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歴代三寶紀 (No. 2034_ 費長房撰 ) in Vol. 49

[First] [Prev+100] [Prev]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衆生未然三界經一卷
有衆生三世作惡經一卷
人民疫疾受三歸經一卷出阿
信人者生五種過患經一卷
四大色身生厭離經一卷
以金貢太山贖罪經一卷世注入
疑録
右一百三十二部合一百四十二卷。惠帝世。
沙門釋法炬出。初炬共法立同出。立死炬又
自出。多出大部與立所出。毎相參合廣略異
耳。僧祐録全不載。既見舊別諸録。依聚繼之。
庶知有據以考正僞焉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二卷第二出與安法欽所譯三
卷者大同小異。見竺道
祖雜
十善十惡經一卷見竺道祖
晋世雜録
逝童子經一卷第三出。亦名長者制經。亦直云制經
亦云菩薩逝經亦直云逝經五本大同
爲異
殊耳
善生子經一卷三出與竺法護竺難提尸迦羅越
向拜經大同小異。見支敏度及竺
道祖
右四經合五卷。惠帝永寧年中。沙門支法度
出。總見寶唱録
度世品經六卷
如來祕密藏經二卷一名大方廣如來性起微密
藏經。亦直云如來性起
阿耨達龍王經二卷
方等陀羅尼經一卷  寶嚴經一卷
五福徳經一卷亦直云
五福經
明相續解脱地波羅蜜經一卷
弟子學有三輩經一卷或云三品
弟子經
右八經合一十五卷。呉別二録並直單注。元
康年中出。不顯譯人。詳覽群録未見指的。所
以別件猶殊失譯
歴代三寶紀卷第六譯經
西晋




歴代三寶紀卷第七譯經
東晋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東晋録者。宣帝曾孫。瑯瑘武王後。恭王瑾之
子。名睿字景文。初生之晨内有神光一室盡
明。白毛生於目角之左。眼有精曜&T030414;睇眄
煒如也。累官使持節安東將軍都督楊州諸
軍事左丞相。懷愍敗後百官分離。或走江南。
或爲曜戮。長安失據帝幽平陽。江東于時忽
見五百群下勸睿宜稱晋王。統攝萬機以臨
億兆。愍帝崩後遂即居尊號。建武年因都建
業。避愍帝諱改爲建康。先太康二年呉舊將
管恭作亂。于時建業伍振筮之曰。暴已滅
矣。然更三十八年。楊州當有天子。至是果如
其言。又秦始皇世望氣者云。呉金陵山五百
年後當出天子。始皇忌焉。發兵因鑿金陵山
斷改稱秣陵。冀絶其王。自于正至睿五百
二十六年。有晋金行奄君四海。金陵之瑞其
在於斯時。又謠云。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爲龍。
永嘉喪亂天下淪覆。唯瑯瑘西陽汝南南頓
彭城等五王獲濟江表。而睿首基爲元帝矣。
將知受命上感天靈欲跨興圖下資地勢地
負其勢。始皇鑿之弗亡。天降其靈。劉曜殲而
莫盡。自元皇建武元年丁丑創都。至恭帝元
熙元年己未禪宋。其間一百四載。華戎道俗
二十七人。而所出經并舊失譯。合二百六十
三部。五百八十五卷。集爲東晋一十二主
建康録
  
沙門帛尸梨蜜多羅 三部一十一
卷經呪
沙門支道根    二部七卷
沙門康法邃    一部一十
卷經
沙門竺曇無蘭 百一十部一百一十二
卷經咒戒
沙門康道和    一部三卷
沙門迦留陀伽   一部一卷
沙門僧伽提婆   五部一百一十
七卷經論
沙門卑摩羅叉   二部五卷律
雜事
沙門曇摩     一部二卷
律要
沙門佛馱跋陀羅 一十五部一百一十五
卷經戒論
沙門釋法顯    六部二十四卷
經戒論傳
沙門祇多蜜 二十五部四十六
卷經
外國居士竺難提  二部三卷
沙門釋法力    一部一卷
沙門釋嵩公    三部三卷
沙門釋退公    一部一卷
沙門釋法勇    一部一卷
沙門釋慧遠   十四部三十五
卷論讃
沙門釋僧敷    一部一卷
沙門釋曇詵    二部六卷
注論
沙門支遁     七部七卷論
旨歸
沙門竺僧度    一部一卷
旨歸
沙門釋道祖    四部四卷
目録
沙門支敏度    一部一卷
都録
沙門康法暢    一部一卷
沙門竺法濟    一部一卷
沙門釋曇微    二部二卷論
旨歸
諸失譯經   五十三部五十
卷經咒

灌頂經九卷見雜
大孔雀王神呪經一卷竺道祖晋世
雜録及三藏記
孔雀王雜神呪經一卷亦見竺道祖録
譯未盡。及三藏記
右三部合一十一卷。元帝世。西域沙門帛尸
梨蜜多羅。晋言吉友。國王之子。當承世位
以國讓弟。暗軌太伯悟心内啓。遂爲沙門。天
姿高朗風神俊邁。直爾對之。便已卓然。出於
物表。況其聰辯言晤者乎。丞相王導一見而
奇之。以爲吾之徒也。由是顯名。導嘗謂蜜曰。
外國有君一人而已耳。蜜笑而答曰。若使貧
道如檀越爲。今日豈得歴遊至此。時人以爲
佳對。善持呪術所向皆驗。盛行建康。時人呼
爲高座法師。又授弟子覓暦高聲梵唄。傳響
迄今
阿閦佛制諸菩薩學成品經二卷太康年出。
第二譯與
支讖譯大
同小異
方等法華經五卷咸康元
年譯
右二經合七卷。成帝世。沙門支道根出。並
見竺道祖晋世雜録
譬喩經十卷舊録云正
譬喩經
右一*經合十卷。成帝世沙門康法邃。類集
衆經撰出此部。事甚要
義足經二卷呉録載亦
云異出
二百六十戒三部合異二卷太元六年六月二十
日於謝鎭西寺合僧
詳重校。見舊
録及寶唱録
三十七品經一卷太元十二年譯。
道安云出律經
賢劫千佛名經一卷上二經
僧祐録
八師經一卷  玉耶經一卷或云玉
耶女經
荷鵰阿那含經一卷舊録云。訶鵰
或作苛字
戒徳經一卷或云戒
徳香經
  七夢經一卷舊録云。阿
難七夢經
水沫所漂經一卷  比丘聽施經一卷
治禪法經一卷  蛇行法經一卷
阿含
暴象經一卷  群牛千頭經一卷
拘薩國烏王經一卷或有羅字。
出生經
夫婦經一卷出生
  犢牛經一卷或作
野雞經一卷出生
  驢駝經一卷
蟲狐鳥經一卷出生經。
或作烏字
孔雀經一卷出生
十善十惡經一卷呉録亦云異
出。第二出
五苦經一卷或云淨除罪蓋娯樂佛法經。或
云五道章句或云五苦章
自愛經一卷見舊録或自
愛不自愛經
阿難念彌勒經一卷或作
離字
國王不梨先泥十夢經一卷
摩天國王經一卷出六
度集
彌蓮經一卷見舊録。或彌蘭
彌連出六度集
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一卷
羅婆鳥爲鷹所捉經一卷羅婆晋
云半雉
寂志果經一卷  大魚事經一卷
見水世界經一卷出大
  新歳經一卷
佛見梵天頂經一卷  鼈獼猴經一卷出生
赤嘴烏喩經一卷  無吾我經一卷
戒相應經一卷  阿耨風經一卷阿耨風晋
言依次
阿難多洹羅云母經一卷
阿育王供養道場樹經一卷
採蓮華王經一卷或云採蓮王上
佛授決號妙華經
四天王案行世間經一卷
帝釋慈心戰勝經一卷
三十三天園觀經一卷出増一
比丘問佛釋提桓因因縁經一卷出雜
阿*含
天於修羅欲鬪戰經一卷出長
阿*含
天帝受戒經一卷
釋提桓因詣目連放光經一卷
梵天策數經一卷舊録云諸
天事經
諸天地經一卷異出
比丘浴遇天子放光經一卷





天神禁寶經一卷出義
足經
諸天問如來警戒不可思議經一卷出大
集經
罪業報應經一卷  救護身命經一卷
集修士行經一卷  勸行有證經一卷出雜
阿*含
禪思滿足經一卷出阿*含
第二譯
忠心正行經一卷出六集或云忠心經舊
録云大忠心經小忠心經
見正經一卷
大泥*梨經一卷別録載僧祐三藏
記云失譯無大字
佛爲比丘説大熱地獄經一卷
地獄衆生相害經一卷
十法成就惡業入地獄經一卷
衆生頂有鐵磨盛火熾然經一卷出雜
阿含
見一衆生擧體糞穢塗身經一卷出雜
阿含
鐵城泥*梨經一卷
梨經一卷或云中阿
含泥*梨經
目連見大身衆生然鐵纒身經一卷出雜
阿含
比丘成就五法入地獄經一卷出阿
學人意亂經一卷  &T042511;沙王五願經一卷
般泥洹時大迦葉赴佛經一卷或云摩
訶迦葉
五眼文經一卷
弟子命過經一卷異前吉友
所出者
孔雀王呪經一卷異前吉
*友譯者
龍王結願五龍神呪經一卷
摩尼羅亶神呪經一卷
龍王呪水浴經一卷  大神將軍呪經一卷
伊洹法願神呪經一卷
十八龍王神呪經一卷
摩尼羅亶神呪安摩經一卷  藥呪經一卷
大神母結誓呪經一卷  呪毒經一卷
持句神呪經一卷  麻油述呪經一卷
檀持羅麻油述神呪經一卷
七佛所結麻油述呪經一卷
解日厄神呪經一卷  呪水經一卷
嚫水經一卷  請雨呪經一卷
止雨呪經一卷  陀隣鉢呪經一卷
幻師跋陀神呪經一卷亦云
波陀
呪時氣病經一卷  呪小兒病經一卷
呪齒痛經一卷  呪眼痛經一卷
呪牙痛經一卷  六神名神呪經一卷
幻師阿鄒夷神呪經一卷
醫王惟婁延神呪經一卷或云阿難所問醫
王惟婁延神呪經
十誦比丘戒本一卷太元六年合僧純曇摩持竺僧
舒三家本以爲一卷見寶唱録
離欲優婆塞優婆具行二十二戒文

右一百一十部合一百一十二卷。孝武帝世。
西域沙門竺曇無蘭。晋言法正。於楊都謝鎭
西寺蘭取世要略大部出。唯二經是僧祐録
載。自餘雜見別録。雖並有正本既復別行。
故悉列之示有所據
益意經三卷第二
右一部合三卷。孝武帝世。沙門康道和太元
末譯。見竺道祖晋世雜録。朱士行漢録云二
卷。不顯譯人
十二遊經一卷第二出與
梁譯者小異
右一卷。孝武帝世。外國沙門迦留陀伽。晋言
永。太元十七年譯。見竺道祖晋世雜録及
寶唱録
中阿含經六十卷隆安元年十一月於東亭寺出。至二
年六月訖道祖筆受第二譯。與曇摩
難提譯者大不
同見道祖録
増一阿含經五十卷隆安元年正月出是第二譯。與
難提本小異。竺道祖筆受。或四
十二。或三十三。
定。見道祖及寶唱録
阿毘曇心論四卷太元十六年。在盧山
爲慧遠出道慈筆受
三法度論二卷太元十六年。於廬山出。別録云一
卷。與秦曇摩難提出者大同小異。或
直云三法度。或無
論字。或作經
教授比丘尼法一卷見別録
在廬山出
右五部合一百一十七卷。孝武及安帝世。罽
賓國三藏法師瞿曇僧伽提婆。晋言衆天。後
秦姚世渡江。先是廬山慧遠翹勤妙典。聞提
婆至止。請入廬嶽共出之。去華存實。今見
所傳蓋其文也。隆安末年春遊建康。晋朝王
公風流名士莫不造席。至冬爲衞軍將軍東
亭侯王珣。重出中増阿含等。集京都名徳釋
慧持等四十沙門詳共翻譯。來夏方訖。其在
江洛前後所出經論百餘萬言。皆妙得深旨
毘尼誦三卷是十誦。
後善誦
雜問律事二卷衆律要用並
見二秦録
右二部合五卷安帝世。罽賓國三藏律師卑
摩羅叉。晋言無垢眼。姚秦弘始八年至長安。
羅什去世。乃適壽春止石澗寺。律徒雲聚盛
闡毘尼。羅什所譯十誦有五十八卷。羅叉後
開爲六十一卷。改善誦爲毘尼誦。故今有兩
名。後之江陵出律雜事。道場慧觀筆受。盛行
於世。相傳迄今
衆律要用二卷人處不同。文亦
大異見別録
右一部二卷。安帝世隆安四年三月二日。沙
門釋僧遵等二十餘徳。於楊州尚書令王法
度精舍。請三藏律師曇摩晋言法善。譯出。
律事序具。卷首明佛法僧物互相交渉分齊。
差殊甚要。須善防護
華嚴經五十卷義熙十四年於道場寺出。至宋永初二
年方訖。或六十卷。見竺道祖晋世雜録
觀佛三昧經八卷一名觀佛三昧海經。見竺道
祖晋世雜録。或云宋世出
過去因果經四卷見別
新無量壽經二卷永初二年於道場
寺出。見寶唱録
磨多羅禪經二卷一名不淨觀經一
名修行道地經
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元熙二年於道場寺出。是
第二譯見道祖晋世雜録。
與法立出
者小異
文殊師利發願偈經一卷元熙二年於道場寺出
經後記其歳庚申。一本
無偈字。見
寶唱録
出生無量門持經一卷一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經
於廬山譯見竺道祖晋世雜
本業經一卷
新微密持經一卷隆安二年第二出。與呉世支謙所
大同小異。見竺道祖*晋世雜録
淨六波羅蜜經一卷
菩薩十住經一卷第三
僧祇律四十卷義熙十二年十一月共法顯譯。見
竺道祖晋世雜録別録。或三十卷
僧祇大比丘戒本一卷於道場寺譯。*第
二出。見寶唱録
方便心論一卷共法業出
見高僧傳
右一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安帝世。北天竺
國三藏禪師佛駄跋陀羅。晋言覺賢。於楊都
及廬山二處譯。沙門法業慧義慧嚴等詳共
筆受。高僧傳云。賢出泥洹及修行等一十五
部凡一百一十七卷。依寶唱録足無量壽及
戒本。部數雖滿尚少二卷未詳何經。來哲博
或希續繼。冀補遺漏庶滿法流焉
大般泥洹經六卷義熙十三年於謝司空公謝石道場
寺出。舊録云。覺賢出。寶雲筆受。
大本前分十卷大衆問
品。見道祖録。或十卷
方等泥洹經二卷見竺道祖
晋世雜録
雜藏經一卷與鬼問目連餓鬼報應目連説地獄
餓鬼因縁四本同是一經異出。見寶

僧祇尼戒本一卷共覺賢譯。是第二出。與
魏世柯迦羅出者小異
雜阿毘曇心論十三卷共覺賢譯。是第二譯。與
前秦僧伽跋澄出者大同
歴遊天竺記傳一卷
右六部合二十四卷。平陽沙門釋法顯。以安
帝隆安三年發趾長安。遊歴天竺遠尋靈跡。
求晋所無衆經律論。經渉諸國學梵書語。自
手抄寫前件梵本。從北之南。次師子國中有
佛齒。毎年三月。彼之國王預前十日。莊嚴白
象遣一貴重辯説智臣著王衣裳。象上撃鼓
大聲唱言。如來在世四十九年。説法度人無
量億數。衆生縁盡乃般泥洹。自爾已來一千
四百九十七載。世間長昏衆生可愍。却後十
日佛齒當出無畏精舍。可辦香華各來供養。
時正當晋義熙元年。顯還汎海達到楊都。於
道場寺譯經戒論。別傳備委所履歴云。計從
義熙元年太歳乙巳至今開皇十七年歳次丁
巳。便成一千六百八十一載矣
瓔珞經十二卷或十
四卷
  維摩詰經四卷第三
經四卷  大智度經四卷
已上四部二十四卷見南來
新録
如幻三昧經二卷第二出。與漢世支讖譯般若三昧
二卷本同名。及文句小異。見竺道
祖晋
雜録
  阿述達經一卷
無所悕望經一卷
普賢觀經一卷一名觀普賢菩薩
經。見道慧録
無極寶三昧經一卷第二
五蓋疑結失行經一卷第二出。與竺法
護出者大同小異
所欲致患經一卷第二出。
護公出小異
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一卷第二
法沒盡經一卷第二
  菩薩正齋經一卷第二
照明三昧經一卷第二
  分衞經一卷
威革長者六向拜經一卷一作威
華字
菩薩十住經一卷第二
  摩調王經一卷
指鬘經一卷或作指
髻經
  浮光經一卷或作乳
光經
彌勒所問本願經一卷  十地經一卷
寶女施經一卷
普門品經一卷第二出與法護出大同。
見道祖録及三藏記
右二十五部合四十六卷。西域沙門祇多蜜。
晋言訶*友譯。諸録盡云。祇多蜜晋世出。譯
名多同計不應虚。若非咸洛應是江南。未詳
何帝。一部見僧祐出三藏集記。已外並出雜
別諸録所載
大乘方便經二卷元熙二年譯。是第三出。與法
僧伽陀譯小異。與慧上菩薩所
問經同本別譯。
見始興録
請觀世音消伏毒害陀羅尼經一卷第二出見
法上録
威革長者六向拜經一卷晋宋間於廣州譯。是
三出。與法護多蜜六
向拜同。見始興
及寶唱等録
右三部合四卷。外國居士竺難提。晋言喜法。
上録云。晋世譯。未詳何帝年
無量壽至眞等正覺經一卷一名樂土經。
名極樂佛土經
右一經一卷。恭帝元熙元年二月。外國沙門
竺法力譯。是第六出。與支謙康僧鎧白延竺
法護鳩摩羅什等所出本大同文名少異。見
釋正度録
迦葉結集戒經一卷
&T042511;沙王五願經一卷亦名弗
沙王經
曰難經一卷即是越難經
後説事小異
右三*經合三卷。群録竝云晋末。不知何帝
年。沙門釋嵩公出或云高公。見趙録及始興
録載
迦葉禁戒經一卷一名摩訶比丘經。
一名眞僞沙門經
右一經一卷。晋末。未詳何帝年。云沙門釋
退公出。見始興録
佛開解梵志阿&T075586;經一卷
右一經一卷。晋末。未詳何帝*年。云沙門釋
法勇出。見趙録
大智論要略二十卷亦云釋
論要抄
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合三卷并羅
什答
阿毘曇心序一卷
妙法蓮華經序一卷
修行方便禪經序一卷
三法度序一卷  法性論一卷
明報應論一卷  釋三報論一卷
辯心識論一卷  不敬王者論一卷
沙門祖法論一卷
大智論序一卷王姚興
遙請述
  佛影讃一卷
十四部合三十五卷。孝武及安帝世。廬山
沙門釋慧遠述製。遠雁門人。姓賈氏。年二十
一遇釋道安。以爲眞吾師也。聽安講般若經。
乃曰。儒道九流皆糠粃耳。便投簪落&MT03252;。即
以綱維大法特爲己任。聞羅什入關。便遣書
通好曰。釋慧遠頓首。去歳得姚左軍書具承
徳。問仁者曩日殊域越自外境。于時音譯未
交聞風而悦。頃承懷寶來遊。則一日九馳徒
情欣雅味而無由造盡。寓目望途増其勞佇。
夫栴檀移植則異物同熏。摩尼吐曜則衆珍
自積。且滿願不專美於絶代。龍樹豈獨善於
前蹤。今往比景衣裁。願登高座爲著之。什
答書曰。鳩摩羅耆婆和南。既未言面又文辭
殊隔。導心之路不通。得意之縁&T075882;絶。傳驛來
況粗承風徳。比丘何必備聞。一途可以蔽
百經言。末後東方當有護法菩薩。勗哉仁者
善弘其事夫財有五備福戒博聞辯才深智。
兼之者道隆。未具者疑滯。仁者備之矣。所以
寄言通好。因譯傳心。豈其能盡。粗酬來意耳。
損所致比*景衣裁。欲令登法座時著。當如來
意。但人不稱物。以爲愧耳。今往常所用鍮石
雙口。澡灌可以備法物之數也。并遺偈一章

    既已捨染樂 心得善攝不
    若得不馳散 深入實相不
    畢竟空相中 其心無所樂
    若悦禪智慧 是法性無照
    虚誑等無實 亦非停心處
    仁者所得法 幸願示其要
遠重答以報偈一章曰
    本端竟何從 起滅有無際
    一微渉動境 成此頽山勢
    或想更相乘 觸理自生滯
    因縁雖無主 開途非一世
    時無悟宗匠 誰將握玄契
    來問尚悠悠 相與期暮歳
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説但言壽命長遠
而已。遠乃歎曰。佛是至極。至極則無變。無變
之理豈有窮耶。因著法性論曰。至極以不變
爲性。得性以體極爲宗。什見論而歎曰。邊國
人未見有經。便與理合。豈不妙哉。秦主姚興
欽遠徳風歎其才思。致書慇懃信餉連接。時
釋論新出。興送論并遺書令作論序。以貽後
學。遠名重隣國聲價若是。以智度論文句繁
廣初學難尋。刪略要綱爲二十卷。序致淵雅。
使夫學者有過半功。時桓玄西征殷仲堪。要
遠出山欲共相見。遠辭以疾。玄自入山左右
謂曰。昔殷仲堪入山禮遠願公勿敬。玄曰。何
有此理。仲堪本死人耳。玄入見遠。不覺致敬。
玄問。不敢毀傷何以剪削。遠答立身行道。玄
稱善。所懷不敢復言。乃説征討之意。遠不答。
玄又問。何以見願。遠云。願檀越安隱使彼亦
無他。玄出山謂左右曰。實乃生來未見斯人。
玄後欲沙汰衆僧。又使沙門行敬。遺書於遠
以決所疑遠答略云。袈裟非朝宗之服。鉢盂
豈廊廟之器。因著沙門不敬王者論有五篇。
文備在傳集。自是沙門得全方外之迹矣。及
玄西奔安帝東反。詔勞慇至。陳郡謝靈運負
才傲俗少所推崇。及一見遠肅然心服。遠内
通佛理外善群書。夫預學徒莫不依擬。遠住
廬阜三十餘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所著論
序佛影銘讃并詩書等。集爲十卷。五十餘
篇。見重於世。更不復委
神無形論一卷
右論一卷。元帝世。楊都瓦官寺沙門竺僧敷
撰。于時異學之徒咸謂。心神有形但妙於萬
物耳。隨其能言更相摧壓。邪正莫辯取捨靡
從。僧敷縁茲故著斯論。其論略云。有形便有
數。有數則有盡神既無盡。故知無形。時
辯之徒。雖紛紜交諍既見理有詣。則愜然信
服焉
維摩詰子注經五卷  窮通論一卷
右二部合六卷。廬山東林寺沙門釋曇詵撰。
詵即慧遠弟子。甚有才學
即色遊玄論一卷  辯三乘論一卷
曚論一卷  聖不辯知論一卷
本業經序一卷  本起四禪序一卷
道行旨歸一卷
右七部合七卷。哀帝世。沙門支遁撰。遁字道
林。幼而才拔善談名理。謝安王洽劉恢殷浩
許詢却超孫綽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
謝長遐袁彦伯等。並一代名流。皆著塵外之
狎。毎以山居爲得性之所。頻被勅召辭不獲
免。復出帝京。却超與親友書曰。道林法師神
理所通玄拔獨悟。數百年來紹明大法。令眞
理不絶一人而已。林在京師渉歴三載。迄還
山東上書告辭。其末後云不悟乾光曲曜猥
被蓬蓽頻奉明詔使詣上京。進退惟咎不知
所厝。自到天衢屢蒙引見。優遊賓禮策以微
言。毎愧才不拔滯理不拘新。不足對揚玄
模。允塞視聽。踧踖侍人。流汗位席。曩四翁赴
于木蕃魏。皆出處有由默語適會。今徳非
昔人動靜乖哀。遊魂禁省鼓言帝側。將
非據何能有爲。且歳月僶俛感若斯之歎。況
復同志索居綜習遼落。延首東顧孰能無懷。
上願陛下特蒙放遣歸之林薄。以鳥養焉。所
荷爲優。謹露板聞申其愚管。裹糧望路伏待
慈詔。詔即許焉。嘗有人遺遁馬。遁受而養之。
時或譏之。遁曰。貧道愛其神駿。聊復畜耳。復
有餉鶴者。遁謂鶴曰。爾既遠是沖天之物。
寧肯爲人耳目翫乎。遂即放之。有集十卷盛
行於世
毘曇旨歸一卷
右一卷。哀帝世。沙門竺僧度撰。度本姓王。名
晞字玄宗。東莞人。雖少出孤微而天姿秀發。
至年十六神情爽拔卓爾異人。性善溫和郷
隣所羨。獨居事母以孝節聞。登娉同郡楊徳
愼女乃衣冠。家族女字苕華。容貎端正。又善
墳史與度同年。初造婚時。即相然許。未及成
禮。苕華母亡。頃父又終。度母亦卒度見世代
無常。忽然感悟。即捨俗出家。改名僧度。抗迹
塵表避地遊學。苕華服畢。自惟有三從之義。
無獨立之道。乃與度書。謂髮膚不可毀傷。宗
祀不可頓廢。令其顧世教改遠志。曜翹爍之
姿。於盛明之世。遠休祖考之靈。近慰人情之
願。并贈詩五首。其一篇曰
大道自無窮。天地長且久。巨石故叵消。芥子
亦難數。人生一世間。飄若風過牖榮。華豈不
茂。日夕就凋朽。川上有餘吟。日斜思鼓嶽。清
音可娯耳。滋味可適口。羅紈可飾軀。華冠可
燿首。安事自剪削。耽空以害有。不道妾區區
但令君恤。後
度答書曰。夫事君以治一國。未若弘道以濟
萬邦。事親以成一家。未若弘道以濟三界。髮
膚不毀俗中之近言耳。但吾徳不及遠未能
兼被。以此爲愧。然積蕢成山。亦冀從微之
著也。且被袈裟振錫杖。飮清流詠般若。雖
公王之服。八珍之饍。鏗鏘之聲。煒曄之色。不
與易也。若能懸契則同期於泥洹矣。且人心
各異有若面焉。卿之不樂道。猶我之不慕俗
矣。楊氏長別離矣。萬世因縁於今絶矣。歳聿
云暮。時不我與。學道者當以日損爲志。處世
者當以及時爲務。卿年徳並茂。宜速有所慕。
莫以道士經心而坐失盛年也。又報詩五篇。
其一首曰
機運無停住。倏忽歳時過。巨石會當竭。芥子
誰云多。良由去不息。故令川上嗟。不聞榮啓
期。皓首發清歌。布衣可暖身。誰論飾綾羅。今
世雖云樂當奈後生何。罪福良由己。寧云己
恤他。度既志懷匪石不可迴轉。苕華感悟亦
起深信。度於是專精佛法講味群經。所以著
旨歸釋阿毘曇也
魏世録目一卷  呉世録目一卷
晋世雜録一卷  河西録目一卷
右四録經目合四卷。盧山東林寺釋慧遠弟
子沙門釋道流創撰。未就而流病卒。同學竺
道祖。因而成之。大行於世
經論都録一卷
右録一卷。成帝世。預章山沙門支敏度。總
校群經合古今目録。撰此都録
人物始義論一卷
右論一卷。成帝世。沙門康法暢作。暢常執麈
尾行。毎値名賓輒清談盡日。庾元規謂暢曰。
此麈尾何以常在。暢曰。廉者不求貪者不與。
故得常在
高逸沙門傳一卷
右傳一卷。孝武帝世。剡東御山沙門竺法濟

立本論九篇一卷  六識旨歸十二首一卷
右二卷。孝武帝世。荊州上明寺沙門釋曇
作。*微本釋道安弟子。常傳師化以講利物。
毎法輪一轉則白黒奔波。恒自惟顧解有所
從乃圖寫安。存念禮拜。於是江陵士女咸西
向致敬印手菩薩。或問法師道化何如和上。
*微曰。和上内行深淺未易可量。外縁所被多
諸神驗。在吾一渧寧比江海者乎
遺教三昧經二卷直云遺教
三昧法律經
未曾有因縁經二卷或直云未
曾有經
阿那含經二卷  那先經二卷或三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
三世三千佛名經一卷
千佛因縁經一卷  五十三佛名經一卷
八部佛名經一卷  十方佛名經一卷
賢劫千佛名經一卷唯有佛名。與曇無蘭所
出四諦經千佛名異
稱揚百七十佛名經一卷或直云百七
十佛名
南方佛名經一卷  滅罪徳福佛名經一卷
比丘諸禁律經一卷或無
經字
摩訶僧祇律比丘要集一卷或云僧祇部
隨用要集法
優波離問佛經一卷  沙彌威儀經一卷
比丘尼十戒經一卷  受十善戒經一卷
沙彌尼戒經一卷   賢者五福經一卷
賢者五戒經一卷或云賢者
威儀
優婆塞五戒經一卷  優婆塞威儀經一卷
波若得經一卷    觀世樓炭經一卷
本行六波羅蜜經一卷
定意三昧經一卷
般舟三昧念佛章經一卷
瑜伽三摩斯經一卷隋言修行略一名達磨多羅
禪法一名摩多羅菩薩撰禪
法*經
要集
禪定方便次第法經一卷
禪要呵欲經一卷
七萬二千神王護比丘呪經一卷
十二萬神王護比丘尼呪經一卷
三歸五戒帶佩護身呪經一卷
百結神王護身呪經一卷
宮宅神王守鎭左右呪經一卷
塚墓因縁四方神呪經一卷
伏魔封印大神呪經一卷
摩尼羅亶大神呪經一卷
召五方龍王攝疫毒神呪經一卷自七萬二千
神王已下。至
已上。並有灌頂
字。今總爲大灌頂經
梵天神策經一卷
普廣經一卷右二卷并藥師。今成一部。
合前爲大灌頂經凡十二卷
七佛所結麻油述呪一卷異出
七佛神呪一卷有結縷法
異出本
五龍呪毒經一卷
齲齒呪一卷或云咒蟲齒。
或云呪齒
陀羅尼章句經一卷
摩尼羅亶神王呪案摩經一卷或無
王字
七佛安宅神呪經一卷  安宅咒一卷
三歸五戒神王名一卷道安云竺法護經目有神
呪三卷。此神王名既入
其中即
非失譯
右五十三經合五十七卷。並是僧祐三藏集
記新集失譯。見有經本者。凡八百四十六
部。合八百九十五卷。已外散入諸代世録。所
餘附此爲晋下失源
歴代三寶紀卷第七譯經
東晋



歴代三寶紀卷第八譯經
秦姚秦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前後二秦*苻姚世録者。此等亦是權覇時君
弘法主也。自晋室渡江匈奴焚雒。伊&MT00266;涇渭
非復帝京。夫子有云。四夷交侵中國微矣。其
在斯乎。符健本氏武都人也。因二趙亂據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