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宗鏡録 (No. 2016_ 延壽集 ) in Vol. 48

[First] [Prev+100] [Prev]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924 925 926 92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大悲大願以身爲質。於三惡趣救贖一切受
苦衆生。要令得樂。盡未來際心無退屈。不於
衆生希望毛髮報恩之心也。經頌云。廣大悲
雲遍一切。捨身無量等刹塵。以昔劫海修諸
行。令此世界無諸垢。謂衆生妄執念念遷流。
名之爲苦。菩薩教令了蘊空寂自性本空。故
言離苦。問曰。衆生無邊苦業亦無邊。云何
菩薩而能代受。答曰。菩薩代衆生受苦者。由
大悲方便力故。但以衆生妄執不了業體。
從妄而生。無由出苦。菩薩教令修行止觀兩
門。心無暫替。因亡果喪苦無由生。但令不入
三塗。名爲代衆生受苦也。是以三界生死之
苦者。皆是衆生妄受。以不了根塵無性本末
常空。於畢竟無中。執成究竟之有。因茲貪
取結業受生。於無量劫來受輪迴苦。無明所
罩莫省莫知。菩薩於是垂大悲心。愍茲顛倒
説性空之法藥。破情有之病根則達苦無生
不造惡業。知諸受互起能破惑因。妄受之苦
既空。對治之樂自絶。所以先徳云。苦是樂。樂
是苦。只箇修行斷門戸。亦無苦亦無樂。本來
自性無繩索。以茲妙悟入一際門。遂得人法
倶空。不爲心境所縛。當處解脱永出苦源。豈
非代苦。乎。又經云。説法是大神變。能令即
凡成聖變禍爲祥。於地獄火輪之中。踊淨刹
蓮臺之上。豈非神變耶 問。一切境界因心
分別。若有分別即屬無明。故云。無心分別一
切法正。有心分別一切法邪。諸佛如來已斷
無明無有心相。云何能知眞俗差別之境。名
一切種智 答。以法無自體故。即分別無分
別。以體不礙縁故無分別即分別。如起信論
云。自體顯照故名爲覺者。謂有難言。若無別
體。何能普現衆生心行。故答云。自體顯現。如
珠有光自照珠體。珠體喩心光喩於智。心之
體性即諸法性。照諸法時是自照耳。故論文
甚分明。然論中問曰。虚空無邊故世界無邊。
世界無邊故衆生無邊。衆生無邊故心行差
別亦復無邊。如是境界不可分劑難知難解。
若無明斷無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種智。
答曰。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以衆生
妄見境界故心有分劑。以妄起想念不稱法
性故不能決了。諸佛如來離於見想。無所不
遍心眞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
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衆生所應得
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釋云。心眞實故則是諸法之性。佛心離想體
一心原。離妄想故名心眞實。體一心故爲諸
法性。是則佛心爲諸妄法之體。一切妄法皆
是佛一心相。相現於自體。自體照其相。如
是了知有何爲難。故能自體顯照一切妄法。
是謂無所見故無所不見之由也。鈔云。以内
迷眞理識外見塵故。於如量之境。不能隨順
種種知也。如人動目天地傾搖。故不能如實
知也。是知心海波停萬像齊鑒。澄潭浪起諸
境皆昏
宗鏡録卷第九十一
 *戊申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九十二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約世諦門中凡聖夭絶。凡夫心外立法妄
執見聞。聖人既了一心。云何同凡知見 答。
聖雖知見常了物虚。如同幻生無有執著。如
大涅槃經云。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以因
此煩惱之想生於倒想。一切聖人實有倒想
而無煩惱。是義云何。佛言。善男子。云何聖
人而有倒想。迦葉菩薩言。世尊。一切聖人牛
作牛想亦説是牛。馬作馬想亦説是馬。男女
大小舍宅車乘去來亦爾。是名倒想。善男子。
一切凡夫有二種想。一者世流。布想。二者著
想。一切聖人唯有世流布想。無有著想。一切
凡夫惡覺觀故。於世流布生於著想。一切聖
人善覺觀故。於世流布不生著想。是故凡夫
名爲倒想。聖人雖知不名倒想。又以境本自
空何須壞相。以心靈自照。豈假縁生。不同凡
夫能所情執知見。故肇論云。夫有所知則有
所不知。以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不知之知
乃曰一切知。故經云。聖心無知無所不知。信
矣。是以聖人虚其心而實其照。終日知而未
甞知也。如止水鑒影。豈立能所之心。則境智
倶空。何有覺知之想。楞伽經云。佛告大慧。
爲世間以彼惑亂。諸聖亦現而非顛倒。大慧。
如春時焔火輪垂髮乾闥婆城幻夢鏡像。世
間顛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現。釋曰。上七喩者
明境即是一而見有殊。然聖人用彼惑亂之
境。一同凡現色等諸塵。以聖人無念著故而
非顛倒。然聖人非不見彼惑亂法。見時正同
水月鏡像。龍樹菩薩云。日光著塵。微風吹
之曠野中轉。名之爲焔愚夫見云謂之野馬。
渇人見之以爲流水。業報亦爾。煩惱日光熱
諸行塵。邪憶念風於生死曠野中。吹之令轉。
妄見爲人爲鬼爲男爲女。渇愛染著耽湎無
已。不近聖法無由識之。夫火日外朗。水鏡内
照。光在上爲影。光在下爲像。像以明傳。而
像現於水。形以日映。而光隔爲影。二物雖虚
而所待妄有。妄有雖空而狂惑見之。見之以
不狂則形與影一。像與形同。世法亦爾。衆縁
所起。起者之有與所起之縁。倶爲空物無一
異也。而人以虚妄風病顛倒故。不應見而見。
不應聞而聞若得大慧之明。則風狂心息。無
此見也。又般若無知者。不同木石。不是有知
者。非同情想。古徳云。佛見無我不是無知。但
是不知知。不見見。以知是不知知故。即無心
而不知。見是不見見故。無色而不見。無色而
不見故。由不見見也。無心而不知故。以不知
知也。如淨名經云。所見色與盲等者。崇福疏
云。譬如五指塗空。空無像現。不以空無像現。
便言指不塗空。豈以五指塗空。便欲令空中
像現。事亦不然。不妨熾然塗空空中元無像
現。豈以眼根見色便令如盲。豈以眼根如盲。
而便都無所見。不妨滿眼見色。了色本自性
空。雖然見色之時元來與盲無異。但息自分
別心。非除法也。法本自空。無所除也。又所聞
聲與響等者。豈是不聞。但一切聲皆如谷響。
無執受分別也。所以滿眼見色。滿耳聞聲。不
隨不壞。了聲色之正性故。何者。若隨聲色之
門。即墮凡夫之執。分別妍醜之相。深著愛憎。
領受毀讃之音。妄生欣厭。若壞聲色之相。即
同小乘之心。則有三過。一色等性空無可壞
故。若壞方空非本空故。二由空即眞同法性
故。若壞方眞事在理外故。三由即空不待壞
故。壞則斷滅。是以如來五眼洞照無遺。豈同
凡夫生盲二乘眇目都無見耶。但不隨不壞。
離二見之邊邪。非有非空。契一心之中理。則
逢縁無礙觸境無生矣。是以萬物本虚從心
見實。因想念而執無執有。墮惑亂之門。以取
著而成幻成狂。受雜染之報。若能反照唯心。
大智鑒窮實相眞原。則幻夢頓惺影像倶寂。
然後以不二相洞見十方。用一心門統收萬
彙。則見無所見衆相參天。聞無所聞群音掲
地。如此了達心虚境空。則入大總持門紹佛
乘種性。楞伽經云。謂覺自心現量外性非性。
不妄想相起佛乘種性。若迷外法以心取心。
則成業幻之門。續衆生種性。首楞嚴經偈云。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
尚不生。幻法從何立。故知一切染淨諸法皆
從取生。是以云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若
無能取所取之心。亦無是幻非幻之法。非幻
實法尚乃不生。幻起虚蹤憑何建立。又如心
外見法盡成相待。以無體無力縁假相依故。
所以楞伽經偈云。以有故有無。以無故有有。
若無不應受。若有不應想。若開方便。或説有
治無。説無破有。即無所礙。如十地毘婆沙論
偈云。若用有與無。亦遮亦應聽。雖言心不。著
是則無有過。若約正宗則有無雙泯。故大智
度論云。佛有不言無無不言有。但説諸法實
相。譬如日光不作高下平等一照。佛亦如是。
非令有作無。非令無作有。是知若迷大旨則
見有無。如涅槃論云。無名曰。有無之數。誠
已法無不該理無不統。然其所統俗諦而矣。
經曰。眞諦何也。涅槃道是俗諦何耶。有無法
是。何者。有者有於無。無者無於有。有無所以
稱有。無有所以稱無。然則有生於無。無生
於有。離有無無。離無無有。有無相生其猶
高下相傾。有高必有下。有下必有高矣。然則
有無雖殊倶未免于有。此乃言像之所以形。
是非之所以生。豈足以統夫幽極而擬夫神
道者乎。是以論稱出有無者。良以有無之
數止乎六境之内。六境之内非涅槃之宅故。
借出以祛之耳。庶希道之流。髣髴幽途託情
絶域。得意忘言。體其非有非無耳。豈曰有無
之外別有妙道而可稱哉。經曰。三無爲者。蓋
是群生紛擾生于篤患。篤患之尤莫先於有。
絶有之稱莫先於無。故借無以明其非有。明
其非有非謂無也。有名曰。論旨云涅槃既不
出有無。又不在有無。不在有無則不可於有
無得之矣。不出有無則不可離有無求之矣。
求之無所。便應都無。然復不無其道。其道
不無則幽途可尋。所以千聖同轍未甞虚返
者也。其道既存而曰不出不在。必有異旨
可得聞乎。無名曰。夫言由名起。名以相生。
相因可相。無相無名。無名無説。無説無聞經
云。涅槃非法非非法。無聞無説非心所知。吾
敢言之。而子欲聞之耶。雖然善吉有言。
衆若能以無心而受。無聽而聽者。吾當以無
言言之。庶述其道亦可以言。淨名曰。不離煩
惱而得涅槃。天女曰。不出魔界而入佛界然
則玄道在於妙悟。妙悟在於即眞。即眞則有
無齊觀。有無齊觀則彼己莫二。所以天地與
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同我則非復有無異
我則乖於會通。所以不出不在而道存乎其
間矣。何者。夫至人虚心冥照理無不統。懷
六合於胸中而靈鑒有餘。鏡萬像於方寸。而
其神常虚。至能拔玄根於未始。即群動以靜
心。恬澹淵默妙契自然。所以處有不有。居
無不無。居無不無故不無於無處有不有故
不有於有。故能不出有無而不在有無者也。
然則法無有無之相。聖無有無之知。聖無有
無之知。則無心於内。法無有無之相。則無數
於外。於外無數。於内無心。此彼寂滅。物我冥
一。怕爾無眹。乃曰涅槃。涅槃若此圖度絶
矣。豈容責之於有無之内。又可徴之於有無
之外耶。釋曰。玄道在於妙悟。妙悟在於即眞
者。夫幽玄之道。無名無相。淺近之情知莫及。
麁浮之意解難量。唯當妙悟之時。方省斯旨。
得其旨故實不思議。心境融通如同神變。指
法界於掌内。收萬像於目前。如鏡照空含一
時平現。既無前後亦絶中間。妙旨煥然言思
絶矣。可謂妙悟。可謂即眞。則有無齊觀彼己
莫二。不出不在其道在茲乎 問。六塵境界
但依妄念而有差別。若無念之人還見一切
境界不 答。妄念執有前塵作實知解。妙性
不通遂成差別。若無念之人非是離念。但是
即念無念。念無異相。雖有見聞皆如幻化。又
一念頓圓常見十法界萬法中道之理。古徳
問云。若言念唯無念。豈得總不聞不見人畜
聲色等耶。答。恒聞見。以聞見即不聞見故。何
者。以但聞見聲色等法。即是眼耳等識見聞
也。知是畜等色聲自是意識分別也。然眼等
識見聞性無別。但稱色等法得更無異縁也。
意識妄有了知無體。所知如幻也。故云所見
色與盲等。又觀彼色聲等法。從縁生。縁無
作者自性不有。故非人畜等也。又人畜等由
名相起。名相非彼即妄除也。即此但由見聞
等故即無念心。非謂盲聾人一念無念也。如
説聞不聞見不見等是也。故經云。常求無念
實相智慧等是也。又但就縁起名見求縁見
實不生。此見乃名眞見。何以故。無見之見照
法界故。所以寶藏論云。無眼無耳謂之離。有
見有聞謂之微。無我無造謂之離。有通有達
謂之微。又離者涅槃。微者般若。般若故頓
興大用。涅槃故寂滅無餘。無餘故煩惱永盡。
大用故聖化無窮。若人不達離微者。雖復苦
行頭陀遠離塵境斷貪恚癡。法忍成就經無
量劫數。終不入眞實。何以故。依止所行故心
有所得。不離顛倒夢想惡覺諸見。若復有人
體解離微者。雖復近有妄想習氣及見煩惱。
數數覺知離微之義。此人不久即入眞實無
上道也。何以故。了正見根本也。釋曰。離微
者。萬法之體用也。離者即體。經中云。自性
離故亦云自性空故。斯乃無名無相非見非
聞。通凡聖之體。爲眞俗之原。思益經云。知
離名爲法。即諸佛所師所謂法也。微者即
用。有見有聞能通能達。以微者妙也。於無見
中有見。於無聞中有聞。斯乃不思議之法。
微妙難知。唯佛能覺。思益經云。知法名爲佛。
離微不二體用和融。名之爲僧。則一體三寶
常現世間。有佛無佛性相常住。即正見之本
眞實之門矣故聖人照體是無。約用爲有。此
有不有。即有以辯於無當無非無。即無以
辯於有。有而不有是妙有。無而不無是眞無。
故眞無是涅槃之體。如太虚不雜於五色。猶
明鏡不合於萬像。故稱離也。妙有是般若之
用。於不二法内現妙神通。向無作門中興大
佛事。故稱微也。是以凡夫不達離微故。常
被内結所縛外塵所羈。外道即執作斷常。二
乘遂證爲生滅。若不入宗鏡中。難究離微之
妙旨矣 問。無明違理自性差別者。其事可
然。本覺淨法云何復説恒沙差別功徳 答。
由對治彼染法差別故。成始覺萬徳差別也。
起信論云。對業識等差別染法。故説本覺恒
沙性徳。如是染淨皆是眞如隨縁顯現似而
無體染法尚空。淨法何有。淨名經云。見
垢實性即無淨相。又所言淨者。對垢得名。
因客塵煩惱不染而染穢汚眞性。稱之爲垢。
因始覺般若不淨而淨開悟本心。名之爲淨
是以眞如一心湛然不動名義唯客垢淨本
空。祖師云。性本清淨。淨無淨相。方見我心。
華嚴經頌云。若有知如來。體相無所有。修習
得明了。是人疾作佛。故經云。一切衆生無
始已來常入涅槃。菩提非可修相非可生相。
畢竟無得無有色相而可得見。見色相者。當
知皆是隨染幻用。非是智色不空之相。以智
相不可得故。釋云。隨染幻用者。無流法也。
染幻性自差別者。是無明法也。以彼無明迷
平等理。是故其性自差別。諸無流法順平等
性空。論其性即無差別。但隨染法差別相。故
説無流有差別耳。又若能觀心性。法爾顯性
起功徳。是無盡法門。非論差別。如無盡意菩
薩經云。云何菩薩觀心念處。乃至我今當勤
集莊嚴不離心性。云何心性。云何莊嚴。
心性者猶如幻化無主無作無有施設。莊嚴
者。所作布施悉以迴向嚴淨佛土乃至以一
念智。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是名
菩薩正心念處而不可盡。釋曰。心雖性空能
成萬行。了之而頓圓正覺。修之而廣備莊嚴。
故云體性雖空能成法則。又云。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若離此眞空之門。無有一法建
立。則菩薩行廢佛道不成。如不依風輪世界
墮壞 問一切衆生無始無明種子堅牢現行
濃厚。云何一念而得頓除 答。根隨結使體
性本空。愚夫不了自生纒縛。若明佛知見開
悟本心。更有何塵境而能障礙乎。寶積經云。
佛言。譬如燃燈一切黒闇皆自無有。無所從
來。去無所至。非東方來。去亦不至。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不從彼來。去亦不至。而此燈明無
有是念。我能滅闇。但因燈明法自無闇。明闇
倶空無作無取。如是迦葉。實智慧生無智便
滅。智與無智二相倶空。無作無取。迦葉。譬
如千歳冥室未曾見明。若燃燈時。於意云何。
闇寧有念。我久住此不欲去耶。不也世尊。若
燃燈時是闇無力。而不欲去必當磨滅。如是
迦葉。百千萬劫久習結業。以一實觀即皆消
滅。其燈明者聖智慧是。其黒闇者諸結業是。
所言一實觀者。即是唯心眞如實觀。離心之
外盡成虚幻。故稱一實境界。亦云實相實地
實際實法。乃至名佛知見聖智慧等。以此一
心法治煩惱病。如熱疾得汗無有不應手差
者。出要之道唯在茲乎。如大智度論云。爾時
菩薩。照明菩薩道。其心安隱自念。我但斷著
心道自然至。知是事已。念衆生深著世間而
畢竟空。亦空無性無有住處。衆生難可信受。
爲令衆生信受是法故。學一切法。修行生
起是度衆生方便法。觀衆生心行所起。知好
何法念何事何所志願。觀時悉知衆生所著
處。皆是虚誑顛倒憶想分別。故著無有根本
實事。爾時菩薩大歡喜作是念。衆生易度耳。
所以者何。衆生所著皆是虚誑無實。譬如人
有一子。喜不淨中戲。聚土爲穀。以草木爲鳥
獸。而生愛著。人有奪者瞋恚啼哭。其父知已。
此子今雖愛著。此事易離耳。小大自休何以
故。此物非眞故。菩薩亦如是。觀衆生愛著不
淨臭身及五欲。是無常種種苦因。知是衆生
得信等五善根成就時即能捨離。若小兒所
著實是眞物。雖復年至百歳。著之轉深不可
得捨。若衆生所著物定實有者。雖得信等五
根。著之轉深亦不能離。以諸法皆空虚誑不
實故。得無漏清淨智慧眼時。即能遠離所著
大自慚愧。譬如狂病所作非法。惺悟之後羞
慚無顏。菩薩知衆生易度已。安住般若中。以
方便力教化衆生。是以如來密藏經云。若人
父爲縁覺而害。盜三寶物。母爲羅漢而汚。不
實事謗佛。兩舌間賢聖。惡口罵聖人。壞亂
求法者。五逆初業之瞋。奪持戒人物之貪。
邊見之癡。是爲十惡者。若能知如來説因縁
法無我人衆生壽命。無生無滅無染無著。本
性清淨。又於一切法知本性清淨解知信入
者。我不説是人趣向地獄及諸惡道果。何以
故。法無積聚法無集惱。一切法不生不住。
因縁和合而得生起。起已還滅。若心生已滅。
一切結使亦生已滅。如是解無犯處。若有犯
有住無有是處。台教釋云。此經具指四菩提
心。若知如來説因縁法。即指初藏教菩提心。
若無生無滅。指第二通教菩提心。若本性清
淨。指第三別教菩提心。若於一切法知本性
清淨。指第四圓教菩提心。初菩提心已能除
重重十惡。況第二第三第四菩提心耶。行者
聞此勝妙功徳。當自慶幸。如闇處伊蘭得光
明栴檀。故知見佛罪滅如阿闍世王之深愆。
得道業亡。若鴦崛摩羅之重罪。但了無人無
我縁生性空。無我則無能受罪之人。性空又
無所受罪之法。人法倶寂罪垢何生。以心生
罪生心滅罪滅故。若能如是信入諦了圓明。
猶伊蘭之林布栴檀之香氣。若積闇之室耀
桂燼之光明。能悟此心功力無量。纔入宗
鏡業海頓枯。如風吹雲似湯沃雪。猶燈破
闇若火焚薪。如密嚴經頌云。如火燎長楚須
臾作灰燼。智火焚業薪。當知亦如是。又如燈
破闇一念盡無餘。諸業習闇冥無始之熏聚。
牟尼智燈起刹那皆頓滅。所以大涅槃經云。
有智慧時則無煩惱。故云夫免三塗惡業者。
要須離有無二相。證解一心方得解脱也。是
知迷從自心迷。悟還自心悟。迷悟無性但任
縁興。如華嚴論問云。一切衆生本有不動智
何故不應眞常。何故隨染。答。一切衆生以此
智故而生三界者。爲智無性不能自知是智
非智善惡苦樂等法。爲智體無性。但隨縁現。
如空中響應物成音。無性之智。但應縁分別。
以分別故。癡愛隨起。因癡愛故。即我所病生。
有我所故自他執業便起。因執取故號曰末
那。執取不斷名之爲識。因識種子生死相續。
以生死故衆苦無量。以苦無量方求不苦之
道。迷不知苦者不能發心。知苦求眞者還是
本智。會苦縁故方能知苦。不會苦縁不能知
苦。故知苦縁故方能發心求無上道。有種性
菩薩。以宿世先已知苦。發信解種強者。雖受
人天樂果。亦能發心求無上道。是故因智隨
迷。因智隨悟。是故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
正隨迷時名之爲識。正隨悟之時名之爲智。
在纒名識。在覺名智識之與智。本無自名。但
隨迷悟而立其名。故不可繋常繋斷也。此智
之與識但隨迷悟立名。若覓始終如空中求
迹。如影中求人。如身中求我。依住所在。終
不可得也。故新長短處所之相也。如此無明
及智無有始終。若得菩提時無明不滅。何以
故。爲本無故更無有滅。若隨無明時不動智
亦不滅。爲本無故亦更無滅。但爲隨色聲香
所取縁。名爲無明。但爲知苦發心縁。名之爲
智。但隨縁名之爲有。故體本無也。如空中響
思之可見。是以若入宗鏡成佛義圓。昇降隨
縁。知衆生無永沈之義。聖凡不隔。明諸佛
有同體之文 問。上所説一心諸法門海。爲
復是自行權實法。化他權實法 答。若説隨
自意自行權實。則但説一心門。若隨他意化
他權實。廣開八萬法。今但説自行權實。本
末歸宗。台教云。若佛心中所觀十界十如皆
無上相。唯是一佛法界。如海總衆流千車共
一轍。此即自行權實。若隨他等意則有九法
十如。即是化他權實。隨他則開隨自則
合。横竪周照開合自在。雖開無量無量而一。
雖合爲一一而無量。雖無量一。而非一非無
量。雖非一非無量。而一而無量 問。此自他
權實二門。於正理中決定耶 答。但隨化門
無有決定。經云。無有定法故號阿耨菩提。若
執一門皆成外道。或定一相即是魔王。是以
一切法權。一切法實。一切法亦權亦實。一切
法非權非實。台教云。若一切法權何所不破。
如來有所説尚復是權。況復人師。若一切法
皆實者。何所不破。唯此一事實但一究竟道。
寧得衆多究竟道耶。若一切法亦權亦實。復
何所不破。一切悉有權有實。不得一向權一
向實。若一切法非權非實。復何所不破。何得
紛紜強生建立。古徳云。即實而權。則有而不
有。即權而實。則無而不無。若雙遮權實。即有
無倶非。若雙照權實。則有無倶是。若非遮非
照。則是非倶非。而遮而照。則是非倶是。若是
非倶是。終日非而不非。若是非倶非。終日是
而不是。若是而不是。則非是非非之非。若非
而不非。則非是是是之是。是則心該色末色
徹心原。心色一如何非何是。故知心外有法
是非競生。法外無心取捨倶喪 問。此宗鏡
録何教所攝 答。眞唯識性理無偏圓。約見
不同略分五教。一小乘教。唯説六識。不知第
八頼耶。二初教。説有頼耶生滅。亦不言有
如來藏。三終教。有如來藏生滅不生滅。和合
爲頼耶識。四頓教。總無六七八識等。何以故。
以一心眞實從本已來。無有動念體用無二。
是故無有妄法可顯。五一乘圓教。説普賢圓
明之智。不言唯識次第。又言。佛子三界虚僞
唯一心作。亦攝入故。此宗則圓教所攝。乃是
如來所説。法門之根本。以如來依此心。成佛
故。此心得爲如來根本之義。無有一法不收。
無有一理不具。如明鏡照物曷有遺餘。若
寶印文成更無前後 問。凡立五乘之道。皆
爲運載有心。若境識倶亡則無乘可説。今約
方便乘理不無。此宗究竟何乘所攝 答。於
諸乘中一乘所攝。亦云最上之乘。出過諸法
頂故。亦云不思議乘。非情識測量故。今所言
一乘者。即一心也。以運載爲義。若攀縁取
境。則運入六趣之門。若妄想不生。運至一實
之地。楞伽經云。云何得一乘道覺。謂攝所攝
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覺斯則。了
生死妄。即涅槃眞頓悟。一心更無所趣乃
不覺而。覺稱爲大覺不來而。來名爲如來所
以情塵。已遣。人乘即是眞歸。心跡未亡。佛
乘猶非究竟。何者。有心分別一切皆邪。無意
攀縁萬途自正。是以無乘之乘爲一乘。無教
之教爲眞教。擧足而便登寶所。言下而即契
無生。若未能萬境齊觀一法頓悟。遂乃教
開八教乘出五乘。則寶所程遙。豈唯五百。無
生路遠。何啻三祇。論位則天地懸殊。校功則
日劫相倍。雖登聖位。猶爲絶分之人。經劫練
磨。唯得假名之稱。若達斯旨直入無疑。當迷
心而見悟心。全成覺道。即世智而成眞智。靡
易絲毫。可謂虚明自照不勞心力矣 問。既
有能説必對所機。此宗鏡録當何等機 答。
當上上機。若已達者。憑佛旨而印可。若未入
者。假教理以發明。又若圓通之人不俟更述。
自覺聖智無説無示。眞如妙性無得無聞若
闇昧之者。須假助成。因教理而照心。即言詮
而體道。若宗明則教息。道顯則言空。絶待眞
心境智倶亡矣。如是則方入宗鏡深達玄門
眞能聽佛説經。親談妙旨。可謂得諸法之性。
徹一心之原。如首楞嚴經云。阿難。承佛悲
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
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而我悟
佛現説法音。現以縁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
未敢認爲本元心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
我疑根歸無上道。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縁心
聽法。此法亦縁。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
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爲月體。
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
摽指爲明月故。豈唯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
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爲月明性。明暗二性
無所了故。汝亦如是。若以分別我説法音爲
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譬如
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
人都無所去。名爲亭主。此亦如是。若眞汝
心。則無所去。云何離聲無分別性。斯則豈
唯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
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利等昧
冥諦。離諸法縁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
有所還。云何爲主。釋曰。阿難言。而我悟佛現
説法音。現以縁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
認爲本元心地者。阿難尚認縁心聽佛説法
音。以爲常住眞心取佛定旨。佛言。若執因
縁心聽只得因縁法。以法隨情變境逐心生
故。又定縁佛音聲是自心者。若説法聲斷時
分別心應滅。此心如客不常住故今時多迷
自性本聞。但隨能所之聞。一向徇他聲流轉。
此聲是對因縁所生法。非眞實有。但因聲而
立名字。因名字而有詮表。若旋復本聞則脱
聲塵之境。所脱之境既虚。能脱之名何立。則
能脱所脱皆空。以強記多聞是識想邊際本
非實故。若因聞見性。則多聞有助顯之功。若
背性徇聞。則畜聞成邪思過誤。故文殊頌云。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衆生迷本聞。
聲故流轉。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豈非隨
所淪。旋流獲無妄。阿難汝諦聽。我承佛威
力。宣説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眞三昧。
汝聞微塵佛。一切祕密門。欲漏不先除。畜
聞成過誤。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聞非自
然生。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脱。能脱欲誰
名。一根既返原。六根成解脱見聞如幻瞖。三
界若空華。聞復瞖根除。塵消覺圓淨。故知若
耳根歸本原六根皆寂滅。以六根同一心故。
何者。在眼曰見。在耳曰聞。若攝用歸根時。見
聞如幻瞖。若攝境歸心時。三界若空華。則瞖
滅塵消覺圓心淨。如是解者則是因指見月。
藉教明宗者也若執指爲月迷心徇文者。如
經云。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
月若復觀指以爲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
亦亡其指夫三乘十二分教如標月指。若能見
月了知所標。若因教明心從言見性者。則知
言教如指心性如月。直悟道者終不滯言。實
見月人更不存指。或看經聽法之時。不一一
消歸自己。但逐文句名身而轉。即是觀指以
爲月體。此人豈唯不見自性。亦不辯於教
文。指月雙迷。教觀倶失。故經云。此人豈唯
亡失月輪亦亡其指。又既亡其指。非唯不了
自心之眞妄。亦乃不識教之遮表。錯亂顛倒
莫*辯方隅。猶鳥言空。如鼠云即。似形音響
豈合正宗。故經云。豈唯亡指亦復不識明之
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爲月明性。明暗二性
無所了故。所以證道歌云。吾早年來積學問。
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
沙徒自困。却被如來苦訶責。數他珍寶有何
益。從來蹭蹬覺虚行多年枉作風塵客。種性
邪錯知解。不達如來圓頓制。二乘精進勿道
心。外道聰明無智慧。亦愚癡亦小騃。空拳指
上生實解。執指爲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掜
怪。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爲觀自在。是以
若實眞心不逐他聲而起分別。湛然恒照性
自了故。如掌亭人都無所去。云何離色離聲
無分別性。此須得旨。親見性時。方知離聲色
諸縁性自常住不假前塵。所起知見則悟無
始已來皆是執聲爲聞而生顛倒。故文殊頌
云。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圓通實如是。若非色非空。都無分別。不見性
之人。到此之時全歸斷滅。便同外道拘捨離
等。己眼不開昧爲冥諦。以冥寂闇昧無知。以
爲至極。從此復立二十五諦。迷眞實心成外
道種。或有禪宗不得旨者。法學起空見人。多
拂心境倶空。執無分別。將狂解癡盲以爲至
道。然非離因縁求法性。滅妄心取眞心。對増
上慢人初學之者。不可雷同。應須甄別。如經
云。離諸法縁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
云何爲主。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
來説妙明元心。云何無還。唯垂哀愍爲我宣
説。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
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應諦聽。今
當示汝無所還地。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
日輪昇天則有明耀。中夜黒月雲霧晦暝。則
復昏暗。戸牖之隙則復見通。牆宇之間則復
觀壅。分別之處則復見縁頑虚之中遍是空
性。欝&T024658;之像則紆昏塵。澄霽斂氛又觀清
淨。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
因處。云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
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暗還黒
月。通還戸牖。壅還牆宇。縁還分別。頑虚還
空。欝*&T024658;還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
有。不出斯類。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
何以故。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雖明
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諸可還者自然非
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則知汝心本妙明淨。
汝自迷悶喪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
故如來名可憐愍。故知一切衆生即今見精
明心非定眞妄。昧之則麁。明之則妙。只於八
種不還之中。了了見性常住。云何隨境流轉
失本眞常。永沒苦輪常漂死海。大聖憐愍非
不驚嗟。阿難示起疑心寄破情執。釋迦微細
開演直指覺原。可謂不易凡身頓成聖體。現
於生滅顯出圓常。宗鏡前後明文。一一全證
於此。又江西馬祖和尚問亮座主。蘊何經業。
對云。講三十本經論。師云。正講時將什麼講。
對云。將心講。師云。心如工技兒。意如和技
者。爭解講他經。對云。不可是虚空講也。師
云。却是虚空講得。座主於言下大悟。遂下階
禮拜驀目汗流。師云。者鈍根阿師。用禮拜
作什麼。其座主却迴本寺語學徒言。某一生
學業。將謂天下無人敵者。今日被開元寺老
宿一唾淨盡。我爾許多時皆是誑謼汝。遂散
學徒。一入西山更無消息。又如有學士問馬
祖和尚。如水無筋骨能勝萬斛舟時如何。師
云。我遮裏水亦無舟亦無説什麼筋骨。又
學人問龍潭和尚。久嚮龍潭及至到來。爲什
麼。龍亦不見。潭亦不見。師云。却是子親到龍
潭。又俗官王常侍問先洞山和尚。五十二位
菩薩中。爲甚麼不見妙覺菩薩。師云。却是
常侍親見。所以智者大師一生弘教。雖廣垂
開示唯顯正宗。如止觀中云。究竟指歸何處。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永寂如空。又觀心論
中云。復以傷念一家門徒隨逐積年。看心稍
久遂不研覈問心。是以不染内法著外文字。
偸記注而奔走。負經論而浪行。何不絶語置
文破一微塵讀大千經卷。若能如上聽法講
經提宗問答。方諧祖意稱可佛心。如遇此機
可歸宗鏡
宗鏡録卷第九十二
 *戊申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九十三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宗鏡録是實相法門。若信得何福。若毀得
何罪 答。此一心實相之門。般若甚深之旨。
於難信之中或有信者。法利無盡。唯佛能知。
若有毀者謗般若罪過莫大焉。現世受殃生
身陷獄。何以受報如此廣大。以般若是一切
世出世間凡聖之母。猶如大地無物不從地
生。或若謗之則謗一切佛地三寶功徳。如十
法界中一切衆生。若昇若沈。若愚若智。無不
皆從般若中來。若不得般若威光。實無一塵
可立。如般若經云。欲尊貴自在。乃至欲得
菩提。當學般若。又云。若欲得六根完具。當
學般若。乃至鬼畜亦要完具。以此鬼畜皆從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924 925 926 92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