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宗鏡録 (No. 2016_ 延壽集 ) in Vol. 48

[First] [Prev+100] [Prev] 924 925 926 927 928 929 930 931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生。信謗豈不獲報重耶。所以法華經云。又如
大梵天王一切衆生之父。此經亦復如是。一
切聖賢學無學及發菩薩心者之父。起信鈔
云。若謗此法。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斷絶一切
三寶之種。一切如來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
切菩薩因之修行。得入佛智故
宗鏡録卷第九十三
 *戊申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九十四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引證章第三 
夫所目宗鏡大旨煥然。前雖問答決疑。猶慮
難信。上根纔覽。頓入總持之門。中下雖觀。猶
狐疑之地。今重爲信力未深。纖疑不斷
者。更引大乘經一百二十本。諸祖語一百二
十本。賢聖集六十本。都三百本之微言。總一
佛乘之眞訓。可謂擧一字而攝無邊教海。立
一理而收無盡眞詮。一一標宗。同龍宮之遍
覽。重重引證。若鷲嶺之親聞。普令眠雲立雪
之人。坐參知識。遂使究理探玄之者。盡入
圓宗。尋古佛之叢林。如臨皎日。履祖師之閫
域。猶瞰淨天。大覺昭然。即肉眼而圓通佛眼。
疑情豁爾。當凡心而顯現眞心。可謂現知。指
法界於掌内。便同親證。探妙旨於懷中 大
般若經云。一切如來同在一處。自性清淨無
漏界攝。又云。三世諸佛住十方界。爲諸有情
宣説正法。無不皆用本性空爲佛眼。離本性
空。無別方便。釋曰。本性空者。即是自性清淨
心。本性即自性空。即清淨義。此心則凡聖本
有今古常然。衆生不知。諸佛因茲指授。含
靈現具。祖師爲此相傳。故云離此別無方便
大方廣佛華嚴經頌云。言詞所説法。小智妄
分別。是故生障礙。不了於自心。不能了自
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想。増長一切惡
大涅槃經云。信於二諦一乘之道。更無異趣。
爲是衆生速得解脱。又云。道者雖無色像可
見稱量可知。而實有用。善男子。如衆生心
雖非是色非長非短非麁非細非縛非解非是
見法。而亦是有 寶積經云。一切法虚妄如
夢。以唯念故。又云。自爲洲渚。自爲歸處。法
爲洲渚。法爲歸處。無別洲渚無別歸處。釋曰。
起信論云。所言法者。即衆生心。故知所向皆
心豈有歸處。住自境界。無別方所 法華經
偈云。又復不行上中下法有爲無爲實不實
法。亦不分別是男是女。不得諸法不知不見。
是則名爲菩薩行處。一切諸法空無所有。無
有常住。亦無起滅。是名智者所親近處。顛倒
分別諸法有無是實非實是生非生。在於閑
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觀一切
法皆無所有。猶如虚空無有堅固。不生不出
不動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處。釋曰。若入
一心一相之門。尚無常住之法。豈有起滅之
縁。自然不動如山。心安如海。可謂菩薩行
處諸佛所居矣。故華嚴經頌云。法性如虚空。
諸佛於中住 大集經云。云何菩薩修心念
處。觀是心性。不見内入心。不見外入心。不見
内外入心。不見陰中心。不見界中心。既不見
已作是思惟。如是心縁爲異不異。若心異縁。
則一時中應有二心。若心即縁。不應復能觀
於自心。猶如指端不能自觸。心亦如是。作
是觀已。見心無住。無常變異所縁處滅。又
云。不見一法一法相貌一法光明。若如是見。
是名佛法之正見 圓覺經云。一時婆伽婆。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
嚴住持。是諸衆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
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
土。又云。善男子。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
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
滅空性不壞。衆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
覺心不動。依幻説覺亦名爲幻。若説有覺猶
未離幻。説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爲
不動。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當遠
離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
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爲幻。亦復遠離。離
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
鑚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
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善男子。知
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
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
諸幻。釋曰。知幻即離不作方便者。以幻無定
相。自性常離。離即空也即一切凡聖垢淨萬
法。皆同幻如空故。何用更作方便而求離。離
幻即覺亦無漸次者。當離之時全成大覺。即
離即覺平等一照。既無前後。豈有漸次耶
密嚴經偈云。一切諸世間。譬如熱時炎。以諸
不實相。無而妄分別。覺因所覺生。所覺依能
覺。離一則無二。譬如光共影。無心亦無境。量
及所量事。但依於一心。如是而分別。能知所
知法。唯依心妄計。若了所知無。能知則非有。
心爲法自性。及人之所渇。入於八地中。而彼
得清淨。九地行禪定。十地大開覺。法水灌
其頂。而成世所尊。法身無有盡。是佛之境
界。究竟如虚空。心識亦如是。又云。爾時金剛
藏菩薩告諸大衆。仁者。阿頼耶識從無始來。
爲戲論熏習諸業所繋輪迴不已。如海因風
起諸識浪。恒生恒滅不斷不常。而諸衆生不
自覺知。隨於自識現衆境界。若自了知如火
焚薪。即皆息滅入無漏位。名爲聖人 楞伽
經云。第一義諦者。但唯是心。種種外相。悉皆
無有。彼愚夫執著惡見欺誑自他。不能明見
一切諸法如實住處。大慧。一切諸法如實者。
謂能了達唯心所現 首楞嚴經云。佛告文
殊及諸大衆。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
三摩地中。見與見縁并所想相。如虚空華本
無所有。此見及縁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
於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
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爲無文殊。如是世尊。我
眞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
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
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
明無上菩提淨圓眞心。妄爲色空及與聞見。
如第二月。誰爲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
眞。中間自無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觀見與塵
種種發明。名爲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由
是精眞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四
十二章經云。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
原。達佛本理。悟無爲法。内無所得。外無所求。
心不繋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
歴諸位。而自崇最。名之曰道。又佛言。覩天
地念非常。覩世界念非常。覩靈覺即菩提。如
是心識得道疾矣 金剛三昧經云。佛言。如
是衆生之心實無別境。何以故。心本淨故。理
無穢故以染塵故。名爲三界。三界之心。名爲
別境。是境虚妄從心化生。心若無妄即無別
境。大力菩薩言。心若在淨諸境不生。此心淨
時應無三界。佛言。如是。菩薩心不生境。境不
生心。何以故。所見諸境唯所見心。心不幻化
則無所見 大方廣入如來智徳不思議經
云。皆悉了達諸法實相。自性平等猶如虚空。
又云。於一法中了一切法。無分別智常現在
前。釋曰。一法者。即是自心。此心爲諸法平等
之性。於自心性中了一切法。有何分別。不増
不減經云。甚深義者。即第一義諦。第一義諦
者。即衆生界。衆生界者。即如來藏。如來藏
者。即法身。釋曰。夫心者。爲諸法總持之門。
作萬有眞實之性。故稱第一義諦。雜雜心念
故號衆生。是心之界即衆生界。從眞如性起。
名曰如來。無所缺減。乃目爲藏。能積聚恒沙
功徳故名法身。是以仁王經云。最初一念具
足八萬四千波羅蜜 集福徳三昧經云。如
瑠璃寶器隨所在處不失其性。如是若有菩
薩住是三昧。雖在家當説是人名爲出家。能
不失是法界體性。釋曰。是以悟心方能得道。
見性是名出家。若見性則在家出家。若不見
性則出家在家。故阿難未見性前。自懺悔言。
我身雖出家心不入道 佛地經云。當知清
淨法界者。譬如虚空。雖遍諸色種種相中。而
不可説有種種相。體唯一味。如是如來清淨
法界。雖復遍至種種相類所知境界。而不可
説有種種相。體唯一味。釋曰。清淨法界者。
即一心無雜之法界。以法爲界。豈有邊畔。則
一切色中皆有虚空性。況一切法中皆有安
樂性。以隱覆此性故隨所知境。應其情量。現
種種境界。若以空明即有空現。若以色明即
有色現。但隨處發明即隨處現。所現種種皆
妄心生。相不可得。唯一味眞心湛然不動
不空羂索經云。持眞言者。以心置心觀自
心心。作於一切諸佛如來。廣大出生殊勝
尊妙。菩薩地經云。迷聖道者。不知理道從自
心生。唯常苦身以求解脱。如犬逐塊不知尋
本。所以大莊嚴論釋云。譬如師子打射時而
彼師子尋逐人來。譬如癡犬被人打擲便逐
瓦石不知尋本。言師子者。喩智慧人解求其
本而滅煩惱。然癡犬者。即是外道五熱炙身
不識心本 法集經云。能知一切唯是一心。
名爲心自在。於其掌中出諸珍寶。亦以虚空
而爲庫藏。名爲物自在。一切身口意業。以智
爲本。名智自在。又云。觀世音白佛言。菩薩。
若受持一法。一切諸佛法自然如在掌中。何
者是一法所謂大悲。釋曰。此是同體大悲。此
悲性遍一切衆生界故。能一雨普潤蘭艾齊
榮。一念咸收邪正倶濟 大灌頂經云。禪思
比丘無他想念。唯守一法然後見眞。釋曰。一
法爲宗諸塵無寄。他縁自絶妙性顯然。志當
歸一。而何智不明。尋流得源。而何疑不釋。撮
要之旨斯莫大焉 寶雲經云。一切諸法心爲
上首。若知於心則能得知一切諸法 般舟三
昧經偈云。諸佛從心得解脱。心者無垢名清
淨。五道鮮潔不受染。有解此者成大道。釋曰
五道由心。心體常淨。雖遍五道。不受彼色。
則淪五趣而不墜。居一相而非昇。展法界
而不周入微塵而非縮。以眞如一心本性清
淨無増減故。以此一法能收一切。似濫觴一
滴之水。與四海水潤性無差。如芥子孔中之
空。等十方空包容匪別。故云天得一以清。地
得一以寧。萬物得一以生。今得一而道成。又
云。聖人抱一爲天下式。即此宗鏡作禪門之
法式也 大方等陀羅尼經云。舍利弗問文
殊言。受記當於何求。文殊師利言。當於如如
性中求。釋曰。如如性。即是一切衆生眞心之
性。思益經云。衆生如即是漏盡解脱如。以一
切法悉入於如無有體性。即是諸佛解脱。於
衆生心行中求 因果經偈云。一切造善惡。
皆從心想生。是故眞出家。皆以心爲本 大
法炬陀羅尼經云。佛告毘舍佉。如是色相不
可眼見。當知彼是心識境界。唯意所知。是故
不可以眼見。毘舍佉。一切衆生所有心意。不
可言説。唯佛智知 像法決疑經云。今日坐
中無央數衆各見不同。或見如來入涅槃。或
見如來住世一劫。若減一劫。若無量劫。或
見如來丈六之身。或見小身。或見大身。或
見報身蓮華藏世界海。爲千百億釋迦牟尼
佛。説心地法門。或見法身同於虚空無有分
別。無相無礙遍同法界。或見此處山林地土
沙礫。或見七寶。或見此處乃是三世諸佛所
行之處。或見此處即是不思議諸佛境界眞
實之法。釋曰。故知佛無定形。隨識而自分
麁妙。境無異相。因心而空見短長。可謂現
證法門理歸宗鏡如來興顯經偈云。諸佛所
行性。一切諸衆生。皆在心性中。相可相同
 現寶藏經云。菩薩問文殊師利。以何縁
故。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文殊言。如佛智所
覺。又問。如何佛智所覺。乃至答言。解自心如
 修行慈分經云。一切諸法體相微細。皆
悉空寂。凡夫之人以自分別生諸境界。自分
別中還自繋縛。乃至未了心之自性。劑爾許
時。如在夢中妄著諸境。復應觀察一切三界
皆悉是空空不礙空 入楞伽經偈云。爾時
佛神力。復化作山城。崔嵬百千相。嚴飾對須
彌。無量億華園。皆是衆寶林。香氣廣流布。芬
馥未曾聞。一一寶山中。皆示現佛身。亦有羅
婆那。夜叉衆等住。十方佛國土。及於諸佛身。
佛子夜叉王。皆來集彼山。而此楞伽城。所有
諸衆等。皆悉見自身。入化楞伽中。如來神力
作。亦同彼楞伽。諸山及園林。寶莊嚴亦爾。一
一山中佛。皆有大慧問。如來悉爲説。内身所
證法。出百千妙聲。説此經法已。佛及諸佛子。
一切隱不現。羅婆那夜叉。忽然見自身。在
己本宮殿。更不見餘物。而作是思惟。向見者
誰作。説法者爲誰。是誰而聽聞。我所見何
法。而有此等事。彼諸佛國土。及諸如來身。如
此諸妙事。今皆何處去。爲是夢所憶。爲是幻
所作。爲是實城邑。爲乾闥婆城。爲是瞖妄
見。爲是陽焔起。爲夢石女生。爲我見火輪。
爲見火輪煙。我所見云何。復自深思惟。諸法
體如是。唯自心境界。内心能證知。而諸凡夫
等。無明所覆障。虚妄心分別。而不能覺知。能
見及所見。一切不可得。説者及所説。如是等
亦無。佛法眞實體。非有亦非無。法相恒如是。
唯自心分別。如見物爲實。彼人不見佛。不住
分別心。亦不能見佛。不見有諸行。如是名爲
佛。若能如是見。彼人見如來。智者如是觀。一
切諸境界。轉身得妙身。即是佛菩薩 虚空
孕菩薩經偈云。一切諸法相。眞實無知者。若
人住諸陰。六根皆蔽塞。釋曰。故知諸法皆
眞無知無見。纔有知見即落識陰。則一心不
通六根闇塞。終不能見無見之見知無知之
知。若有見之見則不見一切。若無知之知則
無所不知。所以賢護經云。若菩薩觀四念處
時。無法可見。無聲可聞。無聞見故則無有法
可得分別。亦無有法可得思惟。而亦非瞽盲
聾故。但是諸法無可見故。以唯一眞心。見外
無法 寶星經云。爾時世尊告妙音梵王。
汝今何故目不暫捨。乃至無相觀於我耶。善
男子。頗有一法名爲佛耶。頗有一物可名爲
名耶。釋曰。故知名體倶空妙旨斯在。是以
絶觀方見如來。有無之觀皆是虚妄。不入宗
鏡豈辯眞佛乎 十住斷結經云。一切諸法
常自存在。衆生不達爲興莊嚴。法法自生。法
法自滅。法法不生。法法不滅。法生法滅。性不
移轉斯是菩薩大士之道。非諸凡俗之所及
也。釋曰。一切諸法常自存在者。眞心不易性
相恒如。衆生不達爲興莊嚴者。以外道執斷
見。小乘證無常。菩薩爲對治凡小故。不盡有
爲常修福業。不住無爲深入智淵。廣大莊嚴
雲興萬行。念念圓滿十波羅蜜。拔斷常外道
之曲木。出邪見之稠林。拯偏眞小果之矬身。
昇解脱之坑底。所以華嚴經云。第七遠行地。
當修十種方便慧殊勝道。所謂雖善修空無
相無願三昧。而慈悲不捨衆生。雖得諸佛平
等法。而樂常供養佛。雖入觀空智門。而勤修
習福徳。雖遠離三界。而莊嚴三界。雖畢竟寂
滅諸煩惱焔。而能爲一切衆生起滅貪瞋癡煩
惱焔。雖知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焔如
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自性無二。而隨心作業
無量差別。雖知一切國土猶如虚空。而能
以清淨妙行莊嚴佛土。雖知諸佛法身本性
無身。而以相好莊嚴其身。雖知諸佛音聲性
空寂滅不可言説。而能隨一切衆生出種種
差別清淨音聲。雖隨諸佛了知三世唯是一
念。而隨衆生意解分別。以種種相種種時種
種劫數而修行。釋曰。經云。雖善修空無相無
願三昧者。是對治凡夫著有徇樂之見。而慈
悲不捨衆生者。是對治二乘沈空畏苦之見。
下諸句義皆同此釋。故云。聲聞畏苦。縁覺無
悲。倶失菩薩二利之行 須眞天子經云。須
眞天子問文殊師利。菩薩不從三脱門而求
道耶。文殊答言。天子。不可從空而成道。亦
不可於無相而成道。亦不可於無願而成道
也。所以者何。於是中無心意識。念亦無動
故。有心意識念念動者。乃成其道也。釋曰。
若取三解脱門作證者。即是溺實際之海。背
靈覺之原。遺性徇空。何成大道。若直了神解
心性。念念菩提果圓。不墮斷見之邪無。豈渉
常見之實有。介爾起意大用現前。無得無依
非取非捨。從眞起行體用相收。以行契眞卷
舒一際。可謂心心合道念念冥眞矣。故還原
觀云。用則波騰海沸。全眞體以運行。體則鏡
淨水澄。擧隨縁而會寂。斯則不離體之用。用
乃波騰。不離用之體。體常湛寂。體雖湛寂常
在萬縁。用雖波騰恒冥一際 大方廣師子
吼經云。佛告電鬘菩薩。善男子。法唯一字。所
謂無字。本無言説何所言説。善男子。當知
無説是爲眞説。爾時淨身菩薩。承佛威神白
佛言。世尊。若無所説是爲眞説者。唖默不
言皆應説法。佛言。如是善男子。如汝所説。
非唯唖默者説法。不唖默者亦皆説法。而不
知法。世尊。云何一切衆生説法而不知法。善
男子。如生盲人處日光中而不見日。傍人爲
説以他聲故乃知有日。如是諸法悉入法界。
法界無字。離諸字性。非諸衆生而能宣辯。釋
曰。審知未達宗人。依通見解。隨他語轉妄有
所説。如彼盲者不見日光聽傍人聲。豈窮日
體。若眼開親見。即知本無名字言説。故知有
言傷旨不達法界。是以經云。如是諸法悉入
法界。法界無字離諸字性。若能深達一字唯
心法界。自然言語道斷。法爾知解情亡。豈是
無辯智不能窮也。如肇論云。釋迦掩室於摩
竭。淨名杜口於毘耶。須菩提唱無説以顯道。
釋梵絶聽而雨華。斯則理爲神御。口以之默。
豈曰無辯。辯所不能言也 普超三昧經決
狐疑品云。於是阿闍世王曰。唯願濡首解
我狐疑。濡首答言。大王所疑。恒河沙等諸
佛世尊所不能決。時王自省無救護從榻而
墮。如斷大樹摧折躄地。大迦葉曰。大王。自
安莫懷恐懅勿以爲懼。所以者何。濡首童眞
被大智鎧。善權方便而設此言。可徐而問。時
王即起問濡首曰。向者所説恒河沙諸佛。不
能爲我而決狐疑。濡首報曰。王意云何。假若
有人而自説言。我以塵暝灰烟雲霧汚染虚
空。寧堪任乎。答不能汚。濡首又問。設令大王
取此空洗之使淨。寧堪任乎。答曰。不能淨。
濡首報曰。吾以是向者説言恒河沙等諸佛
世尊所不能決也。釋曰。一切衆生。不了自性
清淨心故。妄生垢淨迷悟自沒。遂於無疑中
起疑。於無決中求決。若能諦了豁爾意消。即
見一切染淨諸法皆同虚空性。既達虚空性
不可染淨。方悟本心未曾迷悟。設有説無生
無得之理。皆是一期隨宜方便。若入宗鏡
妙旨了然。尚無疑與無疑。何懷決不決耶
月燈三昧經頌云。譬如有童女。夜臥夢産子。
生欣死憂慼。諸法亦復然。如人飮酒醉。見
地悉迴轉。其實未曾動。諸法亦復然。如淨虚
空月。影現於清池。非月形入水。諸法亦復然。
如人自好喜。執鏡而照面。鏡像不可得。諸
法亦復然。如人在山谷。歌哭言笑響。聞聲不
可得。諸法亦復然。釋曰。狂醉見聞事何眞
實。昏夢境界憂喜皆虚。鏡裏之形因誰所起。
谷中之響起自何來。所以入楞伽經云。佛告
楞伽王。譬如有人。於水鏡中自見其像。於燈
月中自見其影。於山谷中自聞其響。便生分
別而起取著。此亦如是。法與非法唯是分別。
由分別故不能捨離。但更増長一切虚妄。不
得寂滅。寂滅者所謂一心。一心者是最勝三
昧。從此能生自證聖智。以如來藏而爲境界
 法王經云。於諸法中。若説高下。即名邪
説。其口當破其舌當裂。何以故。一切衆生。心
垢同一垢。心淨同一淨。衆生若病同一病。衆
生須藥應須一藥。若説多法即名顛倒。何以
故。爲妄分別析善惡法破一切法故。隨機説
法斷佛道故。釋曰。同一病須一藥者。以一心
爲病。還以一心爲藥。以心生則法生心滅則
法滅故。若説多法即名顛倒者。若諦自心尚
不得一。何況説多。以心外見法即成顛倒。如
狂心見鬼。病眼生華。無中執有。豈成眞正。
隨機説法斷佛道故者。執有前機早違大旨。
更説多法實壞正宗。如法華經云。若有深愛
法者。亦不爲多説。以心法甚深。非多非少。既
不可多説。亦不可少説。以非多故不増。以非
少故不減。以不増故不生。以不減故不滅。故
華嚴經頌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
如是解。諸佛常現前。又藥王菩薩云。我捨兩
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兩臂即是斷常二法。
若捨生滅斷常之見。則心佛現前頓成佛體。
故云必當得佛金色之身 無涯際總持經
云。一念之頃。能知三世一切諸法。悉皆平等
無不通達。其人終無異行亦無異念。釋曰。無
涯際總持經者。以名標宗。謂眞心無際總持
萬法。攝歸一體。故云平等。如是通達之人終
無異行者。以知心外無法可作差別故。亦
無異念者。以心内無法可起思惟故。所以華
嚴經十迴向品云。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
眼終不見有不淨佛刹。亦不見有異相衆生。
以心境一如故。不退轉法輪經云。善知一切
衆生無相悉同法界非見非不見。何以故。法
界即是一切衆生心界。是名信行 持世經
云。三界唯皆是識是心意識。亦無形無方。不
在法内。不在法外。凡夫爲虚妄相應所縛。於
識陰中貪著於我若我所 瓔珞經云。佛言。
吾今有十四億大衆。以金剛口説決定義。佛
子。我昔法會有一億八千無垢大士。即於法
會達一性原。頓覺無二一切諸法皆一合相。
從法會出。各於十方説此瓔珞。又云。行從心
得心淨道成 思益經云。聖人無所斷凡夫
無所生。是二不出法性平等之相。釋曰。以凡
夫迷執心外有法妄見法生。若聖人明見心
外無法無法可生。了凡無生即聖無斷。則
是入一心不二法門。故云不出法性平等之
相。以無有一法出法性外故。如華嚴經頌云。
法性遍在一切處。一切衆生及國土。三世悉
在無有餘。亦無形相而可得。勝跡菩薩所解
諸法經云。法唯一字所謂無字。本無言説當
知無説。是爲眞説。釋曰。心爲一字中王。攝盡
無邊之教海。心爲諸佛智母。演出無盡之眞
詮。若能發明決定信入。則如來常不説法。是
名具足多聞。亦是唯願少聞多解義趣。即斯
旨矣。故涅槃疏云。涅槃之義浩然無盡。欲擧
一蔽諸指鹹談海者。即一心也 法句經偈
云。森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而
見有種種。又云。雖誦千章句義不正。不如一
要聞可滅意。釋曰。雖誦千章者。但徇音聲
不知正義。不如一要者。若了一心爲萬法之
要。達宗則息意。意息則境空。以萬法常虚隨
意生形故 不思議光菩薩經偈云。一切非
如法。等住於如中。覺了知是已。無過無功徳。
釋曰。一切非如法者。即是心外遍計妄執無
體之法。若了妄無實。則一切諸法等住於一
如心中。如是覺知則覺外無法可爲對待。染
淨倶空故。如思益經云。菩薩所化衆生無有
功徳。以無對處故。因有過患方顯功徳。以眞
心遍一切處故。更無一法可爲過患。既無所
治過患。亦無能治功徳。二倶不立。故云無
過無功徳 諸法無行經云。善住天子問文
殊言。若有人來求出家者。當云何答。文殊言。
若不發出家心者。當教汝眞出家法。何者若
求出家。是求三界及以五欲未來報等。彼不
見心故不證法。心無爲故故不發心。釋曰。若
證自心即入無爲之理。若是無爲之理則無
心可發。斯則是眞發心。是眞出家矣 法華
三昧觀經云。所謂十方三世衆生。若大若小。
乃至一稱南無佛者。皆當作佛。唯一大乘無
二無三。一切諸法一相一門。所謂無生滅畢
竟空相。唯有此大乘無有二也。習如是觀者。
五欲自斷。五蓋自除。五根増長。即得禪定。
釋曰。一稱南無佛皆當作佛者。若法界含生
三乘五性。能歸命一心無不成佛。以離自心
一相一門。外更無有法可作歸依。無二無三
畢竟空寂。如是觀者五欲自斷。以六塵境隨
妄念故有。無念則無境。何用更斷。故能不
斷五欲而淨諸根。諸根既淨五*蓋自除。五根
五力自然増長。不唯即得禪定。乃至六度萬
行悉皆成就。如金剛三昧經云。空心不動具
六波羅蜜。心空則一切皆空。故云唯有此大
乘無有二也 雜藏經云。爲善福隨履惡禍
追。響之應聲善惡如音。非天龍鬼神所授。非
先禰所爲。造之者心。成者身口矣。佛説偈曰。
心爲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
苦自追車礫于轍。心爲法本。心尊心使。中心
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形
宗鏡録卷第九十四
 戊申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九十五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勝天王般若經云。三世如來同在一處自性
清淨無漏法界。若一若異不可思議。智慧神
力同一法界。般若方便二相平等。釋曰。同在
一處自性清淨者。一切凡聖。皆以無所住。而
住自性清淨心祕密藏之一處。若一若異不
可思議者。以報身妙土之相相入相資。故云
若異。以法身自體之性相遍相即。故云若一。
如芥瓶燈室同異難量。故云不可思議。般若
方便二相平等者。諸佛以般若方便常相輔
翌。何者。以般若觀空不住生死。以方便渉有
不住涅槃。以不住生死故。智眼常明。以不住
涅槃故。悲心恒續。悲智體同。故云平等。最勝
王經云。離無分別智更無勝智。離法如如無
勝境界。釋曰。一切境界皆是意言分別。則無
境唯識。若了識空但一眞心。成無分別智。此
乃無等之智第一之説。豈有餘智更能過者。
此眞如一心之性。爲萬法之所依故。離此之
外。何處別有纖塵能爲標指。若離此一心境
智或有所見。皆是瞖眼狂心不見眞實。所以
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如衆瞖者。同於一處
見各差別互不相礙。皆由眼瞖不見正色。衆
生亦爾。色性無礙。心縁異故。蔽於正見不
了眞實 禪要經云。棄諸蓋菩薩白佛言。世
尊。禪門祕要。爲有一門。爲是多門。若有多者
法則有二。若是一者云何容受無量無邊衆
生而不迫迮。佛言。善男子。此禪要門。亦非是
一。亦非多數。一切衆生性同虚空。雖同虚空
各於身心自有禪門實不共修。何以故。息口
不言。冥合於理。口爲禪門。攝眼分別。混合無
異。眼爲禪門。耳所聞聲。了知虚妄。畢竟寂
滅。猶如聾人。耳爲禪門。乃至身意亦復如是。
善男子。攝諸塵勞入不二門。曠徹清虚湛然
凝定。釋曰。心是禪門。身爲慧聚。禪能洞寂。
慧能起照。寂照無差方入平等。如永嘉集云。
以奢摩他故。雖寂而常照。以毘婆舍那故。雖
照而常寂。以優畢叉故。非照而非寂。照而常
寂故。説俗而即眞。寂而常照故。説眞而即俗。
非寂而非照故。杜口於毘耶。故知若了念本
不起。常在等持。不察境因念生。翻悟眞心亦
動。所以圓覺經云。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不知
妄想之雲自飛。眞月何動。豈悟攀縁之舟常
泛。覺岸靡移。如圓覺疏序云。心本是佛。由念
起而漂沈。岸實不移。因舟行而騖驟 大樹
緊那羅王所問經云。爾時天冠菩薩問於大
樹緊那羅王。如是琴中妙偈從何而出。答言。
善男子。從諸衆生音聲中出。又問。諸衆生音
從何而出。答言。善男子。衆生音聲從虚空出。
乃至當知是聲即虚空性聞已便滅。若其滅已
同空性住。是故諸法若説不説同虚空性。是故
應當不捨空際。如音聲分諸法亦爾。乃至又
以音聲名爲言説。然是音聲無有住處。若無
住處則無堅實。則名爲實。若其是實則不可
壞。若不可壞則無有起。若無有起則無有滅。
若無有滅是名清淨。若是清淨是則白淨。若
是白淨是則無垢。若是無垢則是光明。若是
光明則是心性。若是心性則是出過。若是出
過則出過諸相。若出過諸相則是正位。若菩
薩在正位。是則名得無生法忍釋曰。入一心
正位。是究竟指歸。最後垂示。言窮理極更無
過矣 大方等修多羅王經云。爾時世尊告頻
婆娑羅王言。行識滅已初識次生。或生天中。
或生人中。或生地獄。或生畜生。或生餓鬼。
大王。以初識不斷自心相續。應受報處而生
其中。大王。觀諸生滅。頗有一法從於今世至
未來世。大王。如是行識終時名之爲滅。初識
起時名之爲生。大王。行識滅時。去無所至。
初識生時無所從來。何以故。識性離故。大
王。行識行識空。滅時滅業空。初識初識空。生
時生業空。觀諸業果亦不失壞。大王當知。以
初識心相續不斷而受果報 華手經云。佛
言。復次堅意。菩薩以善修習一佛相故。隨意
自在欲見諸佛皆能現前。堅意。譬如比丘心
得自在。觀一切入取青色相能得信解。一切
世界皆一青相。是人所縁唯一青色。觀内外
法皆一青色。於是縁中得自在力故。堅意。菩
薩亦復如是。隨其所聞諸佛名字在何世界。
即取是佛及世界相。皆縁現前。菩薩善修習
此念佛縁故。觀諸世界盡皆作佛。常善修習
是觀力故。便能了達一切諸縁。皆爲一縁。謂
現在佛縁。是名得一相三昧門 佛昇忉利
天爲母説經云。佛告月氏天子。何謂菩薩曉
了一切猶如虚空。其三界者心之所爲。不計
斯心無有色像。亦不可覩。無有處所。無有
教令猶如幻化。因其心本。而求諸法。則不可
得。若以於心不求于心。則無所獲。心不可逮。
以不得心。一切諸法亦不可得。諸法則無有
法無形類想亦無有影。而無所有及與實諦。
亦無所*覩。無所*覩者於一切法。心無所入。
知一切法無所成就。亦無所生。譬如虚空
菩薩念佛三昧經云。心如金剛。善根穿徹一
切法故。心如迦隣提衣柔軟。善根能作業故。
心如大海善根攝諸戒聚故。心如平石。善根
住持一切事業故。心如山王。善根發生一切
善法故。心如大地。善根負持衆生事業故
演道俗業經云。佛告長者。智慧有四事。一曰
解於身空。四大合成散壞本無主名。二曰其
生三界皆心所爲。心如幻化倚立衆形。三曰
了知五陰本無處所。隨其所著因有斯情。四
曰曉十二縁本無根原。因對而現。是爲四。佛
於是頌曰。悉解其身空。四大而合成。散滅無
處所。從心而得生。五陰本無根。所著以爲名。
十二縁無端。了此至大安 善夜經云。佛言。
過去之法不應追念。未來之法不應希求。現
至之法不應住著。若能如是當處解脱。釋
曰。此縁三世之境。是相續識。若初心人未得
一念不生。或前念忽起。但後念莫續。亦漸相
應。若欲頓消直觀一念。生時不得起處。自然
前後際斷當處虚寂。如金剛般若經云。過去
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以
無得故自不相續 入一切佛境界經云。佛
言。若得修行正念法者。彼無一法非是佛法。
何以故。以覺一切法空故。乃至文殊師利言。
修行正念者。不取不捨。即名正念。不觀不
異名爲行。不著不縛不脱名爲。行不去不來
名爲行。文殊師利。正念行者彼處。無行無利
無果無證。何以故。文殊師利。心自性清淨故。
彼心客塵煩惱染。而自性清淨心不染。而彼
自性清淨心。即體無染不染者彼處無對治
法故。以何法對治。能滅此煩惱。何以故。彼
清淨非淨即是本淨。若本淨者即是不生。若
不生者彼即不染。若不染者彼不離染法。若
不離染法者。彼滅一切染以何等法滅一切
染彼不。生若不生者是菩提。菩提者名爲平
等。平等者名爲眞如。眞如者名爲不異。不異
者名爲如實。住一切有爲無爲法。釋曰。但了
無生即入平等。言平等者。即一切有爲無爲
如實之性。見此性故。以無住義住一切法中。
若不達一切法是一心眞如平等無生之性。
在染離染倶爲煩惱所染。若了諸法無生則
一切有爲無爲。皆是菩提之道。何所染耶
海龍王經云。佛告龍王。是無盡藏總持説徳
無量。入無極慧集菩薩行。乃至嚴淨道場
諸佛法。是謂無盡之藏總持。其有文字名號
之數。及法諸數遊于正法。皆來歸斯無盡之
藏。爲總持也。菩薩入斯於諸文字無所分別。
諸法清白不壞本淨故。乃至由是總持。後當
來世是離垢總持所流布處。皆是如來之所
建立。八萬四千法藏。是總持門爲首也。八
萬四千行皆來歸於總持。八萬四千三昧皆
從總持。八萬四千總持無盡之藏。總持爲本
原。釋曰。以一切衆生自性清淨心是諸法總
持之門。從心所生用不失體。故云不壞本淨
故。末不離本。故云皆是如來之所建立。萬
法出生。故云無盡之藏。凡聖之地。故號本
 大方廣如來祕密藏經云。是時大徳阿
難白言。世尊。是無量志莊嚴王菩薩。自以其
身供養如來。當以何身覺菩提道。時華室中
諸菩薩等問阿難言。於意云何。可以身覺於
菩提耶。阿難勿作斯觀。當以身心覺於菩提。
阿難報言。諸善丈夫。若非身心覺於菩提。
當用何等而覺菩提。諸菩薩言。大徳阿難。身
之實性是菩提實性。菩提實性是心實性。心
之實性即是一切法之實性。覺是一切諸法
實性。故名覺菩提 堅固女經云。堅固女言。
復次舍利弗。所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我不見彼法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
弗言。若不見有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者。汝云何發菩提心欲覺菩提。女言。欲令行
邪道衆生住正道故。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乃至佛言。善哉善哉。能如是知未來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女言。世尊。無有
見如是法不得菩提者。是故我今必定當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妹汝未來世教
化。衆生耶。女言世尊。無有見如是法不教化
者。是故我今必定當能教化衆生。佛言。汝
於來世作大導師耶。女言世尊。無有見如是
法不作導師。是故我今必定當得作大導師。
釋曰。故知若有見如是唯心一法入宗鏡中。
法爾常爲一切教化之主。十方大導之師以
自得本故。能普攝一切枝末之法。悉還歸
於一心本地。故決定無疑矣。如攝波歸水會
色歸空。有何疑哉 大莊嚴法門經云。佛言。
復次長者子。清淨攀縁方便行菩薩。於一切
衆生心法中悉有菩提。何以故。若彼心無。色
離色分別體性如。幻彼此内外。不相續者是
名菩提復次。長者子菩薩。不應覺於餘事但
覺自。心何以故覺。自心者即覺一切衆生。心
故若自心。清淨即是一切衆生心。清淨故如
自。心體性即是一切衆生。心體性如自。心離
垢即是一切衆生心離垢如自心。離貪即是
一切衆生心離。貪如自心離瞋即是一切。衆
生。心離瞋如自心離癡。即是一切。衆生心難
癡如。自心離煩惱即。是一切衆生。心離煩惱
作此覺者名。一切智知覺釋曰若。了一心遍
知一切。夫一切者是。一之一切故。名一切智
知。覺若各隨相。解則不得名一切智知。覺
以不覺諸法自性故所以。華嚴經頌云。世間
一切法。但以心爲主。隨解取衆相。顛倒不如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爾時文殊師利
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説。過去已滅。未來
未至。現在不住。三世所有一切心法本性皆
空。彼菩提心説何名發。善哉世尊。願爲解説。
斷諸疑網令趣菩提。佛告文殊師利善男子。
諸心法中起衆邪見。爲欲除斷六十二見種
種見故。心心所法我説爲空。如是諸見無
依止故。譬如叢林蒙密茂盛。師子白象虎狼
惡獸潜住其中毒發害人逈絶行跡。時有智。
者以火燒林。因林空故。諸大惡獸無復遺餘。
心空見滅亦復如是。乃至善男子。以是因
縁。服於空藥除邪見已。自覺悟心能發菩提。
此覺悟心即菩提心。無有二相。善男子。自
覺悟心有四種義。云何爲四。謂諸凡夫有二
種心。諸佛菩薩有二種心。善男子。凡夫二
心。其相云何。一者眼識乃至意識。同縁自
境。名自悟心。二者離於五根心心所法。和合
縁境。名自悟心。善男子。賢聖二心。其相云
何。一者觀眞實理智。二者觀一切境智。善男
子。如是四種名自悟心。釋曰。凡夫二心者。
一根境同縁心此則和合而生無有自體。凡
夫執實故説爲空。二離根境心。即是眞心不
從縁生。若了此心即眞發菩提之道。賢聖二
心者。一理智心。即第一義諦。空有兩亡性
相倶寂。二境智心。即隨縁俗諦。眞俗雙照
理事相含。若入宗鏡之中。總前凡聖四心。或
入相資門。若聖若凡交徹無礙或入相泯門。
若一若多冥同性海。成具光明定意經云。何
謂廣一心。曰孝事父母則一其心。尊敬師友
而一其心。斷愛遠俗而一其心。入三十七品
而一其心。空閑寂寞而一其心。在衆煩亂而
一其心。多欲多諍多作多惱。於是之處而一
其心。褒訕利失善惡之事。於是不搖而一其
心。數息入禪捨六就淨而一其心。身自能行
復教他人。此謂廣一心也 文殊師利問經
偈云。若見有一法。餘法悉應見。以一法空
故。一切法亦空。釋曰。心有法則有。心空法
則空。萬法一心宗空有皆無寄。擧一例諸悉
歸宗鏡 大乘千鉢大教王經云。曼殊室利
菩薩。對世尊大衆菩薩前告言。若有一切菩
薩及一切有情衆生。志求無上菩提。修持眞
實佛金剛聖性三摩地一切法者。一切法即
是一切有情心是也。爲有情衆生心地法藏
有煩惱種性。煩惱種性則是菩提性者。有
情心處本性眞淨。空無所得。是故有情心是
大圓鏡智心處是也 摩訶衍寶嚴經云。譬
如畫師作鬼神像即自恐懼。如是迦葉。諸
凡愚人。自造色聲香味細滑之法。輪轉生死
不知此法亦復如是 文殊悔過經云。文殊
師利言人民所行衆徳本者。志性各異。使入
總持光明之慧。其有諸天一切人民愁憂苦
惱。爲除衆患悉入總持光明之耀。一切諸論
文字本際。入於總持光明之耀。一切諸行諸
想所應。悉入總持光明之耀。使致普門諸根
轉輪。使入總持光明之門。一切莊嚴清淨
衆飾。使*入總持光明之門。乃至住於一事
普見衆事。住於衆事悉見一事。則以一事入
一切事。以一切事入於一事。則以一義告誨
開化一切諸義。以一切義興發一義。以無因
縁入於諸縁。化于諸縁令入無縁。以無事法
于衆生。性行各異。從其相行而教誨之。
釋曰。夫能泯異性永拔苦輪融諸行門清淨
嚴飾者。悉令入一心總持之門。被宗鏡光明
之耀故。能住一事而見衆事。以一成多。用諸
義而發一義。以多成一。一成多而用遍。多成
一而體融。體用交羅一多自在 觀佛三昧
海經云。復次阿難。譬如有人貧窮薄福。依諸
豪貴以存性命。時有王子遇行出遊。執大寶
瓶。於寶瓶内藏王印綬。是時貧者詐來親附。
得王寶瓶&T016254;持逃走。王子覺已。遣六大兵乘
六黒象。手執利劍疾走追之。時持瓶人走入
深草空野澤中。見曠野澤滿中毒蛇。四面吐
毒吸持瓶者。時貧窮人慖惶恐怖馳走東西。
蛇亦隨之無藏避處。於空澤中見一大樹。蓊
欝扶疎甚適其意。頭戴寶瓶攀樹而上。既上
樹已六兵乘象。馳疾如風尋復來至。貧人見
已呑王寶印。持瓶冠頭以手覆而。生貪惜故
不忍見之。時六黒象以鼻絞樹令樹倒躄。貧
人落地身體散壞。唯金印在寶瓶現光。諸蛇
見光四散馳走。佛告阿難。住念佛者。心印不
壞亦復如是。釋曰。夫觀佛三昧者。則諦了自
心名爲觀佛。既識心已。不爲境亂。湛然常定
名爲三昧。有人貧窮薄福者。有人者。有即二
十五有。人即一切衆生。以無法財名爲貧窮。
不悟心佛故稱薄福。依諸豪貴者。即是諸佛
菩薩。以存性命者。即是依觀佛三昧門。得
見自性以成慧命。乃至貧人落地者。即是於
凡夫身達人法二空。證會一心住眞如地。身
體散壞者。既洞唯識之性。身見自亡。唯金印
在者。即是悟心常住。所以一鉢和尚云。塵勞
滅盡眞如在。一顆圓明無價珠。寶瓶現光者。
即般若智照。諸蛇見光四散馳走者。即四大
之身蛇三毒之煩惱。智了即空名爲馳走。住
念佛者。心印不壞。亦復如是者。以無念智見
眞覺性。故云住念佛者。諸塵不動一體不移。
名爲心印恒。住法位究竟寂滅。名爲不壞。況
如唯金印在故稱亦復如是。所以起信論云。
得見心性名究竟覺。即斯旨矣 首楞嚴三
昧經云。爾時佛告現意天子。汝可示現首楞
嚴三昧本事少分。現意天子語堅意言。仁者。
欲見首楞嚴三昧少勢力不。答言。天子願樂
欲見。現意天子。善得首楞嚴三昧力故。即現
變令衆會者皆作轉輪聖王。三十二相而自
莊嚴。及諸眷屬七寶侍從。乃至復現神力。
普令衆會皆如釋迦牟尼佛身相好威儀。各
有比丘眷屬圍遶。釋曰。天子名現意者。以一
切法從意生。形因心所現。故名現意。是知自
心如幻無有定儀。所見差殊隨心生滅。若能
知幻無實即見眞性。以得眞性故。方能周遍
法界。示如幻法門普現色身。引幻衆生同歸
實地 轉有經偈云。若爲眞實説。眼則不見
色。意不知識法。此是最祕密。釋曰。入此一心
祕密之藏。則能所倶亡不與六塵作對。故云
眼。不見色等 大法鼓經云。一切衆生悉有
佛性。無量相好莊嚴照明。以彼性故。一切衆
生得般涅槃。釋曰。故知一切衆生悉有正因
佛性。以萬行莊嚴爲引出性。乃至因圓爲。至
得果性。畢竟成就一心常樂涅槃之道 寶
頂經云。佛言。迦葉。譬如有人怖畏虚空搥胸
叫呼作如是言。善友。汝等爲我。除此虚空。除
此虚空。迦葉。於汝意云何。此空爲可除不。迦
葉言。不可。世尊。佛言迦葉。若有如是沙門婆
羅門怖畏性空。我説是人失心狂亂。所以者
何。迦葉一切諸法並是説空方便。若畏此空
云何不畏一切諸法。若惜諸法云何不惜此
空。佛性論問云。此經爲顯何義。答。爲示一
切諸法本性非有故説法空。非關法滅然後
得空。故於空性不應生怖。釋曰。一切諸法並
是説空方便者。夫有所説皆爲顯空。所以空
則一切法。法則一切空。非先有而後無。寧歸
斷滅。豈先無而後有。不墮無常。是以性本常
空空無間斷。體應諸有。有自繁興。能入斯宗。
聞諸法空心大歡喜。不了此義。聞諸法空心
大怖畏。以不了法空。違現量境執爲外解。聞
説唯心之旨。恐墮空見之門。心境倶迷遂
生怖畏 度一切諸佛境界經云。佛言。文殊
師。利菩提者。無相無縁。云何無相。云何無
縁。不得眼識是無相。不見色是無縁。不得耳
識是無相。不聞聲是無縁。乃至意法亦如是。
釋曰。無相則無能縁之心。無縁則無所縁之
境。能所倶亡眞心自現 文殊師利行經偈
云。過現未來法。唯語無眞實。彼若於實處。一
相無差別。釋曰。若説三世所有之法。皆是世
諦語言。若了一心眞實之處。一道自無差別。
何言之所議。意之所縁耶
宗鏡録卷第九十五
 *戊申歳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宗鏡録卷第九十六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菩薩處胎經云。譬如泉源陂池五河駛流各
各有名。悉歸于海便無本名。亦如須彌峙立
難動。雜色衆鳥往依附山。皆同一色便無本
色。菩薩摩訶薩教化衆生淨佛國土亦復如
是。衆生心識所念不同。若干思想。能令一切
至解脱門。想定意滅便無本念。同一解脱
十善業道經云。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衆
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
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乃至又觀此諸大
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集善業福徳而
生。又諸天龍八部衆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
福徳所生。今大海中所有衆生形色麁鄙。或
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
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 寂照神變三摩地
經云。佛告賢護。寂照神變三摩地者。謂一切
法平等性智。一切言説不現行智。乃至悟入
心智。於心自性能隨覺智。於引不引及引發
中成善巧智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云。佛
言。如是一法隨心變現。即能具足六波羅蜜。
應當廣説教化衆生。爲大利益乃至成佛
賢劫定意經云。若有菩薩平等三昧。諸根具
足聖慧成就。是曰一心。又云。其在禪定不著
内外亦無中間。是曰一心 舍利弗陀羅尼
經云。唯修一心念佛。不以色見如來。不以無
色見如來。不以相。不以好。不以戒定慧解脱
解脱知見。不以生。不以家。不以姓不以眷
屬。乃至非自作非他作。若能如是名爲念佛。
商主天子所問經云。商主天子問言。文殊師
利。云何菩薩能清淨心。答言。天子。若知諸心
皆是一心。如是菩薩。名得淨心 大乘流轉諸
有經偈云。諸法唯假名。但依名字立。離於能
詮語。所詮不可得。釋曰。故知法但有名因名
立法。又名因於語語因覺觀。覺觀心不起能
所悉皆空 弘道廣顯定意經云。佛言。又復
三事心之所生。諸法無常從其心生。諸法皆
苦亦由心生。諸法無我亦從心生。乃至能一
其心。知衆生心。順行化之是則心力。阿含經
偈云。我與己爲親。不與他爲親智者善調我。
則得生善趣。釋曰。所以云。天下至親無過於
心。可謂入道眞要修行妙門。若善調之速登
大果。所以般若經云。調心爲善哉。調心招樂
 雜藏經偈云。心能導世間。心能遍攝受。
如是心一法。皆自在隨行 文殊菩薩問法
身經云。如言摩尼寶舍有四角。從一角視。悉
見諸角。無所缺減。是故見諸本際。釋曰。若了
一心本際何法不通。以諸法從心所生。皆同
一際。住此際中一一圓滿。擧目咸是。何待
意思智不能知。言不能及。故云。金剛寶藏無
所缺減 象腋經偈云。種種幻無實。凡夫人
見異是中無有異。一切同一相。老姥經云。眼
見好色即是意。意即是色。是二者倶空無所
有生。滅亦如是。無所希望。經云。時舍利弗。
知諸衆會心之所念。即時告此諸比丘言。仁
等何故發於斯言。吾等之身從今已往無佛
世尊。因從異學出爲沙門。時諸比丘報舍利
弗。吾從今始敬事六師。一切所歸爲一相耳。
不倚六入。是以不見若干種師。不想出家沙
門也。釋曰。倚六入而爲差妄分邪正。歸一相
而爲本。彼我雙亡。如是解者。可謂眞出家
 寂調音所問經云。寂調音天子言。文殊
師利。何等如與垢淨等。文殊師利言。空無相
無願如。所以者何。涅槃空故。天子如瓦器中
空寶器中空無二無別。如是天子。垢空淨空。
倶同一空無二無別。釋曰。器雖不等空本無
形。垢淨雖殊性何曾異。如是了者入無相門。
頓悟眞空不墮修證 月藏經偈云諸法無有
二。導師捨憎愛。一道如虚空。此是佛境界。又
偈云。不分別諸法。不見有衆生。諸法唯一相。
得見佛境界 佛語經云。佛言。若有處語。是
魔王語。是魔見語。不名佛語。善男子。若無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24 925 926 927 928 929 930 931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