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宗鏡録 (No. 2016_ 延壽集 ) in Vol. 48

[First] [Prev+100] [Prev] 945 946 947 948 949 950 951 952 953 954 955 956 95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神通。總是一心之用。隨處差別。即多義。一中
解無量。無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當成無所
畏。又東方入正定。西方從定出。若了心外無
法。一切唯心。即無一法當情。無有好惡是非。
即不怖生死。一切處皆是解脱。故云當成無
所畏。縱然心外有一切境法。亦從自心妄想
因縁而生。無有自性。其體本空如幻如化
先雲居和尚云。佛法有什麼多事。行得即是。
但知心是佛。莫愁佛不解語。欲得如是事。還
須如是人。若是如是人。愁箇什麼。若云如是
事即不難。自古先徳。淳素任眞。元來無巧。設
有人問如何是道。或時答&T027734;甎木頭。作麼皆
重。元來他根本脚下實有力。即是不思議人。
把土成金。若無如是事。饒爾説得蔟華蔟錦
相似。直道我放光動地。世間更無過也。盡
説却了。合殺頭人總不信受。元來自家脚下
虚無力。釋曰。雲居和尚乃物外宗師。此土七
生爲善知識。道徳孤邁智海泓深。具大慈悲
常盈千衆。所示徒云。但知心是佛莫愁佛不
解語者。此爲今時學人。一向外求但學大乘
之語。不能返本内自觀心。明見天眞之佛。若
了此心佛。即自然智無師之智現前。何煩外
學。如云從門入者非寶。又云。從天降下即貧
窮。從地涌出却富貴。若從心地涌出智寶有
何窮盡。故云。無盡之藏但若得心眞實去。根
脚下諦去。自然出語盡與實相相應。言下救
人生死。變凡爲聖。捉礫成金。道有亦得。道
無亦得。句句悉成言教。若也心中未諦圓信
不成。空任虚浮只成自誑。直饒辯説縱横只
増狂慧。設或説得天華墜石點頭。事若不眞
總成妖幻。所以志公見雲光法師講法華經
感天華墜云。是齩蚤之義。是先聖誠言。實
爲後學龜鏡可以刻骨可以。書紳今遍搜揚
深有。意矣
宗鏡録卷第九十八
 *戊申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九十九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製論釋經傍申佛意。或法身大士。垂迹闡
助化之門。或得旨高人。依教弘法施之道乃
至義疏章鈔銘訣讃序等與宗鏡相應者。皆
當引證。是以衆生言論。悉法界之所流。外道
經書。盡諸佛之所説 大智度論云。論法入
佛心中。唯一寂滅。一三昧門攝無量三昧。如
牽衣一角擧衣皆得。亦如得蜜蜂王餘蜂盡
攝。又頌云。佛法相雖空。亦復不斷滅。雖生亦
非常。諸行業不失。諸法如芭蕉。一切從心生。
若知法無實。是心亦復空 毘婆沙論云。善
覺長者。爲那伽。説四韋陀典曰。若人心生而
不起。若人心起而不滅。心起而起。心滅而滅。
又云。若離初發心則不成無上道。所以云。一
切功徳皆在初心 大乘攝論云。問。何以故。
此識取此識爲境。答。無有法能取餘法。雖不
能取此識。變生顯現如塵。譬如依面見面謂
我見影。此影顯現相似異面 顯揚論云。由
所依所縁力而得建立。由所依力者。謂立
眼識乃至意識。由所縁力者。謂立色識乃至
法識青識黄識。乃至苦識樂識 發菩提心
論云。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雖如是
觀心心數法生滅散壞。而常不捨聚集善根
助菩提法。是名菩薩觀三世方便。大乘阿毘
達磨雜集論云。如契經等法。如理作意發三
摩地。依止定心思惟定中所知影像。觀此影
像不異定心。依此影像捨外境想。唯定觀
察自想影像。爾時菩薩了知諸法唯自心故。
内住其心知一切種所取境界。皆無所有。所
取無故。一切能取亦非眞實。故次了知能取
非有。次復於内捨離所得二種自性證無所
得。依此道理。佛薄伽梵妙善宣説偈云。菩薩
依靜定。觀心所現影。捨離外塵想。唯定觀自
想。如是内安心。知所取非有。次觀能取空。
後觸二無得。依者。謂轉依捨離一切麁重得
清淨轉依。故 十二門論偈云。衆縁所生法。
是即無自性。若無自性者。云何有是法。釋曰。
故知萬法從心所生皆無自性。所依之心尚
空。能依之法何有 入大乘論云。若離衆生。
則無有得菩提道者。從衆生界出生一切諸
佛菩提。如尊者龍樹所説偈云。不從虚空有。
亦非地種生。但從煩惱中。而證成菩提。故知
從心證道不假他縁。能成無師自然之智
倶舍論云。眼所現見名爲所見。從他傳聞名
爲所聞。自運己心諸所思構名爲所覺。自内
所受及自所證名爲所知 佛地論云。現見
虚空。雖與種種色相相應。而無諸色種種相
故。如煙霧等共相應故。有時見空有種種
相。由虚妄分別力故。但見煙等有種種相非
見虚空。以虚空性不可見故。乃至心淨法界
離名言故。一切名言。皆用分別所起爲境。然
諸法教。亦不唐捐。是證法界展轉因故。如見
字書解所説義。由此法教是諸如來大悲所
流。能展轉説離言説義。如以衆彩彩畫虚空
甚爲希有。若以言説説離言義復過於彼
般若論云。須菩提言。如來無所説。此義云何。
無有一法唯獨如來説餘佛不説。謂佛所説。
但是傳述古佛之教。非自製作。釋曰。故知此
法過去佛已説。今佛現説。未來佛當説。所以
一佛説時。十方佛同證。乃至智慧刹土眞俗
等法凡聖等性。皆同無二。以唯共一心故。終
無異旨。如華嚴經佛不思議品。一佛子。諸
佛世尊有十種無二行自在法。何等爲十。所
謂一切諸佛悉能善説授記言辭。決定無二。
一切諸佛悉能隨順衆生心念令其意滿。決
定無二。一切諸佛悉能現覺一切諸法演説
其義。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能具足去來今
世諸佛智慧。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知三世
一切刹那即一刹那。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
知三世一切佛刹入一佛刹。決定無二。一切
諸佛悉知三世一切佛語即一佛語。決定無
二。一切諸佛悉知三世一切諸佛與其所化
一切衆生體性平等。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
知世法及諸佛法性無差別。決定無二。一
切諸佛悉知三世一切諸佛所有善根同一善
根。決定無二。是爲十。又信心銘云。要急
相應唯言不二。可成堅信永斷纖疑。則宗鏡
之文傳光不朽矣 廣百論云。覺慧等諸心
心法。非隨實有諸法轉變。但隨串習成熟種
子及心所現衆縁勢力。變生種種境界差別。
外道等隨其自心。變生種種諸法性相。若
法性相是實有者。豈可如是隨心轉變。諸
有智者不應許彼所執現在實法有生。以必
不從去來二世更無第三可從生故。滅必隨
生。生既非有。滅亦定無。乃至三世行皆相待
立。如長短等何有實性。又頌云。眼中無色
識。識中無色眼。色内二倶無。何能令見色。依
他起性即是心心法。從縁起時變似種種相
名等塵。應知有心心法。但無心外所執諸
塵。云何定知。諸法唯識故。佛告善現。無毛端
量實物可依 寶藏論云。夫天地之内宇宙
之間。中有一寶祕在形山。識物靈照内外
空然。寂寞難見。其謂玄玄。巧出紫微之表。用
在虚無之間。端化不動。獨而無雙。聲出妙響。
色吐華容。窮觀無所寄號空空。唯留其聲不
見其形。唯留其功不見其容。幽顯朗照物理
玄通。森羅寶印萬像眞宗。乃至其寶也。煥煥
煌煌朗照十方。隱寂無物圓應堂堂。應聲應
色應陰應陽奇物無根妙用常存。眴目不見
側耳不聞。其本也冥。其化也形。其爲也聖。
其用也靈。可謂大道之眞精。其精甚靈。萬有
之因。凝然常住與道同倫。故經云。隨其心淨
即佛土淨。任用森羅其名曰聖 釋摩訶衍
論云。一切諸法一心量無心外法。以無心外
法故。豈一心法與一心法作障礙事。亦一心
法與一心法作解脱事。無有障礙。無有解脱。
一心之法。一即是心。心即是一。無一別心。無
心別一。一切諸法。平等一味。一相無相。作一
種光明心地之海 寶生論偈云。微笑降伏
大魔軍。明智覺了除衆欲。於此大乘能善住。
深識愛原唯自心 寶性論偈云。如空遍一
切。而空無分別。自性無垢心。亦遍無分別
金剛三昧論云。一切心相本來無本。本無本
處。空寂無生。若心無生即入空寂。空寂心地
即得心空。善男子。無相之心無心無我。一切
法相亦復如是者。一切心相種子爲本。求此
本種永無所得。若是現在則與果倶。無本末
異。如牛兩角。若已過去則無作因。無體性故。
猶如兎角。如是道理本來法爾。故言本來無
本。又生滅心生必依本處。本處既無則不得
生。當知心相本來無生。故言空寂無生。所
入空寂即是一心。一切所依名之爲地。故言
即入空寂之心 分別功徳論云。有論沙
門行諸禪觀。或在塚間。或在樹下。時在塚
間觀於死屍。夜見餓鬼打一死屍。沙門問
曰。何以打此死屍耶。答曰。此死屍困我如是。
是以打之。道人曰。何以不打汝心。打此死屍
當復何益也。於須臾頃復有一天。以天曼陀
羅華散一臭屍。沙門問曰。何爲散華此臭屍
耶。答曰。由我此屍得生天上。此屍即是我之
善友。故來散華報往昔恩。道人答曰。何以不
散華汝心中。乃散臭屍。夫爲善惡之本皆心
所爲。乃捨本求末耶 思益論云。不見一切
諸法是菩提相。不證一法而證諸法。是故説
爲應正遍知 金剛論云。教中譬如星宿爲
日所映有而不現。能見心法亦復如是。釋曰。
此有二解。一若迷心爲境。如日爍眼光入室
不見自物。如被外境所換。不見自心亦復如
是。二若以悟境是心。則萬法如星宿。一心如
日光。心光遍爍時。無法可披露 法性論云。
蓋聞之先覺曰。體空入寂。莫先於見法。尋法
窮原。莫妙於得性。得性則照本。照本則達自
然。達自然見縁起。見縁起斯見法也。將窮其
原必存其要。要而在用者。其唯心法乎。心
法者神明之營魄精識之丹譽。其運轉也。彌
綸於萬行。其感物也。會通於群數。統極而言
則無不在矣 顯性論云。一念見性者。見性
是凡聖之本體。普遍一切而不爲一切之所
傾動。在染不染而能辯染。在淨不淨而能辯
淨。其性不在一切法。而能遍一切法。若觀一
法即不見性。若不觀一法亦不見性。其性不
在觀不在不觀。於一衆生身中見心性時。
一切衆生悉皆見於一微塵中。見心性時一
切微塵悉皆見。以性遍凡聖善惡故。凡處
徹聖處。聖處徹凡處。善惡相徹本性自爾。以
一切法。並不得取。並不可捨。性相自爾自性
淨故。終日説不得一説。終日聞不得一聞。終
日見不得一見。終日知不得一知。並非凡聖
之所安立。是故經云。若我出世及不出世。此
法常然 顯宗論云。我此禪門一乘妙旨。以
無念爲宗。無住爲本。眞空爲體。妙有爲用。
夫眞如無念。非念想能知。實相無生。豈色心
能見。眞如無念。念者即念眞如。實相無生。生
者即生實相。無住而住常住涅槃。無行而行
能超彼岸。如如不動動用無窮。念念無求常
求無念。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
眞空。空而不無便成妙有。妙有即摩訶般若。
眞空即清淨涅槃。般若無見能見涅槃。涅槃
無生能生般若。西天諸祖。共傳無住之心。同
説如來知見 顯正論云。問。欲顯何義名爲
顯正。答。欲顯明一切衆生本原清淨無生心
體。即是諸佛之正性也。所以者何。一切萬法
心爲其本。然其心性都無所依。體自圓融不
礙萬法。雖應現萬法而性自常眞。無住無依
不可取捨 勝天王經云。清淨心性爲諸法
本。自性無本。虚妄煩惱皆從邪念顛倒而生。
當知此心即是最勝清淨第一義諦。一切諸佛
證知所歸。問曰。定以何法爲心體。答曰。不應
求心之定體。何以故。心非所縁。無無相故。亦
云非能所。絶相待故。體不可染。性常淨故。非
合非散。自性離故。不礙縁起。性虚融故。不可
説示。名字空故。諸法虚淨。縁相離故。靈照
不竭。用無盡故。果報不同。作業異故。因果宛
然。不斷絶故。亦非眞實。業性如幻故。又不
斷絶。現施爲故。亦不可取。畢竟空故。諸法平
等。一相如故。境智無差。離分別故。萬法即
空。性無生故。是以一切分別不離自心。一切
諸境不離名相。若了萬法不了自心。分別無
由能絶。乃至楞伽經云。若彼心滅盡。無乘及
乘者。無有乘建立。我説爲一乘。彼心者。即取
相所得心也。一乘者。即離相清淨無生心也。
此心悉能包含運載一切諸法。故名一乘
法苑珠林云。夫擁其流者。未若杜其源。揚
其湯者未若撲其火。何者源出於水。源未
杜而水不窮。火沸於湯。火未撲而湯詎息。故
有杜源之客。不*擁流而自乾。撲火之人。不
揚湯而自止。故知心爲源境爲流。不察本心
源。但隨諸法轉。意如火事如湯。不制自意地。
唯從境界流。斯皆失本迷。源隨流徇末。若能
頓明意地直了心源。不求脱於諸塵。不繋縛
於一法。可謂究末遇本尋流得源矣。遂乃無
功而自辦。無作而自成。顯此一心萬法如鏡。
歸心論云。夫論心性者。若別説。一一生佛皆
以法界爲身。一一摩耶胎内亦如是。廣狹
皆等不相妨礙。若總説。一一生佛同在胎内。
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互隱互顯。互存互
奪。重重互現皆不思議法界。説時不増。不
説時不減性海如是。豈可言盡不盡耶 六妙
門云。此爲大根人善識法要。不由次第。懸照
諸法之原。所謂衆生心也。一切法由心而起。
若能反觀心性不得心原。即知萬法皆無根
 頓教五位門云。第一識心者。語是心。見
是心。聞是心。覺是心。知是心。此是第一悟。
一一能知。如許多心皆是一心。一心能遍一
切處。第一知身同無情。身不知痛痒好惡。
一切皆是心不干身事。心能作人畜。心能作
魚鳥。第三破四大身。身即是空。空即是無生。
空無内外中間。離一切相。第四破五陰。色
陰若有四陰不虚。色陰若無四陰何有。第五
見性成佛湛然常住 十住經序云。以靈照
故統名一心。以所縁故總號一法。若夫名
隨數變則浩然無際。統以心法則未始非二。
十二門論序云。論之者。欲以窮其心原盡其
至理也。若一理之不盡。則衆異紛然有惑趣
之乖。一原之不窮。則衆途扶疎有殊致之迹。
殊致之不夷。乖趣之不泯。大士之憂也。般
若燈論序云。始夫萬物非有一心如幻。心如
幻故。雖動而恒寂。物非有故。雖起而無生。是
以聖人説如幻之心。鑒非有之物。了物非物。
則物物性空。知心無心。則心心體寂。達觀之
士。得其會歸而忘其所寄。於是分別戲論。不
待遣而自除。無得觀門。弗假修而已入。蕩蕩
焉不出不在無住無依者也 華嚴論云。猶
如大海有清淨徳而能影現七金山等。衆生
心海影現六道四生。分明顯現山河大地色
空明闇等 縁生論云。元是一心積爲三界。
凡則迷而起妄。聖則悟以通眞 陀羅尼三
昧法門偈云。是法法中高猶如須彌山。是法
法中海衆源所共歸。是法法中明猶如星中
月。是法法中燈能破無邊闇。是法法中地荷
載遍十方。是法法中母出生諸佛種 法華演
祕云。事理圓融者。即種種事稱理而遍。以眞
如理爲洪鑪。融萬事爲大冶。鐵汁洋溢無異
相也。若開權顯實一切唯心者。亦先融爲本。
事事無礙也。重重交映。如地獄苦報身各
自遍。難思妙事本自如此。佛佛自覺衆生不
知。今解。此知即衆生心是佛智也。即事玄妙。
入心成觀 法華玄賛疏云。如經中説。一時
者。即是唯識時。説聽二徒心識之上。變作三
時相状而起。實是現在。隨心分限變作短長。
事緒終訖。總名一時。如夢所見謂有多生。覺
位唯心都無實境。聽者心變三世亦爾。唯意
所縁是。不相應行蘊法界法處所攝。此言一
時一則不定約刹那。二則不定約相續。三則
不定約四時六時八時十二時等。四則不定
約成道已後年數時節名爲一時。但是聽者
根熟感佛爲説。説者慈悲應機爲談。説聽
事訖總名爲一時。不定約刹那等者。聽法之
徒根器或鈍。説時雖短聽解時長。或説者時
長。聽者亦久。於一刹那猶未能解。故非刹那。
亦不定約相續者。猶能説者得陀羅尼。説一
字義一切皆了。或能聽者得淨耳意。聞一字
時一切能解。故非相續。由於一會聽者。根機
有利有鈍。如來神力。或延短念爲長劫。或促
多劫爲短念。亦不定故。總約説聽究竟名時。
亦不定約四時六時八時十二時者。一日一
月照四天下。長短暄寒近遠晝夜諸方不定。
恒二天下同起用故。又除已下。上諸天等。無
此四時及八時等。經擬上地諸方流通。若説
四時等流行不遍故。亦不定約成道已後年
數時節者。三乘凡聖所見佛身報化年歳短
長成道已來近遠各不同故。釋曰。上所説不
定約刹那時及相續時。與四時六時八時十
二時等。及約成道已後年數時節。名爲一時
者。以長短不定前後無憑但説唯心之一時
可爲定量。無諸過失。事理相當。既亡去取
之情。又絶斷常之見。不唯一時作唯識解。實
乃萬義皆歸一心。則稱可教宗深諧祕旨。
能開正見永滅群疑。所以經云。一切諸法以
實際爲定量。又云。但以大乘而爲解説。令得
一切種智。故知但説大無過。夫言大乘者。即
是一心之乘。乘是運載義。若論運載豈越心
耶。又夫不識心人。若聽法看經。但隨名相不
得經旨。如僧崖云。今聞經語句句與心相應。
又釋法聰因聽慧敏法師説法。得自於心蕩
然無累。乃至見一切境亦復如是。若不觀心
盡隨物轉。是故大乘入道安心法云。若以有
是爲是。有所不是。若以無是爲是則無所不
是。一智慧門入百千智慧門。見柱作柱解。得
柱相不作柱解。觀心是柱法無柱相。是故見
柱即得柱法。一切形色亦復如是故 華嚴
經頌云。世間一切法。但以爲心主。隨解取衆
相。顛倒不如實。又古人云。六道群蒙自此門
出。歴千劫而不返。一切痛哉。是知因心得道
如出必由戸。何所疑乎 百法鈔云。大乘一
切皆是心所變。故離心之外更無有法。即萬
般造作皆不離心。千種起言豈超心外 法
界觀序云。法界者。一切衆生身心之本體也。
從本已來靈明廓徹廣大虚寂。唯一眞之境
而已。無有形貌而森羅大千。無有邊際而含
容萬有。昭昭於心目之間。而相不可覩。晃晃
於色塵之内而理不可分。非徹法之慧目。離
念之明智。不能見自心如此之靈通也。於是
稱法界性説華嚴經。令一切衆生自於身中。
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而證法界也。乃至
佛身一毛端則遍一切含一切也。世界爾。衆
生爾。塵塵爾。念念爾。法法爾。無有一法定
有自體而獨立者 提婆傳云。提婆菩薩博
識淵覽才辯絶倫。誕名天竺爲諸國所推。所
愧以爲所不盡者。唯以人不信用其言爲憂。
其國中有大天神驗黄金像之坐身二丈。號
曰大自在天。人有求願能令現世如意。提婆
詣廟求入拜見。主廟者言。天像至神。人有見
者既不敢正視。又令人退後失守百日。汝但
詣門求願何須見耶。提婆言若神必能如汝
所説。乃從令我見之。若不如是。豈是吾之
所欲見耶。時人奇其志氣伏其明正。隨入廟
者數千萬人。提婆既入。天像挺動其眼怒目
視之。提婆問。天神則神矣。何其小也。當以
精靈感人智徳伏物。而假黄金以目。多動玻
瓈以熒惑。非所望也。即便登梯鑿出其眼。
時諸觀者咸有疑意。大自在天何爲一。小婆
羅門所困。將無名過其實理屈其詞耶。提
婆曉衆人言。神明遠大。故以近事試我。我得
其心。故登金聚出玻*瓈。令汝等知神不假
質精不託形。吾既不慢。神亦不辱也。言已而
出。即以其夜求諸供備。明日清旦敬祠天神。
提婆先名既重加以智參。神契其所發言。聲
之所及無不響應。一夜之中供具精饌有物
必備。大自在天。貫一肉形數高四丈。左眼枯
沒而來在坐。歴觀供饌歎未曾有。嘉其徳力
能有所致。而告之言。汝得我心。人得我形。汝
以心供。人以質饋。知而敬我者。汝畏而誣我
者人。汝所供饌盡善盡美矣。唯無我之所須。
能以見與眞上施也。提婆言。神鑒我心惟命
是從。神言。我所乏者左眼能與我者便可
出之。提婆言。敬如天命。即以左手出眼與之。
天神力故出而隨生。索之不已。從旦終朝出
眼數萬天神讃曰。善哉摩納。眞上施也。欲求
何願必如汝意。提婆言。我禀明於心不假外
也。唯恨悠悠童蒙。不知信受我言。神賜我願
必當令我言不虚設。唯此爲請他無所須神
言。必如所難。於是而退詣寺。受出家法剃髮
法服。周遊揚化於天竺大國之都。四衢道中
敷高座作三論言。一切諸聖中佛聖最第一。
一切諸法中佛法正第一。一切救世衆佛僧
爲第一。八方諸論士有能壞此語者。我當斬
首以謝其屈。所以者何。立理不明是爲愚癡。
愚癡之頭非我所須。斬以謝屈甚不惜也。八
方論士。既聞此言。亦各來集。而立誓言。我
等不如亦當斬首。愚癡之頭亦所不惜。提婆
言。我所修法仁活萬物。要不如者當剃汝鬚
髮以爲弟子。不斬首也。立此要已各撰名理
建無方論。而與酬酢。智淺情近者一言便屈。
智深情遠者極至二日則辭理倶匱。即皆下
髮。如是日日王家送衣鉢。終竟三月度十餘
萬人。釋曰。禀明於心不假外者。審如斯語何
往不從。故能徳動明神。鑿大自在天之眼。化
諧人意度十萬外道之心。可謂救世良醫度
人妙術。不得斯旨悲願何成。自利利他理窮
於此 天台無量壽佛疏云。就一字説者。釋
論云。所行如所説。所説即是教。如即是理。行
即是行。佛即是法身。觀即般若。無量壽即解
脱。當知即一達三即三達一。一中解無量無
量中解一。於一字上達無量義。況諸字。況一
題。況一經。況一切經耶。故經云若聞首題名
字所得功徳不可限量。若不如上解者。安獲
無限功徳耶。釋云。若不歸一心解。安獲無限
功徳。以無量功徳即一心具足。若離心所見
皆不圓滿悉成邪倒。設具行門皆成分限
起信疏云。夫眞心寥廓。絶言像於筌罤。沖漠
希夷。亡境智於能所。非生非滅。四相之所不
遷。無去無來。三際莫之能易。但以無住爲性。
隨派分岐。逐迷悟而昇沈。任因縁而起滅。雖
繁興鼓躍。未始動於心原。靜鑒虚凝。未甞
乖於業果。故使不變性而縁起。染淨恒分。不
捨縁而即眞。凡聖一致。其猶波無異水之動。
故即水以辯於波。水無異動之濕。故即波以
明於水。是則動靜交徹眞俗雙融。生死涅槃
夷齊同貫 安樂集云。問。何因一念佛之力。
能斷一切諸障。答。如經云。譬如有人用師子
筋以爲琴絃。音聲一奏一切餘絃悉皆斷壞。
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煩惱一
切諸障悉皆斷滅。亦如有人搆取牛羊驢馬
一切諸乳置一器中。若將師子乳一渧投之
直過無難。一切諸乳悉皆破壞變爲清水。
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惡
魔諸障直過無難 寶藏論注云。實此非彼
實彼非此。鳥跡空文奇特現矣者。破彼此也。
諸法如幻。比鳥跡空文皆從心生奇特現矣。
又云。光超日月徳越太清。萬物無作一切無
名。轉變天地自在縱横者。萬物不能自立。人
爲作名。皆自心起轉變天地。了一切唯心。則
萬法無累其神明。即所向自由即自在縱横。
天台涅槃疏云。煩惱與身一時者。除彼所
計之一時。若是所解言一時者。此是前後而
一時。一時而前後只於一時義中。説有前後。
即煩惱爲前。身屬於後。何以故。因果無二
色心體一。三道三徳一念無乖。五陰五脱
刹那理等。貴在破執執已了性同空。空無
前後。如炷與明一時有。要因炷有明。煩惱與
身亦然。故知前後一心一心前後。如是解者
有何差別。只恐心外取法而自異耳 杜順
和尚攝境歸心眞空觀云。謂三界所有法唯
是一心。心外更無一法可得。故曰歸心。謂
一切分別但由自心。曾無心外境能與心爲
縁。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論云。由依
唯識故境本無體。眞空義成故。以塵無有故。
本識即不生。由此方知由心現境。由境顯心。
心不至境。境不入心。常作此觀智慧甚深
唯識序云。離心之境克湮。即識之塵斯在。帶
數之名攸顯。唯識之稱兆彰。故得一心之旨。
永傳而不窮。八識之燈。恒然而無盡
宗鏡録卷第九十九
 *戊申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一百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東國義相法師釋華嚴經云。當知此一部華
嚴經。雖七處九會。而唯在十地品。所以者何。
以根本攝法盡故。雖在十地不同。而唯在初
地。何以故。不起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徳故。一
地中雖多分不同。而唯在一念。何以故。三
世九世即一念故。一切即一故。如一念多念
亦如是。一即是一切。一念即多念。陀羅尼法
主伴相成。一即爲主。一切爲伴。隨擧一法盡
攝一切。乃至一文一句盡攝一切。何以故。若
無此彼不成故。陀羅尼法。法如是故。經云。如
來於一語言中。演出無邊契經海 復禮法
師云。觀業義者。夫業因心起。心爲業用。業引
心而受形。心隨業而作境。然則因業受身身
還造業。從心作境境復生心。若影隨形而曲
直。猶響隨聲而大小矣 慧集法師悟道頌
云。普光初學道。無邊世界動。迴天復轉地。
併入一毛孔 弘沇法師云。若人執衆生心
外別有無情。佛性不遍。皆違如來藏遍法界
義。唯識論云。根身器世間。即是頼耶相分。相
分不離見分。又云。若時於所縁。智都無所得。
離二取相故。眞實住唯識。如第六識縁現在
心。唯一刹那。誰爲能所。設縁三世亦現在心。
妄分能所。若得此意。三界唯心法界一相。亦
何不適 神鍇法師云。一念淨心微細如芥
子。森羅萬像猶若須彌。萬像雖復衆多。要從
一心變起。離心之外畢竟無法。是則攝相從
心。云内須彌於芥子也 元康法師云。明悟
入者。如來説法八萬四千。所明至理更無異
道。華嚴經云。一道出生死。涅槃經云。一道清
淨。大品經云。一相無相。淨名經云。不二法門。
論云。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
是則名實相。乃群賢所趣衆義同歸。咸指一
心之實道矣 智者大師與陳宣帝書云。夫學
道之法。必須先識根原。求道由心又須識心
之體性。分明無惑功業可成。一了千明一迷
萬惑。心無形相内外不居。境起心生。境亡心
滅。色大心廣。色小心微。乃至知心空寂。即入
空寂法門。知心無縛。即入解脱法門。知心無
相。即入無相法門。覺心無心。即入眞如法門。
若能知心如是者。即入智慧法門。圓覺疏
序云。夫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
所謂眞淨明妙虚徹靈通。卓然而獨存者也。
衆生之本原故曰心地。諸佛之所得。故曰菩
提。交徹融攝故曰法界。寂靜常樂故曰涅槃。
不濁不漏故曰清淨。不妄不變故曰眞如。離
過絶非故曰佛性。護善遮惡故曰總持。隱覆
含攝故曰如來藏。超越玄祕故曰密嚴國。統
衆徳而大備。鑠群昏而獨照。故曰圓覺。其實
皆一心也。背之則凡。順之則聖。迷之則生死
始。悟之則輪迴息。親而求之則止觀定慧。推
而廣之則六度萬行。引而爲智。然後爲正智。
依而爲因。然後爲正因。其實皆一法也。終日
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欲證圓覺而未
極圓覺者。菩薩也。住持圓覺而具足圓覺者。
如來也。離圓覺無六道。捨圓覺無三乘。非圓
覺無如來。泯圓覺無眞法。其實皆一道也。三
世諸佛之所證。蓋證此也。如來爲大事出現。
蓋爲此事也。三藏十二部。一切脩多羅。蓋
詮此也。釋曰。心之一法名爲普法。欲照此心
應須普眼虚鑒寂照靈知。非偏小而可窮。以
圓滿而能覺。故曰圓覺。此約能證也。眞如
妙性寂滅無爲。具足周遍無有缺減。故曰圓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45 946 947 948 949 950 951 952 953 954 955 956 95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