竟。初達磨以楞伽四卷授
之曰。仁者依行自可得度。師告弟子曰。此
經四世後轉成名相。一何可悲。師既傳法
僧璨。謂曰。吾有宿累今當償之。遂往鄴
都行化。隋開皇十二年。於管城正救寺談
無上道。有和法師先講涅槃經。學徒稍稍
引去聽法。和不勝憤。讒於邑令加以非
法。師怡然委順而終。年一百七。塔礠州汾陽
縣。唐徳宗朝追諡太祖禪師
三祖僧璨。初以白衣見二祖。問曰。弟子身
纒風疾。請師懺罪。祖曰。將罪來與汝懺。師
曰。覓罪了不可得。祖曰。與汝懺罪竟。宜
依佛法僧。師曰。今見和上已知是僧。未審
以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
佛無二。僧寶亦然。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
在内外中間。其心亦然。佛法無二。祖大器
之。即爲鬀髮具戒已畢。復告之曰。達磨大
師以正法眼藏密授於吾。吾今付汝。及以
信衣。汝當護持。屬周武廢教。往來司空山
積十餘年。隋開皇初居皖公山。傳法道信。
優游江國。大業二年復還舊山。爲衆説法。
合掌儼立而逝。葬於山谷寺。唐玄宗朝。追
諡鏡智禪師
四祖道信。蘄州司馬氏。初爲沙彌遇三祖。
問曰。願和上與解脱法門。祖曰。是誰縛汝。
曰無縛。祖曰。何爲更求解脱。師言下大悟。
既具戒。三祖授以衣法。武徳中居破頭山。
正觀中太宗三詔令赴京師。並以疾辭。帝
命使者曰。若果不起即取其首。使諭旨師
引頸受刃。使回以聞。帝彌加敬重。就賜珍
繒以遂其志。師已傳法弘忍永徽二年九
月安坐而化。塔於東山黄梅寺。唐代宗朝追
諡大醫禪師
五祖弘忍。蘄州黄梅人。母周氏栽松道者。託胎
周氏女事。已備
載通
塞志
師爲童子。於道上遇四祖。問之曰。子
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姓
答曰。是佛姓。祖曰。汝無姓耶。答曰。性空故
無。祖默然識之。即詣其母語令出家。既
傳法嗣居東山。咸亨中傳衣法與慧能。後
四年示寂。塔於東山。代宗朝追諡大滿禪

六祖慧能。新州盧氏。采薪養母。常入市
聞客誦金剛經。問曰。從誰受。曰黄梅忍大
師。云讀此可以見性成佛。能遂辭母至韶
州。與劉志略爲友。志略姑爲尼。常讀涅
槃。師暫聽即説。尼因問字。師曰。字即不識。
義則任問。尼曰。字尚不識。何能達義。師曰。
諸佛解脱非關文字。尼異之。號爲行者。居
人瞻禮請住寶林。咸亨中至黄梅。祖問何
來。答曰。嶺南。祖曰。欲須何事。曰唯求作
佛。祖曰。嶺南人無佛性。曰人有南北。佛性
豈然。祖異之。謂曰。著槽厰去。乃入碓坊
抱石而舂。經八月五祖俾衆各述一偈。若
語意冥符則傳衣授法。時衆七百。上座神
秀。乃於廊壁書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
鏡臺。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師聞之曰。
美則美矣。了則未了。至夜命童子寫偈壁
間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
物。何假拂塵埃。五祖知之。夜令人召師。
告之曰。佛以正法眼藏展轉傳授。吾今授
汝并以信衣。昔達磨初至。故傳衣以明得
法。今信心已熟。衣乃諍端。止於汝身勿復
傳之。師禮足持衣而出。通夕南邁。時道明
上座聞之。即率人追至大庾嶺。明先至。師
擲衣石上曰。此衣表信。豈當力爭。明擧之
不動。乃曰。我來求法非爲衣也。師曰。不
思善不思惡。正恁麽時阿那。个是明上座本
來面目。明當下大悟。禮拜問曰。上來密語密
意外。還更有意旨否。師曰。我今所説即非
密。若反照自己密在汝邊。明禮謝而回。儀
鳳元年至南海。遇印宗法師於法性寺。暮夜
風颺刹旛。二僧對論。一云旛動。一云風動。師
云非風旛動。心自動耳。印宗異之。請受禪
要。因出信衣令衆瞻禮。印宗即爲剃髮。請
智光律師於本寺。臨壇授滿分戒。此壇是宋
求那跋摩所造。甞記云。後當有肉身菩薩
來此受戒。梁眞諦於壇側手植二菩提樹。
記云。百二十年後。有大士於此樹下説無
上道。師乃坐樹下。大開東山法道。宛如宿
契。明年歸韶州寶林即曹
溪也
神龍元年詔師入
見。師上表辭疾。先天二年復歸新州國恩
寺。既而示寂。弟子奉靈體反葬於曹溪。師
化韶陽秀化洛下。南能北秀自此而分。上
元元年肅宗遣使請衣鉢入内供養。永泰
元年。代宗夢師請衣鉢還山。乃遣劉崇景
頂戴而送。憲宗朝諡大鑑禪師
  述曰。六祖之後爲二派。一曰青原思。思
傳石頭遷。其下爲曹洞雲門法眼。一曰
南岳讓。讓傳馬祖。其下爲臨濟潙仰。是
爲五家宗派。道一而已。而言五其宗者。
由人世心病益。多故治法屢爲之變。一棒
喝一唱一和機用縱横。殆不可以一
律齊。猶應病與藥之義。汾陽作廣智歌
明十五家宗風。是蓋示後人以遍參之
意。可不知乎
賢首宗教附李
長者
  初祖終南法順法師 二祖雲華智儼法師
三祖賢首法藏法師 四祖清涼澄觀法師
五祖圭峯宗密法師 長水子&MT04537;法師 慧
因淨源法師 能仁義和法師
鎧菴之評謂。法界觀別爲一縁。謂五教無斷
伏分齊。然則若教若觀。徒張虚文。應無修
證之道。至若清涼之立頓頓。浪言超勝法
觀師判華嚴爲頓頓。以天台判兼別。失如
來意。又謂。華嚴是菩薩請超勝於法華也
圭峯之釋修門。未免妄談止觀密師注法界觀
修字云。止觀
熏習造詣。鎧菴質之云。不知是何止觀。若次第者。到何位
斷何惑顯何理。若一心者。何位圓融而修。何位圓融而證
自餘著述。矛盾尤多賢首既自立五教。至起信論明
觀法。則云。修之次第。如天台
摩訶止觀。清涼既宗賢首。及疏華嚴。則引用天台性善
性惡三觀三徳一念三千之文。然則教之與觀。進退兩失
欲別其源。撰賢首宗教志賢首華嚴疏。起信
鈔。圭峯圓覺疏。長
水楞伽疏。所立
義門。亦覺不同
法師法順。萬年杜氏。十八出家。師因聖僧道
珍受學定法。凡世間聾瘂。遇之者必能聞
能語。至於驅園圃蟲誡惡性馬。徳及異類
所不可測。唐太宗詔問。朕苦勞熱。師之神
力何以蠲除。師曰。聖徳御宇微恙奚憂。但頒
大赦聖躬自安。上從之疾遂瘳。因錫號曰
帝心。師毎遊歴郡國勸念阿彌陀佛。著五
悔文讃詠諍土。路逢神樹鬼廟即焚毀之。
正觀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坐亡於南郊義
善寺。雙烏入房異香留室。塔肉身於樊川
北原。有弟子謁五臺。抵山麓見老人。語
曰。文殊今往終南山。杜順和上是也。弟子趨
歸。師已長往。至今關中以是日作文殊忌
齋。師著法界觀門一卷。妄盡還源觀一卷。專
弘華嚴。以授雲華智儼。儼授賢首法藏。其
教遂行此中當有智儼法師
傳。本紀原文遺失
法師法藏。其祖康居國在葱嶺銕門
北境居音渠
人來居長
安。藏年十六。詣四明阿育王舍利塔。錬一
指誓學華嚴。則天朝爲沙彌。策名宮禁。通
天元年詔於太原寺開華嚴宗旨。感白光
昱然自口而出須臾成蓋。萬衆歡呼。都講
奏其事。則天有旨命京城十大徳爲授滿
分戒賜號賢首戒師。詔入大遍空寺。佐實
叉難陀譯華嚴經。聖歴二年十月詔講於佛
授記寺講堂。京師地皆震動。即日召對長生
殿。師乃指殿隅金師子謂大經理深事廣文
博義幽。非入理聖人。無以達其奧。是以立
見邊之喩。曉無涯之法。以況法界體。師子
喩法界用。其中立爲五教。一愚法聲聞教。
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終教。四大乘頓教。五一
乘圓教。則天豁然領解。乃著其説爲金師
子章。睿宗受内禪。請師授菩薩大戒。師糞
衣糲食。講華嚴三十餘遍。楞伽密嚴梵網經
起信論等十部。皆爲義疏。先天元年十一月
終於大薦福寺。贈鴻臚卿。葬神和原。師既
亡。弟子慧苑。悉叛其説。滅後百年而得澄

  鎧菴曰。愚法小乘不説轉小成衍。又無
別圓被接及法華開顯。則將畢世愚矣。始
終圓頓四教。皆無斷伏修證分齊。至説
起信論觀法。則云。修之次第如天台摩訶
止觀。豈非有教而無觀耶
法師澄觀會稽人。夏侯氏。出家於應天寺
誦法華經。十四得度。乾元中學律於棲霞澧
師。受南山行事於曇一。受菩薩戒於常照。
傳關河三論於玄璧。江表三論之盛始於此。
大歴初於瓦官傳涅槃起信論終南法界觀
法藏還源記。復造東京受雜華於大詵。十
年從荊溪習止觀法華維摩等疏。謁牛頭
忠徑山欽洛陽無名。咨決南宗禪法。謁慧
雲明了北宗玄理。此土儒墨。竺乾梵書。諸
部異計。四韋五明。顯密儀軌。莫不旁通博
綜。十一年巡禮五臺峨眉。倶瞻瑞相。還居
京師大華嚴寺。專行方等懺法。仍講華嚴大
經。造新疏二十軸。徳宗誕節。召講經内殿。
以妙法清涼帝心。遂賜號清涼法師。紫納
方袍。禮爲教授和上。勅禮部尚書李詵。備
禮奉迎。與罽賓般若三藏。譯烏荼國所進
華嚴經。帝親預譯場。一日不至。即差僧如
比丘法。説欲云。皇帝國事因縁如法衆事與
欲清淨。元和五年憲宗問華嚴法界宗旨。豁
然有得。勅有司鑄金印。加號大統清涼國
師。開成三年三月六日示寂。壽一百二歳。臘
八十三。葬終南石室。塔曰妙覺。師身長九
尺四寸。手垂過膝。夜目發光晝仍不瞬。才
供二筆日記萬言。盡形一食宿不離衣。歴
九朝爲七帝門師。荊溪與江淮四十僧。禮
覲五臺。師領徒萬指。出郊遠迎。美其尊師
之有禮。師去賢首百餘年。遙禀其旨。所著
疏記四百餘卷。講華嚴至五十遍。建無遮
大齋十五會。弘法弟子三十八人。宰相裴休
奉勅撰碑
法師宗密。何氏。果州人。初得法於荷澤五世
孫道圓。傳圓覺於涪上。得華嚴句義於病
僧。即爲他講。清涼語之曰。毘盧華藏能隨
我游者。其汝乎。又嘗答其書云。子之所解
猶吾之心。轉輪眞子誠所謂也師所著圓覺序
云。講雖濫泰
學。且師安叨沐猶吾
之納。謬當眞子之印
著圓覺華嚴涅槃金剛起信
唯識蘭盆法界觀行願品等疏鈔及修證科
儀凡九十餘卷。太和九年。文宗詔問佛法大
意。賜紫方服號大徳。會昌元年正月六日。
坐亡於興福塔院。諡定慧。塔曰青蓮
  義神智曰。華嚴諸師不知衆生因理本具
諸法。但説果上諸法相即而已。若不談
具。何能相即。故知果上依正融通並由衆
生理本者矣。然則一家所談法門。一曰
性體。此當正因。二曰性量。此當了因。三
曰性具。此當縁因。具即是假假即空中
秖一法性有茲三義。會之彌分。派之常
合。雖一一遍亦無所在。當知他宗談
乎法性。亦同今家性體性量。以彼皆云
法性眞如與虚空等。但闕第三性具之

法師子&MT04537;。嘉禾人。初依洪敏師學楞嚴。至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有省。聞琅邪慧覺道
重當世。趨至其門。値其上堂。即致問曰。清
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覺喝云。清淨本
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師俯伏流汗。豁然大
悟。覺謂之曰。汝宗不振久矣。宜厲志扶持
以報佛恩。師如教辭去。後住長水。衆幾一
千。以賢首宗旨述楞嚴經疏十卷。行於

法師淨源。晋江楊氏。受華嚴於五臺承遷
注金師
子章
學合論於横海明覃。還南聽長水楞
嚴圓覺起信。時四方宿學推爲義龍。因省親
於泉。請主清涼。復遊呉住報恩觀音。杭守
沈文通。置賢首院於祥符以延之。復主青
鎭密印寶閣華亭普照善住。高麗僧統義天。
航海問道。申弟子禮。初華嚴一宗疏鈔久
矣散墜。因義天持至咨決。逸而復得。左丞蒲
宗孟撫杭。愍其苦志。奏以慧因易禪爲教。
義天還國以金書華嚴三譯本一百八十卷
晋嚴觀二法師。同譯六十卷。唐實叉難陀譯
八十卷。唐烏荼進本。澄觀法師譯四十卷
以遺師。
爲主上祝壽。師乃建大閣以奉安之。時稱
師爲中興教主以此寺奉金書經
故。俗稱高麗寺
元祐三年十
一月示寂。塔舍利於寺西北
法師義和。錫號圓澄。乾道中住慧因。遷平
江能仁。閲淨土傳録。以華嚴部中未有顯
揚念佛法門者。乃著無盡燈。以此經宗旨
偏讃西方爲念佛往生之法文見樂
邦文類
長者李通玄。唐開元七年。用新譯華嚴經
造釋論四十卷。其立論以十處十會盛談
法界。與藏師疏旨不同。又以教主請主等
十別對勝法華。而不知法華是開權顯實
之談。不識華嚴是兼別説圓之典。故多爲
吾宗所斥長者事迹大略
見通塞志六卷
慈恩宗教
  初祖西天戒賢法師 二祖三藏玄奘法師
三祖慈恩窺基法師
賢師三時之教。立義疏闊。豈足以收一代
之經。慈恩玄賛之作。觀心虧闕。豈足以通
一實之典。恕之者則曰。此別爲一機也。當
天台之興。南三北七爲之掃迹矣。豈容慈恩
崛起於四海永清之後。是不得不議也。撰
慈恩宗教志
法師玄奘。洛陽陳氏。年十一誦通維摩法華。
時道基法師化行長安。師負笈西遊。從受
阿毘曇婆沙雜心論等。基賛之曰予遊講肆
多矣。未見少年神悟若此。武徳中在京師
講雜心論。以不泥文相爲世所服。僕射
蕭瑀。奏住大莊嚴寺。正觀二年上表遊西
竺。上允之。杖策西征。遠逾葱嶺。毒風切肌。
飛沙塞路。遇溪&T023311;懸絶。則以繩爲梁。梯空
而進。及登雪山。壁立千仞。人持四棧。手足
更互著崖孔中。猿臂而過。張騫甘延壽所未
至也。過沙河逢惡鬼異類出沒前後。師一
心念觀音及般若心經。倏然退散。稜山氷雪
春夏不解。徒侶凍死者十之四。入銕門峯
壁皆銕。即突厥關塞也。所歴百三十國。凡如
來所化之地。泥洹堅固之林。降魔菩提之
樹。迦路崇高之塔。那掲留影之山。皆申禮
敬。獲寶像舍利貝葉七十五部。耆山方等之
教。鹿苑半字之文。馬鳴龍樹諸所著述。十八
異執之宗。五部殊途之致。收羅研究悉得其
文。雖七例八轉之音。三聲六釋之句。無不
盡其微妙。既而祗羅國王。賜青象白馬。以
助馱載。十九年正月歸長安。留守房元齡。
備幢旛鼓吹釋部威儀。道俗數萬衆。以寶
輦迎師。二月至洛陽。見上於儀鸞殿時帝行
辛洛京
尉勞勤至。問西域事迹。詔撰西域記。山川
風俗前史未聞。詔就弘福寺與沙門道宣
靈綱等同翻譯。二十年上新譯菩薩藏經顯
揚聖教論。請上製聖教序。二十二年進瑜伽
師地論。上親覽。歎曰。佛教廣大。猶瞻天瞰
海。莫極高深。九流典籍若汀瀅方溟渤
耳。世言三教齊致。此妄談也。詔寫新譯經
論。宣賜九道總管時天下分
爲九道
展轉流布。詔於京
師紫微殿西。別創弘法院。延師居之。選名
徳七人以自從。對上論道之餘。則與衆隨
時翻譯。上令翻老子爲梵文以遺西竺。
師曰。佛老二教其致大殊。安用佛言以通
老義。且老子立義膚淺。五竺聞之適足見
薄。遂止。永徽三年。表請創塔於慈恩寺。以
奉藏梵本及兩朝御製聖教序。上許之。仍
裒七宮亡人衣財以助其費。顯慶元年皇子

神光滿室。上賜號佛光王。越月表請
佛光王出家。詔落髮授歸戒。進金字心經法
衣鉢具。二年帝幸洛陽。詔師陪駕。便道陳
留。改葬二親。勅供給葬具。四年以玉華宮
爲寺。追崇先帝。詔師居之。譯大般若經。
及四年成六百卷。麟徳元年二月四日。告
衆曰。幻泡之質何得久停。令衆稱彌勒。願
與含識速奉慈顏。遂右脇累足。以手支
頤。凝然不動。帝哭之慟。廢朝五日。五詔褒
恤。用佛故事。以金棺銀槨葬於滻東。初臥
病。明藏禪師問疾。見二長人捧白蓮至
前。曰師從無始損惱有情。因今小疾並
得消殄。師顧大衆合掌而聽。得非譯般
若力轉重罪爲輕受乎。初遊天竺。手摩
門逕松曰。吾西求法可枝向西。吾若言歸
枝可東指。既往枝果西。一日忽東指。弟子
曰。教主歸矣。因號摩頂松。師至天竺。遇龍
樹宗。欲從其學。其徒令服藥求長生。方
可窮研宗旨。師自念。本欲求經。恐仙術
不就。有負宿願。遂學法相於戒賢傳唯識
宗。賢時年一百三歳。蒙文殊付託。忍死以
遲奘。賢用三時教。一有。二空。三不空不有。
起信論雖出馬鳴。久而無傳。師譯唐爲梵。
俾流布五天。復聞要道。師之功也
法師窺基。代郡人。金吾衞將軍尉遲敬宗之
子。母裴氏。夢呑月而孕。六歳聰慧過人。項
有玉枕指文如印。未成童便能著書。初奘
三藏得童子於西域。聰悟絶倫。嘗携詣敬
宗。宗呼基出拜奘。使誦所著兵書數千言。
奘數目童子。基誦畢奘曰。此古書也。令童
子覆之。不差一字。宗大怒以基罔已將殺
之。奘就匃出家。因念曩在天竺。起歸與之
與。卜者謂曰。師可東歸。弟子生矣。讖既冥
符。擧以告宗。宗曰。此子悍暴豈堪受訓。奘
曰。郎君器度。非將軍不生。非貧道不識。
宗竟諾之。基怫然曰。得不斷欲茹葷血過
中食聽此三事。乃可爾。奘念先以欲鉤牽。
遂矯許之。正觀二十一年。奉勅落髮。時年
十七住廣福寺。禀受奘師瑜伽師地唯識宗
旨。撰述疏鈔及於百部。時號百部論師。東
行博陵。或請講法華。造玄賛大疏十卷。永
淳元年十一月。示滅於慈恩翻經院。御製像
讃。勅諸寺圖形以祀。祔葬於奘師之瑩
  義神智曰。慈恩玄賛之釋法華也。都無
立行攝法入心成觀等義。專用唯識論定
性滅種以通此經。茲乃徒援權文用證
實教。然其談八識縁境廣狹。及轉識成
智束智成身。與夫造業受報等説。厥功
爲多
瑜伽密教
  初祖金剛智灌頂國師 二祖不空灌頂國
師 三祖慧朗灌頂法師 龍門無畏法師
大慧一行法師
持密語以希顯驗者。非與夫解第一義者
妙心一悟當座而決。是以潔齊三業精明軌
儀。誦專數言課充億萬。積月累歳而用成
無間。重精疊思而始獲一感。維茲瑜伽五
部之教。一切行果。廣大悉備。而於護國救世
尤爲至要。斯蓋佛道顯仁藏用。所以禦外
務而回不信也撰瑜伽密教志梵語瑜伽此云
相應謂一切乘
境行果所有諸
法皆相應也
國師金剛智。西土人。親傳龍智阿闍梨法。唐
開元七年抵南海廣州以聞。詔入見。館大
慈恩寺。夏旱詔禱雨。結壇圖七倶胝像。約
像開目即雨。閲三日像目果開。有物自壇
布雲彌空。須臾霈雨。詔褒之。明年辭遊雁
門。不允。遷居薦福。所至結壇作灌頂道場。
二十年八月告其徒曰。白月圓時吾其逝矣。
至期右遶毘盧遮那佛像。頂安貝葉趺坐
而化。諡灌頂國師。塔於伊川
國師不空。西域人。幼隨叔父觀光上國。値
金剛智從之傳瑜伽義。智授梵本聲明論。
旬日成誦。奇之引入金剛道場。驗以擲華。
謂爲勝己。師初求法。夢京師像皆東行。窹
以問智。智曰。汝有受道之資。吾何靳哉。即
授五部及蘇悉地儀軌。智沒奉遺教。西遊
天竺。至師子國。遇龍智受十八會金剛灌
頂及大悲胎藏建壇之法。傳經論至五百餘
部。二十九年自師子國歸至廣州。採訪使
劉巨濟。請建灌頂壇法。感文殊見身。度人
千萬。天寶元年西城大石康居五國。入寇安
西。召師入内。上親秉香鑪。師誦仁王護國
密語。方二七遍。上忽見神兵可五百人。帶
甲荷戈立於殿庭。師曰。此毘沙門天王第
二子獨健。副陛下意往救安西。請設食以
遣之。至四月安西奏。二月十一日。城東北
黒雲中見金甲人丈餘。空中鼓角大鳴聲震
天地。寇人帳幕間有金鼠齧斷弓弦。五國
即時奔潰。須臾城樓上見天王形。謹圖其
像以進驗之。即誦呪日也。乃勅諸道。於城
西北隅置天王像今城樓軍塋立天
王堂者即其故事
師毎禱必張
繍座手持木神。誦呪擲之。神自立於座。四
衆環視。兩目瞬動。感格踵至。肅代兩朝。尊
爲灌頂國師。毎以至理開發君上。加贈鴻
臚卿晩年示疾就加開府儀同三司肅國公。
食邑三千戸。辭不受。賜號大廣智三藏。大
歴九年六月。示寂於大興善寺上廢朝三
日。賜祭贈司空。諡大辯正廣智。塔舍利於
舊居。師譯經七十七部。諸弟子得誦呪之
法者。慧朗爲最。故東夏以金剛智爲始祖。
不空爲二祖。慧朗爲三祖云。不空弟子有
慧果者。元和中日本空海入中國從果學。
歸國盛行其道慧朗法師
傳本紀失
  鎧菴曰。華嚴頓施別圓。則無俟乎密。鹿
苑專説小乘。則未易用密。唯方等般若
二時。欲轉小成衍及被接入別圓。則如
來始於此時有顯密二輪之用。若夫法
華開顯。無小無大倶入一乘。殆猶日輪
當午罄無昃影。所謂密者尚何施耶。自金
剛智諸師。爲末代機縁有宜密教者。故
東傳此道以名一家。然嗣其後者。功效
寖微。唐末亂離。經疏銷毀。今其法盛行於
日本。而吾邦所謂瑜伽者。但存法事耳
法師無畏者。甘露飯王之後也。遜國遺榮。
出家學道。所至説法必有異相。至烏茶國
演遮那經。衆見毘盧遮那四金字於空中。其
徑尋丈應是順西土
梵書成形也
及過龍河。駝負經竟入水。
無畏隨之。龍王請入宮。講法三日。開元四
年至長安。帝先夢。梵僧來謁。及寤命工肖
形於壁。洎師入對。即夢所見者。館之西明
寺。稱爲教主。秋旱詔禱雨。師以數定爲
難曰。必欲致雨恐龍暴物。使諭曰。民苦旱
久矣。暴風疾雨適足快意。即持鉢握小刃
攪之。誦密言百過。俄有物若蚪。矯首出
鉢。白氣盈空。語使人速歸。使回視見密雲
如練。自講堂盤空而上。已而震雷風雨飄
蕩廬舍。彌日方息。又以積雨不止。即揑泥
爲五媼。作梵語向之。若叱詈者。即刻而
霽。譯毘盧遮那蘇悉地掲羅等經十餘部。弟
子寶月一行。皆足受道。數求還西。上安慰
不許。二十三年示滅。眞體不壞。塔於龍門
之西山本朝太祖。乾徳九年上幸洛陽龍門山
廣化寺。問無畏三藏塔。瞻敬眞體
法師一行。張公謹之孫也。初從普寂落髮。
盧鴻一見奇之。謂寂曰。此子非君所能模
範。當從其東請南詢可也。師所至倒屣迎
之。凡西竺貝葉陰陽緯讖。靡不窮究。傳密
教於金剛無畏。結集毘盧遮那經疏登壇灌
頂受瑜伽五部法。至國清學歴於老僧。初
至僧布算謂侍者曰。當有弟子求吾算法。
除一算曰。門前溪水西流乃至。師突入稽首
受訣畢。水復東注。自是算法卓詭。開元三
年詔入見。咨出世法及安國撫民之道。時號
天師。帝以國祚爲問。答曰。鑾輿有萬里行。
社稷終吉。以金合進曰。至萬里即開視。乃
當歸少許耳。祿山之亂上幸成都。至萬里
橋悟當歸之讖洗然忘憂。終吉者。至昭宗
而絶。昭曾封吉王也。里媼王氏子坐罪當
死。求救於師。令捕七穉㹠。日藏其一於
甕。封以六一泥。呪之七日北斗盡沒。太史
奏有大變。師勸帝大赦。媼子遂得免。乃日
出一㹠。七日而魁杓盡復。師未解奕。於燕
公座。觀王積薪一局遂爲敵手。謂燕公曰。
此爭先法耳。若誦貧道四句乘除語。則人
人爲國手。邢和璞謂尹愔曰。洛下閎。造歴
時云。八百年差一日。當有聖人定之。大衍
歴出。閎言皆驗。十五年陪駕幸新豐。道病。
詔京師十大徳結壇祈福。十月八日示寂
於華嚴寺。停龕三七日顏貌如生。塔銅人
原。諡大慧禪師。所著易論大衍歴。其目在
唐書藝文志
南山律
    始祖曇無徳尊者法正。毱多尊者弟子。
四分律主。南山所宗
 二祖
曇摩迦羅尊者法時。西竺沙門。始依四
分十人受戒。遠承法正
 三
祖北臺法聰律師元魏孝文時。本學僧祇。因
考受體首傳四分。遠承法時
四祖雲中道覆律師聰之弟子。最初撰疏
疏科六卷。以釋四分
 
五祖大覺慧光律師初從佛陀禪師出家。陀
曰。此子宜先聽律。律是
慧基非智不奉。若初從經論。必輕戒
網。由是依覆通四分律。撰疏十卷
 六祖高
齊道雲律師從光受學。撰疏鈔
九卷。判釋廣文
 七祖河北
道洪律師從雲受學。
亦著疏文
 八祖弘福智首律
禀戒之前。於古佛塔前。預祈顯驗。蒙佛摩頂。
身心泰然。方知感戒。及尋律部。多會其文。從
洪受學。撰
疏二十卷
 九祖南山道宣律師輕重儀云。
先所宗承
首律
師者
鹿園初會多士未純。以故漸制諸戒用清
三業。既屢被彈訶。復盛聞開顯。則世之爲
學。將有乘急戒緩之過。故於泥洹之夜。扶
律談常。嚴飭來機毋忽學戒。是爲以知
常之心扶奉律儀。非同十二年中偏弘
三藏之學也。維南山師。遠受佛寄。專典毘
尼。盛述條章。深明持犯。所以正爲末代之
機宜也。入道之士。何莫由斯。三學相仍。茲
爲初歩。撰南山律學志
法師道宣。京兆錢氏。母夢梵僧語之曰。仁
者所懷梁僧祐律師也。處胎彌十二月而
生。九歳遍覽群書。十二善習文墨。十五師
日嚴頵公於倫
十六誦法華。兩旬而徹。十七
落髮。二十依首師進具戒。三衣唯布。常坐
一食。武徳四年再依首師學律。性好禪那
期修正定。頵曰。戒淨定明慧方有據。始聽
未閑。持犯焉識。七年徙居終南紵麻蘭若。始
製行事鈔。正觀四年行般若三昧於清宮精
舍。經九十日。龍化人形禮覲聽法。沙彌染
心顧盻其女。龍怒欲害之。念師教誡頓息
惡心。攝毒吐井。白師勿飮此水。及往視
之其井涌沸。又於雲際寺行此三昧。前後
二十會。常感天童爲之給侍。十九年偕奘
公翻經弘福。筆受潤文推爲上首。永徽元年
復居紵麻。心勞疾發。忽毘沙門天王授以補
心之方今和劑局方。
有天王補心丹
復告師曰。時當像末。不
修禪誦。但起伽藍恐非比丘之正業。後在
西明寺深夜行道。足跌前階聖者扶足。師
問何人。答曰。北天王子那吒。奉命來衞。師
曰。太子威力自在。天竺有可作佛事者。願
爲致之。太子即以所寶佛牙授之。師夜
捧行道晝藏地穴。唯弟子文綱知之。師與
天神往來。言此土靈縱西天聖迹。計三千
八百事。隨問隨録。爲感通傳。坐夏有功
庭生芝草。隱居之地水涌白泉。操觚續傳則
鴻儒服膺。封土築壇則梵僧稱賛。捷疾送
奇華異果。非人獻甘露名香。若此之事不
能畢記。乾封二年春。天人告師曰。師報縁
將盡。當生彌勒内宮。十月三日。衆見空中
旛華交列。異香天樂。天人同聲請師歸覲彌
勒。上聞之。詔天下寺院。圖形奉祀。穆宗製
讃曰。代有覺人爲如來使。龍鬼歸降天神
奉事。聲飛五天辭驚萬里。金烏西沈佛日
東擧。稽首歸依肇律宗主。懿宗朝諡澄照。師
所撰刪定僧戒本一卷今
所盛行
刪定比丘尼戒本一卷
注僧戒本三卷戒疏四卷注羯磨經二卷羯磨疏
四卷行事鈔三卷尼戒本一卷比丘尼鈔三卷
毘尼義鈔三卷亡物輕重儀。章服儀。歸敬儀。
正行懺悔儀。新學教誡儀各一
法華義苑三十卷
亡本
釋迦方誌二卷佛道論衡四卷續高僧傳三十
續僧傳十卷廣弘明集三十
三寶感通記二卷
人感通傳一卷大唐内典録十卷
  鎧菴曰。澄照婁感天神。揚搉律相。參諸
異部。以四分爲宗。撰述疏鈔破斥諸
家。但據成實論師之説。以五義分通大
乘。立爲圓宗戒體日本師爲
問以難
又立三種懺
法。不依方等普賢。乃取唯識別教。以爲
末世初心懺重觀法。判位太高。不無可

律師允堪。錫號智圓。慶歴間主錢唐西湖菩
提寺。撰會正記。以釋南山之鈔。厥後照律
師出。因爭論遶佛左右衣制短長。遂別撰資
持記。於是會正資持。遂分二家
律師元照。餘杭唐氏。初依祥符鑒律師。十八
通誦妙經。試中得度。專學毘尼。後與擇映
從神悟謙師。悟曰。近世律學中微。汝當明
法華以弘四方。復從廣慈才法師受菩薩
戒。戒光發見詳見才
法師傳
乃博究南山一宗頓漸律
儀。常布衣持鉢。乞食於市。主靈芝三十年。
衆至三百。義天遠來求法。爲提大要授菩
薩戒。會幾滿萬。増戒度僧。及六十會。施食
禳災。應若谷響。所至伽藍必爲結界。毎曰。
生弘律範死歸安養。平生所得唯二法門。政
和六年秋九月一日。集衆諷普賢行願品。趺
坐而化。湖上漁人皆聞天樂。葬於寺之西
北。諡大智。塔曰戒光。常謂其徒曰。化當
世無如講説。垂將來莫若著書。乃述資
持記釋事
濟縁記釋羯
磨疏
行宗記釋戒
住法記釋遺
教疏
報恩記釋蘭
盆疏
觀無量壽佛經。小本彌陀。皆有
義疏。刪定尼戒本。凡百餘卷。雜著芝園集二
十卷
  鎧菴曰。律師以英才偉器。受&MT02480;悟弘四
分之記。斯可矣。而乃別爲觀經述新疏。
抗分事理。專接鈍機。廢棄格言唯任臆
説。此草菴輔正。不得已而條攻之也。至
於律家扶新之出。適足以扶不義以抗
義戒之哉
佛祖統紀卷第二十九



佛祖統紀卷第三十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三世出興志第十四
久遠劫來諸佛出世。已粗陳於釋迦本紀之
前矣。今約三千如來。用明七佛繼興及今佛
像末法滅之相。承之以彌勒下生。終之以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