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祖統紀 (No. 2035_ 志磐撰 ) in Vol. 49

[First] [Prev+100] [Prev]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信梨邪生法圖 抉膜書 止疑書 十諫
書 雪謗書 施食須知 諸經義題 如
意輪課法 涅槃禮讃文 楞嚴禮懺儀
羅漢禮讃文 南山禮讃文 苕溪講外集
二卷
廣智賢師 遺編一卷 闡幽志釋光
明玄
神照如師 普賢行法經疏二卷 仁王懺儀
扶宗忠師 扶宗集五十
 二師口義十五
法眞咸師 光明十願王 三慧論
  樝菴嚴師 龍王法印經疏一卷 安樂行注
空品注 心經注 玄籤備檢四卷 文句
箋難四卷 止觀助覽四卷 或對
慈辯諫師 議方便品題
神智義師
  順正記三卷釋光
明玄義
 新記七卷釋光
明文句
 往生記
釋觀
經疏
 圓通記三卷釋十
不二門
 寓言記四卷釋
金錍
 集
三卷釋
四教儀
 纂要六卷釋
義例
 三部補注十四
 搜
三卷雜
出教義
車溪卿師 祕密五章
  慧覺玉師 行法經疏二卷 祖源記三卷釋自撰
行法經疏
雜珠記二卷釋孤山
無量義經疏
 尊勝懺法
  智涌然師 宗圓記四卷釋南
岳止觀
 樞要記二卷釋十
不二門
虎溪集八卷 功徳天懺儀
  假名湛師 淨業記四卷釋
觀經疏
 護國記四卷釋光
明玄義
金剛集解二卷 假名集十卷
  思溪煥師 圓覺疏二釋 安樂記一卷 百章
教義 諸天傳一卷
  竹菴觀師 楞嚴集解 楞嚴補注 蘭盆補
注 圓覺手鑑 金剛通論 金剛事苑
山家義苑 竹菴草録
清辯齊師 頂山記釋戒
  澤山咸師 菩薩戒疏注三卷破
頂山記
 金剛辯惑一卷
法華撮要一卷經
音訓
 復宗集二卷
山堂性師 山堂集五卷
高麗觀師 四教儀一卷依章安八
教大意刪補
四明吉師 金錍注
神悟謙師 顯妙解釋十不
二門
妙悟最師 評謗評淨覺雪
謗之謬
桐江瑛師 注心經 三珠論
  淨土修證儀世人念阿彌陀佛眞
金色之偈即此儀文
圓通梵師 會宗集
景徳雲師 翻譯名義七卷
證悟智師 攻瑛集追破桐
江之説
 十種境界義
車溪榮師 大部決疑四卷
仙潭倫師 精微集四卷 金剛經疏四卷
浮石閔師 憲章集五卷
佛照堅師 大雲請雨經疏一卷
草堂元師 義例隨釋六卷破神智
纂要之説
 輔賛記一卷
教義
呉興頴師 宗元録
月堂詢師 圓宗解一卷破虎谿集并一書
與赤城益師議其事
四明照師 注天台別傳
梓菴倫師 教義
虚堂空師 宗極論
南湖因師 草菴縁
止庵蓮師 教義
寶嚴韶師 指南集
鏡菴遷師 隨録教義 宗源録
環菴樞師 教義
慈室雲師 圓覺直解三卷
  北峯印師 金剛新解 釋金剛彌勒偈 教

逸堂登師 圓頓宗眼 金錍十義 教義
  栢庭月師 仁王疏記 楞嚴玄覽 金剛會
解 圓覺略釋 楞伽通義 簡境十策
四部格言 金錍義解 宗教玄述 十類
因革論 緒餘 附鈔箋要節指要
情義
佛祖統紀卷第二十




佛祖統紀卷第二十
 *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淨土立教志第十二之一
蓮社七祖
  始祖廬山辯覺正覺圓悟法師慧遠。師道
安法師
 二
祖長安光明法師善導云是
彌陀化身
 三祖南岳般舟
法師承遠 四祖長安五會法師法照善導後
身。師承遠師
 五祖新定臺岩法師少康 六祖永明智
覺法師永壽 七祖昭慶圓淨法師省常
  四明石芝曉法師。取異代同修淨業功徳高盛者立爲
七祖。今故遵之。以爲淨土教門之
師法焉
在凡具惑。而能用三觀智顯本性佛。如四
明師之言。曰心境叵得故染可觀淨。不礙
縁生故想成相起。唯色唯心故當處顯現。斯
觀佛三昧之正訣。唯明宗得意者能行之。
至若稱唱嘉號瞻禮尊容讀誦大乘持
奉淨戒。皆淨業之正因正觀之助行。而但修
十善行也仁慈者亦可以成囘向莊嚴之
績。然則若定若散若智若愚。無一機之或
遺。雖登臺之有金銀。入品之有上下。至於
趣無生而階不退。則一概云耳。悠悠末代。
憑願行而升安養。自廬山而來。傳往生
者纔三百人。意遐方外域不及知者。奚若
河沙之多。是知此方學佛道者。機疎障重未
聞有成。而獨於念佛之法。無問僧俗。皆
足以取一生之證。信矣哉。撰淨土立教志
法師慧遠。姓賈氏雁門樓煩人。幼而好學。年
十三隨舅令狐氏遊學許洛。博綜六經尤
善莊老。宿儒先進莫不服其深致。二十一
欲渡江從學范寧。適石虎暴死南路梗塞。
有志不遂。時沙門釋道安。建刹於太行常
山。一面盡敬以爲眞吾師也。初聞安師講
般若經。豁然開悟。歎曰九流異議皆糠秕耳
秕音比
穀不成
遂與母弟慧持投簪受業。精思諷誦
以夜繼晝。因求直道場。沙門曇翼此自是北
人。非廬
山入
社者
毎給燈燭之費。安師聞之曰。道士誠知
人。師神明英越志與理冥。至二十四大善
講貫。有客聞説實相義。往復問難彌増疑
昧。師爲引莊子之説以相比類。惑者釋然。
安師因許令不廢外典。常臨衆歎曰。使道
流東國者其在遠乎。後隨安師南遊襄陽。
値秦將苻丕爲寇。乃分張徒屬各隨所往。
耆徳臨岐皆蒙誨益。唯師不聞一言。即跪
請曰。獨無訓勅懼非人類。安師曰。如汝者
復何所慮。師乃與弟子數十人。南適荊州
居上明寺。念舊與同門慧永約結屋於羅
浮。太元六年晋孝
武帝
至尋陽。見廬山閒曠可
以息心。乃立精舍。以去水猶遠擧杖扣地
曰。若此可居當作朽壤抽泉。言畢清流涌
出。尋陽亢旱。師詣池側讀海龍王經。忽有
神蛇從池而出。須臾大雨。歳竟有秋。因名
龍泉精舍。永師先居廬山西林。欲邀同止。
而師學侶浸衆。永乃謂刺史桓伊曰。遠公方
當弘道。而貧道所棲隘不可處。時師夢山
神告曰。此山足可棲神。願毋他往。其夕大
雨雷震。詰旦林麓廣闢素沙布地。楩柟文
梓充布地上。不知所自至。伊大敬感乃爲
建刹。名其殿曰神運。以在永師舍東故
號東林。時太元十一年也。此山儀形九疊峻
聳天絶。而所居盡林壑之美。背負鑪峯旁
帶瀑布。清流環階白雲生棟廬山記。匡裕先
生。殷周之際受
道於仙人。即岩成館。人稱神仙之廬。因名廬山。尋陽記。
山高三千三百六十丈。周二百五十里。其山九疊川亦九
派。郡國志。疊障
九層包藏仙迹
別營禪室最居靜深。凡在瞻
履神清氣肅。師聞天竺佛影是佛昔化毒龍
瑞迹。欣感於懷。後因耶舍律士叙述光相。
乃背山臨流營築龕室。淡采圖寫望如煙
霧。復製五銘刻於石。江州太守孟懷玉。別
駕王喬之。常侍張野。晋安太守殷隱。黄門毛
修之。主簿殷蔚。參軍王穆夜。孝廉范悦之。隱
士宗炳等。咸賦銘賛見廬
山集
先是尋陽陶侃刺
廣州。漁人見海中有神光。網之得金像文
殊。誌云阿育王所造。後商人於海東獲一
圓光。持以就像若彌縫然。侃以送武昌寒
溪主僧僧珍。常往夏口夜夢。寺火而此像室
獨有神護。馳還寺果焚像室果存。及侃移
督江州。迎像將還至舟而溺。荊楚爲之謠
曰。陶惟劍雄像以神標。雲翔泥宿邈何遙
遙。可以誠至難以力招。及寺成師至江
上虔禱之。像忽浮出。遂迎至神運殿。造重
閣以奉之。因製文殊瑞像讃。嘗謂諸教三
昧其名甚衆。功高易進念佛爲先。既而謹律
息心之士。絶塵清信之賓。不期而至者。慧永
同師安
公先居西林
慧持遠師同
母弟
道生曇順並羅什
門弟
僧叡曇恒
道昺曇詵道敬並遠師
門人
佛馱耶舍此云覺明
罽賓國人
佛馱
跋陀羅此云覺賢迦
維衞國人
名儒劉程之號遺
張野周續
之張詮宗炳雷次宗等。結社念佛。世號十八
賢。復率衆至百二十三人。同修淨土之業。造
西方三聖像建齋立誓。令劉遺民著發願
文。而王喬之等。復爲念佛三昧詩以見志。
師神貌嚴肅。瞻仰者則心戰。沙門有持如
意致獻者。不敢陳白。竊留座隅而去。法師
慧義。強正少可。謂師弟子慧寶曰。諸君膚
淺。故於遠公望風推服。甞至山値師講法
華。欲致難輒内悸流汗出。謂慧寶曰。此公
言貌誠可敬服。殷仲堪任荊州。入山展敬。
與師倶臨北&T023311;松下。共談易道終日忘倦。
仲堪歎白。師智識深明實難庶幾。師亦曰。
君之才辯如此流泉後人名其處
曰聰明泉
司徒王謐。護
軍王默。並欽慕風徳遙致敬禮王謐有
書往反
盧循
據江州。入山詣師。師少與循父遐同爲書
生。及見循歡然道舊。其徒諫曰。循爲國寇。
得不爲人疑。師曰。我佛法中情無取舍。識
者自能察之。此何足懼。及宋武進討。循設
帳桑尾。左右曰。遠公素王廬山。與循交
厚。宋武曰。遠公世表之人何可疑也。乃遣
使馳書遺以錢帛。有行者來侍師善驅
蛇。蛇爲盡去。因號辟蛇行者。有一虎往來。
時見行迹未甞傷人。人號遊山虎。師與社
衆毎遊憩上方峯頂。患去水遠。他日有虎
跪其石。水爲之出。因號虎跑泉。又於一峯
製涅槃疏。因名擲筆峯。初是大教流行江
東。經卷未備。禪法無聞。律藏多闕。師乃令
弟子法淨法領等遠越葱嶺。曠歳來還皆獲
梵本。昔安公在關中請曇摩難提出阿毘
曇心。其人未善晋言頗多疑滯。後僧伽提
婆至。即請重譯及三法度論。於是二論乃興。
師即製序以貽學者。聞鳩摩羅什入關。遣
書通好。什答書曰。傳繹來貺粗聞風徳。經
言。末代東方有護法菩薩。欽哉。仁者善弘
其道。曇摩流支入秦。師遣弟子曇邕請於
關中出十誦律流傳晋國。西土諸僧咸稱
漢地有大乘開士。毎東嚮致禮獻心廬岳。
及佛馱跋陀羅至。師即請出禪數諸經。於是
禪戒經典出自廬山幾至百卷。先是此土
未有泥洹常住之説。但言壽命長遠。師曰。
佛是至極。至極則無變。無變之理豈有窮
耶。乃著法性論十四篇。羅什見而歎曰。邊方
未見經。便闇與理合。秦主欽風以大智度
論新譯。致書求序。師以其文繁廣。乃抄其
要爲二十卷。而爲之序羅什譯智
論凡百卷
桓玄征殷
仲堪。要師出虎溪。稱疾不往。玄將入山。
左右曰。昔殷仲堪禮敬於遠。請公勿屈。玄
曰。仲堪死人耳。及玄見師不覺屈膝。所懷
問難不復敢發。及語至征討師即不答。玄
後以震主之威勸令登仕。師正辭以答。玄不
能強。既而欲沙汰衆僧。下教僚屬曰。沙
門之徒有能申述經誥禁行修整者。始可
以宣寄大化。其有違於此者。悉當罷黜。唯
廬山道徳所居。不在搜簡之列。師因致書
廣立條制。玄悉從之。初庾氷輔政以沙門
應敬王者。何充奏不應禮。及玄在姑熟。
復申氷議。師答書曰。袈裟非朝宗之服。鉢
盂非廊廟之器。塵外之容不應致敬王者。
乃著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一明在家者
有天屬之愛奉主之禮。二明出家以求志變
俗以達道。豈得與世典同其禮敬。三明
求宗不順化。宗謂泥洹不變。以化盡爲宅
泥洹即涅槃
翻不生不滅
不順化者。其生可滅。其神可冥。
冥神絶境謂之泥洹。而不隨順於生生化
化流動無窮之境。斯所以不事王侯高尚
其事。豈復有所禮敬者哉。四明體極不兼
應。謂歴代君王體極之主。但務方内而不
可並御於方外。故曰不兼應。天地之道功
盡於運化。帝王之徳理極於順通。與夫獨
絶之教不變之宗。優劣明矣。若夫如來之道
則無所不應矣。五明形盡神不滅。謂火之
傳於薪。猶神之傳於形。火之傳異薪。猶神
之傳異形。方生方死往來無窮。但悟徹者反
本。惑理者逐物耳。有頃玄纂位。即下書曰。
佛法宏誕所未能了。初推奉主之情。故令
興敬。今事既在己宜盡謙光。諸道人勿復
致禮也。桓玄西奔。安帝自江陵還京師。輔
國何無忌勸師候迎。師稱疾不行。帝遣使
勞問。師上書謝病。帝復下詔慰答。師甞講
喪服經當是禮記小記
大記四制等篇
雷次宗宗炳等。並執卷
承旨。次宗後著義疏。首稱雷氏。宗炳寄書
責之曰。昔與足下面受於釋和上。今便稱
雷氏耶陸徳明毛詩音義云。周續之與雷次
宗。同受詩義於遠法師。亦此類也
釋惠要
患山中無刻漏。乃於水上立十二葉芙蓉。
因波隨轉分定晝夜。以爲行道之節。謂之
蓮華漏。僧澈善篇牘。甞至山南攀松而嘯。
和風遠集衆鳥悲鳴。超然有自得之趣。退諮
於師曰。律禁管絃歌舞。若一吟一咲可得
爲乎。師曰。苟以亂意皆爲非法。澈唯而止。
師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唯以淨土克勤
於念。初十一年澄心繋想。三覩聖相沈厚不
言。後十九年七月晦夕。於般若臺之東龕
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虚空。圓光之
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
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説苦空無常
無我之音。佛告之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
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又見佛馱耶舍
慧持義熙八
年先逝
慧永義熙十
年先逝
劉遺氏義熙六
年先逝
在佛之
側前揖師曰。師志在先何來之晩。師語法
淨惠寶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見佛相。
今復見之吾生淨土必矣。又曰。七日之期
斯爲漸矣。即寢疾製遺誡曰。吾昔以知命
之年託業此山。自審有必盡之期。便欲絶
迹外縁以求其志。良由性弱於斷。遂令同
趣相引時賢過眷。情以類感。不覺形與運
頽。今年已八十三矣。仰尋違離之誨。俯慨
自負之心。徒令此生虚謝。以悼往疾之深。
今於至時。露骸松林之下。即嶺爲墳。與土
木同状。此乃古人之禮。汝等勿違。苟神理
不昧庶達其誠。大哀世尊亦當祐之以道。
門徒號慟若喪父母。師以世情難割乃制
七日展哀。至期始順寂。即義熙十二年八月
六日也。弟子不忍露屍。與尋陽太守阮侃。
奉全軀擧葬於西嶺。累石爲塔。謝靈運立
碑以銘遺徳。張野作序自稱門人。宗炳復
立碑於寺門以表徳業。師將終耆徳請以
豉酒治病。師曰。律無通文請飮米汁。師
曰。日過中矣。又請飮蜜和水。乃令披律尋
文。卷未半而終。所著經論諸序銘賛詩記凡
十卷。號廬山集刻梓在
越府
自佛圖澄道安師遠
法師曇順僧叡。五世爲國師云。唐宣宗大中
二年。追諡辯覺大師。昇元三年追諡正覺
南唐李先主年號。即
晋高祖天福四年也
大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追
諡圓悟大師凝寂之塔
法師善導。不知何處人。唐太宗正觀中。見
西河綽禪師九品道場講誦觀經。大喜曰。此
眞入佛之津要。修餘行業迂僻難成。唯此
觀門速超生死。於是勤篤精苦盡夜禮誦。續
至京師撃發四部。毎入室互跪念佛。非力
竭不休。雖時寒氷亦須流汗出。則爲人
演説淨土法門。三十餘年不暫睡臥。般舟行
道方等禮佛。護持戒品纖毫不犯。好食送
厨粗惡自奉。乳酪醍醐皆不經口。凡有嚫
施用寫彌陀經十萬卷。畫淨土變相三百
壁。壞寺廢塔所至修營。然燈續明常年不
絶。三衣瓶鉢不使人持。行不共衆恐談
世事。長安道族傳授淨土法門者不可勝
數。從其化者至有誦彌陀經十萬至五十
萬卷者。念佛日課萬聲至十萬聲者。或得
入念佛三昧。往生淨土者莫能紀述。或問
念佛生淨土耶。師曰。如汝所念遂汝所願。
乃自念一聲有一光明從其口出。十至於
百光亦如之。其勸偈曰。漸漸鷄皮鶴髮。看
看行歩龍鍾。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老病。
任是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
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後忽謂人曰。此身可
厭吾將西歸。乃登柳樹向西願曰。願佛接
我菩薩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生安養。
言已投身自絶。高宗知其念佛口出光明
捨身精至。賜號其寺曰光明
  慈雲淨土略傳。阿彌陀佛化身。至長安
聞滻水聲曰。可教念佛三年滿。長安城
皆念佛。後有法照法師。即善導和上也
法師承遠。始學於成都唐公。至荊州進
於玉泉眞公。眞公授師以衡山。俾爲教魁。
人從而化者萬計。有弟子法照。初居廬山。
由正定聚趣安樂國。見蒙惡衣侍佛者。
佛曰。衡山承遠也。出而求之肖焉。乃從而學
傳教天下。法照在代宗時爲國師乃言其
師有異徳。天子南嚮而禮焉。度其道不可
徴。乃名其居曰般舟道場。用尊其位。師
始居山西南岩石下。人遺之食則食。不遺
則食土泥茹草木。其取衣類是。南極海
裔北自幽都。來求厥道。或値之崖谷。羸形
垢面躬負薪&T020150;以爲僕從。而媟之乃師也。
凡化人立中道而教之。權俾得以疾至。故
示專念。書塗巷刻溪谷。丕勒誘掖以援於
下。不求而道備。不言而物成。人皆負布帛
斬木石。委之岩戸不拒不營。祠宇既具。
至徳宗朝申詔褒立。是爲彌陀寺。正元十
八年七月十九日終於寺。壽九十一。柳宗元
爲述碑刻於寺門
國師法照。唐大歴二年止衡州雲峯寺。慈忍
戒定爲時所宗。甞於僧堂食鉢中覩五色
雲。中有梵刹。當東北有山&T023311;石門。復有一
寺金書其題曰大聖竹林寺他日復於鉢
中見雲中數寺池臺樓觀萬菩薩衆雜處其
中。師以所見訪問知識。有嘉延曇暉二僧
曰。聖神變化不可情測。若論山川面勢乃
五臺耳。四年師於郡之湖東寺。開五會念
當是五日
爲一會耳
感祥雲彌覆雲中樓閣。覩阿彌陀
佛及二菩薩身滿虚空。有數梵僧執錫行
道。復見老人謂曰。汝先發願。於金色界
覲大僧。今何輒止。師遂與同志遠詣五
臺。見寺南有光及隨至佛光寺。一如鉢中
所見。東北五里果有大山。山有&T023311;&T023311;北石
門旁二青衣。一稱善財。一稱難陀。引師入
門。北行見金門樓觀。金榜題曰大聖竹林
寺。寺方二十里一百院。皆有金地寶塔華臺
玉樹。入講堂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踞師
子座爲衆説法。菩薩萬數共相圍遶。師於
二菩薩前作禮問曰。末代凡夫未審修何
法門。文殊告曰。諸修行門無如念佛。阿彌
陀佛願力難思。汝當繋念決取往生。時二
大士同舒金臂以摩其頂。與之記曰。汝以
念佛力故畢竟證無上覺。文殊復曰。汝可
往詣諸菩薩院巡禮承教。師歴請教授至
七寶園。復囘至大聖前作禮辭退。向二青
衣送至門外。師復作禮擧頭倶失。後與五
十僧往金剛窟。即無著見大聖處。忽覩衆
寶宮殿文殊普賢及萬菩薩佛陀波利。師方
作禮擧首即失。夜於華嚴院見寺東岩壑
有五枝燈。師曰。欲分百燈。既而如願。復
曰。願分千燈數亦如之。光遍山谷。又前詣
金剛窟。夜半見佛陀波利引之入寺。後復
於華嚴院念二大士記我往生。乃一心念
佛。忽見波利謂之曰。汝華臺已生。後三年
華開矣。汝見竹林諸寺。何不使群生共知
之。師因命匠刻石爲圖。於見處建竹林寺。
既畢謂衆曰。吾事畢矣。數日別衆坐逝。推
波利之言。果三年也當大歴
七年也
師於并州行五
會教化人念佛。代宗於長安宮中常聞東
北方有念佛聲。遣使尋之至於太原。果見
師勸化之盛。遂迎入禁中。教宮人念佛。亦
及五會柳子厚集南岳碑云。
代宗時法照爲國師
法師少康。縉雲周氏。母羅氏。夢遊鼎湖峯
有玉女以青蓮華授之曰。此華吉祥當生
貴子。及生青光滿室作芙蕖香。七歳未語。
相者奇之。母携至靈山寺。指殿佛謂之曰。
汝敬佛不遽。答曰。我佛釋迦誰不爲敬。父
母愈敬異。遂舍令出家。年十五誦通法華楞
嚴等五部。尋往會稽嘉祥學究律部。後詣
上元龍興。聽華嚴瑜伽諸論。唐貞元初。
洛下白馬寺。見殿中文籍放光。探之乃善
導和上西方化導文。師曰。若於淨土有縁
當更放光。言已光復閃爍。師曰。劫石可磨
我願無易。遂至長安光明寺善導和上影堂。
大陳薦献。倏見遺像升空。而謂之曰。汝
依吾教廣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養。師
聞佛音如有所證。乃南適江陵。路逢僧
曰。汝欲化人當往新定今嚴
州是
言訖而隱。師
既入郡。人無識者。乃乞錢誘小兒曰。阿彌
陀佛是汝導師。念佛一聲與汝一錢。兒務錢
者隨聲念之。月餘孩孺念佛覓錢者衆。師
乃曰。能念佛十聲者與一錢。如此一年。無
少長貴賤。見師者皆稱阿彌陀佛。念佛之聲
盈滿道路。十年乃於烏龍山建淨土道場。
臺三級集衆行道。師毎升座高聲唱佛。
衆見一佛從口而出。連唱十聲則見十佛。
師曰。汝見佛者決得往生。時衆數千有不
見者。鳴呼自責愈加精進。二十一年十月三
日囑累道族。當於淨土起忻樂心。於閻浮
提起厭離心。汝曹此時能見光明。眞我弟
子。遂放異光數道而逝。郡人爲建塔於臺
岩。漢乾祐三年。天台韶國師勸人重修其
塔。後人多指師爲後善導云
法師延壽。字沖冲。總角誦法華經。五行倶下
六旬而畢。呉越錢氏時爲税務專知。用官錢
買魚鰕放生。事發當棄市。呉越王使人視
之曰。色變則斬不變則舍之。已而色不變。
遂貸命。因投四明翠岩禪師出家。衣不繒
纊食無重味。復往參韶國師發明心要。甞
謂曰汝與元師有縁。他日當大作佛事。惜
吾不及見耳。初往天台智者岩。九旬習定有
鳥巣於衣裓古得切
衣角也
後於國清行法華懺。
夜見神人持戟而入。師訶之曰。何得擅入。
對曰。久積淨業方到此中。夜半遶像見普
賢前蓮花在手。遂上智者岩作二&T061400;音鳩鬪
手取也
一曰一生禪定。二曰誦經萬善莊嚴淨土。
乃冥心精禱得誦經萬善&T061400;。乃至七度。於
是一意專修淨業。振錫金華天柱峯。誦經
三載。禪觀中見觀音以甘露灌其口遂獲
辯才。初演法於雪竇。建隆元年本朝大祖
受禪之年
忠懿
王請住靈隱。二年遷永明今淨
日課一百八
事。未甞暫廢。學者參問。指心爲宗。以悟爲
則。日暮往別峯行道念佛。旁人聞螺貝天
樂之聲。忠懿王歎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
如此之專切也。乃爲立西方香嚴殿以成
其志。居永明十五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與
衆授菩薩戒。教施鬼神食晝放生命。皆悉
囘向莊嚴淨土。時人號爲慈氏下生。開寶八
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衆加趺而化。
賜號智覺禪師。師道播海外。高麗國王。致
書獻物叙弟子禮。師以天台賢首慈恩三宗
互有同異。乃館其徒之知法者。博閲義海
更相質難。師以心宗之衡以準平之。又集大
乘經論六十部兩土聖賢三百家之言。證成
唯心之旨。爲書百卷名曰宗鏡。又述萬善
同歸集指歸淨土最得其要。師既亡起塔山
中。有僧來自臨川曰。我病中入冥。得放
還見殿室有僧像。閻羅王自來頂拜。我問
此像何人。主吏曰。杭州壽禪師也。聞已於
西方上品受生。王敬其人故於此禮耳。崇
寧中追謚宗照禪師見本傳龍舒
文臨安志
法師省常字造微。姓顏氏。錢塘人。七歳厭
俗。十七具戒。宋淳化中住南昭。慶慕廬山
之風。謀結蓮社。以西湖天下之勝遊。乃樂
嘉遯。無量壽佛往生之仰止。乃刻其像。華嚴
淨行品成聖之宗要。乃刺血而書之。於是
易蓮社爲淨行之名。士夫預會者皆稱淨
行社弟子。而王文正公且爲之社首。一時公
卿伯牧。三十餘年預此社者。至一百二十
三人。其化成也若此。比丘同志。復千大衆。
有以見西湖之擬於廬山者無慚徳矣孤山
作白
蓮社主碑以紀盛績。翰林承旨宋
白撰蓮社銘。漕使孫何爲之記
天禧四年正月十
二日端坐念佛。有頃厲聲唱云佛來也。泊
然而化。衆見地色皆金。移時方沒。壽六十
二。弟子奉全身塔於鳥窠禪師之墳側
  蓮社十八賢 東林慧遠法師安法師
門人
 西林慧
永法師安法師
門人
 慧持法師遠師弟安
法師門人
 道生法
羅什
門人
 曇順法師羅什
門人
 僧叡法師以下五
人並遠
師門
 曇恒法師 道昺法師 曇詵法師
道敬法師 覺明法師梵僧佛
馱耶舍
 覺賢法師
佛馱
跋陀
 劉程之以下六人並
遠師門人
 張野 周續之 
張詮 宗炳 雷次宗
  蓮社百二十三人録其可見者
三十七人
 曇翼法師以下
五人

 曇邕法師 僧濟法師 惠恭法師 法
安法師 法淨法師以下五人
見東林傳
 法領法師 
慧寶法師 慧要法師 僧澈法師 慧然
法師以上二人
見廬山集
 曇威法師 道泓法師以下
二人
見持
師傳
 曇蘭法師 法業法師以下四人見
跋陀羅傳
 
慧義法師 惠嚴法師 慧觀法師 曇果
法師見邕
師傳
 元弼法師見濟
師傳
 僧光法師以下
三人
見恭
師傳
 慧堪法師 慧蘭法師 闕公則有傳
畢穎之見劉
 孟懷玉江州刺史此下十
一人見廬山集
 王喬
臨賀
太守
 殷隱晋安
太守
 毛脩之黄門
侍郎
 殷蔚主簿
王穆夜參軍 何孝之參軍 范悦之孝廉 
張文逸處士 孟常侍二人
失名
 孟司馬 陸修
簡寂先
生有傳
  不入社諸賢 陶潜彭澤
 謝靈運康樂
 范甯
豫章
太守
十八賢傳。東林法師見前蓮社
七祖傳
西林法師慧永。河内潘氏。年十二出家事沙
門竺曇現。初習禪於恒山。與遠師同依安
法師。期結宇羅浮。及遠師爲安公所留。師
乃欲先度五嶺。太元初至尋陽。刺史陶範
素挹道風。乃留憩廬山。舍宅爲西林以奉
師。布衣蔬食精心克己。容甞含咲語不傷
物。峯頂別立茅室。時往禪思。至其室者常
聞異香。因號香谷。一虎同居人至輒驅去。
遠師來之龍泉。桓伊爲立東林。三十年影不
出山。師居西林亦如之。甞因法事至近
邑。還山薄暮。烏橋營主醉騎馬當道遮師
不聽去。師以杖指馬。馬驚走。榮主仆地。
師捧慰之遂還。營主病往寺悔罪。師曰。非
貧道意。爲禱之尋愈。鎭南將軍何無忌鎭尋
陽。至虎溪請遠公及師。遠公持名望。從徒
百餘。高言華論。擧止可觀。師衲衣半脛形定
切膝
荷錫捉鉢。松下飄然而至。無忌謂衆曰。
永公清散之風乃多於遠師也。師標誠植
願動在安養。義熙十年在疾忽歛衣求屣
欲起。衆驚問。師曰。佛來也。言終而化。異香
七日方歇。葬於寺之西南。春秋八十三。唐玄
宗朝詔。重建塔亭。追謚覺寂大師實智之

法師慧持。遠公同母弟也。幼讀書。一日所
記常敵十日。年十八與兄同事安公。遍學
衆經遊刃三藏。及安公在襄陽。遣遠公與
師。東下遂止廬山。師形長八尺衲衣垂膝
徒屬三百師爲上首。豫章太守范甯請師講
法華經阿毘曇論。四方雲聚。瑯邪王珣與范
甯書問遠持二公孰愈。甯曰。誠謂賢兄賢弟。
珣復書曰。但令如弟誠未之有。況復賢邪。羅
什在關中遙相欽敬。毎致書通好。隆安三
年辭兄入蜀。遠公留之曰。人生愛聚汝獨
樂離。師曰。滯情愛聚者本不應出家。今既
割欲求道。正以西方爲期耳。即悵然而別。
至成都郫縣。居龍淵寺大弘佛法。升其堂
者號登龍門。義熙八年順寂。春秋七十六。臨
終遺命務嚴律儀專心淨業。以東間經籍
付道泓。西間法典付曇蘭。以泓行業清敏。
蘭神悟天發。並能係軌師蹤焉
法師道生。魏氏。鉅鹿人。幼從竺法汰出家。
披對經誥一覽能誦。年在志學便登講座。
吐納明辯雖宿望莫敢酬抗。初依廬山常
以入道之要慧解爲本。乃與僧叡慧嚴慧
觀等遊學長安。從羅什受業。關中僧徒咸
仰神悟。嘗喟然歎曰。自經典東流。譯人重
阻多滯權文。鮮通圓義。若亡筌得魚始可
以言道矣。於是校閲眞俗精練空有研思
因果。乃立善不受報及頓悟成佛義。又著二
諦論佛性常有論佛無淨土論應有縁論。並
籠罩舊説妙有淵旨。守文之徒嫌嫉競起。
師又以法顯三藏所翻泥洹經本先至六卷
成文
云除一闡提皆有佛性。師云。夫禀質二
儀皆有涅槃正因。闡提含生之類何得獨無
佛性。蓋是經來未盡耳。乃唱闡提之人皆
得成佛。時大本未傳。孤明先發。舊學僧黨
以爲背經。遂顯大衆擯而遣之。師正容誓
曰。若我所説背經當見身癘疾。若與實相
不背。願舍壽之日。踞師子座遂拂衣而行。
及後大經至。聖行品云。一闡提人雖復斷
善猶有佛性。於是諸師皆爲媿服。師被擯
南還入虎丘山。聚石爲徒講涅槃經。至闡
提處則説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説契佛心
否。群石皆爲點頭。旬日學衆雲集。忽雷震
青園佛殿。有龍升天。因改寺曰龍光。師於
寺請罽賓律師譯彌沙塞律傳於世。既而
辭衆復投廬山預蓮社。久之還都止青霞
寺。宋文帝大會沙門親御地筵。食至良久
衆疑過中。帝曰。始可中耳。生乃曰。白日麗
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擧箸而食。一
衆從之。莫不歎其機辯。時王弘范泰顏延
之。並挹敬風猷。相從問道。元嘉十一年十
一月庚子於廬山升座説法。將畢衆見麈
尾紛然墜地。隱几而化。宛若入定。諸師
益信前誓有證。翌日葬於廬山之西阜。初
關中僧肇始注維摩詰經。世咸翫味。師乃更
發深旨。人服其妙。所述維摩詰法華泥洹小
品諸經皆有義疏。時以師能推闡提得佛
之義。於是顯其頓悟不受報等論
法師曇順。黄龍人。幼出承訓羅什。講釋群
經妙盡色空無著之旨。什歎曰。此子奇器
也。後來廬山同修淨業。寧蠻校尉劉遵孝。
於江陵立寺要師經始。盛弘念佛三昧之
道。宋元嘉二年別衆坐逝。異香滿室。春秋
七十九
法師僧叡。冀州人。遊學諸方嘗行經蜀西
界。爲人所掠使牧羊。有商客異之。疑是
沙門。及問以經義無不綜達。即出金贖
之。後遊歴天竺諸國。還至關中從羅什
諮禀經義。羅什翻法華經。以竺法護本云
天見人人見天。什曰。此言過質耳。叡曰。將
非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什喜遂用其文。久之
來入廬山。依遠公修淨業。既而適京師
止烏衣寺。講説衆經聽者推服。宋彭城王
義康要入第受戒。師曰。禮聞來學。王乃入
寺祗奉戒法。王以貂裘奉師。常用敷坐。王
密令以錢三萬買之。師曰。此雖非所宜
服。然王之所施不可棄也。王聞益加敬。謝
靈運篤好佛理。殊方俗音多所通解。甞以
經中字音求證於師。因爲著十四音訓。梵
漢昭然。元嘉十六年無疾告衆曰。吾將行
矣。即面西合掌而亡。衆見臥内一金蓮華
倏爾而隱。春秋八十五
法師曇恒。河東人。童孺依遠公出家。年甫
十三。便能講説。内外典籍無不通貫。徳行
清孤物情推服。常有群鹿馴遶座隅。自入
廬山專志淨業。義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厲聲
念佛而化。春秋七十二
法師道昞。頴川人。陳氏。幼出家爲遠公弟
子。該通經律兼明莊老。志節孤峻言與行
合。念佛三昧究心無間。義熙十四年豫章太
守王虔入山謁敬。請爲山中主。用紹遠公
之席。衆以道源法嗣咸知宗仰。元嘉十二
年集衆念佛就座而化。春秋七十一
法師曇詵。廣陵人。幼從遠公出家。勤修淨
業兼善講説。注維摩經行於世。常著窮通
論以明宿修。述蓮社録以記往生。又能別
識鳥獸毛色俊鈍之性。洞曉草木枝幹甘苦
之味。妙盡其理。人知其有密證云。元嘉十
七年集衆謂曰。自建寺以來至此五十年。
吾之西行最在其後。即加趺念佛百聲。閉息
遂絶。春秋八十
法師道敬。瑯邪王氏。祖凝之刺江州。遂從
遠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經論日記萬言。毎
歎戒律終身難全。願淨六根但禀一戒。以
爲得度之要。遠公知其堅正許之。篤志念
佛蚤夜勿替。遠公歸寂。乃入若邪山。宋永
初元年謂衆曰。先師見命吾其行矣。即端坐
唱佛而化。衆見光明滿室。彌時方滅。春秋
五十二
法師佛馱耶舍晋言
覺明
罽賓國婆羅門種。有沙
門至其家乞食。父本外道怒毆之。遂手足
攣躄音聯壁手
拘足跛也
巫師謂曰。坐犯賢聖。即請此
沙門悔過。旬日乃瘳。因令耶舍出家。時年
十三隨師行曠野與虎遇。耶舍曰。虎已飽
必不傷人。前行中道果見餘骸。至十五誦
經日至萬言以分衞廢業爲憂梵語分衞
晋言乞食
羅漢來代乞食。年十九誦經滿數百萬言。性
&T077350;傲不爲諸人重。至三十猶爲沙彌。
復從舅氏學五明論世間法術内衆外道皆有
五明。内五明
者。一聲明。二醫方明。三呪術明。四工巧明。
五因明。外五明者。前四並同。後一是符印明
至沙勒
國待遇隆厚。既而羅什至。乃從學阿毘曇論
十誦律。什隨母反龜茲。師遂留止行化。符
堅遣呂光伐龜茲執羅什。師聞歎曰。我與
羅什未盡懷抱。今忽覊虜相見何期。後十
年師東至龜茲盛弘法化。羅什在姑臧遣
信要之。師恐國人止其行。取清水以藥
投之。呪數十言。與弟子洗足即夜便發。比
旦行數百里。追之不及。問弟子何所覺耶。
答曰。惟聞疾風流響。兩目有涙。師又呪水
洗足乃止。既達姑臧。什已入長安。聞姚主
逼以妾媵音孕送
女從嫁
歎曰。羅什如好綿纊。何可
使入棘林。羅什勸姚主遣使迎師。既至
別立省寺於逍遙園。四事供養一無所受。
時至分衞一食而已。時羅什譯出十住經。師
更相徴決辭理方定。師髭赤善解毘婆沙論。
時人號赤髭論主。秦弘始中譯出四分律
四十
四卷
長阿含經二十
二卷
義熙八年來廬山入社。後
辭還本國。自罽賓以虚空藏經一卷寄商
客至涼州。法師佛馱跋陀羅晋言
覺賢
姓釋迦。迦
維羅衞國人。甘露飯王苗末也。幼亡父母。出
家爲沙彌。年十六博學群經深達禪律。常
與僧伽達多共遊罽賓。達多閉戸禪坐。忽
見師來云。暫往兜率致敬彌勒。言訖便隱。
後益見其神變。敬心祈問方知得不還果。
時姚秦沙門智嚴至罽賓。覩法衆清淨。慨然
東顧曰。吾諸同輩未遇眞匠。將何發悟。即
諮詢於衆。孰能遂我祈請流化東土。僉應
之曰。跋陀羅其人也。嚴乃要師裹糧而行。
經歴諸國。至交趾附舶循海。達於青州東
莱。聞鳩摩羅什在長安。即往從之。秦太子
泓請師於東宮。集衆説法。與羅什論色空
義。師曰。汝秖説得果中色空不説得因中
色空。什問何謂。師曰。一微空故衆微空。衆微
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衆微。衆微空中無
一微。往復數番。羅什罔測。秦主興供僧三
千。盛修人事。而師禪靜自守。忽謂弟子曰。
吾見本國五舶倶發。衆謂妄言。因共擯棄。
乃與弟子慧嚴慧觀四十餘人倶發至廬山
香谷。&MT02374;舍而居&MT02374;蒲昌切。詩召
伯所&MT02374;。注草舍
時會蓮社。遠公
謂師被擯。過由門人。懸記五舶於律無
犯。即遣弟子曇邕致書秦主。爲其解擯。
乃請師東林譯出禪數諸經。自是江東始
耽禪悦。師志在遊化。西適江陵持鉢分衞。
果見天竺五舶至此。後還都立道場寺。先
是支法領於于闐。得華嚴梵本三萬六千偈。
未經宣譯。義熙十四年。呉郡内史孟顗。右衞
將軍褚叔度。請師爲主譯。與沙門法業慧
義惠嚴慧觀等爲筆授。譯成六十卷。有二
青衣旦從池出灑掃研墨。師先後譯出觀佛
三昧經般泥洹經修行方便論及法顯所得
大僧祇律凡十五部。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
塔於廬山北嶺
劉程之。字仲思。彭城人漢楚元王之後。妙善
老莊旁通百氏。少孤事母以孝聞。自負其
才不預時俗。初解褐爲府參軍。謝安劉裕
嘉其賢相推薦。皆力辭。性好佛理。乃之廬
山傾心自託。遠公曰。官祿巍巍欲何不爲。
答曰。君臣相疑吾何爲之。劉裕以其不屈。
乃旌其號曰遺民。及雷次宗周續之宗炳張
詮畢頴之等。同來廬山。遠公謂曰。諸君之來
豈宜忌淨土之遊乎。程之乃鑱石爲誓文
以志其事文見廬
山集
遂於西林&T023311;北別立禪坊。
養志安貧。精研玄理。兼持禁戒。宗張等咸
難仰之。嘗貽書關中與什肇。揚搉經義。
著念佛三昧詩。以見專念坐禪之意。始渉
半載。即於定中見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
十五年於正念佛中。見阿彌陀佛玉豪光照
垂手慰接。程之曰。安得如來爲我摩頂覆
我以衣。俄而佛爲摩頂引袈裟以披之。他
日念佛。又見入七寶池蓮青白其水湛湛。有
人項有圓光胸出卍子卍音萬是佛
具萬徳之相
指池水
曰。八功徳水汝可飮之。程之飮水甘美。及
寤猶覺異香發於毛孔。乃自慰曰。吾淨土
之縁至矣。復請僧轉法華經近數百遍。後
時廬阜諸僧畢集。程之對像焚香再拜。而祝
曰。我以釋迦遺教。故知有阿彌陀佛。此香
先當供養釋迦牟尼如來。次供阿彌陀佛。
復次供妙法華經。所以得生淨土由此經
功徳。願令一切有情倶生淨土。即與衆別。
臥床上面西合手氣絶。勅子雍積土爲墳
勿用棺槨。時義熙六年也。春秋五十九廬山
集載
感應事
迹甚詳
張野。字莱民。居尋陽柴桑。與淵明有婚姻
契。野學兼華梵。尤善屬文。性孝友田宅悉推
與弟。一味之甘與九族共。州擧秀才。南中
郎府功曹州治中徴拜散騎常侍。倶不就。
入廬山依遠公。與劉雷同尚淨業。及遠
公卒。謝靈運爲銘。野爲序首稱門人。世服
其義。義熙十四年與家人別。入室端坐而
逝。春秋六十九
周續之。字道祖。雁門人。父後過江因居豫
章。八歳喪母哀戚過於成人。十二詣范甯
受業。通五經五緯。時號十經童子。養志閒
居窮研老易。公卿交辟無所就。入廬山事
遠公預蓮社。以爲身不可遺。餘累宜絶。遂
終身不娶。布衣蔬食。劉毅鎭姑熟命爲撫
軍。復辟太學博士。倶不就。以嵇康高士傳
得出處之正。爲之注釋。宋武帝北伐。太子
居守。迎舘安樂寺入講禮。月餘復還山。江
州太守劉柳薦於武帝辟太尉掾不就。武帝
踐祚召至都間舘東郭外。乘輿行幸問禮
經。傲不可長。與我九齡。射於矍圃三義。
辨析精異。上甚説。或問身爲處士。時踐王
廷何也。答曰。心馳魏闕者。以江湖爲桎
梏。情致兩忘者。市朝亦岩穴耳。時號通隱
先生。續之素患風痺不復堪講。乃移病鍾
山。景平元年卒。春秋六十七
張詮。字秀碩。野之族子也。尚情高逸酷耆墳
典。雖耕鋤猶帶經不釋。朝廷徴爲散騎常
侍不起。庾悦以其貧起爲尋陽令。笑曰。古
人以容膝爲安。若屈志就祿何足爲榮。
乃入廬山依遠公。研窮釋典深有悟入。宋
景平元年無疾西向念佛。安臥而卒。旾音春
秋六十五
宗炳。字少文。南陽人。其母聰辯富於學識。
教授諸子皆有成。炳妙善琴書尤精玄理。
殷仲堪桓玄並以主簿辟。皆不就。劉裕領
荊州。復辟爲主簿。答曰。棲丘飮谷三十年
矣。乃入廬山築室依遠公蓮社。久之兄臧
爲南平守。逼與倶還江陵。閒居絶俗。劉裕
辟太尉掾不就。二兄卒累甚衆。頗營稼穡。
武帝勅南郡長。時致餼賚。衡陽王義季。在
荊州親至其室。炳角巾布衣引見不拜。王
曰。處先生以重祿可乎。對曰。祿如秋草
時過即腐。宋受禪徴爲太子舍人。元嘉初徴
爲通直郎。太子建徴爲中庶子。並不應。妻
羅氏亦有高志。羅氏歿。炳哀之過甚。既而悲
情頓釋。謂沙門慧堅曰。死生之分未易可
達。三復至教方能遣哀。雅好山水往必忘
歸。西陟荊巫南登衡岳。因結宇山中。懷
尚平之志。以疾還江陵。歎曰。老病倶至。名
山不可再登。唯澄懷觀道臥以遊之。凡所
遊履悉圖之於室。謂人曰。撫琴動操。欲
令衆山皆響。宋元嘉二十四年卒。春秋六十

雷次宗。字仲倫。豫章南昌人。博學明詩禮。
入廬山預蓮社。立舘東林之東。元嘉十五
年召至京師。立學館雞籠山置生徒百員。
除給事中不拜。久之還南昌。公卿祖道以
送。與子姪書曰。吾童稚之年已懷遠略。弱
冠託廬山事釋和上。遊道餐風二十餘載。
淵匠既傾。復與汝曹歸耕先壟。山居谷飮
忽復十年。及今未老。尚可厲志成西歸之
津梁。自今以往。家務大小。一勿見關。二十
五年召拜散騎常侍不就。復徴詣京師。築
室鍾山。謂之招隱館。毎自華林園入延賢
堂。爲太子諸王講禮經。是年無疾而卒。春
秋六十三。子肅之頗傳素業。官至豫章郡

  十八賢傳。始不著作者名。疑自昔出於
廬山耳。熙寧間。嘉禾賢良陳令擧舜兪
加刋正。大觀初。沙門懷悟以事迹疎略
復爲詳補。今歴考廬山集高僧傳及晋宋
史。依悟本再爲補治。一事不遺。自茲可
爲定本矣
百二十三人傳
曇翼。餘杭人。初入廬山依遠公。後往關中
見羅什。東還會稽入秦望山。誦法華經。十
二年。感普賢大士化女子身披采服。携筠
籠一白豕大蒜兩根。至師前曰。妾入山采
上采服。五采也。彩俗。下
采薇采取也。作採俗
日已斜豺狼縱横。歸
無生理敢託一宿。師却之力。女復哀鳴不
已。遂令居草床上。夜半號呼腹疼。告師按
摩。師辭以持戒不應手觸。女號呼愈甚。師
乃以布裹錫杖。遙爲按之。翌日女以采服
化祥雲。豕變白象。蒜化雙蓮。凌空而上。謂
師曰。我普賢菩薩。特來相試。郡太守孟顗聞
於朝。勅建法華寺今天
衣寺
初餘杭山沙門法志。
常誦法華有雉巣於庵側。翔集座隅。若聽
受状。如是七年。一日忽憔悴。志曰。汝能聽
經必生人道。明旦雉殞即爲瘞之。夜夢童
子拜曰。因聽經得脱羽類。今生山前王氏。
後其家設齋。志方踵門。兒曰。我和上來也。
志撫之曰。汝我雉*兒也。解衣視掖下有
雉毳三莖。七歳令入山出家。十六落髮。以
掖有毳。因名以翼
曇邕楊氏。關中人。形長八尺雄武過人。南
來廬山依師遠公。内外典籍無不綜習。立
茅屋於山西以自居止。有弟子曇果。澄思
禪門。一夕夢山神求受戒法。果曰。家師在
此可往求之。邕忽見一人著袷衣音夾衣
無絮
風神端雅。從者三十人。乞授戒。師以果先
夢。知是山神。乃爲説法授五戒畢。神以外
國二鋤爲嚫。禮謝而去。師後往荊州行化。
卒於竹林寺
僧濟。入廬山問道精悟深要。遠公歎曰。紹
隆大法其在汝乎。及在疾遠公以燭遺之
曰。汝可憑此建心安養。師執燭停想。延僧
諷淨土經。至五更以燭授弟子元弼。隨僧
行道。頃之覺自秉一燭浮空而行。見阿彌
陀佛接至於掌遍事諸佛。須臾而覺。喜曰。
吾以一夕觀念便蒙接引。明日復於空中
見佛菩薩。謂弼曰。佛來也。即擧首西顧一
息而終。時方炎歊。體三日不變。異香郁然」
慧恭。豫章豐城人。與僧光慧堪慧蘭同志爲
學。光等學力不逮恭。而於淨土繋想則過
之。蘭謂恭曰。君雖力學博聞。豈不知。經
云。如聾奏音樂悦彼不自聞。恭曰。學不
可已。孰能未死。昧昧如癡哉。後七年蘭等
先逝去。時並有奇應。又五年恭病且篤。曰。
大道沿洄何時可止。死生去來吾何歸哉。於
是叩頭雨泣。誓心安養念不少間。忽見無
量壽佛以金臺前迎。恭乘其上。見蘭等於
臺上光明中。而告之曰。長老受生已居上
品。吾等不勝尉喜。但恨五濁淹延相依之晩
耳。恭於是日告衆欣然舊迅而滅。時義熙
十一年也廬山集有恭道
人臨終感應事
法安。初依遠公爲弟子。妙善講説兼習禪
業律身持戒爲行尤精。義熙中新陽邑社
有暴虎。居神廟樹下。前後害民以百數。安
遊其村。居民皆早閉門。乃之樹下禪坐。須
臾虎負人至。見安驚喜跳伏。安乃爲説法
授戒。有頃而去。明旦居民見安。謂是神人。
相率禮敬。因改神廟立寺宇。請安居之。左
右田園並捨爲寺業。甞欲畫像須銅青慮
不可致。忽夢一人跪床前云。此下有銅鍾。
寤即堀之果得二鍾。取青成像。而以銅助
遠公鑄佛。後不知所終
闕公則。入廬山白蓮社。既逝。有同社人
至洛陽白馬寺。夜中爲公則修忌祭。忽一
時林木殿宇皆作金色。空中有聲曰。我是
*闕公則。祈生極樂國。今已得生矣。言訖
無所見
陸修靜。呉興人。蚤爲道士置館廬山。時遠
法師居東林。其處流泉匝寺下入於溪。毎
送客過此。輒有虎號鳴。因名虎溪。後送客
未甞過。獨陶淵明與修靜至。語道契合不
覺過溪。因相與大笑。世傳爲三笑圖。宋泰
始三年羽化於京師。賜謚&T077350;寂。以故居爲
雲笈七籤本傳云。
元徽五年化
不入社諸賢傳
陶潜。字淵明亦字
元亮
晋大司馬侃之曾孫。少懷
高尚。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以爲實
録。初爲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絃歌爲
三徑之資。執事者聞之。以爲彭澤令。郡遣
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潜歎曰。吾不
能爲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郷里小人邪。解
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及宋受禪。自以晋
世宰輔之後。恥復屈身異代。居尋陽柴桑。
與周續之劉遺民並不應辟命。世號尋陽
三隱。甞言。夏月虚間高臥北窓之下清風颯
至。自謂羲皇上人。性不解音。畜素琴一張。
絃徽不具。毎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
識琴中趣。何勞絃上聲。甞往來廬山。使一
門生二兒舁籃輿以行。時遠法師與諸賢
結蓮社以書招淵明。淵明曰。若許飮則往。
許之遂造焉。忽攅眉而去。宋元嘉四年卒。世
號靖節先生
謝靈運。祖玄有功晋室。靈運爲康樂公主
孫。龔封康樂公。文章爲江左第一應爲江右
指金陵也
嘗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則去後齒。
尋山陟嶺必造幽峻。至廬山一見遠公。肅
然心伏。乃即寺築臺翻涅槃經。鑿池植白
蓮。時遠公諸賢同修淨土之業。因號白蓮
或云爲東
西二池
靈運甞求入社。遠公以其心
雜而止之
范甯。字武子。篤學多所通覽。時浮虚相扇。
儒雅日替。甯以其源始於王弼何晏二人之
罪深於桀紂。乃著論非之。累遷中書侍郎。
朝廷疑議輒諮訪之。出補豫章太守。大設
庠序起學臺。功用彌廣。刺史王凝之上言
抵罪。免官歸家。遠公招之入社。而甯竟不
能往
廬山法師碑
法師諱慧遠。本姓賈。雁門樓煩人。弱而好
學。年十二隨舅令狐氏遊學許洛。故少
爲書生。二十一欲度江就范宣子。於時王
路尚鯁。有志不遂。於關右遇釋道安。一面
定敬以爲眞吾師也。遂抽簪落髮求直道
場。沙門曇翼毎資以燈燭之費。安公曰。道士
誠知人。法師藉曠劫之神明。表今生之靈
智。道情深邃識鑒淵微。般若無生之津。道行
息心之觀。妙理與高悟倶徹。冥宗與深心
等至。安公歎曰。使道流東國者其在遠乎。
太元初。襄陽既沒。振錫南遊。考室廬阜結
宇傾岩。同契不命而景響。聞道誓期於霜雪。
自以年至耳順足不越山。桓氏以震主之
威力爲屈致。法師確然貞固辭以老疾。俄
而制使沙門盡敬王者。法師懼大法之將
淪。抗言萬乘。玄知不可強。俯而順焉。既道
漸中土。名流遐域。外國諸僧咸東向禮。非
夫道深徳廣。焉能使顯默同歸異域致敬。且
新經未表晋邦律藏歴年莫正。禪法甘露國
所未聞。實相宗本人有異説。法師深存廣
圖大援群生。乃命弟子迎請禪師。究尋經
本。踰歴葱嶺跨越沙漠。彌曠年稔並皆
歸還。既得傳譯備盡法教。是故心禪諸經
出自廬山幾乎百卷又以心本無二即色三
家之談不窮妙實。乃著法性論。理深辭婉
獨拔懷抱。羅什見論而歎曰。漢人未見新
經。便闇與理會若夫溫心善誘。發必遠。言
栖寄林嶺遊興能。徹雖復風雲屢由。而無
昭昧之情。俯仰塵化之域。遊神無生之門。
所謂言斯可發行斯可樂矣。自枕石漱流
始終一概。恬智交養三十餘載。春秋八十三。
命盡絶嶺。遺言露骸松林。同之草木。達生
神期既於此矣。古人云。道存人亡法師之謂。
凡我門徒。感風徽之緬邈。傷語晤之永滅。
敢以淺見揚徳金石。其辭曰。九流乖眞三
乘歸佛。道往絶迹慈還接物。孰是發蒙昭
我慧日。攝亂以定閑邪以律。妙法常存悠
悠莫往。若人乘生皎皎遠賞。鑒我鑒物知
狹知廣。息心空谷訓徒幽壤。秦皇雄惑蔽
理通情。王孫偏解滯死達生。夫子之悟屢
劫獨明。仰高契峻俯深懷清。惟清惟峻若
隔近絶。惟高惟深志崇智潔。昔在香積今
也明哲。嗣之有人實隆廢缺。揵度練數甘
露流津。律藏拂故法性増新。凡厥希道日
知好仁。景薄&MT01320;盡宗傾理湮。寒暑遞易悲欣
臯壤。秋蓬四轉春鴻五響。孤松獨秀徳音長
往。節有推遷情無遺想。元熙二年春二月
朔。康樂公謝靈運撰
廬山法師影堂碑
天之高哉。日星垂其曜。地之厚哉。山岳鎭
其維。禀兩間之氣。分五行之秀。而得預稱
於三才者。其爲人道之最靈者乎。至若邁
徳宏域融神慧境。焯迦維之絶照。挹甘露
之玄津。並名岳而永崇。晞扶桑而不息。則
慧遠法師其人也。法師雁門樓煩人。賈氏。釋
道安之門人。英姿雅韻清行素節。詳諸舊碑
及張氏傳。固以杳映前秀。鋪鑠令聞者矣。
灰心土骸。而神機天發。金口木舌。而法音
雷震。無取無舍。而律儀氷澈。不生不滅。
而禪性暉如。抱徳陽和。而浩類洗心。潜靈淵
照。而遠方翹首。修不共法。而恒軫大悲。熏
般若智。而富諸梵行。故能誘納衆善冷汰
群疑。萬流仰海而同歸。一雨施物而咸潤。
誠所謂阿摩勒果實從中生。分陀利華性非
外染之爲義也。自晋氏太元九年法師始
飛錫南嶺宅勝東林。世更七代年垂四百。
流風遺澤逮於今。而人知懷仰。故虎溪爲
釋氏龍門。廬阜即搢紳闕里也。皇唐貞元十
有一年。江州刺史憑翊嚴公士良。秉明徳以
分符。宣中和而述職。上賛緝熙之化。下臨
撃壤之人。以無爲爲政。政克用乂。巡穡外
野指途中林。敷衽禪關式瞻遺像。喟然歎
曰。斯名也。寒暑不能易其芳。斯徳也。江海
無以臻其極。彼瑣行纖節尚崇植楹廡。正
位居室。豈尊美若茲。而寓形在壁。乃與寺
之上首熙怡律師。圖建勝宇用昭眞相。旌
美樹善。二謀同心。説徒勒工。成之匪石。
繍甍雲聳睟容景彰。觀至道者。存妙像於
境中。味微言者。得玄珠於意表。豈止惠義
懾英姿而雨汗。仲堪仰素風而心醉哉。故
非夫遠公之至徳。不能譯聖文服秀民。
非夫嚴公之澈識。不能立清祀揚妙範。
篆芳金石。敬賛二美。乃爲之銘曰。椊靈純
綸。寔惟至人。含徳擒曜。昇陽發春。道光海
域。幽遯岳濱。六髦棄黻。八士辭巾。縁徂物
謝。跡留事往。百憶神遊。恒沙化廣。昭昭遐
一。冷冷末響。慧日凝暉。白雲翹想。曠哉明
牧。仰味芳風。思覿遺像。求之列墉。爰建棟
宇。式是道宗。旌休垂美。地廣山崇。唐大中
八年七月望日。隴西李演撰。三綱徒衆立
東林影堂六事
法師事迹誠多矣。學者鮮能發其義。使世
不昭昭知先賢之徳。予竊閔之。予讀高僧
傳蓮社記及九江新舊録。最愛法師六事。
謂可以勸也。乃引而釋之。列之影堂以示
來者。陸修靜異教者。而與語必過溪。是不
以人而棄其言也。陶淵明湎於酒。而招之
令入社。蓋簡小節而取其達也。跋陀高僧
異説被擯。而反延譽之。蓋重有道而矯嫉
賢也。謝靈運以心雜不取。而果歿於刑。蓋
識其器而知其終也。盧循欲叛而執手求
舊。蓋自信於義也。桓玄振威而抗對不屈。
蓋自固於節也。凡人之情。莫不畏威而苟
合。忘義而避嫌。好名而昧實。黨勢而欺
孤。飾行而惡累。自是而非人。孰有道爲世
師。肯進異學之人。乎。孰有徳爲人尊。肯交
醉郷之徒乎。孰有自屈己學禮斥逐之客
而推其爲大賢乎。孰有蚤明風鑒拒盛名
之士。而識其不令終乎。孰有不避禍患
睦故舊而信其義乎信伸同上
自信同
孰有不懼威
武抗僣逆而全其節乎。此故法師徳量宏
大。獨出於古今之人者矣。若其扶荷至教
張皇聖道。垂裕於天人之際者。非蒙所能
盡之。其聖與。其賢與。偉乎哉大塊噫氣。六
合生風。公之大名也。遊龍翔鳳。下揖巣許
公之高道也。四海秋色神山中聳。公之風儀
也。白雲丹壑玉樹璚草。公之棲處也。蒙後
公而生。雖慕且恨。敬瞻遺像。超然遐思。願
以弊文書於屋壁。大宋慶歴元年仲春。鐔津
沙門契嵩書
佛祖統紀卷第二十



佛祖統紀卷第二十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淨土立教志第十二之二
往生高僧傳
  晋嘉祥慧虔法師 宋江陵曇鑑法師 宋
江陵道海法師 宋淮南曇泓法師 宋東
轅道廣法師 宋弘農道光法師 宋交趾
曇和法師 齊高座慧進法師 梁廬山道
珍法師 北魏壁谷曇鸞法師 北齊洛陽慧
光法師 北齊晋原法琳法師 北齊鄴都僧
柔法師 北周長沙慧命法師法音法
師附
 北周
多寶僧崖法師 隋廬山智舜法師 隋河
東智通法師 隋麻谷眞慧法師 隋南岳
慧思禪師 隋天台智顗禪師 隋枝江慧
成禪師 隋仙城慧命禪師 隋章安灌頂
禪師 隋瓦官法喜禪師 隋天台等觀禪
師 隋碧&T023311;法俊禪師 隋開覺道喩法師
隋汾陽壽洪法師 隋國清法智法師 唐
博野善胄法師 唐揚都法祥法師 唐興善
明瞻法師 唐壁谷道綽法師道撫法
師附
 唐魏
州道昂法師 唐虎丘智琰法師 唐蒲州
神素法師 唐浚儀功逈法師 唐并州惟
岸法師僧童
 唐江陵法持禪師 唐慈愍慧
日三藏 唐成都雄俊法師 唐并州僧衒
法師 唐悟眞啓芳法師 唐悟眞圓果法
師 唐襄陽辯才法師 唐重林自覺法師
唐丹丘懷玉法師 唐虎丘齊翰法師 唐
呉都神皓法師 唐西河僧藏法師 唐泰
山大行法師 唐荊州惟恭法師 唐臨淄
善道法師 唐長安寶相法師 唐鄭州智
欽禪師 唐終南法順法師 唐千福懷
感法師 唐會昌徳美法師 石晋扶風志
通法師 宋錢唐紹岩法師 宋永興守眞
法師 宋慈光晤恩法師 宋寶雲義通法
師 宋法智知禮法師 宋慈雲遵式法師
宋興國有基法師 宋神照本如法師 宋
廣慈慧才法師 宋淨慧思義法師 宋辯
才元淨法師 宋淨住從雅法師 宋仙潭
若愚法師則章法
師附
 宋慈行智深法師 宋神
悟處謙法師 宋樝菴有嚴法師 宋明智
中立法師 宋桐江擇瑛法師 宋淨住思
照法師 宋一行宗利法師 宋慧覺齊玉
法師 宋憲章仲閔法師 宋霅川瑩珂法
師 宋超果靈照法師 宋四明可久法師
開元久
法華
 宋淨慈宗本禪師 宋大通善本禪
師 宋靈芝元照律師 宋會稽道言律師
宋長蘆宗&T049418;禪師 宋化城惟月律師 宋
靈芝思敏律師 宋明慶行詵律師 宋化
度法持律師 宋延壽慧亨律師 宋七寶
用欽律師 宋會稽妙生律師 宋錢唐惟
渥法師 宋報恩仲明法師 宋淨光冲益
法師 宋雷峯法宗法師 宋阮社睎湛法
師 宋淨住曇懿法師 宋法安太微法師
宋法安思聰法師 宋木訥了義首座 宋
資聖慧誠法師 宋南岳祖南法師 宋廣
壽法因法師 宋智涌了然法師 宋眞教
智仙法師 宋北關思淨法師喩彌
 宋假石
如湛法師 宋西山思梵法師 宋寂光淨
觀法師 宋法慧利先法師 宋普靜師安
法師弘華
 宋覺華如寶法師 宋永壽顯超
法師 宋千歩有開法師 宋興福道生法
師 宋嘉會若觀法師 宋龍泉覃異法師
宋祇園智印法師 宋湖心元肇律師 
宋極樂戒度律師 宋圓辯道琛法*師 宋
牧菴有明法師 宋慈室妙雲法*師 宋雪
溪晞顏首*座 宋南湖了宣行人 宋南湖
善榮行人 宋明心祖輝法師 宋塔山如
鑑法師 宋福源祖新法師
  往生高尼傳 宋道場法盛法師 宋丹陽
道爰法師 宋金陵法藏法師 唐積善淨
眞法師長安 唐廬山悟性法師 宋錢唐
能奉法師 宋四明慧安法師
  往生雜衆傳 隋汶水二沙彌 宋雍州童行
師賛 宋錢唐童行曇遠 宋會稽大善童
行 宋仁和倪道者
往生公卿傳
  唐太傅白居易 唐觀察使韋文晋 石晋
翰林學士張抗翁兒
 宋少師鍾離瑾母任夫
人附
宋朝請鍾離景融瑾之
 宋崇道鍾離松附景
宋主客楊傑 宋侍郎馬亮 宋朝奉馬玗
亮之子妻
王氏附
 宋宣義馬永逸玗之
 宋宣義胡
闉 宋朝散葛繁 宋侍郎王古 宋司諫
江公望 宋朝散王衷 宋助教張迪 宋
通判賈純仁 宋縣令梅汝能 宋給事中
馮檝 宋侍郎呉秉信 宋丞相錢象祖 
宋司士王仲回 宋處士庾詵 宋龍舒王
日休 宋居士房翥 宋儒士孫抃 宋居
士王闐 宋居士孫忠 宋學論&MT00807;定國 
宋晝錦樓汾
往生士庶傳
  隋恒州宋滿 梁東平高浩象 唐法忍山
老人 唐榮陽鄭牧卿 唐長安張元祥 
唐長安李知遙 唐京口元子平 宋天台
左伸 宋武林范儼 宋錢唐沈銓妻施
氏附
 宋
錢唐孫良 宋仙潭姚約景懿法
師附
 宋松江梅
福 宋霅川胡暠 宋會稽唐世良 宋錢
唐陸偉 宋會稽李彦通 宋錢唐陸浚 
宋上虞馮珉 宋潭州黄打鐵 宋四明計
打鐵 宋嘉興徐六公 宋臨安沈三郎
往生女倫傳
  隋文帝皇后 宋荊王夫人王氏侍妾
 宋馬
朝奉妻王氏見馬
玗傳
 宋呂都官妻呉氏 宋
武林縣君蔡氏 宋陳承宣夫人馮氏 宋
王朝請妻陸氏 宋欽成后姪朱氏 宋周
寺簿妻樓氏 畫錦樓君妻周氏 宋松江
秦氏 宋錢唐鄭氏 宋錢唐于佛子 宋
四明黄氏 宋錢唐袁氏 宋錢唐陳媼
宋武林王氏 宋四明孫氏 宋上虞胡長
婆 宋安吉王氏 宋錢唐盛氏 宋錢唐
沈氏 宋長安姚婆 宋汾陽約山婆 宋
汾陽裴氏 宋汾陽溫氏妻 宋醴泉孟氏
宋汾陽梁氏 宋念佛道者陳氏&T049418;
師母
 宋呉
興陳氏 宋會稽胡氏 宋錢唐孫氏 宋
仁和郭氏 宋太平周行婆 宋錢唐龔氏
侍妾于
氏附
 宋嘉禾鍾婆 宋潮山黄婆 宋霅
川朱氏 宋四明淨心女 宋嘉禾周氏
宋常熟陶氏 宋四明項氏 宋慈溪沈氏
  往生惡輩傳 唐長安京姓屠業 唐長安張
鍾馗殺雞 唐長安張善和殺牛 宋會稽金
漁捕 宋仁和呉瓊屠酤
  往生禽魚傳 唐裴氏鸚鵡 宋長沙鸜鵒 
宋觀師鸜鵒 宋劉成魚
本朝飛山戒珠。始集往生傳。厥後侍郎王
古。加以續傳。南渡以來錢唐陸師壽。又増
續之。四明默容海印復爲續於後。凡二儒
二釋。繼成此書。今並刪削繋文。獨著平
時念佛臨終往生之驗。俾修淨業者有所
慕焉
往生續遺
  隋江都慧海法師
往生高僧傳
慧虔。晋末居廬山。見遠公徳業之盛。歎曰。
吾人也彼人也。乃之山陰嘉祥寺。聚徒講
經。謂衆曰。願乘講導用奉彌陀。後五年
知時已至。乃曰。華開見佛即其時矣。其夕
有尼淨嚴。假寐之頃。見觀音勢至與百千
衆從空而下。嚴問大士何所之。曰嘉祥迎
虔公耳。虔亦預感勝相。以告弟子。奄然長
往。異香經旬不歇
曇鑑。宋時居江陵。定中感佛以水灑面。曰
滌汝塵垢清汝心念。一夕念佛歩廊。及旦
趺坐而化。同時江陵道海。淮南曇泓。東轅道
廣。弘農道光。臨終皆見金臺來迎之相
曇弘。南適交趾誦觀經不記數。於山崦
聚薪焚身。得舍利數百。人見弘身金色乘
金鹿向西去
慧進。齊永明初。於揚州高座寺。發願誦法
華。用嚴淨土執卷病生。乃復造經百部以
悔宿障。部帙既滿病亦隨愈。聞空中聲曰。
汝事已辦汝願已遂。欲生淨土非汝而誰。
一日無病念佛而化
道珍。梁天監中寓廬山。慕遠法師。標心淨
土。異時夢中見十人舟艫浮海。問何往。曰
適安養國。珍曰。願得隨往。答曰。一日之修
功超永劫。子未誦彌陀經。未曾浴僧。何可
求往。珍乃大設沐浴專誦彌陀經。後二年
有捧銀臺至者。曰以法師之功當得金
臺。柰何始心猶豫。故止此耳。珍曰。苟見佛
之基有漸奚必金臺。後亡之夕。所居山崖烈
火千炬。郷民大驚。旦則知珍遷化
曇鸞。初爲術學就陶隱居得仙經。還洛
下遇菩提流支。問曰。佛道有長生乎。支笑
曰。長生不死吾佛道也。即授以觀經曰。能
解此則三界無復生。六道無復轉。師承其
語遂焚毀仙經。晝夜專誦觀經修三福業。
觀想九品。北魏主嘉之號神鸞。勅住汾州
玄中寺。一夕正持誦。見梵僧入室。謂曰。吾
龍樹也。以汝有淨土之念。故來見汝。鸞曰。
何以教我。僧曰。已去不可及。未來未可
追。見在今何在。白駒難與回。言訖不見。鸞
即令弟子同音唱佛。西向瞑目而化
慧光。北齊時居洛陽著華嚴涅槃十地等
疏。妙盡權實之旨。一日有疾見天衆來迎。
光曰。我所願歸安養耳。已而淨土化佛充
滿虚空。光曰。唯願我佛攝受遂我本願。即彈
指謦欬。言氣倶盡
法琳。晋原人。常誦觀經輒見一僧大身在
前。北齊建武二年感疾。見寶樹下一佛二大
士像坐蓮華上。琳大慰喜。夜半聞鍾聲。衆
就視之。即席而化
僧柔。學方等諸經。齊文宣詔至鄴下。柔唯
以淨業爲懷。亡之日見化佛千數。室内外
聞異香。西望敬禮即時遷神
慧命。北周長沙人。十五誦法華。纔七日終
一部。與法音爲淨土友。一夕携手月下相
顧笑曰。時至不行爲貪生。西方有期吾其
去矣。音曰。寧不俟我十日。命竪兩指曰過
此不可也。越二日果終。衆見天人下降奇香
異樂或唱善哉。後十日音亦亡。祥瑞悉與命

僧崖。北周益州多寶寺發心燒五指。萬人擁
觀。謂弟子曰。我去後好共養病患醜陋人。
此皆佛菩薩權化也。坐亡之時衆見寶華紛
紛。師披納執錫口唱佛號與數十僧乘空
而去
智舜。入廬山踵遠公淨業。講觀經才終。
即示病。見鸚鵡孔雀念佛念法皆微妙聲。
告弟子曰。我今日往生矣。既而果遷化。時
隋大業初
智通。隋河東人。常誦先賢讃佛偈三十首。毎
六時對像引聲高唱。季曲凄切聞者悲之。大
業七年。與門人頂蓋同聲念佛忽見光明
勝異寶幢華幔。謂蓋曰。吾生淨土克在今
夕。即坐亡於懺堂。衆見樓閣千重排空而
去。猶雲霧然
眞慧。隋大業初居蒲坂麻谷。餌黄精絶
立。築淨地設四柱寶幢以奉三聖。毎依
像作觀。挺身整念必肅肅然。一夕謂弟子
曰。今見蓮華載開載合將承吾足。頃之聞
鍾。天香西來異光驟發。已而慧亡
慧思。陳時來居南岳。專誦法華。嘗夢阿彌
陀佛彌勒佛與之説法。夏竟受歳豁然大
悟法華三昧所未聞經。不疑自解。後將順
世。即集門學連日説法。端坐唱佛來也。
即合掌而逝
智顗。居天台。初往大蘇山禮思禪師。思曰。
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縁所追今復來矣。乃
授法華三昧三七日法。誦經至是眞精進是
名眞法供養如來。豁然見靈山一席儼然未
散。後於石城石像前將示寂。令唱無量壽
佛及觀經首題合掌讃曰。四十八願莊嚴淨
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
悔。尚得往生。況戒定熏修。行道力故。實不
唐捐。又曰。吾諸師友。侍從觀音皆來迎我。
言訖加趺。唱三寶名。如入三昧
慧成。居枝江誦阿彌陀經修西方觀。三十
年常坐不臥。毎入定見淨土蓮臺寶樹。臨
終之夕。人有夢成乘蓮華上隱隱西沒
慧命。天台仙城人。臨終誡門人。精進淨行。
衆忽見阿彌陀佛領衆來迎師隨佛後向
西而去
灌頂。章安人。臨終示疾。室有異香。因誡誨
弟子畢。忽起合掌。稱阿彌陀佛二大士名。
奄然而化
法喜。常行方等禮懺。有一雉來責命。神人
斥之曰。法師當往生淨土。豈償汝命。後於
病中發願。以一生所修行業回向淨土。至
心念佛。即見佛菩薩衆來迎。端坐而化
等觀。居天台常誦法華。一夕澡浴而西趺
坐。念佛菩薩及智者名。復説三觀法門。言
畢而終
法俊。住碧&T023311;寺。行法華三昧。即獲悟入。示
滅之日。仙樂盈空天香亘野。衆見凌空西
向而去
道喩。居開覺寺念阿彌陀佛。日夜不廢。造
其像僅三寸。後於定中見佛。謂曰。汝造我
像何小。喩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訖見
像身遍滿虚空。告曰。汝且回本國香湯沐
浴。明星出時我來迎汝。至時感化佛來迎。
光明滿室
壽洪。汾陽人。常念往西方。將亡見兜率天
童子來迎。師曰。我心期西往不生天上。即
令衆念佛。遽云佛從西來矣。言訖而化
法智。居國清寺一心念佛。常感觀音勢至
來下光映其身。謂所親曰。吾生淨土有
日矣。誰能具食餞我。衆爲具之。食訖無他
異。衆疑其侮。宿房以候之。夜未央忽安坐
床上。念佛而化。有金光自西來。江上漁人
誤謂天曉已上並
隋時
善胄。博野人。勤篤淨業。常見佛大士像放
光照身。一夕疾中倏起合掌。祝曰。佛以四
十八願攝我有情。必冀此時如佛本願。已
而告衆曰。佛光照我所願無失。言訖而亡」
法祥。住楊都大興國寺。三十年修安養之
業。凡有饒益必用回向。因在疾弟子聞師
稱佛聲甚厲。又見房西壁有光若鏡。現淨
土境相。頻伽鼓翼。祥倏然而化
明瞻。晩歳克志安養。或譏其遲暮。瞻曰。十
念功成猶得見佛。吾何慮焉。後因疾於興
善寺具齋別道俗。時僕射房元齡杜如晦。皆
會焉。日過午整威儀。遽曰。佛來矣。二大士
亦至。竦身合掌而化
道綽。入壁谷玄中寺曇鸞之舊居也。專志念
佛。日以七萬遍爲度。勸并汾人念佛。或以
豆記所度者及萬斛。四月八日集道俗爲
如來生朝慶會。俄見鸞空中乘七寶船謂
綽曰。汝淨土堂宇以成。衆復見化佛菩薩飄
飄在空。皆忻仰歎異。同志道撫者毎相見必
指淨土爲會。綽亡三日。撫聞之曰。吾常
期先行。今乃在後。吾加一息之功。見佛可
追矣。即於像前叩頭陳露。退就其座而

道昂。平時修淨土業。一日升高座誡飭徒
衆。遽揖曰。彼天衆何雜沓而來。天道由來非
吾願。若淨土相迎即聞命矣。因瞑目久之
曰。阿彌陀佛光明照我。諸化菩薩又來會
此。於是捧爐叩首陳慶。忽爐墜而化
智琰。居武丘。集僧俗修淨業觀想。毎月一
集五百餘人。後於病中見梵僧手執寶瓶。
前謂之曰。吾無邊光也。却後淨土所稱功徳
寶王乃我爾。琰與寺衆論曰。無邊光勢至大
士。功徳寶王其成佛之號也。我其西歸乎。其
夕竟亡
神素。居蒲州講阿毘曇成實論。願早登安
養。後病中令弟子讀觀經。靜坐而聽。既
畢唱佛大士號。始終數番。至中夜安坐而

功逈浚儀人。行普賢懺。身不倚者三十年。
一日普賢來乘六牙象。地皆銀色。晩年專講
法華。毎至藥草喩品天輒降雨。又撰佛地
論疏。願回所詮之益得生淨土。疏成五色
異光照其室。逈曰。得於此時乘光見佛願
足矣。乃繋念西想。不食而化
惟岸。并州人。常修十六觀門。曾因出觀見
觀音勢至現於空中。岸頂禮雨涙曰。幸由
肉眼得覩聖容。所恨世無傳焉。倏有二
人稱善畫。聖相既就人亦倶失。乃謂弟子
曰。吾西行其時也。有從我者乎。一小童曰
惟師之命。即往白父母。歸寺沐浴。至像前
趺坐而化。岸撫其背曰。汝何先吾而行。即
令弟子助聲念佛。仰目西顧寂然無聲
法持江寧人。見黄梅忍禪師悟心要。繼牛
頭祖位。常繋念淨土俯仰不違。將終戒弟
子露骸松下。令禽獸食我血肉起淨土因。
弟子如其旨。見神幡數十西來遶山。幡出
異光以燭其室
慧日。汎舶南海至天竺諸國。訪善知識。問
何國何方有樂無苦。何法何行速得見佛。
天竺三藏皆讃淨土。日聞喜躍。至健陀羅國
山有觀音像。祈請者或現身。日絶食七日
畢命爲請。七日之夜觀音於空中現紫金
相長丈餘。手摩日頂曰。汝欲傳法利人。
又願生極樂國。當如汝志。開元七年東歸
達長安。進佛眞容梵夾。帝旌其徳賜號慈
愍三藏著淨土文行於世。天寶七年將終。
見蓮華在前状如日輪
雄俊。成都人善講説。得財幣必非法而用。
又罷僧入軍。尋因逃難復入僧中。衆多畏
避之。俊聞經云十念佛滅八十億劫重罪。
喜曰。頼有此耳。自後當造罪口輒念佛。然
若存而亡。猶伶倫之爲戲。一夕暴亡。冥王
曰。誤追汝也。然汝積惡多矣。宜略經塗炭。
即令牛頭驅入地獄。俊大呼曰。十念阿彌陀
佛。能滅八十億劫重罪。況我未臻五逆十
惡。又多念佛豈當至此。獄卒不敢凌逼。即
以其語報王。王召至。謂曰。汝念佛本無深
信。可且回世上更厲初心。俊屢以語人。時
謂之地獄漏網。俊乃入西山專意念佛。後
四年同輩訪之。俊喜曰。汝親見知當言雄
俊以念佛力得生淨土。毋以爲地獄漏網
人也。語頃即坐脱
僧衒。并州人。初念慈氏期生内院。年九十
遇綽禪師聞淨土之法。始回心焉。早暮禮
佛千拜念佛萬聲。三年有疾。謂弟子曰。阿
彌陀佛授我香衣。觀音勢至示我寶手。吾其
去矣。既終七日異香不散。時啓芳圓果二師
目撃斯事。乃於悟眞寺觀音像前。折楊枝
置像手。誓曰。芳等若於淨土有縁。當使七
日不萎。至期枝益茂。芳果慶抃。晝夜觀念
不捨。數月忽覺臨七寶池入大寶帳。見佛
及二大士坐寶華臺光明輝映。芳果前作禮。
告之曰。汝念我名皆生我國。又見寶
幡珠網。有梵僧御寶車中。謂曰。吾法藏也。
故來迎汝。芳果忽覺乘車前邁。又聞釋迦
佛文殊菩薩以梵音聲稱讃淨土。寶殿之中
有寶階三道。第一道純是白衣。第二道僧俗
相半。第三道唯是僧輩。佛指謂芳曰。此皆閻
浮提念佛之人得生此土也。後五日二人
無病忽聞鍾聲。芳果曰。鍾聲我輩事也。當
時倶即化去
辯才。襄陽人。潜修淨土之業。二十年未嘗
説。獨與護戎任公善。謂之曰。才必生淨土。
期在十年後。令弟子報任公曰。向所期
已及矣。任公及門。才曰。吾其去矣。趺坐而
化。衆聞仙樂西來異香散滿
自覺。居平山重林院。爲鬼神講説者三年。
屢有祥感。嘗發四十八願。因觀音大悲接
見阿彌陀佛。乃率衆建刹鑄大悲像四十
九尺。俯伏像前陳其願曰。聖相已就梵宇
已成。願承聖力早登安養。夜中忽見金色
祥光二道。佛及菩薩左右隨之。佛垂手按
覺首曰。守願勿易利物爲先。寶池生處
終當如願。後十一年見大神雲中出半身。
謂之曰。安養之期已至。即於像前加趺而

懷玉。丹丘人。觀想淨土將四十年。日課佛
名五萬。誦淨土諸經通三百萬。一日見西
方聖衆有&T016254;銀臺而至。師曰。如我本望必
得金臺。言發而臺隱。師彌加精苦。三七日
後。向人復來曰。法師已得上品生。忽異光照
室。越三日書偈曰。清淨皎潔無塵垢。蓮華
化生爲父母。我經十劫修道來。出示閻浮
厭衆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離娑婆歸淨
土。弟子見佛菩薩共御金臺西下迎玉而

齊翰。居武丘。入流水念佛道場。一念之頃
即見淨土境相。忽作歌曰。流水動兮波漣
漪芙蕖輝映兮寶光隨。乘光西邁兮偕者誰。
初師十年在疾。弟子問曰。和上舍生何乃抱
病。師曰。必謝之軀雖聖未免。即回瞻聖像
而亡
神皓。於呉郡結道俗爲西方社。有不能
遺塵累者。引退之。時以爲旃檀林中常才
自枯。後示疾。謂弟子曰。淨土聖相已現。吾
今夕必往生。乃澡身易衣端坐而化。香氣滿

僧藏。西河人。夏月在草間餧蚊。念阿彌陀
佛二十年許。飮食行坐志在安養。忽於病
中見化佛光照其身。次日謂侍者曰。吾適
瞑目正在淨土。諸上善人散華召我。乃整
西向而化
大行。入泰山行普賢懺三年。感大士現身。
晩歳入藏室陳意隨手取卷得彌陀經。乃
日夜誦詠。至三七日覩流離地上佛及二大
士現身其前。僖宗聞其事。詔入内賜號常
精進菩薩。封開國公。後一年流離地復現。即
日右脇而終。異香旬日不散。肉體不壞
惟恭。荊州人。常事酒博。暫暇則誦經祈
生安養。同寺靈巋。跡頗類之。荊人嘲之曰。
靈巋作盡業。惟恭繼其跡。地獄千萬重。莫
厭排頭入。恭聞之曰。我佛閔我造惡。拔我
塗炭。豈有地獄之入。一日恭病。巋出寺有
所往。逢少年七人。手執樂器。如寺之樂器
状。曰我來自西方。惟恭上人寺何在。巋指
之即於懷出金瓶。取蓮華如拳漸開。葉葉
出異光。望寺而馳。巋大驚不敢回顧。次日
回寺則恭已夕亡。巋因感悟。卒守名節爲
高徳云
善道。臨淄人。入大藏信手探卷。得觀無量
壽佛經。乃專修十六妙觀。及往廬山觀遠
公遺跡。豁然増思。後遁跡終南。修般舟三
昧數載。覩寶閣瑤池宛然在目。復往晋陽。
從綽禪師授無量壽經。入定七日。綽請觀
所生處。道報曰。師當懺悔三罪。方可往生。
師嘗安佛像在簷牖下。自處深房。此一罪
也。當於佛前懺。又嘗役使出家人。此二罪
也。當於四方僧前懺。又因造屋多損蟲
命。此三罪也。當於一切衆生前懺。綽靜思
往咎洗心悔謝久之。道因定出。謂綽曰。師
罪滅矣。後有白光來照之時。是往生相也。
道行化京師。歸者如市。忽微疾。即掩室怡
然而逝。異香天樂向西而隱
寶相。居長安六時禮懺者三十年。夜誦彌
陀經七過。佛號六萬聲。後忽見佛大士衆自
西來迎。囑諸徒曰。念佛爲業西方相待
智欽。專習禪業。又禮一萬五千佛名一百
遍。後於鄭州阿育王塔所燒一臂。願生淨
土。弟子僧護夜半見庭前光照異常。因問。
何人秉炬。凡三問。空中聲云。來迎欽禪師
耳。護急推窓觀之。即見佛身光明幡華寶
蓋騰空飛下。欽應時化去
法順。杜氏。毎遊歴郡國勸念阿彌陀佛。著
五悔文讃詠淨土。弟子至五臺見老人。謂
曰。文殊今住終南山。杜順和上是也。歸則
順亡
懷感。居長安千福寺念佛三年。見佛金色
玉豪。得入三昧。乃製決疑論七卷。臨終見
佛來迎。合掌而化
徳美。於會昌寺西院造懺悔堂。年別般舟
一夏不坐。或止口過三年不言。或行不輕
通禮七衆。或節衣食四分除二。或去世想
專念西方。口誦彌陀終於命盡。後於一時
入室稱佛。倏然而化已上並
唐時
志通遊天台見智者淨土儀。欣然會心。嘗
至招手岩因陳大願。念阿彌陀佛四十八
願。誦已投身岩下。若有神人捧之於樹。乃
復整心登岩曰餘生可厭大願已發惟海衆
菩薩同相接引。再投而下。適在蒙茸草上。久
之復蘇。寺衆舁歸。身心無損。後遊越之法
華山。一夕見白鶴孔雀行列西下蓮華開合
光相現前。乃起禮佛趺坐而化石晋
紹岩。居錢唐湖心寺專誦法華。期滿萬部
得生淨土。一旦有蓮華生於陸地。岩誓焚
身供養西方三聖。呉越王俶力勸止之。又
往投身曹娥江中。如有物扶其足。漁者救
之得不溺呉越王於寶塔寺建淨土院以
居之。一旦見蓮華光照其身。越三日欣然
坐化
守眞。永興人。講起信論法界觀。常於中夜
輪結無量壽佛往生祕密印。至天將曉自
覺身登淨土。擧目見佛。自俯伏像前。念
曰。四十八願能度我者。乃持香華入殿供
養。就座而化
晤恩。姑蘇人。住慈光講法華諸經。後於井
中見白光出。乃絶食念佛。越三日見梵僧
捧鑪三遶之曰。吾灌頂也。以汝所修同我
之志。故從淨土來迎。次日恩升座説止觀
指歸。即座面西而化。衆聞空中絲竹之音。依
俙西去
義通高麗人。居四明寶雲。敷揚教觀幾二
十年。常呼人爲郷人。有問其故。曰吾以淨
土爲故郷。諸人皆當往生。皆吾郷中人也。
後右脇念佛而化
知禮。號法智。居南湖述妙宗鈔。釋天台觀
經疏。大彰觀心觀佛之旨。曾於毎歳二月望
日。建念佛施戒會。動逾萬人。又撰融心解。
明一心三觀。顯四淨土之義。後於歳旦建
光明懺。至五日召大衆説法。驟稱佛號數
百聲。奄然坐逝
遵式。初居天台東山。遍行四種三昧。後住
四明寶雲。結緇素專修淨業。作誓生西方
記。及居天竺靈山。於寺東建日觀菴。爲
送想西方之法。依無量壽經述往生淨土
懺儀。爲杭守馬亮述淨土行願法門往生略
傳。後居草堂示疾。弟子問所歸。對以寂光
淨土。至夜奄然坐逝
有基。學於寶雲。住太平興國寺。一日示疾。
爲弟子廣談圓旨。衆忽見西方現光空中
奏樂。師曰。阿彌陀佛與二大士親至於此。
即右脇西向而化。門人夢阿彌陀佛授記爲
超壯如來。或夢師坐青蓮華執如意對佛
説法者。法智歎曰。臥病談玄臨終見佛。是
可敬也
本如號神照。住東山承天三十年。講經之
餘。集百人修法華懺。一年。與郡守章郇公
結白蓮社。一日升座説法。與衆訣別。江上
漁人見雲端有僧西去。明年啓塔尊容如
生。有蓮華産於塔前
慧才號廣慈。晩居雷峯塔。課佛不輟。忽夢
入一處若宮室者。人告之曰。淨土中品是
汝所生。復見一殿勝麗殊絶。人曰。上品之
生。以待淨慈本禪師也。才臨終果書偈。面
西趺坐而化
思義號淨慧住靈山二十三年。退居草堂。
一日別衆而逝。衆念誦。久之忽復省曰。適
隨觀音大士行見金色沙門長身垂臂。謂
我曰。汝報縁未盡。過七日當遣迎。至期
趺坐而化。瘞龕之日有赤雲垂布。向西而

元淨號辯才。住上竺謝去居南山龍井。焚
指供佛。左三右二。專修淨土觀。臨終告其
友道潜曰。吾西方業成。後七日去矣。至期
右脇吉祥而逝
從雅。學於天竺海月。誦法華經五藏。彌陀
經十藏。金剛經四藏。毎字三拜禮法華三
過。自餘誦經禮拜無虚日。誓生安養。主客
楊傑述安樂國讃三十首。以贈之此文並用天
台十疑論中

後於四月八日面西趺坐而化。空中奏樂
室内聞香
若愚。居霅川仙潭學於辯才。歸覺海建無
量壽閣。勸道俗四季開會念佛。凡三十年。
將順世。夢神人告曰。汝同學則章得普賢行
願三昧已生淨土。彼正待汝。師乃沐浴更
衣命衆諷十六觀經。端坐默聽畢。忽云淨土
現前吾當行矣。遽書偈而化。本是無家可
得歸。雲邊有路許誰知。溪光搖落西山月。
正是仙潭夢斷時。又於半月前書一頌云。
空裏千華羅網。夢中七寶蓮池。踏得西歸路
穩。更無一點狐疑
智深號慈行。學於海月。歸嘉禾開長堂供。
二十年專志念佛。常以淨業化人。得往生
顯驗者甚衆。一日示疾。客至問安。談論如
常。時客方出門。師即遷化。人見紫雲向西
而沒
處謙繼神照住白蓮。一夕會弟子設香華
諷普賢觀經阿彌陀經。端坐稱讃淨土功徳。
復告衆曰。吾得無生。日用有年矣。今以無
生而生淨土。如入禪定奄然而化
有嚴。受業天台靈鷲。依神照傳教。晩居
樝菴專事淨業。作懷安養故郷詩四篇。爲
時所傳。居山十年。夢池中大蓮華天樂四
列。乃作餞歸淨土詩。後七日加趺而化。塔上
有光如月。三夕乃隱
中立號明智。居南湖常以淨業誘人。其徒
介然創十六觀堂。爲東州之冠。實師勉之
也。一夕謂侍者曰。今聞異香。吾意甚適。即
召觀堂行人倶集。含笑言曰。吾往生期至。
即面西坐逝
擇瑛。桐江人。依經論辨專雜二修。以示往
生之易。又述淨土修證義二卷行於世。今
人稱阿彌陀佛眞金色一偈。即師所撰也。一
夕有疾。面西凭几念佛而化
思照。受業錢唐淨住。刺血書法華經一字
一禮。如是十過。誦十六觀經五藏。彌陀經
十藏。法華一千部。禮華嚴梵網淨土七經
等。凡二百七十卷。毎夜四更即起念佛。懈怠
之人聞聲悚愧。又於月二十三日。率道俗
繋念三聖。常及千衆。終師之世凡三十年。
一夕語其徒曰。夜夢佛金身丈六。豈非往
生有兆乎。乃日請七僧以助念佛。至七日
晩涌身合掌厲聲念佛趺坐結印而化
宗利受業會稽天華。修法華懺三載。夢亡
母謝曰。荷汝懺功已生善道。期滿見普賢
從空而過。復謁大智律師増受戒法。忽夢
律師吐白珠令呑之。嘗神遊淨土。見寶池
蓮華行樹之相。尋詣新城碧沼。修念佛三
昧者十年。後入道味山築菴名一相。越十
五年。謂弟子曰。吾見白蓮華遍滿空中。三
日復曰。佛來矣。即書偈曰。吾年九十頭雪
白。世上應無百年客。一相道人歸去來。金
臺坐斷乾坤窄。奄然而化
齊玉號慧覺。初於霅川寶藏建淨土會。念
佛者如蟻之衆。後住上竺夜半頂彌陀像。
行道念佛。一日謂首座曰。床前多寶塔現。
非吾願也。所欲見則阿彌陀佛也。可爲我
集僧念佛。座鳴鍾繋念。將百餘人。頃之曰。
今已見佛。即瞑目端坐而逝
仲閔。所著教義憲章集。三衢人。受業於祥
符。升師子座見銀臺西方而至。師曰。吾一
生解第一義。誓取金臺。今乃若此。即座而

瑩珂。受業霅川瑤山。遍參教席禪門。以疾
歸受業。酒炙無所擇。竊念戒業有闕。恐
從流轉令同住取戒珠師所編淨土往生
傳。對床讀之。凡讀一傳爲一首肯。既而擇
一室面西設禪椅。不食念佛三日。夢佛大
士謂之曰。汝尚有壽十年。且當自勉。珂白
佛曰。設有百年閻浮濁惡易失正念。所願
早升安養承事衆聖。佛曰。汝志若此。後三
日當來迎。至期令衆誦彌陀經。師曰。佛大
衆皆至矣。遂寂然而化
靈照。住華亭超果。毎歳開淨土會七日。道
俗常二萬人。夢中見三聖。跪問之曰。靈照
一生期生安養可果願不。觀音指之曰。淨
土不遠有願即生。一日臥疾。謂侍者曰。吾
往生有期矣。即面西趺坐而化
可久。居四明開化。常誦法華。因坐化。三日
復蘇。語淨土事與十六觀境不異。見蓮華
臺皆標合生者姓名。一紫金臺標云。大宋
成都廣教院熏法華當生此中。次一金臺云。
明州久法華生此。又一金臺云。明州孫十二
居士合生此中。又銀臺標云。明州徐道姑
當生此中。語訖復逝。五年徐道姑亡。異香
滿室。二十年孫居士化。天樂盈空。感一郡
人皆來送葬
宗本。初參天衣懷禪師有契悟。後住淨慈。
奉詔入住東京慧林。召對延和殿。密修淨
土之業。臨終安坐而逝。雷峯才法師。神遊淨
土見一殿殊麗。人曰。以待淨慈本禪師。又
資福羲師。至慧林禮足施金而去。人詰之。
答曰。吾定中見金蓮華。人言以俟慧林本禪
師。又小蓮華無數。稱是以待受度人。或有
萎者。云是退墮之人也
善本。試華嚴經得度。自淨慈詔住法雲。
賜號大通。後歸杭州象塢專修淨業。有僧
定中見方丈彌陀佛示金色身。一日告門
人曰。止有三日在。至期趺坐面西而化
元照。住靈芝弘律學。尤屬意淨業。一日會
弟子諷觀經及普賢行願品。加趺而化。西湖
漁人皆聞空中樂聲
道言。會稽人。靈芝之高弟。專修淨業。臨終
數日前見二神人長丈餘。報言。何不繋念。
於是大集道俗念佛三晝夜。將畢自升座説
法爲衆懺悔。至曉即座而化
&T049418;。住長蘆作蓮華勝會録。勸人預名念
佛。忽夢白衣士謂曰。欲入公彌陀會。師秉
筆問其名。曰普慧。書已復云。家兄亦告上
名。問何名。曰普賢。言訖遂隱。師以聖賢幽
賛。乃更以二大士居其首。師述勸修淨土
頌。有云。三界炎炎如火聚。道人未是安身
處。蓮池勝友待多時收拾身心好歸去。目
想心存望聖儀。直須念念勿生疑。它年淨
土花開處。記取娑婆念佛時。此頌最在人
蓮花勝會録文。及淨土頌。十
六觀頌。並見所著葦江集
住普會時。迎母
居方丈東室勸念佛。臨終前一日。師夢母謂
曰。我見尼師十餘人來召。師曰。此往生之祥

惟月。居諸墍化城。明律學修淨業。一日有
異僧來迎。後二日微疾。急呼同住道寧曰。
今見阿彌陀佛。可高八尺駐立空中。言訖
而化
思敏。依靈芝増受戒法。專心淨業。二十年。
一日偶疾。請衆諷觀經者半月三日見化
佛滿室。臨終念佛聲出衆外。酷暑留龕七
日不變。異香郁然
行詵。誦四分戒本三日通徹。學律於大智。
住明慶二十年。偶寢疾。即設像命徒繋念
數日。忽起索三衣。自唱彌陀經。厲聲念佛。
加趺而化
法持。居化度寺修彌陀懺三年。燼二指
増受戒法。造西方三聖像。誦觀經彌陀經
如意輪呪。願促閻浮之壽蚤生安樂之邦。
一日小疾。哭慟懇告願垂接引。念佛之聲聞
於百歩。忽見佛身丈六立於池上。即自言
曰。我已得中品生。端坐面西而化
慧亨。居武林延壽號清照。依靈芝習律。
專修淨業殆六十年。毎接對賓朋必以念
佛爲勸。建寶閣立三聖像最稱殊特。貴官
江自任毎敬師。忽夢寶座從空而下云。是清
照律師當升此座。社友孫居士報。師乍違
即在家作印而化。師往炷香。回謂其徒曰。
孫君已往吾亦當行。即請衆念佛。復云。彌
陀口口稱。白豪念念想。持此不退心。決定
生安養。即端坐脱去
用欽。居錢唐七寶院。依大智學律。聞其
示衆曰。生弘毘尼死歸安養。出家爲道能
事斯畢。即標心淨土一志不退。日課佛至
三萬。嘗神遊淨土。見佛大士種種異相。謂
侍者曰。吾明日西行矣。即集衆念佛。黎明
合掌西望。加趺而化
妙生。會稽人。習律學日踐淨土之業。與大
通本禪師居潮山象塢。共明此道。一夕會
門人諷彌陀經。就榻端坐。取臨終香焚之
合掌迎顧嗒然而化
惟渥。錢唐人。杜門謝事閲大藏三過。華嚴
法華諸經計之總二萬卷。晩年誦彌陀經
二十藏。一夕偶疾。西向端坐。作印而化
仲明。居山陰報恩。素無戒檢。偶因感疾。
謂同學道寧曰。我今心識散亂何藥可治。
寧云。但隨息念佛爲上藥。明即依法念之。
至七日力已困。寧又令想目前佛像。久之忽
見二菩薩。次又見佛迎接。瞑目而化
冲益。居錢唐淨光。刺血書淨土七經。復金
書法華。刻西方三聖像。依止觀坐禪法念
阿彌陀佛。一日感疾不服藥。拈香對佛懺
悔。請大衆助念佛。諷彌陀經。至西方世
界。奄然而化
法宗。依雷峯廣慈學教。用止觀行法修大
悲懺至九載。然五指供佛。毎月率四十八
僧。同修淨土懺。久之夢佛菩薩來迎。後三
日合掌西望而逝
晞湛。山陰人。少爲儒生。忍厭世出家。與瑩
行人於阮社同建無量壽佛殿。專修淨業。
坐不背西。久之常見三聖相。一夕面西誦
經。正坐作印而化
曇懿。居錢唐淨住。以醫爲業。晩年禮法華
經修念佛三昧。以平時所積供佛齋僧造
像設浴。如是二十年。後微疾不服藥。請
利行人七僧念佛以助往生。次日見蓮華其
大如屋。又一日梵僧到床問訊。夜半衆聞念
佛聲低。泊然長往
太微。兒時投錢唐法安法師。初授彌陀經
便能背誦。及受具願局門念佛。爲不退僧。
常縱歩後山。忽聞划舡笛。豁然開悟。因蓄
一笛以自嬉。有凌監簿者。亦修淨業。稱微
爲淨土郷長。一日叩門曰。淨土郷長弟相見
微曰。明旦可相見於淨土。今日誦佛正冗
耳。翌朝人怪其不赴粥往視之。見笛鉢禪
椅先已焚却。加趺地上而化
思聰。居錢唐法安日。誦蓮經二部。餘刻念
佛未甞談及世事。忽謂弟子曰。夜來見佛
菩薩同來接引。弟子曰。恐是魔境不可便
隨。聰曰。終時胸間有蓮華可驗。越二夕命
聲磬念佛喜曰。佛來矣。即奄然而化視胸前
一掌許有文。紅潤若開敷蓮華之状
了義號木訥。鍾離少師之曾孫。十五擧進士。
過金陵見保寧璣公聞法開悟。即從剃落
隨所至處扁曰昨夢。念念西方未甞間斷。
祥公赴黄蘗挽其偕行。一夕祥夢。師來別
云。西歸矣復見佛菩薩授以金臺。越三日
炷香宴坐含笑而化。甞詣五臺忽覺。隨衆
菩薩後行道。有紫綬金章二人從其後。師
詰其名。一僧引至殿旁觀玉牌金書王古葛
繁二名字
慧誠居錢唐資聖。誦金剛經禮西方佛。甞
神遊淨土親覩佛容。潜於山岫積薪爲龕
入中念佛。縱火自焚。祖南居南岳刺血書
阿彌陀經五百卷。金剛經一百卷。法華經十
部。終二十七年。皆用血書。常時念佛期生
安養。末年血乾骨立。念佛之聲不絶。一日
至方丈相對無別語。即坐而化眉間迸出
舍利。隨取隨生
法因。住四明廣壽。三十年冥心淨業。偶在
疾。集衆諷觀經稱佛號者三夕。謂門人
曰。吾將行矣。或請留偈。爲之書曰。我與彌
陀本無二。二與不二並皆離。我今如此見
彌陀。感應道交難思議。挺身端坐結印而

了然號智涌。住白蓮二十四年。夢兩龍戲
空中一化爲神人。袖出書曰。師七日當行。
既寤集衆説法。大書曰。因念佛力得生樂
國。凡汝諸人可不自勉。即沐浴更衣。集衆
誦阿彌陀經。至西方世界。倏然而化。能仁
行人。皆聞天樂之音。祥光上屬天表
智仙號眞教。住白蓮講道十三年。西向十
念歴十二時未嘗廢。一夕微疾。請觀堂行
人誦彌陀經。卷未終而坐脱。能仁行人。皆
聞衆樂和鳴。黎明始知師亡
思淨。居錢唐北關。姓喩。常誦觀經念佛不
輟。善畫佛必先靜室觀想。一日畫丈六彌
陀佛。先見佛光。遂悟筆法之妙。人因號喩
彌陀。建藍院名妙行。飯雲水終其身三
百萬人。忽靜默端坐。心想西方。越七日臨終
索香供佛。加趺而化。異香經旬
如湛。試法華得度。遍歴教席。住烏鎭塔
院。日誦蓮經二部。佛號二萬聲。一夕念佛
端坐而化。所著教義號假名集
思梵。居西山。星者謂之曰。六月望師其終
乎。師曰。造物焉能制修道之人。汝言六月
亡。我且八月往。至期沐浴。坐龕中。集衆端
坐而化
淨觀居嘉禾寂光菴。修淨土懺法十餘年。
謂弟子曰。我後月二十七日當去。至兩日
前見紅華。次日黄華滿室。皆有化生孩兒。
仙帶結束。及期入龕坐。命衆誦經念佛。頃
之即脱去
利先。居新城法慧。日誦法華課呪念佛。
至中夜其聲哀切。仰訴娑婆極苦。願佛早
垂接引得遂往生。如是十年。晩歳屢感祥
夢。忽示疾。命衆念佛。西向凝望端坐而

師安。受業烏鎭普靜。通華嚴宗旨。修彌陀
懺觀想淨土二十年。昕夕不廢。一生多病。
臨終忽精爽。謂弟子曰。佛菩薩已降。吾將
行矣。即端坐而化
如寶。受業霅川覺華。因聞自昔珍禪師夢設
浴往生事。遂發心。開長堂浴二十年。及建
立佛像願求往生。年八十一。請衆啜茶言
別。遽聞鐘鳴一聲。衆皆驚異。即向西加趺
合掌凝望而化
顯超博州人。親授金總持三藏穢迹持呪之
法濟病解寃。計所得施利五萬緡。入永壽
常住。後病中見佛菩薩前迎蓮花遍滿技樂
雜奏。弟子皆告留法師住世救苦。淨土變相
漸漸隱沒。乃復住十五年行呪救人。一日天
樂異香佛及衆聖如前迎接。即面西加趺而

有開。居霅川千歩寺。專修淨業旦暮不忘。
於歳旦請衆念佛諷經。至西方世界。即瞑
目長逝
道生。居常熟興福。造丈六彌陀像。得縣令
梅汝能。施財籹采。即集衆諷經念佛。陳白
慟哭。辭佛歸臥房。書偈坐亡
若觀。居烏鎭嘉會。結十萬人念佛。人各十
萬聲期。先得生者次第汲引。師誦法華光明
二經日滿百部。二十年中誦滿六十萬部。
誓與群生莊嚴淨業。一日空相來訪相陪齋
食。忽索筆書偈。趺坐而化
覃異。居餘姚龍泉。誦法華五千部。普賢行
法彌陀經各萬卷。靜室禮佛不舍晝夜。忽
微疾。集衆告曰。吾安養有期。即面西累足
而逝
智印居霅川祇園。常想念淨土旦夜無間。
病中集衆諷彌陀經。甫畢加趺合掌而化
元肇。四明陸氏。文章陸佃之族。蚤歳習律
閲大藏。誦蓮經萬部。又刺血書蓮經一部
律宗諸疏三部。建炎四年金虜破四明。師時
住湖心。虜逼之北行至南徐謂左右曰。
吾將西歸矣。即聞笙歌之聲一時軍民咸
見師西望念佛而化
戒度。習律受業棲心。晩住餘姚極樂。病中
作遺書別士夫道舊。命衆誦觀經。至法身
觀。厲聲念佛加趺而化
道琛號圓辯。爲南湖八世祖。於彌陀懺宴
坐中見法智尊者。於法華懺中見普賢放
光。毎月二十三日建淨業會以爲常課。道
俗倶至。一日示疾。願平日一豪之善囘向
淨土。集衆諷觀經不絶七日。謂首座曰。
吾已見佛身聞異香。乃沐浴更衣書偈曰。
唯心淨土本無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復
令諷安樂行。至深入禪定見十方佛。嗒然
而化
有朋號牧菴。住南湖。一日坐青玉軒。請行
人諷觀經。至眞法身觀。復令大衆唱佛。留
偈坐亡
妙雲。四明楊氏。號慈室。自南湖退處溪口
呉氏菴。一旦沐浴趺坐。謂侍人曰。吾有瓣
香藏之三十年矣。擬臨終焚之用報佛恩。
今正其時。及香光正熾起。白佛陳意。就座
而化
晞顏字聖徒。四明人。一生不肯住山。晩年
居桃源厲氏菴。專心念佛十餘年。嘗扁小
軒曰憶佛。作偈有云。隨波逐浪去翩翩。
彈指聲中七十年。豈不向來知憶佛。欲從
老去更加鞭。自憐憶佛暮年深。除佛無能
寫我心。誰道萬金。爲客好。終非一飯在家
林。臨終沐浴更衣。端坐念佛而化
了宣。四明寶林肄業。入南湖光嚴堂閲大
藏。預法華期懺二十七年。與榮行人最相
善。一日詣榮室默坐。榮問之。師曰。西歸有
期難忘道義。冀公淨土重會耳。榮喜曰。正
所幸願。忽示疾。請衆諷彌陀經。念佛之際
端坐書偈曰。性相忘情一三無寄。息風不
行摩訶息利。合掌而化。炎暑停龕七日。顏
色紅潤口角有微涎。觀者以帊裛之。異香
噴人。士庶聞之傾城來裛。香涎愈滋闍維
之處。舍利無算
善榮。四明小溪周氏。入南湖觀室十六年。
閲藏經修期懺。金書法華楞嚴淨名圓覺
光明諸經。造彌陀像。遇法會則拈施。自畫
水墨觀音。求者便與。宣公亡後。三年忽取經
像分施親故。請衆諷普賢行法經彌陀經。
念佛聲中加趺而化。時以爲赴宣公淨土之
約。弟子海印高行似之
祖輝。居四明郡城佛閣。逢人但云。阿彌陀
佛説也。説不得。人竟以説不得和上目之。
鄞尉王用亨夫婦。事之甚至。一日到其家
告別云。我明日行矣。及諸檀倶會。即入龕
端坐。求甘瓜啖盡一枚。念佛而化
如鑑。四明塔山兩閲大藏。長誦蓮經。專志
念佛。晝夜不懈。晩年菴居。忽示疾。請隣菴
諸僧。繋念面西。加趺含笑而化
祖新。受業四明福源布衣糲食爲行清苦。
去寺不遠有大姓方氏。以菴延之。乃於福
源創淨土院造像栽蓮。月三八集道俗繋
念。一日往別方丈曰。二月十五日將西歸。
特來拜辭。枯腸欲得索麺一椀。主人如其
欲。食訖竟往淨土院像前禮云。祖新將行。
奉別尊像。即歸菴集衆念佛。遽出衆問訊
曰。祖新已拜辭如來尊像。已拜別福源方
丈。今別衆道友。十五日畢定歸去。願諸仁
者。勤心念佛蚤得相會。即趺坐念佛。遽云佛
已至此合掌而化
佛祖統紀卷第二十



佛祖統紀卷第二十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淨土立教志第十二之
往生高尼傳
法盛。居金陵道場寺習十六觀想。一夕禮
像。遇病假寐。見大士乘雜華雲出寶色
光前來相迎。時諸尼欵門問疾。咸見光明
迸溢。盛曰。佛及菩薩放光度我。言竟而

道爰。丹陽人。先於諸寺造大像七軀。務極
精麗。又冶金銅造無量壽佛像。忽於眉
間放大光明。地皆金色。像與爰記曰。汝舍
此身必生我國。即於像前端坐而化
法藏。居金陵勤志念佛。夜間見佛菩薩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