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歴代三寶紀 (No. 2034_ 費長房撰 ) in Vol. 49

[First] [Prev+100] [Prev]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旨歸釋阿毘曇也
魏世録目一卷  呉世録目一卷
晋世雜録一卷  河西録目一卷
右四録經目合四卷。盧山東林寺釋慧遠弟
子沙門釋道流創撰。未就而流病卒。同學竺
道祖。因而成之。大行於世
經論都録一卷
右録一卷。成帝世。預章山沙門支敏度。總
校群經合古今目録。撰此都録
人物始義論一卷
右論一卷。成帝世。沙門康法暢作。暢常執麈
尾行。毎値名賓輒清談盡日。庾元規謂暢曰。
此麈尾何以常在。暢曰。廉者不求貪者不與。
故得常在
高逸沙門傳一卷
右傳一卷。孝武帝世。剡東御山沙門竺法濟

立本論九篇一卷  六識旨歸十二首一卷
右二卷。孝武帝世。荊州上明寺沙門釋曇
作。*微本釋道安弟子。常傳師化以講利物。
毎法輪一轉則白黒奔波。恒自惟顧解有所
從乃圖寫安。存念禮拜。於是江陵士女咸西
向致敬印手菩薩。或問法師道化何如和上。
*微曰。和上内行深淺未易可量。外縁所被多
諸神驗。在吾一渧寧比江海者乎
遺教三昧經二卷直云遺教
三昧法律經
未曾有因縁經二卷或直云未
曾有經
阿那含經二卷  那先經二卷或三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
三世三千佛名經一卷
千佛因縁經一卷  五十三佛名經一卷
八部佛名經一卷  十方佛名經一卷
賢劫千佛名經一卷唯有佛名。與曇無蘭所
出四諦經千佛名異
稱揚百七十佛名經一卷或直云百七
十佛名
南方佛名經一卷  滅罪徳福佛名經一卷
比丘諸禁律經一卷或無
經字
摩訶僧祇律比丘要集一卷或云僧祇部
隨用要集法
優波離問佛經一卷  沙彌威儀經一卷
比丘尼十戒經一卷  受十善戒經一卷
沙彌尼戒經一卷   賢者五福經一卷
賢者五戒經一卷或云賢者
威儀
優婆塞五戒經一卷  優婆塞威儀經一卷
波若得經一卷    觀世樓炭經一卷
本行六波羅蜜經一卷
定意三昧經一卷
般舟三昧念佛章經一卷
瑜伽三摩斯經一卷隋言修行略一名達磨多羅
禪法一名摩多羅菩薩撰禪
法*經
要集
禪定方便次第法經一卷
禪要呵欲經一卷
七萬二千神王護比丘呪經一卷
十二萬神王護比丘尼呪經一卷
三歸五戒帶佩護身呪經一卷
百結神王護身呪經一卷
宮宅神王守鎭左右呪經一卷
塚墓因縁四方神呪經一卷
伏魔封印大神呪經一卷
摩尼羅亶大神呪經一卷
召五方龍王攝疫毒神呪經一卷自七萬二千
神王已下。至
已上。並有灌頂
字。今總爲大灌頂經
梵天神策經一卷
普廣經一卷右二卷并藥師。今成一部。
合前爲大灌頂經凡十二卷
七佛所結麻油述呪一卷異出
七佛神呪一卷有結縷法
異出本
五龍呪毒經一卷
齲齒呪一卷或云咒蟲齒。
或云呪齒
陀羅尼章句經一卷
摩尼羅亶神王呪案摩經一卷或無
王字
七佛安宅神呪經一卷  安宅咒一卷
三歸五戒神王名一卷道安云竺法護經目有神
呪三卷。此神王名既入
其中即
非失譯
右五十三經合五十七卷。並是僧祐三藏集
記新集失譯。見有經本者。凡八百四十六
部。合八百九十五卷。已外散入諸代世録。所
餘附此爲晋下失源
歴代三寶紀卷第七譯經
東晋



歴代三寶紀卷第八譯經
秦姚秦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前後二秦*苻姚世録者。此等亦是權覇時君
弘法主也。自晋室渡江匈奴焚雒。伊&MT00266;涇渭
非復帝京。夫子有云。四夷交侵中國微矣。其
在斯乎。符健本氏武都人也。因二趙亂據
有關西。子孫乘機繼立稱帝。號秦都長安。
至第三主諱永固。生有神光從天屬地。銘見
其背曰草付臣。遂改符氏。永固立後十有六
年。時太史奏。有徳星見外國分野。當有聖人
入輔中國。得之者王。永固因求龜茲國鳩摩
羅什婆。襄陽彌天釋道安等。時安屬晋攻南
陽得安毎與同輦。詢訪政治兼敷釋典。征西
取什。而什未到。永固已薨。六主四十四年入
後秦。姚萇西戎羌。因時繼立。仍都長安。改爲
常安。至其子興弘始三年春。有樹連理生於
廟庭。逍遙一園葱悉變爲薤。咸稱嘉祥。應
有智人來入國瑞。冬什到。雍興加禮遇待以
國師。崇敬甚隆。大闡經論。震旦宣譯盛在此
朝。四方沙門雲奔湊集。先是長安自前漢廢
到符秦興。其間三百三十一載。曠絶朝市民
俗荒蕪。雖數伽藍歸信尠寡。三千徳僧同止
一處。共受姚秦天王供養。世稱大寺非是本
名。中構一堂權以草苫。即於其内及逍遙園
二處翻譯。法寶遠被瑞驗若茲。因立僧官俸
侍中袟。置兩都録緝五部僧。昭玄之興始自
此起魏末周初衢術稍整。大寺因爾成四伽
藍。草堂本名即爲一寺。草堂東常住寺。南
京兆王寺。京兆後改安定國寺。安定國西爲
大乘寺。邊安定左天街東畔八隅大井。
大寺之東厨供三千僧之甘泉也。子孫三
主三十二年。爲晋所滅。其地入魏。合二秦紀
七十六年。以後秦立一十二年。西秦乾歸方
滅符崇。依甲子推故相交入。起符健立皇始
元年。當晋穆帝永和十年甲寅之歳。至姚泓
永和二年。是晋安帝義熙十三年丁巳。國
歴編實六十四載。華戎釋種一十六人。合
出經論傳等一百六十四部。九百一十四卷。
總結以爲符姚二秦世録云爾
  
沙門曇摩持    二部二卷戒
本壇文
沙門釋慧常    一部一卷
戒本
沙門曇摩蜱    一部五卷
沙門鳩摩羅佛提  一部二卷
沙門曇摩難提   五部一百一十四
卷經集論
沙門僧伽跋澄   三部二十七
卷經
沙門僧伽提婆   三部六十卷阿
毘曇等
沙門釋道安  二十四部二十八卷
注解志録
  
沙門竺佛念  一十三部八十六
卷經論
沙門曇摩耶舍   二部二十一
阿毘曇
沙門弗若多羅   一部五十八
卷律
沙門鳩摩羅什 九十八部四百二十五
卷經論傳
沙門佛馱耶舍   四部六十九卷
經律戒
沙門釋僧肇    四部四卷
沙門釋僧叡    一部一卷
録目
沙門釋道恒    一部一卷

十誦比丘戒本一卷
教授比丘二歳壇文一卷僧純於龜茲國得
佛念執文譯語。慧
詳筆受。
見寶唱録
右二部合二卷。晋簡文世。西域三藏律師曇
摩持。秦言法慧。共竺佛念於長安譯。慧
筆受
比丘尼大戒本一卷
右一卷。晋簡文帝世。律師釋慧常共曇摩持
竺佛念等。於長安譯。録乃不載。所出部
討應多是十誦戒本
摩訶鉢羅般若波羅蜜經五卷建元十八年譯或
七卷見僧叡二秦
右一經五卷。晋孝武帝世。天竺三藏沙門曇
摩蜱。秦言法愛。執大品梵本。竺佛念譯爲秦
文。亦云長安品。從所出處爲名。是外國經

四阿含暮抄經二卷建元十
四年出
右一經二卷。晋孝武帝世。西域三藏沙門鳩
摩羅佛提。秦言童覺。於鄴寺譯。佛提執梵本。
竺佛念佛護等譯爲秦文。沙門僧導曇救僧
叡等筆受
中阿含經五十九卷建元二十一年出。出第一譯。
竺佛念筆受。見竺道祖晋世雜
増一阿含經五十卷建元二十年四月一日。爲秦武
威太守趙文業出。是第一譯。沙
門慧嵩竺佛念等筆受。見僧
叡二秦録僧祐及寶唱並載
阿育王太子壞目因縁經一卷亦云王子法益壞
目因縁經。建初
二年二月八日。於安定城。爲尚書令旻出。
見二秦録。一本無經字。此應入後秦從多附少
僧伽羅刹集二卷佛滅後七百年僧伽
羅刹造見寶唱録
三法度二卷與晋世僧伽
婆出者小異
五部合一百一十四卷。晋孝武帝世。兜
佉勒國三藏法師曇摩難提。秦言法喜。以建
元初至長安。誦四阿含梵本口授。竺佛念寫
爲梵文。到二十年爲符主譯。作五十九卷。時
屬慕容沖及姚萇反亂。關内危阻未過委悉。
難提西出不知所之。弘法也多難。遇縁也勤
就。可重可悲
阿毘曇毘婆沙十四卷建元十九年
出。或十二卷
婆須蜜經十卷建元二十年出。
或云是集論
僧伽羅刹集經三卷建元二十年十
一月三十日出
右三部合二十七卷。晋孝武帝世。罽賓三藏
法師僧伽跋澄。秦言衆現。舊誦婆羅門梵本
甚熟利。曇摩難提先録爲梵文。佛圖羅
傳譯。沙門慧嵩沙門智敏祕書郎趙文業筆
受爲秦言
阿毘曇八犍度三十卷建元十九年出。亦名迦旃
延阿毘曇。竺佛念傳語。
沙門慧力僧茂等筆受。佛滅後三百
餘年迦旃延阿羅漢造。或二十卷
阿毘曇心一十六卷建元末於洛陽出。
見僧叡二秦録
毘婆沙阿毘曇一十四卷亦云廣説。同在洛
陽出。見二秦録
右三部合六十卷。罽賓三藏法師僧伽提婆。
或云提和。此蓋梵之楚夏耳。秦言衆天。晋簡
文帝世。符氏建元年中。入于長安宣流法
化 初僧伽跋澄出婆須蜜。及曇摩難提譯中
増二阿含及三法度等。時屬戎難譯未詳悉
道安棄世未及改正。後山東清帖提婆乃與
道安同學。釋法和倶適洛陽。四五年間研講
前經。居華稍久轉洞秦言。方知先出多有乖
失。法和慨難遭之法出而未善。乃更屈提婆
重譯前經。如是少時後秦姚興法事甚盛。法
和西歸提婆南渡。故前後本文小不同
般若折疑略二卷  大十二門注解二卷
陰持入注解二卷  答法汰難二卷
光讃*折中解一卷  光讃抄解一卷
般若*折疑准一卷  起盡解一卷
道行集異注一卷  小十二門注解一卷
了本生死注解一卷
密跡持心二經甄解一卷
賢劫諸度無極解一卷
人本欲生注撮解一卷
安般守意解一卷  大道地注解一卷
衆經十法連雜解一卷  義指注解一卷
九十八結連約通解一卷
三十二相解一卷
三界混然淆雜爲録一卷
答法將難一卷  西域志一卷
綜理衆經目録一卷
右二十四件合二十八卷。沙門釋道安撰。安
本常山扶柳人。俗姓衞氏。家世英儒。早失覆
蔭爲外兄孔氏所養。年七歳讀書再覽能誦。
郷隣嗟異。至年十二出家。神性聰敏而形貎
甚陋。不爲師之所重。執勞作役曾無怨色。篤
性精進齋戒無闕。數歳之後方啓師求經。師
與辯意經一卷。可五千言。安齎經入田。因息
就覽。暮還以經歸師。更求餘者。師曰。昨經未
讀今復求也。安答已誦經訖。師雖異之。而未
信也。復與成具光明經一卷。減萬言。齎之如
初。暮復還師。師執經覆之不差一字。師大驚
嗟而敬異之。後爲受具戒。恣其遊學。晋懷愍
世。避難西東初遇佛圖澄。澄見嗟嘆與語終
日。衆方敬伏。後至襄陽大宣佛法。初經出已
久。而舊譯時謬。致使深義隱而未通。毎至講
説唯叙大意轉讀而已。安乃窮覽經典鉤深
致遠遂注述前件二十餘部。序致淵富妙盡
奧旨。條貫既叙文理會通。經義克明自安始
也。時襄陽有習鑿齒者。鋒辯天逸籠罩當時。
其先藉安高名早著。已致書通好。及聞安至
止即修造。既坐稱言。四海習鑿齒。安曰。
彌天釋道安。時人以爲名答。齒後餉梨十枚
正値衆食。安手自割分梨盡人遍。無參差者。
高平却超遣使遺米千斛。修書累紙。深致慇
懃。安答書云。損米彌覺有待之爲煩。而漢魏
至晋經來稍多。其傳述經人名字弗説。後生
追尋莫測年代。安乃總集目名表其時世。詮
品新舊撰爲經録。衆經有據實由其功。符主
遠承。故命符丕將十萬衆攻取襄陽獲釋道
安。安既還長安住五重寺。僧衆數千大弘法
化。符主嘗出命安升輦同載。有諫譏者。帝曰。
朕以天下不易而治。況輿輦之榮。豈稱其
徳。安諫不聽南征。帝不從果敗云。安毎稱
梵爲秦有五失本三不易也。一者胡言
盡倒而使從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經尚質秦
人好文。傳可衆心非文不合。二失本也。三者
*胡經委悉至於嘆詠丁寧反覆。或三或四不
嫌文煩。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義
説正似亂辭。尋説向語文無以異。或一千或
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以合成將
更傍及。反騰前辭已乃後説而悉除。此五失
本也。然智經三達之心。覆面所演聖必因
時。時俗有易。而刪雅古以適今時。一不易也。
愚智天隔聖人叵階。乃欲以千載之上微言
傳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阿難出經去佛未久。尊大迦葉令五百六通
迭察迭書。今離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羅
漢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是。豈將
不知法者猛乎。斯三不易也。渉茲五失經三
不易。譯*胡爲秦。詎可不愼乎。正當以不
異言傳令知會通耳。何復嫌於得失乎。是乃
未所敢知也又云。前人出經唯支讖世高審
得*胡本難繼者也。叉羅支越斵鑿之巧者
也。夫聖賢導達正可勗勵。龜鏡以書諸紳永
爲鑒誡。但稱梵爲*胡。言小傷本。竊所未承


出曜經一十九卷建元十年出。見秦録及
高僧傳寶唱録等。或云論
菩薩瓔珞經一十四卷建元十二年七月出。見二
秦録及高僧傳。或十三卷
十住斷結經一十一卷第二出。與漢世竺法蘭所譯
八卷者小異。見二秦録及高
僧傳。或
十卷
鼻柰耶經一十卷或云戒因縁經。沙門曇
景筆受。見釋道安經序
十地斷結經一十卷第二
菩薩處胎經五卷亦直云胎經。見
秦録及高僧傳
大方等無相經五卷或四卷亦
大雲經
持人菩薩經三卷  菩薩普處經三卷
瓔珞本業經二卷  中陰經二卷見二秦録
及高僧傳
王子法益壞目因縁經一卷第二出與曇摩難提譯
者小異。或云阿育王
息壞目因
縁經
十誦比丘尼戒所出本末經一卷僧純於拘夷國
得本。佛念譯
文煩後竺法汰刪改
正之。見寶唱録
右一十三部合八十六卷。晋孝武帝世。涼州
沙門竺佛念。識朗通敏少好遊方。家世西河。
洞華戎語。前秦符氏建元年初來入長安。時
祕書郎趙正請僧伽跋澄及曇摩難提等。出
衆經論。當世名僧莫能傳譯。衆咸推念。
合文顯念之譯功。自漢世來安高支謙之後
莫踰於念。故符姚二代爲譯人之宗。關内名
僧咸共嘉尚。其後自出所件如前。高僧傳中
唯載五部。其外八部彰別雜録。故備列之
舍利弗阿毘曇三十卷或二十卷。僧祐又云。毘
婆沙出。房撿。傳乃是
耶舍。今據傳爲正
改之。見寶相録
差摩經一卷晋隆安年達廣州在白沙寺。爲清信
女張普明譯。此應入晋世隨人附秦
右二部合三十一卷。晋安帝世。罽賓三藏法
師曇摩耶舍。秦言法稱。耶舍是名稱。而高僧
傳乃云。法明從聲爲字。於理小僻。義熙中入
長安。共天竺沙門曇摩掘多。秦言法藏。以秦
弘始九年初爲姚興書出梵文。至十六年秋
翻譯方訖。秦太子泓親管理味。沙門釋道標
制序
十誦律五十八卷弘始六年十月十七日
於中寺出。見二秦録
右一部合五十八卷。晋安帝世。罽賓三藏律
師弗若多羅。秦言功徳華。以戒節見稱。歴遊
行化。羅既至止。姚興即召。常安名徳六百餘
僧。延請多羅憩於中寺。誦出十誦律梵本。鳩
摩羅什度爲秦文。三分獲二未竟。而多羅奄
然終卒。衆咸痛惜。什後又共曇摩流支。秦言
法希。續譯都訖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三十卷二十七卷。僧叡二
秦録云。譯大品時。
大秦天王姚興自執舊本。什執梵文。竺佛念傳語。
僧叡肇筆受。并製序。以此知先譯今三十卷
大方等大集三十卷第二出。與漢世支讖譯二十
七卷者小異。見李廓録今別
録及二秦録。題上並有新字。
知舊出明矣今有六十卷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二十卷第二出
見別録
檢諸罪福經一十卷見別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十卷弘始十年重出。或七
卷。僧叡筆受。見二秦
録。與七卷菩提經本
異出別録僧叡製序同
華首經一十卷一名攝善根名。弘始
八年譯。見二秦録
妙法蓮華經七卷弘始八年於大寺出僧叡筆受。
并*製序。第二譯與世法護
正法華同本異出
去垂百年見二秦録
賢劫經七卷弘始四年三月五日出。與法護所譯
大同小異曇恭筆受見二秦録。一名
賢劫三昧經。一
劫定意經凡三名
十住經五卷什共佛陀耶舍譯。
或四卷見二秦録
思益經四卷亦云思益梵天所問經。弘始四年十二月
一日於逍遙園出。第二譯。與法護所出。
勝思惟經本同出異
見二秦録叡制序
大樹緊那羅經四卷第二出。與支讖屯眞陀羅尼
經本同。譯異名別。文又略
持世經四卷第二出。與法護持人菩薩所問經
本同譯異名別文小廣見*二秦録
維摩詰經三卷弘始八年於大寺出。是第四譯。與佛
調支謙法護等出者大同小異。僧肇筆
受。見二秦録。什自
注解。叡制序
佛藏經三卷亦名選擇諸法經。或四卷。弘始
七年六月十二日出。見二秦録
菩薩藏經三卷一名富樓那問經。一名大悲心經。
或二卷。弘始七年出見。二秦録
稱揚諸佛功徳經二卷一名集華經弘始七
年出。見二秦録




禪經三卷一名菩薩禪法經與坐禪三昧經同弘始
四年正月五日出。見二秦及寶唱録
禪祕要經三卷見別録。或無經
字。或云一卷
禪法要經三卷先譯弘始九年重
校正僧叡制序
阿闍世經二卷見別
阿蘭若習禪法經二卷見別録。或無經字。與
坐禪三昧經同本異出
禪要經二卷一名禪法要
解。見別録
發菩提心經二卷見李
廓録
自在王經二卷弘始九年於尚書令常山公姚顯第
一出。僧叡筆受并制序。與大
自在王品不同。長五證文句
沒互有多少。見二秦録
善信摩訶神呪經二卷見李
廓録
菩薩訶色欲經一卷
*首楞嚴經二卷第七出。與支讖支謙白延法護叔蘭
及勇伏定二經等本並同別譯。又蜀
及後出二本。合
譯文各異
梵網經二卷弘始八年於草堂寺。三千學士最後出此
一品。梵本有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譯
訖融影等三百人一時共受菩
薩十戒。見經前序僧肇筆受
大善權經二卷見李
廓録
諸法無行經二卷或一卷見
二秦録
無量壽經一卷一名阿彌陀經。弘始四年二月八日
出。是第五譯。與支謙康僧鎧白延
法護等出兩卷者本同
文廣略小異見二秦録
彌勒下生經一卷亦云彌勒受決
經見二秦録
彌勒成佛經一卷弘始四年出。是第二譯。與法
護出者大同小異見二秦録
金剛般若經一卷佛在舍衞國者
是。見二秦録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一卷見別録。第二出。
與晋世竺法護出
者文
少異
菩提經一卷一名文殊師利所問菩提經。一
名菩提無行經。一名伽耶頂經
遺教經一卷一名佛垂般涅
槃略説教戒經
十二因縁經一卷
雜譬喩經一卷弘始七年十
月出道略集
菩薩呵色欲經一卷
須摩提菩薩經一卷  文殊悔過經一卷
比丘應法行經一卷出長阿含。祐
注入疑録
無思議光孩童菩薩經一卷名不思議光
菩薩所説經
大方等頂生王經一卷第二出。與法護譯大
頂王經本同文少異
大金色孔雀王經一卷在逍遙園出。并結
界場法悉備具
莊嚴菩提心經一卷第二出。法護出菩
薩十地同本異出
佛弟子化魔子偈經一卷出大
開化魔經一卷
太白魔王堅信經一卷出大
魔業經一卷  過魔法界經一卷出大
佛問阿須輪大海有減經一
魔王變身經一卷
東方善華世界佛座震動經一卷
陀羅尼法門六種動經一卷
佛跡見千輻輪相經一卷
佛臍化出菩薩經一卷
往古生和佛國願行法典經一卷
佛謦欬徹十方經一卷出大
過去無邊光淨佛土經一卷
佛變時會身經一卷  無量樂佛土經一卷
王后爲蜣蜋經一卷
佛心總持經一卷與生經所出心
總持經小異
獼猴與婢共戲致變經一卷
水牛王經一卷出生
  雀王經一卷出六
兎王經一卷出生
菩薩身爲鴿王經一卷出六
度集
佛昔爲鹿王經一卷  牧牛經一卷
虚空藏菩薩問持經得幾所功徳經一卷
觀世音經一卷新妙法
蓮華經
彌勒菩薩本願待時成佛經一卷已上三十二經。
並見別録云什

燈指因縁經一卷  觀普賢菩薩經一卷
睒本起經一卷亦云
睒經
觀佛三昧經一卷  寶網經一卷
樂瓔珞莊嚴經一卷
請觀世音經一卷已上七經見李
廓録云<#0078_40/>什譯
思惟要略法經一卷或無
經字
  持地經一卷
菩薩戒本一卷
十誦比丘戒本一卷第二出。與曇
摩持出者小異
大智度論一百卷龍樹菩薩造。弘始六年五月於逍
遙園出。僧叡筆受并制序。見二
秦録。什云。若具足翻應有千卷。
秦人識弱故略之。十分存一
般若經論集二十卷見呉
十住毘婆沙一十二卷龍樹菩
薩造
成實論二十卷或十六卷。弘始八年出。曇略筆
受。見二秦録。此論滅後八




百餘年訶
梨跋摩造
大莊嚴論一十卷馬鳴菩
薩造
十住論一十卷龍樹菩薩造弘始年譯未訖第
卷末。似六度集經。見二秦録
中論八卷或四卷。龍樹菩薩造。弘始
年出。見二秦録僧叡制序
百論二卷提婆菩薩造。弘始
六年出。見二秦録
十二門論一卷龍樹菩薩造。見寶
唱録。僧叡制序
馬鳴菩薩傳一卷  龍樹菩薩傳一卷
提婆菩薩傳一卷  實相論一卷什自
右九十七部合有四百二十五卷。晋安帝世。
天竺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婆。秦言童壽。弘始
三年冬到常安。秦王姚興厚加禮遇。乃延
請入西明閣及逍遙園別館安置。勅令僧&MT03037;
諸沙門八百餘人。諮受什旨。更出大品。使什
持梵本。興自執舊經以相讎校。新文異舊義悉
圓通。衆心愜伏。故二秦録稱。什所定者爲新
大品。即知有舊明矣。諸如此例有二十餘部。
並標新字在於題首。後人年遠多省新字。今
蓋悉無。然興之世大盛宣譯。卑萬乘之心尊
三寶之教。興既虚襟崇仰佛法。恒於大寺草
堂之中供三千僧。與什參定新舊諸經。莫不
精究洞其深旨。時有僧叡法師。甚爲興知。什
所譯經叡並參正。昔竺法護出正法華。受決
品云。天見人人見天。什譯經至此乃言曰。此
語與西域義乃同。但在言過質。叡應聲曰。將
非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乎。什大喜曰。實然而
叡與什共相開發。皆此類也。什又爲興著實
相論及注維摩。什雅好大乘志存敷演。嘗歎
曰。吾操筆著摩訶衍阿毘曇。非迦旃延子比
也。今此秦地深識者寡。折翮於此將何所論。
嘗聽秦僧道融講新法。華乃歎曰佛法之興
融其人也。俄而師子國有一婆羅門。聰辯多
學。西土俗書罕不披誦。而爲彼國外道之宗。
聞什在關大行佛法。乃即慨然謂其徒曰。寧
可偏使釋氏之風獨傳震旦。而今吾等正化
之典。不洽東國。因遂乘駝負書遠渉來入常
安。姚興見其口眼便僻頗亦惑之。而婆羅門
乃啓興曰。至道無方各尊其事。今故遠來。請
與秦僧捔其辯力。隨其優者即傳其化。興即
許焉。於時關中四方僧衆。相視缺然莫敢當
者。什謂融曰。此之外道聰明殊人。捔言必勝。
豈可得使無上大道在於吾徒爲彼而屈。良
可悲哉。若使外道肆情得志。則是我等法輪
摧軸。豈可然乎。如吾所覩在君一人。道融自
顧才力不減。而彼西域外道經書未盡披讀。
乃密令人寫婆羅門所讀經目。一披即誦。其
後剋日將就論義。姚興自出公卿皆會。關中
僧衆近遠必集。爾時道融與婆羅門擬相詶
抗。鋒辯飛玄彼所不逮。時婆羅門雖自覺知
辭理已屈。然意猶以廣讀爲本。道融乃列其
所讀書。并更通論秦地經史。名目卷部。三倍
多之。什仍乘勢因嘲之曰。君可不聞。大秦廣
學。那忽輕爾辛苦遠來。婆羅門心慚愧悔伏
頂禮融足。旬日之中無何而去。像運再興鳩
摩羅什道融力焉。融後還彭城常講説相續。
道至者千有餘人。依隨門徒數盈三百。性
不狎諠。常登樓披翫。慇懃善誘。畢命弘法。
後卒於彭城。春秋七十四矣
長阿含經二十二卷弘始十五年出。竺佛
念筆受。見二秦録
虚空藏經一卷後反還外國至罽賓得此經。寄
與涼州諸僧見道慧宋齊録
曇無徳律四十五卷秦言法藏。此是人名。即
四分律主也。或六十卷
曇無徳戒本一卷上二律戒。見
晋世雜録
右四部合六十九卷。晋安帝世。罽賓三藏法
師佛馱耶舍。秦言覺名。耶舍本雖婆羅門
種。而其祖宗世事外道。事外道家則不信佛。
有一沙門從其家乞。其父瞋怒使人打之。其
父手脚因遂攣躄不能行動。内情遑遽問於
筮師。師乃筮之。坐犯賢人使之然也。意方
覺悟。乃即請此所打沙門竭誠懺悔。數日
便瘳。因令耶舍剃落出家爲其弟子。時年十
三。曾於一時隨師遠行。忽於曠野遇逢一虎。
師欲走避。耶舍諫曰。此虎已飽必不侵人。俄
而虎去。前行未幾果見餘殘。師密異之。至
年十五誦經日得二三萬言。而所住寺。恒常
於外分衞乞食。廢於習誦。有一羅漢重其聰
敏。恒爲乞食用以供之。至年十九受持諷誦
大小乘經數百萬言。然其性度頗以簡傲知
見自處。謂言天下少堪己師。爲是不爲諸僧
所重。但美儀止善能談笑。遇對矚者忘其深
恨。年及進戒莫爲臨壇。所以向立猶爲沙彌。
乃從其舅學五明論。世間法術多所練習。至
二十七方受具戒。恒以讀誦披尋爲務。昏曉
勤劬手不釋牒。毎至端坐即思惟義。尚云不
覺虚過良時。然其精專例皆如是。至沙勒
國。國王疾不愈。請三千僧入宮設會。而耶
舍身預其一焉。時王太子達摩弗多。秦言法
子。觀見耶舍容服端雅問所從來。耶舍詶對
言辭清巧。太子悦之。仍即請留宮内供養。
待遇隆厚。羅什後至。復從耶舍受學經律。甚
相尊敬。什既隨母還反龜茲。耶舍留止。頃之
王薨太子即位。*於時符堅正遣呂光西伐龜
茲。龜茲王急求救沙勒。沙勒王身自率兵救
龜茲國。難留於耶舍。使輔太子委以後事。救
軍未至龜茲已敗。王迴具説鳩摩羅什爲光
所執。舍乃歎曰。我與羅什相遇雖久未盡懷
抱。其忽覊虜相見何期。停十餘年。耶舍乃復
東適龜茲法化甚盛。*於時羅什止在姑臧。遣
信要之。裹糧欲去。國人留之。復停歳許。後語
弟子云吾今欲尋於羅什。可密裝束。夜中進
發勿使人知。弟子諫曰。脱當明日前去不達。
復被追還其事云何。耶舍乃取清水一鉢以
藥投中。呪數十言以與弟子。使令洗足。即
便夜發。比及將旦行數百里。問弟子曰。何
所覺耶。答曰。耳中唯聞疾風之響眼中涙出。
耶舍又與呪水洗足。因停住息。及旦追人已
差數百。弘始八年行達姑臧。而什久已入於
常安。又聞姚興逼什別室使爲非法。乃傷歎
曰鳩摩羅什如好綿纊。何可使入棘林中乎。
什先經曾伏膺耶舍。聞至姑臧大生歡喜。即
勸姚興令使迎逆。興未然許之。頃興命羅什
出經。而什又曰。夫欲宣通無上法教宜令文
義理趣圓通。貧道雖復讀誦其文末善其理。
唯有耶舍深達經致。今在姑臧願詔徴之。一
言三詳然後著筆。使微言不墜取信千載也。
興從之。即遣使厚加贈遺不受。笑曰。明旨
既降便應載馳。檀越待士既厚。脱如羅什見
處則未敢聞命。興歎其幾愼。重使敦喩方至
常安。興自出候別立新省於逍遙園。四事供
養竝無所受。時至分衞一食而已。耶舍爲人
赤髭。善毘婆沙。人號之爲赤髭毘婆沙。什既
師之。亦稱之爲大毘婆沙。四事供養衣鉢臥
具。滿三間屋不以關心。興爲貨之造立寺舍。
而耶舍先嘗誦四分律。時請出之。疑其遺謬
乃試令誦。羌籍藥方可五萬言。經二日覆不
誤一字。衆咸揖伏以弘始十二年譯四分律
等。至十五年解座。興施耶舍布絹萬匹。悉皆
不受。沙門道含竺佛念等二人筆受。各施千
匹。已外名徳五百沙門皆重&T049514;施。舍後還西
不知所終
般若無知論一卷  不眞空論一卷
物不遷論一卷  涅槃無名論一卷
右四部合四卷。晋安帝世。京兆沙門釋僧肇
著。肇家素貧以傭書爲業。遂因繕寫乃得寓
心。歴觀經史備盡墳籍。性好玄微毎以莊老
爲心要府。嘗讀老子至道徳章。乃嗟歎曰美
則美矣。然則斯神冥累之方猶未盡也。後因
遇見舊維摩經。歡喜頂受披尋翫味。乃言。今
始知所歸矣。因此出家。學善方等兼通三藏。
及在冠年而名振關輔。時競譽之。徒莫不猜
其早達。或千里負糧入關抗辯。肇既才思幽
玄又善談説。承機挫鋭曾不留滯。時京兆宿
儒及關外英彦。莫不挹其鋒辯負氣摧衂。後
羅什至姑臧。肇自遠從之。什嗟賞無極。及什
適常安。肇亦隨焉。姚興命肇與僧叡等入逍
遙園助詳定經論。肇甚才慧。以爲像季去聖
久遠文義舛雜。先舊所解時有乖謬。及預詳
譯諮禀羅什。所悟更多。因出大品之後。肇便
著般若無知論。出二千言。竟以呈什。什讀稱
善。乃謂肇曰。吾解當不謝子辭敢相挹。時廬
山隱士劉遺民。見肇此論。乃歎曰。不意方
袍復有平叔。因以呈遠。遠乃撫机歎曰。未嘗
有也。因共披尋翫味更存往復。遺民乃致書
於肇曰。頃飡徽問有懷遙仰。歳末寒嚴體中
何如。音寄壅隔用増悒蘊。弟子枕痾草澤
有弊瘁。願彼大衆康和外國法師休
愈不。去年夏末見上人般若無知論。才運
清俊旨中沈允。推歩聖文婉然有歸。披味
慇懃不能釋手。眞可謂浴心方等之淵悟懷
絶冥之肆。窮盡精巧無所間然。但闇者難曉
猶有餘疑。今輒條之如別。願從容之暇粗爲
釋之。肇答書曰。不面在昔佇想用勞。得前疏
并問披尋反覆。欣若暫對涼風。戒節頃常何
如。貧道勞疾毎不能佳。即此大衆尋常。什
*法。師休勝。秦主道性自然天機邁俗。城塹三
寶弘道是務。由使異典勝僧自遠而至。靈鷲
之風萃乎茲土。領公遠擧乃是千載之津梁。
於西域還得方等新經二百餘部。什師於大
寺出新至諸經。法藏淵曠日有異聞。禪師於
瓦官寺教習禪道。門徒數百。日夜匪懈。邕邕
肅肅。致自欣樂。三藏法師於中寺出律部。本
末精悉若覩初制。毘婆沙法師於石羊寺出
舍利弗毘曇。梵本雖未及譯。時問中事發言
新奇貧道一生猥參嘉運遇茲盛化。自不覩
釋迦泥洹之集。餘復何恨。但恨不得與道勝
君子同斯法集耳。稱詠既深聊復委及。然來
問婉切難爲郢人。貧道思不關微兼拙於
語。且至趣無言。言則乖趣。云云不已竟何所
論。聊以狂言示詶來旨也。後著不眞空論物
不遷論等并注維摩及製諸經論序。竝傳於
世。及什亡後追悼永往翹思彌勵。乃著涅槃
無名論。其辭曰。經稱有餘無餘涅槃者秦言
無爲。亦名滅度。無爲涅槃者取乎虚無寂
漠妙絶於有爲。滅度者言乎大患永滅超度
四流。斯蓋鏡像之所歸。絶稱之幽宅也。而曰
有餘無餘者。蓋是出處之異號。應物之假名。
余嘗試言之。夫涅槃之爲道也。寂寥虚曠不
可以形名得。微妙無相不可以有心知。超群
有以幽昇。量太虚而永久。循之弗得其蹤。
迎之罔眺其首。六趣不能接其生。力負無以
化其體。眇岈恍惚若存若往五目莫覩其
容。二聽不聞其響。冥冥窈窈誰見誰曉。彌
淪靡所不在。而獨曳於有無之表。然則言之
者失其眞。知之者反其愚。有之者乖其性。無
之者傷其軀。所以釋迦掩室於摩竭。淨名杜
口於毘耶。須菩提唱無説以顯道。釋梵絶聽
而雨花。斯皆理爲神御。故口爲緘默。豈曰無
辯。辯所不能言也。經曰。眞解脱者離於言數
寂滅永安。無終無始。不晦不明。不寒不暑。湛
若虚空。無名無證。論曰。涅槃非有亦復非無。
言語路絶心行處滅。尋夫經論之作豈虚構
哉。果有其所以不有。故不可得而有。有其所
以不無。故不可得而無耳。何者本之有境則
五陰永滅。推之無卿則幽靈不竭。幽靈不竭
則抱一湛然。五陰永滅則萬累都捐。萬累都捐
故與道通同。抱一湛然故神而無功。神而無
功故至功常在。與道通同故冲而不改。*冲
而不改不可爲有。至功常在不可爲無。然則
有無絶於内。稱謂淪於外。視聽之所不曁。四
空之所昏昧。恬兮而夷。泊焉而泰。九流於
是乎交歸。衆聖於此乎冥會。斯乃希夷之境
太玄之郷。而欲以有無題牓標其方域。而語
神道者不亦邈哉。其後十演九折。凡數千言。
文多不載。論成之後上表於姚興曰。肇聞天
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君王得一以治天下。
伏惟陛下叡哲欽明。道與神會。妙契寰中。理
無不統。故能遊刃萬機弘道終日。化被蒼生
垂文作範。所以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涅
槃之道。蓋是三乘之所歸。方等之淵府。眇&T072366;
希夷。絶視聽之域。幽致虚玄。非群情所測。肇
以人微猥蒙國恩得閑居學肆。在什公門下
十有餘年。雖衆經殊趣勝致非一。涅槃一義
常爲聽先。但肇才識闇短。雖屢蒙誨喩猶懷
漠漠。爲竭愚不已亦如似有解。然未經高勝
先唱不敢自決。不幸什公去世。諮參無所。以
爲永恨。而陛下聖徳不孤。獨與什公神契目
撃道存。決其方寸。故能振彼玄風以啓末
俗。一日遇蒙答安成侯嵩問無爲崇極。頗渉
涅槃無名之義。今輒作涅槃無名論。有十演
九折。博採衆經託證成喩。以仰述陛下無名
之致。豈曰開詣神心窮究遠當。聊以擬議玄
門班喩學徒耳。若少參聖旨願勅存記。如其
有差伏承旨授。興答旨慇懃備加讃述。即勅
令繕寫班諸子姪。其爲時所重如此
二秦衆經録目一卷
右一卷。沙門釋僧叡撰。叡魏郡人。少出家甚
敏利。爲僧賢弟子。年二十二博通經論。嘗聽
僧朗法師講放光經。屢有譏難。朗與賢有濠
上之契。朗謂賢曰。叡比格難吾累思不能通。
可謂賢賢弟子也。後至關中遇羅什譯經。竝
得參預。秦司徒公姚嵩深相禮重。姚興問嵩
叡公何如。嵩答。實鄴衞之松柏。興勅見之。欲
觀其才器。叡風韻&T032985;隆含吐彬蔚。興大賞
悦即勅給俸吏力人輿。興謂嵩曰。乃四海之
標領。何獨鄴衞之松柏。什後出成實論令叡
講之。什謂叡曰。此諍論中有七處文破阿毘
曇。而在言小隱。若能不問而解。可謂英才。至
叡啓發幽微。果不諮什而契然懸曾。什歎曰。
吾傳譯經論得與子相値。無所恨矣。弘
經法常迴此善願生安養。毎行住坐臥不敢
正背西方。其後告終合掌而卒。同寺咸見五
色光從叡房出
釋駁論一卷
右一卷。沙門釋道恒撰。恒藍田人。年九歳時。
曾戲于路。隱士張忠見而嗟曰。此小兒有出
人之相。在俗必有政之功。處道必能光
顯佛法。恨吾老矣不得見之。恒少失二親。事
後母以孝聞。家貧無蓄。常手自書繢以供贍
奉。而篤好經典學兼宵夜。至年二十後母又
亡。行喪盡禮服畢出家。又遊刃佛理多所通
達。學該内外才思清敏。羅什入關即往修造。
什大喜之。及譯出衆經並助詳定。時恒有同
學道標。亦雅有才力。當時擅名。與恒相次。秦
主姚興以恒標二人神氣俊朗有經國之量。
乃勅尚書令姚顯令敦逼恒標罷道助振王
業。又下書恒標等曰。卿等皎然之操。實在可
嘉。但君臨四海治急須才。今勅尚書令顯令
奪卿等法服助翼*賛時世。苟心存道味寧
繋白黒。望體此懷不以守節爲辭也。恒標等
答曰。奉去月二十八日詔令奪恒標等法服。
承命悲懷五情失守。恒標等才質闇短染法
未深。緇服之下誓畢身命。並習佛法不閑世
事。徒廢非常之業。終無殊異之功。昔光武尚
能縱嚴陵之心。魏文容管寧之操。抑至尊之
高心遂匹夫之微志。況陛下以道御物兼弘
三寶。願鑒元元之情。垂曠通物之理也。興又
致書於什&MT03037;二法師曰。別已數旬毎有傾想。
漸暖比休泰耳。小虜遠擧更無處分。正有憒
然耳。頃萬事之殷須才以理之。近詔恒標二
人令釋羅漢之服尋大士之蹤。然道無不在。
願法師等助以喩之。什&MT03037;等答曰。蓋聞太上
以道養民而物自是。其復有徳而治天下。是
以古之明主。審違性之難御。悟任物之多因。
故堯放許由於箕山陵。讓放杖於魏國。高祖
縱四皓於終南。叔度辭蒲輪於漢嶽。蓋以適
賢之性爲得賢也。今恒標等徳非圓達分在
守節。少習玄化伏膺佛道至於敷析妙典研
究幽微。足以啓悟童稚助化功徳。願陛下放
既往之恩縱其微志也。興後頻復下書。闔境
救之。殆而得勉。恒乃歎曰。古人有言。益我
貨者損我神。生我名者殺我身。於是竄影巖
&MT03184;畢命幽藪。蔬食味禪緬迹人外。故著釋駁
論及百行箴云
歴代三寶紀卷第八譯經符
秦姚秦



歴代三寶紀卷第九譯經西秦北涼
元魏高齊陳氏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西秦北涼魏齊陳五録者。此亦乘時拯世利
民宣化君也。乞伏國仁隴西鮮卑。世居苑川
爲南單于。前秦敗後遂稱秦王。仍都子城。
尊事沙門。時遇聖堅行化達彼。仁加崇敬恩
禮甚隆。既播釋風仍令翻譯。相承五主四十
四年。爲夏所滅。魏還呑夏。沮渠蒙遜臨松盧
水胡。世爲匈奴左大沮渠。即官爲氏因藉前
涼。遂便自立。遷治姑臧。遇曇無讖法師譯大
般涅槃大集經等。二主四十三年。爲魏所滅。
拓拔珪字渉瓌。雲中五原虜爲秦護軍。符氏
敗後遂即尊號稱魏都恒。至第三主太武帝
伏。釐世信納邪言。毀壞佛法誅僧破寺。渉歴
七年惡疾災身。薨後還復。四主在北。至孝文
宏世。遷京洛陽。改姓稱元。始服冠冕。至
孝明帝熙平元年。靈太后胡氏造永寧寺起
九層木浮圖。高九十丈。上有寶刹復高十丈。
去地千尺。離京百里即遙見之。初欲築基掘
至黄泉。下得金像三十二軀。太后信爲法之
祥徴。是以營造窮極世工。刹上金寶瓶容二
十五石。寶瓶下有承露金盤。一十一重周
匝輪郭。皆垂金鐸。復有鐵鎖四道引刹向浮
圖角。四角鎖上亦有金鐸。大小皆如一石甕。
圖九級角角皆懸金銅鈴鐸。合上下有百
三十鐸。浮圖四面面別各有三門六窓。並皆
朱漆扇。扇上各有五行金鈴。其十二門二十
四扇。合有五千四百枚鈴。鈴下復鏤金鐶鋪
首。窮造製之巧極土木之工。庶民子來匪
而作。佛事精妙不可思議。繍柱金鋪駭人心
目。至於秋月永夜高風。寶鐸和鳴聲響諧韻。
中霄晃朗𦸸&T025204;燿空。鏗鏘之音聞十餘里。浮
圖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極。中有八丈金像
一*軀。等身金像十*軀。編眞珠像三*軀。金
織成像五*軀。玉像二*軀。作工奇巧冠於當
世。僧房樓觀一千餘間。雕梁粉壁青瑣綺疎
難得而言。栝柏椿松扶疎簷霤。叢竹香草布
護階庭。是以常景製寺碑云。須彌寶殿兜率
淨宮莫尚於斯是也。外國所獻神異經像。皆
在此寺。寺之牆院。皆施&T015329;椽以瓦覆之。状
若宮牆。寺之四面各開一門。其正南門有三
重樓通三閣道。去地二十丈。形製似今端
門。圖以雲氣畫綵仙靈。列錢青鎖赫奕華
麗。挾門兩傍有四力士四師子。飾以金銀加
之珠玉。莊嚴煥炳世所未聞。東西兩門悉亦
如之。所可異者唯樓兩重。北門一道上不施
屋。似烏頭門。其四門外皆樹青槐亘以淥水。
京邑行人多庇其下。路斷車蓋。非由淹雲之
潤。清風送涼。豈藉合歡之發。而供養具與
祇園等。四事給施七百梵僧。菩提流支爲譯
經首。勅遣李廓撰經録云。至永熙主遷入關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